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三文化 时间

高中历史必修三文化 时间
高中历史必修三文化 时间

科技

中世纪末太阳中心说标志着近代科学的兴起

伽利略

17世纪60年代经典力学体系万有引力定律微积分

牛顿力学的意义:标志着人类科学时代的开始

经典物理学和天文学的基础

现代工程力学,以及与之有关的工程技术的理论基础

牛顿力学和热学引发了以英国工业革命为起点的第一次技术革命

使人类社会进入蒸汽时代

完成了人类对于自然界认识史上的第一次历史大综合

牛顿用数学方法精准描述宇宙运行的自然法则

为法国启蒙思想和唯物主义哲学奠定科学基础

沉重打击了封建神学破解了生命起源之谜

1859 物种起源推动了自然科学的发展

1871人类的起源冲击了封建专制统治!

1863赫胥黎人在自然界中的地位(从解剖学的角度论证了人猿同祖的学说)

19世纪经典物理学危机

20世纪初爱因斯坦相对论1905狭义相对论否定了经典力学的绝对时空观,揭示了时空相对性

1911广义相对论

1900量子假说普朗克描绘了宏观宇宙世界微观粒子世界

世界

1895电影诞生!巴黎卢米埃尔兄弟公映

格里菲斯现代电影之父

1927之前无声电影

1926 英贝尔德发明电视

1936 英国广播公司播播送节目

1941彩色图像

1950S美国电视普及

1946 一台电子计算机在美国正式诞生

20C60S 美国建立的实验型网络

20C70S 生物工程技术正式形成

1993一种转基因食品晚熟西红柿正式投放市场(美国)

遗传工程是生物工程的核心技术

1990(生命科学“登月计划”)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正式启动(中国1999加入)

1999人类第一次克隆成功导致伦理道德问题

1957苏联人造地球卫星宇航事业的开端

1961苏联载人宇宙飞船加加林(人类第一个飞入太空)

1969美国登月飞船阿姆斯特朗奥尔德林

1981美国航天飞机试飞成功

中国

1964.10.16 原子弹试爆成功

1967.6.17 氢弹试爆成功

1964.6 中近程运载火箭

1966.10.27 导弹核武器实验成功拥有战略核导弹

1970.4.24 东方红人造地球卫星中国进入航天时代

1975.11.26 返回式遥感卫星

1973 杂交水稻南优二号东方魔稻第二次绿色革命超级杂交稻

1978 开始研究制造中国巨型计算机

1983 每秒计算亿次巨型计算机银河一号

1997 每秒计算130亿次巨型计算机银河二号

2005 神5宇宙飞船

教育

高等教育

1958到1961教育大革命

1961到1963全面恢复,稳定发展

1977拨乱反正恢复高考

1978 11届三中全会柳岸花明

扫盲教育

1950全国工农教育会议首先识字教育为主

1982宪法规定国家发展各种教育设施扫盲教育

1993《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世纪末全国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

成效: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扫除文盲两亿多人摘掉世界头号“文盲大国”的帽子义务教育

1986《义务教育法》

20c90s义务教育成为科教兴国的重要环节

1989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希望工程

成效:2001实现扫除青壮年文盲义务教育的战略目标

1983邓小平三个面向

1956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1957反右斗争干扰损害

1960纠正错误

1966 1976文革百花凋零

11届三中全会再现春天

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五知识点整理

专题五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 三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 1.新中国尖端科技领域和薄弱空白学科的开拓者——(a) 如李四光、华罗庚、钱学森、吴阶平、邓稼先等。 世纪六七十年代的重大科学技术成就——(b) (1)国防科学技术领域(最为显着) ①1958年,中国第一座实验性原子反应堆建成,标志着中国开始跨入原子能时代。 ②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③1967年,成功爆炸第一颗氢弹。 ④1970年,用自制“长征1号”运载火箭成功把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送入预定轨道。成为我国航天时代开始的标志。 (2)医学:1965年,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3)农业科技:1973年,袁隆平培育出被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的籼型杂交水稻。 3.“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提出——(b) (1)提出:1988年9月,邓小平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 (2)意义:这个论断反映了20世纪七八十年代科技和社会发展的鲜明特点,是对科学技术在

