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园田居》原文赏析

《归园田居》原文赏析
《归园田居》原文赏析

《归园田居》原文赏析 《归园田居 》原文阅读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 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 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 室有余闲。久在樊笼中,复得返自然。 〈歸園田居五首〉 其一: 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誤落塵網中,一去十三年。羈鳥戀舊林,池魚思 故淵。開荒南野際,抱拙歸園田。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後檐,桃李 羅堂前。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戶庭無塵雜,虛 室有餘閒。久在樊籠裡,復得返自然。 其二: 野外罕人事,窮巷寡輪鞅。白日掩荊扉,虛室絕塵想。時復墟曲中,披草共 來往。相見無雜言,但道桑麻長。桑麻日已長,我土日已廣。常恐霜霰至,零落 同草莽。 其三: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道狹草木長,夕露沾 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 其四: 久去山澤游,浪莽林野娛。試攜子侄輩,披榛步荒墟。徘徊丘隴間,依依昔 人居。井灶有遺處,桑竹殘朽株。借問采薪者,此人皆焉如?薪者向我言:“死 歿無復餘”。“一世異朝市”,此語真不虛!人生似幻化,終當歸空無。 其五: 悵恨獨策還,崎嶇歷榛曲。山澗清且淺,遇以濯吾足。漉我新熟酒,雙雞招 近局。日入室中暗,荊薪代明燭。歡來苦夕短,已復至天旭。
1/5

2/5

3/5

4/5

5/5

《归园田居》解析

《归园田居》解析 (一) 这是一节关于陶渊明 的田园山水诗的讲析课, 我在上课过程当中没有就诗论诗, 而是从“真”的 审美上居高临下地使学生明白《归园田居 》的思想。 (二) 师:初中学过《桃花源记 》,谁能说说桃花源是个什么样的地方? (生七嘴八舌) 生:景色怡人。 生:人人劳动,人人平等,没有剥削,没有压迫。 生:自给自足,丰衣足食。 生:与世隔绝,幸福快乐。 生:热情好客,淳朴。 师:很好,但我们知道这样美好的桃花源是现实生活中没有的,陶渊明为什 么要创造这个理想国呢?(目光扫视教室一周,示意举手的学生回答) 生: 当时政局动荡, 陶渊明想以这个幸福的世外桃源来寄托自己的祈求安定 的理想。 师:这是从社会及局势方面来分析的。陶渊明生活的东晋政局混乱,百姓生 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他们渴望有一个安定的生存环境, 桃花源正是这样理想的居 所。 除了社会及局势方面的原因外, 我们还要看到同时期没有其他文人创作类似 的文章,所以还应关注陶渊明本人的思想。 生:陶渊明本人也向往这样的生活。 师:中国文人受儒、道、释的影响巨大。东晋时佛教还没有传入中原,所以 我们分析陶渊明受到儒家与道家的影响。 根据桃花源的内容, 我们可以很清楚地 看到其思想中的道家的影子:无君、无压迫、人人平等和平相处。(及时加进陶 渊明的生活及思想历程)
1/6

另外补充一点, 二十九岁到四十三岁时官时隐生涯使陶渊明更清晰地认识了 官场的黑暗,对现实的失望使他更清醒地认识到自然才是人生的安身立命之所。 只有在自然中人才可以发现自己的纯朴天性,即“真”。庄子说“真者,所以受 于天也,自然不易也。”“真”的属性不是外界施加的,也非外物可改变。当人 们处于心灵自由、 神定气闲时反照自己的内心就可以发现这种质朴无伪, 这时人 安定了, 可以静心观照, 人与自然就和谐地化为一体, 达到物即我, 我即物的“无 我”之境界。 请同学们阅读《归园田居》,找出诗中描述田园风光的诗句 。 生: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 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师:这些寻常的农村风光,为什么会被陶渊明写得这样美?(抓住诗中你需 要的东西来说,只讲一面,不必兼及其它) 生: 这些景是农村中最平凡最普通的, 可是正是在这最常见的景物中能最好 地体现陶渊明对乡村的喜爱。 生:这些景物中可以看到桃花源的影子。十余亩地,八九间屋子,如果没有 剥削足够一家人安定幸福地生活了。房前屋后林木成阴,狗吠鸡鸣各不相扰,一 派祥和。 师:很好,这就是《归园田居》结尾处的诗眼“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的解释:官场是庸俗、卑污的,它使人丧失了天然纯朴的本性,失去了人的真善 属性,只有在面对真实无伪的自然时,人的心灵才会放松,才会发现自己与环境 是和谐相处的,才能达到无我之境。 (三) 根据新的课程标准, 高中语文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高中的语文课一直让 大部分学生提不起兴趣, 其中一条原因便是老师太偏重于语法逻辑教学和文本过 细剖析,其结果是学生失去了对阅读文本的兴趣。现在我想改变一下教学方法, 以拓宽学生知识面来带动对教材的赏析。 重在对文本的鉴赏审美, 少一些对文本 的分析。让学生自己多阅读和思考,少听一些说教。为达到这一目的,我们必须 首先提高学生自身的素质。我们都有一种体会:站的高才能把事情看透。当我们 在初中时读初中文本会觉得有一些难度, 高中时阅读高中文本又觉得有难度, 可 是这时回头读初中文本又会觉得容易了, 同样道理, 我们为什么不站的高一些让 学习更容易呢?基于这样一种考虑, 我在讲这首 《归园田居》 时便从陶渊明的“桃 花源”理想入手, 桃花源是一种“自然”的社会, 这里人人自耕自食, 真诚相处, 无竞逐无欺诈, 甚至无君无臣。 归结起来, 陶渊明的社会观和人生观都以“自然” 为核心。他向往的社会是和平安宁、自耕自食、无竞逐无虚伪、没有相互压迫和 残害的社会;他追求的人生是淳朴真诚、淡泊高远、任运委化、无身外之求的人
2/6

