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小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关键时期。深入探讨小学教学领域的素质教育,根据数学学科特点和创新人才的素质要求,把创新教育融入数学之中,探索其实施途径与方法,对实施全面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十分重要。而当前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学方式主要还是注入式、填鸭式,这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的发展。本文主要从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以及实习中的所见、所闻、所想几个方面来进行阐述。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创新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在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特别是创新思维能力是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而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要渠道。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积极探究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为目标的教学方法,挖掘教材中蕴含的有利于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的知识点,在完成课程标准所规定的教学任务的前提下,依据教材中相同、相似或相反的知识因素,或具体有某一种内在联系的知识,引导学生经过联想、类比、求同、求异等多种思维方式,使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强烈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师方面

面对新时代教学的需求,当前小学教学却是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素质教育的事实,成为课堂改革的瓶颈。要想很好的事实素质教育,必须从课堂教学入手,正确分析目前小学教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研究解决对策,是小学课堂教学更好的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在新课标的指导下。笔者认为教师在课堂中发挥以下作用:要成为教学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应激发学习者的潜能,教室应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室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性等。而当今老师存在的问题有:老师讲解多,学生思考少;一问一答多,研究交流少;操作记忆多,鼓励创新少;强求一致多,发展个性少;照本宣科多,智力活动少;显性内容多,隐形内容少;应付任务多,精神乐趣少等现象。

(二)学生方面

目前,我们数学课堂上仍然是更的看到教师向学生提问,而听不到学生的发问。课堂上的提问仍然是教师“独占鳌头”,学生充当了被动接受知识的机器,这与新课程改革中强调学生的参与和师生间、学生间互动的观点是相悖的。有关调查显示:(1)有近65%的学生对数学学习缺乏兴趣;(2)课堂上学生被动学习情况比较严重,缺乏主动质疑、独立思考的思维品质;(3)学生缺少主动探究知识的意识和能力。

另外,多媒体作为一门新兴技术,已经在教育领域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多媒体已经在各所学校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虽然,教学中多媒体的使用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帮助学生掌握数学基础知

识;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但仍有许多不足,比如说教师的大部分课件均以文字、图形、音像组成,设计了“复习引入”、“授课内容”、“巩固练习”、“小结作业”等教学各个环节,授课教师只需按既定的步骤一步步展示并讲解即可。这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不利于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实验操作能力。一个课件既应展示现象,又揭示过程,这样才能启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究精神。甚至有些偏远农村都没有多媒体设备等。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意识

赞可夫曾经说过:“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意志领域,触及他们的精神需要,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1]可见,要使学生萌发自主探究学习的意识,其前提是给他们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激疑生欲,让学生产生对知识的迫切追求和主动探索的饱满热情,从而使他们自然而然地去主动探究知识、自主解决问题。

如教学“年、月、日”一节,抓住学生好奇好疑的心理特点,在学习新课之前先提问几个同学:“你今年几岁了?过了几个生日?”接着再问:“王奶奶今年60岁却只过了15个生日,谁知道这是为什么呢?”一石激起千层浪,有的说他可能记错了,有的说从前生活条件差过不起生日……对于没有掌握“年、月、日”知识的小学生来说,确是一个奇怪的问题。因此,心理上便产生了希望了解这一奇怪的愿望,同时也就激发了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意识。

(二)指导学法,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不但要求学生由“学会”到“会学”,还要让学生学习得法,能在教师指导下创造性地学习。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结论直接递给学生,而应带领他们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此过程中引导他们自己去探索知识、发现规律,并掌握学习方法,逐步培养他们自主探究知识的能力。

例如,在“5的组成”的教学中,教师可这样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知识、掌握学习方法:⑴动手探索:让学生拿出小正方体,尽可能有序地把它们分成两个部分,看看有几种分法;⑵抽象组成:启发学生根据不同分法独立概括5的组成;⑶归纳学习方法:让学生回顾学习5的组成的过程,并归纳出学习组成的两个步骤:第一,把5个物体有序地分成两个部分;第二,根据“分”的情况抽象数的组成。

(三)放手操作,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学习的空间

知识不能仅靠传授和模仿而得来。要想真正获得知识,必须把小学生当作一个小小的研究者,由教师提供相关材料,让他们在动手操作中自主地探索知识,主动地感知、理解、抽象和概括知识,只有这样,知识才能真正内化到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中去。

例如,在教学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的认识”时,怎样记住1厘米的长度,先让学生用手势表示1厘米的长度,再说说日常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宽度大约是1厘米?在认识1厘米的基础上,再让学生用厘米去量一量1米长的绳子,并问1米= ?厘米,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测量,知道了1米=100厘米,最后又让学生带来各种各样的尺,

让他们用尺测量周围物体的长度,学生可以自由商量,互相合作,下座位室内、室外进行测量。这样通过动手,学生化抽象为具体,比较容易掌握长度单位所表示的意义。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发展。(四)生生互动,为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提供舞台

教学过程实质上是一个信息传递的过程,也是一个师生之间交往合作的过程。课堂上传统的合作方式主要是师生之间的单向合作,这种方式剥夺了学生探索知识的机会,禁锢了学生的思维,也扼杀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此,在教学中我们更倡导小组合作学习这样一种生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因为这样的交流互动,最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更有利于开展探究学习。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在宽松的和谐的氛围中敢想、敢说、敢做,这样就为开展自主探究学习提供良好的精神酝酿,也为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提供舞台。

(五)注重实践,深化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因此在教学时,教师一定要有意识地应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价值,引导他们运用掌握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例如,学习了“长方体与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后,可以布置一道课外实践性作业;利用卷尺、竹竿等工具测量出所需的数据,计算家里长方体柜子的体积。

(六)注重作业的创新性

应当减少重复练习,鼓励学生一题多解。例如,在应用题教学中可以给学生出了一道这样的题:“李村乡修一条长1200米的路,前3天修了这条路的1/4,照这样的效率,乘下的路还需要多少天才能修完?”(请用多种方法解答)这种题目不仅开阔了学生的思路,沟通了学生所学的知识,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接替的灵活性、多样性,对于开发学生的智力,开拓学生思维空间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另外教师在教学中还应注意:营造氛围,让学生轻松地学习。课堂气氛可以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因此,在教学中,我们的老师注重把微笑带进课堂,让学生紧张的心理得到松驰;当学生取得点滴进步时,给予热情的鼓励;对学生发表的一些意见,教师不轻言“不”字,以免挫伤其积极性。并寓教于乐,让学生开心地学习。低年级学生天真烂漫,爱玩爱动,对自己的行为约束性差,注意力容易分散。所以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们设计了很多适合低年级学生的游戏活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