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研究进展

中医研究进展
中医研究进展

中医的研究进展

(广东海洋大学理学院,湛江524088)

翰墨流岚

[ 摘要] 中医是人类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文化的组成部分。中医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无数的波折,尤其近百年来,中医带给人们的是更多的困惑和疑问,甚至阻碍了中医的发展。本文就中医的起源发展,以及中医的理论和存在的问题做一个浅薄的综述,并对未来中医的发展作出展望。

[关键词] 中医理论中药专利中医现代化

中医是指中国传统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的一门科学。中医是勤劳智慧的华夏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总结传承下来的文化精髓。直到明末清初,西方传教士才把西医传入了中国,也就是说在西医传入之前的几千年,中国人一直是靠中医解除病痛。毫无疑问,中医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智慧精华。所以近百年来的关于中医科学不科学的问题,根本就不值得争论。因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 中医的起源与发展史。

中医起源于何时,这是一个难以定论的问题。司马迁《史记·补三皇本纪》中说“神农……时尝百草,始有医药。”司马迁肯定了中国医药学始于5千年前的神农时代,且是凭一条舌头用“尝”的方式创立了这门学问[1],3000多年前的殷商甲骨文中,已经有十余种疾病的记载。周代已经使用望、闻、问、切等诊断疾病以及药物、针灸、手术等治疗方法。《诗经》中就涉及了动植物药300余种,《山海经》中也记载有100余种动植物药,其中许多药物现代中医药依然沿用。

到了秦汉时期,出现了迄今为止最早的中医学典籍《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学基本的理论。后世的无数临床实践证明,《黄帝内经》记载的一系列理论无疑是科学的。同一时期出现了中国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里面记载了365种药,它的出现同时标志着中药学的初步确定。公元三世纪,东汉的名医张仲景著有《伤寒杂病论》,确定了中医辨证论的基本法则,按外感热病的症候创造性的归纳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等六个症候群(六经)和阴阳、表里、热寒、虚实八个辩证纲领,以六经来分析归纳疾病的产生、演变和转归,以八纲来辩证疾病的属性、病位、邪正消长和病态变现,进而作出症候诊断,然后论证,即制定治疗法则,依法立方,以方用药[1] 。到了唐代(618-907),中国出现了世界第一部药典性本草《唐本草》,其中载有850种本草。隋唐五代(581-960)脉诊取得了突出的成就。,晋代名医王叔和著《脉经》。宋代(960-1279),名医王唯一著《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从而奠定了中医针灸术的基础。到了明代(1368-1644),中医学已经接近成熟,有了自己的明确诊断理论以及用药方略。名医李时珍历时27载,写成了巨著《本草纲目》,全书载药1892种,附方11000

多个。把中医推向了高峰。

2 中医的理论体系

中医学是以中国古代的唯物论和辩论法思想为哲学基础,以整体观念为主要指导思想,以五脏六腑经络学为理论核心,以辩证论治为诊疗特点[2]的一门具有浓厚文化背景的多学科渗透的综合性医学科学。所以中医学与哲学思想是密不可分的,与中国文化是息息相关的。

2.1 中医学基本哲学理论

中国祖先们在长期与自然、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根据长时间的实践和观察,总结出自己的一套认识和解释世界的理论。其中阴阳五行学说就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阴阳学说认为,物质世界源于阴阳二气的相互交感运动变化。《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祖先们认为万物的规律皆可由阴阳的变化来解释。五行学说认为,木火土金水是构成物质世界必不可少的五要素,五行以“相生”“相克”的规律来认识,解释世界的变化规律。五行学说中,自然的万事万物皆可依照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要素的特性来归类,并且也存在着相生相克的相互制约关系。所谓“天人合一”就是这个道理。人作为万物之灵,阴阳五行学说自然而然的被类比演绎到了医学领域,成为了中医学理论的基本组成部分。

五行学把自然界划分为“五味”“五色”“五化”“五气”“五方”“五季”,并且有着各自的分属。如五味:酸、苦、甘、辛、咸分别属木火土金水。同理人体被分为“五脏”“六腑”“五官”“五体’“五志”“五液”,其中五官:目舌口鼻耳,五志:怒喜思悲恐,五体:筋脉肉皮骨等依次属木火土金水。而五行学认为人与自然是想通的。如中医中胃在五行中属土,主通解,喜润恶燥的道理就是这样演绎出来的。

中医治疗着眼于“调整阴阳,扶正驱邪,治病求本”的基本原则,注重功能的恢复以及新平衡的建立[3]。中医学认为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讲求的是从整体出发,从外表征的现象推测局部的变化规律。中医学同时讲求一个平衡关系,人体之所以健康亦或是生病,都是在于一个平衡的调节。

2.2 中医学人体形态结构的功能理论

中医学认为,人体以五脏为中心,与六腑相结合,以精气血津液为物质基础,经过经脉沟通,内而五脏六腑,外而形体官窍,构成了五个功能系统[2]。人体中结构功能理论大致分为藏象学、经络学、精气血津学。藏象学是中医特有的关于人体生理病理的理论基础,是现今临床引用最为广的理论之一。藏象学从整体、宏观、动态的角度去研究人体内部的结构和功能。如藏象学中五脏的诊断外征的基本原则:心开窍于舌,其液在汗,其体在面,其志为喜;肺开窍于鼻,其液在涕,其华在毛,其志为悲;脾开窍于口,其液在涎,其华在唇,其志为思;肝开窍于目,其液为泪,其华在爪,其志为怒;肾开窍于耳与二阴,其液在唾,其华在发,其志为恐。六腑也同样有其基本的理论。

3 中医存在的问题

3.1 中医是否科学的争议。

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大都是人们长期的经验总结,然后缓慢的上升为理论,起初的理论与巫有关,而且许多哲学层级的理论是无法用科学来证实的。这就使得近百年来,中医很难被世界所接受,而西医以直接。明了的特性,在传入中国仅仅几百年的时间迅速发展的原因。而科学的发展在于一个接一个的假说被证实,使相对真理不断接近真理,使人们的认识不断的走向深化[4]。假说永远走在科学的前面,并且中医是经历了几千年传承下来的财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所以对于中医是否科学根本是不值得讨论的。

《易经·系辞上第十二》上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形而上学关注万事万物相互间的变化与和谐、联系及其支配万事万物的共同规律,形而下学关注具体事物以及内部的结构与功能[5]。中医研究形上学的人,把人与自然、社会以及精神情志通过以阴阳五行学为方法,以藏象经络学为核心的理论形成的一门独具特色的科学;西医研究形下学的人,把人的组织器官,细胞及分子通过以近代物理、化学的科技手段以解剖学研究病理为核心理论形成的一门独具特色的科学。所以中医学与西医学是两个分支的科学。一门科学是否成熟,必须具备三点:(1)特定的研究对象(2)特定,有效的研究方法(3)独有的概念范畴体系;而这三点中医都是具备的[6]。所以德国汉学家M·波克特说“中医是成熟的科学,而且在两千多年前就达到了成熟科学的水平”[7]。

3.2 中医理论的模糊性

3.2.1 中医诊断的模糊性

中医从古至今诊断疾病素有“望”“闻”“问”“切”,谓之“四诊”。在科技发达的今天中医诊断都没有什么革命性的突破。且不说准确性如何,就其手段都偏于主观性。全靠祖先总结下来的经验,以及个人的行医的经验,这种诊断手段不同的医生对同一个患者都有着不同的观点。所以中医无法走向世界,与诊断的方法也有关。

3.2.2 中医中药成分的模糊性。

中医的治疗主要靠中药,并且以方剂为主。中药方剂所含的成分及其复杂,因而作用广泛。对于治病有效成分的研究带来了很大的困难,进而中医也就没有确切的证据来证实其医理。

3.3 中医没有完善的传承教学体制,中医药人才短缺

第一方面,传统中医的继承主要靠师传,自学等方式,并且由于文化影响,各成一派,并且对核心的医术秘而不传。导致了一些具有重要价值的医术不能得到继承和发展,甚至失传。有些通过口授心传的方式,时间久了,有些已经偏离了原汁原味。

第二方面,明末清初,由于西方西医的传入,对中医形成了冲击。并且由于西医的针对性强,见效快,很快被人们所接受。而传统的中医渐渐的被流失,中医药的可用人才愈来愈少,纯正中医后继乏人,而现有的中医人员是接受西医的教学方式,对中药用药背道,偏离本质。

3.4 研究方法滞后,缺乏创新

中国中医缺乏创新,无论是从诊断还是治疗药物。任何一门的科学都是随着科技的进步在变化着,西医之所以越来越普及,其中原因之一就是西医的发展是和科技同步的。中医学的优势是将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了概括,而不足是概括没有建立在精确的数据的基础上,任何一种理论和概念都具有抽象的特性,但是这种抽象是建立在科学的依据之上[8]。所以中医的发展需要开放,需要吸纳其他领域先进技术。

