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生素 药物综述

抗生素 药物综述
抗生素 药物综述

药物综述—抗生素类药物

题目:药物综述—抗生素类药物

关键词:抗生素;来源;作用;来源

摘要:抗生素类药物对人类健康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人类对其过于依赖也产生了一定的弊端。

(三) 引言部分

引言部分,主要是说明写作的目的,介绍有关的概念、定义以及综述的范围,扼要说明有关主题的研究现状或争论焦点,使读者对全文要叙述的问题有一个初步的轮廓。

在综述的引言(或者导言、介绍)部分要写清以下内容:

(1)首先要说明写作的目的,定义综述主题、问题和研究领域。

(2)指出有关综述主题已发表文献的总体趋势,阐述有关概念的定义。

(3)规定综述的范围、包括专题涉及的学科范围和时间范围,必须声明引用文献起止的年份,解释、分析和比较文献以及组织综述次序的准则。

(4)扼要说明有关问题的现况或争论焦点,引出所写综述的核心主题,这是广大读者最关心而又感兴趣的,也是写作综述的主线。

(四)主题部分

主题部分是综述的主体。其写法多样,没有固定的格式。可按文献发表的年代顺序综述,也可按不同的问题进行综述,还可按不同的观点进行比较综述,不管用那一种格式综述,都要将所搜集到的文献资料归纳、整理及分析比较,阐明引言部分所确立综述主题的历史背景、现状和发展方向,以及对这些问题的评述,主题部分应特别注意代表性强、具有科学性和创造性的文献引用和评述。主题内容根据综述的类型可以灵活选择结构安排。

主题的层次标题应简短明了,以15字为限,不用标点符号,其层次的划分及编号一律使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不含引言部分),一般用两级,第三级上用圆括号()中间加数字的形式标识。

插图应精选,具有自明性,勿与文中的文字和表格重复。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

表格应精心设计,结构简洁,便于操作,并具有自明性,内容勿与正文、插图重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可适当加注辅助线,但不能用斜线和竖线。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五) 总结部分

总结部分,与研究性论文的小结有些类似,将全文主题进行扼要总结,与前言部分呼应,指出现有研究中主要研究方法上的优缺点或知识差距,若作者对所综述的主题已经有所研究,最好能提出自己的见解。

(六)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虽然放在文末,但却是文献综述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它不仅表示对被引用文献作者的尊重及引用文献的依据,而且为读者深入探讨有关问题提供了文献查找线索。因此,应认真对待。参考文献的编排应条目清楚,查找方便,内容准确无误。

参考文献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要求不少于30篇。

一.文献综述的引言

包括撰写文献的范围、正文的标题及基本内容提要;

二.文献综述的正文

包括课题研究的历史(寻求研究问题的发展历程)、现状、基本内容(寻求认识的进步),研究方法的分析(寻求研究方法的借鉴),已解决的问题和尚存的问题,重点、详尽地阐述对当前的影响及发展趋势,以便于他人了解该课题研究的起点和切入点。

三.文献综述的结论

概括指出自己对该课题的研究意见,存在的不同意见和有待解决的问题。

四.文献综述的附录

列出参考文献,说明文献综述所依据的资料,增加综述的可信度,便于读者进一步检索。

格式排版说明:

1. 文献综述做成word格式文档打印(A4纸)

2. 标题四号字居中

3. 作者信息小五号居中

4. 摘要五号字行距为1.5倍

5. 关键词五号左对齐

6. 正文五号字分段落书字行距为1.5倍

7. 参考文献五号字左对齐行距为1.5倍

8. 注释五号字左对齐行距为1.5倍

9. 参考文献的序号以(1)、(2)……的形式进行标注

10.注释的序号以右上标①、②……的形式,录入在参考文献中也以①、②……的形式进行序号标注。

抗生素耐药概况

抗生素耐药概况 当弗莱明发现能够杀灭细菌的青霉素后,人类拥有了抗生素这一对抗细菌感染的有效武器。弗莱明发现的青霉素是一种叫青霉菌的微生物产生的"毒素",能杀灭其他细菌,从而保证"青霉菌"种群的生存。自从人类发现并应用了这一生物间的武器,科学家又陆陆续续发现了许多种不同的抗生素。除了发现自然界已存在的抗生素外,还通过有机反应合成新的同样能够杀灭细菌的化合物,像环丙沙星等叫沙星的药品。经过几十年的不断发展,抗生素的种类很多,比如我们熟悉的青霉素类,如青霉素;头孢菌素类,如头孢氨苄;氨基糖苷类,如庆大霉素、链霉素;大环内酯类,如罗红霉素;四环素类,如四环素;喹诺酮类,如环丙沙星、氧氟沙星;硝咪唑类,如甲硝唑等等。抗生素不仅用于治疗细菌感染性疾病,使本世纪初危害人们健康最大的这类疾病得到有效的控制,并且使手术和某些肿瘤患者的感染得以预防和治疗,人的平均寿命得以延长,人类疾病谱从而发生了根本改变。 然而,正当人们为细菌感染性疾病的控制而欢欣鼓舞时,细菌为了自身的生存发展出各种各样办法对抗抗生素,有的生成水解抗生素的酶使之失效,有的改变自身某些蛋白质的结构使抗生素无法进入细菌细胞起作用。细菌的耐药性带来了现实的和潜在的危机,对人类健康提出了又一次严峻挑战。细菌耐药已成为一个" 全球性的问题,越来越多的细菌出现耐药,其耐药水平也越来越高。目前结核病死灰复燃,结核杆菌耐药的日趋严重是其原因之一;肺炎链球菌的耐药几乎使治疗此菌引起的呼吸道和中枢神经感染的第一线药物疗效尽失。由于多重耐药的发生,往往对付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的抗生素几乎只有万古霉素一种有效,而且对万古霉素耐药的金黄色葡萄球菌(VISA)也已经在日本和美国出现,引起世界范围内的关注,也引起各国政府的重视。近年,美国医学专家对国会提出多次报告,英国政府卫生部也为此下发专门文件,欧盟有关专家委员会在1999年5月专门为对付抗生素耐药问题向欧盟主席提呈报告。毫无疑问,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问题已经成为下一个世纪科研的主要热点课题。

脂肽抗生素的研究概况 ()

