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技术领域国外十大人物

教育技术领域国外十大人物
教育技术领域国外十大人物

1、David H. Jonassen

简介及研究兴趣:Jonassen是著名的建构主义教学设计专家,CLE(建构主义学习环境)设计模型的提出者,情境教学和学习理论的专家。主要从事的工作包括: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设计;学习的认知工具(Cognitive tools (Mindtools) for learning);认知任务分析(Cognitive task analysis);问题解决的学习等。研究专著:《教育传播与技术手册》(主编);《学习环境的理论基础》(主编)(此书已被翻译成中文,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所在学校:现在密苏里哥伦比亚大学,曾经在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作教授。

当前最有影响的建构主义代表人物之一D.H.Jonassen的观点为例,他就特别强调学习环境的设计。在他最近发表的文章中,提出了一种用于设计建构主义学习环境(Constructivist Learning Environment, 简称CLE)的最新模型,由图可见,它由六部分组成:

1. 问题(包括疑问、项目、分歧等):这是整个建构主义学习环境(CLE)设计的中心,学习者的目标是要阐明和解决问题(或是回答提问、完成项目、解决分歧);

2. 相关的实例(或个案):与问题相关的实例或个案(如法律、医疗、或社会调查等方面的实例或个案);

3. 信息资源:与问题解决有关的各种信息资源(包括文本、图形、声音、视频和动画等)以及通过WWW从Internet上获取的各种有关资源;

4. 认知工具:主要指在计算机上生成的、用于帮助和促进认知过程的工具,通常是可视化的智能信息处理软件。如知识库、语义网络、几何图形证明树、专家系统等;

5. 会话与协作工具:使学习者群体可以相互交流、讨论、协商,共同建构问题的意义;

6. 社会背景支持:在设计建构主义学习环境时要考虑社会文化背景、客观环境、物质条件等方面对于当前学习所能提供的支持。

该模型所设计的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可以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三种教学策略支持:

1. 建模策略:建模是CLE中最常用的教学策略。有两种不同类型的建模:显性的行为建模和隐性的认知过程建模。行为建模用来表明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应执行哪些活动以及如何执行这些活动;认知建模则说明学习者在从事这些学习活动时应当使用的推理方法。提供操作实例就是“问题求解型”行为建模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对认知过程的建模要复杂一些,为此要对各种学习活动中的思考过程事先进行记录、整理和分析,以便从中提炼出能帮助学习者加深对问题理解的推理结构。

2. 教练策略:正确的教练策略有利于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可以观察、指导学生的操作并提供反馈;通过分析学生的成绩还可对他们的进一步学习提出中肯的建议。教练的最重要工作是监控、分析和调节学习者各种能力的发展(包括言语信息、智力技能、认知策略、学习态度、动作技能等方面的能力发展)。

3. 支架策略:这是根据维果斯基的最邻近发展区理论,对较复杂的问题通过建立“支架式”概念框架,使学习者自己能沿着“支架”逐步攀升,从而完成对复杂概念意义建构的一种教学策略。

Jonassen对基于建构主义的、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重点是放在学习环境的设计,并从该模型所包含的六个组成部分出发,从六个方面对CLE的设计展开了详细论述。而对在此环境下的学生的自主学习,只提供了三条教学策略予以支持,有关论述也比前面关于CLE设计的简略。显然,这是没有把“自主学习设计”放在重要位置来考虑的本末倒置作法。有的文章甚至干脆认为,基于建构主义的、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就是指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设计[3],这就走得更远了——完全抹杀了自主学习设计的必要性。所以,我们认为,这是当前关于以学为中心教学设计理论研究中的又一个值得注意的偏向。

2、迈克尔·汉纳芬(Machael J.Hannafin)

迈克尔·汉纳芬(Machael J.Hannafin),美国乔治亚大学学习与绩效支持实验室主任、教育心理与教育技术系终身教授。

汉纳芬于1970年代初在美国堪萨斯州海斯堡州立大学(Fort Hays State University)先后获心理学学士学位(辅修教育学专业)和教育/学校心理学硕士学位。1981年,汉纳芬在亚利桑那州立大学获教育技术学博士学位,

师从学习与教学技术领域的Howard Sullivan教授。

在汉纳芬数十年的教育技术学术生涯中,其研究兴趣与关注点涵盖了1980年代的学校心理学、教育评价、基于计算机的教学(CBI),特别是交互媒体方面,直到1980年代末开始从单一的交互媒体转向更多新兴教学技术的研究。

1990年代初,汉纳芬开始聚焦技术支持的学习环境和基于网络的教/学研究,先后发展形成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环境(Student-Centered Learning Environment,SCLE)、贯一设计(Grounded Design)、基于资源的学习(Resource-BasedLearning)和开放式学习环境(Open-Ended LearningEnvironment,OELE)等重要的学习环境设计理论与实践模型,并将其应用于教师教育和学校变革等教育实践当中。

汉纳芬先后在Educational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Journal of Education Research,Journal of Computing in Higher Education等国际知名期刊发表论文上百篇,参与编写著作30余部,三次荣获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AECT)“优秀著作奖”,对教育技术学研究与实践领域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3、詹姆斯·芬恩

————美国教育技术领域的先驱、智者和引路人

人物生平

? 1915年出生于Montana州的Great Falls,并在当地接受了基础教育。

? 1937年毕业于Montana StateCollege,获学士学位,随后在Colorado State College atGreeley谋得一份教职。

? 1938年受洛克菲勒基金会资助在俄亥俄州立大学学习教育广播与电影的研究生课程。

? 1941年从ColoradoStateCollege获得硕士学位。

? 1942年,芬恩加入美国陆军,从事军队中视听教学服务方面的工作。

? 1946年,芬恩以上尉军衔退伍后赴俄亥俄州立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师从著名学者、“经验之塔”的创始人爱德加·戴尔(EdgarDale)。

? 1949年,芬恩以一篇军事视听教学方面的博士论文获得博士学位。

? 随后获得南加利福尼亚大学(University ofSouthernCalifornia)教育学院视听教学系的一个副教授职位。

? 其后,芬恩一直在南加利福尼亚大学任教,直至1969年去世。

职位总览

? 南加利福尼亚大学教育学院教育技术系主任,

? 文理学院电影系代理主任,

? 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AECT)之前身全美教育协会视听教学部(NEA-DAVI)主席,

? 教育媒体委员会的主席等职。

? 美国教育技术领域若干重要学术期刊的发起者和创始人:主持创建了《教育技术研究与开发》(ETR&D)学术刊物的前身之一《视听传播评论》(Audio-Visual CommunicationReview)以及Tech Trends 的前身 Teaching Tools,并长期担任两本刊物的编辑工作。

? 领导了美国教育技术领域20 世纪60 年代的几项全国性重要研究项目:20 世纪60 年代初芬恩任NEA-DAVI 主席期间得到美国教育部的资助,主持开展“技术开发项目”(Technology dvelopment Project)的研究,以对美国当时教育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研究

? 负责并指导了美国公共卫生服务部门资助的“医学信息服务项目”(PⅦ~P Ⅷ)。

学术研究

? 芬恩的技术观解读? 从“视听教学”到“视听传播”、到“教视听教学” 视听传播” 学技术” 学技术”的转变? 视听教育领域的专业化

? 芬恩认为除机器之外,技术还包括了过程、系统、管理与控制等方方面面的内容,并且强调技术不仅仅意味着机器设备,从本质上,技术应该是过程(Process),是一种思考问题的方式(Way of Thinking)。

? 芬恩对技术本质的探究源于他20 世纪50 年代对教育中自动化问题(Automation in Education)的关注。

《技术与教学的过程》:技术,不只是机器,是一种思考的方法与过程,该过程的最终目的在于实现自动化《六十年代的教学新技术》:技术包括所有现已存在的实验室、机器以及相关的操作过程,技术与科学有着密切的联系。“漫步于变革之滨”(A Walk on the Altered Side):技术绝不仅仅象某些技术盲(theTechnically Illiterate)所认为的只是一堆小器具(Gadget)、一堆硬件或仪器,(教学中的技术)是一种思考和解决特定课堂问题的思维方式。(一)芬恩与教育技术63 定义

? 1963 年,南加利福尼亚大学的芬恩,时任全美教育协会视听教学部(NEA-DAVI)主席,从他自教育部获得的一笔研究经费中拨出部分经费支持定义委员会的工作。? 招集了当时美国教育技术领域最有才华的年轻学者(Lee Campion、Donald Perrin、Donald Ely 等),以广泛研究学校中应用传统技术和新技术的现状及问题,? 经过18 个月的紧张工作,1963 年该委员会? 发

表了关于教育技术重要定义的学术专著———《教育中视听过程角色的变化:定义及相关术语》。

AECT1963 定义

? 视听传播是教育理论与实践的一个分支, 它主要研究对控制学习过程的信息进行设计和使用, 包括: ①研究在有目地的学习过程中可以使用的图象信息和非表征性信息的独特的相对的优缺点; ②在教育环境中利用人员和设备将信息结构化、系统化。这些任务包括对整个教学系统及其组成部分的计划、制作、选择、管理和应用。它的实际目标是有效地使用每一种传播方法和媒体, 以开发学习者的全部潜力。? AECT1963 定义既强调教育技术是一个实践活动, 同时也强调教育技术是一个理论活动, 而AECT 其它的大部分定义都只强调教育技术是一个实践活动

