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内能》复习教案

(完整版)《内能》复习教案
(完整版)《内能》复习教案

第十三章复习检测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用分子动理论解释某些热现象;尝试用比热容解释某些自然现象。

2、知道做功的过程就是能量转化或转移的过程;通过实例了解能量及其存在的不同形式,能简单描述各种各样能量和我们生活的关系。

3、能够利用热量计算公式,计算温度变化引起的热量变化。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了解分子动理论;通过实验,了解比热容的概念。(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复习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用在生活,提高学生的自信,从而提高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热量的计算

【教学难点】

能用比热容解释某些自然现象。

【课前准备】

例题、练习题、试卷、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3课时(复习小结1课时检测讲评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知识点1:扩散现象

1、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

2、扩散现象:不同物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

3、影响扩散快慢的主要因素:温度。温度越高,扩散越快。

4、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由于分子的运动跟温度有关,所以这种无规则的运动叫做分子的热运动。

注意:

1、扩散现象只能发生在不同物质之间,同种物质之间是不能发生扩散现象的;

2、不同物质只有相互接触时,才能发生扩散现象;

3、扩散现象是两种物质的分子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

例1:下列现象中不能表明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是( A )

A “SARS”病毒可以通过“飞沫”传染。

B 向一杯水中滴一滴红墨水,过一会儿整杯水都红了。

C把磨得很光的铅板和金板长久的压在一起,金板中铅,铅板中有金。

D 酏制过氧乙酸消毒液时,能闻到刺鼻的气味。

知识点2:分子间的作用力

思考:物体内部分子不停地运动,为什么固体和液体中分子不会飞散开,总是聚合在一起?

被分成两半的圆柱体铅,再把它们放在一起,得到如图所示。

分子间存在引力

思考:分子间存在间隙,为什么固体、液体很难被压缩呢?

分子间同时也存在斥力.

小结:分子动理论的基本内容:

(1)物质由分子组成

(2)一切物体的分子都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3)分子间存在间隙

(4)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例:细棉线一拉就断,细铁丝不易拉断,这是因为( D )

A棉线分子间没有引力,铁丝分子间有引力.

B棉线分子间有斥力,铁丝分子间没有斥力.

C棉线比铁丝软的缘故.

D棉线、铁丝分子间都有引力和斥力,但棉线分子间的引力小于铁丝分子间的引力.

例:对下列现象的解释正确的是( A )

A打开香水瓶盖后,能闻到香味,说明分子在永不停息地运动

B封闭在容器内的液体很难被压缩,说明分子间有引力

C用手捏海绵,海绵的体积变小了,说明分子间有间隙

D铅笔笔芯用了一段时间后会变短,说明分子间有斥力

例:下列现象能用分子热运动理论解释的是( B )

A 空气流动形成风

B 冰糖放入水中使水变甜

C 扫地时,灰尘飞扬

D 春天,细雨绵绵

例:小明在卧室里,闻到了妈妈在厨房炒菜的香味,这个现象说明了( A )A气体分子在不停地运动B气体分子的运动是无规则的

C气体分子之间有相互作用力D气体分子是非常小的

知识点3:内能:

定义: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与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

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内能

影响内能大小的因素:

(1)质量:它决定分子的数目

(2)温度:它决定分子运动的剧烈程度

(3)体积和状态:影响分子的间距及分子间的相互作用的强弱,即分子的势能.

3、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

(1)定义:内能是物体的内部分子动能与分子势能的总和机械能是物体的动能和势能的总和。

(2)影响因素不同:内能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状态、温度、体积。

(3)物体总具有内能,但不一定具有机械能积有关机械能由物体的质量整体运动状态和相对位置决定的。

知识点4: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法

热传递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热传递:使温度不同的物体接触,低温物体温度

升高,高温物体温度降低。

热量: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内能的多少物体吸收热量时,内能增大,放出热量时内能减少。

做功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外界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增加;

物体对外界做功,物体本身的内能减少。

练习: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D )

A静止在地面上的冰块无内能

B空中尺行的飞机比地面上静止的火车的内能多

C动能大的物体内能一定大

D自然界中任何状态下处于任何位置的物体都有内能

2、一个物体的温度不变,那么(D )

A它的内能一定不变B它的内能一定增大

C它的内能一定减小D它的内能可能增大

3、下列事件属于利用内能做功的是( C )

A用暖水袋取暖

B冬天室内用暖气供暖

C内燃机使汽车行驶

D用电热水器加热水

4、冬天,双手反复磨擦,手会感到暖和;用嘴对着双手“呵气”手也会感到暖和,前者是利用方式增加了手内能,后者是利用方式增加了手的内能。

知识点5:比热容

定义: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或降低)10C吸收(或放出)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

物理意义:说说水的比热容的物理意义

单位:J/kg.0C读作:焦每千克摄氏度

比热容是物质的特性之一,不同的物质比热容一般不同。

练习:

1、关于比热容,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C)

A一块铁的比热容比一个铁钉的比热容大

B吸收热量越多的物体比热容越大

C物质的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属性,跟物体的质量吸热的多少温度的高低都无关

D种物质的比热容一定相同

知识点6:热量的计算:

物体温度升高时的计算公式:Q

吸=cm△t

物体温度降低时放出的热量计算公式:Q

吸=cm△t

热平衡关系式:Q

吸=Q

注意:

(1)正确理解公式中各量的物理意义

(2)同一公式中各物理量的单位务必统一到国际单位制中来

(3)如果发生了物态变化,则不能使用此公式。

练习:

冬天,为了使房间里保持一定的温度,每小时需要供给4.2X106J的热量,若进入散热器的水的温度是800C,从散热器流出的水的温度是720C,问每小时要供给散热器多少千克的水?

答案:125KG

质量为2Kg、温度为150C的水,吸收1.68X105J的热量后,温度升高到多少摄氏度?

