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各种主控芯片架构简介

物联网各种主控芯片架构简介
物联网各种主控芯片架构简介

物联网五种主控芯片架构简介

人工智能芯片

中兴事件引起了全球的轰动,大家的目光聚集在服务器、计算机、存储底层芯片技术缺乏之上。紫光等国产芯片供应商股票应声上涨。

此次事件反应出了我国在芯片及其产业链上较为薄弱;毕竟PC时代,我们起步时间太晚。不过在随即到来的物联网(芯片)时代,我们还是有希望实现弯道超车的。物联网芯片作为万物互联的重要部分之一,包含安全芯片、移动支付芯片、通讯射频芯片和身份识别类芯片等芯片产业,预计2020年我国物联网规模将达1.5万亿。接下来就随着蓝牙模块厂家云里物里一起来看下物联网主控芯片的几种架构。

国内外巨头纷纷布局物联网芯片

物联网光明的市场前景和尚未定型的IoT主控芯片架构市场,引得国内外巨头纷纷发力,抢占制高点。

国外方面,英特尔早在2014年便发布基于x86的名为爱迪生(Edison)芯片,紧接着2015年推出基于x86的居里(Curie)芯片;高通自然也不甘停滞于移动领域,于2016年首发基于自己Krait300架构骁龙600E和410E物联网芯片,Krait300架构是基于ARM V7指令集的,性能介于ARM设计的A9、A15架构之间;三星也于2015年便发布Artik1、5、10三款物联网芯片,均基于ARM架构。此外,谷歌、AMD、英伟达等巨头也纷纷研发物联网芯片。

国内市场,联发科在2015年便推出基于ARM v7架构物联网芯片MT2503,已广泛用于共享单车领域,并于今年与微软达成协议,合作推出首款AzureSphere芯片MT3620;华为海思于2016年9月推出首款正式商用物联网芯片,其Boudica120、150芯片也于2017年下半年大规模出货,均基于ARM架构;此外,中芯国际、华虹宏力、台积电、展讯、华润微、联芯科技等厂商也纷纷布局物联网芯片市场。

物联网芯片架构

万物互联的前提是智能终端设备与传感器的连接,其应用场景和特性使得物联网芯片偏向低功耗和高整合度,低功耗使得开发人员能够为功耗受限设备增添功能,同时保持芯片尺寸,扩大应用可能性。添加高集成度的元件可实现芯片的即插即用,简化应用开发,方便设备更新换代,便于产品快速推向市场。

由于物联网应用特点和场景需求,高效、精简的指令集和低功耗的芯片是更好的选择。因此究竟什么架构会是适合物联网专用芯片呢?

1、ARM架构

随着智能手机的发展,ARM构架在这几年算是大放异彩,ARM是RISC微处理器的代表作之一,最大的特点在于节能,广泛的在嵌入式系统设计中被使用,甚至很多人心中默认的

物联网芯片就是ARM构架。

目前市面上芯片架构主要以x86和ARM为主。相比基于复杂指令集的x86架构,ARM 架构由于采用精简指令集,其芯片更为精简、功耗更低,而物联网的特性和应用场景又要求其使用的芯片必须考虑功耗和集成度,这使得基于ARM架构的物联网芯片在万物互联的时代占据着先天优势。

事实也正是如此,如上文提到的高通600E和410E物联网芯片、华为Boudica120和150物联网芯片以及三星Artik1、5、10三款物联网芯片,均基于ARM架构,联发科采用ARM v7架构的MT2503物联网芯片已广泛用于共享单车领域。

2、x86

面前市面上基于x86架构的物联网芯片恐怕只有英特尔一家,其2014年和2015年推出的Edison、Curie均基于x86架构。或许是意识到x86架构在物联网时代的无奈,英特尔后继针对物联网开发的芯片虽仍然基于x86架构,但在内部精简系统指令并对耗能问题进行控制,这样的做法也变相承认了x86架构在物联网时代走不通。

于是Intel宣布斥资167亿美元,以每股约54美元的价格收购全球第二大FPGA厂商Altera(阿尔特拉),这是Intel成立47年以来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收购。本次Intel的收购对应的估值高达35倍,这在半导体领域已经非常罕见。

Intel收购Altera,主要基于三方面考虑:

第一、IBM与全球第一大FPGA厂商Xilinx合作,主攻大数据和云计算方向,这引起Intel 的巨大担忧。Intel已经在移动处理器落后,大数据和云计算领域不能再落后。Intel此次与Altera合作,将开放Intel处理器的内部接口,形成CPU+FPGA的组合模式。其中FPGA用于整形计算,cpu进行浮点计算和调度,此组合的拥有更高的单位功耗性能和更低的时延。

第二、IC设计和流片成本。随着半导体制程指数增长,FPGA在物联网领域将替代高价值、批量相对较小(5万片以下)、多通道计算的专用设备替代ASIC。同时,FPGA开发周期比ASIC短50%,可以用来快速抢占市场

第三、Intel收购Altera其实是看好物联网领域的机会。之前FPGA的主要作用之一是用于原型设计,先用FPGA做功能验证然后用ASIC流片,是为了在节约成本的情况下更好的设计ASIC。但是随着FPGA自身的性能、能力与可实现逻辑的复杂度的不断提升,现在FPGA 在高性能、多通道计算领域可以直接代替一些部分分ASIC和和DSP来使用,主要原因三点:并行运算、硬件结构可变、运行中可以更改。

3、FPGA

物联网的特点之一便是场景应用的多样性,这要求物联网芯片功能不必复杂,但需满足不同场景的开发需求。FPGA的出现为物联网芯片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其可编程设计优势能帮助开发者缩短研发时间,从硬件结构的改变来适应算法的要求,以满足物联网多样性的定

制化需求。

FPGA主要应用于视频、工业、通信、汽车等领域,因为这些领域一般表现为芯片使用量少、应用差异化严重、功能没有完善、功耗要求不高、性能要求稳定可靠等特点。但是对于消费类应用领域而言,首要考虑的因素是价格和功能。

价格最便宜的FPGA也高于其他芯片的好几倍,例如xilinx的FPGA价格最少是在10美金以上。除价格之外,FPGA的功耗至少比主控芯片高一个数量级以上,几乎不可能应用在可穿戴式设备这种领域中,而用在一些高端的消费类市场应用较多,如高端电视机、中央空调等。

国际大厂的态度基本上都是不看好FPGA在消费类智能硬件中的应用,价格和功耗是最大的挑战。

虽然功耗和价格并不占优势,但是在定制化需求提升的情况下,FPGA可编程、端口灵活的优势就变的尤为重要。

4、RISC-V

除ARM外,基于精简指令集另一架构便是RISC-V。

RISC-V是一款基于精简指令集袁泽创建的开源指令集架构(ISA),从2010年开始RISC-V 架构出现到现在,它正在以开源(免费的)优势快速成长。基于RISC-V的芯片企业不断出现,面向物联网、人工智能、嵌入式等市场开放,与封闭的商业ISA表现出极大活力。

