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知识点

政治经济学知识点
政治经济学知识点

第一章导论

一、政治经济学的由来: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来源: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三、政治经济学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地位:

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的具体运用

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

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深刻、最全面、最详细的证明和运用

四、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研究生产关系极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性质:

科学性与阶级性的统一

(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

(四)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1.生产力

(1)劳动(生产)过程的基本要素:

①劳动—劳动力有目的的支出

②劳动对象—劳动作用的客体

③劳动资料(劳动手段)—用来改变劳动对象的一切东西

在劳动资料中,生产工具是最主要的—标志生产能力的高低

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统称为生产资料,是生产必备的物质条件

(2)物质资料生产的含义

①人们按一定方式结合起来去改造自然并创造物质财富的过程。

②人们通过劳动,借助劳动资料作用于劳动对象,创造出物质产品的过程。

③人的劳动和生产资料有机结合起来,创造物质产品的过程。

(3)生产力的含义

(1)含义:人们改造、变革和征服自然的能力。

(2)生产力三要素:劳动者、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

(3)生产力三要素的关系:劳动者是最基本的生产力;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是生产力中物的因素。

2.生产关系?

狭义:直接生产过程中结成的人与人的关系。

生产过程均是再生产过程,再生产过程均由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构成,且是周而复始的有机整体。

广义: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诸关系在内的生产关系体系。

3.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统一关系

简单说: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四)经济规律

1.概念诠释:

(1)含义:经济规律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运动过程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2)特点:是客观实在;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变而改变;离不开人们的经济活动;在阶级社会里,对经济规律的认识和利用带有阶级性。

(3)人与经济规律的关系:

经济规律是客观的,不依人的意志为移;人必须尊重经济规律,按经济规律办事;人能够认识和掌握经济规律;人能够利用经济规律。

(4)经济规律的类型:三种

2.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性质的规律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对立统一关系。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①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体中,生产力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起着决定的作用。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要求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与之相适应。

②在社会生产中,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它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之中。

③生产力发展变化的动力来自于生产力自身的内部矛盾。

3.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辩证统一关系

经济基础:生产关系的总和。

上层建筑: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并与之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和社会意识形态。(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①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对立统一体中,经济基础起着决定的作用。随着经济基础的变革,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会或快或慢的发生变革。

②上层建筑具有相对独立性。新的经济基础建立之后,旧的上层建筑的残余、特别是旧的意识形态并不会轻易退走,必须经过长期的变革过程,才能使新的上层建筑完善化,与新的经济基础相适应。

(2)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①上层建筑总是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的。

新的先进的上层建筑是摧毁旧的经济基础和促进新的经济基础形成、巩固、发展的强大力量;旧的腐朽的上层建筑是维护过时的经济基础,阻碍新的经济基础产生、巩固和发展的反对力量。

②革命阶级要变革生产关系,建立新的经济基础,以适应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必须与旧的上层建筑展开艰苦复杂的斗争。这是社会永不停止的过程。

通过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原理可以看到:

研究生产关系不能孤立的进行,必须联系决定它的生产力和对它具有反作用的上层建筑。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

(决定)(反作用)

五、研究政治经济学的基本方法

(一)唯物辩证法

对立统一规律

量变质变规律

否定之否定规律

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去认识人类社会,就形成了历史唯物主义,即唯物史观。

政治经济学既是社会科学,又是历史科学,因此说,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应该是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

(二)科学的抽象法

科学抽象法是从具体到抽象的研究方法和从抽象到具体的叙述方法的统一。

研究方法是从现象到本质、从具体到抽象,从复杂的经济现象中概括出规律性;叙述方法则是由简单到复杂、由抽象到具体,从本质规定到现象说明。

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不同,不能通过实验室研究分析问题,只能通过科学抽象来进行。

任何一个社会经济制度下,都纵横交错着许多庞杂零乱的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

必须舍去错综复杂的干扰因素,探究其本质因素。

(三)逻辑和历史相统一的方法

逻辑方法是简单到复杂的方法,指的是思维逻辑;

历史的方法是按照事物发展的真实轨迹展开研究的方法,指的是历史逻辑。

(四)其他方法的借鉴

这主要是指自然科学中的某些方法和经济科学中的某些方法。

凡是有益于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方法都是可以借鉴的。

第二章商品和货币(劳动价值论)

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发展为什么必须从商品分析开始?

第一、任何一门科学都应该选择合理的起点

第二、在资本主义社会,商品是最简单、最常见、

最有丰富内涵的东西

第一节商品二因素和劳动二重性

(一)什么是商品

1.含义: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即是为了出卖(利他)而不是供自己消费的劳动产品。

(1)含义分析:交换:生产者的目的性

劳动产品:凝结着劳动

(2)商品产生的社会条件:

①社会分工

②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所有者,所有权必须清晰,交换才不至于畸形。

生产力发展是商品产生的根本原因

(3)商品经济的发展过程:

商品经济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简单商品经济阶段(封建社会以前)和发达商品经济阶段(工业革命之后)内容、数量、规模上的变化。

(二)商品二因素分析:使用价值和价值

1. 商品的使用价值

(1)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物的有用性。

(2)商品的自然属性,是可以感觉到的,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与社会形态无关。

(3)商品经济条件下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

(4)商品的使用价值具有质和量的规定性,质指的是不同的用途和性能,量指的是约定俗成的或法定统一的计量物品的自然尺度。

(5)使用价值是通过交换满足别人需要,而不是满足生产者自己需要。

(6)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一般物品的使用价值有着根本区别:

①商品具有利他性,是为别人生产的

②商品作为社会使用价值必须通过交换进入消费,所以使用价值是物质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2.商品的价值

(1)商品的交换价值

一种使用价值与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

具有不同使用价值的商品为什么能够相交换?为什么可以在量上进行比较?是因为它们都凝结了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可以交换是因为凝结着等量的人类劳动,或者说价值量相等。(2)商品的价值

①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是感官感觉不到的

②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

③价值反映的是商品生产者人与人的关系

④商品的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或内容,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3.商品使用价值与价值的关系

(1)二者是统一的:

①使用价值和价值共同存在于一个商品体之中,相互依存,缺一不构成商品体

②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寓于商品的使用价值之中

③商品使用价值的实现以商品价值的实现为条件

(2)二者是矛盾的:

①反映的关系不同。商品的使用价值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商品的价值反映的是人与人的关系

②相互排斥,不可兼得。要获得价值就必须让渡使用价值,要获得使用价值就必须让渡价值

③交换成功,二者的矛盾才能得到解决

Eq废品不是商品,其生产目的没有实现(交换)

马克思:

交换双方“必须彼此承认对方是私有者。”流通领域“是天赋人权的真正乐园。那里占统治地位的只是自由、平等、所有权、边沁。自由!因为商品的买者和卖者,只取决于自己的自由意志。平等!因为他们彼此只是作为商品所有者发生关系,用等价物交换等价物。所有权!因为他们都只支配自己的东西。边沁!因为双方都只顾自己。”--《资本论》第二章P102

如果没有所有权,所谓“自由、平等、边沁”都是空的。

马克思研究单个商品,目的是要从这种资产阶级财富最简单的细胞开始,逐步研究资产阶级财富的总体。如果这个总体的细胞(单个商品)没有所有权因素,那么总体本身就没有所有权因素,因此,若不阐明简单商品包含的所有权,就根本不可能说明总体商品的所有权,更不可能论述特殊商品(劳动力)、资本等的所有权。

因此,商品应该是所有权、使用价值、价值三因素的统一:

没有所有权便不能进行交换;没有使用价值则不能用于交换;没有价值便没有交换的意义。

综上分析可知,商品应该是三因素。

二、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

1.具体劳动: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称之为具体劳动。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形成社会分工。职能: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回答进行或用什么形式进行的问题。

2.抽象劳动:人类劳动力的支出或消耗,撇开具体劳动无差别的劳动,更应理解为商品经济的社会关系,因为劳动交换不能直接进行,必须借助产品交换简介进行,要以价值为基础,从而决定了具体劳动还要还原为抽象劳动。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体现生产者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历史范畴。职能:体现人与人的关系,回答的是生产商品的劳动的共性,即耗费时间多少的问题。

具体劳动私人劳动简单商品生产的基本矛盾矛盾加剧即为资本

主义的根本矛盾(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抽象劳动社会劳动

3.二者的关系:既统一又矛盾。凡是商品都具有这二重性,共存于一个商品体之中。当商品进入交换过程是,就可能出现具体劳动能否还原成抽象劳动的问题。只有在交换过程中,商品的使用价值转让出去了,商品的价值得以实现以后,具体劳动才能被转换成抽象劳动,矛盾才得以解决。

4.生产商品劳动的二重性与商品二因素的关系:

三、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劳动二重性反映的)

(一)私人劳动:

(二)社会劳动:

(三)二者的矛盾关系:

1.二者的矛盾是由产生商品生产的两个条件形成的——社会分工和私有制

2.二者矛盾的表现(劳动的社会性质要求劳动产品在数量上和品种上符合社会的需求,但劳动的私人性质使生产的商品往往不能与社会需要直接相一致,以致私人劳动不能或不能全部转换为社会劳动。)

3.二者的矛盾是简单商品生产的基本矛盾

①这个矛盾是商品内在各种矛盾的根源。商品内部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是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之间的矛盾的反映;而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又是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之间矛盾的反映。

②该矛盾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主观上是由自己劳动,客观是是为社会劳动。

③该矛盾决定私有制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发展的全过程。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发展的总趋势:

随着社会分工和私有制的发展,简单商品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两极分化的不断加剧,私人劳动和社会矛盾的进一步转化为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进而简单商品经济转化为资本主义商品经济。

4.劳动二重性、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与商品二因素的关系:

第二节商品的价值量

一、商品价值量与劳动时间

1.个别劳动时间:

2.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3.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4.个别劳动时间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差异对商品生产者的影响:由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个别价值大于等于还是小于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社会价值,关系到补偿和盈亏问题,关系到竞争能力和胜败。个别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矛盾根源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

