四年级上册读书笔记

四年级上册读书笔记
四年级上册读书笔记

四年级上册读书笔记

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每个人的天赋潜质也各不相同。正视个体差异的客观存在,尊重个性,因材施教,是当代教育的基本理念。总书记讲话之所以引起广泛共鸣,就在于今天的教育界,压抑学生个性、磨灭孩子“棱角”的现象普遍存在。

在考试和升学的沉重压力下,中国家长时常感到无助、无奈,时常纠结、焦虑,无意中也为应试教育推波助澜。北京市家教研究会针对部分中小学生家长的一项调查显示,压抑孩子的创造性已成为家庭教育中不容乐观的问题:当孩子把冰激凌放进热粥里吃时,竟有近40%的父母对孩子进行训斥,“批评他不听话,胡来”,甚至“绝对不允许”;当孩子想体验一下如何煎炸食品时,只有%的父母允许孩子单独试一试,近10%的父母会让孩子“躲远点”或“回屋学习”。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家长们越来越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越来越忽视孩子的个性发展。

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和个性发展,离不开自由宽松的空气。在着力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不应选择适合教育的学生,而应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为学生发展个性、彰显本色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

2。初识薛瑞萍老师是在人教小语网的论坛上,当时看到有一个关于《心平气和的一年级》的主题帖特别受关注,

参与讨论交流回帖达到了两百多人次,好奇的我一鼓作气地读完了帖子的全部内容,认识了写《心平气和的一年级》这本书的作者薛瑞萍。于是乎,为了进一步了解这个人,在百度里一搜,发现网上关于薛瑞萍老师的资料可谓铺天盖地,看来我又孤陋寡闻了一回,如此小语界的一位名人,我居然闻所未闻。

薛瑞萍,网名看云,安徽省合肥市第62中学小学部语文教师,自1984年参加工作以来一直担任班主任工作,以网名“看云”著称的她用自己的教学故事坚持网络写作,并因网络写作而一再出书,如班级日记系列《心平气和的一年级》《我们二年级啦》《书声琅琅的三年级》《破茧而出的四年级》,还有《我们班的阅读日志》《给我一个班就心满意足了》等作品。看了薛瑞萍老师的介绍,钦佩之情油然而生。

恰逢新学期不久,学校安排以各个教研组为单位再次购买一批新书,老师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想看的书,薛老师不是有一部班级日志《破茧而出的四年级》吗?我正好教四年级,说不定这本书对我很有帮助,所以就向组长阐明了想购这本书的想法。新书买回来了,我迫不及待地在众书中寻找它的身影,一本淡雅的蓝色的书壳在我的眼前一亮,正是我想读的《破茧而出的四年级》。展卷读来,书中并没有多少理论知识,更多的是关于她天天坚持观察、记录的班级成长,以及一篇篇课文的教学反思,朴实的就像发生在我

们身边一样,我一次又一次沉浸于其中。细细回味,有这样一些感受深刻的地方:

一、学会放手

薛老师在书中这样阐述自己的观点: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对于教师来说,合理支配自己的时间和精力,是自爱,更是敬业。想透了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事情,就可以集中精力做最有意义的事情,并对最有意义的事情专心致志,而老师最有意义、最值得专心致志做的事情就是潜心研究课堂教学。对于薛老师的这些思想观点,我非常认同,身为教师的我们就应该努力地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让每个40分钟的课堂成为赋予师生生命以宝贵价值的“黄金时段”,成为滋润和照耀学生的雨露和阳光。可是事实上,不仅是我,还有很多的一线老师,往往不能从过不在已,责不在已的焦虑中挣脱出来,几乎在每一位老师那里占据并耗费了大量心理能量的,往往就是几个“学困生”,使得教师的劳动变得低效,从而使整个班级的学习和生活也变得低效起来。想想自己一手从一年级带上来的402班,历经四年的严格要求,可是班级仍有一些学习习惯差、成绩差的“弱势群体”,经常不完成作业,道理讲了,和父母也沟通过了,可是都无济于事。为此我非常苦恼,每次有学生不交作业,我都会对他们大声训斥,怎么这么不爱学习,甚至对他们进行责罚,可以说对那些不完成作业的学生深恶痛绝,而这些学生也因为长期受

