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塞征战诗

边塞征战诗
边塞征战诗

1、了解边塞诗的风格特点。

2、积累边塞诗的常见意象。

3、初步了解边塞诗的常用表现手法。

4、掌握边塞诗的一般鉴赏方法

投笔从戎:扔掉笔去参军。指文人从军。

班超家贫,尝为官佣书以供养,久劳苦。尝缀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他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西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左右皆笑之。超曰:“小子安知壮士之志哉!”后超出使西域,竟立功封侯。(《后汉书·班超传》)

请缨:请求交给杀敌任务;自请从军报国

西汉武帝时,南越王请求与汉和亲,武帝打算乘机说服南越王归附汉朝。谏议大夫终军主动请求说:“愿受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后来终军不辱使命,最终说服南越王向汉朝称臣。(《汉书·终军传》)

斩楼兰:杀敌建功。 西汉时,西域小国楼兰国王受匈奴使者指使,多次杀死汉朝前往大宛的使臣。汉傅介子自请出使大宛,使楼兰王谢罪,并趁夜幕率领士兵杀死了匈奴使者,平安到达大宛。 汉昭帝以后,楼兰仍反复无常。大将军霍光又派傅介子带着大批珍贵礼品和精干的勇士,前往西域,宣称此行专程赏赐属国。楼兰王十分贪财,一点防范也没有。傅介子在驿馆布下埋伏,再请楼兰王赴宴,杀死楼兰王,平定了楼兰,建立了战功。(《汉书·傅介子传》,又见于《汉书·西黄沙百战穿金甲

——边塞征战诗

域传》)

燕然勒功:燕然,山名,即今蒙古境内之杭爱山。勒功,刻石记功。

东汉大将窦宪追击北匈奴,出塞三千余里,至燕然山刻石记功而还。(《后汉书·窦融传》附《窦宪传》)

马革裹尸: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指军人战死于沙场。

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后汉书·马援传》)

边塞诗派指唐朝开元、天宝年间形成的一个以反映唐朝边疆战争生活为主要内容的诗歌流派。

代表作家有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王之焕、王翰等。他们继承汉魏乐府及六朝、初唐诗人鲍照、陈子昂等的传统,多以诗歌描写边塞山川景物、风土人情;他们的诗或描写塞外风光,或表现戍边将士杀敌立功的慷慨激昂及捐躯赴国难的悲壮;或反映将士不畏辛劳、保卫边陲的战斗精神;或描写望月思乡的苍凉和长年征战的悲苦,将士和亲人相互思念的深沉情感及其不幸遭遇;或讽刺并劝谏拓土开边、穷兵黩武的统治者,表达对战争的厌恶,对和平的向往。在创作风格上多以雄浑豪放、奔腾峻伟见长。

【边塞诗兴起原因】

1强大的边防

2统治者重武轻文,士人邀功边庭以博取功名比由科举进身容易得多。

4加之盛唐那种积极用世、昂扬奋进的时代气氛。

【边塞诗常见题材】

1将士建立军功的壮志,边地生活的艰辛,战争的酷烈场面,将士的思家情绪;

2边塞风光,边疆地理,民族风情,民族交往等各个方面。

其中以前者为主要题材。

【边塞诗常见情感类型】

1.歌颂将士奋勇杀敌、以身许国的;

2.表现自己投笔从戎、建功立业的;

3.描写边塞山川景物、生活艰苦的;

4.描写征人念远思归、想念亲人的;

5.描绘美满幸福生活、向往和平的;

6.痛斥君主穷兵黩武,草菅人命的;

7.揭露军中苦乐不均、深切同情的;

8.抒发平生壮志难酬、怀才不遇的;

▲还要体会到,跃动于边塞诗中的种种情感矛盾:

慷慨从戎和久戍思乡的矛盾;卫国激情和艰苦生活的矛盾;痛恨庸将和献身精神的矛盾等等。

【边塞诗时代风格】

边塞诗是时代的产物,是最能体现国运兴衰的作品,对作者所处的时代有所了解,有助于体会作品的内容和作者的感情。

1盛唐诗风:

唐代国力强盛,投笔从戎的知识分子大多精神昂扬,情感豪迈,在他们的诗,尤其是边塞诗,虽有塞外环境的恶劣,也有对故乡、亲人的深切的思念,但更多的是同仇敌忾的愤慨,保家卫国的决心,格调高亢,情绪激昂。即使是艰苦战争,也壮丽无比;即使是出征远戍,也爽朗明快;即使是壮烈牺牲,也死而无悔

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王维)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斩楼兰誓不还。(王昌龄)

2中晚唐诗风:

安史之乱之后,大唐国势日衰,江河日下,使得中晚唐诗人们虽仍保持着昂扬向上的基调,但不免夹杂了几多悲壮和惋伤。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

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李益)

3宋代诗风:

宋代积贫积弱、国力衰颓,面临北方少数民族的强势入侵,国家在民族斗争中一直处于劣势,统治者却纸醉金迷,不思进取。外侮不断,国难当头,在知识分子的笔下,边塞诗多用来表现报国无门的愤懑,归家无望的哀痛,豪迈之气少了,悲凉之气多了,雄伟气魄少了,家国之愁多了。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报国无门的愤懑(陆游)

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归家无望的哀痛(范仲淹)

※※※※※ ※※※※※ ※※※※※ ※※※※※※※※※※ ※※※※※

边塞诗词是边塞生活的艺术反映,这类诗词大多和民族战争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因为边塞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因而就造成边塞诗词题材十分广泛,内容异常丰富。又因为每个朝代的不同时期或盛或衰,诗词中所表现出来的情调或高昂或低沉;还因为每个诗人前往边塞的原因不同,目的不同,所抒发出的感情也千差万别,情况相当复杂。比如说,盛唐时期的边塞诗词大多激情奔放,而中唐以后的边塞诗词大多感慨深沉。边塞诗词的创作形式大多为古风(考虑到高考命题使用长篇古风做材料的可能性不大,故本讲义不予涉及)和绝句,词的数量较少。

近年高考命题的着眼点主要落在对诗歌的意境、情感以及表达技巧的理解分析上。高考试题,虽然涉及的边塞诗不多,但作为古典诗歌中一朵亮丽的奇葩,学习时不可等闲视之

情感词语备用

从军边塞、杀敌报国的意志,不畏辛劳、保卫边陲的战斗精神

建立功业的渴望,保家卫国的决心。

久戍边关对家乡和亲人的怀念,出征士兵归家无望的哀痛和家中妻子的离恨;

塞外征战的艰苦,生活的艰辛,连年征战的残酷

对帝王黩武开边的不满对将军贪功启衅的怨恨;

山河沦丧的痛苦;报国无门的怨愤

【鉴赏重点】

鉴赏边塞诗要结合作者的生平思想和诗歌创作的具体时间,

1分析诗人选择了哪些富有边塞特征的景物和富有战争特征的事件

2使用了什么手法

3抒发的哪一类型的情感

4有什么样的风格

【赏析过程】

1审题目

题目常出现“塞”、“征”、“军”等字眼;

也有用乐府旧题的,如《凉州词》、《少年行》、《关山月》、《从军行》等;

2知人论世

(1)把握时代特征

(2)了解个人际遇。

边塞诗主题丰富多彩,风格异彩纷呈,除了时代使然,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便是诗人自身。即使是同一诗人,同一题材,也会因一时的际遇、一时的情绪不同,而在主题、风格上呈现迥然不同的特色。鉴赏诗歌不可陷入定势思维。

借“大漠”、“长河”、“落日”等描绘塞外景象的雄奇壮美,

借“金鼓”、“旌旗”、“烽烟”等展现边关战事的壮怀激烈

借“大雪”、“秋月”、“黄草”等抒写戍守将士的悲凉愁苦。

景物的特点:如雄奇、奇丽、奇寒、辽阔、壮阔、广阔等。

感情特点:如豪迈、豪气、豪情、报国之志、杀敌豪情、昂扬精神等

意境特点术语:雄浑壮阔、雄奇辽阔、雄浑苍凉、恬静优美、孤寂冷清、萧瑟凄凉,凄寒萧条、肃杀阴冷。7体会不同的艺术风格。

在创作风格上多以雄浑豪放、奔腾峻伟为主。

(1)豪迈旷达,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2)雄奇壮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3)豪壮悲慨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4)委婉清丽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8常用手法

比喻、借代、夸张、衬托、对比、用典、象征。

直抒胸臆、借景抒情;

动静结合、虚实相生。

一、指出下列边塞诗表现的思想感情

⑴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李益)

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李益)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岑参)

情感概括:

⑵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李白)

都护行营太白西,角声一动胡天晓。(岑参)

情感概括:

⑶誓扫凶奴不顾身,五千貂裘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高适)

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李颀)

情感概括:

⑷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

战士军前半生死,美人帐下犹歌舞。(高适)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李颀)

情感概括:

二、情感连线

1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戍边将士深深的乡思之情,思妇无尽的思念与惆怅;

2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从军将士的洒脱,心中的无奈;

3战士军前半生死,美人帐下犹歌舞对不义战争的控诉,对和平的渴望与追求;

4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揭露了军中苦乐不均的丑恶现象,对下层士兵的深切同情;

5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对良将及早出现的渴望,对边疆和平的向往;

6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戍边将士奋勇杀敌的英雄气概,以身许国的豪情壮志;

三、边塞诗常用的表现手法及表达效果

⑴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下月如霜。(李益)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王昌龄)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岑参)

表现手法及表达效果:

渲染气氛、烘托情感(正衬:凄清单调的景——思乡、幽怨的情,奇异壮阔的景——豪壮、昂扬的情;反衬:艰苦恶劣的环境——对英勇威猛将士的赞美之情)

⑵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李白)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高适)

表现手法及表达效果:

突出和强调。如用内地和边塞的景物对比,突出边塞环境的艰苦。

⑶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高适)

表现手法及表达效果:

虚实结合,运用想像,拓展诗歌内容,形成时空的对比。

四、指出下列诗中使用的典故

从军行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使至塞上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从军行(4/7)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出塞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望蓟门祖咏

燕台一望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

沙场烽火连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

1阅读下面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出塞二首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1)诗的第二句表达了诗人怎样一种思想感情?(1分)

(2)后两句作者达了诗人怎样一种思想感情?(2分)

(1)对战死者的同情

(2)既含蓄委婉地讽刺了统治者的无能,抒发了对良将及早出现的渴望,对边疆和平的向往2阅读下面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从军行(其四)唐〃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①,孤城遥望玉门关②。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③。

[注释]①青海:湖名,在今青海省。雪山:指祁连山。

②玉门关: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

③楼兰:汉时西域诸国之一,故址在今新疆罗布泊附近。

(1)一、二句写景对表现戍边将士有什么作用?(3分)

(2)诗中“黄沙百战穿金甲”句具有高度的概括性,请作具体分析。(4分)

(1)通过境界壮阔,环境恶劣的景物描写,(1分)衬托(1分)戍边将士不畏艰难,守卫边疆的豪情壮志(1分). (2)黄沙"形象地点出边塞战场的特征,(1分)"百战"极言战事之频繁,(1分)"穿金甲"是说金甲都磨穿了,形容时间之长,战斗之艰苦.(1分)短短七个字,高度概括了边地之荒凉,条件之恶劣,时间之漫长,战争之频繁艰难.(1分)

3阅读下面两首诗,按要求答题。(8分)

于长安归还扬州,九月九日微山亭赋韵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江总①岑参②

心逐南云逝,形随北雁来。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故乡篱下菊,今日几花开?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注】①江总,南朝陈诗人。陈亡,入长安,仕于隋,后辞官南归,这首诗写于南归途中。②岑参,盛唐边塞诗人。安史之乱中,长安沦陷,故有此诗。

(1)这两首诗都是五言绝句,都写了我国的一个传统节日,这个节日的名称是,第一首写了节日中的习俗,第二首写了节日中的习俗。(3分)

(2)两首诗在思想感情上同中有异,不同的地方在哪里?依据是什么?(5分)

(1)重阳节(1分)赏菊(1分)登高或饮酒(1分)

(2)江诗:从诗的第三句中“篱下菊”的用典(1分)可知,诗人在表达对故乡的怀想和思旧之情的同时,流露出了归隐田园(1分)的情怀。岑诗:该诗是在长安沦陷时所作,故第三句有“遥怜”(1分)二字,表现了诗人面对故乡长安遭受战乱时的痛苦之情及收复失地(2分)的渴望。

4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陇西行陈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1)“貂锦”一词使用了的修辞方法。(1分)

(2)试分析后两句的表达效果和作者的态度。(4分)

3答:(1)借代(2分)(2)写闺中妻子不知征人(或丈夫)已战死,仍在梦中想见已成白骨的丈夫,盼他早日归来团聚,使全诗产生震撼心灵的悲剧力量。(4分)诗中包含了诗人深沉的感慨,表达了对战死者及其家人的无限同情。(4分)

5阅读下面两首诗,按要求答题。(8分)

别董大·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1)前两句是写景,所写景物的特点是什么,请作简要分析。

(2)本诗所抒发的感情有什么特点,请略作分析。

景物特点:黄沙蔽日,落日黄云,西风断雁,大雪飘飞。凄寒苍凉、辽阔寒冷的沙漠景象。

情感特点:一、二句描绘了一幅荒凉寒冷的沙漠景象,三、四句写诗人劝别友人,前路莫愁,天下人都能成为你的朋友。表现了一种旷达的胸襟和豪迈的情怀。

6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从军行七首(其二)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1)“琵琶起舞换新声”与“边愁”是否矛盾?为什么?(3分)

▲(2)“高高秋月照长城”与前三句写法上有何不同?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5分)

(1)不矛盾。(1分)这样的对照写法更能显示出听者深重的别情边绪,这是任何欢乐的新曲都无法排遣的。(1分)

(2)前三句叙事抒情(1分)后一句写景(1分)。以景作结,寓情于景,创造意境,含蓄无限。(2分)

7、阅读下面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军城早秋严武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薄西山。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注】严武(726-765):字季鹰,华阴(今属陕西)人。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

(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何寓意?(4分)

(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3分)

答案:1、考点(形象)诗的前两句写了夜晚,秋风、汉关、寒云、冷月。

西山等意象。描绘了一幅初秋边关阴沉凝重的夜景。寓意:边境局势的紧

张。

2、考点(思想内容,作者的观点)表现了作者作为镇守边疆的将领,斗志昂

扬,坚信必胜的豪迈情怀。第三句写部属奋力出击,显示出昂扬的斗志,第

四句写全歼敌军的决心显示必胜的信心。

8阅读下面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渔家傲·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浊酒一杯家万里”,句中“一杯”、“万里”分别包含着什么言外之意?

2.诗人为什么在“归无计”之前加上“燕然未勒”四字?

3。分析末句“白发”和“泪”的思想感情。

4.对这首词的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衡阳雁去无留意”,句中“衡阳”借指南方。雁无留意,反映出这个地区到了秋天,寒风萧瑟,满目苍凉。

B.“四面边声连角起”中的“边声”指的是边塞上引起人们悲凉心情的笛声、马声、号角声等。此句从听觉上进一步渲染沉重的气氛。

C.“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是说心情沉重的将军,边喝酒,边想着极远的家乡,可是敌人没有打败,哪里说得上归去?

D.“将军白发征夫泪”中的“将军”和“征夫”都是作者自称。范仲淹曾任陕西经略副使,这首词是作者戍边生涯的真实写照。

1.孤独之感思乡之情

2.表现了胸怀壮志的将军抱负未能实现的无奈感慨。

3.一方面是年华流逝,功业不知何时才能建立的惆怅,另一方面是思念家乡的苦闷。

4.D (“征夫”指一般士兵,不是作者自称。而且“将军”和“征夫”都应该是泛指。)

相传,慈禧命人写了一幅扇面,写的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不料,写的人一时疏忽,把“黄河远上白云间”的“间”字写丢了。慈禧看了之后,非常生气。认为这是故意影射自己不懂诗文。于是命人把写字的人抓来,让他当场念来,念不出就杀头。

那位写扇面的人看了自己写的诗之后先是一惊,既而灵机一动,对慈禧说:“老佛爷,非是臣写错了诗,而是臣根据王之涣的诗改写的词。”慈禧觉得新奇,连忙叫他念来听听。那人随口念到:“黄河远上,白云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于是,《凉州词》真的成了“词”。

1阅读下面一首唐代的边塞诗,然后回答问题。

征人怨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1)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2)诗题为“征人怨”,通篇虽无“怨”字,但句句有“怨情”,请作简要赏析。

答:诗句中有金河、玉关、青冢、黄河、黑山等边塞地名,写了征人的戍边生活。

答: 怨年年岁岁频繁调动,怨时时刻刻练兵备战,怨气候酷寒,怨景色单调。

2阅读下面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陆游

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声望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

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1.这首词围绕题目的“梦”字,上片和下片分别描写了什么情景?

2.“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几句包含着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试作分析。

答:上片写梦中所见,表现渴望行军作战,为国收复失地的心情。下片写梦醒所感,抒发壮志难酬的悲愤。答:这句诗内涵十分丰厚。(1)、自幼立志报国建功立业;(2)、年纪老大而尚未如愿;(3)、壮志未酬而雄心不死;(4)、现实无望而寄于梦境,而这种种心情都在“有谁知”一语中流露出痛苦的无奈和深沉的激愤。

3、阅读李贺的两首诗,回答诗后问题.

南园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注]:吴钩,刀名。凌烟阁,李世民为表彰开国功臣,命人将长孙无忌、魏征等24位功臣之像列于凌烟阁上。若个,哪个。

马诗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注]:络脑,马笼头。

(1)《南园》和《马诗》表达的思想内容基本相同,它是什么?

(2)《南园》和《马诗》运用的艺术手法各具特色,试加以说明.

19.(1)主题都是表现积极进取、希望投笔从戎、驰骋沙场、为国建功。也有怀才不遇之苦。

(2)《南园》是直抒胸臆,较为痛快淋漓;《马诗》通篇用比,托物言志,抒情委婉,耐人寻味。

4、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从军北征

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遍吹《行路难》。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注]:碛(qi):沙漠。

(1)根据诗歌内容流派判断这是什么诗?

