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医疗卫生现状和未来发展

我国医疗卫生现状和未来发展
我国医疗卫生现状和未来发展

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的现状和前景

卫生部政策法规司处长雷海潮

今天谈谈我国社会医疗卫生改革的进展情况,包括对出现的一些问题的看法,以及对将来一些改革走向的分析与判断,话题围绕当前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形势所展开。政府以前更多地讨论的是如何落实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如何坚持两个基本点,但是最近,尤其是本届政府,加大了对医疗卫生事业的关注力度。SARS 在中国的爆发,以及在一定地区的流行,确实深刻地影响了我们社会经济的发展,影响了我们的执政理念。把这件事情扩展一下,SARS发生以后我们反思为什么经济与社会发展中会存在不平衡的情况,我们在整个执政理念中应如何认识过去20多年的政策。2003年末至2004年初,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和讨论,实际上和公共领域中发生的SARS疫情是有密切联系的。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布了《中国发展评论》,有一个专刊讨论对中国医疗改革20多年的回顾,流传到社会上,大家都记得一个响亮的结论:中国医疗改革基本是不成功的。但被媒体炒作以后,就成为“中国医疗改革是失败的”。实际上“基本不成功”和“失败”不是一回事:基本不成功表示还有成功的地方,只是总体上可能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而失败是带有很强的批判性色彩的。无论如何,可以看出对于当前医疗卫生改革问题社会上是普遍关注的。这里也提出了一个国家和一个执政党应向什么方向努力的问题。改革开放20多年以来搞了社会主义建设,但最后出现的结果是,虽然GDP在快速增长,但大家对公共服务普遍不满意,显然社会是在畸形地发展,用政治化的语言讲就是没有让改革开放的成果公平地惠及老百姓。医疗卫生服务实际上是公共服务中最突出的一部分,当今社会上对医疗卫生服务问题普遍关注。

今天讨论的内容框架包括五个部分:一是从投入产出看中国居民的健康改善,二是医疗服务的供给分析,三是医疗服务的需要、需求,四是医疗服务改革问题探讨。

一、中国的卫生投入和健康水平

首先看我们国家和社会用在卫生、健康方面的花费变化情况。我们中国常用的一个词“卫生”,在外国和“健康”是同一个词——“health”。健康好理解,就是提高一个人的生存质量,不得病,心理、生理、社会适应都处于一个良好的状态。这是世界卫生组织下的定义。但是卫生到底是什么呢?卫生就是保卫生命。但是通常来讲,我们做长了卫生工作都不知道卫生是什么。卫生的工作领域存在和发展的目的是什么?还是在于保卫生命。中文的“卫生”在以往多年的卫生事业发展中,没有几个人能够正确理解。因此就出现了一个情况,行业利益凌驾于社会利益之上,往往更多强调的是卫生本行业的自身发展,却忘了一点,即我们发展卫生事业的目的是什么。发展卫生事业不是为了自己,也不是为了养活600万卫生行业的职工,而是为了保卫生命。为了这个理念我们苦苦奋斗了20年。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出台的许多重大的卫生政策都是强调行业自身发展的。不光卫生领域是这样,包括教育、体育、文化许多公共事业都把本行业的利益置于社会利益之上。之所以出现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老百姓不能够充分感受到社会经济发展的成果,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没有摆正行业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关系。

卫生总费用在国外有个专用的名词叫做“卫生帐户”,用来反映我们在维护百姓健康方面花费了多少资源。从1978年到2003年连续26年间卫生总费用的变化趋势看,九十年代中期以来中国卫生总费用的增长速度是非常快的,但是从1978年至九十年代中期卫生费用增长速度相当和缓。在1978年改革开放之初,一年用在健康方面的花费是100亿人民币左右,政府的投入,加上个人的投入,再加上工矿企业及全社会的投入,一共才100亿。到2003年全社会用在健康方面的投入已经达到6600亿。用中国卫生总费用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来衡量用于健康方面的投入和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化,1978年,中国卫生总费用占GDP的比例是3%左右,到1995年也只有百分之三点几,到2003年上升到5.62%,最近8年的增长速度是最快的,而且从1995年以后卫生总费用的增幅远远压过GDP的增幅。从亚洲金融风暴以来我们的物价水平是相当低的,曾连续18个月物价都是负增长,卫生总费用还是以这样的快速度增长,就会带来一些深层次的问题。

再看产出的情况,我们花费了那么多的资源,到底健康方面的情况怎么样?在国际上要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国民素质是否健康,一般是用三个指标:一是期望寿命,就是社会上的老百姓能够活多大年龄,实际上也从另一方面反映了死亡率,死亡率如果比较高,期望寿命就会相应较低,非洲一些艾滋病流行的国家期望寿命只有二十几岁;二是婴儿死亡率,它是衡量新生儿和五岁以下儿童的保健水平的一个指标;三是孕产妇死亡率。

先看居民期望寿命的变化。我们国家的统计体系在建国前是比较零散的,目前来说,建国前我们国家全民族的期望寿命大概是35岁,这个数字还是存在争议的。1981年全国期望寿命是67.9岁,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初期,居民期望寿命的改善状况是非常良好的,在短短的30多年的时间里就增长了30多岁,这在国际上是前所未有的,为此中国的卫生事业曾在八十年代初被世界卫生组织推荐为发展中国家较好地解决老百姓看病就医和公共卫生问题的典范。到1990年期望寿命增长到68岁,这10年的时间过去,只长了一岁。从68岁到71.4岁又用了10年的时间。我们发现,在建国初期尽管没有那么多的资源放入到卫生系统中,但是社会健康水平的改善是非常良好的。最近这么多年以来在健康方面的花费越来越多了,我们的经济越来越发展了,但老百姓的健康水平并没有得到显著改善。

再看婴儿死亡率。解放前大概是千分之二百左右,是相当高的比例。2000年婴儿死亡率28.4/1000,大大降低了。从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我们的婴儿死亡率是在大幅度下降。八十年代以来,婴儿死亡率下降速度呈放缓趋势。再联系前面的投入情况,也值得我们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在经济发展的情况下,健康情况的改善速度却有所放缓?

最后看孕产妇死亡率。1990年是十万分之八十九,1995年是十万分之六十二,2003年是十万分之四十三。对健康水平的总体评价是:总体上达到发展中国家的较高水平,投入产出效果较好;这主要得益于环境卫生改善、营养和重视疾病预防工作以及适宜卫生技术的采用;但近年来健康改善速度有所下降。

综合三大卫生指标以及卫生投入情况来看,中国的健康水平是不错的。如果用购买力评价中国卫生总费用,大概现在每个人每年花在健康方面的钱是88美元,而美国人一年相当于5000美元左右,我们大概只有他们的1/70。

为什么我们能获得这样好的一个结果呢?特别是在计划经济年代,那么低的健康投入却获得一个良好的健康产出?这主要得益于环境卫生改善、营养和重视疾病预防工作以及适宜卫生技术的采用。增加了医院、医生、护士、疾病控制中心、妇幼保健机构,这是一方面;真正能够有助于国民竞争力提高的、健康水平改善的还是卫生事业以外的因素。发展卫生事业有助于改善老百姓的健康,但是它的作用远远没有那么大。要想改善人民健康,主要得益于环境卫生,其次是营养。营养往往被关注得很少,看一下非洲的情况,一般非洲的儿童营养不良,在这样一个国度是不可能积累下国家发展的资本的。我国能够取得比较好的健康产出,一是因为我们在计划经济年代高度重视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特别是儿童免疫、疫苗接种方面做得都很好,从事卫生工作的老工作者都说现在的一些工作不如五十、六十、七十年代。二是因为我们采用适宜的卫生技术。五十到七十年代,特别在农村基层,应用的技术中没有现在常见的CT、核磁共振等高新技术,但实际上从卫生经济学的角度来讲,却是非常注意适宜卫生体制的采用;现在我们用了这么多的高新技术,在健康改善方面的作用却是有限的。我们在一个地区增加医生、医院、床位,对健康方面所起的作用也就是20%—30%左右。健康情况的发展主要得益于社会稳定、营养状况和环境卫生。

二、中国医疗卫生服务供给形势

先看医疗卫生服务供给体系情况。中国医疗卫生机构的设置基本上是接近政府行政区划和政府机构的设计来设置的。中国在行政管理上划分为五级政府:中央、省、地市、县区、乡镇(街道),每级政府都设有卫生机构(医院、疾控中心、监督所等),此外还有企业举办的及私立医疗机构、中外合资合作医院以及军队医院。从机构所有制的情况看,有企业举办的,也有私人举办的,从八十年代中期我们也允许外资进入医疗机构提供服务,控股举办医院,控股比例可高达70%,而在加入WTO前外资进入的比例只能到30%,不能够控股,2001年调整了政策,允许外资达到70%,但不准独资。中国在医疗服务领域中的开放程度

加入WTO后是发展中国家中最开放的,许多国家都把医疗卫生等涉及百姓生命健康的领域设为保密性的领域,是不开放的,包括加拿大、英国、欧盟、美国的许多领域都是不开放的。我们在军队中也有一些医疗机构,都类似一个小社会。

从机构的设置数量来看,1950年全国卫生医疗机构非常少,到1989年全国卫生医疗机构已经达到十七八万所,这几年我们在推行卫生资源的重组和调整,推行区域卫生规划工作,同时农村撤乡并镇工作也在深入推行。最近几年的卫生机构数量有所减少,但是现在依然接近30万所左右,包括各种规模的医疗卫生机构,如医院、防疫站、卫生监督机构、妇幼保健机构等。全国的疾病控制中心现在一共是3500多所,在每一个县都有一所,每一个市辖区也都有自己的机构,国家的疾病控制中心在北京的玄武区。