到批评和责罚,在课堂上总感受如惊弓之鸟,可能每天也处在担惊受怕中。就这样,每天的我除了上课和改作业,其它时间差不多都耗费在了这些学生身上,整天忙着催补作业,使得自己情绪变得糟糕,脾气也变得越来越坏。细细想来,薛老师说得很对,每天把目光聚焦在这些“弱势群体”身上,其后果是一将无能累死千军!这样做的后果,只能是把整体的学习能力和整体的学习自觉性,向着“弱势群体”所在的位置往下拉,这样做既不公平也不理智。正如薛老师所说,无论社会和教育进步到什么地步,都不可能让所有儿童都热爱学习,我们要正视孩子之间的差异。所以面对学习习惯差、学习成绩的“弱势群体”,也无需太过于较真儿,更无需生他们的气,自寻烦恼。冰冻三改非一日之寒,学生的缺点不是除恶务尽的敌人,“追穷寇”的结果只能强化学生对于自己的负面认同。相反,如果我们能把目光聚焦到优秀的学生身上,或许会柳暗花明又一村,当最优秀者有足够的空间大步前进的时候,整体水平必将得到强劲有力的带动,而身处其中的弱孩子,也终将不由自主被裹挟着进步得更快。既然这样,我们何不学会放弃呢?也许放过学生,就是放过我们自己。

二、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

薛老师是一位非常重视学生课外阅读的老师。从她的学生一踏进小学的大门起,她就开始对孩子们进行熏陶、训练,

带着她的孩子们和家长们一路前行。薛老师用诗一样的语言描述阅读的重要:“最可靠的成绩,最强劲的潜力——存在于大量的、高品位的阅读中,从来没有见过爱读书的孩子语文成绩差的。”其实这一点,我们所有的语文老师都是认同的,都深知课外阅读的益处,在教学实践中也能明显地感觉到凡是爱读书的孩子阅读能力都较强,而阅读能力强的写作能力也较强,所以学习成绩完全不成问题。在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上,我觉得无论是我,还是身边的老师们都做得非常好,都在学生中大力倡导多读课外书。像我所带的这个班,也是从一年级起就强调学生要多读课外书,并规定每天放学后三十分钟的课外阅读时间,每学期也开展了班级的图书角活动,可是活动虽然持续了四年,但是整个班真正爱看书的学生不多,四年的时间也未能营造出书香班级的氛围。问题究竟出在哪儿呢?看了薛老师的教育手记后让我的眼前豁然开朗,要让学生真正地爱上读书,得让学生充分地感受阅读的快乐。在薛老师的课堂上,一直坚持每周固定的时间安排朗读课、读书汇报课,每天都能享受美味的文化大餐。朗读课是愉快而轻松的,更是充满着幸福的。一篇篇课外的美文,一本本儿童绘本,一则则孩子们自己写的日记、读后感,还有一段段优秀的经典文化,在薛老师的课堂里都被赋予了生命和活力。在这样的阅读中,书是幸福的,他找到了爱她的师生,学生是幸福的,他有一个乐于让他们读书的老师,老

师是幸福的,在与孩子们读书中找了童心的快乐。品尝到了阅读的快乐,何愁学生不爱读书呢?作为语文老师的我们一定要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积极倡导的同时还要注意读书的交流反馈,自己更应该多读书,因为只有当教师自己发自内心热爱书籍的时候,学生才会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让我们都来响应薛老师的号召,将读书的种苗种在课堂、耕耘在课堂,让读书成为学生学校生活的一部分,让读书成为呼吸一样自然而又节律的事情,真正地让孩子们爱上阅读。

三、音乐与语文相伴

薛老师是一个很喜欢音乐的老师,她认为有了音乐,语文必更加灵动、开阔、柔软、圆融。在朗读的时候,甚至写作业的时候,薛老师都会给孩子们播放音乐,音乐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如写作业前放《潇湘水云》,这首曲子空寂、沉静,琴音若有若无,好像是从空气,从心境自然泛起的——似有还无的清漪,这正是写作业前所需要的情境。当作业陆续完成,教师进行检查时,《平湖秋月》悠然响起,一派温暖的悠扬的感觉,绝不会感觉喧哗和躁动。在讲述图画书《小黑鱼》时,首先听的恩雅的《可能》这首歌,班级64人同在一室、同听一首歌,同看一本书,一班人一起沉浸于同一美好事物中,就像是一条小鱼游成一条海洋里最大的大鱼的感觉。为了让学生尽快地进入学习的状态,薛老师开始让学生听杜聪的笛子独奏。四年来,孩子们恐怕也记不清听了多

少音乐,孩子们在音乐中陶冶了情操,在音乐中受到了浸润。薛老师用心所做的这一切必将作为饱满的种子、优质的煤炭埋藏在孩子们生命的深处,教会他们感受美好的事物,形成健全优秀的人格,做薛老师的学生真幸福!

读完此书,心里有一种莫名的感动,感动于薛老师对生活、对读书的热爱,感动于薛老师对学生的关爱与宽容,更感动于薛老师对教育事业的执着追求。我想,既然自己选择了教师这门职业,就应该象薛老师一样以一种积极阳光的心态对待工作,让自己的生活变得精彩!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