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法论问题

方法论问题
方法论问题

阅读经典的方法论问题

一、马克思与马克思主义

“我只知道,我自己不是马克思主义者。”

--马克思致拉法格

这些先生们都在搞马克思主义,但马克思大概会把海涅对自己的模仿者说的话转送给这些先生们:“我播下的是龙种,而收获的却是跳蚤。” --恩格斯

“半世纪以来,没有一个马克思主义者是理解马克思的!”

--列宁

马克思之后的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之后的马克思

1979年,英国肯特大学的麦克莱伦教授发表《Marxism after Marx》。2002年,美国杜克大学的洛克莫尔教授发表《Marx after Marxism》。有三种马克思主义:

归属政治家类型的马克思主义;

归属学者类型的马克思主义;

离谱的苏联式的实践马克思主义。

政治家类型的马克思主义

由于政治原因,人们把列宁、斯大林和毛泽东等都无一例外地说成是世界级哲学家。“这种过分的做法,不仅使得人们的想象力变得贫乏,而且很难把马克思主义研究严肃地作为一个学术活动。”

“口有多大,学问就有多大。”

离谱的苏联式实践马克思主义:

“在前苏联及其卫星国地区,一提到平等、自由和正义等自称共产主义的目标,人们只有苦笑。”

“人民是革命建设的主人。人民应当接受首脑的指导。首脑是头,党是躯体,人民是手足,躯体和手足应当听从头脑的指挥。如果没有头脑,就失去了生命”。

马克思是否过时?

20世纪的争论

弗朗西斯.福山 《历史的终结》

雅克.德里达 《马克思的幽灵们》

“Is Marxism dying?”

“Where is Marxism going”

21世纪的争论

经济思想史上具有分水岭意义的著作。

——米兰诺维奇

对金融资本赚取汇报的概念抱有中世纪的敌意。

——沙克曼

二、回到马克思

“当代哲学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对马克思作出所有人都能够接受的解释”。--K.梅吉尔

要建立一种新的马克思哲学解读模式,这种模式必须能给出可靠的历史的和文本的依据,并保持对时代的开放性。

1. 从政治回到学术

政治和学术纠缠不清的状况,使对马克思思想的阐释成为一种忽左忽右的政治游戏。比如《共产党宣言》,冷战时期将它的主旨概括为阶级斗争、 “两个不可避免”;现在又将其主旨概括为世界历史理论或全球化思想。这种解读损害了马克思文本研究的严肃性、科学性。

2. 从原理回到原著

马克思的原著多处提到“消灭私有制”、“消灭国家”。“消灭”一词的 德文是“aufheben”,这个词有“举起”和“废除”的双重涵义。该词在黑格尔那里意为有保留的否定。因此,应该译为“扬弃私有制”、“扬弃国家”。

“消灭”或者“扬弃”概念在这里引 发出了对许多基本原理问题的再思考、再讨论。

什么是真正的马克思?

上世纪末,英国学者弗朗西斯·惠恩(Francis Wheen)出版了《马克思传》。这本获得英国“四频道”电视台年度最佳政治书籍的传记,引导出欧洲人对马克思的重新认识。

他是一个富有创造力和博学的思想家,一个注重实证研究、对资本利弊了如指掌的经济学家,一个充满人道情怀但不太看得起工人鲁莽行动和不动脑子的革命家,一个在生活、工作和情感上充满诗意的文学家。《资本论》完全可以当做一部哥特式小说、维多利亚情节剧、希腊悲剧或斯威夫特式讽刺文学来读,是一部未完成的文学大著。

mp

三、文本研究的解释学处境

“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哈姆雷特不会变成李尔王。”

——恩格斯《致拉萨尔的信》

从解释学的历史发展来看,施莱尔马赫和狄尔泰为代表的古典解释学是一种客观主义解释学,极力主张摆脱个人的偏见和误解,纯客观地理解

文本的意义。

海德格尔和伽达默尔充分证明,所谓摆脱阅读者的主观世界而达到对文

本的纯客观理解,是不可实现的幻想。

阅读者者无法摆脱“前见”或“先入之见” ,是历史赋予理解者的生

产性积极因素,它为阅读者提供了特殊的“视域”。

一切都是熟悉的,一切又都是初次相逢;

一切都理解过了,一切又都在重新理解之中。 ——何其芳

第一,正视“解释学处境”,是任何文本研究得以可能的前提之一,阅

读者必须形成相应的“问题视域”。 “问题视域” 是任何文本研究得

以可能的必要条件。

第二,正视“解释学处境”,可以使我们对自身的局限性保持自警和自

省,从而避免种种僭妄。每个阅读者的“视角”(perspective)是有

局限的,要避免绝对化和“惟一性”的陷阱。

《皮科罗剧团,贝尔多拉西和布莱希特》﹕

“现在演员早已离开了舞台,布景早已被拆除, 但它的无声的台辞

却在我的思想中萦回不息。”

