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药物治疗进展(一)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药物治疗进展(一)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药物治疗进展(一)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药物治疗进展(一)

【摘要】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s)是一种令人困惑的妇科常见病。近年来,随着对该病基础与临床研究的不断深入,EMs的药物治疗取得了很大进展。本文就EM的药物的治疗方法及其新进展做一综述。

【关键词】子宫内膜异位症;药物;治疗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一种常见的妇科疾病,其在育龄妇女中的发病率约为10%,在不育妇女中的发病率可高达30%~60%〔1〕。近年来并有明显的上升趋势。其主要症状表现为盆腔疼痛和不育。手术虽然是子宫内膜异位症首选的也是最好的治疗方法,但手术不能清除所有的病灶,也不能祛除肉眼看不到的病灶,术后复发常在所难免,因此,药物治疗仍占有重要地位。目前,通过临床验证且已被批准生产或进口上市的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药物有两大类,即雄激素类衍生物和GnRH-a 类。雄激素类衍生物达那唑是治疗内异症传统的有效的药物,但因有明显的雄激素副反应,发达国家目前已少用。GnRH-a是目前公认的治疗内异症最有效的药物,是发达国家最常用的药物,在我国临床应用近年来明显增多。另外,根据临床经验,公认可以缓解子宫内膜异位症疼痛症状有效的药物还有孕激素类和短效口服避孕药类。而其他药物的使用,如芳香化酶抑制剂、GnRH拮抗剂及含药物宫内节育器等还处于探讨阶段。1雄激素类衍生物:达那唑、内美通和孕三烯酮

1.1达那唑(danazol)又名丹那唑,是17a乙炔睾酮的衍生物,因此具

有一定的雄激素作用。达那唑可阻止垂体FSH和LH的释放,从而抑制卵泡发育和排卵,血雌孕激素水平显著下降,不利于异位子宫内膜的生长和发育。此外,达那唑对子宫内膜还有直接的抑制作用。长期使用后,异位子宫内膜萎缩,甚至死亡。研究还发现,达那唑能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使患者血清中IL-1,IL-6的水平明显降低,表明达那唑可显著改善与内异症相关的免疫异常〔2〕。适用于轻中度患者、年轻有生育要求者以及手术后巩固治疗。自月经期第1~3天内开始服用,每天2~3次,每次200mg,连续服用3个月为1个疗程,可以服用2个疗程,总量每天不超过800mg。有报道称达那唑与他莫昔芬同时服用,可以减少达那唑用量,并减轻达那唑的副作用〔3〕。另外本品可以阴道给药,可使局部较快的达到较高浓度,止痛与消结节效果较好。常见副反应有肝功能影响、雄激素作用、更年期症状等等,用药期间应每月复诊并检查肝功能,对肝功能轻度升高者可加服联苯双脂继续用药〔4〕,偶尔有肝功能过高者,宜及时停药并予保肝治疗,一般停药后2~4周肝功能恢复正常。

1.2内美通(gestrinone)化学名三烯高诺酮,国产者药物名为孕三烯酮。内美通为非饱和的19-去甲睾酮的衍生物,具有弱的雌激素活性但在体内则抗雌激素。其作用机制类似达那唑,通过抑制垂体促性腺激素,使LH和FSH下降,进一步抑制卵巢功能减少雌激素的合成;另一方面直接抑制子宫内膜及异位内膜,使异位病灶细胞失活及退化。自月经期第1~3天内开始服用,每次

2.5mg,每周2次,连服半年,最大用量为每周10mg。其不良反应发生率和达那唑相似,唯程度较轻。

2GnRH-a类

GnRH-a是一种人工合成的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与GnRH相比其稳定性好,与受体的亲和力强,半衰期长,效价约为GnRH的100倍。目前常用的GnRH-a类药物有戈舍瑞林(goserelin诺雷德)、亮丙瑞林(leuprorelin抑那通)、曲普瑞林(tryptorelin达必佳)等等。正常情况下,下丘脑分泌GnRH成脉冲式,使用GnRH-a后,药物持续作用于垂体,与垂体内的GnRH受体相结合,持续占用GnRH受体并移入细胞内,细胞膜GnRH受体缺乏,垂体FSH和LH节律分泌消失,从而抑制卵泡发育和排卵,血雌孕激素水平显著下降,长期使用后,异位子宫内膜萎缩,甚至死亡.药物注入人体后,于4周内持续释放,代谢成肽片段后从肾和胃肠道排出,对肝、肾无毒性。长期用药无药物蓄积现象。一般自月经期第1~5天开始注射,每4周一针,共用6针。用药后两周内可因短暂血雌激素水平上升引起一过性疼痛加重和乳房胀痛(flare-upeffect,即点火效应)。此后副反应主要为低雌激素引起的类似更年期的症状,如潮热、出汗、性情急躁、头痛、失眠、阴道干涩、性欲改变、抑郁等。雄激素作用如痤疮、多毛和声音变化等少见。用药后患者多从第2个月开始闭经,可有少量淋漓出血。对血脂和肝功能一般无影响。长期用药可引起骨钙丢失,停药后可逐步恢复。用药期间不宜怀孕,有生育要求者应于停药后月经正式恢复后试行妊娠。针对GnRH-a使用后的低雌激素症状和骨钙丢失,现主张在使用GnRH-a 期间加用小剂量雌孕激素即所谓的“反加疗法”(add-backtherapy),这

样既可防止骨钙丢失,又减少了低雌激素的副反应,同时并不降低对内异症的治疗效果。用药时机为使用GnRH-a的第2个月至停药后1个月。常用的反加疗法有每天加服倍美力0.3~0.625mg及安宫黄体酮2~4mg,或每天加服利维爱1.25~2.5mg。

3其他常用于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药物

3.1孕激素类药物常用药物有炔诺酮(妇康片),甲地孕酮(妇宁片)和安宫黄体酮等。孕激素类药物可反馈性抑制下丘脑-垂体-卵巢轴,通过抑制排卵降低体内雌激素水平。此外,还可以直接作用于异位的子宫内膜,使之过度蜕膜变,进而萎缩坏死。一般自月经期第1~5天开始服用,每次剂量在5~10mg之间,一次顿服,以闭经为准,可适当调整药量,疗程一般均为半年。炔诺酮副反应类似达那唑,有时还有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甲地孕酮和安宫黄体酮的雄激素副作用较轻。用药期间应定期检查肝功能。因为孕激素会刺激子宫肌瘤长大,故有肌瘤者慎用。

3.2短效复方避孕药常用复方地索高诺酮(marvelon,妈富隆)。避孕药中的雌孕激素类药物可反馈性抑制下丘脑-垂体-卵巢轴,通过抑制排卵降低体内雌激素水平。此外,还可以直接作用于异位的子宫内膜,使之过度蜕膜变,进而萎缩、坏死。新型口服避孕药在低剂量雌激素的基础上,孕激素更为高效,而雄激素作用轻微。自月经期第1~5天开始服用,每次1~2片,连服半年。有些患者出现恶心、呕吐、头痛、头晕、体重增加和情绪波动等,通常在几个月后消失。对血脂代谢可

能有不良影响。另外,避孕药中的雌、孕激素会刺激子宫肌瘤长大,固有肌瘤者慎用。

3.3米非司酮(mifepristoneRU486)商品名息隐。作为孕激素受体拮抗剂,影响下丘脑-垂体-卵巢轴,通过抑制排卵降低体内雌、孕激素水平并对抗孕激素的作用,从而抑制异位子宫内膜的生长。每天口服12.5~25mg,连服3~6个月。部分病人有轻度潮热、出汗、小关节痛和下腹痛等。长期用药时子宫内膜处于单纯雌激素刺激而无孕激素拮抗状态可能引发子宫内膜病变。