《归园田居·其三》 历年中考鉴赏阅读试题

《归园田居·其三》赏析题 译文:南山下有我种的豆地,杂草丛生而豆苗却稀少。早晨起来到地里清除杂草,傍晚顶着月色扛着锄头回家。道路狭窄草木丛生,傍晚的露水沾湿了我的衣服。衣服沾湿了并没有什么值得可惜的,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 1.结合全诗内容填空。 (1)这首诗可分种豆的地点及劳动结果;劳作的辛苦与执着;自己的田园之乐三层意思。(2)“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的是向往田园生活,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再浑浊污秽的世界中迷失自我。 (3)这首诗流露出作者对归隐田园生活的喜爱与向往,享受田园之乐的惬意、闲适的心情的感情。 (4)“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表达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与怡然自得的感情 2.“草盛豆苗稀”中的“盛”和“稀”的对比说明什么? 答:说明了作者辞官归田,虽耕作不佳却乐在其中,可见其本意在享受田园生活的宁静和安适。 3.结合诗句,简要分析诗歌的语言风格。 答:“种豆南山下”“夕露沾我衣”没有丝毫修饰,运用口语,平和亲切;“道狭草木长”“带月荷锄归”随口而出,平淡朴素,清新自然,和醇美的诗意和谐地统一起来。 4.用自己的话描绘带月荷锄归的优美意境。 答:皎洁的月光下,劳动归来的诗人显得充实而快乐。他肩扛一把锄头,穿行在草丛中,构成了一副美好的月夜归耕图。 5.“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你是如何看待陶渊明归隐“遁世”的? 答:表达了诗人宁可归隐田园,也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愿望。第二问示例:归隐遁世是他不满社会现实黑暗,又想保持自己高洁傲岸的节操的方法。 6.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这首诗描写诗人归隐后的日常劳动生活;表达了对归隐田园生活的喜爱与向往、对污浊社会现实的不满的思想感情。 7.“带月荷锄归”一句常为后世诗评家称道,请说出这一句的妙处。 答:这一句将劳动生活的感受和山村静谧的夜景融合在白描般的图画中,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满足。 8.文学常识填空。 本诗作者是陶渊明,字元亮,名潜,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是东晋(晋朝)(朝代)著名山水田园诗人。 9.选择题。 (1)下面赏析不准确的一项是(D) A.这首诗描绘出劳动中淳朴真率的生活情态。语言自然而平易近人,不加雕饰,是诗人乐于归田隐居、弃绝尘世的精神境界之流露。 B.“带月荷锄归”,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美好的月夜归耕图,其中洋溢着诗人心情的愉快和归隐的自豪。 C.五六句看似平淡,但这种平淡正好映射了结尾这一句“但使愿无违”。这里的“愿”更蕴含了不要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了自我的意思。 D.“种豆南山下”与“采菊东篱下”有着同样的韵律,同样的韵味。采菊是十分认真的,而种豆则是漫不经心的。 (2)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 A.这首五言诗,语言朴素,意境恬淡,体现了作者悠然的心境。 B.诗人以田园中最寻常的物象人手,营造的却是醇美的诗意。 C.“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的农耕生活,实情实景,生动感人.表现了作者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D.作者沉溺于美好的田园生活,乐于做一个隐士而忘却一切世俗的烦恼。诗的最后两句表现了作者无欲无愿的心境。 10.理解性默写。

归园田居其一习题

《归园田居》其一习题【部编版必修上册】 班级:姓名: 一)翻译: 1、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翻译:年轻时就没有适应世俗的性格,生来就喜爱大自然的风物。 2、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翻译:错误的陷落到仕途罗网,转眼间远离田园已十余年。 3、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翻译:笼子里的鸟儿怀念以前生活的森林,池子里的鱼儿思念原来嬉戏的深潭。 4、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翻译:我愿到南边的原野里去开荒,依着愚拙的心性回家耕种田园。 5、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翻译:绕房宅方圆有十余亩地,还有那茅屋草舍八九间。 6、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翻译:榆树柳树成荫遮盖了后屋檐,桃树李树整齐的栽种在屋前。 7、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翻译:远处的邻村屋舍依稀可见,村落上方飘荡着袅袅炊烟。 8、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 翻译:深深的街巷中传来了几声狗吠,桑树顶有雄鸡不停啼唤。 9、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翻译:庭院内没有世俗琐杂的事情烦扰,静室里有的是安适悠闲。 10、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翻译:久困于樊笼里毫无自由,我今日总算又归返林山。 二)理解性默写: 1.《归园田居》中表明作者不随波逐流,固守节操,回乡开荒种地,过田园生活的句子是: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2.《归园田居》中表现作者早出晚归,不辞劳苦的句子是: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3.《归园田居》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生活十分闲适,有很多空闲时间的句子: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4.《归园田居》中描写乡村中常见的声音的句子是: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5.《归园田居》中表现诗人摒弃尘俗,渴望返归自然(无对偶)的诗句是: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6.对自由生活的向往是很多诗作的共同主题,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7.《归园田居》中表露了作者清高孤傲,与世不合的性格,为全诗定下一个基调,同时又是一个伏笔,它是诗人进入官场却终于辞官归田的根本原因的句子:“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三)选择题: 1、下面对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项是( C ) A、“方宅”句,意思是说围绕住宅的土地有十来亩。方,围绕的意思。 B、“榆柳”两句,描写了榆柳、桃李遍布房前屋后的情景。 C、“暖暖”两句,远村、墟烟构成一幅远景。“暖暖”与“依依”在诗中是近义词,因此可以互换。 D、“狗吠”两句,描绘了一幅鸡鸣狗叫的农村生活图景,切那么自然,那么纯朴。 2、对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D ) A、诗中描绘的都是极为普通的田园生活情景,却真实地反映了诗人回归田园之后的愉快心情。 B、诗中用白描手法,简练地勾画景物,从而使诗人感情得到充分抒发,使诗富有画意,生机盎然; C、诗中描绘的画面质朴、幽静,表现出一种平和、淡远的意境。 D、“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一句的意境,与汉乐府《鸡鸣》中“鸡鸣高树巅,狗吠深宫中”有相似之处。