6脂肽抗生素的研究概况 脂肽(Lipopeptide)又名脂酰肽(Acylpeptide),是一类重要的抗菌肽,主要来源于一些由细菌、酵母菌、真菌分泌的代谢产物,其种类繁多、结构复杂,是一类由脂肪链和肽链组成的具有两亲结构的微生物次级代谢产物(Kosaric,1987)。脂肽一般来源于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但大多数脂肽来源于微生物,而其中又以来源于细菌的脂肽居多。在细菌中,脂肽一般是革兰氏阳性芽孢杆菌产生的代谢产物。1968年,Arima等首次从枯草芽孢杆菌株发现脂肽类表面活性剂,呈晶状,商品名为表面活性素(surfactin)(Arima,1968)。目前发现的抗菌脂肽主要有表面活性素(surfactin)、芬荠素(Fengycin)、伊枯草菌素(iturin)、和杆菌霉素(Bacillomycin),抗霉枯草菌素(mycosubtilin)、制磷脂菌素(plipstatin)等。脂肽分子由亲水的肽键和亲油的脂肪烃链两部分组成,脂肽分子中多个氨基酸组成的肽链形成亲水基,脂肪烃链形成亲油基。由于其特殊的化学组成和两亲型分子结构,脂肽除了具有抗菌活性之外还具有生物表面活性剂的特性(Stein,2005)。脂肽在环境治理,医药、微生物采油等领域有重要的应用前景(Jitemdra,1997;Banat,2003)。 6.1 脂肽抗生素的种类及结构特性 芽孢杆菌产生的抗菌脂脂肽的分子结构由脂肪酸链和肽链两部分组成,分子中的多个氨基酸组成的肽链形成亲水基,β-羟基或者氨基脂肪酸的烃链形成亲油基,即是具两亲性的生物表面活性剂。其中亲水的氨基酸通过肽键相互连接,再与脂肪烃链上的羧基和β-羟基或者氨基结合形成环状,因此,抗菌脂肽一般是以内脂或者酰胺键结合而成的环脂肽(刘向阳,2005;吕应年,2005;Wang,2004)。芽孢杆菌脂肽抗生素主要包括表面活性素(Surfactin),伊枯草菌素(Iturin),芬荠素(Fengycin)三大类。 6.1.1 表面活性素(Surfactin) Surfactin类群的脂肪酸的碳链长度在13~16个,具有LLDLLDL的手性七肽通过一内酯键与脂肪酸链碳原子的β-羟基基相连,其在水溶液中分子成“马鞍状”构像,该家族成员包括枯草芽孢杆菌产生的表面活性素(Surfactin),地衣芽孢杆菌产生的地衣芽孢杆菌素(Llichenyishin),短小芽孢杆菌的表面活性剂(Pumilacidin)、埃斯波素(Esperin),其中Liehenyishin、Pumilacidin、Esperin主要应用于工业和环境治理(Meiji et al.,1969.;Yakimo et al.,1995;Naruse et al.,1990)。而Surfactin是一种脂肽类抗菌物质,它是由β-羟基脂肪酸和7个氨基酸残基的小肽组成,肽链的第7位氨基酸上的羧基和

(整理)抗生素耐药性

细菌的耐药性 1.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分类 耐药性分为两类,固有耐药性和获得性耐药性。前者是染色体介导的代代相传的天然耐药性;后者多由质粒介导,也可由染色体介导,当微生物接触抗菌药物后,通过改变自身的代谢途径,从而避免被药物抑制或杀灭。 1.2耐药基因 细菌特别是条件致病菌,因经常有机会与各种抗菌药物接触,故在细菌细胞内的质粒、染色体、转座子、整合子上可有耐药基因和多种耐药基因的积聚并借结合、转导和转化而在不同种细菌、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间彼此频繁交换,耐药基因一旦获得较长期存留,转座子和整合子(以及更小的DNA片段)由于分子量小和活动自如,所以在耐药基因转移和MDR形成中起主导作用。 1.3染色体和质粒介导产生的耐药菌 需要指出的是,在正常情况下,由染色体介导而产生耐药性的细菌往往有一定缺陷,而质粒介导产生的耐药菌则与敏感菌一样,可迅速生长繁殖。但质粒与染色体介导的耐药性,一般只发生于少数细菌中,难以与占压倒优势的敏感菌竞争,只有当敏感菌因抗菌药物的选择性压力而被大量杀灭后,耐药菌才得以迅速繁殖而成为优势菌,并导致各种感染的发生。 2.细菌耐药的机理 抗生素成功使用的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细菌耐药性问题,目前已成为全球性的难题。细菌产生耐药性可能是基于以下几种机制。 2.1水解酶和修饰酶水解和修饰抗生素 ⑴水解酶:如β-内酰胺酶可水解β-内酰胺类抗生素 ⑵修饰酶(钝化酶或合成酶):可催化某些基团结合到抗生素

的羟基或氨基上,使抗生素灭活。多数对氨基糖甙类抗生素耐药的革兰氏阴性杆菌能产生质粒介导的钝化酶。 2.2细菌体内靶位结构的改变 如青霉素结合蛋白(PBPs) 的改变是革兰氏阳性菌耐药的主要机制;链霉素耐药株的细菌核蛋白体30s 亚基上链霉素受体P10 蛋白质发生改变等。 2.3其它原因 ⑴细菌泵出系统增多、增强,以排出已进入细菌内的药物; ⑵细胞膜主动转运减少; ⑶建立了新的代谢途径; ⑷细菌对磺胺类药的耐药则可能系对药物具有拮抗作用的底物PABA的产生增多所致。 3.近年来细菌耐药性发展的现状 3.1细菌耐药情况的变迁 ?1920~1960年G+菌葡萄球菌 ?1960~1970年G--菌铜绿假单胞菌等 ?70年代末至今G+,G--菌 _MRSA 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 _VRE 耐万古霉素肠球菌 _PRP 耐青霉素肺炎链球菌 _ESBLs 超广谱β-内酰胺酶(G--) _AmpC Ⅰ型β-内酰胺酶(G--) 3.2葡萄球菌的耐药现状 近年来,国内耐药严重的耐甲氧西林金葡菌(MRSA)在医院内的流行已引起临床微生物学、临床抗生素学和感染病学专家的广泛重视。MRSA株同时也不同程度的耐所有β-内酰胺类抗生素、卡巴配能类及配能类。这

