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的重心

太极拳的重心
太极拳的重心

太极拳的重心

练拳跟松沉有关的是人的重心.练太极拳者的重心,总共有四种。第一,实际重心,人体的真实重心。第二,意念重心。打拳时要用腰脊带动,这腰脊就是意念重心。用丹田带动全身打拳。所以意念重心是可变的。拳看起来是用胯带着打的。所以意念重心可以是大胯.也有人用尾闾带着打拳.第三,感觉重心,打拳时你自己感觉到的你的重心在那里,如果你沉到脚底了,你一定感觉的到。一般沉到膝盖以下者推手就不错了。从小腿肚,到脚脖子再沉到脚底,用不了多长时间。只有走平面太极拳架才好体验感觉重心。而快速松沉到脚底的一个重要关键就是尾闾中正。第四,功夫重心,功夫中心是前三种重心的结合。真正技击时,内家拳是以功夫重心取人。功夫重心在对比自己弱的对手时比较好感觉。功夫重心一般在丹田。

在移动中重心看人的鼻子,你的鼻子后仰,说明你的重心在后面,鼻子往前,重心在前面。躲闪时,鼻子就不断在移动。

所以打拳时能持有深长的自然呼吸,但运动中是半带神意办梦游。因此在打拳时,意念重心时有时无。推手时有一阵到是意在脚底。但自从大胯有向下松沉的感觉后,推手时也很少向下调意。再后,打拳和走猫步都有力在脚踝之上的感觉,不久可以感到沉到脚底了。

太极拳推手讲究不丢不顶,沾粘连随。而不丢不顶沾连粘随的基础就是要能松的脚底。如果能松到脚底,推手时遇力就走,这是真正的化劲。如不能沉的脚底,一般就会条件反射的生拨硬勾,或顶或丢。这是很正常的现象,所以沾粘连随其实不是入门的功夫。

即便是能松到脚底了,在初期也发不出好的劲,但在喂劲时可以玩得不错。这就是为什么有的太极拳师傅很热衷于喂劲表演。因为他的功夫只能玩,而不能用。

太极拳课程标准

太极拳课程标准 课程编码:课程类别:公共基础课 适用专业:所有专业授课系(部):体育部 学分学时:1个学分 24学时编写执笔人:牛广 教研室主任审核签字:审核日期: 系主任审定签字:审定日期: 1.课程性质和课程设计 1.1课程性质与作用 太极拳课程是一门大学体育的基础课程,是高校体育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大学生身心教育起着重要的作用。 太极拳是具有中华民族风格和特色的传统体育项目。它历史悠久,内容丰富,风格独特,形式多样,强调内外兼修,体用兼备,全面发展。经常参加太极拳锻炼,不仅可以强健体魄,防身自卫,还能磨练意志,陶冶情操,愉悦身心,增进交流和友谊。 1.2课程设计的理念与思路 太极拳课程的设计理念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密结合我国教育教学改革的实际和太极拳运动的专项特点,以传授武术基本理论、基本动作和套路为出发点,加强对学生职业体能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培养能胜任本职工作,掌握一门健身技术,为身心健康奠定基础。 该课程指导思想、教学目标明确,课程的建设理念和教学内容充分体现了基础性、时代性和前沿性的要求。该课程具有显著的特色,课程在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进行教学的同时,注重与科研结合。 2.课程目标 要求学生在掌握太极拳运动基本技术技能的基础上,一则通过开展太极拳教学,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神经系统的灵活性,培养顽强拼搏的意志品质;二则通过开展太极拳教学,把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武德,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等作为开展太极拳教学的目标。 3.课程内容 3.1教学内容的针对性与适用性 结合我校的特点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要求,太极拳教学中针对学生全面发展其身心素质,如:太极拳可以提高腰腹力量、下肢力量和耐心,加强对学生职业体能和心理承受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胜任本职工作,掌握一门健身技术,为身心健康奠定基础。教学内容难度适中,适合每位学生。 3.2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 太极拳课程分为理论部分和实践部分,理论课为2学时,实践教学22学时。

陈瑜先生传授太极拳内功心法

陈瑜先生传授陈氏太极拳内功心法 一代太极大师陈照奎先生曾说:“没功夫,技巧也是空的;功夫不出,什么技巧也不顶用,关键是出功夫。”这里讲的“功夫”就是内劲功力。从所周知太极拳除养生外,还具有较强的技击作用。技击正是靠内劲功力来达到其目的的。杨氏三代在近代威显武林,陈家沟也不乏继往开来之人,这都是靠内劲功力显名创派,提高知名度的。因此太极拳讲究功夫与技巧,功力是技术的基础,而技巧又是内劲功力发挥得恰到好处的保证。所以我们练习太极拳技击,必须培植内劲功力。如果训练内劲,达到具有随心所欲的高强功力,加之配合以无极和太极的神奇技巧,便是所向披靡的拳技。太极拳内劲功力是考查一个拳手的必检之课,是衡量一个太极技击家功夫高低的重要标志。一个太极拳手必须精通一门(一式)太极拳,并融合多式太极拳或其他拳术之精华,互相吸收,方能成为高手。任何一位卓有成就的太极拳家不只熟悉一门拳术,他触类旁通,把其他拳术都溶合在自己的拳技中了。所以我们不能简单地、机械地把他划归为哪一类太极拳。在练习太极拳时各自会形成一个独特风格,这样就产生出陈、杨、吴、武、孙等多式太极拳,还包括现在整理的赵堡太极及武当太极。太极拳的演变绝不是孤立的存在的,它们互相溶合渗透,吸收变通以至改造创新。正因为如此,太极拳的发明是历史文化(传统武术)积淀后,经智者、高加之配合以无极和太极的神奇技巧,便是所向披靡的拳技。 太极拳内劲功力是考查一个拳手的必检之课,是衡量一个太极技击家功夫高低的重要标志。一个太极拳手必须精通一门(一式)太极拳,并融合多式太极拳或其他拳术之精华,互相吸收,方能成为高手。任何一位卓有成就的太极拳家不只熟悉一门拳术,他触类旁通,把其他拳术都溶合在自己的拳技中了。所以我们不能简单地、机械地把他划归为哪一类太极拳。在练习太极拳时各自会形成一个独特风格,这样就产生出陈、杨、吴、武、孙等多式太极拳,还包括现在整理的赵堡太极及武当太极。太极拳的演变绝不是孤立的存在的,它们互相溶合渗透,吸收变通以至改造创新。正因为如此,太极拳的发明是历史文化(传统武术)积淀后,经智者、高下,使呼吸与动作相结合锻炼,在精神意念贯注之中,体内形成的一种既沉重又轻灵,既刚硬又柔软的劲力。也就是说,太极拳的内劲是通过技击性专