答案:35摄氏度

热量的计算例题解析

例1 甲、乙两物体的质量相等,甲物体温度升高10℃时吸收的热量恰

好等于乙物体温度升高20℃时吸收的热量,则甲、乙两物体的比热容容之比

为()

A.1∶2 B.2∶1 C.1∶4 D.4∶1

例2 铁的比热容大于铜的比热容,质量相等的铁块和铜块吸收了相等的

热量,那么()

A.铁块的温度升高得多

B.铁块和铜块升高相同的温度

C.铜块的温度升高得多

D.由于初温未知,所以不能判断

例3 质量是500克的铝壶里装有5Kg的水,把这壶水从15℃加热到100℃,铝壶吸收的热量占铝壶和水总共吸收热量的百分之几?(铝的比热容c1=8.88×102J/(Kg·℃)

解答由题目可知,铝的比热容c1=8.88×102 J/(Kg·℃),铝壶的质量m1=500g=0.5Kg,水的比热容为c2=4.2×103 J/(Kg·℃),水的质量为

m2=5Kg,铝壶和水的初温为t

0=15℃,末温为t=100℃,根据公式Q

=cm(t-t

)得铝壶吸热为:

Q 1=c

1

m

1

(t-t

)

=8.88×102 J/(Kg·℃)×0.5kg×(100-15)℃=3.77×104J

水吸收的热量为:Q2=c2m2(t-t0)

=4.2×103 J/(Kg·℃)×5Kg×(100-15)℃

=1.79×106J

铝壶吸热占铝壶和水总共吸热的百分比为:

Q1/(Q2+Q2)×100%=3.77×104焦/(3.77×104+1.79×106)焦×100%=2.1%

答:铅壶吸收的热量占铝壶和水总共吸收热量的2.1%.

例4 将200克、80℃的热水和20℃的水相混合,混合后水的温度为40℃,不计热量损失,求:(1)混合过程中热水放出的热量是多少?(2)混合时加入的冷水是多少克?.

解答(1)设热水温度为t1℃,冷水温度为t2℃,混合后的温度为t℃,热水的质量为m1g,冷水的质量为m2g,依题意有:

Q放=cm1(t1-t)

=4.2×103 J/(Kg·℃)×0.2千克×(80-40)℃

=3.36×104焦.

(2)根据Q 吸=cm 2(t -t 2),Q 吸=Q 放,则有:cm 2(t -t 2)=3.36×104焦

=0.4千克=400克

答:(1)混合过程中热水放出的热量是3.36×104焦;(2)混合时加入的冷水是400克.

第二、三课时

教学内容:检测 评讲试卷

m 2 = × 焦 × 焦 × 焦 千克·℃ × ℃ ℃ 3 36 10 3 36 10 4 23 10 40 20 4 2 4 3 . ( ) . . ( ) ( )

c t t - = -

物体的内能(教学设计)

《物体的内能》教学设计 【教学背景】 学生已经学习了分子热运动,有分子动理论做基础,同时还学习了动能和势能,知道影 响动能和势能大小的因素,具备一定的观察、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归纳总结的能力更加进步。作为学习主体的九年级学生,对事物的认识正处于由感性向理性发展的阶段,但感性认 识仍处于主导地位,尤其是对抽象事物的认识。因此,本课应以感性知识为依托,借助实验 等手段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生活化,再通过理性分析和判断,获取 新知识,逐渐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沪科版九年级第十三章第一节,教材可分为两个部分:帮助学生建立内能的 概念;了解改变内能的方法。本节内容是在前面学习机械能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更为抽象 的能的形式,也为后面学习比热容、热机、电热器等打下基础,因此本节起着承上启下的关 键作用。 【教学设计理念与方法】 本节课的教学属于物理基本概念教学,及探究实验和小组讨论得出基本规律的教学。 开课以我国在航天领域取得的瞩目成就为感性认识基础,利用类比、分析、总结的方法知道 什么是内能。通过学生亲自动手实验知来认识到用做功和热传递的方法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表象,既完成了本节重难点教学,又锻炼和培养了科学的探究能 力和创新思维能力。教学中让学生从实验中发现、分析、解决问题,从而建构完整的知识系统,本课要充分发挥实验教学的重要作用。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内能的概念,能简单描述温度和内能的关系。 2.知道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法。 3.知道热传递过程中,所传递内能的多少叫做热量,热量的单位是焦耳。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培养初步的分析和推理能力。 2.通过对生活事例分析,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参与观察、实验、制作等科学实践活动的乐趣。 2.通过分析事例,逐步形成用能量观点看世界的意识。 【重点难点】 重点:内能概念的建立;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 难点:用做功和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的实质。 关键:做好探究实验,从实验中分析,总结完成知识的建构。 【教学资源】 多媒体电脑、PowerPoint课件、网络视频、铁丝、砂纸、压缩空气引火仪、热功互换器、矿泉水瓶、橡皮筋、温度显示器、酒精、点火枪等

初中物理内能教案

初中物理内能教案 [1000字] 一、分子热运动 教学目标 1.知道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2.能识别扩散现象,并能用分子热运动的观点进行解释。 3.知道分子热运动的快慢与温度的关系。 4.知道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力。 教学过程 导入方案一:创设情境 1827年的一天,布朗把花粉放入水中。然后取出一滴这种悬浊液放在显微镜下观察,发现花粉小颗粒在水中像着了魔似地不停地运动,得很快,不会停下来。这些小颗粒实际上是

由上万个分子组成的分子团,的撞击而受力不平衡,从而表现出无规则的运动。 这就是著名的布朗运动,你知道布朗运动说明了什么吗? 方案二: 引导学生思考:用我们肉眼是看不到的。讨论得出:分子体积小而数量多。 下面我们就用这种方法来研究分子的运动情况。 推进 一、扩散现象 演示实验1 问题:能不能闻到香味?为什么? 演示实验2掉盖在二氧化氮瓶上的玻璃板。

说明二氧化氮气体分子到了上面空瓶中,分子是运动的。这个颠倒放置时不能得出相同的结论,因为二氧化氮密度大,在重力作用 讲述:不同的物质在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做扩散。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扩散现象很常见,请你试着举出几个例子?到医院闻到消毒液味;烧菜时有香味传出;到花园里会闻到花香?? 提出问题:气体可以发生扩散,那么液体和固体是否可以发生扩散呢? 演示实验3:在一个烧杯中装半杯热水,另一个同样的烧杯中装等量的冷水。用滴管先向冷水、再向热水中分别注入两滴红墨水。 观察并思考:装热水的烧杯很快变红了说明了什么?扩散现象与什么因素有关?结论:扩散现象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扩散越快。 小组讨论:讨论“想想议议”中三个问题,1.以上几个实验

内能复习教学设计 (1)