当代生产力和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大变革作用的理论概括,成为中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理论基础。 4.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空间技术领域与运载火箭研究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b) (1)空间技术领域 ①1984年,成功发射了第一颗通信卫星,随后第一颗实用通信广播卫星升空。 ②中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掌握了卫星回收技术和“一箭多星”技术的国家之一。 ③1990年开始,中国进入卫星发射市场。 (2)运载火箭研究 ①1980年5月,中国向南太平洋成功发射远程运载火箭。 ②1999年11月以来,成功运用长征2号系列运载火箭进行了五次“神舟号”飞船的发射和回收试验。 ③2003年10月,在甘肃酒泉成功发射了“神舟5号”载人宇宙飞船, 杨利伟成为中国航天史上首位进入太空的航天员。“神舟号”宇宙飞船的成功发射,标志着中国在航天技术和运载火箭技术方面已经迈入世界先进国家行列。 (3)作用:对于增强中国的综合国力和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专题一:中国古代的思想 本单元主题: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儒家思想的产生和发展历程) 春秋儒家思想的出现战国孟子荀子发展儒家思想秦朝焚书坑儒西汉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魏晋南北朝儒学危机唐宋 后三教合一宋明理学明清对传统儒学的批判 一、孔子与老子 (一)孔子 1、生平著述:春秋鲁国人,“三家一创”;《诗》《书》《礼》《易》《春秋》和《乐》 2、学说: ①政治学说:A、“仁”(仁者爱人)B、“礼”(“克己复礼”)C、“为政以德” ②哲学观点(天命观,畏天命):“敬鬼神而远之” ③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当仁不让于师” 3、历史地位: ①所倡导的儒家思想被后人发扬光大,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②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影响。 ③后人整理孔子言行为《论语》,尊孔子为圣人,历世景仰。 (二)老子: 1、生平著述:道家学派创始人;《道德经》 2、学说: ①哲学思想: A、“道”是万物的本源,“天法道,道法自然”。 B、辩证法思想:事物是矛盾对立的,并可互相转化; ②政治学说:“无为而治” 3、历史地位: ①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探讨宇宙本源的哲学家②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一)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 1、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大变革是百家争鸣出现的根本原因 2、分裂的政局和社会变革时代,造成思想和言论的空前自由 3、私学兴起,教育相对普及,培养了大批人才 4、动荡的兼并局势,各国君主都想称霸争雄,所以竟相礼贤下士、招揽人才 (二)儒家:孟子和荀子 1、孟子 ①孟子的思想 A仁政学说B性善说C义利观:养浩然之气;先义后利、舍生取义; ②历史地位:A《孟子》成为四书之一B他被称为“亚圣” 2、荀子 ①荀子的思想: A“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B、性恶论C 政治思想:“以礼为主,礼法并施” ②荀子思想的历史地位 A、被视作儒家异端 B、唯物思想在中国哲学上具有深远影响 (三)墨家

2019高中历史必修一的时间轴

高中历史必修一的时间轴 1.公元前1046-771 西周: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 分封对象:王族、功臣、先代贵族 分封制作用:加强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有利于周朝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 2.公元前221-206:秦 秦确立皇帝制,郡县制,三公九卿制 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奠定了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3.公元前208-公元8年:汉 内朝制度,削弱相权 方法:频繁更换丞相 4.618年到907年唐 设立三省六部制削弱相权 特点及影响:1、相权一分为三2、各部门分工和作,监督牵制提高行政效率3、保证君权独尊是中国古代政治的重大创造 5.960年到1172年宋 增设“参知政事”为副宰相设枢密使管军事设三司使管财政 6.元 元朝的十个行中书省行省和两个单列的行政区划中书省直辖“腹里”和宣政院管辖西藏和四川、青海部分地区省官互迁 7.明1368年到1644年 明朝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明成祖朱棣设立内阁制 君主专制达到新高度。

清朝雍正年间为适应西北军务的需要始设军机房后改名军机处。 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军机处作用: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的中枢机构 9.1840-1842(鸦片战争时期) 鸦片战争(英国发动)中英签订《南京条约》:割香港岛给英国,开放五处通商口岸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东南沿海门户洞开协定关税中国开始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 1841年三元里人民抗英——中国近代中国人民第一次自发的大规模抵抗外国侵略的斗争。 10.1856-1860(第二次鸦片战争) 中法战争(法国发动)打开了中国的西南门户 11.1894-1895 甲午中日战争 签订《马关条约》割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程度大大加深。 1894年9月黄海海战邓世昌、林永升北洋大臣李鸿章命令舰队躲进威海卫军港“避战保船”从而失去制海权全军覆没。 12.1900-1901 八国联军清华战争 签订《辛丑条约》划定“使馆界”拆除炮台允许各国派兵驻扎禁止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活动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清政府完全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13.1905-1912 1905年中国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成立领导人孙中山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 1912年民国元年1月1日中华民国在南京成立国旗为五色旗。孙中山任临时大总统

【精】高中历史必修三试题及答案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题2分,共50分) 1.某人到青岛崂山旅游,看到岩石上刻有老子的《道德经》。石刻上会出现的内容是 A.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B.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C.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D.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2.秦朝实行“焚书坑儒”,西汉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两者共同的根本着眼点是A.压制知识分子 B.区别对待古代文化 C.完善法治机制 D.加强君主专制统治 3.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对君主专制的批判反映出 ①封建专制制度的腐朽②知识分子对国家、民族的责任感 ③商品经济的发展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产生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①②③④ 4.文艺复兴时期许多美术作品,一扫中世纪的呆板拘谨的宗教气息,充满生机和活力。主要是由于A.绘画技术的发展 B.绘画内容的改变 C.人文主义的影响 D.宗教束缚的削弱 5.洛克在《政府论》中说:“当立法者们图谋破坏人民的财产或贬低他们的地位,使其处于权力下的奴役状态时,立法者就使自己和人民处于战争状态,人民就无须再予以服从,而只能寻求上帝给与他们的 抵抗强暴的共同庇护。”上述材料体现的主要思想是 A.三权分立 B.主权在民 C.民主共和 D.君主立宪 6.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下列现象源于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有①打电话拜年②乘公共汽车上班③在日光灯下读书④网上聊天 A.①③④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7.在中国率先举起社会主义旗帜的著名学者写了下列哪篇文章 A.《法俄革命之比较》 B.《敬告青年》 C.《狂人日记》 D.《文学改良刍议》8.中国教育事业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是在 A.过渡时期 B.十年探索时期 C.“文革”十年时期 D.改革开放时期 9.近代文学艺术不同派别的发展变化,从根本上反映了 A.政治经济生活的变化 B.作家的天赋和个人的努力 C.不同的阶级利益 D.不同的地域特点10.假如你生活在19世纪20年代的英国,你可以 A.去西班牙观赏毕加索的画展 B.去德意志欣赏贝多芬的作品音乐会 C.通过电视观看奥运会的比赛 D.去电影院看奥斯卡金像奖获奖电影 11. 人类文明发展的今天,面临着技术进步与战争灾难、经济发展与道德沦丧等并存问题。早在1988年, 世界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在巴黎集会上就发表宣言称:“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退回2540年,去汲取孔子的智慧。”此中“智慧”是指 A.“兼爱”和“尚贤” B.“仁”和“德治” C.“克己复礼” D.“有教无类” 12.儒家思想曾在欧洲资产阶级革命时代备受启蒙思想家的推崇,这主要是挖掘和改造了儒家思想中的A.富于人文精神的政治观 B.主张渐进改良的历史观 C.躬行有教无类的教育观 D.强调贵贱有序的阶级观 13.齐景公向孔子请教如何为政,孔子说:“国君要像国君的样子,臣子要像臣子的样子,父亲要像父亲的样子,儿子要像儿子的样子。”景公高兴地说:“对呀,要不这样,即使有很多粮食,我还能吃得着吗?”这说明孔子提倡 A.仁者爱人,理解和体贴他人 B.克已复礼,人们应贵贱有序 C.政在爱民,国君要严于律已 D.忠孝有道,人际关系要和谐 14.1964年10月16日,《人民日报》的头版新闻可能是 A.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发射成功 C.毛泽东正式提出“双百”方针 D.杂交水稻南优二号首次培育成功 15.一人生活在明朝时,下列有关他的说法有可能发生的是