(2)解释第一句中的“海”字。

(3)具体分析本诗“寓情于景”的表现手法及妙处。

答案:(1)这是一首唐诗中的边塞诗。

(2)“海”指沙漠,与岑参诗句“瀚海阑干百丈冰”中的“海”意思一致

(3)这首边塞诗运用了“寓情于景”的表现手法,抒写了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情。首句勾画了一支远征军队活动的广阔背景:雪后的天山,刺骨的寒风,浩瀚的沙漠。景物雄阔的苍凉,有力烘托出了行军的环境气氛。第二句以一曲《行路难》及一个“遍”,丰富了首句的内涵。而笛声的哀怨与环境的荒凉,更能撩起征人的惆怅和愁思。三、四句承接第二句,由笛声引出了“回首月中”的典型动作。士兵们在月光中望什么?也许是遥望永远也回不去的故乡,也许是望着笛声传来的方向,也许他们相对而视,热泪夺眶而出……全诗是一个壮阔而又悲凉的行军场景,诗中将景色、动作、声音、感情四者融合在一起,寓情于景,情在景中,含蓄蕴藉,耐人寻味。

5、阅读下面这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春夜闻笛李益

寒山吹笛唤春归,迁客相看泪满衣。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

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1)这两首诗写的都是夜闻笛声,笛声所引发的情感相同吗?请作简要分析。(3分)

(2)第二首诗题为“闻笛”,但诗歌的前两句却写了登城所见之景,你如何理解这种艺术处理?(5分)答:(1)《春夜闻笛》引发的是贬谪之人盼归的怨望和惆怅。(人留雁归,朝廷的恩赦并没有随着大自然的春季一同来到)《夜上受降城闻笛》引发的是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情。(3分)

(2)如霜的月光和月下雪一般的沙漠正是触发征人乡思的典型环境。一是因为边地之感,二是因为月色撩动了乡愁。这为笛声的出现设置了环境,也为末句的直接抒情作了烘托和铺垫。(5分)

6、阅读下面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使至塞上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注] 都护:当时边疆重镇都护府的长官。燕然:本来是地名,即爱杭山,在今蒙古共和国境内,因为东汉将军窦宪大破匈奴,曾在燕然山刻石记功,所以后来以“勒石燕然”作为保卫祖国、立功边疆的代称。1.“蓬草”在古代诗文中一般比喻什么?诗中的“征蓬”表达了诗人什么感情?

2.尾联用典故流露了向往建功立业的心情。这个典故隐含在哪两个字中?

3.颈联的“直”和“圆”两字历来为人称道,说说这两个字为什么用得好。

1“蓬草”随风飞转,古代文学中常用它比喻漂泊不定的行踪。王维用“征蓬”自喻,流露了身不由己的感觉,他为自己受排挤离开朝廷感到十分忧愤。

3“直”和“圆”准确地描写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深切的感受。“直”字荒凉孤独中透着挺拔雄伟,“圆”字苍茫壮阔中显现柔和温暖。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杂诗三首(其三)-沈佺期

闻道黄龙戍①,频年不解兵。可怜闺里月,长在汉家营。

少妇今春意,良人昨夜情。谁能将旗鼓,一为取龙城②。

【注】①黄龙戍:即黄龙,在今辽宁开原县西北,此指边地。②龙城:在今蒙古境内,这里借指敌方要地。

(1)请分析颔联中“月”的意象在表达上的作用。

(2)综观全诗,简要概括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战争怎样的态度。

14.(1)以月写人,明月高挂中天,照着不眠的闺妇,而闺中人却沉醉在对征人的思念中(亦可理解到“一笔写出两人的离恨,月亮也照着不眠的征人,而这征人也正在思念着闺中之妇。”)以月寄情,含蓄而巧妙地抒发了饱受战乱之苦的离人相思之苦。(每个要点2分)

(2)这首诗既有对战争长年不断,给百姓带来离乱之苦的不满,也包含着希望有人能带兵克敌,一举夺胜的期盼。(每个要点2分)

⒉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各题。

岁暮①

[唐]杜甫

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烟尘犯雪岭②,鼓角动江城。

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

[注]①本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末,时杜甫客居阆州(今四川阆中)。②雪岭:又名雪山,在成都(今四川成都)西。雪岭临近松州、维州、保州(均在今四川成都西北),杜甫作本诗时,三州已被吐蕃攻占。

(1).诗人为什么会发出“寂寞壮心惊”的感慨?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4分)

答:

(2).这首诗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举出两种并作赏析。(4分)

(1)【试题答案】边境发生战争,时局艰危,朝中无人为国分忧;岁末暮年,漂泊异乡,政治上被冷落,孤独寂寞;诗人崇高的责任感、强烈的爱国感情与其艰难的处境,报国愿望难以实现形成巨大反差。

【试题考点】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鉴赏评价)【试题解析】本题在鉴赏过程中,不但要细读本诗,了解诗人境遇、主观志向,明确注释中点明时局背景,还要做到知人论世,根据平时所学习的杜甫的诗歌,了解杜甫的终生志向,然后进行综合思考,才能不遗漏要点。

(2)【试题答案】借代,如“烟尘”代边境战争;与后文“鼓角”相应,从视角和听觉两方面突出了战争的紧张,渲染了时局的艰危。

用典,如,“请缨”,典出《汉书·终军传》;在诗句中暗示朝中无人为国分忧,借以表达诗人对国事的深深忧虑。

【试题考点】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理解鉴赏评价)一般认为,“表达技巧”分为四个理解层面由低到高(字词-句子-段落-篇章),分别是:

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夸张、借代等)、表达方式(记叙、说明、描写、抒情、议论,诗歌中主要是描写和抒情)、

表现手法(对比、衬托、象征、比兴等)、

谋篇布局手法(开头、结尾、过渡、照应等)。

借代和用典都是修辞手法。用典是引用的一种,也叫稽古。

本题中的修辞手法还有“对偶(仗)”;还有“双关”手法,如“岁暮”表面指的是时序岁末,深层指作者已进入人生暮年,还指唐帝国有盛而衰进入风雨飘摇的晚唐。

描写手法中有虚实结合,如“边隅还用兵,烟尘犯雪岭”“朝廷谁请缨”是作者的想象,是虚写;“鼓角动江城。天地日流血”是眼下情景,是实写。

表现手法中有对比,如朝廷之臣无人请缨与江湖之士的作者“敢爱死”对比;作者高远的心志与报国无门对比;“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自己的言行反差的对比;“鼓角动江城”暗含战争前后对比;诗歌开头“远为客”与结尾“寂寞壮心惊”思想感情对比,等等。

【诗歌简赏】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杜甫五十二岁。这一年他在梓州,听说官军大胜叛军,便写下了著名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诗。此后他到阆州,他又听到了吐蕃进犯的消息,于是杜甫心忧天下,写下了这首《岁暮》诗。首联诗人交待其客居他乡,在岁暮之际,听到了边境上传来外族入侵的消息。大唐刚刚经历了安史之乱,内忧尚未完全平息,外患又接踵而至。所以首联语气看似平淡,却包含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沉痛!颔联“烟尘”和“鼓角”借代指战争,战事推到了雪岭,紧张的鼓角声使一向安静的江城骚动了起来。颈联作者目睹了战争的血腥和惨烈,对唐朝君臣发出质问:“朝廷谁请缨?”面对强敌,作者怀疑朝中还会有人请缨杀敌吗?尾联“济时敢爱死?”既是对全天下人的呐喊,特别是朝臣的忠告,又是对自己的鼓励,真正忠君爱国的人,是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的。但“寂寞壮心惊”,点出了诗人此时的心境。诗人一方面远离朝廷的境遇,无法为国分忧,无法施展抱负,徒有报国之心,另一方面诗人自己也是“岁暮”之人,虽然想杀敌报国,但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啊,只能独自寂寞。

【边塞诗名句】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唐)杨炯《从军行》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唐)李白《塞下曲》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唐)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唐)王昌龄《出塞》

战士军前半生死,美人帐下犹歌舞。(唐)高适《燕歌行》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唐)李颀《古从军行》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唐)王翰《凉州词》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唐)曹松《己亥岁感事》

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唐)王维《少年行四首》(其二)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唐)陈陶《陇西行》

伏波惟愿裹尸还,定远何须生入关。(唐)李益《塞下曲》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唐)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唐)李贺《雁门太守行》