归园田居(其三) 优秀教案

诗四首 【教学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四首诗。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课时安排】 4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查找有关资料,给诗歌插配有关的图画。老师准备录音机、课件、微机或投影仪。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归园田居》(其三)陶渊明 一、导入新课 陶渊明的性格既刚正不阿,又适情任性这使他与尔虞我诈、相互倾轧的官场格格不入。不为“五斗米折腰”使他辞别官场,归隐田园。在《桃花源记》一文中我们已经感受到了陶渊明对和平、安宁、美好的生活的向往。今天我们再来学习陶渊明的《归田园居》一诗,进一步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整体感知明确学习目标教师朗读课文,学生正音、划节奏并自由朗读课文。 思考下列问题 A.这首诗可分几层意思? B.“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的是什么? C.这首诗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学生自主探究,教师引导并明确: A.全诗写了三层意思:种豆的地点及劳动结果;劳作的辛苦与执着;自己的田园之乐。 B.田园劳作之乐,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在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 C.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享受田园之乐的惬意、闲适的心情。自由背诵。检查背诵 二、研读与赏析

教师出示学生绘制的几幅图片让学生进行对照赏析,同时提出思考的问题: A.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这首诗的画面。(要求结合人物身份、举止、心情)。 B.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诗句,说说自己喜欢的理由。学生思考并讨论交流。 教师明确: A.诗人如释重负,告别了那个令人压抑的官场,终于来到了向往已久的田园。来到南山脚下,种下了豆子,但因体力不支,农艺不精,所以草儿盛,豆苗稀。诗人只好一大早起来就扛着锄头去除草,晚上一直劳作到与星星为伴……回家的路上,夕露沾湿了衣衫,可解脱了身心束缚的诗人不以为苦,而深深地体味其中的乐趣。 B.“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写出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与怡然自得。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诗人披星戴月辛勤耕耘,写出了那份勤劳与执著。语言“自然、通俗”。齐背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游山西村》陆游 一、导入新课 南宋著名诗人陆游,曾任隆兴府通判,因极力推助北伐,被罢官。诗人回归故里,内心郁闷。对照官场的伪诈,他更感受到乡间生活的纯朴自然。但他并未丧失信心,深信总有一天会重新为国出力。这种心境与游境相吻合,于是两相交涉,产生了流传千古的《游山西村》。整体感知教师范读课文 学生听读,注意字音、节奏。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A.全诗围绕哪个字展开?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主要内容。 B.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全班讨论、交流明确: A.围绕一个“游”字展开。在一个丰收的年景,诗人受到邀请,来到农家。走在通往山西村的山路上,山环水绕,柳暗花明,一派花团锦簇的景象,终于来到山西村。在山西村,正值社日临近,农民们衣着简朴,吹箫击鼓,结队往来,热闹非凡。诗人盼望着以后能够有时间乘月色出游,随时拄着手杖来敲门拜访。 B.表现了诗人陶醉、留恋之情。作者陶醉在山野风光和农村的人情美中,留恋村民的好客、热情、淳朴,对此次郊游发出了由衷的感叹。 二、竞背课文,抽查背诵

《归园田居》(其一)一等奖教案

《归园田居》(其一)教案 教学设想 诗歌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升学生鉴赏诗歌的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这节课旨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通过学生、教师、文本间的对话,来实现对田园诗的把握。理清由“归”字折射出的几个问题:从何而归?为何而归?归向何处?归去如何?从而深入体会陶渊明归隐后怡然自得的心境。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陶渊明其人及其文。 2.背诵《归园田居(其一)》。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反复诵读,师生共同把握诗人心情的转变。 2.通过对诗歌意象的解读把握作品的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领悟诗人的田园情怀,体会田园生活的情趣。 教学重点 通过诗中意象的分析体会诗人归隐田园的心境。 教具准备 多媒体辅助教学。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他曾饮酒而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他曾为世人描绘了“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的世外桃源,他曾如数家珍般描绘了“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的乡村美景……他的名字是?(陶渊明),由上可知,他最美的诗情来自田园,下面我们来学习他归隐田园之后的《<归园田居>其一》。 二、作者简介 陶渊明,又名陶潜,字元亮,东晋田园诗人,隐逸诗人,浔阳柴桑人,自称“五柳先生”(因作《五柳先生传》),谥号“靖节先生”。被后世人称为“百世田园之主,隐逸之宗”。 祖父、父亲曾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他幼年时,家世衰落,家境贫寒。他青年时代曾有建功立业的大志,但未得重用,几做个几任小官。东晋末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仕途充满风险,加之政治腐败,陶渊明对现实很失望。他不愿在纷乱黑暗的现实里随波逐流,曾几次往返于官场与田园之间,最后,从彭泽令职位上隐退,这一年他41岁,直到他63岁去世,终老乡村。 陶渊明的作品大多写退隐后的生活,表现农村风物,劳动生活,表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 他的诗情感真实,风格平淡自然,诗味醇厚,语言清新,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 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从此以后,田园诗不断得到发展,到唐代就已形成了田园山水诗派。宋以后,描写田园的诗人就多到不可胜数了指出重点:陶渊明的这次辞官回家是最后一次,从此再也没有出仕。公元405年,陶渊明在江西彭泽做县令,不过八十多天,便声称不愿“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挂印回家。从此结束了时隐时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终老田园。归来后,作《归园田居》诗一组,共五首,分别从辞官场、聚亲朋、乐家事、访故旧、欢夜饮几个侧面描绘了诗人丰富而充实的隐居生活,描绘田园风光的美好与农村生活的淳朴可爱,抒发归隐后的愉悦心情。课本中所选是第一首。

归园田居陶渊明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阅读训练附答案

归园田居陶渊明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阅读训练附答 案 归园田居(其三) (晋·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阅读训练】 一、 1.这首诗可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层意思。 2.“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首诗流露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感情。 4.“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6.陶渊明曾在《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一诗中说:“但愿常如此,躬耕非所叹。”本诗中“,”与此句有异曲同工之妙。(2分) 7.下面赏析不准确的一项是()(2分) A.这首诗描绘出劳动中淳朴真率的生活情态。语言自然而平易近人,不加雕饰,是诗人乐于归田隐居、弃绝尘世的精神境界之流露。

