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圣陶谈作文

叶圣陶谈作文

1、现在我要告诉读者,文章不是吃饱了没事做,写来作为消遣的。也不是恐怕被别人认作呆子痴汉,不得不找几句话来说说,然后勉强动笔的。凡是好的文章必然有不得不写的缘故。自己有一种经验,一个意思,觉得他跟寻常的经验和意思有些不同,或者比较新鲜,或者特别深切,值得写下来作为个人生活的记录,将来需用的时候还可以供查考;为了这个缘故,才提起笔来写文章。否则就是自己心目有少数或者多数的人,由于彼此之间的关系,必须把经验和意思向他们倾诉,为了这个缘故,就提起笔来写文章。前者为的是自己,后者为的是他人,总之都不是笔墨的游戏。

2、但是要知道,学校里作文为的是练习写作,练习就不得不找些题目来写,好比算术课为要练习计算,必须做些应用题目一样。并且,善于教导学生的老师无不深知学生的底细,他出题目总越不出学生的经验和意思的范围之外。学生固然不想写什么文章,可使经老师一提醒,却觉得大有可写了。

3、写文章不是什么神秘的事儿,艰难的事儿。文章的材料是经验和意思,文章的依据是语言。只要有经验和意思,只要会说话,再加上能识字会书写,这就能够写文章了。

4、所谓好文章,也不过是材料选得精当一点儿,话说得确切一点而周密一点儿罢了。如果为了要写出好文章,而去求经验和意思的精当,语言的确切周密,那当然是本末倒置。但是在实际上,一个人要在社会里有意义的生活,本来必须要求经验和意思的精当,语言的确切周密。那并不是为了写文章,为的是生活。凡是经过这样修养的人,往往会觉得有许多文章要写,而写出来的往往是好文章。

5、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泼地昼夜不息。

6、现在我们要相信,不论什么人都能写文章。车间里的工人能写文章,田亩里的农人能写文章,铺子里的电源,码头上的装卸工,都能写文章:因为他们各有各的生活。

7、写文章不是生活的点缀和装饰,而就是生活本身。一般人都要识字,都要练习写作,并不是为了给自己捐上一个“读书人”或者“文学家”的头衔,只是为了使自己的生活更见丰富,更见充实。

8、阅读和写作都是人生的一种行为,凡是行为必须养成了习惯才行。譬如坐得正站得直,从生理学的见地看,是有益于健康的。但是决不能每当要坐要站的时候才想到坐和站的姿势该怎么样。

9、临时搬出些知识来,阅读应该怎样,写作应该怎样,岂不是要把饱满的整段兴致割裂得支离破碎?所以阅读和写作的知识必须化为习惯,在不知不觉之间受用它,那才是真正的受用。

10.说话要没有多余的话,作文要没有多余的文句。既然读者自然能领会到,那么明白写下反而是多余的了。

11.读一篇文章,如果不明白它的主旨,而只知道一点零零碎碎的事情,那就等于白读。

12.记载一件东西,叙述一件事情,发表一种意见,吐露一腔情感,都可以成为文章。把眼睛里看见的光景记下来,当然也成为文章。

13.要写的一定是感到兴趣、觉得有意思的一番光景。至于那些平平常常的光景,虽然看在眼里,决不高兴拿起笔来写。

14.记叙景物,手法不止一种。有的自己不露脸,只用文字代替风景画片,一张一张揭示出来给读者看。有的自己担任篇中的主人公,他东奔西跑,左顾右盼,一切由他出发,把看见的感到地告诉读者。

15.所以抒写感情并不在乎堆砌“快乐”“痛苦”之类的字眼;这些字眼竟可以一个也不用,自由别的办法收到抒写感情的效果。如果你把引起你感情的原油和经过写出来,无论外界的事物或内心的变化,都照当时所感受的写出来,这就抒写了感情了。别人看了你的文章,虽然不曾接触过那些事物,发生那样变化,可使由文章的媒介,却像接触过了,发生过了,结果自然来了感动。

16.抒写感情的文章大都是记叙文。离开了事物,感情也就无从兴起。任何感情,都由个人和环境围绕的人、物、事故发生交涉而来。因此,除开了记叙,也就很少纯粹的抒情文。同样的记叙文,仅仅以记叙事物为目的,当然是记叙文;如果其中有一股感情灌注着,的目的原在抒写着一段感情,那就是抒情文了。

17.随笔是最自由的文章。形式既没有一定,题材也随处可取。不比书信,书信有通行的款式,你若不按款式写,人家就说你不懂世务。不比传记,传记要叙写人物的重要言行,你若叙了一桩丢了三桩,人家就说你颇有疏漏。

18.随笔可以说毫无规模,三言两语也成,从一个大范围抽出小小的一片段来写也成,一思想藤蔓一样蔓延开去,直到藤梢和根部都不收拢也成。至于题材,凡是实际生活以内的一切都可以充作随笔的题材。

19.的动手写随笔,读者的乐于读随笔,都为着新鲜的意趣。······新鲜的意趣只能以自己作准,自己觉得新鲜,同时又料想到必然有一部分人也会觉得新鲜,这一篇随笔就很值得写了。

20.所谓热情,源于天性和环境。具有热,又遇到不受阻遏甚至足以助长的环境,胸中的热情就像火一样炽盛起来了,但是热情的人表现在外面的,如态度、说话、作文等等,未必个个一样,大概可以分为两派。一派是胸中虽然怀着热情,可是表现在外面的依然是那么平淡。另一派却不然,表现在外面的同内面一样的热烈,无论一个态度或者是一句话,都毫不隐藏的显示出他胸中所怀的一腔热情。

21.文章必须从真实生活里产生出来。把真实生活里所不曾经验过的事勉强拉到笔底下来,那是必然失败的勾当。人固然不必为这些文章而留心自己的生活,但是做了人就得担负起人的责任,就的留心自己的生活。有了充实的生活才有好文章。

22.像这种并非勉强拉到笔底下来的材料,里头交织着的思想和情绪,写成文章,自然成为出色的一篇,受读者的欣赏了。

23.人类生活非常繁复,人与人之间不能够单把所接触的东西、所知道的东西互相告诉了就完事,还得把所发现、所理解的道理互相传授、互相印证,使彼此的知识更加丰富起来。因此,写文章不能只写记叙文,还得写说明文。

24.说明文的好坏在乎所发现、所理解的道理准确不准确。发现的准确,理解的准确,写下来的就是最好的说明文,除非文字上有什么毛病。

25.说明文说明道理,道理是附着于事物的,它本身不是“视而可见,触而可知”的事物,有时不很容易领会。为了使读者领会起见,说明了道理之后,最好指出一些实例来。

26.从说明文进一步,也是说明一种道理、原由、关系等等,但是同时伴着一种愿望,必须说服读者,使读者信从。这时候,所说的道理、原由、关系等等就成为的主张,从文章体例上说,这篇文章就成为议论文了。说明文以“说明白了”为成功,而议论文却以“说服他人”为成功。

27.写一篇文章,当然期望它能收到最大的效果。什么是最大的效果呢?就是能使读者看了之后明白到十分,感动到十分。如果仅能使读者明白到三四分,感动到五六分,那就没有收到最大的效果。现于实际生活的经验,限于写作技能的素养,也许无论如何都不会收到最大的效果。可是一个认真写作的人总不肯放弃这个目标,总要向着这个目标努力。

28.一个意思,可以用来表达它的文章体裁不止一种。可是这许多体裁之中,必然有一种最适于意思的本身和当前的读者的。须要选到一种最合适的体裁,意思才会恰如原样地表达出来,读者才会深切地明白和感动。

29.有许多文章,几乎完全不拿出自己的意思来,或者只拿出一部分来而留着其他的部分。完全不拿出意思来并不是没有意思,而是把意思隐蔽在文章的背后。那隐藏着的和包含着的意思都有待读者自己去发现。读者自己从文章中发现了意思,其明白和感动的程度,比直接从那里接受意思更要深切。所以,有了一个意思,要不要老师拿出来,或者只拿出一部分来而留着其他部分,这又是动笔以前应该斟酌的一件事情。

30.古今的传记中间,像(《差不多先生传》)这样创造出人物来写成的也有好些篇。写这种传记大抵寄托着一种意思,不把意思说破,让读者自己去领会,作用和“寓言”相仿。读了一般的传记,结果是认识了世间实有的某一个或几个人物;读了像《差不多先生传》那样的传记,结果是领会了所要表达的某种意思。

31.就一个人来说,言语、举动虽然和许多人大体相同,可是总有着“小异”之点,待人接物也有他的态度和方法。把这些综合起来,人家对他就有更深切的认识,不仅是声音,是面貌,凡是一言一动,都觉得印着他的标记:这是这一个人而不是其他的人。

32.过分在一两个字眼上推敲,往往会弄成纤巧,不自然。在一段一节上用功夫,正是所谓“大处落墨”的办法。

33.一般人往往以为幽默就是说俏皮话,嘻嘻哈哈,乱扯一顿,要不就是讽刺,对人生对社会来一阵笑骂和嘲弄。这却无论如何是一种误会,幽默绝非如此。

34.然而报告文学却教报告书和文学结了婚。应用文的报告书,一般读者往往懒得看下去,因为不看下去也会知道无非这一套。而报告文学可不然,读者向被吸引住了一般,纵向一直看下去,知道它的究竟。

35.(报告文学)不是事务上的应付。对社会中某一方面的情形非常熟悉,而这一方面的情形不只是几个人的身边琐事,而是有关于社会全体的大事。

一种强烈的欲望激动着他,必须把他所熟悉的一五一十告诉大众才行,不然就像在饥饿的人群中间私自藏下多余的饭,是不可饶恕的自私的行为。于是他提起笔来。他站在大众的客观的立场,视野广大,见得周到,把捉到的都是真实情况。

36.写什么呢?与其写一些空泛的议论,不如写一些亲身经历。所以,议论怎样推行新生活,怎样使国家强大起来,不如叙述曾经经历过的某一桩事情,不如抒写对于本乡本

镇的感情。这些还只是限于个人方面。弱国能够推广开来,把自己所熟悉的社会中某一方面的情形作为写作材料,那就更有意义了。

37.因为动笔写文章,同开口说话一样,得看当时的心情和娜事件的关系,要骂的时候自然不妨骂,该严谨的时候也不必故意做得不严谨,这都是所谓“求诚”,是写的基本品质。

38.慷慨激昂,感情激发,甚而至于谩骂,这是一种态度。叙事说理,完全理智,像法官下判词那样严谨,这是一种态度。并不遏抑感情,但是也不让感情过分放纵,对于该受责备的人给他责备,但责备里头含着宽恕的心情和深切的期望,这又是一种态度。······只觉得怀着一颗热烈的心,那心的跳动绝不比请愿学生弱一分一毫,但是他却把它按捺住了,只用一些平淡的语言表达出来;语言越平淡,越是耐人寻味,于是我们受到了深切的感动。

39.作序文也是同样情形,如果你只能说一些不着边际的赞美的话,就大可不写,读者也大可不读。

40.以通常说法,做文章要“言之有物”。写仪式的文章既然是被动的,就不免要“无中生有”。在经验丰富的人,即使“无中生有”,也可以写成很好的文章,他的一些意思是平时寄居在那里的,知识临时加以组织加以配合罢了,可以做到不露一点儿牵强的痕迹,和柱中的作文章并无二致。所以,平时的几句很重要,没有什么意思积聚在那里,“无中”决“生”不出“有”来。……仪式的文章不是可以随便敷衍的。第一,要有意思。第二,必须切合当时的情景。

41.所以写旅行记和写日记一样,第一得先放弃那完全记录下来的野心,因为这是不可能的而且是不必需的事情。写旅行记和写日记都不能做全部的记录,只能从一连串的生活中间选择若干部分来写。