二、简单劳动、复杂劳动与价值量的关系

(一)简单劳动:没有经过专门训练的普通人平均具有的劳动力支出

(二)复杂劳动:经过专门培养和训练具有一定技术专长的劳动力支出

(三)二者的关系

1.决定商品价值量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以简单劳动为尺度,复杂劳动形成的价值量等于若干倍的简单劳动形成的价值量。

二者的区分是相对的,会随着社会简单劳动的标准而变化。

商品的价值是由社会必要的简单抽象劳动确定的

小结(关于劳动):具体劳动不能比较必须还原为抽象劳动;具体劳动是私人劳动必须转化为社会劳动;劳动的复杂程度的差别也一律还原为简单劳动。为了比较劳动量,必须将各种具体形式的劳动化为同质的人类劳动,复杂劳动化为简单劳动的倍数,从而商品生产者之间发生经济关系。即商品和价值体现生产关系。

三、劳动生产率与价值量的关系——反比

(一)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生产(大多数人使用的劳动工具)条件下,在社会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大多人所使用的时间),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的劳动时间。(二)社会劳动生产率(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某种使用价值的效率,用单位时间内所生产的产品数量;或单位商品所含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表示)

(三)单位商品价值量与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1.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2.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体现在单位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

★相同时间内创造的价值总量是不变的。变化的是商品的数量和每一商品的价值量。

(三)决定生产率高低的因素

劳动者的平均熟练程度、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运用程度、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程度、生产资料的质量和数量、自然条件

市场经济的“尚优”原则:竞争导致的优胜劣汰—整个社会生产力的进步,物质文明的发展。

同时产生的社会弱势群体—社会保障的必要性

另一方面为“优”为竞争的假冒伪劣现现象:这一现象不是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而跟人类的私欲、贪婪的人格有关系,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成熟(规则秩序的完善+人类产品的丰富,道德品质的提高),这一现象必然会减少

工业文明带来的矛盾:

人与自然(人的生存环境越糟糕、报复越多、生态的代价换工业文明)

人与社会(人与人,人的本真的关系的危机,合作协作精神的危机)

人自身的矛盾(灵与肉的矛盾,失去精神家园为了利益,人伦正常秩序遭到破坏————道德提升和生产力水平的极大提高产品丰富才能解决)

第三节货币

一、货币的产生(产生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1.简单的、个别的、偶然的(价值形式)物物交换:

(相对价值形式)一只羊=2把斧头(等价形式)

深入分析:

①为什么会发生这种现象?

②这种现象的未来趋势?

③等式两端商品的地位和作用:

④相对价值形式与等价形式的关系:

⑤相对价值形式和等价形式分析:

第一、相对价值形式分析:

商品交换的价值关系中左边的一极,是主动要表现自己价值的一极。

★商品价值的质和价值的量(相同的劳动价值量的交换,约定俗成的)的相对表现?

价值的质的相对表现

一只羊=2把斧头

一只羊的价值被斧头表现出来,斧头用自己的使用价值表现了羊的价值,这里的使用价值指的是斧头的自然形式,而不是斧头的用途。

二者同质。二者的具体劳动不同,但可化作相同的抽象劳动,并且已是凝结状态。

价值的量的相对表现:

价值量的变化对价值量的相对表现的影响:

第一种情况—相对价值量与价值量成正比例变化

第二种情况—相对价值量与价值量成反比例变化

第三种情况—相对价值量不变

第四种情况—羊和斧头的价值量按不同比例变动

羊的相对价值量变化公式:xA′=a/b y B′(体现一个商品的相对价值的变化,不能完全反映商品实际价值的变化)

A′和B′为价值量变化了的A和B;a为A的价值量变化倍数,b为B的价值量变化倍数。第二、等价形式分析:

能够与另一种商品直接相交换的形式(价值的代表、价值镜、等价价值形式、价值材料、等价物)。

其特征有三:

一是处在等价形式地位上的商品,其使用价值成为价值的表现形式

二是具体劳动成为抽象劳动的表现形式

三是私人劳动成为直接社会劳动

两者关系:

一方面相互依赖,互为条件(没有一者就没有另一者)

另一方面又相互排斥,相互对立(一种商品不可能同时处在价值时的两极)

⑥偶然的物物交换中,等价物是个别的,还不能充分表现价值作为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凝结这一本质,还具有局限性。因此,必然出现新的价值形式。

2.扩大的(价值形式)物物交换:

一种商品的价值表现在一系列商品上

如:

飞跃性:首先,商品的价值第一次表现为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凝结

其次,商品羊的价值量同它包含的社会必要劳动量大致相符合。,价值决定交换比例,交换比例的偶然性消失了。

局限性:商品的价值表现是一个无穷的系列,各个商品都有它自己的价值表现系列,这些系列互不相同,不统一。

每一种特殊等价物的具体劳动,都只是人类劳动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没有统一的等价形式。

3. 一般(价值形式)等价物(间接的物物交换):

一系列商品的价值表现在一种商品(表现为价值)上

如:

4.货币形式:

一般等价物固定在金银上,出现了货币,货币是商品交换的必然产物。

商品

A

B

C

D =X克黄金或Y克白银(货币)

E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分工扩大的必然结果

F商品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

……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马克思:“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

(二)货币的含义:

从商品中分离出来的被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三)货币的本质:

一般等价物。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交换劳动的关系。

注意:货币作为商品,与其他商品一样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但作为货币又是特殊商品。1.货币是作为价值的直接代表而存在的,是表现其他商品价值的材料。

2.货币的使用价值具有两重性:一是具有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普通使用价值;二是被固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物。

二、货币的职能

货币的职能是指它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作用。

货币的职能是货币的本质决定的,同时又是货币本质的表现。

在发达的商品经济社会,货币有五种职能:

价值尺度

流通手段

贮藏手段

支付手段

世界货币

前两种是基本职能,后三种是前两种职能派生出来的职能。

(一)价值尺度

1含义:充当表现、衡量、计算商品价值的尺度

2货币为什么你充当价值尺度?—因为货币本身有价值。

但是商品能够作比较,并不是因为有了货币,而是因为它们本身都是社会劳动的产品,具有价值。因此,劳动时间是它们内在的价值尺度,货币是它们外在价值尺度。

3价格: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同商品的价值成正比,同货币的价值成反比。

4 价格可以是观念上的

5有了价格,必须有货币单位

6 价值尺度与价格标准的区别和联系:价格标准不是货币的独立职能,它与价值尺度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价格是价值的派生物,并为其服务的技术规定;货币执行价值尺度必须通过价格标准来实现。

区别:产生条件不同。价值尺度是商品的客观要求,而价格标准是通过国家法律规定的;作用不同。前者衡量价值,后者则代表一定的金属重量,是计量货币本身的量;变动不同。价值量会随着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但是由于这种变化涉及一切商品,因而不影响价值尺度职能,而后者由国家法律规定的变化而变化。

7 价格的出现,加深了商品经济的矛盾:

价格与价值在质和量上都可能产生背离。一方面,因为价格是表示商品价值的实现程度,是商品的价值与货币的价值的比率,只是商品的相对价值,因此价格与价值在量上都可能产生背离;另一方面,介个不以价值为基础,不再是价值的表现形式,即没有价值的东西也有可能有价格eq出卖人体器官

(二)流通手段

1.含义:货币作为商品交换的媒介即沟通商品买卖之间媒介的职能就是流通手段

2.货币出现以后,物物交换发展为商品流通:

商品—货币—商品(W—G—W )

这时商品交换过程分成两个阶段、商品生产者的行为变成了两个独立的行为:

第一阶段—卖商品—货币(W —G )

第二阶段—买货币—商品(G —W)

买和卖时空分离,当事人也可以发生变化。

这又进一步加深了商品经济的内在矛盾,并孕育着危机。

金银条块——铸币(实际价值与面额价值相分离)——纸币

商品生产者的终极关怀是出卖能否换回起所需的东子,所以其媒介可以改变。

3.纸币:

(1)产生过程:由货币的流通职能产生(为什么会产生)

(2)含义:由国家发行并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纸币本身没有价值)

纸币与商品价值的关系:商品价值观念地表现为一定的金属货币量,而这个金属货币量则由纸币象征性地体现出来。

(3)货币流通规律:

①货币流通

②货币流通规律

③通货膨胀:纸币发行量大大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从而引起纸币贬值、物价上

涨的经济现象,叫做通货膨胀。

(三)贮藏手段

1.含义:退出流通领域而货币成为财富的绝对形式和一般代表而保存起来

2.理解:由货币质的有限性和量的无限性引起贮藏的欲望;可以自发调节货币流通量

但是货币储存可能会使有些商品卖不出去,私人劳动转化不了为社会劳动,劳动作废

(四)支付手段

1.含义:在商品赊销赊购夺城中的延期支付,以及用于清偿债务或支付赋税、租金、工资的职能

2.理解:一方面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加深了商品经济的矛盾(商品流通与货币流通分离,债权债务锁链关系)

(五)世界货币

1.含义:在国际市场中发挥一般等价物的作用,以足值得黄金或白银充当

2.理解:首先是充当支付手段,用来支付国际贸易的差额;其次是作为购买手段,单方面向外国购买商品;再次作为社会财富的代表在国与国之间转移。

货币的五种职能是历史的逻辑的发展关系,都体现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的本质。

第四节价值规律

一、含义及其基本内容:

1.含义:

2.基本内容:两个方面

(1)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2)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理解第一方面:它要求生产者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必须小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因此它反映了同一生产部门的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关系。

理解第二方面:“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反映的是商品的价格决定问题,即商品的价格水平及其变动是由价值量决定的;“实行等价交换”反映的是不同商品生产者互相交换劳动的关系。

二、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三种表达方式:

(一)语言表达: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二)图像表达:

(三)图表表达:

供不应求→价格上涨→利润上升→生产扩大

↑↓

生产缩小←利润下降←价格下跌←供过于求

理解:

1.价格与价值不一致是经常性的,这种经常性的不一致并不是对价值规律的否定,恰恰是价值

规律的现实表现和贯彻方式,并且是唯一的贯彻方式。(为什么价格与价值的经常性背离是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1)价格偏离价值的幅度一般不会太远

