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砚祖编著《艺术设计概论》考研核心笔记3汇编

李砚祖编著《艺术设计概论》考研核心笔记3汇编
李砚祖编著《艺术设计概论》考研核心笔记3汇编

第三章艺术与设计

第一节艺术与设计艺术

一、“艺术”的概念

艺术:

(1)18 世纪以前,艺术的存在形态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是处于一种含混状态或是综合质的界定,是一种以技艺为主要特征的“艺术' , 一种有特点的生产性活动,尤其指那种带有艺术性质的生产艺术品的技能,这种技能包括美得艺术和实用的艺术在内。(纯艺术、实用艺术、设计艺术、手工艺术)

(2)现在的艺术,主要是指纯艺术的概念。艺术是一个复杂的现象,既有精神性的产品,也包括精神和物质结合的产品。

二、艺术:纯艺术与设计艺术(重要)

纯艺术:

(1)艺术的纯化即艺术与工艺技术的分离。是相对于具有实用功能的艺术形态而言的那部分造型艺术。

(2)具体指绘画、雕塑、书法一类着重体现精神性同时又具有欣赏和教育功能的那部分艺术领域。

实用艺术:

(1)主要体现为艺术物质性功能,即实用功能。生活是实用设计艺术的基础,实用艺术是与生活之间的桥梁。与一般造物的区别在于其审美性、艺术性。

(2)曾被西方学者称为“次要艺术”、“小艺术”,主要功能是实用于生活的某一方面,是一个比较大的概念。它既包括现代大机器工业的产品设计,又包括了手工生产的实用工艺品,这些产品必须是实用的同时又具有艺术质的产品。一般将建筑装饰,产品设计等都包括在内。

(3)艺术设计是一个宽泛的名称,从性质上论属实用艺术,其评价和确定的标准只有一个,即实用的同时又具有艺术质的产品,现在设计属于实用艺术的范畴是毫无疑义的。

纯艺术与设计艺术的关系:(这样的内容,倾向于能力题,考研考察较多)(重要)

(1)从历史上来说,在18 世纪以前,艺术是一种以技艺为主要特征的“艺术”,又是一种有特点的生产性活动。自17 世纪以后,纯艺术与手工艺艺术逐渐分离,标志着纯艺术自身体系开始确立。

(2)纯艺术与设计艺术存有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关系。二者都被概括在艺术的范畴之内,即都是艺术的一部分,但因二者本身的特性及功能,社会作用的不同,在艺术的结构层次上它们之间的关系表现性及功能、社会作用的不以,在艺术的结构层次上它们之间的关系表现出了一种层次性,但不是高低贵贱的关系。

(3)所谓纯艺术是相对于具有实用功能的设计艺术而言的那部分造型艺术,具体绘画、雕塑、书法等,纯艺术主要是精神性的。设计艺术主要是物质性的,主要功能是实用功能。

(4)从艺术本质上看,纯艺术更多地体现了艺术本质的一面,而设计艺术既有艺术的一面又有非艺术的一面,它是纯艺术与生活之间一个中介环节。

(5)设计艺术是纯艺术和生活的桥梁,是艺术介入生活的重要手段与工具,也是生活艺术化的必由之路。艺术之根是源于实用、装饰的风格,实用艺术是艺术的本源,即纯艺术是从设计艺术中产生的。

设计艺术:

(1)设计艺术属于实用艺术的范畴,设计艺术是为实用艺术而设计的。

(2)它是在现代工业化生产条件下,运用科学技术与艺术结合的方式进行产品艺术设计、装饰设计的一种创造方法。

(3)设计艺术是纯艺术与生活之间的桥梁,是艺术介入生活的重要手段与工具,也是生活艺术化的必由之路。艺术设计的基本属性:文化属性;社会属性:艺术属性;技

术属性;经济属性;

艺术设计与工业机械设计的区别:(重要)

(1)艺术设计解决的是人和物的问题,即“界面设计”。

(2)工业机械设计解决的是物与物的关系。

美感:

(1)美感是人类在自身的进化过程中通过劳动和创造逐渐发生和形成的。

(2)人类的审美意识和美感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劳动中、在创造和使用工具中、用具的生产的过程中产生与发展的。

第二节造物与形态

一、造物与造型

造物:

(1)即指人工性的物态化的劳动产品,是使用一定的材料,为一定的使用目的而制成的物体和物品,它是人类为生存和生活需要而进行的物质生产。

(2)造物活动是指人类造物的劳动过程、方式及其意义。

造物与造物活动的关系:

(1)造物是父化的产物,造物活动是人的文化活动。

(2)人类的造物和造物活动作为最基本的文化现象而存在;

(3)人类通过造物和造物活动创造了一个属于物质化的世界。手斧、成为阿舍利石器文化的代表。新石器时代是以磨制石器为标志的。

二、造型与产品形态

造型:

(1)造型是设计的基本任务,是利用相应的材料,使用特定的工具和技术,为一定目的而创制的结构。即是一种“形式赋予”的活动。

(2)形是设计的基本语言,造型与造物是密切相连的。任何实在的物都有形的存在,形是视觉可见的,触觉可触的,它包括色彩和质量的概念。人是有意识地去创造形象可以称之为造型。

(3)造型过程:要求、设计、制作、使用。

人对型的认识与感知的分析:(简单了解,能叙述即可)(1)人类首先在创造石器工具的劳动过程中产生了对形的认识和造型的观念。石器可以说是人类最早的文化产物和信物,人在上百万年的数亿次的实践中,逐渐感觉和把握了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如对形、造型和刘形设计的认识,而人的美和审美意识也是在这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逐渐滋生起来。

(2)从打制石器到制造陶器,人类经过了一个从对形的意识、认识到形的塑造(即造型)的漫长的进化过程,从造型的角度仔细审视这一过程,不难发现从打制石器到制造陶器,人类所从事的设计和造物实际上是一种造型活动,而这种造型活动正是建立在对形的感受和认识基础上的。

(3)从发生学角度看,人类对形的认识应该早于人的造物活动,我们生活在自然界,同自然界的各种物体打交道,必然时时会感受到形的存在,对形态的感受主要是视觉。人类对形态的感知和掌握经历了数十万乃至上百万年的历程。人类发达的造型能力和形态的感知正是通过上百万年打制石器、造物所获得的必然结果和回报,所以说,从造型到石器,人类完成了一个个飞跃,新的设计,新的造物正是建立在这一基础上的。

形态:

(1)造型的要素是形态,是一种符号。

(2)造型是产品自身的外在形象和信息综合体,是产品的表征,形态因而是产品质量和造型质量的反映。

(3)形态可分为现实形态和概念形态两种。

概念形态:

