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 科目一要多少学时-精品

最新 科目一要多少学时-精品

导语:科目一是驾照考试的第一科,主要考察学院对交规理论知识的理解,那科目一要多少学时?科目一学时要多久呢?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科目一:共要培训12个学时。属于理论培训,主要是了解机动车基本知识,掌握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及道路交通信号的规定。

科目二:共要培训26个学时。理论知识2个学时,实际操作为24个学时,其中倒车入库、坡道定点停车和起步、侧方停车曲线行驶、直角转弯要求培训8个学时。

科目三:共要培训40个学时。“道路驾驶技能和安全文明驾驶常识”要求培训16个学时,而道路行驶技能的实际操作要求培训24个学时。

科目一和科目二有规定的学时,但不影响预约学车,到科目三了必须把所有学时学完就行了,总共是78个学时。

上面介绍了科目一要多少学时的相关内容,下面一起来看看科目一考试预约流程。

科目一预约流程:

1.打开交通安全综合服务管理平台打开交通安全综合服务管理平台,网址:www.12

https://www.360docs.net/doc/686608280.html,,选择您所在的省市。

2.选择考试预约

3.点击立即注册

4.填写用户信息填写您的身份证号码和报名登记时的手机号码(注意:如果手机号码已变更,请直接去车管所服务大厅更变)

5.选择用户类型选择初次申领机动车驾驶证学员

6.短信验证

7.业务须知阅读并同意,点击“下一步”

8.确认信息确认信息无误,点击“下一步”

9.考试预约选择预约科目、考试场地、预约申请起止时间,输入图片验证码,点击“下一步”

10.选择日期和场次系统提供两种预约模式:自主选择考试场次,服从系统安排考试。如果选择自主选择考试场次的模式,系统会显示用户选中的预约申请起止时间段内的所有的考试场次列表,用户可以选择某一场次或者多个场次进行预约,如果选择服从系统安排考试的模式,系统会在用户选中的预约申请

出师表(第二学时)

第二课时 一、合作学习: 师生共同研读课文第一部分 1、请同学翻译第一自然段。 2.问题探究 (1)当时的不利条件是什么?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益州疲弊,处在“危急存亡”的严重关头。对形势的这一清醒的估计,是暗示刘禅,如不发愤图强,国家必然败亡。 (2)当时的有利条件是什么? 内外之臣均有“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而“不懈于内”“忘身于外”的耿耿忠心。这告诉刘禅,只有依靠、重用这些贤德忠贞之士,才可救亡图存,以竟先帝之业。 (3)本段提出什么建议?开张圣听 (4)提出这一建议的目的是什么?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5)对国君进行了怎样的规劝?“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6)这一段中先后两次提出刘备,其用意何在? 意在激发刘禅继父之志和启示他学先帝用人之明。 小结: 3.请同学翻译第二自然段。 二、问题探究 (一)1、作者在本段提出的建议是什么?具体内容是什么?严明赏罚;“宫中”“府中”不应异法。 2、如何具体执行? 3、提出怎样的劝诫? 4、“内外异法”内外各指什么? 小结:本段提出应内外一体,赏罚严明的建议。 5、请同学翻译第三、四自然段。 (二)问题探究 1、举荐了哪些人?为什么要举荐这些人? 2、提出亲贤的具体作法是什么? 3、亲贤的好处是什么? 4、亮认为举用向宠将军的好处是什么? 小结:本段述说人事安排,举荐文臣武将。 (三)请同学翻译第五自然段。 1、本段的中心句是?第一句 2、先汉兴隆的原因是什么?(正面):亲贤臣,远小人。 3、后汉倾颓的原因是什么?(反面):亲小人,远贤臣。 4、“每与臣论此事”中“此”指什么?第一句 5、“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的主要条件是什么?亲贤臣,远小人。 小结:这一段把“亲贤臣,远小人”提高到汉室兴衰的历史经验上来总结,也是对前面两段“宫中”“府中”分说后的归纳。并再荐贤臣,希望刘禅能亲贤臣,远小人,以求汉室兴隆。

第2课时:练习一(二)

第2课时:练习一(二) 教学内容: 第一单元典型习题练习。 教学目标: 1.复习圆柱、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加深学生对立体图形之间的内在联系的理解,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进一步系统化和概括化。 2.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3.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1.熟练使用体积公式实行计算。 2.使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填空: 1.把一根圆柱形木料截成3段,表面积增加了45.12平方厘米,这木料的底面积是()平方厘米。 2.一个圆锥体的底面半径是6厘米,高是1分米,体积是()立方厘米。 3.等底等高的圆柱体和圆锥体的体积比是(),圆柱的体积比圆锥的体积多()%,圆锥的体积比圆柱的体积少( )。 4.把一个圆柱体钢坯削成一个最大的圆锥体,要削去1.8立方厘米,未削前圆柱的体积是()立方厘米。 5.一个圆柱体的侧面展开后,正好得到一个边长25.12厘米的正方形,

圆柱体的高是()厘米。 6.用一个底面积为94.2平方厘米,高为30厘米的圆锥形容器盛满水,然后把水倒入底面积为31.4平方厘米的圆柱形容器内,水的高为()。 7.等底等高的一个圆柱和一个圆锥,体积的和是72立方分米,圆柱的体积是(),圆锥的体积是()。 8.底面直径和高都是10厘米的圆柱,侧面展开后得到一个()面积是( )平方厘米,体积是()立方厘米。 9.把一根长是2米,底面直径是4分米的圆柱形木料锯成4段后,表面积增加了()。 10.底面半径2分米,高9分米的圆锥形容器,容积是()毫升。 12.容器的容积和它的体积比较,容积()体积。 二、判断: 1.圆柱体的体积与圆锥体的体积比是3 ∶1。() 2.圆柱体的高扩大2倍,体积就扩大2倍。() 3.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圆柱的体积比圆锥的体积大2倍.( ) 4.圆柱体的侧面积等于底面积乘以高。() 5.圆柱体的底面直径是3厘米,高是9.42厘米,它的侧面展开后是一个正方形。() 三、选择:(填序号) 1.圆柱体的底面半径扩大3倍,高不变,体积扩大() A、3倍 B、9倍 C、6倍

