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二:LED光源光谱定标LED光谱测量实验报告】紫外可见光谱实验报告

【实验二:LED光源光谱定标LED光谱测量实验报告】紫外可见光谱实验报告
【实验二:LED光源光谱定标LED光谱测量实验报告】紫外可见光谱实验报告

【实验二:LED光源光谱定标LED光谱测量实验报告】紫外可见光谱实验报告

本科学生综合性实验报告学号姓名学院物电学院专业、班级光电子实验课程名称光谱技术及应用实验教师及职称开课学期2016 至2017 学年下学期填报时间2017 年6 月10 日XXXX大学教务处编印一.实验设计方案实验序号二实验名称LED光源光谱定标实验时间2014年6月5日实验室同析三栋318 1.实验目的1、理解波长标定的意义;2、掌握波长标定的方法;3、理解波长最大允许误差和波长重复性的意义;

4、掌握检定波长最大允许误差和波长重复性的方法。2.实验原理、实验流程或装置示意图JJG 178‐2007《紫外、可见、近红外分光光度计》检定规程,2007年11月21日经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发布,并自2008年5月21日起实施。该规程对波长范围190nm~2600nm,波长连续可调的可见、紫外‐可见、紫外‐可见‐近红外分光光度计的首次检定、后续检定和使用中检定做出了明确要求。规程首先将仪器的波长划分为三段,分别是 A 段(190nm~340nm)、B 段(340nm~900nm)、C 段(900nm~2600nm)。按照计量性能的高低将仪器划分为Ⅰ、Ⅱ、Ⅲ、Ⅳ共四个级别。规程规定需要检定的主要性能指标包括波长最大允许误差、波长重复性、噪声与漂移、最小光谱带宽、透射比最大允许误差、透射比重复性、基线平直度、电源电压的适应性、杂散光、吸收池的配套性。波长最大允许误差波长最大允许误差也称为波长准确度,是指仪器测定时标称的波长值与仪器出射的光线实际波长值(波长的参考或理论值)之间的符合程度,一般用多次波长测量值平均值与参考值之差(即波长误差)来测量。波长准确度的大小其实质反映的是波长的系统误差,一般由仪器装置在制造中的缺陷或仪器没有调整到最佳状态而造成的,它对测量的准确度有很大影响,特别是在对不同仪器的测试结果进行比较时,波长准确度显得更为重要。检定规程要求波长最大允许误差应符合表1要求。表 1 波长最大允许误差(nm) 波长重复性波长重复性是仪器在相同测试条件下、一个极短的时间内,对同一吸收或发射谱线进行连续多次波长测量,测量结果的一致性。也称波长精密度,即多次波长测试数据的符合程度。波长重复性一般用多次波长测试数据的离散性,即取波长最大允许误差多次测试结果中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来衡量。检定规程要求波长重复性应符合表2要求。表 2 波长重复性(nm) 检定原理波长最大允许误差与波长重复性的测试一般都是对波长标准物质进行波长多次测量。根据采用的标准物质不同,有多种测量方法,常用的波长标准物质包括:氘灯(氢灯)、汞灯、标准玻璃滤光片、某些样品溶液。采用氘灯和汞灯的测试方法属于辐射光源法,即采用具有特征发射谱线的元素灯产生的特征谱线来对仪器的波长进行检查,如汞灯、氘灯、钠灯。由于他们发射的是线状光谱,谱线的特征性强、准确度高,因此作为波长准确度的首选标准。氘灯或氢灯在紫外区具有连续光谱,可作为仪器紫外区的光源,而在可见区他们还有两条分离的、强度比较高的特征谱线,如氘灯为486nm 和656.1nm。这些谱线均可用于检测仪器的波长准确度和波长重复性。随着仪器的自动化及微机化,氘灯特征峰常用于仪器初始化波长自动定位的基准。也可采用干涉滤光片或氧化钬及镨钕玻璃滤光片等标准滤光片来检查,前者检测时,应注意将干涉滤光片按指定方向垂直置于光路中测定,后者在可见区和紫外区均有吸收峰,用来检测仪器波长准确度相当方便,但必须注意使用条件必须与标定这些吸收峰波长时的条件相一致,否则将引起较大误差。如果选定不同扫描速度和带宽,会使正常出现的吸收峰消失或错位。一些稀土元素氧化物的溶液都具有明显的吸收峰,因此可以用来检测仪器的波长准确度。氧化钬溶液常用于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准确度的测定。由氧化钬和高氯酸组成的溶液,在检测范围内比氧化钬滤光片有更多的吸收峰。采用氧化钬溶液检测仪器波长准确度,也应该注意选择合适的检测条件,尤其是带宽。因为氧化钬溶液特征峰很尖锐,仪器带宽对测定值影响很大。对于波长重复性的表示方法,国内外还没有统一的规定,在各种仪器的说明书和有关资料中,计量标准不尽相同。(1)在检定规程JJG178‐2007 中重复性采用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国标JB/T 6778‐93、JB/T6777‐93 及部分规程都采用

的是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故采用计算。(2)ASTM E275 采用标准偏差,标准偏差比较合理但需要至少7次以上的测试,现场检定时间比较长(3)还有一种算法,每次测量值与平均值之差,取绝对值最大的,即以上三种算法中,第一种算法对仪器要求是最苛刻的、最严格的。本实验按照最新国家标准JJG 178‐2007 采用第一种算法。注意,同一组测量数据,不同的计算方法重复性的结果是不一样的。在进行国内外仪器指标比对时应尤其注意此点。光度准确度是吸光度测量的准确程度,一般用透射比标准物质实测吸光度值与其标准值之差(吸光度误差)衡量。因为吸光度误差在整个量程范围内的示值是非线性的,因此用吸光度表示光度准确度时,必须指明其吸光度范围。光度准确度也可用透射比来表示,即透射比准确度,一般用透射比最大允许误差(实际透射比值与其标准值之差)来衡量。透射比最大允许误差是一个反映仪器综合性能的指标,与波长准确度、杂散光、仪器稳定性等众多因素有关。检定规程要求透射比最大允许误差应满足表3要求。表 3 透射比最大允许误差(%) 光度重复性是在相同的仪器上、相同条件下,如仪器波长、光谱带宽不变,在短时间对同一样品进行多次重复测定吸光度,所测得值的一致性。光度重复性是影响分析结果可靠性的最主要因素,是关键性技术指标,一般用多次测量吸光度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来衡量。如按同样方式测得透射比,即为透射比重复性。检定规程要求透射比重复性应满足表4要求。表 4 透射比重复性(%) 根据采用的标准物质的不同,测试透射比最大允许误差与透射比重复性的方法主要有两类,即标准溶液法和标准滤光片法。常用的透射比标准物质溶液为重铬酸钾的高氯酸酸性溶液,使用透射比标准物质溶液时也必须按规定的条件配置和使用,这样才能保证吸光度标准值。由于目前能得到的透射比标准滤光片大多是可见光范围,一般用于可见光区,而重铬酸钾标准溶液法主要用于紫外光区。如对可见光区,一般采用透射比标称值分别为10%、20%、30%的3片光谱中性滤光片,分别在440nm、546nm、635nm 测定,具体的操作为:以空气作参比,一次性将滤光片置于吸收池框架中,在上述每个固定波长下测定透射比标准物质的透射比三次,记下每片三次测量的透射比值,计算出仪器的透射比准确度及重复性。三次测定的平均值与标准值之差即为透射比准确度;3次测量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即为透射比重复性。分辨率是指仪器对于紧密相邻的峰可分辨的最小波长间隔,是衡量分光光度计性能的重要指标之一。单色器输出的单色光的光谱纯度、强度以及检测器的光谱灵敏度等是影响仪器分辨率的主要因素。新版检定规程已取消分辨率要求,一般可用最小光谱带宽来衡量。光谱带宽指从经过单色器后从出射狭缝出来的单色光的谱线轮廓曲线中峰高一半高度处的谱带宽度。光谱带宽可以表征仪器的光谱分辨率。光谱带宽越小越好,仪器一般可通过调窄狭缝,使光谱带宽变小,但是同时光源能量弱,可能影响仪器对信号的检测,降低仪器的灵敏度。光源辉线或一些交尖锐的吸收光谱都可用于光谱带宽的检查。一般通过测定氘灯或汞灯等特征谱线的半峰宽获得。具有氘灯的仪器,可直接测定656.1nm 特征谱线;对于没有氘灯的仪器,可选择汞灯546.1nm 或253.7nm 特征谱线。选用汞灯时,应先将汞灯装入仪器光源室,使其光线入射到光源单色器入射狭缝。并把波长调到相应特征谱线,如仪器具有波长扫描功能,直接扫描获得特征谱线的图谱,其半峰宽即为光谱带宽。否则,应先测出汞灯谱线中心波长所对应的最大透射比,然后在中心波长两侧采取从较短波长向较长波长方向移动的方法,记下波长两侧透射比示值下降50%时所对应的波长值和,计算出和绝对值之差即为仪器光谱带宽。对可变狭缝仪器可在最小狭缝处测量。检定规程要求仪器的最小光谱带宽误差应不超过标称光谱带宽的±20%。3.实验设备及材料计算机、紫外‐可见光谱仪、LED灯4.实验方法步骤及注意事项1)实验方法步骤:在进行光谱仪的性能检定时我们不能使用仪器内部光源,因此需要另外一台光谱仪作为外部光源。1、按照光谱仪使用说明连接光谱仪、打开管理软件、设置参数。注意设置参数时需禁用光源。按照使用说明将另一台仪器设置为外部光源。2、采集光源光谱。将外部光源的出光口与光谱仪的采光口对齐放置。先按照使用说