(2)从长远过程看,某商品的价格,高于和低于价值的部分可以互相抵消

(3)从整个社会看,商品群体中总有价格高于价值的部分,也会有价格低于价值的部分,二者也会相互抵消

2.影响价格的主要因素:

(1)价值因素—价值量变化,价格一定变化,二者成正比例关系。

(2)货币自身的价值量因素—商品价值量不变的情况下,货币所代表的价值量发生变化,则会引起价格的涨落。即货币的价值量增加,价格则下跌;货币的价值量减少,价格则上涨。二者成反比例关系。

(3)供求因素—供不应求,形成卖方市场,卖者纷纷涨价,引起价格高于价值;供过于求,形成买方市场,卖方纷纷降价,导致结果低于价值。

三、价值规律的作用

(一)自发的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比例分配

价值规律是通过供求和价格机制、竞争机制来发挥着作用的。即上面的图表表达

局限性:滞后性,可能供给扩大超过需求,也有可能供给缩小不足需求

(二)自发的刺激生产力的发展,激励创新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个别劳动时间

局限性:生产者对新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方法往往严加保密

(三)优胜劣汰促使商品生产者两极分化

发财成为资本家,破产沦为无产者

站在时代前沿,分析价值规律作用局限性,其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都在发生变异。

四、商品拜物教

拜物教:

商品拜物教:

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商品所体现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表现为物与物的关系,物与物的关系掩盖了人与人的关系,这些物具有了一种神秘的力量,成为人的异己力量统治着人,控制着商品生产者,支配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为商品生产者所崇拜。

在商品拜物教的基础上产生了货币拜物教,到了资本主义社会又产生了资本拜物教。

莎士比亚诅咒金钱的名言:金子,黄黄的,发光的,宝贵的金子!只有一点点儿,就可以黑的变成白的,丑的变成美的,错的变成对的,卑贱的变成尊贵的,老人变成少年,懦夫变成勇士……菲尔丁(英国):如果你把金子当成上帝,它便会像魔鬼一样折磨你。

培根:金钱是个好仆人,但在某些场合也会变成恶主人。

卢梭:我们手里的金钱,是保持自由的一种工具。

孔子: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俗语:钱不是万能的,但没钱是万万不行的。

有钱能使鬼推磨。

2012高考文综全国Ⅱ卷选择题第12小题

货币最早是以足值的金属货币形式出现的。随着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发展,商品流通中产生了作为价值符合的纸币,并逐渐取代了金属货币。纸币之所以能取代金属货币,是因为

①纸币容易生产,且同样具有充当贮藏手段的职能

②使用纸币能够有效降低纸币制作成本

③纸币的使用范围更广

④纸币同样能执行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的职能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第二章复习思考题

1.什么是商品?商品产生的社会条件是什么?

2.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是什么?

3.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关系是什么?

4.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关系是什么?

5.为什么说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简单商品生产的基本矛盾?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发展趋势是什么?

6.劳动二重性、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与商品二因素的关系是什么?

7.什么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个别劳动时间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差异对商品生产者的影响是什么?

8.什么是劳动生产率?它与商品价值量的关系是什么?决定劳动生产率高低的因素有哪些?

9.什么是货币?货币本质是什么?货币产生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10.货币的职能有哪些?

11什么是纸币?纸币为什么会产生?

12.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及其表现形式是什么?

13.价值规律的作用有哪些?

14.影响价格的因素有哪些?

15.为什么说价格与价值的经常性背离是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16.什么是商品拜物教?

17.讨论题:货币的历史命运

18.计算题:

一、假定去年生产1克黄金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生产1克白银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8倍,且5件A商品=2克黄金。

如果今年全社会生产黄金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一倍,那么5件A商品的价格用白银表示,应该是多少?(16克)

如果今年全社会生产白银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一倍,那么5件A商品的价格用白银表示,应该是多少?(32克)

如果今年全社会生产黄金和白银的劳动生产率都提高一倍,那么5件A商品的价格用黄金和白银表示,应该各是多少?(4克、32克)

如果今年全社会生产黄金的劳动生产率提高50%,生产白银的劳动生产率提高80%,那么5件A商品的价格用黄金和白银表示,应该各是多少?(3克、28.8克)

计算思路:由于生产黄金的劳动生产率提高50%,原来生产1克黄金,现在生产1.5克,原来5件A商品用黄金表示是2克,现在则是1.5克×2=3克。

由于生产白银的劳动生产率提高80%,原来生产1克白银,现在生产1.8克,且黄金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白银的8倍,5件A商品用黄金表示是2克,等于16克白银,现在则是1.8克×16=28.8克。

二、假定生产1件甲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为2小时,价值为40元。如果生产者A生产该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为1小时,那么,A在4小时内生产的使用价值总量、生产出的商品的交换价值总量和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分别是多少?(4,160,40)

三、2009年某国生产甲种商品100万件,每件商品的价值量为6元。如果2010年该国生产甲种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提高20%,其他条件不变,则甲种商品的价值总量与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分别是多少?(600万元和5元)

四、按照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协议,成员国90%的贸易商品实行零关税。如果以前一件10

人民币元的M商品出口到某东盟成员国N国的关税为5%,本外币的汇率为1:8。2010年该商品实行零关税,中国生产M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提高25%,其他条件不变,则一件M商品在实行零关税之前和之后出口到N国的价格用N国货币单位表示分别是多少?

(84,64)

计算思路:

因为本外币的汇率是1:8,所以该商品价格是10元人民币×8=80元;

又因为关税是5%,所以关税是80元×5%=4元。

所以M商品在实行零关税前是80元+4元=84元。

实行零关税后,生产M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提高25%,其他条件不变,其商品的价格应该是80元÷(1+25%)= 64元。

五、某商品2009年的价值用货币表示为264元。2010年该行业劳动生产率提高10%,且该国货币升值20%。那么,2010年该商品的价值用货币表示应该是多少?(200元)

计算思路:

第一步:1×(1+10%)= 1.1 (原来264元购买1个该商品;现在由于劳动生产率提高10%,则264元可购买1.1个该商品)

第二部:264元÷1.1 = 240元(原来264元购买的商品,现在用240元就可以买到了)

第三部:1×(1+20%)= 1.2 (现在1元的购买力相对于原来1.2元的购买力)

第四步:240元÷1.2 = 200元(劳动生产率提高后、货币升值后,200元顶240元)

综合算式:264÷〔1×(1+10%)〕÷〔1×(1+20%)〕= 200元

六、2009年,甲商品的市场价格为10元人民币,2010年甲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一倍,美元汇率上升10%。如果其他条件不变,甲商品在美国市场上的价格是2009年的几分之几?(5/11)基本思路:

劳动生产率提高一倍后,甲商品价格为10元÷2个=5元

美元汇率上升10%后,现在甲商品的价格为10元×(1+10%)=11元

5元÷11元=5/11

七、M国一年期定期储蓄利率为1%,N国为3%。如果一年后N国货币相对M国贬值2%,则货币更多的流向哪里?(M国)基本思路:

假设在两国各存入100元,则:

M国一年后收益101101×(1+2%)=103.02(大于103)

N国一年后收益103103×(1-2%)=100.94(小于101)

所以货币流向M国。

八、假定2010年上半年,某国一单位W商品的价值用货币表示为43.25元,受多种因素影响,2010年下半年该国货币价值上升了10%,且W商品社会劳动生产率降低了20%。不考虑其他因素,2010年下半年W商品的价值用货币表示较身边上半年的变化幅度是多少?(13.6)基本思路:

下半年货币价值上升了10%,升值后1元的购买力为1×(1+10%)=1.1

下半年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降低了20%,生产率降低后,原来的一单位商品变成

1×(1-20%)=0.8

原来43.25元的商品现在需要用多少货币去购买:

43.25÷1.1÷0.8≈49.1

上半年和下半年的价格差为49.1-43.25=5.85

价格差占上半年价格的比例为5.85÷43.25≈13.5

九、在汇率为1美元等于7元人民币情况下,某出口企业一年生产100万件商品,每件商品

成本为10元人民币,在国际销售价为8美元。假定第二年该企业劳动生产率提高20%,美元汇率下跌5%,其他条件不变,该企业的利润应该是多少?(5184万元)基本思路:原来国际销售价为7元人民币×8=56元人民币

美元汇率下跌5%,所以现在国际销售价为56元人民币×1×(1-5%)=53.2

因为劳动生产率提高20%以后,一年生产商品为1×(1+20%)=120万件

120万件的成本价为10元×120万件=1200元人民币

第二年商品的国际销售价为53.2元×120万件=6384元人民币

第二年的利润应该是6384元-1200元=5184元人民币

十、我国现行税法规定,工资薪金收入的个人所得税起征点为2000元。全月收入起征点以上不超过500元的,税率为5%;超过500但不超过2000元的,税率为10%;超过2000但不超过5000元的,税率为15%……如果某人月收入5000元,其个人所得税至少应该是多少?(325元)

基本算式:

500×5%+1500×10%+1000×15%=325

第三章资本和剩余价值(m论)

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基石,是马克思一生两大贡献之一。它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两大阶级对立的经济根源。

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

资本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基本特征—资本剥削雇佣劳动。

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

自由竞争资本主义;

一般垄断资本主义;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第一节货币转化为资本

W—卖—G—买—W(—卖—G)

暗含着两个公式:

W——G——W 商品流通,为了买而卖

G——W——G 逻辑的出现,为了卖而买

一、为了买而卖和为了卖而买存在根本区别

即商品流通与资本流通的区别

W——G——W

G——W——G(G′=G﹢g 量增加了,否则无意义)

P68页(一)运动形式不同

(二)运动目的不同

(三)运动内容不同

(四)运动限度不同

资本:能够带来新价值(剩余价值m)的价值。

资本体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二、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

1.资本总公式:G —— W —— G′

业资本、商业资本和借贷资本共同运动的本质,即实现价值增值,价值增值是资本运动的唯一目的,所以被称为资本运动的总公式。

2.资本总公式的矛盾:等价交换与价值增殖的矛盾。

为什么它是资本总公式的矛盾?