3.5 中医中药的可选择剂型太少,治疗周期长

中医相比西医对急症明显处于劣势。中医对于急症的针剂选择性过于少,而口服用药需要通过肠道吸收才能发挥作用,周期长,这显然对于急症明显不利。

3.6 专利申请问题

近二十年来,我国向国外申请中药专利也只有近千项[9]。这几乎就意味着放弃了国际市场。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中药专利没有自己的专利保护体制,仍然沿用西药体制。中药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在一定的程度上不能完全按照西药保护体制,而专利申请的时候,一旦公开详细的信息,产品很容易被仿制,并且中药的有效成分不确定,含量复杂,所以中药专利品的侵权认定比较困难[10]。导致很多医药厂家开发出新产品,却不愿申请专利。

3.7 中药的造假问题

中医药要走向世界,需要开放市场。中国地域辽阔,中药种类丰富齐全,这是一个我国发展中药的优势。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综合处提供的数据显示:2009 年我国的中药出口达到了创记录的23 亿美元,其中62%是中药提取物;2011 年,我国提取物出口额为11.3 亿美元,同比增加47%,成为中药出口第一个超过10 亿美元的商品类别;2011年我国对拉美地区的中药出口额为1.96 亿美元,同比增长141.12%;其中出口最多的为提取物,占整个中药对拉美出口的87.78%,是拉动中药商品出口的主动力[11]。所以中药的出口是发展我国中医药的一条不可缺少的道路。但是近些年,频频出现中药造假。如萝卜造人参,猪皮造阿胶等,严重影响中国中药的市场和声誉。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与稀有药材越来越少有关,但也有管理制度不完善的原因。

4 中医如何走向世界

4.1 了解中医发展的文化背景

中医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背景下产生的,所以研究中医与中国文化是息息相关的。中医应该走出一条具有自己特色的道路,这样才能走向世界,被世界所接受。中医与西医分别根植于不同的文化土壤中, 中西医学的碰撞实际上是文化的碰撞,文化的缺失很容易使中医研究导向出现偏差,使理论研究和临床发展步入歧途[12]。研究中国文化推动中医走向现代化是有效的途径之一。

4.2 收集并完善古中医文献和医术

中国古代由于科技水平的落后,人们认识世界难免出现错误。中国医药古籍中先已发现有少许是明显错误的,所以需要我们去伪存真。另外有一些民间老名医,对于家传秘方秘而不宣,甚至导致失传,这是对中医的一大损失,应该搜集并整理一些传统

有效的医术及药方,丰富中医学。

4.3 建立现代化的中医理论体系

中医之所以不被国际容易接受也有理论过于模糊。所以建立现代化中医理论是非常必要的。有人提出了“黑箱原理”,西医就是“白箱原理”,打开箱子,一目了然。而中医有自己的独特性,祖先们在科技不发达的环境下,就是运用了黑箱理论了解事物的本质。虽然掌握了整体的规律,但是对内部缺乏深刻的认识[13]。干脆不打开黑箱, 而通过黑箱输出的信息及输入黑箱的信息来研究它精巧的自组织控制。中医正是黑箱控制科学, 它是更高层次的自组织控制[14]。所以“黑箱原理”适合作为中医现代化理论的建立。

4.4 建立具有特色的中国中医药管理体系

中医是中国具有传统特色的一种学问,中医走向世界相应的也需要有着自己的标准规范。中西医是两个不同分支的科学,我们不能拿别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尤其在专利申请方面,我们面临着很多的障碍。中医学一定要发展和创新, 只有在发展中才能求生存, 也只有在创新中才可能更好地继承,几千年来中医药与时俱进过程从未停止过[15]。一门科学的发展一定是与科技同步的,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医药管理体系是中医现代化的前提。

4.5 开发新药新剂型

中医虽然具有特定的优势,但是弱点突出。从古至今,人们对于中药的剂型依然沿用古人,如丸、丹。膏、散等。大多属于口服剂。这相比西医的注射剂,对于急症的患者,明显处于劣势。所以发展中医,开发现代化新剂型是一个有效的途径之一。

4.6 采用高科技,加快中医药现代化发展

任何科学的发展都是与科技的发展同步的,中医也应如此。由于中医产生于科技严重低下的时代,注定中医只能停留在通过现象看本质的层面,所以如今中医应该依靠高科技技术及仪器,对其诊断、中药剂型、治疗手段等进行创新性的改革,留下精华,去除不足,改变传统的中药产业,开发出具有高效、速效、长效、低效、低毒、优质的现代中药[16]。这才是中医现代化的核心。

5 中医展望

中医不仅为中华民族,也为世界医学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在本世纪后期,在生命科学的发展和回归自然的世界潮流中,中医学的突破极可能成为中华民族对世界人类的有一贡献。毛主席说“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中医不是文物,需要保存在博物馆里。相反,中医需要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医学,了解中国文化。

参考文献:

[1] 王君. 中国医道[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3-4

[2] 郑洪新. 中医学基础[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1

[3] 宋远斌,孟卫东,莫春研,等. 中医与西医的比较与联系[J].中医药管理杂质,2001.19(1):15-18

[4] 何征 . 中医学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卫生职业教育,2003,(21):5

[5] 刘仁毅.论中医学理论的科学性[J].光明中医,2012.27(2):222-223

[6] 李致重.哲学是中医的科学源头[J].中医药通报,2008.7(3):14-18

[7] 郑恩元 . 中医是成熟的科学[J].科技中国,2005,12: 84

[8] 叶鑫生,孙悦,吕爱平. 对中医学基础理论的现代研究的几点思考[J]. 中国科学基金·科技论坛,2000,4:241-243

[9] 张清奎. 八大误区阻隔医药知识产权保护[J].医药产业资讯,2005,22(2):86-88

[10] 赵丽莉. 我国中药专利保护工作探析[J].中国药业,2003,12(3):5-6

[11] 胡浩彬 . 当前中药材和中药饮片三大制假方法分析[J]. 药事管理·药学与临床研究,2012,20(3):261-263

[12] 鲁明源 . 传统文化是中医学之命脉[J].山东中医大学学报,2006,30(4):272-273

[13] 顾萍 .黑箱理论在中医学中的应用[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1,2(2):66-68

[14] 刘吉. 中医发展现状及思考[J]. 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23(2):5-9 {15] 傅俊英.中医学必须坚持走符合自身特色的发展之路[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07,30(5);10-12 18

[16] 甘师俊,李振吉,邹键强,等. 中药现代化发展战略[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8: 12

中医内科学期末试题及答案(第五套)

中医内科学期末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30分(在备选答案中选择1个最佳答案,并把它的标号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1.不属内科疾病发生的外部因素是: A病邪B地域C行为D时间 2.风热感冒的首选方是: A新加香薷饮加B荆防败毒散C桑菊饮D银翘散 3.下列症状哪一项对诊断外感发热最有意义? A恶寒B烦渴C面赤D发热 4.痢疾初起,兼风热表证,发热,头痛身重者,应解表清里,选用下列何方为宜? A荆防败毒散B麻杏石甘汤C葛根芩连汤D银翘散 5.下列哪一项对诊断痢疾最有意义? A大便里急后重B腹痛腹泻C有饮食不洁史D大便培养出痢疾杆菌 6.外感咳嗽的治法是: A祛邪止咳B祛邪化痰C解表止咳D祛邪利肺 7.患者咳嗽气粗,痰多色黄粘稠厚,咳吐不爽,胸胁胀满,咳时引痛,身热,口干口粘,舌红,苔黄腻,脉滑数。其最佳选方是: A清金化痰汤B沙参麦冬汤C二陈汤D泻白散 8.喘促气短,气怯声低,咳声低弱,吐痰稀薄,自汗畏风,易感冒,咳呛痰少质粘,口干烦热,咽喉不利,颧面潮红,舌红苔剥,脉细数。治疗选方为: A七味都气丸B五磨饮子C真武汤D生脉散合补肺汤 9.喘息气急,胸满闷窒,甚则胸盈仰息,咳嗽痰多,粘腻色白,咳吐不利,或呕恶、食少,口粘不渴,舌苔色白厚腻,脉滑。其辨证属何证? A风寒闭肺B水凌心肺C肝气乘肺D痰浊阻肺 10.肺胀的病变首先是在: A肺系B肺C肾D心 11.证见胸部膨满胀闷,气短、气急不得卧,咳痰白稀,量多,呈泡沫状,恶寒发热,无汗,周身酸楚,面色青黯,舌体胖大,舌质暗淡,舌苔白滑,脉浮紧。首选方是: A小青龙汤B大青龙汤C真武汤D平喘固本汤 12.苓桂术甘汤是以下心悸哪一证的主方? A心阳不振B水气凌心C心血瘀阻D肾阳虚衰 13.心悸不宁,心烦不寐,五心烦热,口干,盗汗,思虑尤甚,头晕目眩,耳呜,舌红,苔少或无,脉细数,其主方是: A归脾汤B安神定志丸C朱砂安神丸D黄连温胆汤 14.提出“无痰则不作眩”的论点的医家是: A张景岳B刘河间C朱丹溪D李东垣 15.黄某,男,38岁,眩晕,头目昏胀,每因烦劳或恼怒而诱发加重,面色潮红,性情急躁易怒,少寐多梦,口苦,舌质红,舌苔黄,脉弦。辨证为: A肝火上炎B痰浊上蒙C肝肾阴虚D肝阳上亢