4处于探讨阶段的药物或制剂

4.1含药物宫内节育器(LNG-IUS曼月乐)用LNG-IUS治疗内异症,患者痛经、性交痛和盆腔痛等症状明显改善,异位结节缩小,对中重度内异症行腹腔镜保守性手术后即刻放置LNG-IUS可明显降低疼痛的复发率〔5~6〕。

4.2芳香化酶抑制剂Takayama等报道用芳香化酶抑制剂治疗1例晚期内异症患者的成功经验〔7〕。采用非甾体的芳香酶抑制剂法倔唑(Fadrozole)、氢氯化物(Hydrochloride)或YM511治疗EMS鼠模型可明显抑制内膜异位种植,说明芳香酶抑制剂通过阻断雌激素的合成来治疗EMS是可行的。Shippen等〔8〕报道用阿纳托唑加孕激素治疗两例EMS患者,症状迅速减轻,停药后顺利妊娠。

4.3GnRH拮抗剂最近德国学者Kupker首次报道了GnRH拮抗剂cetrorelix 治疗内异症。治疗期间患者症状均缓解,血E2水平波动在50pg/ml,二

次腹腔镜检查证实15例中有9例异位病灶消退,内异症分期由治疗前平均Ⅲ期降至治疗后的Ⅱ期〔9〕。和GnRH-a相比,GnRH拮抗剂治疗后不会出现“点火效应”,作用效应更为迅速,但确切疗效需要与GnRH-a 比较后才能下结论。

4.4己酮可可碱己酮可可碱是一种有抗炎作用的磷酸二酯酶抑制剂,具有抑制T和B细胞活化、降低NK细胞活性、阻断白细胞对内皮细胞的粘附和抑制TNF等细胞因子产生等疗效,可使子宫内膜萎缩,但不导致机体低雌激素状态。进一步研究证明,己酮可可碱可使异位灶血管生成减少及特异性蛋白合成降低,但不抑制排卵,在一项随机研究中〔10〕,治疗组的妊娠率是31%,而对照组是18.5%,尽管没有统计学差异,但说明该治疗策略可能在将来的不育治疗中有益。

4.5噻唑烷二酮类Lebovic等〔11〕研究表明,过氧化氢酶体增生物激活受体2γ(PPAR2γ)配体噻唑烷二酮类(Thiazolidinediones,TZDs)环格列酮(TZDs)可减少子宫内膜异位症鼠模型腹腔异位灶面积和腹腔液单核细胞数量并降低其活性,认为TZDs是通过抑制单核细胞趋化作用而发挥阻断内膜异位种植功效的。

4.6干扰素(NF)-α干扰素(NF)-α能增加NK的细胞毒活性,并可促进CD8细胞表达。Ali等〔12〕用NF-α-2b腹腔注射治疗25例子宫内膜异位症(Ⅱ~Ⅳ期)不孕患者,3个月后,症状明显缓解,异位灶数量减少,直径缩小,CA125水平显著下降,初步显示NF-α-2b治疗EMS有效。4.7以细胞因子的产量和作用为靶点的治疗药物也在研究之中,可能用

于辅助治疗。给予重组的TNF-结合蛋白-1抑制了狒狒模型中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进展〔13〕,可溶性VEGF-受体1可以阻断VEGF对小鼠子宫内膜的作用〔14〕,将相同的策略应用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治疗可能会有用。Bullimor等〔15〕提出用具有阻断TNF-α作用的TNF单克隆抗体因福类美(Infliaimab)来治疗EMs。TNF-α作为重要的血管生成因子,可促进异位灶内血管形成和增加细胞外基质成分聚集,增强间质细胞内整合素和内膜细胞MMPs的表达,从而加强异位内膜的粘附和种植。EMS患者腹腔液中TNF-α含量升高与病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D'Antonio 等〔16〕将可溶性TNF受体Ⅰ型重组人TNF结合蛋白-1(r-hTBP-1)注入EMS鼠模型体内,发现异位病灶较对照组明显缩小,灶内基质细胞轻微退化。单抗产品依那西普(Etanercept)、来氟米特(Leflunomide)和英夫利昔(Infliximab)等具有阻断TNF作用,已广泛用于治疗克隆病和类风湿性关节炎。Barrier等〔17〕证实,依那西普可减少EMS狒狒模型体内异位灶数量。Bullimor〔18〕用英夫利昔单抗治疗EMS,认为它还可逆转精子活动度和功能,促进卵母细胞的生长而达到妊娠目的。

酯氧化酶产物白细胞三烯可合成多种细胞因子,是子宫内膜异位症免疫反应的重要物质。Ihara等〔19〕发现白细胞三烯受体拮抗剂不仅抑制异位内膜的增生和浸润,而且可以促进增生的纤维母细胞凋亡,认为白细胞三烯受体拮抗剂能有效的预防和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Nap 等〔20〕和Hull等〔21〕证实,在EMs裸鼠体内应用VEGF抗体可明显抑制其体内种植物的生长。

4.8血管生成抑制剂Fraser等〔22〕认为动物实验证明月经的调节和子宫内膜的种植主要受血管生成机制的影响,故作用于血管生成途径的药物可能广泛用于治疗生殖系统的疾病(如子宫内膜异位症)。Olive等〔23〕和Becker等〔24〕认为抗血管生成治疗将成为一个更好的治疗EMs的重要的新工具。VEGF具有高度的刺激血管内细胞增殖、迁移并形成管腔样结构的特性,可以诱导血管的生成及增加其通透性。EMS患者腹腔液及异位灶VEGF含量明显增加。Nap等〔25〕发现,抗hVEGF-A抗体(HuMV833)可明显减少裸鼠体内异位灶微血管密度,并能抑制内膜种植和生长,同时应用其它血管生成抑制剂内皮他丁(Endostatin)、TNP-470、Rosaglitazone和吡卡酯(Anginex)也可减少EMS模型鼠异位灶数量,认为抗VEGF抗体及血管生成抑制剂可用于治疗EMS。

4.9COX-2抑制剂非甾体抗炎药(NSADs)具有抑制环氧化酶-1、-2(COX-1、-2)合成和减少前列腺素生成的作用,在理论上可以治疗与子宫内膜异位症有关的疼痛和炎症。近来Efstathiou等〔26〕通过实验发现,消炎痛、萘普生、舒林酸、布洛芬和罗非考昔(Rofecoxib)可明显抑制子宫内膜异位症鼠模型内膜异位种植,阿司匹林作用不明显,认为NSADs除缓解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盆腔痛还可限制其发展。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治规范(20210201142048)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治规范 一、定义:子宫内膜异位症(内异症)是指子宫内膜在子宫腔以外的部位出现、生长、侵润、反复出血,或者引发疼痛、不育及结节包块等。 二、内异症的临床病理类型: 1. 腹膜型或腹膜子宫内膜异位症(Peritoneal Endometriosis, PEM ) 2. 卵巢型或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Ovarian Endometriosis, OEM ) 3. 阴道直肠隔型或者阴道直肠子宫内膜异位症(Recto-Vaginal Endometriosis, RVEM 4. 其它型或其它部位的子宫内膜异位症(Other Endometriosis, OtEM ):I (肠道)类,U(泌 尿道)类、L (肺)类、S (瘢痕)类一A (腹壁)& P(会阴)类 腹膜型或腹膜子宫内膜异位症:指盆腔腹膜的各种内异症种植灶,主要包括红色病变(早期病 变);棕色病变(典型病变)以及白色病变(陈旧病变)。又根据侵润的程度分为表浅型及深部侵润型,后者表现子宫直肠窝的封闭。 卵巢型或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OEM):又根据囊肿的大小以及囊壁的粘连以及侵润程度分成I 型,II 型。I 型囊肿多小于3cm, 囊壁多有粘连,手术不易剥离;II 型囊肿又分为ABC三种。 IIA,卵巢囊壁无明显侵润但合并生理性囊肿如黄体囊肿或滤泡囊肿,手术易剥离;IIB 囊壁有侵润,手术仍较易剥离;IIC 囊肿明显侵润或多房,手术不易剥离。 阴道直肠隔型或者阴道直肠隔内异症:病灶位于阴道直肠之间,在腹腔下阴道直肠窝无粘连或仅有轻度变形。腹腔镜对其诊断意义有限。三合诊检查更明显。 其它部位的内异症: 包括肠道、泌尿道、肺以及瘢痕内异症(腹壁切口及会阴切口),以及其它少见的内异症。 三、内异症的发病机制 1. 尚未完全明了,以Sampson经血逆流种植及体腔上皮化生学说为主导理论。 2. 子宫内膜在宫腔外需经粘附、侵袭、血管性形成过程得以种植、生长、发生病变,在位内膜的特质起 决定作用。 3. 机体全身及局部免疫状态和功能,激素及细胞因子和酶亦起重要作用。 4. 内异症有家族聚集性。外界环境污染(如二恶英,Dioxin)有一定影响。 不同类型内异症其发病机制可能不同 1. 腹膜型内异症:经血逆流种植。 2. 卵巢型内异症:种植学说及卵巢间皮化生。 3. 阴道直肠隔内异症:苗勒氏管残迹化生。