论太极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论太极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摘要:本文由太极拳、太极内涵入手,通过与中国传统文化,如《周易》、老子学说、中国传统养生学、宗教、兵家、中国传统美学的分析对比,深入浅出的阐述了太极文化根源于中国传统文化这一观念,并明确点明二者是相辅相成、共同完善发展的。 如今说起中国武术,总会让人想到太极;提起中国文化,亦少不了太极文化。那么,中国传统文化与太极文化有什么关系呢? 所谓“太极” 太极拳,殆技而近乎道者也。以静制动,以柔克刚,不矜才,不使气,雍容大雅。太极拳世所公认为武当丹士张三丰所创,在明代时就已定型。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代有传人,绳绳不绝。太极拳是中国传统文化土壤中长出来的一支奇葩,在长期发展中人们赋予它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色彩,其理论根基坚实,显现出高贵的文化气质。 太极,即是阐明宇宙从无极而太极,以至万物化生的过程。其中的太极即为天地未开、混沌未分阴阳之前的状态。两仪即为太极的阴、阳二仪。《系辞》又说:“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其意指浩瀚宇宙间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包含着阴和阳,以及表与里的两面。而它们之间却既互相对立斗争又相互资生依存的关系,这即是物质世界的一般律,是众多事物的纲领和由来,也是事物产生与毁灭的根由所在。天地之道,以阴阳二气造化万物。天地、日月、雷电、风雨、四时、于前午后,以及雄雌、刚柔、动静、显敛,万事万物,莫不分阴阳。人生之理,以阴阳二气长养百骸。经络、骨肉、腹背、五脏、六腑,乃至七损八益,一身之内,莫不合阴阳之理。这一理论建立至今凡两三千年,仍在为人们描述万象。 太极文化与传统文化的交融 太极拳是武术,但又绝不是一般的武术。她所以能具有那么悠远深长、经久不衰的感人魅力,正在于她把根深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肥沃土壤之中,她是中华武术宝库中一颗不断闪耀着传统文化光辉的璀璨明珠。 太极文化与《周易》 《周易》是传统哲学的根,《周易》的核心思想就是“阴阳相济”。以《周易》为根的传统哲学很重视人体生命与自然社会中矛盾的普遍性,认为“一阴一阳谓之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揭示出事物中正反、强弱、生死、远近、前后、上下、虚实、难易、动静、快慢、刚柔、美丑等诸矛盾“负阴抱阳”,既对立又统一,彼此相互依赖、相互关联、相生相成、相形相亲的关系。太极拳就是依据传统哲学中这种既对立又统一、阴阳相济、阴阳互根互生的思想来构建其拳理和拳架造型的,历经先辈前贤们长期揣摩实践,历尽艰辛反复演练形成了太极拳非圆即弧、非顺即逆、刚柔相济、开合相寓、虚实相生、快慢相间、轻沉兼备、内外兼练、对立平衡、八面支撑等一整套拳理拳法。由此,传统哲学思想完美地演化成了太极拳的拳学理论,并且具体落实到了拳法的每

图文教你武当秘传的太极拳八式[4P]

图文教你武当秘传的太极拳八式[4P] 这套简化武当拳共八式。全套演练由起势到收势仅一个来回,所需时间约1分30秒左右。演练动作由慢至稍快,再由稍快到慢结束,形成一个高潮之后,静神平气收势。如果感到演练意趣还浓厚,可按反式再练一次。整个套路演练起来宛如动静自若、神表自在的游龙,轻松奔放地拧转翻裹,使练习者感到明快西藏畅,舒适快慰,神怡爽心。老中青不同年龄层次的人们习练,均能起到养生、健身、防身的作用。简化武当拳是在武当拳初级综合套路的基础上选编而成的,便于武当武术爱好者初学和入门。一般情况下可在120分钟内基本掌握全套动作;两天训练,可以熟记全部内容。这套套动作虽少,但每一个动作都隐含养生、技击内容。认真习练到一定程度后,善悟者或对武当拳研练有造诣者,均能阐释或领悟其健身、防身作用。具有隐秘的养生,尤其是技击性。动作要求(1)动作阴阳,交合运变,体现势正、招圆、松静、柔绵之功;(2)手眼身法步高度配合一致,做到手到、眼到、身到、步到;(3)动静相间,刚柔并济,蓄气轻缓,发劲快打;(4)稳定时无物无我,运动时得意忘形,轻松自在。行拳走架歌八式简化武当拳,无极起势鼓荡丹,两仪开合掳带连,鹤飞展翅气沉田。旋转乾坤开胯髋,野鸡蹿林走连环,五龙暗渡偷掌腿,侧人打钟架压点。阴阳别翅藏奇巧,合抱

太极身安健,式法虽少万遍练,通幽入奥功德满。八式动作说明与图解(一)无极起势1、预备势两脚并步自然站立,身体中正,两臂自然下垂,置于身体两侧,舌轻搭上腭,齿轻叩,口微合,呼吸自然,双目平视,心意纯静(如图1)。2、无极桩法双手从两侧合抱于丹田处,手势成阴阳八卦子午诀(即左手拇指与其它四指轻握,右手拇指从左手空拳眼中插入,指尖顶于食指、中指根节处,其作四指并掌拢覆于左手背上)。然后,用鼻轻、匀、细缓深吸一口气,闭气,鼓荡丹田8次,再呼气。微静,将口中津液分三口咽下(如图2)。要点:轻松自然,收腹提肛,含胸拔背(腹微收,肛有自提之势;胸微含,背有自拔之形,调节身体中正);虚领顶劲(意觉脖领中空,并微拉脖领使其中空之气上提百会,调节得法必使百会至尾闾会阴有气贯相融之感,微拉领脖时须配之下核内收,方才奏效)。说明:无极桩法属道门养生桩法,如得要领,站之得法,全身会有虚无飘渺之感。气之行身,无处不通,无处不透。但初学者不必刻意追求。知此理法,仅做外形即可。(二)两仪掳带1、两仪楼丹①双掌外旋,使掌心向上呈龙心掌型;屈肘后移,双拿后移至两肋旁,然后以肘腕为轴同时拧转外旋(如图3)。②接上动不停,双臂外展,双掌向体侧外伸,掌心向上,拇指向后(如图4)。③继而双臂内合,同时双掌两臂向内旋转180度,掌心向上;双掌当从体两侧向前旋转摆动至体前时,双掌回抽至两肋(如图5)。④接上动不停,如前动

