胞内寄生菌VS人体免疫

胞内寄生菌VS人体免疫
胞内寄生菌VS人体免疫

胞内寄生菌V S人体免

公司标准化编码 [QQX96QT-XQQB89Q8-NQQJ6Q8-MQM9N]

胞内寄生菌VS人体免疫

湖北省应城市第二高级中学易辉

人教版新课标教材第二章第3节“免疫调节”中写到:“有些致病细菌如结核杆菌、麻风杆菌等,是寄生在宿主细胞内的,而抗体是不能进入宿主细胞。那么,消灭这些病原体是通过什么途径呢?……”。

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记忆这一知识点,教师在讲授时,通常会将结核杆菌、麻风杆菌总结为胞内寄生菌,但是很多学生同时也提出了疑问,胞内寄生菌如何隐藏在细胞中,躲避细胞的防御武器的攻击呢?并且除了结核杆菌和麻风杆菌之外,还有哪些胞内寄生菌呢?

为了解决这些疑问,我查阅了大量专业书籍和文献资料,现在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

一、胞内寄生菌的种类

胞内寄生菌是指侵入宿主细胞并能在宿主细胞中繁殖的病原细菌。其中比较常见的有:分枝杆菌(如结核杆菌和麻风杆菌等)、化脓性链球菌、化脓性葡萄球菌、沙门氏菌(如伤寒杆菌等)、嗜肺军团菌、李斯特菌、布鲁氏杆菌等。

二、寄生在宿主细胞中的方法:

人体的免疫系统虽然很强大,但并不完美,它仍有一些弱点,这就如同计算机操作系统中存在着漏洞一样。在人类的免疫系统进化过程中,病原微生物也一起协同进化,它们其中一部分形成了一些特殊的生存策略使其能在胞内寄生,所以胞内寄生菌的胞内生存机制实际上是生物进化自然选择的结果。但是

不同类型的胞内寄生菌的寄生方法往往有差异,以下介绍胞内寄生菌中常见的三种寄生策略。

①利用细胞壁的特殊成分

吞噬细胞被喻为人体的安全卫士,他能吞噬并杀死病原微生物是因为它们的溶酶体中含有很多种杀菌物质如溶菌酶、活性氧物质(如过氧化氢等)、蛋白酶、磷酸脂酶、核酸酶、脂酶,可是像结核杆菌和麻风杆菌这样的分枝杆菌却能利用其细胞壁中的一种特殊成分—酚醛糖脂,破坏由吞噬细胞的溶酶体产生的对它们有害的杀菌物质,尤其对游离羟和超氧阴离子非常有效,就这样使它们逃避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从而寄生在吞噬细胞中。

②利用抗吞噬的特殊物质

化脓性链球菌和化脓性葡萄球菌能够产生一类称之为“杀白细胞素”的蛋白质,这种蛋白质可以杀伤吞噬细胞,当它们被吞噬细胞吞噬时并不被吞噬细胞所杀伤,反而被杀伤的是吞噬细胞自己,此外,化脓性葡萄球菌还能产生类胡萝卜素,这种色素物质可以抑制吞噬细胞的某些杀菌物质的杀伤作用;脓性链球菌还能产生一种特异性的物质叫M-蛋白,存在于细菌细胞的表面,能改变细菌细胞的表面性质使它们避免被吞噬细胞杀伤。

③利用细胞特殊结构—荚膜

荚膜是某些细菌在细胞壁外包围的一层粘液性物质,一般由糖和多肽组成,这层特殊的结构能对细菌起到保护作用。很多胞内寄生菌能利用荚膜来抵抗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像沙门氏菌(如伤寒杆菌)即使被吞噬之后,能利用其荚膜生存于溶酶体中,而不会被溶酶体酸化水解。

三、人体对胞内寄生菌的免疫

胞内寄生菌引起人类的慢性持续性感染给人类的健康和生命带来了极大地威胁,其中有些甚至于癌症的发生有着密切的关系,目前构成全球性威胁的疾病如结核病、麻风病、伤寒病等都与胞内寄生菌有关,这些病原体潜入细胞内,可以逃避机体的免疫防御的一系列机制,在细胞内长期存在,并可在动物和人群中传播,在适当时机如机体的免疫力下降时,就会出现临床症状,严重时可危及生命。它们在大多时可以与宿主细胞共存,如世界上有1/3的人接触过结核杆菌,其中只有10%的人具有活性的结核杆菌,余下是潜伏感染,即携带有病菌但并不发病。

由于胞内寄生菌能寄生在宿主细胞内,所以人体对它们主要进行细胞免疫,通过细胞免疫使宿主细胞裂解使其失去藏身之所,再通过抗体与病原体结合,最后被吞噬细胞消灭。

当然很多胞内寄生菌是非常顽固,对付它们最好是进行免疫预防,如针对结核病,现在采取接种卡介苗,是很好的预防方法,有效地控制了这种病的传播。随着疫苗技术的发展,人类一定能更好的控制胞内寄生菌感染引起的疾病,不过在这一场博弈中,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微生物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2.致病微生物(病原微生物):能够引起人类和动植物发生疾病的微生物. 3.条件致病微生物:在正常情况下不致病,只有在特定情况下导致疾病的一类微生物. 4.菌落:菌落是细菌在固体培养基上生长,由单个细菌分裂繁殖成一堆肉眼可见的细菌集团. 5.质粒:质粒是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存在于细胞质中,为闭合环状的双链DNA,带有遗传信息.控制细菌的某些遗传性状,可独立复制,不是细菌生长必不可少的,失去质粒的细菌仍然能正常生活. 6.芽胞:芽胞是某些细菌在一定条件下,在菌体内部形成一个圆形或椭圆形小体,是细菌的休眠形式. 7.细菌L型:细菌的细胞壁的肽聚糖结构受到理化或生物因素的直接破坏或合成被抑制,这种细胞壁受损的细菌在高渗环境下仍可存活者,称细菌细胞壁缺陷型或细菌L型. 8.中介体:中介体是细菌部分细胞膜内陷、折叠、卷曲形成的囊状物,多见于革兰阳性菌.它能有效的扩大细胞膜的面积,相应的增加了呼吸酶的含量,可为细菌提供大量的能量.功能类似于真核细胞线粒体,又称为拟线粒体. 9.普通菌毛:普通菌毛是遍布于某些细菌表面的很细、很短、直而硬的丝状物,每菌可达数百根,为细菌粘附结构,能与宿主细胞

表面的特异性受体结合.与细菌的致病性密切相关. 10.性菌毛:性菌毛比普通菌毛长而粗,呈中空管状结构.由致育因子F质粒编码. 11.菌毛:菌毛是某些细菌表面存在着的一种直的、比鞭毛更细、更短的丝状物.与细菌的运动无关.由菌毛蛋白组成,具有抗原性. 12.鞭毛:鞭毛是在许多细菌的菌体上附有的细长并呈波状弯曲的丝状物,为细菌的运动器官. 13.荚膜:荚膜是某些细菌在细胞壁外包绕一层粘液性物质,为多糖或蛋白质的多聚体,用理化方法去除后并不影响菌细胞的生命活动.凡粘液性物质牢固地狱细胞壁结合,厚度≥0.2μm,边界明显者为荚膜. 14.热原质:热原质是细菌合成的一种极微量的注入人体或动物体内能引起发热反应的物质.为细胞壁的脂多糖结构,故大多源于革兰阴性菌. 15.细菌素:细菌素是某些菌株产生的一类具有抗菌作用的蛋白质.其作用范围窄,仅对有近缘关系的细菌有杀伤作用.可用于细菌分型和流行病学调查. 16.培养基:培养基是由人工方法配制而成的,专供微生物生长繁殖使用的混合营养制品. 17.消毒:消毒是指杀死物体上病原微生物的方法,并不一定杀死