(1)视觉和触觉不能直接感觉的形,即概念形态。(2)在现代设计中,模拟自然物的造型发展为一种专门的仿生学。

现实形态:能够被实际看到和触到的形,即显示形态。

产品形态:产品的形态一般分为功能形态、符号形态(或装饰形态)、色彩形态三类。功能形态:

(1)即产品的物质性的结构,这种结构是因一定的功能而生成的,是由材料的相互关系而决定的。

(2)产品的结构决定了产品的外部形态,也就是说功能形态是受制于结构的形态。有的形态不完全由结构来决定和表现尹而具有较大的独立性,这就为装饰形态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条件。

(3)产品的结构与材料相关,材料是结构的基础,产品的功能主要是由结构所决定,结构是产品功能的载体,没有结构就没有产品的功能。

符号形态(装饰形态):

发挥(1)产品的所有外部特征,只有通过其外部形式才能成为人的使用对象和认识对象,其功

能。

(2)产品的符号形态多种多样,可以说是无限的装饰形态。

色彩形态:

(1)色彩形态是产品的色彩外观,是色相和色度的表现。色彩形态不仅具有审美性和装饰性,而且还具有符号意义和象征意义。

(2)色彩形态对人类具有重要意义,不仅因为它是一种生要的形态,而且长视觉审美的核心,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视觉感觉和情结状态。补充: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关系(1)从设计上看,后现代主义是对现代主义的反叛。现代主义设计从初始的社会性工程,为民众的良好设计动机开始,最终发展成为国际主义风格,功能简单、风格单一、缺少对人的情感和承受力的关心,导致了人们对现代主义设计的强烈不满。

(2)后现代主义设计追求装饰的、历史的折衷主义风格。追求的历史文脉和情趣,一扫现代主义设计中严谨的主义与冷漠感。

第三节装饰艺术与设计

一、作为艺术的装饰

装饰:

(1)装饰是艺术的一部分,也是艺术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

(2)“装饰”一词具有动词和名词两种属性。动词指示一种行为和活动,名词指装饰活动的结果,是在身体或物体表面加些附属的东西使之美观和专指装饰品。

(3)现代艺术的变革从根本上说是墓于刘装饰的理解认识和借鉴。

装饰艺术:

(1)装饰是一种普遍的艺术和文化现象。有名词和动词之分,名词指装饰活动的结果,如装饰品、装饰画等。动词指示一种行为和活动,指示一种工作的性质,如使用一定的材料装饰房屋。广义泛指装饰现象的活动。狭义的则指具体的装饰品类,图案、纹饰是指在身体或物体表面加些附属的东西使之美观。

(2)从根本意义上,装饰是人改变旧有事物和旧有面貌,使其变化:增益、更新、美化的活动。作为一种艺术方式,装饰以秩序化、规律化、程式化、理想化为要求,创造合乎人的需要、与人的审美理想相统一和谐的美的形态。装饰具有普遍的适应性和艺术的整合力,既是一种艺术形式,又是一种艺术方式和艺术手段。

装饰在现代艺术中的地位:(重要)

(1)装饰是艺术的一部分,也是艺术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手工时代,装饰往往是设计的重要内容;在现代设计中,装饰的形式和内涵虽有所变化,但其本质没有变。

(2)装饰艺术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艺术形态,也是最普遍的最人众化的艺术形式,艺术的起源可以说是以装饰的发现为标志的,装饰艺术的历史构成了人类艺术史发展的主线。

(3)整个现代艺术的发展表明,无论是与装饰艺术的交流与整合,还是极力否定和排斥装饰,装饰艺术一直是其发展的动力,是艺术变革的主要力量。装饰是实用艺术不可分离的内容和构成要素,无论是建筑、工艺还是现代设计都不可能没有装饰或与装饰无关。现代建筑、设计等实用艺术对装饰的背离,实质上这一艺术内部的一种变革与调整,是自身整体的一种自我适应、更新与发展。

饰极返素:

“大巧若拙”是一种超然之境,以功能决定形式,即将装饰之美通过结构化而整体性地表现出来,使装饰结构化而不是表面化,这种无装饰的建筑追求和崇尚的淡美、返璞归真的境界,在装饰美学上具有典范的意义。

二、现代设计与装饰

装饰艺术与设计的关系:(重要)

(1)装饰是艺术的一部分,也是艺术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广义的泛指装饰现象和活动,狭义的则指具体的装饰品类、图案、纹饰等,是在身体或物体表面加些附属的东西使之类观和专指装饰品。

(2)在根本意义上,装饰是人改变旧有事物和旧有面貌,使其变化、增益、更新、美化的活动。作为一种艺术方式,装饰以秩序化、规律化、程序化、理想化为要求,创造合乎人的需求、与人的审美理想相统一和谐的总的形态。

(3)在一定意义上,装饰是建筑、工艺、设计等实用艺术的内容之一是其内在的结构成要素,因而,两者的关系是内部结构或内在要素之间的关系。装饰是实用艺术不可分离的内容和结构要素,无论是建筑、工艺还是现代设计都不可能没有装饰或与装饰无关。

(4)装饰艺术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艺术形态,也是最普遍、最大众化的艺术形式。艺术的起源可以说是以装饰的出现为标志的。整个现代艺术的表明,装饰艺术是其发展的动力,是艺术变革的建要力量。

(5)现代艺术设计的形成和发展,虽然它以比装饰的极端方式另辟蹊径,但最终不是排除了装饰,而是将装饰结构化,创造了装饰的现代新形态。

(6)后现代主义艺术中装饰的吸新回流定位,从结构中凸现出来,在为结构与形式的全面负载体,具有了更为深刻的意义。

(7)后现代主义设计对装饰的运用,实际上赋予了装饰以新的时代意义,拓宽了装饰的层面,更新了装饰的表现手法。

总之。装饰艺术与设计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即使现代设计对装饰的背离,实际上最终也不是排除装饰而是否定的方式找到更合理、更具有时代性、更具结构意义的装饰方式与形式。

本章重点复习内容:核心概念:纯艺术、实用艺术、设计艺术、造物、造型、概念形态、功能形态、符号形态、装饰、装饰艺术、饰极返素

重点简答论述:

1、纯艺术与设计艺术的关系如何?

2、如何理解人对形的认识与感知?

3、如何理解产品的形态?(几种形态要答全)

4、怎样理解装饰在现代艺术中的地位?