《论太极拳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

2015 — 2016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 论文题目论太极拳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 课程名称特色武术(初级) 学号 XXXXXXXX 姓名 XXXXXX 学院 专业

论太极拳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本文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以及太极文化内涵的阐述,把太极拳和周易太极、阴阳五行、道家思想、孙子兵法等传统文化的精髓结合起来,其中也包括道德伦理、民族精神等更为高远的价值。本文通过对太极与传统文化内涵剖析主要分为如下几个方面:儒家的道德规范,道家的处世之道与养生要诀,佛家的禅定方法,兵家的作战思路,最后与瑜伽这一东方文化的另一智慧结晶作比较,得出了太极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与传播过程中的特殊地位。 关键词:太极拳,传统文化,太极文化,儒家思想,道家思想 一、太极拳的文化内涵与特色 太极拳是一种独具中华民族文化特色的体育项目,它将古朴的哲理基础、精妙的进击原则、卓越的健身功效、独特的审美意境以及丰富的文化内涵巧妙地结合起来,在经济全球化日益深入的今天,太极拳凭借自身独特的吸引力逐渐为世界人民所接受和喜爱。 就太极拳本身而言,具有松静为本、阴阳相济、以柔克刚的特点。太极拳是内家拳术,应做到身心兼修,即精神意气和体魄毅力综合锻炼,既要练外形动作,更要练内在的神意与内功。太极拳的外形动作要求立身中正、姿势自然、动作流畅;而内外兼修则要求以心意行气、气能沉着、收敛入骨;以气运身、身自顺遂、便利从心。王宗岳《太极拳论》开篇就讲道:“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太极拳起势于混沌寂然的无极,在神意的引领下引发感应的通遂,即太极。在由静而动、将动还静这以状态和趋势下,由太极而产生阴阳两极,此为太极拳的“道”。《太极拳论》还说:“虽变化万端,而理为一贯。”太极拳参悟人与天的统一性,这里丰富的太极图便是其结晶。圆则灵活多变,空则轻灵无滞,圆而又空则又有活泼自如、循环无碍,以生变化无穷,此为太极拳的“理”。

陈氏太极拳内功心法整理

一代太极大师陈照奎先生曾说:“没功夫,技巧也是空的;功夫不出,什么技巧也不顶用,关键是出功夫。”这里讲的“功夫”就是内劲功力。从所周知太极拳除养生外,还具有较强的技击作用。技击正是靠内劲功力来达到其目的的。像张三丰祖师名垂千古,杨氏三代在近代威显武林,陈家沟也不乏继往开来之人,这都是靠内劲功力显名创派,提高知名度的。因此太极拳讲究功夫与技巧,功力是技术的基础,而技巧又是内劲功力发挥得恰到好处的保证。所以我们练习太极拳技击,必须培植内劲功力。如果训练内劲,达到具有随心所欲的高强功力,加之配合以无极和太极的神奇技巧,便是所向披靡的拳技。 太极拳内劲功力是考查一个拳手的必检之课,是衡量一个太极技击家功夫高低的重要标志。一个太极拳手必须精通一门(一式)太极拳,并融合多式太极拳或其他拳术之精华,互相吸收,方能成为高手。任何一位卓有成就的太极拳家不只熟悉一门拳术,他触类旁通,把其他拳术都溶合在自己的拳技中了。所以我们不能简单地、机械地把他划归为哪一类太极拳。在练习太极拳时各自会形成一个独特风格,这样就产生出陈、杨、吴、武、孙等多式太极拳,还包括现在整理的赵堡太极及武当太极。太极拳的演变绝不是孤立的存在的,它们互相溶合渗透,吸收变通以至改造创新。正因为如此,太极拳的发明是历史文化(传统武术)积淀后,经智者、高手、贤哲们编创,把太极阴阳学说全面地结合于人身、肢体的运动。太极拳内劲在内不在外,它是在长期通过意识统率下,使呼吸与动作相结合锻炼,在精神意念贯注之中,体内形成的一种既沉重又轻灵,既刚硬又柔软的劲力。也就是说,太极拳的内劲是通过技击性专项训练,即在技击攻防意识的指挥下,配合呼吸,全身做各种调和有序动作,动作曲伸有一定方向和作用点、线,在不同情况下,能快能慢,空间路线可长可短(通常是走圆弧形),动作幅度可大可小体位或正或斜,均可整劲骤发。这种可刚可柔的太极内劲,练时运劲柔和,而发落到点则刚强。因此,太极拳的内劲带有刚的一面,这是太极拳的内劲带有刚的一面,这是太极拳内劲质量的刚,不是硬、蛮、呆的无变化的拙力之刚,是积柔成刚,刚柔相济。正如《拳经》曰:“看似至柔,其实至刚,看似至刚,其实至柔。”此“刚”是随机随势迅速地将隐蓄于体内的全身之力聚于一点,在刹那间迅如奔雷地爆发出来,这种力不是发后断劲的,而是变柔和之力继续运动。太极拳的这种内劲是在内力松柔的基础上,经过有规律的长期训练获得。当具有了一定的刚力基础,再把内劲功力过渡到动作自然、轻松的技巧之中。长时间的习练柔化运动,久而久之便练得棚劲弹力随心用,胸腰叠化随气行。我们再看看武术的一般劲力。它也是通过肢体的运动表现出来的一种力。这种力量也是在意识支配下,通过气息吐纳和肌肉舒缩有序化的配合而产生的。意识支配是指神经呼吸和肌肉的控制,有序