高中历史必修一重要事件时间表整理

高中历史必修一重要事件时间表整理 1841年三元里抗英鸦片战争 1894年黄海海战中日甲午战争 1895年-1945年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 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军侵略中国东北 1932年一·二八事 变 蔡廷锴、蒋光鼐KMT爱国官兵的顽强抵抗 1933年沿长城进犯冯玉祥、吉鸿昌收复多伦1935八一宣言“停止内战,一致抗日”1935年12月陕北瓦窑堡 会议 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1936抗日联军东北抗日武装力量的核心1935年12月9日一二·九事变 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 揭开国共两党由内战到和平,由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日的 序幕 1937.7.7七七事变- 卢沟桥事变 开始全面侵华 1937.8.13八一三事变(迫使国民政府投降1937.8.14《自卫抗战声明书》 1937.9国共合作宣 言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确立 1937.11上海失守,威胁南京!

1937.12南京大屠杀 1938.5华北,华中,华南大片领土失守 (1937八一三事变爆发后正面战场: ①淞沪会战打破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期间:太原会战, 平型关大捷 抗日以来的首次大捷 ②1938年春徐州会战- 台儿庄战役 抗战以来的最大胜利 敌后战场: 1937年8月陕北洛川会 议 制定了动员全民族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的全面抗战路 线 1937年9月陕甘宁边区 1940年彭德怀百团 大战 沉重地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 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 1942年1月世界反法西斯正营正式形成1944年春敌后抗日军民局部反攻1945年春延安召开中 国共产党第 七次全国代 表大会 新民主主义国家,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抗日战 争的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政治和思想基础 1945年8月15日日本政府宣布无条件投降1945年10月25台湾光复

(新)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三单元测试题及详解答案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三单元测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近代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一般特点有 ( ) ①法律至上②议会主权③分权制衡④代议制民主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 2.1830年7月27~29日,法国议会将路易·菲利浦推上最高权力宝座,史称“光荣三日”。“光荣”的含义源自英国“光荣革命”,据此可以推断“光荣三日” ( ) A.推翻了拿破仑帝国B.在法国建立共和国 C.没有发生大规模流血冲突D.第一次建立了君主立宪制 3.英国人普遍认为沃波尔是一个大恶棍,但是,他却成了内阁大臣,还常常主持内阁会议,这一历史现象最能说明英国政治发展的哪一特点? ( ) A.英国君主立宪制下的政治十分腐败B.实际上是国王指定他做上了枢密大臣 C.国王不再参加内阁会议成为惯例D.多数党领袖担任首相并组建内阁 4.观察下面反映中西政治体制的图示,对其异同分析最为准确的是 ( ) A.相同的是都属于三权分立的民主政体,不同的是首脑称号 B.相同的是都体现了分权,不同的是主权的归属 C.相同的是都体现了专制集权,不同的是权力的分配 D.相同的是都体现了制衡,不同的是元首的权力 5.汉密尔顿针对美国建国初期的状况说:“现在几乎达到国家蒙受耻辱的最后阶段了……我们所经历的祸患并非来自局部的或细小的缺点,而是来自这个建筑物结构上的基本错误,除了改变建筑物的首要原则和更换栋梁以外,是无法修理的。”文中的“建筑物”是指 ( ) A.总统制B.联邦制C.共和制D.邦联制 6.以下是洪仁玕在《资政新篇》中对各国国情的描述,其中与史实有明显出入的是 ( ) A.“英吉利即俗称红毛邦……于今称为最强之邦,由法善也” B.“日耳曼邦内分十余邦,不相统属……信奉天父上帝、耶稣基督尤甚” C.“花旗邦即米利坚……邦长七年一任,限以俸禄,任满则养尊处优,各省再举” D.“佛兰西邦亦是信上帝、耶稣基督之邦,但其教多务异迹奇行,而少有别” 7.2010年5月18日《新京报》报道:“英国没有成文宪法。按传统,虽然议员任期 5年,但首相可以在任何他愿意的时候去女王那里提出解散议会申请。卡梅伦说:‘我是英国历史上第一名主动提出放弃这一权力的首相,这是对首相权力的妥协,但我觉得是件好事。’英国新任首相卡梅伦认为,这一传统过于随便,给下院带来诸多不稳定因素,‘现在是时候让我们寻求一个固定任期议会了’。”这段话的意图是()

