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课内文言文阅读试题汇编

中考课内文言文阅读试题汇编
中考课内文言文阅读试题汇编

中考文言文复习资料

一、孔子语录

1.《论语》中认为能保持君子风格的一句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 谈“学”与“思”辨证关系的句子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3. 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由此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4. 在全国中学生夏令营重庆会场开营仪式上,主持人说“孔子说过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对远道而来的朋友,我们感到由衷的高兴欢迎大家来重庆!”

5.曾子以为治学的人应该重视品德修养的句子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6.孔子认为可以终身奉行的一个字是 _恕_, 并阐述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7.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含义。

①为.人谋而不忠乎(替)②知之为.知之(就是)③仁以为.己任(作为)

①学而时习之.(它,指已学过的知识)②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主谓之间,无意义)

①知之为知.之(知道)②是知.也(通“智”,智慧,聪明)

①择其.善者而从之(他们的)②其.恕乎(大概,也许)

①仁以.为己任(把)②可以.为师矣(凭借)

⑴学而时.习之(按一定时间),不亦说.乎?(通“悦”愉快)⑵人不知而不愠.(生气发怒)⑶吾日.三省.吾身(每天)(反省)⑷与朋友交而不信.(真诚诚实)乎?传.不习乎?(老师传授的知识)⑸温故.而知新(旧的知识)⑹学而不思则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惑而无所适从),思而不学则殆.(有害)⑺诲女.知之乎!(通“汝”你)⑻士不可以不弘毅

..(刚强、勇毅)⑽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凋谢)

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6分)

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吗?

⑵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尽力了呢?跟朋友往来是不是真诚了呢?

⑶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的体会和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

⑷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看见有才能的人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没有才能的人要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

⑸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

⑹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读书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程很遥远。

⑻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所厌恶的事情,不要强行施加给别人。

9.按要求从本文找出例句

⑴学习方法:①学而时习之②温故而知新③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⑵学习态度: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②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_③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⑶品德修养:①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②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⑷课文中的成语:①温故知新②三人行,必有我师③任重道远④死而后已⑤见贤思齐

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亦乐乎⑦择善而从

二、鱼我所欲也(节选)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4分)

(1)故不为苟得也苟:苟且

(2)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如使:假如,假使

(3)所恶有甚于死者恶:厌恶

2.翻译下列句子。 (4分)

(1)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如果)二者不能够同时得到,(那么就)舍弃鱼而选取熊掌。

(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不仅仅贤人有这样的心(或:本心)

3.诵读下列句子时,每句至少应有一处停顿,请用“/”把这一处停顿标示出来。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

4

5.

(1)故患有所不辟也患:祸患,灾难(2)蹴尔而与之蹴用脚踢:

(3)乡为身死而不受乡:通“向”,从前(4)是亦不可以已乎已:停止

6. 下列各组加点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C)。(3分)

A.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转折妇拍而呜之并列(《口技》)

B. 此之谓失其本心“他的”其真不知马也“恐怕”(《马说》)

C.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至于负者歌于途(《醉翁亭记》)“……的人”

D.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却”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就”(《岳阳楼记》)

7.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6分)

(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翻译:如果人们所追求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什么不可以用呢?

(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翻译: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每个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8. 文反复论证了一个什么观点?主要用了哪些论证方法?(3分)

答:人在“生”与“义”不能兼顾时,应该舍生取义(1分),比喻论证、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答到任意2点即可,2分)。

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舜发.于畎亩之中发:起,指被任用(2)人恒过.然后能改过:犯错误(或:犯过失)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4分)

(1)饿其体肤翻译:使他经受饥饿(之苦)。(或:使他经受饥饿,以致身体消瘦)

(2)行拂乱其所为翻译:使他做事不顺。

3.阅读第②段,说出就“国”而言,“死于安乐”中的“安乐”指的是什么。(3 分)

答:无法家拂士,无敌国外患。

4、本文的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5、作者开头列举的六位历史名人的共同特点是什么?从卑微到穷困而成长为明君贤臣。

6、作者用名人的史实想说明什么?做什么论据?想说明造就人才,必须先经历一番忧患磨难。做事实论据。

7、"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从结构上的作用?过渡,承上启下。由六位名君贤臣的事实过渡到要成就大事业必须经历磨难的一般意义。

8、说明人才必须经过艰苦磨炼的作用的句子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9、指出下列各句的通假字,并写出原字

亲戚畔之__通___曾益其所不能__通___

入则无法家拂士__通___困于心,衡于虑__通___

1、畔——叛

2、曾——增

3、拂——弼

4、衡——横

18、本文论证方法?一、二段是归纳法,全文也是归纳法

19.选出下列加点字用法相同的一项:(1分)( B )

A.困于.心苛政猛于.虎也 B.苦其.心志帝感其.诚

C.出则无敌国外患者.肉食者.谋之 D.舜发于畎亩之.中何陋之.有

20.选出下列加点词词义相同的一项:(2分)( B )

A.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上使外将.兵 B.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在乎山水之间.也

C.人恒过.,然后能改还过.岳殿东 D.征于色,发.于声野芳发.而幽香

21.下面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D )

A.本文第一、二段主要论证了古往今来受大任、成大业的人都是在困境中造就的观点。

B.本文第三段从人应有“生于忧患”的心态角度,对上述观点进一步加以阐发。

C.本文第四段提出了文章的中心论点,告诫人们要有忧患意识,不可沉迷于安逸享乐。

D.从全文看,主要是从“生于忧患”的角度来论证的。

四、《曹刿论战》

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B)(2分)

A、又何间.(参与)焉B、肉食者鄙.(地位低)

C、战则请从.(跟随)D、便要.(通“邀”,邀请)还家

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相当于“的”的一项是(D)

A、肉食者谋之.B、长跪而谢之.曰

C、辍耕之.垄上D、小大之.狱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句子的意思。(2分)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每件都了解清楚,也一定要按实情来判断。

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根据实情合理裁决。

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兵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士兵的勇气就开始低落了,

第三次击鼓士兵的勇气就耗尽了。

3、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后来)我看到他们车辙痕迹混乱,望见他们的旗帜倒下了,所以(才下令)追击他们。

4、肉食者鄙翻译:居高位、享厚禄的贵族官僚们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5、可以一战翻译:可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

1、下列对句子停顿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C )

A、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B、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C、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D、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6.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3分)

(1)齐师伐.我伐:讨伐,进攻(2)牺牲

..玉帛牺牲:古代祭祀用的猪、牛、羊等(3)小大之狱.狱:案件

7. 文中的哪些地方表现了曹刿的“远谋”?(2分)

答:表现曹刿“远谋”的地方有:在战争之前,曹刿就预见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在实战过程中,不急于进攻和追击,表现了他在战略上的深谋远虑。

8、曹刿认为作战取胜的先决条件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2分)政治上要取信于民

五、《邹忌讽齐王纳谏》

1.解释下列语录句中加点的词语。(2分)

能谤讥于市朝谤:公开指责别人的过错。闻寡人之耳者闻:使……听到

诚:的确,实在臣之妻私.臣:偏爱期年

..之后:满一年

(1)形貌昳丽

..昳丽:光艳美丽(2)暮寝.而思之寝:躺,卧

(3)王之蔽.甚矣蔽:蒙蔽,这里指受蒙蔽(4)时时而间.进间:间或,偶然2.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语句。(2分)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现在齐国土地方圆千里,有一百二十座城池。或:如今齐国有方圆千里的疆土,一百二十座城池。