论太极拳与人体身心健康

论太极拳与人体身心健康 摘要:太极拳自诞生之日起发展至今,已普及到世界各个角落,成为人们喜爱的体育活动之一,作为强身防病和治病的方法在民间广为流传。运用文献资料法、观察法和体验法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太极拳对各个年龄段的人的身心健康都有非常好的作用。太极拳与人体身心健康的关系密不可分,经常习练太极拳会对人的身心健康会产生很多有益的影响。 一、太极拳对人身体的作用 1.太极拳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太极拳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有许多,经研究证实,太极拳锻炼能延缓心血管机能的减退,提高血液系统的功能,尤其是免疫功能,能增强机体抵抗力,延缓衰老。 2.太极拳对神经系统的作用 太极拳与其他拳种的最大区别,就在于练拳要用“意”而不用力,要求“完整”一气,前后连绵不断,全神贯注,以意导气,一招一式都是讲求意念要在身体动作前先动,意不动身不动,意动身随,意静形止。所谓意念,也即是大脑中枢神经发出的各种指令、信号。同时动作的某部分比较复杂,而要有良好的平衡能力,大脑要在紧张的活动下完成,从而提高了中枢神经系统的紧张度,对中枢神经系统能起到训练作用。

3.太极拳对人骨密度的作用 太极拳确实能降低骨矿物质丢失率,有效地降低骨折的发生机会,另外练习太极拳能显著改善肌肉力量及柔韧性,从而达到防治骨质疏松和预防由于摔倒而引起的骨折。常年从事太极拳运动,可对骨骼肌肉运动系统形成良好的刺激,有效地减少体内骨矿物质的自然丢失,使骨密度多年保持稳定,有效调节骨钙、血钙平衡。 二、太极拳对心理的作用 1.太极拳对人修心养性的作用 老年阶段,更能感受到生命的意义,更能体会到身体健康的重要。单纯的健身,以期延年益寿,而不重视健心以期修心养性,是很难达到安度余生、颐养天年、寿终正寝的目的。所以对于老年人一定要在观念上用内涵丰富的健康取代目标单一的健身,并在运动内容和形式的选择上,要注重适合老年人的生理特点,也要注重适合老年人的心理特点。 2.太极拳对自我养生的作用 太极拳有自我养生的作用,是一种积极的有着广泛社会意义的自我养生,而不是依赖保健品或药物消极养生。太极拳独特的圆滑连贯、轻柔沉着的身动,不急不躁、不张不狂的心静,心静气沉、以心行气的气敛和朴实无华、自然随意的心境,有机而统一的太极拳那种包容一切而生万象、身体开合以示阴阳的运动之中,具有对老年人抗衰祛病、延年益

杨健侯秘传太极拳内功述真

杨健侯秘传太极拳内功述真 多媒体光盘内容简介 自《杨氏太极拳术述真》一书出版后,读者渴望进一步了解和探求源远流长的传统太极拳技术精华及其所独具的文化底蕴与技艺魅力,为此,我们特请原作者编撰传统太极拳高级功法《杨健侯秘传太极拳内功述真》,以多媒体的独特表现形式全面披露杨式太极拳神意气的奥秘,以示探研、求实者. 自先师讲授的《杨式太极拳述真》一书面世后,余陆续收到海内外读者的大量来函,各省市太极拳爱好者不断登门造访,海外人士也陆续来京质疑问难。朋友们希望进一步学习和探索这一门太极拳技艺,纷纷建议余编写一本适合中级进展阶段修练太极拳的内容、方法和纲要的书藉,并录制影带。为了满足同好需求,余不揆庸昧,在先师所传技艺的基础上,融合自身数十年学习、探索太极拳艺之所得,本着知无不言,言必由衷的精神编写了《杨式太极拳术述真》,该书的技艺构架分内功理法、拳架详述、拆架拆手、太极功法和内功劲法五部分组成。内容为太极拳中级进展阶段分层递进的功法阶梯。现该书已由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发行。 杨式太极拳的修炼夙以神意气为主旨,重意不重形,鉴于图书文字表达方式所限很难将神意气的运行轨迹、节奏和方式阐述清楚,为了更真实直观地反应传统太极拳的技艺精髓和修炼途径,余与北京乐明根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合作开发制成电脑与VCD共用的多媒体光盘《杨健侯秘传太极拳内功述真》。光盘在收录本人全套动作的基础上插配了大量神意气动画,以求全面演示出杨健侯前辈太极拳高层次内功神意气的运用方法。另附神意气拳法注释一书,以通俗易懂的形式表现太极拳深邃玄奥之内涵,揭示太极拳运动的根本规律,帮助学练者洞明太极拳神意气的奥秘,得到养生之术与技击内功。 余自列汪师门墙后,近二十年来对拳艺极虑求精,搜寻探索刻意求进,但仅是些粗浅体会,在众同学和广大爱好者的恳求下,于年近耄耋之期,不顾老眼昏花,勉力提笔写作并录制示范。力求去伪存真、汰繁去滥、规导正途,树习拳之楷模,以不负承师门拳艺使命之重任。不敢存丝毫偏私隐晦,惟恐愧对先师,被视为欺世盗名。愿与各界酷爱此道者共同探求太极拳艺之真谛。余学浅才疏,难免挂一漏万,讹误纰缪之处,诚请方家鉴审,不吝赐教是幸。 作者白魏树人 跋 学拳如修佛,缘与不缘总是与福分息息相关。人与人间微妙的感觉亦是那么错综复杂,愈想单纯愈趋繁琐。处在瞬息万变的今天,真想象那些境臻圆熟、一心向佛、别无所求,终日一食足以果腹充饥的苦行僧,心能静如止水、空灵无物;练拳若能至此,则无我无为。 长久以来对太极拳技艺都处于摸索阶段的我,自拜魏师后六年间,蒙魏师不弃、厚爱有加,除对拳艺毫无隐藏的倾囊相授外,对为人处事的教诲更是时时叮咛,使我在太极拳的成就日就月将。怹是个好师父、是个好长辈,从不训斥或指责别人,教拳更是认真严谨,每招每式总是不厌