5、如何理解装饰艺术与设计的关系

6、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关系?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笔记和课后习题(含典型题)详解(翻天覆地的三十年)【圣才出品】

综述翻天覆地的三十年 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考点难点归纳】 考点一:中国所处的时代和国际环境★★ 1.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后的世界 (1)第一次世界大战及其影响 ①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发达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各资本主义列强之间展开激烈争夺,从而引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 ②战后欧洲开始衰落,美、日兴起,日本侵略势力成为对中国的主要威胁。

(2)俄国十月革命及其影响 ①1917年11月(俄历10月)十月革命在俄国爆发,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 ②十月革命建立了一条新的反对世界帝国主义的革命战线。中国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成了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 ③1919年3月共产国际的成立促使各国共产党壮大,推动了亚非拉人民的民族解放运动。 2.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及其胜利 (1)20世纪30年代,德、意、日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 (2)中国人民首先开辟了反抗日本法西斯的东方主战场。七七事变时中国守军的奋起抵抗,成为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端。 (3)世界人民开始相互配合反法西斯战争,1942年元旦反法西斯联盟成立。 (4)1945年5月8日,德国宣布无条件投降,欧洲战场的反法西斯战争宣告胜利。1945年9月2日,日本在投降书上签字,标志着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3.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后国际格局的深刻变化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引起了战后国际格局出现了三个重要变化: (1)资本主义世界中德、意、日战败,英、法削弱,美国成为霸主。 (2)苏联成为与美抗衡的大国,社会主义在多国取得胜利。 (3)亚非拉及南太平洋地区民族解放运动兴起,殖民主义体系急剧瓦解。 战后世界政治形势从欧洲为中心的传统格局变为美、苏两极格局,形成帝国主义和社会主义对立阵营。 考点二:“三座大山”的重压(见表1)★★★

艺术设计概论_李砚祖_超精华版

“设计”(Design)最本质得意义就是计划乃至设计。即预设一定得目标并为此而建立方案。设计就是人类改变原有事物,使其变化、增益、更新、发展得创造性活动。设计就是构想与解决问题得过程,它涉及人类一切有目得得价值创造活动。1964年国际工业设计会对工业设计得定义:工业设计就是一种创造性活动,目得就是决定工业产品得造型质量,不但就是外部特征,而且主要就是结构与功能得关系,宁从生产与使用者得观点把一个系统转变为连贯得统一。 西方现代设计得本质内涵与发展趋向: 1,完整性原则,一件产品不仅好瞧好用,而且必须具有完整性 2,变化原则,设计要了解人得需求得改变,并通过设计来不断地满足。 3,设计得资源,一方面就是工业方面得材料,一方面就是设计师本身 4,综合原则,即充分了解各个方面,综合考虑,在设计中加以体现,以满足人得需求。 5,服务原则,工业设计师得工作就是起协调与衔接作用得,它把生产与消费联系在一起,为人设计,为人服务。 设计根据不同对象可分为五类: 1,现代建筑设计,室内与坏境设计 2,产品设计 3,平面设计 4,广告设计 5,织品与服饰设计。 平面设计就是当代中国艺术设计中发展最快、成绩最好得领域。产品设计在一定意义上就是一个国家工业生产不平得标志。 中国工业设计良性发展得表现: 1,国民经济得发展与加入世贸组织,使工业设计得观念得到社会得确认与政府得重视,由此会在工业发展得基础上形成更大得对工业设计得需求。 2,工业设计教育得发展,为社会提供着一批较高质量与较高水平得设计师,会促进工业设计整体水平得提高。 3,改革开放得进一步深化,国内外设计交流将会在新得层面上开展,有利于中国学习世界先进得设计经验与方法,形成民族得设计特色。 陶器得制作就是人类文明史上第一次利用火将一种物质改变成另一种物质得伟大创举,陶器得产生为标志。“陶瓷”包括陶与瓷。 彩陶:就是中国新石器时代陶器中最具有代表性得器物。与灰陶相得比,彩陶在制作上趋于精致,彩陶得常见物以用器为主,其装饰图案以几何图形为主。 中国陶瓷一般分为:青瓷,白瓷,彩瓷。最早创烧成功得就是青瓷,白瓷就是将青瓷原料中得成分进行淘洗清除,使瓷胎变白; 彩瓷包括两部分:一就是各种高温得单色釉瓷,乳红釉,蓝釉等;二就是彩色花瓷。青铜:就是由自然铜【红铜】与铅,锡等元素得合金, 青铜器时代:人们把使用青铜材料制作工具,武器得时代称作“青铜时代”。中国得青铜时代从公元前2000年左右开始形成,经夏,商,周三代,大约经过15个世纪,其特点一就是大量使用青铜生产工具,兵器与青铜礼器;二就是在进入青铜时代前有个漫长得技术积累期。商晚期与西周早期就是青铜工艺发展得高峰时期。现存最大得青铜鼎就是司母戊鼎,高133厘米长110厘米宽78厘米,重875公斤雕漆:又称刻漆,就是利用漆多次涂后所形成得具有弹性得漆层进行装饰得一种工艺,

李砚祖《艺术设计概论》配套模拟试题(一)【圣才出品】

第三部分模拟试题 李砚祖《艺术设计概论》配套模拟试题(一) 一、填空题 1.在中国古代,与西方古代“设计”相似的概念是“_______”。作为中国古代美术及建筑理论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概念,它一直为古代艺术家和理论家所讨论。 【答案】经营 【解析】“经营”与“造物”都是古代汉语中与“设计”相似的概念,如《诗经·小雅·北山》中就有“旅力方刚,经营四方”这样的诗句。 2.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为造纸术、______、指南针和_______。 【答案】印刷术;火药 【解析】造纸术是由东汉蔡伦发明并改进的古代重要技术之一。火药发明于隋唐时期,始于道家炼丹术。印刷术源自南北朝时期的雕版印刷,经宋代毕昇改造,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中国最早的指南针又称“司南”,始于战国时期。人们普遍认为这四种发明对中国古代乃至世界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的发展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3.1953年,德国建立了______,这是战后欧洲最重要的设计学院。它的教育思想和教学体系的核心内容是把现代设计完全建立在科学技术基础上,培养科学型的设计师。 【答案】乌尔姆设计学院 【解析】乌尔姆设计学院于1955年正式招生,被称为“新包豪斯”。学院旨在通过建