13章内能复习 教学设计 【目标确定的依据】 1.相关课程标准的陈述 了解内能和热量。 通过实验,了解比热容,尝试用比热容说明简单的自然现象。 2. 学情分析 初中生的心理正处于发展时期,认知水平处在初级阶段,主要体现在形象思维能力较强,抽象思维能力不足。要认识到学生的认知水平。从学生角度看,初中学生已基本掌握探究的模式、程序,步骤。基本掌握了控制变量法、转换法、比值定义法等方法的运用,学生对比热容接触较少,其中利用公式0()Q cm t t =-吸进行热学计算,是中考的热点和难点,比热容的单位是由三个物理量的单位复合而成,在应用时也给学生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比热容的概念的建立,及其应用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特别是利用公式0()Q cm t t =-吸进行热学计算要引起足够重视。 在今后要引起足够重视。对于热学计算题要加强训练。 3. 教材分析 本章内容包括 分子热运动,内能,比热容,共3节,其中,以内能、热量,比热容的概念及热量,比热容的计算为重点。近几年来,中考内能的考核重点集中体现在这几方面,因此教学中要帮助学生完成本章的整体知识架构,进一步梳理本章知识考核核心,形成本章重点脉络。新教材更为关注的是学生的生活体验和实验探究。其中利用公式0()Q cm t t =-吸进行热学计算,是中考的热点和难点,比热容的单位是由三个物理量的单位复合而成,在应用时也给学生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比热容的概念的建立,及其应用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特别是利用公式0()Q cm t t =-吸进行热学计算要引起足够重视。 【教学目标】

1.通过大量的实验使学生了解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的,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并用该理论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2.通过自学理解掌握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能够区分内能与温度的关系。 3.通过实验,了解比热容,尝试用比热容说明简单的自然现象。 4.通过自学理解0()Q cm t t =-吸。在老师的帮助下,能运用0()Q cm t t =-吸进行计算。 5.利用探究性学习活动培养学生自己动脑筋想办法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综合利用知识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0()Q cm t t =-吸。能运用0()Q cm t t =-吸进行计算。 难点:理解0()Q cm t t =-吸。能运用0()Q cm t t =-吸进行计算。 【评价任务】 1.全部学生能说出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的,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并用该理论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2.全部学生能说出比热容的意义及其应用,知道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的学生能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 %的学生通过练习会利用公式0()Q cm t t =-吸进行简单的吸放热计算。全班95%的学生能利用公式0()Q cm t t =-吸进行简单的吸放热计算。注意单位及其转换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活动设计】

内能教学设计(1)

《内能》教案 【教学背景】 作为学习主体的九年级学生,他们对事物的理解处于由感性向理性发展阶段,感性理解仍占主要地位,理性理解上还存有一定困难。为此,本课应注意适合学生好奇心,以感性理解为基础,再通过理性分析和判断,获取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水平。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是人教版九年级的第十六章第二节,教学内容包括内能的概念,影响内能的大小的因素,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教材上通过各种图片提示、引导学生了解内能的概念及内能和温度的关系。通过想想做做提出疑问引发学生思考,再利用一些事例让学生知道改变物体的内能的两种方法,进而明确了热量的概念。通过形象的实验使学生体验到做功能够使物体内能增加或减少。培养学生实验观察水平和分析实验得出结论的水平,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发展和提升。 【教学设计理念与方法】 本节课的教学属于物理基本概念教学,及探究实验和小组讨论得出基本规律的教学。开课以我国在航天领域取得的瞩目成就为感性理解基础,利用类比、分析、总结的方法知道什么是内能。通过学生亲自动手实验知来理解到用做功和热传递的方法能够改变物体的内能,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表象,既完成了本节重难点教学,又锻炼和培养了科学的探究水平和创新思维水平。教学中让学生从实验中发现、分析、解决问题,从而建构完整的知识系统,本课要充分发挥实验教学的重要作用。【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内能的概念,能简单描述温度和内能的关系。 2.知道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法。 3.知道热传递过程中,所传递内能的多少叫做热量,热量的单位是焦耳。 4.知道做功能够使物体内能增加或减少的一些事例。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观察、实验找到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法。 2.通过演示实验说明做功与物体内能的变化关系。 3.通过查找资料,了解地球的温室效应。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探究使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2.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水平,并使学生通过实验理解做功和内能变化的关系。 3.通过度析、类比、学会用类比的方法研究问题。培养良好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精神,协助学生树立勇攀科学高峰的理想和志向。 【重点难点和关键】 重点:内能概念的建立;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 难点:准确理解内能的概念。 关键:做好探究实验,从实验中分析,总结完成知识的建构。 【教学资源】 多媒体电脑、PowerPoint课件、网络视频、酒精灯、铁丝、钳子、布、火柴、热功互换器、压缩空气引火仪、铅笔、砂纸、冰块等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2节 内能教案

第2节内能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玩具回力汽车运动,其动能是从弹性势能转化而来的,而真正的汽车开动时它的动能从何而来?原来真正的汽车开动时它的能量来源于燃料燃烧释放的内能。那么,什么是内能?从而引入新课。 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内能 活动1:出示挂图:展示运动员头顶足球图片和分子运动图片(如图所示)。 活动2:两乒乓球与弹簧模拟两分子作用力。弹簧形变时具有势能,两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力,因此分子间具有由它们的相对位置决定的势能,这就是分子势能。类比机械能定义,得出内能的定义及单位。

总结:物体中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内能的单位是焦耳(J)。 活动3:引导学生利用类比法理解影响物体内能大小的因素。 总结:一切物体,都具有内能。一个确定的物体,分子总数是固定的,其内能大小由温度和体积决定;如果物体不确定,那么其内能大小由质量、温度、体积、种类来决定。 探究点二做功和内能的改变 活动1:让学生相互搓手,说一下感觉。 活动2:如图所示,让一生来回弯折铁丝,感觉一下弯折处的温度变化。 总结: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增加。 活动3:演示,大口玻璃瓶内有一些水,水的上方有水蒸气,给瓶内打气,当瓶塞跳出时,瓶内出现“白雾”。