论太极拳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与发展

第22卷第5期南京体育学院学报Vol.22.No.5 2008年10月 Journal of Nanjing Institute of Physical Education Oct.2008 ●体育社会学 论太极拳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与发展3 支 川 (南京体育学院教务处,江苏南京210014) 摘 要: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太极拳的文化内涵的阐述,认为周易太极,阴阳五行,道教 思想,孙子兵法,以至于道德伦理等中国传统文化都可以在太极拳中体现出来。具体剖析,表 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体现了儒家的道德规范,道家的为人策略与养生技术,佛家的禅定方法,兵 家的作战思路,最后简单阐述了太极拳对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与传播所起的作用。 关键词:太极拳;中国传统文化;融合 中图分类号:G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1909(2008)05-0047-03 The Integration and Development on the T aiji and Chinese T raditional Culture ZHI Chuan (The Education Registry of Nanjing Sports Institute,Nanjing210014,China) Abstract:Through the analysis about the connotation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the cultural connota2 tions of Taiji,the article thinks Tai Chi Book of Changes,Y in and Yang five elements,Taoist thought,the Art of war,moral and ethical and so on can be reflected in the Tai Chi.Specific analysis for the performance of the following:Conf ucian ethics,Taoism and the human strategy for health technology,the Buddhist meditati2 on methods,the operational military strategists’ideas. K ey w ords:Taiji;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integration 太极拳———这个独具中华民族文化特色的体育项目,将古朴的哲理基础、精妙的技击原则、卓越的健身功效、深邃的审美意境、丰富的文化内涵以身体活动的方式表现出来,它逐渐为世界人民所接受和喜爱。本文将从太极拳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角度出发来理解太极拳文化的发展与深化。 1 中国传统文化内涵 文化的内涵极其丰富。根据本文研究的需要,将“文化”定义为人类超越动物的生存方式和生存乐趣;将“传统文化”定义为文明史上和历史上存在过的、发生过的、被今天记忆的人类生存方式和生存乐趣以及在今天仍然被沿用或有所变异有所发展的上述生存方式和生存乐趣;将“中国传统文化”定义为在中国大地上由中华民族共同创造的相对于现在而言的一切文化创造活动与文化成果。中国传统文化浩大恢弘,但其内在的基本特征,是以“周易”文化为中心发展出来的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文化。更实际地说,中国的传统文化应当说是以“道释儒三教为中心的十多种文化”[1]。为了研究需要,本文将主要阐述道释儒三教的文化特征。 3收稿日期:2008-07-06 修回日期:2008-09-13 作者简介:支川(1973-),江苏沭阳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武术教学与训练。

秘传太极拳肘法绝技

秘传太极拳肘法绝技 在清末武术大师、李派太极拳创始人李瑞东先生(1851~1917年)所传拳法体系中,有几套秘不外传的肘法绝技,七星肘便是其中之一(尚有五行肘、五行连环肘等)。这套肘法左右兼练,组合精妙,肘打连环,步步紧逼,发力整齐刚脆,饱满通透,出肘灵活多变,招式至简至易,打法凶悍快捷,其霸道 之处绝不亚于泰拳之肘法,堪称我国传统武术肘法中的经典组合肘法。此肘法简单易学,短小精悍,至平至常,至精至妙,长期在李派拳法体系中秘密传承着,从不轻易向外公开,现首次将其披露于世,以彰显我中华传统武术之精深玄妙。 此套肘法,我得传于李派拳法第五代传人李连科先生。 练法: 1、两脚分开(中间保留一竖脚距离)站立,两手自然下垂,轻贴于大腿外侧,五指并拢,虎口自然伸开,中指尖轻点裤缝; 头颈正直,虚灵顶劲,下颏微收,两目平视前方;沉肩坠肘,腰身正直(图1)。 要领:身形中正,神气平稳。 2、接上式,两手手心朝下,两臂左右分开,缓缓由身体两侧直臂上举;两臂边上举边缓缓外旋,当略高于肩时,两臂外旋至两掌心皆朝上,不停,继续上举两臂至头顶时,两掌掌心相对, 相距数寸,成佛教手;上式不停,左臂边外旋边下落至右掌根下,

成左手掌心朝上捧托、右手掌心朝左竖立于左掌之上的道教手继续缓缓下落至胸前,右手掌指与下颏同高;两眼平视前方(图2)。 要领:整套动作须缓慢柔和、不急不躁、匀速运行。 3、接上式,左脚向左开步成马步,同时右拳(平拳)发力向前冲出,与肩同高;左手掌心朝右,指尖向上,自然护于右肘内侧;目平视前方(图3)。 要领:左脚开步与右拳前冲须同时完成,发力要雄浑脆快,以音叫气,以气催力,气力合一。 4、接上式,左脚向左前方上步成左弓步,同时右拳(平拳)向前下方发力栽击,左手掌心朝右,指尖向上,自然护于右肩内侧;目视前下方(图4)。 要领:左脚上步与右手栽拳须协调一致,手到步到。 5、接上式,右脚向右前方上步成右弓步,同时右臂弯曲,左手紧握右手腕向前发力挤出;目平视前方(图5)。 要领:右脚上步与右手臂前挤要协调一致,发力须雄浑整齐。 6、接上式,左脚上步,与右腿屈膝下蹲成马步,同时,左手握拳以左肘往右横击,右手迎击左前臂,发出脆响;目视左前方(图6)。 要领:左脚上步与左肘横击、右手迎击皆须同时完成;左

论太极拳中的矛盾运动(一)