子宫内膜异位症

子宫内膜异位症 分享| 发布时间:2013年12月25日点击数:4137 次字体:小大具有生长功能的子宫内膜组织(腺体和间质)出现在宫腔被粘膜覆盖以外部位时称为子宫内膜异位症(EMT),简称内异症。 EMT以痛经、慢性盆腔痛、不孕为主要表现,是育龄妇女的常见病,该病的发病率近年有明显增高趋势,发病率约占育龄妇女的10%~15%,占痛经妇女的40%~60%。在不孕患者中,30%~40%合并EMT,在EMT患者中不孕症的发病率约40%~60%。 该病一般仅见于生育年龄妇女,以25~45岁妇女多见。绝经后或切除双侧卵巢后异位内膜组织可逐渐萎缩吸收,妊娠或使用性激素抑制卵巢功能可暂时阻止此病的发展,故EMT 是激素依赖性疾病。 EMT虽为良性病变,但具有类似恶性肿瘤远处转移、浸润和种植生长能力。异位内膜可侵犯全身任何部位,最常见的种植部位是盆腔脏器和腹膜,以侵犯卵巢和宫底韧带最常见,其次为子宫、子宫直肠陷凹、腹膜脏层、阴道直肠膈等部位,故有盆腔EMT之称。 一、发病机制 本病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关于异位子宫内膜的来源,目前有多种学说。 1.种植学说妇女在经期时子宫内膜碎片可随经血倒流,经输卵管进入盆腔,种植于卵巢和盆腔其他部位,并在该处继续生长和蔓延,形成盆腔EMT。但已证实90%以上的妇女可发生经血逆流,却只有10%~15%的妇女罹患EMT。剖宫产手术后所形成的腹壁瘢痕EMT,占腹壁瘢痕EMT的90%左右,是种植学说的典型例证。 2.淋巴及静脉播散子宫内膜可通过淋巴或静脉播散,远离盆腔部位的器官如肺、手或大腿的皮肤和肌肉发生的EMT可能就是通过淋巴或静脉播散的结果。 3.体腔上皮化生学说卵巢表面上皮、盆腔腹膜都是由胚胎期具有高度化生潜能的体腔上皮分化而来,在反复经血逆流、炎症、机械性刺激、异位妊娠或长期持续的卵巢甾体激素刺激下,易发生化生而成为异位症的子宫内膜。 4.免疫学说免疫异常对异位内膜细胞的种植、粘附、增生具有直接和间接的作用,表现为免疫监视、免疫杀伤功能减弱,粘附分子作用增强,协同促进异位内膜的移植。以巨噬细胞为主的多种免疫细胞可释放多种细胞因子,促进异位内膜的种植、存活和增殖。EMT 患者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均有明显变化,患者外周血和腹水中的自然杀伤细胞(NK)的细胞毒活性明显降低。病变越严重者,NK细胞活性降低亦越明显。雌激素水平越高,NK 细胞活性则越低。血清及腹水中,免疫球蛋白IgG、IgA及补体C3、C4水平均增高,还出现抗子宫内膜抗体和抗卵巢抗体等多种自身抗体。因此,个体的自身免疫能力对异位内膜细胞的抑制作用,对本病的发生起关键作用。 5.在位内膜决定论中国学者提出的“在位内膜决定论”揭示了在位子宫内膜在EMT 发病中的重要作用,在位内膜的组织病理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及遗传学等特质,与EMT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其“黏附-侵袭-血管形成”过程,所谓的“三A程序”,可以解释EMT的病理过程,又可以表达临床所见的不同病变。 二、病理 EMT最常见的发生部位为靠近卵巢的盆腔腹膜及盆腔器官的表面。根据其发生部位不同,可分为腹膜EMT、卵巢EMT、子宫腺肌病等。 1.腹膜EMT 腹膜和脏器浆膜面的病灶呈多种形态。无色素沉着型为早期细微的病变,具有多种表现形式,呈斑点状或小泡状突起,单个或数个呈簇,有红色火焰样病灶,白色透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治指南(2015年版)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治指南(2015年版) 《中华妇产科杂志》2015年第3期161~169 子宫内膜异位症(内异症)是指子宫内膜组织(腺体和间质)在子宫腔被覆内膜及子宫以外的部位出现、生长、浸润,反复出血,继而引发疼痛、不孕及结节或包块等。内异症是生育年龄妇女的多发病、常见病。内异症病变广泛、形态多样、极具侵袭性和复发性,具有性激素依赖的特点。 一、发病机制 以Sampson经血逆流种植为主导理论,逆流至盆腔的子宫内膜需经黏附、侵袭、血管性形成等过程得以种植、生长、发生病变;在位内膜的特质起决定作用,即“在位内膜决定论”;其他发病机制包括体腔上皮化生、血管及淋巴转移学说以及干细胞理论等。 相关基因的表达和调控异常、免疫炎症反应以及性激素受体表达异常等与内异症的发生密切相关。 内异症有家族聚集性。一级亲属中有内异症患者的妇女发生内异症的风险升高7~10倍。 二、临床病理类型 1、腹膜型内异症或腹膜内异症:腹膜型内异症或腹膜内异症(peritoneal endometriosis)指 盆腔腹膜的各种内异症种植病灶,主要包括红色病变(早期病变)、棕色病变(典型病变)以及白色病变(陈旧性病变)。 2、卵巢型内异症或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卵巢型内异症或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 (ovarianendometriosis)又根据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的大小和粘连情况分为Ⅰ型和Ⅱ型。 Ⅰ型:囊肿直径多<2 cm,囊壁多有粘连、层次不清,手术不易剥离。 Ⅱ型:又分为A、B、C 3种。 ⅡA:卵巢表面小的内异症种植病灶合并生理性囊肿如黄体囊肿或滤泡囊肿,手术易剥离; ⅡB:卵巢囊肿壁有轻度浸润,层次较清楚,手术较易剥离; ⅡC:囊肿有明显浸润或多房,体积较大,手术不易剥离。 3、深部浸润型内异症:深部浸润型内异症(deep infiltrating endometriosis,DIE)指病灶浸 润深度≥5 mm,包括位于宫骶韧带、直肠子宫陷凹、阴道穹隆、阴道直肠隔、直肠或者结肠壁的内异症病灶,也可以侵犯至膀胱壁和输尿管。 4、其他部位的内异症:其他部位的内异症(other endometriosis)包括瘢痕内异症(腹壁切口 及会阴切口)以及其他少见的远处内异症,如肺、胸膜等部位的内异症。 三、临床表现 1、内异症的临床症状具有多样性:最典型的临床症状是盆腔疼痛,70%~80%的患者有 不同程度的盆腔疼痛,包括痛经、慢性盆腔痛(CPP)、性交痛、肛门坠痛等。痛经常是