(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译:我与城北徐公相比哪一个美。

(2)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译:满一年后,即使想说也没有什么可以进谏的了。

(1)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由此看来,大王所受的蒙蔽太严重了。

(2)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能够在公共场合指责讽刺寡人,让我听到的,得下等奖赏。

3.本文中齐威王和邹忌个性鲜明,你更欣赏哪一位,说说你的看法。(2分)

示例1:我更欣赏邹忌,因为邹忌能用生动委婉的方式劝说,我嗯他身上学到了与他人交往的艺术。

示例2:我更欣赏齐王,他能够正视自己的不足,接受他人规劝。我看到了他宽广的胸怀。评分标准:(2分)符合人物性格,谈出看法即可。

4.(2分)文章第一段写邹忌与徐公比美,不因妻、妾、客的赞美而自喜,而是从中悟出直言不易的道理。第二段写邹忌巧妙运用设喻说理(类比说理)的方法,讽谏齐王除蔽纳谏。第三段写齐王纳谏及其结果。

5.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的内容。(2分)写邹忌入朝讽谏和齐王纳谏后的效果。

6.下面句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哪一项相同?(2分)( D )

A.今齐地方

..千里

B.由是感激

..,遂许先帝以驱驰(《出师表》)

C.可以

..一战(《曹刿论战》)

D.然后知生于忧患

..,而死于安乐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7.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的内容。(2分)

写邹忌入朝讽谏和齐王纳谏后的效果。

8.下列朗读停顿标注有误的一项是( B )(2分)

A.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B.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C.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D.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9.邹忌是采用什么方法劝谏成功的?(2分)答案:邹忌以日常生活小事设喻,由己及君,由家事到国事,以小见大,说服力强,让人易于接受。

10.齐威王善于纳谏的做法,对于今天的人们又什么借鉴意义?请结合你身边的实例简要谈谈你的看法。(3分)

这个故事明确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一个人在受蒙蔽的情况下,是不可能正确认识自己和客观事物的。作为领导,更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防止被一些表面现象所迷惑;不要偏听偏信,要广泛听取他人的批评意见,对于奉承话要保持警惕,及时发现和改正自己的缺点错误,不犯或少犯错误。

六、〈桃花源记〉

9.下列语句中朗读节奏停顿不正确

...的一项是(2分) ( D )

A.武陵人/捕鱼为业B.问/今是何世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D.后遂无问/津者

10.对下面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

...的一项是(2分))( B )

A.遂与外人间隔

..(互相通达)

..(隔断,隔绝)B.阡陌交通

C.乃不知有汉(副词,竟,竟然)D.不足为.外人道也(介词,对、向)

11.下面对所选文段内容理解不正确

...的一项是(2分)( C )(桃花源的生活场景是虚构的,展现的是理想社会而不是现实社会)

A.本文第一段着眼于“异”字,为下文描写更令人惊异的桃花源作了铺垫。

B.文章第二、三段是全文的重点,无论是写桃花源人们的生活环境还是写人物的交谈,都有一些生动可感的细节,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人。

C.文中真实地描绘了桃花源中人们的生活场景,生动地展现了一个人人劳作、生活安定、风气淳朴的现实社会。

D.这篇文章记叙层次清楚,一环套一环,一气呵成,结构非常严谨。

1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语句的大意。(4分)

(1)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译文:渔人觉得非常奇怪(1分),又继续往前走,想找到林子的尽头(1分)。

(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译文:这个人一一给(他们)说了自己知道的(1分),(听的人)都长叹表示惋惜(1分)。

13.作者在本文中描写的世外桃源有何用意?(2分)

答:表达了对理想社会的热烈追求(1分),同时也含蓄地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不满(1分。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3分)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渔人)到了郡城,去拜见太守,报告了(自己发现桃花源的)这番经历

10.根据本文内容,恰当选用文中的四字短语填空。(2分)

武陵渔人“忘路之远近”,发现了桃花林,甚是好奇,就“□□□□”。进入桃花源,他感到桃花源人的生活是那么“□□□□”。离开桃花源时,他“□□□□”,但再来寻找时还是“□□□□”。(欲穷其林怡然自乐处处志之不复得路)

11.从第②③段对桃花源的描写可以看出,桃花源让作者向往的是:(1)_______;(2)___

____;(3)_______。(3分)提示:要从四个角度来考虑:一、环境方面(优美);二、物质方面(富足)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乐);四、能避乱,无战乱(没有压迫、剥削)。20.解释文段中加点的词。(4分)

之,结构助词,的。蹴,用脚踢。

辩,通“辨”,辨别。已,停止,放弃。

21.翻译划线句“此之谓失其本心”这个句子。(2分)这就叫做丧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恶廉耻之心(天性、天良)。

22.填空:作者用“一箪食,一豆羹”来进行论证,这属于举例的论证方法。文段中着重论述了“义”比“生”更重要,人应该保有本心的道理。(3分)

23.请任意写出文段中具有对比性的一组句子(内容)。(2分)

“乡为身死而不受”与“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对比;

“乡为身死而不受”与“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对比;

“乡为身死而不受”与“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对比;

“一箪食,一豆羹”与“万钟”对比。

(不用原文,用自己的话叙述也可。)(2分)

七、《马说》

1、给下列加点的注音

①祗.辱(zhǐ)②骈.死(pían)③槽枥.(lì)

④一食.或尽粟一石(shí)⑤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

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①或.尽粟一石:有时②虽.有千里之能:即使

③才美不外见.:表现④且.欲与常马:况且

3、翻译: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大概是不认识千里弄马吧。

7、用“/”标出下列句子的停顿。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 而食也

8、文章借有关伯乐和千里马的传说,将封建统治者比作“食马者”,将人才比做“千里马”,而伯乐喻指发现人才,重用人才的人

9、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作者借此表达了的心情。

10、对文章的中心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C )

A 天下无马。B.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C.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D.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⒍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它的本字和意义。

①才美不外见通含义:

②食之不能尽其材通含义:通含义:

③其真无马邪通含义:

⒎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安求其能千里也?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其真无马邪?

9.解释选文中加点的词语。(3分)

(1)或:有时(2)等:等同,一样(3)材:同“才”,才华

10.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其真无马邪?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

八、小石潭记

7.下列句中加点同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D )(2分)

A.伐.竹取道齐师伐.我

D.似与游者相乐.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C.疾.趋,度石罅必为有窃疾.矣

D.山行之极观.也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8.下列句中加点的“以”与“以面受沫”中的“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B )(2分)

A.无从致书以.观 B.或以.钱币乞之

C.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D.皆以.美于徐公

9.用现代汉语翻泽下列句子。(4分)

(1)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翻译: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也没有。

(2)瀑行青壁间,撼山掉谷。

翻译:瀑布在青色的石壁间飞泻,震撼着山谷。

10.以上诗文部描写了水,请从中分别选—个表现水的特点的字,填入下面空格中。(3分)

(1)《次北固山下》:平(或:绿)(2)《小石潭记》:清 (3)《观第五泄记》:伟(或:疾)

1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西:向西(2)伐竹取道伐:砍伐

(3)佁然不动佁然:呆呆的样子(4)其岸势犬牙差互差互:参差不齐

1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2分)

A.心乐之(之:指代篁竹) B、不可知其源(其:指代小溪)

C、以其境过清(以:因为)

D、乃记之而去(乃:于是,就)

19.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

(1)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也没有。

(2)斗折蛇行,明灭可见。(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20.文中的“,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2分)

孤独忧伤(凄凉)

九、《陋室铭》

1、本文的主旨句:惟吾德馨(“德馨”一语统领全篇,以下文字皆由此生发。)

2、全文的点睛之笔:孔子云:何陋之有?