中医药现代化研究进展

13 前进论坛 / 2016.10 第三届中医科学大会专栏 中医利用一些富含哲理的策略治疗重大疾病,如“扶正祛邪”与“以毒攻毒”。运用全反式维甲酸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 APL)就是根据中医“扶正祛邪”理论及现代诱导分化概念取得的成功。全反式维甲酸治疗APL 可取得良好疗效,完全缓解率(complete remission, CR)达90%。而在全反式维甲酸/化疗耐药的病人,典型的“毒”性药物三氧化二砷可以诱导再次缓解。分子、细胞和动物水平的研究显示,APL 是由一种名为早幼粒细胞白血病(promyelocytic leukemia, PML)-维甲酸受体(retinoic acid receptor alpha, RARA)的融合基因所引起,这一融合基因编码PML-RARα融合蛋白,后者扰乱正常的基因转录和细胞核结构。重 去年,屠呦呦研究员应发现青蒿素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再次证实中医药是伟大的宝库,也掀起了了解中医药、研究中医药、利用中医药的热潮。 历经20年的发展,建成了一批高水平的中药研究平台,研究平台标准化建设不断推进,许多研究机构通过了GLP,GCP,CNAS,ISO 等国内外认证,并成为国家重点实验室及培育基地、国家工程实验室、国际合作实验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实验室。20年间,运用先进的技术方法,研究成功了一批中药新药,完成了一批老药二次开发,培育了中药大品种群。一批中成药启动国际注册研究,有5个中成药完成了美国FDA 要的是,全反式维甲酸和三氧化二砷都可以和PML-RARα融合蛋白结合,即三氧化二砷可以结合PML 部分,而全反式维甲酸可以结合RARα部位,进而促进PML-RARα融合蛋白在蛋白酶体降解。我们接着通过将全反式维甲酸、三氧化二砷和化疗联合应用,开发了治疗初诊APL 的联合靶向疗法。这一受中医复方启发的创新性联合疗法可使90%的APL 病人获得治愈而没有明显的长期毒性作用。在标危组APL 病人,全反式维甲酸/三氧化二砷在没有化疗的情况下也可以取得相同的疗效。治愈APL 目前已被公认为精准医学的一个成功范例。该范例也鼓舞我们在征服癌症的斗争中更多地将传统中医和现代生物医学汇聚起来,以取得更好疗效。 二期临床研究,2个中成药完成了欧盟注册。 国务院相继发布《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年)》、《中药材保护和发展规划(2015-2020年)》、《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发展“十三五”规划》为中医药发展指明了方向,明确了任务;国务院中医药工作部际联系会议制度的成立,中医药法(草案)完成二审,将为中医药发展提供保障。全国卫生和健康大会吹响了健康中国建设的号角。中医药发展要按照习近平主席的要求,“切实把中医药这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在共建共享健康中国的伟大征程中,做出更大贡献。 治愈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中西医融合的成功范例 张伯礼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天津中医药大学) 中医药现代化研究进展 陈竺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上海血液学研究所)

中医内科学试题及答案

中医内科学试题及答案 一、A1∕A2型选择题 以下每一道考题下面有A、B、C、D、E五个备选答案。请从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并在答题卡上将相应题号的相应字母所属的方框涂黑。 1. 肾阳虚水肿的主方是()。 A.生脉散 B.八味肾气丸 C.真武汤 D.左归丸 E.八仙长寿丹 【答案】C 【解析】真武汤功能温阳补肾,适用于肾阳虚之水肿。 2. 血淋与尿血的鉴别,最主要的是()。 A.尿频 B.尿热 C.尿淋沥不尽 D.尿痛 E.血色深浅 【答案】D 【解析】血淋与尿血都有小便出血,尿色红赤,甚至溺出纯血等症状。其鉴别的要点是有无尿痛,尿血多无疼痛之感,虽亦间有轻微的胀痛或热痛,但终不若血淋的小便滴沥而疼痛难忍,故一般以痛者为血淋,不痛者为尿血。 3. 胸痹总属本虚标实之证,其标实之证,除下列哪项外,均为常见()。 A.火邪 B.气滞 C.血瘀

D.阴寒 E.痰浊 【答案】A 【解析】寒凝、气滞、血瘀、痰浊致痹阻胸阳,阻滞心脉,引起胸痹之实证。 4. 治疗虚劳肝血虚证,应首选()。 A.二阴煎 B.调营饮 C.补肝汤 D.四物汤加味 E.二至丸 【答案】D 【解析】四物汤补血调血,加味后适用于肝血虚证。 5. 尿血的主要病机是()。 A.气血亏虚,失于温煦 B.湿热内蕴,灼伤血络 C.阴虚火旺,灼伤血络 D.肝火旺盛,络脉受损 E.热伤脉络,脾肾不固 【答案】B 【解析】尿血的病因病机主要有热、湿、瘀、虚,尤以前三者多见。 6. 朱丹溪治痿“泻南方,补北方”是指()。 A.补脾清肺 B.补肾清热 C.补肝清心 D.补肺清热 E.补肾利湿

【解析】朱丹溪在治法方面主张“泻南方则肺金清而东方不实……补北方则心火降而西方不虚”,提出了“泻南方,补北方”的治疗原则。 7. 治疗柔痉,应首选()。 A.白虎桂枝汤 B.羌活胜湿汤 C.栝蒌桂枝汤 D.柴枳半夏汤 E.射干麻黄汤 【答案】C 【解析】栝蒌桂枝汤为治疗柔痉的代表方剂。 8. 治疗咳血燥热伤肺证,应首选()。 A.泻白散 B.桑杏汤 C.清肺饮 D.桑菊饮 E.沙参清肺汤 【答案】B 【解析】桑杏汤能清宣肺热,肃肺止咳,适用于燥热伤肺的咳嗽痰黏带血,舌红少津等症。 9. 治疗虚劳心阳虚者,应首选()。 A.桂枝甘草汤 B.苓桂术甘汤 C.人参养荣丸 D.炙甘草汤 E.保元汤

最新中医内科学研究

中医内科学研究

中医内科学研究 课程编号:303207 开课单位:附属医院中内教研室 任课教师:涂晋文教授、谭子虎副教授 授课学期:第一学年第二学期 学时学分:40学时,2学分 教学方式:课堂授课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 《中医内科学》(教参书),张伯臾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1988年 《实用中医内科学》,方药中等主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年 《实用中医内科学》(第九版),戴自英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年《内科临床与新进展》,黄象谦主编,天津科技翻译出版社,1993年 一、本课程教学的目的和任务 通过学习,掌握中医内科系统理论体系,全面了解古今中医内科学家的学术思想和丰富经验;熟悉当今中医内科学的新进展、新成就。培养学生在掌握中医辨证论治的前提下,运用现代科学的新思路、新方法、新技术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进一步提高诊水平及以后的科研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与内容提要 (一)基本要求 熟悉历代医家对内科病证的精辟论述和独到见解,掌握内科疾病的病因、病机及辨证论治规律;了解当代中医内科学的新进展、新成就,熟悉内科疾病研究的新思路、新技术、新手段及新的治疗方案;掌握内科疾病重大疾病(列入“九五”科技攻关项目)和本专业病种的国内外治疗概况与进展,以及未来的研究重点和发展方向。