P70页

(1)m不能在流通领域中产生:

(2)m的产生又离不开流通领域:

必须在流通领域购买一种特殊商品,这种特殊商品在消费的时候能够使价值增殖。

这种特殊的商品就是劳动力(A)

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根本前提。

G —— W(特殊商品A)这时货币才转化为资本。

三、劳动力的买和卖

1.什么是劳动力:人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存在于活动人体之中。任何社会劳动力都是社会生产的基本的永恒的要素。只有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劳动力才成为商品。

2.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

(2)劳动者出了劳动力之外,一无所有。

既无生活资料,又无生产资料,不得不出卖劳动力来维持生活。

这两个基本条件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因此,劳动力成为商品是一个历史范畴。

3.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

(1)劳动力商品价值的特殊性:

②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包括三部分:

维持劳动者本人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价值;

维持劳动者家属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价值;

维持劳动者劳动力的必要的教育和训练费用。

上述三部分包含着历史的和道德的因素。它的构成和范围取决于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水平以及风俗习惯、社会道德、自然条件的差别

结论:劳动力的价值由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决定。

(2)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的特殊性

劳动力商品被使用或消费时,是劳动者的劳动。而劳动不仅能够创造价值,而且能够创造出比劳动力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m)。所以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第二节资本主义生产过程

一、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特点: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1.从共性层面讲,劳动过程是创造使用价值的过程,这是永恒的过程。

2.从个性层面上讲,资本主义劳动过程是资本家消费劳动力的过程。

因为在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劳动过程的要素属于资本家。

3.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特点:

(1)工人的劳动属于资本家。

(2)劳动产品归资本家所有。资本家拥有劳动的使用权和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因此劳动力生生产资料结合所产生的劳动产品属于资本家

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是追求最大的剩余价值。

1.价值形成过程:以生产棉纱为例

举例:假设:1小时劳动所形成的价值是0.5元;

生产10kg棉纱需10kg棉花,其价值是20小时10元;

纺纱损耗纱锭等劳动工具的价值是4小时2元;

劳动力1天的价值是6小时,3元。

那么,资本家购买Pm和A需要支出15元,价值30小时。

再假设:资本家让工人劳动6小时就可以把10公斤棉花纺成10公斤棉纱,那么这10公斤棉纱的价值是多少呢?

是30小时15元。与资本家开始支出的价值相等。

不相等的是具体劳动使棉花变成了棉纱(10元)、Pm受到了磨损(2元)、抽象劳动形成了新价值(3元)。

请问:这样资本家达到目的了吗?没有。

因为没有价值增殖。

怎样才能使价值增殖呢?

2.价值增殖过程:

按照商品交换规律,资本家购买工人一天的劳动力,就取的了劳动力的使用权,而工人出卖了劳动力,就失去了劳动力的所有权,造成了劳动力所有权和使用权的分离。

资本家决不会让工人只劳动6小时,为了计算方便,比如让工人劳动12小时。

由于劳动时间比原来增加一倍,那么物的因素也必然多消耗一倍,棉花20k g、40小时、20元;P m磨损8小时、4元;新价值12小时、6元。总价值为60小时、30元。

棉纱卖出得到30元:其中补偿物的因素24元;发给工人一天的工资3元;资本家获得了3元m

P74页

二、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剩余价值规律

为什么?1.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是剩余价值的生产.

2.剩余价值规律决定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一切方面:

从生产角度看,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

从流通角度看,资本主义的流通过程是剩余价值的准备和实现过程;

从分配角度看,资本主义的分配过程是资产阶级各利益集团瓜分剩余价值的过程;

从消费角度看,资本主义的消费包括资本家个人消费和工人个人消费两个部分,其中,资本家个人消费受剩余价值的制约,工人的个人消费从属于剩余价值的生产,即再生产出可供剥削的劳动力。

3.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全过程。

三、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剩余价值率

资本的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起着不同的作用。

(一)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变量,所以叫不变资本(C)。

2.购买劳动力的部分叫可变资本。它在剩余价值生产中,不仅能够创造出劳动力的价值,而且能够创造出剩余价值,是一个可变量,所以叫可变资本(V)。

(二)划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意义P76页

(马克思的重要理论贡献)。

2.为确定剥削程度提供了理论依据。

(三)剩余价值率(m′)

m′=m / V × 100%=剩余价值/可变资本

=剩余劳动/ 必要劳动×100%

=剩余劳动时间/ 必要劳动时间×100%

注:必要劳动—生产劳动力价值的劳动

剩余劳动—生产剩余价值的劳动

必要劳动时间—生产m劳动力价值价值需要的时间

剩余劳动时间—生产v剩余劳动需要的时间

第三节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基本方法

一、绝对剩余价值

工————————作—————————日(一天)

必要劳动时间6小时剩余劳动时间6小时—————————————————————————15小时

3元(A) 3元(m) 1.5元

必要劳动剩余劳动

m′从100% 提高到150%

(二)绝对m生产有限度:

生理界限、道德界限、反抗限制。

二、相对剩余价值

延长所生产的m。

工————————--作————————日(长度不变)

必要劳动时间6小时剩余劳动时间6小时

A价值3小时相对延长3小时﹢原6小时=9小时

必要劳动剩余劳动

m′从100% 提高到300%(9小时/3小时)

(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具有无限性:

1.相对m生产的条件:全社会普遍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降低A的价值。

2.超额m是生产条件优越的资本主义企业生产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而获得的m(实质是相对m)。

三、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关系

人的剩余劳动时间,都提高了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增加了剩余价值。

(二)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资本主义剥削的一般基础,也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起点:因为只有把工作日延长到必要劳动时间以上,才能产生剩余价值;只有在工作日分为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的前提下,才能以此为出发点,进一步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生产出相对剩余价值。

(三)两种生产剩余价值的方法,在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同阶段上起着不同的作用:在资本主义发展初期,资本家主要靠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剥削工人;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特别是大机器工业出现以后,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逐渐成为剩余价值生产的主要方法。讨论:

1.提高劳动强度属于哪种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P86

2.资本主义生产不断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社会后果如何?P85

3.资本主义生产智能化条件下剩余价值的源泉是什么?P88

第四节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工资

一、资本主义工资的实质:

(1)工资不是劳动的价格,劳动与劳动力的区别

(2)资本主义工资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

二、资本主义工资的形式

计时工资与计件工资

计件工资是计时工资的转化形式

计时工资和计件工资派生了一些工资形式

三、名义工资、实际工资、相对工资和工资的国民差异

(一)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

1.有时一致,有时不一致,关键看物价上涨指数和工资提高指数。

2.工资既有上升趋势又有下降趋势,相对工资呈下降趋势。

(二)具体的历史的分析各国的工资水平:

技术水平和劳动生产率较高的国家,工资水平较高。

第三章复习思考题:

1.商品流通与资本流通的区别是什么?

2.资本的本质是什么?P78页

3.什么是资本总公式?资本总公式的矛盾是什么?

4.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是什么?

5.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特殊性是什么?

6.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特点是什么?

7.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是什么?P78页

8.什么是剩余价值?剩余价值是怎样产生的?举例说明。

9.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是什么?为什么?

10.什么是不变资本?是什么可变资本?划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意义是什么?

11.什么是剩余价值率?

12.什么是绝对剩余价值?是什么相对剩余价值?二者的关系?

13.资本主义工资的实质是什么?

第四章资本积累

第一节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

一、再生产概述

(一)再生产:

从内容上看,社会再生产是物质资料再生产和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

资本主义再生产是物质资料再生产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

任何社会再生产都是这两个方面年复一年的统一

(二)再生产类型:

1.简单再生产--不改变原有规模的再生产

2.扩大再生产--扩大原有规模的再生产

(1)外延的扩大再生产:单纯靠追加生产要素来扩大生产规模

(2)内涵的扩大再生产:依靠技术进步、改善生产要素的质量和组合,提高劳动生产率来扩大生产规模

现实中,二者是彼此交错、相互结合进行的

3.二者的关系—简单再生产是扩大再生产的基础、出发点和重要组成部分,扩大再生产包含着简单再生产

二、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

(一)含义:资本家把m全部用于个人消费,生产在原来规模上重复进行

例如:预付资本10000元生产周期为一年

C:V=8:2 m′为100% 全部售出

这样一年结束获得2000元m 这2000元m全部用于个人消费

下一年再生产规模与上一年相同

这就是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

(二)分析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可得出三个结论:批

1.资本家支付给工人的工资是雇佣工人自己创造的,是工人养活资本家,不是资本家养活工人

2.资本家全部资本都是雇佣工人劳动创造的

3.雇佣工人的个人消费完全属于资本家榨取剩余价值的需要,是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必要条件

三、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

(一)含义:资本家把剩余价值的一部分用于个人消费,另一部分转化为资本,生产规模在扩大的基础上进行

(二)扩大再生产是资本主义再生产的特点(为什么)

两方面决定的:P102

剩余价值规律决定(内在动力) 资本主义竞争规律决定(外在压力)

例如:预付资本10000元C:V=8:2 生产周期一年

m′=100% 全部售出那么,商品的价值式:

第一年价值式:W新=8000C﹢2000A﹢2000m=12000元

若资本家把1/2m作为追加资本,按上一年比例

第二年价值式:W新=(8000C+800C)﹢(2000V+200V)﹢2200m=13200元

生产规模扩大了10% m多了10%

第三年价值式:W新=(8800C+440C)﹢(2200V+110V)﹢2310m=13310元

以此类推……

(三)分析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可得出以下结论:

1.资本积累即剩余价值的资本化

2.资本积累的源泉即剩余价值

3.资本积累是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前提

4.资本积累的实质是用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作为手段继续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

5.资本主义条件下商品生产所有权规律转化为资本主义占有规律(什么是商品所有权规律;如何转化的P103)

(1)商品所有权规律:四个要义(什么是商品所有权规律)

①交换双方都是各自商品的所有者;

②交换双方互相承认对方的所有权;

③交换双方是平等交换的关系;

