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战略-浅析我国从经济增长观到可持续发展观转变的必然性 精品

发展战略-浅析我国从经济增长观到可持续发展观转变的必然性 精品
发展战略-浅析我国从经济增长观到可持续发展观转变的必然性 精品

浅析我国从经济增长观到可持续发展观转变

的必然性

昆明理工20XX级研修班王鹰

摘要:本文分析了传统的经济增长观及其带来的负面影响,并从自然辩证法的角度阐明了可持续发展观的深远意义。结合中国的发展实例,阐明了我国今后的发展模式必须向可持续发展观转变的必然性和迫切性。

关键词:经济增长可持续发展哲学理论转变

一、传统的经济增长观已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在一切社会形式下,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都必须以经济活动为前提,以经济增长来保障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增长经济成为人们孜孜以求的事情。在20世纪60年代之前,各国以发展经济为中心,以物质财富的增长为发展目标来构建经济发展理论,促进经济的增长,各国政治领导人普遍把国民生产总值的增加当做一个国家经济增长的代名词,GDP的增长率几乎成为衡量一国经济绩效的唯一标准。如此就将经济增长等同于社会发展,这就是传统的经济增长观。

应该说,在人类社会发展的一定历史时期,经济的增长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这个经济的增长过程是原始积累的过程,是“量变”的过程。但进入21世纪以来,和过去的50年相比,世界经济增长了20倍,工业生产增长了50倍,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给整个人类社会带来了许多极不协调的负面因素。某些人的先富牺牲了多数人的环境,某些地区的先富牺牲了其他地区的环境,环境不公加重了社会不

公,社会不公又带来了社会不和谐。人口的膨胀、过度城市化、分配不公、社会腐败、政治动荡、环境危机等一系列社会问题的暴露和冲击,出现了所谓的“负增长”,这种“正负综合”的作用,对传统的经济增长观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引起了人类社会对经济发展观的思考。

二、发展观的哲学理论

发展观是对社会发展一般进程的客观规律的认识和把握。正确的科学的发展观是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和科学把握。坚持和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关键在于尊重和把握客观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这是坚持和树立科学发展观要解决的基本问题,也是科学发展观本身的重要内涵。正确认识客观规律,尊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按照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办事,在这个基础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积极推进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这才是科学的发展观。科学的发展观应该是辩证的发展,辩证的发展是对立统一的发展,是以人为本的发展,是全面的发展,是协调的发展,是可持续的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它是协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体现公平性原则、可持续原则、谐调性原则,最终达到自然、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指在保护自然资源和环境的前提下,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最大限度地增加经济发展的利益,提高国家的收入,使环境与资源具有明显的经济内涵。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的不是自然的可持续发展,保持自然的可持续发

展的直接目的是为了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否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来追求自然界的可持续发展,就是放弃人为,消极地顺应自然,以经济和社会的停滞发展为代价获得自然的可持续,这绝不是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战略不仅要求自然、社会、经济的可持续,而且要求这三者都要发展,要求在这三者的发展过程中保持三者的可持续。放弃发展是一种历史的倒退,不为现实所接受;放弃自然的可持续,是杀鸡取蛋、竭泽而渔,会加快人类的消亡。

三、我国当前的经济现状及现实背景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持续20多年的经济增长堪称世界奇迹。但仔细研究,不难发现,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是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率为特征的增长方式。我国也为这样的增长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破坏加剧,矿产资源形势严峻,能源资源形势紧张,水资源短缺。这一模式追求资本生产率与利润最大化而忽视资源利用率与环境损失。今天,中国虽然已发展成为制造业大国,同时成为世界上自然资产损耗最严重的国家。如,20XX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约占全球的4%,但消耗的一次性能源约占全球的12%;45种主要矿产15年后将剩下6种;5年后60%的石油依赖进口;我国单位GDP的能耗是日本的7倍、美国的6倍;单位GDP 的污染排放量是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十几倍;中国每日耗水量居世界第一等等这一系列的数据对比,不得不让我们思考,这样的高速增长,最终给我们带来的是什么?

环境的急速恶化导致导致西方环境政治的迅速崛起,“环境无国

界”成为国际最重要的议题之一。在贸易领域,发达国家利用环境概念设置了大量的绿色贸易壁垒,以平衡自己在劳动力价格、运输和原材料价格等方面的劣势。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的环境标准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绿色壁垒对中国对外贸易制约作用将越来越大,农业、纺织、服装、机电行业是我国出口的主行业,也是我国最容易遭受绿色壁垒的行业,如果我们不立即调整产业结构、实施跨越式绿色发展,我们将为此而付出昂贵的代价。

四、全面推动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面对上述经济现实背景,加之我国已经进入WTO的后过渡期,加上世界范围内新技术革命崛起,这给中国经济带来极大压力,要提高本国核心竞争力,必须转变增长方式。由联合国驻华代表处等编著的《中国人类发展报告20XX》为中国未来的发展提供了两条可供选择的道路:一条是危险的道路;一条是绿色改革之路。道路的选择不同,所致的结果也就不同。绿色改革之路是我国的必然选择,其核心是坚持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关键是转变经济的发展模式,变“先发展、后治理”的模式为“边发展,边治理”的模式。

1996年3月,第八届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批准的《国民经济和社会“九五”计划和20XX年远景目标纲要》,把可持续发展作为了一条重要的指导方针和战略目标,并明确做出了中国今后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大决策。“十五”计划还具体提出了可持续发展各领域的阶段目标,并专门编制和组织实施了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专项规划,社会和经济的其它领域也都全面地体现了可持

续发展战略的要求。我国相关部门于20XX年制定了《中国21世纪初可持续发展行动纲要》,《纲要》总结了10年来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成就与问题,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与原则,规定了可持续发展的重点领域,提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保障措施,是进一步推进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政策文件。我国“十一五规划”将突出六大重点,其中“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排在重中之重。

