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第二章第一节地球上的大气知识点复习

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第一节地球上的大气知识点汇总

一、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

1、大气圈的组成

低层大气主要成分:干洁空气、少量水气、固体杂质

(1)干洁空气主要由氮气、氧气、少量二氧化碳组成:氮是地球生物体内蛋白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氧是人类和动物维持生命活动必需的物质;二氧化碳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料,也是调节地表温度的重要气体。

(2)水汽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3)固体尘埃可以反射太阳辐射,降低地表温度;也可以作为凝结核,促进云雨的形成。

2、大气圈的分层

根据大气在垂直方向上的温度、密度以及运动状况的差异,大气层分为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1)对流层:约占整个大气质量的四分之三,集中了几乎全部的水汽与固体杂质。对流层的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该层空气对流运动显著。风、云、雨、雾、雪等天气现象,都发生在这一层。对流层平均厚度为12千米,低纬:17~18千米中纬:10~12千米高纬:8~9千米。

(2)平流层:分布在距离地面10-50千米范围内。平流层大气层中有臭氧层,臭氧可以吸收紫外线而增温,导致平流层的气温随着高度升高而升高,呈现下冷上暖的特征。该层大气大气对流很弱,以水平运动为主,飞机飞行在该层。臭氧层能够吸收对人类和动植物有伤害的紫外线,故被誉为“地球生命的保护伞”。

(3)高层大气:在距离地面80-500千米过的高空有若干电离层,对无线电通信有重要作用。太阳活动强烈时,会扰动电离层结构,影响地面无线电传播,导致通信质量下降、中断。

二、大气的受热过程

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吸收作用:平流层中的臭氧主要吸收波长较短的紫外线

对流层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波长较长的红外线

反射作用:无选择性,云的反射作用最强。所以,夏季多云时,白天的气温不会太高。

散射作用:空气分子和云滴会对太阳辐射具有散射作用

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大气通过吸收地面长波辐射保持热量,然后通过大气逆辐射补偿地面散失的热量。

受热过程具体过程

Ⅰ太阳暖大地太阳辐射到达地面,地面吸收后增温

Ⅱ大地暖大气近地面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地面辐射,使大气增温(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

Ⅲ大气还大地大气逆辐射把热量归还给大地,补偿地面辐射散失的热量,对地面具有保温作用

3、大气受热过程原理的应用:睛朗的天气条件下,白天大气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都弱,导致昼夜温差大。因此,深秋至第二年早春,霜冻多出现有睛朗的夜里。

三、大气的运动

(一)热力环流

1、概念: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2、形成过程:冷热不均(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空气的垂直运动→同一水平面出现气压差→大气的水

平运动→热力环流

注:a、b、c为等压面,高气压、低气压是指同一水平高度上气压高低状况。

3、理解热力环流应注意的问题:

(1)近地面受热,气流上升,形成低压,高空则形成高压

近地面冷却,气流下沉,形成高压,高空则形成低压

(2)在同一地点(垂直方向上),海拔越高,气压越低

(3)同一水平面上,高压区等压面上凸,低压区等压面下凹

4、常见的几种热力环流

(1)海陆风。由于海洋和陆地的热力性质有差异,导致沿海地带在白天和晚上形成风向不同的风。

(2)山谷风

(3)城市热岛环流

(二)大气的水平运动

1.单位距离间的气压差叫作气压梯度。只要它存在于水平面上,就产生了促使大气由高气压区流向低气压区的力,这个力称为水平气压梯度力。

2.大气的水平运动叫作风,其形成的直接原因是水平气压梯度力。

力方向对大气水平

运动的影响

图示

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

低压

是大气水平运动的原动力,影

响着风的基本方向和风速大

近地面风(北半球)

①水平气压梯度力

②地转偏向力

③风向

④摩擦力

高空风(北半球)