处理问题的工作方法论

在一家有着严厉老板和强迫症上司的公司上班,作为一名新员工,每个月总有那么几天,我会做出老板在事后开玩笑说“当时恨不得掐死你”的事情。是的,没有例外。下面是这个月的案情高度还原。 一大早还没起床,手机收到客户发来的一封“投诉”邮件,说是收到货后,发现其中一个型号的纸箱上,有一个重要参数是错的。 “Big Mistake!” 看到客户邮件中的这两单词我心里一惊,手机都差点砸到脸上。刚刚接手客户不久就出了这档子事儿,影响仕途啊!我的脑子开始有点乱,床也不敢赖了,赶紧爬起来刷牙洗脸准备往公司滚。 还没出门口,“叮咚”,上司的邮件发过来了。我叹了一口气,这个工作狂上司难道都不用睡觉的吗,仿佛24小时都能够收到她邮件似的。 其实所谓工作经验,其实就是提取出一套工作的逻辑思维方式和处理问题的方法论,这样即使我们遇到之前从来没有遇到的问题,我们也懂得如何1、2、3、4去处理。 我来说一下,当遇到类似问题时候我们的工作方法论是什么: 1检查原始设计是否有误;假如没有,检查是否纸箱生产错误。(目的:检查错误发生源,明确责任方) 2.确认错误纸箱的数量。(目的:判断错误的严重程度,例如100个和10000个,性质就会完全不同) 3.确认其他的系列是否有相同问题。(联动思维:从现有错误联想到其他可能存在的错误,预防或者补救) 4.心里对于解决方案事先有底,知道我们可能有多少个可供选择的方案。 5.联系供应商,告知详细情况,让对方提解决方案。 6.联系客户,告知详细情况及原因,提供筛选后的方案给客户选择。 以上就是处理类似问题的工作方法论,另外,请记得一旦出现问题,必须马上回复客户说会立即处理,然后尽量在当天给客户提供可执行方案。 我还没有到公司,堪称典范的解决问题模板就给到了我。一封邮件下来,从问题源头,解决方案,到和供应商以及客户的沟通可谓是面面俱到了,我不得不佩服上司清晰的处理思路和高效的工作作风。 然而这个并不是事件的全部。回到公司,我把不太明白的地方,又询问了一遍,因为上司在出差,语音回复了我。 心里想着“懂了”,我就开始给供应商写邮件,可是邮件刚刚发过去,上司的信息就又来了:“Kitty,你真的搞清楚事情的始末了吗?明明是A型号出错,你看看你邮件里发的是什么东西?” 完了,我赶紧又看了一遍,再仔细听了三遍语音,果然我没有完全理解清楚,把B型号当成出错的型号了,于是又重新发了一封邮件给供应商,完全复制上一封邮件的内容,只是把A换成了B。“嘘...希望供应商没发现我犯错误了,不然说不定她会鄙视我不专业呢”,我后怕地拍了拍胸口。 一分钟之后,妥妥地又收到了上司的邮件。 “当你发了一封邮件出去,发现有错了,这个时候你不能够直接再发一封对的邮件出去,因为这样会引起混乱,或者误解。我们一直强调职业化,所谓职业化的其中一个重点就是换位思考,假如你事先能考虑到这一点,那么当自己发了一封错的邮件出去后,在第二封邮件里就一定要告诉对方‘sorry I made mistake in last mail’ 。低级错误!事情完结后,请Kitty写一份反思出来。” 哎哎哎,在一个堪称恶龙的高要求老板手下,你永远不知道在自己看来理所当然可是在上司看来岂有此理的错误,会在什么时候悄无声息地来到你身边。 强忍住狂风暴雨般的洗礼,我静下来根据解决问题的逻辑线走,最终还是妥善地解决了本次纸箱错误事件,当然,事后Hello Kitty还是躲不过写一份深刻反思的悲惨命运。

硬系统方法论和软系统方法论的比较

硬系统方法论和软系统方 法论的比较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was revised on the afternoon of December 13, 2020

硬系统方法论和软系统方法论的比较自从接触系统工程方法论,这门课程的最大收获就是自己开始有了方法论的指导了,系统观念也开始慢慢形成。其实大家或多或少的都有一些系统思想,但是不成系统,不很明确。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我的系统的概念在深化,实质上多少年来人们一直在探究的一个观念就是,整体地看问题,应该从问题的多方面去认识它。从哲学的层次看这些观念,就是唯物辩证法。强调对立统一地来研究和看待所研究的问题。围绕着对立统一这个基础,系统方法论就是:还原论与整体论相结合;还原论与整体论相结合;局部描述与整体描述相结合;确定性描述与不确定性描述相结合;系统分析与系统综合相结合。系统的思想要求我们在科研和学习的过程中,应该掌握这一哲学层面的问题,从而可以指导相应的学习和研究工作。 学习系统工程或者系统科学,必须树立整体、综合、价值和全过程观念,这是一个核心所在。对于我们工科的学生而言,霍尔方法论是一个很重要的学习内容,用这个方法论指导自己的学习和训练生活,就会有很明确的指向。 霍尔方法论与另一种软系统方法论之间的不同又是鲜明的,在这里我将进行介绍他们的不同特点。 霍尔的三维结构模式的出现,为解决大型复杂系统的规划、组织、管理问题提供了一种统一的思想方法,因而在世界各国得到了广泛应用。霍尔三维结构是将系统工程整个活动过程分为前后紧密衔接的七