RISC-V指令集的设计考虑了小型、快速、低功耗的现实世界实现,但没有对特定微架构风格的过度架构。此外,RISC-V的另一大优势便是开源,这也意味着厂商无需花钱去购买ip,模块化也使得用户可根据需求自由定制,配置不同的指令子集。

据了解,目前特斯拉已加入RISC-V基金会,并考虑在新款芯片中使用RISC-V设计。西部数据和英伟达(NVIDIA)已宣布,计划在部分产品中引入这种新的芯片设计。

尽管以现在仅有8年历史的RISC-V架构挑战ARM还有一定难度,但是它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方向。面对物联网平台快速成长,物联网应用大爆发的千载难逢的成长期,开源的RISC-V架构带来更低成本的芯片,必定会吸引一部分对成本敏感的IOT企业,其更好的灵活性也会带来定制化芯片的可能。

当然RISC-V目前还只是微处理器,对于Unix级应用处理器而言还需要更长的时间去实现应用。就目前市场来看,Intel主宰了数据中心领域,ARM主宰移动领域。而对于即将到来的物联网时代,生态链还处于新兴状态,更低的成本和更自由的设计应用对于RISC-V来说也许会迎来大爆发的机遇。

5、ASIC

ASIC芯片的优势是运算能力强、规模量产成本低,但开发周期长、单次流片成本高,主要适用于量大、对运算能力要求较高、开发周期较长的领域,比如大部分消费电子芯片和实验。

相较ASIC来说,FPGA的功耗比较大,成本优势也不足以支撑高性价比的物联网,因此,目前针对边缘云计算的最新应用方案,ASIC的选用性更强。

ASIC可以依照产品需求的不同而定制化成不同的集成电路,虽然相比FPGA,ASIC性能更高、功耗更低,但其灵活性并没FPGA好。如今年7月底,谷歌便发布了ASIC芯片Edge TPU,旨在补充谷歌云的TPU芯片,进一步完善物联网市场。

总结

物联网芯片已成为国内外巨头眼中的香饽饽,英特尔x86架构统治PC芯片20年,ARM 架构制霸移动通讯芯片,已经到来的物联网时代,ARM架构或者x86架构还能延续辉煌吗?

中兴解禁说明,全球电子产业属于一个生态,企图仅仅通过控制某一个环节,比如芯片来控制整个生态,是不现实的。而且由于是生态系统,相互之间也是控制和制约的,再加上芯片的需求根据应用领域各异,没有一个能包打天下。

目前情况来看,既要从整体生态的角度去分析和布局物联网技术,需要在关键技术上,强化自身实力,打造创新壁垒。

本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IoT平台的三种架构

IoT平台的三种架构 现在所有的云端的物联网平台和设备之间的通讯,本质上都是建构在TCP/IP协议之上的,只是对数据包的再封装而已,基于此我们可以是用WiFi,4G来实现设备和云平台的通讯,不过设备与设备之间的通讯,可以有3G/4G,WiFi,Bluetooth等,下面iBeacon厂家云里物里科技介绍这几种常用的通讯架构。 1、基于移动3G/4G通讯 基于移动3G/4G通讯 此架构是最简单的架构,设备就如同我们的手机,基于移动通讯来上网,其主要需要考虑如下几点: (1)每个设备都需要一个SIM卡; (2)数据流量问题,这种架构完全是走数据流量的,因此将会产生流量费用,这都是要考虑的;

(3)通讯质量问题,这完全依赖于移动服务商的网络覆盖状况,就如同我们手机一样,在有些环境下是没有信号的,也就没办法收发数据。 2、基于Wifi局域网 基于移动Wifi或者有线局域网通讯 此架构,适合于所有的物联网设备都是运行在一个局部环境中,设备通过Wifi 或者有线连接到路由器,而由路由器统一连接的物联网服务器,就如同我们家中装一个Wifi路由器上网一样的架构,需要注意的是: (1)功耗问题,对于使用WiFi接入的设备,最好不要使用电池供电,因为Wifi 的功耗比较大;

(2)干扰问题,部署此种架构,一定要考虑是否有干扰源,如电磁干扰,可以考虑采用工业级的无线路由器,一般抗干扰能力比较强。 3、基于蓝牙通讯 一般的基于蓝牙的物联网,会考虑通过蓝牙网关来部署。 基于Bluetooth 蓝牙由于其点对点的通讯方式,所以要考虑如下问题: (1)蓝牙网关的容量问题,也就是一个蓝牙网关能接入几个蓝牙设备,这取决于蓝牙网关中使用了多少个蓝牙设备;

物联网要与大数据结合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696825512.html, 物联网要与大数据结合 作者: 来源:《中国计算机报》2015年第25期 物联网是IBM下一个期待收获的大市场。今年3月,IBM宣布,将在未来四年投资30亿美元打造一个全新的物联网业务部,并创建一个基于云计算的开放平台,帮助客户和生态系统中的合作伙伴构建物联网解决方案。 很多人熟知的IBM倡导的智慧地球(Smarter Planet)和智慧城市(Smarter Cities),其实就是建立在企业中实际应用的物联网的基础之上,包括水资源管理、零售业优化、客户忠诚度管理、交通拥堵管理等一系列解决方案。现在,IBM又将物联网与大数据联系在一起,希望将企业与物联网的数据进行深度融合,从而帮助企业做出更好的决策。 在近日举行的亚洲消费电子展上,IBM大中华区首席执行总裁钱大群以“创造无限可能”为主题,分享了IBM关于物联网的洞察、战略和成果。 IBM统计,当今世界上拥有超过90亿台互联的设备。而在这些设备生成的数据中,90%的数据从未被分析或采取过任何处理措施,多达60%的数据在生成后几毫秒内就失去了价值。在进入物联网3.0阶段后,物联网最大的变化是与云计算、大数据技术进行深度融合。钱大群表示,数据分析技术的发展将会对物联网产生巨大的影响。IBM的云计算、大数据分析技术将为物联网带来新的活力与价值,进而带动整个行业的创新、变革与转型。 在亚洲消费电子展上,IBM展示了在政府、电子、汽车、能源制造、零售、通信、医疗健康等领域的物联网成功实践,尤其是在车联网方面的新进展让人印象深刻。举例来说,IBM 助力福田雷沃国际重工股份有限公司打造基于车联网模式的营销与售后服务体系,全面提升其研发和生产能力。IBM还与法国汽车制造商标致雪铁龙合作,共同开发车联网服务设备,将车辆与商店、服务体系和城市运输网络完美结合起来。 IBM大中华区全球企业咨询服务部汽车及工业产品行业总经理王涛表示:“物联网对于中国制造行业的意义重大。物联网通过传感器、各种各样的终端设备把所有企业甚至整个社会的生产经营活动全部变成数字化,并将数字化信息通过大数据分析转化为商业洞察力,发掘新的商业机会和价值,从而彻底改变现行的商业运行模式。” 在物联网方面,IBM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在理念和技术方面,IBM提 出“智慧地球”理念时已经在讲物物相联和智能化,在物联网技术上有长时间的积累;第二,从战略决策层面看,IBM将物联网与自己所擅长的大数据、云计算、移动计算、安全方面的技术和经验相结合,并成立了专门的物联网业务部门;第三,从产品和服务方面看,IBM可以提供从芯片设计到上层应用的全面的物联网解决方案和服务,并结合各行业用户的需求,提供了行业最佳实践。