现有的主要涉及卫生发展的政策有那些呢?1985年卫生部向国务院提交了一个报告,国务院做了一个批示,从那个时候起正式进行改革。最近几年以来,也有许多国家层面的政策出台,部、委的文件就更多。如果沿着比较重大的政策方向去梳理,大概有以下几个方面:

1996年国家召开第一次卫生工作大会。

1997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这是一个很重要的纲领性问题,其中提出的许多方向和原则都是很不错的,可是在贯彻执行过程中出现了偏差。比如,从卫生事业的定性上,决定明确指出它是政府实行福利政策的公益事业,不是以取得利润最大化作为发展和存在的目的和条件的。在这个决定里面,主要是从大的方面解决卫生发展的定位问题,包括如何筹资等财政政策,甚至涉及到计划生育、药品的生产与流通、医疗保险等。

1998年进行全国的机构改革。改革以后,格局与资源就不一样了。比如说,在以前,高校老师都是国家干部,国家干部是通过公费医疗进行保障的。公费医疗在1998年以前受国家卫生部宏观管理;改革以后,公费和劳保医疗管理都统一调整到了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行政管理的框架方面也发生变化,1998年的时候,国务院认识到,在推进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由于职工的保障不到位,很难建立所谓的现代企业制度,很难关停并转效益不好的国有企业,所以提出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试图把公费医疗和劳保医疗并轨。1998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城市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44号文件。文件出台以后发现,执行和落实起来也很困难。现在总的来说,医疗服务的提供是卫生部在组织和进行监管。医疗服务的筹资格局现在也不一样了,保险和财政分别负责一部分。

2000国务院体改办牵头出台了关于城镇医改的指导意见及配套文件。这也是最近几年非常有影响的文件,目的是同时推进医药、医疗保险、医疗服务三项改革。

在农村方面,2002年召开了一次全国农村卫生工作会议,出台了中国中央国务院关于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以上过程中产生了两个比较重要的决定:一是1997年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二是2002年关于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2002年的决定中提出恢复和重新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中国医疗卫生服务曾被国际卫生组织称为发展中国家的典范。世界卫生组织在总结中国的成功经验时提出,中国虽然贫穷,但构建了一个覆盖城乡的三级医疗预防保险网。中国的合作医疗机构是发展中国家的创举,医疗制度维持了农村医疗机构的运行,而且很好地控制了医药费用的上涨,另外,还保证了农民对医疗服务的可获得性。成功经验在于,我们有一支工作在农村基层的从事预防保健和疾病控制工作为主的赤脚医生队伍。非常遗憾的是,改革开放之初,我们把合作医疗制度列为文革时期的产物,用竞争机制让每个合作医疗机构尽量多地去创收,破坏了三级医疗保险网。

2002年,国家在重点解决农村和农民看病以及卫生服务方面,提出要恢复、重建合作医疗。现在,中国农村新型合作医疗服务发展得非常显著。1983年至1984年,老的合作医疗制度解体后,卫生部一直在呼吁重建合作医疗机构,但将近20年的时间,没有任何进展。2003年SARS结束以后,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发展非常平稳,到2005年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已经覆盖到了671个县,1.77亿人口,总人数已经超过了城市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人数。

2006年2月月底,国务院将召开全国社区卫生工作大会,将出台的关于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国务院把抓社区卫生服务发展当作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突破口。

三、居民医疗服务需要和需求情况

中国卫生改革涉及的方面比较多,我们应把主要精力放在医疗服务方面,重点解决老百姓普遍反映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SARS以后,中央花费很大精力来推动公共卫生体系的建设。我们在公共卫生领域大幅度增加投入,但在医疗方面始终没有解决好,而且问题越来越严重。即使卫生工作做得很好,或者将来做得更好,但如果占卫生资源的80%或85%都是医疗方面的资源,如果医疗方面的问题解决得不好,社会依然不会满意。

先了解一下医疗资源的变化情况。全国上规模的医院,如县级以上的医疗机构,在建国初期只有不到3000所,到1980年全国已达到10000所,2004年达到18000所左右。这不包括农村的乡镇卫生院或城市内的诊所、门诊部、医务室等。从床位数来衡量,到2004年全国有床位230万张左右,如果把乡镇卫生院床位和城市基层卫生床位加起来,全国有330万。可以看出,医疗资源增长也是非常快的。再看最重要的医生人力资源。现在全国医生数是180万,1980年的时候我们只有100万人左右;护士数从1980年的40万人,增长到2004年的130万。现在全国卫生系统的工作人员一共是600万左右,有82万工作在农村的乡村医生不在统计之内,正规的工作在企事业内的卫生人员大概是520万到530万左右。老师看了前面的资源的变化,你会有什么印象,是好的变化还是不好的变化。

用什么衡量卫生事业的发展?只要事业做大了,做强了就够了吗?从1950年到现在,国家统计局发布该年的社会经济发展情况,只要谈到教育,就提高校老师增加了,在校生增加了,只要谈到卫生,就提医生增加了,床位增加了,机构增加了。其实,这里面有一个本末问题。在公共服务的领域当中,是想用这些资源去提供公共服务,来满足老百姓的需求,而把行业做大、做强,不是我们最终追求的方向。许多卫生部门,把发展自己作为发展事业的最终目的。在那些信息不对称的服务领域,如果允许供方获利的话,它就会利用自己的信息优势来为自己谋利,损害被服务对象的利益。比如医院可以让患者多做一些不必要的检查,多服用一些不必要的药物,多在医院住上一个月等。

卫生领域贯彻科学发展观就是希望资源能够被广大老百姓所利用。现在,因为经济困难,不能在医院救珍的人数增加,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也很多见。1996年,核磁共振仪器全国只有356台,2001年增加到714台;CT在1996年全国是2500台,2001年是4760台。国家在这方面实行配额管理、规划管理,意识到这些高新设备进入临床使用以后,势必会带来服务成本和费用的增加;另外,小型医疗机构,没有那么多病人,买了这样的设备,它只能通过诱导需求来保证成本回收和设备使用效益。所以,不同的医疗机构配有什么样的设备都需要进行统一规划。这些所谓的生产要素的变化,对于推动医疗费用的上升都起到了关联作用。

对在老百姓所承受的费用的问题,看一下从1990年到2004年医院门诊中患者的医疗费用状况。1990年时,患者看一个门诊平均只要花10.9元钱;到2004年,增长到108.2元钱;2005年平均200元以上。门诊费用主要是两部分,一是药费,一是检查治疗费。药费所占的比例在下降,但检查治疗费的变化情况就非常有政策感,1990年到2000年在下降,2000年后又上升,2000年后国家有一个城镇医疗卫生改革的指导意见。医院是非常聪明的,把检查治疗费做大,看上去药费的比例下落,但实际上老百姓花费的总费用没有下降。实际上这是在和老百姓捉迷藏,没有多大社会价值,调来调去只不过调了几个构成比,老百姓最后承受的绝对数还是增加的。

当前医院行业的效益不好,不如九十年代初期。现在医生每天的诊疗人次大概4.7-4.8人次,不如九十年代初的5.2人次。每个医生担负的住院床数2004年比1996年有所提高,但是服务效率在下降。病床使用率在1985年时曾经达到87%,但2004年只达到72%。所以现在大量的资源在闲置,大医院还可以,但二级医院以下,市级医院包括乡镇医院大量的资源在浪费,有八九十万张病床是空的。一方面总体上资源不足,另一方面资源浪费非常严重。这就意味着增加收入不是最好的选择,在增加投入的同时还应首先保

证这个系统是一个有效率的良好系统,对这样的系统增加投入才是有效果的,对一个低效率的系统增加投入是浪费。所以,投入之外还有一个体制改革的问题。在SARS爆发以后,中国政府拿出那么多钱投资于疾病防治控制体系,表面上医院的床位不足,收不了那么多病人,但实际上很多院长说没有床位了,只是在保护院里的医护人员,并不是真的没有床位。当时国务院提出再建传染病医院,我们强烈建议不能做这样的错误决策,当时全国医院已经是资源饱和,如果再增加,是更大的资源浪费。在效率方面比较好的变化情况是,医院中患者的平均住院日下降了,在九十年代时,平均一个病人要住16天医院,现在只需要住11天。

我们国家1993年以来,每5年做一次全国卫生服务总调查,在每个省、市、区都做,用连续10的数据做一个时间数列分析。我们发现,当前的问题也非常棘手,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2003年与1993年相比,患病以后未就诊的比例都是升高的。本来国家举办这么大的医疗卫生事业,就是想帮助老百姓,现在出现的问题是越来越多的人不去利用这些,而到不正规的医疗单位需求服务的反倒有所增加。

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老百姓有病不能获得服务呢?在城市和农村起主要影响作用的都是同一个因素:经济困难。为什么会经济困难呢?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供方的价格太高,二是绝对收入水平太低。

医疗保险是联系供给和需求的一个基本的制度设计。我们应从一个更高层次思考这个问题,应思考中国需要医疗保险吗?观察200多个国家的情况,解决老百姓看病就医问题的模式只有两种:一是政府通过税收筹集资金,这些资金不用来办医疗保险,而是投到自己举办的公立医院中去,然后公立医院严格控制行为,工作人员公务员化,让公立医院提供免费的医疗服务,这就相当于大家都有保险了;二是政府不举办更多的公立医院,把钱组织起来后,组建国家的医疗保险,通过保险来买公立医院、私立医院的服务。这两种模式一种是针对需方,一种是针对供方的,都有可取之处,但显然我们是在两种轨道上同时跑车,因此改革速度不快,思路也不清晰,资源也不能做到重点分配。其实这两种制度只要选一种就可以了,其他制度作为补充。而现在根本看不出来对哪方面注意力和投入偏多。中国当前的最大的根本问题是基本的制度选择没有。