个阶段和七个步骤,同时还考虑了为完成这些阶段和步骤所需要的各种专业知识和技能。这样,就形成了由时间维、逻辑维和知识维所组成的三维空间结构。霍尔三位结构集中体现了系统工程方法的系统化、综合化、最优化、程序化和标准化等特点,是系统工程方法论的重要基础内容。同时,形成了所谓的霍尔管理矩阵 在这个过程系统中,每一阶段都有自己的管理内容和管理目标,每一步骤都有自己的管理手段和管理方法,彼此相互联系,再加上具体的管理对象,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 霍尔管理矩阵可以提醒人们在哪个阶段该做哪一步工作,同时明确各项具体工作在全局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而使工作得到合理安排。把系统工程过程系统运用于大型工程项目,尤其是探索性强、技术复杂、投资大、周期长的“大科学”研究项目,可以减少决策上的失误和计划实施过程中的困难。国内外许多事例表明,运用科学的系统工程过程系统管理方法,决策的可靠性可提高一倍以上,节约时间和总投资平均在15%以上,而用于管理的费用一般只占总投资的3%~6%。在规划和方案探索阶段,只花去装备寿命周期费用的极少部分,但确定了装备一生要花费用的70%;全面工程研制之前,花费的费用占到寿命周期费用的3%,但固定了寿命周期费用的85%; 研制结束时,装备寿命周期费用已被基本固定。霍尔三维结构不适用于以建立和管理“软系统”为目的的社会科学、管理科学等科学领域;而适用于以研制“硬件系统”为目标的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等“硬科学”领域,故有人称霍尔三维结构为“硬科学”的系统工程方法论。

认识论原理方法论

1.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4)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2、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 正确的认识、科学的理论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 错误的认识、不科学的理论则会把实践引向歧途。方法论: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认识;重视正确认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2真理是有条件的具体的 原理内容:真理都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的适用条件和范围。真理都是具体的,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 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方法论:我们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要做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做到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探索真理的过程中要正 确对待错误。

3原理: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认识运动是一种波浪的前进或者螺旋的上升;真理在发展中不断超越 自身,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方法论: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4、真理和谬误的辩证关系: (1)区别:真理和谬误是对立的。真理是人们对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谬误是人们对事物本来面目的歪曲反映; 二者泾渭分明,相互对立,有严格的界限,不能混淆。(2)联系:真理和谬误之间又具有统一的一面,表现在: ①真理和谬误相互依存、互为前提。真理是与谬误相比较而存在 的,没有谬误也就无所谓真理。 ②真理与谬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5原理: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规律的客观性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 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 方法论: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实事求是:P41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方法论大全

基本原理 世界的物质性原理及其方法论要求 1、原理归纳:马克思主义哲学把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叫物质。 界还是人类社会都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世界的本质是物质。 2、方法论要求:这一原理要求我们从实际出发,反对从主观出发,反对 二、意识能够反映客观事物的原理及方法论要求 1、原理归纳: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但会受主 客观方面因素的影响,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会不 同。主观方面的因素主要有立场不同、世界观不同、人生观不同、思维方法不同、知识结构不同。 2、方法论要求:只要我们端正立场,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来观察事物,以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为 指导,不断充实我们的科学知识,运用正确的思维方法,我们就一定能够在正确认识世界的道路上不断前 进。 三、意识反作用的原理及方法论要求 1、原理归纳: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能够指导人 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歪曲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 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2、方法论要求:要求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反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 误的思想意识,既反对否认意识能动作用的形而上学的观点,又要反对片面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 错误。 1、原理归纳: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 展起积极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消极阻碍作用。 2、方法论要求:要求我们既要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 第二课基本原理 一、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原理及方法论要求 1、原理归纳:唯物辩证法认为,联系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普遍之中,其中没有任何一个事物孤立地存在,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 一整体。联系具有客观性和多样性。 2、方法论要求: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对事物的联系进行具体分析,反对形而上学孤立、片面地看问 题。 二、因果关系的原理及其方法论要求 1、原理归纳:唯物辩证法认为,原因是引起某种现象产生的现象,结果是被某种现象引起的现象。在每事 每物的具体因果联系中,原因和结果有严格区别,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因果联系具有普遍性、 客观性、条件性。 2、方法论要求:承认因果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进行科学研究的前提;正确把握 事物的因果联系,才能提高人们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反对倒因为果,倒果为因。 三、整体和部分关系的原理及其方法论要求 1、原理归纳:唯物辩证法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由各个局部构成的有机联系的整体,局部离不开整体,整体 也离不开局部,全局高于局部。 2、方法论要求:整体和部分关系原理要求我们办事情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 得到最大发挥;树立整体观念和全局观念。 四、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原理及其方法论要求 1、原理归纳: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整个世界 是一个无限变化和永恒发展着的物质世界。发展就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即新事物代替旧事物 的过程。 2、方法论要求:用发展的观点观察和分析问题。要把事物如实地看成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要弄清事物 在发展过程中所处的阶段和地位;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反对形而上学静止地 看冋题。 无论是自然 上帝创世说”。 四、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方法论要求

(完整word版)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__课后问答题

第一部分 1.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之间有什么样的关联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全人类彻底解放的学说,它科学地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以及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是一种在实践中不断地丰富、发展和完善的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 (2)什么是社会科学方法论。社会科学方法论是关于社会科学的一般研究方法的理论,是人们从一定的社会科学学科角度出发,对社会现象或事物所做的系统分析或解释的科学的方法体系,主要研究对象是关于社会科学的一般研究方法,及研究社会科学一般研究方法中的各种方法的特点、操作程序、作用及其限度,又研究这些方法之间怎样发生有序联系和整体作用。 (3)联系:马克思主义是社会科学方法论的灵魂,必须自觉加以坚持。我们要用发展着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来指导当代中国的实践。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对社会科学研究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我们研究社会科学,如果离开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就不可能了解社会历史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所以,科学的方法,对社会主义的研究问题特别重要。 2.如何正确理解当代西方社会科学方法论 正确理解当代西方社会科学方法论主要是对以下五点的正确认识。 (1)理解西方社会科学方法论中的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科学主义是用自然科学的眼光看待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学科性质和研究方法,主张在自然科学的规范和方法论系统中建构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方式和体系。人文主义突出强调人文社会现象与自然现象的根本区别,强调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在性质和研究方法方面的根本区别。 只有把这两者结合起来,我们才能获得对社会历史的全面认识。 (2)理解西方社会科学方法论中的个体主义与整体主义。个体主义认为个体决定整体,只有从个体出发才能很好地解释社会历史运动。整体主义认为整体决定个体,只有从整体出发才能有效地解释社会历史运动。 (3)理解结构功能主义。结构功能主义是借鉴现代科学中的结构功能方法而形成的学术思潮和方法论流派。要素之间的关系形成一定的结构,结构决定功能。功能是我们最为关注的,在现实生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4)理解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是作为对现代性的反思与批判而产生的,最初在当时的德法兴起,现在美国比较盛行。后现代主义有解构性和建设性的两大基本价值取向。当我们加强现代化建设的同时,应当努力克服它们所带来的一些负面问题。 (5)认识关于西方社会科学方法论的评价。总体上来看,西方社会科学方法论是与西方社会进步和西方社会科学发展相关联的。如果我们承认西方社会科学也是当代人文社会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就应当承认他们的社会科学方法论也具有合理性。