论太极拳中的矛盾运动(一) 摘要:本文运用对立统一的观点,揭示了太极拳中的矛盾运动,以期为广大太极拳爱好者能够比较深入地认识太极拳,习练太极拳,提供理论指导。 1前言 在人们习惯了用科学的眼光看待事物的现在,人们已走出了太极拳那古老、神秘的迷谷,逐渐认识到了它本身实在的价值。太极拳具有慢、匀、圆、松、静、柔等特点,适用于青、壮、老年等各个年龄层次以及各种体质状况的人锻炼。太极拳特有的“心静用意”的要求,采用腹式逆呼吸,以及贯穿始终的螺旋式的弧形动作,缠丝运动,对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以及全身各部位的肌肉关节、骨骼都有着良好的刺激和锻炼价值。中医学上也认为,长期习练太极拳可以畅通血脉,通经活路,因而可以防治许多慢性疾病,加之太极拳可以单独练习,占用场地少,不需要器械,所以,太极拳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的喜爱。然而,广大习练者中,却有很多人未得其要领,或效颦于一招一式,或形不似意不达,或偏刚偏柔,或虚实不分,虽常年练习,却事倍功半,终未深入其境,太极拳应有的功能也大大降低。这些现象的产生皆源于对太极拳没有或缺乏正确的、深刻的认识。只有从理论上把握太极拳的精髓,才有可能在实践中收到好的效果。 太极拳作为我国的一种文化遗产,集结了我国古代朴素辩证法的精粹。在哲学思想方面,关于“矛盾运动”的思想,即使在现代也是非常科学的。何谓“矛盾运动”,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运动”就是事物内部两方面既对立又统一,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的关系,它推动着事物的发展和变化。太极拳正是在多重“矛盾运动”的信息处理,进行运转变化的,诸如动静、虚与实、柔与刚、攻与防等。本文运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剖析了太极拳中的这些矛盾,以期能够使广大锻炼者比较深入地认识太极拳的本质,从而提高大极拳的锻炼功效和水平。 2动与静 动与静概括了太极拳在时空运动的总体特征,是太极拳中一对主要矛盾。动与静的关系在太极拳中主要有两重含义。 首先,动,是指太极拳自起势始直至收势,如同江河之水,滔滔不绝,又如同行云一般不可中断。动在太极拳中占主导地位,因而太极拳属动功。而太极拳之动,又是一种极端和谐的运动,它的一招一式都要求全身放松、上下相随、前后相连、左右相照,且要求做到“内外三合”,即指做到意念、气机、内劲与动势、架子、外力三合,表现出一种松、稳、慢、圆、柔的整体协调、均匀、和谐的运动特性。这种和谐,这种协调一致,从哲学上来讲,也就是一种静,一种相对的静。从这种意义上看,太极拳运动正是动与静的辩证统一,即“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其次,太极拳运动并不是身体的每一部分都时时在运动,而是这一部分“动”那一部分“静”,这一部分“静”那一部分“动”;或是身体的某一部分此时“动”而彼时“静”,此时“静”而被时“动”。从时间和空间看,太极拳的动作是身体的这一部分此时在“动”,待“动”至被时即趋于“静”:而身体的那一部分此时为“静”,持至彼时,又趋于“动”。从这一意义讲,太极拳中的动与静的关系是相互交替、相互转化的。即“动极生静,静极生动”。 3虚与实 太极拳总论中说:“一处自有一虚实,处处总此一虚实”。意思是说在太极拳运动中,上肢、下肢、躯干以及身体各部都存有虚实。虚实相辅相成、相反相成构成矛盾对立统一。 虚与实在太极拳运动相互区别。在下肢,运动时重心落在左脚上,则左脚为实,右脚虚,反之右脚为实,左脚为虚;左腿发动时,左腿为实,右腿为虚,反之右腿为实,左腿为虚。在上肢,从意念方面看,意念集中于左手时,左手为实,右手为虚,反之右手为实,左手为虚;从劲力方面看,运动到手上捧时为虚手,运动到手下沉时为实手上棚时为虚手,发劲为实手。此外,还有表现为腰部左右交替转换的虚实和档部开合虚实等等,以上均是从动作局部划分的虚实。从太极拳的整体动作来分,动作达到终点时为实,动作转换过程为虚。

杨建侯秘传太极拳内功述真

杨建侯秘传太极拳内功述真 2013/8/12 2013年 神凝意静,不僵不拙,自然合度,首尾一贯,一气呵成,滔滔不绝,长如江流。 神凝:精神集中之意。不论练拳或打手,如精神散漫,便会全失灵气。练拳难得宏验,打手肇失败之机,皆为病之在己。故我内家以精神为第一条件第一原则。 意静:头脑冷静。不可心浮气急,若此,必致四肢失灵、反应失常,伏失败之征兆。切切当心在意,置敌人于己意之完全监视中,才能置敌于己控制中。 沉稳:沉稳虽为轻快相对之词,如欲能轻快,但必从沉稳中下过功夫,否则不能至轻灵之境。所谓轻快,乃谓临敌每觉游刃有余的轻灵,而不是燥急而言。这两者是显然有别的。 要求神凝意静,必当在沉稳中见得功夫,万不可浮燥。而这个缓字,不要当作慢得错

过机会讲,乃是在缓中以求发现机会,自然可免缓不济急之弊。 松静:因有沉缓之教,则易导致凝滞不活之失,务求每一关节、每一肌肉都能松透,以精神照顾原则。如汤泼雪,须毫无拙力之渣滓存在。能致此,方能关节灵活,反应灵敏,不呆不滞,关防得紧,间隙全无,不予敌人可乘之机,反能在敌身信手拈来妙招即得。若非松净之妙,则何能致此? 不僵:内家练法要求意静而沉稳,但不可故作僵尸跳舞之状。此弊也,以致不能达灵活松透之妙。举凡虚实不分、开合不明、向背不知,皆有此病。其间大病,端在身手有无灵气耳。 不拙:拙的病,因其用力,所以见拙了。要知内家拳跟一般拳术大相径庭,不懂内家才妄自用力,用力便是等于离弃内家了。内家拳所用之力,不是普通拙力,而是用经过琢磨教育的纯劲。若开始入门便私心自用,不肯抛下笨力,岂能够把内家拳学好?

自然:活动要领,务求适应身体之自然,以腰脊为发动全身的枢纽。凡是不根据自然原则之拳法,直如遣人背负牛轭,徒施折磨,徒增劳苦。内家拳虽是以全身运动与技击为目的的一种活动,然其开合进退、升降浮沉,都是力求谋合自然原则,求身心能力的再发展。 合度:谚语说“失之毫厘,差之千里”。练拳的效果问题都受谚语支配。练拳的效果问题,乃是遵守原则的准确性的问题。而交手的胜负,乃是接劲取招的精确程度。这两者必求合度。此也是拳术精奇的核心。余足难足与论,较手本是一件非常直接的竞争活动。生物论之法则曰:最适者生存。文明社会不以战斗为生存手段,然缩小范围,胜败问题即合度问题,适者恒操胜算。因为搏斗运动中的技巧问题,实际上就等于从事者的身躯手足之位置、用劲的大小、取法的上下等等的求适问题。平时练拳,须不断地校正自己,明显地为这个目的而预备,就在这个“适”字上下功夫。要问胜不胜,先问自己合不合。故应在合度的原则下求磨炼。