我们在站在工作层面上看医疗保险的发展情况。城镇医院保险是从1998年开始推进的,它合并了公费医疗和面向企业的劳保医疗。从1999年到现在有1.37亿参加,大概相当于2005年城市居民的36%左右。现在越往下推进越困难,尤其困难企业交不起保险费。严格说这不是一种社会化的医疗保险,一是因为没有强制性,二是没有税收资源的注入。有人说这是一种准商业化的医疗保险。效益好的企业也不愿意参加,因为觉得提供的福利和保障水平低于现在的劳保医疗。农村方面虽然起步比较晚,从2003年起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已在671个县开展,1.77亿人参加。按国务院部署,明年试点要扩大到40%的县,现在只覆盖了2%~3%的县。商业医疗保险仅覆盖5-7%人口:今年保费300亿。所以中国总会有6600亿的保险,和其他国家相比所占比例还是很小,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我们的覆盖面较低,参保职工获得的利益也很少。我们交了很多钱,但职工没有明显感觉到物有所值,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因为出现了过高的资金节余。城镇医疗保险从1999年开始,每一年的资金节余率高达20%-30%。对商业医疗保险来说这是利润率,但这是社会化的非盈利的保险,就不应该出现这么多的资金节余。而另一方面参保职工又普遍反映报销的比例太低,医疗负担过重。在这种情况下,医疗资金每一年都有这么高的资金节余,这是没法向老百姓交代的,这是不体现“三个代表”的。

为什么要组织医疗保险呢?每一个人面临疾病的风险是个人无法抵御的,所以我们要用一个风险分担的办法,把一群人组织起来(这里有健康的人,也有不健康的人),当一个人得病的时候,大家共同投钱来承担个人的风险。现在出现这么高的资金节余,但老百姓自己的负担又特别重,这是不应该的。2001年,全国医保资金的沉淀率是36%,等于说筹100元就有36元没花出去。如果这7年累积节余的1185亿的资金能给老百姓解决看病报销问题的话,能在很大程度上缓解看病难的问题。种种现象都说明我们在运营管理方面存在很大问题。

卫生总费用20年的变化情况,用人均数来分析,到2003年超过500元。关于卫生总费用和GDP增长的关系,从1995年以后,卫生总费用一直高于GDP的变化。卫生总费用在2003年占GDP的比例是5.62%,这个数据是官方发布的,我们曾经从纯学术研究的角度作过一个测算(因为官方的统计的是狭窄的,比如说没有包括高等医学教育费用),如果用国际上统一的口径,推算卫生总费用的话,大概应占GDP的6.1%,所以也就不是6600亿,应该在9000亿左右。

中国卫生总费用的结构是极其不合理的。分成三部分,包括个人现金支出、社会卫生支出和政府预算卫生支出,个人现金支出占了56%,社会卫生支出占了27%,政府预算卫生支出只占17%。这就是老百姓反应强烈的原因,钱主要是老百姓个人花的,这6600亿听起来不少,但那不是政府的花费,不是政府的卫生支出,而是把社会老百姓各个方面的利益加在一起的支出,其中主要的是居民的个人支出,政府的花费只有17%。

从资源的流向来看一下这6600亿分到了哪些不同的机构类型上。有人说应该更关注预防和公共卫生,这是对的,因为预防措施和公共卫生是最有成本效益的卫生服务模式,它花钱比较少,但对改善健康作用更大一些。我国的分配结构也是不合理的。放在医院方面的资源大概占了67%,放在门诊务机构的占12%,两者加起来占79%,近80%的资源放在了医疗方面,只有20%用在了公共卫生方面。另外药品的零售机构花费还占了8%,实际这也应该算在医疗方面的,所以79%在加上8%的话,就是87%了。公共卫生机构和卫生行政部门费用都非常少。中国从1990年到2003年,公共支出部分占卫生总费用的比例越来越小,个人的卫生花费比例越来越高,如果老百姓现在不反映看病贵那就不正常。事实上这么多年中国卫生总费用主要花费是来自于个人,不是来自于政府。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上,关于“十一五”期间的整个国民经济收入发展规划当中,也提出来要认真研究并逐步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国家发改委、卫生部等单位都针对这个问题向国务院提交过研究报告。

医疗机构分类管理改革是2000年城镇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中比较重要的一项政策。2000年提出医院不再纯粹由政府举办,可以由社会、个人投资举办,还可以由外商投资举办。对这些的机构应分别采用不同的经济政策,于是提出了一个分类管理的概念,也就是把所有的机构分为营利性的和非营利性的,对非营利性的医疗机构政府要实行免税政策,营利性的医疗机构除了三年的免税期外要缴纳各项税收。经过2000年的医疗机构分类管理改革,到2003年非营利性医疗机构13.5 万个,占48%;营利性医疗机构14.6万个,占52%。教育方面没有划分,教育部有所谓的民办教育。营利性的和非营利性的势均力敌,营利性的主要是私人举办的,如果再细分一下,基本都属于诊所、医务室等。从提供的服务量来看,非营利性的医疗机构大概提供了整个门诊和住院服务的95%左右,营利性的提供的服务只有5%左右。如果从改革的经验和教训角度来看,由部门单方向推进政策改革的话,有很大弊端。比例说营利性机构利和非营利性机构改革是非常好的,符合国际规则,但是需要税收政策、财务会计制度,包括民政的一些机构的登记管理政策进行配套。由于当时部门之间不可能在各方面都配合很好,这种单方面突进式的改革,实践过程中遇到很多问题。比如现在对医院来说,分类登记方面遇到最大问题就是,有许多冒牌的非营利机构,因为相应的税收政策和登记管理政策是不配套的,有些投资者如果跟当地卫生、税务部门关系好的话,就可以登记为非营利机构。因为政策中有缺失。国外没有冒牌的机构,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有一个非营利资产归属的法律依据,个人想办非营利机构也可以,但从注册为非营利机构那天开始,这个机构就不归投资者个人所有,这实际上涉及到财产的分割和物权法等方面的问题。2000年时卫生系统提出分类管理,不可能在法律制度方面做到这么完善,当时营利和非营利是用分红与不分红来区别的。分红和不分红是经营管理的结果,如果它根本没赚钱,让它分红也分不了。所以这不是营利与非营利的本质特征,最本质的特征在于财产归属不一样。

医院改革的国际基本经验是:医院所有制与医院绩效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医院所有制发生改变后没能有效提高医院效率,竞争机制一般不会在总体上控制费用,但可能有利于提高患者对服务的选择权,公立医院的改革形式是多样化的,私有化是其中的候选方案之一。

在对竞争的看法上,许多地方政府官员被改革开放20多年的成果冲昏了头脑。改革开放的成绩是众所周知的,由此他们认为只要推进市场经济体制改革,采用市场化手段,引入竞争机制,就能解决一切领域中遇到的问题。甚至有的地方卫生局局长提出,公有制是万恶之源。公有制没有他们想像的那样坏,私有制也没有他们想像的那样好,很难说哪种制度优于哪种制度,要看哪种制度更适合当地的经济、社会、文化和风俗,要和社会传统理念相吻合。中国到底是需要免费的公立医院解决看病问题,还是要通过医疗保险来解决看病问题,这是基本制度选择问题,很难说哪种制度优于哪种制度,主要要看当前的建设情况。

有些经济学家给出的处方是,不管在什么时期,改革措施就两点:一是继续引入市场竞争机制,二是进一步推进私有化进程。实际上,医疗服务恰恰和其他领域有明显不同的特点:一是信息的非对称性,二是消费的不确定性,三是供需双方主动和被动的地位决定了完全市场自由竞争机制不可能起到很好的作用。国际上对于竞争机制早就有了些认识,美国一位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在1963年写过一篇文章,叫做《医疗服务领域当中的福利经济学及其不确定性》,这篇论文被认为是卫生经济学这门学科诞生的标志。那篇论文中又回答了这个问题,不可能完全用市场竞争规则来解决医疗供给问题。非常遗憾我国对这点认识不深刻。

四、医疗服务改革问题探讨

公立医院改革形式是多样的。当前只要我们谈到公立医院改革就等于谈产权制度改革,谈医疗体制改革就等于谈公立医院改革。对体制的改革首先是宏观层次的问题,公立医院微观上如何搞活,属于操作层次的问题,宏观和微观实质上是不能划等号的。谈到公立医院的改革就等于产权制度改革,谈到产权制度改革就等于公立医院私有化,从逻辑上讲这都是偷换概念。国际上公立医院改革的发展思路是多种多样的,私有化仅仅是其中的候选方案和手段之一。

医疗体制改革有几个方面的目的:一是希望通过第一轮改革设计进一步发挥政府在医疗卫生领域的主导作用。主导作用不仅仅意味着投钱,还包括政府在规划、监管和在宏观上平衡供需局面的作用。二是通过改革集中财力办好一部分公立医院,让它们切实行使社会安全网的作用。在国外可以看到,公立医院并不是特别包办的服务,而是针对最广大、最普通的人群的,是提供最基本的服务的,对于没有保险的人群,公立医院也起到一个保险者的作用。美国有三千几百万人没有医疗保险,但不是说这些人没有医疗保障,这些公立医院就是这些人最后的避难所,公立医院有职责为没有保险的人进行救治。三是通过发展私立医疗机构来满足特殊用户的需求。不同人群都到公立医院就诊,然后高端的、低端的医疗技术都由公立医院来提供,战线有些过长。对于那些特殊医疗服务完全可通过市场机制让私立医院,特别是营利性的私立医院提供。四是发展社区医疗服务。因为政府的资源是有限的,资源配置的时候要提高效率的话,应该把政府资源首先放在公共卫生领域。五是控制医疗费用过快增长。这已经成为这几年的焦点问题。