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宋)欧阳修《渔家傲》

诗歌分类鉴赏之边塞征战诗答案及鉴赏

参考答案 【例1】(1)昨夜萧瑟的秋风卷入驻守的关塞;极目四望,但见边月西沉,寒云滚滚。诗的前两句描绘的是一幅初秋边关阴沉凝重的夜景。寓意边境局势的紧张。(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作为镇守边疆的将领,斗志昂扬,坚信必胜的豪迈情怀。三句写部署奋力出击,显示昂扬的斗志;四句写全歼敌军的决心,显示必胜的信心。 [词句注释]⑴汉关:汉朝的关塞,这里指唐朝军队驻守的关塞。唐民谣:“将士长歌入汉关。”⑵朔云边月:指边境上的云和月。月:一作“雪”。朔:北方。边:边境。西山:指今四川省西部的岷山,是当时控制吐蕃内侵的要地。⑶更催:再次催促。飞将:西汉名将李广被匈奴称为“飞将军”,这里泛指严武部下作战勇猛的将领。骄虏:指唐朝时入侵的吐蕃军队。⑷莫遣:不要让。沙场:战场。 [白话译文]昨夜萧瑟的秋风卷入驻守的关塞;极目四望,但见边月西沉,寒云滚滚。一再命令那些勇猛的将士追击敌人,不要让敌人一兵一马从战场上逃回。 [作品鉴赏]这首《军城早秋》,一方面显示了严武作为镇守一方主将的才略和武功,另一方面也表现了这位统兵主将的词章文采,能文善武,杜甫称其为“出群”之才。 诗的第一句“昨夜秋风入汉关”,看上去是写景,其实是颇有寓意的。中国西北和北部的少数民族的统治武装,常于秋高马肥的季节向内地进犯。“秋风入汉关”就意味着边境上的紧张时刻又来临了。“昨夜”二字,紧扣诗题“早秋”,如此及时地了解“秋风”,正反映了严武作为边关主将对时局的密切关注,对敌情的熟悉。 第二句接着写诗人听到秋风的反映,这个反映是很有个性的,他立即注视西山,表现了主将的警觉、敏感,也暗示了他对时局所关注的具体内容。西山,寒云低压,月色清冷,再加上一个“满”字,就把那阴沉肃穆的气氛写得更为浓重,这气氛正似风云突变的前兆,大战前的沉默。“眼中形势胸中策”(宗泽《早发》),这是一切将领用兵作战的基本规律。所以诗的前两句既然写出了战云密布的“眼中形势”,那胸中之策就自不待言了,诗中略去这一部分内容,正表现了严武是用兵的行家。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更催”二字暗示战事已按主将部署胜利展开。两句一气而下,笔意酣畅,字字千钧,既显示出战场上势如破竹的气势,也表现了主将刚毅果断的气魄和胜利在握的神情,而整个战斗的结果也自然寓于其中了。这就是古人所说的“墨气所射,四表无穷,无字处皆其意也”。 如果把一、二句和三、四句的内容放在一起来看,就会发现中间有着很大的跳跃。了解战争的人都知道,一个闭目塞听、对敌情一无所知的主将,是断然不会打胜仗的,战争的胜负往往取决于战前主将对敌情的敏感和了解的程度。诗的一、二句景中有情,显示出主将准确地掌握了时机和敌情,这就意味着已经居于主动地位,取得了主动权,取得了克敌制胜的先决条件,这一切正预示着战争的顺利,因而,胜利也就成了人们意料中的结果,所以读到三、四句没有突兀、生硬之感,反而有一种水到渠成、果然如此的满足。这首诗写得开阖跳跃,气概雄壮,干净利落,表现出地道的统帅本色。【例2】一、我认为应用低沉、伤感、悲凉、反战等词语来概括这首词。理由:前两句描摹征人们开怀痛饮、尽情酣醉的场面,实则为后两句抒情做铺垫,长年征战,借酒浇愁,最终的结果只能是战死沙场。这种豪迈而悲壮的情调,在酒酣半醒之时,也就流露出那种对战争的不满和厌倦。二、我认为施补华的评论颇有道理。理由:全诗写艰苦荒凉的边塞的一次盛宴,描摹了征人们开怀痛饮、尽情酣醉的场面。首句用语绚丽优美,音调清越悦耳,显出盛宴的豪华气派;一句用“欲饮”两字,进一层极写热烈场面,酒宴外加音乐,着意渲染气氛。三、四句极写征人互相斟酌劝饮,尽情尽致,乐而忘忧,豪放旷达,并表达了为国征战、视死如归的豪情壮志。从内容看,无厌恶戎马生涯之语,无哀叹生命不保之意,无非难征战痛苦之情,是悲凉感伤,似乎勉强。[词句注释] (1)凉州词:唐乐府名,属《近代曲辞》,是《凉州曲》的唱词,盛唐时流行的一种曲调名。凉州词:王翰写有《凉州词》两首,慷慨悲壮,广为流传。而这首《凉州词》被明代王世贞推为唐代七绝的压卷之作。(2)夜光杯:用白玉制成的酒杯,光可照明,这里指华贵而精美的酒杯。据《海内十洲记》所载,为周穆王时西胡所献之宝。(3)欲:将要。(4)琵琶:这里指作战时用来发出号角的声音时用的。(4)催:催人出征;也有人解作鸣奏助兴。(5)沙场:平坦空旷的沙地,古时多指战场。(5)君:你。(6)征战:打仗。 [白话译文]酒筵上甘醇的葡萄美酒盛满在精美的夜光杯之中,歌伎们弹奏起急促欢快的琵琶声助兴催饮,想到即将跨马奔赴沙场杀敌报国,战士们个个豪情满怀。今日一定要一醉方休,即使醉倒在战场上又何妨?此次出征为国效力,本来就打算马革裹尸,没有准备活着回来。 [作品鉴赏]诗人以饱蘸激情的笔触,用铿锵激越的音调,奇丽耀眼的词语,定下这开篇的第一句。“葡萄美酒夜光杯”,犹如突然间拉开帷幕,在人们的眼前展现出五光十色、琳琅满目、酒香四溢的盛大筵席。这景象使人惊喜,使人兴奋,为全诗的抒情创造了气氛,定下了基调。 第二句开头的“欲饮”二字,渲染出这美酒佳肴盛宴的不凡的诱人魅力,表现出 将士们那种豪爽开朗的性格。正在大家“欲饮”未得之时,乐队奏起了琵琶,酒宴开 始了,那急促欢快的旋律,象是在催促将士们举杯痛饮,使已经热烈的气氛顿时沸腾 起来。这句诗改变了七字句习用的音节,采取上二下五的句法,更增强了它的感染力。 这里的“催字”,有人说是催出发,和下文似乎难以贯通。有人解释为:催尽管催, 饮还是照饮。这也不切合将士们豪放俊爽的精神状态。“马上”二字,往往又使人联 想到“出发”,其实在西域胡人中,琵琶本来就是骑在马上弹奏的。“琵琶马上催”, 是着意渲染一种欢快宴饮的场面。 诗的三、四句是写筵席上的畅饮和劝酒。过去曾有人认为这两句“作旷达语,倍 觉悲痛”。还有人说:“故作豪饮之词,然悲感已极”。话虽不同,但都离不开一个 “悲”字。后来更有用低沉、悲凉、感伤、反战等等词语来概括这首诗的思想感情的, 依据也是三四两句,特别是末句。“古来征战几人回”,显然是一种夸张的说法。清 代施补华说这两句诗:“作悲伤语读便浅,作谐谑语读便妙,在学人领悟。”(《岘 佣说诗》)之所以说“作悲伤语读便浅”,是因为它不是在宣扬战争的可怕,也不是 表现对戎马生涯的厌恶,更不是对生命不保的哀叹。回过头去看看那欢宴的场面:耳 听着阵阵欢快、激越的琵琶声,将士们真是兴致飞扬,你斟我酌,一阵痛饮之后,便 醉意微微了。也许有人想放杯了吧,这时座中便有人高叫:怕什么,醉就醉吧,就是 醉卧沙场,也请诸位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早将生死置之度外了。可见这三、 四两句正是席间的劝酒之词,而并不是什么悲伤之情,它虽有几分“谐谑”,却也为 尽情酣醉寻得了最具有环境和性格特征的“理由”。“醉卧沙场”,表现出来的不仅 是豪放、开朗、兴奋的感情,而且还有着视死如归的勇气,这和豪华的筵席所显示的 热烈气氛是一致的。这是一个欢乐的盛宴,那场面和意境决不是一两个人在那儿浅斟 低酌,借酒浇愁。它那明快的语言、跳动跌宕的节奏所反映出来的情绪是奔放的,狂 热的;它展现出的是一种激动和向往的艺术魅力,这正是盛唐边塞诗的特色。 也有人认为全诗抒发的是反战的哀怨,所揭露的是自有战争以来生还者极少的悲 惨事实,却出以豪迈旷达之笔,表现了一种视死如归的悲壮情绪,这就使人透过这种 貌似豪放旷达的胸怀,更加看清了军人们心灵深处的忧伤与幻灭。 【例3】(1)诗的首句描写了黄昏时分,边城阴雨绵绵,雁儿在阴沉沉的暮雨天中低 飞的景象,渲染了边塞城镇荒凉萧瑟的气氛(或阴沉抑郁的气氛)。第二句描写了河边 芦苇发芽似笋抽枝吐叶,争着向上生长的景象。两幅景象形成鲜明对比(或互相衬托), 相得益彰。(2)①虚实结合(或想象联想)。②一列长长的骆驼队远远的走过沙漠,驼 铃发出悦耳的声响,使人不由的想起往日丝绸之路的繁荣景象,而现在的安西都护府 辖境为吐蕃控制,骆驼商队再不能到达安西了。③抒发了由对唐王朝落寞衰微的无奈 而产生的辛酸沉痛之情。 [作品鉴赏]第一首诗描写边城的荒凉萧瑟。前两句写俯仰所见的景象。“边城暮雨雁 飞低”,仰望边城上空,阴雨笼罩,一群大雁低低飞过。诗人为何不写边城晴朗的天 空,却选择阴沉昏暗的雨景,因为此时诗人无心观赏边塞的风光,只是借景托情,以 哀景暗示边城人民在胡兵侵扰下不得安宁的生活。为增强哀景的气氛,作者又将这暮 雨雁飞的景置于特定的时节里。边城的阴沉悲凉,若是霜秋寒冬,那是自然物候;而 这时既不是霜秋,也不是寒冬,却是万物争荣的春天。“芦笋初生渐欲齐”,俯视边 城原野,芦苇吐芽,如笋破土,竞相生长。这句已点明寒气消尽,在风和日暖的仲春 时节,边城仍然暮雨连绵,凄凉冷清,很容易启人联想那年年岁岁的四季悲凉了。这 两句写景极富特色。俯仰所见,在广阔的空间位置中展现了边城的阴沉;暮雨、芦笋, 上下映照,鲜明地衬托出美好时节里的悲凉景色,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后两句叙事。在这哀景之下,边城的悲事一定很多,而绝句又不可能作多层面的 铺叙,诗人便抓住发生在“丝绸之路”上最典型的事件:“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 练到安西。”这句中的“碛(qì)”,是沙漠;“安西”,唐西北重镇,此时已被吐 蕃占据。眺望边城原野,罕见人迹,只听见一串串的驼铃声消失在遥远的沙漠中,这 “遥过”的铃声勾起了作者的遥思:往日繁荣的“丝绸之路”,在这温暖的春天里, 运载丝绸的商队应当是络绎不绝,路过西安,通向西域;然而如今安西被占,丝绸之 路受阻,无数的白练丝绸不再运往西域交易,“应驮”非正驮,用来意味深长。诗人 多么盼望收复边镇,恢复往日的繁荣啊!“应驮”这点晴之笔,正有力地表达了诗人 这种强烈的愿望,从而点明了此诗的主题。 这首绝句,写景叙事,远近交错,虚实相生,给读者的联想是丰富的。一、二两 句实写目见的近景,以荒凉萧瑟的气氛有力地暗示出边城的搔乱不安、紧张恐怖,这 是寓虚于实;三、四两句虚写耳闻的远景,从铃声的“遥过”,写到应驮安西的“遥 思”,以虚出实,在丝绸之路上,掠夺代替了贸易,萧条取代了繁荣,这虽是出于诗 人的遥想,但已深深地渗透到读者想象的艺术空间。 【例4】(1)前三联烘托渲染了边境生活和平安定的景象,抒发了作者畅游边塞的喜 悦心情。尾联以比喻作结,表现了当时民族之间的良好关系,表达了渴望民族团结的 美好愿望。(2)用“倚”字,写出征人倚楼的安闲姿态,像是在倾听那悦耳的角声和 欣赏那迷人的秋色,微妙地传达出边关安宁、征人无事的主旨。 [词句注释]⑴调角:犹吹角。角是古代军中乐器,相当于军号。断:尽或占尽的意思。 ⑵戍楼:防守的城楼。⑶春风:指和煦凉爽的秋风。青冢:指西汉王昭君的坟墓。⑷ 白日:灿烂的阳光。梁州:当时指凉州。唐梁州为今陕西南郑一带,非边地,而乐曲 《凉州》也有作《梁州》的。凉州,地处今甘肃省境内,曾一度被吐蕃所占。⑸大漠: 一作“大汉”。⑹穷边:绝远的边地。⑺蕃:指吐蕃。情:心情。似:一作“如”。 此水:不确指,可能指黄河。[2] [白话译文]清秋的边地号角划断宁静,征人悠闲地倚着哨楼远望。阵阵和风吹拂着昭 君坟墓,边城梁州普照着和煦阳光。浩瀚沙漠看不见军兵阻扰,边疆塞外也常有客人 游赏。蕃人的情意好像这条流水,愿永久归附中原流向南方。 [作品鉴赏] 此诗是写作者游历边塞的所见所闻。诗篇一开始就展示了一幅边塞军旅生活的安 宁图景。首句“调角断清秋”极写在清秋季节,万里长空,角声回荡,悦耳动听。而 一个“断”字,则将角声音韵之美和音域之广传神地表现出来;“调角”与“清秋”, 其韵味和色调恰到好处地融而为一,构成一个声色并茂的清幽意境。这一句似先从高 阔的空间落笔,勾勒出一个深广的背景,渲染出一种宜人的气氛。次句展现“征人” 与“戍楼”所组成的画面,那安闲姿态像是在倾听那悦耳的角声和欣赏那迷人的秋色。 这里不用“守”字,而用“倚”字,微妙地传达出边关安宁、征人无事的主旨。 颔联中的“春风”,并非实指,而是虚写。“春风对青冢”,把王昭君和亲的事 迹与当前边关的安宁境况联系起来,表明民族团结正是人们长期的夙愿,而王昭君的 形象也会像她墓上的青草在春风中摇荡一样,长青永垂。王昭君的墓在今内蒙古呼和 浩特市南,与梁州(当指凉州)地带一东一西遥遥相对。傍晚时分,当视线从王昭君 的墓地又移到凉州时,夕阳西下,余辉一片,正是一派日丽平和的景象。这说明即使 在那更为遥远广阔的凉州地带,也是十分安定的。 颈联中的“大漠”和“穷边”,极言边塞地区的广漠;而“无兵阻”和“有客游”, 在“无”和“有”、“兵”和“客”的对比中,写明边关地区,因无蕃兵阻挠,所以 才有游客到来。这两句对于前面的景物描写起到了点化作用。 末联两句运用生动的比喻,十分自然地抒写出了作者的心愿,使诗的意境更深化 一步。诗人望着这滔滔奔流的河水,思绪联翩。这表现出诗人渴望民族团结的愿望。 全诗抒写诗人于边关的所闻、所见、所望、所感,意境高阔而深远,气韵直贯而 又有抑扬顿挫,运笔如高山流水,奔腾直下,而又回旋跌宕,荡气回肠,韵味无穷。 【例5】(1)塑造了一个英姿飒爽、勇猛善战的将军形象。表达了作者对为国杀敌立 功的将士的赞颂之情。(2)运用了烘托的手法,以战马的神骏和马鞍的名贵衬托出将 军高贵的身份和赫赫战功,以战事结束后的沙场月寒、战鼓犹震和金刀血迹未干来烘 托将军的英勇善战。 [词句注释]⑴骝马:黑鬃黑尾的红马,骏马的一种。新:刚刚。跨:装上,安上。⑵ 沙场:战场。《通鉴注》:“唐人谓沙漠之地为沙场。”⑶震:响。⑷匣:刀鞘。 [白话译文]将军刚刚跨上配了白玉鞍的宝马出战,战斗结束后战场上剩下凄凉的月色。 城头上的战鼓还在旷野里震荡回响,将军刀匣里的宝刀上的血迹仍然没干。 [作品鉴赏]这首诗描写了一惊心动魄的战斗刚刚结束的情景。枣红马刚刚装上白玉装 饰的马鞍,战士就骑着它出发了。战斗结束的时候天已经很晚,战场上只留下寒冷的 月光。城头上催战的鼓声仍在旷野上回荡,刀鞘里的钢刀血迹未干。诗人用寥寥数笔, 就把将士们的英武气概,胜利者的神态生动地描绘出来。 骅骝骏马,是再好不过的马了,还要给它配上再美不过的白玉鞍桥,可以想见这 马上骑手的威风。这英武的骑士是手持“金刀”(即金错刀)奋战沙场的。这骑士披 一身月色,顶凛冽寒风,鏖战而归。但他全副精神仍沉浸在烟尘滚滚的沙场,那咚咚 的进击鼓声还响彻耳畔。这风度轩昂、勇武不凡、充满自信的骑士,就是诗人心目中 唐军将官的形象,也是诗人矢志抗敌、无时无刻不意欲拼搏战场的心灵写照。“城头 铁鼓声犹震,匣里金刀血未干。”这实在是一个坚定的爱国者从耿耿赤心发出的雄壮 的呐喊,也分明寄寓着诗人的殷切希望。 这首诗抒写自信、进取、开拓为特征的传统尚武精神,风格刚健、清新。诗人描 写战争的胜利,不在于字面,而在于构成一种气氛。诗歌选取战斗生活的一个片段, 以“骝马”“沙场”“铁鼓”“金刀”等战争意象串成一系列战斗生活的画面,战斗 的激烈与战场的肃杀尽在其中。诗头“新跨”一词将战士风风火火、迎接战斗的激情 表达得淋漓尽致,而诗尾以“血未干”这样一幅看似血腥的场景描写战士的内心—— 热血并未因为战斗的结束而冷却。这种激烈肃杀的气氛,生动地表现出战士的飒爽英 姿和激昂振奋的风貌。作者在这首诗中抓住战斗刚刚结束的场面加以描写,塑造了一 个英姿飒爽、勇猛善战的将军形象,热情地歌颂了将士们为国杀敌立功的勇敢精神。