归去来兮辞第二学时

《归去来兮辞》导学案第二学时 【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字词和特殊句式 【学习内容】切实掌握课文中的文言语法现象,第一、二自然段的内容。 【预习案】 一、关于“辞”:是战国后期楚国诗人屈原在楚地民歌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一种新诗体。它有如下的体裁特点: 1、四句一节,每节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读后稍作停顿。 2、六字句为主,都按三拍读。 例如:路/漫漫(其)/ 修远(兮),吾将/ 上下(而)/ 求索。 注意: (1)有些七字句中出现了虚词,也应作六字句读。 (2)“归去来兮”“已矣乎”当一句读,适当延长读末句时间。 (3)四字句五字句,读时节奏自当变化。 二、朗读《归去来兮辞》第一第二自然段,注意节奏的、字音的准确。 三、请给加点的字注音 田园将芜.()轻飏.()壶觞.()眄.() 流憩.()矫()首遐.()观 出岫.()景.()翳.()翳 【探究案】 研读第一自然段,积累重点文言知识: (一)、重点词语: 1、田园将芜胡.不归? 2、奚.惆怅而独悲? 3、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4、恨晨光之熹微 (二)、古今异义: 1、知来者 ..之可追来者 ..古义 今义2、问征夫 ..以前路征夫 ..古义 今义 (三)指出下列句式特点: 1、既自以心为形役 2、问征夫以前路 (四)探究第一自然段,思考下列问题: 1、陶渊明辞官归田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中的话回答) 2、从辞官归田的原因中可看出他当时的心境如何? 自责、自()、自觉、自() (五)、翻译下列重点句子: 1、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 译: 2、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译: 3、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译: 【检测案】 1、朗读第一自然段,注意字音、节奏、情感。 2、解释加点的字。 田园将芜胡.不归? 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恨晨光之熹微 3、翻译下列句子 ①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译: ②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译:

第三章 第2节 第2课时.doc

第2课时利用导数研究函数的极值、最值 考点一利用导数解决函数的极值问题多维探究 角度1根据函数图象判断函数极值 【例1-1】已知函数f(x)在R上可导,其导函数为f′(x),且函数y=(1-x)f′(x)的图象如图所示,则下列结论中一定成立的是() A.函数f(x)有极大值f(2)和极小值f(1) B.函数f(x)有极大值f(-2)和极小值f(1) C.函数f(x)有极大值f(2)和极小值f(-2) D.函数f(x)有极大值f(-2)和极小值f(2) 解析由题图可知,当x<-2时,f′(x)>0;当-22时,f′(x)>0.由此可以得到函数f(x)在x=-2处取得极大值,在x =2处取得极小值. 答案 D 规律方法由图象判断函数y=f(x)的极值,要抓住两点:(1)由y=f′(x)的图象与x 轴的交点,可得函数y=f(x)的可能极值点;(2)由导函数y=f′(x)的图象可以看出y =f′(x)的值的正负,从而可得函数y=f(x)的单调性.两者结合可得极值点. 角度2已知函数求极值 【例1-2】(2019·哈尔滨模拟)已知函数f(x)=ln x-ax(a∈R). (1)当a=1 2时,求f(x)的极值; (2)讨论函数f(x)在定义域内极值点的个数. 解(1)当a=1 2时,f(x)=ln x- 1 2x,函数的定义域为(0,+∞)且f′(x)= 1 x- 1 2= 2-x 2x, 令f′(x)=0,得x=2, 于是当x变化时,f′(x),f(x)的变化情况如下表.

x (0,2) 2 (2,+∞) f ′(x ) + 0 - f (x ) ln 2-1 故f (x )在定义域上的极大值为f (x )极大值=f (2)=ln 2-1,无极小值. (2)由(1)知,函数的定义域为(0,+∞), f ′(x )=1 x -a =1-ax x (x >0). 当a ≤0时,f ′(x )>0在(0,+∞)上恒成立, 即函数在(0,+∞)上单调递增,此时函数在定义域上无极值点; 当a >0时,当x ∈? ? ? ??0,1a 时,f ′(x )>0, 当x ∈? ?? ?? 1a ,+∞时,f ′(x )<0, 故函数在x =1 a 处有极大值. 综上可知,当a ≤0时,函数f (x )无极值点, 当a >0时,函数y =f (x )有一个极大值点,且为x =1 a . 规律方法 运用导数求可导函数y =f (x )的极值的一般步骤:(1)先求函数y =f (x )的定义域,再求其导数f ′(x );(2)求方程f ′(x )=0的根;(3)检查导数f ′(x )在方程根的左右的值的符号,如果左正右负,那么f (x )在这个根处取得极大值;如果左负右正,那么f (x )在这个根处取得极小值.特别注意:导数为零的点不一定是极值点. 角度3 已知函数的极(最)值求参数的取值 【例1-3】 已知函数f (x )=ln x . (1)求f (x )图象的过点P (0,-1)的切线方程; (2)若函数g (x )=f (x )-mx +m x 存在两个极值点x 1,x 2,求m 的取值范围. 解 (1)f (x )的定义域为(0,+∞),且f ′(x )=1 x . 设切点坐标为(x 0,ln x 0),则切线方程为y =1 x 0 x +ln x 0-1. 把点P (0,-1)代入切线方程,得ln x 0=0,∴x 0=1. ∴过点P (0,-1)的切线方程为y =x -1. (2)因为g (x )=f (x )-mx +m x =ln x -mx +m x (x >0),