活动4:让一学生吹气球,吹大了的气球没握住,它“叫啸”着飞跑了!捡起时会发现它的嘴部温度变低。 总结:物体对外做功,物体的内能变小。 活动5:学生交流、讨论,做功改变物体内能的实例。 探究点三热传递和内能的改变 活动1:出示课件,分析下列内能改变的方式是否是做功?它们使物体温度升高时的特点怎样? 归纳总结: (1)当温度不同的两个物体接触,或同一物体的不同部位温度不同时,高温物体的内能减小,低温物体的内能增加。 (2)条件:存在温度差。 (3)最终结果:直到温度相同。 (4)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能量的多少,叫做热量。其单位是焦耳,符号是J。 探究点四做功和热传递在改变物体内能上的区分 活动1:出示课件,让学生分析课件中改变内能的方式。 学生交流得出答案:甲、乙、丙三图中是通过做功改变内能;丁图是通过热传递改变内能。 归纳总结:区分做功和热传递时主要是在改变内能上的条件来进行区分。做功来改变内能的主要方式是压缩体积、摩擦、敲打、弯折等;而热传递改变内能的方式主要是温度引起的内能的转移。 活动2:出示课件,让学生利用学过的物理知识解释两位同学的取暖方式(如图)有何不同。 归纳总结:哈气取暖是通过热传递使手的内能增大温度升高;搓手是通过摩擦做功的方式使手的内能增加温度升高。

13.2内能导学案

内能 【学习人】【班级】【学习日期】 学习目标: 1、通过探究知道内能的概念和决定因素,并能解释简单的现象。 2、知道一切物体都有内能 3、能简单描述温度和内能的关系。 4、理解改变内能的方式之一:热传递的条件和实质,并能举出生活简单的实例。 一、温故互查: 以二人小组叙述下列知识点(互相讲、听、检查) 1、物质是由________组成的,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__________________;温度越高,分子 运动___________。 2、) 3、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_______力和_______力。 4、物体由于__________具有的能叫动能,物体由于__________具有的能量叫重力势;物体 由于____________而具有的能叫做弹性势能。动能和势能统称为___________。 5、动能的大小与__________________有关;重力势能大小与_______________有关;弹性 势能大小与_______________有关。 二、学习探究: 设问导读 问题1:内能的概念:阅读课本P7-8第一段完成下列问题 1、运动的足球、篮球和乒乓球等物体都具有动能,而组成物质的分子在不停的无规则运动,所以运动的分子也具有__________能。 2、受到地球吸引的石块、杠铃、吊车等物体如果被举高了,他就储存了(重力)势能,被压缩的弹簧的各部分互相排斥而具有(弹性)势能。而构成物质的分子之间有间隙,也存在相互之间的引力和斥力,因此分子也具有________能。 由以上得出:所有分子都具有__________,同时分子之间也存在___________。 3、结论:①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热运动的______能与分子________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 ) ②由于构成物质的分子在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所以________(“一切”或“有些”)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内能。内能的单位是__________,用字母________表示。 问题2:影响内能大小的因素: 1、温度:同一个物体,在相同物态下,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__________,内能越_____。同一物体,温度升高,内能________,温度降低,内能_________。 2、质量:同一个问题,在相同状态下,质量越大,物体内部分子数越多,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也越大,所以物体内能也就越___________。 3、物质状态:同种物质,当物质状态发生变化时,分子间距、相互作用力的强弱都会变化,多以分子间势能发生变化,内能也变化。 如:0℃的冰吸热变成0℃的水,质量______,温度_______,内能________。 综上所述:影响内能的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问题3:探究如何改变物体内能:阅读课本P8-9完成下列问题 1、将装有热奶的奶瓶放入室温的水中,途中容器中的水温约为20℃,热奶约为90℃,经过

《内能》教学设计

《内能》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内能》是初中物理第十六章第二节的内容,是热学基础知识。 教材在分子动理论和机械能的知识基础上,用类比的方法建立内能概念的。在热现象、热传递、做功的基础上,研究物体内能的变化,找到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并从效果、能的形式变化与否上区别改变物体内能两种方式的异同。本节内容是后续学习热机的基础。 教材从提出问题入手,引入了内能是怎样使用的,并指出了利用内能来加热,列举实例说明了很多利用内能的例子,又重点分析了利用内能取暖的发展过程,并联系环境保护等分析了这个发展过程. 教材直接谈到利用内能还可以做功,用实验证明了内能能够做功,并分析了这个实验,能表现出热机中能量转化的基本过程,又阐明了利用这个实验的原理可以制造出热机,并说明了热机的发明及其改进对现代工业的影响。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内能的概念,能简单描述温度和内能的关系. (2)知道热传递过程中,物体吸收(放出)热量,温度升高(降低),内能改变.(3)了解热量的概念,热量的单位是焦耳. (4)知道做功可以使物体内能增加和减少的一些事例.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找到改变物体内能的多种方法. (2)通过演示实验说明做功可以使物体内能增加和减少. (3)通过学生查找资料,了解地球的"温室效应".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探究,使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2)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并使学生通过实验理解做功与内能变化的关系. (3)鼓励学生自己查找资料,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 ●教学重点: 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 ●教学难点: 内能与温度变化的关系 ●关键点:内能是能的一种形式,与机械能是有区别的,一切物体都有内能。 ●教具 1、学生实验器材(每四人一套):铁丝、酒精灯、火柴、冰、镊子、锤、砂纸等。

内能学案

内能 学习目标: 1.理解什么是内能,知道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 2.知道内能与温度之间的关系。 3.知道内能与机械能是两种不同形式的能。 学习重点:1.理解内能的概念。 2.改变内能的方式。 难点:理解内能的概念,正确区分内能与机械能。 课前预习学案 1.物质是由组成的,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温度越高,分子运动。 2.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力和力。 3.物体由于___________具有的能叫动能;物体由于___________具有的能叫重力势能;物体由于___________具有的能叫弹性势能。动能和势能统称为________能。 4.动能大小与________ ___有关;重力势能大小与___________ _________有关;弹性势能大小与____________________有关。 5.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热运动的能与分子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内能的单位是,用字母表示。 6.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 课内探究学案 一、内能(阅读课本P7前三段内容,并回答下面所提出的问题) 类比图13.2-1 :运动的物体具有动能,而构成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所以运动的分子也具有能。物体的温度越高,分子运动得越,分子的动能就越。 类比图13.2-2 :弹簧拉伸或压缩时发生形变,从而使弹簧具有弹性势能;而构成物质的分子之间也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因此分子也具有能。 1、内能的概念: 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热运动的能与分子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 2、由于构成物质的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所以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内能。 3、内能的单位是,用字母表示。 4、影响内能大小的因素 ①温度:同一个物体,在相同物态下,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内能越。 同一物体,温度升高,内能;温度降低,内能。 ②质量同一个物体,在相同物态下,质量越大,物体内部分子个数越多,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也越大,所以物体内能也就越。 例如:温度相同的一大桶水比一小杯水内能。 ③物质状态同种物质,当物质状态发生变化时,分子间距、相互作用力的强弱都会变