B.“带月荷锄归”,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美好的月夜归耕图,其中洋溢着诗人心情的愉快和归隐的自豪。 C.五六句看似平淡,但这种平淡正好映射了结尾这一句“但使愿无违”。这里的“愿”更蕴含了不要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了自我的意思。 D.“种豆南山下”与“采菊东篱下”有着同样的韵律,同样的韵味。采菊是十分认真的,而种豆则是漫不经心的。 8.诗中“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的是什么? 9.结合诗句,简要分析诗歌的语言风格。 二、 (1)卒章显志的诗句是: (2)写诗人早出晚归、欣慰自足的隐居生活的名句是: (3)陶渊明《归园田居》中表示辛勤劳作,热爱劳动的诗句: (4)陶渊明《归园田居》中最能突现诗人摒弃尘俗,躬耕自食,归返自然志愿的诗句是: (5)“草盛豆苗稀”中的“盛”和“稀”的对比说明什么? (6)“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你是如何看待陶渊明归隐“遁世”的? (7)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8)“带月荷锄归”一句常为后世诗评家称道,请说出这一句的妙处。 三、

归园田居》其三赏析题及答案

归园田居 晋·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一.理解选择: 1. 下面赏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描绘出劳动中淳朴真率的生活情态。语言自然而平易近人,不加雕饰,是诗人乐于归田隐居、弃绝尘世的精神境界之流露。 B.“带月荷锄归”,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美好的月夜归耕图,其中洋溢着诗人心情的愉快和归隐的自豪。 C.五六句看似平淡,但这种平淡正好映射了结尾这一句“但使愿无违”。这里的“愿”更蕴含了不要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了自我的意思。 D.“种豆南山下”与“采菊东篱下”有着同样的韵律,同样的韵味。采菊是十分认真的,而种豆则是漫不经心的。 2.下面赏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写的是田园劳作之乐,表现的是归隐田园的遁世思想。作者陶渊明,又名陶潜,字元亮,西晋着名诗人。“世外桃源”就出自其作品《桃花源记》。 B.“种豆南山下”平淡之语,“带月荷锄归”幽美之句。前句实,后句虚。全诗在平淡与幽美,实景与虚景的相互补衬下相映生辉,柔和完美。?

C.“带月荷锄归”,劳作归来的诗人虽然独自一身,却有一轮明月陪伴。月下的诗人,肩扛一把锄头,穿行在齐腰深的草丛里,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月夜归耕图啊!其中洋溢着诗人心情的愉快和归隐的自豪。? D.“但使愿无违”中的“愿”蕴含着诗人不想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里失去自我,要隐居归耕,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志愿。? 3.下面是对陶渊明《归园田居》的理解,选出不恰当的一句() A、“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二句,交代了劳动的地点、劳动的内容和豆苗的生长情况“种豆南山下”是平淡之语,“带月荷锄归”是幽美的,两者相互衬托,完美而又和谐。 B、“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二句,写早出晚归,辛勤劳动荒秽,指各种野草。 C、“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承“荷锄归”,写回家途中穿草而行,露沾衣湿“种豆南山下”和“夕露沾我衣”,用语虽平淡自然,却将归隐的艰难写得极为具体。 D、“衣沾不足惜,但使原无违”二句,抒发感情表明避开官场的志趣,抒发作者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4.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这首五言律诗,语言朴素,意境恬淡,体现了作者悠然的心境。???? B.颔联描写的是作者自己的躬耕生活,这种生活虽然辛苦,但却充实愉快。???? C.带月荷锄、夕露沾衣的农耕生活,实情实景,生动感人,表现了作者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归园田居赏析

归园田居 咏水仙 浮云见天末,山峡秋水多。 君子独骋望,水仙人间落。 湖波碧似剪,娇花明眸博。 皓腕娉婷意,摇曳舞菩陀。 天河见人意,青帝点璎珞。 心明天地间,拂袖弹指愿。 茫茫魂寂寥,飘然见水仙。 固知此景远,惟彼至真言。 世俗蓦然隐,至静天地间。 沧海换桑田,此花独安然。 花不醉人兮人自醉,愿骋余马兮笺花颜。 世风不若古之采菊兮,东篱水仙菊花相伴兮。 蓦然回首见君兮,青帝留此千万枝头花神伊人兮。 凝眸不换人间兮,何日再见此碧波姣花浮我心神兮。 兰有秀兮菊有芳,余独一人不堪忘。 归园田居 桥上作 清晨初禅心,偶于西桥过。 车马喧嚣落,天地静观寞。 碧水青穹连,楼观平素多。 尘陌现花草,白杨入天郭。 潇潇晨风意,飘飘衣襟佛。 西桥少行人,自此登高坡。 止境于尘寰,旭日黄衣衫。 寂然余居此,归园湖畔边。 《浅论华兹华斯诗两首》 华兹华斯其诗,若陶渊明之诗,有一种平淡悠远的意境之美。语言平实,而意蕴无穷。其诗,虽写自然风光,然处处不显人生哲思。当有静心安神之效。华诗若咏水仙,以偶然所见之水仙入诗,平素之际,即赏千古自然之馈赠。若刻意寻之,反无此效。陶诗若采菊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皆归隐人之热切观照也。归隐之士,意图反世俗之喧嚣杂尘,陶于官场,华于工业,皆欲以自然之静以冲破生命之郁热。故此类诗篇可长久感发人也。华诗与陶诗之美,若于人间词话言之,皆是有我与无我之境也,无我胜于有我。虽有我之观照,然情感与物象相融之程度胜于有我。王国维先生云:有我之境,则物皆着我之色彩。无我之