立一个基于社会学、符号学和政治参与的新设计科学来弘扬包豪斯人道主义精神,反思现代工业社会中美学和设计的社会意义。 4.通过对大量的设计现象的综合、移置、杂交、选择、去伪存真、劣败优胜,得出最佳设计思考结果,最终成为创意性设计方案的设计方法是_______。 【答案】对比设计方法 【解析】对比设计方法是设计程序中的一种重要实践方法,是指通过综合、移置、杂交现有的大量设计现象,去劣存优,得出最佳创意性设计方案的过程。 5.古代埃及建筑的伟大杰作是作为国王陵墓的_______。 【答案】金字塔 【解析】古埃及国王又称法老,是古埃及最大的奴隶主,被视为神的化身,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他们为自己修建了巨大的陵墓,这些陵墓外形形似汉字的“金”字,而被称为“金字塔”,金字塔是古埃及最伟大的建筑杰作,是法老权力的象征。 6.西班牙新艺术运动的代表人物高迪,他设计的______以怪异的造型而闻名于世,建筑物造型仿佛是一座被海水长期侵蚀又经风化布满孔洞的岩体,墙体本身也像波涛汹涌的海面,富有动感。但在他一生所有的设计当中,最重要的而且最终没有完成的是_______。 【答案】米拉公寓;圣家族大教堂 【解析】米拉公寓建于1906~1912年间,是高迪设计的最后一个私人住宅。圣家族大教堂是高迪的毕生代表作,教堂主体以自然为灵感,细长的线条是主要特色,圆顶和内部结构则显示出新生风格,是自然建筑的典型代表。

中国文化概论读书笔记

读了中国文化概论后,身为建筑学的学生,我受益匪浅,从中学到了中国文化的演变,还领悟到了中国文化的意义,让我身为中国人而感到骄傲。 该书讲了许多关于中国文化的内容,其中包括:中国地理环境以及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中国文化的经济制度及其影响;中国文化的社会政治结构及政治制度;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与其深远的影响;中国古代的古典书籍以及其文化内涵。总体来说,该书包含了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是中国文化的百科全书,虽然在阅读的过程中我经历了漫长而又艰辛的过程,但到最后有所收获,证明我所付出的努力是值得的。 中国文化在整个历史长河中并非是亘古不变的,其中,在某些时期,中国文化发生了剧变。在中国历史的不同时期,各个思想与文化也是不同的,而各个文化的背景,也与当时的时代背景密不可分。总体上看,中国文化的发展可分为以下几个时期:夏商时期,春秋战国时期,秦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宋元时期,明清时期,以及民国到共和国时期。在这些不同的时期中,文化不断的发展,消退,融合,也是对当时的历史背景的一种反应。 夏商时期是我国封建王朝的开创时期,也是我国文化的开端时期,也是科技的起点。夏朝是商朝文化的奠基和基础,也即是夏朝是商朝文化的前提存在;而商朝是夏朝文化的发展与升华。在这个时期,人们已大量使用青铜器,史称为“青铜时代”,农业与手工业有了初步发展。文化上,夏商时期注重对鬼神的崇拜,国家的政治行为与国王的行为,都需要向鬼神祭祀,故而该时期的文化被称为“神本文化”。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百家争鸣的时期,各种思想浪潮如雨后春笋一般出现在中华大地上。因为周朝王室衰微,诸侯崛起,再加上礼崩乐坏,宗法制度被破坏,以及士大夫阶层的崛起,使当时的思想得到了解放与发展。其中就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现象。这百家之中,最为出名的是这六家:儒家,法家,墨家,道家阴阳家,名家。最后让以法家为优的秦朝灭了六国,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 在秦朝,秦始皇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决定实行“大一统”这一措施。他统

自考近代史纲要重点整理(识记部分).

自考中国近代史纲要重点整理(单选-多选部分) 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第一节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 1、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封建统治走向衰落。清中叶(乾隆朝)以后,中国社会由盛转衰。 2、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生产结构。 3、中国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 4、清朝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前有史称“康乾盛世”.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之治” 5、鸦片战争前,资本主义制度确立,为英国,美国,法国。 6、1836年,英国政府代表,驻华商务监督义律扬言要用武力打开中国国门。 第二节资本一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及近代中国社会的演变 1、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首先和主要的是进行军事侵略。 2、列强对中国的压迫和剥削手段有:政治控制、经济掠夺、文化渗透。 3、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后,中英签了《南京条约》(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五口通商章程》《虎门条约》,中美签了《望厦条约》(中美第一个),中法签了《黄埔条约》,中俄签了《伊犁塔尔巴哈台通商章程》 1、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中国进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第二次鸦片战争后,1858年,与英、法、美、俄签订了《天津条约》(中国政府允许外国公使常住北京) 3、1860年,清政府与英法俄签了《北京条约》,与俄还签了《瑷珲条约》《勘分西北界约记》 4、1884年,中法战争爆发,缔结《中法新约》。 5、1894年,日本发动甲午战争,1895年中日签订《马关条约》 6、1900年,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签订《辛丑条约》 7、1894年11月,日本屠杀中国居民2万人,制造了旅顺大屠杀惨案 8、1900年,俄国入侵中国制造了江东六十四屯惨案 9、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攻圆明园。 10、资本-帝国主义列强还通过军事侵略和不平等条约,控制中国内政和外交,把持中国海关,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扶植、收买代理人。 11、1901,《辛丑条约》签订后,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成为与外国列强打交道的专门部门。 12、英国人赫德掌握中国海关大权40余年之久。 13、1842年,《南京条约》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5口为通商口岸。 14、1860年,《北京条约》有开放天津为通商口岸。 15、外国列强对中国进行资本输出最早出现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 16、《马关条约》允许日本在中国设厂,各国也援例进行,对华进行大规模的资本输出。 17、1845年,英国丽如银行成为在中国开办的第一家银行,以后各国纷纷在中国开办银行。 18、文化渗透的手段:国列强利用宗教进行侵略活动,鼓吹侵略有功论,“种族优劣论”,为侵华制造舆论。 19、利用传教和传播西学的名义为外国列强侵华制造舆论,所办的报纸有《中国丛报》,《北化捷报》(改名《字林西报》),《万国公报》 20、资本-帝国主义来到中国的主要目的,并非要把落后的中国变成先进的中国,而是要强迫中国永远成为西方列强的附庸国。 21、旧的被统制阶级即农民阶级,仍是近代中国社会人数最多的被剥削阶级 22、中国工人阶级,是近代中国社会中最先进、最革命、最有力量的阶级。 23、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是两对主要矛盾,而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乃是各种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 24、要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只有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25、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发生了两个根本性的变化,一是独立的中国逐步变成半殖民地的中国,二是封建的中国逐步变成半封建的中国。 26、资本一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政治控制(领会)