内能复习教学设计

13 章内能复习教学设计 【目标确定的依据】 1. 相关课程标准的陈述 了解内能和热量。通过实验,了解比热容,尝试用比热容说明简单的自然现象。 2. 学情分析初中生的心理正处于发展时期,认知水平处在初级阶段,主要体现在形象思维能力较强,抽象思维能力不足。要认识到学生的认知水平。从学生角度看,初中学生已基本掌握探究的模式、程序,步骤。基本掌握了控制变量法、转换法、比值定义法等方法的运用,学生对比热容接触较少,其中利用公式Q吸cm(t t0) 进行热学计算,是中考的热点和难点,比热容的单位是由三个物理量的单位复合而成,在应用时也给学生带 来了一定的困难,比热容的概念的建立,及其应用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特别是利用公式Q吸cm(t t0)进 行热学计算要引起足够重视。 在今后要引起足够重视。对于热学计算题要加强训练。 3. 教材分析本章内容包括分子热运动,内能,比热容,共3 节,其中,以内能、热量,比热容的概念及热量,比热容的计算为重点。近几年来,中考内能的考核重点集中体现在这几方面,因此教学中要帮助学生完成本章的整体知识架构,进一步梳理本章知识考核核心,形成本章重点脉络。新教材更为关注的是学生的生活体验和实验探究。其中利用公式Q吸cm(t t0)进行热学计算,是中考的热点和难点,比热容的单位是由三个物理量的单位复合而成,在应用时也给学生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比热容的概念的建 立,及其应用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特别是利用公式Q吸cm(t t0)进行热学计算要引起足够重视。 【教学目标】 1. 通过大量的实验使学生了解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的,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并用该理论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2. 通过自学理解掌握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能够区分内能与温度的关系。 3. 通过实验,了解比热容,尝试用比热容说明简单的自然现象。 4. 通过自学理解Q吸cm(t t0)。在老师的帮助下,能运用Q吸cm(t t0)进行计算。 5. 利用探究性学习活动培养学生自己动脑筋想办法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综合利用知识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Q吸cm(t t0)。能运用Q吸cm(t t0)进行计算。难点:理解Q吸cm(t t0)。能运用Q吸cm(t t0)进行计算。【评价任务】 1. 全部学生能说出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的,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并用该理论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2. 全部学生能说出比热容的意义及其应用,知道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内能(导)学案 (4)

[目标定位] 1.知道温度是分子热运动平均动能的标志,渗透统计的方法.2.知道什么是分子势能,分子势能随分子距离变化的关系.理解分子势能与物体的体积有关.3.知道什么是内能,知道物体的内能跟物体的物质的量、温度和体积有关.4.能够区别内能和机械能. 一、分子动能 1.定义:由于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而具有的能. 2.单个分子的动能 由于分子运动的无规则性,在某时刻物体内部各个分子的动能大小不一,就是同一个分子,在不同时刻的动能也是不同的,所以单个分子的动能没有意义. 3.分子的平均动能:所有分子的热运动动能的平均值. (1)温度是物质分子平均动能的标志,温度升高,分子的平均动能增大. (2)虽然同一温度下,不同物质的分子热运动的平均动能相同,但由于不同物质的分子质量不尽相同,平均速率大小一般不相同. 4.温度的意义 (1)宏观:描述物体的冷热程度. (2)微观:分子平均动能的标志. 深度思考 物体分子运动的总动能为所有分子热运动动能的总和,试从微观和宏观两个角度分析分子的总动能与哪些因素有关. 答案微观上:与分子的平均动能和分子数有关. 宏观上:由于温度是分子平均动能的标志,所以与物体的温度和物质的量有关. 例1下列关于物体的温度与分子动能的关系,正确的说法是() A.某物体的温度是0 ℃,说明物体中分子的平均动能为零 B.物体温度升高时,每个分子的动能都增大 C.物体温度升高时,分子平均动能增大 D.物体的运动速度越大,则物体的温度越高

答案 C 解析某种气体温度是0 ℃,物体中分子的平均动能并不为零,因为分子在永不停息地运动,A错误;当温度升高时,分子运动加剧,平均动能增大,但并不是所有分子的动能都增大,B错,C对;物体的运动速度越大,物体的动能越大,这并不能代表物体内部分子的热运动越剧烈,所以物体的温度不一定高,D错. (1)虽然温度是分子平均动能的标志,但是零度(0 ℃)时物体中分子的平均动能却不为零. (2)物体内分子做无规则热运动的速度和物体做机械运动的速度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 针对训练(多选)当氢气和氧气的质量和温度都相同时,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两种气体分子的平均动能相等 B.氢气分子的平均速率大于氧气分子的平均速率 C.两种气体分子热运动的总动能相等 D.两种气体分子热运动的平均速率相等 答案AB 解析因温度是分子平均动能的标志,所以选项A正确;因为氢气分子和氧气分子的质量不同,且m H2

《内能》教学设计

章第2节教学设计

上一杯热水; 提出:热是一种能量吗? 、认识内能 1 .用机械能来帮助学生理解内 能。 2 .给出内能的定义:构成物体 的所有分子,其热运动的动能与 分子势 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 能。内能的单位是焦耳(J )。 3 .以问题的形式提示学生注意 (优教提示: 请打开素材新知 小组讨论交流。得出有关 “类比”理解是物 讲解:内能“ “热”的能量的差异,本 理教学时,遇到较抽 质是分子运动情况不同。 象的概念时常用的 一种方法。是感性认 识迈向理性认识的 好方法,适合初中学 生的思维特点,也间 学生对比理解,分子虽小 接的告诉学生有意 但也具有能量。 识地培养理性思维 [观察一下]“分子”和“孩子” 是否有相似之处? 物体宏观运动而具有的能是机 械能。微观世界的分子虽小,同 样具有质量,由于分子在不停的 做热运动,同样具有动能,而分 子间的作用力,又使得它们具有 势能。 认识内能。 的方法,为咼中继续 学习更加抽象的概 念做个铺垫。 给出内能的定义至 关重要,为以后规范 的表述内能和分析 内能的变化做好铺 垫。