(二)领域的名称:“教学技术”的坚定倡导者

? 当1963 年芬恩为“视听传播”的定义写序时,他所使用的领域名称却是“教学技术”。

? 1965 年芬恩在为由伊利主持的、DAVI 专门讨论领域名称的会议而准备的学术论文《教学技术》中认为:一个领域的名称代表着她的形象,不应该是静态的或是面向过去的,应该面向未来,而只有两个名称能够反映领域的未来———教育技术或教学技术。这样才能够反映领域专业人员的角色是教育领域的技术专家(Technologist),而不是技师或技术员(Technician)

? 以1970 年DAVI 改名为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AECT)而画上了暂时的句号(三)较早关注到了传播理论对学科发展的影响和作用

? 直到20 世纪50 年代传播理论对教育技术还没有产生实质性的影响,传播学与教育技术合流的早期明显标志是1953 1953 年《视听传播评论》杂志的出版。(四)将系统理论引入视听传播领域

? 1956 年芬恩在《视听教学的发展与系统概念》一文中呼吁学校管理人员和视听教学指导人员应该关注和学习“系统” 这一概念,这是当

前高层企业管理人员、工业心理学家、军队等领域关注最多的理念之一。

? 在推动视听传播向教育技术转变的同时,芬恩还努力推动着视听教学从一场“运动” 向一个“专业”的转变。

? 芬恩对当时视听教育的现状作了全面审视,认为既缺乏深度,同时发展方向又不明确。

? 1953 年在《视听传播评论》创刊号上发表的《视听领域的专业化》(Professionalizingthe Audiovisual Field)一文,首次探讨了视听领域的专业化及学科建设问题。

一个成熟专业应具备哪些特征?芬恩提出了以下六条: 1.智力技能(An Intellectual Technique); 2.智力技能在人类实践中的应用; 3.从业前较长时间的职前培训; 4.为专业人员密切交流沟通而成立的专业协会; 5.一套有具有执行力的伦理道德规范; 6.以研究为基础而建立起来的系统的理论体系。实施其领导力的能力。

评论

? 无论何时,无论是与学生还是和同事们在一起时,他所激发的创造性热情与智慧总是令人难忘。? 他是一个永不停歇的具有远见卓识的人.他总能够敏锐地捕捉到未来的发展趋势,? 当几乎我们所有的人尚在争论应该使用哪一种教育领域中的新媒体或硬件来标志我们所从事的领域时,? 芬恩超越了所有的具

体媒体,他看得更广、更远,看到了整个教学系统各要素之间的关系,第一个采用了“教学技术”来称呼这一领域。他总是走在所处时代的前列。

总结贡献

? 1. 在美国教育技术的发展历史上,对于领域的名称问题长期? 以来一直存在争论,芬恩最早提出用“教学技术”这一术语,并且把其所在南加利福尼亚大学教育学院主持的“视听教学系” 改称“教学技术系”,有力地推动了从视听传播向教学技术的转变;? 2.芬恩是促成教育技术首个官方定义(DAVI1963 定义)形成的关键人物之一;? 3.芬恩终其一生致力于纠正人们对技术认识的误区和偏见,特别是将技术等同于机器的流行观点;? 4.芬恩发起并创建了美国教育技术领域重要的、至今仍有广泛影响的专业杂志;? 5.有力有地推动了教育技术领域从“媒体观”向“过程观”的转变;? 6.芬恩是提出视听领域专业化建设的第一人。

4、罗伯特·瑞泽(Robert Reiser)

罗伯特·瑞泽(Robert Reiser),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教育技术学博士,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教授,教育学院教育心理与学习系统系教学系统学专业负责人,国际知名教学设计与技术专家。曾获佛罗里达州立大学杰出教学奖,2004年荣任教育学院“罗伯特·摩根讲习教授”。

1970年毕业于美国纽约城市大学皇仁学院,主修经济学,辅修中等教育学。1974年,在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获得学校图书馆媒体文学硕士学位,1975年在该校获得教育技术博士学位,随后留校工作。从1976年开始在佛罗里达州立大学任教至今。

其学术研究兴趣广泛,包括技术在K-12教学中的整合,改进教学计划的方法,教学软件在教师教学效能中的影响,芝麻街(Sesame Street)对儿童学习的影响,媒体选择技术,掌握知识的作用,以及提高教学设计的过程。

先后撰写了四本教学设计和技术领域的书籍。其中包括与加涅合作撰写的《选择教学媒体》(1983),与沃特?迪克合作撰写的《规划有效教学》(1989)和《教学规划:教师指南》(1996)。与John V. Dempsey合作主编的《教学设计与技术的趋势和问题》(第一版和第二版),均在教育技术界享有广泛影响。发表

60余篇论文。

担任了国际教学、培训与绩效标准董事会教学设计资格委员会委员等多家教育培训机构和公司的咨询顾问。曾担任教育技术领域顶级学术刊物《教育技术研究与开发》编委会成员;成立了AECT的设计和开发奖项目,并担任裁决委员会的主席25年。因其在研究和社会服务等方面的卓越贡献,四度获得AECT教学开发部颁发的杰出服务主席奖(1986,1992,1999,2007)。

5、罗伯特·加涅(Robert M.Gagnè)——心理学家、教育家、世界著名教育技

术学专家

罗伯特·加涅简介

罗伯特·加涅(Robert M.Gagné,1916年8月21日-2002年4月28日),加涅又译作盖涅。是美国当代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为科学心理学和教育的结合作出了突出的贡献,是心理学、教学论、教育技术学等多个研究领域公认的大师级的人物。

罗伯特·加涅的生平

1916年出生在美国麻省的北安多弗。

1933年入耶鲁大学主修心理学,受到了新行为主义的严格训练,1937年获学士学位。

毕业后进布朗大学攻读实验心理学,于1939年和1940年分别获理科硕士学位和哲学博士学位。旋即在康涅狄克学院任教。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应征入伍,作为航空心理家从事测量、选拔和训练飞行员的研究工作。

战后,曾在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和康涅狄克学院短期任教,后又在美国空军从事实验技术方面的研究。

1958年离开部队后,1959年在普林斯顿大学任心理学教授。

1962年至1965年出任美国科研工作协会研究主任。

1966年在加利福尼亚大学贝克菜分校任教。

1969年以后一直在佛罗里达州立大学任教。

罗伯特·加涅的著作

加涅的主要代表著作《学习的条件(The Conditions of Learning)》使他饮誉全球。该书自1965年首版以来,于1970年、1977年和1985年分别出了修订版,每版的体系与内容都作了相当大的调整和充实,被认为是“关于学与教的最重要的著作之一”。此外,他的《教学设计的原理(Principles of Instructional Design)》(1974,1979,1988,与人合作)和《教学的学习要素(Essentials of Learning for Instruction)》(1974)注重教学实践的改革,日益受到心理学界和教育界人士的重视。

加涅先后出版了《学习心理学》、《教学设计》、《学习与教学论》、《教育技术学基础》等专著。我国心理学界20世纪80年代开始组织翻译加涅有关著作,并开展

了对加涅理论的研究工作,教育技术学界90年代初翻译了加涅主编的《教育技术学基础》,《教学设计原理》、《学习的条件和教学论》等书。

罗伯特·加涅的贡献

加涅在教育心理学方面作出了很大贡献。他所关注的重点,是把学习理论研究的结果运用于教学设计。他曾当选为美国心理会教育心理学分会主席、美国教育研究会主席。曾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桑代克教育心理学奖和杰出科学贡献奖。

罗伯特·加涅(R. M. Gagné)是美国当代著名心理学家,后半生将主要精力集中于学习理论、教学设计乃至教育技术学基础理论的研究和构建中,并成为心理学和教育技术学这两个研究领域公认的大师级人物。他为教育技术学的形成与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足迹;加涅学术生涯长达60余年,几乎与美国教育技术学发展史同步,对加涅的研究可以从一个独特的视角研究和思考美国教育技术学发展的轨迹。正是基于此,美国教育技术学界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掀起了研究加涅思想的热潮。

1987年犹他州立大学教学技术系举办了“关于教学设计的对话”的研讨会,会上加涅和另一位教育技术著名学者梅瑞尔(M. David Merrill)围绕教学设计领域的一系列重大课题,就各自提出的理论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对话,1990年戴维(Twitchell, David)根据当时的录像整理成7篇文章,在美国教育技术学的权威刊物Educational Technology上连续发表。这次两位大师级人物的对话,不仅大大提高了教学设计理论研究的水平,同时也促进了美国教育技术学界对大师级人物学术思想的研究。

1989年佛罗里达州立大学为纪念加涅的学术成就,出版了《学习研究50年》(Studies of learning: 50 years of research.,R. M. Gagné,1989,Tallahassee, FL: Learning Systems Institute, Florida State University),该书收录了加涅发表的几乎全部论文(1989年以前),每篇文章均作了介绍性的评述。这本加涅文集的出版标志着美国教育技术学界开启了对加涅思想的梳理工作。

为了纪念加涅对美国教育技术学发展的重大贡献,2000年由丽塔·里奇(Rita C. Richey)主持,汇集当代美国教育技术学领域的著名专家学者,出版了《罗伯特·加涅的思想财富》(The Legacy of Robert M. Gagné)一书,将加涅思想研究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里奇在该书序言中对加涅作了如下评价:“这本书献给加涅,感激他对教育技术学领域的所做出的重大贡献”,“如果没有加涅的工作,教育技术学领域今天将会完全不同”。加涅于2002年4月28日去世,享年85岁,2003年3月29日,为怀念加涅,佛罗里达州立大学举办了“纪念加涅研讨会”, Robert Glaser、Dr. James 、K. (Ken) Brewer、 Dr. Robert Branson、Dr. Roger Kaufman、 Dr. Robert. Morgan 等当代著名教育心理学家、教育技术学专家及加涅的生前好友、学生等出席了这次会议。

