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古诗鉴赏模拟题

2019年高考古诗鉴赏模拟题
2019年高考古诗鉴赏模拟题

2019 年高考古诗鉴赏模拟题——课内外结合考查题型

【温馨提示】2018 年的古诗鉴赏题中,课内外结合考查的趋势非常明显,为此笔者收录了各地此类题型,以飨读者。

【备考提示】这类题型,课内古诗既可以来自高中古诗,也可以来自初中古诗,但是以初中为主,因为目前只有初中课文是全国统一的,备考时请以64 篇必备篇目为主。

此外,教师要总结归纳64 篇课内古诗中出现的重点的艺术手法和思想感情,要学生熟记掌握,尤其是著名篇目学生不要仅仅把古诗当做是默写任务来对待,也要彻底领悟古诗的内涵。

注意,下面用黄色标识出来的地方,就是和课内古诗结合的地方。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文后各题。(

9 分)

泊岳阳楼下杜甫江国逾千里,山城近百层。岸风翻夕浪,舟雪洒寒

灯。留滞才难尽,艰危气益增。图南未可料,变化有鲲鹏。

1.下列对本诗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颔联描绘了一幅冬夜羁旅图,停船在岸,舱内,寒灯一茎;舱外,风吹浪翻夜雪纷飞,营造出萧瑟凄凉的意境,抒发了诗人天涯漂泊的愁苦之情。

B.“鲲鹏”“图南”是作者化用典故,都出典为庄子的《逍遥游》。其中,以鲲鹏的变化无常来暗示自己前途的不可预料。

C.全诗以豪景抒悲情。岸风夕浪,舟雪寒灯做起伏,及滞留,危难而转图南鲲鹏,意境起伏,富于节奏;承转顿挫,铿锵有力;情景呼应,浑然无间。

D.作者在尾联进行了情感的突转,从颔联的慷慨豪迈转为尾联的漂泊愁苦。

2 .本诗与杜甫的《登高》相比情感有何异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6 分)

【参考答案】1.D。D 项情感突转,从颔联的慷慨豪迈转为尾联的漂泊愁苦,错。

2 .同:两首诗都有漂泊困顿和忧国伤时之感(2 分)。异:本诗中,尽管时局堪忧,前途未卜,但是诗人的报国豪情饱满高涨,仍然期待倾尽才华实现匡时济世的鲲鹏之志(2 分),而《登高》则更侧重于年老漂泊以及时局动乱之感叹,“艰难苦恨”“潦倒新停”等词句带有浓浓的凄凉落寞和无力感。(2 分)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文后各题。(9 分)

惜分飞富阳僧舍代作别语

毛滂

泪湿阑干花著露,愁到眉峰碧聚。此恨平分取,更无言语空相觑。

断雨残云无意绪,寂寞朝朝暮暮。今夜山深处,断魂分付潮回去。

【注】毛滂:浙江衢州人。这首词是毛滂辞别病中妻子,赴任途中所作。1.下列对本诗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白居易的“梨花—枝春带雨”(《长恨歌》),张泌的“黛眉愁聚春碧”(《思越人》),为前二句所本。然却用得脱化无痕,形神兼胜,真是色绘高手。这两句塑造了一位含愁带泪的佳人形象。

B. “此恨”句,说明离愁对于双方是同样的沉重,要知道两人的地位是不同的。今番解手,就要相见无期了。所以这次分离,多半成了长别。

C. 下片“断雨” 二句,写景色之荒残;零零落落的雨点,澌灭着的残云,与离人的心境正相印合。这是一层意思

D. 从艺术风格来讲,这首词与一般别情之作不同,它是以华丽之语传至性之情而名传后世的。

2.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有“我寄愁心与明月”,如果用此句替代这首词中的“断魂分付潮回去”,是否合适?请根据词的内容作出分析。(6 分)

【参考答案】1.D (华丽不合适,应为浅近或者浅易。)

2.不合适(2 分)。“断魂分付潮回去”的感情更深切,“断魂”一词表达了对妻子的担忧与牵挂,有生离之痛,而“我寄愁心与明月” 更多的只是对友人的同情与思念;“潮” 让人联想到词人思念如潮,显得凄凉悲切,而“明月”含有诗人对团圆的美好期盼,与“断雨残云”的意境不符。(感情和意境各2 分,意对即可)

三、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文后各题。(9 分)

送虢州王录事之任

独孤及

谓子文章达,当年羽翼高。

一经俄白首,三命尚青袍。

未遇须藏器,安卑莫告劳。

盘根倘相值,试用发硎刀

1.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从题目来看,这是一首送别诗,然而本诗自始至终没有一句直写离情别绪,而送别之情却蕴含其中。