①请各组说出使物体温度升高 的方法,教师一一板书。 ②让学生对各组的方法进行评 价,发出质疑。 ③引导学生将方法归类。 (2)改变物体内能方法:热传递 ①让学生讨论热传递发生的条 件 。 ②提出“热量”的标准物理概 念 。 (3)改变物体内能方法:做功 ①做功:演示实验A (优教提示:请打开素材动画 演示:空气压缩引火仪 ②演示实验B 实验 用手焙、踩在脚下用力一 拉、用锤子不断敲击、反 复弯折等等。 交流、讨论,尝试归类。 初步明确物体温度升高的 方 法。 思考、讨论,并回答教师 的问 题。 注意聆听教师讲解“热 量”的概念。 观看教师演示实验A。 两个学生合作,演示实验 到质疑的问题,具备 动手实验验证的意 识 。 通过学生生活经验, 分组验证实验,教师 演示,归纳出提高温 度的一般方法。提高 了归纳能力。 B实验之所以要重 复做两次,主要是提 示学生观察要仔细, 对事物变化的观察 要到位,要关注细 节,第一次做该实验 的同学,实际充当了 教学的反例。 (优教提示:请打开素材 ) 演示:气体对外做功 实验B要让学生看,还要做。教 师要让两组同学来做这个实验, 第一次粗做,第二次细做。详细 描述实验看到的、体验到的感 受 。 3.两种方式改变内能的本质。 再次体验实验B,注意对 实验细节的观察。 学生从能量转化角度,分 析改变内能的两种方法的 本 质。 由于该实验现象比 较明显,再做一次也 能满足学生的好奇 心 。

第十三章内能教案

第十三章内能 第1节分子热运动(1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初步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 初步认识物体宏观热现象和分子热运动的联系。 2.过程方法; 观察有关扩散现象的演示,对现象做出解释,会解释简单的热现象.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关心生活中的热现象,乐于用分子动理论的基本知识对生生活中的现象做出解释。对宏观现象的微观机理有探究的兴趣 重点 分子动理论的基本内容,热运动与温度的关系。 难点 能识别扩散现象,理解分子间斥力与引力的关系。 教具学具准备 滑轮组、弹簧测力计、钩码、细绳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1.复习提问 (1)物质是由什么组成的? (2)我们能否直接用眼睛看到分子的运动/ 2.情景展现 以前我们已经学过了一些热现象,但我们只了解现象的外表,这些现象的饿本质到底是什么?(可用蒸发为例进行说明) 二、进行新课 1.分子和分子的运动 (1)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 如果把分子看成球形,它的直径大约只有10-10m,因此,在一个物体中,分子的数目是巨大的。0℃,一标准大气压下,1cm3的空气中大约有2.7×1019个分子,如果每秒可以数数到100亿,那么,把这些分子数完需要80年的时间。 (2)扩散现象(diffusion) 演示实验

如图1所示,打开一盒香皂, 很快就会闻到香味,这是为什么? 是什么跑到了我们的鼻子里了? 图1 师:一些带有香味的分子,从香皂中挥发出来,进入空气,向各个方 向散步开来,当它们到达你的鼻子里,你就会闻到香味。 开始时 10日后 20日后 30日后 图2 图3 (1) 在装着红棕色二氧化氮气体的瓶子上面倒扣一个空瓶子,使两个 瓶口相对,之间用一块玻璃板隔开,如图2所示。抽掉玻璃板后,让学生观察有什么变化发生? (2) 如图3所示,将CuSO 4溶液注入清水中,放置30天后。观察现象。 ① 扩散:不同的物质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 ② 说明:气体、液体、固体都能发生扩散现象。 ③ 结论:扩散现象表明,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 动,分子间有间隙。 ④ 扩散现象的实例 ⅰ:擦香水时,周围的人都能闻到;ⅱ:花开时,花香满园; ⅲ:长时期放煤的墙角变黑; ⅳ:糖放在水中,水变甜了 师:对同样一个扩散实验,能否改变一个条件,从而改变扩散进行的快慢呢? 如图4所示,将一滴红墨水分别滴入热水和冷水 中,观察扩散快慢的情况。 分析:在实验中热水温度高,扩散进行的快,说明 温度高时分子运动得快。冷水温度低,扩 散进行的慢,说明温度低时分子运动的慢。 演示实验 演示实验

九年级物理内能复习导学案

四、内能复习 【学习目标】1、进一步理解分子运动论并解释某些热现象; 2、加强对内能、温度、热量概念的理解,知道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 3、理解比热容的概念,能解释生活实践中的一些现象; 4、会运用吸热放热公式进行简单的热量计算。 【学习过程】 一、独立自主学习:先看书梳理学习过的知识点,再不看书独立完成下列学习任务。 知识点一:分子动理论 1.物质是由组成的; 2.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_______ 地做____ 运动,这种无规则运动叫做分子热运动, 分子热运动剧烈程度与有关,越高,分子热运动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叫扩散,影响扩散现象的主要因素是。 3.分子间同时存在相互作用的和。 知识点二:内能 4.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热运动的能与分子的总和,叫做物体的。 5.改变内能的方法:(1)热传递:热传递发生条件:,传递方 向:。 热传递改变内能的实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做功:做功,物体内能会增大,物体做功,物体内能会减小。做功改变内能的实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 知识点三:比热容: 6.比热容:某种物质温度升高(降低)1℃时吸收(放出)的热量。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大小与物体的______ _、_________有关,与质量、体积、温度、密度、吸热放热、形状等无关。 7.比热容物理量符号:,单位符号:。水的比热容 c水 = ;物理意义:。 8.热量的计算公式:Q吸:=_____________ ,Q放=____________________. 先对子相互交流,再小组内交流,若小组内的意见不统一,请提出来。 二、合作互助学习:请先独立完成下列问题,有疑问的可以请教自己的对子。 1.关于内能、热量和温度,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温度低的物体可能比温度高的物体内能多 B.物体内能增加,温度一定升高 C.物体内能增加,一定要从外界吸收热量 D.物体温度升高,它的热量一定增加 2.已知铜的比热容比铝的比热容小,下列说法正确的() A.物体的比热容跟物体吸收和放出的热量有关 B.将一块铜的质量减小一半,它的比热容不变 C.质量相等的铝块和铜块,吸收相同的热量,铜块升高的温度多 D.质量和初温都相等的铜和铝,放出相等热量后相接触,热传递的方向是从铜传给铝 3.指出下列各物理名词中“热”的含义:

《内能》教案上课讲义

学习资料 仅供学习与参考《内能》教案 教学目标 1、建立内能的概念,能简单描述温度与内能的关系。 2、知道影响内能大小的因素并能解决相关问题。 3、知道热传递可以改变内能。做功可以改变内能, 4 、知道两种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及实质。 新课讲授: 知识点一利用类比法建立内能概念 1、运动的足球、篮球和乒乓球等物体都具有内能,那么运动的分子也具有动能。其影响因素是温度。 2、石块、杠铃、吊车等物体如果被举高了,他就具有重力势能,被压缩的弹簧的各部分互相排斥而具有弹性势能,分子之间也有类似弹簧形变时产生的作用力,所以分子也具有势能,我们把他叫分子势能。 引领学生总结:构成物质的所有分子的分子热运动的动能与分子势能之和叫做物体的内能。 3、提问思考: 500℃的铁水具有内能,那么-30℃的冰块是否具有内能?你能得出什么结论?一切物体,不论温度高低,都有内能。 4、小组讨论: (1)机械能和内能有何区别? (2)物体的内能大小都与什么有关? 达标检测 1、关于物体的内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物体运动得越快,内能越大B.物体举得越高,内能越大 C.物体运动得越快,举得越高,内能越大 D.物体温度越高,内能越大 知识点二内能的改变 探究一:热传递改变内能 情景分析: 将一铁块放入热水中过一段时间铁块和热水温度变化(学生思考讨论) (1)分析:在这个过程中,低温物体铁块温度升高,内能增大,高温物体水温度降低。能量从热水传递到铁块,直至温度相等为止。 (2)归纳总结: 发生热传递的条件是有温度差; 传递的是热量 传递方向是:高温物体传递给低温物体 (3)在热传递过程中,高温物体温度降低,内能减少;低温物体温度温度升高,内能增加。 因此热传递是改变物体内能的一种方法。其实质是内能的转移。

专题132内能导学案解析版

人教版九年级第十三章内能 第2节《内能》导学案 【学习目标】 1 .理解什么是内能 2. 知道内能与温度之间的关系 3. 掌握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并能用来解决简单的问题。 【学习重点】:内能以及改变内能的方法。 【学习难点】:正确理解内能与温度的关系 【自主预习】 1 .内能的概念:分子由于不停地做 热运动而具有的动能叫做分子动能.分子之间由于存在类似弹簧形变时 的相互 作用力 而具有的势能叫做分子势能.构成物体的所有分子,其 热运动的动能 与 分子势能 的总和 叫做 物体的内能. 2. 内能的单位和影响因素: 内能的单位是 焦耳(J ),各种形式能量的单位都是焦耳 .物体的内能与物体内 部分子的 热运动 和分子之间的 相互作用 情况有关.一切物体都具有内能,当物体的温度升高时, 内能 增 加;温度降低时,内能 减少. 传递能量的多少叫做热量,热量的单位是 焦耳.发生热传 递时,高温物体 放出 热量,内能 减少;低温物体 吸收 热量,内能 增加. 【合作探究】 探究活动一:阅读课文 P7页1.2.3自然段:内能,回答下列问题: 1.运动的物体具有 —动能 ,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所以分子也具有动能; 弹性势能 ,分子间也有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所以分子 间也有 势能—,物体 内所有分子,其运动的动能与分子势能的总和 叫做内能。 3. 分子的热运动与温度有关, 温度越高,分子的—运动越剧烈 4. 物体的温度低时,分子的热运动 __不会停止一__ (停止吗?),所以一切物体___都有内能___。 讨论: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 3.热传递改变物体的内能:在热传递过程中, 4. 做功改变物体的内能: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会 增加;物体对外做功,则物体本身的内能会 减少. 2.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由于有作用力具有 ,分子动能越_大 —,内能越—大 _______ 。

九年级物理《内能》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内能 知识目标 知道内能的两个作用. 能力目标 能列举生产和生活中应用内能的实例. 情感目标 感受到内能的利用和科技发展的联系.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教材提出问题入手,引入了内能是怎样使用的,并指出了利用内能来加热,列举实例说明了很多利用内能的例子,又重点分析了利用内能取暖的发展过程,并联系环境保护等分析了这个发展过程.教材直接谈到利用内能还可以做功,用实验证明了内能能够做功,并分析了这个实验,能表现出热机中能量转化的基本过程,又阐明了利用这个实验的原理可以制造出热机,并说明了热机的发明及其改进对现代工业的影响. 教法建议 本节教学要联系大量的科技资料,“利用内能来加热”比较直观,可以让学生从提供的资料中分析,并从某个方面上叙述内能利用的发展情况,例如分析课本上提到的“用内能来取暖”的发展情况.本内容的教学要注意紧密结合实际情况,学习生产生活中有益的利用内能的方法,对于不合理的利用要能提出建议. “利用内能来做功”要注意实验教学,从实验中观察现象,分析产生现象的原因,并联系实际思考实验的作用和意义,教师可以提供大量的资料,学生从中分析和学习如何利用内能做功的,并从材料中体验到科技的发展. --方案 【课题】内能的利用 【重难点】内能的两个应用:利用内能来加热和利用内能来做功.从实验中分析能量的转化和联系实际的应用. 【教学过程设计】 一.课程引入 方法1、联系上一节的内容,知道了人类利用燃料燃烧获得大量的内能,那么人们是如何利用这些内能的呢?可以提供资料,学生阅读,知道内能的一个重要的应用是用来加热. 方法2、对于基础较好的班级,可以让学生分析社区生活中哪些方面利用了内能,这说明内能的一个重要应用是用来加热. 二.利用内能来加热 方法1、教师提供关于取暖的资料,学生分析取暖的发展过程,说明从火炉取暖到锅炉集体供暖再到热电站供暖的优点:提高了燃料的利用率和改善了环境卫生. 方法2、对于基础较好的班级,可以让学生做调查和利用信息学习,教师提出课题,学生自行设计方案,并再此基础上设计实施方案,做评估和实验,得出一些结论.教师可提供的方案可以是:调查社区供暖;查阅世界上先进的供暖方法. 三.利用内能来做功 方法1、实验教学,做好水蒸气推开活塞的实验,学生从实验中学习如下问题:观察实验的现象;分析活塞退出的原因;思考实验过程中能量的转化;实验说明了什么;从实验中能受到什么启示.在