《故乡》第二学时

第二课时 (一)、课时目标: 通过比较,使学生认识到闰土从少年到中年、杨二嫂从青年到老年,在肖像、语言、行为、思想、性格诸方面的深刻巨大的变化以及产生这种变化的社会根源;体会鲁迅憎恨旧社会、渴望创造新生活的思想盛情。 (二)、复习检查: 1、在故乡,“我”见到了许多人,其中着重写了哪两个人物?这两个人物又以写 谁为主? 2、作品通过闰土、杨二嫂两个人物前后的变化,揭示了什么问题? (三)、活动过程,细致分析人物形象: 1、小说是怎样来描写闰土这个人物的?从哪些方面去对比? 对比内容:少年闰土中年闰土 少年闰土 (1)、外貌 十一二岁,紫色圆脸,头戴小毡帽,颈上套一个银项圈,有一双红活圆实的手。 (2)、语态动作 活泼刚健,动作干脆利落,说话脱口而出,朴质、生动;有智有勇,热情、纯真。 说明闰土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说也说不完。 (3)、对我的态度 只是不怕我,不到半日,我们便熟识了,送我贝壳和鸟毛,告诉我很多希奇的事。对我 友好,热情,和我建立了纯真的友情。 (4)、生活态度 捕鸟、看瓜、刺碴、拾贝、观潮……——天真活泼、对生活充满热情和希望。 中年闰土 (1)、外貌 脸色灰黄,很深的皱纹,眼睛周围肿得通红,手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2)、语态动作 欢喜--凄凉--恭敬,说话吞吞吐吐,断断续续,谦恭而又含糊,显得迟钝麻木。只是 摇头,脸上虽然刻着许多皱纹,却全然不动,仿佛石像一般说明闰土心里有说不尽、道不 明的苦处。 (3)、对我的态度 恭敬地叫老爷,要水生给老爷磕头,认为少年时的哥弟称呼是不懂事,不成规矩。和我 之间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4)、生活态度 拣了一副香炉和烛台——将希望寄托于神灵。 2、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少年闰土是怎样的形象?中年闰土又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是什么原因使一个天真活泼、对生活充满热情和希望的小英雄变成了麻木迷信的木偶人呢? 讨论并归纳:少年闰土,天真活泼、无忧无虑,懂得很多生产知识,简直是个小英雄;中年闰土,变成了满脸愁苦、麻木的迷信的木偶人。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是封建统治的压迫,使闰土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 3、我对闰土的态度前后有什么不同?为什么?闰土这个形象表现什么样的主题? 明确:当年,我因闰土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而羡慕不已;现在,我为闰土与我之间 的不了解和隔膜感到悲哀,使我与闰土之间的关系产生了冷漠、隔膜。闰土这个形象闰土揭 露了封建思想、封建等级观念对群众精神上的压抑和毒害。

第二章第三节第2课时

第2课时 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因素(一) 浓度、压强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 [学习目标定位]1?通过外界条件对可逆反应速率的影响,掌握化学平衡移动的内在因素。 2?通过实验探究,讨论分析浓度、压强影响平衡移动的规律。 1. 在一定条件下,把 1 mol N 2和3 mol H 2充入一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 2+ 3出 2NH 3, 一段时间后达到平衡。在某一时刻,保持容器容积不变,充入 N 2,此时,C (N 2)增大,v 正增 大,C (NH 3)不变,v 逆不变,随着反应的进行, C (N 2)减小,v 正减小,C (NH 3)增大,v 逆增大, 最终V 正=V 逆。 2?在一定条件下,可逆反应达到化学平衡状态,如果改变影响平衡的条件 (如浓度、气体反 应的压强、温度等),化学平衡状态被破坏(正、逆反应速率不再相等),直至正、逆反应速率 再次相等,在新的条件下达到新的化学平衡状态。 这种现象称作平衡状态的移动, 简称平衡 移动。 3. 化学平衡移动可表示为 反应开抽 化営平 1 1 建也平H [归纳总结] 化学平衡移动方向的判断 [■若v 正=V 逆,平衡不移动; 条件改变 < 若v 正>v 逆,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若V 正<v 逆,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活学活用] 1. 试根据下列图像判断化学平衡移动的方向。 ] I“1=#$ tl * (D 0 xi r G ri ③ 答案 ①向正反应方向移动;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③平衡不移动。 二浓度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 1. 按表中实验操作步骤完成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填写下表: 些些*叫护呃 条件 时间

实验原理CnO:- + £0=^23:- +2H + (黄色) 实验步骤1 a 丁(I.L irul L 1 孑K心:O瞬揪 f_6 mol-L_, 4 N 0.4 mid L 1 实验现象橙黄色变为橙色橙黄色变为黄色 实验结论c(H )增大,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NaOH溶液使c(H +)变小,平衡向正反 应方向移动 原理Fe + 3SCN Fe(SCN)3(红色) 实验(1)步骤L 地杆貢心牌淞Linwl-r1I rlT 齐KSMIS SinLD.mSnwl'L 'FHJ.聃港* 5mL0j[Hniol L 七 (D ? 现象溶液颜色变深溶液颜色变深 实验(2)步骤向试管①中滴加0.01 mol ? t NaOH溶液 向试管②中滴加0.01 mol L一1 NaOH溶液 现象溶液颜色变浅溶液颜色变浅 实验结论 对可逆反应Fe3 ++ 3SCN 一Fe(SCN)3,分别增大c(Fe3十)和c(SCN「)后,Fe(SCN)3的浓度均增大,即化学平衡均向正反应方向移动了;滴加NaOH 溶液,由于3OH「+ Fe3+ ===Fe(OH)3^,减小了Fe3+ 的浓度,Fe(SCN)3的浓度也减小了,即化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了 3?已知反应mA(g) + nB(g) pC(g) H<0 , m+ *p,当反应达到平衡后,有关物质的浓度发生改变,其反应速率的变化曲线分别如下图所示:

夜色第二学时教学设计

、歌曲引入,揭示课题 1、师:同学们,在学习新课之前我们来唱一首你们都很熟悉的歌曲—《闪 烁的小星星》好吗? 师:大家唱的真好。你们知道这首歌唱的是什么时候的景象吗? 夜晚的天空是什么样的?到了晚上你们害怕吗?为什么? 师:有个小朋友和你们一样大, 他到了晚上还不害怕呢?现在我们就一起来 学习课文《夜色》。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借助拼音自己试读课文, 边读边画出本课生字, 借助拼音反复拼读, 记 住生字读音。 三、指导生字 1、指名拼读生字, 及时纠正错音。 强调重点字的读音, 如:“勇”是后鼻音, 2、同桌互相说说识字方法,小组内展开识字比赛,用字扩词。 3、出示生字卡片,去掉拼音认读,检查记认效果。 4、出示生字课件,观察田字格里生字的结构、占格位置;与同桌说一说怎 样把字写正确、好看。 5、教师范写,学会书空。可以根据字的结构分类指导重点强调以下几点: 夜色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散、此”是平舌音, 窗”是翘舌音。

上下结构的三字: 色:上小下大,最后一笔是竖弯钩 爸:上宽下窄,上面“父”三、四笔舒展;第五笔横折的横写在横中线上 笑:上小下大,竹字头的第三、六笔都是点,第九笔撇,第十一笔撇写舒展 左右结构的俩个字: 外:第四笔竖起笔要高,写在书中线偏右,第五笔点收笔在横中线上 晚:左边的“日”字写的瘦长,第三笔短横写在横中线上,右边的“免”起笔要高,笔画多要写的紧凑一些 6、学生描红、练写、教师巡视,个别辅导。 7、同桌互相评议,提出建议 8、扩词,巩固记忆 四、作业 在家长的陪同下观看夜景,把看到的美丽夜景画下来,如果能配上文字就更完美了,比较优秀的作品将在墙上报览。 第二课时 、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播放视频,感受夜色的神秘与美丽 1)、师生共同欣赏视频,伴随着悠扬的旋律,展示夜晚迷人的景色。 2)、导问:说一说你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夜晚?

出师表第二学时

十七出师表 诸葛亮 教学目的: 一、背诵全文,了解“表”的一般知识,培养学生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二、领会诸葛亮对蜀汉的忠诚和他作为政治家在治国方面的方针以及作为长 辈对下一代的期望与教育的拳拳之心。 三、学习本文融议论、叙述、抒情于一体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 一、结合课文注释、提示,理解文意。 二、学习本文,老师要鼓励学生记忆、背诵的热情,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背诵。 教学难点: 学习本文,老师要鼓励学生记忆、背诵的热情,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背诵。 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导入: 检查背诵1、2段,要求简答诸葛亮的两条建议。 二、结合书下注释弄懂文意并初步分析: (一)、研读第3—5段 1、第3、4、5段各写了什么内容?(第3段主要为推荐宫中贤人,第4段推荐府中贤人,第5段明确提出亲贤臣远小人的建议。) 2、指导背诵。 (二)、小结第一部分 1、诸葛亮提出的三条建议是治国方针大计,特别是第三条“亲贤臣,远小人” 是作者反复强调的。这三条在今天看来也还是正确的,可供借鉴。 2、讲清“寓情于议”的特点:诸葛亮谈形势,教方法,摆先帝任贤事实,引历史经验教训,其目的都是希望刘禅能认识到必须亲贤远佞,才能修明政治,完成“兴复汉室”大业的道理。这种把诚挚的感情、殷切的期望融合于摆事实、讲道理之中的论证手法,就是“寓情于议”。作者之所以采用这种委婉的表达方式,其用意在于使刘禅比较容易地接受他的建议,从而达到规劝、告诫的目的,真可谓用心良苦。当然,这也是作者与刘禅特殊的关系之使然。 (三)、研读第6、7段。 1、提问:诸葛亮当年的身份是什么?他当年的志趣是什么?“卑鄙”指什么?为什么“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的原因是什么?

第一章绪论(2学时)

第一章绪论(2学时) 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饲料添加剂及添加剂预混料的概念、分类;认识饲料添加剂的作用;了解国内外饲料添加剂的应用状况及发展趋势。 第一节饲料添加剂的概念及其分类 一.饲料添加剂的概念及作用 (一)饲料添加剂概念 目前对饲料添加剂有以下几种定义: 1.饲料添加剂是一类为了满足动物的某种特殊需要,采用多种不同方法添加于饲料内的少量或微量的营养性或非营养性的物质。 2.我国国家技术监督局发布的《饲料工业通用术语》中,对饲料添加剂的定义为:满足特殊需要而加入饲料中的少量或微量营养性或非营养性物质的总称。 3.《饲料添加剂学》中的定义:为了某种目的而以微小剂量添加到饲料中的物质的总称。4.《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中的定义为:饲料加工、制作、使用过程中添加的少量或者微量物质,包括营养性饲料添加剂和一般饲料添加剂。该条理于1999年5月29日由国务院发布。 《条例》中所称饲料,指经工业化加工、制作的供动物食用的饲料,包括单一饲料、添加剂预混合饲料、浓缩饲料、配合饲料和精料补充料。 该定义是从行为的角度对饲料添加剂给出的定义,并与饲料的概念相呼应。 饲料添加剂与饲料的基本区别是:饲料是为动物提供能量和营养素的主体物质,它仅限于动植物躯体、果实和微生物发酵产物等所固有的成分;而饲料添加剂则是用与天然饲料无关的物质进行人工组合调制后添加到饲料中的物质,除少数外,它们一般不具有供能作用,有些甚至能打破动物正常的生理生化平衡,以达到改进畜产品质量和产量的目的。少量或微量则与玉米、豆粕等常量物质相对比,反映了饲料添加剂在饲料总组分中所占的比例少。二者在“量”上的对比关系十分明显。 到目前为止,饲料添加剂这门学科尚处于不断演变和发展中,人类对其全面认识和理解目前还存在很大难度,尤其是在理论上的问题还未完全统一之前,很难给这类物质下一个准确的定义。 (二)饲料添加剂的作用 尽管对饲料添加剂的定义不同,其使用目的和作用具有相似之处。使用饲料添加剂的目的包括: 1.改善(完善)饲料营养价值和全价性、提高饲料利用率、促进动物生长; 2.抑制有害物质的负作用、防止畜禽疾病及提高畜禽健康水平; 3.改善饲料的物理特性,改进饲料的加工和贮存特性; 4.改进畜产品品质; 最终达到提高畜禽生产能力、节约饲料和降低生产成本及增加经济效益的目的。教材213页。 添加剂类物质的使用有近百年历史,但饲料添加剂概念的提出只有50年历史,而饲料添加剂工业的形成则是近30年的事情。不同时期,饲料添加剂的使用有两个极端。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前,由于动物生产水平不高、集约化饲养和配合饲料的使用不普遍、添加剂生产技术落后、产品质量不高、使用效果不明显,人们认为添加剂是饲料中“可有可无