显然,我国政府已经制定了一套切实可行的可持续发展的实施战略,充分认识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时不我待。但中国经济如一列高速运行的火车,从踩刹车到转向,谈何容易。但只要措施得当,制度健全,中国在新世纪的这场改革攻艰战一定能取得最后的胜利。如:建立人口、资源和环境的法律制度,加强执法力度,充分利用各种宣传教育媒体,全面提高全民的可持续发展意识,建立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与监测评价系统,建立面向政府咨询、社会大众、科学研究的的信息共享体系。严格严格执行《纲要》提出的六项保障措施:运用行政手段,提高可持续发展的综合决策水平;运用经济手段,建立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投入机制;运用科技手段,为推进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运用法律手段,提高全社会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法制化水平;运用示范手段,做好重点区域和领域的试点示范工作;加强国际合作,为国家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

五、结束语

我国目前虽还处在发展中国家的行列,但我们决不认为凡发展中国家都必须走“先发展经济后治理环境”之路,结合中国的国情,我

湘教版九年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第三节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学习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让学生认识我国人口、资源、环境方面的现状,从而自觉树立 可持续发展意识。 【能力目标】了解我国可持续发展的相关政策,树立环保意识,落实环保行动。 知识积累 一、请你选择(下列选项中至少有一个是正确的,请选出后填在题后括号里) 1、我国“十五”计划纲要指出“要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节约保护资源,实现持续利用”,“加强生态建设,保护和治理环境”,这说明我国() A、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B、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C、坚持计划生育,保护资源和环境的基本国策 D、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 2、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环境污染严重,已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1998年长江、嫩江、松花江流域发生历史上罕见的特大洪水,这是大自然向人类发出的警告。这一事实告诉我们()A、经济发展,必须以牺牲自然资源和损害环境为代价 B、必须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关系 C、人类必须与自然和谐相处,对自然、社会和子孙后代负责 D、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二、请你概括:(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一个道理) 1、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2.在社会生活中,我们经常回看到公共场所的长流水、长明灯,农村浇地时大水漫灌等现象。 3.我国由于森林被破坏,全国流失面积达36万平方公里,长江、黄河每年带走泥沙量就26亿吨,相当冲走600万良田的表层沃土。探究园地 一、实践探究 .材料一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和国家根据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我国社会出现的新趋势新特点所提出的目标和任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 材料二某镇地处山东省南部,原以土地肥沃、林网密布、河道纵横、生态环境优良、

经济增长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关系研究

经济增长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关系研究 不同学派对经济增长与环境的关系持不同的观点。在阐明经济增长对环境的作用机制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基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经济增长和环境改善,指出经济增长不会自动缓解环境压力,而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强化环境保护,才能实现经济增长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标签:经济增长;环境变化;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可持续发展 一、经济增长与环境关系的观点综述 环境学家一般认为经济增长与环境之间存在不可调和的对立关系。麦多斯等人在《增长的极限》一书中认为:在资源约束与环境容量有限的前提下,地球将不可能支撑经济的无限增长。持续的经济增长会使环境污染连同其他因素(粮食、人口等)一起使世界在某一时刻达到崩溃的边缘,因此必须停止人口和经济的增长,以达到全球性的均衡。这种极端的认识虽然引起人们对经济增长前景的关注,但也受到各国学者和公众的批评。几十年来由于人类注意到环境问题,并且不断地发明新的节能和环保技术,从而缓解了经济增长与环境的紧张状况。 未来学家和部分经济学家对经济增长与环境的关系持乐观的态度。柯尔、费里曼和卡恩等人依据欧美发达国家的历史事实论证了技术进步会消除资源和环境对经济增长的约束。他们的主要论据是:人口不具有指数增长的性质,降低人口增长率的长期手段将加速經济发展;技术的发展将使未来粮食的供应采用非传统方式,食物供应不可能发生危机;价格机制的作用将使替代品不断出现,并使不可再生资源的使用得到有效控制。因此,他们认为从长期来看经济增长将成为消除环境污染的重要手段之一。 大多数经济学家是持一种折衷的观点,认为经济增长和环境之间存在一定的“替代关系”,在经济发展的初期尤为如此,但是停止经济增长不能解决环境污染问题。技术结构向着符合生态要求的方向转变,经济更快地增长,才是解决人类环境问题的途径。美国经济学家夏皮罗指出:“零增长意味着每年生产的物品和服务的总量不变,被倾卸于生态体系的污染物质的量第二年仍会与第一年相等”,所以完全降低到零增长率也不会停止对环境的破坏;而且对于世界性的环境问题,没有任何一个国家会自觉抑制经济增长以减轻对环境的压力,而听任其他国家迅速增长。相反,未来的经济增长可能比不增长状态更加有益于延缓环境的破坏,甚至在某种限度内,经济增长越快,越有助于放慢对环境的破坏。 上述何种观点成立,对于各国发展经济来说具有不同的政策含义:如果经济增长与环境质量之间存在此消彼长的矛盾关系,则人类的理性选择是限制经济增长以保护环境;如果经济增长能自发地解决环境问题,则人类的理性选择是加速经济发展;如果经济增长与环境质量在一定限度内是相互促进的和谐关系,则人类的理性选择是在加快经济增长的同时,认识环境对经济所施加的约束,从而分析影响经济增长与环境关系的因素,并提出改善经济增长与环境质量关系的措