明调整参数,然后采集合适的光源光谱并保存数据。复制数据到“实验二光谱仪器主要指标检测(二)1.xlsx”中的“光源光谱V”栏。3、保持步骤二中调整的参数不变。将镨钕滤光片垂直置于光源与光谱仪中间。点击“五帧循环采集” ,采集到光谱数据。保存光谱数据,选择其中两组数据,分别复制到“实验二光谱仪器主要指标检测(二)1.xlsx”中的“吸收光谱V1”和“吸收光谱V2”中。4、找到“实验二光谱仪器主要指标检测(二)1.xlsx”中“V‐V1”栏和“V‐V2”栏内的最大值,再找到这两个最大值对应的值和。则为波长最大允许误差;5、重复上述过程获得多组最大允许误差(至少7组),将这些数据填入“实验二光谱仪器主要指标检测(二)2.xlsx”中的“波长最大允许误差”栏中,系统自动计算得到波长重复性。6、将得到的波长最大允许误差、波长重复性填入检定证书。2)注意事项1、请分析影响积分时间的因素。2、注意光谱仪光源不易长时间点亮。首先,长时间点亮光谱仪光源会降低其使用寿命;其次,光源点亮时泄露出来的紫外线对人体有害。二.实验报告1. 采集校正数据(1) 初步采集数据 1.0单帧采集: 1.1五帧采集一1.21.1五帧采集二(2)最终采集数据校正: 2.0单帧采集2.1五帧采集光谱定标分析:2.对实验现象、实验结果的分析及其结论1.0实验现象、实验结果分析:(1)本次实验采用手电筒做LED灯光源光谱分析,由上面的图可以得到,本次实验室成功的,而且通过五帧采集后,许多条线是重合在一起的,说明本次实验很成功!(2)得到上述的实验结果,虽然和标准的有一定误差,这也许是和自然界的杂散光有关,我们可以关掉实验室的灯和拉上窗帘来进行测试,再次进行LED灯光谱标定。(3)我得到实验结果后,进行实验误差分析,进行校正,得到跟理想的效果。 2.0实验总结:(1)本次实验是成功的,我可以学到好多东西,实验时我们要多分析,多动手。掌握好实验步骤和方法。(2)白光LED 合成的空间辐射的光谱测量必须考虑到多重因素的影响,不准确的分光测量不但会导致峰值波长及其半宽度的测量误差,还会导致大的色度测量误差。所以要求光谱测量仪器的光谱分辩率应小于0.5nm,其对杂散光的屏蔽水平应小于测量信号值的3个量级。所以下一步要进行误差分析是非常有必要的。(3)本次实验还可以采用测量多次,取平均进行分析,或是平均方差分析!这次实验不仅仅只可以用于LED灯光谱标定,可以用于多种光源进行本实验步骤进行标定。教师评语及评分:签名:年月日

红外光谱(FTIR)实验报告

红外光谱仪调查及实验报告 第一部分红外光谱仪调查 1.1 简介 傅里叶红外光谱仪: 全名为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meter,FTIR Spectrometer),是基于对干涉后的红外光进行傅里叶变换的原理而开发的红外光谱仪,主要由红外光源、光阑、干涉仪(分束器、动镜、定镜)、样品室、检测器以及各种红外反射镜、激光器、控制电路板和电源组成。傅里叶红外光谱仪不同于色散型红外分光的原理,可以对样品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广泛应用于医药化工、地矿、石油、煤炭、环保、海关、宝石鉴定、刑侦鉴定等领域。 滤光片型近红外光谱仪器: 滤光片型近红外光谱仪器以滤光片作为分光系统,即采用滤光片作为单色光器件。滤光片型近红外光谱仪器可分为固定式滤光片和可调式滤光片两种形式,其中固定滤光片型的仪器时近红外光谱仪最早的设计形式。仪器工作时,由光源发出的光通过滤光片后得到一宽带的单色光,与样品作用后到达检测器。 色散型近红外光谱仪器: 色散型近红外光谱仪器的分光元件可以是棱镜或光栅。为获得较高分辨率,现代色散型仪器中多采用全息光栅作为分光元件,扫描型仪器通过光栅的转动,使单色光按照波长的高低依次通过样品,进入检测器检测。根据样品的物态特性,可以选择不同的测样器件进行投射或反射分析。 傅里叶变换型近红外光谱仪器: 傅里叶变换近红外分光光度计简称为傅里叶变换光谱仪,它利用干涉图与光谱图之间的对应关系,通过测量干涉图并对干涉图进行傅里叶积分变换的方法来测定和研究近红外光谱。其基本组成包括五部分:①分析光发生系统,由光源、分束器、样品等组成,用以产生负载了样品信息的分析光;②以传统的麦克尔逊干涉仪为代表的干涉仪,以及以后的各类改进型干涉仪,其作用是使光源发出的光分为两束后,造成一定的光程差,用以产生空间(时间)域中表达的分析光,即干涉光;③检测器,用以检测干涉光;④采