考研政治之中国近代史纲要备考知识点总结

考研政治之中国近代史纲要备考知识点 总结 本文为各位考生汇总了以时间线为主的周年纪念事件,希望帮大家更好的复习这一部分。 日本发动灭亡中国的侵略战争 1931年9月18日,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武装侵占中国东北。日本占领中国东北以后,随即开始入侵中国华北地区。接着,日方又策动华北五省两市“防共自治运动”,制造傀儡政权。这就是华北事变。1937年7月7日爆发卢沟桥事变,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由此开始。 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性抗战 1931年九一八事变是中国抗日战争的起点,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局部抗战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卢沟桥事变是中国全面抗战的开始。 一二·九运动 在民族危机的重要关头,中国共产党于1935年8月1日发表《为抗日救国告全国同胞书》,即八一宣言,呼吁全国各党派、各阶层、各军队团结起来,停止内战,一致抗日。中国共产党抗日救亡的正确主张,在全国范围内产生很大影响,有力推动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开展。 西安事变 1936年12月12日凌晨,张学良、杨虎城在对蒋介石屡次劝谏无效的情况下,发动了西安事变。事变后,张、杨联合发表通电,提出改组南京政府、停止一切内战、开放民众爱国运动等八项抗日主张。 抗日战争胜利的标志 1945年8月14日,日本政府照会中、美、英、苏等国,表示接受波茨坦公告。8月15日,日本天皇裕仁以广播“终战诏书”的形式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1945年10月25日,中国政府在台湾举行受降仪式。根据波茨坦公告,被日本占领50年之久的台湾以及澎湖列岛由中国收回。这成为抗日战争取得完全胜利的重要标志。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和经验 (1)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表现在: ①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创立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对抗日战争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②中国共产党坚持抗战、反对妥协,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成为引导全民族走向抗战胜利的一面旗帜; ③中国共产党积极倡导、促成、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最大限度地动员全国军民共同抗战,成为凝聚全民族力量的杰出组织者和鼓舞者; ④中国共产党坚持全面抗战路线,制定正确的战略策略,实施动员人民、依靠人民的路线政策,提出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和一整套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开辟广大的敌后战场,成为坚持抗战的中坚力量; ⑤中国共产党人以自己最富于献身精神的爱国主义、不怕流血牺牲的模范行动,支撑起全民族救亡图存的希望,成为夺取抗战胜利的民族先锋。 (2)中国人民巨大的民族觉醒、空前的民族团结和英勇的民族抗争,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性因素。抗日战争唤起了全民族的危机意识和使命意识,创造了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观,使日本侵略者陷入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笔记和课后习题(含典型题)详解(为新中国而奋斗)【圣才】

第七章为新中国而奋斗 7.1 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考点难点归纳】 考点一:从争取和平民主到进行自卫战争★★ 1.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 (1)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途径的原因和实践(见表7-1)

表7-1 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途径的原因和实践 (2)维护和破坏政协协议的较量 ①共产党决心严格履行政协协议,国民党政权有其阶级局限性,并未准备去履行政协协议。1946年3月国民党六届二中全会上,蒋介石撕毁协议。 ②中国共产党被迫采取自卫行动,但仍试图和平解决,同时也扩大了中国共产党在各界的影响力,为之后的自卫战争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2.国民党发动内战和解放区军民的自卫战争(了解) (1)全面内战爆发 ①1946年6月底,国民党军以进攻中原解放区为起点,挑起了全国性的内战。 ②10月11日国民党军占领华北解放区重镇张家口。 ③1947年3月,国民党当局限期令中共驻南京、上海、重庆三地代表及工作人员全部撤退。国共关系彻底破裂,国民党占据绝对优势。 (2)以自卫战争粉碎国民党的军事进攻 ①为了打退国民党对解放区的军事进攻,中共中央指出:a.在政治上要建立最广泛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b.在军事上要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 ②战略防御阶段(1946年6月至1947年6月)战争主要在解放区进行。 ③从1946年11月至1947年2月,国民党军被迫放弃对解放区的全面进攻,而改为对陕北、山东两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④从1947年3月至6月,解放军开始局部反攻,从根本上粉碎了国民党速战速决计划。 考点二:国民党政府处在全民的包围中★ 1.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了解) (1)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 ①经过人民解放军一年的作战,战争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国民党兵力下降、士气低落,人民解放军的兵力增加、士气高涨。 ②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的序幕,三路大军相互策应,机动歼敌。 ③内线作战的人民解放军也在发起攻击、转入反攻,东北战局被改变。形成人民解放军全国规模的战略进攻的总形势。 (2)提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口号 ①1947年10月1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提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口号。 ②1947年12月在陕西米脂制定了夺取全国胜利的行动纲领。 2.土地改革与农民的广泛发动(见表7-2) 表7-2 土地改革与农民的广泛发动 3.第二条战线的形成和发展(见表7-3)

《中国文化概论》知识点梳理

中国文化概论 绪论 一、填空题 1、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通常称为(文化现象) 2、与英文Culture对译的汉语是(文化) 3.“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出自(《说苑?指武》) 4. 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是(文化现象) 5、中国文化属于(国别文化、多民族构成的共同体文化、东方文化) 6、广义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7、当一种现象以同样的形式反复出现时,其中就含有规律性,成为某一时期、某一国家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这些现象称为(文化事象) 8、中国文化又称(中华文化、华夏文化、炎黄文化)) 9、文化传统除了延续性的特点外,还具有(稳定性) 10、中国文化属于(国别文化、多民族构成的共同体文化、东方文化) 11、贯穿于民族和国家各个历史阶段的各类文化的核心精神被称为(文化传统) 12.学界把一些不属于狭义文化的事物中所具有的人文特性称为(文化内涵) 二、名词解释 1、文化思潮:某种文化观念及与之相关的文化事象,在某一特定时期,在一定背景下,对社会产生广泛影响,为多数人所赞同和奉行,其形成的潮流是文化思潮。 2、狭义文化:狭义文化又称人文文化,是某一社会集团(民族或阶级)在长期历史的发展中经传承累积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总体系。 3、文化内涵:不属于侠义文化的事物中所具有的人文特征,成为事物的文化内涵。 4、文化政策:指定一定的时代,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规定和对策原则。 5、中国传统文化:以中国文化为源头、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的、长期历史发展所积淀的文化。 6、.狭义文化:是某一社会集体(民族或阶层)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经传承累计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总体体系。 7、广义文化:广义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8、文化事象:当一种现象以同样的形式反复出现时,其中就含有规律性,成为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民族或地域)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这些现象成为文化事象。 9、文化观念:一个时期某一阶层或某一行业的人群对文化问题所持的态度和看法。或在某一文化事象里所表现的意识形态,称作文化观念。 10、文化政策:指一定时代,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规定和对策原则。 11、中国传统文化:是以中华文化为源头,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的,长期历史发展所积淀的文化。12.民族文化: 不同的民族有自己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文化,文化的差异与特色是划分民族的标志之一。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立的文化,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有自己发展的历史。“由于历史发展条件和文化本身的结构、功能等方面的特点,不同民族的文化在发展中,在这一或那一历史时期,相对而言,有比较昌盛、发达、普及的;也有昌盛、发达、普及的程度稍差一些的。但是每一个民族的文化都不会因此而丧失其鲜明的民族特色、地域特色。 三、简答题 1、文化被划分成哪两个层次?两个层次的区别是什么? 答:①上层文化和底层文化。②上层文化指宫廷文化与上层文人所创造、拥有的文化;底层文化指民间文化,即不依赖于统治阶级的广大人民及其精英人物所创造、拥有的文化。 第一章