妇科护理学综合测试题(一)整理

妇科护理学综合测试题(一) 一、以下每一道题下面有A、B、C、D、E 五个备选答案。请从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 并在答题卡上将相应题号的相应字母所属的方框涂黑。(每题1分,共30分) 1.异位妊娠病人就诊的主要症状是( C ) A.停经 B.晕厥 C.腹痛 D.阴道流血 E.有便意感 2.对妇科化疗病人的护理措施中,下列正确的是( D ) A.化疗病室定期消毒,室温在24℃左右 B.化疗病人住院后常规探视 C.化疗前测体重,以后每日测量一次,以便调整用药剂量 D.常温下药物配制到使用,不超过1 小时 E.静脉注射若药物漏出,用温水热敷 3.关于骨盆的描述,错误的是( E ) A.入口平面前后径是指耻骨联合上缘中点至骶岬上缘中点的距离 B.入口平面斜径是指一侧骶髂关节上缘至对侧髂耻隆起的距离 C.中骨盆平面横径是指两坐骨棘间的距离 D.出口平面横径是指两坐骨结节内缘的距离 E.后矢径是指耻骨联合下缘至坐骨结节间径中点的距离 4.雌激素的生理功能是( D ) A.使宫内膜呈分泌期变化 B.使宫颈粘液变稠 C.使阴道上皮细胞糖原减少 D.提高子宫肌肉对缩宫素的敏感性 E.使排卵后基础体温呈升高0.3~0.5 5.子宫内膜异位症多见于30~40 岁妇女,目前诊断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最可靠的方法是( C ) A.诊断性刮宫 B.B 超 C.腹腔镜检查 D.妇科检查 E.子宫输卵管碘油造影 6.在妇科手术后病人的护理措施中,正确的是( C ) A.术后1~2 天体温可升高,可达到39℃ B.妇科阴部手术后48 小时取出阴道内纱布块 C.会阴Ⅲ°裂伤修补术后5 天内进少渣半流饮食 D.一般手术后12 小时可拔除尿管 E.广泛全子宫切除术后留置尿管7~8 天

2015年子宫内膜异位症诊治指南

2015年子宫内膜异位症诊治指南 一.指南主要结构 1.内异症概述:定义、发病机制、病理类型、临床表现 2.内异症的诊断:症状与体征、辅助检查 3.预后评估:临床分期及内异症生育指数4.治疗:治疗总则、治疗方法(手术、药物)、不同情况的处理(疼痛、不孕、DIE、复发和未控、恶变、绝经后内异症、青少年内异症、盆腔外内异症、子宫腺肌病等)二.所谓指南“新内容”是指相比2007年诊疗规范,新指南中增加或细化的部分,具体内容如下 1. 发病机制《2015版诊治指南》以经血逆流种植为主导理论,相关因素包括:●经血逆流种植理论●基因表达和调控异常●免疫炎症反应●性激素受体表达异常●家族聚集性:一级亲属患病的女性风险↑●在位内膜决定论●体腔上皮化生学说●血管及淋巴转移学说●干细胞理论【解读】与2007版指南相比,2015年内异症指南中发病机制这一大项全部为新增内容。 2. 临床表现《2007版诊治规范》中主要包括:(1).疼痛;(2).不孕;(3).月经异常;(4).盆腔包块;(5).特殊部位内异症临床表现;《2015版诊治指南》中主要包括:(1).疼痛;(2).侵犯特殊器官的内异症症状;(3).不孕;(4).盆腔结节及包块;(5).其他表现;【解读】与2007版指南相

比,2015年内异症指南提示内异症特殊临床表现累及肾脏和输尿管时可有高血压的症状。●可疑膀胱或肠道EMS,术前应行膀胱镜或肠镜检查,除外器官本身病变,特别是恶性肿瘤!●内异症临床典型症状为疼痛,特殊症状可有消化道表现、泌尿道表现、呼吸道表现、瘢痕部位表现。(侵犯特殊器官的EMS常伴有其他症状) 3. DIE诊断《2007年诊治规范》中的诊断描述主要包括:(1)症状:疼痛(痛经、CPP、性交痛等)、不孕;(2)妇科及辅助检查:影像学,血清CA125;(3)腹腔镜检查;《2015年诊治指南》中的诊断描述主要包括:(1)临床症状和体征;(2)影像学检查;(3)腹腔镜检查;(4)血清CA125;(5)膀胱镜或肠镜检查;【解读】2015年内异症指南增加DIE诊断内容与确诊依据,重点体现为影像学检查、病理组织学确诊等。●影像学检查:经阴道/直肠超声、CT 或MRI检查●血清CA125早期诊断意义不大,重度、明显炎症、囊肿破裂以及ADS时升高●确诊必要条件依靠病理诊断:病灶中可见子宫内膜腺体和间质,伴炎症反应及纤维化。 4. 预后评估《2015年诊治指南》增加内异症评估与预后评分●内异症生育指数(EFI)评分:预测EMS不孕Lap术后自然妊娠情况。EFI评分前提是男方精液正常、卵巢储备良好且不合并ADS。内异症ASRM分期评分表(分)●ASRM(美国生殖医学学会)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中医治疗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中医治疗 子宫内膜异位症常发生在30-40岁的女性身上,在少女身上少见,以痛经、非经期腹痛为主要的临床症状,并且这种痛经、腹痛还是渐进性加强,是一年痛过一年的。除了痛经、腹痛外,还有的患者会出现性/交痛、盆腔疼痛合并有盆腔包块者、甚至是性/交。患者多是因为痛经或者是性/交就诊而被确诊,部分患者在做盆腔检查时,可以在双侧宫骶韧带、子宫直肠或后穹窿触痛结节。同时可有子宫后位、活动度差或妇检囊性不活动的包块出现。 中医里面并没有子宫内膜异位症这一病名,但是根据患者所表现出来的病症,多是属于中医里面的“痛经”、“蒹葭”、“月经不调”、“性/交”等病者。而出现上述的病症,多是“淤血阻滞胞宫,导致冲任失调,而淤积日久,又能影响到脏腑、气血功能,继而又出现气滞血瘀,渐渐成蒹葭的病理改变。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治疗以减轻、消除疼痛;减灭和消除病灶;调经和促进生育;减少和避免复发为主要的治疗目的。对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病机“淤血阻滞胞宫、冲任失调”,治疗上应以“活血化瘀”为主,患者可以服妇炎丸治疗。在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时候,依据“不同则痛”的原则,采用活血化瘀药缓解、消除患者疼痛的不适症状,疏通瘀滞的脉络。 另外,在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上,不仅仅是用到活血化瘀,针对患者体内的湿邪之气还应用到“清热解毒除湿”,对于部分患者出现的尿频、尿刺痛、尿急等症状,还可以运用到利尿通淋排毒;通过“活血化瘀”为主,“清热解毒除湿”“利尿通淋排毒”为辅,最后辅以穿山甲的引进作用,直达病灶,彻底治愈子宫内膜异位症。 对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预防要做到:月经期间减少剧烈运动,经期严禁性/生活,经后还有少量血色白带慎于房事。另外,少做手术,如人工流产手术、宫颈手术、剖腹产手术等等,避免子宫内膜种植于手术创面,或是出现在手术的刀口上。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分期及分型的进展(一)