42.什么叫当时的感觉呢?无论何时何地,我们的周围总是有许多事物环绕着。这许多事物并不逐件逐件闯进我们的意念,对于我们,大部分是虽有如无。唯有引得我们的注意的几件,我们才感觉到他们的存在。而且同样一件事物,只因环境不同,心情不同,在他感觉它的时候也就见得不同。不问那事物在别的时候怎样,只说这一回感觉它的时候怎样,这就是所谓当时的感觉

43.写文章把自己的见闻告诉人家,能够捕捉当时的感觉,顺次卸下来,就是人家如临其境······至于文艺,注重在叫人家感动,叫人家欣赏,适宜用后一种方法。有修养的能够像写出自己当时的感觉那样写出来,使读者随时有如临其境的乐趣。

44.描写不是死板地照抄实际事物。用适当的文字,把事物的外面的和内面的特质表达出来,是人家是人它的整体,这才算描写到了家。

45.描写人物以描写他,容貌、态度、服装等等常常作为性格的衬托,只有在足以显出人物性格的当儿,才是真正必要的。写的虽是人物以外的环境,而着眼点却在衬托出人物的性格。

46.作诗的人往往捉住情和境发生关系的那个当儿的一切,作为他的诗的材料。——不但做诗,就是画家画画,雕刻家作雕刻,也是这样。

47.作为同作文都一样,不妨从想象中找材料。最要紧的事虽属想象,而不违背真实。换句话说,想象必须入情入理,使人觉得确然有此情景,方才可以作为写作的材料。诗中情境并非必须从想象得来,自己的情、亲历的境也是作诗的好材料,古今有许多好诗就是用这种材料写成的。

48.诗要念起来觉得和谐有节奏,除了用韵以外,还得在句中各处讲究声调。有的是不用韵,但声调还是要讲究。

49.所说在此,所思在彼,原始生活中常有的事儿。话剧要他的作品见得真切,就不能不在这种地方下工夫。他站在剧中人物的地位,设想他们当着此情此景,心底应该怎样想,挂到嘴上的言语应该是什么,然后写下他们的对话来。

50.在能烘托出郁那(人名)的苦恼的地方,都细细地描写。有的地方不止白描一些情态,他还写到藏在情态里的意思,教我们跟着想进了一层。

(刘加民摘录自《文章例话——叶圣陶的二十七堂作文课》

叶圣陶潜在作文观窥测

东阳市六石高中许国申

叶圣陶先生是我国现代语文教育的开山祖师之一,他对我国现代语文教育尤其是作文教育的贡献与影响无人可与比肩。不无遗憾的是,他匆匆仙逝,未能对自己一生的教育事业有个完整的总结,尤其是对作文教学,没能把自己的作文观作一完整的阐述。在他身后,研究他教育思想的人很多,论文简直可称汗牛充栋,只是未见有人论述他潜在的作文观──但愿这只是我孤陋寡闻。笔者不揣愚陋浅薄,试窥测之。为了年轻的读者不觉得突兀,先摘录一段叶圣陶教子作文的故事──

叶老从不给孩子教授作文入门、写作方法之类的东西。他仅要求其子女每天要读些书。至于读点什么,悉听尊便。但是读了什么书,读懂点什么,都要告诉他。除此之外,叶老还要求其子女每天要写一点东西。至于写什么也不加任何限制,喜欢什么就写什么:花草虫鱼、路径山峦、放风筝、斗蟋蟀,天上飞的,地上爬的,水里游的,听人唱戏,看人相骂……均可收于笔下。

纳凉时,叶老端坐在庭院的藤椅上,让孩子把当天写的东西朗读给他听。叶老倾听着孩子朗读,从不轻易说“写得好”与“写得不好”之类的话,比较多的是“我懂了”和“我不懂”。如若叶老说:“这是什么意思呀?我不懂。”其子女就得调遣词语或重新组织句子,尽力让父亲听得明白。直至叶老说:“噢,原来是这么一回事,我懂了”时再继续读下去。

(贾志敏《叶圣陶不教儿子作文》原载《新民晚报》)

一、目标与定位

中小学作文教学的目标定位决定于以下三大要素:学生生理、心理条件;基础教育性质;社会发展需求。这三大要素决定了中小学作文教学的目标是过好两个关:

首先是文字关。文字关的基本内容是:

基本消灭错别字;词语运用恰当;句子结构完整,语意明白,组织流畅;句与句衔接紧密,过渡自然。基本要求:过关率争取达到70﹪以上,过硬率争取达到1﹪。

其次是文章关。文章关的基本内容是:言之有物,言之有序;中心明确,结构完整;读者对象明确,读者读后有获;不苟简,不啰唆,不晦涩,不混乱。基本要求是过关率到30﹪以上;过硬率争取达到2﹪以上。

──文字与文章是相辅相成的。没有文字就没有文章;没有文章,文字就无处依附。但两者之间毕竟还有区别:文字过关比文章过关要容易些,社会需求也高些;文字过硬比文章过硬要难,但社会对文章过硬的需求又比文字过硬多。

以上“两关”,必须倾力突破第一关,逐渐过渡到两者并重,最后过渡到侧重文章关,但文字关始终是第一位的。“两关”分设过关与过硬两个目标,也是切合实际的。至于过关与过硬的具体百分比,则大有商量余地──除了标准问题,还有学生的天赋和社会的需要。

说起文章,不能不说到文体。但我在这里为什么不提文体呢?因为文章好比衣服,宜人合身适时悦目怡人就好。文体是一个相当宽泛并且变动不居的东西,同一文体的文章可以有千差万别,很多文章是两栖甚至多栖的──说这也行,说那也行,难有确论。所以,作文教学没有必要提掌握几大文体之类的要求。事实上叶圣陶教儿子写作文的时候就很少考虑文体。至于技法,完全是后人分析归纳前人创作成果形成的理论,不一定专门传授,有兴趣的学生自己能够看懂。即使不看那些东西,读前人的文章,读别人的文章,就会潜移默化,在此基础上还可以自主创新,很多著名的作家就是这样走过来的。因此,根本没有必要要求必须掌握哪几种技法。从叶先生教儿子作文的过程看,技法最是末事。

二、途径与方法

作文教学达到以上目标定位的基本途径是循序渐进,基本方法是养成习惯。

叶圣陶先生非常重视序与习惯两大问题。对于前者,先生未暇深究,笔者揣测,下面的表格或许能够得到先生首肯:

上表中有两个问题需要着重说明:

第一,体式(文体)问题。所谓自然,就是不讲文体概念,随文自适。因为小学生作文字数一般不多,不会写得很杂。这个阶段的作文常常以记叙为主,结合描写、说明、议论及抒情;也可以以说明为主,结合描写;还可以以议论为主,结合记叙和抒情。很长时间以来,作文教学有一个误区,好像说明与议论是中学的事,这就大大地延缓了说明与议论写作的启蒙。其实古人对议论文写作启蒙很早,聂钳弩开笔写议论文时才十来岁。现在的学生写的最糟糕的是议论文,这与我们没有及时启蒙有着必然的相关性。进入中学,随着作文篇幅的增长,讲一点文体知识就显得必要了。但是这里所谓的文体,并不是抽象的概念,也不是简单地模仿几篇典型的范文。讲文体,一般不一定是写前的指导,更重要的是在修改的时候。其做法主要是在明确写作目的前提下,提供几篇相关的范文以资参考。一篇比较长又比较乱的作文,可以参考不同的范文改出几篇不同的作文,教师的作用在于提供各种意见。至于怎样改,参考哪一篇,选择的权力要还给学生。叶先生一再告诫教师不要越俎大改学生的作文,除了这一原因之外,可能还考虑到教师代庖会挫伤学生的写作积极性──相形见绌,有伤自尊。

第二,文学问题。在人们的日常生活语言中,有很多精彩的文学语言。在这些文学语言中,包含着丰富的文学手法。所以,那怕是第一次写的只有几十个字的作文,也可能包含着文学的因素。这就是“自然”的文学。随着年级的增高,根据学生的认识水平与模仿能力,教师可以在作文讲评时挖掘习作中的文学因素加以发挥,适当联系学过的课文,鼓励学生把作文写得生动起来,形象起来。但是应该明确,作文不等于文学创作,作文的落脚点始终在于文字,不应该喧宾夺主,把传授“美文”的写作技巧当作主要任务。好多年来,我们对这一问题始终认识错位,一开始就叫学生抄背“好词好句”,发展到“剪辑”“优秀作文”,直到要求“凤头、猪肚、豹尾”等等,“用花轿把自己的姑娘嫁出去”。结果,天花乱坠而不知所云的“美文”如同节日的烟花焰火满天飞舞,而写一封信、回一个贴却文理不通,纰漏百出。

至于教与学的“精力分布”,以10为峰顶,70﹪以上的精力始终要投入到句段、篇章上,兼顾文体,而文学则作为附加内容,随文兼顾,因材指导,一般不必进行专项教学,更没有必要强化。

对于循序渐进,有人误以为是文体规范与写作技能的分项训练。许多人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编出了不少书。叶老生前看到了这种情况,未能明确否定,大概是他没想透彻,“不敢妄发”。这么多年的实践证明,这种“序列”并不是改观作文教学长期低效的灵丹妙药。叶老曾提到过作文要“写生”与“临摹”,但这是有志于文学创作的学生要做的事,不一定每个学生都要接受这种系统的训练。因为作文不同于画画:什么都教一点,一辈子教不出一个画家也没关系;作文可以教不出一个作家,但得让每个学生都能写点东西。因为学生一毕业就可以丢弃画笔画纸,而用来写点文字的这支笔却几乎天天要用。再说,大学里有文秘、文学等专业课程,中小学的文字功底扎实了,经过大学学习就不难适应专门的工作;反之,文字功底不扎实,上大学以后弥补都很困难,即使写作知识非常丰富,如果写下来的文章百孔千疮,又有什么用呢?所以,这里所说的“循序渐进”,应该是遵循学生认识能力发展水平之“序”而渐进:由词而句,由句而段,而至于篇;篇章由短而长,内容先易后难,文体先简后繁。写不了长句的不硬要写长句,写不了长篇的不强求写长篇,对文学没有多大兴趣与天赋的,就不逼着练纯文学类写作。总之,这个“序”要适人,适才,适时,适文。真正做到“以人为本”。

培养良好的写作习惯可能是叶老最为强调的一点。这个习惯主要是遣词造句认真严谨,一丝不苟。“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叶圣陶《语文教学二十韵》)好文章多是改出来的。叶老亲自给别人改作文,最多的是字词与句子。用词力求准确,造句力求规范畅达,行文力求简明生动,甚至包括标点符号的正确运用。不但要自己改,如果可能,还要请别人帮助改。要把写作当作一项非常严肃庄重的事来做,使自己写出来的作文在文字方面尽可能地尽善尽美,无可挑剔。做到这一点很不容易,但写作者必须这样来要求自己。这样做,一方面有利于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表现自己优秀的思维品质,另一方面,也可以为读者节约时间,获得更多的美感。从另一个角度看,也是对文字的敬重,对读者的尊重。当然,作文的前提是说自己的话,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立诚最为贵,推敲宁厌频。”因此,作文修改“不能由他人代庖。自己改不是改文字,实际上是重新思考,重新组织,使原来的意思更加完善些。”(叶圣陶《答张寿康》1976.1.24)

三、几种关系

作文教学中必须处理好几种关系:

第一是文字与文章的关系。文章是由文字组成的,一篇好文章,几乎都是好文字。当然,败笔总是难免的。“名家名篇哪个没有毛病,编者自己写也会有毛病。语文程度差,影响各行各业,想想真担忧。”(叶圣陶《答章熊》1981.1.3)笔者臆测,叶先生说的名家名篇的“毛病”,大多都出在文字上。──当然,现当代小说之类文学作品另论。过文字关,对于学生而言,最大的问题在于词量不足,用起来得心应手的词更少。运用语言首先在头脑中要有语言库存。冰心有个比喻说得好,她说,写文章不是变戏法,就是变戏法也得有材料。“比方小孩玩积木,木头越多,摆得花样就越多。……拿词汇来说,你没有积累到相当多的话,就没法挑选因时因地制宜地把它放在适当的地方。”(《谈点读书与写作的甘苦》)但光有积累还不够,还得熟悉这些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以及变化法则。冰心说:“我还觉得想写好文章的人,最好能把词句变成你的精兵,用兵的时候做到指挥若定,使每个字都能听你指挥,心到笔到,想写什么就能够写出什么来。”(同上)不熟悉这些词句的意义和用法以及变化法则,这些词句就不是你的精兵,派它到指定地方也不能很好地执行任务;有的甚至连你的兵也不算,因为它压根儿还不听你指挥。“词汇少,用词不确切,都是平时习惯了的事,要在平时给他们训练。平时不管,单在作文时希望学生怎样怎样,当然只有失望而已。”(叶圣陶《答李业文》1973.3.19)因此,作文教学中要特别关注词汇积累,让学生在练笔中掌握足够的词语,并把它们摸纯熟。举个例子:笔者最近有篇稿子(见《语文学习》2007.12),原题是“多读点鲁迅,少谈点鲁迅”,后来改为“多读点鲁迅,少说点鲁迅”,因为“谈”字不含贬义,“说”则多少有些贬义。要经常给学生讲这方面的例子,勉励学生学会斟词酌句。

第二是作文与思维的关系。作文是思维的定格,思维品质决定着作文的质量。从这个意义上说,写作练习实质上也是思维练习。未想明白的东西不可能写明白,但想明白的东西表达出来时往往还是辞不达意。结果文字与思想之间总是有着或长或短的距离,写作练习就是为了尽量缩短这个距离。因此,思维品质的提高与运用文字的能力应该是同步共时进行的,不可割裂。但是很多年来的作文教学,人们很少关注

思维品质的培养与提高,在很多时候,写作往往是玩文字游戏,网上那些高考零分作文就是明证。好多满分作文都是五彩缤纷的拼盘,有技巧而无思想,根本经不起推敲。只有像春蚕吐丝一样,一个个都从自己嘴里吐出来的文字,才是有思想的文字;也只有这样“呕心沥血”般地写作,才能真正把文字与思想结合起来,使思维品质与文字功底比翼齐飞。老舍说:“我写几百字的文章要三天,时间多化在想的上面。语言和思想分不开,想得深,才能说得严密,粗枝大叶是不行的,要细思细想。”(老舍《从记事练起,天天练,认真练》)人“是一支会思想的芦苇”。(法·帕斯卡尔)写作文,从根本上说,就是要培养想的能力,想的习惯。

写作不能不讲思路。“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叶圣陶《语文教学二十韵》)“思路”主要体现在作文的结构中。中心明确了,材料恰当了,顺序合理了,“思路”就顺畅了。反之,不知所云,杂七杂八,颠三倒四,“思路”就不通。如果说作文中的字句从微观上反映了一个人的思维品质,那么“思路”就从宏观上表现了一个人的思维品质。学生作文中的问题,主要就集中在这两个方面。这是两大难题,也是作文教学中永远的重点。

作文如同人面,思路也就千变万化。作品中的思路可以分析,而写作中的“思路”是不可教的──作者自己都要随时变化,别人怎样教他?如果脱离了具体作文而讲“思路”,实在是纸上谈兵,完全不切实用的。可笑的是教师们向来对此津津乐道,道而不疲。结果学生听得云里雾里,无从下笔。

叶圣陶先生说:“说话(作文)联系到思维,联系到语法,所以在作文教学中要注意思维和语法。”(《答田稼》1979.9.21)“你的书和你们共同编的书(《思维和语言训练》)都要多从心理(思维)发展语言发展方面考虑,切不要老说什么写文章。”(《答章熊》1981.3.24)“命题作文,不仅练笔,实为训练脑筋,使其就某一事物详悉思之。思之既明,取舍自定,条理自见。苟不为作文练习,学生于所见所闻或者皆知之不详,识之不真,此于学习或从事工作俱有不利。由作文练习启其精思之途,逐渐养成良习,则其效不仅在于能作文而已也。”(答陈敬旭1961.6.19)“说或写似技能而实非技能,实际是其人的表现”,“我想劝大家不要把作文当技能看,可惜想不透,因而不敢说或写。”(答章熊1981.8.26)――叶老在这里说得“想不透”而“不敢说或写”的是什么?不就是不要把作文当作一项技能看,以写出多少美文为目的,而要把主要目标定位在充分发展每一个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上吗?

第三是作文与文学的关系。这两者实在扯不开,但又不能混而为一。写作不同于欣赏。语文课本里的作品大多是文学作品,主要是供欣赏的,而文学作品既非人人能写,也不需要人人会写,作家占人口的比例总在几十万分之一。作文与文学作品的区别在于:作文要特别重视用文字表现自己的真实思想,文学作品要重视用文字刻画形象抒发情感。当然,在很多时候,在作文中借助于文学语言与文学表现手法,有利于表达自己真实的思想,但这“借助”始终是“借助”,好比推车上坡时请别人推一把,总不能光叫别人推而自己跟着看吧?再打个比方,作文好比做菜,文学语言好比味精,放一点味精味道鲜一点可以刺激胃口,但营养却不在味精。个别极具天赋的学生喜欢文学创作我们应该鼓励,但没有必要让每一个学生都学司马相如,或者余秋雨。再说文学创作并非讲究藻饰一途,只要过好文字关,有天赋的人不用教师教,

迟早会写出文学作品来。沈从文、茹志鹃都只读过小学,余华也只是在十年“文革”中读完高中。看古往今来的那些文学家,有几个是中小学教师教的?所以,文学因子在作文教学之中的地位只能随人随文而异,没有必要花大力气去教学,让它处于附加的地位还是合适的。叶圣陶先生在《语文教育书简》中提到:“作文一课,我谓认定标的,师生全力以赴之。标的为何?文理通顺而已……至于思想之高深,意境之超妙,皆关系于学养,习作课所不克任也。”叶老在这里说得很明白,思想高深、意境超妙的“好作文”不是“习作课”所能胜任的,可是现在,中小学的作文课好像成了作家大显身手的舞台,很多作家放下创作充当起“作文指导专家”来了。这不能不说是作文教育的异化,语文教育的悲哀!

作家有作家的长处,但也有不足。作家的作品进入语文教材,往往要作一些必要的修改。因为教材要求规范,而作家却常常是有意识地打破规范。打破规范有成功与失败两种可能,如果是败笔,就不能进入教材。笔者看过一些当代作家为获奖作文集写的序言与颁奖词,就文字功底看,实在不敢恭维。我曾看到一本获奖作文集中有贾平凹、顾之川各自写的序。两人的观点大相径庭:顾之川强调文字功底,贾平凹强调文采技法。从文字、文章的角度看,顾之川远比贾平凹写得好,贾平凹写小说、散文有一套,但写序言之类怕就不十分内行──至少算不上一流。再拿最近曹文轩老师的《奥运的意义》(《与奥运同行──中国孩子的心声》序言,王嵩涛主编,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中的“美感”来说:

“……在一种可以呈现人类亲情美感与意志力量美感的过程中……”

“……力量的美感,轻柔的美感,形象的美感,满足了人类的审美需要,在奥运会的日子里,应该说是在接受美的熏陶。”

──按我的语感,这里的几个“美感”都是应该用“美”的呀!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可是有很多语文教师,尤其是“名师”,让出了自己的“责任田”让作家跑马,甚至跟在作家后面屁颠屁颠地跑,为作家摇旗呐喊,沾一点光,分一杯羹,让作文教育名存而实亡,这实在有愧于语文教师的称号与职责!

第四是模仿与创新的关系。聪明的学生,书读得多的学生,不管自觉或者不自觉,作文中都会有创新,也会有模仿。一般说来,只有模仿的优劣、创新的成败问题,不存在着会不会巧不巧的问题。所以,前提是让学生多读书,接着要做的是肯定成功的模仿与创新,指出其中的不足。剩下的就是弥补学生阅读不足的缺陷,针对不同的学生、不同的习作,建议学生读一些可资参考的作品。有鉴于此,教师必须看很多的书,以给学生提供足够的写作范式。

然而如今的教育管理者却根本不懂得教育,只知道“量化考核”,统计教师批改多少作业,抄写多少教案。叶老如果知道语文教育竟然沦落到这种地步,该是怎样地愤怒呢。再说,“创新”是可教的吗?每当我看到指导学生怎样“创新”的教辅论文时,总会觉得很滑稽,想必叶老也会有同感吧。

第五是自由作文与命题考试的关系。练习写作当以自由作文为主,这是不言而喻的。而考试则要当堂检测写作能力,不得不用命题的形式。这就是说,命题作文是不得已而为之的。鉴于此,考试命题的写作范围要尽量宽泛些,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充分地展示自己的能力。这就要求命题必须避开写作区间狭窄的题目,特别是限制极严的纯文学类命题,如“提篮春光看妈妈”之类。理想的命题应该人人觉得有话可说,而且最好是让学生自己拟题,在适当的限制之下即时构思写作,无法套袭与缩构。

与之相关的另一个问题是评分标准。作文评分应该以看文字功底为主,兼顾章体,而文学方面的成就高低则可另外拟个等级,供文科录取时参考。这几年的作文评分标准乱了套,作家的“下水”作文竟然不及格,而一些乱七八糟的“文化散文”却给了满分。这个现状如果不能改变,“正不知如许青年学生,究有运用本国之语言文字以达意表情,应用于各项工作之一日否乎──此又是慨叹,不再妄发。”(叶圣陶《答杨苍舒》1980.2.13)

几句题外话

(一)道路弯弯

人的思想总是在发展的,叶圣陶先生的作文观也在不断地变化之中。从最初看,叶老作文观的核心是字句与篇章,他曾经悉心为自己的孩子修改作文,后来集成《花萼》出版。叶至诚回忆当年父亲与孩子们一起修改文章的情景时说:

父亲先不说应该怎么改,让我们一起来说。你也想,我也想,父亲也想,一会儿提出了好几种不同的改法。经过掂量比较,选择最好的一种,然后修改定稿……除了文法不通、语气不顺和用字用词不恰当之外,有些空泛的议论和抽象的描写也常常给指出来要我们改。父亲不赞成在文章里多用“喜悦”、“愤怒”、“悲哀”之类抽象的词儿,也不赞成堆砌许多比喻和抒情的词句。他喜爱白描的手法……每看到我们的文章里有传神的描写,他会满意地说,“这里可以吃圈”。

叶老的日记中也有大量这方面的记载:

1942年2月24日:“二官作短文,论文章之开端与结尾。今日余为之找例证,并附加说明。伏案竟日,仅成其半。”

1942年7月23日:“晨起改二官文一篇,三官文一篇,二官题曰《会考》,三官文题曰《乐山遇炸记》,皆预备入‘国志’《习作展览》者。”

1942年9月5日:“小墨与三官合作小说一篇,曰《头发的故事》,长至七八千言。灯下为之修润,至三分之一而止。”

后来,可能是在负责编写教材、领导全国的语文教育工作之后吧,他曾一度提倡编写系统的

作文教材,支持作文教学中的分项技能训练研究──

1979年1月,他在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成立大会上的书面发言《重视调查研究》一文中说:“特别需要调查和研究的是语文训练的项目和步骤。为了培养学生具备应有的听、说、读、写能力,究竟应当训练哪些项目,这些项目应当怎样安排组织,才合乎循序渐进的道理,可以收到最好的效果。对这个问题,咱们至今还是心里没有数。──至于教材选多少篇,选哪些篇,这些文篇怎么编排,我看未必是关键问题,也未必说得出多少道理来。选些文篇让学生读,无非是进行那些训练的凭借而已……。咱们一向在选和编的方面讨论得多,在训练项目和步骤方面研究得少,这种情形需要改变。”

1980年,他在《语文是一门怎样的功课》一文中又一次指出:“现在大家都说学生的语文程度不够,推究起来,原因是多方面的。而语文教学还未形成一个周密的体系,恐怕是多种原因之中相当重要的一个……。语文课到底包含哪些具体的内容;要训练学生的到底有哪些项目,这些项目的先后次序该怎样,反复交叉又该怎样;学生每个学期必须达到什么程度,毕业的时候必须掌握什么样的本领:诸如此类,现在都还不明确,因而对教学的要求也不明确,任教的教师只能各自以意为之。”

为此,人们全力以赴,取得了不少关于写作内容与技能“分项达标”系列训练研究方面的“成果”。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数十年的作文教育实践证明,这些所谓科学有序的“写作训练”,其效果并不理想,学生的写作能力反而呈现出每况愈下的趋势。社会上下,指责之声不绝于耳。面对这样的现实,叶老非常迷惑,“想不透”──是不是“有序训练”的路子走错了,还是这个“序”还不科学?或者是其他环节出了问题?