自考中国近代史纲要-历年真题

2017年4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真题 一、单项选择题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1840年鸦片战争前,中国社会的性质是()。 A.奴隶社会 B.封建社会 C.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D.资本主义社会 【答案】B?【解析】以1840年鸦片战争为标志,中国由封建社会逐步演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所以1840年鸦片战争之前,中国的社会性质是封建社会。?【考点】鸦片战争前的中国 2.鸦片战争后,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的是()。 A.龚自珍 B.林则徐 C.魏源 D.王韬 【答案】C?【解析】1843年,魏源在《四洲志》的基础上编纂了《海国图志》,综述世界各国历史、地理及中国应采取的对外政策,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主张学习外国先进的军事和科学技术,以期国家富强来抵御侵略。?【考点】反侵略斗争的失败和民族意识的觉醒 3.洋务运动时期最早创办的翻译学堂的是()。 A.同文馆 B.广方言馆 C.译书局 D.译书馆 【答案】A?【解析】1862年奕?创办京师同文馆,是洋务运动时期最早创办的翻译学堂;1863年李鸿章在上海创办广方言馆。?【考点】洋务运动的兴起 4.1911年,在保路运动中规模最大、斗争最激烈的省份是()。 A.湖北 B.湖南 C.广东 D.四川 【答案】D?【解析】1911年5月清政府宣布“铁路干线收归国有”,并将粤汉、川汉铁路的路权出卖给帝国主义,引起湖北、湖南、广东、四川反对,保路运动兴起,四川尤其强烈。?【考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覆灭和中华民国的建立 5.中国历史上第一步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法典是()。 A.《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B.《钦定宪法大纲》 C.《中华民国约法》 D.《中华民国宪法》 【答案】A?【解析】1912年3月,临时参议院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法典。?【考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覆灭和中华民国的建立 6.中国共产党第一次明确提出反帝反封建民主革命纲领的会议是()。 A.中共一大

中国近代史纲要笔记: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_毙考题

下载毙考题APP 免费领取考试干货资料,还有资料商城等你入驻 邀请码:8806 可获得更多福利 中国近代史纲要笔记: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 中国近代史纲要是考研政治中比较重要的一部分,小编整理中国近代史纲要笔记,帮助大家梳理本科目重点,把握知识框架。下面是中国近代史纲要笔记之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部分: 中国近代史纲要笔记: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 一、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 1.中国与帝国主义国家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有:中英《南京条约》,中英《虎门条约》,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 ▲其中,中英《南京条约》是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2.通过这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英国等西方列强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破坏了中国的领海主权;破坏了中国的司法主权;破坏了中国的关税主权,等等。 ▲这些主权都只是部分破坏,而没有完全丧失 3.中国逐步变成半殖民地的原因:一方面,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已经丧失了完全独立的地位,在相当程度上被殖民地化了。另一方面,由于中国长期以来一直是一个统一的大国,特别是中国人民顽强、持久的反抗,同时也由于帝国主义列强间争夺中国的矛盾无法协调。 4.中国逐步变成半封建社会的原因:第一,外国资本主义列强用武力打开中国的门户,把中国卷入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和世界市场之中,给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造成了某些客观条件。第二,西方列强并不愿意中国成为独立的资本主义国家。这样,中国的经济既不再是完全的封建经济,也不是完全的资本主义经济,而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经济了。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步沦为两半社会,《辛丑条约》以后,中国正式沦为两半社会,注意两者的区别。 5.近代中国社会的基本特征:第一,资本一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日益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第二,中国的封建势力日益衰败并同外国侵略势力勾结,成为资本一帝国主义压迫、奴役中国人民的社会基础和统治支柱;第三,中国自然经济的基础虽然遭到破坏,但是封建剥削度的根基即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依然在广大地区内保持着,成为中国走向现代化和民主化的严重障碍;第四,中国新兴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虽然已经产生,但发展很缓慢,力量很软弱;第五,近代中国各地区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是极不平衡的;第六,在资本一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中国的广大人民过着极端贫困及不自由的生活。 两半社会的特征可以概括为:政治半殖民地化;经济半封建化;社会不平衡化。 近代中国的国情既可以表述为半殖民地半封建,也可以表述为经济社会发展极不平衡。 6.近代中国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化:第一,地主阶级——官僚地主、城居地主、资本家;第二,农民阶级——向贫农或雇农转化,有些成为产业工人的后备军;第三,工人阶级——近代中国最革命的阶级;第四,资产阶级——一部分是官僚买办资本家,另一部分是民族资本家。 注意,小资产阶级不是资产阶级,属于劳动人民。 7.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其中最主要的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 8.近代中国社会的历史任务——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以及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考试使用毙考题,不用再报培训班

历史学考研复习(最全)

历史学考研复习(最全) (博仁教育:https://www.360docs.net/doc/691425622.html,)(历史学考研:https://www.360docs.net/doc/691425622.html,) 打算参加2013年历史学研究生考试的同学开始了紧锣密鼓的备战,在备考初期,很多同学都处于一个迷茫期,或者说处于一个不知道该如何复习的阶段,不知道怎么规划自己的复习、不知道该如何看书?根据我们多年的辅导经验,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备考2013年历史学研究生考试 一、历史学研究生考试科目 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入学考试历史学专业从2007年改为全国统考,由教育部统一命题。考试科目为:政治、外国语、历史学基础三门。 思想政治理论(上午8:30——11:30)满分100分 外国语(下午14:00——17:00)满分100分 历史学基础(上午8:30——11:30)满分300分 每科考试时间为3小时,初试为笔试。 二、历史学基础参考书 历史学基础包括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现代史,史学理论和史学史、历史文献学、历史地理学、专门史等方面的内容将有机地体现在以上各部分之中。虽然由教育部统一命题,但是,教育部并没有指定参考教材,现在考研市场上有很多历史学考研推荐参考教材,鱼龙混杂,让很多考生很难选择,如何选择一套权威的历史学基础参考教材成为备考的第一步。 博仁教育历史学考研辅导老师根据多年的辅导经验,并结合考试大纲,以及历年真题命题特点,特向广大考生推荐以下历史学考研参考教材: 1、必备参考书:中国史:书名作者出版社 《中国古代史》(上册)晁福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中国古代史》(下册)宁欣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中国近代史》郑师渠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中国现代史》王桧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中国当代史》郭大钧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世界史:书名作者出版社 《世界上古史》周启迪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中国近代史纲要复习重点(完美版)