胞外寄生菌的抗感染免疫

1.抗体对细菌繁殖的抑制作用:抗体与细菌结合,可以出现凝集和鞭毛制动现象,但一般而言,对细菌的活力只有微弱的影响,甚至没有影响。如果抗体的结合能抑制细菌的重要酶系统或代谢途径,则可能抑制细菌的生长。例如,某些细菌(例如败血巴氏杆菌)从血清转铁蛋白摄取铁的能力可被特异性抗体封闭,从而导致细菌生长受抑制。 2.抗体对细菌吸附作用的抑制:病原菌吸附到粘膜上皮细胞是造成感染的先决条件。粘膜表面的抗体,在防止病原菌对粘膜的侵犯中具有更重要的作用。在粘膜表面起这种作用的抗体主要是SlgA,它是局部免疫的主要因素。SlgA抗细菌感染可有以下几种方式:在补体和溶菌酶的参与下溶解某些细菌;在肠道局部增强吞噬作用;防止细菌对粘膜上皮细胞的吸附。例如SlgA能阻止链球菌、致病性大肠杆菌、霍乱弧菌、淋球菌、百日咳杆菌等对粘膜表面的吸附。至于SlgA阻断细菌与细胞吸附的精确机理尚不清楚。很可能是阻碍了细菌表面起吸附作用的特定部位与宿主细胞相应受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3.抗体和补体对细菌的溶解作用:在许多感染中,机体能产生相应抗体(lgG、lgM、lgA),当细菌表面抗原和lgG、lgM结合的免疫复合物一旦通过经典途径使补体活化或由分泌型lgA或聚合的血清lgA通过替代途径活化补体,即可引起细胞膜的损伤,最终发生溶菌。实验证明补体的溶菌作用仅对革兰氏阴性菌,其中包括霍乱弧菌、大肠杆菌、痢疾杆菌、伤寒杆菌等发挥作用。但这种作用往往并不彻底,仅使杆菌菌体膨大或变为球形,不引起溶解。但若于试验中系统中加入适量的溶菌酶,则可出现溶菌现象。 4.抗体和补体对吞噬作用的调理:抗体和补体单独能适当的靶细胞起调理吞噬作用,若两者联合作用效应更加强大。中性粒细胞和单核吞噬细胞表面具有lgG的Fc受体。当lgG 通过其特异性抗原结合部位(Fab)与细菌表面相应抗原结合后,其Fc段可与吞噬细胞表面相应Fc受体结合,即可在细菌与吞噬细胞间形成抗体“桥梁”,这不仅能促进吞噬细胞对细菌的吞噬,而且有助于强化细胞内的杀菌作用。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表面还有C3b受体。因此,细菌与所有能结合补体的抗体(lgG、lgM)形成的复合物,均可激活补体形成活化产物C3B,从而发挥调理吞噬作用。尤以lgM的作用更强,此作用在感染的早期特别重要,因为此时lgM抗体占优势。

病毒、病菌、细菌三者有什么区别

病毒、病菌、细菌三者有什么区别 首先定义上的不同 病菌,使人或其他生物生病的细菌,又称致病菌或病原菌。本质上还是属于细菌。 细菌,原核微生物的一类,是一类形状细短,结构简单(有细胞结构),多以二分裂方式进行繁殖的原核生物,是在自然界分布最广、个体数量最多的有机体,是大自然物质循环的主要参与者。 病毒,比细菌小、没有细胞结构、只能在寄生在活细胞中增殖的微生物。由蛋白质和核酸组成。 病毒和细菌的绝大部分是对人类没有害的,有害的只是很小的一部分。 细菌也有很多是有益的。如人体大肠内寄生的大肠杆菌,帮助人类分解食物中的营养成分,可以给人体提供多种维生素。牛、羊等动物能够消化植物纤维,是因为他们的消化道内寄生了一种细菌,这种细菌可以分解纤维素;要是没有这种细菌的话牛和羊是没法吃草的。同时人们依靠细菌生产药品、食品、饲料、抗生素、味精、调料等。同时细菌也是大自然的分解者,分解动物的粪便、动植物的尸体等。没有细菌的世界是无法想象的世界,所有的生物将无法生存。 抗生素只能杀灭细菌。比方说青霉素,能破坏细菌细胞壁上的多糖,使细菌的表面暴露,失去了应有的保护作用,细菌也就不能生存了。病毒外部是蛋白质,抗生素对它们是没有作用的。但干扰素可以干扰病毒DNA或RNA的复制,使病毒的数量不再增加,然后依靠人体自身的免疫系统清除剩下的病毒。 病毒:是DNA(脱氧核糖核酸),与蛋白质一样,是由氨基酸合成的。 细菌:是微生物,而病毒是DNA(脱氧核糖核酸),与蛋白质一样,是由氨基酸合成的。 病毒、细菌在结构与感染的方式不同所产生的。病毒是一种非细胞形态的微生物,它体积小,小到高倍数的光学显微镜也看不到,只能用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它无细胞器,由基因组核酸和蛋白质外壳组成。基因组仅含一种类型的核酸,或者是核糖核酸(RNA)或者是脱氧核糖核酸(DNA)。 在感染后的生存方式上,细菌与病毒有很大的区别细菌是单细胞生物。在人体内合适的条件下,如各种粘膜上就可能自我繁殖使人致病。只要改变细菌的繁殖条件就可能杀死细菌把病治好。而病毒则是非细胞微生物,缺乏完整的酶系统,不能独立进行代谢活动,因而不能像细菌一样进行自我繁殖。病毒感染后,先进入人体血液内,形成病毒血症。随后只能严格地寄生在人体靶细胞内,利用细胞的生物合成机器进行自身的复制并释放子代病毒。换言之,病毒只有进入了人体细胞内才能生存和复制,此时只要能识别病毒并能区分哪是被感染细胞哪是健康细胞,把病毒和被感染细胞杀死就能把病治好。可惜的是,到目前为止,现有的合成药物和治疗方法还不具备这种识别和区分功能,又不可能把人体所有细胞都杀死。而具备这种特异性识别功能的只有人体自身的免疫细胞和免疫球蛋白。如果感染者此时的免疫力低下,特异性抗体不足以清除病毒,病毒性疾病难治就是不言而喻的了。 而且乙型肝炎病毒进入肝细胞后,它还可改变肝细胞膜的性质。使体内的免疫系统发生紊乱, 误把自身的肝细胞当做“敌人”来破坏, 而造成肝细胞损伤。即使你用抗病毒药物杀死了病毒,但自身的免疫功能仍会继续对肝细胞发生攻击。因此乙型肝炎比较难治愈, 除抗病毒治疗外, 还需进行免疫调节治疗。 细菌是一大类能独立生活的单细胞微生物,它们的新陈代谢就是从周围环境中摄取营养,以获得能量和合成自身组分的原料。 细菌的表面积大,新陈代谢活跃且多样化,生长繁殖迅速。 细菌在代谢过程中不同菌可产生不同的代谢产物,有些产物对人有害,例如细菌产生的毒素和酶与其致病性有关;有些产物对人有利,例如细菌产生的维生素;有些产物对鉴别诊断细菌有作用,例如色素及糖分解产物等。