高中历史必修三重点知识总结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1、百家争鸣 (1)争鸣的背景:社会大变革。包括:井田制瓦解,分封制崩溃,战争频繁,私学兴起。(2)争论的问题:核心问题是如何治国(德治、仁政,法治,无为而治),还有人性问题、人与人的关系问题、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等。 (3)争鸣的影响: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奠定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2、孔子、孟子和荀子与儒家思想的形成 (1)孔子的成就 思想上:创立儒学,提出“仁”、“礼”和“德治”的主张。 教育上:创办私学,总结出一些教育教学方法。 典籍上:编订“六经”。 [附]孔子的重要言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教无类,因材施教。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2)孟子的主张:人性善,民贵君轻,仁政。 [附]孟子的重要言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3)荀子的主张:人性恶,通过学“礼”来改变;可以利用自然规律来造福人类。 [附]荀子的重要言论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1、董仲舒的主张: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另:三纲五常) 2、汉武帝的措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立太学,推广儒学。 [目的:加强专制集权。影响:加强了专制集权,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三、宋明理学 1、程朱理学 (1)“二程”(理学的开创者)指程颐、程颢,其主要观点有:天理是万物的本原,伦理道德就是天理,天理的核心是“仁”。 (2)朱熹(理学的集大成者)的主要观点是:理气论;存天理,灭人欲。 2、王阳明(守仁)的心学观点是:理在心中(心即理也,心外无物);致良知(加强道德修养,克服人欲,恢复人原有的善良本性);知行合一(知和行都产生于心,要用良知来支配自己的行为实践) 四、明清之际的儒学 1、李贽“离经叛道”(反正统,异端)观点:反对“圣人”;认为人的物质生活就是天理。 2、明清之际三大思想家指:黄宗羲(著《明夷待访录》)、顾炎武(著《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王夫之,三人思想的共同之处有:反对君主专制,提倡工商皆本,主张经世致用。顾炎武还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王夫之在哲学方面成就突出。 [言论:黄—天下为主,君为客;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以“天下之法”取代“一家之法”;公其是非于学校。顾—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 五、儒学的兴衰历程:见提纲 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一、科技成就

高一必修一历史的时间轴

高一必修一历史的时间轴 1.公元前1046-771 西周: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 分封对象:王族、功臣、先代贵族 分封制作用:加强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有利于周朝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 2.公元前221-206:秦 秦确立皇帝制,郡县制,三公九卿制 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奠定了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3.公元前208-公元8年:汉 内朝制度,削弱相权 方法:频繁更换丞相 4.618年到907年唐 设立三省六部制削弱相权 特点及影响:1、相权一分为三2、各部门分工和作,监督牵制提高行政效率3、保证君权独尊是中国古代政治的重大创造 5.960年到1172年宋 增设“参知政事”为副宰相设枢密使管军事设三司使管财政 6.元 元朝的十个行中书省行省和两个单列的行政区划中书省直辖“腹里”和宣政院管辖西藏和四川、青海部分地区省官互迁 7.明1368年到1644年 明朝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明成祖朱棣设立内阁制 君主专制达到新高度。 8.清1644年到1840年 清朝雍正年间为适应西北军务的需要始设军机房后改名军机处。 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军机处作用: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的中枢机构 9.1840-1842(鸦片战争时期) 鸦片战争(英国发动)中英签订《南京条约》:割香港岛给英国,开放五处通商口岸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东南沿海门户洞开协定关税中国开始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 1841年三元里人民抗英——中国近代中国人民第一次自发的大规模抵抗外国侵略的斗争。 10.1856-1860(第二次鸦片战争) 中法战争(法国发动)打开了中国的西南门户 11.1894-1895 甲午中日战争 签订《马关条约》割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程度大大加深。 1894年9月黄海海战邓世昌、林永升北洋大臣李鸿章命令舰队躲进威海卫军港“避战保船” 从而失去制海权全军覆没。 12.1900-1901 八国联军清华战争 签订《辛丑条约》划定“使馆界”拆除炮台允许各国派兵驻扎禁止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活动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高中历史必修册时间表