3、本文表达的主题是: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4、写陋室环境之雅的句子: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写室中人交往之雅的句子: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写室中事情趣之雅的句子: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前两句正面实写,可知室主任高雅脱俗的情致;后两句反面虚写,可知室主任不受世俗羁绊之情。)

5、写诸葛庐,写子云亭,有何用意?

(运用类比,意在以古代名贤自况,表明“陋室”主人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6、本文写作特点:(1)采用托物言志写法,(2)本文句式整齐,对仗工巧,节奏分明,言韵和谐,读起来抑扬顿挫。

7、有人认为本文反映出作者消极避世的心态,你同意这种看法吗?为什么?

(不同意,因为本文表达的是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和高洁傲岸的道德情操。)

8、试着从表达内容和表现形式两方面赏析“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从内容上看,这句话描写陋室环境,表现居室环境恬静雅致;从形式上看,此句运用对偶,句式整齐,节奏分明,音韵和谐,给人美感。)

9、“孔子云:何陋之有?”有何作用?(这是全文的点睛之笔,既巧妙地回应了开头“惟吾德馨”,又显得含蓄无穷,发人深思。)

10、“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运用比喻、对偶起兴,以虚衬实,以山水引出陋室。)

11、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你如何看待本文作者所恪守的“惟吾德馨”的情操?

(作者恪守的“惟吾德馨”表现出封建知识分子洁身自好的人生品格,在当时有进步意义。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仍然有进步意义,物质生活再丰富也要有高尚的精神追求。)

十、《醉翁亭记》

1.选出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不正确的一项。(2分)( D )

A.环滁/皆山也 B.而乐/亦无穷也

C.负者/歌于途 D.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名:命名

(2)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晦:暗

(3)行者休于.树于:在

(4)临溪而渔.渔:捕鱼

3.用现代汉浯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1)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醉翁的情趣不在喝酒上,而在于山水之间啊。(2分,准确译出“意”的含义记1分,语句通顺记1分。)

(2)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2分,准确译出“乐其乐”的含义记1分,语句通顺记1分。)3.作者被贬滁州知州,自号“醉翁”。细读文章,说说作者写作本文的真实意图是什么?(2分)表达作者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寄情山水”“与民同乐”各1 分。)

4.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2分)

①觥筹交错

..交错:交互错杂

②.游人去.而禽鸟乐也去:离开

5.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组是(B)(2分)

A.①云归而.岩穴暝②人不知而.不愠

B.①,山间之四时也.②夫战,勇气也.

C. ①负者歌于.途②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

D. ①禽鸟知山林之.乐②辍耕之.垄上

6.下列对选文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D)(2分)

A.第①段中,依次抓住春夏秋冬的“香”“繁”“洁”“水”四个典型情景来写四季变幻之美,情

状俱到,精确而熨帖。

B.第②段写宴饮之乐,却别有情致地从捕鱼酿酒写起,既夸耀滁地的富足,也表明野餐的简朴。

C.选文围绕“乐”,写了山水之乐、宴酣之乐、乐人之乐,表达了作者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

情怀。

D.选文巧用诗的语言表达形式,全用对句,句式整齐,音节铿锵,读来声声清朗,极具音乐的节奏

7.用现代汉语说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4分)。

(1)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译: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一片浓郁的绿阴。

(2)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译: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

8.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B)(1分)

A.临.溪而渔身临.其境B.山间之朝暮.暮.色苍茫

C.杂然而前陈.推陈.出新 D.觥筹.交错一筹.莫展

9.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字的意思。(1分)

(1)云归而岩穴暝.暝:昏暗

(2)佳木秀.而繁阴秀:滋长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翻译:早晨到这里游玩,傍晚回去,欣赏四季不同的景色,乐趣是无穷尽的啊。

11.用简洁的语言归纳第②段的段意。(2分)

答: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名.之者谁取名(命名、题名、起名

(2)野芳.发而幽香香花(花)

(3)朝而往,暮.而归傍晚(黄昏、晚上)

(4)弈.者胜下棋

13、下列加点词理解错误的一项是(C)

A、作亭者谁(的人)

B、山间之四时也(的)

C、行者休于树(从)

D、颓然乎其间者(他们,他们的)

1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3分)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

15、“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醉翁之意仅在于山水之间吗?结合全文说说你的理解。

(3分)

醉翁之意不仅在于山水之间,还在于宴酣之乐、乐人之乐。

或:醉翁之意不仅在于山水之间,还在于与民同乐。

十一、岳阳楼记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具.:通“俱”,全,皆。⑵淫雨霏霏,连月不开.。开.:放晴。

⑶去.国怀乡,忧谗畏讥。去.:离开。⑷心旷神怡,宠辱偕.忘。偕.:一起。

2. 第②段说“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中“览物之情”的“异”表现在哪

两个方面?在文中用浪线画出。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说明:画对一处给1分。

6.赏析下面的句子。(3分)

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比喻贴切(动静互衬),形象地描摹出月光下跃动的水波和沉璧似

的月影的美好之态。(手法1分,结合手法分析画面2分。)

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政通人和,百废具.兴通“俱”,全、皆 (2)予观夫巴陵胜.状优美的、好的

(3)朝晖夕阴,气象

..潇湘向南直到

..万千各种景象 (4)然则北通巫峡,南极

8.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1)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景象。

(2)微斯人,吾谁与归? (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9.文中“庙堂”、“江湖”分别指什么?对于“古仁人”这种“进亦忧,退亦忧”的态度,你有何评价? (4分)

①“庙堂”指朝廷(或:在朝、为官),“江湖”指民间(或:在野、为民)。②值得肯定:不管是为

官为民,都应关心国事”心系天下;不予肯定:其一味宣扬忠君的思想和态度有历史局限。

10、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清晨湖面上洒满阳光,傍晚又是一片阴暗,景物的变化无穷无尽。

(2)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看了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怎能不能有所不同呢?

1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政通人和,百废具.兴通“俱”,全、皆 (2)予观夫巴陵胜.状优美的、好的

(3)朝晖夕阴,气象

..潇湘向南直到

..万千各种景象 (4)然则北通巫峡,南极

1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1)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景象。

(2)微斯人,吾谁与归? (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13.文中“庙堂”、“江湖”分别指什么?对于“古仁人”这种“进亦忧,退亦忧”的态度,你有何评价? (4分)

①“庙堂”指朝廷(或:在朝、为官),“江湖”指民间(或:在野、为民)。②值得肯定:不管是为

官为民,都应关心国事”心系天下;不予肯定:其一味宣扬忠君的思想和态度有历史局限。

15 、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2 分)

(薄.暮冥冥迫近多会于.此在,到春和景.明日光不以.物喜因,因为

16 、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4 分)

①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这就是岳阳楼盛大壮观的景象。(或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景象。)

②微斯人,吾谁与归?(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和谁一道呢?(或“除了这种人,我和谁一道呢?”)