(二)教学内容提要与学时安排 1.心脑血管疾病(含中医内科急症)的中医治疗及研究(6学时) (1)高血压病 (2)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3)心律失常 通过讲授中医对上述疾病的认识及历史沿革,使学生较全面了解中医对心血管疾病的辨证论治;中医药治疗上述疾病的辨证规律;中医的诊断与疗效评价;目前中医研究概况及今后研究方向与展望;西医研究概况与进展。 (4)真心痛 中医对真心痛的认识源流;古今医家辨证论治特点;单方、验方在真心痛治疗中的应用。 (5)高脂血症 中医对高脂血症的认识及历史沿革;中医治疗高脂血症的辨证规律、诊疗标准;目前中医研究概况、研究方向与西医研究进展。 (6)脑血管疾病 中医对中风病的认识及历史沿革;中风先兆与中风的病因病机与临床特点;中风的预防;中医药治疗中风先兆、中风病的辨证规律;中医治疗中风病的诊断标准与疗效评价;目前中医研究概况及今后研究方向与展望;西医的研究概况与进展。 2.恶性肿瘤、血液病的中医治疗及研究(3学时) (1)恶性肿瘤

中医研究进展

中医的研究进展 (广东海洋大学理学院,湛江524088) 翰墨流岚 [ 摘要] 中医是人类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文化的组成部分。中医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无数的波折,尤其近百年来,中医带给人们的是更多的困惑和疑问,甚至阻碍了中医的发展。本文就中医的起源发展,以及中医的理论和存在的问题做一个浅薄的综述,并对未来中医的发展作出展望。 [关键词] 中医理论中药专利中医现代化 中医是指中国传统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的一门科学。中医是勤劳智慧的华夏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总结传承下来的文化精髓。直到明末清初,西方传教士才把西医传入了中国,也就是说在西医传入之前的几千年,中国人一直是靠中医解除病痛。毫无疑问,中医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智慧精华。所以近百年来的关于中医科学不科学的问题,根本就不值得争论。因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 中医的起源与发展史。 中医起源于何时,这是一个难以定论的问题。司马迁《史记·补三皇本纪》中说“神农……时尝百草,始有医药。”司马迁肯定了中国医药学始于5千年前的神农时代,且是凭一条舌头用“尝”的方式创立了这门学问[1],3000多年前的殷商甲骨文中,已经有十余种疾病的记载。周代已经使用望、闻、问、切等诊断疾病以及药物、针灸、手术等治疗方法。《诗经》中就涉及了动植物药300余种,《山海经》中也记载有100余种动植物药,其中许多药物现代中医药依然沿用。 到了秦汉时期,出现了迄今为止最早的中医学典籍《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学基本的理论。后世的无数临床实践证明,《黄帝内经》记载的一系列理论无疑是科学的。同一时期出现了中国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里面记载了365种药,它的出现同时标志着中药学的初步确定。公元三世纪,东汉的名医张仲景著有《伤寒杂病论》,确定了中医辨证论的基本法则,按外感热病的症候创造性的归纳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等六个症候群(六经)和阴阳、表里、热寒、虚实八个辩证纲领,以六经来分析归纳疾病的产生、演变和转归,以八纲来辩证疾病的属性、病位、邪正消长和病态变现,进而作出症候诊断,然后论证,即制定治疗法则,依法立方,以方用药[1] 。到了唐代(618-907),中国出现了世界第一部药典性本草《唐本草》,其中载有850种本草。隋唐五代(581-960)脉诊取得了突出的成就。,晋代名医王叔和著《脉经》。宋代(960-1279),名医王唯一著《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从而奠定了中医针灸术的基础。到了明代(1368-1644),中医学已经接近成熟,有了自己的明确诊断理论以及用药方略。名医李时珍历时27载,写成了巨著《本草纲目》,全书载药1892种,附方11000

中医内科学期末考试复习重点

中医内科学(一)期末考试复习重点 (一)胃痛 1.1心下痞(胃痞):胃脘部胀满痞闷不舒,但外无胀急之形,触之濡软,按之不痛。 1.2心嘈:胃中空虚,似饥非饥,似痛非痛,似辣非辣,胸膈懊憹,得食暂止或食已复嘈。 1.3泛酸:泛吐酸水,分为吞酸、吐酸。吞酸:酸水上涌于口而复入于胃中。吐酸:吐出酸水。 1.4胃脘痛:心窝部以下、脐以上的胃脘部疼痛为主症,伴脘胀、纳呆、泛酸、嘈杂、恶心呕吐。 2.1胃痛的病因病机主要有哪些方面? 寒邪客胃,气机郁滞;饮食不节,脾胃受损;情志失畅,肝胃不和;体虚久病劳累,脾胃虚弱。 2.2治疗肝胃郁热型胃痛,在理气药的选择上应注意什么? 肝体阴用阳,阳明胃土喜润恶燥,且内热最易伤阴,故投药慎用香燥,可选理气而不伤阴的解郁止痛药。 3.1胃痛与腹痛 胃痛者,位于心窝以下之胃脘部。腹痛者,位于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 4.1试述胃痛与肝脾的关系。 肝属木,为刚脏,性喜条达而主疏泄;胃属土,为多气多血之腑,喜濡润而主受纳。木土相乘,故肝气郁结易横逆犯胃,致气机痞阻,发为胃痛。脾胃互为表里,经脉互络,同居中焦,皆为后天之本。脾为湿土,以升为顺,胃为燥土,以降为和。燥湿相济、升降得调,则水谷得以受纳腐熟,精微得以转输运化。两者生理上相辅相成,病理上相互影响。脾病可及胃,胃病可及脾。 4.2在胃痛的治疗中如何理解“通则不痛”的治疗原则。 由于胃痛主要病机特点是不通则痛,所以通则不痛即理气和胃止痛是治疗胃痛的基本法则。只是运用中要针对引起不通的机制(寒、热、食、气、虚)来辨证论治。寒者散寒以通,热者泄热以通,食停者消食以通,气滞者理气以通,血瘀者化瘀以通,阴虚者益胃养阴以通,阳弱者温运脾阳以通。总以开其郁滞、调其升降为目的,把握“胃以通为补”的真谛。 5.0分型与主方 寒邪客胃,良附丸。饮食停滞,保和丸。肝气犯胃,柴胡疏肝散。肝胃郁热,化肝煎合左金丸。湿热中阻,清中汤。瘀血停滞,失笑散合丹参饮。胃阴亏虚,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脾胃虚寒,黄芪建中汤。 (二)呕吐 1.1呕吐:胃里的食物、痰涎、水液经口吐出,或仅有干呕恶心。 1.2干呕:呕吐的一种,有声无物。 1.3反胃:食入之后,停留胃中,脘腹胀满,宿食不化,朝食暮吐,暮食朝吐。 1.4泄肝安胃:对于肝气犯胃,通过疏泄肝气的方法,使肝气条达,胃不受侮,则胃自安和。 2.1为什么说呕吐不论虚实均存在胃气上逆? 胃主受纳腐熟水谷,以降为顺。《圣济总录》:“呕吐者,胃气上而不下也”。说明引起呕吐的直接原因是胃气上逆。其中,实证者,若邪气犯胃,胃失和降,则胃气上逆致呕吐;若食滞内停,胃气壅阻,则浊气上逆致呕吐。虚证者,若脾胃虚寒,脾不升而胃不降,则致呕吐;若胃阴不足,胃失润降,则致呕吐。可见呕吐者不论虚实,胃气上逆是病机关键。 2.2如何根据呕吐物进行辨证? 呕吐酸腐难闻者,多属食积肉腐;呕吐黄水苦水者,多属胆热犯胃;呕吐酸水绿水者,多属肝热犯胃;呕吐浊痰涎沫者,多属痰饮中阻;呕吐清水者,多属脾胃虚寒;呕吐少量黏沫者,多属胃阴不足。 3.1呕吐与反胃 呕吐者,吐无定时,吐出物多为食物或痰涎清水,量或多或少。反胃者,朝食暮吐而暮食朝吐,吐出物多为不化之宿谷,量较多。 3.2呕吐与噎膈 呕吐者,进食顺畅,吐无定时,病情轻,病程短。噎膈者,进食哽咽不顺,食不得入或食入即吐,吐多出现于进食时,病情重,病程长。 4.1呕吐、胃痛、泄泻均与肝气有关,其病理变化及治疗有何异同?