地转偏向力始终垂直于实际风向,偏向

为南左北右

只改变风的方向,不直接影响

风速的大小

摩擦力始终与风向相反有减小风速的作用。高空的风基本不考虑摩擦力的影响

近地面:(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影响)风向与等压线斜交。高空:(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影响)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总结梳理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一、大气的组成及氮、氧、二氧化碳、水汽、臭氧和固;氧--生命活动必需的物质;二氧化碳--光合作用原料;保温作用臭氧--地球生;水汽和固体杂质--成云致雨;杂质:凝结核二、大气;1.对流层的特点:①随高度增加气温降低②大气对流;三、大气的受热过程;1、根本能量源:太阳辐射(各类辐射的波长范围及太;吸收(选择性)臭氧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 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一、大气的组成及氮、氧、二氧化碳、水汽、臭氧和固体杂质等主要成分的作用低层大气组成:稳定比例的干洁空气(氧氮为主)、含量不稳定的水汽、固体杂质氮--生物体基本成分 氧--生命活动必需的物质 二氧化碳--光合作用原料;保温作用臭氧--地球生命保护伞,吸收紫外线 水汽和固体杂质--成云致雨;杂质:凝结核二、大气的垂直分层及各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1.对流层的特点:①随高度增加气温降低②大气对流运动显著③天气复杂多变2.平流层的特点:①随高度增加温度升高②大气平稳有利于高空飞行③包含臭氧层 三、大气的受热过程 1、根本能量源:太阳辐射(各类辐射的波长范围及太阳辐射的性质--短波辐射) 2、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的热力作用)--太阳晒热大地,大地烤热大气 3、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三种形式及各自现象(用实例说明) 吸收(选择性臭氧-紫外线、CO2-红外线)、散射(有一点选择性小颗粒优先散射短波光-兰紫光)、反射(无选择性云层) 影响削弱大小的主要原因:太阳高度角(各纬度削弱不同)4、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了解地面辐射(红外线长波辐射);大气辐射(红外线长波辐射)保温作用的过程:大气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大气逆辐射将热量还给地面(图示及实例说明--如霜冻出现时间;日温差大小的比较) 保温作用的意义:减少气温的日较差;保证地球适宜温度;维持全球热量平衡5、太阳辐射(光照)的影响因素:纬度、天气、地势、大气透明度、太阳高度四、热力环流 1、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冷热不均(各纬度之间;海陆之间) 2、大气运动形式: 最简单形式:热力环流(图示及说明);举例:城郊风;海陆风;季风主要原因3、热力环流分解:冷热不均引起大气垂直运动4、水平气压差:水平气流由高压流向低压5、形成风的根本原因:冷热不均 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水平压差(或水平气压梯度力) 6、影响风的三个力: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地表磨擦力 风向的决定:1力风(理论风)--垂直于等压线,高压指向低压.2力风(高空风)--平行于等压线,北右偏,南左偏.3力风(实际地表风)--斜穿等压线,北右偏,南左偏 7、风向:1、风向-—风来的方向;2、根据等压线的分布确定风向

