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概论知识点总结

1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有两个重要的基础

小农自然经济的生产方式;家国一体

2.在这个基础上产生的必然是以为核心的文化价值体系

伦理道德

3.老子从本体论的高度说明

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4.契:商人的祖先

5.天下有达尊者三:爵一,齿一,德一

6.鲁国大夫公孙豹: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

君子求道,处士,隐逸,穷而乐

7.一般来说传统道德规范或德目有两种:

由伦理学家或统治阶级上升为理论的规范;在世俗生活中得到认同的习俗性规范8.尚书皋陶谟把人的美的概括为九项:

宽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乱而敬,扰而毅,直而温,简而廉,刚而塞,强而义9.孟子将母徳扩展为五伦十教

君惠臣忠,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义妇顺,朋友有信

10.管仲则提出四维七体

礼义廉耻;(孝悌慈惠,恭敬忠信,中正比宜,整齐樽诎,纤强省用,敦蒙纯固,和协辑睦)综合为六德:知仁圣义中和,六行:孝友睦棩任恤,四维:礼义廉耻,八德:忠孝仁爱信义和平

11.中华民族十大传统美德

仁爱孝悌,谦和好礼,诚信知报,精忠爱国,克己奉公,修己慎独,见利思义,勤俭廉正,笃实宽厚,勇毅力行

12.中华民族美德中最具特色的部分

仁爱孝悌

13.礼之运作,包含有之德

谦和

14.老子曾以江海处下为例告诫人们不要自矜自伐自是

15.在中国社会中,是直接贯通的

家,家乡,国家

16.克己奉公培育了一种整体主义的精神,要求个体服从服务于整体

17.中国到的不完全反对私利,关键看是否合乎道德

18.克己奉公的精神本质上是

先公后私,个人私利服从社会公立的精神

19.中国传统伦理形成向内探求的主体性道德精神,集中体现为以律己修身为特征的道德修养学说,这种学说强调自主自律,自我超越以维护人伦关系和整体秩序,建立道德自我,其基本精神是求诸己

20.修己慎独的修养传统培养了中华民族践履道德的

自觉性与主动性

21.传统义利观的基本内容和合理内核

先义后利,以义制利

22.孔子强调,并把它作为区分君子小人的标准

见利思义

23.宋明理学在把义利与公私联系的同时,又把义利与等同

天理人欲

24.孔子把作为重要的德目

温良恭俭让

25.中国人在为人处事方面以实为标准,反对虚伪虚妄,中华民族形成了许多以实为价值标准的规范和美德如老实,诚实,踏实,实在

26.传统美德在历史上造就了各种道德人格,这些道德人格按照其体现道德理想的不同程度可分为:

圣人,贤人,仁人,大人,君子,成人,善人

27.西周确立了一个适合当时中国国情的,对中国社会与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的伦理秩序和意识形态,一种伦理政治秩序

周礼

28.孔子对中国伦理学最突出的贡献,是中国伦理精神由自发走向自觉的标志仁

29.儒家伦理精神的运作还需要道家的人生智慧作为结构上的补充

30.道家更重视个体,无为,出世

31.中国伦理思想继续发展和大一统,封建化的时期

汉唐

32.秦汉之际,礼记成书,四书伦理体系已经形成

33.大学提出三纲领八条目

34.大学之道是培养统治阶级理想人格的途径,大学精神就是

内圣外王

35.儒家伦理成熟的标志;中国封建伦理的真实形态是董仲舒的三纲五常

大学、中庸

36.董仲舒以后,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儒家伦理成为不可动摇的名教获礼教37.我国古代最为重要的是崇拜,其余的有自然神崇拜,动物神,鬼魂

38.道教之成为一个有组织的独立的宗教是在

东汉时期、

39.道教在时期有一个较大的发展

魏晋时期

40、南北朝时,道教最大发展是卑微寇谦之改革五斗道米,创立北天师道

41.唐宋之后一些道派逐渐合流,形成

正一道

42.佛教传入中国的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佛教的根本义是

神不灭

43.魏晋时期,和合流,形成

玄学,佛学,六家七宗;六家:本无,心无,即色,识含,幻化,缘会;六家七宗又可以概括为三个主要派别:心无,即色,本无

44.中国佛教的鼎盛时期和成熟期是,此时期的佛教学说的最大特点是

隋唐二代;把佛性心性化

45.儒家有传统儒家与新儒家之分,但二者都注重用事,有强烈的入世精神

46.西周初年的尚书洪范提出学说,殷周时期有了原始的观念

五行,阴阳

47.周易古经以说明自然现象和社会关系

八卦

48.中国哲学四大思想资源和思想传统,它们的智慧都是人生的智慧

原始儒家,原始道家,中国佛学,宋明理学

49.原始儒家的代表人物有孔子,颜子,曾子,子思,孟子,荀子等

50.原始儒学的经典有被称为经书的六经

诗书礼乐易春秋

51.原始儒学的精神首先是的生命精神

创造性

52.周易系辞天地之大德曰生,生生之谓易

53.孔子哲学的基本观念是

54.儒家的理想是要把仁爱的精神,有爱自己的亲人推广到周围的人,爱所有的人,爱宇宙万物

55.儒家精神是一种的精神

极高明而道中庸

56.老子强调不盈,不争,致虚极,守静笃

57.道家与儒家殊途同归,都是强调

个人与无限的宇宙契合无间

58.道家追求的自由是

精神的超脱解放,不是指放纵形骸的情欲

59.中国化了的佛教宗派

天台宗,华严宗,禅宗

60.佛教启迪人们空掉一切外在追逐,攀援,偏执,破开自己的囚笼,直悟生命的本性本真

61.佛家的成菩萨成佛陀,也是一种道德人格的蕲向

62.中国佛教哲学,削减了宗教的意识,更加世俗化

63.天台宗的智慧是

圆融的智慧

64.华严宗提倡

开放的心灵

65.禅宗主张不立文字,当下自识本心,强调自性是佛,平常即道

化平淡于神奇,寓神奇于平淡,张扬了人的主体意识,肯定了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佛,甚至不用语言,“棒喝”

66.宋明理学建立了以什么为中心的道德形而上学体系

理气论,心性论

67.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68.宋明理学在一定程度上强调了道德理性对于与血肉之躯相连的情感欲望的制约

69.整个宋明理学讲什么提高为本体,重建了

道德人的哲学

70.理学的根本精神可以用什么为代表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71.古人把什么称作宇、宙

东西南北,上下四方之空间;古今旦暮,往古来今之时间

72.易传最突出的特点是

视变化为创新

73.在宇宙精神的感召之下,人类可以与时俱进,创造美好世界

74.礼记大学引述尚书和诗经:汤之盘铭: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康诰:周虽旧制,其命维新;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75.在天人关系上,中国哲学有主张,也有主张

天人合一,天人交胜

76.天地宇宙本身及含有价值。,而我们实现人生的价值,不必再另追求外在与人间的天国或彼岸世界

77.中国人生哲学的一大特色

境界说

78.境界是中国哲学家追求的理想人格之极致的

一种精神状态,精神天地

79.儒家追求到的宇宙,道家艺术天地,佛家宗教境界

80.墨家比较重视分析方法

81.中国儒释道所推崇的整体、流动、当下体悟的方法,是悟道的方法,与面对现象层面的方法确实有很大区别

82.朱熹强调,主要属于什么范畴

以知为本,知先行后;道德

83.朱熹对于知行问题的根本见解:从逻辑上讲,知先行后,知主行从;从价值上讲,知行应合一

84.中国哲学家的行为方式是

理想与理性的统一,价值与事实的的统一,理论理性与实践理性的统一

85.西方的文化是,中国的文化可称为,是一种

智性文化;德性文化;德智统一,以德摄智的文化

86.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它十分注重

二者之间的和谐与统一

87.人,出于自然,以天地为父母,以万物为朋友,其精神可以与天地相同

88.把人伦的观念贯彻到天地万物之中,正代表了中国文化的伦理性特色

89.中国古代文化是一种什么伦理类型

天地合德

90.张载把什么称作为孝

尊高年,慈孤弱,怜惜残疾鳏寡

91.血亲意识,即继续构成社会意识的轴心

六亲:父子兄弟夫妇;九族: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

92.中国人对血缘关系的注重,其语言表现时

亲属称谓系统的庞杂精细

93.中华民族以来形容悲伤之家的情感

如丧考妣

94.中华学术的首要重心是

伦理道德学说

95.哪几个论互相分不清

道德论,本体论,认识论,知识论

96.中国人伦小法自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自然

97.在中国文化系统里强调在道德的面前

人人平等

98.伦理文化消极的一面

讲伦理关系凝固化,绝对化,在某种程度上又成为人身压迫、精神虐杀的理论之源

99.中国文化的特点

强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重实际求稳定的农业文化心态、以家族为本位的宗法集体主义文化、尊君重民相反相成的政治文化、摆脱神学独断的生活信念、重人伦轻自然的学术倾向、经学优先并笼罩一切文化领域