旁观者清,历史才是公正的法官。到了今天,我们不必为贤者讳──不能不说叶老中晚年脱离了实际教学,而像毛泽东晚年搞社会主义建设一样地理想化了自己的作文教育观。我国的作文教育也因此走了一段长长的弯路,而且至今还在这条弯路上走着。──其实,愈到后来,作文教育的状况愈糟,叶老的疑惑就愈深,只是来不及“想清楚”而已。他在晚年一直为此而深深地痛苦着。事实证明:作文主要不在于掌握多少写作知识与技能,而是把文字弄纯熟,知道文章应该是怎样的一种东西。只要鼓励学生自由地阅读,阅读面尽量广一点,自由地写作,练笔的范畴尽量宽一点;而教师则要因材施教,及时地、有针对性地多进行一些个别的指导、鼓励、辅导、矫正,在规范中保护创新,让学生在长期的自由阅读与自由写作中过好字句篇章关,养成勤奋严谨的写作习惯,不一定经过系统而统一的“分项训练”,照样可以比较自如地“运用本国之语言文字以达意表情,应用于各项工作”。叶老早年教子女学习写作的历史可以证明,很多从事文字工作的人学习写作的经历都可以证明,而最近收入北京初中语文教材的《养母》,则从反面证明了中小学阶段写作过好文字篇章关的无比重要。(详见拙作《文章不厌千遍改》)

(二)作文永远是个问题

作文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反映。写作能力首先决定于一个人的语言天赋,而人的语言天赋是有差别的,不承认这个差别就不是唯物主义。在中小学阶段,女生的作文往往比男生写得好,就跟它们的天赋相关。其次是天赋发展的不平衡性。同一年龄段的人发展进程不统一,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年龄段发展也不平衡。作文教育的理想境界是在现实水平的基础上促其快速、平衡地发展,但是理想毕竟是理想,现实总是不如人意的。──再退一步,即使每一个人的发展都是如意的,人与人之间的差别还是存在的。所以,要想作文教育的效果让每一个人都满意,实在是不可能的。这就像作家写出来的作品,既不能每一篇都让自己满意,更不能让每一篇都让别人满意。──正是基于以上事实,笔者在前面提出了“过关”与“过硬”的在大家看来颇为保守的指标。

作文永远是个问题,还因为“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作文评价难以统一。当然,如果把内容限定在文字文章两个层面上,取得比较一致的意见还是可能的。这也是作文评分应该“以看文字功底为主,兼顾章体”的原则。

作文的问题是自古就有的,而且不可能一下子解决得让所有的人满意,这是一个方面。但是另一个方面,我们必须尽快地切实改革作文教育,把作文教育转变到以培养思维能力为核心,以过好文字关、文章关为基本目标的轨道上来,以拯救岌岌可危的民族语文,强劲我们后代语言与思维的双翼,因为今天的作文教育确实已经到了危机四伏、甚至病入膏肓的地步了!

附:

为了说明不同的作文教学目标有不同的结果,我们再来看看叶圣陶先生教子和诗人何其芳教弟的例子。

叶老先生教儿子作文,只要求写得别人能懂,别人不懂的地方,也要儿子自己去改,直到别人能懂为止。何其芳知道弟弟何海若作文“最大的缺点是逻辑混乱,文理不通”,叫他“选一两本谈写作的入门书”看看(我想何其芳可能是自己忙,无暇像叶圣陶那样教吧)。结果呢,叶先生的儿子叶至善不是教书的,写下的东西“文通理顺”,明明白白;何其芳的弟弟呢,虽然是教书的(我想很可能还是教中文的),而且教了很多年,写起文章来还会有不很明白的地方。如若不信,请看看我抄下的两段:

往后,我去天津任教,我回到四川,每当爱好文墨的亲友到我家时,祖父或父亲便要取出其芳的厚厚的作文簿来给他们观赏。我当时年纪小,没有勇气去要来看,因怕别人问到自己写得怎样,只好悄悄在旁偷看,记得塾师常给他“文如江河气如虹”、“匠意独运”、“老树着花无丑枝”这样的评语。我当时写作差,想提高写作能力,便写信去向他求教,他给我寄来了不少书刊,要我仔细阅读。我又去信问他,是否可以模仿别人的文章来提高自己。他回信耐心地告诉我,要是自己确实可写的东西不多,也可以用别人作品的题材来练笔改写成不同的形式,甚至还可以写出好文章。──何海若《何其芳谈读书与写作》(原载重庆师范学院中文系编辑出版的《写作学习》1984年第二期)

短短二百来字,读后让人疑云重重:具体时间交待不清,此其一;称呼不得体(题中称“其芳”可以,但行文中宜称“芳兄”或者“先兄”──何其芳生于1912年,卒于1977年,海若先生写作此文时何其芳已经逝世),此其二;句子杂糅(“要是自己确实可写的东西不多,也可以用别人作品的题材来练笔改写成不同的形式,甚至还可以写出好文章”),此其三;概念不清、转移话题(模仿不同于改写),此其四。大家看一看,想一想,作文功底不打扎实,不但苦了自己,害了读者,还连累了写的对象(何其芳)。──我无意于贬损何海若先生的文章,更无意于贬低何海若先生,我只是就事论事,借此证明一个道理而已,请何先生海涵。

这100封信,是从目前收集到的父亲写给老师们的两百几十封回信中挑选出来的。从内容看,谈语文教学的占一多半,其中有的谈教学目的,有的谈教材编写,有的谈教学方法,有的谈教师的自我进修。此外有谈教育方针的,谈教育改革的,偶尔也有聊家常的。父亲跟我说过,回信得比照着来信写:来信谈什么,问起什么,你得一一如实回复;这还不够,你得替来信的人设想,他可能还想知道什么,也尽量使他得到满足。老师们给我父亲写信,大多谈的语文教学,父亲的回信以谈语文教学的居多,就是这个道理。

叶至善《告读者》《叶圣陶给教师的一百封信》序

这段文字非常明白,流畅,不但“文通理顺”,还给人一种六月里喝雪水一般的爽。这100封存信是“写给老师们的”,“大多谈的语文教学”,中心明确;介绍信的内容,主次分明;说明因果时,巧妙地带出父亲的为人,不露声色地赞颂了父亲的高尚人格(也许是无意为之)。再看看“教师”“老师”两个词,用得多么得体!

三、写作训练叶老认为:“学习国文,该认定两个目标,培养阅读能力,培养写作能力。”(《中学国文学习法》)他又说:“语文知识的传授,就有一定知识转化为能力的问题。”即,学生的写作能力是语文能力的集中表现,而作文教学则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

1?仿写训练。

叶圣陶先生指出:“我们预选定的文话项目有一百零八个,就代表着文章知识的一百零八个方面。”(《关于〈国文百八课〉》)每一单元以文话统领文癣文法、修辞以及习问各部分,使之成为一个严密的整体,以便学生掌握一项文章知识。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对课文从不同角度,各有侧重地归纳出不同的文章知识,并将其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如,学习了《记一辆纺车》,就要求学生学习场面描写特点,仿写一篇类似作文。德国哲学家狄慈根指出:“重复是学习之母”。这种仿写训练的结果,使学生不仅学习和掌握了课文知识,而且对他们也进行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训练。

2?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教给其观察法。

观察是人们认识事物的主要途径。叶老认为:“要写出自己的经验,经验又必须深切、正确。从整个生活里下功夫。有了深切、正确的经验,写作就不愁没有很好的材料。”鲁迅也曾经说过:“对任何事物必须观察透彻,方能下笔。”可见,观察在写作能力的训练中是十分重要的。学生生活周围的事物纷繁庞杂,观察时,往往无所措手足。教师要教给他们一些具体的观察方法,方能收到预期效果。由于观察的内容很多,类型不一,方法也就随之而变化。归纳起来,有定点、定序、移步换景观察,也有比较观察、提纲观察、表述观察等。为了指导学生掌握景物的观察与描写,我带学生到滨河路,指导他们有重点、有层次地观察黄河两岸的景色。定点观察滨河公园、河北岸果树林的色彩变化;观察初冬时节河水的流量及清浊程度等。然后以《初冬的黄河两岸》为题,写篇散文。这样做,学生不仅观察、积累了写作素材,而且认识了大自然,增加了知识,也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陶冶了情操。

总之,从课前的预习,到课堂的讨论,直至课后的写作训练,这是语文教学的一个完整的过程。这个过程,突破了课堂的范围,体现了语文教学的特殊性。这个过程,自始至终都十分清楚地贯穿着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同时,也明确地体现着“教是为了不教”这一语文教学思想。这种训练过程,循环往复,坚持下去,学生的语文能力就会提高,直到学生自能阅读、自能写作,那么,教师便可以不教了。儿童网站(https://www.360docs.net/doc/6918906718.html,)

[浅谈叶圣陶作文教学思想的启示] 叶圣陶集

[浅谈叶圣陶作文教学思想的启示] 叶圣陶集 摘要:我国语文写作教学虽然已经取得了很大成就,但因为有升学考试和分数的因素,所以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叶圣陶先生十分重视语文写作教学,他的思想与观念对我们的教学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语文写作;叶圣陶;指导 一、我国语文写作教学的现状 (一)重阅读轻写作 传统的写作教学围绕着考试这根指挥棒在转,教师为考试而教,学生为考试而作文,于是写作教学出现了这样一种现象:师生投入的较多,但收效不大:学生的写作水平不高,难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作文因为难教,因为效果不明显而被教师当成了语文教学的副产品。不少学校竟为了增加阅读教学的时间而把作文课挤出了课堂;教师本人对作文教学兴趣不大或并不重视,仅仅将作文教学当作必须完成的教学任务,至于学生的作文质量是否提高或者提高多少,教师则不是太在意。 (二)重技巧轻积累 传统的写作教学侧重于作文课上指导学生如何审题、如何立意、如何构思,对于写作素材如何进行积累,教师们只是蜻蜓点水,泛泛而谈。学生上作文课时总是冥思苦想,是“挤牙膏”式的写作,他们生活阅历普遍少,知识面又窄,对周围的人和事物