07,业《中医内科学》期末考试题B

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07.骨伤专业《中医内科学》期末考试题(B卷) (供07.中医骨伤专业使用,考试时间100分钟,总分100分) 题号一二三四 得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30题30分。把答案填到下表中相应题号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1. 证见发热有汗,微恶风寒,头胀痛,鼻塞涕浊,咽红疼痛,咳嗽,痰黄,苔薄黄,脉浮数。证属: A.风寒感冒, B.风热感冒 C.感冒夹湿 D.时行感冒 2. 普通感冒与时行感冒的主要区别在于 A.前者四季可发,后者春季多见 B.前者呈散发性,后者呈流行性 C.前者肺卫症状突出,后者全身症状较重 D.前者偏于风寒,后者偏于风热 E.前者病情较轻,后者病情较重 3.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的部位疼痛,应考虑为: A.胃脘痛 B.真心痛, C.腹痛 D.胁痛 4. 症见身热,微恶风寒或少汗,肢体酸重,头昏重胀痛,心烦口渴,胸闷泛恶,小便短赤,苔黄腻,脉濡数治宜选用 A.银翘散 B.藿香正气散 C.羌活胜湿汤 D.新加香薷饮 E.葛根芩连汤 5.干咳少痰,口鼻咽干燥,无汗,口渴,兼见发热恶寒,证属 A.风寒咳嗽 B.风热咳嗽 C.风燥咳嗽 D.阴虚咳嗽 E.肝火犯肺 6. 患者胸部刺痛,固定不移,入夜尤甚,心悸不宁,舌质紫暗,脉弦涩,其治疗选用 A.活络效灵丹 B.桃仁红花煎 C.通窍活血汤 D.血府逐瘀汤 E.桃红四物汤 7.下列除哪项外,均为导致胸痹心痛的原因 A.寒邪内侵 B.情志失调 C.肝阳上扰 D.饮食不当 E.年老体虚 8.因脾胃虚寒引起胃痛的主要表现的疼痛是 A.冷痛拒按而喜温 B.胀痛引两胁 C.冷痛喜温喜按 D.刺痛固定不移 E.灼痛隐隐

医学考研中的中医内科学复习

医学考研中的中医内科学复习 医学考研中的中医内科学主要是要学会将两者病症相似而又相异之处指出从而达到正确的鉴别目的,期间还有病症之间的转换联系,这些都是一定要知道的,接下来我们具体谈谈哪些病症需要辨别以及他们的转换联系。 (一)总论 结合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进行复习。 (二)各论 1.下列常见内科病证的概念、沿革、病因病理、辨证要点、治疗原则、分证论治、转归预后、预防调摄及研究进展。 感冒、咳嗽、肺痈、肺胀、哮证、喘证、痰饮、血证,心悸、胸痹心痛、不寐、郁证、癫狂、痫证、痴呆、胃痛、痞满、呕吐、泄泻、痢疾、便秘、腹痛、胁痛、黄疸、积聚、鼓胀、头痛、眩晕、中风,水肿、淋证、癃闭、腰痛、消渴、痹证、痿证、内伤发热、虚劳、厥证、关格、瘿病。 2.下列病证的辨证论治规律 肺痿、肺痨、自汗盗汗、噎膈、呃逆、痉证、瘿病、疟疾、遗精、耳鸣、耳聋、关格、颤证。 3.下列病证的比较鉴别 中医内科病证的概念、病理、临床表现、治法、方药等方面互相之间存在相似而又相异之处,正确地加以比较、鉴别对于提高中医理论、临床诊断和治疗水平都具有重要意义。 (1)感冒与温病早期。 (2)普通感冒与时行感冒。 (3)风寒感冒与风寒咳嗽。 (4)风热感冒与风热咳嗽。 (5)风热咳嗽与肺痈。 (6)肺痈与肺痨。

(7)哮证与喘证。 (8)实喘与虚喘。 (9)肺胀与咳嗽、喘证、痰饮。 (10)肺胀与心悸、水肿。 (11)肺痨与虚劳。 (12)苓桂术甘汤与甘遂半夏汤治疗饮停于胃。 (13)自汗与脱汗、战汗、黄汗。 (14)相同病理,导致不同血证。 (15)相同处方,治疗不同血证。 (16)胸痹与真心痛。 (17)胸痹与胃痛、胁痛、悬饮。 (18)惊悸与怔忡。 (19)内伤发热与外感发热。 (20)癫、狂、痫证。 (21)中风、厥证、痫证、痉证。 (22)中风之中脏腑与中经络。 (23)刚痉与柔痉。 (24)暑厥、气厥、蛔厥。 (25)头痛与眩晕。 (26)诸痛的部位、性质、特点与辨证论治。 (27)引起昏迷的常见病证。 (28)以下列方药为主方治疗的病证:龙胆泻肝汤、温胆汤、柴胡疏肝散、归脾汤、金匮肾气丸、失笑散、藿香正气散、葛根芩连汤等。

中医内科学 重点总结

中医内科学 一、感冒:1、风寒;辛温解表;荆防达表汤或荆防败毒散。2、风热;辛凉解表;银翘散或葱豉桔梗汤、3、暑湿;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香薷饮。4、气虚;益气解表;参苏饮。 5、阴虚;滋阴解表;加减葳蕤 汤。 二、咳嗽:1、风寒袭肺;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三拗汤、止嗽散。2、风热犯肺;疏风清热,宣肺止咳;桑菊饮。3、风燥伤肺;疏风清热,润燥止咳;桑杏汤。4、痰湿蕴肺;燥湿化痰,理气止咳;二陈平胃散合三子养亲汤。5、痰热郁肺;清热肃肺,豁痰止咳;清金化痰汤。6、肝火犯肺;清肺泻肝,顺气降火;加减泻白散,黛蛤散。7、肺阴亏耗;滋阴润肺,化痰止咳;沙参麦冬汤。 三、哮病:1发作期:冷哮;宣肺散寒,化痰平喘;射干麻黄汤、小青龙汤。2 热哮;清热宣肺,化痰定喘;定喘汤、越婢加半夏汤加减。3寒包热哮;解表散寒,清化痰热;小青龙加石膏汤、厚朴麻黄汤加减。4风痰哮证;祛风涤痰、降气平喘;三子养亲汤加麻黄杏仁僵蚕厚朴半夏陈皮茯苓。5虚哮证;补肺纳肾,降气化痰。平喘固本汤加减。缓解期1、肺脾气虚;健脾益气,补土生金;六君子汤加减。2、肺肾两虚;补肺益肾;生脉地黄汤合金水六君煎加减。 四、喘证:1、风寒壅肺证;宣肺散寒;麻黄汤合华盖散。2、表寒肺热证;解表清里,化痰平喘;麻杏石甘汤。3、痰热郁肺证;清肺化痰,宣肺平喘;桑白皮汤。4、痰浊阻肺证;祛痰降逆,宣肺平喘;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5、肺气郁痹证;开郁降气平喘;五磨饮子加减。 虚喘:1、肺气虚耗证;补肺益气养阴;生脉散合补肺汤加减。2、肾虚不纳证;补肾纳气;金匮肾气丸合参蛤散加减。3、正虚喘脱证;扶阳固脱,镇摄肾气;参附汤送服黑锡丹,配合蛤蚧 粉。 五、肺痨:1、肺阴亏损证;滋阴润肺;月华丸加减。2、虚火灼肺证;滋阴降火;百合固金丸合秦艽鳖甲散。3、气阴耗伤证;益气养阴;保真汤、参苓白术散。4、阴阳虚损证;滋阴补阳;补天大造丸加 减。 六、肺胀:1、痰浊壅肺证;化痰降气,健脾益肺;苏子降气汤、三子养亲汤、六君子汤加减。2、痰热郁肺证;清肺化痰,降逆平喘;越婢加半夏汤、桑白皮汤加减。3、痰蒙神窍证;涤痰、开窍、熄风;涤痰汤加减、另可配服至宝丹或安宫牛黄丸以清心开窍。4、阳虚水泛证;温肾健脾,化饮利水;真武汤合五苓散加减。5、肺肾气虚;补肺纳肾,降气平喘;平喘固本汤、补肺汤加减。 七、肺痈:1、初期;疏风散热,清肺化痰;银翘散。2、成痈期;清肺解毒,化瘀消痈;千金苇茎汤合如金解毒散加减。3、溃脓期;排脓解毒;加味桔梗汤加减。4、恢复期;清养补肺;沙参清肺汤、桔梗杏仁煎加减。 八、心悸:1、心虚胆怯;镇惊定志,养心安神;平补镇心丹加减。2、心血不足;补血养心,益气安神;归脾汤。3、心阳不振;温补心阳,安神定悸;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合参附汤加减。4、水饮凌心;震奋心阳,化气行水,宁心安神;苓桂术甘汤加减。5、阴虚火旺;滋阴清火,养心安神;天

中医内科学期末考试题及答案(第六套)