抗生素耐药性的来源与控制对策

抗生素耐药性的来源与控制对策 抗生素的抗性1抗生素耐药性是指一些微生物亚群体能够在暴露于一种或多种抗生素的条件下得以生存的现象,其主要机制包括:(1)抗生素失活。通过直接对抗生素的降解或取代活性基团,破坏抗生素的结构,从而使抗生素丧失原本的功能;(2)细胞外排泵。通过特异或通用的抗生素外排泵将抗生素排出细胞外,降低胞内抗生素浓度而表现出抗性;(3)药物靶位点修饰。通过对抗生素靶位点的修饰,使抗 生素无法与之结合而表现出抗性。 微生物对抗生素的耐性是自然界固有的,因为抗生素实际上是微生物的次生代谢产物,因此能够合成抗生素的微生物首先应该具有抗性,否则这些微生物就不能持续生长。这种固有的抗生素耐药性,也称作内在抗性(intrinsic resistance),是指存在于环境微生物基因组上的抗性基因的原型、准抗性基因或未表达的抗性基因。这些耐药基因起源于环境微生物,并且在近百万年的时间里进化出不同的功能,如控制产生低浓度的抗生素来抑制竞争者的生长,以及控制微生物的解毒机制,微生物之间的信号传递,新陈代谢等,从而帮助微生物更好地适应环境。因此,抗生素耐药性的问题其实是自然和古老的。科学家在北极的冻土中提取到3万年前的古DNA,从中发现了较高多样性的抗生素抗性基因,而且部分抗性蛋

白的结构与现代的变体相似,也证实了抗生素耐药性问题是古老的。虽然一些抗生素抗性微生物和抗性基因很早就存在于自然界,但是抗生素大规模的生产和使用加速了固有抗性微生物和抗性基因的扩散,极大地增加了抗生素耐药性的发生频率。抗生素耐药基因的存在往往与抗生素的使用之间存在良好的相关性。由外源进入并残留在环境中的抗生素对环境微生物的耐药性产生选择压力,携带耐药基因的具有抗性的微生物能存活下来并逐渐成为优势微生物,并不断地将其耐药基因传播给其他微生物。众多研究证实抗生素耐药基因具有较高的移动性,主要是通过基因水平转移(Horizontal gene transfer,HGT)机制,又称基因横向转移(Lateralgene transfer)。即借助基因组中一些可移动遗传因子,如质粒(plasmids)、整合子(integrons)、转座子(transposons)和插入序列(insertion sequences)等,将耐药基因在不同的微生物之间,甚至致病菌和非致病菌之间相互传播。环境中拥有基因横向转移等内在机制的微生物组成一个巨大的 抗性基因储存库,并可能将抗生素耐药性转移到人类共生微生物和病原体中。医学专家很早就指出,抗生素的广泛使用导致了内源性感染和细菌耐药性的增加。而通过宏基因组学的研究方法,科学家在人类肠道微生物群中也发现了高丰度、高多样性的抗生素耐药基因,也印证了这一观点。 人类活动与耐药性2 已有文献和相关统计资料显示,我国

抗生素类药物分析

您的位置:在线学习->第十一章抗生素类药物分析(1) 第十一章抗生素类药物分析 基本要求 学习要点 内容 第一节概述 一、特点:化学纯度较低, 同系物多,异构体多,降解物多,稳定性差。 二、鉴别方法:生物学法,理化方法。 三、特殊检查项目:异常毒性、热源或细菌内毒素、降压物质、无菌,组分分析,聚合物等。 四、含量测定或效价测定 (一)、微生物学法——通过比较标准品与供试品产生抑菌圈的大小来测定供试品的效价。 其原理恰好与临床应用要求一致,更能确定抗生素的医疗价值。 1、对于分子结构复杂、多组分的抗生素,生物学法是首选的效价测定方法。 2、本法的优点: 灵敏、用量小,结果直观 适用范围广:纯度好的、差的制品,已知或新发现的抗生素均适用,同一类型的抗 生素不需分离,可一次测定其总效价。 3、缺点: 操作步骤多,测定时间长,误差大等。 (二)、理化方法——适用于提纯的产品以及化学结构已确定的抗生素。 1、本法的优点: 迅速、准确、有较高的专属性。 2、缺点: 对含有具同样官能团杂质的供试品不适用,或需采取适当方法加以校正。而且当该法是利用某一类型抗生素的共同结构部分的反应时,所测得的结果,往往只能代表药物的总的含量,并不一定能代表抗生素的生物效价。 第二节β-内酰胺类抗生素 一、化学结构与性质 (一)、青霉素族

(二)、头孢菌素族 二、鉴别试验 (一)、呈色反应 1、羟肟酸铁反应青霉素及头孢菌素在碱性中与羟胺作用,β-内酰胺环破裂生成羟肟酸;在稀酸中与高铁离子呈色。 2、茚三酮反应 3、与重氮苯磺酸的偶合反应 4、硫酸-甲醛试验 第1页/共8页 您的位置:在线学习->第十一章抗生素类药物分析(2) (二)、各种盐的反应 1、钾、钠离子的火焰反应 2、有机胺盐的特殊反应(如普鲁卡因青霉素的重氮化-偶合反应) (三)、色谱法 1、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 2、薄层色谱法(TLC) 3、中国药典收载的头孢菌素族药物和大多数青霉素族药物采用HPLC法进行鉴别。 (四)、光谱法 1、IR——各国药典对收载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几乎均采用了本法进行鉴别。 2、该类抗生素共有的特征峰: 1)、β-内酰胺环羰基的伸缩振动(1750~1800) 2)、仲酰胺的氨基、羰基的伸缩振动(3300cm-1±,1525 cm-1±,1680 cm-1±) 3)、羧酸离子的伸缩振动(1600 cm-1±、1410 cm-1±) 3、UV——利用最大吸收波长鉴定法或利用水解产物的最大吸收波长鉴定法。 三、特殊杂质的检查 本类抗生素的特殊杂质主要有高分子聚合物,有关物质,异构体等,一般采用HPLC法控制其量,也有采用测定杂质的吸收度来控制杂质量的。 (一)、聚合物——HPLC法 1、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用葡聚糖凝胶G-10(40~120?m)为填充剂,玻璃柱内 径1.3~1.5cm,床体积50~60mL;流动相A为含3.5%硫酸铵的0.01mol/L磷酸盐缓冲液(取磷 酸氢二钠 2.19g和磷酸二氢钠0.54g,加水1000mL使溶解,调节pH值至7.0),流动相B为0.01%十二烷基硫酸钠溶液;流速为每分钟1mL;检测波长为254nm。以流动相A为流动相,用1mg/mL