病毒和细菌的区别

病毒和细菌的区别 病毒(virus)是一类个体微小,无完整细胞结构,含单一核酸(DNA或RNA)型,必须在活 细胞内寄生并复制的非细胞型微生物。比细菌还小、没有细胞结构、只能在活细胞中增殖的微生物。由蛋白质和核酸组成。多数要用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 细菌(英文:germs;学名:bacteria)广义的细菌即为原核生物是指一大类细胞核无核膜包裹,只存在称作拟核区(nuclear region)(或拟核)的裸露DNA的原始单细胞生物,包括 真细菌(eubacteria)和古生菌(archaea)两大类群。其中除少数属古生菌外,多数的原核生物都是真细菌。可粗分为6种类型,即细菌(狭义)、放线菌、螺旋体、支原体、立 克次氏体和衣原体。人们通常所说的即为狭义的细菌,狭义的细菌为原核微生物的一类, 是一类形状细短,结构简单,多以二分裂方式进行繁殖的原核生物,是在自然界分布最广、个体数量最多的有机体,是大自然物质循环的主要参与者。细菌主要由细胞壁、细胞膜、 细胞质、核质体等部分构成,有的细菌还有荚膜、鞭毛、菌毛等特殊结构。绝大多数细菌 的直径大小在0.5~5μm之间。可根据形状分为三类,即:球菌、杆菌和螺形菌(包括弧菌、螺菌、螺杆菌)。还有一种利用细菌的生活方式来分类,分为两大类:自养菌和异养菌,其中异养菌包括腐生菌和寄生菌。细菌的发现者:荷兰商人安东·列文虎克。细菌和病毒 均属于微生物。“微”者,肉眼不可见也。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细菌和病毒都可以在人体 中增殖,并可能导致疾病发生。细菌较大,用普通光学显微镜就可看到,它们的生长条件 也不高。由于细菌有它的生长及代谢方式,人类已有称之为抗菌素的特殊武器对付它。病 毒则比较小,一般要用放大倍数超过万倍的电子显微镜才能看到。病毒没有自己的生长代 谢系统,它的生存靠寄生在宿主(如人)和细胞中依赖他人的代谢系统。也是因为如此, 目前抗病毒的特殊药物不多。有一点值得指出的是,在人们的身体的许多部位都有细菌的 增殖。医学上称之为正常菌群,它们和我们和平相处,互惠互利。而在任何情况下从机体 中发现病毒都非正常状况。因为只有侵入我们的活组织细胞中这些病毒才能存活。 区别是:病毒是介于生物与非生物的一种原始的生命体。细菌是原核微生物的一类,是在 自然界分布最广、个体数量最多的有机体,也是大自然物质循环的主要参与者。

医学微生物名词解释

医学微生物学名词解释 质粒(plasmid):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为闭合环状的DNA,可携带遗传信息,控制细菌某些特定的遗传性状。 荚膜(capsule):某些细菌细胞壁外包绕的一层黏液性物质,为蛋白质或多糖的多聚体。 鞭毛(flagellum):许多细菌(所有弧菌和螺菌,半数杆菌和个别球菌)菌体上附有的细长并呈波状弯曲的丝状物,少仅1~2根,多达数百根。 菌毛(pilus):许多Gˉ菌和少数G+菌菌体表面存在的一种直的、比鞭毛更细、更短的丝状物。 芽孢(spore):为细菌的休眠形式,是某些细菌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胞质脱水浓缩,在菌体内部形成的一个圆形或卵圆形的小体。 细菌L型(细菌细胞壁缺陷型bacterial L form):细菌细胞壁的肽聚糖结构受到理化或生物因素的直接破坏或合成被抑制,细胞壁受损后,仍能在高渗环境下存活的细菌。 专性厌氧菌(obligate aerobe):缺乏完善的呼吸酶系统,利用氧以外的其他物质作为受氢体,只能在低氧分压或无氧环境中进行发酵的一类细菌。 菌落(colony):单个细菌经培养后分裂繁殖成的一堆肉眼可见的细菌集团。 热原质(致热源pyrogen):细菌合成的一种注入人体或动物体内能引起发热反应的物质。 消毒(disinfection):杀死物体上或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并不一定能杀死细菌芽孢或非病原微生物的方法。 灭菌(sterilization):杀灭物体上所有微生物的方法,包括杀灭细菌芽孢、病毒和霉菌在内的全部病原微生物和非病原微生物。 防腐(antisepsis):防止或抑制皮肤表面细菌生长繁殖的方法。细菌一般不死亡 无菌和无菌操作(asepsis and aseptic technique):无菌是不存在活菌的意思,多是灭菌的结果。防止细菌进入人体或其他物品的技术操作,称为无菌操作。噬菌体(bacteriophage):是感染细菌、真菌、放线菌或螺旋体等微生物的病毒。 是一种专性胞内寄生的微生物。 毒性噬菌体(virulent phage):能在宿主菌细胞内复制增殖,产生许多子代噬菌体,并最终裂解细菌的噬菌体。 溶原性噬菌体(温和噬菌体lysogenic phage):噬菌体基因组整合于宿主菌染色体中,不产生子代噬菌体,也不引起细菌裂解,但噬菌体DNA随细菌基因组复制而复制,并随细菌的分裂而分配到子代细菌的基因组中的噬菌体。 溶原性转变(lysogenic conversion):温和噬菌体感染宿主菌后,以前噬菌体形式与细菌基因整合,成为溶原性细菌,从而获得由噬菌体基因编码的某些性状。溶菌空斑(噬斑phage):当噬菌体和细菌共同培养后,在固体培养基上,噬菌体由于复制增殖并裂解宿主菌后形成的肉眼可见的无细菌空斑。 转化(transformation):是供菌裂解释放的DNA片段被受菌直接摄取,使受菌获得新的性状。 接合(conjugation):细菌通过性菌毛相互连接沟通,将遗传物质从供菌转给受菌的方式。 转导(transduction):由噬菌体介导,将供菌的DNA片段转入受菌,使受菌获得供菌的部分遗传性状。可分为普遍性转导和局限性转导。