当前中国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

当前中国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大历史性成就 中国改革开放30年取得了三大历史性成就。 第一,这是人类历史有记录以来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百姓生活水平提高最快的30年。中国经济增长速度以及中国经济占世界经济比重上升的速度远远超过英国工业革命之后的80年;日本明治维新以后的30年及二战结束之后的30年;德国统一后的30年;美国经济崛起的30年;苏联增长最快的30年;巴西、阿根廷等国家飞速增长的30年,以及新加坡、韩国、台湾地区各自经济起飞的30年。毫不夸张地讲,中国过去30年所取得的成就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奇迹,是一个落后的穷国在人类历史上以前所未有的迅速起飞的最佳实践。 中国百姓过去30年生活水平的提高,不仅远远突破了中国百姓自己的预期,而且事实上也远远超过了西方人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民众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的实际经历。 第二,一个以市场机制为基础的现代化经济体制已经初步成型。这一体制不仅直接带来了经济迅猛发展,更是大幅提升了绝大多数中国百姓的个人生活的自由度,因此,全社会对这一经济体制有基本的认同感,尽管他们对于下一步以及个别部门的改革(如医疗、住房)尚存分歧。 第三,改革文化深入人心。不合理的制度就得改革,改革就是制度变迁,这就是改革文化,这一文化在中国已经形成,在全世界尤其是发达国家极为少见。 现行的政治、社会、经济体制远不能说是完全符合中国进一步发展的要求,但是进一步改革的意愿在民众以及社会精英阶层已经根深蒂固,这为中国经济和社会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可持续发展面临三大挑战 展望未来,为了维系中国经济长期稳定的发展,必须面对三大基本挑战:第一,解放思想。我们所面临的问题的复杂度在很大程度上已经超出我们的认识能力,必须再提解放思想。三种倾向恐怕与解放思想相悖。一是对现代市场经济的过分简单的理解,现代市场经济需要恰当的政府管制和干预以及基本的福利性制度安排,而非单极的市场体制;二是把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的现行体制奉为制度变迁的终极目标;三是眼光局限于中国自身,无视中国与世界的互动

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

这份年度报告以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为主题,集中讨论在现阶段中国城市发展的战略背景、战略目标、战略任务和战略设计;对于如何贯彻科学发展观和落实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大力推进城市反哺农村、工业支援农业、缓解城乡差别、实现社会公平、完成城乡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系统的研究成果。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研 究要点一、城际之间、城乡之间是一个区域系统在一个地域中,平面上的空间充填是一个有序的体系。人为的分割,虽然有利于行政管理,但却与真实的系统行为运行有很大的背离,既不符合几何原则,也不符合生产原则。因此,大、中、小城市之间的城际关系,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城乡关系,必须如实地看作是一种结构有序、功能互补、具有统一基础的复杂系统。从地理结构看,城际之间与城乡之间应当符合空间充填原理,它们在宏观 上是可辨识的,在微观上是随机的,实际上可以把大、中、小城市看作是立足于乡村平面上的、具有等级特点的一组空间充填物,共同构成一个区域综合体,并相应地发挥各自的功能。从社会结构看,城际之间与城乡之间符合社会分布原理,它们在本质上是由于社 会分工的不同和创造能力的差异,产生了在获取财富、分配财富、消费财富上的差异,但最终它们必须服从一个临界阈值,即作为区域内社会成员的每一个人,都至少应当获得作为体面生活标志的最低门槛,满足基本人权所赋予的“机会平等”。从产业结构看,城 际之间与城乡之间符合产业升级原理,它们在产业链形成与产业集群形成上,既有外在的联系与制约,又有内在的联系与制约。农村作为第一产业的集中地,提供了生存支持系统和生态环境的保育功能。城市作为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的集中地,提供了产品、服务及相应供需支持系统,从区域的整体上是互补的和不可分的,因此,不应单以“结果平等”的眼光去对待。从智力结构看,城际之间和城乡之间符合人口流动原理,乡村提供了人力 资源的丰厚土壤,不同等级的城市对于人才的吸纳和创造“生态位”的条件差异,表现出宏观可识别的吸附特征。由以上的阐述,可以发现只有把城市融入到区域的整个体系之中,并且始终把农村作为区域的基底平面,才能对于城市的发展和城乡统筹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二、推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两大转折世界城市化进程的经验指出,必须慎重把握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过程的两大基本转折。第一个转折,是在财富分布空间相对平衡的 区域内,形成大小不等的点状分布(亦可视为区域增长极),随之发生了急剧的人口集聚能力、经济密度集聚能力、二三产业集聚能力和资本集聚能力的中心。这一个转折,表现在城市开发度急剧增强,工业化利用土地的规模急剧增强,固定资产投资的集中度急剧增强,科技含量和创新步伐等的急剧增强。这类急剧增强的结果,就在地理区域的空间平面上,形成了大、中、小城市等级布局的空间充填,使得广大农村与城市之间在财富创造、生活质量、社会保障等方面差距扩大,二元结构系数加大,形成了以农村支持城市、农业支持工业的基本格局,在力度和流向上“以农补工”占据主导地位。第二个转折,是在财富 分布空间已经相当不一个重大标志,其增长过程与财富积累呈非线形的对应关系。中国 从建国开始的发展战略中就有“积极推进工业化,相对抑制城市化”的主导思想,加上长期“恐城症”的制约,中国城市化50年的变迁,一直都在寻找一条适合中国特色的道路。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迅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速度达到同期世界城市化进程速度的两倍,但是,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城市化程度仍然十分落后。根据世界银行统计,在2002年世界高收入国家城市化率平均为75%,中等收入国家为62%,低收入国家为30%,而中国城市化率尚未达到40%。至2000年底,中国城市化率比世界平均低12个百分点,比世界发达国家平均低40个百分点。虽然从1949年全国建市67个增长至目前的600多个,但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要性和措施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 必要性和措施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要性和措施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是以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为重要条件的,其目的是使经济发展同人口增长、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相适应,实现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从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相互协调中推动经济建设发展,并在发展的进程中带动人口、资源、问题的解决。把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结合起来,统筹安排,综合协调,便成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主要内容。 一、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要性 1.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世界各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共识。 为满足迅速增长的人口和不断提高生活水平的要求,发展始终是人类的共同追求。世界发达国家单纯追求经济的高速增长,引发了许多矛盾,出现了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等严峻问题。这些问题愈演愈烈,逐渐由局部发展到全球。从60年代以来,科学界开始探索走出困境的道路,提出了各种新的发展理论与发展战略。最终以80年代提出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得到世界各国的共同认可,逐步形成共识。 2.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也是我国对联合国等世界组织作出的承诺。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已成为世界各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共识,也是我国对联合国等世界组织作出的承诺。1992年6月,联合国在巴西召开了146个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参加的第二次环境会议,发表了《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21世纪议程》,并签署几个单项环境保护公约。这次大会和通过的文件,提出了建立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相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大会以后,许多国家相继制定了自己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有的制定了本国的《21世纪议程》。同年7月,我国也开始组织编制《中国21世纪议程》,经过反复论证和讨论修改,于1994年经国务院批准颁布,并把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纳入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 3.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由我国的国情所决定的。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当前正处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发展过程中,面临着提高社会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历史任务,同时又面临着人口众多、资源匮乏、环境污染、生态平衡、失业增加等严峻的问题和困难。因此,只有将经济社会的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才是中国实现跨世纪发展的唯一正确选择。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中国实现现代化三步走发展战略的重要措施。中国现代化三步发展战略的重要措施,是以邓小平为代表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凭借对中国国情和世界局势的深刻把握,为中华民族重新走在时代的前列而提出和确立的。现代化发展战略三步走