子宫膜异位症的临床分期及分型的进展(一) 疾病的分期对不同期别应采取何种治疗措施、判断与比较疗效及估计预后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尚无一种完善的异症分期和分型系统来指导诊断、治疗和预后判断,尤其是其特征性的表现:疼痛和不孕。理想的临床分型方法应该基于疾病的自然史﹑病变浸润的深度﹑症状的严重性以及受累器官的最终结局,可以反映病变的严重性,指导临床治疗,预测患者的预后。 人们一直试图对异症进行分期探讨,这一努力已持续了近一个世纪。目前我国多采用美国生育学会(American Fertility Society,AFS)提出的“修正子宫膜异位症分期法(r-AFS)”。该分期法于1985年最初提出,1997年再次修正。该分期法有利于评估疾病严重程度、正确选择治疗方案、准确比较和评价各种治疗方法的疗效,并有助于判断患者的预后。但仍有一些不足,理想的临床分期方法应该基于疾病的自然史、病变浸润的深度、症状的严重性以及受累器官的最终结局,可以反映病变的严重性、指导临床治疗、预测患者的预后。理想的EMs分型分期方法应该能够全面描述患者的病变围和浸润深度,反映其疼痛和不孕相关的病史,能够对其治疗方案、手术围提供参考和指导,并对患者治疗后疼痛缓解情况、生殖结局以及疾病转归具有预测意义。 一、分期系统的历史回顾和分类 异症很早就有基于解剖基础的分类描述,而且分类系统多样。各种分类系统参考的标准主要是:组织学类型,解剖学分布,组织病理学和疼痛程度,临床、解剖和组织病理学表现,累积的器官组织,体检及手术发现等。随着对疾病性质认识的深入,很多系统都进行了调整和改进。有些系统已经不再用于临床,但是研究者的经验、智慧和失败的教训对后来新系统的设计都具有重要价值,值得借鉴和尊重。 迄今为止,学者们提出了数十种分期方案,大致以年代为序,基本上反映了人们对EMs 认识的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从感性到理性的上升过程。

子宫内膜异位症保守性手术后复发的相关因素分析

子宫内膜异位症保守性手术后复发的相关因素分析 发表时间:2015-12-22T15:52:49.487Z 来源:《航空军医》2015年10期作者:杨秋花 [导读] 怀化市第二人民医院子宫内膜异位症好发于生育年龄妇女,可能与经血逆流、淋巴转移等原因有关。 怀化市第二人民医院湖南怀化 418000 【摘要】目的:探讨子宫内膜异位症保守性手术后复发的相关因素。方法:收集2013年5月~2015年2月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按患者术后1年是否发生复发,分为复发组和未复发组。对比复发组和未复发组年龄、临床病理类型、病灶大小、术后是否服用米非司酮、子宫内膜内异症的临床分期及手术方法。结果:复发组和未复发组年龄、临床病理类型、术后是否服用米非司酮、临床分期、手术方法结果比较有差异(P<0.05);复发组和未复发组病灶大小结果比较无差异(P>0.05)。结论:子宫内膜异位症保守性手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主要有年龄、临床病理类型、术后是否服用米非司酮、临床分期及手术方法。腹腔镜手术,术后服用米非司酮以减少手术后复发的可能。 【关键词】子宫内膜;复发;因素 子宫内膜异位症好发于生育年龄妇女,可能与经血逆流、淋巴转移等原因有关。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患者大多具有周期性胀痛表现,体检时甚至可以摸到增大的触痛结节。目前手术是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一种主要方法,但是仍有部分患者在手术后出现复发。因此本次研究拟收集2013年5月~2015年2月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按患者术后1年是否发生复发,分为复发组和未复发组,通过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手术方法来探讨子宫内膜异位症保守性手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收集2013年5月~2015年2月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按患者术后1年是否发生复发,分为复发组和未复发组。复发组平均年龄(28.6±1 2.5)岁,共有20例;未复发组平均年龄(39.1±1 3.7)岁,共有50例。 1.2 入选标准(1)首次接受腹腔手术。(2)自愿参与本次研究。(3)年龄大于18周岁 1.3 排除标准:(1)入院时生命体征不平稳的患者。(2)恶性心律失常、恶性肿瘤或精神病患者。(3)以往有腹部手术史。 1.4 研究方法收集所有研究对象(1)一般资料:姓名、性别、年龄、孕龄、婚育史、月经史、生育史等。(2)现病史、既往史、遗传史、家族史等。(3)子宫内膜内异症的临床分期、病理类型、病灶大小。 1.4.1子宫内膜内异症的临床分期参考1997年美国生育协会制定的分期标准[1]:I期(微型)1~5分;Ⅱ期(轻型)6~15分;Ⅲ期(中型)16~40分;Ⅳ期(重型)>40分。 1.4.2 手术病理类型参考1971年美国生殖学会制定的子宫内膜异位症病理类型分型:卵巢型、腹膜型、深部结节型及混合型[2]。 1.5 评价方法对比复发组和未复发组年龄、临床病理类型、病灶大小、术后是否服用米非司酮、子宫内膜内异症的临床分期及手术方法。 1.6 统计分析方法将资料录入SPSS19.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采用描述,使用t检验。两样本率用χ2检验法,P<0.01时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复发组和未复发组临床资料对比复发组和未复发组年龄、临床病理类型、术后是否服用米非司酮、临床分期、手术方法结果比较有差异(P<0.05);复发组和未复发组病灶大小结果比较无差异(P>0.05),见表1。 3 讨论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指内膜细胞种植在不正常的位置而形成的一种疾病。我国腹壁内异症最多见于剖宫产手术,原因主要是剖宫产时,子宫内膜碎片污染切口[3]。 本研究中,我们发现年龄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复发率有关,复发组的患者平均年龄明显高于未复发组。有学者指出子宫内膜的临床病

2015年子宫内膜异位症诊治指南》

段华教授深度解读《2015年子宫内膜异位症诊治指南》新内容和新观点(一) 2015-11-09中国妇产科在线中国妇产科在线 cogonline面向妇产科医院、专家、医师、企业和广大患者,提供专业信息传播服务的专业学术门户网站。致力于为中国的妇产科医生提供一个开放,自由和专业的网络交流、学习平台,以推动我国妇产科医学事业的快速健康发展编者按 子宫内膜异位症在妇科临床作为一个常见、多发的疾病来讲,对于女性的危害是非常严重的,我们可以用“猖盛”不衰,危害不减这样的术语来形容它。特别是最近一些年来随着我们对此症认识的不断的统一,也使我们对它的诊治逐渐趋于规范,前一版指南是2007年制定的,对于我们现在来讲可以说是年代已久,在这几年当中随着基础医学的研究和临床技术的进展,有很多新的研究结果和研究内容不断的丰富完善我们以往的指南。所以在这样的一个前提背景之下呢,由郎景和郎院士牵头带领大家制订了2015版指南。 段华教授 专家简介

1.内异症概述:定义、发病机制、病理类型、临床表现 2.内异症的诊断:症状与体征、辅助检查 3.预后评估:临床分期及内异症生育指数 4.治疗:治疗总则、治疗方法(手术、药物)、不同情况的处理(疼痛、不孕、DIE、复发和未控、恶变、绝经后内异症、青少年内异症、盆腔外内异症、子宫腺肌病等) 二.所谓指南“新内容”是指相比2007年诊疗规范,新指南中增加或细化的部分,具体内容如下 1. 发病机制 《2015版诊治指南》以经血逆流种植为主导理论,相关因素包括: ●经血逆流种植理论 ●基因表达和调控异常 ●免疫炎症反应 ●性激素受体表达异常 ●家族聚集性:一级亲属患病的女性风险↑ ●在位内膜决定论 ●体腔上皮化生学说

