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心理学 课件

运动心理学 课件
运动心理学 课件

动物天敌同笼生活实验

一个铁笼中间用透明玻璃作为墙壁相隔分为两室,一室放入兔子,隔壁放入猎狗,猎狗见着兔子就凶狠追咬,兔子在笼中乱窜,无路可逃,它终日在猎狗监视之下,不思饮食,夜不敢睡,惶惶不可终日,结果体重锐减,甲状腺机能亢进,血清中去甲肾上腺素含量增高,有的兔子在1周至1月后死去,但并无感染疾病的证据。

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问题?

一、应激的概念

“应激(stress)”一词的原意是指一个系统在外力作用下,竭尽全力对抗时的超负荷过程

我们大多数人谈到应激时,通常所指的是来自周围所感受到的压力:

学生--学业

教师--教学任务

医师--应付病人

运动员--竞技能力与比赛成绩。。。。。。

究竟什么是应激?

应激是个体面临或察觉(认知、评价)到环境变化(应激源刺激)对机体有威胁或挑战时做出的适应性或应对性反应的过程。

对概念的理解

应激是一个连续的动态过程包括引起机体应激的生物、心理、社会刺激(应激源);个体对刺激和应激情境的反应;刺激物与机体之间的互动(中介机制);个体对应激过程的应对(处理或应对过程)。

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理解:

对概念的理解

2.应激是一种刺激物:包括生物的、心理的、社会的和文化的四个方面,

这些刺激物构成应激源;

3.应激是一种反应:是个体对刺激或应激情境所作出的反应,这些反应可以

是生理的、心理的和行为的;

3.应激是个体对环境威胁和挑战的一种适应和应对过程,其结果可以是适

应的和不适应的;

4.应激过程受个体多种内外因素的影响;认知评价在应激作用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二、应激的意义

消极意义:

频繁、强烈而突发过度的应激可造成机体唤醒障碍、适应能力减弱;慢性、持久的应激可耗竭机体储备,影响身

心健康;应激引发的适应不良、负性认知等会导致机体出现行为障碍,如自杀、物质滥用等。

二、应激的意义

积极意义

适度应激是维持身心功能的必要条件;适度应激有助于机体提高生存适应能力;适当应激可以唤醒动机,激发潜能。

四、应激源

应激源(Stressor)是指引起应激反应的刺激因素,或者说应激源是指环境对个体提出的各种需求,经个体认知评价后可以引起心理及/或生理反应的刺激。

只要对机体构成威胁或个体的需求得不到满足都可成为应激源。

四、应激源

1 应激源分类

▲按事件的生物、心理、社会属性分类

一般可以分为四类:

(1)躯体性应激源

指直接作用于躯体而产生应激反应的刺激物,包括理化因素、生物学因素和疾病因素.

(2)心理性应激源

各种心理冲突(比如人际关系不良等挫折)导致焦虑、恐惧和抑郁等各种消极情绪。

个体的强烈需求或过高期望、能力不足或认知障碍等。

(3)社会性应激源

可以概括为两大类

A 客观的社会学指标:指政治、经济、职业、婚

姻、年龄、受教育水平等差异。

B 社会变动性与社会地位的不合适:包括世代间

的变动(亲代与子代的社会环境变异);个人

的社会化程度、社会交往、生活、工作的变化;

各种自然灾害和社会动荡如战争、动乱、天灾

人祸、重大的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动等。

(4)文化性应激源

这是指因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宗教信仰等引起应激的刺激或情境。

即一个人从熟悉的生活方式、语言环境和风俗习惯迁移到陌生环境中所面临的各种文化冲突和挑战。如迁居异国他乡、语言环境改变等“文化性迁移”。

▲▲按事件的现象学分类

(1)工作问题

(2)恋爱、婚姻和家庭问题

(3)人际关系问题

(4)经济问题

(5)个人健康问题

(6)自我实现和自尊方面问题

(7)喜庆事件

▲▲▲按事件对个体的影响分类

(1)正性生活事件: 指个人认为对自己的身心健康具有积极作用的事件。

(2)负性生活事件: 指个人认为对自己产生消极作用的不愉快事件。负性生活事件与心身健康相关性明显高于正性生活事件。因为负性生活事件对人具有威胁性会造成较明显较持久的消极情绪体验,而导致机体出现病感或疾病。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正性事件和负性事件之间的区分只是相对而言。

五、中介变量

心理应激作用理论(transactional theory of stress)认为,各种内外应激因素是否对个体健康产生影响,既与应激因素本身的特点有关,也与一系列中介因素有关。认知评价、应对方式、个性特征、社会支持等因素在“应激-健康”关系模型中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这些因素会缓解应激对个体身心健康的冲击。

心理中介变量

认知评价应对策略人格特征社会支持

1 认知评价(cognitive appraisal)

(1)什么是认知评价?个体从自己的角度对遇到的生活事件的性质、程度和可能的危害情况作出估计。

(2)认知模型

①初级评价

对情境的类型给出最初的估计,即个体所关注的是自己在所遇到的事件的结果中所能得到的利益。

初级评价回答的是:我是否有了麻烦?

②二级评价

二级评价是判断应对技巧与情境要求之间的匹配程度。即个体是否具备可以满足情境需要的技能,如运动员在应激状态下可以利用的应对资源(技术、经验、自信心等)。

二级评价回答的是:这种情况下我该做什么?

③再评价

再评价是建立在前述两级评价发生后的处理所引起的反馈的基础之上的评价。它将导致初级评价的改变,相应地会影响对用于处理该情境的应对技巧的知觉。随着反馈的进行,我们再次评定情境,同时可能调整处置应激的策略与技巧。

2 应对策略(coping strategies)。

应对(coping)又称应付。可以被直接理解成是个体解决生活事件和减轻事件对自身影响的各种策略

应对分类

两种应对策略:

问题中心型应对策略:着眼于减轻引起压力反应的环境刺激,为解决问题寻求对策。

情绪中心型应对策略:着眼于减轻或调节认知性抑制而对情绪加以调节,致力于减轻或消除压力的伴随症状。

比如一位右手垒球运动员在面对一位左手头球手时感到非常焦虑:问题中心型应对策略就是让该运动员在练习时得到较多和左手投球手的对垒机会(彻底解决问题);情绪中心型应对策略的击球手可能会将精力集中在如何通过焦虑减缓技巧来控制情绪上。

影响应对方式的心理社会因素

生活事件或情景社会支持程度人格类型年龄性别

3 个性特征

个性在应激与健康关系中的作用

(1)特定的个性确易导致特定的负性情绪反应,进而与心理症状和躯体症状发生联系。这说明情绪可能是个性与疾病之间的桥梁。(2)在应激作用过程中,个性与各种应激因素存在广泛联系,个性通过与各因素间的互相作用,最终影响应激心身反应的性质和程度,并与个性的健康和疾病相联系。

(3)是否存在某些特定的应激或疾病易感性人格?

一般认为A型行为显然是一种应激易感人格;而B型行为者的应激感受性低。

国外实验的结果是A型行为者患冠心病的危险性约为B型行为的两倍。

4 社会支持(social support)

(1)概念个体与社会各方面包括亲属、朋友、同事、伙伴等以及家庭、单位、党团、工会等社团组织所产生的精神上和物质上的联系程度。

(2)社会支持类型

工具性社会支持:从社会关系网络之中得到的实在的支持,比如物质支持;

情绪性社会支持:包括主观体验到的或情绪上的支持,即个体体验到在社会中被尊重、被支持、被理解和满意的程度。

(3)社会支持与健康关系

社会支持与应激事件引起的心身反应成负相关,社会支持对健康具有保护性作用,可以降低心身疾病的发生和促进疾病康复。六、应激反应

生理变化心理变化行为变化

应激反应主要表现

生理反应行为反应心理反应

心率加快工作能力或效率下降焦虑或急躁不安

血压增高判断力降低紧张

激素分泌增加思维缓慢或停顿易激惹

呼吸加快记忆力降低恐惧、多疑

肠胃失调注意力下降或难以集中抑郁

肌肉紧张或僵硬吸烟或酗酒或吸毒冲动、敌意

手心出汗或发冷生病或不适频率增加无价值感

食欲性欲下降缺乏活力与兴趣内疚、自责

尿频为了逃避而饮食过度导致肥胖认知能力降低

睡眠困难发生事故的频率增加

容易疲劳冒险行为增加,包括不顾后果

头痛侵犯别人,破坏公共财产

与家庭和朋友的关系恶化

自杀和试图自杀

1 生理反应

神经—内分泌反应导致的一系列变化:如心率上升,体温、肌紧度降低,血糖、胃酸暂时性增加等

其二,消极的心理反应。消极的心理反应是指过度唤醒(焦虑)、紧张;过份的情绪唤起(激动)或低落(抑郁);认知能力降低;自我概念不清等。这类反应妨碍个体正确地评价现实情境、选择应对策略和正常应对能力的发挥。

课堂讨论

思考: 如何理解运动应激? (紧张)运动员--竞技能力与比赛成绩如何评定运动心理应激?

课堂讨论

案例1

有两个研究者要研究被试面对被溺时的恐惧反应。被试被绑在游泳池的一侧,池里的水逐渐地漫了上来。由于某种原因研究者离开了实验地点,并把被试忘得一干二净。等他们想起来时,一下子吓呆了,连忙扔下手边的一切,冲向实验地点。这时发现水的高度已经很危险了。他们迅速拉开被试,把他拉出水面。此后,他们问被试是否吓坏了,被试却回答说他一点都不担心,因为这是实验,他知道研究者不会让他受到伤害。

课堂讨论

根据所学到的应激知识对“案例1”进行分析

课堂讨论

案例2 埃蒙斯的故事

课堂讨论

1、埃蒙斯的故事给了我们什么启发?

课堂讨论

2、从应激模型的角度分析案例2:应激源是什么?中介变量是什么?起到什么作用?有什么样的应激反应?

给他设计一个应对方案。

课堂讨论

思考3 认知评价、应对策略、人格特征及社会支

持在“应激-健康”的关系模型中所产生的

作用有无联系?

思考4 设计一个应激实验

一个患者去找心理咨询门诊。

心理医师:为什么别人把头伸出窗外,

看到的是满天星星,你看到

的却是满地烂泥?

患者:别人看到的是星星,那也是

让人一闷棍打出的满眼金星!