有机化合物红外光谱的测定

有机化合物红外光谱的测定 一.实验目的 通过红外吸收光谱的测定,掌握Nicolet FT-IR的使用方法。测定CO2、VC、和任意样品的红外光谱图,了解红外光谱的原理和图谱分析。 二.实验原理 本实验用Nicolet FT-IR测定有机物以及高分子的红外吸收光谱。 当一束具有连续波长的红外光通过物质,物质分子中某个基团的振动频率或转动频率和红外光的频率一样时,分子就吸收能量由原来的基态振(转)动能级跃迁到能量较高的振(转)动能级,分子吸收红外辐射后发生振动和转动能级的跃迁,该处波长的光就被物质吸收。所以,红外光谱法实质上是一种根据分子内部原子间的相对振动和分子转动等信息来确定物质分子结构和鉴别化合物的分析方法。将分子吸收红外光的情况用仪器记录下来,就得到红外光谱图。红外光谱图通常用波长(λ)或波数(σ)为横坐标,表示吸收峰的位置,用透光率(T%)或者吸光度(A)为纵坐标,表示吸收强度。 红外光谱作为“分子的指纹”,广泛用于分子结构和物质化学组成的研究。 根据分子对红外光吸收后得到谱带频率的位置、强度、形状以及吸收谱带和温度、聚集状态等的关系便可确定分子的空间构型,求出化学键的力常数、键长和键角。从光谱分析的角度看主要是利用特征吸收谱带的频率推断分子中存在某一基团或键,由特征吸收谱带频率的变化推测临近的基团或键,进而确定分子的化学结构,当然也可由特征吸收谱带强度的改变对混合物及化合物进行定量分析。

三.实验仪器和试剂 Nicolet FT-IR 傅立叶红外光谱仪(美国热电公司, Thermo );压片机(美国热电公司);多功能反射头(美国热电公司)VC ;自备样品(聚苯乙烯薄膜)等;KBr 固体、研钵、红外干燥箱 四.实验内容 1. 背景干扰的测定和扣除 (1)实验步骤: 不放样品的情况下测试空气中的红外吸收谱图,在不扣除背景的情况下在nm 下可以看到CO 2、H 2O 的红外吸收谱图,观察CO 2、H 2O 的红外吸收精细结构。 2. 维生素C 的测定 (1)压片:将KBr 粉末用红外干燥箱干燥;将少量维生素C 固体加入到KBr 粉末中,碾碎并拌匀;用压片机压成薄片。 (2)测试:将压好的样品薄片放置在红外光谱仪中,测定样品的红外吸收光谱,先需要扣除背景,同时将CO 2出的突峰直线化。 (3)谱图解析:将测得的谱图在谱图库中查询比对,看看是不是自己测得的物质,并记录匹配度;分析谱图,将各种官能团指出来。 图 1-6 CO 2分子的反对称伸缩振动(分辨率 2260 2280 2300 2320 2340 2360 2380 Wavenumbers S i n g l e B e a m R P

理论力学转动惯量实验报告

理论力学转动惯量 实验报告

【实验概述】 转动惯量是描述刚体转动中惯性大小的物理量,它与刚体的质量分布及转轴位置有关。 正确测定物体的转动惯量,~对于了解物体转动规律,~机械设计制造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然 而在实际工作中,大多数物体的几何形状都是不规则的, 难以直接用理论公式算出其转动惯~ 量,只能借助于实验的方法来实现。 因此,在工程技术中,用实验的方法来测定物体的转动 ’ 惯量就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IM-2刚体转动惯量实验仪,应用霍尔开关传感器结合计数计 ’ 时多功能毫秒仪自动记录刚体在一定转矩作用下, 的角加速度和刚体的转动惯量。 因此本实验提供了一种测量刚体转动惯量的新方法, 实验思 路新颖、科学,测量数据精确,仪器结构合理,维护简单方便,是开展研究型实验教学的新 仪器。 【实验目的】 1. 了解多功能计数计时毫秒仪实时测量(时间)的基本方法 2. 用刚体转动法测定物体的转动惯量 3. 验证刚体转动的平行轴定理 4. 验证刚体的转动惯量与外力矩无关 【实验原理】 1. 转动力矩、转动惯量和角加速度关系系统在外力矩作用下的运动方程 即绳子的张力T=m(g-r p 2) 砝码与系统脱离后的运动方程 (2) 由方程(1) (2)可得 J=mr(g-r p 2)/( p 2- p 1) 2. 角加速度的测量 0=3 o t+? p t2 若在t 1 、t 2时刻测得角位移0 1、B 2 则 0 1 = 3 0 t 1+? p t2 0 2=3 0 t 2+? p t2 所以,由方程(5)、(6)可得 p =2 (0 2 t 1- 0 1 t 2) / t 1 t 2 (t 2- t 1) 【实验仪器】 转过n 角位移的时刻,测定刚体转动时 T X 叶M 严J p 2 (1) 由牛顿第二定律可知,砝码下落时的运动方程为: mg-T=ma (5)

无水乙醇红外光谱分析实验报告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无水乙醇红外光谱分析实验报告 篇一:红外光谱分析实验报告 一、【实验题目】 红外光谱分析实验 二、【实验目的】 1.了解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的基本构造及工作原理 2.掌握红外光谱分析的基础实验技术 3.学会用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进行样品测试 4.掌握几种常用的红外光谱解析方法 三、【实验要求】 利用所学过的红外光谱知识对碳酸钙、聚乙烯醇、丙三醇、乙醇的定性分析制定出合理的样品制备方法;并对其谱图给出基本的解析。 四、【实验原理】 红外光是一种波长介于可见光区和微波区之间的电磁波谱。波长在0.78~300μm。通常又把这个波段分成三个区域,即近红外区:波长在0.78~2.5μm(波数在12820~

4000cm-1),又称泛频区;中红外区:波长在2.5~25μm(波数在4000~400cm-1),又称基频区;远红外区:波长在25~300μm(波数在400~33cm-1),又称转动区。其中中红外区是研究、应用最多的区域。 红外区的光谱除用波长λ表征外,更常用波数(wavenumber)σ表征。波数是波长的倒数,表示单位厘米波长内所含波的数目。其关系式为: 作为红外光谱的特点,首先是应用面广,提供信息多且具有特征性,故把红外光谱通称为"分子指纹"。它最广泛的应用还在于对物质的化学组成进行分析。用红外光谱法可以根据光谱中吸收峰的位置和形状来推断未知物的结构,依照特征吸收峰的强度来测定混合物中各组分的含量。其次,它不受样品相态的限制,无论是固态、液态以及气态都能直接测定,甚至对一些表面涂层和不溶、不熔融的弹性体(如橡胶)也可直接获得其光谱。它也不受熔点、沸点和蒸气压的限制,样品用量少且可回收,是属于非破坏分析。而作为红外光谱的测定工具-红外光谱仪,与其他近代分析仪器(如核磁共振波谱仪、质谱仪 等)比较,构造简单,操作方便,价格便宜。因此,它已成为现代结构化学、分析化学最常用和不可缺少的工具。根据红外光谱与分子结构的关系,谱图中每一个特征吸收谱带都对应于某化合物的质点或基团振动的形式。因此,特征吸收

红外光谱分析实验报告

仪器分析实验 实验名称:红外光谱分析实验 学院:化学工程学院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班级: 姓名:学号: 指导教师: 日期:

一、 实验目的 1、掌握溴化钾压片法制备固体样品的方法; 2、学习并掌握美国尼高立IR-6700型红外光谱仪的使用方法; 3、初步学会对红外吸收光谱图的解析。 二、实验原理 红外光是一种波长介于可见光区和微波区之间的电磁波谱。波长在0.75~1000μm 。通常又把这个波段分成三个区域,即近红外区:波长在0.75~2.5μm (波数在13300~4000cm -1),又称泛频区;中红外区:波长在 2.5~50μm (波数在4000~200cm -1),又称振动区;远红外区:波长在50~1000μm (波数在200~10cm -1),又称转动区。其中中红外区是研究、应用最多的区域。 红外区的光谱除用波长λ表征外,更常用波数σ表征。波数是波长的倒数,表示单位厘米波长内所含波的数目。其关系式为: )(10)(4 1 cm cm λσ=- 三、仪器和试剂 1、仪器: 美国尼高立IR-6700 2、试剂: 溴化钾,聚乙烯,苯甲酸 3、傅立叶红外光谱仪(FTIR)的构造及工作原理 计算机检测器样品室干涉仪光源?→??→??→??→? 四、实验步骤 1、打开红外光谱仪并稳定大概5分钟,同时进入对应的计算机工作站。 2、波数检验:将聚乙烯薄膜插入红外光谱仪的样品池处,从4000-650cm -1进行 波数扫描,得到吸收光谱。然后将所得的谱图与计算机上的标准谱图进行匹配,分析得到最吻合的图谱,即可判断物质结构。 3、测绘苯甲酸的红外吸收光谱——溴化钾压片法 取1-2mg 苯甲酸,加入在红外灯下烘干的100-200mg 溴化钾粉末,在玛瑙研钵中充分磨细(颗粒约2μm ),使之混合均匀。取出约80mg 混合物均匀铺洒在干净的压模内,于压片机上制成直径透明薄片。将此片装于固体样品架上,样品架插入红外光谱仪的样品池处,从4000-400cm -1进行波数扫描,得到吸收光谱。然后将所得的谱图与计算机上的标准谱图进行匹配。 4、结束实验,关闭工作站和红外光谱仪。

固体红外光谱实验报告

KBr压片法测定固体样品的红外光谱 一、实验目的 1、掌握红外光谱分析法的基本原理。 2、掌握Nicolet5700智能傅立叶红外光谱仪的操作方法。 3、掌握用KBr压片法制备固体样品进行红外光谱测定的技术和方法。 4、了解基本且常用的KBr压片制样技术在红外光谱测定中的应用。 5、通过谱图解析及标准谱图的检索,了解由红外光谱鉴定未知物的一般过程。 二、仪器及试剂 1 仪器:美国热电公司Nicolet5700智能傅立叶红外光谱仪;HY-12型手动液压式红外压片机及配套压片模具;磁性样品架;红外灯干燥器;玛瑙研钵。 2 试剂:苯甲酸样品(AR);KBr(光谱纯);无水丙酮;无水乙醇。 三、实验原理 红外吸收光谱法是通过研究物质结构与红外吸收光谱间的关系,来对物质进行分析的,红外光谱可以用吸收峰谱带的位置和峰的强度加以表征。测定未知物结构是红外光谱定性分析的一个重要用途。根据实验所测绘的红外光谱图的吸收峰位置、强度和形状,利用基团振动频率与分子结构的关系,来确定吸收带的归属,确认分子中所含的基团或键,并推断分子的结构,鉴定的步骤如下: (1)对样品做初步了解,如样品的纯度、外观、来源及元素分析结果,及物理性质(分子量、沸点、熔点)。 (2)确定未知物不饱和度,以推测化合物可能的结构; (3)图谱解析 ①首先在官能团区(4000~1300cm-1)搜寻官能团的特征伸缩振动; ②再根据“指纹区”(1300~400cm-1)的吸收情况,进一步确认该基团的存在以及与其它基团的结合方式。

图1 仪器的基本结构 四、实验步骤 1. 红外光谱仪的准备 (1)打开红外光谱仪电源开关,待仪器稳定30 分钟以上,方可测定; (2)打开电脑,选择win98系统,打开OMNIC E.S.P软件;在Collect菜单下的Experiment Set-up 中设置实验参数; (3)实验参数设置:分辨率 4 cm-1,扫描次数32,扫描范围4000-400 cm-1;纵坐标为Transmittance 2.固体样品的制备 (1)取干燥的苯甲酸试样约1mg于干净的玛瑙研钵中,在红外灯下研磨成细粉,再加入约150mg干燥且已研磨成细粉的KBr一起研磨至二者完全混合均匀,混合物粒度约为2μm以下(样品与KBr的比例为1:100~1:200)。 (2)取适量的混合样品于干净的压片模具中,堆积均匀,用手压式压片机用力加压约30s,制成透明试样薄片。 3.样品的红外光谱测定 (3)小心取出试样薄片,装在磁性样品架上,放入Nicolet5700智能傅立叶红外光谱仪的样品室中,在选择的仪器程序下进行测定,通常先测KBr的空白

《用三线摆法测定物体的转动惯量》简明实验报告.

4π 2 H 《用三线摆法测定物体的转动惯量》的示范报告 一、教学目的: 1、学会用三线摆测定物体圆环的转动惯量; 2、学会用累积放大法测量周期运动的周期; 4、学习运用表格法处理原始数据,进一步学习和巩固完整地表示测量结果; 5、学会定量的分析误差和讨论实验结果。 二、实验仪器: 1.FB210 型三线摆转动惯量测定仪 2.米尺、游标卡尺、水平仪、小纸片、胶带 3.物理天平、砝码块、各种形状的待铁块 三、实验原理 gRr J = J - J = [(m + m )T 2 - m T 2 ] 1 0 0 1 0 0 通过长度、质量和时间的测量,便可求出刚体绕某轴的转动惯量。 四、实验内容 1.用三线摆测定圆环对通过其质心且垂直于环面轴的转动惯量。 2.用三线摆验证平行轴定理。实验步骤要点如下: (1) 调整下盘水平:将水准仪置于下盘任意两悬线之间,调整小圆盘上的三个旋钮,改变三悬线的长 度,直至下盘水平。 (2) 测量空盘绕中心轴 OO 转动的运动周期 T 0:设定计时次数,方法为按“置数”键后,再按“下调”或“上 调”键至所需的次数,再按“置数”键确定。轻轻转动上盘,带动下盘转动,这样可以避免三线摆在作扭摆运 动时发生晃动。注意扭摆的转角控制在 5o 左右,摆动数次后,按测试仪上的“执行”键,光电门开始计数(灯 闪)到给定的次数后,灯停止闪烁,此时测试仪显示的计数为总的时间 ,从而摆动周期为总时间除以摆动 次数。进行下一次测量时,测试仪先按“返回”键。 (3) 测出待测圆环与下盘共同转动的周期 T 1:将待测圆环置于下盘上,注意使两者中心重合,按同样 的方法测出它们一起运动的周期 T 1。 (4) 测出上下圆盘三悬点之间的距离 a 和 b ,然后算出悬点到中心的距离 r 和 R (等边三角形外接圆半 径) (5) 其它物理量的测量:用米尺测出两圆盘之间的垂直距离 H 0 和放置两小圆柱体小孔间距 2x ;用游标 卡尺测出待测圆环的内、外直径 2R 1、2R 2。 (6) 用物理天平测量圆环的质量。 五、实验数据记录与处理: 1.实验数据记录 r = 3 a = 3.870 ± 0.002 cm , R = 3 b = 7.150 ± 0.002 cm 3 3 H 0 = 54.60 ± 0.05 cm , 下盘质量 m 0 =499.68 ± 0.10 g 待测圆环质量 m =192.260 ± 0.020 g 累积法测周期数据记录参考表格 下盘 下盘加圆环 摆动 50 次 所需 时间 50T (s ) 1 2 3 4 5 平均 71.68 72.06 71.88 71.65 71.62 71.78 1 2 3 4 5 平均 74.28 74.16 74.15 74.22 74.13 74.19 周 期 T 0=1.44 ± 0.01 s T 1= 1.48±0.01 s