100.中国文化强大的生命力表现在

同化力、融合力、延续力、凝聚力

101.中国文化的生命延续力的内在基础

同化力和融合力

102.凝聚力具体表现为文化心理的

自我认同感,文化群体归属感

103.中国古代文化的什么特征,并形成了

农业型物态;实用经验理性、重农尚农的社会共识、重实际黜玄想的务实精神、安土乐天的生活情趣、循环与恒久意识的变异观念

104.农业生产的节奏早已与国民生活的节奏相同

105.中国人的审美,伤春悲秋,都与农业生活有关

106.务实精神是一种

群体价值趋向

107.中国贤哲一向倡导的精神:

大人不华,君子务实

108.求久的观念应运而兴,变易观念在中国也源远流长

109.由家族走向国家,以血缘纽带维系奴隶制度,形成一种家国一体的格局110.社会组织主要是在什么样的宗法原则指导下建立起来

父子君臣夫妇长幼

111.宗法制度在中国根深蒂固因为:氏族社会解体不充分,自然经济长期延续112.以家族为本位的社会关系的基本单元是

宗族

113.人道亲亲说

亲亲故尊祖,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

114.中国文化以人为核心,表现在各个领域

115.论语中利用自然知识说明政治道德方面的主张,不以研究为目的

116.重人伦轻自然也体现在教育领域,例如唐代的二馆六学

117.所谓经学传统是指

中国文化长期以儒家经学为主流

118.汉代经的地位被大大提高了,到宋朝又扩展为十三经

119.三礼

仪礼,周礼,礼记

120.中国文化的经学传统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

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各个方面的广泛渗透、科学未能充分独立、对中国宗教的发展也产生一定影响

121.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主体内容

天人合一,以人为本,刚建有为,贵和尚中

122.中国文化比较重视

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123.天人合一问题的理论实质是,其最基本的涵义是

人与自然的统一问题;充分肯定“自然界和精神的统一”

124.中国文化的一大特色,也是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重要内容

以人为本,在天地人之间,在人与神之间,以人为中心

125.“天”成了人们视线道德理想的手段,而不是目的。天人之间人是主导和目的

126.人本思想的确立有助于抵制宗教神学

127.宋明理学有三个主要派别

气本论,理本论,心本论

128.强调道德理性对于个人境界的提升和社会发展的极端重要性

129.儒家的三纲领,霸条目

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130.和同之辨

五味相和,六律相和(中药的开方,园林的建筑)

131.不狂不狷,狷:清高自守,有所不为;耿介

乡愿:德之贼,无原则的和气

132.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功能:

民族凝聚、精神激励、整合创新

133.自从西周以来,什么观念深深扎根与于中国人心中

大一统

134.诸子百家学说在国家统一,民族融合,使天下定于一的思想方向上共识135.1839年,林则徐主持编译了,介绍了,地位是

四洲志;世界五大洲三十多个国家的地理历史政情风俗;现代中国第一部向国人系统地介绍世界地理的著作,打开了中国人的眼界

136.魏源,海国图志,师夷长技以制夷

137.洋务运动大体上经历了几个阶段

物质层面的文化变革,制度层面的文化变革,观念层面的文化变革

138.早期改良主义者冯桂芬

校邠庐抗议

139.早期维新派

要在制度层面上学习西方文化,从学习“西技”到“西政”

140.维新派是文化教育面貌一新,诗界革命,文体革命,小说界革命,戏剧革命相继而起

141.康有为所宣扬的儒学是一种“儒表西里”的新儒学

142.20世纪初,八国联军后,掀起了一个译介西方社会政治学术著作的热潮143.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活力因素

经世思想,变易思想,民本思想

144.中体西用论,本为文化论,全盘西化

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

1.《春》朱自清

一、作者介绍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号秋实,后改名自清,是中国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代表作诗文集《踪迹》,散文集有《背影》《欧游杂记》《你我》,散文代表作有《荷塘月色》《绿》《背影》等。

二、词语积累

嗡(wēng)朗润(lǎng rùn)酝酿(yùn niàng)卖弄(màinòng)

喉咙(hóu lóng)应和(yìng hè)嘹亮(liáo liàng)烘托(hōng tuō)

静默(jìng mò)风筝(fēng zhēng)抖擞(dǒu sǒu)健壮(jiàn zhuàng)宛转(wǎn zhuǎn)蓑(suō)笠( lì ) 繁花嫩叶(fán huā nèn yè)

黄晕(yùn)呼朋引伴(hū péng yǐn bàn)花枝招展(huā zhī zhāo zhǎn)

三、文本研读

1、理清文章思路:

第一部分(1)盼春(反复和拟人的修辞)

第二部分(2-7)绘春(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

第三部分(8-10)赞春(三个比喻)新、美、力

2、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第一段的作用是什么?用了什么修辞?

开篇点题,总领全文,奠定了全文清新活泼的感情基调。运用了反复和拟人的修辞,表现了对春天到来的急切盼望和喜悦之情。

3、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

拟人。总写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情景。

4、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偷偷地”“钻”写出了小草破土而出的挤劲,写出不经意之间,春草已悄然而出的情景和作者的惊喜之感。“嫩嫩的”写质地,“绿绿的”写颜色,准确地写出了春草“新”的特点。

5、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

六个动词的连用,表现了人们在草地上的活动和感受,侧面写出了春草勃发给人们带来的欢乐。

6、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拟人。写出了春花争春比美、竟相开放、互不相让的动态。

7、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比喻、排比。写出了春花争艳,万紫千红的景象。

8、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

“甜”从味觉上写出了花的香味儿。想象,由实写到虚写,由眼前的春花想到秋实。

9、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

这一句从侧面衬托出春花的竟相开放,万紫千红,香味浓郁。

“闹”改为“飞”好不好,为什么?

不好。因为“闹”自中不仅有嗡嗡的声响,而且呈现出一派喧闹沸腾的景象;如果用“飞”字,则无声无息,只能表现飞时的形态,而不能表现声响和景象。

10、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野花多而明艳的特点。

11、“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引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突出春风和煦的特点。“抚摸”一词巧妙地表达了春风的温暖和柔情。这是从触觉的角度写春风的柔和。

吹面不寒杨柳风:出处南宋的志南和尚《绝句》: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12、作者分别从什么角度观察描写春风的,写出春风的什么特点?

从触觉、嗅觉、听觉的角度写出春风的和煦、芳香、悦耳,将春风写得形、声、味俱全。

13、“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一句中“卖弄”指有意识显示、炫耀,语含贬义,用在这里恰当吗?