17 、本文要表达的主要观点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2 分)

答: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18.请解释选文中加点的词语。(2分)

(1)去国.怀乡(国都)(2)春和景.明(日光)

19.请用现代汉语翻译选文中画横线的句子。(1分)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译文:处在高高的庙堂上,则为平民百姓忧患;处在荒远的江湖中,则替君主担忧。1分,意思对即可。

20.选文中的“其喜洋洋者矣”是不是一种“乐”,“后天下之乐而乐”于是一种“乐”,说说这两种“乐”

有什么不同。(2分)

前者因个人的“得”而乐,是一己之乐。1分;后者是因天下百姓的“乐”而乐,1分。意思对即

抒发了作者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济世情怀。

十一《记承天寺夜游》一、填空:

本文选自__《东坡志林》__,作者是__北宋__(朝代)的文学家__苏轼_(人名),他与父亲_苏洵_弟弟_苏辙_并称为“__三苏”,三人都被列入了“_唐宋八大家”称号中

二、翻译下列加点字词:

1、解.衣欲.睡(脱)(想要)

2、月色入户.(门)

3、欣然

..起行(高兴的样子)4、念.无与为乐者(想到)

5、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就)

6、怀民亦未寝.(睡觉)

7、相与

..步于中庭(一起)

8、庭下如积水空明

..(交错)(纵横)

..(清澈透明)9、水中藻荇交横

10、盖.竹柏影也(原来)11、何.夜无月(哪)12、但.少闲人

..如吾两人者耳.(只是)(清闲的人)(罢了)

三、翻译句子:

1、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脱了衣服,想要睡觉,月光照进门里,就高兴的起来到走到户外。

2、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想到没有跟我一起同游共乐的人,就到承天寺找张怀民

3、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4、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庭院中的月光像一泓积水一样清澈透明,水中的水草交错纵横,原来是竹柏在月光下的影子。

5、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哪一个地方没有竹柏,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四、回答下列问题: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答:这句话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的写出了月下清澈透明的,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景色,为下文的议论抒情做铺垫。

2、“月色入户”并非难得之景,作者为什么如此欣喜?

答:作者心情烦闷无睡意,当美好的月光悄悄入户时,自然喜出望外,想出去走走。

3、作者描写了哪几种景物?请写出描写这种景物的语句。

答:月光,竹柏影。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4、品析文中写景句的妙处。

答: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的写出了月下清澈透明,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景色,语言凝练。烘托出人物豁达乐观的心情,为下文的议论抒情做铺垫。

5、揣摩文章最后一句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答: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散步的悠闲,虽屡遭贬谪仍豁达乐观。

6、“闲人”是什么意思?“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闲人指清闲的人,两人不是闲居而是带罪之身,是处逆境追求心静的人。本句的感慨既有赏月的欣喜,散步的悠闲,又有贬谪的悲凉和人生的感慨,作者虽屡遭贬谪却仍豁达乐观。

7、作者自称是“闲人”,你认为他是“闲人”吗?为什么?

答:不是,第一闲人在这里指不追名逐利,超脱而有情趣的人,第二指心情愤懑,自嘲自解的心态。

8、全文没有一句直接写友情,但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出来。请找出能表现苏轼与张怀民友情的句子,并分析一下,你选择它的理由。

答:1、怀民亦未寝:心境相同,志趣相投。2、相与步于中庭:关系密切。

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志同道合,志趣相投,命运相同。

十二、爱莲说

1. 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3分)

⑴甚蕃.____多_⑵亵.玩_亲近而不庄重__ ⑶宜.乎众矣__应当_ ③陶后鲜有闻少

2. 翻译下面文言句子。(4分)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喜爱菊花,陶渊明之后很少听说了。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我只爱莲花,(因为它)它从污泥里生出却不被沾染,在清水里洗过却不妖艳。

3. 陶渊明“独爱菊”,周敦颐“独爱莲”,表现了他们处世态度有何异同?(5分)

相同:示例:相同点:表现出他们不随波逐流的态度。(1分)

不同:示例:不同点:陶渊明面对污浊的环境,选择了归隐;(2分)周敦颐强调人格修养,尽管周边的环境很不好,但人格可以是很高尚的。(2分)

4. 文中作者运用了借物抒情(或托物言志)的写法,把“莲花”比喻“君子”不求富贵名利,安

贫乐道,在污浊的环境中洁身自好,保持坚贞气节的高尚品格。

在我国很多古诗词中,也用到了这种手法,如李白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诗中用“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抒发对友人绵绵不尽的深情;李商隐在《无题》诗中用“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表达了坚贞的爱情;龚自珍在《己亥杂诗》中,用“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展示了诗人不畏挫折、不甘沉沦,始终要为国家效力的坚强性格和献身精神。(8分)

5.根据上文说说作者心中的君子具有怎样的品质。(3 分)

“不同流合污”“不慕名利”“特立独行”“洁身自好”“庄重”“质朴”“正直”

【甲】水陆草木之花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皆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乙】元丰六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庭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者耳。两人耳。

6.解释加点的词。(4分)

①陶后鲜有闻鲜:少②濯清涟而不妖濯:洗涤

②亭亭净植植:竖立④相与步于庭中步:走

7.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译:我惟独喜爱莲花,莲从淤积的污泥里长出来却不受一点沾染。

②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译:庭院地面,沐浴在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的月色之中,“水”中有像藻、荇似的水草交错纵横,原来是竹子和柏树枝叶的影子。

8.甲文运用了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寄寓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乙文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抒发了壮志未酬的苦闷心情。(4分)

中考课内文言文专题复习

中考文言文专项复习 【课标要求】 ①、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理解基本内容 ②、背诵优秀诗文。 【知识概要】 ①、字词:掌握常用的文言虚词、实词、古今异义,识别通假字; ②、句式:把省略句中省略的词语补充起来,把颠倒的词序转换过来; ③、在理解词、句的基础上,分析文章的结构层次,概括文章中心。 ④、从文体特点上辨别不同类型(记叙类、非记叙类)的文言文,进行分析、整体感知。 【中考指津】 文言文阅读考查范围以教材篇目为主,重点考查我们能否借助工具书读懂文章大意,考查我们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重点语句的记诵、积累,而不是对零碎的词法、句法等知识的记忆程度。常见的考点有:①把握文言虚词;②理解和掌握文言实词,辨识通假字;③翻译文言语句;④整体感知文章或段落的内在联系与内容;⑤朗读、背诵的基本能力;⑥问题探究能力。 常见的考查方式是阅读答题,一般有5~6个小题,前1~4题以理解、运用为主,后1~2题为拓展延伸或综合性实践类题目,如评析类、生活互联类、策划创意类等。 【典例借鉴】 例题(青海湟中县实验区中考试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7题。 ①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②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③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含义(任选两小题)。 ①躬.耕于南阳②先帝不以臣卑鄙 .. ③由是感激 .. ..④遂许先帝以驱驰 2.用“/”给第①段划横线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3. 第①段采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来论述两汉的历史教训?并在选文中用