我国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可持续发展

我国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可持续发展 【论文摘要】 2011年4月26日在西安举办了第30届世界园艺博览会,在这次自然与人类和谐共生的盛会中提出的绿色引领时尚这一宏大理念和“天人长安·创意自然--城市与自然和谐共生”这一创意主题,都全面而深刻的阐述了我们在经济发展和个人生活中对可持续发展的渴求。倡导绿色生活不仅是谋求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宏大叙事,也不只是自我救赎,它更大的意义在于,这是一种明亮温暖的人生态度,是简单而不粗糙的生活方式。这是寻求人类更好发展的必由之路,且必将成为人类文明进程中发展方式的一次质的飞跃。 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疯狂地向自然索取。资源的有限性和人类需求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导致人类不得不面临各种日益严重的“生态问题”,因而可持续发展问题成为备受人类关注的热门话题。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新的发展模式和发展观,也日益深入人心,并被越来越多的国家作为一种社会发展战略付诸实践。但就目前情况来看,对可持续发展内涵的理解仍不尽一致,甚至在一些基本问题上尚未形成共识,为了正确把握可持续发展观的本质,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我们在张记博士的指导下深入研究了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并提出了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等切实可行的发展模式。并以西安园艺会为契机,对我国新时期的可持续发展进行了展望。 关键字:发展危机,可持续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

第一章我国经济发展现状的调查分析 1.1 我国城市发展的现状调查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城市化的步伐大大加快,城市的数目不断增加,但是,由于历史、自然环境等方面的原因,我国城市发展进程中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近年来,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框架确立以后,城市化与城市发展空前活跃,不同地区、不同层次的中心城市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但是从总体上讲,我国的城市化尚处在水平较低的初期阶段。且城市化问题十分突出。 1.2 资源、能源利用现状调查 1.3 人民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调查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得到长足发展,社会物资的极大丰富和居民收入的逐步提高使居民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消费方式日趋复杂化、多元化。消费观念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不断改变的,消费状况呈现出居民收入迅速增长、消费水平与消费能级大幅提高、消费结构不断改善、消费内容日益丰富等新的特点。但是我国的消费也存在众多的问题, 第二章我国经济发展中产生的问题及危害2.1 我国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产生的环境问题 我国正处于城市化发展的关键时期,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但由于管理不善和发展理念落后造成的诸如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和噪音污染等一系列环境问题使城市化给人类带来的福祉大打折扣,也与上海世博会提出的“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背道而驰。下面就当前存在的主要污染问题提出研究: (一)大气环境恶化

浅谈中国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浅谈中国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李凤莲 佳大附中

浅谈中国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要推动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这是保障经济可持续发展最具实践意义的战略对策。改革开放34年来,我国的经济总量及综合国力、科技、教育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2010年中国GDP更是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地区发展不平衡、社会分配不公等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对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威胁。我们迫切希望寻找一条经济、社会、环境之间协调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思想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首先,发展的目标应该是多元化的。人类不能片面追求经济的增长,而忽视对那些同样影响人们长期生存和整体生活质量的有关健康、安全、教育、公平、就业及环境和生态保护目标的追求。其次,发展应该是协调的。不仅在社会、经济、环境系统内部要协调,系统之间也要协调。第三,发展应是可持续的。人类应该努力维持自然资源的水平并使之得到逐步改进,使之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至于危及后代人的发展。实质就是承认环境和发展之间相互依赖、相互支持的关系,在发展中融入资源和环境因素,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贯彻发展的思想。中国经济还能持续发展吗?当前,中国经济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面临着哪些问题?如何解决? 一、当前中国经济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1、严峻的人口问题国家统计局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全国总人口1370536875人,其中60岁以上人口为177648705人,占总人口的13.26%;65岁以上人口为118831709人,占总人口的8.87%。我国已经步入老龄化社会。可以看出,尽管中国已经实施了卓有成效的计划生育政策,但由于中国人口基数过大,人口增长依然过快,其中性别结构、年龄结构、城乡人口结构等依然存在失衡,问题突出。过快的人口增长对自然环境、社会经济造成各种压力,环境承载量过大,生态系统有失平衡并导致恶性循环,进而严重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 2、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峻的环境污染问题是中国人最为关注的首要问题。日前,中国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一项社会调查:40%以上的受访者指出,非常

品牌战略对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作用

品牌战略对 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作用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不少厂家热中于营业推广,试图 通过所谓短、平、快的促销活动赢得市场主动权。于是,”“聪明的消费者也牢牢把握厂商的促销活动脉搏,攒下的钱用在刀刃上,使得各厂商无所适从,只好促销再促销。”“就是在这样的无奈之下,促销活动几乎成为各厂商最有效的推广形式,特价、买赠、兑奖、建立会员、导购员推介等手段早就被厂商用得滚瓜烂熟,不少企业人士和部分学者