题材03 边塞战争类诗歌鉴赏-诗歌鉴赏常见题材过关演练

题材3 边塞战争类诗歌鉴赏 一、什么是边塞战争诗 从玄宗即位到代宗登基(712——762),这半个世纪通常称为盛唐。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开疆拓土,不少文人,或投笔从戎,或置身幕府,因而出现了大量的边塞战争题材的作品,形成了唐代蔚为壮观的边塞诗派。又称为“高岑诗派”。) 在唐代,有一批诗人(如高适、岑参、王昌龄、王维、李益等)十分擅长描写边塞征战生活,后人称他们为“边塞诗人”,形成了所谓的“边塞诗派”,反映边塞征战生活的诗作逐渐蔚为大观。所以说边塞诗是唐代这个诗歌大国的一束奇葩。 读边塞诗应注意的几点:赏析边塞诗,他们从大漠、烽烟、长城、黄沙等景物中反映出他们的精神风貌,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体味每首诗的整体风格,领会作者熔铸其中的感情,以及把握好所反映的时代风貌。 二、边塞战争诗的特点: 1.反映主题: (1)抒发保家卫国的壮志豪情——“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2)揭露将领的腐败——“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3)作战艰苦——“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轮台九牛二虎之力月风夜吼,一川啐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4)反映统治者的穷兵黩武——“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2.表现手法: (1)直抒胸臆——“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2)对比——“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3)烘托——“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三、边塞战争诗特点——最能体现国运兴衰 1.初唐诗风: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杨炯)

2020年边塞征战类诗歌

作者:非成败 作品编号:92032155GZ5702241547853215475102 时间:2020.12.13 边塞征战、感时伤乱诗歌阅读鉴赏导学卡 张文君马海林 教学目标: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3)、了解边塞诗的风格特点;(4)、积累边塞诗的常见意象;(5)、初步了解边塞诗的常用表现手法。 一.边塞诗: 1.意象:边关、玉门关、羌笛、胡人、胡马、黄河、长城、明月、阴山、黑山、烽火、狼烟、宝剑、马、铠甲等。 2.掌握边塞诗常表达的思想感情: (1).歌颂将士奋勇杀敌、以身许国的;(2).表现自己投笔从戎、建功立业的;(3).描写边塞山川景物、生活艰苦的;(4).描写征人念远思归、想念亲人的;(5).描绘美满幸福生活、向往和平的;(6).痛斥君主穷兵黩武,草菅人命的;(7).揭露军中苦乐不均、深切同情的;(8).抒发平生壮志难酬、怀才不遇的; 3.艺术风格和技巧: 风格:豪迈旷达,雄奇壮美,豪壮悲慨,委婉清丽等。 技巧:善于运用比喻、夸张、对比、烘托、用典等手法来丰富内容,强化情感。 4.题型初探 (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3)诗中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形象?(4)全诗表现了什么主题?请作简要分析。(5).这首词围绕题目的“梦”字,上片和下片分别描写了什么情景?(6).“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几句包含着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试作分析。(7).全诗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5.【鉴赏示例】从军行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注释】①牙璋:调遣军队用的兵符。②百夫长:唐以前曾有的低级军官 ⑴试分析“照”和“自”在句中的妙处。 ⑵试从“景”和“情”两个角度对这首诗作一番赏析。