微生物名词解释7

1.Microorganism 微生物: 是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的一大群形体微小、结构简单、肉眼直接看不见,必须借 助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放大数百倍、数千倍,甚至数万倍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 2.peptidoglycan 肽聚糖:又称粘肽(mucopeptide)、胞壁质(murein)或粘质复合物(mucocomplex),是细菌 细胞壁中的共有成分,支持细胞壁的机械强度。在G+菌,其肽聚糖由聚糖支架(为N-乙酰葡糖胺和N-乙酰胞壁酸两种氨基糖交替间隔排列,经β-1,4糖苷键连接形成的多糖支架),四肽侧链和五肽交联桥组成;而在G-菌,则仅由聚糖支架和四肽侧链两部分构成 lipopolysaccharide, LPS 脂多糖:也称内毒素(endotoxin),位于革兰阴性菌细胞壁外膜的最外层,由脂质A、核心多糖、特异性侧链三部分组成。其中脂质A为内毒素的毒性部分和生物活性组分,无种属特异性 teichoic acid 磷壁酸:是由核糖醇或甘油残基经磷酸二酯键相互连接而成的多聚物,是革兰阳性细菌细胞壁的特有组分,与G+菌的抗原性及致病性关系密切。根据结合位置的不同,磷壁酸可分为膜磷壁酸和壁磷壁酸两大类。 lipooligosaccharide,LOS脂寡糖:奈瑟菌的内毒素,是重要的毒力因子,结构上比LPS缺少O抗原成分,但生物学功能基本类似,可引起内毒素毒性反应并有助于形成炎症反应。当病菌侵入机体后,因自溶或死亡而释放,引起发热,中毒性休克和DIC等。 3.L-form of bacteria L型细菌:即细胞壁缺陷型细菌,指细菌细胞壁的肽聚糖结构因理化或生物因素的 直接破坏或合成受到抑制而形成的胞壁受损的细菌,在高渗环境下仍可存活进而成为胞壁缺陷型细菌。 Protoplast原生质体:指G+细菌的细胞壁肽聚糖因理化或生物因素的直接破坏或合成受抑形成的细胞壁缺陷型细菌。原生质体多呈椭圆形,其原生质仅由一层细胞膜包裹,对渗透压较为敏感 mesosome中介体:亦称为拟线粒体(chondroid),是细菌的部分细胞膜内陷、折叠、卷曲形成的囊状构造,多见于G+细菌。中介体参与细菌分裂,具有类似真核细胞纺锤体的功能;同时,中介体的形成有效扩大了细菌细胞膜的面积,增加了酶的含量和能量的产生,发挥着类似真核细胞线粒体的功能,故亦称为拟线粒体。P15 4.plasmid质粒: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存在于细胞质中,为双股环状DNA,携带一定遗传信息,控制细菌 某些特定的遗传性状,但不是细菌生命活动所必需。质粒可通过复制传递给后代,又能通过基因转移将有关性状传给另一细菌 Fertility plasmid ,F质粒:又称致育因子(Fertility factor,F因子) ,其大小约100kb,这是最早发现的一种与大肠杆菌的接合作用有关的质粒。带F质粒者为雄性菌,不带F质粒者为雌性菌,两者通过性菌毛进行接合(conjugation) 传递F质粒,进而传递某些生物学性状。P56 Resistance plasmid抗性质粒:简称R质粒, 包括抗药性和抗重金属二大类,通常多指耐药性质粒。R 质粒可分接合型与非接合型质粒。接合型耐药质粒含有耐药传递因子(RTF)和耐药决定子(r-det),两者可以解离或整合。非接合型耐药质粒只有r-det而没有RTF,因而不能通过接合方式传递,但可借助转导等方式转移。P56 5.growth curve生长曲线:细菌接种到定量的液体培养基中,定时取样测定细胞数量,以培养时间为横座 标,以菌数为纵座标作图,得到的一条反映细菌在整个培养期间菌数变化规律的曲线。一条典型的生长曲线可分为迟缓期、对数期、稳定期和衰亡期四个时期 6.autotroph自养菌: 以简单无机物为原料,合成菌体成分及提供能源的微生物。根据能量来源的不同可分 为化能自养菌(chemotroph)和光能自养菌(phototroph)。P25 hetrotroph异养菌:必须以有机物为原料,合成菌体成分及提供能源的微生物。包括腐生菌(saprophyte)和寄生菌(parasite)。几乎所有病原菌都是异养菌,且基本都是寄生菌。P25 7.Bacterin 细菌素:某些细菌产生的仅对近缘菌株有抗菌作用的蛋白质,可用于细菌分型和流行病学调查。 antibiotic 抗生素:某些微生物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一类能抑制或者杀死某些其它微生物或肿瘤细胞的化学物质。多数由放线菌或真菌产生。 8.endotoxin内毒素:是G-菌细胞壁中的脂多糖,菌体死亡或裂解后才能释放出来。(加上LPS的解释) P30

腐生菌和寄生菌的区别

腐生菌和寄生菌的区别 腐生菌和寄生菌的区别有哪些?有些菌类富含人体必需多种矿物质和维生素,营养价值高,其特点是蛋白质高,脂肪低,对人的健康非常有利。那么腐生菌和寄生菌的区别有哪些? 文章目录 腐生菌和寄生菌的区别 1、什么是腐生菌 腐生菌是指营腐生生活的细菌(从已死的动、植物或其他有机物吸取养料,以维持自身正常生活的一种生活方式。 腐生菌属于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它们从已死的动、植物或其他有机物吸取养料,以维持自身正常生活的一种生活方式。很多细菌和真菌属于此类。如枯草杆菌、根霉、青霉、蘑菇、木耳等。以腐生方式生活的微生物,如按其所需要的氮源、碳源来分,则属于化能异养型微生物。是一类靠动植

物尸体和腐败物质的有机质为生的有机体。腐生菌分泌多种酶可从体外消化这些有机质,然后吸收所形成的低分子量化合物。腐生菌包括许多真菌和细菌。 2、什么是兼性寄生菌 兼性寄生菌(Facultative parasite)是真菌的一种,是以腐生为主要营养方式,同时也可寄生的种类,一般情况下真菌在生活中所需要的有机物质都依赖于自然界的其他生物。从死有机体中吸取养料的真菌叫做腐生菌。能侵害活的有机体、而不能生活在死有机体上的真菌叫做绝对寄生菌。但寄

生和腐生并不是绝对的,在一定条件下,一些真菌既能侵害 活有机体又能生活在死有机体上,这种真菌就叫做兼性寄生菌。 3、什么是真菌寄生菌 真菌寄生菌寄生于其它真菌而生活的真菌的总称。有的借助显微镜才能观察到;有的肉眼可见。前者如寄生在水霉菌丝体上的拟油壶菌属(Olpidiopsis),后者如寄生在伞蕈 上的接合菌类的刺霉属(Spinellus)、Syzygites或附着于扁芝属(Pisolithus)和多孔菌属子实体表面上的赤壳菌(Hypocrea),以及群生在乳菇属(Lactarius)等子实体上的Asterophora(Nyctalis)等。在真菌寄生菌中,往往因给与寄主菌以某种刺激,而使寄主菌显著膨胀或呈现异样形状。 各种菌类的功效及使用 竹荪富含人体必需多种矿物质和维生素,营养价值高,其特点是蛋白质高,脂肪低,对人的健康非常有利。具有健脾益胃、补气止痛和解腻减肥之功用,可治疗弱症、伤症和咳嗽等病症,对降低高血压、高胆固醇等症有一定疗效。 杏鲍菇具有追风散寒、舒筋活血、降低血压、降低血糖、降低胆固醇等功能。适宜于肠胃功能衰退、高血压、高血脂、