“教学过程九阶段”模型

这是加涅另一项重要的贡献。

引起注意(Gain attention)

告知目标(Inform learner of objectives)

提示回忆原有知识(Stimulate recall of prior learning)

呈现教材(Present stimulus material)

提供学习指导(Provide learner guidance)

引出作业(Elicit performance)

提供反馈(Provide feedback)

评估作业(Assess performance)

促进保持与迁移(Enhance retention transfer)

6.Charles M. Reigeluth (查尔斯·M·瑞格鲁斯)

简介:

美国印第安纳大学教学系统技术系的教授,著名的教学设计专家。他是美国教育学会重构公共教育特别兴趣小组的发起人,曾两任小组的主席;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学会学校系统变革专门小组的发起人,并在多个学区推进学校系统变革的实践。

研究兴趣:

主要的研究兴趣包括整体化的学校重建,细化理论(elaboration theory)和任务分析,基于计算机的模拟,教材评价,教学策略等。他提出的细化理论在教学设计领域具有重要的影响。

Charles M. Reigeluth教授三十余年一直致力于从系统、教学和技术三个层面构建适应信息时代的教育范式:

(1)在系统层面,他提出以定制化教学和聚焦学习为特点的教育范式取代工业时代的工厂模式教育。他在美国教育研究学会等学术组织发起成立了专门小组推动这一领域的研究,并在多个学区推进学校系统变革的实践;

(2)在教学层面,他探索了面向信息时代的教学设计路径,构建了信息时代教学范式的共同知识基础,于1983年、1999年和2009年先后主编了三卷《教学设计的理论与模型》,是这一领域的经典之作;(3)在技术层面,他致力于探索个别化的、整合性的技术系统,支持学习者中心的教育范式。他已经出版9部著作和140余篇文章,获多项大奖,在国际学界声名卓著。

研究专著贡献:

(1)他主编的巨著《教学设计的理论与模型(第2卷:教学理论的新范式)》近期已由裴新宁、郑太年、赵健主译、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该书收录了世界教育研究领域极具影响力的代表人物于20世纪末创造的新教学理论和设计模型,展现了包括心理学、教育学、技术学、文化研究、脑科学、哲学、系统科学以及管理学等在内的教学设计专业的广泛基础,深刻揭示了信息时代教学理

论范式的转向和理据,并借助新颖可读和极富启发性的方式,引导读者理解和掌握促进学习者在认知、情感与心因运动等领域有效发展的理念、策略及方法。《教学设计的理论与模型(第2卷):教学理论的新范式》是国际教学设计领域里程碑式的学术经典,对系统把握学习与教学研究的国际前沿,以及运用信息技术有效促进教育变革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2)从2008年5月至12月,他和他的同事在《教育技术》杂志上连续发表了四篇文章。这四篇文章从理论基础、研究方法等不同方面阐述了你们对信息时代教育系统范式转变的设想,以及从教学设计和信息技术的角度,如何促进这样的转变。他们所倡导的是教育的系统性变化(Systemic Change)。

7.1 Barbara A Seels(西尔斯)

简介:匹兹堡大学教学与学习系副教授。

研究兴趣包括:

教学设计;创新推广;视觉化思考和学习;讯息设计(Message Design)等。研究专著:她是《教学技术:领域的定义与范畴》两位作者之一。

7.2Rita C Richey(丽塔·里奇)

简介:

他1964年毕业于密西根大学获语言文学学士学位,1968年在密西根大学获得阅读心理学硕士学位,1971年从韦恩州立大学获得教育技术学博士学位,毕业后在其所主持的韦恩州立大学教育技术学专业始终位居全美一流。1995年至1997年期间,里奇教授任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AECT)定义与术语委员会主席,有力推动了世纪之交美国教育技术领域的界定工作。韦恩州立大学教育学员的教学技术项目协调员和教育技术学教授。

研究兴趣:

作为一名著名的教育技术与教学设计专家,里奇教授的学术兴趣主要集中在教学设计的研究与理论、设计与开发的研究方法、教育技术学专业人员的资格与能力标准等方面,近年来尤其关注教育技术领域的定义、历史与理论,在教学设计的理论建设上做出了重要贡献。

研究专著及贡献:

主要著述包括《教学设计的理论与概念基础》、《为成人学习者设计教学:整体培训的理论与实践》等。

(1)她与芭芭拉.西尔斯(Barbara A.Seels)1994年共同执笔撰写的《教学技术:领域的定义与范畴》一书曾获得1996年AECT颁发的教育技术领域最高奖项——James W.Brown出版奖,并被翻译为多国文字出版。书中提出的AECT94定义(详细见下)对其后10余年整个教育技术领域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使其获得了国际声誉,2000年获得了AECT杰出服务奖。

(2)2008年她与James D.Klein合著的《设计与开发研究:方法、策略与议题》一书再次获得James W.Brown出版奖。

(3)加涅逝世,里奇主编了纪念加涅和总结其学术成就的文集《加涅的遗产》。94定义:

教育技术是关于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明确指出了教育技术的两个研究对象(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五个研究领域(设计、开发、利用、管理与评价),两种研究形态(理论和实践)。

AECT’94定义下的教育技术概念框架

把教学设计过程的模式分为三大类:建立在一般系统理论基础上的过程模式、建立在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基础上的过程模式和建立在传播理论基础上的过程模式。

8. 塞特勒(Saettler)

简介:

美国著名的研究教育技术史的学者。

研究专著及贡献:

(1)塞特勒于1968年出版了本学科第一部系统考察教育技术演变发展史的专著:《教学技术的历史》(Saettler,Paul。 A History of Instructional Technology. NewYork,1968.),开教育技术历史研究之先河;

(2)1990年,塞特勒又出版了第二部美国教育技术史专著:《美国教育技术的演变》(Saettler,Paul。The Evolution of American Educational Technology,1990),在此书中,塞特勒将库恩的范式理论应用于教育技术学历史研究领域,深化和拓展了本学科的方法论,这不仅对美国,而且对世界教育技术学基础理论研究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他认为:技术的重点在于技能的改进和工作的组织方面,而不在于工具和机器本身,要完整地理解技术应将它看作一种实用知识体系,它未必反映在物或硬件上。关于教育技术,依据他关于技术的观点,他认为教育技相对于产品来说更是一个过程。他的著作被广泛关注并成为该研究领域必读的专著之一。

9.Thomas M Duffy(杜菲)

简介:

印地安娜大学教学系统技术系教授。

研究兴趣:

研究和教学兴趣主要集中在支持探究和问题解决的学习环境的设计,最近的工作集中在基于认知科学对人是如何学习的研究成果设计远程教育的环境。总体上,他的兴趣在如何使用技术来支持中学之后的教育和培训中的探究学习。

研究专著:

他现在主持的一个项目就是 The Learning to Teach with Technology Studio (LTTS Project),这是一个在线的职业发展系统,他能够提供高质量的在线学习经验,以帮助 K-12 的教师学会使用技术来支持学生在课堂中的探究学习和问题解决。

10.大卫?梅瑞尔(M. David Merrill)

简介:

梅瑞尔(M.David Merrill)博士是美国犹他州立大学教授,当代著名教学技术与设计理论家,教育心理学家。Merrill既是以加涅为代表的第一代教学技术与设计理论的核心人物,又是第二代教学技术与设计理论公认的领军人物。

研究方向:

他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主要致力于“成分显示论”、“成分设计论”和“教学处理理论”的研发工作。

研究专著及贡献:

从1989-2002年,梅瑞尔较有影响的研究成果主要有:

第一代教学设计的局限性(1990);第二代教学设计(1990);教学处理理论简介(1991);建构主义与教学设计(1991);教学处理理论:教学处理的类型(1992);教学处理理论:过程、实体、活动之间的知识关系(1993);教学设计理论(1994);教学处理理论:基于知识对象的教学设计(1996);知识对象(1998);知识对象和思想模型(2002);首要教学原理(2002)。

第一代教学设计理论——成分显示理论(Component DisplayTheory,简称CDT) 梅瑞尔首先提出了一个有关知识的描述性理论,认为知识由行为水平和内容类

型构成了两维分类。它的行为维度是:记忆、运用、发现,它的内容维度是:事实、概念、过程、原理,如图。

由图可见,将目标和内容二者结合本来可以组合出12种教学活动成分,但由于事实性知识一般只要求记忆(能记住该事实就能运用,而目.也不需要去发现_“事实性知识”),所以在图中删去了“运用事实”和“发现事实”这两种成分,就剩下10种不同类型的教学活动成分。

梅瑞尔还提出了一个有关教学策略的描述性理论,认为策略有基本呈现形式(PPF)、辅助呈现形式(SPF)和呈现之间的联系(IDR)。基本呈现形式由讲解通则、

忆术和反馈;呈现之间的联系(IDR)则是一些序列,包括例子—非例子的配对序列、各种例子的分类序列和例子难度的范围。对于每一个行为一内容类别,CDT 都规定了PPF、SPF、IDR之间的组合,这些组合就构成了最有效的教学策略。梅瑞尔的CDT理论主要是认知领域的教学系统设计理论,对教学策略进行了较详尽的规定。

2.梅瑞尔的ID2和ITF “第二代教学系统设计(ID2)”是M.David Merrill、Zhongmin Li和Mark K·jones于1990年针对“第一代教学系统设计(IDl)”的局限性而提出的新一代教学系统设计理论和方法。他们认为要使交互教学技术在教育和训练中广泛运用。一个最关键的问题就是需要有能支持高水平交互的教学系统设计与开发的有效工具和方法,他们认为这要通过建构第二代教学系统设计(ID2)理论才能解决。