抗生素耐药性防治措施

国外医药抗生素分册2019年1月第40卷第1期.5. 抗生素耐药性防治措施 贾征 (唐山职业技术学院临床医学系,唐山063004) 摘要: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在杀灭细菌的同时也带来细菌耐药性的问题,造成抗菌药耐药(Antimicrobial Resistance,AMR)的原因主要有:医疗机构不规范使用抗生素,畜牧业在动物饲养中大量使用抗生素,跨国公司对抗生素的研发投入热情降低。为了降低AMR,我们可以减少抗生素的使用,对在畜牧业中抗生素的使用进行控制,建立抗生素使用及耐药菌产生的监测网络,改善公共卫生条件,尝试利用老药及中药抗菌。 关键词:细菌耐药性;耐药菌监测;中药抗菌 中图分类号:R9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751(2019)01-0005-04 Control Steps for the Antibiotic Resistance Jia Zheng (Department of Clinical Medicine,Tangshan Vocational&Technological college,Tangshan063004) Abstract:With the wide use of antibiotics,bacterial drug resistance appears accompanied by the death of bacteria.The causes of antimicrobial resistance(AMR)include irregular usage of antibiotics in the medical institution, addition of the antibiotics to the forage during the animal feeding in the stock breeding,and the decrease of enthusiasm for R&D investment of the transnational company.To reduce the AMR,we can decrease the level of usage,control the use of antibiotic in the stock breeding,build the monitoring network of the use of the antibiotics and the production of the drug resistant bacteria,improve the public health condition,use the antibacterial effect of the older drugs an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Keywords:antibiotic resistance;surveillance of drug-resistant bacteria;antiseptic of herbal 随着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其本身产生的耐药性(Antimicrobial Resistance,AMR)也越来越成为一个全球广泛关注的问题,2016年在杭州召开的举世瞩目的G20峰会,会议提出的影响未来全球发展的重大事件,特别指出抗生素耐药性是对全球经济的重大挑战卩已经成为了世界各国面对的公共卫生问题。抗生素的持续使用产生了MRSA、NDM-1等“超级细菌”闵,给人类的健康造成了威胁,由耐药菌所引起的感染,临床治疗起来难度大,死亡率高,全球每年因为耐药菌感染而死亡的人数有70万人,死亡人数相当于HIV、乳腺癌和前列腺癌致死人数的总和⑶,每年仅死于多重耐药和极度耐药的结核病人数大约就有20万人。据估计到本世界中叶,全球将有1000万人死于细菌耐药性。仅在美国,每年就有200多万起感染是由耐药细菌引起的,造成2万多人死亡⑷,一线抗生素己经对这些细菌束手无策,美国医疗系统每年需要花费200亿美元解决细菌耐药性问题。英国经济学家奥尼尔预计,到2050年全球抗生素耐药可累计造成100万亿美元的经济损失同。比如常见的淋球菌已经几乎对所有的抗生素产生了耐药性,人类已经接近束手无策的程度同,2016年9月,联合国召开了抗生素耐药性高级会议,体现出各国领导人己意识到抗生素耐药性带来的灾难性后果,也给全球共同应对并解决抗生素耐药问题带来了新的希望⑴。 面对细菌耐药性,我们目前能够采取的方法远没有问题多,2017年,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关于 收稿日期:2018-11-15 作者简介:贾征,硕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医药产业技术进步,

抗生素耐药性 到底是个啥

抗生素耐药性到底是个啥? 摘要: 上个世纪初,世界上三分之一人死于肺炎、结核、肠炎及腹泻。今天心脏病和癌症成为人类的主要杀手,因肺炎和流感死亡的人数则不到4.5%。这是人类应用抗生素在公共卫生领域取得的重要成果。而现在人类却又走到了事情 ... 上个世纪初,世界上三分之一人死于肺炎、结核、肠炎及腹泻。今天心脏病和癌症成为人类的主要杀手,因肺炎和流感死亡的人数则不到4.5%。这是人类应用抗生素在公共卫生领域取得的重要成果[1]。而现在人类却又走到了事情的另一个极端:滥用抗生素导致耐药菌的出现及广泛传播。 一项世界规模的宏基因组研究显示含耐药基因的微生物在自然界中无处不在[2]。这意味着人类即将回到没有抗生素的时代,医疗体系中的很大一部分可能会退回到一百年前的境地,轻微的细菌感染都可能引起致命的后果。世界卫生组织在2011年世界卫生日提出了“抵御耐药性——今天不采取行动,明天就无药可用”的口号,呼吁制止耐药性的传播[3],并于2014年4月公布了首份基于全球114个国家数据的全球抗生素耐药性报告[4]。美国也认为抗生素的耐药性是2014年面临的重大公共卫生挑战。 抗生素耐药性,到底是什么?日常生活中人们会听到很多种“药物耐受”,有些耐受是发生在人身上——比如糖尿病患者反复使用胰岛素,其效率就会降低;慢性疼痛患者反复使用止疼药物,效果也会越来越差。 但抗生素的耐药性则不同,并不是人体对抗生素产生耐受,而是人体内的病原体产生耐受;而病原体会传播。这就是为什么抗药性是一个全球性问题,哪怕你不吃抗生素也会和你有关系。 按照定义,耐药性指“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等微生物发生改变,使原有针对性的治疗药物变得无效[5]。”致病菌产生耐药性之后,抗生素在体内无法识别病菌或对其发起攻击。假设耐药致病菌在世界范围传播,那么所有感染这类病菌的患者都无法使用传统的治疗方法控制病情。通俗地说,抗生素的耐药性,其实是在体内产生了耐抗生素的一种新型病菌,而这种新生物的出现可对全人类的健康形成威胁。 耐药性有多可怕? 曾经几十单位的青霉素就可以救命,而如今可能几百万单位也无法产生任何效果。上世纪60年代抗生素的全盛时期,全世界每年约700万人死于感染性疾病,在本世纪这个数字却上升