进行医疗体制改革,要加强政府对医疗服务领域的监管。政府不仅是所有者,还应该是监管者。有不同性质的投资者,更应该发挥政府在宏观调控以及监管方面的作用。

摘要:2006年4月26~29日,第55届中国国际医疗器械春季博览会在深圳会展中心隆重展出。作为亚太区医疗行业规模最大、影响最广、品牌最强的专业盛会,本届医博会参展企业有2000余家,参展展品有40多个门类,上万个品种,几乎覆盖了所有的医疗器械、医院设备、康复保健器材,名企云集,精品荟粹。在众多产品中,电动产床可以说是演译着我国医疗器械的发展史。

[B]我国近现代医院发展史简介[/B]

我国近代医院是在鸦片战争之后出现的。1834年基督教美国公理会派遣第一个来华的传教士派克于1835年11月在广州成立眼科医局。随着中外不平等条约的签定,列强在我国各地设立的教会诊所和医院逐渐增多。如1844年英国伦敦基督教会在上海开设了第一家西式医院即仁济医院;1866年9月英国伦敦基督教会传教士杨格非创办了汉口伦敦会医院(现武汉协和医院)。据有关资料表明,1859年全国仅有教会医师

28人,多为“个体”行医。1876年已有教会医院16所、诊所24个。1897年教会医院已达166所、诊所241个,教会医师301人。1937年在华英美基督教会开办的医院共300所,病床数达21000张;属于法国天主教会开办的医院约70余所,病床数5000余张。另有小型诊所约600余处,以及美洛克菲勒财团在北

京直接投资经营的协和医学院和医院等。

由中国自办而有规模的西医院为1930年在南京设立的中央医院(现南京军区总医院),抗战期间内迁重庆,并先后在贵阳、广州设分院。据统计,1937年全国拥有省立医院15所、省属传染病医院3所、市立医院11所、市属传染病医院6所、县立卫生院152所;1947年全国约有大小医院2000余所、病床数90000余张,其中省立医院110所、市立医院56所、县卫生院1440所,此外尚有一些传染病医院、结核病防治院、精神病防治院、麻风病医院、戒烟医院等。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卫生署公布《公立医院设置规则》,

为当时较为完整的医疗卫生法规性文件。

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医院建设与发展有了明显的进步。2003年全国共有各类医院17764所、病床数316万张、医师人数187万人,分别比1950年增加4倍多(1950年为2803所)、25倍多(1950年为11.91万张)、4倍多(1950年为38万人)。医疗条件明显改善。2001年全国共有800mA以上X光机3093台、CT4760台、MRI714台。直至2008年我国已建设拥有各类卫生工作者616万人(注册医师353万人、注册护士61万人)、病床数400余万张、百万元以上大型医疗设备36827台这样一支队伍,

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基本保证。

然而由于医院本身属性所限,三十年改革尚未涉及其核心内容,虽也经历所谓“国退民进”的鼓噪,但SARS等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让决策者们清醒,公立医院公益性再次明明白白地摆到了桌面上,让百姓看到了希望。但由于当前正处于改革的转型时期,医院作为社会的组成也不例外。我国医院还处在粗放管理阶段,各种利益影响等因素干扰势必增加挑战性,请记住,坚持,不放弃!我们一直在努力!

农村医疗卫生现状调研报告

农村医疗卫生现状调研报告 一、概述 自2010年,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启动实施了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工作。为 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国发〔2011〕23号)、《国家卫生 计生委等7部门关于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的指导意见》(国卫科教发〔2013〕56 号)和《教育部等6部门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教研〔2014〕2 号)精神,进一步做好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工作,我校高度重视对订单定向生的培 养工作。实践证明,我们取得了可观的成绩。从2009年开始,我们学校已经为多个农村地 区输送了大批的医疗人才。 本着“下的去留得住干得好”的宗旨,我校为让订单定向生提前了解农村卫生现状, 让日后可以更快的融入工作,展开了“订单定向医学生暑期社会实践调查“活动。 二、调查方式 我们选择问卷和访谈相结合的调查方式。问卷式调查用于收集标准化的定量资料,访谈 式调查用于收集非标准化的无结构的定性资料。通过调查,得到了大量、丰富的信息。然后 经过归纳、分析、总结和整理,得出具有重要有意义的结论。本次访谈我们采用的是典型调 查发,分别对卫生院、村卫生室和居民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尽可能全面地剖析农村医疗卫生 现状,共谋改进农村医疗水平大计。

在访谈人群上,我们依据典型性和广泛性的原则,分别对卫生院不同职位的卫生人员、 不同年龄段的居民和两个村卫生进行访谈。 三、农村医疗卫生现状及成因分析 通过对问卷和走访的结果的分析,我们概括出我乡医疗卫生现状如下: 现状一:基层卫生机构医疗卫生人员缺乏 农村医疗卫生水平的落后首先体现在医疗人员的缺乏。在我所在的乡的乡镇卫生院里, 实际在编人数仅有20人,其中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4人、大专学历12人、中专学历4人。 在这里面,职业医师仅占总编制人数的20%。也就是说在我们一个总人口数为55万的乡镇, 平均一个职业医师要服务11万左右的居民。这数据对一个需要掌握所有疾病的全科医生来 说,是何等的巨大。在村卫生室,这种情况更为显著。在走访的两个村卫生室中,都是只有 2个卫生人员,其中助理医师一人。从中我们也不难看出基层卫生机构对卫生人员的急需程 度。 现状二:基层卫生机构规模小、设备简陋、药品种类少全乡的医疗点规模都很小,除了一家乡级卫生院之外,其余的很多诊所虽然是打着村级 卫室的招牌,但实际上全属于私人性质的诊所,自负盈亏。大部分的诊所装置都比较简单, 除了最基本的必备器械,如注射器、听诊器、血压表等外,很少看到一些高级的器械。室内 有板凳和长椅,不少卫生室和诊所还有两三张病床。根据调查结果,我们发现村卫生室的药 品种类都比较少。如富城卫生所里常用药只有30种,其中包括急救药4种,而在半径村卫

电视音频技术发展现状和展望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686116254.html, 电视音频技术发展现状和展望 作者:张磊姜世杰 来源:《中国传媒科技》2017年第02期 摘要:随着电视视频技术的不断发展,电视音频也从单声道、双声道发展到多声道及3D 环绕声的形式。本文从音频技术高清化演进路线入手,介绍了当今主流的多声道及3D环绕声格式,并对元数据的控制功能进行阐述。通过对现有技术的梳理,预测了电视音频技术会向着全维度再现发展,并且随着元数据功能的完善,未来的电视音频会具有更好的交互性及灵活性。关键词:高清时代;3D环绕声;元数据;全维度 中图分类号:G2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134(2017)12-061-04 DOI:10.19483/https://www.360docs.net/doc/686116254.html,ki.11-4653/n.2017.02.011 自从20世纪人类发明黑白电视以来,电视已经成为信息采集、交换和传播的主流媒体。电视技术已经经历三次质的飞跃,20世纪50年代电视从黑白过渡到彩色,给观众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彩色视觉体验;20世纪90年代随着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电视从模拟的单一传像功能向数字化的智能型、交互式、多用途方式转变;而第三代电视是数字高清晰度电视和 3D立体电视,带给观众临场感极强的高清晰度视频图像和极具震撼力的音响效果。在模拟电视时代,电视系统最多只能提供两个声道的链路。当电视的传输链路从模拟进入数字时代以后,电视伴音也从单声道过渡到双声道和多声道。尤其当数字电视的高清时代到来以后,多声道的环绕声系统已经成为一种必然。 1.音频技术高清化的演进路线 人类对于电视伴音重放质量的要求总是在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而不断增长。而这其中最显著的变化,就体现在重放系统声道数量的增加上。人类的听觉是一种对多种信息的综合性反应。除了最基本的声音要素,如响度、音调和音色以外,还包括反映声音空间特性的因素,比如声源的方向、声源的远近、声场的大小、声场的色彩等。而电视伴音系统声道数的不断增长,也就是为了能够将这些信息尽可能多地予以体现。 在模拟电视时代,电视伴音采用单声道系统,只使用一只或几只扬声器来重放由一只传声器记录的声音信号。这种重放系统只能表现声音的响度、音调和音色,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声源的远近,而对于声源的空间定位等重要特性并不能表现出来。单声道的电视伴音为模拟信号,采用调频传输,这种信号在在传输、存储和变换过程中常会产生下列问题: ①音频信号存储载体的信号动态范围只有40~50 dB,远低于节目源的最大信号动态范围(120 dB);