第二章 第一节 第2课时

第2课时 烯 烃 [目标定位] 1.知道烯烃的物理性质的变化规律。2.熟知烯烃的化学性质。3.认识烯烃的结构特征及烯烃的顺反异构。 一 烯烃的结构与性质 1.烯烃的组成与结构 (1)乙烯的结构简式是CH 2===CH 2,官能团是,空间构型是平面形结构,分子中 6个原子在同一平面内。 (2)烯烃分子结构与乙烯相似,都含有一个 ,所以烯烃的通式表示为C n H 2n (n ≥2), 碳氢原子个数比为1∶2。 2.烯烃的性质 (1)烯烃的物理性质 随着分子中碳原子数的递增,其变化规律与烷烃物理性质的变化规律类似,即熔、沸点逐渐升高,相对密度逐渐增大,常温下的存在状态也是由气态逐渐过渡到液态、固态。 ①当烃分子中碳原子数≤4时,常温下呈气态。 ②分子式相同的烃,支链越多,熔、沸点越低。 ③烯烃的相对密度小于水的密度。 (2)烯烃的化学性质 ①氧化反应 a.将烯烃通入酸性高锰酸钾溶液中会使溶液的颜色变浅直至消失。 b.烯烃在空气或氧气中完全燃烧生成CO 2和H 2O C n H 2n +3n 2 O 2――→点燃n CO 2+n H 2O 。 ②加成反应 写出下列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a.丙烯与溴的四氯化碳溶液反应生成1,2-二溴丙烷: 。

b.乙烯制乙醇: CH 2===CH 2+H 2O ――→催化剂△CH 3CH 2OH 。 c.乙烯制氯乙烷: CH 2===CH 2+HCl ――→催化剂△CH 3CH 2Cl 。 d.丙烯转化为丙烷: CH 2===CHCH 3+H 2――→催化剂△ CH 3CH 2CH 3。 ③加聚反应 如丙烯发生加聚反应生成聚丙烯的化学方程式: 。 3.二烯烃的加成反应 分子中含有两个双键的链烃叫做二烯烃,二烯烃可用通式C n H 2n -2(n >3,且为正整数)表示。两个双键同时连在一个碳原子上,则烯烃不稳定,不予考虑;单键和双键交替的二烯烃为典型的二烯烃,1,3-丁二烯是最重要的代表物,其与溴按1∶1发生加成反应时的二种情况: (1)1,2-加成: CH 2===CH —CH===CH 2+Br 2 ―→ ; (2)1,4-加成: CH 2===CH —CH===CH 2+Br 2―→BrCH 2—CH===CH —CH 2Br 。

第二学时 (2)

第二学时 品一品 (二)社会环境 思考下列问题: 1、故事发生在什么地点和时间? 2、咸亨酒店喝酒的人有哪几种类型,各有什么特点?(从衣服、地点、方式三方面思考) 3、“短”和“长”,“外”和“里”,“站”和“坐”等对立词语反映了什么? 4、开头两段从容地勾画了清代末年江南小镇以酒店为中心的社会风俗画,然后再写孔乙己出场的热闹场面,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朗读第2、3节。思考: 1、掌柜对长衫客、短衣帮以及小伙计态度上有何不同?这说明掌柜是怎样的人? 掌柜对长衫客: 对短衣帮: 对小伙计: 说明掌柜: 2、小伙计所管职务和所处环境使人有什么感觉? 3、小说开始介绍鲁镇咸亨酒店的格局和酒店里各种人物及其相互关系,有什么作用? (三)分析孔乙己的典型性格。 合作探究: 1、“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他究竟属于哪一类主顾?这说明了孔乙己的什么特点? 孔乙己“站着喝酒”,说明,应属“短衣帮”;而“穿长衫”,总想,却穷困潦倒,不能“踱入”房里,与长衫并起并坐。孔乙己经济状况、社会地位与思想意识的严重矛盾,充分说明了他毒害。短短一句话点明了孔乙己的、和性格特点。 2、小说怎样细致刻画了孔乙己的肖像,这些描写说明了什么? 孔乙己外貌分析: “身材很高大”---- “青白脸色”---- “皱纹间常夹些伤痕”----

“乱蓬蓬的花白胡子”----风烛残年 穿长衫站着喝酒---- 长衫又脏又破----- 满口之乎者也----- (好逸恶劳,潦倒不堪,自视清高,“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封建思想已渗透骨髓。)3、孔乙己说话为什么“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他的绰号的由来说明了什么? 4、当人们见他脸上的伤痕故意高声嚷,取笑他偷东西时,他怎样对待?为什么别人问他“当真认识字么”,他“显示不屑置辩的神气”,而当旁人问他“怎的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时,他“立刻显出颓唐不安的模样”? 5、孔乙己教小伙计写“茴”字和给小孩吃茴香豆表现了孔乙己什么性格特点? 6、思考:第九节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7、掌柜忽然说:“孔乙己长久没有来了”,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8、“这一回,是自己发昏,竟偷到丁举人家去了。他家的东西,偷得的么?”“先写服辩,后来是打,打了大半夜,再打折了腿”正是读书人出身的丁举人,置孔乙己于绝境,作者设计这样的情节有什么用意? 9、第11段开头的描写有何用意? 10、孔乙己最后一次出场和第一次出场有什么不同?请从肖像、声音、神态、动作几方面加以比较。看课文找出:孔乙己最后一次出场与文中最后一次出场在肖像、动作、语言方面有什么变化?