2011年暑假历史作业 (一)选择任一本中国通史阅读并熟记中国历史年代发展顺序: 1.夏朝:前2070 - 前1600年(禹--桀) 2. 商朝:前1600 - 前1046年(汤) 3. 周朝:前1046 - 前221年(1)西周前1046 - 前771年(周武王) (2)东周前770 - 前256年(周平王) 春秋前770 - 前476年战国前475 - 前221年 4. 秦朝:前221 - 前207年(嬴政) 5. 汉朝:前202 - 220年 (1)西汉前202 - 9年(刘邦)(2)新朝 9 - 23年(王莽) (3)东汉 25 - 220年(刘秀) 6. 三国、两晋、南北朝: 220 - 581 三国:220-280 (1)曹魏 220 - 265 (2)西蜀 221 - 263 (3)孙吴 222 - 280 两晋: 266 - 420 (1)西晋 266 - 316 (2)东晋 317 - 420 南北朝:420 - 581 (1)南朝(宋、齐、梁、陈) (2)北朝(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 7. 隋朝(): 581 - 618 8. 唐朝(): 618 - 907 9. 五代十国:907 - 979 (1)五代:后梁、唐、晋、汉、周(907-960) (2)十国 (902-979) 10. 宋朝: (1)北宋(): 960 - 1127 (2)南宋(): 1127 - 1279 辽: 916 - 1125 西夏: 1038 - 1227 金: 1115 - 1234 11. 元朝(): 1271 - 1368 12. 明朝(): 1368 - 1644 13. 清朝(): 1644 - 1912 (二)认真阅读高一历史必修一、二、三教材,完成《暑假作业》。 (三)按时间顺序整理高一必修三本书。线索要详细、清晰,体现自己的综合概括整理能力样例见后。(手写稿,必须的)。(不许抄网上的资料) (以上为8月底回校考试内容) (四)培养兴趣: 看书(自选):《中国通史》、《全球通史》、《二战史》、《甘地》《华盛顿》等人物专记、《历史是个什么玩意儿》…; 看电视纪录片《档案》《美国历史》…; 看报纸和《世界知识》等杂志。 高二历史备课组 2011.7

高中历史必修一(人教版)第三单元测试题

高中历史必修一单元测试题第三单元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个小题2分,共50分) 1.美国耶鲁大学教授保罗·肯尼迪曾说:“有一群社会贵族精英,他们说,改变晚宴规则的时候到了,坐在桌前的人们该被换掉了,但不是通过流血的方式。”这里说的“不是通过流血的方式”而实现了“换掉了”目的的历史事件是() A.国王与议会之间爆发内战 B.处死国王成立共和国 C.“光荣革命” D.承认美利坚民族独立 2.下图是英国女王及丈夫菲利浦亲王在伦敦白金汉宫会见奥巴马夫妇的情景。当今, 英国女王已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英国历史上“在选举政府方面,不管我们的宪法在理论上授予维多利亚女王多么大的自由,在实践中这种自由是不存在的”。 这表明 ( ) A.国王无权参与国家政治生活 B.英国国王可以任意组成内阁 C.英国历史上出现了责任内阁 D.国王在政治生活中没有实权 3.伏尔泰赞扬英国的政体:“一个受人尊敬二富裕的国王,有无限的权力做好事,却无 力为非作歹,……一边是贵族重臣,一边是城市代表,与国君共分立法之权。”这段材料反映的政治体制是()A.君主制 B.共和制 C.贵族制 D.君主立宪制 4.1762年,英国议员约翰·威尔克斯主持的《苏格兰人报》刊出谴责政府对外政策并 攻击国王乔治三世的文章,英王授意政府将其逮捕并指使下院通过决议剥夺其议员资格。英王的做法 A.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支持B.违背了《权利法案》规定 C.正当行使了英王的权力D.维护了英国政府的权威 5.下图为英国政治制度机构示意图,关于该示意图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A.首相是政府首脑 B.国王是国家“统而不治”的国家元首 C.国家的权力中心是首相 D.内阁全体成员对议会负责,与首相共进退 6.中国明朝的内阁与英国的责任制内阁在性质上的区别是 ( ) A.决策机构、咨询机构 B.咨询机构、决策机构 C.首辅有决策权、内阁大臣拥有建议权 D.皇帝的内侍机构、行政机构

高中历史必修三,整理得太好 了(精华版)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笔记(精华版)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1、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 (1)政治上:分封制瓦解(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2)经济上:井田制崩溃(铁犁牛耕的使用和推广),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 (3)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视 (4)思想文化上:学术逐渐下移,“学在民间”(私学)出现 2、“百家争鸣”的含义 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儒、道、墨、法四家,各派主张各不相同,而在不同之中又有其相同之处。儒、墨、法诸家,侧重于政治道德;道家侧重于对宇宙本体及其发展规律的探索。各家学说的中心及其最后归宿,都是为了求治国平天下之道和理想的人生道路,这反映了中国文化的共同精神。 3、“百家争鸣”意义 (1)儒家思想就是在吸收融合各家之长的过程中形成发展起来的,并在日后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2)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早期儒学思想家的思想 1、孔子 (1)政治思想:提出“仁”与“礼”的学说;主张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 (2)教育思想:开创了中国古代私人讲学之风;把自己的思想主张贯穿到教育活动中;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3)孔子的历史地位:儒家学派创始人,教育家,文化传播者。 2、孟子 (1)思想内容:孟子继承了孔子学说,并对其“德治”思想进行发挥,提倡“仁政”学说,并提出“民贵君轻”思想。

(2)影响:对儒家思想发展有重要贡献。 3、荀子 (1)主要思想:强调“天行有常”,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还对“礼”进行深入的讨论。 (2)地位:广泛吸收了各家思想的精华,丰富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内容,成为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三、其他学派的主要思想 1、道家(老庄之学) (1)老子 “道”是世界根本;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小国寡民”社会。 (2)庄子 宣扬天道与自然无为;追求“逍遥”。 (3)影响 老庄崇尚自然,主张超越功利去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2、法家 (1)李悝 在魏国变法:奖励耕战、严刑峻法。 (2)商鞅 在秦国两次变法:废旧制度、重农抑商、加强中央集权、以吏为师。(3)韩非子 法家思想集大成者,将法家理论系统化;主张加强君主集权、厉行赏罚、奖励耕战;主张“事异则备变”。 (4)影响 对中国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建立乃至秦始皇统一全国,起到了重大作用;两汉后,其法治思想被吸收到儒家体系中,成为维护专制政权的工具。 3、墨家 (1) 墨子 “兼相爱、交相利”;非攻、尚贤、尚同、非乐、非命、节葬、节用;在认识论和逻辑学贡献。 (2)影响 汉代以后,逐渐湮没失传。