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1、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给中国带来了什么? 第一,西方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造成中国近代的贫穷与落后。 近代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发动一系列侵略战争,迫使中国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勒索大量战争赔款,直接割占中国大片领土。设立租界,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列强严重破坏了中国领土完整。严重破坏了中国的主权。 列强通过公使驻京直接向清政府发号施令,通过领事裁判权破坏中国司法主权,通过控制中国海关直接干预中国内政外交,他们还扶植收买代理人,共同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反封建斗争,从而把中国当权者变成自己的代理人和驯服工具。 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的特权,迫使中国开放通商口岸,通过协定关税,使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被宰割的地位,同过大规模的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使中国逐步沦为外国侵略者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掠夺地,并操纵了中国的主要经济命脉。 列强还对中国进行文化渗透,一些传教士披着宗教的外衣,进行侵略活动,他们还宣扬“种族优劣论”,“黄祸论”,目的是为了帝国主义侵略有理论制造舆论。 所以,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本国封建势力对人民的压迫,是中国落后、贫困的根本原因。 第二,西方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组滞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虽然,列强在侵华的时候也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把西方资本主义的及其技术带入中国,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生。但是,其主观上并不希望中国成为独立自主富强的近代化国家。因此,总是千方百计的压制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阻挠和破坏中国社会的进步。历史证明,只有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在中国的统治,中国才有可能走上独立富强的道路。 2、近代中国进行的反侵略战争具有什么意义? 第一,近代中国人民进行的反侵略战争,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侵华的野心,粉碎了他们瓜分中国和把中国变成完全殖民地的图谋。 帝国主义列强一次次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绝不仅仅是为了通商,而是为了掠夺和扩大殖民地,为了他们自身的殖民扩张利益。每一次战争,都伴随着更大的贪梦目的和更多的利益要求。但每一次侵略都遇到了中国人民的反抗,使他们的狂妄野心无法得逞。正是中国人民的英勇斗争,表现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爱国主义精神,也给外国侵略者以沉重打击和深刻教训,使他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中国是一个很难征服的国家。他们虽然可以强迫清政府签订一个又一个不平等条约,但是始终无法把中国变成他们的完全的殖民地。尤其是甲午战争以后,在瓜分危机的严重关头,中国各阶层人民救亡图存的努力探索和奋起抗争,使侵略者看到了中国人民中所隐含的不甘屈服的伟大力量,不得不放弃了瓜分中国的政策。 第二,近代中国人民进行的反侵略战争,教育了中国人民,振奋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鼓舞了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斗志,大大提高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觉醒意识。

中国文化概论笔记或总结概括

《中国文化概论》读书笔记 一、写作思路 (一)基本内容: 本书详细介绍了中国传统社会的宗教、哲学、艺术、语文、文学、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在历史上的发展。对传统社会的文化结晶给予高度赞扬的同时,也冷静客观的批判了阻碍进步的思想。全书分为十一章节,一、二章介绍文化的定义、特征,三至十章各选择了文化的一个领域进行介绍,十一章总结并畅想文化的发展,附录中介绍了中国文化对世界文化的影响。 (二)核心观点: 1、学习文化,首先要有一个正确的态度。“...必须先从传统遗留下来最习惯的价值判断的态度中跳出来。其次要把...偏见,...好恶之情,一一暂时抛开。然后再进一步去学习逻辑的思考方式,...这样才可能逐渐培养出了解文化的客观态度。”韦政通先生也正是以这样客观的态度描述了中国文化在宗教、哲学、艺术等方面的成败兴衰,并分析了传统文化的问题所在。 2、儒释道贯穿全书始终。 韦政通先生在第三章重点介绍了中国传统的宗教。从对帝、天的崇拜,到祖先崇拜,再到儒家、道教、佛教,介绍了宗教的历史演变过程。特别是在介绍儒家时,他指出,儒家也是一种宗教。因为儒家在内涵上不止有一套哲学,还有一套伦理,其次,儒家的影响范围

之广早已超越了学派,因此,从这反映出了儒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不是学派式的。 儒家重“礼”,道教求“道”,佛教尚“涅槃”。儒释道三教 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通过本书,也可看到,在哲学、艺术、语文、文学、政治、经济、社会等领域,无一不见儒释道在其中所发挥的作用。 宗教对国人思想心态的养成影响很大。轻超越重现世以及人而神的宗教观,影响了中国人重主体、重直觉,天人合一,追求境界形态的哲学观念。而这些哲学观念对于文学创作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比如:山水田园诗文的创作。“这类文学,读来令人悠然意远,有空灵自在之美,并富有一种宗教性的解脱精神”。同时也由于中国文化所秉持的这种哲学观念,使得中国先哲们在对待知识问题上不重视逻辑技巧的运用,没有思辨的能力;在对待宇宙问题上敬畏,却无法认知自然;在对待人生问题上向善、寡欲。因此,在中国文化中哲学里有科学精神却没能继续发展的原因,从此亦可窥一斑。科学本身便是对自然的改造于利用,敬畏自然、缺乏思辨、没有改变的欲望,这些都对科学的出现造成了一定的阻碍。 经济上,儒家经济观占据了重要地位。无论是孔子《论语》中 求均、先富后教、不重视劳力技术、谋道不某食的主张,还是《孟子》轻视商人、有恒产则有恒心、劳心劳力之分,以及《礼记》中德为本、财为末、务本节用、为富不仁、庶民安则财用足、反聚财、量入为出的观点都对经济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2019年考研政治近代史重点复习提纲(精华版)

2019年考研政治近代史重点复习提纲(精华版) 上编: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夜 (1840—1919) 综述:鸦片战争 1鸦片战争爆发的导火索:林则徐在广东虎门销烟。 2通过几次鸦片战争,清政府与帝国主义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虎 门条约》、《望厦条约》、《黄埔条约》。 3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4签订不平等条约后,中国所丧失的权利:主权和领土完整、领海主权、司法主权、关税主权。 5鸦片战争的影响(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分析点) 鸦片战争以前,中国处于封建社会,在经济、政治、社会结构和文化上都具有封建性的特征。而随着鸦片战争的爆发,这些特征开始瓦解,主要表现在: (1)社会性质发生变化:由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自此以后,政治上是半殖民地的中国:主权遭到破坏,丧失完全独立的地位;但名义上仍然是独立的国家。经济上是半封建的中国:中国卷入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和世界市场,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不是中国社会经济的主要形式,在中国的资本主义经济中,外国资本及依附于它的官僚资本居于主要和支配地位。在中国农村中,地主剥削农民的封建生产关系仍然占着显著的优势。 (2)社会阶级关系变动。旧的阶级,即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发生了一些变化。就地主阶级来说,有的转化为官僚地主,有的转化为城居地主。农民阶级一部分向贫农和雇农转化,一部分成为了产业工人后备军。同时,导致了新的阶级的产生,即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 (3)主要矛盾变化。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成为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而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 (4)出现两大历史任务。即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以及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综上所述,鸦片战争确实在各个方面给中国都带来了极大影响,因此可以说它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从此中国进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6中国工人阶级的优势: 第一,与最先进的经济形式相联系,富于组织纪律性,没有私人占有的生产资料。第二,身受帝国主义、封建势力以及资产阶级的三重压迫,革命性最坚决、最彻底。 第三,高度集中,便于形成一支强大的政治力量。 第四,与农民阶级有着天然的联系,便于结成工农联盟。 7中国资产阶级的来源:买办、商人、地主和官僚。 8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天生的弱点:软弱性。 9如何评价“帝国主义侵华有功论”?(如何理解马克思所说的帝国主义国家对 落后国家的侵略一定程度了促进了落后国家近代化的进程,是帝国主义“充当了