第2课时 数与代数(2)

第2课时数与代数(2)

二、重点复习,强化提高。(22分 钟)日去外地出差,她出差多少天? 7.24时计时法与普通计时法。 (1)会互相转化。(2)计算经过的 时间时,一定要把不同的计时法变 成相同的计时法再计算。(3)联系 实际,解决问题。 (二)复习小数的相关知识。 1.复习小数的含义及读、写法。 (1)小数的含义:十分之几可以 用一位小数表示,也就是分母是10 的分数可以写成一位小数。 (2)读、写下面的小数,交流小 数读写方法。 36.560.6 八百点五十点九 (3)用小数或分数表示以“元”“米” 为单位的数。 ①4角用小数表示是()元,用分数 表示是()元。 ②17分米用小数表示是()米。 2.复习小数的大小比较。 30.3 0.6元1元 3元 2.9元 3.5 5.3 20.618.7 75.870.1 3.复习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1)交流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 法。 (2)完成教材第113页第11题, 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5.1时=60分,1分=60秒,1日=24 时,1周=7天。 6.交流计算方法: 6月份:30-12+1=19(天) 7月份:31天 8月份:1~17日 17天 合计:19+31+17=67(天) 7.掌握24时计时法的相关知识并会 加以运用。 (二) 1.(1)理解小数的含义。 (2)读写小数,交流小数读写的方 法。 (3)结合例题,交流在用小数表示 以“元”“米”为单位的数时,你有什么 好方法? 2.结合练习题目交流小数的大小比 较方法及注意事项。 3.(1)交流、巩固小数加、减法的 计算方法。 (2)比一比,谁计算得又对又快。 (1)2004年上半年有() 天。 A.183 B.181 C.182 (2)张亮晚上9时睡觉,第 二天早上6时起床,他一共睡 了()小时。 A.15 B.9 C.11 (3)下面的公历年份中,是 闰年的是() A.1900年 B.2000年 C.1998年 (4)张老师生于1968年5 月2日,到2009年5月2日 他满()周岁。 A.33 B.41 C.393 (5)小数与整数比较,() A.小数比整数小 B.小数比整数大 C.无法比较 答案:(1)C(2)B(3)B (4)B(5)C 3.竖式计算。 (1)2.7+1.8= (2)3.8+4.6= (3)5.4-4.6= (4)14.5-2.7= 答案: 4.妈妈早上7:15从家出 发,7:40到达单位。路上用了 多长时间? 答案:7时40分-7时15 分=25(分) 答:路上用了25分钟。 5.奶奶上超市买肉买了 15.4元,买鱼花了8.6元。 (1)一共花了多少元钱? 三、反馈应用,联系实际。(7分 钟)课件出示:选择适当的方法解决有 关两位数乘两位数的问题。 1.一个教室能坐40人,一幢教学楼 有12个教室,能坐多少人? 2.每筒羽毛球有12个,每筒24元。 独立完成,全班交流。交流时注意 让学生选择适当的方法解决具体问题。

第2课时 函 数(2)

第2课时函数(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用列表法表示函数. 2.会将一个简单的实际应用问题抽象成函数. 3.会求函数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4.给定自变量,能求出函数值. 【过程与方法】 1.经历用列表法和解析法表示函数的过程. 2.通过将一个简单的实际应用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使学生将理论和实际相联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让学生选用合适的方法表示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独立思考. 2.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激发学生的参与感和集体意识. 3.让学生观察、描述发现的问题,培养学生表述自己思想和归纳概括、收集信息的能力. 4.让学生思考贴近生活的例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重点难点 【重点】 用解析法表示函数,求函数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难点】 建立一个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个重要的概念——函数,同学们还记得它的内容吗? 学生回答. 师:大家说得很好,函数是一个重要的数学概念,这节课我们将更深入地研究它. 二、合作探究,获取新知 教师多媒体出示上节课的问题2: 上节课我们在问题2中用表格表示热气球上升到的海拔高度与时间数值之间存在的关系,这种通过列出自变量的值与对应的函数值的表格来表示函数关系的方法叫做列表法. 学生熟记. 教师多媒体出示上节课的问题4. 这是另一种表示函数的方法,是用s和v之间的函数关系式来表示的,这种用数学式子表示函数关系的方法叫做解析法.你从中读出了什么信息?你能把问题2中表格反映的情况用语言叙述一下吗? 学生思考后回答:能.热气球的初始海拔高度是1 800米,每分钟上升30米. 师:很好!它是匀速上升的吗? 生:是. 教师多媒体出示上节课中的问题1.