边塞征战诗的鉴赏与练习

边塞征战诗的鉴赏与练习 定义: 边塞诗是以边疆地区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歌。 标志: (1)标题中往往有“行” “军”“征人”“塞”“戍”等与军旅有关的字。 (2)常见意象: 自然景物类:黄沙、秋月、大漠、孤城、边关、雨雪、风沙等。 地理区域类:塞外、雁门、玉门关、黄河、阴山、楼兰、蓟北等。 战事器具类:金鼓、旌旗、烽火、,羌笛、琵琶、战马等。 乐曲类:《梅花落》《折杨柳》、《关山月》、《阳关三叠》、《渭城曲》等。 人物类:戍卒、将帅、胡人、单于等。 边塞征战诗的内容: 1、景:边塞风光,奇丽壮阔 2、事:民族交往,边关战事 2、人: (1)统治者:穷兵黩武 (2)将士:军旅艰苦;久戍边关,思乡念亲;记现实战事,以身报国或反战情绪。 (3)友人:惜别感伤;壮别感奋;闺怨思念。 边塞征战诗的思想感情: 1、雄奇壮丽、奇异独特的边塞风光。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2、报效国家、建立功业的壮志豪情。王昌龄《从军行》“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3、久戍边关的思乡念亲之愁。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4、戍边征战生活的艰苦单调和连年征战的残酷。柳中庸《征人怨》“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5、反映连年征战对百姓和平生活的干扰和破坏,批评统治者穷兵黩武、拓土开边。陈陶《陇西行》:“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6、讽刺痛恨骄横无能的将军。高适《燕歌行》“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边塞征战诗常用的技巧: 1、修辞方面:主要有夸张、对比、互文、用典等。 2、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常用侧面烘托、动作、肖象描写、细节描写、对比等手法。 3、意境的营造方面:常用景物烘托、虚实结合等手法。 小练习: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经行岚州 (唐)杜审言 北地春光晚,边城气候寒。往来花不发,新旧雪仍残。 水作琴中听,山疑画里看。自京牵远役,艰险促征鞍。 注:杜审言于公元670年中进士后,任隰城县(今山西汾阳县西)尉,因公务赴西北,

古诗分类鉴赏之边塞征战诗鉴赏

古诗分类鉴赏之边塞征战诗鉴赏 一、定义 边塞诗是指以边疆地区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一般认为,边塞诗初步发展于汉魏六朝时代,隋代开始兴盛,唐即进入发展的黄金时代。边塞诗是唐代诗歌的主要题材,是唐诗当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一部分。据统计,唐以前的边塞诗,现存不到二百首,而《全唐诗》中所收的边塞诗就达两千余首。 二、鉴赏指导 1.边塞诗的产生与发展 初盛唐边塞诗繁荣的原因。一方面在于强大的边防和高度自信的时代风貌;另一方面在于建功立业的壮志和“入幕制度”的刺激。文人普遍投笔从戎,赴边求功。正如杨炯诗句“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王维诗句“忘身辞凤阙,报国取龙城。岂学书生辈,窗间老一经。”;岑参诗句“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丈夫一英雄。” 盛唐是边塞诗创作的鼎盛时期,涌现了著名的边塞诗派,代表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王维,高适《燕歌行》、岑参《白雪歌》、《走马川行》等七言长篇歌行代表了盛唐边塞诗的美学风格,即:雄浑、磅礴、豪放、浪漫、悲壮、瑰丽。除此之外,盛唐大诗人李白、杜甫都写过边塞诗,这些边塞诗成为他们的代表作的一部分。如:李白的《关山月》、《塞下曲》六首、《战城南》、《北风行》……,杜甫的《兵车行》、《前出塞九首》、《后出塞六首》等。另外一些诗人也有边塞诗的名篇传世,如王昌龄有《出塞》、《从军行》,王之涣有《出塞》,王翰有《凉州词》。盛唐诗成为边塞诗创作的顶点。此后中晚唐并没有出现边塞诗的大家,但题材有所扩展。 2.盛唐边塞诗的特点 (1)题材广阔:一方面包括:将士建立军功的壮志,边地生活的艰辛,战争的酷烈场面,将士的思家情绪;另一方面包括:边塞风光,边疆地理,民族风情,民族交往等各个方面。其中以前者为主要题材。 (2)意象宏阔:大处落笔,写奇情壮景。 (3)基调昂扬:气势流畅,富有崇高感。 (4)体裁兼善:歌行、律绝皆有佳作。 3.边塞诗常见思想主题 (1)抒写将士杀敌卫国建功立业的豪情 (2)表现与亲友的离情别绪,表现思乡思亲的主题。 (3)描绘戍守战斗的场面,揭露官兵之间的矛盾,表达反战主题。 (4)描绘边塞的奇异风光与边陲人民的生活状况。 当然,很多边塞诗的内容往往不是单一的,有些诗歌是兼有以上思想内容 4.边塞诗的艺术风格 有的豪迈旷达——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有的雄奇壮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有的豪壮悲慨——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有的委婉清丽——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5.边塞诗的常用手法 比喻、夸张、用典、渲染、虚实结合等 6.边塞诗的常用词语 从用品看:金鼓、旌旗、烽火、羽书、戈、矛、剑、戟、斧、钺、刀、 从地名和民族名看:碛、西、轮台、龟兹、夜郎;胡、羌、羯、夷、

边塞征战诗鉴赏

从军行七首(其二) 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翻译】: 军中起舞,伴奏的琵琶翻出新声,不管怎样翻新,每每听到《关山月》的曲调时,总会激起边关将士久别怀乡的忧伤之情。纷杂的乐舞与思乡的愁绪交织在一起,欲理还乱,无尽无休。此时秋天的月亮高高地照着长城。 赏析: 第二首诗截取了边塞军旅生活的一个片断,通过写军中宴乐表现征戍者深沉、复杂的感情。 “琵琶起舞换新声”。随舞蹈的变换,琵琶又翻出新的曲调,诗境在一片乐声中展开。琵琶是富于边地风味的乐器,对征戍者来说,带着异域情调,容易唤起强烈感触。然而,虽然琵琶曲调换了“新声”,但是,“总是关山旧别情”。歌词包含的情感内容却是征戍者离乡背井、别妇抛雏的“离别之情”。《乐府古题要解》云:“《关山月》,伤离也。”句中“关山”在字面的意义外,双关《关山月》曲调,含意更深。此句的“旧”对应上句的“新”,成为诗意的一次波折,造成抗坠扬抑的音情,特别是以“总是”作有力转接,效果尤显。 “撩乱边愁听不尽”,那曲调无论什么时候,总能扰得人心烦乱不宁。所以那奏不完、“听不尽”的曲调,实叫人又怕听,又爱听,永远动情。这是诗中又一次波折,又一次音情的抑扬。“听不尽”三字,或是怨,或是叹,或是赞,意味深长。 此诗前三句均就乐声抒情,说到“边愁”用了“听不尽”三字,那末结句如何以有限的七字尽此“不尽”就最见功力。诗人这里轻轻宕开一笔,以景结情。古老雄伟的长城绵亘起伏,秋月高照,景象壮阔而悲凉。对此可以有多种理解:无限的乡愁,立功边塞的雄心和对于现实的忧怨,也许还应加上对于祖国山川风物的深沉的爱,等等。 在前三句中的感情细流一波三折地发展(换新声——旧别情——听不尽)后,到此汇成一汪深沉的湖水,荡漾回旋。“高高秋月照长城”,这里离情入景,使诗情得到升华。正因为情不可尽,诗人“以不尽尽之”,“思入微茫,似脱实粘”,才使人感到那样丰富深刻的思想感情,征戍者的内心世界表达得入木三分。此诗之臻于七绝上乘之境,除了音情曲折外,这绝处生姿的一笔也是不容轻忽的。

(完整版)古代诗歌鉴赏专题---边塞诗(答案版)

古代诗歌鉴赏专题 边塞诗 一、边塞诗的概念 边塞诗词指唐朝开元、天宝年间开始形成的一个以反映唐、宋年间边界战争生活为主要内容的诗词流派。 二、边塞诗的意象: 1、与战争有关的器物,如旗、鼓、干、戈,号角、战车、辕门、烽火等 2、与战争有关的地点和人、事、物,如大漠、长城、黄沙、楼兰、阴山、瀚海、凉州、长城、受降城、玉门关,单于、吐谷浑,羌笛、胡笳、琵琶、芦管,《折杨柳》、《落梅花》、《关山月》等。 三、边塞诗常见的表现手法: 1、借景抒情:例如[王昌龄·从军行]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2、借事言志:例如[李益·塞下曲]伏波惟愿裹尸还,定远何须生入关。莫遣只轮归海窟,仍留一箭定天山。 3、直抒胸臆:例如[王昌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4、用典、对比、虚实结合…… 四、边塞诗的思想感情: 1、有对建功立业的渴望和报效祖国的激情 [杨炯·从军行]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李白·塞下曲]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2、有抒写征士的乡愁和家中妻子的离愁别恨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沈佺期·杂诗]闻道黄龙戍,频年不解兵。可怜闺里月,长在汉家营。 少妇今春意,良人昨夜情。谁能将旗鼓,一为取龙城。 3、有表现塞外生活的艰辛和连年征战的残酷以及对帝王穷兵黩武的不满 [杜甫·兵车行]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陈陶·陇西行]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4、描绘边塞雄奇壮丽的独特景观。 [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岑参]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五、边塞诗鉴赏训练: 1. 塞下曲戎昱 北风凋白草,胡马日骎骎。夜后戍楼月,秋来边将心。 铁衣霜露重,战马岁年深。自有卢龙塞⑦,烟尘飞至今。 [注]①骎骎(qīnqīn):马跑得很快。②卢龙塞:古地名。 (1)请概括首联描写的“塞下”环境的特点,并分析其作用。(5分) (2)这首诗刻画了怎样的边将形象?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5分)