运动焦虑

一唤醒与焦虑

1、唤醒(arousal)

唤醒(arousal) 指有机体的生理性激活的不同状态或不同程度。是由感觉兴奋性水平、激素水平和肌肉的准备性所决定的一种生理和心理活动的准备状态。

唤醒对维持与改变大脑皮层的兴奋性,保持觉醒状态起着主要作用,它为注意的保持与集中以及意识状态提供能量。

唤醒三种表现——

脑电唤醒:刺激使脑电出现去同步化的低压电波;

行为唤醒:唤醒时伴随着行为变化;

植物性唤醒:较高水平刺激时的植物神经系统的活动;

三种唤醒可以同时存在,也可以单独存在。

极低唤醒中等唤醒极高唤醒

(深睡)(醒着)(疯狂)

2、焦虑(anxiety)

焦虑(anxiety)指由于不能克服障碍或不能达到目标而体验到身心平衡状态受到威胁,形成的一种紧张、担忧并带有恐惧的情绪状态。焦虑包含的成分:

生理唤醒;情绪体验;威胁、不确定性和担忧的认知表征。

焦虑

有研究者认为:焦虑主要是一种取决于人们如何

加工威胁性信息的认知现象。焦虑者有两种信息加工倾向:

第一,倾向于将接受到的信息解释为具有威胁性的信息;

第二,倾向于加工具有潜在威胁性的信息。在这种解释评价过程中,个体会体验到生理唤醒水平的提高,进而使条件反射的形成过程加快。消极条件反射的不断重复则最终导致形成焦虑症。

3、状态焦虑与特质焦虑

状态焦虑(state anxiety)是一种短暂的情绪状态。特点是由紧张和忧虑所造成的一些可意识到的主观感

受,也是高度自主的神经系统活动。状态焦虑有着不同强度,并且随时都在波动。

特质焦虑(trait anxiety)是一种人格特质,即在各种情境中出现的情绪倾向和行为倾向。也就是说,一个人无论在何种情境中都预先具有一种以特殊的焦虑反应方式和焦虑反应程度来对待事物的倾向,从而显示出多种情境中焦虑反应的一致性。

思考:状态焦虑与特质焦虑有什么联系?

4、躯体焦虑与认知焦虑

躯体焦虑(somatic anxiety) 是焦虑的生理特征,直接由自发的唤醒引起,表现为心跳加快、

呼吸急促、手心出汗、肠胃痉挛、肌肉紧张等。

认知焦虑(cognitive anxiety) 是焦虑的认知特征,由对内外刺激的评价引起,是含有担忧和干扰性视觉表象成分的一种不愉快感受。

将焦虑区分为躯体焦虑与认知焦虑的意义

和躯体焦虑相比,认知焦虑与完成认知任务的成绩呈现出更强的负相关,提示认知焦虑对认知任务有更为重要的影响;躯体焦虑与运动任务的成绩呈现曲线相关关系,提示躯体焦虑对运动任务有更为复杂的影响。

思考:如何理解竞赛焦虑?

二相关理论

1、倒U型假说

倒U型假说(inverted U hypothesis) 认为唤醒水平和

操作成绩之间的关系是曲线的,而非线性的,并呈现

出倒U字型。

倒U型假说

倒U型假说的第一个理论预测涉及唤醒水平和操作成绩的关系,即人处于较低的唤醒水平

时,工作效率较低;处于中等唤醒水平时,工作效率最高;处于较高唤醒水平时,工作效率

下降。

倒U型假说第二个理论预测涉及工作任务性质对唤醒水平和操作成绩关系的重要作用:

第一,高唤醒水平是耐力、力量和速度项目取得最佳成绩所必要的。第二,高唤醒水平会对复杂运动技能活动、精细肌肉活动以及要求协调性、稳定性和一般注意力的活动会产生干扰。

第三,对所有运动任务而言,稍高于平均水平的唤醒比平均水平或低于平均水平的唤醒更合适。

思考

完成体能成分为主的任务时,最佳唤醒水平(optimal arousal level)要求处于什么位置?

任务最佳唤醒水平

体能成分为主较高位置

技能成分为主较低位置

2、内驱力理论

内驱力理论(drive theory)认为,唤醒与运动成绩之间实际上是一种线性关系。随着唤醒水平的提高,操

作成绩也会提高。

3、个人最佳功能区理论

个人最佳功能区理论(theory of individual zone of optimal function)认为,每个个体有一个自己的理想机能区段。当唤醒

处于这一区段时,可获得最佳的操作成绩。该理论否定中等唤醒水平较之低或高唤醒

水平更有利于操作,而是强调个体差异。不同的运动员有不同的最佳状态焦虑,即运动员能最充分地发挥自己竞技水平的焦虑水平。4、多维焦虑理论

多维焦虑理论(multidimensional anxiety theory)将竞赛焦虑分为三个维度:

认知状态焦虑

躯体状态焦虑

状态自信心

认知焦虑

由于认知焦虑的特征是将自己的注意从对与任务有关的线

索转移到与任务无关的线索和社会评价上,因此,当认知焦

虑增加时,操作成绩降低,两者呈现线性关系。

(2)躯体状态焦虑

是指在竞赛时或竞赛前后即刻存在的对自主神经系统的激活或唤醒状态情绪体验, 通过心率加快、呼吸短促、手心潮湿冰凉、胃部不舒服、头脑不清晰或者肌肉紧张感的提高而表现出来。

躯体焦虑

以生理特征为主的躯体与操作成绩呈现倒U型关系

(3)状态自信心

状态自信心是指在竞赛时或竞赛前后运动员对自己的运动行为所抱有的能否取得成功的信念。

当积极的成功期望增加时,自信心增强,操作成绩提高,两者也呈线性关系。

思考:多维焦虑理论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5、焦虑方向理论

焦虑方向理论(anxiety direction theory)认为,以往测量竞赛焦虑只是测量运动员焦虑体验的强度,这种思路不能全面了解竞赛焦虑的实际情况。应当重视运动员对焦虑体验的方向解释,即他们是将竞赛焦虑体验为积极的、对运动成绩具有促进作用的,还是相反。同时还应重视运动员焦虑体验的频率。

即运动员竞赛焦虑体验的强度不是最全面的运动成绩相关变量,竞赛焦虑体验的方向

(积极性或消极性的解释)和频率对于运动成绩可能具有更好的预测作用。

课堂讨论

1、焦虑与抑郁的区别?抑郁对运动有什么影响?

2、运动对诸如焦虑和抑郁等消极情绪有什么影响?

课堂讨论

3、状态焦虑和特质焦虑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课堂讨论

案例分析

基本情况:

心理危机概况:

正当心理训练与心理干预稳步进行的时候,该运动员心理状态突然出现变化,偏离正常轨道,几乎处于崩溃边缘。主要表现:某日,该队员突然不能正常训练,拿起弓箭有沉甸甸的感觉,觉得手里的弓箭有千钧之力,难以驾弩。没办法看清前面的靶子,觉得眼前模糊一片,原来娴熟的技术动作好象突然不存在了,几乎成了一个毫无经验的陌生人。心理感到极度沮丧,非常焦急,手心冒汗,心跳加速,被恐惧害怕情绪笼罩着,以至于泪流满面,不能自控。该运动员出现了射箭运动员常见的一种心理障碍——黄心病。

课堂讨论

思考:

1、运动员出现了什么问题?

2、针对该运动员目前状况你准备采取什么措施去解决问题?首先做什么?

即以大家较能认可的方式保全面子:情绪障碍掩饰不能获得成绩带来的声誉损害,以情绪障碍为依据退出比赛,即退出与他人竞争,这样以来就可以避免因技术不好被队友淘汰不能参加奥运会的尴尬局面。因此可以认为,该队员是以疾病形式来掩饰真正的行为动机。

课堂讨论

思考:接下来怎么办?

该运动员的心理特点:

(1)善于表达自己的心理感受。

(2)比较善于分析事物,有一定的主见。

(3)失眠,入睡困难。

(4)消极思维。

(5)情绪不稳定。

(6)训练中竞争意识不强。

(7)比赛时容易出现紧张心理。

(8)人际关系处理不佳。

(9)信心不足,对前途不太乐观。

危机处理措施:分两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主要目的是设法让运动员情绪稳定,恢复正常心理状态。主要方法包括:

(1)心理疏导。(2)心理分析。(3)认知策略。(4)培养积极心态。

第二阶段处理措施主要针对该运动员以上与训练技能紧密结合的问题,达到恢复心理状态、恢复正常训练的目的。主要方法包括:(1)继续第一阶段所采取的心理策略与措施。

(2)与教练及时进行沟通,反映运动员目前心理状态。

(3)对产生恐惧心理、不敢接触弓箭这种状况,可以运用行为治疗中的冲击疗法解决问题。

(4)想象训练。针对放箭这一环节设计一个简单的想象训练程序,目的是通过这种训练使得运动员恢复以前那种娴熟的技术动作。想象训练可以与下列脱敏训练结合在一起,也可以单独进行。

(5)针对该队员在放箭时出现的焦虑恐惧心理,采取系统脱敏疗法进行治疗[16]。该运动员训练时的实际情况,决定采取“现实脱敏”的方法进行

效果评价:通过一些积极的心理处理措施,该运动员逐渐消除了焦虑恐惧的情绪状态,逐渐恢复了心理平衡,恢复了正常的训练,在日常训练之中有明显的进步。参加了08北京残奥会。

课堂讨论

4、在体育考试或比赛中你出现过因焦虑而导致的失败吗?出现焦虑时的具体生理和心理表现是什么?

5 、如何应对运动焦虑?