恰当,文中贬词褒用,从听觉角度生动地描绘出鸟儿在和煦的春风中尽情鸣叫的可爱情态。

14、“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比喻。写出春雨的细密、闪烁、绵长的特点。“斜织”“薄烟”形象的写出了轻盈、迷蒙的特点。

15、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

写出雨中植物新而亮的特点,“逼你的眼”突出草之青,激发读者的想象。

写出一句能表现春雨这种特征的诗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16、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这三句将视线由植物转到人,从白天写到傍晚。动静结合,有动景,有静景。“静默”一词最妙,运用拟人修辞,烘托出春雨中安静和平的气氛,营造了一种妙不可言的意境。

17、“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

这句俗语激励人们抓紧大好春光,努力工作,奋发向上。

18、赞春的三个比喻句分别写出春天新、美、力的特点。

这三个比喻句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这三句的顺序,从“娃娃”到“小姑娘”再到“青年”形象地表现了春天的成长进程,所以不能调换。

四、中心思想

这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描绘了大地春回、生机勃发的动人景象。通过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和迎春图五幅主要图画,赞美春的活力带给人以希望和力量表达了作者热爱生活、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

中国文化概论知识点

1:什么是广义文化,狭义文化?广义文化: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狭义文化:专指人类的精神创造。 2:文化有哪几部分组成?物态文化层:指人的物质生产活动及其产品的总和。制度文化层:指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规范自身行为和调节相互关系的准则。行为文化层:由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尤其是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习惯和风俗。心态文化层:由人类在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长期茵蕴化育出来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道德情操、宗教情绪、民族性格等。这是文化的核心部分。 3:中国文化的生态环境及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一、中国文化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 (1)疆域辽阔,腹里纵深,为民族的生存、发展与创造提供了回旋和施展的舞台;加强了文化交流,激活了民族文化的创造力;为中国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回旋舞台 (2)地形复杂,气候多样,为中国文化的丰富内涵和多元特点提供了有利的发展条件:①地形、地貌②气候季风气候显著,大陆性气候强,气候复杂多样(3)半封闭的大陆性地理环境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①连续性中国文化以五千年的传统从未中断为世界所罕见。东亚大陆疆域辽阔、腹地纵深,为中国文化的滋生、繁衍提供了广阔的天地。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有一个潜在的回旋舞台,从而使中国文化赢得了补偿、复壮、再生、发展的条件。大海、沙漠、高山等自然屏障,为板块状的东亚大陆提供了一种隔绝机制。中国文化由此获得了独立发生发展的环境,并减缓了异域力量的致命袭击。中国文化因地理环境提供的隔绝机制,在古代能够长期保持一以贯之的发展系统,成为世界历史上罕见的连续性文化的范例。 ②多样性 滋生中国文化的东亚大陆腹里纵深,地形及气候条件复杂多样,南北气温冬季相差几近摄氏50°,东部沿海与西部内陆年降水量相差数干毫米。大江大河因山系走势所决定,多为东西横贯。歧异的气候类型,繁复的山川形势,为中国文化的多样发展提供了自然基础。总之,丰富多样的地理环境养育了百态千姿的地域文化。 ③使中国人长期形成“世界中心”的意识自认占据世界主体,并处于地理上的中心地位二、中国文化根植的经济土壤 (1)农业经济(2)农业型自然经济(3)中国农业文明的特征:①重农抑商、农本商末②民族心理的务实精神 ③安居乐业”、“安土乐天”的生活情趣④节日礼俗⑤、国防观念亦是防守性的 三、中国文化依托的社会结构 1、宗法社会 2、、宗法社会对中国文化的影响①对血缘关系的高度重视②表现出强烈的“孝亲”情感③家族本位⑷对传统的极端重视 积极方面:这种尊重传统的作法,大大强化了中国历史和中国文化的延续力,使得中国历史文化成为世界上少见的不曾中断的典范。 消极方面:一味迷信传统的宗法意识,造成中国人向后看的积习和守成倾向,保守知足,重故轻今。从而消磨了进去和创新的精神。 4:进士科为何优于明经科?明经侧重对经典的记忆,进士侧重诗赋文采 考试内容明经——帖经墨义时务策进士——帖经诗赋时务策 5:宋代对科举制进行了哪些改革?①变多科为一科②考试内容侧重经义③考期定为三年一次④增设了乡举一级的考试⑤殿试成为制度⑥进士分列等级⑦扩大了录取名额⑧废除“吏部试”⑨废除“公荐”与“投卷”⑩严格考试制度

[自考资料]中国文化概论复习笔记

中国文化概论总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狭义的文化专指人类的精神创造,它着重人的心态部分。 某一国家(民族或地域)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这些现象就 称为文化事象。 部文化遗产。 文化传统:是贯穿于民族和国家各个历史阶段的各类文化的核心精神。 1400年到1900年划为第三个气候时期,为寒冷时期,因为这 一时期明清现代我国多数地方都有了方志,对区域性的气候变化做了更为详细 的记录,故而得名。 所形成的社会制度,就是分封制。 永嘉五年(311年),匈奴贵族刘渊的军队攻陷洛阳,俘虏晋朝皇帝,西晋灭亡, 史称“永嘉之乱”。 西晋败 田赋、力役及其他名目繁多的杂税合成一条,统一按田亩数量征收,同时还简 化了征收手续。 宗教派别划分出的户籍,与佛教、道教、穆斯林、景教、阴阳先生、萨满教巫师户同等级。 家族:是由出生和婚姻形成的亲属关系,里面包括血缘关系和姻缘关系。 趋完备。

夫,大夫又将它分封给士,士则直接组织庶人进行生产活动。 国王→诸侯→大夫→士→庶人 《春秋》经义不但成为法律的补充,其 在一个整体系统之中,各系统要素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的联系。 二.选择题知识点。 1.文化的界定。 文:①本义是“错画”,也就是花纹。②引申为后天形成的品德、修养。③在政治领域里,引申为“文治教化”。④天文指的是自然现象和规律,人文指的是社会现象和规律。 “化”的本义是改易。 2.广义的“文化”定义:是以人类与非人类的分野作为立论的依据。 狭义的文化又称人文文化。 3.中国文化:又称中华文化、华夏文化、炎黄文化,它属于国别文化。 4.文化的特点:民族性、区域性、历史性、创造性、时代性。 5.教材将文化归纳为两个层次:上层文化和底层文化。 6.文化的历史传播: 上层文化是以文字典籍为媒体的,而底层文化主要靠口头传承。 7. 8. 所积淀的文化。 9.文化传统:具有稳定性、延续性、普遍性、可变性。 10.《中国文化概论》是一门兼顾历史的关于中国国别文化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课程, 是中国传统文化学的入门课程。 11.教材对文化分科采用四分法: 生产生活文化、制度文化、思想观念与精神文化、语言文字文化。 12.中国境内,地势西高东低,地形呈阶梯状分布。 地势最高的是青藏高原,号称“世界屋脊”。 13.是“四塞之地”,—— 黄河在它的西、北、东三面环绕,南面是秦岭山脉,西北有六盘山、贺兰山,北有阴山山脉,东有吕梁山脉及潼关之固,真可谓[表里山河]! 而且南接巴蜀汉中,东连伊洛地区,有富裕的经济后方,有方便的交通,进可攻退可守,古代王朝长期在此建都,的确是这里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 14. 也是中国文化重要的发祥地。 15.中国地理的整体性特征: a、首先是众多的河流犹如血脉一样,将大陆广大的地区连系在一起, b、其次是地理通道众多。