缺乏细致观察的耐性及深度。平时教师在指导学生写作时,往往局限在课堂上,或者一堂课用来指导,一堂课用来写作,学生为了完成各门功课的作业任务,课余时间从不阅读课外书,不上网查资料,脑子里只有书本知识和少得可怜的生活常识。长此以往,必然导致学生对作文失去兴趣,自然写出来的文章也就无情而言,无理而道。 (三)重模仿轻个性 在传统的写作教学中,采用的主要教学方法是以教师讲授为主,要求学生对范文进行认真的听讲、评价、模仿及记忆,并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里多看一些优秀作文,在大量的模仿练习中强化学生对字、词、句的理解和积累,写到类似的题目时学会套用。虽然这样做能取得一定的效果,但它无视学生的个性特点,学生写出的文章缺少灵气,没有自己对生活的真实体验,有的只是他人的经验之谈。为了得高分,学生不愿抒发自己的情感,惟恐它不是那么高尚;为了得高分,不愿表露自己的思想,惟恐它是肤浅的。即使偶尔有一些佳作,有时也免不了给人“异口同声,千人一腔”的感觉,某种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个性。 (四)重形式轻情感 传统的作文大多是命题作文,教师在指导时也重在指导学生如何去审题,因为离题,一篇文笔优美的文章会被打上不及格。每次写到这类命题作文,学生要绞尽脑汁琢磨个半天。教师在指导学生立意的时候,总是自觉不自觉地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学

叶圣陶作文修改说明

叶圣陶作文修改说明 叶圣陶先生对《一张画像》这篇作文作了仔细的推敲、修改,主要是从以下六个方面修改的。 1.把用词不准确的地方改准确。除课文已经举到的把“一张画像”改为“一幅画像”、把“书皮”改成“包书纸”外,还有:作文中写“我递给同桌小强看,还不停地给他讲着”,叶老将“不停”改为“悄悄”,这就更符合当时正在上课的实际情况。作文中写“原来拿画的正是王老师”,叶老将“画”改为“几何课本”,因为王老师拿的是带有图画的课本,并不是一幅画。作文中还写王老师“谈到今天,也谈到了明天,并不断地问我”,叶老将“并不断地”改为“最后他”,因为王老师不可能不断地问同一个问题,叶老这样一改就合乎情理了。 2.把不通顺的句子改通顺。作文中写“口里还不住地呐喊:‘冲啊,向几何进军!’”这个句子用词不准确,因为呐喊是大声喊叫、助威的意思,而画面是不可能出声的,叶老改为“从口里还吐出来几个字……”这样就既符合画面的意思,又表达确切。作文中写“我的脸顿时变得通红”,还有最后一句“我的脸顿时臊得通红”,这两句都不真实,因为这时自己是看不到自己脸色的变化的,叶老分别改为“我的脸顿时一阵热”“臊得我脸上顿时火辣辣地一阵热”,这就真实可信了。作文中写“我被他的兴致勾引起来”,这句话没说清楚“我”的什么被王老师勾起来了,所以叶老调整了词序,改为“我的兴致被他勾引起来了”。作文中还写道:“我看见他的粗眉紧皱着,像拧成了一股黑绳。”“拧成了一股黑绳”比喻不当,言过其实,叶老改成“我看见他紧皱着眉头”,不仅文字简洁,也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 3.把长句断成短句。如,把“那站在门口手里拿着大三角板和大圆规的王老师,就是我们的新班主任”,改为“我们的新班主任王老师站在教室门口,手里拿着大三角板和大圆规”。把“左边又画了两个少先队员拿着两簇鲜花”改为“靠左边又画了两个少先队员,手里拿着鲜花”,这样把长句断成短句,不但表达得清楚明白,而且读起来也朗朗上口。 4.删去重复啰唆的词句。这类修改的地方非常多。如,“他从班上的小事情一直谈到了国家的大事情,谈到了今天,也谈到了明天”,这句话中“了”字用得太多,显得啰唆,叶老都删去了。再如,“看见王老师一个人在桌旁画着什么”,“桌旁”一词没有必要,叶老也删去了。删去重复啰唆的词语,句子就干净简洁多了。 5.增添一些词句,使表达的意思更清楚、更完整。如,作文中写“我跟你一样,也喜欢画画,尤其是人像”,叶老把“尤其是人像”改为“尤其喜欢画人像”。因为“尤其是人像”也可以理解成尤其喜欢人像的图画之类,加上了“喜欢画”三个字,意思就清楚明白了。再如,作文中写“小强突然告诉我,王老师叫我到数学教研组去。没料到王老师见到我来了,就笑着问……”这里的前后两句话衔接得不好,“没料到”的意思没有体现出来。叶老添上“我以为准是要挨‘斥儿’了”,这样,句与句之间的衔接就比较紧密,意思表达得也比较

叶圣陶的作文教学思想

叶圣陶的作文教学思想 叶圣陶先生是一位现代著名作家,同时也是一位语文教育理论家。叶老的作文教学思 想是他长期从事写作实践和教育工作的理论概括,内容之丰富,认识之深刻,乃国内少有的。因此,认真学习叶老的作文教学思想,对推进当前作文教学改革,进一步探求语文教 学科学化和民族化的道路,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强调为文诚实。 叶老在《语文教学二十韵》里提出的“立诚最为贵”的观点,是他数十年来一贯坚持、反复申说的主张。早在1919年他写第一篇语文教育论著的时候,就强调学生作文“必求合乎论理,而不贵乎虚衍”。到三十年代,他明确提出了衡量文章优劣的两根标尺,即“诚实”与“精密”。而所谓“诚实”就是“怎样想就怎样写”,“文章必须与写作者的思想、性质、环境等一致”,“从原料讲,要是真实的、深厚的,不说那些不可征验、浮游无着的话;从写 作讲,要是诚恳的,严肃的,不取那些油滑、轻雹卑鄙的态度。”也就是说,写文章“无非是一点,我听到的,看到的,真懂得,真体会到的东西来告诉读者或听众,并不是舞文弄墨,随便说两句花言巧语欺骗读者和听众”。到了八十年代,叶老又强调;“在作文教学中,首先要要求学生说老实话,绝不容许口是心非,弄虚作假。”学生作文,首先要问有没有这回事;其次,才看写的好不好。“话与文都不是可以‘做作’的,有几分品德知识能力只能 说几分的话,写几分的文。”可见,作文关系到怎样做人和做怎样的人的问题。 文章是反映客观世界现象的。但它不是单纯地反映现象,而是通过对客观现象的叙述、描写或议论,来揭示它的本质意义,并表明作者的看法的。文章能否忠实地反映客观世界 的真实面貌,正确地揭示它的本质意义,取决于作者的立场观点。叶老说:“无论写什么 东西,立尝观点总得正确,思想方法总得对头。”因此,我们对小学生进行作文训练,就不能为作文而作文,而应该加强作文训练的思想性。换句话说,就是要培养学生具有辩证唯 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这样,他们才能对观察到的事事物物作出正确的判断, 辨别出真伪、善恶、美丑来。“作文是学生思想水平和文字表达能力的具体体现。”我们从 文章表达能力的强弱,可以看出思想水平的高低。做老实人,写老实文,作文和做人是统 一的。为此,我们在指导学生怎样作文的同时,还要指导学生怎样做人。 2.强调言语交际。 长期以来,作文教学存在着一个带有根本性的弊端,那就是脱离社会需要,有文学化 的倾向。追究这种作文教学弊端的成因,不能不检讨我国传统作文的消极影响。我国的科 举制自隋代开始,实行了一千三百余年,封建社会末期最为腐朽的“八股取士”控制了科 举考试达五百年之久。这五百年间,学校教育的重心就是训练学生读八股文,作八股文, 所学非所用,所用非所学。为此,叶老指出:“关于作文教学,大概先得想想学生为什么 要作文。要回答似乎并不难,当然是:人在生活中工作中随时需要作文,所以要学作文。 在从前并不是人人需要,在今天却是人人需要。写封信,打个报告,写个总结,起草个发 言稿,写一份说明书,写一篇研究论文,诸如此类,不是各行各业要经常做的事吗?因此,要求学生要学好作文,在中学阶段打下结实的基矗至于作诗作小说,并不是人人所需要, 学生有兴致去试作,当然绝对不宜禁止,但是这并非作文教学的目标。”叶老说得多么中肯,“中学阶段打下结实的基幢,小学阶段更应打好基矗这里的“基幢当然只能是实用性表达 本领的基础,而绝对不是为文学创作铺路。 叶老为什么强调按照言语交际的需要来改革我们作文教学呢? 首先,是社会生活的实际需要。其次,我们再来看看外国的教改动态。现今的欧美和 日本的写作教学中都很重视从社会生活的实际需要出发,决定作文训练的体裁和题材。他

叶圣陶谈写作文

我要告诉读者,写文章也不是什么神秘的事儿,艰难的事儿,文章的材料是经验和意思,文章的依据是语言,只要有经验和意思,只要会说话,再加上能识字会写字,这就能够写文章了…所谓好文章,也不过是材料选的精当一点,话说得确切一点周密一点儿罢了。 这本小书选录了二十四篇文章…我决不说这些文章以外在没有好文章,我只想给读者看看,这样的文章就是好文章了。要写好文章决不是铺一张纸,拿一支笔,摇头晃脑硬想一阵就能办到的事儿;读到这二十四篇之后至少可以悟到这一点。 阅读和写作都是人生的一种行为,凡是行为必须养成了习惯才行…阅读和写作的知识必须化为习惯,在不知不觉之间受用它,那才是真正的受用。读者看这本小书,请不要忘了一句:养成习惯。 叶圣陶 序 今年《新少年》杂志创刊,朋友说其中应该有这么一栏,选一些好的文章给少年们读读。这件事由我担任下来,按期选一篇文章,我在后边说些话,栏名叫做“文章展览”。现在汇编成这本小书,才取了《文章例话》的名称。为了切近少年的意趣和观感,我只选现代人的文章。这许多文章中间有些是文艺作品,但是我也把它们看做普通文章,就普通文章的道理跟读者谈谈。—以上是声明的话。 现在我要告诉读者,文章不是吃饱了饭没事做,写来作为消遣的。也不是恐怕被人家认做呆子痴汉,不得不找几句话来说说,然后勉勉强强动笔的。凡是好的文章必然有不得不写的缘故。自己有一种经验,一个意思,觉得它跟寻常的经验和意思有些不同,或者比较新鲜,或者特别深切,值得写下来作为个人生活的记录,将来需用的时候还可以供查考:为了这个缘故,作者才提起笔来写文章。否则就是自己心目中有少数或多数的人,由于彼此之间的关系,必须把经验和意思向他们倾诉:为了这个缘故,作者就提起笔来写文章。前者为的是自己,后者为的是他人,总之都不是笔墨的游戏,无所为的胡作妄为。 学校里有作文的科目。学生本来不想写什么文章,老师给出了个题目,学生就得提起笔来写文章。这并没有不得不写的缘故,似乎近于笔墨游戏,无所为的胡作妄为。但是要知道,学校里作文为的是练习写作,练习就不得不找些题目来写,好比算术课为要练习计算,必须做些应用题目一样。并且,善于教导学生的老师无不深知学生的底细,他出题目总不越出学生的经验和意思的范围之外。学生固然不想写什么文章,可是经老师一提醒,却觉得大有可写了。这样就跟其他作者的写作过程没有什么两样,学生也是为了有可写,需要写,才翻开他的作文本的。 以上的意思为什么必须辨明白?自然因为这是一种正当的写作态度。抱定这种写作态度,就能够辨别什么材料值得写,什么材料却不必徒劳笔墨。同时还能够辨别人家的文章,哪些是合于这种写作态度的,值得阅读,哪些却相去很远,尽不妨搁在一旁。 接着我要告诉读者,写文章不是什么神秘的事儿,艰难的事儿。文章的材料是经验和意思,文章的依据是语言。只要有经验和意思,只要会说话,再加上能识字会写字,这就能够写文章了。岂不是寻常不过容易不过的事儿?所谓好文章,也不过材料选得精当一点儿,话说得确切一点儿周密一点儿罢了。如果为了要写出好文章,而去求经验和意思的精当,语言的确切周密,那当然是本末倒置。但是在实际上,一个人要在社会里有意义地生活,本来必须要求经验和意思的精当,语言的确切周密。那并不为了写文章,为的是生活。凡是经过这样修养的人,往往会觉得有许多文章要写,而写出来的往往是好文章。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波泼地昼夜不息。 从前人以为写文章是几个读书人特有的技能,那种技能奥妙难知,几乎跟方士的画符念咒相仿。这种见解必须打破。现在咱们要相信,不论什么人都能写文章。车间里的工人能写文章,田亩间的农人能写文章,铺子里的店员,码头上的装却工,都能写文章:因为他们各有各的生活。写文章不是生活的点缀和装饰,而就是生活本身。一般人都要识字,都要练习写作,并不是为了给自己捐上一个“读书人”或是“文学家”的头衔,只是为了使自己的生活更见丰富,更见充实。能写文章算不得什么可以夸耀的事儿,不能写文章却是一种缺陷,这种缺陷跟瞎了眼睛聋了耳朵差不多,在生活上有相当大的不利影响。 以上的意思为什么必须辨明白?自然因为这是对于写作训练的一种正当认识。有了这种认识,这一项技能,而不至于做文章的奴隶,才可以充分利用写作一辈子只在文章中间讨生活,或者把文章看得高不可攀,一辈子不敢跟它亲近。 这本小书中选录的二十四篇文章可以作为前面的话的例证。第一,这些文章都不是无聊消遣的游戏笔墨,各篇各有值得一写的价值才写下来的。第二,这些文章都不是魔术那样的特殊把戏,而是作者生活的源泉里流出来