动机与归因

一动机

三个泥瓦匠

一动机

1、什么是动机?发动并维持活动的倾向或意向;

或者说:推动一个人进行活动的心理动因或内部动力。

动机概念三要素:

内在起因(本能、需要、驱力等)

外在诱因(目标、奖赏、利益等)

中介调节作用(自我调节)

一动机

2、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

内部动机:来源于主观内部的原因。内部动机以生物性需要为基础,在活动中展示自己的能力,实现自我价值,体验快乐和成功满足感。形成一种内部奖励,对人祈祷激发的作用 .外部动机:来源于客观外部的原因。以社会学需要为基础,通过活动获得相应的外部奖励或避免惩罚以满足自己的社会学需要。它是汲取外部力量的动机,是从外部对行为的驱动。

3、动机的作用

始发作用

指向或选择作用

强化作用

4、动机与需要的关系

动机是需要的动态表现,需要处于静态时则不成为动机。

5、活动动机对活动效果的影响

中等强度的动机水平有利于活动效率;

简单的活动任务需较高的动机水平;

复杂的任务需较低的动机水平;

耶基斯-多德森法则

结果发现,无奖励组的学生比奖励组的学生花更多的

休息时间去解题。这说明:奖励组对解题的兴趣衰减快,

而无奖励组在进入第三阶段后,仍对解题保持了较大的兴

趣。

德西效应

在某些情况下,人们在外在报酬和内在报酬兼得的

时候,不但不会增强工作动机,反而会减低工作动机。

此时,动机强度会变成两者之差。人们把这种规律称为

德西效应。

实验证明,进行一项愉快的活动(即内感报酬),如

果提供外部的物质奖励(外加报酬),反而会减少这项活

动对参与者的吸引力。

即:奖励会产生使内部动机削弱的效应

德西效应拓展意义

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学者们认为将动机分为内部和外部不足以揭示行为激起和调节的本质特征。而真

正影响行为自我激发和调节的是人们对行为的自主性或控制性的意识。

自主性是指自主选择行为和承担行为责任的程度;

控制性是指在某种压力下做出特定行为的程度。

奖励就是一种社会控制手段,限制了人的行为自主性。若在奖励的同时给予正反馈(能力肯定等),效应

会变得复杂:既可引起内部动机下降,也可推高或维持内部动机水平。这与个体的需要水平和自我意识等因素有关。

二归因

1、什么是归因?

对他人或自己的行为进行分析,判断或指出其性质或推论其原因的过程。

在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中,人们对学习成绩和运动成绩的正确归因,是激励自己积极主动地学

习、训练并不断进步的重要条件。

2、归因理论

(1 )、海德归因理论

海德是最早研究归因理论的心理学家。海德认为,一个人的行为必有原因,其原因或者决定

于外界环境,或者决定于主观条件。

只有首先弄清楚行为的根本原因是内在的还是外在的,然后才能有效地控制个体的行为。

情境归因

认为个体行为的根本原因来自外界力量,如个体的周围环境、他人的影响、外部奖励或惩罚、运气、任务难易等。

个人倾向归因

认为个体行为的根本原因是个体本身的特点如人格、品质、动机、情绪、心境、态度、能力、努力等。

(2 )、维纳归因理论

维纳等人认为,人们对成功与失败的解释是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能力高低、任务难易、努力大小和幸运与否。

这四个方面构成了两个维度:内控性和外控性。这就是最初的归因模型。

人们把成功或失败归于何种因素,对情绪体验和今后工作的积极性有重要影响,能力、努力、运气和任务难度是个体分析工作成败的主要原因。

3、归因方向

(1)、归因于内在因素还是外在因素

内外源(internal/external orientation) 也称控制点(locus of control), 指归因时对行为结果是由内因引起还是由外因引起的认识。

控制点的基本内涵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总是有意识或无意识地相信某些因素控制着他们的生活,这些因素便是他们的控制点。它们可能是内部的,也可能是外部的。对于成就高的人来说,其控制点往往是内部的。

内部控制点

强烈倾向于将人生中各种积极或消极事件看作是自己个人行为的结果,因此这些事件处于人的主动控制之下。

外部控制点

强烈倾向于将人生中各种积极或消极事件看作与自己个人的行为无关,因此这些事件是个人无法控制的。

运动成绩与控制点

高水平的、获得更多成功的运动员往往从内部(能力和努力)来解释比赛成绩。稳定的运动成绩与运动员的归因有密切联系。

高内部控制点的运动员倾向于认为他们的运动成绩取决于自己能够控制的因素,如努力程度、技能水平、注意范围等。

外部控制点的运动员倾向于认为裁判、对手、观众等他们自己无法控制的一些因素对他们成绩有更大的影响。

总是取胜的运动员,往往进行能力归因。不断失败的运动员往往认为自己缺乏能力,这种归因意味着将来成功的机会更小。(2 )、归于稳定因素还是不稳定因素

稳定性(stability)是指归因时对内因与外因是否稳定的认识。

稳定因素:能力高低;任务难度。

不稳定因素:努力大小;幸运与否。

稳定性的主要涵义在于:能力高低与任务难度的可预

测性更强,更具有长期效应;而努力大小和幸运与否

的可预测性较弱,往往只具有短期效应。

(3)、归于可控因素还是不可控因素

可控性(controllability)指归因时对原因是否可以控制或在多大程度上可以控制的认识。

“可控”因素指经过努力可凭主观意志控制的因素,如比赛前的准备活动的强度与时间,反之为“不可控”因素,如抽签、天气、观众、裁判等。

运动员在成功后归因于自身努力,就属于可控性归因;归因于运气,则属于不可控性归因。

4、归因方式对行为的影响

思考:归因方式对行为有何影响?

积极的归因模式

消极的归因模式

成功归结为能力

失败归结为缺乏努力、运气等。

课堂讨论

1、分析一下他们的归因方式

张三看着他正在休息的同学李四和王五,问道:“谭老师

的心理学考试,你们考得怎么样?”

李四说:“实在是太枯燥乏味了!在他的课上我总是睡

觉。你觉得我还能考得怎么样?我不及格!你们呢?”

王五回答:“我也不及格!不过老实说,考前这段时间事

情太多,我根本没有时间学习来准备考试。我以为我能记住上

课教的内容,不过我错了。”

张三说:“真郁闷,我也不及格。老师讲课很多内容我都

是一知半解,弄不明白的东西也就忽略没管它了,谁知偏偏

就考那些我没弄懂的东西。再说,我们为什么要学这门课?没

搞清楚学这门课对我们研究生学习的意义,所以,兴趣不高,

也就学不好了。”

2、结合所学内容分析下列实验

“习得性无助”实验

“习得性无助(learned helplessness)”:指人在最初的某个情境中获得无助感,那么在以后的情境中仍不能从这种关系中摆脱出来,从而将无助感扩散到生活中的各个领域。这种扩散了的无助感会导致个体的抑郁并对生活不抱希望。在这种感受的控制下,个体会由于认为自己无能为力而不做任何努力和尝试。

或者说“习得性无助”即是“甚至没有尝试就放弃了”。

有习得性无助感问题的人具有下列特征

(1)对一项活动坚持的时间短,退出的时间早,甚至根本不尝试参与该项活动;

(2)将失败归因于缺乏能力而不是归因于缺乏努力;

(3)将自己看作是不断的失败者;

(4)不觉得进行更多的努力可导致成功;

(5)认为运气或任务较容易是成功的原因;

(6)不愿冒失败的风险,这就使其在学习新技能的环境中感觉不快;

(7)对成功感到无法控制,将失败看作是在自己的控制范围之外的事。

如何矫正习得性无助感

习得性无助感是后天所得,通过归因训练可以得到有效预防和矫正

预防和矫正主要原则:

第一,将注意力放在个人努力的重要性上,而不去注意那些较难控制或根本不能控制的环境因素上;

第二,失败时避免做低能力的归因。

运动行为

一行为概述

1、行为是什么?有机体为了维持个体的生存和种族的延续,在适应不断变化的复杂环境时所作出的反应。

2、动物行为与人类行为

▲动物行为:主要受本能活动支配:摄食,睡眠,防卫,性。动物的行为是消极被动地去适应自然环境。

▲人类行为:除了受本能活动支配外,更重要的是要受社会生活制约和支配。人类行为除了适应环境外,更重要的是积极主动地去改造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3、人类行为的共同特征

1 目的性:任何人的任何行为都指向一定的目标;

2 起因性:一个人的任何行为的发生都有原因,是为一定的动机所激发;

3 计划性:任何人或集团在进行一个实现特定目的行动之前,都要制订行动方案;

4 有序性:人的行为总是以某种行为方式出现,从而表现出一定的精神面貌;

5 预向性:人的行为有一定的方向性;

6 可度性:人的行为可以控制、组织、度量;

7 可变性:人类的行为既是后天在社会实践中习得的,因而是可以改变的。

4、行为种类

1 摄食行为

2 睡眠行为

3 性行为

4 攻击行为

5 防御行为

6 探究行为

7 刺激行为

8 社群行为

9 合作行为 10 娱乐行为11 交往行为 12 神秘行为

1、什么是运动行为?

运动行为,是人类有目的、有意识地利用各种手段和方法,为满足某种体育(运动)需要而进行的活动。

简单地理解就是有规律的身体运动。

二运动行为

2、运动行为的基本特征

生物学特征心理学特征社会学特征文化学特征经济学特征

生物学特征

体育运动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先天遗传基础上的生理机制的制约,但体育运动作为后天的一种积极的影响手段,又会在一定程度上使人们生理机能得到改善,使身体素质得到良好的发展。

心理学特征

人们在运动时,不仅有外显可见的运动行为,而且充满着内隐的需要、动机、价值观、审美情趣、兴趣爱好、情绪情感等心理活动。心理机制在个体体育行为产生和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中介作用。

生理因素和环境因素对人们体育行为所产生的影响主要通过心理这个中介而发挥作用。

社会学特征

体育行为活动可有效地促进人的社会化进程;

体育行为活动具有较强的人际互动功能,是调节身心、调整节奏、调剂生活的有效手段和方法。

文化学特征

人的体育行为是一种符号化的行为,是一种负载某种信息的文化行为。

体育行为除了具有极具观赏性的外在形式美、人体美、服装美之外,还有行为主体所表现出的朝气蓬勃、健康向上的精神和生命价值。人们通过各种体育行为活动,在有意和无意中交流、传播着多种文化信息。

经济学特征

\从宏观上看,人们的体育行为受特定社会经济条件的制约;

从微观分析,体育行为的出现则受人们总体消费选择的深刻影响;

体育消费行为的出现与发展同人们的生活水平和余暇时间占有量有着直接关系。

三攻击行为

1 什么是攻击性行为?