B.首联中“羽翼”是比喻,“羽翼高”是说王录事志向高远,希望位至宰辅,与下文他久居低位形成对比。

C.颔联中的“青袍”是唐朝八品、九品官员的官服,与白居易《琵琶行》中“青衫湿”中的“青衫”含意相近。

D .“盘根”喻难办之事,“发硎刀”喻其杰出才干,尾联的意思是希望友人到任后能施展才华,取得良好政绩。

2. 这首诗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分析(6 分)

【参考答案】1.B(B“希望位至宰辅”于诗无据。)

2.赞美:首联赞美了王录事文采出众,有杰出才能;同情:颔联对其长期不能升迁的同情安慰;劝诫(忠告):颈联劝诫他勿露锋芒,安于低位;希望(鼓励):尾联鼓励其不辞辛劳,建功立业。(每点2 分,答出3 点给6 分。意思对即可。)

四、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文后各题。(9 分)

雨中对酒庭下海棠经雨不谢

陈与义

巴陵二月客添衣,草草杯觞恨醉迟。

燕子不禁连夜雨,海棠犹待老夫诗。

天翻地覆伤春色,齿豁头童祝圣时。

白竹篱前湖海阔,茫茫身世两堪悲。

【注释】本诗作于建炎三年,当时南宋朝廷正处在风雨飘摇之际,作者避乱于岳州。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首联起句平缓,叙述了写诗的地点、时间以及诗人对环境的感受,次句“恨醉迟”则是以饮酒难醉言内心愁

绪之深。

B.颔联紧承首联,写燕子不耐阴雨,而海棠却能做立春寒中,经雨不谢。这里的“燕子”“海棠”既是眼前之

景,又别有寓意。

C.尾联二句为全诗作结。“白竹篱”是眼前所见实景,“湖海阔”则既指眼前景物,也指由此眼前之景所联想

到的广阔世界。

D.本诗和杜甫的《春望》相比,语言风格相似,表情达意中都能够体现出“清新俊逸”的语言特点。

2 .古人评说陈与义诗“其忧国爱民之意,又与(杜)少陵无间”。请结合全诗加以赏析这一特点。( 6 分)

【参考答案】1 .D (都没有“清新俊逸”。)

2.(6 分)诗人在诗中都表达了深沉而强烈的忧国爱民之情。( 2 分)陈诗先叙事,写自己流寓他乡之愁;(2

分)接下来描摹凄迷春景,寓情于景,抒国破家亡之悲,感慨悲壮。(2 分)

五、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文后各题。(9 分)

落梅刘克庄一片能教一断肠,可堪平砌更堆墙。飘如迁客来过岭,坠似骚人去赴湘乱点莓苔多莫数,偶粘衣袖久犹香。东风谬掌花权柄,却忌孤高不主张

【注释】莓苔:苔藓植物。谬:( mi ù)

1.本诗颔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 1.示例一: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1分),把落梅比喻为过岭的迁客,赴湘的骚人( 1 分).生 动描绘了落梅凋谢飘零、随风坠落的凄美景象( 1 分),表现出梅花的高洁傲岸( 1 分).示例二:颔联用典( 1 分).“飘如迁客来过岭”中的“过岭”,暗指韩愈被贬谪潮州的旧事( 1 分).“坠似骚人去赴湘”中的“赴 湘”,暗用屈原放逐湘水,投汨罗江而死之典故( 1 分).借此表达对落梅高洁品格的赞美,对命途坎坷却坚守 节操的志士的赞颂( 1 分)。

2 .两句诗表面上都写了梅花的不幸遭遇( 1 分),“零落成泥”,寂寞凄凉,与莓苔为伍( 1 分).赞美梅花虽

遭不幸但香气经久不灭( 1 分).实际上托物言志( 1 分),赞美的不只是梅花,更是那些虽然遭迁谪放逐但仍 坚守志节的迁客骚人。( 1 分)

六、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文后各题。( 9 分)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岗。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 .以首句中的“狂”字为例,结合上片和下片简要分析这首词“豪放”的特点。( 3 分)

2 .这首词和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否一致,为什么?( 6 分)

【参考答案】 1 .“狂”字为全篇定下了豪放的基调( 1 分)。上片主要写打猎这一特殊场合下词人举止神态之

“狂”( 1 分),下片由实而虚,进一步写词人“少年狂”的胸怀,抒发希望得到朝廷重用,杀敌卫国的壮志豪 情( 1 分)。

2.不一致( 2分), 《江城子·密州出猎》表达作者渴望被重用,杀敌报国的壮志豪情(

2 分);而《水调歌头·明

月几时有》表达了作者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和对生活的美好祝愿与无限热爱( 2 分)。 附:

鉴赏诗歌的语言

鉴赏诗歌语言的妙处,除了理解诗歌语言的字面意义之外,还要分析语言的表达效果,进而把握好诗歌表情 达意的语言特色。从历年的高考试题看,对诗歌语言的鉴赏包括以下四个方面:品味关键词

(炼字 )、赏析诗眼、

赏析关键句 (炼句 )和赏析语言风格。

4 分)