中医内科学期末考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30分(在备选答案中选择1个最佳答案,并把它的标号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1.风热感冒的首选方是: A新加香薷饮加减B荆防败毒散加减C桑菊饮加减D银翘散加减 2.患者壮热不退,咳嗽,痰黄稠,偶或痰中带血,喘息气粗,胸闷胸痛,口渴,舌红苔黄,脉滑数,其最佳选方是: A麻杏石甘汤B白虎汤C银翘散D桑菊饮 3.患者咳嗽日久,反复发作,痰多粘腻,色白,晨起痰多,胸闷脘痞,纳少,体倦,便溏,苔白腻,脉濡滑。其首选方是: A香砂六君子汤B二陈汤和三子养亲汤C清金化痰丸D补中益气汤 4.哮病发作的诱因下列哪一项最主要? A暴饮暴食B情志失调C气候因素D劳倦过度 5.心悸易惊,心烦少寐,思虑尤甚,头晕目眩,急躁易怒,舌红,苔少,脉细数,其首选方是: A归脾汤B安神定志丸C天王补心丹D黄连温胆汤 6.钟某,男,40岁,头晕且痛,目赤口苦,烦躁易怒,寐少多梦,胸胁胀痛,舌红,舌苔黄,脉弦数,其首选方是: A龙胆泻肝汤B天麻钩藤饮C镇肝熄风汤D半夏白术天麻汤 7.呕吐的基本病机是: A胃失和降,胃气上逆B脾胃虚寒,胃中无火 C痰湿中阻,浊气上逆D脾胃阳虚,虚气上逆 8.黎明五更之时,腹痛肠鸣,泻下清稀,形寒肢冷,腰膝酸软,舌体胖嫩,舌质淡,苔白脉沉细无力。治疗的最佳选方是: A参苓白术散B痛泻要方C葛根芩连汤D四神丸 9.身目俱黄,黄色欠鲜明,身热不扬或无热,头身困重,胃脘痞闷,呕恶纳呆,厌食油腻,腹胀便溏,小便短少而黄,口粘,舌苔厚腻微黄,脉弦滑或濡数。治疗首选方是: A茵陈蒿汤B大柴胡汤C茵陈四苓汤D茵陈术附汤 10.患者水肿,腰以下为甚,按之不易复起,脘腹胀闷,纳减便溏,面色萎黄,神倦肢冷,小便短少。舌淡胖,边有齿痕,舌苔白腻,脉沉弱。治疗用何方最佳:A实脾饮B济生肾气丸合真武汤C胃苓汤合五皮饮D参苓白术散 11.劳则遗精,面色萎黄,倦怠乏力,食少便溏,失眠健忘,心悸怔忡,舌淡苔薄白,脉细弱。治疗最佳的代表方是: A程氏萆薢分清饮B妙香散C金锁固精丸D水陆二仙丹 12.便血脾胃虚寒证之治疗,首选方是: A地榆散B归脾汤C黄土汤D无比山药丸 13.多食易饥,口渴,尿多,形体消瘦,大便干燥。舌苔黄,脉数有力。首选方是: A消渴方B六味地黄丸C金匮肾气丸D玉女煎 14.头胀痛如裂,发热恶风,口渴欲饮,面红目赤,便秘溲黄,舌红苔黄,脉浮

与中医药防治研究进展

阿尔茨海默病发病中的Tau蛋白磷酸化机制与中医药防治研究进展 高彦斌 王 芳 唐学成 指导:第五永长 (陕西中医药大学,陕西咸阳712046) 摘 要:阿尔茨海默病是老年病中危害较大的一种中枢神经退行性疾病,而Tau蛋白磷酸化是近年来研究较多的发病机制之一三通过了解Tau蛋白的生理功能及其磷酸化机制,为进一步发挥中医药整体思维及辨证论治的优势,促进在阿尔茨海默病的防治,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方面提供可能三 关键词:阿尔茨海默病(AD);Tau蛋白磷酸化;机制;治疗方法 中图分类号:R2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571(2015)05-0191-04 DOI:10.13424/https://www.360docs.net/doc/689354039.html,ki.mtcm.2015.05.070 1 引言 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剧,老年期痴 呆患者日益增多,成为世界范围内广泛关注的患 病群体三痴呆分为血管性痴呆和原发性痴呆,后 者又被命名为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 AD)三AD是发生于老年期二以进行性认知功能障碍和行为损害为特征的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病 变三其起病隐匿,呈进行性加重,一般起病2~3年 后症状明显加重,病程5~10年三临床上表现为记 忆障碍二失语二失用二失认二视空间能力损害二抽象 思维和计算力损害二人格和行为的改变等,并伴有 躁动,失眠二谵妄,被害妄想等精神行为异常三患 者生活质量严重下降,给家庭带来了沉重的经济 负担三AD发病的确切机制目前尚不明确,各种学 说所执的观点较多,而tau蛋白的过度磷酸化是AD 的发病机制中重要环节之一,也是基础研究的热点三2 Tau蛋白的生理功能 Tau蛋白主要集中在胞体和轴突,是构成细胞骨架的主要成分之一,可以诱导和促进微管蛋白的聚合形成微管三而微管是构成细胞骨架部分的重要系统,参与维持神经元形态 轴索形成和树突状进程,是轴突和树突中细胞物质运输的通道[1]三并且Tau蛋白通过与微管的结合,从而加速微管聚合速度,降低解聚速度,以此保持微管间距,维持 其稳定性三Tau蛋白还可以通过维持微管系统的 稳定性,为轴突生长延伸创造条件三再者,由微管 结合区介导,在附近的脯氨酸富含区辅助下,Tau 蛋白发挥连接微管与肌动蛋白丝网络的作用以及Tau蛋白能够发挥调节驱动蛋白与微管的结合,调节驱动蛋白在突触前末端与其运输物质的分离, 提高轴浆运输的效率的作用三同时,Tau蛋白在联 系其他细胞骨架成分,参与限定微管活动度,联系Tau蛋白与线粒体等方面也有一定作用三在大脑内,Tau蛋白本身也可以通过神经环路从一个神经元传播到另一个神经元三Liu L等发现,Tau蛋白可以穿过突触播散到与嗅皮层联络的海马脑区并进一步传播到与海马联系的脑区[2]三Tau蛋白也可能参与细胞内信号通路的调节,通过与信号分子及多种激酶的结合从而影响信号传递[3]三例如:Tau可以调节Src激酶家族的活性[4]三Tau蛋白可以通过调节Src家族酪氨酸激酶Fyn来介导Aβ的毒性三有研究表明,Tau蛋白的减少可以阻止过表达Aβ的AD转基因模型小鼠的认知障碍,而Fyn过表达则可以加强这种AD鼠的认知障碍三3 Tau蛋白异常磷酸化机制 Tau蛋白的磷酸化与去磷酸化是机体生长发

中医内科学期末考题及答案(第四套)

中医内科学期末考题及答案(第四套)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30分 1.风热感冒的首选方是: A新加香薷饮加减B荆防败毒散加减C桑菊饮加减D银翘散加减 2.和解法不包括: A调理脾胃B和解少阳C调和肝脾D调理胃肠 3.患者咳嗽日久,反复发作,痰多粘腻,色白,晨起痰多,胸闷脘痞,纳少,体倦,便溏,苔白腻,脉濡滑。其首选方是: A香砂六君子汤B二陈汤和三子养亲汤C清金化痰丸D补中益气汤 4.哮病发作的诱因下列哪一项最主要? A暴饮暴食B情志失调C气候因素D劳倦过度 5.宜用藿香正气散治疗的泄泻证是: A湿热泄泻证B寒湿泄泻证C脾胃虚寒证D伤食泄泻证 6.钟某,男,40岁,头晕且痛,目赤口苦,烦躁易怒,寐少多梦,胸胁胀痛,舌红,舌苔黄,脉弦数,其首选方是: A龙胆泻肝汤B天麻钩藤饮C镇肝熄风汤D半夏白术天麻汤 7.呕吐的基本病机是: A胃失和降,胃气上逆B脾胃虚寒,胃中无火 C痰湿中阻,浊气上逆D脾胃阳虚,虚气上逆 8.咳嗽风热犯肺证的治法是: A疏风清肺,润燥止咳B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C 解表清热,宣肺止咳D滋阴清肺,化痰止咳。 9.身目俱黄,黄色欠鲜明,身热不扬或无热,头身困重,胃脘痞闷,呕恶纳呆,厌食油腻,腹胀便溏,小便短少而黄,口粘,舌苔厚腻微黄,脉弦滑或濡数。治疗首选方是: A茵陈蒿汤B大柴胡汤C茵陈四苓汤D茵陈术附汤 10.患者水肿,腰以下为甚,按之不易复起,脘腹胀闷,纳减便溏,面色萎黄,神倦肢冷,小便短少。舌淡胖,边有齿痕,舌苔白腻,脉沉弱。治疗用何方最佳:A实脾饮B济生肾气丸合真武汤C胃苓汤合五皮饮D参苓白术散 11.劳则遗精,面色萎黄,倦怠乏力,食少便溏,失眠健忘,心悸怔忡,舌淡苔白,脉细弱。治疗最佳的代表方是: A程氏萆薢分清饮B妙香散C金锁固精丸D水陆二仙丹 12.证见呛咳气急,痰少质黏,时有咳血,量多血色鲜红,午后潮热,颧红,骨蒸,五心烦热,盗汗量多,口渴,心烦,失眠,急噪易怒,胸协掣痛,男子可见遗精,女子月经不调,形体日渐消瘦,舌质红而干,舌苔薄黄或剥,脉细数。治疗最佳选方是: A月华丸B百合固金汤C保真汤D沙参麦冬汤 13.多食易饥,口渴,尿多,形体消瘦,大便干燥。舌苔黄,脉滑湿有力。首选方是: A消渴方B六味地黄丸C金匮肾气丸D玉女煎 14.头胀痛如裂,发热恶风,口渴欲饮,面红目赤,便秘溲黄,舌红苔黄,脉浮