也纷纷对品牌二字提出质疑,还有人在专业媒体上公开谈”“ 到品牌已经不起作用了。”“ 品牌,真的不行了吗?在云雾迷茫的市场环境中,到底 谁在掌握真理?又谁在做正确的事情?不妨我们做个冷静 的分析。 品牌不灵的原因? 叫苦连天的销售人员,只认眼前的促销政策,根本不在 乎你品牌会怎样。在他们的眼里,只要促销品铺天盖地、导 购员铺天盖地、广告铺天盖地,就可以花天酒地了。在中”“ 国,这个事实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中国市场的现实环境直

接导致品牌说服力的脆弱和诸多尴尬。具体如下:、市场透明度仍然不高1 在多数行业,消费者并不十分清楚企业在产品开发上的 技术含量、产品功能、质量控制等细节,只要名字熟悉就认为应该可以。再说,不少消费者消费理念尚不清晰,甚至不知道自己该买什么不该买什么。于是,不少企业偷换概念,颠倒黑白,在混水中摸鱼。但那些真正物有所值的大型”““”企业却措手无策,只好把天鹅肉卖给癞蛤蟆。””““乳制品行业最典型。你在生产过程中使用常温双除菌分 离技术,产品配方上添加、和活性双歧杆菌,但消DHAAA 费者不清楚这些对他的价值有多少(你也尽力去推广了,但

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于是另一个厂家突然喊出来不上“ 火,你的产品只好按照不上火的价钱一起卖。””“、企业仍然处于渠道驱动阶段2 中国很多行业目前仍然处于渠道驱动阶段。这个从企业的组织结构就能够看出来。如:销售总监的薪水一般比市场总监高、营销副总一般从销售总监提拔上来、快到年底时老 板一般靠销售体系的压货来完成年度的销售目标等。.经过几年的艰苦奋斗,中国绝大多数行业基本走完10 了产品驱动时期,通过大家的互相模仿和跟近,把产品做得都一个模样,于是就进入了渠道驱动阶段,开始争夺销售通路。当然也有些企业已经意识到消费者的重要性,但这个驱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我的说课将从以下五个方面展开。一、教材分析,二、学情分析,三、教法设计,四、学法指导,五、教学过程。 一、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包括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三部分。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人教版教材九年级思想品德第二单元第四课第三框题。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已是世界性的问题,也是当今社会注重的热点。学生通过前面学习,已经了解了我国的人口、环境的相关知识,理解了我国社会面临严峻的人口和环境形势。在此基础上,本框题将使学生了解掌握我国资源的现状及特点,能准确理解到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坚持科学发展观,协助学生理解可持续发展战略,树立可持续发展意识并付诸行动。为下一框《实施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的学习打下基础。所以,本框题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目标包括: 知识目标:让学生理解我国资源的现状、特点及其严峻性;通过对具体材料的分析,理解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理解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性,理解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 水平目标:让学生参与活动,协助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意识,培养用实际行动保护水平目标环境、关爱自然的水平。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关爱自然,珍惜资源,协助学生树立科学的发展观;保护环境的情感。 3、教学重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含义及其要求。 当前,我国面临严峻的资源和环境形势,这不但直接影响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升。而且对子孙后代的生存也将构成威胁。所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含义及其要求既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又是教学难点。 二、学情分析 本框题的教学对象是九年级学生,他们对我国面临的严峻的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理解不足,对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理解不深刻,在生活中自觉或不自觉地浪费资源、破坏环境。 三、教法设计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依据新课程标准,我将采用如下教学方法: 情景教学法:通过创设情景,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直观演示法:使用图片、录像等多媒体手段,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欲望。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提升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水平。

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企业课后题答案

1.【单选题】可通过下面()方法,判定出现了环境问题 A生态效率增长速度高于经济增长速度 B污染物浓度小于环境质量标准 C大于环境承载力 D环境负荷小于环境承载力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 C 2.【单选题】网上学员该课程成绩中不包括以下哪项() A观看视频 B单元测试 C作业 D期末测试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 A 3.【单选题】人类总环境负荷与下列哪个因素有关() A产业分布 B人口规模 C社会关系 D资源储量 正确答案: B 我的答案: B 4.【单选题】 IPAT 方程中的 A 可以表示成以下哪个方式()。 A GDP B C O2 排放量 C室内温度

D人均住房面积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 D 5.【单选题】下面哪种情况(),可能出现环境问题 A生态效率增长速度高于经济增长速度 B经济增长速度高于生态效率增长速度 C人口增长速度高于社会福利增长速度 D生态效率增长速度低于服务总量增长速度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 D 6.【单选题】人类与环境间存在着以下关系()的辩证关系 A既对立又统一 B既独立又相互制约 C既矛盾又相互联系 D既破坏又保护 正确答案: A 我的答案: A 7.【单选题】以下哪一指标可能反映IPAT 中的 T A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量 B能源消耗量 C能源储量 D产品产量 正确答案: A 我的答案: A 8.【单选题】以下哪一指标可用作某系统的环境负荷

A单位服务的温室气体排放量 B温室气体排放量 C单位产品的矿产资源消耗量 D产品产量 正确答案: B 我的答案: B 9.【单选题】下面哪种情形的环境质量更有可能变差() A污染物人为排放速率高于自然循环速率 B污染物人为排放速率低于自然循环速率 C污染物人为排放量高于资源储量 D污染物人为排放量高于生态效率 正确答案: A 我的答案: A 10. 【单选题】下面哪种情形的环境质量更有可能变差() A技术发展较快的地区 B环境负荷类型较多的地区 C发展速度较快的地区 D发展速度较慢的地区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 C 11. 【单选题】下面哪种情形的环境质量更有可能变差() A生态效率较发展速度提高更快的地区 B生态效率较发展速度提高更慢的地区 C技术发展较快的地区 D产业结构调整较快的地区