0305,62例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围术期护理1900字符

62例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围术期护理 【摘要】目的:探讨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围手术期护理方法。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6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62例,对患者实施围手术期护理,并对其护理效果进行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且无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患者经过优质的术后护理顺利出院。结论:对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行围手术期护理意义显著,可利于手术的顺利实施,促进患者康复。 【关键词】子宫内膜异位症;围手术期护理;效果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类生殖系统疾病,该病主要指子宫内膜组织生长在子宫腔内壁以外,可造成患者痛经、月经不调等临床症状,对患者的正常生活可造成不良影响。手术治疗是目前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主要治疗手段,为了保障患者手术的顺利实施,促进患者的术后康复,临床上常对患者进行围手术期护理。在本次调查中,笔者就子宫内膜异位症围手术期患者的护理方法进行分析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6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62例作为本次调查对象,患者年龄为30~52岁,平均(42.4±3.0)岁。所有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其中行根治手术患者41例、保留一侧卵巢功能者14例、保留卵巢功能者7例。 1.2方法 我院对患者进行围手术期护理,包括术前护理与术后,具体情况如下: 1.2.1术前护理 (1)心理护理。患者因病症原因常常伴有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入院后这种不良情绪可扩大,内心消极。护理人员需对患者进行针对性的心理劝导,告知患者该病是可治疗的。倾听患者内心的想法,给予患者鼓励与支持,如部分患者担心在子宫切除后可能会影响夫妻之间的感情,护理人员可尝试与患者家属进行沟通,鼓励患者家属对患者进行劝导,消除患者内心的顾虑。减轻患者术前不良心理情绪。 (2)术前指导。在手术治疗时,护理人员往往精神紧张,这对于手术治疗是不利的。护理人员在术前仍需对患者进行一次心理干预,可向患者讲解以往的成功治疗病例,让患者能够缓解紧张的心理情绪。此外,术前指导患者进行个人清洁,如沐浴、更换清洁的衣物,避免受凉等。术前8h需禁水禁食,保持充足的睡眠。 1.2.2 术后护理 (1)病房内护理。当患者完成手术后需送至病房进行观察调养。护理人员协助家属准备必要的生活用品,并对患者进行生命监测。患者卧床时,需去枕平卧,避免发生呕吐症状。鼓励患者尽早的下床活动,促进肠胃蠕动,预防盆腔粘连事件发生。 (2)饮食护理。术后8h患者可进食流质食物,适当补充营养。待肛门排气后,可给予患者半流质食物的摄入,改善患者的虚弱体质。 (3)清洁护理。术后患者需加强关注个人卫生,若患者留置导尿管,则每日行二次尿道门护理,并于导尿管拔除后每日进行外阴清洁。 (4)引流管护理。部分患者术后放置引流管,而引流管又分为腹腔引流管与盆腔引流管,护理人员需加以区分。每日对患者的引流液进行观察,若发现异常需及时联系医师。同时,观察引流管是否发生导管堵塞等情况,及时对患者进行相应的处理。 2、结果 本次62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并发症或其他不良事件发生。平均(5.0±1.4)d后患者出院。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分期及分型的进展(一)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分期及分型的进展(一) 疾病的分期对不同期别应采取何种治疗措施、判断与比较疗效及估计预后起着至关重要 的作用。目前尚无一种完善的内异症分期和分型系统来指导诊断、治疗和预后判断,尤其是其特征性的表现:疼痛和不孕。理想的临床分型方法应该基于疾病的自然史、病变浸润的深度、症状的严重性以及受累器官的最终结局,可以反映病变的严重性,指导临床治疗,预测患者的预后。 人们一直试图对内异症进行分期探讨,这一努力已持续了近一个世纪。目前我国多采用 美国生育学会(American Fertility Society , AFS)提出的修正子宫内膜异位症分期法 (r-AFS) ”。该分期法于1985年最初提出,1997年再次修正。该分期法有利于评估疾病严重程度、正确选择治疗方案、准确比较和评价各种治疗方法的疗效,并有助于判断患者的预后。但仍有一些不足,理想的临床分期方法应该基于疾病的自然史、病变浸润的深度、症状的严重性以及受累器官的最终结局,可以反映病变的严重性、指导临床治疗、预测患者的预后。理想的EMs分型分期方法应该能够全面描述患者的病变范围和= 浸润深度,反映其疼痛和不孕相关的病史,能够对其治疗方案、手术范围提供参考和指导,并对患者治疗后疼痛缓解情况、生殖结局以及疾病转归具有预测意义。 、分期系统的历史回顾和分类 内异症很早就有基于解剖基础的分类描述,而且分类系统多样。各种分类系统参考的标 准主要是:组织学类型,解剖学分布,组织病理学和疼痛程度,临床、解剖和组织病理学表现,累积的器官组织,体检及手术发现等。随着对疾病性质认识的深入,很多系统都进行了调整和改进。有些系统已经不再用于临床,但是研究者的经验、智慧和失败的教训对后来新系统的设计都具有重要价值,值得借鉴和尊重。 迄今为止,学者们提出了数十种分期方案,大致以年代为序,基本上反映了人们对EMs 认识的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从感性到理性的上升过程。 1.以卵巢出血性囊肿(即巧克力囊肿)及其产生的粘连为基础1921年由Sampson提出, 将EMs 分为卵泡、黄体、基质和内膜期。它实际上是一种分型,而非现代意义上的分期。但其是EMs现代化研究的开端。

子宫内膜异位症能彻底治愈吗

子宫内膜异位症能彻底治愈吗 子宫内膜异位症能彻底治愈吗?子宫内膜异位症对冉可以通过多种的治疗手段得到恢复,但是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治疗不可以随便进行,在治疗时,一定要谨慎小心,需要对多方面都引起注意,因为有很多的患者是因为掉以轻心才导致无法治愈的。 子宫内膜异位症能彻底治愈吗?治疗方法主要分手术和药物两大类,根据病人年龄、病情轻重和有没有生育要求等综合考虑。能否治愈应因人而异。那么,子宫内膜异位症有哪些治疗方法呢?下面为大家介绍。 一、手术治疗: 最早用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治疗,至今仍然是主要手段之一。治疗主要适合于病情较重或疼痛严重而药物治疗无效者; (一)保守性手术:仅切除内膜异位病灶,保留卵巢和子宫。适用于年轻、想保存生育机能者,术后大约50%-60%能怀孕。但疼痛复发率较高; (二)半根治性手术:切除异位病灶的同时切除子宫,至少要保留部分卵巢。适用于已生育、年龄在35岁以上、疼痛顽固或同时伴有子宫病变者,半根治性手术可根治痛经,术后异位症复发的机会很少。 (三)根治性手术:切除双侧附件及子宫,可根治子宫内膜异位症,适用于更年期妇女;近年来,广泛开展腹腔镜手术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开腹手术能做的手术腹腔镜手术均能完成。此外,腹腔镜手术还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和术后盆腔粘连少等优点。 术后症状缓解率及妊娠率可达到开腹手术的效果。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二、药物治疗: 适用于病情较轻、卵巢巧克力囊肿不大者。疗程一般为6-9个月。若作为手术前后的辅助治疗,疗程可缩短为3-6个月。 (一)丹那唑,副反应虽较多见,但大多数不重,无需停药。偶尔有肝功过高者,宜及时停药并给于保肝治疗; (二)内美通,副反应轻,而且用药方便; (三)孕激素类药物,妇康片、妇宁片、安宫黄体酮等,适用于经济负担较重,不能服用丹那唑或内美通者,但促生育的作用较小,用药期间亦应定期检查肝功;

35考点串讲-妇产科护理(二)

1.24岁女,第一胎,孕25周,诊断为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基本病理是 A.水钠潴留 B.全身组织器官缺氧 C.血管壁通透性增加 D.全身小动脉痉挛 E.肾小球滤过率下降 【答案】:D 【解析】: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的基本病变是全身小动脉痉挛。小动脉痉挛造成管腔狭窄,周围阻力增大,内皮细胞损伤,通透性增加,体液和蛋白质渗漏,表现为血压上升、蛋白尿、水肿和血液浓缩等。全身各组织器官因缺血、缺氧而受到不同程度损害,严重时脑、心、肝、肾及胎盘等的病理生理变化可导致抽搐、昏迷、脑水肿、脑出血、心衰、肾衰、肺水肿、肝细胞坏死及被膜下出血,胎盘绒毛退行性变、出血和梗死,胎盘早剥以及凝血功能障碍而导致DIC等。 2.女30岁,第一胎36+5周,阴道分娩,母乳喂养,其概念是指 A.除母乳外,不喂任何饮食 B.除母乳外,每2次喂奶之间喂糖水一次 C.除母乳外,每2次喂奶之间喂开水一次 D.除母乳外,不足时可静脉输液 E.除母乳外,不足时喂牛奶 【答案】:A 【解析】:纯母乳喂养指婴儿从出生至产后4~6个月,除给母乳外不给婴儿其他食品及饮料,包括水(除药品、维生素、矿物质滴剂外)。 3.女31岁,第一胎38周,剖宫产子,产后第1天的生命体征变化为 A.体温↑、脉搏↑、呼吸↑、血压正常 B.体温↑、脉搏↓、呼吸↓、血压正常 C.体温↓、脉搏↓、呼吸↓、血压正常 D.体温↓、脉搏↑、呼吸↑、血压正常 E.体温↑、脉搏↑、呼吸↓、血压正常 【答案】:B