ID2的核心是“教学处理理论(Instructional Transaction Theory,简称ITT)”。他们对前面提到的几种ID理论都贴上了IDl的标签。认为加涅的学习条件理论和梅瑞尔的CDT理论只是为课件开发提供了一套处方。ITT则扩展了学习的条件理论和CDT,使这些规则能够更加详细地被陈述,以便进行自动化的教学系统设计和开发。由此可见,ITT实际上是一个为开发教学设计专家系统而提出的理论。其基本思想是:教学处理就是“教学算法”,即解决教学问题的步骤,

是使学习者获得某类知识技能的交互作用模式。不同类型的知识需要不同类型的教学处理。一种教学处理一旦设计完成并形式化以后,就能重复运用于相同类型知识和技能的教学。于是,开发课件就变成针对课程内容选择相应的教学处理,并把课程内容写成教学处理所能运用的形式,即不需要像设计传统的以框面为基础的CAI课件一样,对每一个框面、每一个分支结构做出决定。这样,一旦“教学处理框架”开发出来以后,不需要进行另外的程序设计就能反复使用。显然,用这种“数据+算法”的方式开发课件比以框面为基础的方式能够提高开发效率,而目.能为学习者提供更具交互性的学习环境。 ITT把知识分为三种:实体、活动和过程。

·实体,是指具体的事物,如某一设备、物体、人、动物、地点或者标志;

·活动,是指学习者完成的一系列的行动;

·过程,是指完全外在于学习者的一系列活动。

ITT也提出了几种教学处理的类型,包括:鉴别、执行、解释、判断、分类、概括和迁移。

ITT的规定性理论由规则构成,对于给定类型的知识对象或者知识对象之间联系的学习,这些规则可用于选择最有效的教学处理。ITT的规定性理论也包括整教学处理参数的规则。下图概括了描述性的知识要素、描述性的策略要素和教学处理理论的规定性原则。

ITT主要是为了看法教学设计专家系统并使教学专家系统设计和开发自动化而建立的理论,其内容仍然集中在认知领域。

国外十大著名教育理论

国外十大著名教育教学理论 一、结构主义教学理论 主要代表人物:(美)布鲁纳(J.S.Bruner) 产生的主要背景:1957年苏联卫星上天,美国的教育改革受到影响。 理论要点: 1.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是教学过程的中心。 懂得基本原理,可以使学科更容易理解。 “基本”指获得广泛新知的基础;“结构”指基本概念、原理及相互联系。 学习有两种迁移:特殊迁移与原理和态度的迁移。 用简化的方式储存在记忆中,可使记忆具有“再生性”特征。 2.提倡早期学习。 任何学科都可以用某种理智的方法, 有效的教给处于任何发展阶段的任何学生。 以困难为理由,把重要的教学往后推迟,往往浪费了学生的宝贵时间。 3.教学原理方面的四个原则: A.动机原则——满足社会需求愿望的外来动机作用短暂,而内在动机能起长效作用。 学习的好奇心、胜任感、互助欲是学习的三种基本内在动机。 在实施方面要做好三点: 激活工作:设计“具有最适合的不确定性”的学习课题。 模棱两可的情况最可能引起学生的好奇心。 维持工作:探索活动被激发出来,就要维持,这取决于对教学过程的控制。 要使学生相信,成功的可能要超过失败,要培养学习的自信心和独立做出决定与行动的能力。 方向性工作:把注意力引向完成学习项目的主要方面。 B.结构原则——将知识组织起来的最理想方式是建立知识结构。 知识结构的再现形式有三种: 表演式:一组动作; 肖像式:简化的图解、知识树、系统图; 象征性:符号。 以上分别体现出结构的再现性、经济性与有效性。 C.程序原则——学生学习知识所遇到的材料的序列,就是教学的序列。 处理好教材的内在联系和学生智慧发展二者关系,以确定最有效的序列。 决定学习序列的因素: 学习速度(要考虑认知的紧张度)、抵制遗忘的作用、旧知识迁移到新情况的可能性、知识再现的形式、有利于积极和有效地掌握知识。 D.反馈强化原则——没有反馈就没有教学。 基本要求为: (1)时间及时:过早则增加记忆负担,过晚则无指导作用; (2)具有不在思维定势和焦虑状态的条件: 先退出状态,方可进行矫正,否则矫正性信息无效; (3)处理方式:矫正不超出学习者的能力范围。 4.发现学习。其教学模式为:

国外十大著名教育教学理论

国外十大著名教育教学理论 主要代表人物:(美)布鲁纳(J.S.Bruner) 产生的主要背景:1957年苏联卫星上天,美国的教育改革受到影响。 理论要点:1.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是教学过程的中心。 懂得基本原理,可以使学科更容易理解。 “基本”指获得广泛新知的基础;“结构”指基本概念、原理及相互联系。 学习有两种迁移:特殊迁移与原理和态度的迁移。 用简化的方式储存在记忆中,可使记忆具有“再生性”特征。 2.提倡早期学习。 任何学科都可以用某种理智的方法, 有效的教给处于任何发展阶段的任何学生。 以困难为理由,把重要的教学往后推迟, 往往浪费了学生的宝贵时间。 3.教学原理方面的四个原则: A动机原则——满足社会需求愿望的外来动机作用短暂,而内在动机能起长效作用。学习的好奇心、胜任感、互助欲是学习的三种基本内在动机。 在实施方面要做好三点: 激活工作:设计“具有最适合的不确定性”的学习课题。 模棱两可的情况最可能引起学生的好奇心。 维持工作:探索活动被激发出来,就要维持,这取决于对教学过程的控制。 要使学生相信,成功的可能要超过失败, 要培养学习的自信心,和独立做出决定与行动的能力。 方向性工作:把注意力引向完成学习项目的主要方面。 B、结构原则——将知识组织起来的最理想方式是建立知识结构。 知识结构的再现形式有三种: 表演式:一组动作; 肖像式:简化的图解、知识树、系统图; 象征性:符号。 以上分别体现出结构的再现性、经济性与有效性。 C、程序原则——学生学习知识所遇到的材料的序列,就是教学的序列。 处理好教材的内在联系和学生智慧发展二者关系, 以确定最有效的序列。 决定学习序列的因素: 学习速度(要考虑认知的紧张度)、抵制遗忘的作用、 旧知识迁移到新情况的可能性、知识再现的形式、 有利于经济和有效地掌握知识。 D、反馈强化原则——没有反馈就没有教学。 基本要求为: (1)时间及时:过早则增加记忆负担,过晚则无指导作用; (2)具有不在思维定势和焦虑状态的条件: 先退出状态,方可进行矫正,否则矫正性信息无效; (3)处理方式:矫正不超出学习者的能力范围。

外国教育史

一、名词解释 1、成年礼:在史前部落中出现。一种通过仪式是“伴随着地点、状态、社会地位、年龄的每一变化而实施的礼仪。” 2、青年之家:与成年礼活动相关,在史前社会后期出现的一种专门对青少年进行教育的公共教育机构。 3、智者:公元5世纪开始出现的一批向人传授雄辩术及其他科学知识,并以此谋生的古希腊职业教师。 4、苏格拉底方法:也称产婆术。是苏格拉底在讲学中形成的一种以问答、诘难、诱导为特征的谈话式教育方法。由讥讽、助产、归纳和定义四个步骤组成,是一种师生平等、共同追寻知识和意义的教育方法 5、中世纪:一词最早诞生于欧洲文艺复兴时代,由意大利人文主义历史学家比昂多首先提出并使用,指公元500年到公元1500年这段时间,也就是西罗马帝国灭亡到新航路开辟的时间。 6、骑士教育:在骑士生活和社交活动中进行的,要求骑士彪悍勇猛、虔敬上帝、忠君爱国、宠媚贵妇的一种特殊形式的家庭教育。 7、导生制学校:又称贝尔?兰卡斯特制。由教师把所教的内容先教给年龄大,学习比较好的学生,然后由这些学生再教给其他学生,称为导生制。 8、新教育运动: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洲兴起的一场反对传统教育理论和方法,广泛采用新的教育形式、内容和方法的教育改革运动。强调学习者的观点和个体兴趣,主张用现代教育的新理论和新方法对传统学校教育进行改革乃至重建,因此又称新学校运动。 9、进步主义教育运动:19世纪末,20世纪前期产生于美国的、以杜威教育哲学为主要理论基础、以进步主义教育协会为组织中心、以改革美国学校教育为宗旨的教育革新理论和实验。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的主要实验包括帕克的昆西方法、杜威的芝加哥实验学校、约翰逊的有机教育、沃特的葛雷制、帕克赫斯特的道尔顿制、华虚朋的文纳特卡制、克伯屈的设计教学法、拉格的社会课程。P356 10、双轨制:欧洲各国从19世纪开始,面向全体公民尤其是下层民众的初等教育和为上层阶级服务的高级中学、大学是分离并且不衔接的,这样就形成了学制中的双轨制,一轨是中下层阶级子弟的普及教育体系,一轨是从家庭教育开始,为有产阶级子弟而设的学校体系。 11、综合中学运动:20世纪以来,在民主社会的背景下和对教育平等的追求中,在初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发展的推动下,欧美各国改革中等教育结构,制度和机构的运动。基本精神是反对造成教育不平等的双轨制,强调中等教育的民主化。 12、统一学校:1919年法国出现。一种面对所有人开放的共同学校,要求平等、义务、免费的基础教育。初等学校与中等学校相衔接,而高等学校的大门也向所有中学毕业生开放。 13、大学推广运动:最早出现于19世纪40年代,伦敦、剑桥、牛津等全日制大学以校内或校外讲座形式将大学推广到非全日制学校。 14、新大学运动:在伦敦大学的带动下,19世纪下半叶英国出现了许多民办的城市学院,如曼彻斯特大学、南安普顿大学等。 15、英国11岁考试:在儿童11岁、六年级结束时举行的标准水平测试。水平测试共有三次,分别在二年级结束、六年级结束和九年级结束时举行。该系列考试旨在测试儿童在同龄人中的发展程度。 16、习明纳:起源于德国、将教学与研究相结合的大学教学模式。具体含义是:在教授指导下,学生组成研究讨论小组,定期集中,师生共同探讨研究成果,进行教学和研究相结合教学活动。 17、儿童研究运动:出现于19世纪80年代至20世纪20年代的欧美,强调以儿童为对象进行身体健康、智力以及情感、态度、兴趣等各方面的系列研究,从而科学地解释儿童的心理及教育等问题,揭示儿童成长过程中的某些规律。 18、德国的实科中学:实科中学在德国产生于18世纪初,这是一种既具有普通教育性质,又具有职业教育性质的新型学校。它排除了教学科目、课程内容的纯古典主义的倾向,适应了德国资本主义经济逐渐发展起来的需要,实科中学的社会地位也比文科中学低得多,它的学生是不能升入大学的。直到二十世纪初它的学生才有权报考大学。 20、哈勒大学:1694年在德国创办,坚持大学教学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并把自然科学引入到大学研究中,