④交换双方只有让渡自己的产品,才能占有别人的产品,任何人不能无偿占有他人的劳动。2)商品所有权规律怎样转化为资本主义占有规律:

①资本家购买劳动力,本质上不是等价交换。因为:

第一、资本家没有付出任何等价物。他用来购买劳动力的资本是剩余价值转化而来的;

第二、在扩大再生产中的追加资本不仅是剥削工人的结果,而且又成为进一步扩大剥削的手段。

②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所有权与劳动是分离的。对资本家来说,所有权表现为占有雇佣工人劳动的权利;对雇佣工人来说,所有权表现为丧失占有自己劳动产品的权利。

上述分析说明,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商品生产所有权规律就转化成为资本主义占有规律(隐蔽形式下的掠夺)。

(3)资本主义占有规律的特点:

等价交换只是形式,本质上是资本家不支付任何等价物,而无偿占有雇佣工人的物化劳动,然后用雇佣工人的物化劳动的一部分,再去换取更多的雇佣工人的活劳动。

四、影响资本积累的因素P105

1.剥削程度

2.生产率提高程度和科技进步程度

3.所用资本(生产中使用的全部资本)和所费资本(生产中逐年转移到新产品中去的实际消耗的资本)差额的大小

4.预付资本的多少

第二节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和相对过剩人口

一、资本有机构成

(一)相关概念

1.资本技术构成:从技术层面说,是由技术水平决定的Pm和A之间的比例,(P m:A比值越大技术构成越高)技术水平越高,每个劳动者运用Pm的量越多。

2.资本价值构成:从价值形态上说,是C与V之间的比例(比值越大价值构成越高)。价值构成越高,C的比重越大,V的比重越小。

3.资本技术构成与价值构成的关系:

资本技术构成决定资本价值构成;资本价值构成的变化反映着资本技术构成。

(二)资本有机构成的含义:

由技术构成决定并且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就是资本的有机构成。通常是C:V (三)资本技术构成与价值构成有时相脱离:P107

1. 价值构成发生了变化,技术构成却没有发生变化

(完整版)政治经济学知识点整理

基本概念 ①生产力的实体性要素(劳动力和生产资料) ②经济规律 分为三种: 1.适应于一切社会经济形态的 2.适应于几个社会经济形态的 3.适应于某一特定社会经济形态的 经济规律具有客观性 经济规律与自然规律的共同性:经济规律不依人们的意志为转移,在一定经济条件下产生并发挥作用。人们不能违背、制造和改造经济规律,但可以利用它。 经济规律与自然规律的差异性:历史性、利益性、阶级性、 基本原理 ①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社会生产关系 ·研究社会生产关系,要结合生产力和上层建筑。 ·生产力三要素 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物质资料的生产 ②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决定生产关系; 生产力的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变化。 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生产力较为活跃,生产关系较为稳定。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生产关系。但研究生产关系必须联系生产力。

基本概念 ①商品 (同时满足)必须是个有用物;必须是劳动产品;满足他人或社会需要;通过有代价(经济 上的代价)的交换方式。二因素:价值、使用价值。商品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 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量与体现其中的劳动量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②货币 当某种商品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时,这种商品就成了货币商品,这种价值形式就是货币形式。 历史:实物货币、金属货币、信用货币。 未来:电子货币。 当金银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时,金银便成了货币。 本质: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经济主权的象征(货币主权) ③货币职能 基本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派生职能:储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 ④价值规律(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基本内容:商品价值量决定于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核心:等价交换。 既是价值决定规律,也是价值实现规律。 价值规律随商品经济的产生而产生并发挥作用。 表现形式: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价格经常背离价值并不违背价值规律:一种商品的价格不可能永远高于或低于价值,总是受价值约束,上下波动。 商品的价格是以自身的价值为基础,进行波动的。 从短暂和个别看价格经常背离价值,但整个社会看,总价格和总价值仍是基本一致的。

政治经济学知识点总结

1、衡量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标志 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和有利于生产关系的和谐发展。 2、经济活动的基本内容 生产、交换、分配、消费。 大量生产来满足消费需求,国家经济发展模式必须以商品经济为主导,公平、公正的环境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保障。 3、商品价值量的含义,单位商品的价值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生产商品耗费的劳动时间的量 商品价值量不是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而是由社会劳动时间决定的,(指在现有社会正常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大多数劳动者制造某种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劳动生产率与单位商品的价值成反比! 4、在商品经济中,为什么以价值为尺度进行商品交换 商品的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必须以照价值量为基础进行等价交换。 5、实现商品经济的条件,商品经济发展中的基本矛盾 含义:以社会分工进行生产,以交换作为目的的生产方式称为商品经济 条件; 1)社会分工 2)生产资料和产品私有化 3)等价交换 基本矛盾: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或者说,产品价值是否能转换成为商品价值的矛盾! 6、价值规律、供求规律 第一,价值规律使供求达到平衡性,有效缓解经济危机,并且引导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个部门之间均衡转移与分配,有效地避免了经济资源的浪费,达到经济资源的有效配置。 第二,价值规律调节商品生产经营者的利益分配。 有利于大多数劳动者的经济利益。有利于竞争机制发挥和“优胜劣汰”格局。 第三,价值规律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生产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7、商品经济的基本特征与好处 特征: 第一,本质上是交换经济(通过交换满足人们多样化需求) 第二,是开拓型经济(通过社会分工使产品产出达到最大化) 第三,是自我完善自我约束经济 (以商品价值为准绳,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获得利润) 第四,以扩大再生产为特征(为了获得利润不断生产产品和创造社会财富) 好处: 有利于生产力发展 需求达到最大化 有利于生产关系和谐

政治经济学考研复习知识点

政治经济学考研复习知识点 很多高校经济学专业考试包含政治经济学的内容,今天凯程考研晶晶老师就为大家整理了政治经济学的部分知识点,希望对大家的复习有帮助。 1.经济制度:在一个社会中经法律确认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它构成该社会上层建筑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一个社会的经济制度。又被称为这个社会的基本制度或基本经济制度,它规定着这个社会经济活动的总体方向和基本性质。 2.经济体制:社会经济制度或生产关系所采取的具体经济运行组织形式和经济管理体制。它决定着人们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制度基础上应该怎样从事经济活动和在怎样的相互关系下从事经济活动。 3.生产资料所有制:人们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形式,是生产关系的基础,决定着生产关系的性质和特点。 4.商品: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它体现一定的社会生产 5.商品经济: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社会生产的经济形式,包括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商品经济是一个历史范畴,到共产主义阶段,其会消亡。 6.劳动价值论: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反映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创造价值的唯一要素是劳动,其他任何生产要素都不是价值的源泉;形成价值的劳动是抽象劳动,即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但具体劳动不是价值的源泉;创造价值的劳动是活劳动,即正在进行的生产过程中耗费的抽象劳动。物化劳动即死劳动,只是作为过去劳动的凝结物,在新的商品生产过程中只转移自身的价值,而不能创造价值。 7.生产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指人们谋取物质资料的方式。生产力是生产方式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方式的社会形式。 8.生产力: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从自然界中获取物质资料的能力,生产力反映生产过程中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9.生产关系: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决定着生产关系的性质和特点。生产关系包括三方面的内容:①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②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他们的相互关系;③产品分配形式。 10.劳动生产率:是指劳动的生产效率,常用同一劳动在单位时间内生产某种产品的数量来表示。

政治经济学知识点(详细版)

政治经济学重点及答案(打"的题是老师认为比较重要的) 导言 一、主要概念: 1生产:是指人们创造社会财富的实践活动。 2?生产力:是指人们改造和征服自然,生产社会财富的能力。 5?生产关系:是指生产过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6?生产方式:是指人们谋得社会财富的方式。 7?经济规律:是指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V) 二、主要问题: 1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1)政治经济学是在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统一中研究生产方式,其研究对象是社会生产方式及其运动规律。 (2)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根本任务是提示生产方式运动的规律,即经济规律。 2?社会生产总过程各环节之间的关系(V) (1)生产是指人们创造社会财富的实践活动。它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生产是指直接生产过程;广义的生产是包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环节的统一体。 (2)在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中,生产起决定作用,而分配、交换、消费则反作用于生产。具体来说: 生产的决 定作用表现在: 第一,分配、交换、消费的对象是由生产提供的,没有生产就没有分配、交换、消费。 第二,生产的发展状况决定分配、交换、消费的水平、结构和方式。 分配、交换、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表现在: 第一,分配、交换、消费是生产的实现,又是生产连续进行的条件,没有分配、交换、消费,生产既无意义也不能连续进行; 第二,分配、交换、消费对生产发展有重大影响,如适应生产的要求则会推动生产的发展,反之就会阻碍生产的发展。 3?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 (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的两个方面。 (2)生产力是指人们改造和征服自然,生产社会财富的能力。它包括生产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和劳动力两个因素,体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3)生产关系是指生产过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生产关系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生产关系包括直接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狭义的生产关系)和分配、交换、消费等环节上人与人的关系,其基础是生产资料所有制。 (4)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构成生产方式。在这个统一体中,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表现在:第一,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状况;第二,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发展变化。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表现在:第一,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和发展要求时,它推动生产力发展;第二,当生产关系不适合于生产力状况和发展要求时,它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4科学技术与与生产力(结合第九章) 4?经济规律

政治经济学(知识点个人总结)