红外光谱实验报告

红外光谱实验报告 一、实验原理: 1、红外光谱法特点: 由于许多化合物在红外区域产生特征光谱,因此红外光谱法广 泛应用于这些物质的定性和定量分析,特别是对聚合物的定性 分析,用其他化学和物理方法较为困难,而红外光谱法简便易 行,特别适用于聚合物分析。 2、红外光谱的产生和表示 红外光谱定义:分子吸收红外光引起的振动能级跃迁和转动能级跃 迁而产生的吸收信号。 分子发生振动能级跃迁需要的能量对应光波的红外区域分类为: i.近红外区:10000-4000cm-1 ⅱ.中红外区:4000-400cm-1——最为常用,大多数化合物的化键振 动能级的跃迁发生在这一区域。 ⅲ.远红外区:400-10cm-1 产生红外吸收光谱的必要条件: 1)分子振动:只有在振动过程中产生偶极矩变化时才能吸收红外辐射。 ⅰ.双原子分子的振动:(一种振动方式)理想状态模型——把两个 原子看做由弹簧连接的两个质点,用此来 描述即伸缩振动;

图1 双原子分子的振动模型 ⅱ.多原子分子的振动:(简正振动,依据键长和键角变化分两大类) 伸缩振动:对称伸缩振动 反对称伸缩振动 弯曲振动:面内弯曲:剪切式振动 (变形振动)平面摇摆振动 面外弯曲振动:扭曲振动 非平面摇摆振动 ※同一种键型,不对称伸缩振动频率大于对称伸缩振动频率,伸缩振动频率大于弯曲振动频率。 ※当振动频率和入射光的频率一致时,入射光就被吸收,因而同一基团基本上总是相对稳定地在某一特定范围内出现吸收峰。ⅲ.分子振动频率: 基频吸收(强吸收峰):基态到第一激发态所产生分子振动 的振动频率。 倍频吸收(弱吸收峰):基态到第二激发态,比基频高一倍 处弱吸收,振动频率约为基频两倍。 组频吸收(复合频吸收):多分子振动间相互作用,2个或2

转动惯量实验报告

大学物理实验报告测量刚体的转动惯量 测量刚体的转动惯量 实验目的: 1.用实验方法验证刚体转动定律,并求其转动惯量; 2.观察刚体的转动惯量与质量分布的关系 3.学习作图的曲线改直法,并由作图法处理实验数据。 二. 实验原理: 1.刚体的转动定律 具有确定转轴的刚体,在外力矩的作用下,将获得角加速度β,其值与外力矩成正比,与刚体的转动惯量成反比,即有刚体的转动定律: m = iβ (1) 利用转动定律,通过实验的方法,可求得难以用计算方法得到的转动

惯量。 2.应用转动定律求转动惯量 图片已关闭显示,点此查看 如图所示,待测刚体由塔轮,伸杆及杆上的配重物组成。刚体将在砝码的拖动下绕竖直轴转动。 设细线不可伸长,砝码受到重力和细线的张力作用,从静止开始以加速度a 下落,其运动方程为mg –t=ma,在t 时间内下落的高度为h=at/2。刚体受到张力的力矩为tr 和轴摩擦力力矩mf 。由转动定律可得到刚体的转动运动方程:tr - mf = iβ。绳与塔轮间无相对滑动时有a = rβ,上述四个方程得到: 22m(g - a)r - mf = 2hi/rt (2) mf与张力矩相比可以忽略,砝码质量m 比刚体的质量小的多时有a<

式中r 、h 、t 可直接测量到,m 是试验中任意选定的。因此可根据(3)用实验的方法求得转动惯量i 。 3.验证转动定律,求转动惯量 从(3)出发,考虑用以下两种方法: 2a.作m – 1/t图法:伸杆上配重物位置不变,即选定一个刚体,取固定力臂r 和砝码下 落高度h ,(3)式变为: 2m = k1/ t (4) 2式中k1 = 2hi/ gr为常量。上式表明:所用砝码的质量与下落时间t 的平方成反比。实验 中选用一系列的砝码质量,可测得一组m 与1/t的数据,将其在直角坐标系上作图,应是直线。即若所作的图是直线,便验证了转动定律。 222从m – 1/t图中测得斜率k1,并用已知的h 、r 、g 值,由k1 =

红外光谱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1、掌握溴化钾压片法制备固体样品的方法; 2、学习并掌握美国尼高立IR-6700型红外光谱仪的使用方法; 3、初步学会对红外吸收光谱图的解析。 二、实验原理 红外光是一种波长介于可见光区和微波区之间的电磁波谱。波长在~1000μm。通常又把这个波段分成三个区域,即近红外区:波长在~μm(波数在13300~4000cm-1),又称泛频区;中红外区:波长在~50μm(波数在4000~200cm-1),又称振动区;远红外区:波长在50~1000μm(波数在200~10cm-1),又称转动区。其中中红外区是研究、应用最多的区域。 红外区的光谱除用波长λ表征外,更常用波数σ表征。波数是波长的倒数,表示单位厘米波长内所含波的数目。其关系式为: 三、仪器和试剂 1、仪器:美国尼高立IR-6700 2、试剂:溴化钾,聚乙烯,苯甲酸 3、傅立叶红外光谱仪(FTIR)的构造及工作原理 四、实验步骤

1、波数检验:将聚苯乙烯薄膜插入红外光谱仪的样品池处,从4000-650cm-1进行波数扫描,得到吸收光谱。 2、测绘苯甲酸的红外吸收光谱——溴化钾压片法 取1-2mg苯甲酸,加入在红外灯下烘干的100-200mg溴化钾粉末,在玛瑙研钵中充分磨细(颗粒约2μm),使之混合均匀。取出约80mg混合物均匀铺洒在干净的压模内,于压片机上制成直径透明薄片。将此片装于固体样品架上,样品架插入红外光谱仪的样品池处,从4000-400cm-1进行波数扫描,得到吸收光谱。 五、注意事项 1、实验室环境应该保持干燥; 2、确保样品与药品的纯度与干燥度; 3、在制备样品的时候要迅速以防止其吸收过多的水分,影响实验结果; 4、试样放入仪器的时候动作要迅速,避免当中的空气流动,影响实验的准确性。 5、溴化钾压片的过程中,粉末要在研钵中充分磨细,且于压片机上制得的透明薄片厚度要适当。 六、数据处理 该图中在波数700~800、1500~1600、2800~2975左右有峰形,证明了该物质中可能有烯烃的C-H变形振动,C-C间的伸缩振动,同时也拥有烷烃的C-H伸缩振动,推测为聚乙烯的红外谱图。 谱带位置/cm-1吸收基团的振动形式 )n—C— n≥4) (—C—(CH 2

转动惯量实验报告

篇一:转动惯量的实验分析报告 转动惯量的测量实验分析报告 一、数据处理 (1)用游标卡尺、米尺、天平分别测出待测物体的质量和必要的几何尺寸。如塑料圆柱的直径,金属圆筒的内、外径,木球的直径以及金属细杆的长度等。 (2)计算扭摆弹簧的扭转常数k,计算公式为: i1 k?4?2?0.0411*******n?m 2 t1?t2 2 (3)测定塑料圆柱、金属圆筒、木球与金属细杆的转动周期,计算转动惯量的实验值,并与理论值相比较,求出百分比误差。 百分比误差= 理论值-实验值 ?100 理论值 以上各测量值均记录在表3-2-1中,具体计算公式也包含在表格中。 表3-2-1 刚体转动惯量的测定 (4)验证平行轴定理。改变滑块在金属细杆上的位置,测定转动周期,测 量数据记录在表3-2-2中。计算滑块在不同位置出系统的转动惯量,并与理论值比较,计算百分比误差。其中测得m滑块=0.2397kg。 表3-2-2 平行轴定理的验证从以上实验结果可知,实验结果与理论计算结果百分比误差在百分之十以内,理论值与实验值的拟合较为合理,可有效地验证测定刚体的转动惯量并验证平行轴定理。 其中,误差来源主要有以下几点: (1)圆盘转动的角度大于90度,致使弹簧的形变系数发生改变。(2)没有对仪器进行水平调节。(3)圆盘的固定螺丝没有拧紧。(4)摆上圆台的物体有一定的倾斜角度。三、思考题 (一)预习思考题 1、如何测量扭摆弹簧的扭转系数k? 答:先测出小塑料圆柱的几何尺寸及质量,得到小塑料圆柱的转动惯量理 21 论值为i1?m1d1,再测量出金属载物盘的转动周期t0及小塑料圆柱的转动周 8 i1 期为t1,利用计算公式k?4?2代入数据即可求出k。 2 t1?t2 2 2.如何测定任意形状的物体绕特定轴转动的转动惯量?答:利用题1中测得的i1、t1和t0得到金属载物盘的转动惯量为 i1t1 i0?2,将待测物体放在金属载物盘上,测出其转动惯量周期为t2,再利2 t1?t0 2