人教版 新教材 高中地理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知识点总结 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大气的组成 一、大气的组成 1、组成:干洁空气+水汽和杂质(了解) 2、干洁空气(掌握) ⑴、概念:低层大气中除去水汽和杂质以外的混合气体 ⑵、干洁空气成分体积分数:N? 78%,O? 21%,0.93% 氩气,0.038% CO?, 0.032% 杂气 ⑶、组成成分的作用 ①氧(O):人类和其他生物维持生命活动所必需的物质;②氮(N):地球上生物体的基本元素;③二氧化 碳(CO?):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具有保温作用;④臭氧(O?):大量吸收紫外线,使大气增温,对生物具有保护作用。 3、水汽和杂质 水的相变:水的三种状态之间的转化(了解) ⑴、作用:①含量少,但在天气变化中扮演重要角色,产生云、雨、雾、雪等天气现象;②伴随着热量 的吸收和释放,直接影响地面和大气温度;③杂质作为凝结核,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⑵、降水的条件:①水汽②凝结核③温度(了解) 二、人类活动与大气(了解) 人类不合理的活动,正在不断的改变着大气的成分和含量。 1、体现:大量污染物的排放(工业废气和汽车尾气)和对森林的乱砍乱伐 2、实例:①温室效应形成过程及其影响(掌握) 化石燃料燃烧和植被砍伐-CO?增多-气温上升-全球变暖-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淹没沿海低地 ②臭氧空洞危害:使得大量的紫外线穿越大气层,进入近地面,严重威胁各种生物的生命安全。臭氧 空洞发生在南北两极或极地上空 3、氧气含量对人体产生的影响(了解) 适当的缺氧环境利于激发运动员的运动潜能,但含氧量太低会危害人体健康甚至危及生命。 大气的垂直分层(全部掌握) 一、大气的垂直分层 1、分层: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 2、分层依据:温度运动状况密度 二、各垂直分层的的特点 1、对流层 ⑴、范围:平均厚度:12Km,低纬度:17-18Km,中纬度:10-12Km,高纬度:8-9Km。 ⑵、气温垂直变化:随高度升高而降低,顶部气温将至-60℃;对流层大约高度每升高1000米,气温降 低6℃ ⑶、大气运动状况:上冷下热,对流运动显著 ⑷、密度气压:密度大、气压大 ⑸、水汽尘埃:集中了大气圈质量的3/4和几乎全部的水汽、杂质,大气的污染物也集中于此层。 ⑹、与人类的关系:云、雨、雾、雪等天气现象发生层,与人类的生活密切相关。 2、平流层 ⑴、范围:自对流层顶部至50—55Km高空(30Km之后臭氧含量升高,之后升温迅速) ⑵、气温垂直变化:随高度升高而升高,但最高气温仍小于0 ℃ ⑶、大气运动状况:上热下冷,不易形成对流,以平流运动为主 ⑷、密度气压:密度小、气压低 ⑸、水汽尘埃:少,几乎无云雨现象 ⑹、与人类的关系:臭氧层吸收紫外线,减少紫外线对生物的伤害;大气稳定,能见度好,利于高空飞 行。 3、高层大气 ⑴、范围:平流层之上,电离层:80-500Km,大气上界:2000-3000Km ⑵、气温垂直变化:随高度先下降(50-80Km),再升高,在300Km的高空,气温可达1000℃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知识点 总结 学好地理不但有利于考试取得良好的成绩,更关键的是对任何一个人的人生之路都有深远的影响,为大家推荐了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请大家仔细阅读,希望你喜欢。 锋面天气系统的特点 (1)概念:两种性质不同气团之间的交界面 (2)锋面的特点:①狭窄倾斜的过渡地带;②两侧温度、湿度差别大;③附近伴有云雨、大风等天气。 (3)锋面系统的分类及天气 注意: ①冷锋过境雨区在锋后,出现雨雪、降温天气。过境后,气压升高,气温骤降,天气转晴; ②暖锋过境雨区在锋前,多为连续性降水。过境后,气温上升,气压下降,天气转晴。 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天气系统的特点 低压或气旋,高压或反气旋,分别是对同一个天气系统的不同描述。低压、高压是对天气系统气压状况的描述,气旋、反气旋是对天气系统气流状况的描述。 由于低压(气旋)中心气流上升形成云雨天气,而高压(反气旋)中心气流下沉形成晴朗天气。 (1)低压(气旋)系统

气旋的气流在水平方向上从四周流向中心,使气旋中心的空气在垂直方向上被迫上升。空气在上升过程中温度降低,其中所含水汽容易成云致雨。所以每当气旋过境时,云量就会增多,常常出现阴雨天气。夏秋季节,在我国东南沿海经常出现的台风,就是热带气旋强烈发展的一种特殊形式。(2)锋面气旋 地面气旋一般与锋面联系在一起,称为锋面气旋。锋面气旋是我国中高纬度地区常见的天气系统,冬半年在我国东部地区十分常见,除整体自西向东移动外,还应注意比较冷锋与暖锋的移动速度。如果冷锋移速较快,则冷锋附近形成较窄的雨区,并伴有大风降温;暖锋雨区较宽,持续时间也较长。若冷空气势力很强,冷锋便追赶暖锋,直至暖空气完全被抬升,我国东部大部分地区被冷气团占据,气温明显下降,云和降水逐渐消失,天气以冷、晴、干为主。 一般气旋是辐合上升系统,特别是锋面上气流上升更为强烈,常常产生云、雨,甚至有暴雨、雷雨、大风天气。一个成熟的锋面气旋的天气模式是,气旋的前方是宽阔的暖锋云系及相伴随的连续性降水天气,气旋的后方是比较狭窄的冷锋云系的降水天气,气旋的中部(两锋之间)是暖锋控制下的晴朗天气。 (3)高压(反气旋)系统 反气旋的气流在水平方向上由中心向四外流出后,垂直方向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行星地球知识点总结 高二学业水平测试地理模拟试卷1及答案 2020年高二地理学业水平测试模拟试卷2 2020年高二地理学业水平测试模拟试卷3 高中地理必修一必修二基础知识考前复习 2019-2020学年上期期末考试高二地理试卷及答案 高中地理必修三专题 2020年11月高二期中考试地理试卷及答案 2020年高二地理周周练1试卷、答案及解析 高一地理必修一期中考试卷 《海啸》视频 视频解析:狭管效应2(达坂城) 视频解析:狭管效应1(鄱阳湖) 地理纪录片|地球起源与成长史 不同气候类型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高一地理必修一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知识点总结 一、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1.低层大气的组成:干洁空气(氮—生物体的基本成分、氧—生物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二氧化碳—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臭氧—吸收太阳紫外线“地球生命的保护伞”)、水汽和固体杂质(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2.大气的垂直分层 六、气候的形成和变化 1.气候的形成因子(太阳辐射、地面状况、大气环流、人类活动) ①不同气候类型的气温特点 a气温的分布,一般是低纬温度高,高纬温度低;山上的气温比山下低;暖流经过地区的气温比寒流经过地区高 b同一纬度地带内,由于下垫面不同,不同地点的气温状况不同,其中影响比较的大是海洋和陆地 大陆性气候与海洋性气候的比较(北半球)