境,则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水仙与菊花虽有作者之主观情感,亦有情景相融处,然实先有此景,再生其情。物非诗人心中之物,亦非为情所造之物,浑以自然之独立人格,与人之心灵相依,对话之诗篇故有诗词。柏拉图著理想国,言诗为自然之模仿,理式之模仿。其观于天地大化,则成诗魂以通神灵。余意此诗学有教化之意。孔子亦有言,诗三百,曰思无邪。无邪为真,真诗者,抒发个人之情性也,文赋论诗,讲情性之重,情欲于中而形于言,故嗟叹之,口之,舞之,足之,蹈之也。然其中,神思灵魂最重。对话集有言,灵魂通于上帝也,诗人所有之心伟通灵之心。余姑妄言之,此实为诗人陶醉于自然之情景,心灵之诗境,所造之情感,一时陶醉忘记凡尘俗世而已。至于通灵之说,余不妄言。余读华诗之水仙,再听钢琴之曲,恍然若见遍山漫野之水仙现于目前也。故诗歌之意境,到此当有联想之美感也。古希腊罗马之长篇史诗虽气势恢弘,叙事精妙,英雄神话皆有涉及。若伊利亚特、奥德赛之类,以战争,游历之英雄神祗故事入诗,然所涉及之感情颇少。至于神曲,但丁言贝阿特丽采之美,朦朦胧胧,虽有诗人之情感,然主为宗教之救赎。彼德拉克以劳拉之爱入于歌集,抒情色彩较为浓厚。此为文艺复兴时期。而中国自诗经楚骚时代既有抒情之传统,国风尤甚,关雎蒹葭以爱情入诗,硕鼠小星以讽刺入诗,楚辞之篇极尽天马行空之想象。后世,汉大赋诗虽为恢弘,然亦未以叙事为主,描写抒情为中,古诗十九首及乐府诗篇,则有叙事成分于其中。唐诗宋词,尤重抒情,孤篇压全唐之一首春江花月夜,则又以人世之情尽于春花。李白之抒情气质实为豪放,其浪漫气质后人难以企及。然后亦有世事之坚之作,若杜工部麻鞋见天子之悲怆,亦有三吏三别,纯为诗化之史。白居易亦有书信云:文章合为时而作,歌诗合为世而作。虽有卖炭翁,观刈麦等诗,然亦有主观之色彩。不同于西方纯叙事之史诗。故中国抒情之传统由来久矣。以景抒情,以事抒情,因文因体而变。咏水仙一诗,又译宛若孤独浮云,浮云自古即有两种意境,一为浮云漂泊之感,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一为心清朗静之感,若静看天上云卷云舒,细看涛生涛灭,亭前花开花落。此浮云之意象,实为作者内心之自况,工业文明之冲击,人与物与自然唯通过机械而联。而诗人于工业繁华自然萧条之际,忽见自然亦有此美景,不得不心而往之。一瞬刻之欢愉往往流传甚久,若诗词之中,诗尊盛唐,词尊两宋,外国之文学亦常以复兴之口号革新,意图以所过之情之景,以新今日之心境,以图今朝之新文学。若于人生之中,尚可懂,人何为怀旧也,实为所见所思常萦绕于心也。而于文学之中,余以为,一代有一代之文学。过分复兴不可,过分革新亦不足取。 《西敏桥上作》一篇,质朴无华,宛若静听上帝之梵音教诲,佛教及禅宗中有云: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菩提者,无他,将自我之情性融于自然,恐为片刻即是永恒哉!济慈有诗《希腊古瓮颂》,其描写之一花一草均非真实,然其吹笛少年,歌颂之女子,虽刻画于古瓮之上,然跃然于心者,可谓永恒哉!张若虚有诗云:江上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只是江月年年望相似,岁岁月月人不同罢了。江月之所以相似,在于其神灵之中尚存不灭之情怀,千年万代,人皆赏月,诗经有云:月出皎兮,佼人僚兮。楚辞有云前望舒使先驱兮。前者言佼人之美,后者言行人之艰。古人望月思乡怀远之意境可谓深且远矣。唐人李白之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言进天下游子思妇之意也。待到我歌影零乱,我舞影徘徊,倒是以悲苦作乐矣。以悲写美之人尤为多矣,若三千里路山河尽失之李后主,言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虽有国破家亡之感时花溅泪之心,然小词读之,凄凉之美。亦有李清照秦观诸人等痴心小词,载不动许多舴艋舟之愁苦。闲愁亦能写得凄婉动人,若贺梅子之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将闲愁写得至此境界,可谓不虚矣。然尤能将愁苦之心写出大气之言者,东坡居士实为令人钦佩矣。江海寄余生,醉中言之,又不距世人远矣。故东坡非同于陶渊明,然东坡是以陶翁为精神支柱,写得不少慕陶诗。故余言华兹华斯之诗与陶渊明之诗有异曲同工之妙。平淡自然见得内心之强大。梭罗有文《瓦尔登湖》便于自然静谧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原文与译文(含赏析)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原文与译文(含赏析) 原文: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译文:南山坡下有我的豆地,杂草丛生,豆苗长得很稀。清晨我下地松土除草,星月下我扛着锄头回家歇息。草木覆盖了狭窄的归路,夜露打湿了我的粗布上衣。衣服湿了又有什么可惜,只求我那心愿至死不移。赏析: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这首诗我们并不陌生,它是五柳先生陶渊明归园田居中五首诗中的第三首。陶渊明,又名潜,是一位著名的诗人散文家,当时社会黑暗,风气污浊,很多人为了做官不择手段。陶渊明也做了几年小官,可是他却不能忍受官场中的尔虞我诈,毅然选择了退出官场,归隐田园。所以他被称为“隐逸诗人之宗”。他的创作开创了田园诗的体系,使我国古典诗歌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从古至今,有很多人喜欢陶渊明固守寒庐,寄意田园,超凡脱俗的人生哲学,以及他淡薄渺远,恬静自然,无与伦比的艺术风格。这首诗正是田园诗的代表。首先,从诗歌的语言方面看来,这首诗歌并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优美的修饰,短短四句话,不过四十个字却将描绘出了一幅平静恬淡却不失美丽动人的农家生活图:南山下有我种下的豆苗,杂草丛生而豆苗却稀少,早晨起来到地里清除杂草,夜晚顶着一轮圆月带着出头归来。乡间道路狭长,路旁草木长的郁郁葱葱,以致衣服也被露水沾湿。只是衣服沾湿了并不可惜,只要不要辜负了我的这片心意。而且诗中所描写的一切都是极为平常的“豆苗,南山,小路,杂草,夕露。。。”但正是这些平平常常的事物,在诗人笔下却勾勒出了一幅恬淡优美,清新可人的图画,在这幅美丽的画面中,田园风光以其清淡朴素的,毫无矫揉造作的天然之美呈现在我们眼前,就像一个世外桃源,让人悠然神往。简明扼要,朴实无华的语言,虽然显得十分的“拙劣”,却真实的反应出了农家生活的恬淡与美好,无忧无虑,自由自在。全诗突出一个“拙”字,陶渊明不善农作,所以有了“草盛豆苗稀”的景象,但能得归隐躬耕,其意趣正从中得来,言语之中透露着对诗人对这种生活的满意与享受,自得之意,溢于诗外。其次,从此诗的结构方面来看,也可以领会到诗人的“匠心”。这首诗简短精小,初读起来,只觉得自然平淡,其实其中的构思安排,颇有精妙。时间顺序上,前三句诗作者由早上写到傍晚,描绘了一整天的生活——除草。简单的勾勒,反应出作者生活的简朴清雅,轻松自由。给人平静安详的感觉,好似这就是一个不被任何人,任何事物,任何力量打扰的世界。而最后一句'"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便是整首诗的总结,诗人认为衣服弄湿了并不可惜,只希望豆苗可以长得很好,不要辜负了诗人这一天的劳作。正是这样一句简单的话却让整首诗的主旨得到突出升华,诗人的”愿“不仅仅是简单的希望豆苗可以生长得好,更深的却体现了诗人对这种田园生活的无线热爱,以及作者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不想在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之”愿”。再次,这首诗的写作手法也十分具有特色。比如说“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这句诗,”,劳动归来的诗人虽然独自一人,却有一轮明月在宁静的夜空中与之相伴,其中洋溢着诗人心情的愉快和归隐的自豪。此时,人,月,自然环境显得那样和谐,诗人通过艺术的手法描绘出一种崇高的诗歌美,自然美、精神美、并使这些美结合起来,营造出一个美好静谧的意境和悠闲自得的形象。“晨兴理荒秽”平淡之语,“带月荷锄归”幽美之句;前句为实,后句为虚。全诗在平淡与幽美、实景与虚景的相互补衬下相映生辉,柔和完美。再比如”种豆南山下“”夕露沾我衣“等语句,朴素平淡,没有任何的修饰之语,而作者却巧妙的将这些平淡的语句加入到诗歌之中,不仅没有让诗歌显得俗气,更是使得诗歌的意境更加恬淡清雅,同时也让这些朴素的语言获得了不一样的光彩,在这种醇美的意蕴中,口语上升为诗句,口语的平淡和营造的醇美意境和谐的统一了起来,这种特殊的手法,形成了陶渊明独特的艺术特色。总之,这首诗歌中没有华美繁复的辞藻,没有特殊的修辞,诗人就运用一些简单的事物,景象,运用独特的写作手法以及合理的结构安排将这些平平凡凡的事物进升华,不仅使诗歌显得朴素清雅,恬淡幽美,显现出一种天然之美,更在这种美好的意蕴中,整首诗歌的