春联第二学时

《春联》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课程标准》告诉我们:要用教材,而非教教材。这也就是说教材仅仅是促进学生发展的一个凭借。教师不仅是教材的使用者,更是教材的开发者。因此,我们要按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对原有教材有机整合,灵活拓展。苏教版第七册《春联》是一篇介绍春联的通俗小品文,课文描写了春联给新春带来的喜庆气氛,介绍了春联的内容和形式特点,而这些完全可以借助学生自主的阅读实践感悟到。因此,本课对教材内容进行了重组,把教学重点放在创设综合化、生活化的语文实践活动板块上,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认识春联。 教学目标: 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出文中的五副春联。 2.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初步了解春联的特点,懂得生活中处处有学问,诵读春联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 3.通过朗读感受音律美,领略祖国语言的无穷奥秘。 教学重点: 对课文中出现的五副春联的理解以及让学生初步了解春联的特点。 教学难点: 课文中出现的春联的特点:对仗、音律美,这些因为是初次接触,学生可能较难理解。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走进春联 串串响亮的鞭炮,阵阵喜庆的乐曲又将我们带到了每个炎黄子孙最为向往的节日(新春佳节)。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在这红红火火、欢欢喜喜的节日里,神州大地流行着一种语言,它比串串的鞭炮更和谐,它比阵阵的乐曲更动听。这种语言就是(春联)它给节日增添了不少欢乐祥和的气氛。春联为什么会有如此巨大的魅力呢?用一个字来说就是“美”。那春联美在哪呢? 现在让我们一起,看看走街串巷,老百姓门上都贴了哪些春联? 【设计意图:“兴趣是学习之母。”没有兴趣是学不好语文的。此处,教师找准教学的切入口,引导学生谈论他们感兴趣的话题,并极自然地布置环境,创设出浓浓的喜庆氛围,同时调动了学生的情感,使他们的探索潜能与欲望有所指向。】 二、感受春联的内容美 1.迅速浏览课文第一节。用_____ ”画出你读到的春联 2.交流。你读到哪些春联?(课件滚动出示春联)

教学设计(第二学时)

1911年10月10日,在中国大地爆发了一次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广大工农群众参加的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冲垮了清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由于这一年按中国传统的纪年方法是“辛亥”年,历史上就把这次震惊中外的革命运动称为“辛亥革命”。 自从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随着帝国主义各国侵略的进一步加深,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帝国主义同中华民族的矛盾日益加剧;腐败的清朝统治者对外妥协投降,对内横征暴敛,促使阶级矛盾空前激化。各地群众奋起反抗,斗争风起云涌。但是这些斗争都是自发的,缺少组织和领导。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宣传革命理论,组织革命政党,先后发动过10次武装起义,虽然这些起义都失败,但每次起义都起到了宣传革命、振奋人心的作用,极大地振奋了全国人民,推动了革命形势的迅速发展,鼓舞了各地群众运动蓬勃高涨。 湖北位居长江腹地,武汉素称“九省通衢”,是水陆交通中心。帝国主义各国早就根据不平等条约在这里辟租界,开商埠,办工厂,掠夺原料,倾销商品,把侵略的魔爪伸向城乡各个角落。这就阻碍了民族工商业的发展,促使农村经济破产,人民被迫走上革命道路。1904年7月,武昌出现了第一个革命团体——科学补习所,随后又陆续成立了日知会、文学社、共进会等秘密革命组织。湖北革命党人深入新军,宣传革命,在士兵中发展革命组织,进行长期艰苦的工作,逐渐控制了新军的领导权,到武昌起义前夕,新军中已有三分之一的士兵参加了革命组织,成为武昌起义的主力军。1911年4月,广州黄花岗起义失改后,同盟会领导人决定把革命的中心转移到长江流域,在同盟会总部的推动下,实现了

湖北地区革命组织的大联合。同年夏天爆发了四川保路运动,预示着全国革命风暴的到来。武汉新军大部被调入川,统治者在武汉的武力减弱,武昌起义的条件已经成熟。 1911年9月24日,文学社与共进会在武昌举行联席会议,共同组织了起义的领导机构——临时总司令部,设在武昌小朝街85号,推文学社领袖蒋翊武为临时总司令,共进会领袖孙武为参谋长,制订了起义计划。原定10月6日(旧历八月十五日,中秋节)起义,后因准备不足,起义日期推迟10天(即10月16日)。10月9日,孙武在汉口俄租界宝善里革命总机关赶制炸弹时不慎爆炸。俄国巡捕循声而至,搜去旗帜、符号、印信、文告等物,并转交清政府,机关暴露。 蒋翊武得知此消息,立即召集紧急会议,决定当晚起义。但这命令还没有传达到基层,清政府已将起义总部及其他机关破坏,起义领导人大批被捕、个别逃走。当晚,湖广总督瑞澄杀害了被捕的起义领袖彭楚藩、刘复基、杨宏胜3人,同时下令紧闭城门,按名册继续搜捕革命党人,形势十分严重。 在这紧急关头,新军中的革命党人自动联络,决心奋起反抗,死里求生。10日晚7时过后,武昌城内新军工程第八营革命党的总代表、后队正目(相当班长)熊秉坤领导该营首先发难,打响了辛亥革命的第一枪。他率领10多名革命士兵直奔楚望台军械库,守库的本营左队士兵鸣枪配合,顺利地占领了楚望台。各处闻声响应的起义士兵一齐拥向楚望台,当即决定进攻督署,捕杀瑞激。但这时起