七年级上册课内文言文阅读含答案

《童趣》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蚊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能张目对日,明察 秋毫() .. ②私.拟作群鹤舞空() ③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④怡然 称快() .. ⑤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 ⑥鞭.数十,驱之别院() 2.用“/”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①私拟作群鹤舞空 ②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3.翻译句子 ①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②常蹲其身,使与合齐,定目细视。 4.第1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5.文中叙述了哪些“物外之趣”? 6.文中出现了好几个成语,请写出三个来。 7.文章末一句“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表现了作者幼小心灵中怎样的思想感情? 8.文中所写的都是平常之物,而“我”却产生了“物外之趣”,你认为主要原因是什么? 9.童年是一段如诗如画的故事,在童年发生过许多趣味横生的故事,诗人胡令能《小儿垂钓》中写道:“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霉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你还知道哪些诗中写到了童年生活?写到相关的诗句即可。 山市 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然数年恒不一见。孙公子禹年与同人饮楼上,忽见山头有孤塔耸起,高插青冥,相顾惊疑,念近中无此禅院。无何,见宫殿数十所,碧瓦飞甍,始悟为山市。未几,高垣睥睨,连亘六七里,居然城郭矣。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

中考总复习课内文言文阅读

中考总复习课内文言文阅读1 《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常识填空:《桃花源记》选自,本文是的序言,作者陶渊明是(朝代)著名的诗人,号,世 称。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俨.()然垂髻()邑.()诣.()太守 3.指出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古今异义。 ①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古:今:②无论魏晋古:今: ③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古:今:④来此绝境古:今: 4.解释下面加点词 (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2)悉如外人 (3)便要还家(4)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5. 下列语句中朗读节奏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武陵人/捕鱼为 业 B.问/今是何世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 境 D.后遂无问/津者 6.选出加点词词义不同的一项() A.男女衣着,悉如外人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B.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C.欲穷其林林尽水源 D.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7.选出加点词词义相同的一项() A.出:既出,得其船皆出酒食 B.乃:乃大惊乃不知有汉 C.复:复前行不复出 焉 D.舍:便舍船屋舍俨然 8..下面对所选文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第一段着眼于“异”字,为下文描写更令人惊异的桃花源作了铺垫。 B.文章第二、三段是全文的重点,无论是写桃花源人们的生活环境还是写人物的交谈,都有一些生动可感的细节,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人。 C.文中真实地描绘了桃花源中人们的生活场景,生动地展现了一个人人劳作、生活安定、风气淳朴的现实社会。 D.这篇文章记叙层次清楚,一环套一环,一气呵成,结构非常严谨。 9.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语句的大意。 (1)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 林。 (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 惋。

人教版初中课内文言文中考真题精选 含答案

人教版初中课内文言文中考真题精选【含答案】 七下5伤仲永 1、本文借事说理,以方仲永天资非凡却“”,最终“泯然众人”的实例,说明。 不能称前时之闻泯然众人矣 2、在课后“‘仲永泯然众人’谁之过”的讨论中,大家一致认为“‘仲永泯然众人’父之过”,请你结合文意,谈谈“父之过”的理由。 因为仲永的父亲“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贪图钱财(贪图小利),目光短浅,而“不使学”,从而使方仲永失去后天学习的有利时机。(结合原文1分,说出理由1分,共2分) 3、请结合方仲永这一事例,联系实际,谈谈你对天资和后天学习的关系的认识。天资是人成材的基本条件;天资好,再加上后天努力,就一定能成材;天资好,但后天不努力,再好的天资也会泯灭(方仲永便如此)。天资不算好;后天又不努力,就根本不能成材;天资不算好,但后天勤奋学习,最终也能成材。(联系实际1分,二者关系2分,关系阐述清楚严谨者可酌加l一2分) 15孙权劝学 1、孙权是用什么方法劝吕蒙学习的? 用自己读书的切身体会来劝吕蒙学习的。 2、从文中找一个成语形容吕蒙的变化。吕蒙的变化给你什么启示? 成语:刮目相待启示:示例:学习的起步晚了,只要坚持不懈,仍能取得长足的进步。 3、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孙权劝学》的内容。 本文写吕蒙在孙权劝说下开始学习,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长进的故事。 20口技 1、文章结尾交代道具的简单是为了侧面烘托口技表演者技艺的高超。 2、请用自己的话依次概括文中口技表演者模拟的三个场面。

第一个场面:一家四口由睡而醒;第二个场面:一家四口由醒而睡;第三个:失火、救火。 3、为表现口技表演者的高超技艺,选文采用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下面所选各句属于侧面描写的是: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30狼 1、本文按照屠户、惧狼、御狼、杀狼的顺序叙事,从“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等行为和“,”的神情可以看出狼的狡猾,这个故事更表理了屠户的。 遇狼目似瞑,意暇甚机智勇敢 2、请谈谈你从这个故事中得到的启示。 ①像狼一样的恶人,不论怎样狡诈,终归要失败的。 ②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不能存有幻想,不能妥协让步,必须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 八上21桃花源记 1、文中最后写剂子骥“规往”,“未果,寻病终”,后无人“问津”,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暗示桃花源只是一个虚构在当时条件下无法实现的理想社会。无可奈何的叹惋之情 2、在陶渊明的眼里,“桃花源”为什么是理想社会?用自己的话从不同的角度加以说明。 ①环境优美②社会太平③生活安逸(安居乐业、丰衣足食) 3、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围绕这一线索,作者写了哪几件事? 渔人的行踪。逢桃林、访桃源、寻桃源。 4、诣太守,说如此。如此包括哪些内容? 发现桃花林的经过。村中的生活情状。归途中做记号。

课内文言文阅读答案

课内文言文复习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4题。 媒人去数日,寻遣丞请还,说有兰家女,丞籍有宦官。云有第五郎,娇逸未有婚。遣丞为媒人,主簿通语言。直说太守家,有此令郎君,既欲结大义,故遣来贵门。 阿母谢媒人,“女子先有誓,老姥岂敢言!” 阿兄得闻之,怅然心中烦,举言谓阿妹:“作计何不量!先嫁得府吏,后嫁得郎君,否泰如天地,足以荣汝身,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 兰芝仰头答:“理实如兄言。谢家事夫婿,中道还兄门,处分适兄意,那得自任专!虽与府吏要,渠会永无缘。登即相许和,便可作婚姻。” 媒人下床去。诺诺复尔尔。还部白府君:“下官奉使命,言谈大有缘。”府君得闻之,心中大欢喜。视历复开书,便利此月内,六合正相应,良吉三十日,今已二十七,卿可去成婚。交语速装束,络绎如浮云。青雀白鹄舫,四角龙子幡,婀娜随风转。金车玉作轮,踯躅青骢马,流苏金缕鞍。赍钱三百万,皆用青丝穿。杂采三百匹,交广市鲑珍。从人四五百,郁郁登郡门。 阿母谓阿女:“适得府君书,明日来迎汝。何不作衣裳?莫令事不举!” 阿女默无声,手巾掩口啼,泪落便如泻,移我琉璃榻,出置前窗下。左手持刀尺,右手执绫罗。朝成绣夹裙,晚成单罗衫。晻晻日欲暝,愁思出门啼。 府吏闻此变,因求假暂归,未至二三里,摧藏马悲哀。新妇识马声,蹑履相逢迎。怅然遥相望,知是故人来。举手拍马鞍,嗟叹使心伤:“自君别我后,人事不可量。果不如先愿,又非君所详。我有亲父母,逼迫兼弟兄,以我应他人,君还何所望!” 府吏谓新妇:“贺君得高迁!磐石方且厚,可以卒千年;蒲苇一时韧,便作旦夕间。卿当日胜贵,吾独向黄泉!” 新妇谓府吏:“何意出此言!同是被逼迫,君尔妾亦然。黄泉下相见,勿违今日言!”执手分道去,各各还家门。生人作死别,恨恨那可论?念与世间辞,千万不复全!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谢.家事夫婿谢:辞别 B. 虽与府吏要.要:约 C. 适.得府君书适:适合 D. 还部白.府君白:禀告、告诉 2、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中,与现代汉语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 我有亲父母 ..间 D. 昼夜勤作息 .. ..体无比 C. 便作旦夕 .. B. 可怜 3、下列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组是() A. ①作计何.不量 B. ①蹑履相.逢迎 ②何.不作衣裳②黄泉下相.见 C. ①遣丞为.媒人 D. ①因.求假暂归 ②慎勿为.妇死②与今无会因. 4、下列对于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兰芝之兄逼迫兰芝再嫁,是因为倾慕太守家的权势,可见其趋炎附势,见利忘义。 B.写太守家办喜事的豪华排场,是为了说明太守贪婪,平时搜刮民脂民膏以中饱私囊。