叶圣陶作文教育思想及其践行

叶圣陶作文教育思想及其践行 自贡市沿滩区永安镇中心小学校宁贵芳 叶圣陶先生的作文教学思想博大精深,语文课的诸多理念与之一脉相承。可是在实施新课改过程中,有些老师采用“头脑风暴”的方式将其洗劫一空,割断了新课改与传统教学思想精髓之联系,偏离了正确方向。今天诸如作文教学中模式化、陈旧化问题仍未得到解决,学生作文痛苦、虚假、无个性现象普遍。这些问题的解决当然只靠继承传统作文教学思想不加创新运用就能解决,但让我们重温老一辈教育家的思想精髓,无疑会对今天的作文教学或多或少有所启迪。 一、倡导立真求诚,作文与做人统一。 作文与做人统一的思想植根于叶老深厚博大的教育思想,起源于他对教育本质的把握,这一观点成为他倡导并亲自实践的全部教育思想的核心。他抨击养成记诵广博的“活书橱”、学舌很巧妙的“人形鹦鹉”、或大或小的官员以及靠教读为生的儒生学员,可是不能养成善于运用国文之一种工具来生活的普通公民的旧时教育;认为“受教育的意义和目的是做人,做社会的够格的成员,做社会的够格的公民。”(《叶圣陶散文乙集》,《读书和受教育》)指出学习语文就是“养成运用国文这一种工具来应付生活的普通公民”,因为“各种学科又像轮辐一样辏合于一个教育的轴心。”(《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第56页,以下简称《论集》)从这个根基上出发,作文作为众学科之一员,也必须为培养社会够格的公民服务,是社会的成员尽可能运用语言这一工具。从这个根基上出发,作文与做人就必须也必然要统一了。这一思想是一根红线一直贯穿于叶老作文教学理论体系,成为主导思想。 叶老继承了我国劳动人民诚朴的美德和古代知识分子修身治德的优良传统,并且始终和人民站在时代的前列,随时代一起进步。“求诚”是他一生始终遵循的处世准则,也是他始终倡导的人生品质。他治学作文,待人处事,时时处处表现出一种认真谨严、兢兢业业、真诚坦率的道德风范,堪称做人典范。他历来强调教育中加强品德培养,他借用别人的话说:“一切知识的根本就是道德。若不在德行上扎根,纵有知识,并无是处。”他还说,“追求知识固然重要,尤其重要的却是问清楚目标,必须使追求的结果增加德行的份量才好,决不能说追求是无所为而为,为知识而知识。” 良好的道德品质就是如此重要,近者,它可以推动学生发奋学习;远者,可以促使他们日后一丝不苟,勤恳工作,为社会进步贡献力量。这种“求诚”的品

叶圣陶修改作文方法

叶圣陶修改作文方法 叶圣陶是我国现代教育史上一位卓越的语文教育家。他在长期写作与教学实践中,形成了富有特色的作文教学思想。他对作文批改的独特的看法,对我们改革作文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引导自改,突出批改的主体观 批改作文,是语文教师最繁重、最辛苦的事,有的学校领导甚至把批改作文是否仔细、认真当作衡量语文教师工作态度的尺码。叶圣陶对此颇有感慨:“教师改作文是辛苦的,几十本,一本一本改,可是劳而少功。”(《叶圣陶语文教育伦集》,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年8月笫一版494页。一下只注页码)他对自己从事作文教学感悟极其深刻,在《大力研究语文教学,尽快改进语文教学》中论述较多:“我当过教师,改过学生的作文本不计其数,得到过深切的体会:徒劳无功。”他十分注意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努力挖掘学生的潜能, 多次在文中倡导让学生自己改作文,“作文教学要着重在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 O他认为“改与作关系密切,'改'的优先权应该属于作文的本人。”为什么提出学生自改这个问题呢?除要发挥学生的主体功能,他从反面作了论述:“从来读书人笔下有通有不通,因教师给改通了的究竟占百分之几,当然没有统计过。”叶圣陶非常注重学生指导,他有一居精辟的话,那就是“教师为了不教”,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 (717 页) 二、肯定优点,体现批改的激励观 青少年的“情感效应”极为明显,当代学者认为:“情商”甚于“智商”。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调动他们的写作积极性是作文教学中较为棘手的问题。叶圣陶早在1963年的一封信中就曾说过: “批改不是挑剔,要多

鼓励,多指出优点。”(723页)他强调,写好批语要“考虑怎样才能鼓励学生、启发学生”。(537页)他很注重情感的激励机制。国外一项研究表明,学生能力的发挥,与心理状态密切相关。教师对学生的评价,采取积极态度,则学生的能力可以发挥80?90%,而在一般情况下,只能发挥20?30%。这说明,其中50~60% 的潜力,是能够通过积极评价激发学生动机而递增。于漪老师对叶圣陶先生的这一观点理解得较为深刻,她认为“讲评应在正面激励,评出练笔的信心,评出练笔的热情。”(《于漪语文教育论集》502页) 三、巧于点拨,立足批改的启发观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认为“教育就是引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遵循教学的客观规律,以高超精湛的技艺适时而巧妙地启迪诱导学生的学习活动,帮助他们学会动脑思考和语言表达、生动活泼、轻松愉快地获得发展,是启发教学的重要内涵。叶圣陶非常重视课堂教学中的启发诱导。在《语文教学二十韵》中写道“多方善诱导,厥绩将无伦”,将启发诱导提到很高的地位。在作文批改中,他更注重对学生的诱导,“为学生改易文稿,令探索所以改易之故,此一举尤堪称美。”(727页)在对作文批改所作的阐释中,可以清楚地看到他的观点。“所谓批,无非向学生说几具提示的话,引导他们去思考,该怎样想才对,该怎样写才好。所谓改,无非给学生示范,那样想不适合,那样写不妥当,一定要这样想,这样写才对头。”(727页)因为“学生接到这样的改本,见口己的文字差不多都包在向下一勾向上一勾之中,大概是不大肯去揣摩的,望了一望,就塞进抽斗里去了。” (94 页) 叶圣陶对启发的偏爱,表现了他对拓展学生思维,驱动学生学习动力的深刻见解,反映了他“以学生为木位”的学生馆。他衡量优秀教师的一个重

读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有感

读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有感 一、叶圣陶的作文教学的“求诚”思想 读叶老的写作教学理念,总有一个声音在耳边盘旋——“作文先做人”。在他看来,一 个人的德行是一切的基础。就像一棵树,要变成参天大树一定需要坚实的根基、肥沃的土地。如果文如大树,这德性就是树的根基。在叶圣陶这里,被他称为“求诚”。这种理念对我们如今的作文教学还有着深远的影响。 1、有真、善才会美 在《作文论》第二章里,叶老就提出作文应是写“诚实的自己的话”。在叶老看来这是提笔写作的第一前提,必须是心中有所想,并有写下的冲动,才能真正做到我手写我心。即使所想与前人相同,也不用担心。比如“所写的东西只要是自己的,实在很难得遇到与人家雷同的情形。试看许多文家一样地吟咏风月,描绘山水,会有不相雷同而各极其妙的文字,就是很显明的例子。原来他们不去依傍别的,只把自己的心去对着风月山水 ........................。”这正是返璞归真式的求真,。 如今不少学生的作文,空话假话的虚伪大行其道,玩文字游戏的浮夸在满分作文里还占据着半壁江山。虚情假意、无病呻吟,这些文风无论是在道德上还是审美上都没有什么意义。而令人担忧在是不少教师还认为这是优秀作文,那将会贻误更多的学生。 2、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如何让心中有话想说,并让这话有质量,还得追根溯源,这心中的话到底来自哪里。叶老认为它来自生活的充实,这对我们现今的作文教学依旧有着深远的意义。 现在有不少学生初中毕业依旧不会写作文,因为每次考试前就背几篇备用,完全是应试主义的,他们的成绩往往也不高。如果去观察这些孩子,很多人的眼神是空洞涣散的,只有在下课和同学谈到某款游戏、某部动画片时眼神才会散发出光彩。你问他对生活的感受,他甚至会听不懂你在问什么。他们和真实的生活是疏离的,他们只有在网络电视中才能找到自己。如果让他们去写命题作文,他们完全没有方向,因为他们生活的源头是枯竭的。 在叶老哪里有很深刻的分析:“更有些人对于什么都淡漠,只是消极地对待,觉得什么东西总辨不出滋味,一切都是无边空虚,世界是各不相关联的一堆死物,生活是无可奈何的 消遣。所以致此的原因,在于与生活的核心向来不曾接近过,永久是离开得远远。 .........................” 要写出真正好的作文,必须先有健康的生活态度,内心与真实的生活贴近。“有了真切的经验、思想,必将引起真切的情感;成功则喜悦,失败则痛惜,不特限于一己.对于他人也会兴起深厚的同情。而这喜悦之情的享受与痛惜之后的奋发,都足以使生活愈益充实。” 3、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如已做到前两点,文章来源于生活的真实,也来源于自己的真实感受,还应进一步扩大自己的视野。仿佛登山,应让自己努力登上山顶,能尽力看到风景的全貌,才不至于一叶障目,并且视野开阔的人才能拥有海纳百川的心胸和气度。落实到具体的文章中,在记叙文写作中,才能在看似平淡的生活中看到波澜所在,并给予它传神的刻画;在议论文写作中,才能有更深刻客观的观点。 “我们如为成见所缚,意气所拘,就会变改议论的态度;虽自以为还准对着求诚。实则已经移易方向了。……事物当前,利害所关。不能不生好恶之心,这好恶之心譬如有色的眼镜,从此看事物,就不同本来的颜色。”从叶老的这句话中我们不难看出,只有拥有了豁达的胸襟,开阔的视野,才会令自己不存或少存偏见,也才会留下真正有价值的文章。有的人