国外著名教育心理学家

亚里士多德,《论灵魂》植物的灵魂:体育。动物的灵魂:智育。理性的灵魂:德育 桑代克,美国心理学家,动物心理学的开创者,心理学联结主义的建立者和教育心理学 体系的创始人。他提出了一系列学习的定律,包括练习律和效果律等。1912年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1917年当选为国家科学院院士。 (试误说,用笼子里的猫吃鱼的试验,猫乱踩踏板吃到鱼到踩踏板形成熟练化的动作,得出结论:学习就是尝试改正错误的过程。准备律指出学习动机的作用,外面放的鱼与饿了三天的猫。) 艾宾浩斯,德国心理学家,他的记忆研究开拓了高级心理过程实验研究的新领域。提 出了著名的艾宾浩斯遗忘曲线,他的工作为后来的记忆研究开辟了道路。 (用数量关系研究心理学,他的一切研究都是自己一个人完成的,哪怕是研究对象也是自己。他没有学生,因为没有心理学基础,后来还被大学开除了) 巴甫洛夫,俄国著名生理学家、心理学家。1904年因消化腺生理学研究而荣获诺贝尔 生理学奖。巴甫洛夫从研究消化的生理过程中发现条件反射现象,从而开创了条件反射的研究,并建立了高级神经活动的学说。后又提出第二信号系统的概念,用来说明人类的语言功能。 (他承认自己是一个生理学家,不愿承认自己是一个心理学家,他认为心理学家不科学。) 华生,美国心理学家,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他认为心理学研究的对象不是意识而 是行为,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必须抛弃“内省法”,而代之以自然科学常用的实验法和观察法。华生在使心理学客观化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1915年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 (华生曾经是杜威的学生与陶行知是师兄弟,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家庭,小时候很调皮,在教会学校毕业。成名后在霍普金斯大学任教,后来由于丑闻被大学和学术界开除了,最后他从商又成为了一位亿万富翁。他是一个最早用媒体做广告的人。在20世纪100位心理学家中名列第17位,他认为学习就是外在的刺激导致的条件反射结果) 斯金纳,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新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的奠基 者。他创制了研究动物学习活动的仪器―斯金纳箱。1950年当选为国家科学院院士,1958年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1968年获美国总统颁发的最高科学荣誉―国家科学奖。 杜威,美国哲学家、心理学家、教育家,机能主义心理学的奠基者之一,编写了美国第一本心理学教科书。1899年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1910年当选为国家科学院院士。

外国教育史

1、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与北欧人文主义教育的相同之处主要表现在(注重对古典科目的学习和研究、强调教育与社会的联系、反对经院哲学,强调个性解放、重视古典语言,后期出现了形式主义) 2、在人类教育发展的最初阶段,口耳相传和(行为模仿)是基本的学习方式。 3、不属于古代东方国家世俗学校的教学方法特点的是(盛行体罚)。 4、从18世纪后期开始,英国初等教育开始发展起来,主要表现在(星期日学校的广泛开设、慈善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5、功利主义教育思想是19世纪20—30年代出现于英国的教育思潮,其教育思想的主要特征有(强调在教育中尊重人性)。 7、属于罗马帝国时期“百科全书”运动中较有代表性并对后世影响较大的书籍的是(《教育九卷》《自然史》《袖珍文法手册》)8、17世纪的近代科学革命是影响人类文明发展的极为重要的历史事件,促使近代科学革命兴起的原因有(自然科学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 9、人文主义教育首先在文艺复兴的发源地意大利展开,15世纪后逐渐扩大到北欧,强调公共教育和劳动教育,提出终身教育的北欧的人文主义教育家是(托马斯?莫尔(Thomas More))。 10、实在论教育学说强调关注真实的事物,关注现实的生活,遵循科学规律运行,属于实在论教育学说的表现形式是( 人文实在论、社会实在论、感觉实在论)。

11、伴随着近代科学的兴起、实在论教育学说的流行和启蒙运动的展开,近代西方学校教育实践也开始发生静悄悄的革命,美国中等教育的革新后出现了文实中学,其特征是(强调外语课程的学习) 13、1872年,德国政府颁布了(《初等教育法》),实现了初等义务教育的全面普及,成为了世界上最早推行义务教育和实现义务教育的国家。 15、(进步主义教育运动)是指19世纪80年代到20世纪50年代在美国出现的以杜威教育哲学为主要理论基础,以进步教育协会为组织中心,以改革美国学校教育为宗旨的教育革新理论和实践活动。 16、新人文主义教育思想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出现于德国的教育思潮,教育思想的主要特征是(强调学习古典语言、文学、历史等人文学科,强调在教育中尊重人性) 17、启蒙运动是继文艺复兴之后的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这一时期西欧形成了(理性主义、自然主义、国家主义)三大教育思潮。 18、17世纪的近代科学革命是影响人类文明发展的极为重要的历史事件,其中天文学领域主要发展有(哥白尼的日心说、伽利略的天文探究、第谷与开普勒的天文探究) 19、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教育呈现了一些前所未有的特征,主要表现在(重视教育培养人的作用、重视学习人文科学,不断拓宽教育内容、重视运用新的教学方法) 20、(新教育运动)是指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洲兴起的一场反对传统教育理论和方法,广泛采用新的教育形式、内容和方法的教育

读教育理论专著的经典摘录

读教育理论专著的经典摘录 《新教育之梦》读书笔记摘抄 1、理想的智育,应该超越知识,走向智慧,激发创造,健全人格,为学生将来拥有终生幸福的精神生活打下坚实的知识能力基础,智育在整个教育中无疑有着极其重要的位置,但智育的目的是什么?为数不少的教育者认为传授知识是智育的全部内容,或者至少是主要目的,这种认识显然是片面的,而这种片面的认识,正是"唯知识论,唯分数论,的畸形智育得以泛滥的原因之一,智育当然离不开知识传授,但传授知识并不是智育的真正目的。 2、著名科学巨人爱因斯坦在美国高等教育300周年纪念会上,曾说过这样一段发人深省的话,如果一个人忘掉了他在学校里所学到的每一样,那么留下来的就是教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的(教育__财富蕴藏其中)一书,在"学会认知时指出,这种学习更多的是为了掌握认识的手段,而不是获得经过分类的系统化知识,既可以个将其视为一种人生手段,也可将其视为一种人生目的,作为手段,它应该每个人学会

了解他周围的世界,至少是使他能够有尊严的生活,能够发展自己的专业能力,和进行交往,作为目的,其基础是乐与理解,认识和发现。 3、在传统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知识更多的是经验,因此,那时智育的主要目的甚至唯一目的就是传授知识,让经验一代代传下去,但在今天这个科学技术不断发展更新的信息时代,学生在学校学的大多数知识今后直接被派上用场的可能性很小,虽然仍有一些知识对学生来说是有用的,但从总体上来说,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要目的已不是学以致用,而在与学习知识过程本身.在于通过学习而成为一个聪明的人,文明的人,有高尚精神生活的人。 4、这种智育在提高学生应试能力的同时却剥夺了学生精神发展的权利,英国哲学家数学家怀特曾经说过,在你丢失你的课本,焚毁你的听课笔记,忘记你为考试而死记的细节之前,你的学习是无用的。理想的智育是把知识转化成智慧,只有在智慧引导下,才可能有真正意义的心智活动.知识关注点是现成的答案,现成的公式,现成的历史事件的归纳,而智慧关注的是未知的世界,是求知的过程。

一、国内外著名教育家的代表著作及主要教育思想

一、国内外著名教育家的代表著作及主要教育思想 一、国内外著名教育家的代表著作及主要教育思想 国内外著名教育家的代表著作及主要教育思想 《学记》战国晚期乐正克是中国古代、世界古代最早论述教育、教学问题 主张: 1、“化民成俗,其必由学”教育的重要性 2、“建国军民,教学为先”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3、“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启发式教育 4、“学不躐等”教学应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循序渐进 孔子《论语》“有教无类”教育目的:培养“贤人”“君子”继承西周“六艺” 教学纲领:“博学于文,约之以礼”基本科目:诗书礼乐易春秋 教学思想/方法:强调“学而知之”重视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启发诱导“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学习与思考相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墨翟“兼爱”“非攻”掌握文史知识培养逻辑思维能力习传实用技术 夸美纽斯(捷克) “教育学之父”1632《大教学论》教育学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