物联网三大应用场景

物联网三大应用场景 上期专栏把物联网应用分为三大类:RFID相关应用、基于传感网络的应用,以及M2M两化融合相关应用,同时也 描述了物联网典型的“管、控、营一体化”功能化应用场景。本期将从技术架构角度分别描绘三大类应用的典型场景。 物联网和智慧地球理念能够得以实现的原因,是因为世 界早已经迈入了3I时代(IBM提法),即Instrumented(工具植入化,40亿手机用户,300亿RFID,庞大的传感网络和工业信息化系统等), Interconnected(互联化),和Intelligent(智能化),我们只需要“百尺竿头,更上一步”就可以实现5A化(anywhere-任何地点, anything-任何事物, anytime-任何时间, anyway-任何方式, anyhow-任何原因)的物联网世界。图1中描述的这个宏观的应用场景对三大类物联网应用都适用,但从更深层的技 术架构来说,三大类应用存在业务细节上的差别,下面分别细述。 “1”代表客户端,可以是PC,PDA等,坐落在美洲;“2”代表运行在“云”服务器上的SaaS或非SaaS信息系统,坐落在非洲;“3”代表末端,可以是任何智能物件,坐落在亚洲。

基于RFID的物联网应用架构 电子标签可能是三类技术体系中最灵活的能够把“物”改变成为智能物件的,它的主要应用是把移动和非移动资产贴上标签,实现各种跟踪和管理。按瑞士ETH Fleisch教授的划分,RFID是穿孔卡、键盘和条码等应用技术的延伸,它比条码等技术自动化程度高,但它们都属于提高“输入”效率的技术,也都应该属于物联网应用技术范畴。Auto-ID中心的EPCGlobal体系就是针对所有可电子化的编码方式的,而不只是针对RFID。RFID只是编码的一种载体,此外还有其他基于物理、化学过程的载体,例如同方试金石公司的防伪技术。 EPCglobal提出了Auto-ID系统的五大技术组成,分别是EPC(电子产品码)标签、RFID标签阅读器、ALE中间件实现信息的过滤和采集、EPCIS信息服务系统,以及信息发现服务(包括ONS和PML)。由于从一开始就让世界各大洲的从业人员充分参与,EPCGlobal标准(架构图如下)得到了较广泛认同,这里不再对其标准体系架构赘述。 ONS(即对象命名服务Object Name Service)主要处理电子产品码与对应的EPCIS信息服务器地址的查询和映射管理(如图3),类似于互联网络中已经很成熟的域名解析服务(DNS)。在设计ONS规范时,EPCGlobal组织要求必须结合现有互联网基础设施和相关规范进行,这显然是一个正确的决

物联网的发展及其关键技术介绍

物联网的发展及其关键技术介绍

1. 物联网基础 ● 1.1物联网的定义及发展历程 ●物联网的概念于1999年提出,它的定义是:利用二维码,射频识别【RFID】, 各类传感器等技术设备,使物体与互联网等各类网络相连,获取无处不在的信息,实现物与物。物与人之间的信息交互,实现信息基础设施与物理基础设施的全面融合,最终形成统一的智能基础设施。 ●1999年,麻省理工学院实验室提出物联网概念,即把所有物品通过射频识别等信 息传感设备与互联网连接起来,实现智能化管理。 ●2004年,日本提出u-japan计划,希望将日本建设成一个任何时间,任何地点, 任何人都能上网的环境。 ●2005年,在突尼斯举行的信息社会世界峰会上,国际电信联盟【ITU】指出,无 所不在的“物联网”通信时代即将到来。射频识别【RFID】,传感器技术,纳米技术,智能嵌入式技术将得到广泛应用。 ●2008年,IBM提出“智慧的地球”概念,即“互联网+物联网=智慧的地球”,以此作 为经济发展战略。 ●2009年,我国国家领导人在无锡微纳物联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视察并发表讲话, 表示中国要抓住机遇,大力发展物联网技术。

1.2 物联网与互联网的关系 物联网可用的基础网络有很多,其中互联网通常最适合作为物联网的基础网络,特别是当物物互联的范围超出局域网时。因此物联网的核心和基础目前任然是物联网,是在互联网基上延伸和扩展的网络。下表具体描述了互联网与物联网的比较。

1.3 运营商与物联网 完整的物联网产业链如图1-1所示,包括政府部门,科研院所,芯片生产商,终端生产商,系统集成商以及电信运营商等环节,涵盖了从标识,感知到信息传送,处理以及应用等方面。整个产业链的核心是芯片生产商,终端生产商,系统集成商以及电信运营商。

物联网体系架构知识总结.pdf

物联网体系架构知识总结 最初的物联网概念,国内普遍认为的是MIT Auto-ID中心Ashton教授1999年在研究RFID时最早提出来的,当时还被称之为传感网,其定义是: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线感应、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照约定的协议,任何物品与互联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概念。 在2005年国际电信联盟(ITU)发布的同名报告中,物联网的定义发生了变化,覆盖范围有了较大的拓展,不再只是指基于RFID技术的物联网,提出任何时刻、任何地点、任何物体之间的互联,无所不在的网络和无所不在计算的发展愿景,初RFID技术外、传感器技术、纳米技术、智能终端等技术到今天也得到了更加广泛的应用。 在我国,物联网的概念经过政府与企业的大力扶持已经深入人心。现在的物联网已经被贴上了“中国式”的标签,其含义为:物联网是将无处不在的末端设备和设施,包括具备“内在智能”的传感器、移动终端、工业系统、楼控系统、家庭智能设施、视频监控系统等,和“外在使能”的,如贴上RFID的各种资产、携带无线终端的个人与车辆的等等的“智能化物件或动物”或“智能尘埃”,通过各种无线和有限的长距离和短距离通讯网络实现互联互通(M2M)、应用大集成、以及基于计算机的SaaS营运等模式,在内网、专网、互联网的环境下,采用时适当的信息安全保障机制,提供安全可控乃至个性化的实时在线监测、定位追溯、报警联动、调度指挥、预案管理、远程控制、安全防范、远程维保、在线升级、统计报表、决策支持等管理和服务功能,实现对“万物”的高效、节能、安全、环保的“管、控、营”一体化。 物联网体系