所谓攻击性行为(Aggressive Behavior)是指以故意伤害他人的身心健康为目标,有外显的言语或身体动作的行为。

2 攻击性行为特征

(1)以外显行为为标志。内在心理状态不是攻击性行为,比如发怒只是一种攻击愿望;

(2)有意识的、有动机支配、故意的行为;

(3)行为的目的是对他人造成身心伤害;

(4)伤人者希望伤害行为成功。

3 攻击性行为方式

(1)敌视性攻击行为

敌视性攻击就是故意伤害他人,目的是使受害者饱受痛苦和折磨。这种攻击性行为往往伴有攻击者的愤怒情绪。

报复伤人就属于这种情况。这种攻击行为也就是暴力行为。

运动场上运动员故意将球或其它运动工具击向惹恼了他的对方队员,即是攻击性行为。其目的就是为了伤害他人,而不是为了赢得比赛胜利。此时他们也不会关心比赛的结果。

(2)手段性攻击行为

手段性攻击行为的目的不是为了使对方身心健康受到损害,而是把攻击行为作为达到其它目

的的手段。即伤害他人是为了实现某些外在的目的,比如为了获取金钱或特权等等。

比如,为了己方胜利(赢得胜利后可以获得一系列利益)故意侵犯对方队员;受制于幕后干

预集团(比如赌博)而伤害对方。等等

在这种情况下,攻击者对被攻击者本身并无怨恨,他只是将袭击对方队员看作是赢得胜利的手段。

3 自信行为或果敢行为

这种行为常与攻击性行为相混淆。自信行为包括合理合法地运用身体或言语力量以实现正当目的,而不是以伤害为目的。自信需要运动员付出与众不同的精力和努力,只要运动员不是刻意伤害对方,那么比赛中出现的任何伤害事件也只是意外结果。

5 敌视性攻击行为、手段性攻击行为、自信(果敢)行为之比较

(二)攻击理论

1 本能理论

以弗洛伊德为代表。他认为攻击类似饥饿、干渴、性欲望, 属于人本身的内在驱动力, 是与生俱来的,不

可避免的。与其它驱动力一样,攻击也可以通过实现攻击或发泄攻击来得到控制。

攻击内驱力:生存本能与死亡本能失去平衡,死亡本能占优势,自我毁灭的能量积蓄过多而释放导致

攻击——能量释放指向内部:自残、自杀;能量释放指向内部:攻击行为。

▲人类天性好斗。体育运动尤其是比赛正好给社会提供了可以接受的宣泄好斗情绪的场所。

▲体育运动行为作为释放被禁锢的攻击性行为可以使被压抑的情感得以宣泄。

生物本能理论的一个重要推论就是攻击使攻击驱动力得到发泄或宣泄。

所以,本能理论认为,运动员在运动场上袭击对手正好让其宣泄或释放被压制的好斗情绪。

2 社会学习理论

这种理论认为攻击是学习的一种功能。

主要学习模仿对象:

(1)家庭成员,尤其是父母;

(2)同一群体中成员;

(3)宣传品。

主要观点:

(1)个体需要与外部压力的冲突,会导致遭受挫折的个体出现攻击行为;

(2)大多数攻击行为可以通过模仿而获得,通过各种形式的强化而巩固,特别是社会强化;

(3)攻击行为通常会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但可以因某种环境因素所激发;

(4)攻击行为循环效应:即一种攻击行为导致另一种攻击行为,直到被某种积极或消极的攻击形式所打破。

▲竞技运动中的暴力行为是由于榜样的作用而产生的。

▲年轻人通过观看电视上运动员角色模型或亲自参与这些运动接触,模仿他们的行为并学会攻击行为。

▲只要攻击行为在竞赛中能为大家所容忍,人们就会继续以攻击行为为典范而加以模仿。

3 重构的沮丧—攻击理论

米勒等人的“沮丧—攻击理论”认为:攻击是对挫折的一种自然反应,而且攻击行为使与挫折的有关的愤怒得到宣泄或消除。那些由于武断或不合理的事件造成的挫折会特别使运动员恼怒。

挫折-攻击假说特点:

(1)当挫折情景强度超过个体控制水平时,攻击行为就发生,其强度与挫折程度成正比;

(2)攻击行为与与个体对挫折的体验有关。愈是非预料中的、与个体需要紧密相连的挫折遇易引起攻击行为;

(3)攻击行为可因预感失败和遭受惩罚而受到抑制;

(4)攻击行为强烈指向挫折的直接动因。针对直接动因的攻击受阻,则可能引起攻击目标的转换或攻击方式的改变;

(5)实施攻击后伴随有明显的心理宣泄感。

伯克维茨的“沮丧—攻击重构理论”认为:沮丧并不一定导致攻击行为,沮丧只是使人准备攻击。因为要使攻击行为发生,必须要有与攻击相关联的刺激因素。

当人沮丧时,某种刺激物可以“引发”沮丧之人倾向采取攻击行为。

4 个性心理学

不同的个性特征发生攻击行为的可能性不一样。

容易发生攻击行为的个性特征——多疑、固执,缺少同情心与社会责任感;

情绪不稳定,容易紧张,喜欢寻找刺激

但易受挫折,缺乏自信与自尊,应付现

实能力与人际交往能力差、内疚感小, 狡诈大胆等。

5 生物学观点

(1)解剖生理:攻击行为与边缘系统、杏仁核有关。小脑成熟延迟,传递快感的神经道路发育受阻,因而难以感受和体验愉快与安全,可能是攻击性行为发生的因素;

(2)神经生化:攻击行为者脑内五羟色胺能系统功能低下、乙酰胆碱能与去甲肾上腺能系统功能亢进。

雄性激素与攻击行为密切相关。阉割可以降低动物与性犯罪者的攻击行为;服用雌激素可以控制冲

动性的性犯罪;月经期、更年期等内分泌变化剧烈时女性常出现明显的攻击倾向。

影响冲动而作出攻击行为的因素

思考

你认为哪一个攻击理论最令人信服地解释了体育运动中的攻击与暴力行为?

三攻击行为

(三)运动攻击行为(暴力行为)的危害

这是中国球迷的第一次球场闹事。著名作家刘心武和理由为此分别写了报告文学《五一九长镜头》、《倾斜的足球场》。

课堂讨论

1、体育运动的起源

课堂讨论

2、图片视屏分析:

结合所学的运动心理学知识,分析下列图片与视屏。

课堂讨论

3、案例分析

运动心理学试题

一、选择和填空 1、1925年,格里菲斯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运动心理学实验室。 2、运动心理学侧重研究竞技运动和比赛过程中的心理现象。 3、锻炼心理学侧重研究体育锻炼过程中的心理现象。 4、运动员的注意品质主要有注意的范围、注意的紧张性、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分配和注意的转移。 5、影响注意稳定性的因素:对象的特点、对活动的态度、主体的身体和精神状态、主体的意志力。 6、影响注意转移的因素:对原来活动的注意紧张程度、新对象的吸引程度、个体的神经类型和已有习惯、个体的自我控制能力。 7、运动知觉是对外界物体运动和机体自身运动的反映,通过视觉、动觉、平衡觉等多种感觉协同活动而实现。 8、专门化知觉是运动员在运动实践中经长期专项训练所形成的一种精细的综合性知觉,能对自身运动和环境线索作出敏锐和精确的识别和觉察。 9、影响运动记忆效果的因素:明确识记的目的任务、不同分析器的协同活动、丰富的知识和经验、大脑的功能状态。 10、特质焦虑是一个相当稳定的个性特征,特质焦虑高的人,几乎在他们所面临的许多情况下都表现出焦虑,无论是在训练场、比赛场、参加社交活动以及在日常生活中,他们为遇到的许多事情担忧或有一种模糊的心神不定之感。 11、状态焦虑是指一个人在特定的情境中所表现出来的焦虑。 12、坚强意志的基本品质有:独立性、果断性、坚持性和自制力。 13、“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说明个性具有稳定性。 14、“人心不同,各如其面。”说明个性的独特性。 15、气质与性格相比较,气质受先天因素影响大,并且变化比较难,比较慢; 16、性格主要是在后天形成的,具有社会性,变化比较容易和快些。 17、运动动机是指激发一个人从事运动活动的内在动力。 18、动机的功能有三类:(1)是激发功能(2)是指向功能(3)是维持和调节功能 19、反复地练习与实践是技能形成的条件,操作或智力活动达到自动化程度,是技能形成的标志。 20、打太极、舞蹈、游泳、滑冰、短跑等都属于连续性运动技能。 21、拳击、足球、篮球、排球、网球等项目所运用的技能,都是典型的开放式运动技能。 22、自动化阶段的特点:视觉控制作用减弱,动觉控制作用加强,能及时发现和纠正动作的错误。 23、动觉反馈:在形成运动技能以后,动觉反馈是运动程序的控制器,保证着运动技能的顺利进行。 24、人为性反馈:观看录像等向学习者提供投篮动作信息的过程,属于人为性反馈。 25、同时反馈:学习者一边看镜子一边修正自己的动作属于同时反馈。 26、身体活动产生的良好的情绪体验:1.最佳表现。2.流畅体验。3.高峰体验。4.跑步者高潮。 27、最佳表现是指一个人在某项活动中的行为超越了其自身正常水平的现象。 28、锻炼迷瘾是对有规律的锻炼生活方法的一种心理生理依赖。 29、什么是团队凝聚力——是指团体成员之间心理结合力的总体 30、自然实验法:这是在日常的生活、教学、训练、比赛等活动情况下,对某些条件加以必要的控制盒改变而进行研究的方法。 31、实验室实验法:这是在专门的实验室里,运用各种特殊的仪器并严格控制外部条件和相应的心理反应的研究方法。 32、自变量是指呈现给被试的某种形式的刺激;是因果关系中作为原因的那个方面。 因变量是指被试做出的反应,即因果关系中作为结果的哪个方面。 33、效度——测验的效度是指一个测验实际测量出所测特性或功能的真实性程度。