初中课内文言文阅读题

初中语文文言文类试题 一、简答题 1. 江水又东,径西陵峡。《宜都记》曰:“自黄牛滩东入西陵界至峡口百许里,山水纡曲,而两岸高山重嶂,非日中夜半,不见日月。绝壁或千许丈,其石彩色形容,多所像类。林木高茂,略尽冬春。猿鸣至清,山谷传响,泠泠不绝。所谓三峡,此其一也。山松言:常闻同伴中水疾,书记及品传悉以临惧相戒,曾无称有山水之美也。及余来践跻此境,既至欣然,始信耳闻之不如亲见矣。其叠崿秀峰,奇构异形,固难以辞叙。林木萧森,离离蔚蔚,乃在霞气之表。仰瞩俯映,弥习弥佳,流连信宿,不觉忘返。目所履历,未尝有也。既自欣得此奇观,山水有灵,亦当惊知己于千古矣。” 1.选文中说西陵峡“山水纡曲,而两岸高山重嶂,非日中夜半,不见日月”。在课文《三峡》中也有类似描绘:________ 2.解释句中的加粗词。 (1)其石彩色形容:__________________ (2)书记及口传悉以临惧相戒:________ (3)目所履历,未尝有也:____________ 3.“及余来践跻此境”中的“余”是指谁? 4.选文采用________方法,直接抒发了作者亲临此境的思想感情,这种思想感情可用文中“________”两字来概括。 二、阅读题 2.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题。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以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平众矣。 1.解释加粗的字 (1)可爱者甚蕃() (2)不蔓不枝() 2.翻译句子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1段主要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方面描写莲的形象,赋予莲美好的品格。 4.文中写菊花和牡丹的用意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介绍一种与“莲”有关的食物。(30字以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王安石在相位,子妇之亲萧氏子至京师,因谒公,公约之饭。翌日,萧氏子盛服而往,意为公必盛馔。日过午,觉饥甚而不敢去。又久之,方命坐,果蔬皆不具,其人已心怪之。酒三行,初供胡饼两枚,次供猪脔数四,顷即供饭,傍置菜羹而已。萧氏子颇骄纵,不复下箸,惟啖胡饼中间少许,留其四傍。公取自食之,其人愧甚而退。

初中语文 中考17篇课内文言文过关复习(学生版+教师版)

2019年中考17篇课内文言文过关复习 班级姓名 1、《论语十二章》知识点复习 一、文学常识 1.《论语》是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它以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共20篇,世人称“半部《论语》治天下” 四书:《论语》《大学》、《中庸》、《孟子》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二、生字注音 论()语不亦说()乎愠()三省()传()不习乎 逾()矩()罔()殆()哉()箪()陋巷()堪()肱()笃()志陬邑() 三、重点字词解释及翻译 第一章 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1.字词解释:时:说:朋: 愠:君子: 2.译文: 3. 课文探究:第1句:讲学习方法第2句:讲学习的乐趣第3句:讲个人修养 第二章 原文: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1.字词解释:日:三省:省;。三:忠: 信:传: 2.译文: 3.课文探究:本章强调治学的人重视道德修养 第三章 原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1.字词解释:有:立:惑: 逾:矩: 2.译文: 3.课文探究:本章是孔子自述他学习和提高修养的过程。 第四章 原文: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1.字词解释:故:知新:可以:。以:为:2.译文: 3.课文探究:本章谈学习方法。(强调“温故”,还要能“知新”,新旧知识相融合) 1

第五章 原文: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1.字词解释:而:。罔:殆: 2译文: 3.课文探究:本章讲学习方法,阐述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强调学思相结合。 第六章 原文: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1.字词解释:贤:箪:堪:乐: 2.译文: 3.课文探究:本章赞扬了颜回乐于学习、安贫乐道的品质。(学习态度) 第七章 原文: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1.字词解释:之:代词,指学问和事业好:喜欢、爱好乐:以……为乐趣 2译文: 3.课文探究:本章阐述了学习态度:以学习为快乐 第八章 原文: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1.字词解释:饭:水:肱:于: 2.译文: 3.课文探究:本章讲人的道德修养,提倡安贫乐道、淡泊名利的精神品质 第九章 原文: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字词解释:焉:于此,在其中择:选择善者:好的方面,优点从:跟从、学习 2译文: 3.课文探究:本章讲学习态度:向一切人学习。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反省自己有没有类似的毛病。 第十章 原文: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字词解释:川:逝:斯:舍: 2.译文: 3.课文探究:本章讲时光易逝,应珍惜时间。 十一章 原文: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1.字词解释:三军:匹夫:。夺: 1

课内文言文阅读含答案

课内文言文阅读 一、出师表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 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讳、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讳、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猥.自枉屈猥: (2)以咨诹.善道诹: (3)以彰.其咎彰: (4)此臣所以 ..报先帝所以: (1)降低身份 (2)询问 (3)表明,显扬 (4)……的原因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D ) A.以.伤先帝之明不以.物喜 B.若无兴德之.言何陋之.有? C.三顾.臣于草庐之中顾.野有麦场 D.恐托付不效.不效.则治臣之罪 (A中两个“以”的意思分别为“以致”、“因为”;B中第一个“之”是结构助词,可译为“的”,第二个“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C中的两个“顾”字的意思分别为“拜访”、“看见”:D中两个“效”字的意思都是“实现”。) 3、请将文中“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一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我在战事失败(或兵败)的时候接受了任命,在危机患难期间受到委任(或奉命出使东吴)。4、(1)选文第2段“临崩寄臣以大事”中的“大事”具体指什么? (2)从作者回忆的顾茅庐、临危受命、临崩寄大事三件往事中,我们可以体会其怎样的情感? (1)白帝城(刘备)托孤,兴复汉室 (2)对先帝的感激之情和效忠(报答)刘备父子之情。 二、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