②不同气候类型的降水状况 a赤道地区气流以辐合上升为主,全年雨量充沛 b南北回归线至南北纬30o之间,在副热带高压和信风带控制下,常年干旱 c大陆的西岸有两种情况,以亚欧为例,地中海地区(亚热带),夏季处于副热带高压中心的边缘,气流下沉,干燥少雨,冬季由于副热带高压向南移,此地受西风带的控制,多气旋活动,湿润多雨。欧洲地区(温带),终年盛行西风,各月降水量较多,而且比较均匀 d大陆的东岸,以亚欧大陆为例,处于季风环流的控制下,冬季受来自大陆的冷干气流的影响,降水不多,夏季受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的影响,降水较多e大陆的内部,以亚欧大陆为例,终年受大陆气团的控制,降水比较少 f两极地区以辐合下沉气流为主,全年降水少 2.气候的类型 七、大气环境保护 (1)全球变暖 原因:二氧化碳的增多而使气温升高 二氧化碳增多的原因:①大量燃烧矿物燃料,②毁林 危害: ①海平面上升,淹没陆地 ②改变各地降水状况和干湿状况,导致世界各国经济结构的变化 保护措施: ①提高能源的利用技术和能源利用效益,采用新能源 ②努力加强国际合作 (2)臭氧层的破坏与保护 原因:除了自然原因以外,主要是人类使用制冷设备排放的氟氯烃 危害:①危害人体健康,②对生态环境和农林牧渔业造成破坏 保护措施:减少并逐步禁止氟氯烃等消耗臭氧物质的排放,加强国际合作(3)酸雨 概念:人们一般把PH值小于5.6的雨水称为酸雨 成因:燃烧矿物排放的大量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等酸性气体 危害:河湖水酸化,土壤酸化,危害森林和农作物生长,腐蚀建筑和文物古迹等