物联网技术架构及应用参考详解

物联网技术架构及应用参考详解 CASAGRAS是欧盟所支持的项目计划,主要在支持与协调全球RFID相关活动与标准化。参与此计划的专家除来自欧洲外,还有来自中国、日本、韩国以及美国等。由于该份文件已经考虑到国际面向有关法规、标准与其它落实物联网的条件以及RFID在其中的角色,所以可做为各国发展物联网技术应用之参考。 前言日前笔者已对物联网(IoT)的概念及其发展有所陈述,但对于其所涉及的技术说明则甚为不足,认为有必要进一步补上这方面的资料。然而个人知识有限,手上的数据亦多片段不全,于是乎搜寻相关国际标准发展单位之数据库,希望更有系统的了解物联网技术,同时也能与读者分享。 CASAGRAS是欧盟所支持的项目计划,主要在支持与协调全球RFID相关活动与标准化,其全称为CoordinaTIon And Support AcTIon for Global RFID-related AcTIviTIes and Standardization。参与此计划的专家除来自欧洲外,还有来自中国、日本、南韩以及美国,其最终的报告RFID and the inclusive models for the internet of things于2009年9月发布。由于该份文件已经考虑到国际面向有关法规、标准与其它落实物联网的条件以及RFID在其中的角色,所以除了帮助欧洲委员会发展物联网策略与实施路径;事实上,该份报告也可做为各国发展物联网技术应用之参考。 以下仅摘译技术框架部份,做为物联网技术认知的起头。若读者自己想实时阅读全貌,可以CASAGRAS在网站搜寻,即可取得完整报告。 IoT技术框架概述对IoT的概念以及它与物理世界的接口技术或方法进行了解之后,计划目标已经过修订而不只紧抱RFID技术,也接受其它识别(Identification)、位置(Location)、通讯与数据撷取技术。 有以下三种硬件技术以及关联分层,可作为落实物联网的基础: 识别与数据撷取技术组成物理接口层; 固定的、移动的、无线的以及有线的通讯传输技术,以关联接口支持数据与语音传输; 网络技术(与通讯传输技术组合)促进以应用与服务为目的所支撑的对象群集。

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平台技术解决方案分析

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平台技术解决方案分析 发表时间:2020-03-24T06:18:51.145Z 来源:《防护工程》2019年21期作者:苏冠明 [导读] 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平台技术解决方案,是依托于物联网与大数据技术,结合人工智能和区块链技术,使得技术和产品之间有机结合,相互赋能,从而最终打造综合能力产品建设的技术平台。 南宁富桂精密工业有限公司广西南宁 530000 摘要: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平台技术解决方案,是依托于物联网与大数据技术,结合人工智能和区块链技术,使得技术和产品之间有机结合,相互赋能,从而最终打造综合能力产品建设的技术平台。这是一种采用自我建设和合作模式相互打造的交互式云化场景,也是一种虚拟的产品与交互体系相结合的技术平台。在这一平台中多种负能形成综合解决方案,最为常用的是:AI+BloclChain+Iot+Data。 关键词: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平台技术 引言:人工智能是一个举世瞩目的课题,人工智能物联网技术是建立在人工智能基础之上的,早在2016年,人工智能就可以与人类的智力进行对抗,在举世瞩目的人与机器人围棋大赛上人工智能的序幕缓缓拉开。物联网作为第3次信息技术革命的产物,近来发展非常迅速,这两大创新的科技可以尝试结合,从而形成对未来科技的挑战与触动。 一、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平台的研究背景 人工智能是在1966年由美国计算机领域专家所提出来的概念,这是世界范围内的新概念是人工智能学科的起始,科学家和专家加入到新的领域进行研究和学习,在这一程度上人工智能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人们提出了很多关于人工智能领域的新认识,解决了以往认识狭窄并缺乏常识性认知的难题。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工智能技术再次被带入人们的视野,是直到2016年谷歌所推出的围棋机器人人工技术,他证明了人工智能已经进入到一个成指数型发展的增长状态。而今物联网提倡万物互联,IOT技术指的是通过各种传感器使用相关视频识别技术,支撑物与物之间的连接,这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非常好的帮助,任何时刻任何地点人计算机和物品之间的互联互通,将在未来打造出全新的智能化与人性化相结合的物联网,这种人工智能物联网技术被称之为AIOT技术,人工智能物联网技术在当下的领域之内应用非常火爆,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二、国内外关于人工智能物联网技术的认知 相对来说人工智能物联网技术还属于刚刚起步的萌芽阶段,但是在探索的过程中,各个国家都从技术领域和应用领域内对于人工智能做出了全新的尝试。 (一)国外的人工智能物联网技术发展现状 美国的科学技术一直在全国范围内处于非常领先的局面,拥有知名的IT公司,著名的美国谷歌公司、微软公司、IBM公司作为全世界知名的IT企业,成为世界领域内的巨头公司,在很早以前就已经开始对于人工智能物联网技术进行广泛的研究和技术革新,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发现和发明推出属于自己的领先产品。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美国谷歌公司在2018年推出了新款人工智能物联网芯片,这款Egde TPU具有比较低的功能消耗和较低的成本,而且最关键的是体积非常小。报道称,这一芯片的大小比一美分的硬币还要小,而且还可以有对应的软件与之呼应,从而可以使得传感器中获得的数据快速的被传送到云端。这为人工智能物联网提供了非常良好的软硬件基础。在芯片的设备上执行指定搜集数据对于物联网来说是比较重要的,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物联网所使用的传感器连接和数据搜集绝对不仅仅是这么简单,它应该还可以推出在本地非常实时的智能化决策,这才是互联网与人工智能相结合的真谛。微软公司推出的人工智能物联网产品Azune IoT Edge也是一种替代性的综合性产品,它可以把人工智能和自定义的逻辑部署在所有的这一设备明显更为先进,而且使用该服务模式能够使得整个物联网系统以更加高效而稳定的效率运转。 与此同时,德国在2011年率先提出了工业4.0时代的概念,认为信息化的革命时代已经全面来临,以精准和逻辑严谨著称的德国,提出了利用8年时间发展德国新工业时代的建议。而且认为德国政府在建立德国工业4.0时代之后,各项技术设施的设备建设都已经较为完备,为人们所能提供的人工智能服务也越来越完善,而且利用人工智能物联网打造新的科技已经具备了智能物联网的信息技术和智能工厂技术。虽然目前德国并没有实现物与物之间万物互联的模式,但是有望可以实现工厂、消费者、产品结合信息数据之间的相互转换,从而能够实现基于社会生产模式所建立的物联网模式。这是对于整个社会工业生产水平和生活水平的显著提升。日本的电子科技技术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日本在2020年有望达到国内生产总值突破600亿日元,并认为日本经济所面临的第4次产业革命战略必须要有物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三个核心方向。日本的知名企业已经把人工智能物联网与自身行业特点紧密结合,并且根据实际情况来完善智能产业的发展新方向。 (二)国内人工智能物联网发展的现状 中国科学技术的实力不断加强,一大批非常优秀的IT企业也开始诞生,百度、腾讯、阿里、小米成为中国领域内非常著名的龙头企业,当然对于应用型人工智能物联网场景的研究一刻也没有停止。2017年小米人工智能物联网开发大会宣布与百度联手,从而能够对于中