论太极拳

论太极拳"十八要诀"的技术内涵 十八在诀”,又称“十八句诀”,为杨式太极拳创始人杨禄禅次子杨班侯(1837一1892)所传,首见于杨班侯再传弟子吴孟侠所著《太极拳九诀八十一式注解》之中。这短短十八句话、七十二字,精辟、准确地阐明了太极拳的劲力、劲点、劲法等动作要领,对于准确把握太极拳的技术内涵大有裨益。 一、“十八在诀”总论 在历代太极宗师的拳论中,都对“十三势”有着重要的论述。所谓“十三势”,是指太极拳十三种基本技法的名称,即:掤、履、挤、按、採、挒、肘、靠、进、退、顾、盼、定。太极拳就是由这“十三势”中的单式组合构成,在各个单式周而复始的演练过程中,形成长江之水滔滔不绝、绵延不断之势,故而太极拳又被称为“长拳”、“绵拳”( “绵拳”是绵软之意,不是“绵延不断”之意)或“十三势”(也有人认为早期叫“十三势”,后来改称“太极拳”,尚无定论)。 既然“十三势”在太极拳中如此重要,那么这“十三势”又如何做?有何功用?劲点在何处?劲法如何运用?要点何在?对于这些,历代太极拳家多用“诀”来说明,比如“十三字行功诀”“十三字用功诀”“十八在诀”等,都是前辈们从不同角度对“十三势”含意或功用的“点化”。 “十八在诀”,因其十八句话中各有一个“在”字而得名。这里的“在”字,意指“在于”“要点何在”。其内容除了包括“十三势”的名称和要点解释外,还多了“中、滞、通、虚、实”五种整体技法及其解释。 就技法而言,太极拳的技术内容也不限于“十三势”,这十三个字只是对太极拳丰富技术内容所做的高度提炼、概括和浓缩(当然也有古人附会“八卦”、“五行”和数之意)。其核心技法是四个字:掤、履、挤、按,也叫“四手”或“四正手”,也就是揽雀尾所包含的几个动作。探、例、肘、靠四种技法称为“四隅手”,与掤、履、挤、按合起来叫“八法”。在推手中,两个人通过手臂的听劲和应变,“八法”相互配合使用。“八法”之外,“十三势”还强调在行拳中应注意步法、手法、眼法在五个方位的变化― “进、退、顾、盼、定”。本文将其称为“合四方”,意思是指:人体重心在运动过程中要始终处在一个得机得势的处于复合方位的定位点上。此外,还有“中、滞、通、虚、实”五个方面综合性的技术要领,要求通过协调周身来达到随机应变、立于不败之地之目的。以上三个方面的内容合起来,就构成了“十八在诀”的基本内容,即: 掤在两臂,履在掌中,挤在手背,按在腰攻; 採在十指,挒在两肱,肘在屈使,靠在肩胸; 进在云手,退在转肚,顾在三前,盼在七星; 定在有隙,中在得横,滞在双重,通在单轻: 虚在当守,实在必冲。 二、“十八在诀”的技术内涵 笔者根据几十年来的习拳心得和教学体会,兹将“十八在诀”的技术内涵分述如下: 1.掤在两臂 “掤”字的含义即是掤架、挡阻、防御对方的进攻,动作主要向前,方向为正。它的劲点,也就是接触点,在手腕到肘之间,在特殊情况下也可延至手指到上臂,就是整个手臂,因此说“掤在两臂”。主要拳式如起势、左右掤等。 “掤”的劲法特点是“圆撑”,即“掤要圆撑”。“圆撑”这两个字,特色是圆,就是说,光“撑”不够,还要“圆撑”。圆形受力大,抗压能力强,如此方能“劲足”。“圆撑”主要体现在腕要圆、肘要圆、肩要圆,依此类推,周身都要圆。掤的时候,肘、肩骨节要撑开,腕、掌骨节也要撑开。这也就是“十三字行功诀”中所讲的,“掤手两臂要圆撑,动静虚实任意攻”。“掤”在所有劲法中为第一劲法,而且暗含在所有劲法中,无处不在。对方出手时你要掤接,不掤就要挨打;振化中要有掤,无掤则软,就要被动。掤劲可大可小,要相机而变。在推手中掤劲以不丢不顶、粘连豁随为好。在练习拳架时,掤劲也要时时留意、处处暗含。比如做“单鞭下势”“退步跨虎”的动作,两臂的抽回、分离、圆转,均要“带”着、“引”着来力松转。这个“带”字和“引”字,就含有“掤”劲。至于掤劲的轻重缓急,则全凭对对方来力大小快慢的感觉而相应变化,要着意于“松柔中寓沉刚”,就像江河湖海之水的力量“澎”着大船一样,水质是柔活的,而力量却是深厚的。 2.振在掌中 “履”字的含义是顺着来势、来力而抹带、引化,动作主要由前向后,方向亦为正。至于劲点,前手在尺骨下近掌腕部,后手在掌心或掌背。特殊情况下,前手劲点也可在腕肘之间,即:可用两手勃住对方的手、肘部,也可用前手前臂将住对方的肘部,同时用前手手腕封住对方另一手。 履的劲法特点是“轻随”,即“履要轻随”。“随”是顺的意思,“轻”是砧活,不用大力、拙力的意思,“轻随”就是顺着对方来势向后回引,因势利导,使对方的力得不到实点而落空。 履的劲法还要求做到“动短意长”。这就是说,回持动作不要大、长,而要小、短,但心意要长。这是因为,你报住对方时,对方很有可能回撤,你这时就要“履中寓挤,随报即挤”。挤的方向与履相反,所以撅要“动短”。拳诀有云:“履挤二法趁机使”“搭手抨开履掌使”,说的就是这个意思。至于“意长”,是指当自己得势、对方未能挤靠到自己时,就可放长履势将对方履倒。因此,在练习拳架中“履”的动作时,既要有放长的动意,又要有迅速回挤的机势。不温不火、得机得势、严谨自然,方为报势。 3.挤在手背 “挤”字有拥推、排挤、合力向前的意思,劲点在前臂外侧,劲法要横,即“挤要横封”。

004-武汉理工大学-17-易鹏-《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高校太极拳系列课程建设研究与实践》