医学微生物学名词解释

医学微生物学名词解释 1、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 ,LPS):革兰阴性菌细胞壁外膜伸出的特殊结构,即细菌内毒素。由类脂A、核心多糖和特异多糖构成,类脂A是内毒素的毒性部分和主要成分。 2、质粒(plasmid):是细菌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结构为双链闭合环状DNA,带有遗传信息,具有自我复制功能。可使细菌获得某些特定性状,如耐药、毒力等,但并非细菌生命活动所必需的。 3、R质粒(resistance plasmid):可以通过细菌间的接合方式进行基因传递的接合性耐药质粒,与细菌的多重耐药性关系密切。 4、荚膜(capsule):某些细菌能分泌黏液状物质包围于细胞壁外,形成一层和菌体界限分明、不易着色的透明圈。主要由多糖组成,少数细菌为多肽。其主要的功能是抗吞噬作用,并具有抗原性。 5、鞭毛(flagellum):是从细菌细胞膜伸出于菌体外的细长弯曲的蛋白丝状物,是细菌的运动器官,见于革兰阴性菌、弧菌和螺菌。 6、菌毛(pilus):是存在于细菌表面,由蛋白质组成的纤细,短而直的毛状结构,只有用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多见于革兰阴性菌。 7、芽胞(spore):某些细菌在一定条件下,在菌体内形成一个圆形或卵圆形的小体。见于革兰阳性菌,如需氧芽胞菌和厌氧芽胞杆菌。是细菌在不利环境下的休眠体,对外界环境抵抗力强。 8、L型细菌(L formed bacteria):细胞壁受理化或生物因素的作用,其结构被破坏或合成被抑制,但在高渗环境下,仍可存活的细菌,细胞壁多数细菌L型可恢复成原细菌型,某些细菌的L型仍有致病能力,在临床上引起慢性感染。 9、磷壁酸(teichoic acid):为大多数革兰阳性菌细胞壁的特有成分,约占细菌细胞壁干重的20-40%,有2种,即壁磷壁酸和膜磷壁酸。 10、细菌素(bacteriocin):某些细菌能产生一种仅作用于近缘关系细菌的抗生素样物质,其抗菌范围很窄。 11、抗生素(antibiotic):有些微生物在代谢过程中可产生一些能抑制或杀灭其他微生物或癌细胞的物质。 12、热质原(pyrogen):即菌体中的脂多糖,由革兰阴性菌产生的,注入人体或动物体内能引起发热反应。 13、菌落(colony):单个细菌经一定时间培养后形成的一个肉眼可见的细菌集团。 14、转化(transformation):受体菌摄取供体菌游离的DNA片段,从而获得新的遗传性状的方式。 15、转导(transduction):以温和噬菌体为载体,将供体菌的遗传物质转移到受体菌中去,使受体菌获得新的遗传性状的方式叫转导。 16、普遍性转导(general transduction):供体菌任何片段的DNA都有同等的机会被装入噬菌体内,通过噬菌体进入受体菌内,完成遗传物质的转移过程。 17、局限性转导(restricted transduction):由温和噬菌体介导的遗传物质从供体菌到受体菌的转移,只转移与噬菌体接合位点附近的供体菌基因,使供体菌特定位点的基因转入受体菌。 18、接合(conjugation):细菌通过性菌毛将遗传物质(主要为质粒)从供体菌转移给受体菌,使受体获得新的遗传性状。 19、溶原性转换(lysogenic conversion):温和噬菌体的DNA整合到宿主菌的染色体DNA后,使细菌的基因型发生改变从而获得新的遗传性状。 20、毒性噬菌体(virulent phage):能在宿主菌内增殖,导致宿主菌裂解的噬菌体称为毒性噬菌体。释放的噬菌体再感染其它致敏细胞,建立溶菌性周期。 21、温和噬菌体(temperate phage):噬菌体感染细菌后不增殖,其核酸整合到细菌染色体上,可随细菌染色体的复制而复制,并随细菌分裂而分配至子代细菌的染色体中,建立溶原性周期。 22、前噬菌体(prophage):噬菌体感染细菌后不增殖,其核酸整合到细菌染色体上,这种整合在细菌染色体上的噬菌体称为前噬菌体。 23、侵袭力(invasiveness):是指致病菌突破机体的防御功能,在体内定居、繁殖和扩散的能力。与细菌的表面结构和产生的胞外酶有关。 24、毒血症(toxemia):病原菌侵入机体局限组织中生长繁殖后,只有其产生的外毒素进入血液,细菌本身不侵入血流,外毒素作用于组织和细胞,引起特殊的临床症状,如白喉和破伤风菌等。 25、败血症(septicemia):病原菌侵入血流,并在其中大量生长繁殖产生毒性代谢产物,引起全身

胞内寄生菌VS人体免疫

胞内寄生菌VS人体免疫 湖北省应城市第二高级中学易辉 人教版新课标教材第二章第3节“免疫调节”中写到:“有些致病细菌如结核杆菌、麻风杆菌等,是寄生在宿主细胞内的,而抗体是不能进入宿主细胞。那么,消灭这些病原体是通过什么途径呢?……”。 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记忆这一知识点,教师在讲授时,通常会将结核杆菌、麻风杆菌总结为胞内寄生菌,但是很多学生同时也提出了疑问,胞内寄生菌如何隐藏在细胞中,躲避细胞的防御武器的攻击呢?并且除了结核杆菌和麻风杆菌之外,还有哪些胞内寄生菌呢? 为了解决这些疑问,我查阅了大量专业书籍和文献资料,现在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 一、胞内寄生菌的种类 胞内寄生菌是指侵入宿主细胞并能在宿主细胞中繁殖的病原细菌。其中比较常见的有:分枝杆菌(如结核杆菌和麻风杆菌等)、化脓性链球菌、化脓性葡萄球菌、沙门氏菌(如伤寒杆菌等)、嗜肺军团菌、李斯特菌、布鲁氏杆菌等。 二、寄生在宿主细胞中的方法: 人体的免疫系统虽然很强大,但并不完美,它仍有一些弱点,这就如同计算机操作系统中存在着漏洞一样。在人类的免疫系统进化过程中,病原微生物也一起协同进化,它们其中一部分形成了一些特殊的生存策略使其能在胞内寄生,所以胞内寄生菌的胞内生存机制实际上是生物进化自然选择的结果。但是不同类型

的胞内寄生菌的寄生方法往往有差异,以下介绍胞内寄生菌中常见的三种寄生策略。

①利用细胞壁的特殊成分 吞噬细胞被喻为人体的安全卫士,他能吞噬并杀死病原微生物是因为它们的溶酶体中含有很多种杀菌物质如溶菌酶、活性氧物质(如过氧化氢等)、蛋白酶、磷酸脂酶、核酸酶、脂酶,可是像结核杆菌和麻风杆菌这样的分枝杆菌却能利用其细胞壁中的一种特殊成分—酚醛糖脂,破坏由吞噬细胞的溶酶体产生的对它们有害的杀菌物质,尤其对游离羟和超氧阴离子非常有效,就这样使它们逃避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从而寄生在吞噬细胞中。 ②利用抗吞噬的特殊物质 化脓性链球菌和化脓性葡萄球菌能够产生一类称之为“杀白细胞素”的蛋白质,这种蛋白质可以杀伤吞噬细胞,当它们被吞噬细胞吞噬时并不被吞噬细胞所杀伤,反而被杀伤的是吞噬细胞自己,此外,化脓性葡萄球菌还能产生类胡萝卜素,这种色素物质可以抑制吞噬细胞的某些杀菌物质的杀伤作用;脓性链球菌还能产生一种特异性的物质叫M-蛋白,存在于细菌细胞的表面,能改变细菌细胞的表面性质使它们避免被吞噬细胞杀伤。 ③利用细胞特殊结构—荚膜