中医内科学教学大纲.doc

《中医内科学》教学大纲 (供公共人文管理专业医学法学方向使用) 1前言 【课程目的】 屮医内科学是在中医学理论指导下,运用辨证论治的原则,系统地阐述和处理内科病证的一门学科。是高等中医药院校的主干课程Z—。 中医内科学是临床课之首,是中医基础理论课程与临床各学科课程的桥梁,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中医理论知识只有经过内科学的进一步讲授和临床实习,才能达到深入理解和掌握,临床各学科则必须以内科学作基础,才能更好地熟悉本学科的特点和技能。 【课程内容简介】 本教学大纲的内容列有39个病证,分设概述、病因病机、诊断、鉴别诊断、辨证论治、转归预后、预防与调摄等内容。 【教学要求】 学时分配:课堂讲授72学时,无课堂见习,有课间见习。 本大纲的实施以讲授为主,按大纲的教学要求,突出重点,合理分配学时,配合多媒体课件,使学生较好的理解、掌握常见病及多发病的诊治。 2教学目的要求和内容 第一章肺系病证 第一节感冒 【目的要求】 1.掌握感冒的病机、诊断耍点、以及风寒、风热、醫湿感冒的证治方药。 2.熟悉虚人感冒的治疗要点。 3.了解感冒为临床多发病、常见病及其病因及预后. 教学内容】 1.介绍四吋感冒的临床证候特征,以鼻塞、流涕、咳嗽、发热恶寒、头痛、周身酸楚、脉浮为主症,并说明四时感冒与时行感冒的鉴别诊断。 2.叙述感冒的病机以风邪为主,冬春秋季感冒以风寒、风热为主、夏令感冒多属暑湿致病,病机重点为卫表不和。 3.明确感冒辨证属表实证,治疗大法为解表透邪。 4.分别讲解三证感冒的症状特点,风寒感冒用辛温解表法,荆防败毒散加减:风热感冒用辛凉解表法,用银翘散加减;暑热感冒用消热祛湿解农法,新加香需饮加减。并说明虚人感冒当扶正祛邪。 5.简要介绍感冒的调护及进展。 【授课方法与学时】 1.以课堂讲授为主。 2.1课时。 第二节咳嗽 【日的要求】

中医内科学考试题

甘肃省中医学校2011年考试卷 (中医内科学) 姓名专业年级学号得分 一、单选题A型(每题1分,计64分) 1.治疗风热犯肺型咳嗽的代表方剂是( ) A.桑杏汤 B.桑菊饮 C.银翘散 D.止嗽散 2.虚喘当以何虚为主?( ) A.气虚 B.阳虚 C.阴虚 D.精虚 3.下列哪一项不能作为辨别风寒感冒与风热感冒的依据 ( ) A.口渴与不渴 B.头痛与不痛 C.脉数与不数 D.有无咽喉红肿疼痛 4.患者刘某,男性,38岁,冬季哮病发作,证见喘哮甚剧,恶寒背冷,痰白呈小泡沫,舌苔白而水滑,脉弦缓有力,体无虚象,治用何药?( ) A.射干麻黄汤 B.紫金丹 C.苏子降气汤 D.小青龙汤 5.哮必兼何证?( ) A.咳嗽 B.发热 C.喘证 D.气短 6.患者咳逆喘满不得卧,气短气急,咯痰白稀,呈泡沫状,胸部膨满,口干不欲饮,周 身酸楚,恶寒,面色青黯,舌体胖大,舌质暗淡,舌苔白滑,脉浮紧,治疗最佳选方() A.越婢加半夏汤 B.射干麻黄汤 C.小青龙汤 D.苏子降气汤 7.下列除哪项外,均为心脾两虚型心悸的主证? ( ) A.心悸气短 B.善惊易恐 C.头晕目眩 D.神疲乏力 8.归脾汤治心悸哪一型最适宜? ( ) A.心虚胆怯 B.心脾两虚 C.心阳不足 D.阴虚火旺 9心悸不宁,善惊易恐,坐卧不安,少寐多梦而易惊醒,食少纳呆,恶闻声响,苔薄白,脉细略数或细弦。属心悸何型? ( ) A.心脾两虚 B.阴虚火旺 C.心虚胆怯 D.痰火扰心 10..卒然心痛如绞,形寒,甚则手足不温,冷汗自出,心悸气短,多气候骤冷或骤遇风寒而发病或加重症状,苔薄白,脉沉紧或不促,属胸痹心痛何仲类型?( ) A.寒凝心脉 B.痰浊闭阻 C.瘀血痹阻 D.心阳不振 11.下列哪项是寒凝心脉的主要指征? ( ) A.胸部刺痛,固定不移 B.胸痛彻背,感寒痛甚 C.胸疼灼热,烦闷不适 D.胸中闷痛,心悸不宁 12.心悸头晕,面色不华,倦怠乏力,舌质淡红,脉细弱,治疗方剂宜用: () A.安神安志丸 B.归脾丸 C.朱砂安神丸 D.天王补心丸 13.痫病的病理以下列哪些最为重要? ( ) A.脏腑失调 B.气机逆乱 C.痰邪作祟 D.风阳内动 14.以下哪项不是痫病的主证? ( ) A.突然仆倒 B.口眼歪斜 C.两目上视 D.四肢抽搐 15.痰火扰神型狂病的主方是: ( ) A.安宫牛黄丸 B.当归龙荟丸 C.程氏生铁落饮 D.礞石滚痰丸 16.狂病日久,其势渐减,呼之能自止,但有疲惫之象,多言善惊,时有烦躁,形瘦面红舌红少苔,脉细数者,其治疗选方为:( ) A.温胆汤 B.一贯煎 C.二阴煎 D.龙胆泻肝汤

滨医成人教育《中医内科学》期末考试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哮病是由于宿痰伏肺,遇诱因或感邪引触,以致痰阻气道,肺失肃降,气道挛急所致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疾患。发作时喉中哮鸣有声,呼吸气促困难,甚则喘息不能平卧为主要表现。 2.由于风、火、痰、虚、瘀引起清窍失养,临床上以头晕、眼花为主症的一类病证称为眩晕。眩即眼花,晕是头晕,两者常同时并见,故统称为“眩晕”。其轻者闭目可止,重者如坐车船,旋转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有恶心、呕吐、汗出、面色苍白等症状。严重者可突然仆倒。 3.便秘是指由于大肠传导失常,导致大便秘结,排便周期延长,或周期不长,但粪质干结,排出艰难的病证。 4.水肿是指因感受外邪、饮食失调或劳倦过度,使肺失通调、脾失转输、肾失开合、膀胱气化不利,导致体内水液潴留泛滥肌肤,表现以头面、眼睑、四肢、腹背,甚至全身浮肿为特征的一类病证。 5.喘证是指由于感受外邪,痰浊内蕴,情志失调而致肺气上逆,失于宣降,或久病气虚,肾失摄纳,以呼吸困难,甚则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常见病证。严重者可致喘脱。 6.黄疸是感受湿热疫毒,肝胆气机受阻,疏泄失常,胆汁外溢所致,以目黄、身黄、尿黄为主要表现的常见肝胆病证。 7.阳痿是指成年男子性交时,由于阴茎痿软不举,或举而不坚,或坚而不久,无法进行正常性生活的病证。