标志 教师“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 观点: 1)教育原则-遵循人的自然发展首次提出并论证直观性系统性量力性自觉性等 2)教学制度-最早提出并系统论述班级授课制及教学的原则、方法 3)教学思想-“泛智教育” 4)教学内容-规定百科全书式课程 卢梭 《爱弥儿》 教育观:自然教育与儿童本位 裴斯泰洛奇(瑞士)《林哈德与葛笃德》、《葛笃德怎样教育她的子女》“教育史上小学各科教学法奠定人” 主要思想: 1)倡导自然主义教育思想 2)最早提出“教育心理学化”主张 3)提倡情感教育、爱的教育 4)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位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付诸实践洛克主要思想: 1)提出“白板说”

2)主张绅士教育 赫尔巴特1806 《普通教育学》标志着规范教育学的建立传统教育学的代表“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 主要观点: 1)伦理学与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的理论基础,奠定科学教育学基础 2)教师的中心地位三中心论:教师/教材/课堂中心 3)四阶段教学:明了联想系统方法五段教学法:预备提示比较总结应用(齐勒) 4)教学过程是知、情、意统一的过程 5)教育目的:培养良好社会公民 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 主要观点:1.新三中心论:儿童/活动/经验中心 2.“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 3.“在做中学”在问题中学习 4.学校即社会 5.五步教学法:创设疑难情景-确定疑难所在-提出解决问题的种种假设- 推断哪个假设能解决问题-验证这个假设 陶行知“人民教育家”生活教育理论三大主张: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克鲁普斯娅卡《国民教育与民主主义》 凯洛夫《教育学》对我国初期教育有广泛影响

外国教育学代表人物理论

外国教育学、心理学重要人物及相关考点 (一)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古希腊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他和他的学生柏拉图,以及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被并称为“古希腊三贤”。被誉为西方教育史有长远影响的第一位教育家。 苏格拉底在教学的方法上,形成了自己一套独特的教学法,人们称之为“苏格拉底方法”,这种问答分为三步: 第一步称为苏格拉底讽刺,他认为这是使人变得聪明的一个必要的步骤,因为除非一个人很谦逊“自知其无知”,否则他不可能学到真知; 第二步叫定义,在问答中经过反复诘难和归纳,从而得出明确的定义和概念; 第三步叫助产术,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思索,自己得出结论。苏格拉底的助产术体现了教学的启发性原则。 (二)昆体良 昆体良是古代罗马著名的教育家,著有《雄辩术原理》(又译为《论演说家的培养》)。《雄辩术原理》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部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 (三)夸美纽斯 捷克伟大的民主主义教育家,西方近代教育理论的奠基者。著有《大教学论》,被誉为近代西方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学著作,标志着近代独立形态教育学的开端。 在《大教学论》中,他尖锐地抨击中世纪的学校教育,并号召“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泛智教育思想);提出统一学校制度,主张普及初等教育,采用班级授课制度,扩大学科的门类和内容,强调从事物本身获得知识;强调教育要适应自然(即所谓的“自然适应性原则”)。夸美纽斯是第一个从理论上系统的阐述班级授课制原理的人。 (四)洛克 约翰·洛克是英国著名的的哲学家、教育家。著有《教育漫话》,提出了完整的“绅士教育”理论,他也提出了心灵是一块“白板”的假设。洛克属于外铄论代表人物之一。 (五)卢梭 卢梭是法国十八世纪伟大的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主要的教育著作是《爱弥儿》。 在《爱弥儿》中体现了卢梭对教育的观念---自然主义,深深地影响了现代教育理论。他认为“出于自然这个造物主手中的一切都是善的,到了人手中才变成了恶”,属于内发论代表人物之一。 (六)裴斯泰洛齐 裴斯泰洛齐是19世纪瑞士著名的民主主义教育家。著作《林哈德和葛笃德》,在西方教育史上,裴斯泰洛齐第一次明确提出教育心理化的思想,认为教育科学应该建立在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基础上。 裴斯泰洛齐还认为,每一个人都具有一些自然所赋予的潜在能力,并且这些能力都具有渴望发展的倾向。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全面和谐地发展人的一切潜在能力。教育者必须深入研究和认识儿童的自然发展,并努力使教育与其自然发展相一致,才能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在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上属于“个人本位论”代表人物之一。

教育心理学十大学习理论

教育心理学十大学习理论解析(10) 一、桑代克——试误说 猫迷笼实验:饥饿的盲目的尝试--错误、学会了开门猫愚蠢 联结——试误说的主要内容 1、学习的实质在于形成一定的联结:某种情境仅能唤起某种反应的倾向 2、一定的联结需要通过试误而建立 3、动物的学习是盲目的,而人的学习是有意识的。 桑代克认为,一定的联结是通过尝试-错误,按一定的规律养成的。桑代克提出,试误过程主要受效果律、练习律、与准备律的支配,并把它们称为“学习的公律”。 效果律:某种问题与反应的最初联接给予奖励—联接增强,反之减弱(1930年保留奖励律)练习律:某种问题与反应形成联接后,经常使用,联接增强,反之减弱(有目的有奖励的练习增强联接提高成绩) 准备律:对某种情景问题准备做出恰当反应、形成联接时:准予—满意;反之不满意。个体不准备做出反应强迫做出联接反应---不满意;不要求----满意 二、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反射理论 铃声---狗---肉----唾液条件反射:铃声----狗---唾液 巴甫洛夫的经典实验内容 1.条件作用的获得与消退 条件反射是通过条件刺激反复与无条件刺激相匹配,从而使个体学会对条件刺激做出条件反应的过程而建立起来的。一方面,条件刺激和无条件刺激必须同时或近于同时呈现,间隔太久则难于建立联系;另一方面,条件刺激作为无条件刺激出现的信号,必须先于无条件刺激而呈现,否则也将难以建立联系。 2.刺激泛化与分化:人和动物一旦学会对某一特定的条件刺激做出条件反应以后,其他与该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也能诱发其条件反应,这就是刺激泛化。泛化条件反应的强度取决于新刺激和原条件刺激的相似程度。所谓刺激分化,指的是通过选择性强化和消退,使

外国教育史00945

普洛塔格拉智者派代表人物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 苏格拉底(前469-前399)古希腊 目的:培养治国人才 教育主题:伦理道德 “知识即道德”是其最重要的命题 苏格拉底方法:把教师比喻成“知识的产婆”“苏格拉底法”被称为“产婆术” 柏拉图(前427-前347)古希腊 《理想国》《法律篇》 认为学习即回忆 教育的最高目标是培养哲学家兼政治家哲学王 亚里士多德(前384-前322)古希腊 《伦理学》《政治学》 灵魂论与教育 理性部分思维、理解、判断 非理性部分植物的灵魂(营养、生长、发育) 动物的灵魂(本能、情感、欲望) 西塞罗(前106-前43)罗马 培养雄辩家通过实际观摩获取雄辩知识 昆体良(35-100)罗马 《论演说家的教育》西方教育史上第一本专门研究教育理论的着作 奥古斯丁(354-430)罗马 《忏悔录》 原罪伦所有人带着原罪来到世界禁欲思想 拉伯雷(1493-1553) 法国 《巨人传》 法国人文主义的代表人物抨击封建统治、教会权威,经院哲学 名言:没有理解的知识,等于灵魂的废物 马丁*路德(1483-1546)德国 1、国家掌权 2、实施强迫义务教育 3、建立包含初等、中等、高等国家教育体系 加尔文(1509-1564)法国 主张普及初等义务教育,对贫苦儿童免费,更重视宗教和道德教育 洛克(1632-1704)英国 《教育漫画》 教育作用:白板说反对天赋观念 教育目的:培养绅士不能通过学校,需要通过家庭培育

绅士教育内容: 体育:教育的第一位“健康之精神寓于健康之身体” 德育:重视榜样和示范作用,强调说理,重视练习对形成习惯的作用; 智育: 第一次较为明确地提出了包含德智体三育的教育体系。 倡导:及早实践、反对体罚、重视榜样作用、主张用宗教思想规约儿童。 斯宾塞(1820-1903)英国 《教育论》 提出知识最有价值的命题,批判传统的“绅士教育” 目的:为未来“完满生活”作准备 首次鲜明而正确地表达了智育、德育、体育三个教育学的基本范畴,批判了传统的古典主义教育,提出了科学知识最有价值的卓越见解。 缺点:过于强调自然科学,忽视人文科学,课程功利色彩浓厚。 爱尔维修(1715-1771)法国 提出“教育万能论”否定遗传因素的作用。无神论者 鉴于教育的影响,主张国家创办世俗教育。 狄德罗(1713-1784)法国 否认爱尔维修的“教育万能论” 为俄国拟定《俄罗斯大学计划》 同拉夏洛泰一样都提出:教育权应属于国家而非教会。 拉夏洛泰(1701-1785)法国 《论国民教育》 法国国家主义教育的代表人物 同狄德罗一样都提出:教育权应属于国家而非教会。 康多塞(1734-1794)法国 《康多塞方案》1792年提出由国家举办世俗性学校的教育计划 雷佩尔提(1758-1794)法国 《雷佩尔提方案》 受卢梭教育思想影响 目的:把儿童培养成身体健康、热爱劳动、遵守法律、具有文化知识的共和国公民。 重视初等教育,注重革命思想灌输,科学知识传授,劳动技能获得。 洪堡(1767-1835)德国 筹建柏林大学德国教育部长 19世纪初德国教育的推动者 这一时期,以费希特为首的教育家倡导“教学与研究统一”、“教与学的自由”。 教育方法上以“习明纳尔”为主