胞内寄生菌VS人体免疫

胞内寄生菌V S人体免 疫 公司标准化编码 [QQX96QT-XQQB89Q8-NQQJ6Q8-MQM9N]

胞内寄生菌VS人体免疫 湖北省应城市第二高级中学易辉 人教版新课标教材第二章第3节“免疫调节”中写到:“有些致病细菌如结核杆菌、麻风杆菌等,是寄生在宿主细胞内的,而抗体是不能进入宿主细胞。那么,消灭这些病原体是通过什么途径呢?……”。 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记忆这一知识点,教师在讲授时,通常会将结核杆菌、麻风杆菌总结为胞内寄生菌,但是很多学生同时也提出了疑问,胞内寄生菌如何隐藏在细胞中,躲避细胞的防御武器的攻击呢?并且除了结核杆菌和麻风杆菌之外,还有哪些胞内寄生菌呢? 为了解决这些疑问,我查阅了大量专业书籍和文献资料,现在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 一、胞内寄生菌的种类 胞内寄生菌是指侵入宿主细胞并能在宿主细胞中繁殖的病原细菌。其中比较常见的有:分枝杆菌(如结核杆菌和麻风杆菌等)、化脓性链球菌、化脓性葡萄球菌、沙门氏菌(如伤寒杆菌等)、嗜肺军团菌、李斯特菌、布鲁氏杆菌等。 二、寄生在宿主细胞中的方法: 人体的免疫系统虽然很强大,但并不完美,它仍有一些弱点,这就如同计算机操作系统中存在着漏洞一样。在人类的免疫系统进化过程中,病原微生物也一起协同进化,它们其中一部分形成了一些特殊的生存策略使其能在胞内寄生,所以胞内寄生菌的胞内生存机制实际上是生物进化自然选择的结果。但是

不同类型的胞内寄生菌的寄生方法往往有差异,以下介绍胞内寄生菌中常见的三种寄生策略。 ①利用细胞壁的特殊成分 吞噬细胞被喻为人体的安全卫士,他能吞噬并杀死病原微生物是因为它们的溶酶体中含有很多种杀菌物质如溶菌酶、活性氧物质(如过氧化氢等)、蛋白酶、磷酸脂酶、核酸酶、脂酶,可是像结核杆菌和麻风杆菌这样的分枝杆菌却能利用其细胞壁中的一种特殊成分—酚醛糖脂,破坏由吞噬细胞的溶酶体产生的对它们有害的杀菌物质,尤其对游离羟和超氧阴离子非常有效,就这样使它们逃避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从而寄生在吞噬细胞中。 ②利用抗吞噬的特殊物质 化脓性链球菌和化脓性葡萄球菌能够产生一类称之为“杀白细胞素”的蛋白质,这种蛋白质可以杀伤吞噬细胞,当它们被吞噬细胞吞噬时并不被吞噬细胞所杀伤,反而被杀伤的是吞噬细胞自己,此外,化脓性葡萄球菌还能产生类胡萝卜素,这种色素物质可以抑制吞噬细胞的某些杀菌物质的杀伤作用;脓性链球菌还能产生一种特异性的物质叫M-蛋白,存在于细菌细胞的表面,能改变细菌细胞的表面性质使它们避免被吞噬细胞杀伤。 ③利用细胞特殊结构—荚膜

微生物名词解释完整版

1细胞的L型:细菌细胞壁的肽聚糖结构受到理化或生物因素的直接破坏或合成被抑制,造成不同程度缺损,这种细胞壁受损的细菌在高渗环境下仍可存活的细菌称为细菌的的L型。2荚膜:是指某些细菌在生长过程中,向其细胞壁外分泌一层疏松、透明、排列有序且不易被清除的黏液状物质。 3鞭毛:是某些细菌从细胞内向外伸出一根或数根细长、波状弯曲的丝状体,是细菌的运动“器官”,具有特殊的抗原性。 4菌毛:许多革兰阴性菌和少数革兰阳性菌菌体表具有的数量众多比鞭毛更细、短、直,类似毛发样的丝状物,称为菌毛。菌毛必须用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 5芽孢:很多革兰氏阳性细菌在一定条件下,胞质脱水浓缩,在菌体内形成具有多层膜包裹的的圆形或卵圆形小体叫芽胞。芽胞对理化因素具有强大抵抗力。 6中介体:多见于革兰阳性菌,是细菌部分细胞折叠形成的囊状物,向内陷入于细胞质中,它扩大了细胞膜的面积,其功能类似真核细胞的线粒体,故有拟线粒体之称。 7质粒:是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存在于细胞质中环状的双股DNA,带有遗传信息,能自行复制,随细菌分裂转移到子代细胞并非细胞生长所必需。 8噬菌体:是感染细菌、真菌、放线菌、或螺旋体等微生物的病毒,分布广泛,具有严格的宿主特异性。9毒性噬菌体:能在宿主细胞内复制繁殖,产生许多子代噬菌体并最终使细菌裂解的噬菌体。其增值过程包括吸附、穿入、生物合成、成熟与释放。 10温和噬菌体:溶原性周期是指有些噬菌体感染细胞后不增殖,不裂解细菌,其核酸整合到细菌染色体上,并能与染色体一起复制、传代。 11前噬菌体:温和噬菌体整合到宿主菌的基因组称为前噬菌体 12溶原性细菌:染色体上带有前噬菌体的细菌 13基因转移:外源性遗传物质由供体菌转移至受体菌的过程

【生物课件】第二节抗细菌及真菌感染的免疫

生物课件】第二节抗细菌及真菌感染的免疫第九章抗感染免疫 第二节抗细菌及真菌感染的免疫 病原菌侵入动物机体后,首先遇到非特异性免疫机能的抵抗,其中以细胞吞噬和炎症反应为主,随后特异性免疫产生,两者协同,共同把病原菌消灭。细菌为单细胞微生物,其主要结构抗原存在于细胞浆和细胞壁,有些细菌还有荚膜、鞭毛、菌毛等抗原,有些细菌还能分泌多种有害物质如蛋白质、毒素和 毒性酶等造成机体感染。致病性真菌主要是多细胞真菌,通过大量繁殖和产生毒素而致病。在细菌和真菌感染机体的同时,机体会通过多种方式产生抗细菌和抗真菌感染的免疫。目前,动物抗细菌感染免疫的机制较明了。 细菌感染的部位和致病力不同,引起机体发生疾病的性质也不同。第一类为细胞外寄生菌,如葡萄球菌、链球菌、沙门氏菌、巴氏杆菌、炭疽杆菌等,主要在吞噬细胞外繁殖,引起急性感染。他们大多具有能抵抗吞噬细胞的表面抗原 结 构和酶,如荚膜、溶血性链球菌的黏蛋白、伤寒杆菌的Vi 抗原、金色葡萄球 菌的凝血浆酶等。有的细胞外寄生菌侵袭力很弱,但能产生毒性很强的外毒素引起发病,如破伤风梭菌等。第二类为细胞内寄生菌,如结核分支杆菌、布氏杆菌、