【解析】:产妇产后24小时内体温略有升高,但一般不超过38℃,这可能与产程延长或过度疲劳有关。产后脉搏在正常范围内,略缓慢,约60~70次/分,与子宫-胎盘循环停止及卧床休息有关,一般产后1周可恢复正常。产后呼吸深而慢,约14~16次/分。由于产后腹压降低,膈肌下降,由妊娠期的胸式呼吸变为胸腹式呼吸。 4.26岁女,第一胎35周,诊断为前置胎盘,正确的处理方法是 A.有阴道流血伴腹痛,即终止妊娠 B.分娩方式,胎儿小行阴道分娩 C.行阴道检查须在手术准备下进行 D.疑有前置胎盘,肛查宜轻柔 E.胎儿死亡,均从阴道分娩 【答案】:C 【解析】:前置胎盘阴道检查一般不主张应用。怀疑前置胎盘的个案,切忌肛查。期待疗法适用于妊娠不足36周或估计胎儿体重小于2300g,阴道流血量不多,孕妇全身情况良好、胎儿存活者。终止妊娠适用于入院时出血性休克者,或期待疗法中发生大出血或出血量虽少,但妊娠已近足月或已临产者。剖宫产术是主要手段。阴道分娩适用于边缘性前置胎盘,胎先露为头位、临产后产程进展顺利并估计能在短时间内结束分娩者。 5.35岁女,第一胎36周,B超提示羊水过多,容易并发的是 A.贫血 B.妊娠期高血压疾病 C.心脏病 D.糖尿病 E.病毒性肝炎 【答案】:B 【解析】:羊水过多的孕妇,容易并发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是正常妊娠的3倍。 6.患者女性,停经40天,轻度腰酸,下腹部疼痛,阴道少量出血,查子宫孕40天大小,宫口未开,宫体质软,尿妊娠试验(+),诊断最大可能为 A.宫外孕 B.先兆流产 C.葡萄胎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治规范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治规范(草案) Guideline of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Endometriosis (Draft) 郎景和 -、定义:子宫内膜异位症(内异症)是指子宫内膜在子宫腔以外的部位出现、生长、侵润 、反复出血,或者引发疼痛、不育及结节包块等。 、内异症的临床病理类型: 1. 腹膜型或腹膜子宫内膜异位症(Peritoneal Endometriosis, PEM ) 2. 卵巢型或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Ovarian Endometriosis, OEM ) 3. 阴道直肠隔型或者阴道直肠子宫内膜异位症(Recto-Vaginal Endometriosis, RVEM 4. 其它型或其它部位的子宫内膜异位症(Other Endometriosis, OtEM):I (肠道)类, U(泌尿道)类、L (肺)类、S (瘢痕)类一A (腹壁)& P(会阴)类腹膜型或腹膜子宫内膜异位症:指盆腔腹膜的各种内异症种植灶,主要包括红色病变(早期病变);棕色病变(典型病变)以及白色病变(陈旧病变)。又根据侵润的程度分为表浅型及深部侵润型,后者表现子宫直肠窝的封闭。 卵巢型或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OEM):又根据囊肿的大小以及囊壁的粘连以及侵润程度分成I 型,II 型。I 型囊肿多小于3cm, 囊壁多有粘连,手术不易剥离;II 型囊肿又分为ABCE 种。IIA,卵巢囊壁无明显侵润但合并生理性囊肿如黄体囊肿或滤泡囊肿,手术易剥离;IIB 囊壁有侵润,手术仍较易剥离;IIC 囊肿明显侵润或多房,手术不易剥离。 阴道直肠隔型或者阴道直肠隔内异症:病灶位于阴道直肠之间,在腹腔下阴道直肠窝无粘连或仅有轻度变形。腹腔镜对其诊断意义有限。三合诊检查更明显。 其它部位的内异症: 包括肠道、泌尿道、肺以及瘢痕内异症(腹壁切口及会阴切口),以及其它少见的内异症。、内异症的发病机制 1. 尚未完全明了,以Sampson经血逆流种植及体腔上皮化生学说为主导理论。 2. 子宫内膜在宫腔外需经粘附、侵袭、血管性形成过程得以种植、生长、发生病变,在位内膜的 特质起决定作用。 3. 机体全身及局部免疫状态和功能,激素及细胞因子和酶亦起重要作用。