第八届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申请简表 推荐学校(盖章):武汉理工大学成果科类:教育类 一、成果主要创新点(400字以内) 1.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太极拳教学实践,创建了体育与人文互融的太极拳系列课程。在太极拳系列课程教学内容中,将博大精深的国学文化以现身演示和太极拳各派功夫结合。在拳术功法习练等教学内容中,让学生体悟一招一式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极大地丰富了教学内容,革故鼎新了系列太极拳课程。 2.建立了互联网+精品课程的教学新模式。科技查新报告显示,“课上课下、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的高校太极拳教学模式,具有创新性与开拓性,所首创的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及中国大学慕课,使教学过程从单一机械接受型,创新为自主互动开放型,构建了新的多维教学组织方式和形态,开创了生动活泼的教学局面。通过互联网+精品课程,产生了太极拳课程极大的辐射效应,进一步实现了优质教学资源的国内外推广。 3.以文武兼修、和谐贯通的课程特质,提高了大学生体质、心理、技能等综合素质。进一步完善了体育教学综合素质考核评价体系,课程不再以套路为唯一评价标准,而是对其体质增强、技能掌握、心理调适、文化修养等,作全方位的考评。 二、成果主要内容概述(1000字以内) 自2006年以来,通过对大学生太极拳必修课、选修课不断地探索、研究、拓展、实践,创建了《太极拳文化与功法习练》的通识选修课(实践课、理论

课)、中国文化导论课、研究生课程、专题讲座、习练辅导等系列课程。2014年该课程获批湖北省精品视频公开课;2015年获批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2016年升级为中国大学MOOC;精品资源共享课。研究成果包括线下课程改革、网络课程、系列教学光碟、配套教材、研究报告、学术论文等。探索并实现了“课上课下、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新模式,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太极拳课程深度融合,革故鼎新了旧的太极拳课程。 本成果已通过省级教学成果鉴定,专家一致认为,在体育教学中弘扬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培养人文精神和民族文化自信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开拓性。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日益扩大,西方各种文化思潮大量涌入,大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崇洋媚外的思想,甚至漠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现象,与中国传统文化日渐疏离。 本教学成果以《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高校太极拳系列课程建设研究与实践》为切入点,以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目标,以太极拳系列课程建设为重点,以创建的《太极拳文化与功法习练》等系列课程为依托,运用体育学、教育学、文化学、管理学、传播学等理论,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太极拳课程互融,对教学内容方法进行改革,对课程建设的评价与保障机制进行探索,促进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技能掌握及心理素质的全面提升,达到增强体质,调适心理,增强文化修养与自信。 研究工作涵盖了从抽象到具体、从文化到课程、从形似到内外兼修、从单一技能到身心健康、从线下到线上、从封闭到开放、从被动到自主、从传统到现代的各个方面,研究成果具有综合性、开拓性、立体性和可推广性的特点。 三、成果应用推广情况(400字以内) 1.《太极拳文化与功法习练》系列课程,获批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上线以来,点击率达7万次,全国人气排行榜第三名。中国大学慕课首次开课学习人数达17000人,社会反响好。课程系列教学光碟全国销量第一(100万左右),配套教材使用广泛,社会效益显著。 2.课上课下、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和综合考评方法,采用多元化形式,弹性化结构,多样化内容为个性化学习提供了广阔空间,所创新的自主学习方式和综合考评,大大提高了学生综合素质,使学习者因生理、心理问题造成的极端事故率大幅度减少。 3.太极拳系列课程仅我校受众师生已累计达50万人次。师生太极拳协会,常年开展太极拳活动,积极参加各级各类比赛成绩优异。我校各单位(包括院士)都将太极拳作为工间操练习,以此舒缓工作压力,师生身心健康得到明显改善。校运会开幕式的千人太极拳表演已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形成独特的校园体育文化名片。 4.该系列课程已成为我校外国留学生学习中国文化的导论课,国内外多所知名高校师生慕名前来学习,现作为法国洛林大学孔子学院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推荐课程。易鹏副教授还多次受邀带领校武术队出访美国、法国、俄罗斯等国

武当太极拳三十六式

武当太极拳三十六式 (游玄德演示) 第一式:无极桩 两手下垂,自然站立,独立守神,中正安舒,虚领顶劲,面南背北。 动作要领:在武当太极内功修炼当中,很重视南北极子午向,达到天人合一。 道家养生秘要:醒神安脑、引气归元。 图1 第二式:抱元守一 左脚左移,两脚与肩同宽、平行、足心含空、男左女右,两手合抱,拇指相对成圆状,顶天立地,头部中正,全身放松,气沉丹田。 动作要领:身正,体松,气顺,神凝,全身透空,八面支撑。 道家养生秘要:掐诀凝神、鼓荡丹田. 图2 第三式:开太极(图3、4、5) 两手从身体两侧分开,如铜钟式,有气感后,慢慢伸展,至两臂展平与身体成大字状。手心向下外转至手心向上,慢慢合于头顶,中指相对节节贯穿经面前下沉至丹田,两手以腕为轴外展,十指向前。 动作要领:两手分开自上而下划圆,须一气合成,配合呼吸。 道家养生秘要:伸筋拔骨、气贯黄庭。

第四式:金龟戏水(图 6 ) 接上动,松腰屈腿下沉成马步,两手掌心向下向前棚起,两腿直立,随即沉肩垂肘如金龟戏水下沉,双手收于丹田处,合抱于胸前棚出。 动作要领:太极有八十一个劲,此动作是个翻转劲,须周身协调一致,身形中正安舒。 道家养生秘要:任督通关、升清降浊。 金龟戏水图6 第五式:怀中抱月(图7 、8 ) 两脚成马步,腰右转,左手掌心向下收于左肋,在随身体右转,合于胸前,右手掌心向上,收于丹田,两掌心上下相对。 动作要领:以腰带手,圆转中正,切记低头弯腰。 道家养生秘要:坎离相交、养心去火。

怀中抱月图7 图8 第六式:拨云见日(图9 、10 ) 接上动右转腰,两手掌心向上,右手在前、高不过眉,左手在后,低不过胸,左脚内扣,右脚外摆,两手分开,内旋挤出,掌心向前,左脚跟步。 动作要领:动作变化须自然圆活,力整。 道家养生秘要:转腰强肾、益寿延年。 拨云见日图9 第七式:陆海奔潮(图11 、12 ) 退左脚,两手下捋收于胯根,双手合抱棚出,右手在上,左手在下,如抱婴儿状,左脚蹬,右脚弓步。 动作要领:下捋时忌低头,弓步时须全身贯力。 道家养生秘要:气运周身、培元固本。 陆海奔潮图10 图11 图12 第八式:怀中抱月(图13 ) 右脚内扣,左脚外摆成马步,右手掌心向下合于胸前,左手掌心向上,收于丹田,两掌心上下相对。 动作要领:以腰带手,上下连贯。 道家养生秘要:坎离相交、养心去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