(发展战略)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最全版

(发展战略)中国的可持续 发展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 山东/李延明 壹、单项选择题 1.促使我国发展循环经济,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主要原因是() A.古代可持续发展思想对当代人的影响和熏陶深刻而长久 B.很多地区资源严重短缺,工、农业经济生产受到严重影响 C.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是我国社会生存和发展面临巨大的压力 D.人口基数过高,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2.当前,影响我国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最大障碍是() A.庞大的人口数量 B.长期存在的资源短缺 C.严重的环境问题 D.缺乏优惠的政策环境 3.制定全球第壹部国家级《21世纪议程》的国家是()。 A.英国 B.美国 C.中国 D.日本 4.和传统经济相比,循环经济的生产特点是 A.高消耗,高排放,低增长 B.低消耗,高排放,高增长 C.低消耗,低排放,高增长 D.高消耗,低排放,低增长 “牧童经济”是壹个生动的比喻,使人们联想起牧童在放牧时,只顾放牧而不管草原破坏的景象。它是英国著名的经济学家K·E·博尔丁提出的壹种现有的对自然界进行掠夺、 破坏的经济模式。其主要特点是把地球见成壹个取之不尽的资源宝库,且且进行无限度的索取,使自然生态遭到毁灭性的破坏,同时,造成废物大量积累,使环境污染日益严重。据此回答5~7题。 5.下列恶果不是由“牧童经济”造成的是() A.土地沙漠化B.大气污染 C.破坏性地震D.温室效应 6.下列经济模式不属于“牧童经济”的是() A.刀耕火种,毁林开荒B.南北水调,发展生产 C.围湖造田,开垦荒山D.发展工业,任意排放 7.下列关于“牧童经济”的叙述正确的是() A.它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产物,而在发达国家不会产生 B.是低投入、高效益的模式 C.体现了传统发展模式的优点 D.体现了人类活动和地理环境之间的尖锐矛盾 读“我国南方部分环境问题分布图”,回答第8题。 8.代表水土流失、酸雨危害、森林锐减、水体污染的图例依次是() A.甲、乙、丙、丁B.乙、甲、丙、丁 C.丙、甲、丁、乙D.丁、丙、乙、甲 下图示意我国某企业集团型生态产业园区的生产联系。读下图,完成第9~10题。

金融可持续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分析

武汉工商学院 毕业论文(设计) 学院:经济与商务外语学院 专业:金融年级:2011 题目: 《金融可持续发展和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学生:云文浩学号:1011028118 指导教师:沈昊驹职称: 副教授 2015年月 5 日

武汉长江工商学院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 2015年5月5日

目录 摘要 (2) 关键字 (2) 引言 (3) 一、我国经济增长与金融发展的现况 (4) (一)我国经济增长和金融发展两者无关系 (4) (二)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互动关系 (4) 二、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 (4) (一)金融发展导致更高比例的储蓄到投资,促进经济增长 (5) (二)金融发展的效率和资本部署促进经济发展 (5) (三)金融与经济的相互关系 (5) 三、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两者之间的不确定性分析 (6) (一)内在“缺陷”金融、对经济增长的潜在的负面影响 (6) (二)存款影响带来的经济增长存在不确定性 (7) (三)督促使流动性约束放松的影响具有高不确定性 (7) (四)融资结构变化对经济增长不确定性的影响 (7) 四、促进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良性互动的建议 (7) (一)研究立行 (7) (二)加速区域金融生态环境的优化 (8) (三)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难,扶持中小企业 (8) (四)保持清醒控制风险 (8) 五、总结 (8) 参考文献 (10)

2009 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探索中国特色的低碳道路——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

2009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探索中国特色的低碳道路China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trategy Report 2009 ---- China’s Approach towards a Low Carbon Future 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 科学出版社 北京,2009年3月

中国科学院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 总策划:曹效业潘教峰 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 名誉组长:牛文元 组长:王毅 副组长:刘毅李喜先 成员:胡非蔡晨杨多贵陈劭锋陈锐 《2008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研究组 主题报告首席科学家王毅 研究起草组成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克王海芹邓梁春付允邢璐曲建升 朱松丽庄幸刘扬刘虹刘强刘怡君 汝醒君苏利阳邹骥邹秀萍汪云林张志强 陈劭锋周元春周宏春 胡秀莲姜克隽傅莎 曾静静 技术报告首席科学家牛文元 研究起草组成员陈劭锋刘扬邹秀萍王海燕苏利阳 汝醒君张云芳郑爱丽 本报告得到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交叉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等资助,特此致谢