00321中国文化概论知识点汇总

00321中国文化概论-目录 绪论 1.“广义文化和狭义文化的定义 2.文化产品、文化内涵、文化现象、 文化事象、文化观念、文化思潮、文 化政策的定义 3.文化产品与文化观念的辨析 4.文化现象与文化事象概念的辨析 5.应用上述概念辨析具体的事物是属 于文化现象还是文化事象 6.民族文化的定义 7.国别文化的定义 8.中国文化的性质 9.两个文化层面--上层文化和底层文 化 10.传统文化的定义 11.文化传统的定义。 12.文化发展的时代性及其历史阶段 13.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 的辨析 14.当前对待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的 错误态度的分析 15.中国文化的四个类别 16.“中国文化概论”课程与中国文 化史的区别 17.“中国文化概论”课程与人类文 化学的区别 18.学习“中国文化概论”课程应当 达到的目的。怎样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增强家国情怀、社会关爱、个人修养 的意识 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地理背景 19.中国地势和地形特点 20.气候变化大势 21.中国地理的整体性特征 22.关中及晋北地区的地位及对中国 文化的影响 23.地理条件与气候条件对文化系统造成的影响 24.地理与中国文明道路的关系 25.草原人群的历史变化 26.大一统观念 27.广阔地域的人群众多 28.“天下”观念 29.地缘特征与文化命运;地理的历 史舞台与文化的悠久 30.地域文化与统一文化的关系 31.中国现代地理环境对文化发展的 影响 —4 32.中国自然区域的现代地理学划分 33.古代的“九州” 34.形成区域文化的几个因素 35.西部开发与文化建设 36.构成区域文化的因素 37.先秦时期几个重要的文化区域 38.秦汉时期农业与农牧交错区的大 致界线 39.唐初南方文化状况的改观 40.典范人物的作用 41.区域文化的变迁 42.儒家的地域分化 43.近代南方的开风气 44.稻作农业的起源原因 45.地域文化几方面的作用 46.历史上一些地域文化所起的作用 47.古代起到保护环境作用的措施 48.古代利用自然的成就 49.黄河、淮河有利变害的原因 50.黄河八百年安流的原因 51.谈谈环境保护对文化发展的重要 影响 第二章中国文化的历史发展脉络 52.新石器时代 53.三大文化成就 54.三皇五帝 55.“绝地天通” 56.传说时代的文化线索 57.农业文明发达与族群凝聚的关系 58.敬授民时 59.夏商周的年代 60.夏、商文化特点 61.农耕文化方向的选择 62.分封制的历史作用 63.重要几家的代表人物 64.各家思想特征 65.百家争鸣的特点 66.孔孟思想的内容与联系 67.汉武帝时打击匈奴的几次战争 68.西域 69.丝绸之路 70.经略南方的情况 71.打击匈奴的后果 72.民族内附的情况 73.文景之治 74.独尊儒术 75.察举制 76.分封制向郡县制的转变 77.官员选拔的文化标准 78.士大夫阶层的养成 79.汉武帝中央集权措施 80.经学的作用及变化 81.永嘉之乱 82.十六国 83.玄学 84.《神灭论》 85.般若学和涅槃学 86.开发江南的过程 87.南北民族融合 88.佛教的传播及南北特点 89.西晋灭亡的文化原因及后果 90.南朝士族政治及士族文化 91.三省六部制 92.科举制 93.唐朝的北方文化背景及其作用 94.在民族关系上开放精神的体现及 给北宋带来的影响 95.崇尚诗文的原因 96.中唐时期 97.古文运动 98.新乐府运动 99.理学 100.王安石变法 101.两税法的作用 102.南方经济的高涨 103.市井文化的兴起 104.新党旧党的分歧 105.中唐两税法的作用 106.士大夫的文化作为 107.色目人 108.南人 109.回族 110.孟德高维诺 111.八思巴 112.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 113.儒户 114.基督教与伊斯兰教的传如何 115.元朝政治及经济政策 116.元朝民族融合的新特点 117.元朝时期的文人与戏剧 118.利玛窦 119.徐光启 120.一条鞭法 121.摊丁入亩 122.锦衣卫 123.税监 124.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情况 125.西方对中国的介绍和对中国的学 习 126.明清的闭关锁国政策 127.明清利用民间宗族关系加强统治 的表现 128.朱元璋出身与明初政局的关系 129.明清社会经济迟滞的原因

中国文化概论知识点

中国文化概论知识点 1.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起中国第一个统一的国家,郡县制推行到了全国 2.乾隆二十四年(公元1759年)清朝奠定今天中国疆域的基础 3.中国的人口格局——东南人口稠密区,西北人口稀疏区 4.永嘉之乱、安史之乱、靖康之乱——三次影响最大前一人数最多的由北向南的迁移 5.中国地势——西高东低,高差悬殊 6.中国气候三个特点——季风气候明显,大陆性气候强,气候类型多种多样 7.中国农耕文明同时发祥于黄河、长江流域 8.农耕文明的发祥地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屈家岭文化、河姆渡文化 9.东南财税与西北甲兵构成了历代社会政治稳定的基本格局 10.古代中国形成的不同区域文化格局齐鲁文化、楚文化、吴越文化、三晋文化、齐文化 11.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结构(1)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度完备而系统—嫡子之制、 庙数之制、分封制度(2)专制主义严密 12.中国古代的宗法制度产生于商代后期,两周建立以后,统治者在商代宗族制度的基础上 建立了一套体系完整、等级严格的宗法制度 13.两周宗法制度的创立者是周公,其制礼作乐一项最重要的内容就是确立宗法制度,包括、 嫡长子继承制、封邦建国制、宗庙祭祀制度 14.西周统治者划分为四个等级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15.家与国的组织系统与权力配置都是严格的封建家长制 16.传统社会政治结构下的价值取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17.考古学者从云南元谋上那蚌村发现了距今约170万年的猿人化石,定名为元谋猿人 18.根据人种学分类,中国人属于蒙古人种 19.距今7000年开始,中华先民进入了新石器时代,主要有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红山 文化、良渚文化、马家窑文化、龙山文化、屈家岭文化 20.原始宗教与原始艺术是原是观念文化的主要存在形态 21.中华先民的原始宗教崇拜大致分为自然崇拜、生殖-祖先崇拜和图腾崇拜三大类 22.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 23.氏族制后期,部落联盟产生,其首领推举方式就是禅让制 24.中华民族的远祖可分为华夏(黄帝、炎帝)、东夷(蚩尤、后羿)、苗蛮(伏羲、女娲) 三大文化集团 25.周人的“礼”的内容“亲亲”—贯彻血缘宗族原则“尊尊”—执行政治关系的等级原则 26.西汉司马淡将诸子概括为阴阳、儒、墨、名、法、道德六家。西汉刘歆又将诸子归为儒、 墨、道、名、法、阴阳、农、纵横、杂、小说十家。 27.孔子开创的儒家学派以“仁”为学说核心,以中用辩证为思想方法,重血亲人伦,重现 世事功,重实践理论,重道德休养 28.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的核心是“自然”推崇天道、自然、无味,个人对社会的超脱。 29.法家的先驱人物是管仲与子产,主张“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商鞅实行“法治” 30.墨家的创立者墨翟,阴阳家的代表人物是邹衍 31.春秋战国称为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 32.张骞出使西域,导致丝绸之路开辟 33.秦朝文化统一的措施——书同文、车同轨、度同制、行同伦、地同域 34.中国文化史上一次空前浩劫——秦始皇焚书坑儒 35.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36.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中国文化概论小结

1.文化的内涵:凡是超越本能的、人类有意识的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切活动及其结果,都属于文化;或者按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文化就是“自然的人化”。 2.文化范畴中的几组概念: 物质文化:人在从事以生产物质生活资料为目的的实践过程中所创的物质产品及其所表现的文化(如服饰文化、饮食文化、建筑文化、交通工具等)。物质文化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的物质生产能力以及体现这种能力的科学与技术等。 精神文化:人类对自然进行加工或塑造自我过程中所产生的文化创造,既包括文化心理、文化思潮、社会意识形态等,以及在此基础上创造出来的精神文化产品。如文字、语言、宗教、哲学、音乐、绘画、书法、风俗、制度等。 广义文化: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包括人类社会、历史生活的全部内容,也被称为“大文化”,诸如认识的、规范的、艺术的、器用的、社会的等方面。 狭义文化:指排除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部分,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也被称为“小文化”。 3.关于文化结构,物质,制度,风俗习惯,思想与价值四层次说。 4.中国历史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 疆域:疆域辽阔,基本趋势逐渐扩大 政区:分级管理,二级制和三级制交替出现 民族:“多元一体” 人口:人口众多,持续增加,人口分布不均衡,人口迁徙频繁、规模大 地形、地貌:复杂多态;地势西高东低;四周拥有相对封闭的天然阻隔 气候:季风气候明显,大陆气候强;气候类型多种多样;气候总体比较稳定在历史上具有一定的波动和变迁。 5.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有影响 (1)地理环境决定了在中国占主导地位的传统文化——农业文明形成于黄河流域。(从疆域、气候、地貌、人口等方面看) (2)农业区的扩大为中国文化的延续和传播提供了稳定的物质基础。 (3)地理位置上的阻隔机制也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延续。 首先,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造就了华夏中心主义的心理定势, 其次,偏居一方的地理位置,形成了中国文化的“保护反应机制”,使 中国文化具有超常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6.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开放程度具有影响 (1)地理环境的开放与封闭是相对的,不存在绝对的开放或封闭。 (2)在不同的生产力条件下,地理障碍的影响也是不同的。 (3)自然地理环境并非决定开放与否的唯一标准条件,海洋也不是开放的唯一途径。 (4)造成中国长期闭关锁国局面的真正原因是中国人的长久以来的优越感和保守封闭的思想意识。 7.自然经济是中国古代基本的经济形态,是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 8.农耕经济和游牧经济的融合方式,贸易与战争。 9.农耕文明的发祥地,长江和黄河流域。 10.农耕经济的持续性造就了中国文化的延续力