运动心理学

1.心理学是研究行为和心理过程的科学。 2.精神分析学派认为,人格结构包括三种力量:本我、自我、超我 3.行为主义认为,心理学研究就是确定刺激-----反应之间可以预测的关系。 4.心理学与所有学科领域的研究一样,分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两个门类。 5.费洛伊德认为,人的人格结构包括三种力量:本我、自我、超我。 6.人格的各种特质都是先天条件和后天环境与学习互相作用的结果。 7.最早提出人格结构理论的是精神分析学派的弗洛伊德 8.动机的产生取决于两个必要条件:一是个体的需要,又可以称作内驱力;二是行为的目标,又可以称作诱因 9.按动机的来源可以把运动动机分为内部运动动机和外部运动动机 10.按动机的指向性可以把动机分为直接运动动机和间接运动动机 11.成就动机认为,在社会化过程中,人们获得了两种与成就有关的动机,一种是获得成功的动机另一种是避免失败的动机 12.大脑额叶在保证有意识、持久的集中注意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13.运动心理学家奈德弗认为注意包括方向和广度两个维度。 14.Spielberger 将焦虑分为状态焦虑和特质焦虑两种。 15.状态焦虑是一种瞬间的情绪状态,特质焦虑是一种人格倾向。 16.一般把反馈分为内部反馈和外部反馈 17.在掌握技术动作的练习阶段,应以固定练习为主。在开放性技能的练习中,应多进行多样性练习在技能熟练的运动员中,应多进行多样性练习 18.心理技能训练是有目的、有意识地采用一定的方法手段,帮助运动员掌握心理调控技能以发展运动员的心理品质,调整运动员的心理状态的教育过程。 19.心理技能指的是心理调节的能力,主要包括表象技能,目标设置技能,集中注意技能,心理能量控制技能,应激控制技能等。 20.根据心理训练开展的时间,可将各种心理训练方法分为一般心理训练和临赛心理训练。 21.根据心理训练的目的和任务,可将各种心理训练方法分为心理过程训练和心理状态综合训练 22.心理机能训练的基本步骤包括三个循环渐进的阶段:学习阶段、练习阶段、和应用阶段。23尽管存在各种不同的认知控制技术,但是各种技术都是以认知取向作为共同的理论基础。 24.催眠是一种意识改变状态,它指在一定的情景中由催眠诱导的暗示引起的一种特殊反应状态。 25.能够使运动员产生心理激活的方法被称为:心理动员 26.身体锻炼可能产生的负效应包括心理耗竭和锻炼迷瘾两方面。 27.库德-罗斯关于运动损伤心理反应的理论是:悲伤反映理论。上述理论认为受伤者受伤后经历的情感反应阶段包括:否认,愤怒,讨价还价,沮丧,接受和重新振作。 28.康复目标要从一开始就进行评估和定期调整。 29团体的凝聚力可分为任务凝聚力和社交凝聚力 30.团体规范是指团体确立的行为准则。

运动心理学

运动心理学 名词解释: 1、运动表象:通常是指在人的头脑中重现出来的动作表象, 它反映动作在一定的时间、空间和力量的特征。 2、运动知觉:人脑对外界事物和人体自身运动状态的反映, 人脑对外界事物运动状态的反映叫做客体运动知觉,人脑对自身运动状态的反映叫做主体运动知觉。 3、心理训练:就是指训练运动员为完成专项运动所需要的心 理因素得到稳定地加强和提高,并学会调节心理状态的各种方法,以便在训练和比赛中促进身体和战术水平得到正常或超常的发挥。 4、模拟训练:就是针对比赛中可能出现的情况或问题进行实 战的反复练习,为运动员参加比赛做好适应性准备。 5、记忆:是人脑对经验过的事物的反映。它以记忆、保持、 再认、回忆的方式对经验的反映。 6、战术意识:指运动员在比赛中按照一定的战术目的正确合 理地运用技术和战术的自觉心理的活动。 7、个性:是指具有一定倾向性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 和。 8、思维:是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内部规律性在人脑中的反映。 AHA12GAGGAGAGGAFFFFAFAF

二、简答 1、常用的战术心理手段有哪些? (1)、知己知彼,以己之长,攻彼之短 (2)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先发制人、 (3)诱使对方麻痹大意,给对方以心理负担 (4)消耗对方的精力,保持我方稳定的情绪 (5)通过暗示给我方队员以鼓舞和信心 2、为了使学生获得清晰准确的动作表象 帮助学生获得清晰准确的动作表象,教师在讲解、示范动作时应要注意以下几点: 其一、要突出动作要点进行示范 其二、采用整体示范与分解示范相结合的方法 其三、用言语表示方法巩固示范动作的特点 3反应的心理过程的心理因素: 从心理结构上分为三种因素: 其一、感知条件刺激物(反应的感觉因素) 其二、意识条件刺激物(反应的中枢因素) 其三、完成应答动作(反应的运动因素) 4、如何提高练习的效果 明确练习的目的要求;掌握正确的联系方法;练习要有计划 有步骤的进行;练习时间要分配适当;练习的方式要多样; AHA12GAGGAGAGGAFFFFAFAF

最新运动心理学全部复习题

第一章人的心理与体育活动试题 一、名词解释 1、心理过程 2、个性心理 二、单项选择题 ()1、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 A 心理过程 B 思维过程 C 心理活动 D 认识活动 ()2、人的心理现象分为 A 认识过程和个性心理 B 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 C 认识过程 D 认识活动 ()3、人对事物的认识总是带有喜,怒,哀,乐,爱,恶的色彩,这些心理现象是属于 A 认识过程 B 情感过程 C 心理过程 D 个性特征与心理活动 ()4、心理是 A 人脑的机能 B 心脏的机能 C 脑与心脏协同的过程 D 意识的功能 三、多项选择题 ()1、心理过程包括() A 认识过程 B 意志过程 C 想象过程 D 情感过程 E 思维过程 四、判断题 ()1、人的心理现象其实是人脑和心脏共同活动的结果。 ()2、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不是机械的反映,而是积极能动的。 ()3、反射是人类心理活动产生的方式。 ()4、狼孩和猪孩的实例表明,一个正常人如果离开了正常的社会生活环境也不能形成正常的心理。 ()5、人的心理最高级水平是意识。 ()6、社会实践是感受性不断提高的根本条件,每个人的各种分析器都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五、简答题 1、怎样理解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2、体育运动对人的心理有什么影响? 第二部分: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心理过程 答:心理过程是指心理活动从产生、发展、变化到完善的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简称为知、情、意。 2、个性心理 答:个性心理是一个人的整个心理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征的总和。个性是一个整体结构,它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

二、单项选择题 1、C 2、B 3、B 4、A 三、多项选择题 1、ABD 四、判断题 1、× 2、√ 3、√ 4、√ 5、√ 6、√ 五、简答题 1、怎样理解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答:(1)客观现实是心理产生的内容和源泉 (2)社会生活实践对人的心理起制约作用 (3)人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具有主观能动性 2、体育运动对人的心理有什么影响? 答:人的心理与体育运动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它们之间是互相制约、互相影响的,概括起来包括以下两点: (1)心理活动与体育运动 (2)心理活动对掌握运动技能、进行训练或比赛起调节作用 第二章认知与体育活动试题 一、名词解释 1、感觉 2、知觉 3、错觉 4、适应 5、注意 6、无意注意 7、有意注意 8、记忆 9、思维 10、想象 11、创造想象 12、运动知觉 13、空间知觉 14、时间知觉 15、表象 16、运动表象 二、单项选择题 ()1、“人脑对直接作用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这一心理现象是 A 感觉 B 记忆 C 知觉 D 表象 ()2、绝对感觉阈限和绝对感受性,差别感觉阈限和差别感受性的关系都是 A 正比 B 前者是正比,后者是反比 C 反比 D 后者是正比,前者是反比 ()3、我们能觉察出两个刺激物之间最小差别的能力,这是我们的 A 绝对感受性 B 差别感觉阈限

《运动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运动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说明 运动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它是阐明体育运动的心理学基础,研究人在体育运动中心理活动的特点及其规律的科学。 本课程主要讲授运动员的认知过程,运动员的心理健康,运动员的社会互动等。本课程的学习将有助于学生全面地认识运动训练和体育竞赛的心理特点,了解体育运动为什么可以成为人的心理发展和自我完善的重要形式。 本课程先修课程为:《普通心理学》、《教育学》、《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等。 本课程的教学时间安排是:每周2学时,计划教学周数17周,总课时数34学时,安排在第七学期。 本课程学分数为:2学分 二、学时分配表 三、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系统掌握运动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和方法,了解运动中的心理学问题,具备综合运用运动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解决体育运动实践的基本能力,培养对运动心理学课程学习的兴趣,提高体育人文素养,培养体育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 本课程各章的教学要求和知识考核点如下: 第1章运动心理学的性质与任务 本章回顾运动心理学发展的历史进程,讨论运动心理学的科学地位,分析运动心理学的研究方向和研究特点,介绍中国运动心理学当前的工作领域。 本章的主要知识点是:运动心理学史、运动心理学性质和任务、运动心理学的研究方向和特点。难点是:运动心理学的任务、运动心理学的研究方向。 第2章运动活动的感知过程 本章讨论了对于运动活动具有特殊意义的感知觉问题,包括动觉、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专门化知觉在运动活动中的作用以及知觉特性在训练和比赛中的意义。 本章的主要知识点是:空间知觉、时间知觉和运动知觉在运动活动中的意义,专门化知觉的特征、测量方法及培养手段,知觉的选择性、理解性、整体性和恒常性在训练和比赛中的意义。 难点是:动觉在运动活动中的意义。 第3章运动活动的记忆过程 本章讨论了运动记忆的特点、性质和作用。 本章的主要知识点是:短时运动记忆、长时运动记忆的特点及在动作学习过程中的意义,动觉表象和视觉表象、内部表象和外部表象的特点及在训练竞赛,组块的含义。 难点是:运动中短时记忆、长时记忆的特点,运动表象的特点及其在训练竞赛中训练。 第4章运动活动的思维过程 本章首先介绍对运动活动的思维过程进行传统研究的情况,然后介绍对运动活动的思维过程进行决策研究的进展。