2.“乱点莓苔多莫数,衣袖久留香”与陆游的《卜算子

妙。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他们的“同工”之处。( 5 分)

?咏梅》中“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有异曲同工之

鉴赏诗歌的语言常见题型

题型之一:炼字

沈德潜曾言:“古人不废炼字法,然以意胜,而不以字胜。故能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 从诸多诗例来看,成功的炼字都是和炼意紧密结合在一起的。炼字,就是使“ 意”——作者主观的情思和作品所

表现的生活具体化、生动化、纵深化与美学化,只有炼出具体生动的富于美学内容和启示性的字,才能使“ 意

具有感染人的力量。

典例一:简要赏析颔联中“常”“ 偏”两字的妙处。

秋暮吟望

赵执信

小阁高栖老一枝,闲吟了不为秋悲。寒山常带斜阳色,新月偏明落叶时。

烟水极天鸿有影,霜风卷地菊无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1. 对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就是辨识诗歌中所使用的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和艺术构思手法,分析其本身的艺术效果,评价其对抒发诗人思想感情所起到的作用。

2. 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在高考题中往往综合考查,很少单独命题。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4 方面

鉴赏诗歌的形象

诗歌的形象是指诗歌作品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且寄寓了作者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包括人物形象、事物形象和景物形象。鉴赏古代诗歌中的形象就是把握古代诗歌中艺术形象的特征,品味其深刻的内涵,进而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概括出该形象的象征意义或社会意义。近年来从考查题型来看,高考主要从以下三大角度命题:人物形象鉴赏、景物形象(包括画面、意象和意境)鉴赏、事物形象鉴赏。

鉴赏人物形象

思考角度

1.看标题、注释,初步揣摩形象

标题往往有极强的暗示性,对于形象、情感都有提示。如标题“怀古”就暗示了一个抒发个人情感的词人形象和借古讽今、借古伤己的情感表达。如后面的注释为形象的理解与分析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

2. 赏景物(意象),分析形象抓住诗中所描写的景物、运用的意象来分析形象。景物描写能够对人物的心理起烘托作用,是人物心境的直接流露。如“ 一片神鸦社鼓” 表达了词人对敌战区一片安宁祥和景象的担忧,为失去北伐抗金时机而痛心。

3.抓描写,分析形象

评价诗歌的思想与情感

鉴赏古代诗歌的思想与情感,是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把握其感情,分析其社会意义,评价其深层内涵。高考一般以主观题的形式考查。

对古代诗歌中流露出来的复杂情感,要进行客观具体的分析评价,不能主观臆断。概括内容主旨就是要从整体上把握,结合诗歌中的意象、人物、事件,体悟作者的创作意图。

诗歌评价题型一评价诗歌的思想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就是理解诗歌所表现的生活内容,把握其思想感情,分析其社会意义及其深层内涵,一

般指对诗歌作品的主旨分析、背景分析、价值意义分析以及感情基调的把握。分析、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必须借助对诗歌形象的分析,联系写作背景等因素从作品的整体上去把握,对有些作品还要从作者所描绘的情景中把握作品的言外之意。

解题策略

1.抓住诗题

古诗的诗题常常是诗眼或中心事件。许多古诗的诗题本身就透露了感情基调,如李白的《送友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个“送”字表明了此诗表现的是惜别之情。

2. 抓住关键词

有些古诗,诗人在诗中

诗歌的题材根据题材分类,中国古诗大致有送别怀人诗、羁旅思乡诗、山水田园诗、边塞征战诗、咏史怀古诗、咏物言志诗、即事(景)抒怀诗等几种类型。相同题材的诗歌,诗中的情感是相近的,手法是相似的。明确这几类常考题材的大致情感,准确定位诗歌的情感基调,能确保答题方向正确。为此,我们阅读诗歌,完全可以从题材入手,取得“读一首诗,知一类诗”的效果。

送别怀人诗

古代诗歌鉴赏选择题是古代诗歌考查题型的变化,而非考查实质的变动。由主观考查变客观考查,读诗容易了,试题难度变小了。

选择题这一命题形式在注重考查考生对诗歌的全面理解、扩大考点覆盖面的同时,也降低了试题的难度。选择题和主观题只是题型的区别,考查内容和角度没有变化。因此,答题时,考生只要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仔细分析、认真比对,找到命题人设置选项的设误点,就可以顺利作答。

古代诗歌鉴赏选择题,其考查落脚点仍是考纲规定的 4 大考点(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思想内容和观点态

度),只不过变完全由考生来鉴赏的主观题形式为命题者加入相关鉴赏信息(正确信息和错误信息)的选择题形式,

并且在一定程度上选择题不仅是降低了诗歌鉴赏题目的整体难度,而且间接降低了诗歌的阅读难度,解决了阅读理解上的部分障碍。

常见设误角度

形象特点概括不准、语言鉴赏不当、表达技巧确认不准和效果分析不当、情感分析不当。

形象特点概括不准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