中考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试题及答案--

中考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试题 (一)【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①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②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③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问:“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④识之,苛政猛于虎也。”(《礼记·檀弓下》) 【注释】①式:同“轼”,车前的扶手横木,这里用作动词。②壹:真是,实在。③舅:公公。古代以舅姑称呼公婆。④小子:古时长辈对晚辈或老师对学生的称呼。 17.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4分) :②便要.还家:③子.之哭也:④苛.政猛于虎也: ①阡陌交通 .. 1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各句。(4分) ①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②今吾子又死焉 19.从表达方式看,甲乙两文都运用了(填2字);从艺术表现手法看,甲文主要运用了(填2字)的手法寄托作者的理想,乙文主要运用了(填2字)的手法突出主题。(每格限填2字)(3分) 20.桃花源人、泰山妇人为什么都不愿意离开他们各自生活的地方?(4分) (二)【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刘禹锡《陋室铭》) 【乙】吾室之内,或栖于椟①,或陈于前,或枕于床,俯仰四顾无非书者。吾饮食起居,疾病呻吟, 不觌②,而风雨雷雹之变有不知也。间有意欲起,而乱书悲忧愤叹,未尝不与书俱。宾客不至,妻子 .. 围之,如积槁枝,或至不得行,辄自笑曰:“此非吾所谓巢者邪!”乃引客就观之,客始不能入,既入又不能出,乃亦大笑曰:“信乎其似巢也!”(《陆游筑书巢》) 注释:①椟:dú,木柜、木匣,这里指书橱。②觌:dí,相见。 10.解释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2分) 不觌() (1)有仙则名.()(2)妻子 .. 11.翻译(1)孔子云:“何陋之有?”(2)辄自笑曰:“此非吾所谓巢者邪!” 12.用原文句子填空。(4分) 甲乙两文中的主人都热爱自己的居室。陋室的主人自评“,”,书巢主人的朋友评价“”;居室的主人都情趣高雅,与朋友谈笑风生,这个意思可以用甲文中的“,”来表达。 10.(1)出名(著名)(2)妻子和儿女(子女) 11.(1)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2)(陆游)就自己笑自己(自我解嘲)说:“这不就是我所说的书窝吗!” 1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信乎其似巢也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阅读两则与“赏荷”有关的文言文,完成6—10题(15分) (三)【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部编版初中语文中考17篇课内文言文过关复习【答案】

中考17篇课内文言文过关复习 班级姓名 1、《论语十二章》知识点复习 一、文学常识 1.《论语》是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它以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共20篇,世人称“半部《论语》治天下” 四书:《论语》《大学》、《中庸》、《孟子》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二、生字注音 论()语不亦说()乎愠()三省()传()不习乎 逾()矩()罔()殆()哉()箪()陋巷()堪()肱()笃()志陬邑() 三、重点字词解释及翻译 第一章 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1.字词解释:时:说:朋: 愠:君子: 2.译文: 3. 课文探究:第1句:讲学习方法第2句:讲学习的乐趣第3句:讲个人修养 第二章 原文: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1.字词解释:日:三省:省;。三:忠: 信:传: 2.译文: 3.课文探究:本章强调治学的人重视道德修养 第三章 原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1.字词解释:有:立:惑: 逾:矩: 2.译文: 3.课文探究:本章是孔子自述他学习和提高修养的过程。 第四章 原文: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1.字词解释:故:知新:可以:。以:为:2.译文: 3.课文探究:本章谈学习方法。(强调“温故”,还要能“知新”,新旧知识相融合) 1

第五章 原文: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1.字词解释:而:。罔:殆: 2译文: 3.课文探究:本章讲学习方法,阐述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强调学思相结合。 第六章 原文: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1.字词解释:贤:箪:堪:乐: 2.译文: 3.课文探究:本章赞扬了颜回乐于学习、安贫乐道的品质。(学习态度) 第七章 原文: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1.字词解释:之:代词,指学问和事业好:喜欢、爱好乐:以……为乐趣 2译文: 3.课文探究:本章阐述了学习态度:以学习为快乐 第八章 原文: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1.字词解释:饭:水:肱:于: 2.译文: 3.课文探究:本章讲人的道德修养,提倡安贫乐道、淡泊名利的精神品质 第九章 原文: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字词解释:焉:于此,在其中择:选择善者:好的方面,优点从:跟从、学习 2译文: 3.课文探究:本章讲学习态度:向一切人学习。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反省自己有没有类似的毛病。 第十章 原文: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字词解释:川:逝:斯:舍: 2.译文: 3.课文探究:本章讲时光易逝,应珍惜时间。 十一章 原文: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1.字词解释:三军:匹夫:。夺: 2

中考课内文言文重点字词注释

2016年课内文言文重点字词注释 一、湖心亭看雪(八上)* 1.拏(ná):同“桡”,牵引。撑(船)。 2.更:还。 3.三大白:酒杯。补充 1.俱:都。 2.绝:消失。 3.是:代词,这。 4.定,完了,结束。 1念:想,思考。 补充: 1欲:想要。 2遂:于是,就。 3至:到。 1.从:顺,沿。 2.奔:飞奔的马。 3.轩:高。 补充: 9.共,相同,一样。 10.至:到。 11.许:上下,左右。 12.绝:到了极点。 13.皆:全,都。 1.患:祸患,灾难。 2.辟:通“避”,躲避。 3.蹴:用脚踢。 补充: (1)亦:也。 (2)欲:想要。(3)兼:同时具有。(4)舍:舍弃。(5)取:选取。5.余:我。9.拉:邀请。13.莫:不要。6.一:全或都。10.强:尽力,竭力。14.痴:痴迷。 7.惟:只有。11.客:做客。 8.一:数词。痕,痕迹。12.及:等到。 二、记承天寺夜游(八上)* 2但:只是,不过。 4寻:寻找。7如:如同 5寝:睡。8盖:原来是。 6与:和、跟。9如:像。 三、与朱元思书(八下)* 4.邈:远。7.绝:穷。10.柯:树木的枝干。 5.千:表示多。8.戾:至。 6.转:通“啭”,鸟叫声。9.反:通“返”,返回。 14.甚:胜过。19.好,美丽的。24.犹:好像。 15.若:好像。20.韵,和谐的声音。25.交:相互。 16.负:凭借。21.息:使……平息。26.日:太阳,阳光。 17.指:向。22.窥:看。 18.激:冲击。23.昼:白天。 四、鱼我所欲也(九下)* 4.辩:通“辨”,辨别。7.与:通“欤”,语气助词。 5.奉:侍奉。8.乡:通“向”,从前。 6.得:通“德”,感激。9.已:停止,放弃。 (6)甚:超过。(11)莫:没有。(16)丧:丧失。(7)于:比。(12)为:做。(17)弗:不。 (8)故:所以,因此。(13)非:不(18)加:益处。(9)恶:厌恶。(14)独:仅。 (10)如:假如,假使。(15)是:此,这样。

课内文言文阅读训练答案

参考答案: 一、 1、(1)随着,顺从(2)甚于、超过(3)奔驰的马(4)树枝 2、竭力攀高的人,看到雄奇的高峰,就会平息热衷功名的心;办理政务的人,看到这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大意对即可) 3、从“从流飘荡,任意东西”句中表现作者对自由的渴望;从“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句中表现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生命的歌颂;从“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句中表现对功名利禄的鄙视,对官场的厌恶。(能结合语句分析,大意对即可。) 4、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二、 1、①用、把②希望、愿望③使……劳累④助词,将宾语前置。 2、①喝醉以后就回家,从不顾惜留恋。②同我谈笑往来的,只有博学的人,没有浅薄 的庸人。 3、答案:闲静少言,不慕荣利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4、高洁傲岸,安贫乐道。 三、 1.A。( “而”都表示转折关系。) 2.考查古文翻译能力。要通观全文;抓住关键词、(如“策”“道”“食”“尽其材”)坐实词义,疏通句意,译句便水到渠成。答案:①鞭策它,不按正确的方法。②喂养它,又不让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 3.考查提取文段要点能力。“不知马”是贯穿全文的核心,造成千里马悲剧的根源,抓住就迎刃而解。答案: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也。 4、命运起决定作用。毛遂自荐知人善任或举贤授能 四、 1 C 2D 3D 4、喜欢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追究;每逢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就高兴得忘了吃饭。 5、洒脱不羁,悠闲自得。(意思对即可) 五、 1、(1)得到,获得(2)跑(3)询问(4)等,等待 2、B 因为(A中“于”分别是“向”和“在”之意:C中“其”分别是“他”和“难道”之意;D中“之”分别是“的”和用来表示宾语前置。) 3、参考译文:天气特别冷的时候,砚池里的墨水像结成的冰块一样坚硬,手指不能弯屈伸直,(我)也不敢放松学习。 4、(1)得书难:(2)拜师难 六、 1唐朝柳宗元 2 C