世界著名教育家及其思想含一览表

世界着名教育家及其思想 一、苏霍姆林斯基 1.简介:苏联最有名望的教育家,1948年起至去世,担任他家乡所在地的一所农村完全中学——巴甫雷什中学的校长 2.着作:《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帕甫雷什中学》、《公民的诞生》等教育专着。 3.主要教育理念(核心思想)①提倡全面和谐的教育。认为没有和谐的教育工作就不能达到理想个性的和谐发展。所谓和谐发展,就是各方面互为条件、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地发展。所谓和谐的教育,就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等,既相对独立,又相互渗透、相互促进。他反对妨碍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重智轻体、重才轻德的倾向。②重视学生的精神生活和精神需要,认为丰富多彩、文明幸福的学校精神生活,是使儿童获得全面和谐发展的最好途径。③认为德育在全面发展的教育中是起决定作用的、主导的成分。要求自然科学知识传授与道德教育同时并重。④终身致力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4.经典教育名言:

①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里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不得在进行的心灵的接触。(《给教师的建议》第315页--论学生学习) ②一本智慧丰富的、有鼓舞力的书,往往能决定一个人的命运。(《教育的艺术》第178页---论学生阅读) ③课,就是教育思想的源泉;课,就是创造活动的源头,就是教育信念的萌发园地。(《苏霍姆林斯基选集》第四卷596页---论课堂教学) ④学校应当像一块磁石,以自己有趣而丰富的生活吸引学生。(《苏霍姆林斯基选集(一)》第527页---论学校教育) ⑤人在为他人的幸福着想的同时也享受到了快乐。(《苏霍姆林斯基选集(五)》第797页---论道德品质)⑥真正的教师必是读书爱好者:这是我校集体生活的一条金科玉律,而且已成为传统。(《帕夫雷什中学》第28页---论教师读书) ⑦请你记住,你不仅是自己学科的教员,而且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导师和道德的引路人。(《给教师的建议》第97页---论教师素质)

国外著名教育学理论介绍大全

国外著名教育学理论介绍大全 国外著名教学理论介绍大全 国外著名教学理论介绍之一——结构主义教学理论 主要代表人物:(美)布鲁纳(J.S.Bruner) 产生的主要背景:1957年苏联卫星上天,美国的教育改革受到影响。 理论要点:1.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是教学过程的中心。 懂得基本原理,可以使学科更容易理解。 “基本”指获得广泛新知的基础;“结构”指基本概念、原理及相互联系。 学习有两种迁移:特殊迁移与原理和态度的迁移。 用简化的方式储存在记忆中,可使记忆具有“再生性”特征。 2.提倡早期学习。 任何学科都可以用某种理智的方法, 有效的教给处于任何发展阶段的任何学生。 以困难为理由,把重要的教学往后推迟, 往往浪费了学生的宝贵时间。 3.教学原理方面的四个原则: A动机原则——满足社会需求愿望的外来动机作用短暂,而内在动机能起长效作用。学习的好奇心、胜任感、互助欲是学习的三种基本内在动机。 在实施方面要做好三点: 激活工作:设计“具有最适合的不确定性”的学习课题。 模棱两可的情况最可能引起学生的好奇心。 维持工作:探索活动被激发出来,就要维持,这取决于对教学过程的控制。 要使学生相信,成功的可能要超过失败, 要培养学习的自信心,和独立做出决定与行动的能力。 方向性工作:把注意力引向完成学习项目的主要方面。 B 结构原则——将知识组织起来的最理想方式是建立知识结构。 知识结构的再现形式有三种: 表演式:一组动作; 肖像式:简化的图解、知识树、系统图; 象征性:符号。 以上分别体现出结构的再现性、经济性与有效性。 C程序原则—— 学生学习知识所遇到的材料的序列,就是教学的序列。 处理好教材的内在联系和学生智慧发展二者关系, 以确定最有效的序列。 决定学习序列的因素: 学习速度(要考虑认知的紧张度)、抵制遗忘的作用、

教育学、心理学常考十大简答题

教育学、心理学常考十大简答题 一. 简述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及其与教育的关系 个体的身心发展遵循着某些共同的规律,这些规律制约着我们的教育工作。遵循这些规律,利用这些规律,可以使教育工作取得良好的效果,反之,则可能事倍功半,甚至挫伤学生。 (一)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发展的顺序性、循序渐进性地促进学生身心的发展 (二)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阶段性规律。 (三)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规律 (四)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五)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做到因材施教。总之,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规律,但并不等于迁就学生身心发展的现有水平而是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实际出发,善于向他们提出经过他们努力能够达到的要求,促进他们的身心发展,不断提高他们身心发展的水平。 二.教师职业素养有哪些? 1、道德素养 (1)思想素养包括:①科学的世界;②积极的人生观;③崇高的职业理想 (2)政治素养包括:①教师应把马克思主义作为工作的理论基础; ②教师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③教师应自觉地树立共产主义的奋斗方向

(3)职业道德素养:是一定社会或阶级对教师职业行为的基本要求,是教师在职业活动中必须遵循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中国当代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教育部、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全国委员会共同发布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2008年修订)中规定,教师职业道德包括: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 2、知识素养 (1)教师需具有学科专业素养:①精通所教学科的基础性知识和技能;②了解与该学科相关的知识;③了解学科的发展脉络;④了解该学科领域的思维方法和方法论。 (2)教师需具有教育专业素养:①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②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③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 3、能力素养 (1)基础能力素养:智能素养(观察、思维、想象、记忆能力素养);言语能力素养(口语、体语能力素养) (2)职业能力素养:教学能力素养(教学设计能力、课堂管理能力、课堂施教能力)、育人能力素养(心理沟通能力、行为辅导能力、班级管理能力)、教育科研能力素养 4心理素养:认知素养、情感素养、意志素养 5身体素养:教师要有健康的身体 三.德育原则有哪些? 德育原则有:

教育技术学十位国内外著名专家

国内外教育技术专家 1、南国农(西北师范大学) 教授,博导,现任教育技术与传播学院、网络学院名誉院长,国家级学术刊物《电化教育研究》杂志主编,中国教育技术协会顾问,西北五省电教协会理事长,甘肃教育学会会长,甘肃省政协常委等职务。 主要研究方向:电化教育、现代教育技术原理 详细资料: 1943年毕业于前国立中山大学教育专业,1947年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育研究院攻读比较教育与视听教育专业,获硕士学位。1953年任教国立西北师范大学教育系,1978年以来,致力于我国电化教育的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著作甚丰, 主编我国第一本《电化教育学》《电化教育学》和《电化教育研究》杂志,是当代知名的电化教育专家,在全国电化教育界享有崇高威望。科研方向是:电化教育理论,教育传播学和电化教育试验研究等。南先生曾于1992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8年获得甘肃省教学名师奖,2010年获“中国教育技术事业杰出贡献奖”,2010年获“情系陇原、献身教育”特别荣誉奖,2011年获得全国教育科学研究终身成就奖等。 成就: 1978年以来,电化教育重新起步,南先生、萧先生一起从理论和实践上竖起电化教育这面大旗,使电化教育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 1978年,将电化教育赋予了教育的身份进入教育学。 1979年——1982年,在西北师范大学举办了电化教育研讨班,被誉为中国电化教育的“黄埔军校”。 1980年,创办《电化教育研究》杂志,该杂志成为电化教育的理论阵地。 1983年,在华南师范大学创办新中国第一个电化教育本科专业。 1984年——1990年,担任全国电化教育课程教材编审组组长,该组现为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先后担任该协会的负责人有南国农、顾明远、何克抗、徐福荫。1990年以后,担任中国教育技术协会顾问等职。 代表作品: 《电化教育基础》 《电化教育学》 《教育传播学》 《信息化教育概论》 《中国电化教育(教育技术)史》 2、何克抗(北京师范大学) 教授,博导,现任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所长。我国一位教育技术学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教授、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所长,现为东北师范大学荣誉教授(终身教授)。长期从事教育技术理论与应用研究(特别是基于Internet的网络教育应用研究)。 主要研究方向:计算机应用、中文信息处理、教育技术基本理论、信息化教育、教学系统设计。 详细资料:

十条经典教育理论

十条经典教育理论 1 木桶理论一只木桶盛水的多少,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板子,其它较长板子的优势作用常常因那块较短板子而被忽略;加长这块短板的长度所带来的效果成级数增长。 学生某一学科的能力缺陷将会影响其整体水平的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中的最弱项往往影响其整体形象,并可能影响其整个人生;个别学生的所作所为常常影响一个班集体的形象;一小部分老师的形象可能会影响到社会对其所在教师群体的评价。因此,弥补弱势学科,改掉个体性格中的某些致命弱点,不让集体中的任何一员落伍掉队,意义重大。也正因如此,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应切实贯彻“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理念。 2 破窗理论建筑物一个窗子或一块玻璃被人砸碎,如果不及时补上,其它的玻璃将碎得更快。在人看来,反正是破窗子,再多碎一块也无所谓。 个别学生未被教育好,受其影响者会更多更快;一个知识点的疑惑被认为无所谓,会有更多的疑惑被认为无所谓;忽略或原谅自己偶尔的一些小过错,也就会继续为新的过错找理由,最后悔之晚矣,所谓“小洞不补,大洞受苦”。那么,在自我管理、班级教育中,应懂得防微杜渐。 3 磁化效应一般普通的铁都具有磁性,但通常情况下其磁性不能像磁石、磁铁那样显示出来,因为其内部分子结构凌乱,正负两极磁性互相抵消了,而用磁石加以引导后,铁分子井然有序,从而就具有了磁性,具有了吸引力。一个优秀集体的形成,同样也需要一种良性的外力作用加以引导。校长有人格魅力,才会有一个团结上进的教师集体;班主任有人格魅力,才会有一个和谐奋进的班级;老师有人格魅力,才会有学生对其所教学科的喜爱。“一个好的校长就是一所好的学校”,“亲其师,信其道”,讲的正是这个道理。 4 安泰效应安泰是古希腊神话中的大力神,是海神波塞冬与地神盖娅所生。他力大无穷,无往不胜。因为他在战斗无力时,只要靠在大地上,就能从大地母亲那里汲取无穷的力量而继续作战,直至打败对手。敌人发现了他的秘密,诱使他离开地面,在空中杀死了他。 学生失去了班集体,生活学习因孤立无助而事倍功半;老师失去了学生的拥护和支持,能力再强也会马上变的软弱无力;校长失去了老师集体的拥护和爱戴,只能是孤掌难鸣。因此,要学会依靠大家,依靠集体,“我为人人”才有可能“人人为我”。失去了力量的源泉,能力再强,也终有失败的时候。 5 80/20法则公司80%的利润是20%的人创造的,对20%的人的管理却要花费80%的时间和精力。有些20%的付出可能给你带来80%的业绩,而付出80%的劳动可能只有20%的回报。 班级管理中,80%的学生可能只要花费20%的时间,而还有20%的学生却要投入80%的精力;学习上,有时候80%的知识只要花费20%的时间,而某些20%的知识点却需要80%的投入。80/20法则告诉我们,工作学习要善于抓重点,一些小的失误可能给你带来较大的影响。实施素质教育中,既要培优,又要转差,“一个都不能少”。 6 拍球效应拍篮球时,用的力越大,篮球就跳的越高。

外国教育史重点整理

一、古典时代的教育(斯巴达、雅典):以斯巴达和雅典为代表的城邦时代 二、斯巴达的教育 (1)教育背景(军事化的农业国家;由严重对立的三个社会阶层构成的国家) (2)教育完全由国家控制 (3)实行严格的体检制度,以保证体质上的优越性。 (4)教育阶段及内容:7岁以前,公民子女在家中接受母亲的教育。7岁-18岁男子进入教育机构,主要学习“五项竞技”——赛跑、跳跃、摔跤、掷铁饼、投标枪,并接受严酷的训练。从18岁起,公民子弟进入高一级的教育机构——青年军事训练团。年满20岁的公民子弟在国家边境沿线驻扎,开始接受实战训练。到30岁时,正式获得公民资格。 (5)重视女子教育。 (6)斯巴达人重视军事体育训练,而不关注文化知识的学习 (7)教育目的在于培养体格强壮的战士 三、雅典的教育 (1)民主化的商业社会 (2)高度重视教育,盛行私人办学 (3)教育阶段及内容:7岁前,儿童在家中由父母养育。7岁以后,女孩继续在家中由母亲负责教育,男孩则开始进入文法学校、弦琴学校学习。13岁左右,公民子弟一方面继续在文法学 校或弦琴学校学习,另一方面则进入体操学校,接受各种体育训练:游泳、舞蹈、赛跑、跳跃、角力、掷铁饼、投标枪。15、16岁,大多数公民子弟开始从事各种职业,少数显贵子弟进入国 立体育馆,接受体育、智育和审美教育。18-20岁,青年进入青年军事训练团,接受军事教育,属于预备公民阶段。20岁,经过一定的仪式,被授予公民称号,获得完全的政治权利。 (4)雅典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身心和谐发展的能履行公民职责的人。 请思考:雅典教育与斯巴达教育的差异表现为哪些方面? 四、西方三杰———柏拉图的教育思想 (一)论教育国家管理(①国家控制教育,公养公育,培育人才。②设立专门管理教育的长官。③教育应为国家培养哲学家和军人)

最新外国教育史知识点整理。

外国教育史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文明古国的教育 第一节、古代两河流域的教育 苏美尔文化教育是巴比伦文化教育的前身。大约在公元前3500年,苏美尔人就从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在两河流域南部建立了一些奴隶制城邦。考古家断定这一时期,苏美尔人已经发明了“泥板书”和文字。最初是图画文字,以后又演进为楔形文字。在巴比伦时期,天文学、数学、医学和建筑学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在苏美尔时期已经出现了学校。最早的学校与寺庙有关,由于泥板是主要的书写工具,学校被称为“泥板书舍”,重视语言和书写能力的教学,管理十分严格。 在巴比伦时期,寺庙已有两级:一级是初等教育,主要教授读写;另一级是高等教育,除学习读写以外,还学文法、苏美尔文学、祈祷文学等。教学方法比较重视师徒传授。 公元3世纪后,巴比伦作为古代文明的中心,逐渐衰落。后人了解苏美尔和巴比伦的文化教育,主要通过考古工作者的发掘和研究。通常,苏美尔和巴比伦的文化教育被看作是人类正式教育的起点。 第二节、古代埃及的教育 与巴比伦一样,古埃及很早就有了自己的文字,科学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在天文学上能区分恒星和行星,还制作了天体图和太阳历;数学上,采用了10进位的计算法;医学上的木乃伊制作;建筑方面的金字塔的建造都是人类史上的杰作。一般认为古埃及建立的学校是人类最古老的学校。 1、历史背景 ①地处泥罗河流域,农业发达 天文学:观测天象,预测气侯及河水泛滥的同期建立科学几何学:丈量田亩、建造庙宇、房舍 水利学:灌溉 知识体系医学:制造木乃伊、医疗 地理学:对外贸易、军事远征 ②前3500年进入妈奴隶制社会,统治者(法老)采取配置大小官吏,强化国家机器,实行对外侵略和宗教统治,这些知识要有专门的机构传授。 ③文字出现:图形文字→用字母、音符、词组组成的复合文字 2、学校类型: 最早建立的学校是宫廷学校:培养皇子皇孙和朝臣子弟,学成后充任官吏,产生于埃及古王国末期。 到了中王国时期,一些政府机关在机关内部附设职官学校,招收贵族及官员子弟,以政府办公处所为校址,官吏充任教师。 此外,还有寺庙学校。一些规模宏大的寺庙往往同时又是传授高深科学知识的学府,吸引着要求深造的青年到寺庙里求学,重在学术知识的传授和探讨。 书吏学校:包括绘文书吏、书信书吏、军队书吏、国王书吏等,学习的内容

十大著名教育理论

十大著名得教育原理 一、赏识法则——根雕原理 根雕常常以其精美得造型,独特得构思,巧妙得加工受人青睐,成为提升家庭文化品位得首选。然而根雕得前身就是什么?无非就是生于荒野得树根。培根说:“人得天性犹如野生得花草,知识好比就是修剪移栽。”作为教育得对象学生,都就是活生生得可以造就得生命,我们要用艺术家得眼光对待,即使就就是荒野得树根,我们也能否把它变成如根雕一样得艺术品呢?所以教育者应该拥有一种心态,对待学生应该帮助学生发现自己得闪光点,哪怕就是成绩最差得,在某些方面也可能就是金子,就是可以造就得人才,教育者不能总就是把眼光放到几个优生身上,而就是应该运用赏识,让每个孩子都拥有自信,拥有成功。 二、多元法则——过河原理 一次专家乘船到河对岸去,在船上与船夫攀谈起来,竟然发现船夫就是一个很难说清楚话得人,于就是非常鄙夷她。快到河对岸了,船夫惊呼:“您会游泳吗?”“不会。”“这条船马上要翻了,那您马上就会死得。”专家听了愕然。就是呀!社会上流行得“专家就是人才,船夫只不过就是一小人物而已,当然 谈不上就是人才”观念。在生命危急得关头,船夫居然救了知识渊博得专家一命。谁就是人才,令人思考。其实人真就是各有其长,在某个领域有特长得都可以说就是人才,在人才得认识上我们要有多元得观

念。教育者千万别总就是认为只有学习好才叫人才。只有运用多元法则育人,我们这个社会才会变得精彩纷呈。 三、全面法则——图钉原理 图钉分为钉尖与钉帽两部分,若将二者分开,图钉便不好使,钉帽无用,顶尖也无用,只有二者不分离,才能发挥最大效益。这告诉我们教育要注意全面发展,只重视文化课,不重视艺体课,只重视学习成绩,忽视品德教育,只重视优等学生,忽略差等学生,只重视近期利益,忽视孩子得长远发展,都会使教育走入误区。 四、鼓励原则——蛙跳原理 两只青蛙掉到井里,不停地往上跳。站在井边得人不停地说话。一只青蛙以为人们在不停地讽刺她,便泄气不跳而死。而另一只青蛙以为外面人在不停地鼓励她,于就是使劲地往外跳,而最终跳了出来。鼓励有多大得力量呀!教育者要善于树立学生得信心,不吝啬鼓励,合理鼓励,合理表扬,夸奖学生很重要。切忌歧视与奚落。 五、体贴法则——白开水原理 现在得大多家庭都就是独生子女,家长对孩子得体贴入微,生怕 孩子没有穿暖,吃饱,倾尽其所能满足孩子要求。就说给孩子喝得饮料吧,什么百事可乐,健力宝,红牛,一要俱应。然而这种倾向就是极端有害得。在今天,教育者要学会给孩子一杯白开水。解渴用白开水,自然就是最好得饮料,而且还要适当供应,开始用小瓶品之,这样孩子才会细细品味,并形成一种渴求,假如总就是让孩子一味喝个饱,到后来自然变得就是食之无味,没有了吸引力。教育者要善于理解孩子心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