从技术角度描绘物联网三大应用架构

从技术角度描绘物联网三大应用架构 https://www.360docs.net/doc/696825512.html,作者:admin来源:浏览次数:21 网友评论 0 条 2010-04-01 10:22:24 物联网和智慧地球理念能够得以实现的原因,是因为世界早已经迈入了3I时代(IBM 提法),即Instrumented(工具植入化,40亿手机用户,300亿RFID,庞大的传感网络和工业信息化系统等), Interconnected(互联化),和Intelligent(智能化),我们只需要“百尺竿头,更上一步”就可以实现5A化(anywhere-任何地点, anything-任何事物, anytime-任何时间, anyway-任何方式, anyhow-任何原因)的物联网世界。图1中描述的这个宏观的应用场景对三大类物联网应用都适用,但从更深层的技术架构来说,三大类应用存在业务细节上的差别,下面分别细述。 “1”代表客户端,可以是PC,PDA等,坐落在美洲;“2”代表运行在“云”服务器上的SaaS或非SaaS信息系统,坐落在非洲;“3”代表末端,可以是任何智能物件,坐落在亚洲。 基于RFID的物联网应用架构 电子标签可能是三类技术体系中最灵活的能够把“物”改变成为智能物件的,它的主要应用是把移动和非移动资产贴上标签,实现各种跟踪和管理。按瑞士ETH Fleisch 教授的划分,RFID是穿孔卡、键盘和条码等应用技术的延伸,它比条码等技术自动化程度

高,但它们都属于提高“输入”效率的技术,也都应该属于物联网应用技术范畴。Auto-ID 中心的EPCGlobal体系就是针对所有可电子化的编码方式的,而不只是针对RFID。RFID只是编码的一种载体,此外还有其他基于物理、化学过程的载体,例如同方试金石公司的防伪技术。 EPCglobal提出了Auto-ID系统的五大技术组成,分别是EPC(电子产品码)标签、RFID标签阅读器、ALE中间件实现信息的过滤和采集、EPCIS信息服务系统,以及信息发现服务(包括ONS和PML)。由于从一开始就让世界各大洲的从业人员充分参与,EPCGlobal 标准(架构图如下)得到了较广泛认同,这里不再对其标准体系架构赘述。 ONS(即对象命名服务Object Name Service)主要处理电子产品码与对应的EPCIS信息服务器地址的查询和映射管理(如图3),类似于互联网络中已经很成熟的域名解析服务(DN S)。在设计ONS规范时,EPCGlobal组织要求必须结合现有互联网基础设施和相关规范进行,这显然是一个正确的决定。于是ONS基本上按DNS的原理实现,甚至采用了DNS的现有基础设施,现今全球ONS服务也是EPCglobal委由世界最大的DNS营运商VeriSign营运。

基于物联网大数据处理的关键技术

Data Base Technique ? 数据库技术 Electronic Technology & Software Engineering 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 151 【关键词】物联网 大数据处理 关键技术研究 在当前社会物联网发展中,许多人们利用互联网等通信技术方法,通过新的手段紧密连接传感器,控制器,机器,人和物。形成人与物,物与物互联,实现信息快速,实现远程管理控制和智能化网络。本文现在分析了物联网中大数据的发展,并总结了它使用的关键技术。 1 物联网中大数据处理的水平和状态 1.1 物联网大数据应用设计本身存在一定缺陷,缺乏与实际情况的整合 影响物联网大数据在生活中应用的关键原因之一是计算机本身的关键技术设计不完善。有些缺陷与大数据信息的实际情况无法结合。这对大数据的保存和传播产生了不利影响。这一点原因也是极其关键的。同时,由于我国信息量众多,人流众多,大众对于不同信息的观众程度和好奇度提升,因此,计算机关键技术应结合应用的实际情况。 1.2 大数据处理过程的管理不与信息管理相结 合 计算机伴随着现代化科学技术的发展慢慢的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普及化,为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但是,由于中国物联网大数据产业发展缓慢,它仍然属于传统的基础产业。各种技术通常是传统的,这导致对该行业中相关管理者缺乏了解。分配给这部分的资金投入较少,使得工作仍主要依赖人工。此现象在我国的社会基层普遍性存在。同时在这个过程中也耗费了很大的人力和物力以及财力。同时领导层对该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也就导致资金来源缺乏,很多设备供应不上,缺少高技术人才。基于物联网大数据处理的关键技术 文/陈云云 1.3 物联网大数据在应用前缺乏安全的数据处 理 由于物联网大数据的投入使用是一个很严谨的工作,所以计算机关键技术在投入到正式应用之前,要求相关技术人员对关键计算机技术应用的各个方面进行反复检查,并将做好数据处理工作,与此同时还要对获取到的数据参数进行多维分析,进行综合考虑各个方面的具体情况,最终得出结论是否能够投入使用当 中。尽管如此,在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都只关注相关的产业进步及经济利益,完全将一些基本的安全保障忽视掉了。 1.4 相关人员的专业水平相对较低,缺乏监督 作为一个基础产业,物联网大数据产业在中国当前仍旧处于一个低水平的状态,而且在这方面工作的相关人员在社会地位的分配方面也比较低,如此使得员工在自身的工作热情度大大减退,并且从源头上制约了行业的发展。大家对自己的职业本质尚不清楚。此外,许多工人的知识和技能熟练程度低也很常见。相对 而言工作效率比较低,并且绝大多数员工也不是很了解自己的工作,针对一些先进的技术也并不具备很高的掌握度。综合素质普遍低下。 2 基于物联网大数据处理的关键技术研究 针对以上的一些有关物联网大数据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再结合物联网大数据在当今时代的发展,笔者通过分析提出了几点改进措施。 2.1 大数据关键技术 2.1.1 大数据采集技术 数据的采集通常可以划分为设备数据的收集以及web 数据的爬取两大类。而且针对不同的区域其所对应的数据采集方法亦不相同,我们比较常用的数据收集软件包括Splunk 、Scoop 、Flume 、Logstash 、Ketl 等各种各样的网络爬虫以及网站公开APL 等方式。从中获取到的大数据依据其结构的不同,又可以划分为结构化数据、非结构化数据以及半结构化数据等等。 2.1.2 大数据存储技术 针对不同的大数据要求其需要具备具有差异性的存储介质以及组织管理形式。另外数据存储介质包括内存和磁盘以及磁带等;而主要的数据组织管理形式又包括了依行组织,依列组织,依健值组织,依关系组织等。如果在当大数据的处理只是为了响应用户的简单查询和处理请求的时候,同时数据量又在其轻型的存储范围能力以内,那么可以把大数据存储到轻型的数据库内。其中轻型数据库包括关系型数据库(SQL),非关系型数据库(NOSQL),和新型数据库等(NEWSQL)等等。2.1.3 大数据分析处理技术 第一步就是要对大数据进行预处理,即就是通过数据的清理和集成以及数据规约或者数据转换来有效提升数据质量,进而为数据的处理和数据的分析以及数据的可视化做好准备工作。因此,预处理技术又可以划分为四种类型:即数据清理技术和数据集成技术以及数据规约技术与数据转换技术。以目前的发展境况分析看来,对于流式数据的预处理技术可以主要划分为基于数据的技术以及基于任务的技术。2.1.4 大数据可视化技术 使降低大数据的使用难度,进而有效地在大数据和用户之间进行信息的传递,这些都使得大数据的可视化成为必要性工作内容。数据的可视化具体运用计算机图形学以及图像处理技术,有效的将数据成功转换为图形或者图像在计算机屏幕上显示出来,再做交换处理。此外对于大数据的可视化处理和传统的数据可视化他们的不同点就在于关于大数据可视化技术其主要考虑到的即大数据的4V 特征,如此便能够支持交互且进行实时更新。2.2 物联网关键技术应用对策2.2.1 改进设计方案,结合事实 物联网大数据的实际实践表明,合理的系统与方法对于大数据的应用起决定性作用。所以计算机关键技术可以在这两个方面进行改进,来提高和实际情况的融合程度。对计算机关键技术的要求是:有必要快速转换信息,输入各种类型的信息,并控制不良信息。增加这方面的投入,需要大量引进先进技术和人才。2.2.2 进行信息化管理方式 在计算机关键技术在物联网大数据中得到广泛应用后,其管理亦可以与计算机的关键技术进行有机结合,即就是需要采取某种计算机程序展开具体的管理工作,再者就需要一定数量的计算机设备的工作支持。第一步就是公司需要对其系统的日常维护任务进行进一步设 ●课题:基于大数据的物联网技术研究。山西省“133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计划经费资助(英文缩写为“1331KSC”)和山西警察学院创新团队经费资助。 <<下转152页