《归园田居》赏析

《归园田居(其三)》鉴赏 《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的结尾二句是“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所谓“自然”,不仅指乡村的自然环境,亦是指自然的生活方式。在陶渊明看来,为口腹所役,以社会的价值标准作为自己的行动准则,追逐富贵,追逐虚名,都是扭曲人性、失去自我的行为。而自耕自食,满足于俭朴的生活,舍弃人与人之间的竞逐与斗争,这才是自然的生活方式。不管这种认识在社会学中应作如何评价,终究是古今中外反复被提出的一种思想。当然,陶渊明作为一个贵族的后代,一个很少经历真正的苦难生活的磨砺的士大夫,要完全凭借自己的体力养活一家人,实际是难以做到的;而且事实上,他的家中仍然有僮仆和带有人身依附性质的“门生”为他种田。但他确实也在努力实践自己对人生、对社会的特殊认识,经常参加一些农业劳动,并在诗歌中歌颂这种劳动的愉悦和美感。读者应当注意到:不能把陶渊明的“躬耕”与普通农民的种地等量齐观,因为这并不是他维持家庭生活的主要经济手段;也不能把陶渊明对劳动的感受与普通农民的感受等同看待,因为这种感受中包含了相当深沉的对于人生与社会的思考,在古代,它只能出现在一小部分优秀的知识分子身上。如果要找相类的表述,读者可以在托尔斯泰的著名小说《安娜?卡列尼娜》中看到。小说中的列文,在某种程度上是作者的化身,也曾亲身参加农业劳动,而从中求取人生的

真理,以此来批判贵族社会的虚伪、空洞、无聊。 所以,这首诗看起来极为平易浅显,好像只是一个日常生活的片断,其实却有不少需要深入体会的内涵。 首先,这诗中不易察觉地涵化了前人的作品,那就是汉代杨恽(司马迁外孙)的一首歌辞: 田彼南山,芜秽不治。种一顷豆,落而为萁。人生行乐耳,须富贵何时! 此诗原是杨恽得罪免官后发泄牢骚之作。据《汉书》颜师古注引张晏说,南山为“人君之象”,芜秽不治“言朝廷之荒乱”,豆实零落在野,“喻己见放弃”。此说大体不错。 将陶诗与杨诗比照,相似之处是显而易见的。“种豆南山下”,便是“田彼南山”;“草盛豆苗稀”,便是“芜秽不治”;“晨起理荒秽”,也是针对“芜秽不治”这一句而写的。考虑到陶渊明对古代典籍的熟悉,这种明显的相似,可以断定不是偶然巧合。 那么,陶渊明暗用杨诗,用意又何在?首先,这种化用,已经把杨诗的一部分涵意移植到自己诗里了。对于熟悉《汉书》的人来说,马上会联想到“朝廷之荒乱”、贤者无所用这样的喻意。 但是,这诗又并不是单纯地脱化前人之作,诗中所写种豆锄草,都是作者实际生活中的事情。陶渊明既移植了杨诗的某种涵意,表达他对现实政治的看法,又用自己亲身种豆南山的举动,针对杨诗“田彼南山,芜秽不治”的喻意,表