李氏杆菌、鼻疽杆菌等,被吞噬后能抵抗吞噬细胞的杀菌作用,并能在吞噬细胞内长期生存,甚至繁殖,不仅可以随吞噬细胞的移行扩散到其他部位,还可逃避体液因子和药物的作用。此类细菌多引起慢性感染。细菌的种类不同,感染的部位不同,机体抗感染免疫的成分及作用方式就不同(见表9-1 )。 表9-1 抗细菌感染免疫 细菌抗原来源免疫作用的成分作用方式 抗体、补体、溶菌酶共同作用溶菌或杀菌作用细胞外寄生菌细胞壁、荚膜等抗体、补体、吞噬细胞共同作用调理作用,吞噬作用细菌蛋白质、毒素、酶或菌体成分抗体中和作用 巨噬细胞,巨噬细胞武装因子细胞内杀菌作用细胞内寄生菌宿主细胞的结构成分IgG、K细胞等ADCC作用破坏靶细胞及细菌 一、抗细胞外寄生细菌感染机体对细胞外寄生菌的抗感染作用主要依靠体液免疫,表现为杀菌及溶菌作用、调理吞噬作用、局部黏膜免疫作用等,细菌的外毒素则通过中和作用使其丧 失致病作用。 (一)杀菌及溶菌作用细胞外寄生菌通常被体液中的杀菌物质所杀灭。血清中参与杀菌的免疫活性物质主要有抗体、补体和溶菌酶。抗体与细菌表面抗原结合后,可以激活补体,引起细胞膜的损伤。对于大多数革兰氏阴性菌而言,

微生物检验微生物的致病性与感染

第七章微生物的致病性与感染 本章考点: 1.概述 (1)微生物致病性 (2)感染与感染性疾病 2.微生物与宿主的关系 (1)寄生 (2)病原体 (3)正常菌群 (4)菌群失调 (5)机体对病原体的对抗力 (6)抗细菌免疫 3.细菌的致病物质及其作用 (1)细菌表面成分 (2)细菌进入宿主细胞过程与归宿 (3)细菌的毒力 (4)细菌的侵入数量 (5)细菌的侵入门户与感染途径 (6)细菌感染的来源与类型 4.机体的抗菌免疫 概念与类型 5.病毒的感染与免疫 (1)概念 (2)细菌对病毒感染的反应 (3)免疫病理损伤 (4)病毒侵入途径与传播 (5)抗病毒免疫 6.感染的种类与类型 (1)传染性与非传染性感染 (2)外源性与内源性感染 (3)社会感染与医院感染 7.感染的临床征象:病症与症状 (1)病程发展阶段 (2)常见症状与体征 8.微生物感染的防治原则 (1)微生物感染的免疫防治 (2)微生物感染的化学防治 一、概述 (一)微生物致病性 指微生物引起感染的能力。一种病原体的致病性有赖于它的侵袭宿主并在体内繁殖和抵御宿主抵抗力

而不被其消灭的能力。微生物致病性有种属特征,致病能力强弱的程度称为毒力。毒力常用半数致死量(LD50)或半数感染量(ID50)表示。 (二)感染与感染性疾病 外源性病原微生物或内源性条件致病性微生物侵入宿主后,进行生长繁殖,释放毒性物质或致体内生态环境失调等引起机体病理过程,称为感染,是一种微生物的致病力与宿主抵抗力相互作用的过程。能够接受其他任何生物体存在的机体称宿主。病原体突破宿主的抵御功能,定植在机体一定部位,顽强的增殖并扩散、蔓延,产生临床症状和疾病,称为感染性疾病。 (三)微生物与宿主的关系 (1)寄生 是生物体共生关系中的一种状态,是微生物得利而机体受害的一种生活关系。共生包括互生、共栖和寄生。 (2)病原体 是引起机体感染而致病的微生物。 (3)正常菌群 人体的体表及与外界相通的腔道寄居着一定种类和数量的微生物,在一定条件下,微生物与宿主、微生物与微生物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依赖,长期适应,处于微生态平衡。正常定植于人体各部位的细菌群称为正常菌群。正常菌群对构成生态平衡起重要作用,包括生物拮抗,促进机体免疫,与衰老有关,合成维生素和细菌素。 条件致病菌或机会致病菌,在一定条件下使免疫功能低下宿主、老人、新生儿及慢性消耗性疾患和重危病人等发生感染。 (4)菌群失调 由于宿主、外环境的影响,导致机体某一部位的正常菌群中各种细菌出现数量和质量变化,原来在数量和毒力上处于劣势的细菌或耐药菌株居于优势地位,在临床上发生菌群失调症或称菌群交替症。 二、细菌的致病性 细菌能引起疾病的性质,称为致病性或病原性。能使宿主致病的细菌称为致病菌或病原菌。病原菌的致病作用,与其毒力强弱、进入机体的数量,以及是否是侵入机体的适当门户和部位有密切的关系。 (一)细菌的毒力是指病原菌致病性的强弱程度。构成毒力的物质基础主要包括侵袭力和毒素。 1.侵袭力:侵袭力是指病原菌(包括条件致病菌)突破机体的防御能力,侵入机体,在体内生长繁殖、蔓延扩散的能力。主要包括菌体表面结构和侵袭性酶类。 (1)菌体表面结构:主要包括荚膜及其他表面物质。荚膜具有抵抗吞噬细胞的吞噬及体液中杀菌物质的作用。有些细菌表面有类似荚膜的物质(比荚膜要薄),如微荚膜、Vi抗原、K抗原等,都具有抗吞噬、抵抗抗体和补体的作用。 (2)菌毛:多种革兰阴性菌具有菌毛,通过其与宿主细胞表面的相应受体结合而粘附定居在黏膜表面,有助于细菌侵入。