中国医疗服务市场特征及发展现状分析

中国医疗服务市场特征及发展现状分析 一、中国医疗服务的特点 医疗服务具有所有服务的共性,同时它又有其非常独特的一些特点。这些特点一方面对医疗服务的开展有不利的一面,但是也有有利的一面。扬长避短、发挥医疗服务的这些特点是我们医疗服务品牌营销管理的重要内容。医疗服务具有以下10个特点。 (一)无形性 无形性是医疗服务最为显著的一个特征,人们也以此来界定服务。我们可以从几个不同的层次来理解。首先,服务的很多元素看不见、摸不着、听不到、尝不着、无形无质。其次,顾客在购买服务之前,往往不能肯定他能得到什么样的服务。第三,顾客在接受服务之后,通常很难察觉或立即感到服务的利益,也难以对服务的质量做出客观的评价。由于医疗服务是无形的,顾客很难感知和判断其质量与效果,他们将更多地根据服务人员、设施和环境等有形线索和医院的口碑来进行判断。顾客为了减轻购买的风险,通常相信亲朋好友和同事的推荐;医院的社会声望和顾客过去的消费经验也会对顾客对医疗服务的评价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对医院的有形展示和树立医院的声誉(无形展示)是我们医疗服务品牌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 (二)不可分离性 通常有形产品从生产、流通到最终消费者的过程中,要经过一系列环节:产品被制造出来后,先储存,通过多重转销者分销,随后消费。而服务与之不同,其生产和消费是同时进行的。其生产和消费具有不可分离的特点,即医疗服务的提供者向顾客提供服务时,也正是顾客消费医疗服务的时刻,两者在时间上不可分离,而且提供者与顾客在医疗服务产生时是相互作用的,两者共同对服务结果产生影响。医疗服务的不可分离性是医疗服务营销管理的中心。医疗质量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受到医患双方合作意识、指导、接受能力与配合程度的影响。 1、顾客参与生产过程:顾客作为参与者出现在生产过程中,这说明医护人员的生产过程是在顾客的“监视”下进行的。 2、顾客参与消费过程:顾客在接受服务时不是被动的,他们在服务消费过程中可以发挥积极的作用。在消费过程中顾客必须为医护人员提供必要的信息,配合医护人员工作,才能获得好的诊疗效果。 3、顾客的评价是质量的决定因素:一些营销专家通过大量的研究指出,顾客认为的质量才是质量。一次很完美的医疗活动,对某位顾客是成功的,但对另一位顾客来说就可能是不理想或失败的,很多医疗纠纷就说明了这点,由于沟通不足或顾客的期望值过高都会引起顾客对医疗服务评价的低下。

医药行业市场发展现状以及未来发展前景分析

目录 CONTENTS 本文所有数据出自于《2015-2020年中国医药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第一篇:环保药剂与材料走俏环保型医药包成为趋势 近几年来,医药企业的规模化生产越来越明显,随着国内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OTC药品政策的出台,药品包装逐渐成为市场竞争的重要因素。现代医药企业发展趋势是:大型制药厂都拥有自己的包装企业。而在不断的进步发展中,开发环保塑料医药包装材料逐渐成为药品包装技术发展的方向。 外资制药企业历来十分重视药品包装,因为他们认为包装是产品形象的重要部分,产品外观应当与内在品质一致。近年来,中国医药包装也越来越受到重视,药品包装将呈现出更加方便、安全,更加符合环保要求的趋势。 当前我国一些规模较大的制药企业在硬件上与国外医药企业相差不大,但软件环境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除了相关法规不完善、技术标准和技术水平相对落后外,药品流通体制也存在弊端。药品大多数在医院药房销售,在药店销售的仅是很小一部分,这限制了药品参与直接竞争,从而制约了医药包装业的发展。另外,现行的某些招标制度挫伤了医药厂商的积极性,企业无力在药品包装环节上下大气力,长期保持着“旧面孔”。 目前,由于国内部分企业的包装意识不强,对包装的内涵理解不到位,对包装的作用重视不够。制药企业大多选择价格相对便宜的白板纸作为药盒包装材料,这主要出于降低成本的考虑。很多企业一般不愿在包装上多花钱,普遍的做法是能省则省。这是我国制药企业的一大错误观念。 随着医药工业的蓬勃之势,医药市场将愈来愈广。在产品同质化越来越明显的今天,产品外包装正在成为突显特色的一种有效方式。制药企业应积极追寻新方向,将产品品质摆在第一位 文中数据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2015-2020年中国环保药剂与材料行业产销需求与投资预测分析报告》。 本文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未经前瞻产业研究院书面授权,禁止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第二篇:问诊处方药网售医药电商崛起待时机 自2015年5月,国家出台《互联网食品药品经营监督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拟允许网上售卖处方药后,业内一直关注处方药“解禁”政策何时落地。不过,遗憾的是,多次被传出将于2015年初出台的“正式版”文件,如今仍不见踪影。对此,业界认为,网售处方药推广困难,主要受到处方药性质限制。

我国医疗卫生的现状

中国医疗卫生现状及其原因 长期以来,我国医疗卫生存在“重医疗,轻预防;重城市,轻农村;重大型医院,轻社区卫生”的倾向。我国看病难的症结,不是大医院不够,而是农村和社区卫生太弱。把农村和城市社区卫生工作作为重点,建立比较完善的、公立的、初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实现农民“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县”,缓解城市居民“看病难、看病贵”。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加快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加强预防保健,从源头上控制疾病,是最经济、最有效的卫生投资。因此,农村和城市社区卫生工作应注重以卫生服务为基础,预防保健与基本医疗相结合。 一、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现状 (一)卫生资源总体不足,资源配置不合理 2005年,全国有23亿人次到医疗机构看病,7000万人因病住院。但是,优质卫生资源严重不足,是长期存在的突出问题。我国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22%,而卫生总费用仅占世界总费用的2%左右。同时医疗资源过分集中在大城市、大医院,社区和农村承担基本医疗的功能不强,卫生发展严重滞后。由于全国的医疗资源80%在城市,城市的医疗资源80%在大医院,老百姓得了病,在基层得不到有效治疗,只好奔向城市大医院。因此,到大城市大医院看病难;在偏远农村地区看病难现象凸现。 (二)医药费用上涨过快,个人负担比例过高 从全球范围看,医疗消费具有无限趋高性。随着医学的发展和进步,新技术、新设备、新药品的不断出现,医疗费用上涨是不可避免的。但问题在于,我国医药费用上涨过快,个人负担比例过高。据卫生部统计,近8年来医院人均门诊和住院费用平均每年分别增长13%和11%,大大高于居民人均收入增长幅度。2004年,我国卫生总费用占GDP的5.5%,而居民个人负担的比重由1980年的21%增加到54%。换句话说,中国的卫生总费用主要由居民个人负担。 (三)政府卫生投入不足,医疗机构以药补医,公益性淡化 国外对卫生事业的投资比例非常高,美国占GDP的14%,加拿大10%。而我国仅4%,河南则只有3%,不仅远低于发达国家,而且低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国家每年给医院的补贴常不到位,即使到位,也时常被各级政府以各种理由截留。由于政府投入严重不足,医疗机构公益性质淡化,片面追求经济利益。2004年,政府财政拨款仅占医院总收入的7%,其余部分都靠医院自己创收。群众看病不仅要负担医药成本,还要负担医院工资、奖金、买设备、盖病房。政府为了弥补补偿不足,允许医院对购进药品加成15%,这就意味着,药品进价越高,医院收入越多。 目前公立医院的收入由三部分组成,即药品收入、医疗技术服务收入和财政补助。以河南省人民医院为例,政府财政每年对每名正式职工补助6700元,全院每年1200万,这点财政拨款尚不足以支付正式职工的1/3工资。郑州市级医院,每人每年财政补助4000元左右;河南省部分省辖市医院,财政甚至不投一分钱,更不必说县级医院了。政府补贴不断减少,而体现医务人员技术和劳务价值的收费长期偏低。诊查费是医生技术价值的集中体现,以河南省为例,普通医生的诊查费仅2元,主任医师(正教授)诊查费不过5元,还不如理发店师傅,属于明显

高清电视现状及发展

高清电视现状及发展 一、基本情况: (一)国家政策大力支持,使高清电视发展驶入快车道。 2009年国家广电总局分别下发了《广电总局关于促进高清电视发展的通知》、《关于加快广播电视有线网络发展的若干意见的通知》,明确要求把有线网络作为信息化服务的重要支撑平台,在确保传输好广播电视节目的同时,积极发展高清晰度电视和视频点播服务。国务院在《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中,对广播影视向数字化及高清方向发展进行规划,发展高清电视已确定为我国“十一五”计划的目标和重点任务。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高清电视得到迅猛发展。 (二)高清电视是经济发展、社会发展、文化进步的必然之路。 高清电视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求,对于拉动内需、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提高公共服务水平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发展高清电视是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的重点项目,它顺应了“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战略方针,是一项惠及百姓精神文化生活、促进广电产业升级、拉动国内需求的优质工程,将有力地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促进高技术产业、电子产品制造业、软件业等信息产业的发展,形成上万亿的产值,从而促进国民经济增长,推动社会的繁荣进步。同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群众文化消费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征,人们期待更多高质量、多姿多彩的优秀文化产品,期盼更加优质、满足个性化需求的文化服务。高清电视可以极大地满足观众对节目

欣赏水平日益增长的需求和期待,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美好的精神文化享受。(三)高清电视是数字电视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从国内来看,央视从新中国成立50周年时开始尝试采用高清晰度电视转播国庆庆典;经过十年发展,特别是北京奥运会,许多电视台高清节目采集制作能力不断提高,节目内容储备持续增加;截至现在,高清平板电视机日益普及,各方面都具备了大力推广高清电视的条件。高清电视是数字电视的最大亮点,广电总局也要求各级广播影视部门要采取有利措施,加大工作力度,做好高清电视发展各项工作。要求加快数字化改造,加快建设高清电视节目采集、制作、播出系统。要高度重视高清节目,特别是适合高清晰度电视呈现的节目的制作和储备,不断提高高清节目质量,培育高清电视市场。 二、市场分析: (一)优势: 1、高清电视产品展现出来的视觉享受。 高清数字电视分辨率可高达1920X1080,可以实现5.1路环绕声,更具视觉逼真感和震撼力。 2、高清电视互动正成为数字电视新未来。 高清电视融入互动系统,让人们能够自由选择喜爱的节目,能及时了解想要的信息,个性化、时尚性、自主性,功能性较强。 (二)劣势: 1、高清电视频道投入成本高。 高清电视频道的成本主要是高清设备改造、高清节目制作、采购高清影视节目等方面,其投入成本较高,需长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等。