自考中国文化概论总复习重点(全面)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重点 一.名词解释。 1.文化:广义是指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狭义的文化专指人类的精神创造,它着重人的心态部分。 2.文化事象:当一种现象以同样的形式反复出现,其中就含有规律性,成为某一历史时期、 某一国家(民族或地域)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这些现象就称为文化事象。 3.传统文化:是对文化的传承而言的,它强调的是文化的本源和沿着这个本源传承下来的 全部文化遗产。 4.文化传统:是贯穿于民族和国家各个历史阶段的各类文化的核心精神。 5.方志时期:竺可桢将从公元1400年到1900年划为第三个气候时期,为寒冷时期,因为 这一时期明清现代我国多数地方都有了方志,对区域性的气候变化做了更为详细的记录,故而得名。 6.》 7.分封制:西周建立后,把大批同姓贵族和异姓亲信赐封到各地建立诸侯国家,史称封建, 所形成的社会制度,就是分封制。 8.永嘉之乱:永嘉五年(311年),匈奴贵族刘渊的军队攻陷洛阳,俘虏晋朝皇帝,西晋灭 亡,史称“永嘉之乱”。 9.一条鞭法:是明朝张居正主持的旨在增加国库收入、减轻民众负担的税制改革,内容是 把田赋、力役及其他名目繁多的杂税合成一条,统一按田亩数量征收,同时还简化了征收手续。 10.儒户:是元朝根据宗教派别划分出的户籍,与佛教、道教、穆斯林、景教、阴阳先生、 萨满教巫师户同等级。 11.中国的生产经济文化:指在中国传统的农耕自然经济的基础上,所产生、发展和连续传 承的一种社会文化形态,又称农业文明。 12.家庭:指共同居住、经济协助、有血缘关系的社会集团。 13.家族:是由出生和婚姻形成的亲属关系,里面包括血缘关系和姻缘关系。 14.赌胜:实质是打赌,碰运气,刺激人们从感官上接近神、共享神佑的愿望。如触摸某寺 庙山门前的某一动物形状或形态殊异的一小块建筑物,表示能得到一种定向的神赐。 15.》 16.宗法制:是中国古代维护贵族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由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成,到周代渐趋 完备。 17.分封制:是与宗法制密切相关的封建制度。简言之就是分地以封诸侯。国王将土地分封 给诸侯,诸侯将所得的土地分封给大夫,大夫又将它分封给士,士则直接组织庶人进行生产活动。 18.春秋决狱:即以《春秋》的精神与事例附会法律,《春秋》经义不但成为法律的补充,其 权威性甚至还高于法律。其重要原则,就是重视心理动机的判定。以善恶动机论罪,为人们的主观臆断打开了方便之门。 19.整体思维:是指把天地、人、社会看做密切贯通的整体,认为天地人我、人身人心都处 在一个整体系统之中,各系统要素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的联系。 20.类比思维:是指依据事物的外部特征或内在属性进行比照与联系的思维方式。 21.辩证思维:就是运用对立统一的观点、方法来认识、分析各种自然现象及其变化。 22.中庸: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价值原则,其含义是指可常行常用的最高的德。 二.) 三.选择题知识点。

中国文化概论笔记或总结概括

《中国文化概论》读书笔记 一、写作思路 (一)基本内容: 本书详细介绍了中国传统社会的宗教、哲学、艺术、语文、文学、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在历史上的发展。对传统社会的文化结晶给予高度赞扬的同时,也冷静客观的批判了阻碍进步的思想。全书分为十一章节,一、二章介绍文化的定义、特征,三至十章各选择了文化的一个领域进行介绍,十一章总结并畅想文化的发展,附录中介绍了中国文化对世界文化的影响。 (二)核心观点: 1、学习文化,首先要有一个正确的态度。“...必须先从传统遗留下来最习惯的价值判断的态度中跳出来。其次要把...偏见,...好恶之情,一一暂时抛开。然后再进一步去学习逻辑的思考方式,...这样才可能逐渐培养出了解文化的客观态度。”韦政通先生也正是以这样客观的态度描述了中国文化在宗教、哲学、艺术等方面的成败兴衰,并分析了传统文化的问题所在。 2、儒释道贯穿全书始终。 韦政通先生在第三章重点介绍了中国传统的宗教。从对帝、天的崇拜,到祖先崇拜,再到儒家、道教、佛教,介绍了宗教的历史演变过程。特别是在介绍儒家时,他指出,儒家也是一种宗教。因为儒家在内涵上不止有一套哲学,还有一套伦理,其次,儒家的影响范围

之广早已超越了学派,因此,从这反映出了儒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不是学派式的。

儒家重“礼”,道教求“道”,佛教尚“涅槃”。儒释道三教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通过本书,也可看到,在哲学、艺术、语文、文学、政治、经济、社会等领域,无一不见儒释道在其中所发挥的作用。 宗教对国人思想心态的养成影响很大。轻超越重现世以及人而神的宗教观,影响了中国人重主体、重直觉,天人合一,追求境界形态的哲学观念。而这些哲学观念对于文学创作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比如:山水田园诗文的创作。“这类文学,读来令人悠然意远,有空灵自在之美,并富有一种宗教性的解脱精神”。同时也由于中国文化所秉持的这种哲学观念,使得中国先哲们在对待知识问题上不重视逻辑技巧的运用,没有思辨的能力;在对待宇宙问题上敬畏,却无法认知自然;在对待人生问题上向善、寡欲。因此,在中国文化中哲学里有科学精神却没能继续发展的原因,从此亦可窥一斑。科学本身便是对自然的改造于利用,敬畏自然、缺乏思辨、没有改变的欲望,这些都对科学的出现造成了一定的阻碍。 经济上,儒家经济观占据了重要地位。无论是孔子《论语》中求均、先富后教、不重视劳力技术、谋道不某食的主张,还是《孟子》轻视商人、有恒产则有恒心、劳心劳力之分,以及《礼记》中德为本、财为末、务本节用、为富不仁、庶民安则财用足、反聚财、量入为出的观点都对经济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中国文化概论期末考试知识点汇总