过零丁洋第二学时

《过零丁洋》第二课时 一、读“零丁”之诗 师:题目中“零丁”又是什么意思呢?——地名零丁洋。整体意思——文天祥路过零丁洋。此时的文天祥为何会在零丁洋呢?——学生结合注释会回答“不是”,作者此时被元军俘获,是作为俘虏押解路过零丁洋的。 师:由此可见,此时的文天祥成为阶下囚,心情自然是零丁的、痛苦的。诗是在这样的境遇中创作的。那么这首诗该用怎样的感情,语调去读呢?——应该读出无比沉痛的感情,一种深深的悲凉,一种孤苦伶仃。 师:你们觉得整首诗都是这样的基调吗?——不是,诗的尾联应该读出一种高亢激昂的感情,不应再有“零丁”之感。 师:根据刚才的分析我们来读一读。(出示重点字词) 生(读):评价学生诵读效果,出示范读录音。——再读诗歌。 设计意图:初读感知诗情。 二、说“零丁”之事 师:我们知道,此时的文天祥已成为阶下囚,但还有好多事情未能完成,说不上何时就将走上刑场。现在我想化身文天祥把自己的一生记录下来,以示后人。请同学们帮我把“我的故事”补说完整。小组分工合作,提示:分工明确,结合注释及各联诗句。幻灯片出示故事,总结板书——再读诗歌。 设计意图:了解诗人资料,创作背景同时明了诗歌意思。 三、解“零丁”之意 师:一个“零丁”牵出文天祥的惶恐路,更道出了文天祥的零丁情,究竟是怎样的惶恐路,又是怎样的零丁情呢。在这首诗中文天祥到底想表达什么样的情感呢,请同学们,结合具体语句进行分析? 师:预设分析过程: 1.首联:回顾个人和国家两件大事。文天祥是个饱读诗书的人,参加科举,进而踏入仕途。他与元军苦战四年,并未能挽救南宋灭亡的命运。此时,南宋大部江山已落入敌手,自己也兵败被俘。眼看大势已去,诗人不禁悲从中来。 2.颔联:运用比喻的修辞。从国势上看,山河破碎,南宋王朝在元军的攻逼之下覆亡在即,一如风中柳絮。自己也是一生坎坷,当初做官曾因得罪权贵而屡被罢斥;起兵抗元之后,多次兵败。如今部下将士牺牲殆尽,亲人被元军俘获,自己孤零一人,身陷敌手,一如风雨吹打的浮萍,无所依托。 3.颈联:前一句是追忆过去。后一句是慨叹眼前。诗人将地名与自己的感受结合起来,巧妙地用在诗句当中,仿佛这两个地方就是诗人的写照,也有了与诗人一样的感情。用语双关。 4.尾联:他视死如归,舍生取义,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有着不屈的精神与气魄。 总结:悲伤,悲痛,悲愤,悲壮,舍生取义——再读诗歌。 师:很愉快的解说,让老师领略了同学们大胆的想象,敏捷的思维,严谨的用词。有了这些强大的支持,老师对下一个环节就更有信心了。 设计意图:明确诗歌主旨。 四、写“零丁”之人

第23 次 2 学时

第23 次课 2 学时 上次课复习: 1.简要重复上次课的重点内容; 2.三羧酸循环历程和磷酸戍糖途径限速酶;作用部位;三羧酸循环和磷酸戍糖途径的生物学意义。 本次课题(或教材章节题目):第八章糖代谢第三节糖的合成代谢 教学要求:了解糖原合成代谢途径;掌握糖原异生作用及调控;了解糖代谢的调节控制和几种先天性糖代谢酶的缺陷病。 重点:糖原异生作用;胰岛素和肾上腺素对糖代谢的调节 难点:糖代谢的调节 教学手段及教具:课堂讲授与PowerPoint演示相结合,。 讲授内容及时间分配: 第三节糖的合成代谢 一、光合作用(10分) 二、糖异生作用(40分) (一)反应历程 (二)糖异生作用和酵解作用的代谢协调控制 (三)糖异生途径的前体 三、糖原的合成(40分) ※糖原代谢的调节 课后作业第179页习题:5,7,8第195页习题:2,5,6 参考资料《生物化学》科学出版社现代生物学精要速览中文版王镜岩等译《生物化学简明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罗纪盛等

三、磷酸戊糖途径(HMP或HMS) 147页 实验现象: ?用碘乙酸和氟化物抑制糖酵解,发现G 的消耗并不因此而受影响,证明葡萄糖还有其它的分解途径。 ?用14C分别标记G 的C1和C6,分别测定14CO2生成量,发现C1标记的14CO2多,如果糖酵解是唯一的代谢途径,那么14C1和14C6生成14CO2的速度应该相同。 1.HMP或HMS特点 ?以6-磷酸葡萄糖开始,在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催化下形成6-磷酸葡萄糖酸,进而代谢生成磷酸戊糖为中间代谢物的过程----磷酸戊糖途径。 ?反应部位:胞浆 ?反应起始物: 6-磷酸葡萄糖 ?重要反应产物: NADPH、5-磷酸核糖 ?限速酶: 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G6PD) 2.HMS途径的反应历程 151页 ?6(G-6-P)+7H2O+12NADP+ ----6CO2+ 5(G-6-P)+12NADPH+12H+ + Pi ?全步反应是可逆的 ●氧化阶段:6-p-G ---磷酸核酮糖 ●非氧化阶段:磷酸核糖分子内重排 反应历程图示151页 (1) 6-P-G脱氢脱羧-→5-磷酸核酮糖148页 ?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是磷酸戊糖途径的限速酶。 (2)磷酸戊糖同分异构化 ?磷酸戊糖异构酶 (3)磷酸戊糖通过转酮、转醛、转酮 ?由转酮酶和转醛酶催化。 磷酸戊糖分子重排的总结果是 ?生成了4(F-6-P) + 2(3磷酸甘油醛) 4(G-6-P) G-6-P ?在细胞中若形成过量的磷酸核糖,可以通过戊糖途径转化成酵解中间产物与酵解途径相连接。 2.HMS产能的情况分析 ?1分子葡萄糖完全氧化成CO2和水,另需5分子葡萄糖,共生成6分子CO2, 12NADPH+H+,经呼吸链,可生成36ATP(按3计算) ?N ADPH+H+产生后主要是用来做为细胞内还原力的来源. 3.磷酸戊糖途径生物学意义153页 ?产生还原力NADPH+H+,可用于生物物质的合成。 ?N ADPH使红细胞中还原谷胱甘肽再生,对维持红细胞还原性有重要作用。 ?是细胞内不同结构糖分子的重要来源。 ?产生磷酸戊糖参与核酸代谢。 ?H MS是植物光合作用中从CO2合成葡萄糖的部分途径。 NADPH和谷胱甘肽的抗氧化机制 4.磷酸戊糖途径的调节151页 ?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是磷酸戊糖途径的限速酶,催化不可逆反应。其活性主要受NADP+/NADPH比例的调节。。 ?非氧化阶段戊糖的转变主要受控于底物的浓度。5-磷酸核糖过多时可以转化为6-磷酸果糖和3-磷酸甘油醛进行酵解。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