8.头痛即指由于外感与内伤,致使脉络绌急或失养,清窍不利所引起的以病人自觉头部疼痛为特征的一种常见病证,也是一个常见症状,可以发生在多种急慢性疾病中,有时亦是某些相关疾病加重或恶化的先兆。 9.胸痹:胸部闷痛,甚则胸痛彻背,喘息不得卧为主症的一种疾病,轻者仅感胸闷隐痛,呼吸欠畅,重者则有胸痛,严重者心痛彻背,背痛彻背。 10.不寐:由心神失养或心神不安所致,以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类病症,表现:睡眠时间、深度不足,轻者入睡困难,或寐而不酣,时寐时醒,或醒后不能再寐,重则彻夜不寐。 11.中风:猝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舌斜,言语不利为主症的疾病。 12.消渴:是由于阴亏燥热,五脏虚弱所导致的以多饮、多食、多尿、消瘦或尿有甜味为特征的病证 二、简答题 1.泄泻与痢疾如何区别? 两者均为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的病证。泄泻以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溏,甚则如水样,或完谷不化为主症,大便不带脓血,也无里急后重,或无腹痛。而痢疾以腹痛、里急后重、便下赤白脓血为特征。 2.中风的诊断依据是什么? (1)具有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偏身麻木,口眼歪斜,言语蹇涩等特定的临床表现。轻者仅见眩晕,偏身麻木,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等。 (2)多急性起病,好发于40岁以上年龄。

中医内科学

中医内科学 中医内科学 (供中医学、针灸推拿专业、中医学专业骨伤、全科医方向五年制本科使用) 前言 《中医内科学》是中医临床学科的主干课程,是其他临床诸学科的基础,它的学术水平反映了中医临床学科发展水平,它以前期各门课程为基础,阐述内科病证的证候、病因病机及其证治规律,指导中医内科临床实践,系统地反映中医临床思维及辨证论治的规律。 课程内容主要介绍内科专业基础理论和各脏腑系统主要病证的基本知识及辨证论治规律。通过本课程教学,使学生掌握内科常见病的证候、病因病机、辨证论治和处方用药知识及部分难治病、急危重症的诊治,熟悉中医内科的临床思维及实际操作程序。 本课程分总论和各论两部分,总论概要介绍中医内科学的定义、性质、地位、任务,中医内科疾病分类及其依据,内科病证发病学、证候学、治疗学特点,中医内科学的学习方法及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各论分七章,分别介绍52个病证以及各章所属病证共同的主要证候及特征,病机述要、治疗要点等基本知识,教学时数为144学时,其中声像教学占学时的四分之一左右。重点病证要结合典型病人讲授。副教授任课为主,一般病证由讲师任课为主,可采用小班、小组讲课及住院病人床边现场教学、门诊典型病例示教等实践教学活动,切实提高学生的临床实际工作能力。 教学目的要求、内容和方法 总论 【目的要求】

1(掌握中医内科学的定义,明确中医内科学的任务,熟悉中医内科理论对临床的指导意义。 2(熟悉中医内科病证发病学、证候学、治疗学的特点。 3(了解中医内科学发展简史、病证分类、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4(了解中医内科学与西医内科学的区别与联系。 1 中医内科学【教学内容】 1(讲述中医内科学的定义、性质、任务及地位。 2(简介中医内科学发展简史。 3(简介中医内科病证的分类及其依据。 4(重点讲解与分析中医内科病证的发病学特点。 5(重点讲解与分析中医内科病证的证候学特点。 6(重点讲解与分析中医内科病证的治疗学特点。 7(介绍中医内科学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8(说明中医内科学的学习方法及要求,指出注意与前期课程中医学基础、中药学、方剂学的衔 接,和与其后期课程伤寒论、金匱要略和温病学的关系。【教学方法】 以课程讲授为主,配合电化教学手段。 各论 第一章肺系病证 概述 【目的要求】 l. 了解肺病证的概念、范围。 2. 熟悉肺病证的病因病机。 3. 掌握肺病证的主要证候及特征,掌握治疗要点。【教学内容】

糖尿病中医药研究进展

影响.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1,24(6):40 28 梁毅,等.地甘口服液对辐射损伤小鼠胸腺和脾脏基质细胞集落形成的影响.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1999, 6(10):435 29 刘志强.扶正生津汤提高人体抗辐射能力的临床研究. 河北中医,1999,21(1):10 30 陈建业,等.护生宝口服液对辐射的防护作用研究.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2000,20(4):273 31 毛兰芝,等.抗微一号辐射防护作用的实验研究.新乡医 学院学报,1998,15(3):218 32 方朝晖,等.寿星宝对大鼠60CoΧ射线所致自由基代谢损伤的实验研究.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999,5(6):15 33 王亚平,等.中药首乌复方抗辐射的实验研究.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1999,19(1):48 34 高月,等.四物汤及其单药对辐射小鼠骨髓造血调节作用.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2001,12(5):336 (收稿日期:2003211229) 糖尿病中医药研究进展 浙江中医学院2001级硕士研究生(310053) 鲁科达 张冰冰 关键词:糖尿病 中医药研究 文献综述 糖尿病(D iabetes M ellitu s,简称DM)是一种常见的、多发的内分泌代谢失常性疾病,具有难根治、并发症多、发病率较高的特点,现已成为仅次于肿瘤和心血管疾病之后的第三大疾病[1]。中医药在治疗糖尿病上,从整体调节入手,立足辨证论治,具有疗效显著、无明显毒副作用的特点。现将近年来糖尿病中医药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1 中医对糖尿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对糖尿病的形成现主要认为是由饮食不节,长期过食肥甘厚味、煎炸之品,或七情不调、过违其度,或先天禀赋不足、五脏脆弱,或房室不节、劳欲过度等所致。饮食不节,脾气受损,或肠胃因此而积热、化燥,致伤阴;七情失调,则肝失疏泄,致使代谢失控,或因肝郁化火,使阴伤而燥热,上刑肺金,中伤胃液,下灼肾水,终致消渴;房劳体虚,肾精不足,则虚火内生,灼伤阴液,而成消渴。至于对糖尿病的病机认识,由于切入点的不同,各家也都有自己的观点。传统的“三消学说”[2]认为阴虚内热是糖尿病的基本病机,阴虚则内热,内热又灼伤阴津,两者互为因果,使病程迁延,病情加重。脾胃论者[3]认为脾胃功能异常是导致糖尿病的根本,若脾失健运,则升清降浊之功失职,转枢不利,影响上、中、下三焦而发病。与肝相关论者[4]认为肝是病机所在,因肝主疏泄,主调畅情志活动,主调节气血运行,或肝郁化火,阴伤燥热,影响上、中、下三焦而发病。瘀血论者[5]认为血气瘀阻,瘀久化热,使阴血燥热,耗伤气阴,且血瘀气滞可影响水津的输布和吸收,致使机体气阴两虚、津液不足,发为消渴。近年来,又有人认为气虚为主是糖尿病发病的基本病机[6]。各医家对糖尿病病因病机认识不同,治疗方法也各有千秋。2 糖尿病的中医药治疗 2.1 中医药治疗方法 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的方法甚多,从总体上看,大致有滋阴清热法、益气养阴法、健脾益气法、补肾固精法、滋养肝肾法、补气扶正法、活血化瘀法、泻下润燥法、以酸胜甘法、益胃生津法、水火并补法、燥湿祛痰法等。其中一些治法是根据阴虚内热的病机,使其渐趋正常;补气扶正法则针对因于先天禀赋不足、脏气虚弱而患糖尿病的病人进行医治;燥湿祛痰法是根据糖尿病人多肥胖,而肥人多痰来进行论治;活血化瘀法是依据瘀血病机进行论治;泻下润燥法是治因于阴虚内热所致之肠燥津枯的大便燥结或便秘不通;健脾、益胃、补肾之法自是依据相应病机而治[7~8];以酸胜甘法源于甘过胜可伤脾土,而酸可胜甘之说[9];水火并补法是使水火功能恢复正常运行,各司其职[10]。各法灵活运用,共济治消渴之职。 2.2 有效的单味中药 单味中药治疗糖尿病,用法简单,药专力宏,若能用之得当,可使其发挥较大的疗效,较好地控制糖尿病人的血糖,开发前景很大。且单味中药适当的用入复方及中成药中,效果甚佳。目前,经实验或临床证明有降糖作用的单味中药有[11~14]:黄连、苦瓜、仙鹤草、西洋参、山茱萸、女贞子、僵蚕、大黄、知母、薏苡仁、人参、猴头菇、褐藻、银耳、麦冬、紫草、汉防己、大蒜、三七、人参、蚂蚁、南瓜粉、枸杞子、葫芦巴子、桃树胶等,均对糖尿病有良好的防治作用。现多用其单味中药或有效提取物与其他药物配合使用,效果较好。 2.3 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的作用机制分析[15~17] 中医药治疗糖尿病有一定的疗效,其发挥作用的机制目前认为是通过多个环节、多个途径、多个因素实现的。实验研究表明,中医药发挥治疗作用的机制主要可能与以下几个方面有关:①刺激胰岛细胞分泌胰 ? 5 5 ? 国医论坛 2004年5月 第19卷 第3期 FORUM ON TRAD IT I ONAL CH I N ESE M ED I C I N E M A Y2004,VOL.19,NO.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