《运动心理学》考试重点

第1章绪论 1. 运动心理学、体育心理学和锻炼心理学各自的侧重点 运动心理学:侧重研究竞技运动训练和比赛中的心理现象,特别是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过程中的心理状态和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对运动成绩的影响。 体育心理学:侧重研究体育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心理现象,特别是学生在运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特点和变化。体育心理学强调研究体育教育教学对学生心理成长和发展的作用 锻炼心理学:侧重研究体育锻炼过程中的心理现象。锻炼心理学集中研究体育锻炼对参与者的心理健康的作用 2. 运动心理学的性质、任务和影响其研究方向的因素(p15-17) 运动心理学的性质:作为心理学的分支,它是阐明体育运动的心理学基础、研究人在体育运动中心理活动的特点及其规律的科学。 运动心理学的任务: 1) 研究人在体育运动中心理过程的特点和规律以及人的个性差异与体育运动的关系 2) 研究体育活动对人的心理过程和个性特征产生的短期影响和长期影响 3) 研究掌握运动知识、形成运动技能、进行技能训练的心理学规律 4) 研究运动竞赛中人的心理状态问题 影响其研究方向的因素: 1) 运动项目的普及程度 2) 运动项目的性质 3) 进行实验控制的难易程度 3. 运动心理学之父:1923年,格里菲斯被称为美国运动心理学之父。1925年,他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运动心理学实验室 4. 社会促进效应:特里普利特是世界上第一个研究心理学问题的人,于1897年在《美国心理学杂志》上发表关于社会促进效应的论文。 第2章运动活动的动机 1. 动机的概念和分类 概念:推动一个人进行活动的心理动因或内部动力,对人的行为具有始发作用、指向作用好强化作用。 分类:①生物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②直接动机和间接动机③缺乏性动机和丰富性动机④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 内部动机:是指以生物性需要为基础,来源于主观内部的动机 外部动机:指以社会性需要为基础,来源于客观外部的动机 2. 动机的三个理论: 1) 成就需要理论:由默里提出的人的一种基本需要,指一种内化的、出人头地的愿望,反映了人们在个人目标和工作志向方面的差异。在任何有竞争或有评价、比较的场合,成就需要程度高的人都会尽力争取比别人做的好。 2) 认知评价理论:认为内部动机以人的能力需要和自我决策需要为基础,任何影响能力感和自我决策感的事件都可以影响人的内部动机。每一件事均有两种功能,即与自我决策感相

运动心理学

运动心理学 填空 1.心理学是研究行为和心理过程的科学。 2.结构主义把心理区分为三个心理要素,即感觉,表象和情感。 3.行为主义认为,心理学研究就是确定刺激—反应之间可以预测的关系。 4.美国的格里菲斯博士被认为是现代运动心理学的先驱,他是第一个系统地进行运动心理学研究的学者,亦被称为美国运动心理学之父。 5.心理学,体育科学与体育运动实践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被认为是运动心理学的科学方向、学派体系和职业化的基本要素。 6.弗洛伊德最初把人格划分为意识,前意识和无意识。 7.心理内核是人格的核心部分,也就是真正的自我,而不是自己希望他人认为的自我。 8.德国心理学家艾森克提出了两个最基本的人格维度,即内外向性和神经质,后来又加入了第三种特质:精神质。 8.阿尔波特把人格特质归纳为三类:即首要特质,核心特质和次要特质。 10.人格的各种特质都是先天和后天环境与学习相互作用的结果。 11.动机的产生取决于两个必要条件:一是个体的需要,又可以称作内驱力;二是行为的目标,又可以称作诱因。 12.按动机的来源可以把运动动机分为内部运动动机和外部运动动机。 13.按动机的指向性可以把运动动机分为直接运动动机和间接运动动机。 14.成就动机认为,在社会化过程中,人们获得了两种与成就有关的动机,一种是获得成功的动机,另一种是避免失败的动机。 14.维纳于1972年提出了归因的二维模式,这两个维度是稳定性和控制点。 15.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两个基本特点,它们相互联系,不可分割是同一注意的两个方向。 16.注意具有选择,维持,调节和监督功能。 17.大脑额叶在保证有意识。持久的集中注意中起着重要作用。 18.运动心理学家奈德弗认为注意包括方向和广度两个维度。 19.心理唤醒是个体对自己身心激活状态的一种主观体验和认知评价。 20.Spielberger将焦虑分为状态焦虑和特制焦虑两种。 21.个体在赛前出现的竞赛状态焦虑被称之为赛前状态焦虑。 22.倒U曲线理论是解释唤醒与运动表现关系的最著名的理论假设之一。这一理论假设源自耶克斯-多德森定律。 23.最佳功能区理论是由前苏联心理学家汉宁提出来的。 24.构成运动技能的两个主要因素是认知要素和运动要素。 25.运动技能学习的理论闭锁回路理论和图式理论。 26.一般把反馈分为内部反馈和外部反馈。 27.评价学习的效果,应该吧着眼点放在保持测试或者迁移测试。 28.体育运动不仅是身体的运动,而且也是心理活动,是身心统一的运动。 29.根据心理训练开展的时间,可将各种心理训练方法分为一般心理训练和临赛心理训练。 30.根据心理训练的目的和任务,可将各种心理训练方法分为心理过程训练和心理状态综合训练。 31.心理技能训练的基本步骤包括三个循序渐进的阶段:学习阶段,练习阶段和应用阶段。 32.一般心理训练是培养和提高运动员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

体育心理学讲课稿

1、体育心理学与运动心理学、锻炼心理学的异同是什么? 异:(1)体育心理学主要研究的目的是提高教育的效果,主要研究对象是不尽相同的。体育心理学的主要研究目的是提高教育学的效果,主要研究对象是学生,也包括教师。 (2)锻炼心理学主要研究目的是参与体育锻炼的前因和心理效应,其主要研究对象是大众,锻炼心理学侧重研究体育锻炼过程的心理现象。 (3)运动心理学主要研究目的是提高训练效果和比赛成绩,其主要研究对象是运动员也包括教练员。运动心理学侧重研究竞技运动训练和比赛中的心理现象,特别是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过程中的心理状态和变化。 同:第一,研究的对象是参与体育运动的人。第二,研究的内容涉及从事身体活动中的人的心理现象。第三,研究方法相同。 2、何谓体育心理学?基本研究任务是什么? 体育心理学是研究体育运动这一特定情境中的心里和行为的科学 体育心理学研究的基本任务有理论与实践两方面,理论任务是揭示体育活动与人的心理之间的关系,解释体育教学条件下动作技能的获得和发展的心理规律,以丰富普通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有关方面的内容。实践任务是直接为体育课。课外体育活动和体育竞赛服务,即为有效的进行体育教学、锻炼和竞赛提供科学的心理学依据。 3、体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有哪些? 实验研究法(实验室实验法、自然实验法、准实验法) 现场研究法 心理测量法 4、体育心理学多维性的含义是什么 体育心理学是一门包含多种学科的研究和实践领域,包含心理学的许多传统学科,如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认知心理学、教育心理学、临床心理学以及其他学科。这些学科的理论和方法都能从不同角度解释身体练习中的心理问题,应加以应用,同时也促进了体育心理学学科的发展。5、什么是反应时?包括哪两种? 反应时是指刺激的出现到第一反应开始时间所经历的时间间隔,又称反应时或反应的潜伏期. 反应时分为简单反应时和复杂反应时。 6、简述中国体育心理学的发展历史 中国体育心理学的发展历史分为两个阶段: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体育心理学和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体育心理学 7、中国体育心理学未来的发展方向 体育心理学、运动心理学和锻炼心理学的分工将会更加明确 运动心理学的专业领域将会进一步细化 体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趋向综合化 体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将会更加广泛 8、试述行为主义心理学理论、认知心理学理论、建构主义心理学理论和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在体育学习中的应用 行为主义心理学强调根据一定程序进行教学,可以随意塑造一个有机体的行为,提出学习者的思维最终必须用行为来解释,而这种行为是由外界引起并受外界影响和控制的。 认知心理学理论结构强调学习内容的基础性和呈现方式的多样性,注意建立学习内容的层级结构,重视发挥学生已有知识和技能的作用. 结构主义心理学理论强调多角度、多层次的进行体育学习,强调自上而下的学习策略,注意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新知识和新技能。 人本主义心理学重视学生的健康、全面和谐发展,重视意义学习,强调非认知因素的重要性、注

北京体育大学考博运动心理学试题

北体考博运动心理学试题 一、简答题(任选 2 题,每题 10 分,共 20 分) 1、简述空间知觉及在运动实践中的意义。 2、简述自生放松方法和渐进放松方法的差异。 3、简述教练员的强制影响力和自然影响力。 二、论述题(任选 2 题,每题 15 分,共 30 分) 1、试论认知评价理论的主要观点及在运动实践中的意义。 2、试论个人最佳功能区理论的主要观点及在运动实践中的意义。 3、试论采恩斯社会促进理论的主要观点及在运动实践中的意义。 2008年北体考博运动心理学试题 一、简答题(任选 2 题,每题 10 分,共 20 分) 1、简述运动知觉在运动实践中的意义。 2、简述警觉和警戒的差异。 3、简述伯克维茨的修正的挫折——攻击理论。 二、论述题(任选 2 题,每题 15 分,共 30 分) 1、试论主场效应及其影响因素在北京奥运会中的意义。 2、试论自我效能理论的主要观点及在运动实践中的意义。 3、试论焦虑方向理论的主要观点及在运动实践中的意义。

2009年北体考博运动心理学试题 一、简答题(任选 2 题,每题 10 分,共 20 分) 1、简述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的相互关系。 2、“大赛之前逛公园”使用的是哪种类型的比赛情绪调节方法?请简要介绍另外两种同类型的调节方式。 3、简述多维焦虑理论的主要观点及在运动实践中的启示。 二、论述题(任选 2 题,每题 15 分,共 30 分) 1、试论模拟训练的核心思想、主要作用和具体做法。 2、试论身体活动产生积极心理效益的原因。 3、试论团体凝聚力与运动成绩的关系。 2010年北体考博运动心理学试题 一、简答题(任选 2 题,每题 10 分,共 20 分) 1、简述动机的目标定向理论及其在体育运动中的意义与作用。 2、简述躯体焦虑与认知焦虑的区别及这种分类方法的作用。 3、简述解释表象训练机制的符号学习理论,并指出其不足之处。 二、论述题(任选 2 题,每题 15 分,共 30 分) 1、试述请依照费德勒关于有效领导的权变模式,谈谈如何做好一个球队的主教练。

运动心理学(2)