叶圣陶先生论作文教学

叶圣陶先生论作文教学(一) 小学生作文教授之目的在令学生能以文字直抒情感,了无隔阂;朴实说理,不生谬误。至于修辞之功,谋篇之巧,初非必要之需求。能之固佳,不能亦不为病。(按文字大别,不出抒情论叙二类。固但言抒情及说理。)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后有所撰做。惟初学作文,意在练习,不得已而采取命题作文之办法。 小学作文之教授,当以顺应自然之趋势而适合学生之地位为主旨。于读物则力避艰古,求近口说;与命题则随顺其推理之能力而渐改进;与作法则不拘程式,务求达意,只需文字与情意相吻合;于批改则但为词句之修正,不为情意之增损。 以上摘自《对于小学作文教学之意见》(1919年1月) 我们试问自己,最爱说的是哪一类的话?这可以立即回答,我们爱说必要说的与欢喜说的话。语言的发生本是为着要在人群中表白自我,或者要鸣出内心的感兴。顺着这两个倾向的,自然会不容自遏地高兴地说。如果既不是表白,又无关感兴,那就不必股动唇舌了。 作文与说话本是同一目的,只是所用的工具不同而已。所以在说话的经验里可以得到作文的启示。倘若没有什么想要表白,没有什么发生感兴,就不感到必要与欢喜,就不用写什么文字。一定要有所写才写。若不是为着必要和欢喜,而勉强去写,这就是一种无聊又无益的事。 作文上的求诚实含着以下的意思:从原料上讲,是真实地、深厚的,不说那些不可验证、浮游无着的话;从写作上讲,要是诚恳地、严肃的,不取那些油滑的、轻薄、卑鄙的态度。 我们作文,要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 以上摘自《写作论》(1924年4月) 作文原是说话的延续,用来济说话之穷,在说话所及不到的场合,就作文。因此作文自然应该单把经验范围以内的事物作为材料,不可把经验范围以外的事物勉强拉到笔底下。…… 这层意思好像很平常,其实很重要。因为写作的态度就从这上边立定下来。知道写作原是说话的延续,写作材料应该以自己的经验为范围,这就把写作看作极寻常可是极严正的事。人人要写作,正同人人要说话一样,岂不是极寻常?不能超出自己的经验,不能随意乱道,岂不是极严正?这种态度是正常的,抱着这种态度的人,写作对于他是一种有用的技能。另外还有一种态度,把写作看作极特殊可是极随便的事。……从前书塾里,学生并不个个作文……只有预备应科举的几个才在相当的事件开始作文。……因为作了文可以应科举,将来的飞黄腾达都种应在这上边,所以大家都认为一件极特殊的事,这特殊的事并且是属于少数人的。

叶圣陶关于写作的箴言50句

叶圣陶关于写作的箴言50句 1、现在我要告诉读者,文章不是吃饱了没事做,写来作为消遣的。也不是恐怕被别人认作呆子痴汉,不得不找几句话来说说,然后勉强动笔的。凡是好的文章必然有不得不写的缘故。自己有一种经验,一个意思,觉得他跟寻常的经验和意思有些不同,或者比较新鲜,或者特别深切,值得写下来作为个人生活的记录,将来需用的时候还可以供查考;为了这个缘故,才提起笔来写文章。否则就是自己心目有少数或者多数的人,由于彼此之间的关系,必须把经验和意思向他们倾诉,为了这个缘故,就提起笔来写文章。前者为的是自己,后者为的是他人,总之都不是笔墨的游戏。 2、但是要知道,学校里作文为的是练习写作,练习就不得不找些题目来写,好比算术课为要练习计算,必须做些应用题目一样。并且,善于教导学生的老师无不深知学生的底细,他出题目总越不出学生的经验和意思的范围之外。学生固然不想写什么文章,可使经老师一提醒,却觉得大有可写了。 3、写文章不是什么神秘的事儿,艰难的事儿。文章的材料是经验和意思,文章的依据是语言。只要有经验和意思,只要会说话,再加上能识字会书写,这就能够写文章了。 4、所谓好文章,也不过是材料选得精当一点儿,话说得确切一点而周密一点儿罢了。如果为了要写出好文章,而去求经验和意思的精当,语言的确切周密,那当然是本末倒置。但是在实际上,一个人要在社会里有意义的生活,本来必须要求经验和意思的精当,语言的确切周密。那并不是为了写文章,为的是生活。凡是经过这样修养的人,往往会觉得有许多文章要写,而写出来的往往是好文章。 5、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泼地昼夜不息。 6、现在我们要相信,不论什么人都能写文章。车间里的工人能写文章,田亩里的农人能写文章,铺子里的电源,码头上的装卸工,都能写文章:因为他们各有各的生活。 7、写文章不是生活的点缀和装饰,而就是生活本身。一般人都要识字,都要练习写作,并不是为了给自己捐上一个“读书人”或者“文学家”的头衔,只是为了使自己的生活更见丰富,更见充实。 8、阅读和写作都是人生的一种行为,凡是行为必须养成了习惯才行。譬如坐得正站得直,从生理学的见地看,是有益于健康的。但是决不能每当要坐要站的时候才想到坐和站的姿势该怎么样。 9、临时搬出些知识来,阅读应该怎样,写作应该怎样,岂不是要把饱满的整段兴致割裂得支离破碎?所以阅读和写作的知识必须化为习惯,在不知不觉之间受用它,那才是真正的受用。 10.说话要没有多余的话,作文要没有多余的文句。既然读者自然能领会到,那么明白写下反而是多余的了。 11.读一篇文章,如果不明白它的主旨,而只知道一点零零碎碎的事情,那就等于白读。 12.记载一件东西,叙述一件事情,发表一种意见,吐露一腔情感,都可以成为文章。把眼睛里看见的光景记下来,当然也成为文章。 13.要写的一定是感到兴趣、觉得有意思的一番光景。至于那些平平常常的光景,虽然看在眼里,决不高兴拿起笔来写。 14.记叙景物,手法不止一种。有的自己不露脸,只用文字代替风景画片,一张一张揭示出来给读者看。有的自己担任篇中的主人公,他东奔西跑,左顾右盼,一切由他出发,把看见的感到地告诉读者。 15.所以抒写感情并不在乎堆砌“快乐”“痛苦”之类的字眼;这些字眼竟可以一个也不用,自由别的办法收到抒写感情的效果。如果你把引起你感情的原油和经过写出来,无论外

叶圣陶谈考试经典作文400字

叶圣陶谈考试经典作文400字 1981年的第20期《中国青年》发表了一篇调查摘要《来自中学生的呼声》,杂志社特地请叶圣陶就此发表意见。87岁高龄的叶老视力极度衰退,就让家里人念给他听,念者的声音越来越哽咽,叶老也越听越气闷难受,他便写下了《我呼吁》一文,叶老说:“爱护后代就是爱护祖国未来。 中学生在高考的压力下已经喘不过气来了,解救他们已经是当前刻不容缓的事,恳请大家切勿等闲视之。”升学率不是评判教育的惟一标准。如果说这是气闷之余所写,对一个又一个的部门或行业的“请求”和提出自己的愿望的话,那么,一个多月后的教育部座谈会上,叶老就进行了进一步的思考,在《还要呼吁》一文中记录了这次发言的内容。对于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问题,他提出了两点意见:一是端正教育思想,二是改进教学方法。1982年12月在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常委会上,叶老作了题为《知识分子何以自处?》的讲话,讲话中在提了关于教育的三个问题,即“为什么要办教育?教育究竟是干什么的?教育这个词儿究竟包含哪些内容?”之后,又问“你把升学率的高低作为评判教育质量的惟一标准,又是什么理由呢?” 在《知识分子何以自处?》发表之后的第四天,叶老写了《作文与做人》一篇短文,他说:“文当然要作的,但是要紧的在乎做人。”他举例子说,要是一位考生在高考作文里写得头头是道,如果离开考场挤上公共汽车就抢着靠窗坐下,对一位站在面前的白发苍苍的老太太 ————来源网络搜集整理,仅供个人学习查参考

视而不见,那么作文当给零分,“在公共汽车上给不给老太太让座,这才是真正的考试,他一分也得不到”。叶老的话,针对的是当时的高考,对当今的高考甚至教育也是针针见血。

叶圣陶教你写作文 读后感

读《叶圣陶教你写作文》后感 写作文一直是小学生头疼不已的事情,记忆中自己也曾为写作而大伤脑筋。如今,看着生活越来越丰富的孩子面对写作依旧一筹莫展,不觉有点奇怪,但是看了《叶圣陶叫你写作文》一书,茅塞顿开! 写文章要有感而发,是无可厚非的,而抒发感慨也需要合适的文字来表达才行。现在的孩子,除了应付好课堂教学内容外,大部分时间都停留在电视,电脑,手机旁,所有的思维都已经被高科技的数码产品束缚,不需要思考,只需要尽情的发泄就行。于是,阅读,离他们越来越远,哪怕只是堆砌好词佳句也不是他们的特长,何况是发表由衷地感慨呢?这就涉及到了文章题材的问题。要写出好文章,只有亲身经历过才能真正地有感触。很多孩子都只是干看着题目发呆,就是因为缺少生活经验,缺少阅读体会的结果,,如何写好作文呢? 一、指导学生广泛阅读课外书籍,积累书本上的知识。在指导学生阅读时,我把博览与精读科学地结合起来,博览就是让学生广泛涉猎一些精彩而有意义的故事、趣闻,先进人物的事迹,古今佳话,名言警句等,并要求他们写摘要或做成剪报,把需要保存的资料分门别类地积累起来,以便作文时随时查阅,精读就是要求学生对一些优秀的文章或名篇,要细读,潜心揣摸,体会别人是怎样围绕中心合理地安排材料,布局谋篇的,对于其中好的章节、句段,特别是细节描写,心理描写等要重点读,甚至熟记于心,我还要求学生在阅读时要勤动手,多写读书笔记,这样,学生书读多了,从中涉取了更多的知识,还开阔了眼界,丰富了语言,也学到了他人的一些写作技巧,写作时,学生自然觉得思路开阔,得心应手。 二、指导学生留心观察生活,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我们知道,只有积累了丰富的写作材料,才能为文章的内容提供取之不竭的源泉,否则,"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要写好作文,仅仅靠书本上的知识积累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还是生活的积累。新大纲对中年级就提出了这样的写作要求:"留心周围的事物,养成勤于观察思考和乐于动笔的习惯。"因此,作文教学中,我很注重引导学生留心观察生活,如校园内甘为人梯、呕心沥血的教师和那许许多多勤奋好学、勇于攀登、聪明活泼的学生;校园外,那些战斗在各行各业不辞辛劳、乐于奉献的叔叔阿姨,以及各种各样纷繁复杂的事件,还有日月山川、花草树木、飞禽走兽等,都可以从一定的角度,以一定的方式摄入我们的脑海,成为编织文章的素材。每次作文前,我都要根据本次作文的需要,要么让学生先去生活中观察,要么引导学生到实践中去体会,要么打开他们记忆的闸门,去回忆,追寻过去的往事。作文时,先引导他们说,再指导他们写。这样,就解决了学生作文空洞无物的问题。 三、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丰富学生的生活,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苏霍姆林斯基说:"学习的兴趣是学生学习活动的重要动力。"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解决学生作文难的问题,结合作文教学,我不仅组织学生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班队活动,还借科技课、劳动课,结合其它科的教学,指导学生做小制作,小实验或其它实践活动。每次活动前要求学生留心观察,活动中,我还给学生作适当的观察指导,活动后,让学生把印象最深,自己觉得最精彩,最有趣的写下来。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还激发了学生写作的兴趣。 通过读文章,我知道了怎么教学生写好作文,通过自己的整理出的以上几方面的努力,学生言之无物的难题得到了解决,学生会普遍乐于作文。相信他们以