高中历史必修二时间表总结

专题二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短暂春天:1912-1919年民国时期 较快发展:1927-1936年 沉重打击:1937-1945年国民党 陷入绝境:1945-1949年 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19世纪六七十年代 洋务派创办工业:19世纪60年代-90年代 发昌机器厂:1866年 继昌隆缫丝厂:1872年 近代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甲午战争以后 大生纱厂:1899年 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现代史分期 巩固政权,恢复经济:1949-1952年 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过渡 1949-1956年 社会主义制度建立:1953-1956年 探索十年(社会主义曲折发展十年):1956-1966 文革十年:1966-1976年 改革开放新时期:1978-今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1949-1956年 过渡时期总路线:1953年 一五计划:1953-1957年 三大改造:1953-1956年 中共八大:1956年 “大跃进”:1958年 八字方针:1960年 三年灾害:1959-1961年 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 实行包产到户:1978年 推广“包产到户”、“包干到户”:1980年 十二届三中全会:1984年 对广东、福建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1979年 设立经济特区:1980年 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1984年 开辟经济开放区:1985年 开放上海浦东:1990年 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20世纪90年代初 南方谈话:指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1992年 中共十四大: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2年

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使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具体化,国有企业试点1993年中共十五大:所有制结构和公有制实现形式问题作出指导1997年 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中山装、苏式服装:新中国成立后-20世纪60年代中期 军装、“干部服”:60年代中期-70年代末 发生变化:改革开放以后 西餐传入,中西餐并行:19世纪40年代(鸦片战争) 西式住房大量出现:鸦片战争后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1、百家争鸣 (1)争鸣的背景:社会大变革。包括:井田制瓦解,分封制崩溃,战争频繁,私学兴起。 (2)争论的问题:核心问题是如何治国(德治、仁政,法治,无为而治),还有人性问题、人与人的关系问题、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等。 (3)争鸣的影响: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奠定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2、孔子、孟子和荀子与儒家思想的形成 (1)孔子的成就思想上:创立儒学,提出“仁”、“礼”和“德治”的主张。 教育上:创办私学,总结出一些教育教学方法。 典籍上:编订“六经”。 [附]孔子的重要言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2)孟子的主张:人性善,民贵君轻,仁政。 [附]孟子的重要言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3)荀子的主张:人性恶,通过学“礼”来改变;可以利用自然规律来造福人类。 [附]荀子的重要言论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1、董仲舒的主张: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另:三纲五常) 2、汉武帝的措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立太学,推广儒学。 [目的:加强专制集权。影响:加强了专制集权,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三、宋明理学 1、程朱理学 (1)“二程”(理学的开创者)指程颐、程颢,其主要观点有:天理是万物的本原,伦理道德就是天理,天理的核心是“仁”。 (2)朱熹(理学的集大成者)的主要观点是:理气论;存天理,灭人欲。 2、王阳明(守仁)的心学观点是:理在心中(心即理也,心外无物);致良知(加强道德修养,克服人欲,恢复人原有的善良本性);知行合一(知和行都产生于心,要用良知来支配自己的行为实践) 四、明清之际的儒学 1、李贽“离经叛道”(反正统,异端)观点:反对“圣人”;认为人的物质生活就是天理。 2、明清之际三大思想家指:黄宗羲(著《明夷待访录》)、顾炎武(著《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王夫之,三人思想的共同之处有:反对君主专制,提倡工商皆本,主张经世致用。顾炎武还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王夫之在哲学方面成就突出。 [言论:黄—天下为主,君为客;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以“天下之法”取代“一家之法”;公其是非于学校。顾—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 五、儒学的兴衰历程:见提纲 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一、科技成就 1、四大发明出现及完成:造纸—甘肃西汉墓出土了纸,东汉有“蔡侯纸”;指南针—战国名“司南”,宋时用于航海;火药—唐宋时用于军事;印刷—隋唐出现雕版印刷,《金刚经》是世界上迄今所知最早的有确切日期的印刷品,北宋毕升发明活字印刷。 2、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的影响:造纸、印刷—文化发展、思想解放(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火药—资产阶级革命、资产阶级政权,指南针—新船路、世界市场====总之,使世界进入资本主义时代。 二、汉字与书画 1、汉字的起源和演变:甲骨文—小篆—隶书—楷书-行书(看书本识别各种字体),总趋势由繁到简。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至三单元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早期政治制度夏朝开始:王位世袭制(世卿世禄制) 西 周 分 封 制 背景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以镐京为中心建立西周,控制地区辽阔 目的 1、“封建亲戚,以藩屏周”拱卫王室 2、适应人口不断发展、疆域不断扩大 的需求,为了进行有效统治最根本: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统治性质奴隶社会的政治制度 实施 者 武王开始,周公旦大规模分封。分封的大多数是同姓子弟 内容 1、分封诸侯对象:周王把土地和人民授于王族、功臣、古代帝王的后代 2、被封诸侯的义务:服从周王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等 3、被封诸侯的权利:职位世袭、对卿大夫再分封、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 4、受封的诸侯在自己的封疆内实行再分封卿大夫,卿大夫再分封士,士以下不再分 封。卿大夫和士也要承担义务(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特点层层分封,等级森严(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带有家族统治色彩 积极 性 前期加强了王权,巩固了统治,扩大了统治范围,发展了交通,促进了边疆开发,使 周成为强国 局限 性 诸侯有相对的独立性,为以后埋下割据混战根源 破坏 瓦解 西周后期,诸侯势力强大,王权衰弱,血缘关系疏远,分封制开始受到破坏。春秋时 开始瓦解,战国末年,分封制完全瓦解(根源:生产力发展) 西 周 宗 法 制 目的 根本:巩固分封的统治秩序,保证王权稳定 直接:解决贵族间权力、土地和财产的争夺的矛盾 内容 核心内容是嫡长子继承制。即嫡长子继承父亲的宗主地位,庶子进行分封。周王嫡长 子、嫡长孙一系有继承王位权,为大宗,次子、庶子为小宗;庶子的嫡长子、嫡长孙 于本支又是大宗,其次子、庶子之后裔,又是小宗。诸侯和大夫以此类推。大宗与小 宗的关系是相对的,小宗须服从大宗 性质是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制度 特点按照父系血统关系的亲疏来维系(也是实质) 瓦解随着分封制的破坏、瓦解而破坏、瓦解。战国时宗法制完全瓦解 作用1、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 2、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 深远 影响 利:形成的尊宗敬祖、尊老爱幼的浓厚亲情观(重视修家谱,建宗祠,寻根问祖,互相帮助)有益于社会安定和民族的凝聚力的形成。也对中国现在的民间继承方法 有较大的影响 弊:导致特权思想严重,等级制森严,崇尚权威,家(族)长制盛行,缺乏反抗精神,重男轻女现象严重,任人唯亲,裙带作风(走后门)盛行,缺乏理性,宗族势力 较强,妨碍了近现代民主、法制的发展 秦朝中央背景公元前221秦王赢政先后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统一中国(原因、影响)措施 中 央 确立皇帝 制度 由来“三皇五帝” 目的显示自己的权势和地位,神化自己的君权,巩固统治 特征皇帝独尊、皇权至上(核心)、皇位世袭(家天下)