分析实验报告-红外光谱测定苯甲酸---最终版

华南师范大学实验报告 学生姓名:杨秀琼学号:20082401129 专业:化学年级班级:08化二 实验类型:综合实验时间:2010/3/25 实验指导老师郭长娟老师实验评分: 红外光谱法测定苯甲酸 一、[ 实验目的] 1.了解苯甲酸的红外光谱特征,通过实践掌握有机化合物的红外光谱鉴定方法。 2.练习用KBr压片法制备样品的方法。 3.了解红外光谱仪的结构,熟悉红外光谱仪的使用方法。 二、[实验原理] 红外吸收光谱分析方法主要是依据分子内部原子间的相对振动和分子转动等信息进行测定。不同的化学键或官能团,其振动能级从基态跃迁到激发态所需的能量不同,因此要吸收不同的红外光,将在不同波长出现吸收峰,从而形成红外光谱。 三、[仪器与试剂] 仪器:傅里叶红外光谱仪 软件:IRSolution; 压片机、膜具和干燥器;玛瑙研钵、药匙、镜纸及红外灯。 试剂:苯甲酸粉末、光谱纯KBr粉末。 四、[实验步骤]

1.将所有的膜具用酒精擦拭干净,用电吹风先烘干,再在红外灯下烘烤; 2.用电子天平称量一定量的KBr粉末(每份约200mg),在红外灯下研钵中加入KBr进行研磨,直至KBr粉末颗粒足够小(注意KBr粉末的干燥); 3.将KBr装入膜具,在压片机上压片,压力上升至14Mpa左右,稳定30S; 4.打开傅里叶红外光谱仪,将压好的薄片装机,设置背景的各项参数之后,进行测试,得到背景的扫描谱图。 5. 取一定量的样品(样品:大约1.2-1.3g)放入研钵中研细,然后重复上述步骤得到试样的薄片; 6.将样品的薄片固定好,装入红外光谱仪,设置样品测试的各项参数后进行测试,得到苯甲酸的红外谱图; 7.然后删掉背景谱图,对样品谱图进行简单的编辑和修饰,并标注出吸收峰值,保存试样的红外谱图; 8.谱图分析:在测定的谱图中根据出现吸收带的位置、强度和形状,利用各种基团特征吸收的知识,确定吸收带的归属。若出现了某基团的吸收,应该查看该基团的相关峰是否也存在。应用谱图分析,结合其他分析数据,可以确定化合物的结构单元,在按照化学知识和解谱经验,提出可能的结构式。然后查找该化合物标准谱图来验证推定的化合物的结构式。 五、[结果与分析]

红外光谱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 1、掌握溴化钾压片法制备固体样品的方法; 2、学习并掌握美国尼高立IR-6700型红外光谱仪的使用方法; 3、初步学会对红外吸收光谱图的解析。 二、实验原理 红外光是一种波长介于可见光区和微波区之间的电磁波谱。波长在?1000卩m。通常又把这个波段分成三个区域,即近红外区:波长在?卩m (波数在13300?4000cm-1 ),又称泛频区;中红外区:波长在?50卩m (波数在4000?200cm-1),又称振动区;远红外区:波长在50?1000卩m (波数在200?10cm-1),又称转动区。其中中 红外区是研究、应用最多的区域。 红外区的光谱除用波长入表征外,更常用波数b表征。波数是波长的倒数,表示单位厘米波长内所含波的数目。 其关系式为: 三、仪器和试剂 1、仪器:美国尼高立IR-6700 2、试剂:溴化钾,聚乙烯,苯甲酸 3、傅立叶红外光谱仪(FTIR的构造及工作原理

四、实验步骤 1、波数检验:将聚苯乙烯薄膜插入红外光谱仪的样品池处,从4000-650CM1进行波数扫描,得到吸收光谱。 2、测绘苯甲酸的红外吸收光谱一一溴化钾压片法 取1-2mg苯甲酸,加入在红外灯下烘干的100-200mg溴化钾粉末,在玛瑙研钵中充分磨细(颗粒约 2 卩m),使之混合均匀。取出约80mg混合物均匀铺洒在干净的压模内,于压片机上制成直径透明薄片。将此片装于固体样品架上,样品架插入红外光谱仪的样品池处,从4000-400cm-1进行波数扫描, 得到吸收光谱。 五、注意事项 1、实验室环境应该保持干燥; 2、确保样品与药品的纯度与干燥度; 3、在制备样品的时候要迅速以防止其吸收过多的水分,影响实验结果; 4、试样放入仪器的时候动作要迅速,避免当中的空气流动,影响实验的准确性。 5、溴化钾压片的过程中,粉末要在研钵中充分磨细,且于压片机上制得的透明薄片厚度要适当 六、数据处理 该图中在波数700~800 1500~1600 2800~2975左右有峰形,证明了该物质中可能有烯烃的C-H变形振动,C-C间的伸缩振动,同时也拥有烷烃的C-H伸缩振动,推测为聚乙烯的红外谱图。 表一聚乙烯的红外光谱

测量刚体的转动惯量实验报告及数据处理

实验讲义补充: 1.刚体概念:刚体是指在运动中和受力作用后,形状和大小不变,而且内部各点的相对位置不变的物体。 2.转动惯量概念:转动惯量是刚体转动中惯性大小的量度。它取决于刚体的总质量,质量分布、形状大小 和转轴位置 3.转动定律:合外力矩=转动惯量×角加速度 4.转动惯量叠加: 空盘:(1)阻力矩(2)阻力矩+砝码外力→J1 空盘+被测物体:(1)阻力矩(2)阻力矩+砝码外力→J2 被测物体:J3=J2-J1 5.转动惯量理论公式:圆盘&圆环 6.转动惯量实验仪器:水准仪;线水平;线与孔不产生摩擦;塔轮选小的半径;至少3个塔轮半径,3组 砝码质量 7.计数器:遮光板半圈π;单电门,多脉冲;空盘15圈,20个值;加上被测物体,8个值; 8.泡沫垫板 9.重力加速度:s^2 10.质量:1次读数,包括砝码,圆盘,圆环,以及两圆柱体; 11.游标卡尺:6次读数,包括圆盘半径,圆环内外半径,塔轮半径,转盘上孔的内外半径(求平均值) 12.实验目的:测量值与理论值对比 实验计算补充说明: 1.有效数字:质量,故有效数字为3位 2.游标卡尺:,读数最后一位肯定为偶数; 3.误差&不确定度: (1)理论公式计算的误差: 圆盘:(注意:直接测量的是直径) 质量m=±;(保留4位有效数字) um=*100%=% 半径R=± 若测6次,x1,x2,x3,x4,x5,x6,i=6,计算x平均值 , 取n=6时的 ,我们处理为0 C=,仪器允差,δB=