经济学:研究社会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过程中的经济关系和运动规律,以实现稀缺资源的优化配置; 政治经济学:以国家的经济或整个国民经济为研究对象; 经济基础:一定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个方面的总和, 上层建筑: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法律制度以及与经济基础相适应的社会文化和意识形态, 两者的统一,构成一定的社会制度或社会形态,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发展和变革;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 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生产的三个要素:劳动、劳动对象、劳动资料;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生产力,人类征服改造自然,生产物质财富的力量, 生产关系(生产、分配、交换、消费), 商品(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商品的属性,使用价值和价值;(商品的二因素) 使用价值,物品的有用性或效用,商品的自然属性,社会的使用价值,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交换价值,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价值的表现形式;(一个商品或一种使用价值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进行交换时,交换价值是一个随机变量;同一种商品的各种有效的交换价值表示一个等同的东西,交换价值只能由外部的别的东西来度量;具有交换价值是因为都凝结着相同的人类劳动) 商品的价值是它本身凝结的人类劳动。(人类劳动本身,一般人类劳动的耗费) 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内容或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物品不是由于劳动产生的,是使用价值而不是价值; 物品是劳动产品,有使用价值,可以不是商品;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1)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统一,缺一就不成为商品, (2)使用价值和价值是不同的、相矛盾的, (3)只有通过交换,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才能得到解决, 劳动的二重性,具体劳动,抽象劳动, 具体劳动,在一定的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劳动的自然属性,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 抽象劳动,抽掉了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劳动的社会属性,形成商品的价值,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 具体劳动是永恒的,反映人和自然的关系;抽象劳动是历史范畴,反映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商品的价值量(取决于生产所耗费的劳动量); 商品的价值量与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量成正比,与这一劳动的生产力成反比;

政治经济学(张维达)知识要点

政治经济学知识要点 一、基本概念 1.生产关系: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所结成的社会关系,叫做社会生产关系,也叫经 济关系。是生产方式的社会形式。(三要素与四环节) 2.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商品作为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物,就是价 值)。价值体现在商品生产者之间相互比较劳动和交换劳动的经济关系,是商品的社会属性,是商品最本质的因素。 3.私人劳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生产商品的劳动所具有的私人性质 4.社会分工:是超越一个经济单位的社会范围内的生产分工(自然分工的基础上) 5.抽象劳动:撇开了劳动的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6.劳动生产率:劳动生产者生产某种产品的效率或能力 7.剩余价值: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本身价值的价值 8.超额剩余价值:个别资本家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使自己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 而比一般资本家多得的那部分剩余价值。 9.货币流通规律:决定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的规律(流通中代售商品数量、商 品价格水平、货币流通速度) 10.信用:以偿还付息为条件的价值运动的特殊形式 11.垄断:少数资本主义企业凭借其控制的巨额资本、足够的生产经营规模和市场份额, 通过协定、同盟、联合参股等方法,操纵与控制一个或几个部门的商品生产与流通,以获取高额利润。 12.商业资本:从产业资本中分离出来,专门从事商品买卖,独立发挥资本职能,以获取 商业利润为目的的一种资本形式。它是处于流通领域的商品资本的转化形式。它执行的是商品资本的职能。 13.金融寡头:银行资本与工业资本之间日益相互渗透并且在人事上实行联合,形成金融 资本。在金融资本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少数既控制银行又控制工业的最大垄断资本家,即所谓金融寡头。 14.资本积累:是剩余价值的资本化。资本家把从雇佣劳动那里剥削来的剩余价值的一部 分用于个人消费,另一部分转化为资本,用于购买扩大生产规模所需追加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 15.垄断利润:垄断资本家凭借经济上的垄断地位而长期获得的大于并包括垄断企业本身 生产的剩余价值在内的高额利润 16.通货膨胀:由于纸币发行量超过商品流通中所需的金属货币量所引起的纸币贬值,物

高中政治经济学知识点总结

高中政治经济学知识点总结 一、货币 (一)货币的本质 1、商品的基本属性 商品就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构成商品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就是劳动产品,二就是用于交换。 商品具有使用价值与价值两个基本属性。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就是商品的使用价值。它就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就就是商品的价值。价值就是一切商品所共有的东西。它就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就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2、货币的产生与本质 货币就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偶然的物物交换,扩大的物物交换,一般等价物为媒介的交换,以货币为媒介的交换。 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就就是货币。货币的本质就是一般等价物。 3、货币的基本职能 货币的职能就是货币本质的体现。货币从产生时起就具有价值尺度与流通手段两种基本职能。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就就是把商品的价值用货币表现出来,现实生活中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即可。用货币表现出来的商品的价值,叫商品的价格。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就就是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它需要现实的货币。 4、金属货币与纸币 纸币就是金属货币的代表,与金属货币相比,纸币的制作成本低,更易于保管、携带与运输,避免了铸币在流通中的磨损。所以,纸币被世界各国普遍使用。 纸币就是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否则,会引发通货膨胀或导致通货紧缩。 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时各应实行什么对策? 通货膨胀对策:实行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与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控制货币供应量与信贷规模,具体来说A要大力发展生产,增加有效供给;B提高银行贷款利率与提款准备金率,紧缩银根,

政治经济学考点梳理

政治经济学考点 第一章 1.何为资源?经济学对资源的经典分类如何? 资源:在经济学上称为禀赋和要素,是指人们可资利用,投入利用后能生产出满足人们欲望的经济物品的各类财货。 经典分类:土地、劳动、资本、企业家才能 2.何为经济体制?经济体制有哪些基本类型?请解释不同的体制类型。 经济体制 经济体制(Economic system):从本质上看,经济体制是指一定社会的资源占有与配置的方式。具体表现为一定区域内(通常为一个国家)制定并执行经济决策的各种机制的总和。它是一定经济制度下国家组织生产、流通和分配的具体形式或者说就是一个国家经济制度的具体形式。 按照资源配置和利用的方式不同,经济体制可大体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自然经济:自给自足,基本不存在专业化的分工、协作和交换,不存在产品过剩或短缺,但生产效率低下。 计划经济:由中央计划部门统筹规划,依靠行政命令,自上而下地下达生产指标,完成资源配置的生产组织方式。有专业化的分工、协作和交换,因决策失误,会出现产品过剩或短缺,而且因缺乏激励机制而导致生产效率低下。 市场经济:分散的经济主体受利益驱动,自发地响应市场信号,在市场这一看不见的手的指挥下,完成资源配置的经济组织方式。 3.简述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自主的市场主体:自由企业制度是自主的市场体系的核心。为保证企业的独立自主性,企业必须具备独立的财产权和自主的决策权。 完备的市场体系:市场体系应该是完整的、统一的、开放的和竞争有序的。 健全的法律体系:市场经济关系的法制化和契约化;经济管理的规范化和制度化。 间接的宏观调控:市场经济中,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主要体现为宏观调控,它是一种间接的、运用经济杠杆实施的总量调控。 必要的社会保障:社会保障是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支撑系统和安全阀,包括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助和社会优抚等。 4.何为数量调节和价格调节? 当供求不平衡时,调节供求的方式有两种: 数量调节(供给调节) 价格调节(需求调节) 5.何为同质竞争和异质竞争? 同质竞争—价格竞争/异质竞争---非价格竞争(包括技术竞争、质量竞争、服务竞争、品牌竞争、并购竞争等)

(完整版)自考00009《政治经济学(财经类)重点讲解

1、政治经济学为什么具有阶级性 政治经济学,无论是资产阶级经济学(包括当代西方经济学还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都具有鲜明的阶级性。这是因为,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内容,涉及人们的经济利益关系,而经济利益关系在存在阶级关系的社会中,会表现为阶级利益关系。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从其整个思想体系来说,是为资产阶级的经济利益服务的。政治经济学都是有阶级性的。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怎样产生和发展的?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产生的历史背景是:一方面,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已经成熟,无产阶级作为新生产力的代表登上了政治舞台,并开展了强大的工人运动。 另一方面,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和空想社会主义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提供了理论来源。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批判地继承了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中的科学因素,揭示了资本主义的运动规律。在继承古典经济学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创立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并以此为基础,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 (3)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创立的政治经济学,主要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并对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体制提出了一些预见性设想。 (4)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不断发展和创新的经济学科,它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开放中获得重大发展发。 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总体上说,是研究特定社会制度中的社会生产关系,即经济利益关系,揭示社会历史发展中的经济规律。 (2)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所结成的相互关系,它属于经济利益关系。 (3)狭义的生产关系是指直接生产过程中所结成的人与人的关系,广义的生产关系是指社会再生产过程中诸环节、诸方面的关系,既包括直接生产过程中的关系,也包括分配关系、交换关系、消费关系。 (4)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关系时,不是研究它的表面现象,而是揭示生产关系产生、发展、变化的规律性,即研究各种客观经济规律。经济规律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4、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同社会主义部分的研究对象有什么异同?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与资本主义部分的研究对象,既相统一,又有差异。 (1)二者有统一面。二者都是研究社会生产关系,即经济利益关系,揭示经济运动规 (2)二者有差异面。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重在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研究,揭示其内在矛盾、阶级对抗性和资本主义制度产生、发展与灭亡的客观规律,揭示资本主义终将被社会主义所取代的历史必然性。而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则重在研究怎样巩固、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实现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富裕的经济利益。 5、学习政治经济学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我们认识客观世界和社会历史发展规律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与方法,也是我们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理论武器。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社会主义运动和社会主义革命的理论武器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认识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和树立共产主义世界观的科学依据 (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基础 (4)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提高马克思主义自觉性和改造世界观的指导思想 6、为什么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实现了阶级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代表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利益的经济学说,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一门提示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的科学,具有高度科学性和真理性。 (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之所以能够实现阶级性和科学性的统一,因为工人阶级及其政党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其阶级地位和阶级利益同社会历史发展方向相一致,它越是正确地提示经济规律,其理论就越具有科学性,便越符合工人阶级的阶级利益。 7、为什么要加强对当代资本主义的研究?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之所以要,加强对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的研究,这是因为: (1)这是我国改革发展的需要。在当今经济全球化、我国加入WTO、国内经济融入国际经济的条件下研究我国的改革与发展,需要联系国际经济关系,借鉴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与运行方面的经验和成果。 (2)资本主义经济有新的发展变化。二次大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一些新现象、新变化、新特点,需要加以研究。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要点.