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一知识点整理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一百家争鸣 1.儒家 (1)孔子(创始人) ①政治:核心是?仁?和?礼?;希望统治者?克己复礼?,提倡?德治?,反对苛政, 在人人道德自觉的基础上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 ②教育:开创中国古代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注重人的全面发展,讲授课程以六艺为主。 ③文化:整理?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他去世后,言论 被编纂成《论语》。 (2)孟子(战国末期的代表,亚圣) ①提出四种道德觃范:仁、义、礼、智。 名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②发展孔子的?德治?,提倡?仁政?学说。 ③提出?民贵君轻?思想,成为中国早期民本思想的基础。 (3)荀子(战国末期的代表) ①曾经三次在著名的?稷下学宫?担任?祭酒?. ②在天人关系上,强调?天行有常?,另一方面提出?人道有为?,提出‘制天命而用之’。 ③强调礼法幵用,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 2.道家 (1)老子(创始人) ①事物具有向相反的方面转化的觃律(?弱者道之用?),蕴含了朴素辩证法的思想。 ②名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老死不相往来 ③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比较消极)。 (2)庄子(战国时的代表) ①?道?是世界最高原则,宣传天道与自然无为。 ②主张?齐物?论---?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 3.法家:代表人物——李悝、商鞅、吴起、申不害、韩非(集大成者) (1)韩非(战国时的代表,集大成者)

①将?法??术??势?结合,又吸收道家思想,主张加强君主集权。 ②主张奖励耕战,实施严刑峻法。 ③提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事异则备变??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 来效?的主张,认为历史是向前发展的,要顺应历史潮流,与时俱进地进行变法。 (2)作用:法家理论为中国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建立乃至秦始皇统一全国,都起到了重大作 用。 4.墨家 墨子(创始人) (1)?兼相爱、交相利?(主旨)。 (2)提出?非攻??尚贤??尚同??非命??非乐??节葬??节用?等主张。 (3)名言:官无常贵,民无终贱 二汉代儒学 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背景:?大一统?局面得到巩固;高度集权的专制主义政治体制大体定型;以汉民族为 主体的文化共同体基本形成。主要原因:董仲舒____的儒学适应了统治阶级的需要。 2.经过: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核心是确立儒学独尊的地位。汉武帝采取了重用儒生、设置太学、表彰六经等措施,提升了儒学的地位。 3.影响:结束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使儒学成为中 国封建社会的_______。儒学地位提高的同时,也有利于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 ㈡太学的建立 1.影响 (1)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官立学校。 (2)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 (3)打破了大官僚和大富豪子嗣垄断官位的情形,也带动了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对文化传播起了重要作用,同时,进一步推动了儒学的传播与发展。