总误差:,ux= m ,u rx==% R=± urx=% 计算转动惯量的结果表示: ,总误差:uJ=,相对不确定=uJ/J 圆环:,同上. (2)实验测量计算的误差: 根据,,对R(塔轮半径),m(砝码质量),β2和β1求导,

无水乙醇红外光谱分析实验报告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无水乙醇红外光谱分析实验报告 篇一:红外光谱分析实验报告 一、【实验题目】 红外光谱分析实验 二、【实验目的】 1.了解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的基本构造及工作原理 2.掌握红外光谱分析的基础实验技术 3.学会用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进行样品测试 4.掌握几种常用的红外光谱解析方法 三、【实验要求】 利用所学过的红外光谱知识对碳酸钙、聚乙烯醇、丙三醇、乙醇的定性分析制定出合理的样品制备方法;并对其谱图给出基本的解析。 四、【实验原理】红外光是一种波长介于可见光区和微波区之间的电磁 波谱。波长在0.78?300卩m通常又把这个波段分成三个区域, 即近红外区:波长在0.78?2.5卩m (波数在12820?

4000cm-1),又称泛频区;中红外区:波长在2.5?25卩m(波数在4000?400cm-1),又称基频区;远红外区:波长在25?300卩m(波数在400?33cm-1)又称转动区。其中中红外区是研究、应用最多的区域。 红外区的光谱除用波长入表征外,更常用波数 (wavenumber)c表征。波数是波长的倒数,表示单位厘米波长内所含波的数目。其关系式为: 作为红外光谱的特点,首先是应用面广,提供信息多且具有特征性,故把红外光谱通称为"分子指纹"。它最广泛的应用还在于对物质的化学组成进行分析。用红外光谱法可以根据光谱中吸收峰的位置和形状来推断未知物的结构,依照特征吸收峰的强度来测定混合物中各组分的含量。其次,它不受样品相态的限制,无论是固态、液态以及气态都能直接测定,甚至对一些表面涂层和不溶、不熔融的弹性体(如橡胶)也可直接获得其光谱。它也不受熔点、沸点和蒸气压的限制,样品用量少且可回收,是属于非破坏分析。而作为红外光谱的测定工具-红外光谱仪,与其他近代分析仪器(如核磁共振波谱仪、质谱仪等)比较,构造简单,操作方便,价格便宜。因此,它已成为现代结构化学、分析化学最常用和不可缺少的工具。根据红外光谱与分子结构的关系,谱图中每一个特征吸收谱带都对应于某化合物的质点或基团振动的形式。因此,特征吸收 谱带的数目、位置、形状及强度取决于分子中各基团(化学键)的振动形式和所处的化学环境。只要掌握了各种基团的振动频率(基团频率)及其位移规律,即可利用基团振动频率与分子结构的关系,来确定吸收谱带的归属,确定分子中所含的基团或键,并进而由其特征振动频率的位移、谱带强度和形状的改变,来推定分子结构。

转动惯量实验报告

实验项目:测量形状不规则物体的转动惯量 (一)实验目的及要求: 发散思维设计两种不同的方法去求物体的转动惯量。 结合理论知识,加深转动惯量在刚体运动中所起作用的理解。 (二)仪器器材: 密度均匀薄木板、三线摆、DH4601转动惯量测试仪、实验机架、水平仪、游标卡尺、米尺、细线、圆柱体、天平、大头针、剪刀、钳子、透明胶。 (三)理论值计算: 2d J r m =? 2i i J r m =?∑ 计算得J= 。 方案一:三线摆法1 一、实验原理: 1.重心——物体各部分所受重力的合力的作用点。在物体内各部分所受重力可看作平行力的情况下,重心是一个定点。一般物体可用悬挂法求的重心。 质心——物体的质量中心,是研究物体机械运动的一个重要参考点。当作用力通过该点时,物体只作平动而不发生转动;否则在发生移动的同时物体将绕该点转动。在研究质心的运动时,可将物体的质量看作集中于质心。对于密度平均的物体,其质心与重心重合。 根据平衡力定理:重力和拉力平衡,大小相等,在一条直线上测两次就可以得到两条直线两条不平行的直线交于一个点就是重心,亦即质心。 2. 左图是三线摆实验装置的示意图。上、下圆盘均处于水平,悬挂在横梁上。 三个对称分布的等长悬线将两圆盘相连。上圆 盘固定,下圆盘可绕中心轴O ’O 作扭摆运动。 下圆盘转动角很小,且略去空气阻力时,扭摆的运动可以近似的看作简谐运动。根据能量守 恒定律或刚体的转动定律均可以导出物体绕 中心轴O ’O 的转动惯量。 I 0=T 02(M 0gRr )/(4π2H 0)……① 其中M0为下盘的质量:r 、R 分别为上下悬点 离各自圆盘中心的距离;H0为平衡时上下盘间的垂直距离;To 为下盘作简谐运动的周期,g 为重力加速度(在广州地区g=9.788m/s 2)。 将质量为m 的待测物体放在下盘上,并使待测刚体的转轴与OO ’轴重合。测

转动惯量测量实验报告(共7篇)

篇一:大学物理实验报告测量刚体的转动惯量 测量刚体的转动惯量 实验目的: 1.用实验方法验证刚体转动定律,并求其转动惯量; 2.观察刚体的转动惯量与质量分布的关系 3.学习作图的曲线改直法,并由作图法处理实验数据。 二.实验原理: 1.刚体的转动定律 具有确定转轴的刚体,在外力矩的作用下,将获得角加速度β,其值与外力矩成正比,与刚体的转动惯量成反比,即有刚体的转动定律: m = iβ (1) 利用转动定律,通过实验的方法,可求得难以用计算方法得到的转动惯量。 2.应用转动定律求转动惯量 图片已关闭显示,点此查看 如图所示,待测刚体由塔轮,伸杆及杆上的配重物组成。刚体将在砝码的拖动下绕竖直轴转动。 设细线不可伸长,砝码受到重力和细线的张力作用,从静止开始以加速度a下落,其运动方程为mg – t=ma,在t时间内下落的高度为h=at/2。刚体受到张力的力矩为tr和轴摩擦力力矩mf。由转动定律可得到刚体的转动运动方程:tr - mf = iβ。绳与塔轮间无相对滑动时有a = rβ,上述四个方程得到: 22m(g - a)r - mf = 2hi/rt (2) mf与张力矩相比可以忽略,砝码质量m比刚体的质量小的多时有a<<g,所以可得到近似表达式: 2mgr = 2hi/ rt (3) 式中r、h、t可直接测量到,m是试验中任意选定的。因此可根据(3)用实验的方法求得转动惯量i。 3.验证转动定律,求转动惯量 从(3)出发,考虑用以下两种方法: 2a.作m – 1/t图法:伸杆上配重物位置不变,即选定一个刚体,取固定力臂r和砝码下 落高度h,(3)式变为: 2m = k1/ t (4) 2式中k1 = 2hi/ gr为常量。上式表明:所用砝码的质量与下落时间t的平方成反比。实验 中选用一系列的砝码质量,可测得一组m与1/t的数据,将其在直角坐标系上作图,应是直线。即若所作的图是直线,便验证了转动定律。 222从m – 1/t图中测得斜率k1,并用已知的h、r、g值,由k1 = 2hi/ gr求得刚体的i。 b.作r – 1/t图法:配重物的位置不变,即选定一个刚体,取砝码m和下落高度h为固定值。将式(3)写为: r = k2/ t (5) 式中k2 = (2hi/ mg)是常量。上式表明r与1/t成正比关系。实验中换用不同的塔轮半径r,测得同一质量的砝码下落时间t,用所得一组数据作r-1/t图,应是直线。即若所作图是直线,便验证了转动定律。