边塞征战诗

边塞征战诗 一、概念 边塞诗初步发展于汉魏六朝时代,隋代开始兴盛,盛唐时期,发展成为一个诗歌流派。 这类诗多以1、边塞风光;2、边疆战士的艰苦生活;3、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抱负4、边疆将士思乡的情思为题材。 代表诗人:杨炯、陈子昂、杜审言、陆游等人也创作边塞诗。边塞诗创作一时蔚为风气。边塞诗代表人物是:王昌龄,岑参,李贺,高适,李益,李白,卢纶,常建。 二、常见意象 1、是浓郁的汉代情结。唐代边塞诗有一种典型的文化现象:以汉代唐,出征的军队称 为汉兵,将领称为汉将,边塞称为汉塞,就连天上的月亮也称为汉月。不仅如此,一般的边塞诗在提及周边少数民族时,也往往沿袭汉代的称谓,把交战对方称为匈奴,把其首领称为单于、左贤。在称颂战地英雄时,常常提到的也是汉代的霍去病、李广、卫青、班超、马援等,以呼唤英雄精神的回归。这种汉代情结既是对历史的继承,又是对历史的超越。 2、是鲜明的边地风貌。 自然景观多是黄(风)沙、白(长)云、冰川、雪山、大漠、黄河、秋月、孤城、边关; 常用的战事意象:金鼓、旌旗、烽火、长云、戈矛剑戟、斧钺刀铩、雁飞鹰扬、箭飞马走、战马; 常见的地名:胡、羌、羯、夷、碛西、轮台、龟兹、夜郎;塞外、雁门、漠北、玉关、天山、阴山、受降城、玉门关、关山、阳关、凉州、楼兰、黄河; 常见乐器是:羌笛、胡笳、琵琶、芦管、角、鼓;乐曲多是与边塞军旅生活有关的《梅花落》《折杨柳》《关山月》《行路难》等。人物多是戍卒、将帅、胡人;用典多是投笔、长城(南朝宋的大臣檀道济)、楼兰。 草(离别、荒凉、思乡怀人) 黄叶、枫叶、落叶(凋零,时光飞逝,漂泊) 鸿雁(理想,追求,思乡怀归、思亲、音信,消息) 鹧鸪(离愁别绪,思乡怀归) 马(漂泊思乡,奔腾,追求 ) 燕子(离别思念亲友、时光飞逝、羁旅情愁) 雨(希望、生机、残酷的环境) 秋、西风、秋风(惆怅、游子思归、衰败、落寞) 云(游子飘泊、自由自在) 月亮(思乡盼归、思亲怀人、故国之悲) 夕阳(思乡怀归、时光易逝人生的短暂) 大漠(浩瀚无边) 冰雪(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 海风、瀚海、楼兰 烽火、狼烟、马、宝剑、铠甲、孤城、羌笛、雁、鹰。 旌旗、鼓、干、戈,号角、战车、辕门、烽火 楼兰、阴山、凉州、长城、受降城、玉门关,单于、吐谷浑羌笛、胡笳、琵琶 《折杨柳》、《落梅花》、《关山月》

边塞征战时诗习题

2016级语文学科课时学案 §课题《诗歌鉴赏训练》序列号8 限时:分钟【班级姓名学号】【编制王慧审核董胜萍包组领导签字使用时间】成绩: 春风不度玉门关——边塞征战诗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问题。 古从军行 李颀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 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注】刁斗:古代军中铜制炊具,容量一斗。白天用以煮饭,晚上敲击代替更柝。公主琵琶:汉武帝时以汪都王刘建女细君公主嫁与乌孙国王昆莫,恐其途中烦闷,故令人弹琵琶以娱之。蒲桃:今作“葡萄”。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诗歌前三句先描写辛劳又单调的从军生活,又着意描写了边陲的恶劣环境,冷落凄凉。 B.三、四句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将征夫与远嫁公主进行对比,突出了他们同样的幽怨之情。 C.诗歌七、八句中,两个“胡”字有意重复,“夜夜”“双双”又有意使用叠字,强化了情感。 D.九、十两句写玉门犹被遮断,行人追随将军拼命向前,有“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心。 E.诗中写征夫之苦,不采用客观叙述角度,而采用第一人称,场景如在眼前,真切感人。 2.本诗画线句与范仲淹《渔家傲·秋思》最后两句“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所抒之情有何异同?请结合诗歌加以比较。(6分) 雨雪曲江总① 雨雪隔榆溪②,从军度陇西③。绕阵看狐迹,依山见马蹄。 天寒旗彩坏,地暗鼓声低。漫漫愁云起,苍苍别路迷。 【注】①江总(518-590):南朝陈文学家,字总持,今河南兰考人。历仕梁、陈、隋三朝。②榆溪:指边塞。③陇西:在今甘肃东部。 3.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环境?末句中的“别路”是什么意思? 4.诗人把“旗彩坏”“鼓声低”分别接在“天寒”“地暗”之后,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首诗表现了戍卒什么样的情感?(6分)

高三语文 边塞征战诗的鉴赏训练(学生版)

高三、星原语文诗歌鉴赏之思想内容 边塞征战诗(学生版) 主备:李翠芳审核:乔丽丽 2013-11-11 教学目标:1、了解边塞征战诗的主要特点; 边塞诗词指初步发展于汉魏六朝时代,隋代开始兴盛,唐朝开元、天宝年间发展成为的一个以反映唐、宋年间边界战争生活为主要内容的诗词流派。 唐代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开疆拓土,不少文人,或投笔从戎,或置身幕府,出现了大量边塞征战题材的作品,形成了唐代蔚为壮观的边塞诗派。边塞诗派的著名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等人,后人简称为“高岑王李”,其中高岑可为代表,所以人们又称为“高岑诗派”。 2、边塞诗的形式标志 题目中多出现“塞”“征”“军”等字眼,也有乐府旧题,如《凉州词》《征人怨》《关山月》《从军行》 3、边塞诗的特点: ①浓郁的汉代情结。唐代边塞诗有一种典型的文化现象:以汉代唐,出征的军队称为汉兵,将领称为汉将,边塞称为汉塞,就连天上的月亮也称为汉月。不仅如此,一般的边塞诗在提及周边少数民族时,也往往沿袭汉代的称谓,把交战对方称为匈奴,把其首领称为单于、左贤。在称颂战地英雄时,常常提到的也是汉代的霍去病、李广、卫青、班超、马援等,以呼唤英雄精神的回归。这种汉代情结既是对历史的继承,又是对历史的超越。 ②鲜明的边地风貌。 常见的自然景观:黄(风)沙、白(长)云、冰川、雪山、大漠、长城、黄河、秋月、孤城、边关、飞雁、走马等。 常用的战事意象:金鼓、号角、战车、战马、旌旗、烽火、戈矛剑戟、斧钺刀铩、雁飞鹰扬、箭飞马走等。 常见的地名:胡、羌、羯、夷、碛西、轮台、龟兹、夜郎;塞外、雁门、漠北、玉关、天山、阴山、受降城、玉门关、关山、阳关、凉州、楼兰、黄河等。 常见乐器:羌笛、胡笳、琵琶、芦管、角、鼓等。 常见乐曲:与边塞军旅生活有关的《梅花落》《折杨柳》《关山月》《行路难》。 常见人物:戍卒、将帅、胡人。 ①边塞风光;②边疆战士的艰苦生活;③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抱负;④边疆将士思乡的情思;⑤异域风光和习俗等。 2、根据边塞诗诗中主人公的口吻和角度,边塞诗又可分为: ①从戍边战士的角度,或写战争的惨烈,或表现战士不惜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表达对将士英勇威猛的赞美。 如王昌龄的《从军行》:“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这两句,对戍边将士的战斗生活与胸襟怀抱作了集中概括的表现和抒写。意思是说,在荒凉的沙漠里,战事频繁,将士身经百战,连身上的铁盔铁甲都磨破了,但是只要边患还没有肃清,就 脚踏实地山让路,持之以恒海可移。- 1 -

2019年高三语文诗歌鉴赏题材类专项提升专题04边塞征战诗含解析

专题04 边塞征战诗 一.边塞征战诗概说 1. 边塞诗高产期在“大唐盛世”,从玄宗即位到代宗登基(712——762),这半个世纪通常称为盛唐.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开疆拓土,不少文人,或投笔从戎,或置身幕府,因而出现了大量的边塞战争题材的作品,形成了唐代蔚为壮观的边塞诗派.到南宋时期,一些爱国诗人也写下了不少战争、杀敌之类的作品,是战争类诗歌多产的另一个时期. 2. 边塞征战诗的特点: ①. 边塞诗标题——常含“塞、征、军、塞上、塞下、征人、从军”等字词. ②. 边塞诗有明显的盛行朝代与代表诗人,特征明显. 盛唐边塞诗构成“盛唐精神”的壮丽音节,诗风表现出来的是豪迈勇敢、一往无前.即使是艰苦战争,也壮丽无比;即使是出征远戍,也爽朗明快;即使是壮烈牺牲,也死而无悔. 中唐开始,唐王朝的国势日趋衰微,虽然诗人们也仍保持着昂扬向上的基调,但不免夹杂了一些悲壮和惋伤.中晚唐的边塞征战诗歌多表达思乡闺怨之情,或者是对战士疾苦的同情,以及对战争的厌恶. 宋代,国家在民族斗争中一直处于劣势,外侮不断,国难当头,在边塞诗中流露出来的感情,就更多地体现为报国无门的愤懑,以及归家无望的哀痛.尽管仍洋溢着一股爱国热情,但和盛唐时代的边塞诗相比,不免更多一些凄凉,更多一些惆怅. ③. 代表诗人: 唐代:有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王翰、王维等.以岑参、高适为最著名,故又称岑高诗派. 南宋:南宋:辛弃疾、陆游、陈与义、张孝祥、张元干等 3. 边塞征战诗常见内容及意象: 常见景物:秋月、雪山、大漠、孤城、边关、黄河、长云、雨雪、风沙 战事意象:金鼓、旌旗、烽火、长云、戈矛剑戟、斧钺刀铩、雁飞鹰扬、箭飞马走 常见地名:胡、羌、羯、狄、轮台、龟兹、夜郎、天山、阴山、受降城、玉门关、关山、阳关、凉州、楼兰 常见乐器:羌笛、胡笳、芦管、角、鼓 常见音乐:《折杨柳》、《落梅花》、《关山月》等. 4. 边塞征战诗常见典故