常见微生物汇总

、常现生物: 1.细菌:原核类:具细胞结构,但细胞内无核膜和核仁的分化,也无复杂的细胞器,包括:细菌(杆状、球状、螺旋状)、放线菌、蓝细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氏体、螺旋体。 ①细菌:三册书中所涉及的所有细菌的种类: 乳酸菌、硝化细菌(代谢类型); 肺炎双球菌S型、R型(遗传的物质基础); 结核杆菌和麻风杆菌(胞内寄生菌); 根瘤菌、圆褐固氮菌(固氮菌); 大肠杆菌、枯草杆菌、土壤农杆菌(为基因工程提供运载体,也可作为基因工程的受体细胞); 苏云金芽孢杆菌(为抗虫棉提供抗虫基因); 假单孢杆菌(分解石油的超级细菌); 甲基营养细菌、谷氨酸棒状杆菌、黄色短杆菌(微生物的代谢); 链球菌(一般厌氧型); 产甲烷杆菌(严格厌氧型)等 ②放线菌:是主要的抗生素产生菌。它们产生链霉素、庆大霉素、红霉素、四环素、环丝氨酸、多氧霉素、环已酰胺、氯霉素和磷霉素等种类繁多的抗生素(85%)。繁殖方式为分生孢子繁殖。 ③衣原体:砂眼衣原体。 2.病毒:病毒类:无细胞结构,主要由蛋白质和核酸组成,包括病毒和亚病毒(类病毒、拟病毒、朊病毒)①动物病毒:RNA类(脊髓灰质炎病毒、狂犬病毒、麻疹病毒、腮腺炎病毒、流感病毒、艾滋病病毒、口蹄疫病毒、脑膜炎病毒、SARS病毒) DNA类(痘病毒、腺病毒、疱疹病毒、虹彩病毒、乙肝病毒) ②植物病毒:RNA类(烟草花叶病毒、马铃薯X病毒、黄瓜花叶病毒、大麦黄化病毒等) ③微生物病毒:噬菌体。 3.真核类:具有复杂的细胞器和成形的细胞核,包括:酵母菌、霉菌(丝状真菌)、蕈菌(大型真菌)等真菌及单细胞藻类、原生动物(大草履虫、小草履虫、变形虫、间日疟原虫等)等真核微生物。 ①霉菌:可用于发酵上工业,广泛的用于生产酒精、柠檬酸、甘油、酶制剂(如蛋白酶、淀粉酶、纤维素酶等)、固醇、维生素等。在农业上可用于饲料发酵、生产植物生长素(如赤酶霉素)、杀虫农药(如白僵菌剂)、除草剂等。危害如可使食物霉变、产生毒素(如黄曲霉毒素具致癌作用、镰孢菌毒素可能与克山病有关)。常见霉菌主要有毛霉、根霉、曲霉、青霉、赤霉菌、白僵菌、脉胞菌、木霉等。 4.微生物代谢类型: ①光能自养:光合细菌、蓝细菌(水作为氢供体)紫硫细菌、绿硫细菌(H2S 作为氢供体,严格厌氧)2H2S+CO2 [CH2O]+H2O+2S ②光能异养:以光为能源,以有机物(甲酸、乙酸、丁酸、甲醇、异丙醇、丙酮酸、和乳酸)为碳源与氢供体营光合生长。阳光细菌利用丙酮酸与乳酸用为唯一碳源光合生长。

微生物试题-感染与免疫

填空题: 1.一个微生物个体一的抗原成分相当复杂,它是由许多不同抗原组成的复合抗原,以细菌为例其他抗原包括:菌体抗原,鞭毛抗原,表面抗原,菌毛抗原 2.主要的抗原抗体反应有:凝集反应,沉淀反应和免疫反应。 3、由抗原—抗体复合物结合于补体成分 C ,自C1至 C9 依次激活的途径称经典途径。它的C3转化酶是C4b2a ,C5转化酶是C4b2a3b 。 4、由酵母多糖、LPS等多种微生物及其产物从 C3和 B 因子开始的补体激活途径称替代途径(旁路途经)。 5、由急性期蛋白与病原体结合从 C2 和 C4 开始的补体激活途径称称凝集途径。 6、中枢免疫器官包括骨髓、胸腺、和法氏囊。 7、周围免疫器官包括淋巴结、黏膜相关淋巴组织、和脾。 8、粒细胞包括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 9、具有免疫原性和反应性的抗原称为完全抗原,具有反应原性(免疫反应性),而没有免疫原性 的抗原称为半抗原。 10、免疫球蛋白分为IgM 、 IgG 、 IgA 、 IgE 、IgD 五类。按照其存在方式又分为模型和分泌型两种。 11、 TI 抗原引起的体液免疫不产生记忆细胞、只有初次应答,没有再次应答。 12、T细胞在识别抗原的同时也识别自身 MHC分子。 选择题 1.下列细胞中能够产生抗体的是:B A T细胞 B B细胞 C NK细胞 D 巨噬细胞 2.下列细胞中不属于特异性免疫细胞:C A T细胞 B B细胞 C NK细胞 D 抗原提成细胞 3.Shwartzman现象是一种动物实验反应,以观察细菌某种毒力因子的致病作用。这种毒力因子是:B A.外毒素 B.内毒素 C.抗毒素 D.类毒素 E.细菌素 4.黏附的关键机制是:E A.菌细胞与特定器官黏附 B.菌细胞与特定组织黏附 C.菌细胞与特定宿主细胞结合 D.菌细胞与特定宿主细胞通过静电吸引相结合

微生物基础知识

细菌 (英文:germs;学名:bacteria)广义的细菌即为原核生物是指一大类细胞核无核膜包裹,只存在称作拟核区(nuclear region)(或拟核)的裸露DNA的原始单细胞生物,包括真细菌(eubacteria)和古生菌(archaea)两大类群。其中除少数属古生菌外,多数的原核生物都是真细菌。可粗分为6种类型,即细菌(狭义)、放线菌、螺旋体、支原体、立克次氏体和衣原体。人们通常所说的即为狭义的细菌,狭义的细菌为原核微生物的一类,是一类形状细短,结构简单,多以二分裂方式进行繁殖的原核生物,是在自然界分布最广、个体数量最多的有机体,是大自然物质循环的主要参与者。细菌主要由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质体等部分构成,有的细菌还有荚膜、鞭毛、菌毛等特殊结构。绝大多数细菌的直径大小在0.5~5μm之间。可根据形状分为三类,即:球菌、杆菌和螺形菌(包括弧菌、螺菌、螺杆菌)。按细菌的生活方式来分类,分为两大类:自养菌和异养菌,其中异养菌包括腐生菌和寄生菌。按细菌对氧气的需求来分类,可分为需氧(完全需氧和微需氧)和厌氧(不完全厌氧、有氧耐受和完全厌氧)细菌。按细菌生存温度分类,可分为喜冷、常温和喜高温三类。细菌的发现者:荷兰商人安东·列文虎克。 细菌是生物的主要类群之一,属于细菌域。细菌是所有生物中数量最多的一类,据估计,其总数约有5×10的三十次方个。细菌的个体非常小,目前已知最小的细菌只有0.2微米长,因此大多只能在显微镜下看到它们。细菌一般是单细胞,细胞结构简单,缺乏细胞核、细胞骨架以及膜状胞器,例如粒线体和叶绿体。基于这些特征,细菌属于原核生物(Prokaryota)。原核生物中还有另一类生物称做古细菌(Archae a),是科学家依据演化关系而另辟的类别。为了区别,本类生物也被称做真细菌(E ubacteria)。 真菌 (Fungus)一词的拉丁文Fungus 原意是蘑菇。真菌是生物界中很大的一个类群,世界上已被描述的真菌约有1万属12万余种,真菌学家戴芳澜教授估计中国大约有4万种。在多数真菌的细胞壁中最具特征性的是含有甲壳质(chitin),其次是纤维素。常见的真菌细胞器有:线粒体,微体,核糖体,液泡,溶酶体,泡囊,内质网,微管,鞭毛等;常见的内含物有肝糖,晶体,脂体等。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