苯甲酸红外光谱的测定实验报告

苯甲酸红外光谱的测定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1、掌握红外光谱分析法的基本原理。 2、掌握傅立叶红外光谱仪的结构和操作方法。 3、掌握基本且常用的KBr 压片制样技术。 4、通过实验巩固对常见有机化合物基团特征吸收峰的记忆。 二、仪器及试剂 1、仪器:Nexus 670型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BS 124S电子分析天平 2、试剂:苯甲酸样品(分析纯);KBr(光谱纯)。 三、实验原理 苯甲酸为无色,无味片状晶体。熔点122.13℃,沸点249℃,相对密度1.2659。苯甲酸是重要的酸型食品防腐剂。在酸性条件下,对霉菌、酵母和细菌均有抑制作用,但对产酸菌作用较弱。在食品工业用塑料桶装浓缩果蔬汁,最大使用量不得超过2.0g/kg;在果酱(不包括罐头)、果汁(味)型饮料、酱油、食醋中最大使用量1.0g/kg;在软糖、葡萄酒、果酒中最大使用量0.8g/kg;在低盐酱菜、酱类、蜜饯,最大使用量0.5g/kg;在碳酸饮料中最大使用量0.2g/kg。由于苯甲酸微溶于水,使用时可用少量乙醇使其溶解。 红外吸收光谱法是通过研究物质结构与红外吸收光谱间的关系,来对物质进行分析的,红外光谱可以用吸收峰谱带的位置和峰的强度加以表征。测定未知物结构是红外光谱定性分析的一个重要用途。根据实验所测绘的红外光谱图的吸收峰位置、强度和形状,利用基团振动频率与分子结构的关系,来确定吸收带的归属,确认分子中所含的基团或键,并推断分子的结构,鉴定的步骤如下: (1)对样品做初步了解,如样品的纯度、外观、来源及元素分析结果,及物理性质(分子量、沸点、熔点)。 (2)确定未知物不饱和度,以推测化合物可能的结构; (3)图谱解析 ①首先在官能团区(4000~1300cm-1)搜寻官能团的特征伸缩振动; -1

KBr压片法测定固体样品的红外光谱

红外光谱测试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1、掌握红外光谱分析法的基本原理。 2、掌握Nicolet6700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的操作方法。 3、掌握用KBr压片法制备固体样品进行红外光谱测定的技术和方法。 4、了解基本且常用的KBr压片制样技术在红外光谱测定中的应用。 5、通过谱图解析及标准谱图的检索,了解由红外光谱鉴定未知物的一般过程。 二、实验原理 红外吸收光谱法是通过研究物质结构与红外吸收光谱间的关系,来对物质进行分析的,红外光谱可以用吸收峰谱带的位置和峰的强度加以表征。测定未知物结构是红外光谱定性分析的一个重要用途。根据实验所测绘的红外光谱图的吸收峰位置、强度和形状,利用基团振动频率与分子结构的关系,来确定吸收带的归属,确认分子中所含的基团或键,并推断分子的结构,鉴定的步骤如下: (1)对样品做初步了解,如样品的纯度、外观、来源及元素分析结果,及物理性质(分子量、沸点、熔点)。 (2)确定未知物不饱和度,以推测化合物可能的结构; (3)图谱解析 ①首先在官能团区(4000~1300cm-1)搜寻官能团的特征伸缩振动; ②再根据“指纹区”(1300~400cm-1)的吸收情况,进一步确认该基团的存在以及与其它基团的结合方式。 三、实验步骤 1、开机前准备 开机前检查实验室电源、温度和湿度等环境条件,当电压稳定,室温为21±5℃左右,湿度≦65%才能开机。 2、开机 开机时,首先打开仪器电源,稳定半小时,使得仪器能量达到最佳状态。打开电脑,并打开仪器操作平台OMNIC软件,运行“采集→实验设置”菜单,检查仪器设置及稳定性。 制样

取1~2mg 无水葡萄糖、80-100mgKBr 于玛瑙研钵中在红外烘灯下边烘边研磨。取出模具,准确套上模膛,放好垫片,将制好的样品均匀的抖入模膛内,装好模具后,将模具放在压片机上压成片(压力不超过4MPa ),轻轻地取出模具,与装模顺序相反取出样品。将样品放在固体样品池上。 4、采集红外谱图 首先点击“采集”菜单→选“采集背景”,根据提示操作,仪器自动采集背景红外光谱图。 把准备好的样品放入样品仓中,点击“采集”菜单→选“采集样品”,根据提示操作,即可测得样品的红外光谱图。 点击“文件”菜单→选“另存为”→输入文件名储存谱图。 5、关机 先关OMNIC 软件,再关闭仪器电源,最后关闭计算机并盖上仪器防尘罩。 在记录本上记录使用情况。 四、实验结果分析 400035003000250020001500 10005000 20 40 6080 100 t r a n s m i t t a n c e T %Wavenumbers cm -1

光谱分析报告 实验报告材料

实 课程名称: 材料科学基础实验 指导老师: 乔旭升 成绩: 实验名称: 光谱分析 实验类型: 同组学生姓名: 一、实验目的和要求(必填) 三、主要仪器设备(必填) 五、实验数据记录和处理 七、讨论、心得 二、实验内容和原理(必填) 四、操作方法和实验步骤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必填)一、实验目的 通过本实验了解紫光/可见光光度计、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 )和荧光光谱仪的基本原理、主要用途和实际操作过程。掌握玻璃透光率、薄膜吸收光谱、固体粉末红外光谱和固体发光材料荧光光谱的测试方法。学习分析影响测试结果的主要因素。 二、实验原理 电磁波可与多种物质相互作用。如果这种作用导致能量从电磁波转移至物质,就称为吸收。当光波与某一受体作用时,光子和接受体之间就存在碰撞。光子的能量可被传递给接受体而被吸收,由此产生吸收光谱。通常紫外和可见光的能量接近于某两个电子能级地能量差,故紫外与可见光吸收光谱起源于价电子在电子能级之间的跃迁,又称为电子光谱。 当一束平行单色光照射到非散射的均匀介质时,光的一部分将被介质所反射,一部分被介质吸收,一部分透过介质。如果入射光强度为I0.反射光强度为Ir ,吸收光强度为Ia ,透过光强度为It ,则有I0=Ir+Ia+It 投射光强度与入射光强度之比称为透光率 T=It/I0 当一束具有连续波长的红外光照射某化合物时,其分子要吸收一部分光能转变为分子的震动能量或转动能量。此时若将其透过的光用单色器进行色散,就可得到一带暗条的谱带。以红外光的波长或波数为横坐标,以吸收率或者透过率百分数为纵坐标,把该谱带记录下来,就可得到该化合物的红外吸收光谱图。不同的化合物均有标准特征谱,将实验所得的光谱与标准谱对照,就可进行分子结构的基础研究和化合组成的分析。可由吸收峰的位置和形状来推知被测物的结构,按照特征峰的强度来测定混合物中各组分的含量。 当分子吸收来自光辐射的能量后,其本身就由处于稳定的基态跃迁至不稳定的激发态: M+h ν→。激发态是不稳定的,寿命极短,激发态分子会迅速以向周围散热或再发射电磁 波(荧光或磷光)的方式回到基态: →M+荧光(或磷光)。任何能产生荧光(或磷光)的物质都具有两个特征光谱:激发光谱和发射光谱。 激发光谱:荧光(或磷光)为光致发光,因此必须选择合适的激发光波长,这可通过激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