边塞征战诗讲义

(一)标志 边塞诗标题——常含“塞、征、军、塞上、塞下、征人、从军”等字词。 (二)边塞诗内容 1、边塞风光——奇丽壮阔 2、统治者------穷兵黩武 3、家乡------思乡念亲 4、将士------ 艰苦生活、报国豪情 5、友人------惜别感伤、壮别感奋 (三)塞诗风格——雄壮豪迈 (四)边塞诗语言特点 豪放旷达,有的雄壮悲慨,有的委婉清丽 (五)边塞诗常用手法 借景抒情、对比、衬托、象征、比喻、夸张、用典、渲染、虚实结合等 (六)边塞诗常见意象 1、与战争有关地名: 碛西、轮台、龟兹、夜郎、楼兰、安西、阴山、瀚海、凉州、受降城、边关、玉门关; 2、与战争有关的少数民族称呼: 胡、羌、羯、夷、单于、吐谷浑 3、与战争有关的景物: 大漠、烽烟、长城、黄沙、长云、秋月、明月、雪山、黑山、孤城、雁飞、鹰扬、箭飞、马走。 景物的特点: 雄奇、奇丽、奇寒、辽阔、壮阔、广阔 4、与战争有关的器物: 金鼓、旌旗、烽火、羽书、戈、矛、剑、戟、斧、钺、刀、铩、号角、战车、辕门、烽火等 5、与战争有关的乐曲: 羌笛、胡笳、琵琶,《折杨柳》、《落梅花》、《关山月》等。 关山月--乐府曲调,多写征戍离别之情。如:"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梅花落--曲调名。多以通感的方式描绘遭遇冷落、思乡之情。 杨柳曲--乐府曲调"杨柳枝",有时也作"折杨柳",主要写军旅生活,从梁、陈到唐代,多为伤别之词,以怀念征人为多。 行路难--古曲名,多言世路艰难及离别伤悲之情。如:"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遍吹行路难"(李益《从军北征》) (七)边塞诗的主旨 1、歌颂将士奋勇杀敌、以身许国的豪情。 2、表现自己投笔从戎、建功立业的。 3、表现塞外生活的艰辛、控诉战争的残酷。反映连年征战对广大人民和平生活的干扰和破坏,反对统治者穷兵黩武、拓土开边。 4、描写征人念远思归、想念亲人的。 5、描绘美满幸福生活、向往和平的。 6、揭露军中苦乐不均、深切同情的。 7、抒发平生壮志难酬、怀才不遇的。 8、描摹塞上异域奇异风光,歌颂祖国边塞的大好河山。 一、高考链接 1、(2015年高考·全国I卷)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① 岑参 闻说轮台路②,连年见雪飞。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 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勤王敢道迟,私向梦中归。 [注]①临洮:在今甘肃临潭西。北庭:唐六都护府之一,治所为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北。②轮台:庭州

边塞征战诗的鉴赏

边塞征战诗的鉴赏 自从南朝以来,边塞征戍的题材逐渐为诗人所注目,但还没有条件足以形成一个诗歌流派。到了盛唐,由于边塞战争频繁(包括抵御少数民族骚扰入侵的自卫战争和统治阶级穷兵黩武、开疆拓土的侵略战争),统治者重武轻文,士人邀功边庭以博取功名比由科举考试而进身容易得多,在加上盛唐那种积极用世、昂扬奋进的时代气氛,奇情壮彩的边塞征战诗便大大发展起来,成为唐代诗歌大国的一朵奇葩。作为代表诗人,当以高适、岑参、王昌龄为主。 (一)首先要对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有所了解。边塞诗是最能体现国运兴衰的作品。盛唐时,体现艰苦战争也壮丽无比、壮烈牺牲也死而无悔、豪迈、勇敢、一往无前!如王昌龄的《从军行》“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到了中晚唐,国势开始衰微,虽仍保持着昂扬向上的情调,但不免夹杂悲壮、忧伤。(如陈陶的《陇西行》“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到了宋代,外侮不断,国难当头,诗中更多体现为报国无门的愤懑,如“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更多地体现为归家无望的哀痛,如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尽管仍洋溢着爱国热情,但更多一些凄厉和惆怅。(二)在边塞征战诗的大题材下,每首诗都有各自的思

想感情特点。有建功立业的渴望,有报效国家的激情,有战士的乡愁和妻子的离恨,有边塞生活的艰辛和边塞战争的残酷,有对帝王黩武开边的不满和对将军贪功启衅的怨恨,如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抒发了对戍边将士的深切同情,委婉批评了朝廷对他们的冷漠。全诗苍凉悲壮、深沉含蓄。有久戍边关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有西北边地的奇异风光、边塞风情(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华开”“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要注意体会跃起于边塞征战诗的种种矛盾:慷慨从军和久戍思乡的矛盾,痛恨庸将(如王昌龄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和献身精神的矛盾……都回旋着爱国主义的主旋律。 (三)边塞征战诗体现出来的风格不同:有的豪放旷达,有的雄奇悲慨,有的委婉清丽。 (四)注意与战争有关的词语:如“烽火”、“烽烟”、“狼烟”、“干戈”、“天狼”。 又如一些曲子,如“关山月(多写征戍离别之苦)”(如“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杨柳曲”等。

边塞征战诗教案

边塞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边塞诗的主要特点. 2,学习鉴赏边塞诗的一般方法. 【教学重点】:形象分析,感情把握 【教学难点】:技巧赏析 【教学方法】自主鉴赏、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诵读热身 使至塞上塞下曲 王维李白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二、整体感知 (一)阅读下面一首唐代的边塞诗,回答问题。 征人怨(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问题: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答案: ①诗句中有“金河、玉关、青冢、黄河、黑山”等边塞地名;②写了征人的戍边生活。 解析: 1、诗中有边地的特有地名、景物。描写了边地的苍茫、寒冷、荒凉等地域特色景象; 2、记叙描写戍边将士的军旅生活; 3、抒发征人的怨情或豪情。 一言以蔽之:以边塞景象和征人生活为题材,抒发他们的怨情或豪情的诗就是边塞诗。 (二)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题目。 度破讷沙①(其二/李益) 破讷沙头雁正飞,?鹈泉②上战初归。 平明日出东南地,满碛寒光生铁衣。 [注]①破讷沙,沙漠名。②?鹈泉:泉水名. (1)从题材来看,这首诗属于____________诗。 【答案】边塞 (2)请从意境营造的角度,赏析全诗。 【答案】全诗描绘了戍边将士战罢归来的图景,前两句写大漠辽远、大雁高飞,既有胜利者的喜悦,也有征人的乡思;后两句写日出东南、铁衣生寒,既表现了壮阔背景上军容的整肃,也暗含了军旅生活的艰辛,诗歌撷取极具边塞特色的含蕴丰富的意象,通过喜忧、暖冷、声色等的比照映衬,营造出雄健、壮美的意境,抒写了征人慷慨悲壮的情怀。 三、合作探究 (一)阅读下面这首乐府诗,完成问题。 雨雪曲江总① 雨雪隔榆溪②,从军度陇西③。绕阵看狐迹,依山见马蹄。 天寒旗彩坏,地暗鼓声低。漫漫愁云起,苍苍别路迷。 【注】①江总(518~590):南朝陈文学家,字总持,济阳考城(今河南兰考)人。历仕梁、陈、隋三朝。②榆溪:指边塞。③陇西:在今甘肃东部。 问题:这首诗表现了戍卒什么样的情感? 这首诗表现了戍卒身处辽远而艰苦的边塞的思乡之情。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 出关(徐兰) 凭山俯海古边州,旆影风翻见戍楼。 马后桃花马前雪,出关争得不回头。 【注】(1)关,指居庸关。(2)旆,旆旗 问题:“马后桃花马前雪”一句在艺术表现上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分析。 答案:(1)将关内桃花烂漫与关外白雪茫茫两个场景聚集到征马这瑳节点上,描写生动,对比鲜明。(2)“桃花”与“雪”分别代指家乡的温馨与塞外的清冷生活,在诗中具有象征意义,蕴涵了思乡的情感。 四、小结归纳 五、拓展练习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凉州词(其一)张籍 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 注:碛(qì)沙漠。练,白绢,丝织品的一种。 问题:“无数铃声遥过碛”句表现了怎样的边塞景象? 答:这里的"铃声"即驼铃,是沙漠中的特有景象,借代驼队.整个诗句表现了长长的驼队行进在广袤的沙漠上的边塞风光。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从军行七首(其二)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问题: 1、“琵琶起舞换新声”与“边愁”是否矛盾?为什么? 2、“高高秋月照长城”与前三句写法上有何不同?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 答案: 1、不矛盾。这样的对照写法更能够显示出听者深重的别情边愁,这是任何欢乐的新曲都无法排遣的。 2、前三句叙事抒情,后一句写景。以景为作结,寓情于景;创造意境,余味无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