2009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 ----探索中国特色的低碳道路 报 告 摘 要? 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 以气候变暖为主要特征的全球气候变化已成为21世纪人类共同面临的最重大环境与发展挑战,应对气候变化是当前乃至今后相当长时期内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任务。围绕防止气候变暖的国际谈判及其行动不仅关系人类的生存环境,而且直接影响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尽管全球气候保护的进程将取决于人类在科学认知、政治意愿、经济利益和社会接受程度上的共识和采取的措施,但探索低碳发展之路却无疑是未来人类发展的重要选择。 气候变化的科学认识及其延伸的政治、经济议题 全球气候变暖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根据大量实测资料,近百年(1906~2005年)全球平均地表温度升高了0.74℃,并且升温速率不断加快,同时全球平均海平面也在不断上升(IPCC,2007a)。这一系列变化将对全球气候系统及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气候变化同样给中国的气候、环境和发展带来严峻挑战。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中国的气候和环境也发生了显著变化。例如,近100年的地表平均温度明显增加;降水量变化趋势虽不显著,但年代际波动和区域差异大;近50年主要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的频率和强度也出现了明显变化(《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编委会,2007)。 IPCC的综合评估结果表明(IPCC,2007a),自1750年以来,人类活动是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之一;而近50年全球的大部分增暖,非常可能(90%以上)是人类活动的结果,特别是源于化石燃料的使用导致的人为温室气体排放。预计到21世纪末,全球气候系统还将继续变暖,其升温幅度将取决于人类现在所采取的行动。IPCC第四次评估第三工作组报告认为(IPCC,2007c),人类采取减缓气候变化的行动在经济和技术上是可能的,通过部署各行业关键减缓技术、采取政策和行政干预、改变发展道路等能够对减缓气候变化做出重大贡献。IPCC的评估报告已经成为全球气候政治决策最重要的科学基础。 气候变化科学尽管在过去20多年中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因其属于复杂的综合科学领域,所以仍有许多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索和应对。一方面,由于涉及众多学科以及研究尚显不足,驾驭起来难度很大,因此在自然科学研究基础方面仍存在很多不确定性,包括气候变化的发生与发展机理、未来气候变化的预测及影响、气候变化的区域特征、碳捕获和封存(CCS)的可行性等(参见第一章)。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科学及各种社会力量的介入,气候变化已经跨越了自然科学问题,演变成为发展问题和政治问题,并且其“政治化”倾向越来越明显。在某种意义上,各国也都在以保护全球气候的名义为其国家或是不同的利益集团的权益寻找对各自有利的证据、指标及相应的制度安排。许多观点也是在自然科学认识的基 ?报告摘要由王毅执笔,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组长、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报告已由科学出版社于2009年3月出版。进一步信息请浏览“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网https://www.360docs.net/doc/687464304.html,”

可持续发展战略

可持续发展 热点一 2011年冬季,我国部分地区多次出现大雾阴霾天气,给人们的生活出行带来不小的影响。PM2.5是雾霾天气的“元凶”。 2012年2月2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大气污染综合防治重点工作,同意发布新修订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新标准增加了细颗粒物PM2.5和臭氧8小时浓度限值监测指标。 设问角度 1.为什么要修订发布新修订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大力改善空气质量? 我国面临严峻的环境形势。 大气污染威胁生态平衡,危害人类健康,直接制约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有利于可持续发展 2.开展PM2.5与臭氧等项目监测,有什么重要意义? 有利于改善空气质量,保障公民的生命健康权。 有利于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保护环境。 有利于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3.国家应怎样改善环境空气质量,减少PM2.5对人们身体健康的危害? (请你就国家如何实现环保“十二五”规划的目标提建议)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 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节能环保产业。 坚持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严惩破坏环境的行为。 4.为减少PM2.5、改善空气质量,我们青少年可以做些什么? 增强环保意识,积极参加保护环境的宣传活动,做环保志愿者。 从身边小事做起,如积极参加植树造林活动、多步行或乘坐公交车等。 习题演练 1.材料一:2011年11月28日至12月11日,德班世界气候大会在南方德班举行。大会通过了延长《精度一定是》、尽快启动绿色气候基金等一揽子协议,并对2020年后的全球减排行动作出了安排。 材料二:2012年3月31日晚,地球一小时活动拉开帷幕,中国及全球其他146各国家和地区的5000多做城市开展熄灯接力。 材料三:《全国环境宣传教育行动纲要(2011-2015年)》发布。《纲要》提出:十二五全国环境宣传教育的六项行动任务,规范引导公众参与环境保护。 (1)德班气候大会和地球一小时活动得到全世界的积极响应,说明了什么? 面对世界严峻的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谋求可持续发展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2)德班气候大会被称作是“拯救地球的最后一次机会”,说明了什么? 人口的剧增、资源的短缺、环境的恶化、生态的危机等一系列问题,已经直接威胁到我们和子孙后代的生存。 (3)请运用所学知识,谈谈“引导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原因。 ①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论可持续发展战略中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论可持续发展战略中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摘要当前,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已成为阻碍社会可持续发展、威胁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影响人类生态平衡的重要因素和关键问题。社会的全面发展和进步,要求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得到全面改善和提高,不仅要实现经济上的富裕,更要实现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和生活,从而维护他们依法享有生态环境等公共资源权益。由此可见,维护生态环境对于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重要性 面对自然资源的骤减、生态环境的破坏和气候的异常变化现状与趋势,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和保护生态环境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这是符合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和人类社会需求的理性选择。 1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 人类社会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基本上包括两个层面的关系:一是生态环境为人类提供各种各样天然资源和能源,人类须依赖这些资源能源才能生产和生活;二是生态环境吸收和净化人类各种活动产生的废弃物,从而使人类社会与大自然保持一个相对的平衡,以维持人类社会能够持续发展下去。然而,如果人类对自然资源无节制开采和使用,恣意污染环境,必然会使生态环境的自然资源供给能力减弱,而且使生态环境处理各种废弃物的能力不断削弱,从而危害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人与生态环境并不是矛盾的,人类社会若要持续发展,必须充分考虑生态环境无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必须把经济社会活动与生态系统联系起来。为此,笔者认为须处理好如下关系:一是人类的经济社会活动需以一定的生态系统为基础,人们应当自觉或强制利用生态系统运行规律来开展满足自己需要的各种生产活动;二是人类在从事生产生活时必须自觉保持或强制生态系统内部的协调运动及生态系统与社会系统的动态平衡。 2生态环境问题是当今人类面临的一个严峻问题 所谓环境生态问题是由人类自己引起的,例如生态环境破坏严重:森林毁坏,水土流失;草原沙化荒漠化;江河湖泊污浊不堪甚至干涸;许多野生动植物濒临灭绝……而且,气候异常变化:温室效应、酸雨、臭氧层耗损以及人口、资源、环境、能源和粮食危机等等。究其原因,主要包括人口的剧增、对资源无节制地开发和索取、科学技术的负面作用,尤其是一些发展中国家存在着严重的重经济增长、轻生态环境保护以及能源和资源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益等倾向,致使可持续发展战略面临严重挑战,保护生态环境成为当今世界面临的严峻课题。 3可持续发展中环境保护的理论探索