导论 一、“文化”的界定 1、关于“文化”的定义 【法】路易·多洛《个体文化与大众文化》 【美】克虏伯,克勒克《文化——关于概念和定义的评论》又名《文化概念和定义的评论》 1871——1951 “所谓文化,无论是中国的或世界的、东方的或西方的,都只能是个概括的、复杂的统一体,决不是铁板一块,针插不进、水泼不进的东西。” ——周谷城《中西方文化的交流》 2、“文化”的由来与内涵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易传·贲卦·象传》 “人文化成”——“以文教化” 即以人伦秩序教化世人,使之自觉按规范行动。 Culture——耕种、居住、练习、注意等 耕种——栽培、种植——对人的性情的陶冶和品德的教养 3、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 ☆广义文化: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狭义文化:专指人类的精神创造。 ☆文化的结构 ●物态文化层:指人的物质生产活动及其产品的总和。 ●制度文化层:指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规范自身行为和调节相互关系的准则。 ●行为文化层:由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尤其是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习惯和风俗。 它是一种以礼俗、民俗、风俗形态出现的见之于动作的行为模式。“首先是社会的、集体的,它不是个人有意无意的创作。即使有的原来是个人或少数人创立和发起的,但是它们也必须经过集体的同意和反复履行,才能成为民俗。其次,跟集体性密切相关,这种现象的存在,不是个性的,而是类型的或模式的。再次,它们在时间上是传承的,在空间上是播布的。” ——钟敬文 ●心态文化层:由人类在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长期茵蕴化育出来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道德情操、宗教情绪、民族性格等。这是文化的核心部分。 社会意识 社会心理 社会意识形态 ●社会心理:指人们日常的精神状态和道德面貌。是尚未经过理论加工和艺术升化的流行的大众心态。 ●社会意识形态:指经过系统加工的社会意识。它往往是文化专家对社会心理这一中介进行理论的归纳、逻辑整理、艺术完善,并以物化形态(如著作、艺术作品)固定下来,播之四海 ,传之后世。 冯天瑜、何晓明、周积明:《中华文化史》 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二、了解中国文化的必要性 “即关于科学家之人文修养之一问题。科学家终是一个人,而且人的涵义,并非科学家三字之涵义所能尽。因此每一科学家决不能忽略了他的人文修养。西方科学家,同时亦需在西方社会做一人,则同时不能不有西方社会中之一套人文修养。所以西方一科学家,往往同时亦信仰宗教,此项事实,看似冲突,而实不冲突,因西方人在人文修养之立场上,不能不信宗教。信宗教之外,尚有一项,厥为奉法律。信宗教、奉法律,乃是西方社会人文修养之两大项目也…… 若使将来中国之新科学家,对于中国传统之人文修养有缺陷,不能达到此种境界,则将使中国社会专以功利与实用之见解来重视科学,此实有失科学之精神,而科学之在中国,将终不得其满意之发展。” ——钱穆《中国文化与精神》人们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自己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 ——《马恩选集》第四卷 第一讲中国文化的生态环境 “民族的宗教、民族的政治制度、民族的伦理、民族的法制、民族的风俗,以及民族的科学、艺术和技能,都具有民族的标识。” ——黑格尔《历史哲学》 “各地文化精神之不同,究其根源,最先还是由于自然环境有分别,而影响其生活方式,再由生活方式影响到文化精神。” ——钱穆《中国文化导论》 一、中国文化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 1、疆域辽阔,腹里纵深,为民族的生存、发展与创造提供了回旋和施展的舞台 【美】迈克尔·哈特《历史上最有影响的100人》 秦始皇18位 “他用武力统一了中国。中国人口实际上并不比欧洲多很多,两者的差别在于,欧洲总是分裂成许多小国,而中国则是一个统一的大国。使西方人对庞大的中国一直有恐惧心理。”· ☆加强了文化交流,激活了民族文化的创造力 “从地理的角度观察中国文化的历史发展,应特别注意与北方边地草原人群的地缘关系,那里藏着中国历史命运的重要秘密。” 狁、北狄、匈奴、鲜卑、突厥、契丹、女真、党项、蒙古 鲶鱼效应、狼医生、激活机制 ☆“征服者被征服” ☆为中国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回旋舞台 2、地形复杂,气候多样,为中国文化的丰富内涵和多元特点提供了有利的发展条件 ①地形、地貌 ②气候 ☆季风气候显著 ☆大陆性气候强 ☆气候复杂多样 寒带、温带、热带 “历史的真正舞台所以便是温带,当然是北温带,因为地球在那里形成了一个大陆。正如希腊人所说,有着一个广阔的胸膛。” ——黑格尔《历史哲学》 3、半封闭的大陆性地理环境 “对东亚文明的一个决定性影响是其相对独立于人类其他伟大文明以外。由于距离遥远以及难以逾越的高山沙漠阻隔,东亚发展了独立的文化类型,其大部分一直保留到今天。” ——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革》 “水性使人通,山性使人塞;水势使人合,山势使人离。” ——黑格尔《历史哲学》 “海也者,能发人进取之雄心者也。陆居者以怀土之故,而种种之系累生焉。” ——梁启超 “试一观海,忽觉超然万累之表,而行为思想,皆得无限自由。彼航海者,其所求固在利也。然求利之始,却不得不先置利害于度外,以性命财产为孤注,冒万险而一掷之。故久于海上者,能 使其精神日以勇猛,日以高尚。故古来濒海之民 所以比于陆居者活气较胜,进取较锐。” ——梁启超《地理与文明之关系》 ① 4、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连续性 中国文化以五千年的传统从未中断为世界所罕见。 ☆东亚大陆疆域辽阔、腹地纵深,为中国文化的滋生、繁衍提供了广阔的天地。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有一个潜在的回旋舞台,从而使中国文化赢得了补偿、复壮、再生、发展的条件。 ☆大海、沙漠、高山等自然屏障,为板块状的东亚大陆提供了一种隔

0321自考中国文化概论简答题总结

1、文化被划分成哪两个层次?两个层次的区别是什么? 答:①上层文化和底层文化。②上层文化指宫廷文化与上层文人所创造、拥有的文化;底层文化指民间文化,即不依赖于统治阶级的广大人民及其精英人物所创造、拥有的文化。 2、统一是中国自古以来占主导倾向的追求,其表现有哪些? . 答:①自有人群以来就相互交流;②甲骨文中有“四方”的明确记载;③西周时代“天下”观念就已十分清晰;④追求统一始终是政治观念中的基础,也是历史的基本倾向。 3、简述以工补农、以商求富观念的文化价值。 答:①它促成了程式的出现;②它发展了市民文化;③它打破了小农经济的视野,引进了城市的信息;同时也把地方或民族文化带到全国各地和世界其它地方。 4、简述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文化特色。 答:①以儒家伦理学说作为立法的指导思想;②家族本位的伦理法占有重要地位;③皇权至上,法自君出;④强调等级特权,主张同罪异罚。 5、简述汉语在世界语言中的地位。 答:①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语言,约占世界人口五分之一;②汉语是联合国指定的七种工作语言之一。 6、简述“文化”名称的来源。 (1)关于“文”的解释:①“文”的本义是“错画”,也就是花纹。②“文”的引申义:在人类认知领域,“文”引申为后天形成的品德、修养,与表示先天素质的“质”相对;在政治领域,“文”引申为“文治教化”,主张利用礼乐教化提高人们的修养而使国家安定,与诉诸军事征服他国的“武功”相对;在天文和人文的区别上,天文指的是自然现象和规律,人文指的是社会现象和规律。(2)关于“化”的解释:“化”的本义是改易,既包括从无到有的“造化”,也包括宇宙生成以后的“演化”和“分化”。(3)“文化”合起来的解释:中国经典的“文化”是指人的后天修养与精神、物质的创造。 7、为什么说中国文化属于国别文化? (1)它有着共同的文化源,各民族共同创造了上古的青铜文化,各民族共同开发了黄河中下游的中原大地; (2)多元的各民族文化,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相互交流、互相渗透、互相促进,有许多交融和契合的地方,形成了多元一体的格局;(3)汉民族文化在整个中华文化中起主导作用,是中华文化的主体文化,它在共同体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中起到了团结和凝聚各民族文化的作用。 8、为什么说文化是一个历史概念? 文化是一个历史概念。文化的历史传播:上层文化是以文字典籍为媒体的,而底层文化主要靠口头传承。以文化的特质变化为前提,用有关文化的重大事件和典籍事象为界限,文化流变的历史阶段划分是可以操作的。(2)我们说文化是一个历史的概念,应当从两个方面来认识:首先,一切文化事象都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存在、变异、发展,从而具有某一时代的特色;其次,文化是在历时传承的过程中积淀并确立了自身的传统。 9、简述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古代文化的区别。 中国古代文化是针对现代文化而言,它是对文化的时代划分;传统文化是对文化的传承而言的,它强调的是文化的本源和沿着这个本源传承下来的全部文化遗产,它不局限于古代,而是迄今为止中华民族经过筛选、淘汰,不断丰富又不断增长的人文精神的总和。 10、中国文化概论课程的性质是什么? 中国文化概论课立足于用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点,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问题进行介绍和阐释。在中国文化领域里,它不仅要关注一切上层文化的研究成果,也要研究吸取底层民俗文化的诸多成果。它是一门兼顾历史的关于中国国别文化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课程,是中国传统文化学的人门课程。 11、简述中国文化概论课程的基本内容。 (1)有关文化的一般概念。中国文化概论在文化的外延问题上与大文化的概念一致,但在对具体问题的论述上尽量注意从人文精神的角度出发。(2)中国文化赖以存在的地理环境。本课程所阐述的地理环境,是就