运动心理学 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2.记忆:是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过程。(记忆的三个过程) 3.动机:能引起并维持人的活动,将该活动导向一定目标,以满足个体的念头、愿望或理想的心理动因或内部动因。 4.成就需要:是指一种内化的、出人头地的愿望,反映了人们在个人目标和工作志向方面的差异。 5.应激:是指人和动物在经历和体验某种过度情境是产生的生理和心理的过程。 6.唤醒:指有机体总的生理性激活的不同状态或不同程度。 7.焦虑:指由于不能克服障碍或不能达到目标,而体验到身体和心里的平衡状态受到威胁,形成的一种紧张、担忧并带有恐惧的情绪状态。 8.优势反应:是指那些习惯性的、唤醒水平升高时极易诱发出的行为反应。 9.归因:是指给行为归结原因。 10.基本归因偏差:指观察者倾向于把行为者本身看作是其行为的原因,而忽视了外在因素可能产生的影响。 11.可控性:是指归因时对原因是否可控或在多大程度上可控的认识。 12.自我效能:是指一个人相信自己具备完成一项指定任务、达到一个预设目标或克服一个前方障碍的潜力或能力。 13.运动自信:是个体对通过自己所具有的能力在竞技运动中获取胜利的信念和确信程度。 14.特质运动自信:是指个体通过常对其具有的能力在竞技运动中获取成功的信念和确信程度。 15.状态运动自信:是指个体在某一时刻对其具有的能力在竞技运动中获取成功的信念和确信程度。 16.动觉:负责将身体运动的信息传入大脑,使个体对身体各部位的位置和运动有所觉知。 17.视觉:是个体辨别外界物体的明暗、颜色和形状等特性时,通过眼睛、视传入神经和视觉中枢产生的对波长为380~740毫微米的电磁辐射产生的感觉。 18.听觉:是个体对声波物理特性的反映,是通过耳朵传入神经和听觉中枢对频率为20~20000赫兹的声音刺激产生的感觉。 19.触压觉:是由非均匀分布的压力在皮肤上引起的感觉,分为触觉和压觉。 20.平衡觉:是人体做加速度或减速度直线运动或旋转运动时,通过内耳的前庭器官引起的感觉。 21.空间知觉:是对物体空间特性的反映,包括形状知觉、大小知觉、深度知觉、方位知觉与空间定向。 22.遗忘:识记过的内容,既不能回忆也不能再认或发生错误的回忆和再认。 23.前摄干扰:是指学习的材料对记忆后学习的材料所发生的干扰作用。 24.热身损耗:已经掌握的运动技能在间歇后不能立刻回复到原有表现水平的现象。 25.连续技能:是指组织方式上没有明确的开始和结束的动作技能,通常指那些具有重复或韵律性质,持续若干分钟以上的动作技能。 26.分立技能:是指组织方式上有明确的开始和结束的动作技能,通常持续时间非常短暂。 27.表象:指事物不在面前时,在头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 28.组块:是指在短时记忆的短暂时间中,个体对彼此分离的刺激。 29.问题解决:个人应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经过相应的心理历程,从问题的起点状态到达目标状态的过程。 30.决策:即作出选择的过程。 31.创造力:是指立异、改造和发明的能力。 32.注意分配:指在同一时间内将注意指向不同对象,其基本条件是熟练的技能技巧和大脑皮层正常的兴奋性。 33.警觉:是指在相对较短的时限内在一定环境中觉察特定的、不能预期出现的事件的准备状态。 34.警戒:是指在相对较长的时限内在一定环境中觉察特定的、不能预期出现的事件的准备状态。 35.心理不应期:在相继给予两个刺激并对两个刺激分别产生反应时,如果两个刺激间隔时间短,第二个反应的时间就延长。 36.心理训练(狭义):是采用特殊手段使受训者学会调节和控制自己的心理状态并进而调节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过程。 37.目标设置:是指对动机性活动将要到达的最后结果进行的规划。 38.任务定向:是强调纵向的自己与自己相比、注重个人努力、以掌握技能、完成文物为目标的心里定向。 39.自我定向:是强调横向的自己与自己相比,注重社会参照,已超过他人为目标的心里定向。 40.放松训练:是以暗示语集中注意,调节呼吸,使肌肉得到充分放松,从而调节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的过程。 41.表象训练:是在暗示语的指导下,在头脑中反复想象某种运动动作或运动情景,从而提高运动技能和情绪控制能力的过程。 42.暗示训练:是利用言语等刺激物对人的心理施加影响,并进而控制行为的过程。 43.角色定位:是指运动员比赛前和比赛中对自己、队友、对手之间关系的认识倾向,它直接左右着运动员判断自己的比赛表现正常与否,影响着运动员的自信心和比赛应变能力。 44.身体调节:指通过改变身体状态调节情绪,包括表情调节、呼气调节和饮食调节等。 45.团体凝聚力:是指团体成员之间心理结合力的总体。 46.领导:是指引、影响或控制个人或组织,以实现某种目标的行动过程。 47.观众效应,是指有他人在场时,操作成绩产生的变化。 48.攻击:有意识地使他人身体和心理受到伤害的行为。 49.暴力:是指极端的、严重的攻击行为。 50.独立标志:1923年,格里菲斯在美国伊利诺斯大学开设了世界上第一个运动心理学课程,1925年,他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运动心理学实验室。 51.二维归因理论:认为人们对成功与失败的解释有以下4个方面:能力高低、任务难易、努力大小和幸运与否。这四个方面构成了两个维度:内外控和稳定性。 52.阿尔波特将人格分为共同特质和个体特质,个体特质是某个特定的个体所具有的那些特质。 53.卡特尔的16种人格因素:乐群性、聪慧性、稳定性、持强性、兴奋性、有恒性、敢为性、敏感性、怀疑性、幻想性、世故性、忧虑性、实验性、独立性、自制性、紧张性。 54.艾森克的三维人格:内外向、神经质、精神质。(ENP) 55.操作思维中有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的成分参与,有过去的知识经验作为中介,有明确的自我意识的作 56.用。 57.运动心理学的研究方法:1.实验研究法2.现场研究法3.心理测量法 58.我国运动心理学的研究:1.分工更加明确2.专业领域细化3.研究方法综合化4.研究内容更加广泛 59.运动心理学的主要任务:1.研究人在体育运动中心理过程的特点和规律以及人的个性差异与体育运动的关系。2.研究体育活动对人的心理过程和个性特征产生的短期影响和长期影响。3.研究掌握运动知识、形成运动技能、进行技能训练的心理学规律。4.研究运动竞赛中人的心理状态问题。 60.需要的种类:1.生理需要2.社会需要3.物质需要4.精神需要 61.成就需要高的人的特点:1.在儿童时期经历过来自父母的高成就压力2.选择既不过低也不过高的生活3.从事风险大且责任重大的职业62.☆直接动机——活动过程本身;间接动机——活动结果 63.如何培养和激发运动动机1.满足运动员的各种需要2.合理运用强化手段3.因人因时因地而异,直接激发动机4.变化训练比赛环境,间接激发动机5.给予自主权,培养责任心6.因材施教区别对待 64.如何因人而异以直接激发动机:1.依从方法2.认同方法3.内化方法 65.唤醒的表现:1.电脑唤醒2.行为唤醒3.植物性唤醒 66.自我效能对行为的作用:1.影响人的行为选择2.影响在困难状况下的坚持性3.影响面临任务时的准备和努力程度4.影响人们在预期和实际处理问题时的思想方法和情绪反应 67.如何培养自信:1.注意可控因素2.想象成功情景3.积极语言暗示4.发现尺短寸长5.夸大外部动作6.创设原有环境7.集体相互鼓励8.演示水杯实验 68.对外界物体运动速度的知觉受以下条件制约:1.运动物体的形状大小与速度知觉成反比。2.运动物体的形状大小与速度知觉的下阈限及上阈限成正比。3.在一定范围内,光线亮度与速度知觉成正比。4.运动背景条件也会影响速度知觉。5.物体或动作的运动方向对速度知觉有影响。6.知觉者的主体状态对速度知觉也有影响。 69.专门化知觉的特点:1.专门化知觉的具有综合性2.专门化知觉的具有专项性3.在所有运动项目中,动觉都是专门化知觉的主要因素70.运动活动与知觉基本规律的联系1.运动活动与知觉的选择性2.运动活动与知觉的整体性3.运动活动与知觉的理解性4.运动活动与知觉的恒常性 71.运动直觉的性质:1.快速性2.直接性3.或然性4.情境性5.信息受限性 72.注意对运动活动的影响:1.特质注意和状态注意2.注意能力的个体差异3.焦虑唤醒与注意过程的相互关系 73.设置目标需要注意的问题:1.对目标的接受和认同2.及时反馈,了解结果3..目标的公开化4.目标的多极化 74.运动员受伤后的悲伤反应过程:1.第一阶段:否认2.第二阶段:愤怒3.第三阶段:讨价还价4.第四阶段:抑郁5.第五阶段:接受与改造75.哪些心理学手段有助于促进损伤的康复:1.与受伤的运动员建立亲密的关系2.传授损伤与康复过程的知识3.教会特殊的心理应对技能4.教会怎样应对伤病的复发5.建立社会支持系统6.向其他受伤的运动员学习 76.影响团体凝聚力的因素:1.领导方式2.目标整合3.志趣一致4.心理相容5.成员互补6.外界压力7.内部竞争8.团体规模9.团体稳定性77.勒温的分类:1.专业型领导2.民主型领导3.放任型领导 78.李克特的分类:1.剥削式的集权领导2.慈善式的集权领导3.协商式的集权领导4.参与式的集权领导 79.教练员的影响力类型:1.强制影响力2.自然影响力 80.攻击行为的种类:1.敌意性攻击2.工具性攻击 81.人为什么会攻击:1.本能2.社会学习3.道德水平4.挫折诱发 82.怎样帮助运动员和观众减少攻击行为: 83.1.帮运动员:a.应该给年轻的运动员树立非攻击性但十分有效的果敢行为的榜样。b.参与攻击的运动员必须受到严厉的惩罚。c.参与攻击的运动员所受到的惩罚必须超过他从攻击中获得的好处。d.对于参与攻击甚至听任运动员参与攻击的教练员,应该予以解雇,或者审查、暂停其执教