中国医疗服务行业发展现状及前景展望

中国医疗服务行业发展现状及前景展望 中国医疗服务行业发展现状 (一)行业发展现状 我国2013年卫生消费总额为3.2万亿元,是2004年的4.2倍,年复合增长率17.2%。虽然卫生消费增长飞速,在GDP总额中的占比仍仅为5.6%,低于高收入和中高等收入国家水平,如果该占比能在2020年达到卫计委在《“健康中国2020”战略研究报告》中所提出的6.5%-7%的目标,我国卫生消费市场将达到6.2-6.7万亿元1规模。 随着民众收入水平的提高、财富的积累以及健康观念的转变将持续推动医疗消费需求向多元化、多层次的方向发展。 同时国家还积极推动大病保险,卫计生委在2014年2月发布《国务院医改办关于加快推进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工作的通知》指出,尚未开展城乡居民大病保险试点的省份要在2014年6月底前启动试点工作。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的逐步推进将持续提升民众的支付能力,拉动医疗服务需求。 (二)医疗服务状况 2013年,全国医疗卫生机构总诊疗人次达73.1亿人次,比2012年增加4.2亿人次(增长6.1%)。2013年居民到医疗卫生机构平均就诊5.4次。 2013年总诊疗人次中,医院27.4亿人次(占37.5%),基层医疗卫生机构43.2亿人次(占59.1%),其他医疗机构2.5亿人次(占3.4%)。与2012年比较,医院诊疗人次增加2.0亿人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诊疗人次增加2.1亿人次。 2013年公立医院诊疗人次24.6亿人次(占医院总数的89.8%),民营医院2.9亿人次(占医院总数的10.6%)。

图表2012-2013年全国医疗服务工作量 数据来源: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图表2009-2013年全国医疗卫生机构门诊量及增长速度 数据来源: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三)医疗服务价格 目前公立医院收入来源主要是医疗收入与药品收入,政府投入虽然近几年有明显增加,但就维持公立医院健康发展而言仍显不足。由于政府制定的医疗服务价格无法真正体现医务工作者的劳动价值,不能完全补偿公立医院的合理运行成本。所以医疗服务价格作为卫生服务经济补偿和管理的重要手段,对于整个卫生服务系统的运行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医疗服务价格政策具有3个重要的功能,即效率功能、公平功能和经济补偿功能。效率功能是指通过合理的价格引导病人合理分流,充分利用初级卫生保健机构的资源,降低整体社会资源的消耗;并通过合理的价格激励医疗机构提供成本低、效果好的医疗服务。公平功能是指通过对不同收入的人群实行差别定价,促进医疗服务利用的公平性。经济补偿功能是指通过向病人按照一定的价格收费对医疗机构进行经济补偿。 (四)医疗服务模式

乡镇企业发展

乡镇企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 乡镇企业的不断发展,对区域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促 进乡镇企业又好又快发展,既是企业主体自身发展需求,又是地方政府经济管理的重要工作目标。该文结合笔者多年乡镇经济管理的工作实践及所在辖区乡镇企业发展的 实际情况,通过入驻企业等多种形式,调查乡镇企业分布、产业结构及发展过程等情况,分析乡镇企业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并就如何加快乡镇企业科学发展提出相关 建议。 [关键词] 乡镇企业发展问题发展对策 近年来,随着乡镇企业不断发展,带动了区域农民致富,解决农村就业问题,涌现一 批市场占有率较高的品牌产品,地方特色产业效应逐渐显现。然而,随着外部经济环 境变化及企业自身发展内在制约因素,也出现了市场化进程相对滞后、竞争力不足、 产品结构不合理等发展瓶颈,地方政府经济管理也随之面临新情况、新问题。对此, 政府应积极引导,把加快乡镇企业市场化、社会化发展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 1 辖区内乡镇企业发展现状 辖区内共有 12 个乡镇(街道),其中沿海乡镇(街道)7 个,山区乡镇 5 个,区域内交通发达,基础设施完善,区位优势明显。改革开放以来,乡镇企业迅猛发展,截至2012年,全区乡镇企业发展到750 家,从业人员5.2 万余,创造增加值122.7 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 38.3%。特色产业明显,“一镇一产业”、“一村一产品”的特色 专业镇、村有 20 多个,如蔬菜种植镇、枇杷镇、海蛏养殖镇、电子加工镇、家具生产村、鞋面加工村、渔网村、米粉村、粮行米市村以及豆腐村等。特别是手织鱼网,占 据全省同类鱼网销售市场的优势;特色枇杷吸引省内外客户前来洽谈交易;粮行米市 一直是闽中规模较大的民营粮食加工中心;特色海蛏干畅销省内外。可见,乡镇企业 发展对区域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其产业类别多、产品多样化,特别是一些地方特色产品具有得天独厚的发展优势,产业优化升级潜力较大。 2 乡镇企业发展存在的困难及问题 2.1 企业管理水平低下 区域内乡镇企业多数是“宗族式”经营管理模式,企业经营管理人员主要由有血缘关 系的亲戚组成,管理过程中兼顾亲情关系,公私不分;企业负责人既抓生产、销售, 又管招聘人才、财务,未能充分利用外来人才、信息等优势,没有形成一套适应市场 经济发展的健全的管理机构;企业管理不注重“以人为本”的宗旨,奖惩制度不完善、“五险一金”保障不健全,企业员工积极性未充分调动;调研中有多数企业经营管理

彩电业现状及发展前景

第一章论文研究背景与意义 论文研究背景与意义 在改革开放的三十年中,我国经济始终保持着极高的发展速度,我国彩电行业也呈现了井喷式的发展。2010年,彩电行业实现了稳步发展,成效显着的扩内需政策和逐步回暖的外需市场共同作用下,2010年中国电子信息产业总体呈现前高后低态势,增速逐步趋稳,彩电总产量达到历史最高点--11493万台,同比增长%,同时我国彩电业市场面临着新技术、新概念、新产品迭出,竞争更加激烈复杂的形势。 本文以我国彩电行业为研究对象,着重于对彩电行业中微观层面的研究,通过对彩电行业的产业布局和市场状况的分析,得出我国彩电行业目前的发展态势,预测我国彩电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并结合对彩电市场供求、价格和竞争三大机制的研究,为我国彩电企业提出有参考价值的意见和建议。 第二章我国彩电业概述 彩电业的发展历史 从1979年引进第一条彩电生产线以来,中国彩电行业经历了一个高速发展的过程,平均以每年20%以上的速度保持增长。经过将近30年发展,中国彩电产业已经建立了精密的生产制造体系,生产效率和生产成本已经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已成为中国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之一。并且形成了以海信、长虹、康佳、创维等为代表的一批能够主导市场,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和较高管理水平的彩电企业集团。虽然中国彩电产业有了长足的发展,但中国彩电产业处在价值链的低端,对于技术的掌握程度不够,核心部件仍受制于人。因此,我们要对中国的彩电业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根据彩电业在这30年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不同的特点,本文将我国彩电业的发展历史具体划分为如下几个阶段: 产业导入期(1980-1985),即产业的启动阶段这一阶段彩电产业总产量较小但由于基数较小因而年平均增长率约为185%。 产业波动期(1986-1989)这一阶段彩电总产出平均年增长率约为26%,但1986年和1989年总产量出现了负增长分别为%和%,这主要是由于国家当时的一些政策和措施造成的。 产业稳步增长期(1990-1995)这一阶段彩电总产出年平均增长率约为14%。 产业的调整和逐渐成熟期:(1996-现在)这一阶段彩电产业的主要特点是价格战以长虹公司在1996年3月26日发动降价竞争为标志以及伴随着激烈价格大战的企业兼并重组等产业调整行为。 彩电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作为人民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消费类电子产品,彩电产业在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具有不可忽视的地位。这主要是因为: 1.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居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农村地区彩电的低 普及率保证了彩电市场仍具有相当的发展空间。电子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彩电产品

2020年中国医疗行业发展机会大盘点

2020年中国医疗行业发展机会大盘点 一、诊所将成分级诊疗中流砥柱! 在国家大力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机遇中,业内人士认为,能够提供医疗服务总量达80%的诊所能否发展起来,成为提供医疗服务的中流砥柱,可以说决定着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成败。 于是我们看到国家近年来大力放开诊所审批,U前已经放开了中医诊所的审批限制。根据《中医诊所备案暂行办法》第五条规定:(受理部门)举办中医诊所的,向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中医药主管部门提交书面备案材料、取得《中医诊所备案证》后即可开展执业活动。也就是说举办中医诊所山许可制正式改为备案制了。无论是中医诊所,还是西医诊所,以及连锁诊所,都是国家重点鼓励的社会办医发展方向。在地方政策开放尺度上,深圳、浙江等地走在了全国前列,可以预见的是,越来越多的地区将持续放开诊所设置审批,办诊所将越来越容易。 因此,大批山医生合伙或个人举办的全科、专科诊所将大量涌现,其中不乏是医生兼职举办;此外,一些实力雄厲的资本也将大举布局连锁诊所领域,比如万达口腔的300家连锁诊所等。 二、医生集团+时代来了! 2014年7月1日国内首家医生集团成立以来,中国医生集团雨后春笋般的涌现,目前数量已经超过白家。 但中国的医生集团的市场有多大呢?据深圳博德嘉联医生集团CEO谢汝石教授预测,未来五年内将会有超过10万名以上的医生加盟到医生集团中,按照一个医生一年的技术服务价值100万计算,未来医生集团带来的市场将会超过千亿。 据一位华裔美国医生网友介绍,在全美范围内,据估计大约有20多万个执业团体,其中接近50%是真正的医生集团。也就是说美国的医生集团数量多达10万