高一地理第二章第一节地球上的大气知识点复习

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第一节地球上的大气知识点汇总 一、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 1、大气圈的组成 低层大气主要成分:干洁空气、少量水气、固体杂质 (1)干洁空气主要由氮气、氧气、少量二氧化碳组成:氮是地球生物体内蛋白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氧是人类和动物维持生命活动必需的物质;二氧化碳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料,也是调节地表温度的重要气体。 (2)水汽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3)固体尘埃可以反射太阳辐射,降低地表温度;也可以作为凝结核,促进云雨的形成。 2、大气圈的分层 根据大气在垂直方向上的温度、密度以及运动状况的差异,大气层分为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1)对流层:约占整个大气质量的四分之三,集中了几乎全部的水汽与固体杂质。对流层的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该层空气对流运动显著。风、云、雨、雾、雪等天气现象,都发生在这一层。对流层平均厚度为12千米,低纬:17~18千米中纬:10~12千米高纬:8~9千米。 (2)平流层:分布在距离地面10-50千米范围内。平流层大气层中有臭氧层,臭氧可以吸收紫外线而增温,导致平流层的气温随着高度升高而升高,呈现下冷上暖的特征。该层大气大气对流很弱,以水平运动为主,飞机飞行在该层。臭氧层能够吸收对人类和动植物有伤害的紫外线,故被誉为“地球生命的保护伞”。 (3)高层大气:在距离地面80-500千米过的高空有若干电离层,对无线电通信有重要作用。太阳活动强烈时,会扰动电离层结构,影响地面无线电传播,导致通信质量下降、中断。 二、大气的受热过程 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吸收作用:平流层中的臭氧主要吸收波长较短的紫外线 对流层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波长较长的红外线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地球上的大气)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地球上的大气) (经典版) 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 序言 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 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演讲稿、总结报告、合同协议、方案大全、工作计划、学习计划、条据书信、致辞讲话、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 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peech drafts, summary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project plans, work plans, study plans, letter letters, speeche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Want to know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different sample essays, so stay tuned!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 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一、大气的组成及氮、氧、二氧化碳、水汽、臭氧和固体杂质等主要成分的作用低层大气组成:稳定比例的干洁空气(氧氮为主)、含量不稳定的水汽、固体杂质氮--生物体基本成分 氧--生命活动必需的物质 二氧化碳--光合作用原料;保温作用 臭氧--地球生命保护伞,吸收紫外线 水汽和固体杂质--成云致雨;杂质:凝结核 二、大气的垂直分层及各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对流层的特点:①随高度增加气温降低②大气对流运动显着③天气复杂多变2.平流层的特点:①随高度增加温度升高②大气平稳有利于高空飞行③包含臭氧层 三、大气的受热过程 1、根本能量源:太阳辐射(各类辐射的波长范围及太阳辐射的性质--短波辐射) 2、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的热力作用)--太阳晒热大地,大地烤热大气 3、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三种形式及各自现象(用实例说明) 吸收(选择性臭氧-紫外线、CO -红外线)、散射(有一点选择性小颗粒优先散射 2 短波光-兰紫光)、反射(无选择性云层) 影响削弱大小的主要原因:太阳高度角(各纬度削弱不同) 4、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了解地面辐射(红外线长波辐射);大气辐射(红外线长波辐射) 保温作用的过程:大气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大气逆辐射将热量还给地面(图示及实例说明--如霜冻出现时间;日温差大小的比较) 保温作用的意义:减少气温的日较差;保证地球适宜温度;维持全球热量平衡 5、太阳辐射(光照)的影响因素:纬度、天气、地势、大气透明度、太阳高度 四、热力环流 1、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冷热不均(各纬度之间;海陆之间) 2、大气运动形式: 最简单形式:热力环流(图示及说明);举例:城郊风;海陆风;季风主要原因 3、热力环流分解:冷热不均引起大气垂直运动 4、水平气压差:水平气流由高压流向低压 5、形成风的根本原因:冷热不均 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水平压差(或水平气压梯度力) 6、影响风的三个力: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地表磨擦力 风向的决定:1力风(理论风)--垂直于等压线,高压指向低压.2力风(高空风)--平行于等压线,北右偏,南左偏.3力风(实际地表风)--斜穿等压线,北右偏,南左偏 7、风向:1、风向-—风来的方向; 2、根据等压线的分布确定风向 ①确定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垂直于等压线并且由高压指向低压,若是曲线垂直于切线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知识点总结(1)

高一地理必修一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知识点总结 一、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1.低层大气的组成:干洁空气(氮—生物体的基本成分、氧—生物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二氧化碳—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臭氧—吸收太阳紫外线“地球生命的保护伞”)、水汽和固体杂质(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2.大气的垂直分层 高度 温度大气运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高层大气2000-3000千米电离层反射无线电波 平流层50-55千米随高度的增加而上升平流运动臭氧吸收紫外线升温;有利 于高空飞行 对流层低纬:17-18千米, 中纬:10-12千米, 高纬:8-9千米随高度增加而递减对流运动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与人类 关系最密切 二、大气的受热过程 1.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臭氧吸收紫外线,对于可见光部分吸收比较少反射作用:无选择性,云层越厚,反射作用越强,在夏季多云的白天,气温不是很高 散射作用:具有选择性,对于波长较短的篮紫光易被散射,所以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 2.对地面的保温效应 ①大气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截留热量而增温,由于大气对于太阳短波辐射的吸收能力比较差,但是对于地面长波辐射吸收作用强,所以地面辐射大部分都是被大气吸收 ②大气逆辐射是大气辐射的一种,方向朝向地面,对地面热量进行补偿,起保温作用 三、大气的热力状况 1.热力环流: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 从图中可以看出,近地面等压线向低压方向(向下)弯曲,高空等压线向高压方向(向上)凸起 2.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影响因素:等压线越密集的地方,则风力越大 在单一水平气压梯度力作用下:风向垂直等压线,指向低压 风向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作用下: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在三个力作用下:风向与等压线成一夹角,始终由高压指向低压方向.