物联网大数据分析实验室建设方案

物联网大数据分析实验室建设方案 物联网大数据分析实验室建设方案 一、项目背景 “十三五”期间,随着我国现代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信息化建设模式发生根本性转变,一场以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应用等技术为核心的“新IT”浪潮风起云涌,信息化应用进入一个“新常态”。章鱼大数据为积极应对“互联网+”和大数据时代的机遇和挑战,适应经济社会发展与改革要求,开发建设物联网大数据平台。 物联网大数据平台打造集数据采集、数据处理、监测管理、预测预警、应急指挥、可视化平台于一体的大数据平台,以信息化提升数据化管理与服务能力,及时准确掌握社会经济发展情况,做到“用数据说话、用数据管理、用数据决策、用数据创新”,牢牢把握社会经济发展主动权和话语权。 二、物联网行业现状 数字传感器的大量应用及移动设备的大面积普及,才会导致全球数字信息总量的极速增长。根据工信部的统计结果,中国物联网产业规模在2011年已经超过2300亿元,虽然和期望的“万亿规模产业”还有一定距离,但已经不可小视。其中传感器设备市场规模超过900亿元,RFID产业规模190亿元,M2M终端1

物联网大数据分析实验室建设方案 数量也已超过2100万个。另一个方面,我国的物联网企业也呈现出聚集效应,例如北京中关村已有物联网相关企业600余家,无锡国家示范区有608家,重庆、西安等城市也有近300家。从区域发展来看,形成了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等核心区以及中西部地区的特色产业集群。 在2009年以前,可能没有哪家企业说自己是物联网企业。一夜之间产生的上千家物联网企业,他们的核心能力、产品或服务价值定位、目标客户和盈利模式都是如何呢?首先来看这些物联网企业从哪里来。现在的物联网企业主要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以前的公用企业转型,最典型的是电信运营商,他们有自己的基础设施,有客户资源,因此自然转型到物联网行业。除了电信运营商,一些交通基础设施运营商、甚至是气象设施运营商,也都转型为物联网企业。第二类是传统IT企业,例如华为、神州数码,以及众多上市公司等。这一类公司也是在传统的优势积累基础上开拓物联网新业务。第三类是一些制造企业,包括传感设备制造企业,网络核心设备制造企业,还包括如家电等一批传统制造企业。这一类企业不能说没有大企业,但是绝大多数都是中小型企业。这些企业的核心能力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是传感器和智能仪表,第二是嵌入式系统和智能装备,第三是软件与集成服务。再来看我国物联网应用的领域。通过对多个部委和地区的物联网

物联网三大应用架构

物联网三大应用架构 物联网和智慧地球理念能够得以实现的原因,是因为世界早已经迈入了3I时代(IBM提法),即Instrumented(工具植入化,40亿手机用户,300亿RFID,庞大的传感网络和工业信息化系统等), Interconnected(互联化),和Intelligent(智能化),我们只需要“百尺竿头,更上一步”就可以实现5A化(anywhere-任何地点, anything-任何事物, anytime-任何时间, anyway-任何方式, anyhow-任何原因)的物联网世界。图1中描述的这个宏观的应用场景对三大类物联网应用都适用,但从更深层的技术架构来说,三大类应用存在业务细节上的差别,下面分别细述。 “1”代表客户端,可以是PC,PDA等,坐落在美洲;“2”代表运行在“云”服务器上的SaaS或非SaaS信息系统,坐落在非洲;“3”代表末端,可以是任何智能物件,坐落在亚洲。 基于RFID的物联网应用架构 电子标签可能是三类技术体系中最灵活的能够把“物”改变成为智能物件的,它的主要应用是把移动和非移动资产贴上标签,实现各种跟踪和管理。按瑞士ETH Fleisch教授的划分,RFID是穿孔卡、键盘和条码等应用技术的延伸,它比条码等技术自动化程度高,但它们都属于提高“输入”效率的技术,也都应该属于物联网应用技术范畴。Auto-ID中心的EPCGlobal体系就是针对所有可电子化的编码方式的,而不只是针对RFID。RFID只是编码的一种载体,此外还有其他基于物理、化学过程的载体,例如同方试金石公司的防伪技术。 EPCglobal提出了Auto-ID系统的五大技术组成,分别是EPC(电子产品码)标签、RFID 标签阅读器、ALE中间件实现信息的过滤和采集、EPCIS信息服务系统,以及信息发现服务(包括ONS和PML)。由于从一开始就让世界各大洲的从业人员充分参与,EPCGlobal 标准(架构图如下)得到了较广泛认同,这里不再对其标准体系架构赘述。

物联网技术框架与标准体系.