运动心理学复习提纲

运动心理学复习提纲 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和动物的心理现象(主要是人类心理现象),包括认知、情绪和动机以及能力和人格(个性心理特征)三大方面,及其对行为之影响的科学。 心理学研究对象:个体心理 1.心理过程 1)认识过程:感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 2)情感过程:人对事物的态度体验过程 3)意志过程:控制行为、克服困难的过程 2.个性差异 1)个性心理倾向性:需要、兴趣、动机、理想和世界观等 2)个性心理稳定性:能力、气质和性格 3)自我意识:人对自身的觉知与体察:自我认识、体验、控制 ●运动心理学:研究体育运动活动中心理现象的发生、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 运动心理学研究内容: 研究人在体育运动中的心理过程及人的个性与体育运动的关系 研究体育活动对人的心理过程和个性特征产生的短期影响和长期影响 研究掌握运动知识、形成运动技能、进行技能训练的心理学规律 研究运动竞赛中人的心理状态问题 ●运动心理学的研究领域: 1.竞技运动领域:心理评定,心理选材,心理训练 2.体育教育领域:掌握运动技能,增进心理健康 3.大众健身领域:体育锻炼动机,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 ●动机:推动一个人进行活动的心理动因或内部动力。 ●动机作用:动机对人的行为具有起动、调节、维持和制止的作用。1.选择行为的定向功 能2.激发行为的始动功能3.促进行为的强化功能4.持久行为的维持功能

●动机理论: 1.认知评价理论:每一事件均具有两种功能,即与自我决策感相关的控制功能和与能力感 相关的信息功能。 2.自我效能理论:指一个人对自己能否成功地完成一项任务所持的信心和期望,或者对自 己成功地完成一项任务所具备的潜能的认识。 3.目标定向理论:分为任务定向和自我定向。前者关注自己完成任务的情况,后者关注自 己与他人相比的成绩。 ●运动动机的培养和激发: 一、满足运动员的各种需要 二、合理运用强化手段 三、因人因时因地而异,直接激发动机 四、变化训练比赛环境,间接激发动机 五、给予自主权,培养责任心 六、因材施教,区别对待 ●唤醒:指有机体总的生理性激活的不同状态或不同程度。 ●焦虑:指由于不能克服障碍或不能达到目标,而体验到身体和心理的平衡状态受到威胁, 形成的一种紧张、担忧并带有恐惧的情绪状态。 成分:生理唤醒;情绪体验;威胁、不确定性、担忧的认知表征 原因:三不知,不知道即将发生什么,不知道别人期望自己做什么,不知道最好的行动方针是什么 分类: 状态焦虑:一种短暂的情绪状态,特点是由紧张和忧虑所造成的一些可意识到的主观感受,也是高度的自主神经系统的活动。 特质焦虑:一种人格特征,即在各种情境中产生焦虑反应的情绪倾向和行为倾向。 躯体焦虑:焦虑的生理特征,直接由自发的唤醒引起,通过心跳加快、呼吸急促、手心出汗、肠胃痉挛以及肌肉紧张表现出来。 认知焦虑:焦虑的认知特征,由对内外刺激的评价引起,是含有担扰性视觉表象成分的一种不愉快感受。

体育心理学概论参考答案

第一章体育心理学概论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体育教育教学 2.竞技运动训练和比赛 3.体育锻炼 4.体育教育教学竞技体育和大众体育 5.身体心理 6. 20世纪50年代前和20世纪50年代后 7.“社会促进” 8.运动心理学实验室 9.实验运动心理学家、教育运动心理学家和临床运动心理学家 10.1965 11.体育心理学 12.1980 13.临床运动心理学和教育运动心理学 14.正常行为和超常行为 15.异常行为 二、单选题 1.C. 2.A. 3.C. 4.D. 5.A. 6.A. 7.D. 8.C. 9.B. 10.B. 11.A. 三、多选题 1. 2. 3. 4. 5. 6. 7. ABCD 8. 9. 10. 11. 13. 14. 四、匹配题 1.请用连线将下面的几个研究领域与所需解决的主要相关问题连在一起。 发展运动心理学 个性运动心理学运动员的心理障碍 教育运动心理学运动技能的学习与记忆过程 临床运动心理学

认知运动心理学锻炼中心理问题 运动损伤心理学运动员的风格和思想对运动表现的影响 锻炼心理学心理和行为的生理机制 体育社会心理学运动员思考的内容对运动表现的影响 运动心理生理学运动损伤的心理致因 2.请用连线将下面的年份与体育心理学发展史发生的重大事件连在一起。 1898年 Griffith建立了第一个运动心理学实验室 1967年高级应用运动心理学学会成立 1987年国际运动心理学联合会成立 1925年 Tripkett进行了第一个运动心理学的实验 1969年北美运动和身体活动联合会出来 1985年加拿大心理技能学习和运动心理学联合会成立 1965年美国心理学会第47分会(锻炼和运动心理学)成立 五、判断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六、简答题 1.体育心理学、运动心理学和锻炼心理学各自的研究侧重点是什么? 答:体育心理学侧重研究体育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心理现象,特别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特点和变化。运动心理学侧重研究竞技运动训练和比赛中的心理现象,特别是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过程中的心理状态和变化。锻炼心理学侧重研究体育锻炼过程中的心理现象。 2.本书取名为“体育心理学”基于哪些方面的考虑? 答:本书取名体育心理学,具有几个方面的考虑:首先,本书所讲的“体育”是指广义的体育,包括体育教育、竞技体育和大众体育,因此,与广义体育这一概念相对应,体育心理学所研究的问题就涵盖了体育教育、竞技体育和大众体育领域中的心理学问题。其次,虽然体育心理学、运动心理学和锻炼心理学,特别是体育心理学和运动心理学的研究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但这三个学科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际上尚未完全独立,甚至名词使用上也未作严格的区分,互用概念的现象比较多见。第三,考

运动心理学复习题-血液

第三章:血液 名词解释 1.红细胞压积P62:红细胞压积(红细胞比容):指红细胞在全血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 2.内环境P56:细胞在体内直接所处的环境即细胞外液,称之为内环境。 3.渗透压P58:指溶液具有的吸引水分子透过半透膜的力量。血液的渗透压一般指血浆渗透压。 4.溶血P58 :在低渗NaCl溶液中,由于水分进入红细胞内过多,引起膨胀,最终破裂,红细胞解体,血红蛋白被释放,这一现象总称为红细胞溶解,简称溶血。 5.碱储备P59:血液中缓冲酸性物质的主要成分是碳酸氢钠,通常以每100毫升血浆的碳酸氢钠含量来表示碱贮备量。 6.等渗溶液:正常人体温在37。C时,血液渗透压约在5800mmHg,以血浆正常渗透压为标准,与血浆正常渗透压近似的溶液称为等渗溶液 6.运动性贫血P62:经过长时间的系统的运动训练,尤其是耐力性训练的运动员在安静时,其红细胞数并不比一般人高,有的甚至低于正常值,被诊断为运动性贫血。由于运动员血容量增加与红细胞量增加相比在很大程度上是以增加血浆量为前提,所以血细胞容量的相应指标如红细胞数、红细胞压积、血红蛋白含量等比一般人有降低的趋势。虽然单位体积的红细胞数和血红蛋白量不高,但红细胞总数和血红蛋白总量较高。 简答题 1.试述血液的组成与功能.P55;P56 答:血液的组成:血液是一种粘滞的液体,有血细胞和血浆组成。血细胞也称血液的有形成分,包括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血浆是血细胞以外的液体部分,血浆除含有大量的水分外,还含有多种化学物质、抗体和激素等。 血液的功能:(一)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作用 血液能维持水、氧和营养物质的含量;维持渗透压、酸碱度、体温和血液有形成分等的相对稳定。这些因 素的相对稳定会使人体的内环境相对稳定。 (二)运输作用

运动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及其特征

运动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及其特征 摘要:运动心理学是一门交叉学科,为适应体育运动的需要而产生的一门应用 学科。其研究方法主要来源于它的母科学———心理学方法的一般研究方法。通 过文献资料法对运动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以及运动心理学研究方法的特征(研 究方法多元化、研究技术科技化、研究模式本土化)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运动心理学;研究方法;特征 法国著名学家笛卡尔曾经说过:“方法学的知识是最有用的知识”。因此,研究 方法是各个学科研究发展的重要命脉。运动心理学的母科学——心理学,之所以 能够进入科学的殿堂,主要归因于研究方法的突破,其研究方法的发展推动了心 理学的不断深入。研究运动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较为丰富: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测量法等,其中,实验法和测量法运用较多。 1 运动心理学研究方法 1.1 实验法 实验法是心理学研究中的重要方法,与其他研究方法相比,实验法更能够检验 因果关系、探索事物之间的规律。实验法是研究人员根据课题所规定的目的,利 用仪器设备,人为的控制和干预研究对象,排出干扰因素,突出重点,在有利的 条件下观察实验对象。 1.1.1定性实验与定量实验 依据对收集到数据解释方向的不同,将运动心理学实验法分为定性实验和定量实验。定性实验是判断研究对象具有哪些性质,并判断某种成分、结构或鉴别某种 因素是否存在,以及某些因素之间是否具有某种关系的一种实验方法为了判定现 象间是否有联系、某一现象是否反映心理本质,需要运用定性实验。哈德曼对运 动员人格特征的研究、Cox对锻炼动机的研究等都属于定性研究。定量实验主要 用观察、实验、调查、测量、统计等方法研究、分析现象,对实验的严密性、客 观性、价值中立都提出了严格要求,以求得到客观事实。定量实验需要借助仪器 设备来进行,仪器的精确度和研究人员的操作技术都会影响实验的结果,例如Ziv 和Lidor借助眼动技术研究安静和干扰情境中不同注意指导语对闭锁性运动———高尔夫推杆任务成绩及其眼动行为的影响。在心理现象中都存在质和量两种表现 形式,所以,定性和定量不能够分开,定性的前提是定量,定量体现定性。因此,心理研究可以通过两种方法来实现,一种是应用定量方法将心理现象按照一定的 规则进行量化,通过逻辑推理达到对心理现象的认识。第二种是应用定性的方法 达到对心理现象的认识。 1.1.2现场实验与实验室实验 根据实验所处情境的不同,可将运动心理学分为现场试验和实验室实验。现场 实验室在真实的情境下,尽可能的控制无关变量,通过控制自变量来观察因变量 的变化,从而揭示变量间因果关系的实验方法。如当研究温度对运动员的影响时,研究者就不能让运动员处于对温度严格控制的实验室中。同样,现场实验也有其 不足之处,由于他是在真实的情境中进行的,比不上易于控制的实验室,而且实 验的结果有时候不够精确,严谨。 实验室实验是借助各种仪器、设备对实验条件进行严格的控制,不仅能搜集被 试的外部反应,而且也能精确的记录到被试内部的生理反应。实验室实验的优点 在于通过对条件的控制,使运动中的心理现象得以重现。另外,实验室实验对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