地理必修一地球上的大气知识点总结完整版

章地球上的大气(知识点总结)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大气的受热过程 1、 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太阳辐射能。 2、 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地面。 3、 大气受热过程: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还大地。 4、 影响:温度分布、大气运动。 、热力环流 1、 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高低纬度间的温度差异 2、 热力环流: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 3、 气压、气温、高度三者之间的关系: 4、 过程:氐 5、 海陆热力环流: 原因:白天陆地比 地形成高压、海洋 6、三种常见的热力 环流:海陆风、山谷风、城市风气迄跖直护氓弍 三、大气的水平运动一一风 1、 水平气压梯度力:它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方向与等压线垂直;由高压指向低压 2、 地转偏向力:只改变风向,不改变风速。 北半球向右,南半球向左。 3、 摩擦力:既改变风向,又改变风速。方向与运动方向相反,可以减小风速。 4、 风向:高压一低压 5、 风力(风速):等压线密集(气压梯度大),风力(速)大 低压带:湿润多雨西风带:湿润多雨 、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 1、 冬季大陆降温快,形成高压,把副极地低气压带切断; 夏季大陆升温快,形成低压,把副热带高气压带切断。(冷高压,热低压) 2、 气压中心(北半球): 晚上陆地降温比海洋快,陆 是低压。rzL 一= 高压带:干燥少雨信风带:干燥少雨 气压带凤带

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带),南亚是西南季风(南半球东南信风夏季越过赤道,在地转偏向力的作 用下向右逐渐偏成西南风)。 冬季:我国盛行西北季风,南亚是东北季风。 雨。 (2)、各气压带对气候的影响:赤道低气压带 湿热多雨;副热带高气压带 干热少雨; 副极地低气压带 温湿多雨;极地高气压带 冷干少 雨。 2、单一气压带或风带控制下的气候类型 3、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对气候的影响 3、季风: 夏季:我国盛行 东南季风(来自西 三、气 对气候 1、各个 带控制 征 (1)、 候的影 压带和风带 的影响 气压带、风 下的天气特 各风带对气 响:

高中地理一《地球上的大气》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一《地球上的大气》知识点总结 1.大气的热力过程:太阳辐射(短波)(12h max)-地面增温-地面辐射(长波)(13h max)-大气增温-大气(逆)辐射(长波)(14h max)-大气保温。 2.平流层的特点: ①包含臭氧层 ②大气平稳有利于高空飞行 ③随高度增加温度升高 3.对流层的特点: ①随高度增加气温降低; ②大气对流运动显著; ③天气复杂多变。 4.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吸取(选择性臭氧-紫外线、CO2-红外线) 散射(有一点选择性小颗粒优先散射短波光-兰紫光) 反射(无选择性云层)。 5.太阳辐射(光照)的阻碍因素:太阳高度、天气、地势、大气透亮度、纬度。 6、我国太阳能的分布:青藏高原最高,四川盆地最低。 7.气温的垂直分布:对流层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每升高100m 气温降低0.6℃。 8.大气的保温效应: 阴天的昼夜温差小,白天多云,气温不高(云层反射作用强); 夜晚多云,气温较高(大气逆辐射强)。 9.气温年较差: ①阻碍因素:云雨多少;地表植被水分状况;海陆热力性质。 ②变化规律:内陆﹥沿海,大陆性气候﹥海洋性,裸地﹥草地﹥林地﹥湖泊,晴天﹥阴天。 10.气温的水平分布:

①气温高的地点,等温线向高纬凸出,反之,气温低的地点,等温线向低纬凸出。 ②海陆分布:夏季陆地﹥海洋,冬季海洋﹥陆地; ③纬度分布:纬度越高,气温越低,我国热量最丰富的地区:海南岛 11.热力环流的性质特点 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成为热力环流。它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1)垂直方向的气温气压分布:随海拔升高,尽管气温降低,然而空气变稀,气压降低。 (2)水平方向相邻地面冷的地点--垂直气流下沉――高气压(反气旋)--晴朗 (3)水平方向相邻地面热的地点--垂直气流上升――低气压(气旋)--阴雨 (4)两种性质不同的气流相遇--锋面--阴雨、风 (5)来自大陆的气流(离岸风)--干 (6)来自海洋的气流--湿 (7)来自高纬的气流--冷干 (8)来自低纬的气流--暖湿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作者为大家整理的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总结文章,供大家学习参考!更多最新信息请点击高一考试网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一节冷热不均引发大气运动;一、大气的组成及氮、氧、二氧化碳、水汽、臭氧和固;氧--生命活动必须的物质;二氧化碳--光合作用原料;保温作用臭氧--地球生;水汽和固体杂质--成云致雨;杂质:凝聚核二、大气;1.对流层的特点:①随高度增加气温着落②大气对流;三、大气的受热进程;1、根本能量源:太阳辐射(各类辐射的波长范畴及太;吸取(挑选性臭氧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 第一节冷热不均引发大气运动 一、大气的组成及氮、氧、二氧化碳、水汽、臭氧和固体杂质等主要成分的作用低层大气组成:稳固比例的干洁空气(氧氮为主)、含量不稳固的水汽、固体杂质氮--生物体基本成分 氧--生命活动必须的物质 二氧化碳--光合作用原料;保温作用臭氧--地球生命保护伞,吸取紫外线 水汽和固体杂质--成云致雨;杂质:凝聚核二、大气的垂直分层及各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对流层的特点:①随高度增加气温着落②大气对流运动显著③天气复杂多变 2.平流层的特点:①随高度增加温度升高②大气安稳有利于高空飞行③包含臭氧层 三、大气的受热进程 1、根本能量源:太阳辐射(各类辐射的波长范畴及太阳辐射的性质--短波辐射) 2、大气的受热进程(大气的热力作用)--太阳晒热大