子宫内膜异位症诊疗常规

第二十一章子宫内膜异位症与子宫腺肌病 子宫内膜异位症 概述: 子宫内膜组织(腺体和间质)出现在子宫体以外的部位时,称为子宫内膜异 位症,简称内异症。异位内膜可侵犯全身任何部位,绝大多数位于盆腔脏器和壁腹膜,以卵巢、宫骶韧带最常见,其次为子宫及其他脏腹膜、阴道直肠隔 等部位,故有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之称o内异症是激素依赖性疾病,内异症在 形态学上呈良性表现,但在临床行为学上具有类似恶性肿瘤的特点:如种植、侵袭及远处转移等。 诊断要点: 【病因】 1.种植学说,传播途径主要包括: (1)经血逆流:该学说无法解释在多数生育期女性中存在经血逆流,但仅少数(10%?15%)女性发病,也无法解释盆腔外的内异症。 (2)淋巴及静脉播散:远离盆腔的器官,可能就是内膜通过血行和淋巴播散的结果。但该学说无法说明子宫内膜如何通过静脉和淋巴系统,而盆腔外内异症的发病率又极低。 (3)医源性种植: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或分娩后会阴切口出现内异症,可能是手术时将子宫内膜带至切口直接种植所致。 2.体腔上皮化生学说卵巢表面上皮、盆腔腹膜均由胚胎期具有高度化生潜能的体腔上皮分化而来,在受到持续卵巢激素或经血及慢性炎症的反复刺激后,能被激活转化为子宫内膜样组织。 3.诱导学说此学说是体腔上皮化生学说的延伸,在兔动物实验中已证实,而在人类尚无证据。内异症的形成可能还与遗传因素、免疫与炎症因素及其他因素有关。 【病史】 生育期女性有继发性痛经且进行性加重、不孕或慢性盆腔痛史。 【临床表现】 1.症状 (1)下腹痛和痛经:典型症状为继发性痛经、进行性加重。有患者无痛经,因此痛经不是内异症诊断的必需症状。 (2)不孕:引起不孕的原因复杂。 (3)性交不适:一般表现为深部性交痛,月经来潮前性交痛最明显。 (4)月经异常:经量增多、经期延长或月经淋漓不尽或经前期点滴出血。 (5)其他特殊症状:肠道内异症可出现腹痛、腹泻、便秘或周期性少量便血,严重者出现肠梗阻症状;膀胱内异症常在经期出现尿痛和尿频;异位病灶侵犯和(或)压迫输尿管时,出现腰痛和血尿,甚至形成肾盂积水和继发性肾萎缩;手术瘢痕内异症患者常出现周期性瘢痕处疼痛和包块,并随时间延长而加剧。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破裂时,可发生急腹痛。 2.体征 妇科检查子宫后倾固定,直肠子宫陷凹、宫骶韧带或子宫后壁下方可扪及触痛性结节,一侧或双侧附件处触及囊实性包块,活动度差。阴道后穹隆可触及、触痛明显,或直接看到局部隆起的小结节或紫蓝色斑点。囊肿破裂时腹膜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断与治疗规范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断与治疗规范 子宫内膜异位症(内异症)是指子宫内膜组织(腺体和间质)在子宫内膜以外的部位出现、生长、浸润、反复出血,可形成结节及包块,引起疼痛和不育等。内异症是生育年龄妇女的多发病,发病率有明显上升趋势;其特点表现为(1)症 状与体征及疾病的严重性不成比例,(2)病变广泛、形态多样,(3)极具浸润性,可形成广泛而严重的粘连,(4)具有激 素依赖性,易于复发。 一、内异症的临床病理类型 1.腹膜型内异症:腹膜型内异症(peritoneal endometriosis,PEM)是指发生在盆腹腔腹膜的各种内异症病灶,主要包括红色病变(早期病变)、蓝色病变(典型病变)及白色病变(陈旧病变)。 2.卵巢型内异症:卵巢型内异症(ovarian endometriosis,OEM)可形成囊肿,称为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内异症囊肿);根据囊肿大小和异位病灶浸润程度分为:I型:囊肿直径<2 cm,囊壁有粘连、解剖层次不清,手术不易剥离。Ⅱ型:又分为3个亚型,ⅡA:内膜种植灶表浅,累及卵巢皮质,未达卵巢内异症囊肿壁。常合并功能性囊肿,手术易剥离。Ⅱ B:内膜种植灶已累及卵巢内异症囊肿壁,但与卵巢皮质的界限清楚,手术较易剥离。II C:内膜种植灶穿透卵巢内异 症囊肿壁并向周围扩展,囊肿壁与卵巢皮质粘连紧密,并伴有纤维化或多房腔。囊肿与盆侧壁粘连,体积较大,手术不易剥离。 3.深部浸润型内异症:深部浸润型内异症(deep infiltrating endometriosis,DIE)是指病灶浸润深度I>5 mm,常见于宫骶韧带、子宫直肠陷凹、阴道穹隆、直肠阴道隔等。其中直肠阴道隔包括两种情况,一种为假性阴道直肠隔内异症,即子宫直肠陷凹的粘连封闭,病灶位于粘连下方;另一种为真性直肠阴道隔内异症,即病灶位于腹膜外,在直肠阴道隔内,子宫直肠陷凹无明显解剖异常。 4.其他部位的内异症:其他部位的内异症(other endometriosis,OtEM)可累及消化、泌尿、呼吸系统,可形成瘢痕内异症及其他少见的远处内异症等。 二、内异症的临床表现、妇科检查及辅助检查 1.临床表现:(1)疼痛:70%~80%的内异症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盆腔疼痛,与病变程度不完全平行,包括痛经(典型者为继发性痛经,并渐进性加重)、非经期腹痛[慢性盆腔痛(chronic pelvic pain,CPP)]、性交痛以及排便痛等;卵巢内异症囊肿破裂可引起急性腹痛。(2)不孕:约50%的内异症患者合并不孕。(3)月经异常。(4)盆腔包块。特殊部位的内异症则表现为各种症状并常伴有周期性变化,也可合并盆腔内异症的临床表现。例如,(1)消化道内异症:大便次数增多或便秘、便血、排便痛等。(2)泌尿道内异症:尿频、尿痛、血尿及腰痛,甚至造成泌尿系统梗阻及肾功能障碍。(3)呼吸道内异症:经期咯血及气胸。 (4)瘢痕内异症:剖宫产等手术后腹壁切口瘢痕处结节,经期增大,疼痛加重;会阴切口或切口瘢痕结节,经期增大,疼痛加重。 2.妇科检查:典型病例子宫常为后位、活动度差;宫骶韧带、子宫直肠陷凹或后穹隆触痛结节;可同时存在附件囊 性、不活动包块。 3.辅助检查:(1)CA。:血清CA。水平多表现为轻、中度升高。(2)影像学检查:B超检查主要对卵巢内异症囊肿 诊断有意义,典型的卵巢内异症囊肿B超影像为附件区无回声包块,内有强光点。MRI对卵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药物治疗讲课教案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药 物治疗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药物治疗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药物治疗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药物治疗有达那唑 (Danazol),内美通或孕三烯酮(Gestrinone,三烯高诺酮),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或激动剂 (Gonadotropin-releasing -hormone analogus ,GnRH-a),孕激素类药物及口服避孕药物等。本期专家观点特邀钟绍涛,为您详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药物治疗,帮助您早日战胜疾病。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药物治疗之达那唑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药物治疗之内美通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药物治疗之GnRH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药物治疗之孕激素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药物治疗之雌激素 查找专家免费咨询直接通话预约加号咨询正规医院子宫内膜异位症专家(共380位):

如果您也有疾病问题,在此描述病情向在线专家提问预约正规大医院122位妇科专家的门诊加号: 吴鸣 北京协和医院妇科主任医师 预约成功208位立刻预约 华克勤 上海红房子医院妇科主任医师 预约成功207位立刻预约 孙静 上海第一妇婴保健院妇科主任医师 预约成功56位立刻预约 全部可预约专家(122人)>>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药物治疗之达那唑最新咨询 钟绍涛 职称:副主任医师 医院: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 科室:妇产科

达那唑为17-a-乙炔睾酮的衍生物,因此,有一定的雄激素作用。 达那唑可阻止垂体促卵泡激素和促黄体生成激素的释放,从而抑制卵泡发育和排卵,血雌孕激素水平显著下降,不利于异位子宫内膜的生长和发育。 达那唑使用后,血雄激素水平上升,同时,因血浆性激素结合球蛋白含量下降,使游离雄激素水平明显上升,也是其治疗异位症的重要机理之一。达那唑对子宫内膜有直接的抑制作用。长期使用达那唑后,异位子宫内膜萎缩,甚至死亡。 研究还表明,达那唑能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抑制机体抗子宫内膜抗体的产生,停药后利于妊娠。自月经期第1天~5天内开始服用,每次200mg,每天2次~3次,以闭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分期及分型的进展(一)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分期及分型的进展(一) 疾病的分期对不同期别应采取何种治疗措施、判断与比较疗效及估计预后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尚无一种完善的内异症分期和分型系统来指导诊断、治疗和预后判断,尤其是其特征性的表现:疼痛和不孕。理想的临床分型方法应该基于疾病的自然史﹑病变浸润的深度﹑症状的严重性以及受累器官的最终结局,可以反映病变的严重性,指导临床治疗,预测患者的预后。 人们一直试图对内异症进行分期探讨,这一努力已持续了近一个世纪。目前我国多采用美国生育学会(American Fertility Society,AFS)提出的“修正子宫内膜异位症分期法(r-AFS)”。该分期法于1985年最初提出,1997年再次修正。该分期法有利于评估疾病严重程度、正确选择治疗方案、准确比较和评价各种治疗方法的疗效,并有助于判断患者的预后。但仍有一些不足,理想的临床分期方法应该基于疾病的自然史、病变浸润的深度、症状的严重性以及受累器官的最终结局,可以反映病变的严重性、指导临床治疗、预测患者的预后。理想的EMs分型分期方法应该能够全面描述患者的病变范围和浸润深度,反映其疼痛和不孕相关的病史,能够对其治疗方案、手术范围提供参考和指导,并对患者治疗后疼痛缓解情况、生殖结局以及疾病转归具有预测意义。 一、分期系统的历史回顾和分类 内异症很早就有基于解剖基础的分类描述,而且分类系统多样。各种分类系统参考的标准主要是:组织学类型,解剖学分布,组织病理学和疼痛程度,临床、解剖和组织病理学表现,累积的器官组织,体检及手术发现等。随着对疾病性质认识的深入,很多系统都进行了调整和改进。有些系统已经不再用于临床,但是研究者的经验、智慧和失败的教训对后来新系统的设计都具有重要价值,值得借鉴和尊重。 迄今为止,学者们提出了数十种分期方案,大致以年代为序,基本上反映了人们对EMs 认识的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从感性到理性的上升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