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气管哮喘的诊断和治疗

支气管哮喘的诊断和治疗
支气管哮喘的诊断和治疗

支气管哮喘的诊断和治疗

发表时间:2011-06-13T09:37:54.17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1年第13期供稿作者:刘彩娟

[导读] 支气管哮喘(bronchial asthma,哮喘)是一种气道的慢性炎症性疾病。

刘彩娟 (黑龙江省大庆市肇源县新站人民医院 166516)

【中图分类号】R562.2+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 (2011)13-0191-02

【关键词】支气管哮喘诊断治疗

支气管哮喘(bronchial asthma,哮喘)是一种气道的慢性炎症性疾病。是由肥大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T淋巴结胞等多种细胞参与,大多在支气管反应性增高的基础上由变应原或其他因素引起不同程度的弥漫性支气管痉挛、黏膜水肿、黏液分泌增多及黏膜纤毛功能障碍等变化。气道炎症引起易感者广泛气道狭窄和可逆性气道阻塞症状,可自然或经治疗而缓解,并可导致气道高反应性。

【诊断和鉴别诊断】

1.诊断

反复发作喘息、气急、胸闷或咳嗽,多与接触变应原、冷空气、物理、化学性刺激、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运动等有关,发作时双肺可闻及散在或弥漫性,以呼气相为主的哮鸣音,呼气相延长。经治疗缓解或自行缓解。除外其他疾病所引起的喘息、气急、胸闷和咳嗽。

2.分期

根据临床表现哮喘可分为急性发作期、慢性持续期和缓解期。慢性持续期是指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每周均不同频度和(或)不同程度地出现症状(喘息、气急、胸闷、咳嗽等);缓解期系指经过治疗或未经治疗症状、体征消失,肺功能恢复到急性发作前水平,并维持4周以上。

3.鉴别诊断

(1)心源性哮喘:早期左心功能不全常出现夜间发作性呼吸困难,伴有呼气性喘鸣时症状酷似支气管哮喘。此类病人常有明显心脏病史和体征,多呈端坐呼吸,可有双肺底弥漫性细湿啰音等体征,鉴别有困难时,可吸入选择性β2受体兴奋药作诊断性治疗。

(2)喘息型慢性支气管炎:有长期慢性咳嗽、咳痰病史,咳痰一般较多,支气管扩张试验阴性有助于鉴别诊断。

(3)气胸:在慢性阻塞性肺病出现的气胸,气胸体征常不明显,而表现为突发性呼吸困难。部分病人出现呼气性哮鸣(尤其是气胸对侧),临床上容易与哮喘混淆,可疑者可行胸部X线或CT检查有助于诊断。

(4)外源性过敏性肺泡炎:病人常有变应原(枯草、鸽粪等)接触史,可有典型的哮喘表现,胸部X线可见弥漫性肺间质病变呈片状浸润,血嗜酸性粒细胞显著升高。

(5)大气道阻塞性疾病:肿瘤、异物、炎症和先天性异常等均可引起喉、声门、气管或主支气管(腔内或外压性)阻塞,引起呼吸困难和喘鸣,多为以吸气相为主的双相性喘鸣音,常局限于某一部位。喉部检查、X线气管额面断层摄片、胸部 CT和支气管镜检查可以明确诊断。

(6)变态反应性支气管肺曲霉菌病(allergic bronchopulmonary aspergillosis ABPA):以反复哮喘发作为特征,常有低热、咳嗽、咳黏液脓性痰,有时痰中有血丝,可分离出棕黄色痰栓。肺部检查可闻及哮鸣音或干啰音。胸部X线检查可见浸润影、段性肺不张、牙膏征或指套征(支气管黏液栓塞)。周围血嗜酸性粒细胞显著升高,血清IgE水平通常比正常人高2倍以上。

(7)胃食管反流(gastroesophageal reflux,GER):在食管贲门失弛缓症、贲门痉挛等疾病中,常出现胃或十二指肠内容物通过食管下端括约肌反流入食管的现象,反流物多呈酸性。气管吸入少量的反流物即可刺激上气道感受器通过迷走神经反射性地引起支气管痉挛,出现咳嗽和喘鸣。

(8)鼻后滴漏综合征(postnasal drip syndrome,PND8):常见于慢性鼻窦炎,其分泌物常在病人平卧后通过后鼻道进入气管,可引起类似哮喘的咳嗽和喘鸣症状,同时也是部分哮喘病人反复发作及疗效不佳的重要原因。

4.并发症发作时可并发气胸、纵隔气肿、肺不张;长期反复发作和感染可并发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和肺源性心脏病。

【治疗】

1.消除病因应避免或消除引起哮喘发作的变应原和其他非特异性刺激,去除各种诱发因素。

2.控制急性发作哮喘发作时应兼顾解痉、抗炎、去除气道黏液,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继发感染,哮喘急性发作的严重性决定其治疗方案。

3.常用药物简介哮喘治疗可联合应用药物,包括具有抗炎作用和症状缓解作用两大类,某些药物兼有以上2种作用。

(1)糖皮质激素(简称激素):是最有效的抗变态反应炎症的药物。一般用于哮喘急性严重发作或持续状态;应经静脉及时给予大剂量琥珀酸氢化可的松(400~1000mg/d)或甲泼尼龙(80~160mg/d)。无糖皮质激素依赖倾向者,可在短期(3~5d)内停药;有激素依赖倾向者应延长给药时间,控制哮喘症状后改为口服给药,如果口服泼尼松,可每日早晨顿服30~40mg,用药时间超过5d以上应逐步减少激素用量,逐步停药。吸入的糖皮质激素,不良反应小,疗效确切。

(2)拟肾上腺素药物:此类药物包括麻黄碱、肾上腺素、异丙肾上腺素等对α、β1和β2受体有多种效应,目前已逐渐被β2受体兴奋药所代替。常用的β2受体兴奋药有沙丁胺醇、特布他林。不良反应有心悸、手颤、头痛、头晕等。久用此类药物可使β2受体敏感性降低,可使气道高反应性加重,可能是近些年来哮喘病死率增加的原因之一。

(3)茶碱(黄嘌呤)类药物:氨茶碱临床常用口服量为0.1g,3/d。0.25g加入10%葡萄糖20~40ml静脉缓慢注射,如果过快或浓度过大可造成严重心律失常,甚至死亡。氨茶碱每日总量一般不超过0.75g为宜。

(4)抗胆碱能药物:吸入抗胆碱能药物,如溴化异丙托品、溴化氧托品和溴化泰乌托品(tiotropium bromide)等,可阻断节后迷走神经传出支,通过降低迷走神经张力而舒张支气管。其舒张支气管的作用比β2受体激动药弱,起效也较慢,但长期应用不易产生耐药,对老年人的疗效不低于年轻人。

(5)钙拮抗药:地尔硫卓、维拉帕米、硝苯吡啶口服或吸入,对运动性哮喘有较好效果。注射平喘作用较迅速,但因全身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较高,已较少使用。

(6)其他治疗哮喘药物:①色甘酸钠和奈多罗米钠(nedocromil sodium)。是一种非皮质激素类抗炎药,可抑制IgE介导的肥大细胞等炎症细胞中炎症介质的释放,并可选择性抑制巨噬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等炎症细胞介质的释放。适用于轻度持续哮喘的长期治疗,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