叶圣陶老先生给肖复兴作文的修改

叶圣陶老先生给肖复兴作文的修改 叶圣陶给肖复生作文的修改 叶圣陶先生对《一张画像》这篇作文作了仔细的推敲、修改,主要是从以下六个方面 修改的。 (1) 把用词不准确的地方改准确。除课文已经举到的把“一张画像”改为“一幅画像”、把“书皮”改成“包书纸”外,还有:作文中写“我递给同桌小强看,还不停地给 他讲着”,叶老将“不停”改为“悄悄”,这就更符合当时正在上课的实际情况。作文中 写“原来拿画的正是王老师”,叶老将“画”改为“几何课本”,因为王老师拿的是带有 图画的课本,并不是一幅画。作文中还写王老师“谈到今天,也谈到了明天,并不断地问我”,叶老将“并不断地”改为“最后他”,因为王老师不可能不断地问同一个问题,叶 老这样一改就合乎情理了。 (2) 把不通顺的句子改通顺。作文中写“口里还不住地呐喊:‘冲啊,向几何进军!’”这个句子用词不准确,因为呐喊是大声喊叫、助威的意思,而画面是不可能出声的,叶老改为“从口里还吐出来几个字……”这样就既符合画面的意思,又表达确切。作 文中写“我的脸顿时变得通红”,还有最后一句“我的脸顿时臊得通红”,这两句都不真实,因为这时自己是看不到自己脸色的变化的,叶老分别改为“我的脸顿时一阵热”“臊 得我脸上顿时火辣辣地一阵热”,这就真实可信了。作文中写“我被他的兴致勾引起来”,这句话没说清楚“我”的什么被王老师勾起来了,所以叶老调整了词序,改为“我的兴致 被他 勾引起来了”。作文中还写道:“我看见他的粗眉紧皱着,像拧成了一股黑 绳。”“拧成了一股黑绳”比喻不当,言过其实,叶老改成“我看见他紧皱着眉头”,不 仅文字简洁,也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 (3) 把长句断成短句。如,把“那站在门口手里拿着大三角板和大圆规的王老师,就 是我们的新班主任”,改为“我们的新班主任王老师站在教室门口,手里拿着大三角板和 大圆规”。把“左边又画了两个少先队员拿着两簇鲜花”改为“靠左边又画了两个少先队员,手里拿着鲜花”,这样把长句断成短句,不但表达得清楚明白,而且读起来也朗朗上口。 (4) 删去重复啰唆的词句。这类修改的地方非常多。如,“他从班上的小事情一直谈 到了国家的大事情,谈到了今天,也谈到了明天”,这句话中“了”字用得太多,显得啰唆,叶老都删去了。再如,“看见王老师一个人在桌旁画着什么”,“桌旁”一词没有必要,叶老也删去了。删去重复啰唆的词语,句子就干净简洁多了。 (5) 增添一些词句,使表达的意思更清楚、更完整。如,作文中写“我跟你一样,也 喜欢画画,尤其是人像”,叶老把“尤其是人像”改为“尤其喜欢画人像”。因为“尤其 是人像”也可以理解成尤其喜欢人像的图画之类,加上了“喜欢画”三个字,意思就清楚

《叶圣陶谈写作》读后感1000字

《叶圣陶谈写作》读后感1000字 导读:读书笔记《叶圣陶谈写作》读后感1000字,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叶圣陶谈写作》读后感1000字: 写作是怎么一回事?叶圣陶先生说:“写作是极平常的可是极需要认真的一件事情。”这一句的回答看似朴实无华,却又是让人引发思考。 “极平常”可引谓出普通的、平凡的、生活可见的,是常做的事情,这是写作的材料和角度。“极认真”是探索、思考和钻研的,这是写作态度和方法。自己有什么就写什么,就是认真;自己不懂什么就学什么,也是认真。写作没有捷径,也容不得急躁和马虎,在拿起笔之前多做功夫,真心实意地耕耘,就如先生所说的实际生活充实了,种种习惯养成了,写文章就会像活水那样自然地流了。 叶老的这本书中,语言表达没有月章星句,鸿笔丽藻,而都是这般的如溪水潺湲的,简朴真实,诚挚恳切,打动人心。他在开篇表明的写作态度就是“真”和“诚”。他说,写作首先要有一副明澈的眼光,眼光就是指人生观和世界观,这样写的东西才不会糊涂无聊,其次是一副熟练的手腕。其实,对熟练的要求就是常常去做,规规矩矩,认认真真地去做。 反思我们的写作自身,我们也会思考,怎么样才能写出好文章呢?有时,我们会懊恼自己写出来的东西缺乏新意,少了当下最为流行的

一个观点“创新”,我们郁闷于没有新的写作角度和技巧,会纠结于没有鸿篇巨著。在读了先生的讲解后,我似乎有些明白了,不用执着所谓的创新,当你心中饱含“真”意,认真地去写,坚持地去写,系统地去写,能够熟练地去写了,这个本身就是创新了。再来,能够做到真真切切地勤下功夫,熟练于心的了,我们的写作灵感和创新意识,也会像曹文轩所说的,来自知识积累后的突然爆发。一切都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先生还说,要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不可虚伪、浮夸、玩戏。教育孩子们也应当如此,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鼓励孩子们常做的“我手写我心”“我手写我见”“我手写我感”。叶老以画为喻做说明写作的方法,第一:须真切所见;第二:选择取舍;第三:还是熟习的手腕。他认为画画至少应该做到写生为主,临摹为辅,写作也当是如此。 这点是说到我的心坎上了,我是不鼓励孩子们阅读《同步作文选》这类的书,来作为提高写作能力的办法。反观孩子们的作品,读后感要写出“真”味的文章,也是不甚容易的。因为有些孩子还不明白,写作的素材需要自己不断地积累和感悟。他人的经历不等同于你自己的,本来大家就是不一样的烟火,但写出来的文章都是千篇一律的,缺乏新意,没有个人特色,自然读起来也是了无趣味的。 书中还有一段话,叶老与我们共勉,他说:“古来文章家爱谈文气,有种种说法,似乎很玄妙。依我想,所谓文气最实际的意义无非念下去顺当,语言流畅妥了帖。”叶老的表达语气还是那么风轻云淡

叶圣陶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张中行 彭新初中:李丹教学目标: 1.理解文章,掌握文中所记述的叶圣陶先生的过人品性; 2.掌握本文对人物因小见大的刻画方法; 3.学习叶圣陶先生待人宽、律己严的品德 教学重点: 1、学习叶圣陶先生待人宽、律己严的品德 2、领会文中所记叶圣陶先生的语文观点 教学难点: 领会文中所记叶圣陶先生的语文观点 教具准备: 多媒体 一、精当导入 大家知道语文学科名称的由来吗?国民党统治时期和革命根据地时期,小学语文称之为“国语”、中学语文称之为“国文”。“语文”这个新概念是1949年由叶圣陶先生提出的。自此,语文学科在中国开始有了确定的学科名称。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张中行的《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来了解叶圣陶先生。 二、定标自学 朗读课文,完成以下问题:

1、查找张中行和叶圣陶的简介,及写作背景 2、积累生字词 3、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缘由是什么?他主要选择了哪些材料? 4、划分结构层次,把握文章脉络 三、交流展示 1、作者简介: 张中行,原名张璇,学名张璿,河北省人,著名学者、哲学家、散文家。主要从事语文、古典文学及思想史的研究。曾参加编写《汉语课本》、《古代散文选》等。合作编著有《文言文选读》、《文言读本续编》;编著有《文言常识》、《文言津逮》、《佛教与中国文学》、《负暄琐话》等。是二十世纪末未名湖畔三雅士之一,与季羡林、金克木合称“燕园三老”。季羡林先生称赞他为“高人、逸人、至人、超人”。 2、叶圣陶简介 叶圣陶(1894-1988),名绍钧,字圣陶,江苏苏州人,著名作家、著名教育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为语文教育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早期代表作长篇小说《倪焕之》、童话集《稻草人》等。“九?一八”事变之后,积极参加爱国抗日活动,发表了《多收了三五斗》等著名的短篇小说,技巧日臻圆熟。叶圣陶还是中国现代童话创作的拓荒者。 3、注音: 儒.(rú)商酌.(zhuó)譬.如(pì)妥帖 ..(tuǒtiē)累.赘(léi)

叶圣陶修改文章

叶圣陶修改文章“三步曲” 第一步:“阅读”后“修改” 叶圣陶说:“文章总是要改的。开头起草,一定有缺点,有漏洞,有毛病。所以写完了要看几遍。看,就是自己审查妥当不妥当,完整不完整。假如我原来的想法不到家,或者我写出来的话没有针对我想的,那就要改了。 改,就是要使文章切合我所要表达的那个主题,达到我的目的。” 这就是说:在完成第一次写作后,即草稿完成后,就要首先阅读,仔细看文章是否符合自己原来的想法,在阅读过程中发现缺点、毛病、漏洞,丰富自己原来的想法,使文章在内容上尽量丰富起来。 第二步:“比较”后“修改” 叶圣陶说:“在完成第一步修改后,还需要进一步拓展思维的领域,于是我常用比较的方法修改,具体做法是:要修改的地方,不妨想出两个或三个改的办法,经过比较,挑选一个,这样容易改得精一点。” 这就是说:文章第二步修改的关键是用

比较的方法进行推敲。这一方法古人也经常用之,在反复琢磨、推敲的过程中,达到“精而又精,纯而又纯”的标准。 第三步:“修改”后“阅读” 叶圣陶说:“文章改完后,最好是念一两遍。这也是个好习惯。怎么念法呢?要跟平常说话一样地念,而不是像有些人在会上做报告念稿子那样念法。要念起来上口,听起来顺耳。这也是对自己的考试,我看很要紧。” 这就是说:完成第一步、第二步修改后,我们的修改任务还没有最终结束,还有很关键的一步,就是阅读自己修改后的文稿,阅读文章的目的就是在语感上感知作品的语言、思想、内容等方面的修改。 可见,叶圣陶先生修改文章的核心就是“在阅读中修改、在比较中修改、在思考中修改”。同学们在自己作文的实际操作中可以一试,这样就能产生一篇不错的文章。 备注: 叶圣陶(1894年—1988年)出生于江苏苏州,是我国著名现代作家、教育家、出版家

叶圣陶写作教学思想述评

叶圣陶写作教学思想述评 李怀源 (清华大学附属小学商务中心区实验小学) 导读 叶圣陶写作教学思想是对传统写作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叶圣陶写作教学思想简而言之,就是“训练思想”,“培养情感”,“组织语言”。叶老立足古代的写作理论,认为写作是抒发作者情怀的过程。写作过程是思维梳理的过程,是语言凝炼的过程。学生能够从阅读中学的是作者的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写作实践要出恰当的作文题目,作文教学的过程就是“训练思想”“训练表达”“培养情感”的过程。文章修改其实就是在修改思想。 叶圣陶写作教学思想,是他语文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叶圣陶写作教学思想可以发现其重学生、重语用、重实践的基本特征,是具有前瞻性和实用性的写作教学。 一、叶圣陶写作教学思想概述 叶圣陶(以下简称“叶老”)对好文章的标准可以概括为:“理真”“情切”“意达”。“理真”是“思想”标准,“情切”是“情感”标准,“意达”是“语言”标准。 叶老的写作教学思想,是围绕着如何让学生写出符合标准的好文章展开的。简而言之,就是“训练思想”,“培养情感”,“组织语言”。这一切又是以学生的实际生活为基础,与学生平时“精密的观察”“深入的体味”紧密相连。叶老写作教学思想的表述方式并不统一。看叶老所有关于写作的文章,文章题目的关键词大概可以分为四类:“作文”“写作”“习作”“写话”。以“作文”为关键词的,如,《对于小学生作文教授之意见》《作文论》《作文的练习》《作文要道》《作文必须老实》。以“写作”为关键词的,如,《写作什么》《怎样写作》《论写作教学》《漫谈写作》《和教师谈写作》《阅读是写作的基础》。以“习作”或“写话”为关键词的,如,《习作是怎么一回事》《写话》。 在叶老的写作教学思想中,“作文”“写作”“习作”“写话”究竟有没有区别呢?叶老除了明确说出“习作就是学习写文章”(《习作是怎么一回事》),对“作文”和“写作”没有明确概念,往往在同一篇文章中混用,如,“我们自己去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