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核心考点 1,导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基础:辩证唯物和历史唯物;基础是劳动价值论)(一) 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主要理论来源是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②物质资料生产包括生产(决定)、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 ③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马政经研究出发点。④经济规律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体现了社会经济运动的必然趋势。(研究 对象是社会生产关系,社会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具体形式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根本任务是揭示经济规律) 2,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马克思政经的枢纽)(二)★★ ①商品: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 ②使用价值:是通过交换满足他人需要,体现商品的自然属性;具体劳动创造 ③价值: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体现商品的社会属性。抽象劳动创造 ④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是使用价值在交换时进行量比较的基础。生产资料的价值是借助生产者的具体劳动转移到新产品中 ⑤商品的二因素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二重性决定的。 ⑥生产商品的劳动,一方面是具体劳动,形成使用价值,另一方面是抽象劳动,创造价值。3,商品的价值与价值量(二) ①商品的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抽象劳动,商品的价值量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抽象劳动量。 ②价值的质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③价值的量是凝结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数量。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④商品的价值量只能决定于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同类商品的生产者之间竞争中实现的。⑤复杂劳动创造的价值量等于倍加的或自乘的简单劳动创造的价值量 4,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二)★ ①商品的价值量会随着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劳动生产率是单位时间生产的产品数量。 ②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同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与体现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量成正比。社会必 要劳动时间是以简单劳动为尺度的 ③商品的价值量决定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取决于部门平均劳动生产率。 5,货币的本质和职能(二)★★货币之所以能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是因为金银的天然特性适合充当货币 ①货币是商品交换过程自发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商品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②

政治经济学巴欧巴欧知识点

1 一、主要概念: 1.生产:是指人们创造社会财富的实践活动。 2.生产力:是指人们改造和征服自然,生产社会财富的能力。 5.生产关系:是指生产过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6.生产方式:是指人们谋得社会财富的方式。 7.经济规律:是指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二、主要问题: 1.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1)政治经济学是在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统一中研究生产方式,其研究对象是社会生产方式及其运动规律。 (2)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根本任务是提示生产方式运动的规律,即经济规律。 2.社会生产总过程各环节之间的关系 (1)生产是指人们创造社会财富的实践活动。它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生产是指直接生产过程;广义的生产是包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环节的统一体。 (2)在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中,生产起决定作用,而分配、交换、消费则反作用于生产。具体来说: 生产的决定作用表现在:第一,分配、交换、消费的对象是由生产提供的,没有生产就没有分配、交换、消费。第二,生产的发展状况决定分配、交换、消费的水平、结构和方式。 分配、交换、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表现在:第一,分配、交换、消费是生产的实现,又是生产连续进行的条件, 没有分配、交换、消费,生产既无意义也不能连续进行;第二,分配、交换、消费对生产发展有重大影响,如适应生产的要求则会推动生产的发展,反之就会阻碍生产的发展。

3.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 (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的两个方面。 (2)生产力是指人们改造和征服自然,生产社会财富的能力。它包括生产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和劳动力两个因素,体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3)生产关系是指生产过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生产关系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生产关系包括直接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狭义的生产关系)和分配、交换、消费等环节上人与人的关系,其基础是生产资料所有制。 (4)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构成生产方式。在这个统一体中,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表现在:第一,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状况;第二,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发展变化。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表现在:第一,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和发展要求时,它推动生产力发展;第二,当生产关系不适合于生产力状况和发展要求时,它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4 科学技术与与生产力(结合第九章) 4.经济规律 (1)经济规律是指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2)经济规律的客观性是指它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人们不能任意创造规律,也不能任意消灭或改造规律。 (3)与自然规律相比,其特点为:第一,经济规律是随经济条件的改变而改变的;第二,经济规律发生作用不能离开人的社会经济活动;第三,在阶级社会里,人们认识和利用经济规律带有阶级性。 (4)与经济规律随经济条件改变相适应,经济规律分为三种:一是为数很少的一切社会共有的经济规律,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对立统一规律;二是几个社会共有的经济规律,如商品经济的价值规律;三是某一社会特有的经济规律,如资本主义特有的剩余价值规律。 (5)尽管经济规律是客观的,但人们可以发现、掌握、利用规律,即人们可以在认识经济规律的基础上,利用经济规律为社会谋福利。在经济活动中,如果人们

高一政治经济学重点知识归纳

高一政治经济学重点知识归纳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高一政治经济学重点知识归纳》的内容,具体内容:高一政治经济必修课本中,每一节课的内容都有需要同学们掌握的重要知识点,下面是我给大家带来的,希望对你有帮助。高一政治经济学重点知识(一)1.积累和消费:国民收入的分配按... 高一政治经济必修课本中,每一节课的内容都有需要同学们掌握的重要知识点,下面是我给大家带来的,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一政治经济学重点知识(一) 1.积累和消费:国民收入的分配按最终用途分为积累和消费。①所谓积累就是国民收入中用于扩大再生产、非生产性基本建设和社会物资储备的部分。所谓消费就是国民收入中用于消费的部分,包括个人消费和公共消费,公共消费亦称社会消费。②积累和消费是既相互促进,又存在不一致的关系。③正确处理积累和消费的关系就要:使积累和消费部分都应当有所增长基础:生产发展,国民收入增加;必须同国民收入的物质构成相一致;必须正确处理国家、企业、个人三者之间的关系。 2.财政、预算、财政收入和支出: (1)财政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力而进行的社会产品分配,包括国家的收入和支出,财政本质上是一种分配关系。 (2)国家预算:经过法定程序批准的国家年度收支计划。预算是国家财政的主要环节。 (3)财政收入与支出

财政收入可以分为税收收入、国有企业上缴的利润收入、债务收入和其他收入,也可以概括为税、利、债、费四种形式。财政支出具体表现为财政资金的安排、供应和监督使用的过程,它反映了财政资金的去向和用途。 (4)财政收支关系: ①财政收支平衡:当年国家财政收入等于支出或收入大于支出,略有节余。在预算和决算中,收支相等是最理想的状态。这样,财政资金得到了是充分的利用,从而有利于促进经济建设的顺利发展。②财政赤字:当年财政收入小于支出,出现差额的经济现象。 3.财政的作用:①国家通过财政可以有效地调节资源配置。②国家通过财政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③国家通过财政可以有力地促进科学、教学、文化、卫生事业的发展。④国家通过财政可以有利于促进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⑤财政是巩固国家财政的物质保证。 财政政策:国家根据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为达到一定目的而制定的指导财政工作的基本方针和准则。国家通过财政收入与财政支出(包括税收,增减国债的发行)方向和数量的确定,及其对数量增减变化的调整来调节社会总需求。 4.税收,税收的基本特征 税收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依法无偿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 税收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三个基本特征。这些特征民是税收区别于其他财政收入形式的主要标志。 5.我国税收的作用:税收是组织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税收是调节经济

政治经济学重点整理

政治经济学重点整理 第一章☆一物质资料得生产就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得统一 物质资料生产就是政治经济学研究得主要出发点,政治经济学得研究对象就是社会生产关系。 生产力:人们运用生产资料,创造社会财富得能力。就是推动社会生产发展得决定因素。包括劳动对象、劳动资料与劳动者三个要素。 劳动对象: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直接加工改造得对象。(一类就是没有经过人类劳动加工过得自然物质;另一类就是经过人类劳动加工过得物质。) 劳动资料:也称劳动手段,就是人们在劳动过程中用以改变或影响劳动对象得一切物质资料与物质条件。最重要得就是生产工具。生产工具得发展状况,就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得物质标志。 劳动者:具有劳动经验与劳动技能得人。就是生产力构成要素中最重要得决定性得因素。 生产关系: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得各种经济关系。使人们最基本得社会关系。包括三个方面: 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直接生产过程与交换过程中所处得地位与关系;产品得分配关系。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得统一,构成物质资料得生产方式。它们既矛盾又统一,构成人类社会生产方式得不断运动。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与发展得要求,这就是人类社会发展得客观规律。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得矛盾就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得基本动力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得矛盾,就是制约社会生产方式发展得重要因素。 上层建筑:生产关系得综合构成社会得经济基础,在这个经济基础之上,建立起来得政治法律制度以及与它相适应得政治、法律、哲学、宗教、文艺等意识形态。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放作用于生产力 政治经济学就是研究生产关系得一门科学。 二物质资料生产与在生产得过程 生产——分配——交换——消费 (起点) (中间环节) (终点) 政治经济学得任务:作为一门以生产关系为研究对象得理论经济科学,揭示生产关系及其实现与发展得运动规律就是它得根本任务。 政治经济学得性质:阶级性、实践性、科学性 政治经济学得方法:历史唯物主义方法、唯物辩证法 政治经济学得意义:社会主义革命得经济理论依据、 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得经济理论依据、 运用科学世界观与方法论得典范、 财经专业得理论基础与社会科学得重要知识 第二章商品与货币 ☆商品得二因素:商品就是用来交换得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与价值两个因素。 使用价值: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得属性。使用价值总就是构成社会财富得物质内容,就是交换价值得物质承担者。 商品得交换价值:商品能够通过买卖同其她商品相交换得属性。首先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得量得关系或比例。 商品交换价值比例就是由商品价值决定得。价值就是交换价值得基础与内容,交换价值就是价值得表现形式。价值就是商品得社会属性。价值体现人们交换劳动得生产关系,就是一个历史范畴。 价值:凝结在劳动产品中得无差别得一般劳动。价值体现得就是人们交换劳动得生产关系,这就就是价值得实质。她就是商品得本质特征,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互相交换得社会关系。 使用价值与价值得矛盾统一:对立:商品交换过程中,买卖双方价值与使用价值只能得其一。 统一:商品就是使用价值与价值得统一体。使用价值就是价值得物质承担者,价值就是商品得本质属性。☆劳动得二重性:生产产品得劳动具有二重性,既就是具体劳动,又就是抽象劳动。 具体劳动:在特定具体形式下进行得千差万别得劳动。创造了商品得使用价值。放映人与自然地关系,具有永恒性》抽象劳动:抽去了具体形式得一般人类劳动。它创造商品得价值。体现商品经济得社会关系。 劳动得二重性同商品二重性得关系:商品得二因素来自于劳动得二重性。(使用价值→生产力;价值→生产关系) 三、商品得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得社会必要时间决定得 ☆个别劳动时间:各个生产者实际耗费得劳动时间就就是个别劳动时间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现有得社会正常得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得劳动熟练程度与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得时间。(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可获得超额价值。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缩短意味社会生产力得提高与发展。) 价值形式得演变:简单得价值形式、扩大得价值形式、一般得价值形式、货币形式 ☆货币就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得特殊商品,本质就是一般等价物 货币得职能:价值尺、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 ☆价值规律:(基本内容与要求)商品得价值由生产商品得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按照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得价值量进行。商品价格与价值偏离得现象,实质上就是价值规律发生作用得结果,就是价值规律作用得表现形式、表现形式:价格受供求关系得影响自发得围绕价个上下波动