陈世清: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方法论与理论依据

陈世清: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方法论与理论依据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方法论是什么?市场经济的发展是复杂系统工程,所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方法论就是用复杂系统论的方法给政府宏观调控在市场经济复杂系统中合理定位,明确宏观调控的必要性与可能性、宏观调控的性质、宏观调控的要素、结构与功能。复杂系统论方法就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首要方法。 市场经济发展本身是复杂系统工程。社会是一个系统,市场经济社会也是一个系统,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经过商品经济发展到市场经济,不是系统化减弱的过程,而是系统化强化的过程。宏观调控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并非从来就有也非一成不变的。在商品经济早期,宏观调控的作用并不明显;这时自由竞争的作用占主导。这也就是为什么这时期自由主义经济盛行的根本原因。到了市场经济时期,随着经济的主体化、系统化,迫切需要用上层(包括国家、制度、法律、规则)的作用来整合下层,使无序的经济活动有序化,分散的经济活动全息化、规模化,这时宏观调控的作用才逐步占主导。宏观调控必然性的背后,是生产方式的变迁。如果看不到宏观调控必然性背后的生产方式变迁,把宏观调控凝固,是用非历史的方法研究经济制度变迁。这既非规范方法、也非实证方法。 通过空间展示的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同层次和时间上的不同阶段,由经济社会系统的性质所决定,而经济社会系统的性质,由系统中的各个要素整体共同决定,而不是由某一方面单独决定。因此,同样是商品经济,东方的特别是中国的商品经济处于人身依附关系的四面包围之下,因此本质上属于农业性商品经济;而西方的商品经济则大部分摆脱了人身依附关系而独立发展,因此性质上属于纯商品经济。前者由于整体上受制于人身依附关系,所以随着政治关系的变动而随生随灭,难以发展到工业经济社会;后者则有着相对独立的发展,所以一般比较容易持续地发展到工业经济社会。当然,除了政治关系外,宗教意识形态、地理环境、生活方式、道德风俗习惯等都对能否进入工业经济社会起了较大的作用。可见,决定经济社会的性质是农业还是工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不是商品经济一个要素,而是经济社会系统的整体功能。在这里,生产力作为经济社会系统的整体功能,它的标志不等于生产力本身;经济社会系统中的任何一个要素都可以作为生产力的标志(根据系统的协同律、相关律),其中生产工具可以直观地、典型地作为经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标志,但也仅仅是标志而

比较学方法论

比较学方法论 Phybi Linguistic group Carridon University 1.比较和比较学 You know one,you know none. ——someone 比较,即是寻找不同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异同,是人类认识世界,研究和理解事物的一种基本方法.人们通过比较,找出所比较事物的异同,加深对事物的理解[1].比较不仅在学术研究中意义重大,它沟通了两个或多个不同的领域和对象;在启发式教育中也是非常重要的,首先,比较是知识的基础[2],学习者通过比较同化和吸收所学的知识.通过比较,人们能够将抽象的事物变得直观具体,并且把不同的知识点连接起来,加深记忆.仅举一例,伟大的物理学家和教育家费曼在回忆他的儿童时光时,讲到他父亲给他讲恐龙的时候,就将恐龙的大小和他们家的房子对比,“恐龙立起来,它的头可以探进我们家三楼的窗户.”小费曼正是在这种教育方式下,产生了对科学的浓厚兴趣.这样的比较学习法,不管在我们学习还是教育中,都是富有启发性的.

2.比较学的意义 没有比较,就没有知识, 也没有知识的进展. ——phybistein 一个事物的性质和意义,往往是通过和其他事物相比较才能显现出来的.比如,我们成长的过程中,如果没有他人作为参照物,作为比较对象,我们的自我和人格的形成是难以想象的.宏大一点的例子,中华文化和文明之所以能够实现自我定位,是和与其他文化和文明比较研究分不开的.因为比较,事物立焉. 比较不仅能帮助我们消化和巩固旧知识,还能产生新知识.通过对不同事物的比较,我们产生一大类事物的共性知识,形成统一而广泛的理论——事实上,这正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理论的基本目标之一.此外,通过比较,我们能找出同一类事物的不同之处,并且深究其原因,形成不同种类的新的子学科,这也是科学发展的的模式之一.在科学研究逐步细化的今天,比较学显得尤为重要,如上文所述,它能沟通不同的学科或子学科,帮助产生新知识和对世界的深入理解.现在风行的交叉学科研究,实际上部分就是比较学. 3.比较对象的关系 一种事物的特点,要和别的事物 比较才能显出来...语言也是这样. ——吕叔湘 我们研究的对象往往是一个集合,因此考察集合之间的基本关心是有益的.集合中元素和集合的基本关系,是属于和不属于.元素之间的关系,有函数关系和等价类关系.集合和集合之间的基本关系,是包含和不包含.集合之间的基本运算是交并补,以及集合减法.有结构的集合之间,还存在同构等关系.