中考课内文言文阅读复习专题检测及答案

中考课内文言文阅读复习专题检测及答案 第一章课内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 (一)伤仲永 王安石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其.真不知马也 B.自是指物作诗立就./蒙乃始就.学 C.卒.之为众人/卒.获有所闻 D.得.为众人而已耶/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并.自为其名/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B.或.以钱币乞之/或.异二者之为 C.父利其然.也/泯然.众人矣 D.贤于.材人远也/于.厅事之东北角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卒之为.众人 B.今夫.不受之天/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C.并自.为其名/还自.扬州 D.从.先人还家/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4.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2)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3)卒.之为众人()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方仲永具有怎样非凡的才能?(用原文回答)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考课内文言文试题精选《陈太丘与友期》(附答案)(3)

中考课内文言文试题精选《陈太丘与友期》(附答案)(3) 中考课内文言文试题精选《陈太丘与友期》文章来自:爱师网 04恩施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言;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7.这则故事写了陈太丘、友人和陈元方三个人的活动,重点写的是哪两个人的活动?这两个人各有什么特点? 18.请按要求写出这则故事下述一些内容。 答:故事的起因: 故事的发展: 故事的高潮: 故事的结局: 19.陈元方的言行有对有错,请分别指出于下: 对:① ② 错: 20.故事中友人听了陈元方的话后感到非常惭愧,可是陈元方仍然“入门

不顾”,假如是你,你会怎么做? 参考答案: 17.陈元方、友人;陈元方:不卑不亢、倔强任性;友人:误时无礼、错而能改。 18.起因:陈太丘与友期行;发展:友人日中不至乃去;高潮:元方据理驳斥友人;结局:友人惭而致歉。 19.对:①耐心说明;②据理反驳;错:入门不顾。 20.略 05厦门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乙]昔吴起①出,遇故人而止之食。故人曰:“诺,期返而食。”起曰:“待公而食。”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明日早,令人求故人。故人来,方与之食。起之不食以俟②者,恐其自食其言也。其为信若此,宜其能服三军欤③?欲服三军,非信不可也! [注释]①[吴起]战国时著名的军事家。②[俟]等待。③[欤yú]句末语气词。 17.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①尊君在不?②诺,期返而食。 1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中考课内文言文阅读精选及答案.doc

2008年中考文言文复习题 1.《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①阡陌交通 ..魏晋() ..,鸡犬相闻()②无论 ③率妻子 ..() ..邑人来此绝境()④遂与外人间隔 2.简答。 ①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 ②文中描写桃花源中人精神状态的句子是: ③文中总写渔人感受的一个词是: ④“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 3.“桃花源”是陶渊明虚构的理想的理想境界,既然是不存在的,作者为什么还要写它呢?请用简短的话回答。 2.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①自.李唐来()②不蔓.不枝()

2019中考课内文言文阅读精选题及答案【全新人教部编版】

全新人教部编版·7-9年级 2019中考课内文言文阅读精选题 一、(2018·黑龙江哈尔滨中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岳阳楼记 范仲淹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 ..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此则岳阳楼之大观 ..也大观:__ ___

(2)至若春和景.明景:____ _______ 2.把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__ _____ _____ _____ ___ ___ (2)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古仁人”能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滕子京也有这样的胸襟吗?请结合文章内容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2018·黑龙江绥化中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曹刿论战(节选)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会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1)肉食者鄙.鄙:__________________ (2)神弗福.也福:__________________ 2.翻译下面的句子。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七下课内外文言文阅读(含答案)

七年级下册古文阅读训练 一、阅读【甲】【乙】两部分文字,完成 1—4 题。 【甲】《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 ” 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 卿治经为博士邪 !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浔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 ”蒙曰: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 ”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乙】《赵襄王学御》 赵襄王①学御于王子期,俄而与子期逐②,三易③马而三后。襄王曰:“子之教我御, 术未尽也。”对曰:“术已尽,用之则过也。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④于马,而 后可以追速致远。今君后则欲速臣,先则恐逮于臣。夫诱⑤道争远,非先则后也。而先后心 皆在于臣,尚何以调于马 ?此君之所以⑥后也。” 【注释】:①赵襄王:赵襄子。御:驾车。王子期:古时善于驾车的人。②逐:追赶,这里 指驾车赛马。③易:更换。 ④调: 协调。⑤诱:引导。⑥此 , , 所以:这就是 , , 的原因。 1. 解释文中加点词语。( 4 分) (1) 但当涉猎 ( ) (2) 即更刮目相待 ( ) (3) 赵襄王学御于王子期 ( ) (4) 术未尽也 ( ) 2.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6 分) (1) 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2) 此君之所以后也。 3. 甲文中的吕蒙才略惊人长进的原因是什么 ?乙文中的赵襄王落后的原因是什么 ?( 均用文中 原句回答 )(4 分 ) 4. 从甲、乙两文中你获得了哪些启示 ?( 谈两点即可 )(4 分) 、阅读【甲】【乙】两部分文字,完成 1—5 题。 [ 甲] 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 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问: “汝典郡②有何异政 ?”尧咨云 : “荆南当要冲日有宴集尧咨每以弓矢为乐坐客罔不③叹 服。”母曰 : “汝父教汝以忠孝辅国家,今汝不务行仁化而专一夫之伎④,岂汝先人志邪 ?” 杖之 ;碎其金鱼⑤。 ( 选自《碎金鱼》,有删改 ) [注释]①由基 :养由基,战国时楚国神箭手。②典郡 :掌管郡务。③罔不 : 无不。④伎 : 同“技”。⑤金鱼 : 古人的一种佩饰。 1. 选出朗读停顿划分有误的一项 : (3 分)( ) A. 荆南当要冲 / 日有宴集尧咨 /每以弓矢为乐 / 坐客罔不叹服。 康肃问曰 : “汝亦知射乎 ?吾射不亦精乎 ?”翁曰 :“无他, 但手熟尔。 安敢轻吾射 ! ”翁曰 :“以我酌油知之。 ”乃取一葫芦置于地, 以钱覆其口, 自钱孔入, 而钱不湿。 因日 :“我亦无他, 惟手熟尔。 ”康肃笑而遣之。 [乙] 陈尧咨善射,百发百中,世以 为神,常自号曰“小由基”①。及守荆南回 康肃忿然曰 :“尔 徐以杓酌油沥之, ( 欧阳修 《卖油翁》 , 其母冯夫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