地,大地烤热大气 3、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三种情势及各自现 象(用实例说明) 吸取(挑选性臭氧-紫外线、CO2-红外线)、散射(有一点挑选性 小颗粒优先散射短波光-兰紫光)、反射(无挑选性云层) 影响削弱大小的主要原因:太阳高度角(各纬度削弱不同) 4、 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了解地面辐射(红外线长波辐射);大气辐射(红外线长波辐射)保温作用的进程:大气强烈吸取地面长波辐射;大气逆辐射将热量还给 地面(图示及实例说明--如霜冻显现时间;日温差大小的比较) 保温作用的意义:减少气温的日较差;保证地球适宜温度;坚持 全球热量安稳 5、太阳辐射(光照)的影响因素:纬度、天气、地势、 大气透亮度、太阳高度四、热力环流 1、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冷热不均(各纬度之间;海陆之间) 2、大气运动情势: 最简单情势:热力环流(图示及说明);举例:城郊风;海陆风;季风主要原因 3、热力环流分解:冷热不均引发大气垂直运动 4、水平 气压差:水平气流由高压流向低压 5、形成风的根本原因:冷热不均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水平压差(或水平气压梯度力) 6、影响风的三个力: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地表摩擦力 风向的决定:1力风(理论风)--垂直于等压线,高压指向低压.2力风(高空风)--平行于等压线,北右偏,南左偏.3力风(实际地表风)--斜穿等压线,北右偏,南左偏 7、风向:1、风向-—风来的方向; 2、根据等压线的散布肯定 风向 ①肯定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垂直于等压线并且由高压指向低压,若是曲线垂直于切线

高中地理必修一《地球上的大气》知识点总结

中学地理必修一《地球上的大气》学问点总结 1.大气的热力过程:太阳辐射(短波)(12h max)-地面增温-地面辐射(长波)(13h max)-大气增温-大气(逆)辐射(长波)(14h max)-大气保温。 2.平流层的特点: ①包含臭氧层 ②大气平稳有利于高空飞行 ③随高度增加温度上升 3.对流层的特点: ①随高度增加气温降低; ②大气对流运动显著; ③天气困难多变。 4.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减弱作用: 汲取(选择性臭氧-紫外线、CO2-红外线) 散射(有一点选择性小颗粒优先散射短波光-兰紫光) 反射(无选择性云层)。 5.太阳辐射(光照)的影响因素:太阳高度、天气、地势、大气透亮度、纬度。 6、我国太阳能的分布:青藏高原最高,四川盆地最低。 7.气温的垂直分布:对流层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每上升100m气温降低0.6℃。 8.大气的保温效应: 阴天的昼夜温差小,白天多云,气温不高(云层反射作用强);