认识论原理方法论

1、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1、实践就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 (1)实践就是认识的来源 (2)就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实践就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4)就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2、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 正确的认识、科学的理论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 错误的认识、不科学的理论则会把实践引向歧途。方法论: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检验与发展认识;重视正确认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2真理就是有条件的具体的 原理内容:真理都就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的适用条件与范围。真理都就是具体的,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 说的,都就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 的统一 方法论:我们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要做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做到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探索真理的过程中要正确 对待错误。 3原理: 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与上升性;认识运动就是一种波浪的前进或者螺旋的上升;真理在发展中不断超越自

身,追求真理就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方法论: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与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与发展真理。 4、真理与谬误的辩证关系: (1)区别: 真理与谬误就是对立的。真理就是人们对事物及其规律 的正确反映,谬误就是人们对事物本来面目的歪曲反 映;二者泾渭分明,相互对立,有严格的界限,不能混淆。 (2)联系:真理与谬误之间又具有统一的一面,表现在: ①真理与谬误相互依存、互为前提。真理就是与谬误相比较而存 在的,没有谬误也就无所谓真理。 ②真理与谬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5原理: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规律的客观性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 方法论: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就是,理论联系实际,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在实践中检验与发展真理。 实事求就是:P41 解放思想:就就是使思想与实际相符合,使主观符合客观。 与时俱进:就就是我们的全部理论与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有创造性。 ①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就是实事求就是的内在要求与前提

(完整版)高中政治哲学原理及方法论大全

第一部分辩证唯物论(核心内容:物质、意识、规律、主观能动性) 原理一物质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1、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 有目的性,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正确的意识对物质的发展有促进作用。 【方法论】:重视意识作用,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2、物质决定意识 【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原理二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原理 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是普遍的,客 观的。 【方法论】:①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②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 律改造客观世界。 ③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原理三人与自然的原理 自然界是客观的,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前提。 【方法论】:要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原理四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原理 人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人能够 能动的改造世界。正确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有促进作用;意识对人的生理活动具有 调节作用。 原理五一切从实际出发 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把客观存在的事物作为根本出发点。 【方法论】:①我们办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 ②要求我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坚持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 质和规律,用科学的理论指导实践。 ③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 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既要反对夸大意识的能动作用的唯意识主义, 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原理六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尊重客观规律是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发挥主观能动性能够认识事物的规律。 【方法论】: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第二部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核心内容:实践、认识、真理)原理一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

“一窗式”政务改革方法论---改革具体做法

“一窗式”政务改革方法论---改革具体做法 广州荔湾区是国内政务改革的标杆之一,2013年在全国最先创造性的提出“一窗受理”的政务改革模式。荔湾政务改革背后思路的提出者和推动者为时任荔湾政务办主任的 刘允强。4月20日开始,刘允强主任携自己的独家秘笈,连续三个工作日4月20日、23日、28日,分别从“动因和方法”“机制创新”“具体做法”三个方面,全方位的阐述“一窗式”政务改革方法论。本文是第三期的分享内容。大家好!上两次分别分享了推动“一窗式”政务改革的想法和方法、机制创新,今天主要谈谈“做法”。 大家都知道,我们都是一线工作者,是改革的“操盘手”,迫切需要的并不是理论上的研究,而是具体实施过程中可预见或不可预见的领导重视、组织保障、机制管理、业务流程、清单编制、信息平台、数据共享、多次录入、表单整合、法规障碍等实质性问题。许多政务同仁无不期盼着通过修法来解决这些障碍和拦路虎。 但,修法变法确属不易。所以,对此,我曾思考过。但,我更多的思考的是面对现实,如何通过组合业务、优化流程、串并结合、数据共享、材料共用,通过信息化手段,将环节互联、比对校验、互为关系,来实现应用落地。换句话说:不拆房子重建,做好房子里面格局的合理设计,让更合理些、

舒适些。我们在现行的法律法规之下进行政务服务改革,做到最好,做到极致,做到已经再也无法突破时,我想,一定会从变革到变法了。 因为在现实当中,领导们都说是高度重视的,部门领导都说是积极配合的。但一碰到具体业务在实施过程中与传统习惯性操作有冲突时,就说与上面规定不符(其实许多规定都是部门自定或为自保而附加的“私货”)等等,不一而足。所以,改革推进顺利与否,就必须重视“做法”。就要以“办事群众、窗口人员、审批部门、主要领导”这“四个用户”的不同角度去考虑,紧紧围绕这“四个用户”的核心需求,以及相互的关系,通过改革实现各自分享到“红利成果”,也就是各有所得,这样才能获得多方的支持,使各方给力。 即:一是办事群众(办事快、材料少、易网办、少跑路),二是窗口人员(规范化、标准化、数据化、便操化、共享化),三是后台审批人员(规范化、标准化、联动化、易操化),四是领导者(可视化、监督化、可控化、比对化、流程化)。以上这四个方面的相互关系非常重要,要理顺这些关系,政务改革才能成功。因为只有通过领导的给力,部门才会放下身段来配合你,你的政务改革才能成效明显提高,才能为企业、为群众办事提供更为优质高效的服务,营商环境才有真正得到质的提升,群众才会有获得感!为此,实现政务服务改革平稳顺利实施,关键要做好以下十个方面工作:

比较法的比较方法论

比较法的方法论 ——丁? 比较法容提要: 比较法是一门独立的处于边缘位置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其研究围包括世界各个法律体系之间的关系,通过观察分析研究其相同点和不同点方法比较法律体系,法律秩序的比较研究,论本文提出比较法的研究方法,比较法法律文化解释学随着人类的历史进人崭新的世纪比较法这门学科迈人了其发展进程。 关键词: 比较法的框架比较观念主要类型 一.比较法的框架 比较法的框架解释何为比较法及怎样界定比较法。它不是一门法律而是法律;不同法律制度的比较。通过观察分析研究其相同点和不同点方法比较法律体系,法律秩序的比较,并不是一切法的比较都是比较法,并不是一切法的比较都是比较法,同一国家历史上不同时期的法的比较、同一法律制度的不同法律部门之间的比较以及单一制国家的不同地区的法的比较都是比较法的畴。 二.比较观念 比较法的方法比较以外国法为比较研究的基础,研究不同法律制度的相同与不同和他们的发展趋势,一些比较法学家,对于比较法的研究方法的争议问题有不同的理由,基于研究的视角

和目的的不同,比较法的方法论大体有以下几种观点。 宏观比较:是把法律作为一个整体进行比较主要是对英美法系、大陆法系、与社会主义法系的不同法系国家的法律、法律制度的与法律理论相联系的一般的法律比较研究,是关于整个法律制度的比较宏观比较。宏观比的理论性的结论多运用于比较宪法和政治学方面的研究。 微观比较:是对同一法系的法律、法律制度的具体法律规则和制度的比较研究,将具体法律制度、法规放在其法律的和“非法律的背景和环境中进行考察”是法律部门和法律制度一级的直接的社会功能比较。当然,二者是相互交错的。瑞典比较法学米凯尔?博丹认为,比较可以是双边的(即两个法律制度之间)或者是多边的即三个以上法律制度之间。宏观比较是指不同法系不同社会制度国家的法律、法律制度的比较。 大体一下三种情况:一,不同法系之间的相同社会制度国家的法律之间的比较,比如普通法法系与大陆法系国家的法律之间比较。二,不同社会制度国家相同法律、法律制度之间的比较。三,同一国家的属于不同社会制度或不同法系的法律和法律制度之间的比较微观比较是对具体法律细节的比较指包括法律概念、规则、制度、部门法等方面的具体细节比较。比如,“合同”具体细节之间英美法系与大陆法系之间的比较;“占有” 具体细的大陆法系中不同国家法国与德国法之间比较等均属于微观比较。

美术鉴赏教学的方法与策略

美术鉴赏教学的方法与策略 孔新苗 美术鉴赏这门课的基本要求在课标中很明确,义务教育叫“欣赏”,高中叫“鉴赏”。 一、美术欣赏课教学的特点 义务教育课标: “欣赏?评述”领域是指学生通过对自然美、美术作品和美术现象等进行观察、描述和分析,逐步形成审美趣味和美术欣赏能力的学习领域。学生除了通过欣赏获得审美愉悦之外,还应认知作品的思想内涵、形式与风格特征、相关的历史与社会背景,以及作者的思想、情感和创造性的劳动,并用语言、文字、动作等多种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与认识。 概括来看课标描述欣赏课:对象——自然美·作品·现象;活动——观察·描述·分析;享受——审美愉悦;认知——内涵·形式·风格·背景·作者;养成——审美趣味·欣赏能力。 高中鉴赏课的成就标准有: (1) 积极参与美术鉴赏活动。 (2) 懂得美术鉴赏的基本方法,恰当使用美术术语(如形状、色彩、空间、材质等),以自己的观点采用一种或多种方法描述、分析、解释和评价艺术作品,并与他人进行交流。 (3) 运用多种方法或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收集美术的有关信息。 (4) 知道重要的美术家及其代表作品,了解中外美术的主要风格、流派。 (5) 理解美术与自然、社会之间的关系,在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 (6) 热爱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尊重世界多元文化。 从课标的成就目标看,最后落实就是学习美术鉴赏的基本方法。“学习方法”决定了我们的教学方法,方法背后体现是我们的理念和教学目标。因为任何目标不谈方法的时候目标就是瞎说,只有把方法和目标揉在一起,根据情境采取策略,才是进入了一个做事的状态。 Elliot.W.Eisner:“从认识上来说,艺术方面的知识是非常复杂的。它要求对人的想象力、感觉力进行训练和培养,要求对象具有关注细微差别的能力,具

硬系统方法论和软系统方法论的比较

硬系统方法论和软系统方法论的比较 自从接触系统工程方法论,这门课程的最大收获就是自己开始有了方法论的指导了,系统观念也开始慢慢形成。其实大家或多或少的都有一些系统思想,但是不成系统,不很明确。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我的系统的概念在深化,实质上多少年来人们一直在探究的一个观念就是,整体地看问题,应该从问题的多方面去认识它。从哲学的层次看这些观念,就是唯物辩证法。强调对立统一地来研究和看待所研究的问题。围绕着对立统一这个基础,系统方法论就是:还原论与整体论相结合;还原论与整体论相结合;局部描述与整体描述相结合;确定性描述与不确定性描述相结合;系统分析与系统综合相结合。系统的思想要求我们在科研和学习的过程中,应该掌握这一哲学层面的问题,从而可以指导相应的学习和研究工作。 学习系统工程或者系统科学,必须树立整体、综合、价值和全过程观念,这是一个核心所在。对于我们工科的学生而言,霍尔方法论是一个很重要的学习内容,用这个方法论指导自己的学习和训练生活,就会有很明确的指向。 霍尔方法论与另一种软系统方法论之间的不同又是鲜明的,在这里我将进行介绍他们的不同特点。 霍尔的三维结构模式的出现,为解决大型复杂系统的规划、组织、管理问题提供了一种统一的思想方法,因而在世界各国得到了广泛应用。霍尔三维结构是将系统工程整个活动过程分为前后紧密衔接