政治经济学知识点(详细版)

一、主要概念: 1.生产:是指人们创造社会财富的实践活动。 2.生产力:是指人们改造和征服自然,生产社会财富的能力。。 5.生产关系:是指生产过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6.生产方式:是指人们谋得社会财富的方式。 7.经济规律:是指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二、主要问题: 1.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1)政治经济学是在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统一中研究生产方式,其研究对象是社会生产方式及其运动规律。 (2)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根本任务是提示生产方式运动的规律,即经济规律。 2.社会生产总过程各环节之间的关系(√) (1)生产是指人们创造社会财富的实践活动。它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生产是指直接生产过程;广义的生产是包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环节的统一体。 (2)在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中,生产起决定作用,而分配、交换、消费则反作用于生产。具体来说:生产的决定作用表现在:第一,分配、交换、消费的对象是由生产提供的,没有生产就没有分配、交换、消费。 第二,生产的发展状况决定分配、交换、消费的水平、结构和方式。 分配、交换、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表现在:第一,分配、交换、消费是生产的实现,又是生产连续进行的条件, 没有分配、交换、消费,生产既无意义也不能连续进行;第二,分配、交换、消费对生产发展有重大影响,如适应生 产的要求则会推动生产的发展,反之就会阻碍生产的发展。 3.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 (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的两个方面。 (2)生产力是指人们改造和征服自然,生产社会财富的能力。它包括生产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和劳动力两个因素,体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3)生产关系是指生产过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生产关系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生产关系包括直接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狭义的生产关系)和分配、交换、消费等环节上人与人的关系,其基础是生产资料所有制。 (4)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构成生产方式。在这个统一体中,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表现在:第一,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状况;第二,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决定生产关系 的发展变化。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表现在:第一,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和发展要求时,它推动生产力发展;第二,当 生产关系不适合于生产力状况和发展要求时,它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4 科学技术与与生产力(结合第九章) 4.经济规律 (1)经济规律是指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2)经济规律的客观性是指它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人们不能任意创造规律,也不能任意消灭或改造规律。

政治经济学重点难点总结

政治经济学 注意: 1.掌握基本原理及其叙述方法(文字组织) 2.紧密联系实际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导论 理解三个基本问题: 1.政治经济学和经济学的关系(都属于理论经济学)。 2.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主要任务。 3.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现实意义。 第一章商品与货币 知识要点: 1.商品的二因素以及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 2.价值形式的发展与货币的起源;货币的本质和职能;货币流通规律。 3.价值规律在商品经济中的作用(可以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中“市场机制”一章来理解)。 重点: 1.商品价值的质的规定性和量的规定性。 2.为什么说劳动的二重性学说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提示: (1)劳动的二重性学说解释了商品的二重性,从而为劳动价值论奠定了科学基础。 (2)从劳动二重性出发,马克思论证了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价值增值过程,揭示了剩余价值是由剩余劳动创

造的,从而为剩余价值理论提供了科学依据。 (3)在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理论的基础上,马克思区分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进而提出了资本的有机构成学说。 (4)在前面三点的基础上,马克思提出了资本积累理论,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理论,以及剩余价值分配理论,从而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运动规律以及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 3.从发展的角度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的新认识。 4.价值规律与市场机制的关系?价值规律在资源配置中起什么作用? 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中“市场机制”一章来理解,也可以结合西方经济学中关于市场对资源配置的作用来理解。 提示: (1)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中的基本规律,市场机制是这一规律的作用形式。 (2)价值规律揭示了商品价值的决定、实现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之间的内在关系;而市场机制不过是表现这种关系的外在形式。 思考题: 1.劳动价值论有何现实意义? 提示: 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出发点:资源怎么配置和财富怎么分配。 今天的现实问题:我们要搞市场经济,但是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循。我们的现实经济处于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型期,存在着很多矛盾,比如收入分配不公等。而按劳分配仍然是我们经济体中的主要收入分配方式。尽管市场经济建设需要各要素都参与分配,但问题在于我们目前过于强调资本等要素的分配,而忽略了劳动这一基本要素。 2.马克思揭示的货币流通规律与现实经济中的纸币流通规律有何关系?

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期末复习重点

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 导论: 生产力:是人类社会生产物质资料的能力。 包括三个最基本要素:(1)劳动者劳动;(2)劳动资料;(3)劳动对象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社会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 科学抽象法:科学抽象法包括两种互相区别、互相联系的方法,即从具体到抽象的研究方法和从抽象到具体的叙述方法。科学抽象法就是运用人们思维的抽象力,从大量的社会经济现象中,抽去外在的、偶然的、非本质的联系,找出内在的、必然的、本质的联系,形成科学理论体系的方法。科学抽象法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研究方法,是唯物辩证法的具体运用。运用科学抽象法能够深刻地反映社会经济现象的本质,阐明经济范畴和经济规律。政治经济学离开科学抽象法将陷于现象形态的肤浅研究,无法揭示支配经济现象和发展过程的内在的、本质的规律。 第一章:商品 商品: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或两种属性。 商品价值量:是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商品的价值是由劳动创造的,所以商品的价值量是由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量决定的。劳动量是由劳动时间来衡量的,所以价值量的大小是由劳动时间的多少决定的。商品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是由形成价值的实体抽象劳动的性质所决定的。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个别劳动时间:各个商品生产者生产商品实际消耗的劳动时间。形成商品的个别价值。 相对价值形式:是在商品交换中使自己的价值得到相对表现的形式。 等价形式:是某种商品充当价值的代表与另一种商品直接交换的形式。 第二章:货币 货币职能:(1)价值尺度;(2)流通手段;(3)贮藏手段;(4)支付手段;(5)世界货币货币的五种职能之间存在着有机的联系,他们共同的体现着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的本质。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的基本职能。所谓“一般等价物”,就是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的统一,前者是表现商品价值,后者是实现商品价值。由于货币可以表现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可以买到一切商品,它就成了社会财富的代表,由此形成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的职能。货币的五种职能是随商品经济的发展逐步出现的,它们反映着商品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 价格:用货币表现的商品价值叫做价格,它代表着商品与货币的交换比例。 纸币:纸币是代表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工具。 货币流通规律: 货币量的决定因素及其相互关系就是货币流通规律。 如果用P表示商品的一般价格水平,用Q表示商品的数量,P*Q就是待实现的商品价格总额,用V表示单位货币在一定时间内的平均流通速度,则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G可表示:G=(P*Q)/V. 假定延期支付的商品价格总额为C,本期到期支付的债务总额为D,互相抵消的交易总额为E。则流通中实际需要货币量的公式就调整为:G=(P*Q-C+D-E/V.

政治经济学重点整理笔记

社会再生产包括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的四个环节。一经济规律: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客观的必然联系。 定的生产决定一定的消费、分配、交换和这些不同要素相互之间的一定关系。当然,生产就其单方面形势来说也决定于其他要素。Cc 经济规律具有客观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商品经济:以商品交换为目的,包含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经济形式。商品经济是在自然经济基础上产生的,与自然经济相对应的经济形式。 商品经济产生的前提:社会分工、剩余产品的出现兵分属不同生产者所有。 商品价值: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 价值体现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相互交换劳动的经济关系 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历史范畴。 劳动二重性:商品的二要素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决定的。商品的是由价值与价值是由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决定的。 1具体劳动是从具体形态来考虑的,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是永恒范畴。抽象劳动创造商品的价值,是撇开了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是商品的社会属性,是历史范畴。 2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商品的两个方面,在时间上空间上都不能分离。 3具体劳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条件,自然属性,永恒范畴。抽象劳动,社会属性,历史范畴,商品生产的历史性决定抽象劳动的历史性。 4在商品经济中,具体劳动才需要转化为抽象劳动,人类脑力和体力的耗费才形成价值,在不存在商品经济的条件下,人类的劳动就只表现为具体劳动。 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理论,‘资本有机构成,资本积累,社会资本再生产’ 抽象劳动:撇开劳动的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个别劳动与社会劳动:个别劳动与社会劳动的对立在商品生产中表现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对立,进而产生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 是商品经济内在矛盾的根源——用商品交换解决。 个别劳动时间:各个商品生产者实际耗费的劳动时间。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两种含义之间的关系:1 在现有的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的平均劳动强度和熟练程度下制造某种实用价值所需要的时间。2 社会总劳动中按一定比例用来生产某种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 1第一种含义。 2是在生产同种商品的不同生产者之间形成的,涉及的是同种商品生产上的劳动耗费。 3第二种含义。涉及的是社会总劳动时间在各种商品上的分配,作用的是不同商品的价值量被社会接受的程度。不同商品的供求状况会直接影响或决定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生产条件:……可见供求关系对价值的影响是通过改变生产条件实现的,而决定价值的仍然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4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两种含义具有相关性,共同决定商品的价值。第一是指价值的决定,第二是指价值的实现。两个也有区别:第一是从社会生产来,第二是从社会需要来。第一是单位商品价值,第二是部门商品的价值。第一涉及劳动消耗,第二涉及社会规模的使用价值。经济调节的目标是:社会总劳动时间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分配到各个部门。 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的关系:劳动生产率越高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越多,则生产单位产品的劳动时间越少,从而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便越小。 市场经济:以市场为基础进行资源配置的经济。 市场机制:价格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价格机制是最基础的机制。价格机制处于核心地位。 价值形式的发展:简单的偶然的个别的价值形式、总和或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货币价值形式(了解每个阶段的具体形式) 商品价格: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 商品价格的变动:既取决于商品价值的变动,也取决于货币价值的变动。 商品流通W—G—W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