夜晚多云,气温较高(大气逆辐射强)。 9.气温年较差: ①影响因素:云雨多少;地表植被水分状况;海陆热力性质。 ②改变规律:内陆﹥沿海,大陆性气候﹥海洋性,裸地﹥草地﹥林地﹥湖泊,晴天﹥阴天。 10.气温的水平分布: ①气温高的地方,等温线向高纬凸出,反之,气温低的地方,等温线向低纬凸出。 ②海陆分布:夏季陆地﹥海洋,冬季海洋﹥陆地; ③纬度分布:纬度越高,气温越低,我国热量最丰富的地区:海南岛 11.热力环流的性质特点 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成为热力环流。它是大气运动最简洁的形式。 (1)垂直方向的气温气压分布:随海拔上升,虽然气温降低,但是空气变稀,气压降低。 (2)水平方向相邻地面冷的地方--垂直气流下沉――高气压(反气旋)--晴朗 (3)水平方向相邻地面热的地方--垂直气流上升――低气压(气旋)--阴雨 (4)两种性质不同的气流相遇--锋面--阴雨、风 (5)来自大陆的气流(离岸风)--干 (6)来自海洋的气流--湿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 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一、大气的组成及氮、氧、二氧化碳、水汽、臭氧和固体杂质等主要成分的作用低层大气组成:稳定比例的干洁空气(氧氮为主)、含量不稳定的水汽、固体杂质氮--生物体基本成分 氧--生命活动必需的物质 二氧化碳--光合作用原料;保温作用臭氧--地球生命保护伞,吸收紫外线水汽和固体杂质--成云致雨;杂质:凝结核二、大气的垂直分层及各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对流层的特点:①随高度增加气温降低②大气对流运动显著③天气复杂多变2.平流层的特点:①随高度增加温度升高②大气平稳有利于高空飞行③包含臭氧层 三、大气的受热过程 1、根本能量源:太阳辐射(各类辐射的波长范围及太阳辐射的性质--短波辐射) 2、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的热力作用)--太阳晒热大地,大地烤热大气 3、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三种形式及各自现象(用实例说明) 吸收(选择性臭氧-紫外线、CO2-红外线)、散射(有一点选择性小颗粒优先散射短波光-兰紫光)、反射(无选择性云层) 影响削弱大小的主要原因:太阳高度角(各纬度削弱不同)4、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了解地面辐射(红外线长波辐射);大气辐射(红外线长波辐射)保温作用的过程:大气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大气逆辐射将热量还给地面(图示及实例说明--如霜冻出现时间;日温差大小的比较) 保温作用的意义:减少气温的日较差;保证地球适宜温度;维持全球热量平衡5、太阳辐射(光照)的影响因素:纬度、天气、地势、大气透明度、太阳高度四、热力环流 1、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冷热不均(各纬度之间;海陆之间) 2、大气运动形式:

地理必修一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_最新修正版

必修一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 一、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1、地球大气的能量来源 (1)根本来源:太阳辐射 (2)近地面大气热量的直接来源:地面辐射 2、两大环节 (1)地面增温:大部分太阳辐射透过大气射到地面,使地面增温。 (2)大气增温:地面以长波辐射的形式向大气传递热量。 3、两大地理意义 (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臭氧吸收紫外线,二氧化碳和水汽吸收红外线。 ●反射作用:没有选择性,与云层厚度有关。云层越厚,云量越多,反射越强。 ●散射作用:波长越短的光越容易被散射,如蓝色光波长较短,使晴朗的天空 呈现蔚蓝色。 (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气逆辐射对近地面大气热量的补偿作用。 (1)大气成分:主要是大气中二氧化碳、水汽等对地面辐射的吸收和对大气逆辐射作用的影响。全球气候变暖就是温室气体对大气受热过程影响的典型表现。

(2)天气状况:主要是大气中云层、尘埃对太阳辐射与地面辐射的影响。昼、夜云量对大气受热过程的影响很大。 (3)地面状况:地面是大气的直接热源,地面状况的差异影响大气受热过程,进而影响气温状况。水面、裸地、植被、冰雪等差异不仅直接影响下垫面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而且影响地面辐射释放的持续度。地形起伏、地势高低通过影响大气层的厚度来影响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测评题目】 (2017·全国卷Ⅰ)我国某地为保证葡萄植株安全越冬,采用双层覆膜技术(两层覆膜间留有一定空间),效果显著。下图中的曲线示意当地寒冷期(12月至次年2月)丰、枯雪年的平均气温日变化和丰、枯雪年的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据此完成1~3题。 1.图中表示枯雪年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的曲线是() A.①B.② C.③D.④ 2.该地寒冷期() A.最低气温高于-16℃ B.气温日变化因积雪状况差异较大 C.膜内温度日变化因积雪状况差异较大 D.膜内温度日变化与气温日变化一致 3.该地可能位于() A.吉林省B.河北省 C.山西省D.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答案】1.B 2.C 3.D 【解析】 第1题,B对,A错:丰雪年阴天多,加之积雪覆盖薄膜,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较小,为曲线①;枯雪年晴天较多,薄膜覆盖积雪少,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