试论实现经济增长与可持续发展

试论实现经济增长与可持续发展 发表时间:2008-12-19T10:43:49.437Z 来源:《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供稿作者:李生 [导读] 摘要: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前提,但经济增长不等于经济发展,经济增长必须建立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才是有利的增长;而可持续发展,又必须是稳定的、有规模的发展,才是真正的可持续发展。因此,经济发展,就是要做到经济增长与可持续发展的统一。关键词:经济增长可持续发展 摘要: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前提,但经济增长不等于经济发展,经济增长必须建立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才是有利的增长;而可持续发展,又必须是稳定的、有规模的发展,才是真正的可持续发展。因此,经济发展,就是要做到经济增长与可持续发展的统一。 关键词:经济增长可持续发展 一、必须重视可持续发展对经济增长的要求 1、从影响增长的因素入手,做到可持续发展。经济增长是自然、经济和社会等诸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考察这些因素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分析不同因素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及它们在不同经济成长阶段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将有利于深刻认识经济增长的过程,揭示经济增长的规律,为制定既切合实际又具有前瞻性的经济发展战略和政策提供依据。决定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可概括为资本、劳动、技术和制度四个因素,并在一定条件下归结为生产要素投入量和生产要素生产率。因此,从可持续发展的意义上去考察经济增长,必须做到: 第一,为实施可持续发展,即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生态的协调发展,应采用自然资源分布和生态环境特征为主要标志的跨行政区的分区,如临海区、山区、平原区等等。 第二,作为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活动,其经济增长、结构优化,必须使资源做到永续利用、环境不断改善和生态良性循环。人们要重新审视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生态的关系,进而调整发展模式。自然资源、环境、生态能否提供可持续的供给,成为经济持续增长,经济结构持续优化的关键。 第三,可持续的资源效益、环境效益、生态效益具有“外溢”性特征,因而必须做到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 2、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1)可持续性原则。一方面,要求人们根据可持续性的要求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在生态可能的范围内确定自己的消耗目标;另一方面,人们通过实践活动可以认识和掌握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规律,通过决策作出理性的选择,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2)公平性原则。要求既能满足当代人需要又不危害后代人满足需要的能力,既符合局部人口利益又不影响全球其他地区人口利益的发展。 (3)共同性原则。要求做到:发展目标的共同性和行动的共同性。 (4)时序性原则。要求发达国家在可持续发展中应负起更多的责任:发展中国家即应当把消除贫困作为最优先的领域,同时重视区域发展的均衡性与公乎性,逐步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5)发展原则。要求做到:大力发展生产力,解决人类需求的一系列问题。 (6)质量原则。要求做到:充分考虑经济增长中环境质量及整个人类物质和精神生活质量的提高。 二、在加快发展、协调发展的基础上,促进可持续增长 1、提高人口质量,促进可持续增长。在可持续发展系统中,人口是首要因素。按照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社会再生产是物质资料再生产和人的再生产的统一。两种再生产相互协调,方能促进社会经济的增长;两种再生产比例失调,则会延缓经济增长。同时,人口作为一种特殊的资源,与可持续发展构成了促进与制约的关系。人口的过快增长,导致了对自然资源的过度索取,对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由此造成经济的不可持续发展。因此,我国必须坚持计划生育,稳定低生育水平,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从可持续发展的意义上讲,计划生育既是为增加物质生产,改善人民生活创造前提,其本身也是一种最重要的生态保护和环境保护。 2、做好资源永续利用,保护好环境。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作为经济增长的基本要素,首先影响经济的投入结构,进而对区域的产出结构也产生重大影响。另外,自然条件作为环境因素,也间接对经济增长产生作用。优越的自然条件、自然资源,一般说来,有利于经济发展,对经济持续增长会产生积极作用;反之,则会妨碍经济的健康成长。经济发展不能超出自然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可持续发展要求永续利用资源,合理开发和节约使用各种自然资源,使可再生资源的利用速度小于其更新速度,不可再生资源的利用速度小于可再生替代资源的更新速度,并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提高资源产出率,增加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益。 3、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十七大报告指出,实现工业化,必须“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这是在我国进入工业化中期的情况下,加快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部署,也是经济增长的新模式。一是要充分发挥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作用,注重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改善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二是必须强调增长速度与结构优化的统一,要求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地区结构、城乡结构优化同步;三是必须正确处理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粗放型经济和集约型经济的关系;四是必须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控制和资源、环境保护的关系,注重资源合理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五是要坚持以改革开放为动力,进一步消除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障碍,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优化资源配置,把培育和提高区域竞争力作为经济增长的重要目标和内容。 4、实现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即从主要依靠资源和劳动投入的粗放型增长转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提高的集约型增长。这样的增长是讲求质量和效益的增长,也是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增长。一般来说,经济增长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要素投入的增长,二是要素使用效率的提高。历史和现实表明,单纯依靠资源(自然资源和劳动)的投入,可以取得规模效益,但边际收益呈递减趋势,而且要付出高昂的资源、环境代价。而依靠知识、技术、人才等要素为先导的诸要素使用效率的提高,则不仅带来要素收益以致整个经济规模收益递增,而且还能达到节约资源、替代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效果。随着知识、技术对自然资源的有效利用和新资源的发现,自然生态环境受到的压力将大大减轻。由于发展循环经济,实行清洁生产、文明消费,生产、生活中消耗的自然资源减少,废弃物的排放也大大减少,自然生态系统纳污、净化的能力也将大大增强。各地区把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结合起来,创造学习型区域、生态型区域、节约型区域,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以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均可有力地推动可持续增长方式的实现。 5、调整产业结构。农业对自然资源依赖程度高,而工业的能源消耗量最大,“三废”排放也最多;第三产业对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和对环境的污染程度较小。按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经济区域的产业结构应当因地制宜地逐步实现从“一、二、三”到“二、三、一”再到“三、二、一”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