抗生素的来源与控制对策

抗生素的来源与控制对策 抗生素除了大量用于人类疾病的治疗外,还作为饲料添加剂被广泛应用于动物养殖业。微生物的抗生素耐药性就是指微生物能够在抗生素存在的情况下生长和繁殖。抗生素耐药性是环境微生物固有的,即所谓的内在抗性,但是人类大量使用抗生素带来的抗生素抗性基因的扩散和传播普遍存在,且已开始威胁到全球人群的健康。微生物对抗生素的抗性主要有3 个机制:(1)抗生素的外排;(2)抗生素的降解或修饰;(3)抗生素作用位点的保护。大量研究表明,抗生素的使用和抗生素抗性的蔓延呈现良好的相关性,而且环境微生物的抗性可以通过基因横向转移向人类致病菌扩散,最终可能导致超级细菌的爆发,直接影响人类健康。为了应对全球性的抗生素抗性问题,必须:(1)加强全球抗生素使用和环境排放的监管政策和管理体系;(2)建立快速和透明的抗生素耐药性监测体系,使其涵盖医院、养殖业、污水处理厂等;(3)建立抗生素药物创新基金,通过政府和企业的联合,加快新型药物的研制;同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使新药创制走上可持续之路;(4)加强抗生素耐药性相关的基础与应用研究,包括耐药性发生和传播的生态学机制,消除和缓解耐药性发生和传播的环境技术及其系统解决方案等,包括改进污水处理厂的处理工艺,削减出水中抗性基因和抗性菌的比例;(5)加强抗生素耐药性的科普宣传,提高全社会对耐药性的认知能力,从而在源头上有效控制抗生素在农业和医疗方面的滥用及其环境污染。 关键词: 城市化,抗生素,耐药性,超级细菌,环境健康抗生素的发现和大规模生产与使用是人类医学史上的巨大进步,挽救了数以亿计的病人。自1928 年弗莱明发现青霉素以来,历史上曾有3 次诺贝尔医学或生理学奖颁给了发现抗生素的科学家(图1)。除临床使用外,1950 年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FDA)还首次批准抗生素可作为饲料添加剂,抗生素因此被全面推广应用于动物养殖业,在预防和治疗动物传染性疾病,促进动物生长及提高饲料转化率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而几乎在20 世纪40 年代第一代青霉素开始使用之时,就出现了细菌对其的耐药性,科学家也意识到抗生素的耐药性问题。 事实上,抗生素耐药性是微生物的一种自然进化过程,但是在迄今的70 年间,由于抗生素在医疗及养殖领域的大量使用,甚至滥用,这一进化过程被大大加快,导致抗生素耐药性的不断发展,在人类致病菌、动物致病菌、动物肠道传染病原体及人与动物共生菌中都出现了抗生素耐药性,并且由单一耐药性发展到多重耐药性。

抗生素与耐药性

抗生素与耐药性 【关键词】抗生素;耐药性;合理用药 药物是防治疾病的重要工具之一,它可以减轻症状、治愈疾病,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但药物治疗本身也存在危害,损害患者身体,造成残疾,甚至死亡。不合理使用抗生素,不仅增加药品不良反应和药源性疾病的发生,同时也促使细菌耐药性的出现和传播,使许多抗生素失去效果。从而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给人类健康、社会经济带来不可估量的后果。为此,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作了许多工作,但由于医疗制度及宣传力度等原因,不合理用药情况并未减少。这需要国家、社会、医务、药剂人员共同努力,提高合理用药知识和意识,减少因不合理用药而引起的耐药性,从而延长现有抗生素的使用寿命。 1 抗生素使用与细菌耐药性 人吃五谷杂粮、感情丰富、生活环境污染严重、细菌无处不在,人不可能不生病。如果控制不好,就需要应用抗生素,抗生素和细菌耐药性是一对孪生兄弟。只要使用抗生素,细菌耐药性就不可避免。耐药性是细菌本身的自然生物现象,可能与细菌的属、种特性有关。细菌对某种抗生素的固有耐药性是细菌抵御抗生素的天然特性,而耐药变异则是在抗生素选择性压力下,细菌适应环境进化的结果。细菌耐药性分为四类: 固有耐药性是由致病微生物染色体基因决定的、代代相传的天然耐药性。这种耐药性是细菌本身自然生物现象,可能与细菌的种属特性有关。 获得耐药性是指致病微生物接触抗感染药物后,由于遗传基因的变化,改变代谢途径而产生的耐药性。耐药变异是细菌适应环境变化的结果。细菌繁殖非常快,而细菌遗传物质相对不稳定,这进一步增加变异的可能性。虽然绝大部分遗传变异是不利的,但其中细菌对抗生素防御机制的遗传变异却是有益的。 多重耐药性是指某种致病微生物对各种作用机制不同的抗感染药物产生的耐药性,细菌还携带一种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质粒,质粒常为编码耐药的双股DNA。质粒和与之相关的转座子使耐药性能的转移和传播更加迅速,因此多重耐药性质粒的转移可使细菌产生多重耐药性。由于细菌遗传物质的适应性和功能性使细菌耐药性问题在全球相当普遍。 交叉耐药性是指致病微生物对某一种抗感染药物产生耐药性后,对其他作用机制相似的抗感染药物也产生耐药性。交叉耐药性使人类可应用的抗生素变窄,直接威胁人类生命安全。 2 抗生素使用的医学和社会意义 细菌耐药性在全球范围出现和蔓延,使很多现有抗生素面临挑战。有研究证

常用抗生素耐药性

第一部分、眼用抗生素的合理应用及细菌耐药 一、眼科细菌感染的流行病学 谢立信院士 山东省眼研所的抗生素销量占全所药品销量的第一位。现在做玻切、白内障手术等各种眼科常规手术术后一般都不静脉注射、也不口服抗生素,而是使用抗菌滴眼剂预防感染。 所有细菌感染性眼病的报道见于北京、广东、山东、湖北、河南等十余个地区,其中大宗病例统计(50例以上)近20年来仅20余篇,大多为个案报道。主要分为结膜炎,角膜炎,眼内炎,泪囊炎等等。 1.细菌性结膜炎:从全国资料看十余年来,细菌性结膜炎主要以革兰氏阳性球菌感染为主,特别是表皮葡萄球菌已经成为首要致病菌,金葡菌次之。革兰氏阳性杆菌和革兰氏阴性杆菌也占有一定的比例。总体上革兰氏阳性球菌的感染有下降的趋势,革兰氏阴性杆菌感染有上升的趋势。细菌的分布状况存在地域性差异。 表皮葡萄球菌在结膜炎的检出率明显上升的原因是什么?这需要进一步研究。绿脓杆菌和金葡菌的检出率呈下降趋势可能和广谱抗生素的应用及卫生条件 的改善有Array关。 2,细菌性 角膜炎: 近20年 中细菌性 角膜炎主 要致病菌 为表皮葡 萄球菌、 金黄色葡 萄球菌和 铜绿假单 胞菌,致 病菌谱呈 现与结膜 炎相似的变迁规律,即弱毒力的表皮葡萄球菌在角膜炎患者中的检出率呈明显上升趋势,在部分地区成为角膜炎的首要致病菌,而以往认为致病性强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及铜绿假单胞菌检出率有明显下降趋势。值得注意的是,不管是结膜炎还是角膜炎铜绿假单胞菌在南方地区的检出率比北方高,说明中国的结膜和角膜的细菌感染 存在着地域性的差异。