归园田居其三赏析

小编寄语:归园田居这首诗歌中没有华美繁复的辞藻,没有特殊的修辞,诗人就运用一些简单的事物,景象,运用独特的写作手法以及合理的结构安排将这些平平凡凡的事物进升华。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供大家参考。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这首诗我们并不陌生,它是五柳先生陶渊明归园田居中五首诗中的第三首。 陶渊明,又名潜,是一位著名的诗人散文家,当时社会黑暗,风气污浊,很多人为了做官不择手段。陶渊明也做了几年小官,可是他却不能忍受官场中的尔虞我诈,毅然选择了退出官场,归隐田园。所以他被称为“隐逸诗人之宗”。他的创作开创了田园诗的体系,使我国古典诗歌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从古至今,有很多人喜欢陶渊明固守寒庐,寄意田园,超凡脱俗的人生哲学,以及他淡薄渺远,恬静自然,无与伦比的艺术风格。这首诗正是田园诗的代表。 首先,从诗歌的语言方面看来,这首诗歌并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优美的修饰,短短四句话,不过四十个字却将描绘出了一幅平静恬淡却不失美丽动人的农家生活图:南山下有我种下的豆苗,杂草丛生而豆苗却稀少,早晨起来到地里清除杂草,夜晚顶着一轮圆月带着出头归来。乡间道路狭长,路旁草木长的郁郁葱葱,以致衣服也被露水沾湿。只是衣服沾湿了并不可惜,只要不要辜负了我的这片心意。而且诗中所描写的一切都是极为平常的“豆苗,南山,小路,杂草,夕露。。。”但正是这些平平常常的事物,在诗人笔下却勾勒出了一幅恬淡优美,清新可人的图画,在这幅美丽的画面中,田园风光以其清淡朴素的,毫无矫揉造作的天然之美呈现在我们眼前,就像一个世外桃源,让人悠然神往。简明扼要,朴实无华的语言,虽然显得十分的“拙劣”,却真实的反应出了农家生活的恬淡与美好,无忧无虑,自由自在。全诗突出一个“拙”字,陶渊明不善农作,所以有了“草盛豆苗稀”的景象,但能得归隐躬耕,其意趣正从中得来,言语之中透露着对诗人对这种生活的满意与享受,自得之意,溢于诗外。 其次,从此诗的结构方面来看,也可以领会到诗人的“匠心”。这首诗简短精小,初读起来,只觉得自然平淡,其实其中的构思安排,颇有精妙。时间顺序上,前三句诗作者由早上写到傍晚,描绘了一整天的生活——除草。简单的勾勒,反应出作者生活的简朴清雅,轻松自由。给人平静安详的感觉,好似这就是一个不被任何人,任何事物,任何力量打扰的世界。而最后一句'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便是整首诗的总结,诗人认为衣服弄湿了并不可惜,只希望豆苗可以长得很好,不要辜负了诗人这一天的劳作。正是这样一句简单的话却让整首诗的主旨得到突出升华,诗人的”愿“不仅仅是简单的希望豆苗可以生长得好,更深的却体现了诗人对这种田园生活的无线热爱,以及作者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不想在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之”愿”。 再次,这首诗的写作手法也十分具有特色。比如说“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这句诗,”,劳动归来的诗人虽然独自一人,却有一轮明月在宁静的夜空中与之相伴,其中洋溢着诗人心情的愉快和归隐的自豪。此时,人,月,自然环境显得那样和谐,诗人通过艺术的手法描绘出一种崇高的诗歌美,自然美、精神美、并使这些美结合起来,营造出一个美好静谧的意境和悠闲自得的形象。“晨兴理荒秽”平淡之语,“带月荷锄归”幽美之句;前句为实,后句为虚。全诗在平淡与幽美、实景与虚景的相互补衬下相映生辉,柔和完美。再比如”种豆南山下“”夕露沾我衣“等语句,朴素平淡,没有任何的修饰之语,而作者却巧妙的将这些平淡的语句加入到诗歌之中,不仅没有让诗歌显得俗气,更是使得诗歌的意境更加恬淡清雅,同时也让这些朴素的语言获得了不一样的光彩,在这种醇美的意蕴中,口语上升为诗句,口语的平淡

归园田居(陶渊明)

《归园田居》五首 陶渊明 其一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其二 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白日掩荆扉,对酒绝尘想。 时复墟曲人,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其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其四 久去山泽游,浪莽林野娱。试携子侄辈,披榛步荒墟。 徘徊丘垅间,依依昔人居。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 借问采薪者,此人皆焉如。薪者向我言,死没无复余。 一世弃朝市,此语真不虚。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 其五 怅恨独策还,崎岖历榛曲。山涧清且浅,遇以濯吾足。 漉我新熟酒,双鸡招近局。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 欢来苦夕短,已复至天旭。 【写作背景】 晋义熙二年,亦即渊明辞去彭泽令后的次年,诗人写下了《归园田居》五首著名诗篇。这是诗人辞旧我的别词,迎新我的颂歌。它所反映的深刻思想变化,它所表现的精湛圆熟的艺术技巧,不仅为历来研究陶渊明的学者所重视,也使广大陶诗爱好者为之倾倒。 【赏鉴】 《归园田居》五首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其所以是如此,不仅在于五首诗分别从辞官场,聚亲朋,乐农事,访故旧,欢夜饮几个侧面描绘了诗人丰富充实的隐居生活,更重要的是,就其所抒发的感情而言,是以质性自然,乐在其中的情趣来贯穿这一组诗篇的。诗中虽有感情的动荡,转折,但那种欢愉,达观的明朗色彩是辉映全篇的。 有的论者很乐于称道渊明胸中的\'无一点黏着\',其实,\'黏着\'还是有的。即以渊明辞官之际写下的《归去来兮辞》而论,不也还有\'奚惆怅而独悲\'之句吗就是说,他心中总还难免有一丝惆怅之感的。真正纯净的灵魂不会是与生俱来的(尽管诗人一再宣称他\'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而是在不断地滤除思想杂质的过程中逐渐变得澄澈的。 正如一个人不愿触及心中的隐痛那样,诗人在《归园田居》中也很不愿意提及刚刚从其中拔脱的污秽官场。\'误落尘网中\',就很有点引咎自责的遗憾意味。而\'一去三十年\',是指自己从29岁\'投耒去学仕\',到41岁\'我岂能为五十斗米向乡里小几折腰\'而辞去彭泽县令这宦海沉浮的十三年。然而,今天毕竟如愿以偿了,此刻的心情也就豁然,释然了。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其中洋溢着一种故园依旧,\'吾爱吾庐\'的一往深情。\'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檐后榆柳树影婆娑,浓阴匝地,习习清风平息了诗人心中的焦虑。