物联网技术框架与标准体系 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最初被定义为把所有物品通过射频识别(RFID)和条码等信息传感设备与互联网连接起来,实现智能化识别和管理功能的网络。这个概念最早于1999年由麻省理工学院Auto-ID研究中心提出,实质上等于RFID技术和互联网的结合应用。RFID标签可谓是早期物联网最为关键的技术与产品环节,当时人们认为物联网最大规模、最有前景的应用就是在零售和物流领域,利用RFID技术,通过计算机互联网实现物品或商品的自动识别和信息的互联与共享。 2005年,国际电信联盟(ITU)在《The Internet of Things》报告中对物联网概念进行扩展,提出任何时刻、任何地点、任何物体之间的互联,无所不在的网络和无所不在计算的发展愿景,除RFID技术外、传感器技术、纳米技术、智能终端等技术将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但ITU未针对物联网的概念扩展提出新的物联网定义。 2009年9月15日,欧盟第七框架下RFID和物联网研究项目簇(Cluster of European Research Projects on The Internet Of Things:CERP-IoT)发布了《物联网战略研究路线图》研究报告,其中提出了新的物联网概念,认为物联网是未来Internet的一个组成部分,可以被定义为基于标准的和可互操作的通信

协议且具有自配置能力的动态的全球网络基础架构。物联网中的“物”都具有标识、物理属性和实质上的个性,使用智能接口,实现与信息网络的无缝整合。该项目簇的主要研究目的是便于欧洲内部不同RFID和物联网项目之间的组网;协调包括RFID的物联网研究活动;对专业技术、人力资源和资源进行平衡,以使得研究效果最大化;在项目之间建立协同机制。 物联网与RFID、传感器网络和泛在网的关系: 1.传感器网络与RFID的关系 RFID和传感器具有不同的技术特点,传感器可以监测感应到各种信息,但缺乏对物品的标识能力,而RFID技术恰恰具有强大的标识物品能力。尽管RFID 也经常被描述成一种基于标签的,并用于识别目标的传感器,但RFID读写器不能实时感应当前环境的改变,其读写范围受到读写器与标签之间距离的影响。因此提高RFID系统的感应能力,扩大RFID系统的覆盖能力是亟待解决的问题。而传感器网络较长的有效距离将拓展RFID技术的应用范围。传感器、传感器网络和RFID技术都是物联网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的相互融合和系统集成将极大地推动物联网的应用,其应用前景不可估量。 2.物联网与传感器网络的关系 传感器网络(Sensor Network)的概念最早由美国军方提出,起源于1978年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DARPA)开始资助卡耐基梅隆大学进行分布式传感器网络的研究项目,当时此概念局限于由若干具有无线通信能力的传感器节点自组织构成的网络。随着近年来互联网技术和多种接入网络以及智能计算技术的飞速发展,2008年2月,ITU-T发表了《泛在传感器网络(Ubiquitous Sensor Networks)》研究报告。在报告中,ITU-T指出传感器网络已经向泛在传感器网络的方向发展,它是由智能传感器节点组成的网络,可以以“任何地点、任何时间、任何人、任何物”的形式被部署。该技术可以在广泛的领域中推动新的应用

物联网体系架构中应用层相当于人体的

[ 标签:标题] 篇一:物联网练习题及答案 物联网基础与实践单项选择题 1. (A )针对下一代信息浪潮提出了“智慧地球”战略。 A. IBM B.NEC C.NASA D.EDTD 2. 日本在(C )年提出了U-JAPAN 战略。 A. 2002 B.2003 C.2004 D.2005 3. 韩国在(C )年提出了U-KOREA 战略。 A. 2004 B.2005 C.2006 D.2007 4. 2009 年我国推出的四万亿经济刺激计划中,用于地震灾区重建的比重占到(B )。 A. 20% B.25% C.28% D.30% 5.2009 年,温家宝总理提出了(D )的发展战略。 A.智慧中国 B.和谐社会 C.感动中国 D.感知中国 6. 《让科技引领中国可持续发展》讲话发表于(B )年。 A. 2008 B.2009 C.2010 D.2011 7. 近百年来,人类社会总共经历了(B )次里程碑式的科技革命。 A. 二 B.三 C.四 D.五 8. 第三次科技革命就是以(A )技术为代表的科技革命。 A.电子信息 B.生物转基因 C.空间技术 D.超级浮点计算 9. 物联网的全球发展形势可能提前推动人类进入“智能时代”,也称(D )。 A.计算时代 B.信息时代 C.互联时代 D.物连时代 10. 射频识别技术属于物联网产业链的(A )环节。 A.标识 B.感知 C.处理 D.信息传送 11. 作为物联网发展的排头兵,(A )技术是市场最为关注的技术。 A.射频识别 B.传感器 C.智能芯片 D.无线传输网络 12. (D )被成为下一个万亿级的信息产业。 A.射频识别 B.智能芯片 C.软件服务 D.物联网 13. 除了国内外形势的发展需求之外,(C )也推动了物联网快速发展。 A.金融危机蔓延 B.其他领域发展乏力 C.技术逐步成熟 D.风投资金关注 14. 条形码诞生于20 世纪(B )年代。 A.10 B.20 C.30 D.40 15. 条形码只能够适用于(A)领域。 A.流通 B.透明跟踪C?性能描述D.智能选择 16. (B )将取代传统条形码,成为物品标识的最有效手段。 A.智能条码 B.电子标签 C.RFID D.智能标签 17. 在射频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结合方面最有代表性的研究是由(C )完成的。 A.YALE B.HARV ARD C.MIT https://www.360docs.net/doc/696825512.html,BRIDGE 18.1995 年,(D )首次提出物联网概念。 A.沃伦?巴菲特 B.乔布斯 C.保罗.艾伦 D.比尔?盖茨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大数据审计