家!可见中国医生集团市场前景之广阔。 而且据业内人士观察,医生集团作为一种组合便捷的医生执业组织形式,正在从医疗资源集中的北上广向全国蔓延,进入区域化时代。 不仅如此,医生集团还将涌现出一批巨头,朝着大型医疗集团的方向发展,旗下可能不仅仅有数量众多的签约医生,还可能拥有大量医院及连锁诊所等医疗机构。 三、日间手术时代来了! 中国医疗未来的发展空间在哪里?或许从上海仁济医院副院长闻大翔举的一个自己朋友的例子中可窥一斑: 美国华盛顿大学附属医院巴恩斯犹太医院,一位92岁的患者上午做过髓关节置换手术,当天下午,麻醉科刘前进教授和手术医师经过评估后,通知患者晚上就可以出院,而且这家医院近70%的髏关节置换手术患者都可以在手术当天或第二天出院! 而同样的手术,在上海市三级医院患者的平均住院天数是多久呢?12天!中美医疗在日间手术领域差距之大可以说令人咂舌。 另据张强医生介绍,美国70%的手术都是日间手术完成的。而90%的日间手术中心大股东是谁呢?就是医生集团。 差距就是机遇!据了解2015年仁济医院的日间手术占全年住院手术比例达到34.1%,而上海地区的平均水平仅为12.25%,中西部地区医院就更不要说了。 据了解,在三级医院提高床位使用率的压力下,以及社会办医快速发展、医生集团的快速涌现,中国的日间手术中心将大量涌现。 四、医生品牌重建时代来了!弯道超车机遇大 长期以来,中国医生的品牌以依附于医院为主,实际上等于说牺牲了个人品牌,

乡镇企业情况及发展规划

乡镇企业情况及发展规划 一、乡镇工业企业情况 (一)、乡镇工来企业规模不断壮大,经济效益明显提高 截止到2007年底,全镇企业数达到353家,拥有资产总额11.3亿元,从业人员12303人;完成增加值5.14亿元、主营业务收入24.61亿元、利润1.14亿元,利税1.51亿元。其中规模企业35家,年销售收入过亿元企业5家。乡镇企业工业行业结构调整初见成效,橡胶、童车、汽车配件、工艺品、缫丝、地毯、家具等都得到长足发展,出现了一批知名度、信誉度、美誉度较高的名牌产品。通过ISO9000认证的企业10家,创省、市级以上名牌产品4个,省级农业龙头企业2家。 (二)外向型经济稳步发展 企业通过不断提高利用外资水平,调整出口产品结构,拓宽产品销售市场,扩大生产能力,市场竞争力显著增强,外经外贸稳步发展。截止到2000年底,乡镇企业与外商、港澳合资企业达10家,年出口创汇1200万美元。 (三)、社会贡献明显增大 乡镇工业企业提供给农民的可支配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达到24%,实现财政收入比重占95%,同时,吸纳了农村富余劳动力,缓解就业压力,支持农业发展,带动小城镇建设,推进农村工业化、城市化,以及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的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 二、企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发展规划 (一)指导思想 乡镇企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为指导,贯彻“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和中央、县委县府一系列重要部署,以发展为主题,充分发挥优势,深入推进乡镇企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促进乡镇企业跨越式发展,实现乡镇企业结构优化,产业升级,布局合理,为经济做出更大贡献。 (二)主要任务

我国医药行业的现状与前景展望

我国医药行业的现状与发展前景 罗三强工商管理 1046710 摘要:概述我国目前医药行业发展的基本情况、存在的问题,以及企业、政府应该如何和面对解决这些问题。并对我国医药行业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医药行业现状发展前景 医药产品(含药品以及医疗器械等)是特殊的商品,关系到人类的生存与健康。医药产业不但与人们的生命健康息息相关,而且与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密切相关。医药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被称为永远的“朝阳产业”,在各国的产业体系和经济增长中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医药产业成为世界各国广泛重视并大力发展、相互展开激烈角逐的一个焦点。在中国,医药产业越来越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医药产业的健康发展和壮大对解决人民群众看病贵的问题,对促进政府早日实现“人人都享有卫生健康”的目标都有重要意义,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2010年我国医药行业发展概况 根据产业研究中心资料显示,2010年上半年,在医药工业销售产值中,中成药制造业和中药饮片加工业完成1423.3亿元;生物生化制品制造业完成571.5亿元;医疗仪器设备及器械、卫生材料及医药用品制造业完成791.4亿元;化学原料药和化学药品制剂制造业完成2604.4亿元。医药工业销售产值5644.1亿元,同比增长24.8%。 2010年1-9月,我国医药行业增加值增长14.8%,同比加快1.3个百分点,比上半年回落0.1个百分点。在医药行业主要产品中,中成药产量152万吨,增长23.1%,当月增加值增长15.1%,比上月加快1.7个百分点;化学药品原药产量161万吨,同比增长19.9%。2010年1-8月,国内医药行业实现利润788亿元,同比增长32.8%,增幅同比加快16.6个百分点。 截止2010年1-11月,我国医药行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5%,主要产品中,中成药179万吨,增长23.4%;化学药品原药产量204万吨,增长20.1%,11月份医药行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9%。从这也可以看出2010年1-11月我国医药行业保持了平稳增长的态势,这不仅推动了相关医药企业经济效益的改善,还对宏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进一步提升。 进出口方面,2010年上半年我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额283.02亿美元,同比增长28.8%,其中出口188.87亿美元,同比增长31.16%,进口94.16亿美元,同比增长24.31%。2010年8月,我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额50.58亿美元,同比增长26.40%,其中出口33.24亿美元,同比增长24.87%,进口17.34亿美元,同比增长29.46。 2010年第三季度,我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贸易继续保持良好发展,进出口额156.86亿美元,同比增长23.09%,出口值102.13亿美元,同比增长21.83%,进口值54.72亿美元,同比增长25.51%。2010年10月,我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总值为46.21亿美元,同比增长13.68%,其中,出口为30.92亿美元,同比增长14.51%,

中国的医疗发展及现状

中国的医疗发展及现状 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生老病死,伴随着开始有了医学的产生与发展。同样的在华夏这片土地上勤劳的中华儿女运用他们的智慧创造出了独特有充满神奇魅力的医学。 中国的中医学起源于三皇五帝时期,相传伏羲发明了针灸并尝试草药,神农炎帝更是尝尽百草,并且用茶来解毒。相传在公元前3000多年,中国的轩辕黄帝写下了人类第一部医学著作一一《黄帝祝由科》,后世人在这部医药著作的基础上不断增补删改,逐渐形成了后世的《黄帝内经》和《黄帝外经》,并由祝由科里将纯粹的医药分离了出来,形成了后来的中医学。而其中的《黄帝内经》则在世界上第一个提出了“不治已病治未病”这一防病养生保健康的预防医学观点。在周代中国就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医院和医疗制度,周代的医 疗机构设有医师、上士、下士、府(管药库)、史(管记录)、徒若干人。下面又分食医(管饮食卫库)、疾医(内科)、疡医(外科)、兽医四种,这是世界上已知最早的医学分科。医师总管医药行政,并在年终对医生进行考核;《周礼》记载“岁冬则稽其事,以制其食”,就是说,医生每年都要通过年终考核增减俸禄。当时的患者已经分科治疗,而且建立病历。“死终则各书其所以,而入于医师”,规定在死者病历上要写明死因,然后送交医师存档,以便总结医疗经验,提高医疗技术。这也是世界上已知最早的病历制度。 中医学理论体系是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在唯物论和辨证法思想指导下逐步形成的,它来源于实践,反过来又指导实践。通过对现 象的分析,以探求其内在机理。人们通过对矛盾现象的观察,逐步把矛盾概念上升为阴阳范畴,并用阴阳二气的消长来解释事物的运动变化。阴阳学说认为世界

是物质的,物质由阴阳二部分组成,凡是剧烈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都属于阳。相对静止的、内守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都属阴。因而阴阳存在两个对立面,在阴阳消长和对立统一作用下,相互资生、相互制约、相互变化中构成世界万物。中医运用阴阳对立统一的观念来阐述人体上下、内外各 部分之间,以及人体生命同自然、社会这些外界环节之间的复杂联系。阴阳对立统一的相对平衡,是维持和保证人体正常活动的基础;阴阳对立统一关系的失调和破坏,则会导致人体疾病的发生,影响生命的正常活动。 自从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了近代医学的发展。中国传统医学逐渐向现代医学发展。我国首次提倡将现代医学用于检验,始于清末。清光绪年间,刑部曾要求各省审判厅成立检验学习所,并制定了作为授课教材的《洗冤录》、《法医学》、《生理学》、《解剖学》、《法律大意》、《医学大意》等,但由于人才缺乏,未能成立。在当时各医院主持外科工作者,均为外藉医生,我国医护人员,处于在实践中学习的医徒位置。其后,教会或外国的医学基金会、慈善团体先后在各地创办医学院校。辛亥革命后,我国也相继自行筹建医学校。至20世纪中叶,上述高等医学院校所培养的毕业生中,已有不少学识渊博、基础雄厚、出类拔萃的外科学家。 建国初期,我国的卫生医疗事业刚刚起步,医院少、药品缺,人民健康水平十分低下,随着国家对医疗卫生事业的重视,先后对各类医疗机构进行了恢复、整顿和改造工作,从而形成了以全民所有制为主体、以集体所有制为辅的,防治结合的城乡医疗卫生网络。但由于实行的是单纯福利性事业和计划经济的管理模式,使我国医院所有制日趋单一化,这种由国家独