自考近代史纲要历年真题试题完整版

自考近代史纲要历年真 题试题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2016年10月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试题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试卷 (课程代码 03708) (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部分选择题(5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反侵略斗争失败的最根本原因是 A.社会制度腐败 B.经济技术落后 C.思想文化保守 D.军事装备落后 年,太平天国颁布的纲领性文件是 A.《原道觉世训》 B.《十款天条》 C.《天朝田亩制度》 D.《资政新篇》 世纪90年代,梁启超宣传变法维新主张的着作是 A.《新学伪经考》 B.《仁学》 C.《人类公理》 D.《变法通义》 4.在中国近代史上,资产阶级思想与封建主义思想的第一次正面交锋是 A.洋务派与顽固派的论战 B.洋务派与维新派的论战 C.维新派与守旧派的论战 D.革命派与改良派的论战 年,孙中山在檀香山建立的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组织是

A.兴中会 B.华兴会 C.光复会 D.岳王会 年至1907年,资产阶级革命派与改良派论战的焦点是 A.要不要打倒列强 B.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政府 C.要不要实行共和 D.要不要废科举,兴学堂 年4月,资产阶级革命派在黄兴带领下举行的起义是 A.惠州起义 B.河口起义 C.广州起义 D.武昌起义 8.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法典是 A.《中华民国宪法》 B.《钦定宪法大纲》 C.《中华民国约法》 D.《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9.为反对袁世凯刺杀宋教仁和“善后大借款”,孙中山在1913年领导革命党人发动了A.“二次革命” B.护国战争 C.护法战争 D.北伐战争 年5月,鲁迅发表的第一篇白话文小说是 A.《阿Q正传》 B.《狂人日记》 C.《药》 D.《祝福》 年11月,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领导建立的第一个产业工会是 A.上海机器工会 B.上海印刷工会 C.上海纺织工会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018年版)笔记和课后习题答案资料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018年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典型题)详解 完整版>精研学习?>试用20%资料 全国547所院校视频及题库资料 考研全套>视频资料>课后答案>往年真题>职称考试 本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018年版,高等教育出版社)配套的学习辅导书。本书遵循该教材2018年版的章目编排,共分为11章,每章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复习笔记(含知识框架),总结本章的重难点内容;第二部分为课后习题详解,对该教材的习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解答;第三部分为典型题详解,补充典型题,并提供了详细的参考答案。 试读(部分内容) 隐藏 上编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夜(1840—1919) 综述风云变幻的八十年 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考点难点归纳】 考点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 1.中国灿烂的古代文明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在几千年的实践探索中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约5000年前,黄河和长江流域等已出现早期文明社会的要素。 (2)中华文明虽历经沧桑,但其历史文化从未间断,一直绵延至今。 (3)中国古代的物质和精神文明灿烂而辉煌。 (4)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人才辈出,涌现出许多政治家、思想家、民族英雄等杰出人物。 (5)中华优秀文化是中华儿女共同的精神基因,也是中华民族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力量。 中华民族古代文明是古代中国人民勤劳、智慧创造的结晶,也是中国

各民族各地区文明交融、汇合的产物,又是中外文化交流、互鉴和融合的结果。 2.中国封建社会由昌盛到衰落 从战国时代到1840年鸦片战争,中国社会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封建时期。中国封建社会的具体结构,见表1。 表1中国封建社会的具体结构 3.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与殖民扩张 (1)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 16世纪至19世纪初,中国封建社会兴衰更替,而西方资本主义逐步发展、殖民主义势力开始向外扩张。 ①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标志着世界历史开始进入资本主义时代。

中国文化概论完整笔记张岱年

中国文化概论笔记 张岱年 绪论 1、中国古代文化的概念 文:五色交错的纹理。引申为包括语言文字在内的各种象征符号及其载体——文物典籍。化:改变、化育。引申为通过教育使人得到改变,文明程度提高。 文化:精神领域内的文治教化。即用道德伦理、诗书礼乐来教育、改造人群。引申为统治阶级所使用的所有文治教化的设施。包括礼乐、典章制度等。 2、文化的概念 所谓文化,指人类群体在适应自然进而改造自然和改造自身的社会活动中的方式方法及其产物。就其是方式方法而言,它表现出历时动态性和共时多样性;就其是产物而言,它表现出物质性和精神性。它的核心是人的行为方式、价值体系;符号是它借以传承的载体。 z 广义文化,着眼于人与动物、社会与自然的差异,也即人类所有一切活动(物质的、精神的)及其成果——“大文化” z 狭义文化,仅指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小文化” 3、文化的结构 两分法:物质和精神或技术体系与价值体系 三分法:物质文化、制度文化、意识形态 四分法: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心态文化(重点) 4、梁漱溟的学术分类 梁漱溟在其《东方学术概论》指出,人类学术无非研究三个问题: 第一,人对物的问题。人类征服自然,产生自然科学。 第二,人对人的问题。人与人相处,产生社会科学。 第三,人对己的问题。人与自己的较量,产生宗教。 最后一点,我们今天在学科分类上称作人文科学 5、文化的几个特点 (1)文化的民族性和普同性 各个民族大多有自己的民族心理、思维方式、审美特征、宗教信仰,等等,体现了文化的民族性。 各个不同民族有很多文化现象是共同的,发展的方向也大体相似。表明了文化的“趋同”(普同)性。 人类文化是各民族共同组成、共同发展的成果。 (2)文化的时代性和相对性 在时间上,文化是继承的,累积的,发展的,体现了文化的时代性。所以对文化的评判应该放到具体的时代中。 在空间上,不同种族文化具有自己的特点和发展阶段,体现了文化的相对性。 所以不同质文化整体之间无法进行优劣高下的比较,不能用一种文化观念作为评判另一种文化的标准。 6、中国传统文化人文精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