中国文化概论考试重点总结

1、文的本义,指各色交错的纹理 2、化的本义,即为变易、生成、造化 3、广义文化:它是指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4、狭义文化:又称人文文化。它是某一社会集体(民族或阶层)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经传承属积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总体体系。 5、中国文化特征:一统与多元;群体与个体;事功与审美 6、儒家哲学的基本观念:贵仁;尊礼;重教;尚中 7、儒家哲学的主要特征:“内圣外王”的人格理想;“天人合一”的思想模式 8、道家哲学的基本观念:老子的基本思想:道本体论、否定是辩证法、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庄子的基本思想:泛神色彩的天道观;逍遥自适的人生观;相对主义的认识论。 9、魏晋玄学:魏晋玄学,是指魏晋时期出现的一种崇尚老庄的哲学思潮。魏晋玄学的主要经典是《老子》、《庄子》和《周易》,合称“三玄”。魏晋玄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有何晏、王弼、阮籍、嵇康、向秀、郭象等。魏晋时期,道家思想便主要表现为玄学。 10、道家哲学的主要特征:尚自然、重个性 11、四圣谛说:苦谛、集谛、灭谛、道谛 12、三法印说: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 13、如何理解最具特点的佛学思想是佛性说、顿悟说和无念说 慧能在《坛经》中曾说:“如是一切法,尽在自性。自性常清静。日月常明,只为云覆盖。”这是说,佛性是存在于人的本性之中的,人的本性本来清净,具有先天的智慧,只是因为一向被妄念的浮云所覆盖,所以未能自悟。所以,学佛修行的要义,就在于除却妄念,拨开云雾,自识本性,即可见性成佛。所谓顿悟,是指无需繁琐仪式和长期修行,一旦掌握佛教“真理”,即可突然觉悟。也就是说无需长期修行,而凭自己的智慧,一旦觉悟,即可成佛。 顿悟成佛的关键在于吹散妄念浮云而自见真如本性。禅宗认为“无念”就可做到。“无念”是禅宗的最高宗旨和最高境界。 14、中国佛教哲学的主要特点:重现实人生;重个体心性;重直觉思维 15、五礼:吉礼是对天神、地衹、人鬼的祭祀典礼;凶礼是哀悯吊唁忧患之礼;宾礼是接待宾客之礼;军礼是师旅操演、征伐之礼;嘉礼是和合人际关系,沟通、联络感情的礼仪。 16、什么是宗法:宗法,即以血缘关系为纽带调整家族内部关系,维护家长、族长的统治地

中国文化概论知识点

中国文化概论知识点 1.中国历史:中国的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4000多年前的夏朝。重 要的历史时期包括春秋战国时代、秦汉时代、唐宋元明清等。中国历史的 特点包括:分封制、礼仪制度、儒家思想的影响、中央集权等。 2.哲学思想:中国哲学产生了众多重要的思想家,如孔子、墨子、老子、孟子、庄子等。儒家思想强调仁爱与礼仪,提倡社会秩序与和谐;道 家思想追求自然与自由;法家思想重视法律与利益;墨家思想倡导兼爱与 非攻;名家思想注重言辞与辩论。 3.文学作品:中国文学以诗、散文和戏剧为主要形式。古代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作品,以及现代作家鲁迅、茅盾、郭沫若等作品,在国内 外都有广泛影响。 4.中国艺术:中国艺术包括绘画、书法、音乐、舞蹈和戏剧等。中国 画以山水画、花鸟画和人物画为主要形式;中国书法以汉字书写为基础, 强调墨韵和意境;京剧、昆曲和豫剧等是中国传统戏剧形式。 5.宗教信仰:中国信仰众多,主要有儒教、道教、佛教、基督教和伊 斯兰教等。儒教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尊重祖先和师长;道教追求 自然与长生不老;佛教注重个人修行和悟道。 6.习俗与传统节日:中国有丰富多样的习俗和传统节日。如春节、清 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和重阳节等。这些节日通常有特定的活动和饮食习俗,如舞龙舞狮、放爆竹、吃汤圆等。 7.饮食文化:中国有独特的饮食文化,包括八大菜系、茶文化和餐桌 礼仪等。八大菜系分别是川菜、粤菜、鲁菜、湘菜、闽菜、苏菜、浙菜和 徽菜,每个菜系有其独特的调味和烹饪方法。

8.中医与养生:中医是中国特有的医学体系,强调整体观念和平衡, 广泛运用中草药、针灸、推拿等疗法来治疗疾病。养生是重要的健康理念,包括饮食调养、运动保健、调节情绪等方法。 9.教育制度和科技发展:中国古代教育注重儒家思想的传承和礼仪教育。现代中国教育制度包括九年制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中国在科技领域 有许多重要的发明,如指南针、印刷术和火药等。 10.传统节庆活动:中国有许多传统节庆活动,如舞龙舞狮、中国结、灯笼等。这些活动丰富多彩,寓意吉祥和繁荣,也是人们展示传统文化的 重要途径。 总结起来,中国文化概论涉及了中国历史、哲学思想、文学艺术、宗 教信仰、习俗节日、饮食文化、中医养生、教育制度和科技发展等方面的 知识点。掌握这些知识有助于了解中国文化的丰富多样性,促进跨文化的 交流与理解。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重要知识点

中国文化概论 第三章历史发展 1,三皇五帝:三皇(伏羲,神农,黄帝),五帝(少昊,颛顼,帝喾,尧,舜)。皇的本 义是大,帝的本义是王的称号。 2,中国人远祖的三大集团(P39)西北的“华夏集团”,东方的“东夷集团”,南方的“苗蛮集团” 华夏集团:由黄帝,炎帝两大部落组成,活动在黄河流域,黄帝,炎帝,颛顼,帝喾,尧,舜属于这个集团,仰韶文化,河南龙山文化的分布区 东夷集团:活动区域在今山东,河南东部及安徽中部一带,少昊属于这个集团, 大汶口文化,山东龙山文化。 苗蛮集团:活动区域在在今湖北,湖南,江西一带,伏羲属于这个集团,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 涿鹿之战:炎黄两族打败东夷族的蚩尤。在三大集团的斗争中相互交融,形成 中华民族。3,西周(P42) 分封制:即分封土地以建国,周天子将自己的土地分给诸侯,让他们去建立诸侯国。 宗法制:即天子的地位由嫡长子继承,称为“大宗”,世代不变,百世不迁;其他诸子,地位也由嫡长子来继承,为“小宗”,小宗要奉事大宗,大宗要照顾小宗。 礼乐制:礼乐用于贵族内部,为各级贵族制定朝聘,祭祀,婚丧,服饰,车马,宫室等制度,以区别尊卑等级,刑罚用于镇压人民,以迫使人们服从其统治。 第四章姓氏