炎主要致病菌是表皮葡萄球菌,同时也是眼内炎的主要致病菌,而且它的检出率逐年在升高,铜绿假单孢菌的眼内炎检出率有下降的趋势。

抗生素类药物的分析

第十五章抗生素类药物的分析 一、选择题 【a型题】 1.《中国药典》规定检查青霉素钠中水分的原因在于() A.水分是活性物质 B.水分易使青霉素发霉 C.水分影响青霉素钠的质量 D.水分影响青霉素钠的含量测定结果 E.青霉素钠遇水可水解而失效 2. 规定检查c组分的药物是( ) A.青霉素钾 B.头孢羟氨苄 C.罗红霉素 D.硫酸庆大霉素 E.盐酸四环素 3.《中国药典》采用HPLC加校正因子的主成份对照法进行杂质检查的是( ) A.青霉素钠 B.盐酸四环素 C.阿莫西林 D.罗红霉素 E.头孢羟氨苄 方法是( ) 4.《中国药典》测定维生素B 1 A.紫外分光光度法 B.碘量法 C.铈量法 D.非水滴定法 E.溴酸钾滴定法 5.《中国药典》检查青霉素中聚合物的方法( ) A.对照品比较法 B.凝胶色谱法 C.高效液相 D.气相色谱 E.紫外分光光度法 6. 下列反应属于链霉素特征鉴别反应的是() A.茚三酮反应 B.麦芽酚反应 C.有N-甲基葡萄糖胺反应 D.硫酸-硝酸呈色反应 7. 青霉素不具有下列哪类性质() A.含有手性碳,具有旋光性 B.分子中的环状部分无紫外吸收,但其侧链部分有紫外吸收 C.遇硫酸-甲醛试剂有呈色反应可供鉴别 D.具有碱性,可与无机酸形成盐

8. 碘与青霉噻唑酸的反应是在() A.强酸性中进行 B.在强碱性中进行 D.中性中进行 9. 青霉素在碱或青霉素酶作用下的水解产物是() A.青霉烯酸 B.青霉酸 C.青霉胺 D.青霉醛 10. 抗生素的常规检查项目不包括() A.鉴别试验 B.异常毒性试验 C.热原试验 D.水分测定 E.升压试验 11. 碘量法测定维生素C注射液含量时,需用试剂不包括() A.丙酮 B.甲醛 C.淀粉指示液 D.稀醋酸 E.碘滴定液 12. 下列化学性质中不正确的是() A.青霉素族药物具有紫外吸收 B.链霉素在碱性条件下较稳定 C.四环素具有酸碱两性 D.氯霉素在无水乙醇中显右旋 E.红霉素在pH>8时发生水解 【b型题】 A.青霉素钾 B.头孢羟氨苄 C.罗红霉素 D.硫酸庆大霉素 E.盐酸四环素 1. 茚三酮反应( ) 2. 三氯化铁反应( )

细菌对四环素类抗生素的耐药机制研究

细菌对四环素类抗生素的耐药机制: 四环素类药物为广谱抗生素,发现于20世纪40年代,是通过阻止氨酰tRNA与核糖体结合位点(A)的结合来阻止菌体蛋白合成的一类抗生素,具有广泛的抗菌活性。在临床中以其有效的杀菌作用及较小的副作用而被广泛用于治疗人和动物的细菌性感染。此外,在包括美国在内的一些国家,四环素还被大量用作生长促进剂投喂给动物。近年来,耐药性的出现限制了它们的使用。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前,主要的共生菌和病原菌都对四环素敏感,例如,1917~1954年分离到的433株不同的肠杆菌仅2%对四环素耐药。而Lima等的研究表明,1988~1993年间60%的S.flexneri分离株对四环素、链霉素和氯霉素耐药。 1.四环素类抗生素家族 20世纪40年代发现了四环素家族的首批成员金霉素(chlortetracycline,氯四环素)和土霉素(oxytetracycline,氧四环素),随后又相继发现其他四环素类药物,其中有些为天然分子,如四环素(tetracycline);有些为半化学合成产品,如美他环素(methacycline,甲烯土霉素)、多西环素(doxycycline)和美满霉素(minocycline,米诺环素)等。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水溶性好或口服吸收率高的新型半合成药物如罗利环素(rolitetracycline)和赖甲环素(lymecycline)相继问世;最新研制出的甘氨酰环素已完成Ⅰ期临床试验,目前正在进行Ⅱ期临床试验。而一些早期

的药物,如氯莫环素(clomocycline)、罗利环素、赖甲环素和金霉素在各国都已不再使用。 2.四环素类抗生素的作用机理 四环素类药物具有抗菌活性的最重要特征是每种药物的分子中都包括一个线性熔合的四环素核。结构最简单的具有抗菌活性的四环素分子是6-脱氧-6-去甲基四环素,此结构被认为是最小的药效基团。四环素类抗生素通过阻止氨酰tRNA与细菌核糖体结合来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四环素分子必须通过一个或多个膜系统(革兰氏阳性菌和阴性菌各自具有不同的膜系统)才能与它们的靶位结合,从而达到有效的杀菌作用。因此,在探讨四环素作用方式时需考虑到跨膜吸收和核糖体结合这两种机制。 四环素穿越革兰氏阴性肠道菌外膜是以被动转运阳离子(可能是Mg2+)-四环素复合物的形式经OmpF、OmpC孔蛋白通道,并在道南(Donnan)电位作用下穿过外膜进入细胞在胞外质中积累。在胞外质中四环素分子被分解释放,并通过扩散作用穿过内膜(细胞质膜)的脂质双层最终进入细胞内。四环素类药物穿越革兰氏阳性菌细胞质膜的方式则是形成电中性亲脂分子,是能量依赖性的,并由细胞内外的H+浓度差所驱动。在细胞质中H+和二价阳离子浓度都高于细胞外,所以细胞质内的四环素分子可能被螯合,形成Mg2+-四环素复合物与核糖体结合。 3.四环素类抗生素耐药的分子机制 1980年Mender等第1次研究肠杆菌科和假单胞菌质粒的