的七个阶段和七个步骤,同时还考虑了为完成这些阶段和步骤所需要的各种专业知识和技能。这样,就形成了由时间维、逻辑维和知识维所组成的三维空间结构。霍尔三位结构集中体现了系统工程方法的系统化、综合化、最优化、程序化和标准化等特点,是系统工程方法论的重要基础内容。同时,形成了所谓的霍尔管理矩阵 在这个过程系统中,每一阶段都有自己的管理内容和管理目标,每一步骤都有自己的管理手段和管理方法,彼此相互联系,再加上具体的管理对象,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 霍尔管理矩阵可以提醒人们在哪个阶段该做哪一步工作,同时明确各项具体工作在全局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而使工作得到合理安排。把系统工程过程系统运用于大型工程项目,尤其是探索性强、技术复杂、投资大、周期长的“大科学”研究项目,可以减少决策上的失误和计划实施过程中的困难。国内外许多事例表明,运用科学的系统工程过程系统管理方法,决策的可靠性可提高一倍以上,节约时间和总投资平均在15%以上,而用于管理的费用一般只占总投资的3%~6%。在规划和方案探索阶段,只花去装备寿命周期费用的极少部分,但确定了装备一生要花费用的70%;全面工程研制之前,花费的费用占到寿命周期费用的3%,但固定了寿命周期费用的85%; 研制结束时,装备寿命周期费用已被基本固定。霍尔三维结构不适用于以建立和管理“软系统”为目的的社会科学、管理科学等科学领域;而适用于以研制“硬件系统”为目标的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等“硬科学”领域,故有人称霍尔三维结构为“硬科学”的系统工程方

哲学原理与方法论归纳整理

哲学原理与方法论归纳整理 导读: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其中,辩证唯物主义包括辩证唯物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唯物辩证法三个组成部分。历史唯物主义包括历史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等组成部分。学习时应把握以下范畴:物质、运动、静止、规律、意识、认识、实践、真理、联系、发展、矛盾、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人民群众、价值及价值观、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价值创造与实现。 一、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论8、唯物辩证法19、认识论3)(共30条原理) 第一部分:辩证唯物论(物质和意识、规律和主观能动性)(共8条原理) 一、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1、【原理内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是物质的。意识是物质的派生。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2、【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认识和客观实际相符合。 3、【反对】:反对实际工作中,违背世界物质性原理的表现是主观主义。 ☆☆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1)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求我们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2)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二、物质决定意识原理 1、【原理内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2、【方法论】: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 3、【反对】:反对不从实际出发的主观主义。反对本本主义(教条主义)、经验主义。 三、意识能动作用原理(或意识反作用于物质原理) 1、【原理内容】:(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人的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以认识之物。意识具有计划性、目的性、主动创造性与自觉选择性。 (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①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歪曲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②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 2、【方法论】:要求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3、【反对】:反对否对意识能动作用的形而上学观点和片面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 四、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重点掌握】 (1)【原理内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正确意识对事物发展起着促进作用,错误意识对事物发展起着阻碍作用。 (2)【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又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3)【反对】: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和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规范比较_结构比较与功能比较_比较法方法论研究

法 商 研 究1997年第1期(总第57期) 法学比较研究 规范比较、结构比较与功能比较 ——比较法方法论研究 饶 艾 在比较法理论的研究中,比较法方法论的研究应该说是薄弱的一环,中外学术界概莫能外。当代著名的比较法学家德国学者K ?茨威格特和H ?克茨就曾这样说过:“迄今关于比较 法的方法很少有系统的论著。”①在我国,即使是比较法大家沈宗灵先生的权威著作《比较法总 论》对此问题也着墨甚少。究其原因,除了比较法学科的研究本身仍处在起步阶段,其诸多理论均需建立完善,以及该理论有一定的难度之外,没有受到学术界应有的足够重视,恐怕也是一个方面。有学者这样说过:“某些学科如果必须忙于从事探讨自己的方法论,就是带病的科 学。”②或许,为避嫌,比较法学家便纷纷远离该学科方法论的研究,而将注意力放在比较法领域的其他方面,如比较法的学科性质、比较法的功能作用、法系理论,等等。然而,比较法方法论的研究却有着重要的理论及实践意义,它不仅是“思想方法”,而且还是“工作方法”,即它不仅是比较法研究的方法论,而且还是一种可供研究者操作的具体的工具或技术。 一 关于比较法方法论问题,中外学者的有关论著均认为就是“比较”的方法。而众多学者在关于比较法方法的论述中又是对“比较”的对象从不同的角度及范围进行具体的分类,从而形成了比较法研究方法上的对内比较和对外比较、宏观比较和微观比较、纵向比较和横向比较、双边比较和多边比较,等等。其实,这仍是对比较法学的一种潜意识的误解。比较法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其研究所采用的方法不应该仅仅是比较的方法;反过来,比较的方法对于任何一门学科都是重要的方法。笔者认为,比较法的研究方法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研究方法,是比较法作为一门独立的法律学科所普遍使用的一般的方法。关于法律学科的研究方法,“英国19世纪末著名的法学家詹姆斯?V ?布赖斯在其所著《历史与法理学研究》一书中对此最早作了专门论述,他将法律科学中所运用的方法归结为四种,即形而上学方法或先验方法、分 析方法、历史方法、比较方法。”③在我国,法学的研究方法一般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社会调 查方法、历史考察方法及比较分析法。比较法学的研究对这些方法都必须重视并给以理论上的承认。实际上,在比较法的研究中,在运用比较方法的同时,必然交替地运用其他方法。而且,比较法学者应以更敏锐的眼光、更广阔的视野吸收其他学科最先进的方法以充实自身的研究 ①②③徐国滢:《法学研究方法的历史演进》,《法律科学》1992年第4期。 [德]K ?茨威格特、H ?克茨:《比较法总论》,潘汉典、米健等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53页。[德]K ?茨威格特、H ?克茨:《比较法总论》,潘汉典、米健等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53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意义总结