归园田居(其一)

《归园田居》(其一) 教学目标: 1、诵读品读诗歌,感受宁谧优美的田园风光,体悟陶渊明闲适恬淡的生活情趣。 2、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热爱田园生活地精神 3、感受作者的隐士情怀,领悟作者返朴归真的人生志趣与人生境界,学习其高尚的理想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热爱田园生活地精神,学习其高尚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教学方法:诵读品味法、讨论交流法、自主探究法 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一、导入新课: 师:有这样一位诗人,他向往祥和安宁、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有这样一位隐士,他淡泊名利,陶然于耕种;有这样一位耕者,他一生种菊、爱菊,活得像菊花一样高洁、飘逸。千年已过,我们还在回味那菊花的清香,品读那高洁的灵魂。 同学们,我刚才说的是谁呢?(——学生答:陶渊明。)我们以前还学过陶渊明的什么作品呢?(学生回答《五柳先生》《桃花源记》《饮酒》《归园田居》(其三)) 师:谁能把这几首诗给大家背诵一下,这几首诗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二、知人论世:略。 三、整体感知 1、学生听配乐朗诵,注意字音和节奏。 2、一生朗读。(师生评点,注意字音,提醒学生五言诗的节奏) 3、学生再听配乐朗诵,小声跟读。 四、解题,把握思路。 师:我们常常说文章的题目就好像一个人眼睛,俗话说:眉目传情。文章的标题往往也能传达或暗示许多有效的信息。那么大家认为"归园田居"这个标题最重要的是哪一个字呢? 学生明确:"归"字 师:也就是说“归”字是文章的题眼。那么我们就围绕“归”字来解读这首诗歌。 2、提问:请问诗人①从何而归?②为何而归?③归向何处?④归去如何? 请大家仔细看课文,回答我的问题,小组合作学习: 讨论后明确: 1、从何而归? 明确:误落尘网中,一去十三年。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追问:尘网、樊笼比喻什么? 明确:官场生活 追问:为什么要如此比喻?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的情感? 明确:对官场生活的鄙弃和厌恶。 追问:还有哪一句表达了对官场生活的厌恶? 明确:“误落尘网中,一去十三年”中的“误”字,既写出了自己对官场的厌恶,又写出自己久居官场的悔恨之情。

《归园田居(其三)》赏析

《归园田居(其三)》赏析 【小编寄语】新的学期新的开始,同学们又回到课堂了,查字典语文网小编给大家带来了《归园田居(其三)》赏析,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祝大家学习愉快!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注释

南山:指庐山。 稀:稀少。 兴:起床。 荒秽:形容词作名词,指豆苗里的杂草。秽:肮脏。这里指田中杂草 荷锄:扛着锄头。荷,扛着。 晨兴理荒秽:早晨起来到田里清除野草。 狭:狭窄。

草木长:草木丛生。长,生长沾:(露水)打湿。 足:值得。 但:只. 愿:指向往田园生活,“不为五斗米折腰”,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意愿。 但使愿无违: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违:违背。 译文

南山下有我种的豆地,杂草丛生而豆苗却稀少。 早晨起来到地里清除杂草,傍晚顶着月色扛着锄头回家。 道路狭窄草木丛生,傍晚的露水沾湿了我的衣服。 衣服沾湿了并没有什么值得可惜的,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 鉴赏 《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的结尾二句,是“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所谓“自然”,不仅指乡村的自然环境,亦是指自然的生活方式。在陶渊明看来,为口腹所役,以社会的价值标准作为自己的行动准则,追逐富贵,追逐虚名,都是扭曲人性、失去自我的行为。而自耕自食,满足于

俭朴的生活,舍弃人与人之间的竞逐与斗争,这才是自然的生活方式。不管这种认识在社会学中应作如何评价,终究是古今中外反覆被提出的一种思想。当然,陶渊明作为一个贵族的后代,一个很少经历真正的苦难生活的磨砺的士大夫,要完全凭借自己的体力养活一家人,实际是难以做到的;而且事实上,他的家中仍然有僮仆和带有人身依附性质的“门生”为他种田。但他确实也在努力实践自己对人生、对社会的特殊认识,经常参加一些农业劳动,并在诗歌中歌颂这种劳动的愉悦和美感。读者应当注意到:不能把陶渊明的“躬耕”与普通农民的种地等量齐观,因为这并不是他维持家庭生活的主要经济手段;也不能把陶渊明对劳动的感受与普通农民 的感受等同看待,因为这种感受中包含了相当深沉的对于人生与社会的思考,在古代,它只能出现在一小部分优秀的知识分子身上。如果要找相类的表述,读者可以在托尔斯泰的著名小说《安娜·卡列尼娜》中看到。小说中的列文,在某种程度上是作者的化身,也曾亲身参加农业劳动,而从中求取人生的真理,以此来批判贵族社会的虚伪、空洞、无聊。 所以,这首诗看起来极为平易浅显,好像只是一个日常生活的片断,其实却有不少需要深入体会的内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