头孢类抗生素市场发展分析

头孢类抗生素市场发展分析 1、头孢类抗生素产品概述 2、头孢类抗生素总体趋势 3、头孢类抗生素的分类与分代 4、头孢类抗生素作用特点 5、二代头孢基药代表——头孢呋辛市场情况 6、三代头孢基药代表——头孢曲松市场情况 7、中国上市头孢药物分布 8、头孢类药物市场规模增长趋势 8.1 市场规模和增长率 8.2 用药趋势 8.2.1 口服与注射 8.2.2 各代趋势 9、头孢类药品种品牌分析 9.1 销售额领先通用名品种 9.2 销售额领先品牌品种 10、影响抗感染药物市场发展的因素分析 10.1 促进抗感染药物市场需求因素 10.2 抑制抗感染药物市场扩张的因素分析 10.2.1 合理用药抑制抗感染药的扩张 10.2.2 国家政策管制日益严格

1、头孢类抗生素产品概述 抗生素是微生物的代谢产物,是由真菌、细菌或其他生物在繁殖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类具有杀灭或抑制微生物生长的物质,也可用人工合成的方法制造,用很小的剂量就能抑制或杀灭病原微生物。抗生素的种类已达几千种,在临床上常用的亦有几百种,主要是从微生物的培养液中提取的或者用合成、半合成方法制造,主要有以下几种分氨基糖甙类、四环素类、氯类:β-内酰胺类(主要包括青霉素类与头孢菌素类等)霉素类、大环内脂类等几类。 头孢菌素又称先锋霉素,是一类广谱半合成抗生素,第一个头孢菌素在20世纪60年代问世,目前上市品种已达60余种。产量占世界上抗生素产量的60%以上。头孢菌素与青霉素相比具有抗菌谱较广,耐青霉素酶,疗效高、毒性低,过敏反应少等优点,在抗感染治疗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头孢菌素已从第一代发展到第四代,其抗菌范围和抗菌活性也不断扩大和增强。需要指出的是,代的划分主要是根据产品问世年代的先后和药理性能的不同。这种分类并不表示第四代产品就比三代产品好,一、二代产品就属于淘汰产品,而是各有不同用途。 2、头孢类抗生素总体趋势 2008年,全国22个重点城市样本医院购药总金额已达到533亿元,同比上一年增长了24.7%,而其中头孢菌素类药物增长最为迅速,其销售额占购药总金额13.18%,增长率仍高达27.01%。2009年全球药品市场销售增长约7%,销售额达到8370亿美元。而且,在未来的5年,仍将以5-8%的速度增长,销售额有望达到11000亿美元。2009年全球抗感染药品市场销售额为370亿美元。而其中头孢类抗生素占23.5%,据各类抗感染药物之首。 据统计,2009年中国药品市场总额达到了4000多亿元,而其中抗感染类药物是使用量和金额最大,占23.71%,在我国15大类药物中居于首位。抗感染类药物

如何避免抗生素耐药的发生终审稿)

如何避免抗生素耐药的 发生 公司内部档案编码:[OPPTR-OPPT28-OPPTL98-OPPNN08]

如何避免抗生素耐药的发生,主要是在用药时注意:1.足量全程,也就是说在治疗某种细菌感染时,用药剂量要足以抑制或杀灭细菌,用药期至病愈止。2.对细菌不敏感的抗菌素要及时停用,如在治疗时发现效果不佳,应及时更换抗菌素。3.有些种类的抗菌素细菌易产生耐药性,要短期用,及时换。4.尽量避免将抗菌素滥用于皮肤损伤或感染,尤其是内服注射用抗菌素外用。 1. 什么是耐药细菌 抗菌药物通过杀灭细菌发挥治疗感染的作用,细菌作为一类广泛存在的生物体,也可以通过多种形式获得对抗菌药物的抵抗作用,逃避被杀灭的危险,这种抵抗作用被称为“细菌耐药”,获得耐药能力的细菌就被称为“耐药细菌”。 2. 耐药细菌是从哪里来的是天然存在的还是物种进化的结果 抗菌药物大多属于微生物的代谢产物,据此自然界中的微生物按照是否能够产生抗菌药物分为两类,一类为产抗菌药物微生物(主要是放线菌和链霉菌),另一类不能产生抗菌药物(大多数细菌属于此类),在自然界中这两类微生物常常相伴而生,前者由于能够产生抗菌药物,具有杀灭其他细菌的能力而获得生存优势,相反不产生抗菌药物的细菌则需要获得抵抗抗菌药物的能力,达到种族延续的目的,可见抗菌药物与细菌耐药是自然界中长期存在的生物现象。研究表明细菌、细菌产生抗菌药物以及细菌耐药的历史甚至早于人类的出现。 在人类研究感染性疾病治疗药物时偶然发现了青霉素,并以此为契机不断在自然界中寻找抗菌药物,或者通过科学手段提高抗菌药物产量与

抗菌效力,由此导致本身处于平衡状态的抗菌药物-细菌耐药的矛盾被破坏,抗菌药物在自然界、医疗环境、动物饲养场等浓度不断上升,具有耐药能力的细菌也通过不断的进化与变异,获得针对不同抗菌药物耐药的能力,这种能力在矛盾斗争中不断强化,细菌逐步从单一耐药到多重耐药甚至泛耐药,最终成为超级耐药,对临床各种抗菌药物都变得耐药。 由此可见,细菌耐药是一种被人类强化的自然现象。 3. 目前都有哪些耐药菌种 由于抗菌药物的广泛使用,全球耐药情况非常严峻,应该说所有细菌都已经有耐药现象发现,对抗菌药物完全敏感的细菌几乎不存在了,但根据耐药的严重程度,可以称为超级耐药细菌的主要有: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 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 耐万古霉素葡萄球菌(VRSA) 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包括NDM-1) 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MDR-PA) 泛耐药不动杆菌(PDR-AB) 产ESBL肠杆菌科细菌 多重耐药结核杆菌(XTB 4. 耐药细菌为何能耐药 细菌耐药属于一种自然现象,是千百年来微生物进化的结果。细菌的抗药性是细菌进化选择的结果,抗生素的滥用加剧了细菌耐药性的