1,姓氏的主要来源(P57~60) 1)最早产生的姓,多带女字旁,如:姜,姬,姚等 2)以国邑为姓,如周天子封诸侯,包括同姓宗族,异姓功臣,夏商王朝子孙,建立诸侯国, 鲁,卫,晋,滕,虞,齐,宋,陈等诸侯国,以此为姓 3)以官职为姓:如司马,司空,司徒,史,理,钱 4)以祖父或父亲的名或字为姓,如天子的儿子为“王子”,王孙,公子,公孙 5)以排行次第为次,如伯,仲,叔,季 6)以爵号,谥号为姓,如,王,侯,文,武,穆 7)以居住地为姓,如西门,东郭,南门 8)以职业或技能为姓,如屠,陶,甄,,卜 9)以事为姓,如李,林,车 10)避讳改氏和皇帝赐姓,如姬改为周,淳于改为于,皇帝可赐姓以示奖惩。 11)由少数民族的称呼转化而来,如宇文,慕容,长孙 2,中国姓氏产生于母系氏族社会。母系氏族里,姓区别血统,氏区别子孙。进入夏商周,姓氏带上了浓厚的阶级色彩。特别是氏,由统治者赐封。之后混合为一 第,五章汉字

大一英语中国文化概论知识点归纳

大一英语中国文化概论知识点归纳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博大精深的国家,其独特的文化魅 力吸引了世界各国的关注。在大一的英语中国文化概论课中,我 们学习了众多的知识点,涵盖了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历史、哲 学等方面。在本文中,我将对这些知识点进行归纳和总结,并提 供一些实例,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国的文化。 1. 中国传统文化及其特点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民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独特文化体系。其中最重要的特点之一是“以人为本”,强调人与自然、人与 社会的和谐统一。这种人文关怀的体现可见于中国古代诗词中, 比如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就蕴含了自然与人类的平衡之美。 2.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是由儒、道、墨三家思想交汇而成的。儒家思想注重仁爱、孝敬、忠诚等美德,道家思想追求自然、无为而治的生活方式,墨家思想强调兼爱、非攻等概念。这些核 心价值观的继承和发展贯穿了中国历史的各个阶段。

3. 中国传统艺术 中国传统艺术包括绘画、书法、音乐、舞蹈等多个方面,具有独特的风格和审美价值。其中,中国画以线条勾勒和墨色渲染为主,注重意境和审美表达,而书法则是通过汉字的书写形成一种独特的艺术形态。古琴、古筝等传统乐器以及京剧、杂技等传统戏曲形式也是中国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4. 中国传统节日 中国有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这些节日不仅有着深厚的历史传统,也承载着人们的情感和文化内涵。比如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人们会举行庆祝活动、赏花灯、舞龙等,以表达对新年的祝福和希望。 5.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以孔子、老子、庄子等为代表,对于中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孔子提出的儒家思想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个人修养和社会道德规范;老子提出的道家思想强调返璞归真、无为而治的生活方式;庄子则强调心性的自由和在虚无中找到真实。这些哲学思想深刻影响了中国社会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知识点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知识点 1、八苦:佛教的核心观念。说人生的痛苦有八种:生苦(出生时的痛苦)、老苦(老年时的痛苦)、病苦(生病时的痛苦)、死苦(死亡时的痛苦)、怨憎会苦(与不喜欢的人或事相遇的痛苦)、爱别离(与喜欢的人或事分别的痛苦)、求不得苦(有所欲求而得不到的痛苦)、忧悲恼苦(忧愁、悲伤、恼怒等一切心理感受方面的痛苦)。 2、梨园弟子:唐玄宗在宫廷禁园里选择了“梨园”作为教授宫廷戏曲歌舞的场地,后世称戏班为梨园,戏曲演员为梨园弟子 3、经学:是研究和阐发儒家经典的宗旨以及方法的一门学问,其内容几乎覆盖了中国古代文化的一切领域,包括政治、经济、文学、哲学、艺术、法律、宗教等 4、北天师道:又北魏寇谦之所创。他声称老子让他去辅佐北方的“太平真君”,深得北魏太武帝的赏识,曾制定诵诫乐章新法,专以礼度为道。与陆修静的南天师道对应。 5、“骚体”:爱国诗人屈原创立的诗体。其词句长短不一形式自由,极易表达奔放的感情。因以《离骚》为代表,故称为骚体。 6、编年体史书:以《春秋》为起始,以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为代表,是按历史编年分述历史史实,并加以评论,借以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一类史书 7、玄学:流行于魏晋时期,以老庄思想为主旨,又杂糅了儒家经义产生的新学说。玄就是老子说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指深奥又无法用语言表述的一种状态或者道理。

8、六朝小说:魏晋之后出现的,一类“志人”,讲述士族阶层的轶事,其代表作为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另一类志怪,讲述神话故事与民间传说,多神仙鬼怪,代表作为干宝的《搜神记》。 9、汉赋四大家:班固、司马相如、张衡、扬雄。他们的作品“润色鸿业”,“劝百讽一”,极尽铺张之能事,尤其是司马相如的《子虚赋》和《上林赋》奠定了散体大赋的体制。此外,扬雄的《羽猎赋》,班固的《两都赋》,张衡的《二京赋》都是汉代大赋的名篇。 10、“六书”一词最早见于《周礼》,东汉班固明确指出其为造字之本。后世采用的六书是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的对汉字六种结构的系统分析,即象形、形声、会意、指事、假借、转注。 11、关于《诗经》与《楚辞》作为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的两大源头的基本观点 (1)、《诗经》是中国文学现实主义的源头,其“风雅颂赋比兴”六义为历代所学,为后世诗歌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后代学习《诗经》作品如“汉乐府”、杜甫现实主义作品。 (2)、《楚辞》的浪漫主义和“香草美人”的传统以及爱国主义精神为后世学习,大大影响了中国诗歌的创作手法,如汉代汉代辞赋、李白诗等都具有极其丰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12、关于科举的知识及其历史功过的评价: (1)、科举是中国古代通过考试来选拔人才的方法,其基本做法是设立科目,以选举士,最早起源于隋朝。隋炀帝设“明经”“进士”两科,以考试策问进士。

中国文化概论知识点总结

1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有两个重要的根底 小农自然经济的生产方式;家国一体 2.在这个根底上产生的必然是以为核心的文化价值体系 伦理道德 3.老子从本体论的高度说明 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4.契:商人的祖先 5.天下有达尊者三:爵一,齿一,德一 6.鲁国大夫公豹: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 君子求道,处士,隐逸,穷而乐 7.一般来说传统道德规或德目有两种: 由伦理学家或统治阶级上升为理论的规;在世俗生活中得到认同的习俗性规 8.尚书皋谟把人的美的概括为九项: 宽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乱而敬,扰而毅,直而温,简而廉,刚而塞,强而义9.孟子将母徳扩展为五伦十教 君惠臣忠,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义妇顺,朋友有信 10.管仲则提出四维七体 礼义廉耻;〔孝悌慈惠,恭敬忠信,中正比宜,整齐樽诎,纤强省用,敦蒙纯固,和协辑睦〕综合为六德:知仁圣义中和,六行:孝友睦棩任恤,四维:礼义廉耻,八德:忠孝仁爱信义和平 11.中华民族十大传统美德 仁爱孝悌,谦和好礼,诚信知报,精忠爱国,克己奉公,修己慎独,见利思义,勤俭廉正,笃实宽厚,勇毅力行 12.中华民族美德中最具特色的局部 仁爱孝悌 13.礼之运作,包含有之德 谦和 14.老子曾以江海处下为例告诫人们不要自矜自伐自是 15.在中国社会中,是直接贯穿的 家,家乡,国家 16.克己奉公培育了一种整体主义的精神,要求个体服从效劳于整体 17.中国到的不完全反对私利,关键看是否符合道德 18.克己奉公的精神本质上是 先公后私,个人私利服从社会公立的精神 19.中国传统伦理形成向探求的主体性道德精神,集中表达为以律己修身为特征的道德修养学说,这种学说强调自主自律,自我超越以维护人伦关系和整体秩序,建立道德自我,其根本精神是求诸己 20.修己慎独的修养传统培养了中华民族践履道德的 自觉性与主动性 21.传统义利观的根本容和合理核 先义后利,以义制利 22.孔子强调,并把它作为区分君子小人的标准 见利思义 23.宋明理学在把义利与公私联系的同时,又把义利与等同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