技术应用TECHNOLOGYANDMARKET Vol.26,No.9,2019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大数据审计 田荣明 (重庆化工职业学院,重庆401228) 摘 要:在我国信息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的大背景下,物联网技术得到了良好的发展,并在大数据审计工作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审计工作其难点在于对业务流程理解的前提下,对数据与信息之间的关系进行识别并辨明真伪,而基于物联网技术,可使大数据审计工作更为科学化、规范化。分析大数据对审计工作造成的影响,重点研究大数据审计中物联网技术的应用情况。 关键词:物联网;大数据;审计 doi:10.3969/j.issn.1006-8554.2019.09.074  引言 审计即是根据国家有关法律,对金融机构、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等财务收支情况及开展重大项目时,对其进行事前、事后监督检查的活动,对违规违法活动及时发现并纠正,使得各类组织依法办事、依法经营。由于审计工作需依据审计对象所开展的各类经营活动展开,导致工作量较大。而物联网技术则可使审计工作更为透彻及深入,因此值得广泛对其使用。  大数据对审计工作造成的影响 审计工作在大数据智能性、移动性、实时性的作用下发生了较大的变化。首先,企业使用业务信息化管理模式,可通过ERP系统或管理信息系统,将每日业务经营活动转化为结构式数据,随后经由系统软件自动对其进行统计及刷新。达成数据实时共享、检索、查看的目的,从而审计工作形式变为不定期及持续性审计。其次,企业及组织在开展各类经济活动时涉及多种问题,比如:数据自身真实性、数据凭证真实性及可靠性、审计有关法律法规其适应性等[1]。同时,业务数据化无法充分且真实对实际业务活动进行反映,如物权转移和资金往来不匹配、实际货物流转和电子商务的订单信息可能存在不匹配等。特别是中小型企业业务信息更为错综复杂。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企业的交易手法及商业模式不断革新,但审计的有关法律法规其更新速度,无法适应企业各种信息化改革,从而开展大数据审计时极易出现无法可依的情况。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大数据审计 2.1 改善审计方法 在验证实物资产期间,物联网大数据可为其提供快捷工具。开展审计工作时,实物资产盘查是比对数据记录及核实信息真实性的关键工作,但因工作量较为庞大,致使实际审计时需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且易出现人为失误。而在实物资产识别期间使用物联网技术,此时,实物资产均有唯一电子标签,可经由扫码、感应等技术对实物信息迅速识别并统计,还可和审计系统内包括的各类账目进行对比,审计效率得到有效提升。同时,基于物联网技术可实现远程联网审计的目的,在大型跨区域项目中此项功能作用更为突出。如审计政府工程时,因其交易模式、资产类型、主体形式、地理区域等十分复杂,以往工程审计人员需在各现场间来回奔波,从而进行测量、观察及统计分析[2]。基于物联网技术,远程联动审计期间,使用扫描测量、视频航拍、实物定位、识别等技术,可有效弥补以往审计工作存在的不足,工作效率有效提高。2.2 提升审计绩效 基于物联网技术,可提升审计在推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审计其工作目的为,经济活动在满足有关政策及法律法规的基础上,能够有序健康的开展。但以往的审计工作,因工作量庞大、审计结果可视化程度不高且实时性不强,导致审计结果及对象影响效果不明显。而在大数据审计中应用物联网技术,可对审计对象具体运营情况真实反映,开展审计工作时更为立体化、全面化。如审计城市管理绩效时,基于物联网技术可对城市消耗、环保、交通等工作情况动态式展现,还可将问题准确定位于原因、主体、区域。如审计企业排污情况时,物联网技术可对自动监控排污管道,实时监测排污出口环境数据,经由自身定位系统对数据进行动态展示,对各企业排污情况精准监控,监控对象涉及污染物类型、排污体量等。在大数据审计期间,应用物联网技术可全面对经济社会发展进行覆盖,有效掌握各主体的每次活动,做到无任何遗漏,从而提升审计绩效。 2.3 审计更为科学 因物联网技术测取数据更为准确,从而大数据审计结果可靠性更高。以往开展审计工作时是对有关法律法规系统理解后,在风险评估及经验上进行定量与定性结合的方式,极易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故而,审计结果的严谨性及科学性受到一定的限制。而应用物联网技术开展大数据审计工作时,在对个体识别后随即生成信息,在数据量化的基础上对其深入分析,可对实际情况最大程度予以反映,还可通过构建智能模型进行智能演算,从而对各影响因素的作用、影响结果的程度等进行推演。从而,提高审计结果的科学性及可靠性。  结语 合理使用物联网技术,就我国审计工作来讲意义重大,但需注意的是应建立物联网有关法规,使得基于物联网技术开展大数据审计工作时有法可依,如电子标签的市场要求及法律规定等,进一步提高实物和电子标签间的绑定关系。同时,审计部门应加快建设物联网审计平台,从而适应企业及组织的发展步伐,提高自身工作能力。 参考文献: [1] 于健健,黄金花,王勋杰.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大数据审计[J].中国经贸,2017(5). [2] 牟萍.基于物联网、云技术和大数据的高校智能化教学环境构建[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5):81-86. 251

物联网体系架构的详细解释

物联网体系架构 物联网的英文名称为"The Internet of Things” 。通过英文名称可见,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这有两层意思:第一,扩展到了任其用户端延伸和何物品与物品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第二,物联网的核心和基础仍然是互联网,是在互联网基础之上的延伸和扩展的一种网络。因此,物联网的定义是通过射频识别(RFID)装置、全球定位系统、红外感应器、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跟踪、定位、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 物联网的整个结构可分为射频识别系统和信息网络系统两部分。射频识别系统主要由标签和读写器组成,两者通过RFID空中接口通信。读写器获取产品标识后,通过internet或其他通讯方式将产品标识上传至信息网络系统的中间件,然后通过ONS解析获取产品的对象名称,继而通过EPC信息服务的各种接口获得产品信息的各种相关服务。整个信息系统的运行都会借助internet的网络系统,利用在internet基础上的发展出的通信协议和描述语言。因此我们可以说物联网是架构在internet 基础上的关于各种物理产品信息服务的总和。从应用角度来看,物联网中三个层次值得关注,也即是说,物联网由三部分组成:一是传输网络,即通过现有的互联网、广电网络、通信网络等实现数据的传输与计算。二是传感网络,即以二维码、RFID、传感器为主,实现对“物”的识别。三是应用网络,即输入输出控制终端。 EPC系统是一个非常先进的、综合性的和复杂的系统。其最终目标是为每一单品建立全球的、开放的标识标准。它主要由信息网络系统、射频识别系统及全球产品电子代码(EPC)体系三大部分组成。 (1)EPC编码标准 EPC编码是EPC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对实体及实体的相关信息进行代码化,通过统一并规范化的编码建立全球通用的信息交换语言。 (2)EPC标签 EPC标签是装载了产品电子代码的射频标签,通常EPC标签是安装在被识别对象上,存储被识别对象相关信息。标签存储器中的信息可由读写器进行非接触读/写。 EPC系统特点 (1)开放的体系结构 EPC系统采用全球最大的公用的刀又TERNET网络系统。这就避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