抗细菌抗生素及细菌耐药性的论述

抗细菌抗生素及细菌耐药性的论述微生物产生的次级代谢产物具有各种不同的生理活性,抗生素是由微生物(包括细 菌、真菌、放线菌属)或高等动植物在生活过程中所产生的具有抗病原体或其它活性的一类次级代谢产物,具有抗微生物、抗肿瘤作用和干扰其他生活细胞发育功能的化学物质。其中抗细菌抗生素[1]是抗生素中发现最早,数量最多的一类。细菌在对抗抗菌药物的过程中,为了避免遭受伤害,形成了许多防卫机制,由此而产生的耐药菌得以生存和繁殖,大多数细菌对某种抗菌药物或对多种抗菌药物的抗性具有多种耐药机制。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尤其是多重药物耐药性已成为全球关注的医学与社会问题,严重地威胁着感染性疾病的治疗。本文就抗生素的发现,不同种类的抗生素以及其细菌耐药性,研究前景这四方面进行论述。 1抗生素的发现 很早以前,人们就发现某些微生物对另一些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具有抑制作用,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终于揭示出了这种称为“抗生”现象的本质,从某些微生物内找到了具有抗生作用的物质,所以人们把由某些微生物在生活过程中产生的,对某些其他病原微生物具有抑制或杀灭作用,能抑制其它细胞增殖的一类化学物质称为抗生素。1929年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在培养皿中培养细菌时,发现从空气中偶然落在培养基上的青霉菌中长出的菌落周围没有细菌生长,他认为是青霉菌产生了某种化学物质,分泌到培养基里抑制了细菌的生长。这种化学物质便是最先发现的抗生素--青霉素。其中抗细菌抗生素是抗生素中发现最早,数量最多的一类。 2不同种类的抗细菌抗生素 2.1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2.1.1 定义及发展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2]是一类分子中含有一个环己醇型的配基、以糖苷键与氨基酸结合(有的与中性糖结合)的化合物,因此也常被称为氨基环醇类抗生素。微生物产生的天然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有近200种,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具有抗菌谱广、杀菌完全、与β-内酰胺等抗生素有很好的协同作用、对许多致病菌有抗生素后效应( PAE) 等特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历史起源于1944年链霉素的发现,链霉素的发现极大的刺激了世界范围内的无数学者开始系统地、有计划地筛选新抗生素。其后又成功地上市了一系列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化合物(卡那霉素、庆大霉素、妥布霉素),因此根据这类抗生素的结构特征,卡那霉素等被列为第一代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这一代抗生素的品种最多,应用范围涉及农牧业,其结构特征是分子中含有完全羟基化的氨基糖与氨基环醇相结合。以庆大霉素为代表的第二代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品种比第一代的少,但是抗菌谱更广,结构中含有脱氧氨基糖,对铜绿假单胞菌有抑杀能力。 2.1.2 抗生素的作用机制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主要作用靶点是细菌30S核糖体,但直到近年来,随着核糖体的结构及核糖体RNA-AGs复合物结构的阐明,才得以在分子水平上真正了解这类抗生素是如何作用于核糖体的。由于细菌核糖体的沉降系数是70S,分为30S和50S这两个亚基,而真核生物的核糖体多由RNA分子构成,其沉降系数为80S,由40S和60S亚基组成,细菌和真核生物的核糖体存在差异,使得这类抗生素能有选择性地作用于细菌,而对真核细胞的影响极小。这类抗生素只要结合在30S核糖体的A位点上,例如在链霉素结合于30S核糖体的晶体结构中(无mRNA和tRNA分子),链霉素可通过氢键和

如何避免抗生素耐药的发生

如何避免抗生素耐药的发生,主要是在用药时注意:1.足量全程,也就是说在治疗某种细菌感染时,用药剂量要足以抑制或杀灭细菌,用药期至病愈止。2.对细菌不敏感的抗菌素要及时停用,如在治疗时发现效果不佳,应及时更换抗菌素。3.有些种类的抗菌素细菌易产生耐药性,要短期用,及时换。4.尽量避免将抗菌素滥用于皮肤损伤或感染,尤其是内服注射用抗菌素外用。 1. 什么是耐药细菌? 抗菌药物通过杀灭细菌发挥治疗感染的作用,细菌作为一类广泛存在的生物体,也可以通过多种形式获得对抗菌药物的抵抗作用,逃避被杀灭的危险,这种抵抗作用被称为“细菌耐药”,获得耐药能力的细菌就被称为“耐药细菌”。 2. 耐药细菌是从哪里来的?是天然存在的还是物种进化的结果? 抗菌药物大多属于微生物的代谢产物,据此自然界中的微生物按照是否能够产生抗菌药物分为两类,一类为产抗菌药物微生物(主要是放线菌和链霉菌),另一类不能产生抗菌药物(大多数细菌属于此类),在自然界中这两类微生物常常相伴而生,前者由于能够产生抗菌药物,具有杀灭其他细菌的能力而获得生存优势,相反不产生抗菌药物的细菌则需要获得抵抗抗菌药物的能力,达到种族延续的目的,可见抗菌药物与细菌耐药是自然界中长期存在的生物现象。研究表明细菌、细菌产生抗菌药物以及细菌耐药的历史甚至早于人类的出现。在人类研究感染性疾病治疗药物时偶然发现了青霉素,并以此为契机不断在自然界中寻找抗菌药物,或者通过科学手段提高抗菌药物产量与抗菌效力,由此导致本身处于平衡状态的抗菌药物-细菌耐药的矛盾被破坏,抗菌药物在自然界、医疗环境、动物饲养场等浓度不断上升,具有耐药能力的细菌也通过不断的进化与变异,获得针对不同抗菌药物耐药的能力,这种能力在矛盾斗争中不断强化,细菌逐步从单一耐药到多重耐药甚至泛耐药,最终成为超级耐药,对临床各种抗菌药物都变得耐药。 由此可见,细菌耐药是一种被人类强化的自然现象。 3. 目前都有哪些耐药菌种? 由于抗菌药物的广泛使用,全球耐药情况非常严峻,应该说所有细菌都已经有耐药现象发现,对抗菌药物完全敏感的细菌几乎不存在了,但根据耐药的严重程度,可以称为超级耐药细菌的主要有: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 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 耐万古霉素葡萄球菌(VRSA) 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包括NDM-1) 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MDR-PA) 泛耐药不动杆菌(PDR-AB) 产ESBL肠杆菌科细菌 多重耐药结核杆菌(XTB 4. 耐药细菌为何能耐药? 细菌耐药属于一种自然现象,是千百年来微生物进化的结果。细菌的抗药性是细菌进化选择的结果,抗生素的滥用加剧了细菌耐药性的产生。细菌在生长繁殖过程中会产生耐药性基因的突变,在使用抗生素的选择压力下,耐药性细菌被筛选出来并优势繁殖。抗生素的滥用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在人类疾病治疗过程中滥用抗生素;另一个是动物饲料添加抗生素的问题。有统计数据表明,世界上抗生素总产量的一半左右用于人类临床治疗,另一半则用在了畜牧养殖业。 产生耐药的细菌通过以下方式产生耐药:细菌改变自己结构,不和抗菌药物结合,避免抗菌药物作用;细菌产生各种酶,破坏抗菌药物(如NDM-1);构建自身防御体系,关闭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