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复习提纲

高中历史(必修三)复习提纲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一单元) ◇【考试说明】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孔子与老子的思想、百家争鸣、儒家思想的形成);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董仲舒的思想主张、汉武帝确立儒学独尊地位的措施);3、宋明理学(程朱理学、陆王心学);4、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李贽、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的思想主张;明清时期儒家思想的发展) ◇【知识整合】 一、知识点梳理: 1、春秋战国时期为什么会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 ①、社会处于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型期,处于大动荡、大发展、大变革时代; ②、私学兴起,相对自由的学术风气的影响; ③、封建经济的产生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基础; ④、自然科学的发展提升了人们的认识水平。 2、列举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并作扼要评价。 儒家:孔子哲学思想——思想核心是“仁”、“礼”;(仁者爱人,克己复礼)。 政治思想——主张“为政以德”(含民本思想)。 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习要实事求是、“学而时习之”、“学思结合”、 “当仁不让于师”。 评价——①、当时未受重视,后经改造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 的主流。②、在世界文化史上有重要影响。被推崇为“圣人” 孟子政治思想——“仁政”(核心)、“民贵君轻”。 哲学思想——“性善论”。 人格精神——要求人们要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精神。 评价——①、《孟子》一书被当作经典,后列为“四书”之一。 ②、建立一套系统的政治学说“仁政”,成为儒家学派的重要奠基人。 ③、继承并发展了孔子学说,被尊为“亚圣”,对传统文化产生很大影响。 荀子哲学思想——①“仁义、王道”、“君舟民水” ②“性恶论”(但教育可使人由恶变善) 政治主张——以礼教为主,礼法并施 评价——①、基本继承了儒家思想,但很长时间不为正统儒家重视。 ②、作为战国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对中国哲学影响深远。 道家:老子哲学思想——①、“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 ②、辩证法思想(矛盾对立面及转化)。 政治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评价——①、中国第一个探讨宇宙本源的哲学家。 ②、思想体系博大精深,对中国文化,包括哲学、伦理学以及中国人的思维 方式、道德人格产生了深远影响。 3、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有什么重要意义? ①、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②、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4、简述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 ①、春秋末产生,其创始人是孔子,提倡“仁”“礼”的学说,但未被统治阶级所重用。

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三知识点整理

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一‘顺乎世界之潮流’ 1.近代中国第一个睁眼看世界的人是林则徐,主持编写《四洲志》 2., 该著作也是探寻、 思想。 世纪、西学为用”的思想。 .在 维新变法期间,期望按照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模式改变中国的政治和社会制度,挽救民族危亡. 5.梁启超 6.严复于1898。认为人类社会同样受“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天演法则的支配。坚信“世道必进,后胜于今”其进化论思想成为维新派批判封建顽固派 7.谭嗣同:属于激进派,愤怒地谴责专制君主是大盗.

9、1903年,章太炎 。 二新文化运动 1 2后改名为《新青年》),新文化运动从此拉开了序幕。 出任北大校长,提出了“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 3的旗帜下,新文化运动对封建专制主义和尊孔复古的思想逆流进行了猛烈的批判。 4 ①民与君势不两立,自由和专制也不能并存,妄想复辟的人都是国家的公敌。 5”为核心的封建伦理道德是新文化运动重点批判的对象。 “三纲五常”是“奴隶之道德”,与时代潮流、民族共和不相容。 6 教吃人的本质,痛斥了所谓的“仁义道德”,呼吁人们推翻这人吃人的制度。 7,要求用白话文取代文言文。

通俗的新文学。(文学革命口号的提出和白话文的使用,成为推动新文化运动的有力武器)8、新文化运动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d) (1) 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1920) (2) 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1、背景 2是中国较早介绍马克思的人,称他是社会主义的鼻祖。 ,介绍了马克思、恩格斯的生平和思想。 3、十月革命以后,特别是

思潮,改变了新文化运动的方向和性质。 4、李大钊对马克思主义传播的贡献: (1 (2)1919年5月,《新青年》出版了《马克思主义专号》 ,介绍了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3) 传社会主义思想。 5、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加试】——(c) (1)使中国人民找到了革命和建设的理论武器。 (2) 想基础。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三单元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三单元 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第1课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 1.了解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开始和“光荣革命” 1640年.英国爆发革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领导的议会最终获得胜利,国王查理一世被押上断头台。 1688年,英国议会邀请玛丽和荷兰执政威廉承袭英国王位,共同统治英国。这次不流血的政变,历史上称为“光荣革命”。标志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结束。此后,英国逐渐建立起君主立宪制。 2.了解《权利法案》 内容:1689年,英国议会颁布《权利法案》。内容:限制国王权力,保证议会的立法权、财政权等权力。 影响;议会的权力日益超过国王的权力,使国王逐渐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起来。 3.了解英国责任制内阁的形成 ⑴形成:1721年,英国的责任内阁制开始形成,沃尔波尔实际上成为英国的第一位首相。 ⑵内阁产生过程: 下院选举→(国王任命)多数党领袖为内阁首相→首相提出内阁名单→(国王)批准组成责任内阁。 ⑶内阁、议会和国王的关系 ①名义对国王负责,实际对议会负责 ②成员集体负责:须在大政方针上保持一致,与首相共进退 ⑷首相的职权 ①首相是多数党的领袖②有权提名各部大臣③决定国家的重要政策,掌握国家的行政大权③通过议会掌握立法权④有权解散议会。 4.了解1832年英国议会的选举改革 原因:工业革命的发展,工业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影响:工业资产阶级获得了更多的议席,、加强了在议会中作用,为工业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保障。 5.理解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最大特点:责任内阁制 (1)君主立宪制的特点:①议会权力至上②国王统而不治③首相掌握实权 (2)理解:英王是国家元首,是国家统一的象征。但真正掌握国家实权的是代议制政府。 第2课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 一、理解美国1787年宪法和了解联邦制的权力结构 1、1787年宪法的内容: ⑴规定美国是联邦制国家。联邦权力高于各州权力,联邦政府拥有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大权。各州可以在不违背宪法的前提下制定地方法律,有一定的自治权,发挥地方的积极性。实行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联邦制的权力结构)。 ⑵体现分权与制衡原则,国家权力分为立法、行政、司法三部分,三者独立平等,互相制约,以防止专制的出现。(国家权力结构) ①国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掌握立法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