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意义总结 一、唯物论的方法论意义: 1、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要把客观存在的事物作为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根本出发点,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要求和具体体现。从实际出发,就是要从发展变化着的客观实际出发,从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出发,按照客观世界的本来面目认识世界而不附加任何外部的主观成分。从根本上说,就是要从客观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律出发,在实践中按客观规律办事。 2、要坚持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的统一(也就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其一,在认识世界时,由于规律隐藏在事物的内部,我们只有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透过现象认识、把握事物的规律。其二,在改造世界时,我们应该发挥主观能动性,根据实践目的的需要改变规律赖以起作用的条件,从而限制和防止规律的有害作用,利用其有利作用。 二、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意义: 1、事物普遍联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第一,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我们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第二,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我们要正确认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坚持统筹兼顾,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和持续发展。第三,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我们应顺应世界潮流,抓住机遇,扩大开放,发展自己。 2、把握矛盾性原理的方法论意义:矛盾是客观、普遍存在的,要正视矛盾,不要回避矛盾;矛盾具有特殊性,要全面地具体地分析矛盾;用不同方法解决不同矛盾是辩证法的基本要求,要用正确的方法去化解矛盾。解决矛盾时要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要看到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但要抓重点、抓关键、看主流。 (1)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原理的意义

社会科学方法论的若干问题

社会科学方法论的若干问题 周晓虹 (南京大学社会学院院长、教授、博导 南京 210093) 摘 要:社会学乃至整个社会科学都是现代性的产儿,因此自社会科学诞生的那天起,就欲图将自己打造成像自然科学那样的 科学 ,但事实上人类行为的主观与能动性始终使其无法摆脱人文主义的纠缠,成为一门纯粹的实证科学。不仅某种流行的理论范式始终制约着人们对现实社会的研究,在实证主义的探索之外,人文主义在社会科学的研究中也继续扮演着重要的方法论角色,而关于价值中立的无尽争议更是说明了这一原则的相对性。对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探讨无意终结实证主义与人文主义之争,但却意在为这种非此即彼的争议提供一种相互包容的视角。 关键词:范式;实证主义与人文主义;价值中立;社会科学方法论 中图分类号:C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63(2011)06-0001-07 如果说人文学科(humanities)是以人类的精神产品为研究对象的话,那么社会科学(social sci ences)则是以人类群体及其行为为研究对象的。作为 现代性 的产儿, 社会科学自诞生的那天起,就欲图将自己打造成像自然科学那样的实征 科学 ,但事实上人类行为的主观与能动特征始终使其无法彻底摆脱人文主义的纠缠,成为一门纯粹的实证科学。我们可以通过对科学范式、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以及价值中立这涉及社会科学方法论的三大问题的讨论,来理解社会科学的学科地位和基本性质。 一、科学范式:理论是如何左右社会科学研究的 范式(paradigm)这一概念的创用者是美国科学史家托马斯 库恩。按照库恩的观点,科学不是按照进化的方式发展的,换句话说它不是一点点积累起来的一个量变过程,而是通过一系列革命的方式实现的质变过程。这一质变过程涉及到不同范式间的转换,即 一个共同体成员(也可以说是一个科学家共同体)所共享的信仰、价值观、技术等等的集合 的转换。从这样的视角来看,发生在20个世纪初的那场 物理学革命 ,不过就是一种范式(爱因斯坦的物理学)代替了先前流行的另一种范式(牛顿物理学)而已。 1970年,系统表达库恩上述思想的著作 科学革命的结构 出版后,对自然科学乃至整个科学的发展历史的解释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仅仅5年后,美国社会学家乔治 瑞泽尔就借用这套思想写成 社会学 一门多范式的科学 一书,用以解释社会学及其思想的继替与发展。瑞泽尔的创造体现在这样两个方面:其一,在库恩那里,相互竞争和对立的范式是不可通约的,或者说, 只有承认牛顿的理论是错误的,爱因斯坦的理论才能被接受 , 但瑞泽尔没有坚持库恩提倡的这种范式间的非此即彼性,在他看来在社会科学的不同范式之间有着更为鲜明的继承性或包容性;其二,为了使范式的概念能够在社会科学中获得更为灵活的使用,瑞泽尔提出可以在三种意义上使用 范式 的概念:(1)可以用来区分科学家共同体或干脆用来区分不同的学科,如物理学和化学,或社会学和心理学就是两种不同的范式;(2)可以用来区分某一学科领域的不同发展阶段,如18世纪时的 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