我国电视产业发展现状及其对策

我国电视产业发展现状及其对策 2008-01-03 22:20:22| 分类:原创感悟| 标签:|字号大中小订阅 电视从发明至今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传统电视在我国电视行业企业生产上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进入21世纪之后,高端电视的出现,给传统电视即CRT(显像管)电视带来了巨大的挑战,而高端电视在前进的道路上也不是那么一一帆风顺,可以说,我国电视产业正处在一个变革的十字路口。所以,研究如何迎接这一巨大的挑战,转危为安,使我国电视产业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势在必行。 1我国电视产业现状 1.1传统电视发展过程迅速,产能巨大 我国电视行业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进入大规模生产,在90年代中飞速增长,年产量已从最初的几百万台增加到现在的几千万台,增幅高达几十倍。同时,产品质量不断升级、类型日益增加、更新换代速度加快,大大满足了人民不断提高的消费需求。目前国民彩电拥有率已由1985年的17%增加到现在的城镇居民彩电拥有率131%和农村居民彩电拥有率67%的较高水平。 1.2传统电视价格竞争激烈,利润空间狭小 我国电视产业起步比较晚,虽然技术水平、规模都有了长足的进步,但由于核心技术的缺乏,导致我国各彩电企业的竞争日趋激烈,而价格、技术、规模则成为它们竞争的战略方向。我国彩电业的发展主 要经历了三大“战役”,即价格战、技术战和规模战。 20世纪90年代,中国市场频频爆发彩电价格战。以长虹、康佳、TCL。为代表的彩电企业频频降价,降价幅度之大,令人瞠目结舌。降价导致彩电业的利润空间不断减小,劣势厂商退出,而优势厂商通过规模效益、成本优势、技术升级等战略行为推出新的产品,促使彩电价格同升,业内竞争再次加剧,新一轮的降价重新开始。20世纪90年代的彩电价格就在这样的价格循环中起伏不定。传统电视的降价高潮也殃及了高端电视,液晶和等离子在不久前也开始面对了价格战的威胁。 相关资料显示,近几年各类电视的价格变化一直呈下降趋势,这种变化在2005年更加明显地体现出来,2005年度,PDP(等离子)电视在整休产品和重点尺寸(42英寸)月度价格变化上都明显呈下滑趋势。与PDP电视相比,LCD(液品)电视在重点尺寸上(32英寸、37英寸),2005年度月度价格变化也呈现逐步走低态势,在整体价格曲线中,与年初相比整体价格趋势也以下滑为主。 1.3高端电视突起,给传统电视带来挑战2004年5月夏普中国基地悄悄全而停产传统 显像管彩电。接着,LG宣布全面进入中国高端彩电市场。9月,苏宁电器一款46英寸等离子电视的价格首次跌破2万元。同月,国内外各彩电巨头掌门人集体亮相北京长城饭店,参加平板电视发展论坛,并将2004年定为平板电视元年。这些无疑给发展困难的CRT电视又带来了一些沉重的问题。 1.4差异化的特征,隐藏着发展的希望 当前,高端电视机的发展势头强劲,但由于市场价格、技术因素的影响,短期内市场销量难有大的突破。产品功能的差异化使得各种显示技术在不同的应用领域各自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CRT(阴极射线管显示)技术已经很成熟,在成本、量产能力、VIDEO性能等指标上都很理想,但亮度、体积等指标不尽人意,正逐渐被平板显示更替;LCD(液晶显示)技术在成本、量产能力、绘图显示能力等方面具有强势,但在VIDEO性能方面稍逊一筹;PDP(等离子体显示)技术在亮度、体积、VIDEO性能等方面具有优势,在

医疗服务行业发展前景(截止2015年)

好安馨医护服务平台 医疗服务行业发展前景(截止2015年) 一、医疗服务行业概述 医疗服务指医疗机构为病人提供的服务,包括体检、诊断、治疗、康复、预防保健、分娩、生育规划及相关服务。我国的医疗机构主要包括医院、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诊所(卫生所、医务室)、村卫生室、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卫生监督所(中心)等。2015年末,全国共有医疗卫生机构990248个,其中医院27215个。 二、中国医疗服务支出规模 中国的医疗服务支出包括来自医院、初级保健诊所及疗养院及临床检验中心等其他机构的医疗开支,近年呈现稳步增长。2011年至2015年,中国的医疗服务支出总额由16472亿元增至32503亿元,期间复合年增长率为18.5%。

三、医疗服务行业产业链 医疗服务行业以医疗服务机构为核心,以保健用品/药品、医疗器械、诊断试剂/检测服务为支撑产业,以商业医保/商业养老保险、药事服务、医疗信息、移动医疗、在线教育等为支撑服务系统。 医疗服务机构不再只是医院一个体系,而是按照生命周期、涵盖保健、治疗、康复、养老四大贯穿起来的体系,服务机构为健康管理机构、医院(综合、专科)、康复中心、养老机构(老年病医院、护理院、临终关怀医院)四大机构。 四、医疗服务行业竞争企业

五、医疗服务行业投资前景 医疗服务需求是人类的基本需求之一。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健康意识不断增强,医疗服务需求不断增长,进一步强化了医疗服务需求的刚性特征。随着我国逐步进入老龄化社会,医疗行业受到了国家政策的“重点照顾”。从全面放开“二胎”政策的颁布到政府大力推进医疗、医保、医药的联动改革,再到“健康中国”规划的加速推进,都表明医疗行业未来有着十分广阔的前景。未来几年中国的医疗服务支出总额预计会继续稳定增长,至2021年,中国的医疗服务支出总额预计增至88368亿元。

我国医疗资源分布现状

医疗资源配置不合理的原因 一、医疗服务核心供给不足,执业医师增长缓慢 我国一直以来就有看病难的问题,归根到底,是人们日益增长的医疗服务需求与服务供给之间的不平衡。据国家卫计委下发的数据显示,2015年末,全国卫生人员总数达1069.4万人,比上年增加46.0万人(增长4.5%)。卫生人员总数中,卫生技术人员800.8万人,乡村医生和卫生员103.2万人,其他技术人员40.0万人,管理人员47.3万人,工勤技能人员78.2万人。卫生技术人员中,执业(助理)医师303.9万人,注册护士324.1万人。与上年比较,卫生技术人员增加41.8万人(增长5.5%)。 但是同人民的需求相比,卫生人员的增速明显过缓。特别是医疗服务供给的核心力量——执业医师的增长率还远远不够。诊疗人次增长率总是高于执业/助理医师增长率,二者差距不断加大。除了供给不足外,医疗供求结构也处于失衡状态,这就导致原本就不够用的资源还存在使用率低下和资源浪费的问题。 二、三甲医院吸纳优质资源,资源下沉阻力大 由于三甲医院是我国等级较高的医院,拥有优质的医疗服务与管理、医疗质量与安全及较高的技术水平与效率,在科研、设备等方方面面都具有优势,因此吸纳了许多优质资源,如高素质的医生、优质的合作平台等。与此同时,其优质资源所铸就的知名度也吸引了大量的患者前来就医。如此虹吸现象导致病患就医扎堆,城乡医疗资源服务差距大,资源下沉面临阻力。 相关数据显示,2010年,三级医院的床位数为106.5万张,到2015年,其床位数就增长到了204.8万张,CAGR(复合增长率)是14.0%,为各级医疗机构中最高。同时,从2014年到2015年,其诊疗人次数由14.0亿增长到了15.0亿,入院人数从6291万人增长到了6829万人。患者只认大医院,而三甲医院就成为大多数患者看病就医的首选。 三、各科室医生分布不均,全科医生缺位严重 我国专科各科室的医生数量分布不均衡,部分科室甚至出现医患比例极度不协调的状况,从而导致医生负担过重。公开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内科、外科和中医科执业医师数量最多,分别为36.1万名、20.1万名和18.4万名;而皮肤科、急诊科和儿科等科室执业医师规模相对稀缺,医师人均担负诊疗次较高。 此外,作为“健康守门人”的全科医生,目前在我国的总数量也只有近18万人,其中注册为全科医学专业的还不到8万人,仅占执业医师总数3%左右。

我国医疗服务行业发展特点及市场环境分析

我国医疗服务行业发展特点及市场环境分析 医疗服务行业发展特点 医疗属于服务行业,医疗服务就是医院以病人和一定社会人群为主要服务对象,以医学技术为基本服务手段,向社会提供能满足人们医疗保健需要,为人们带来实际利益的医疗产出和非物质形态的服务。医疗产出主要包括医疗及其质量,它们能满足人们对医疗服务使用价值的需要;非物质形态的服务主要包括服务态度、承诺、医院形象、公共声誉等,可以给病人带来附加利益和心理上的满足及信任感,具有象征价值,能满足人们精神上的需要。 医疗服务具有所有服务的共性,同时它又有其非常独特的一些特点。这些特点一方面对医疗服务的开展有不利的一面,但是也有有利的一面。扬长避短、发挥医疗服务的这些特点是我们医疗服务品牌营销管理的重要内容。中投顾问在《2016-2020年中国医疗服务行业深度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中总结出,医疗服务行业发展特点有如下几种: (一)无形性 无形性是医疗服务最为显著的一个特征,人们也以此来界定服务。对医院的有形展示和树立医院的声誉(无形展示)是我们医疗服务品牌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 (二)不可分离性 通常有形产品从生产、流通到最终消费者的过程中,要经过一系列环节:产品被制造出来后,先储存,通过多重转销者分销,随后消费。而服务与之不同,其生产和消费是同时进行的。 (三)差异性 差异性是指服务的构成成分及其质量水平经常变化,具有高度的可变性,它依赖于谁提供服务以及何时、何地提供服务。服务无法像有形产品那样实现标准化,每次提供的服务带给顾客的效用、顾客感知的服务质量都可能存在差异。 (四)不可存储性 服务是不能存储的。服务的这一特征带来两个方面的问题,即服务的生产和分销问题。服务生产必须与消费需求相匹配,需求波动的高峰与低谷需加以调节平衡。 (五)伦理性、公益性 医疗服务具有伦理性和公益性的特点。这是医疗服务不同于其他服务的一个特点。医疗服务提供者要发扬救死扶伤、人道主义精神,以及对医疗事业无私奉献的价值观念、高尚的医德情操。医疗服务要强调社会效益,医院要服务于全社会,是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