《内能》复习导学案

《内能》复习导学案 【学习目标】 1、进一步理解分子运动论并解释某些热现象; 2、加强对内能、温度、热量概念的理解,知道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 3、理解比热容的概念,能解释生活实践中的一些现象; 4、会运用吸热放热公式进行简单的热量计算。 学习过程 一、独立自主学习:先看书梳理学习过的知识点,再不看书独立完成下列学习任务。 知识点一:分子动理论 1.物质是由组成的; 2.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_______ 地做____ 运动,这种无规则运动叫 做分子热运动, 分子热运动剧烈程度与有关,越高,分子热运动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叫扩散,影响扩散现象的主要因素是。 3.分子间同时存在相互作用的和。 知识点二:内能 4.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热运动的能与分子的总和,叫做物体的。 5.改变内能的方法: (1)热传递:热传递发生条件:,传递方向:。 热传递改变内能的实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做功:做功,物体内能会增大,物体做功,物体内能会减小。做功改变内能的实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 知识点三:比热容: 6.比热容:某种物质温度升高(降低)1℃时吸收(放出)的热量。比热容是 物质的一种特性,大小与物体的______ _、_________有关,与质量、体积、温度、密度、吸热放热、形状等无关。 7.比热容物理量符号:,单位符号:。水的比热容 c水 = ;物理意义:。 8.热量的计算公式:Q吸:=_____________ ,Q放=____________________. 先对子相互交流,再小组内交流,若小组内的意见不统一,请提出来。 二、合作互助学习:请先独立完成下列问题,有疑问的可以请教自己的对子。 1.关于内能、热量和温度,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温度低的物体可能比温度高的物体内能多 B.物体内能增加,温度一定升高 C.物体内能增加,一定要从外界吸收热量 D.物体温度升高,它的热量一定增加 2.已知铜的比热容比铝的比热容小,下列说法正确的() A.物体的比热容跟物体吸收和放出的热量有关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册第十三章第二节内能教学设计

二、内能 教学目标 1.了解内能的概念,知道内能与体积、温度的关系。 2.知道热传递过程中,物体吸收(或放出)热量,使物体温度升高(或降低),内能改变。 3.知道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内能的多少叫做热量,热量的单位是焦耳。 4.知道做功可以使物体内能增加或减少的一些实例。 教学重难点 1.内能概念,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做功和热传递。 2.对分子势能和内能的理解。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方案一:演示实验:如图做实验,可得到现象:水沸腾后塞子飞出去,试管口出现白气。 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推动塞子的能量来自哪里?为什么试管口会出现白气? 想知道原因吗?那就让我们来学习另外一种能——内能。 方案二:玩具回力汽车运动,其动能是从弹性势能转化而来的,而真正的汽车开动时它的动能从何而来?原来真正的汽车开动时它的能量来源于燃料燃烧释放的内能。那么,什么是内能?从而引入新课。 推进新课 一、内能 1.内能:教师出示挂图:展示运动员头顶足球图片和分子运动图片(如图所示)。 观察并思考:飞来的足球具有什么能?如果足球缩小到分子大小,它是否还具有动能和势能呢? 讨论得出:对于每个分子来说,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热运动,所以有动能;物体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动能也越大。 演示并分析:两乒乓球与弹簧模拟两分子作用力。弹簧形变时具有势能,两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力,因此分子间具有由它们的相对位置决定的势能,这就是分子势能。 类比机械能定义,得出内能的定义及单位。

内能:物体中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内能的单位是焦耳(J)。 2.温度与内能的关系 出示挂图:冰山和铁水图片(如图所示)。 提出问题:铁水有内能同学们容易得出,那冰山有内能吗?物体的内能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呢? (1)引导学生利用类比法理解 (2)影响物体内能大小的因素 引导学生类比影响机械能的因素讨论得出: 一切物体,都具有内能。一个确定的物体,分子总数是固定的,其内能大小由温度和体积决定;如果物体不确定,那么其内能大小由质量、温度、体积、种类来决定。 决定因素 温度温度越高,物体内部分子的无规则运动越剧烈,物体的内能就越大 质量在温度一定时,物体的质量越大,也就是分子的数量越多,物体的内能就越大体积在质量一定时,物体的体积越大,分子间的势能越大,物体的内能就越大 种类不同物质的分子大小、结构不同,在温度相同时,它们的分子动能、分子势能不同 根据前面物体内能跟温度有关,提出问题:“怎样才能改变物体的内能”。这段内容的教学可以采取两种方法进行: (1)教材图16.2-4所示两幅图片是为了展示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做功和热传递。教学中可以利用这两幅图,让学生观察图片、阅读图下文字,让学生知道改变物体内能可以采取两种途径:做功和热传递。 (2)还可以设计一个学生活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每个小组准备铁丝、酒精灯、热水、锤子、铁砧、砂布等,让学生自己想办法并实际操作,改变铁丝的内能。学生可能会想出许多办法,如用热水烫、用酒精灯烧、来回弯折铁丝的某一部位、用锤子敲打铁丝的某一部位、把铁丝在砂布上来回摩擦等。教师组织学生汇报展示时,对学生在实验设计和操作中表现出来的睿智和能力,要予以鼓励和激励,对各种不同方法,要引导学生梳理归类,使学生明确改变物体的内能有两种不同的途径:做功和热传递。 活动1 用做功的方式改变物体的内能 主要介绍用做功的方式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教学的关键是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感性素材,如简单易行、效果新奇的实验和常见的生活事例。这部分内容对进一步学习能量转化与守恒定律也具有重要作用。这里也可以分为两个环节进行: (1)亲自实验,感受体验。可以采用图16.2-5所示的实验,如果前面引入“怎样改变物体的内能”时没有采用“改变铁丝的内能”实验,可以在这里运用。总之,要尽量多做实验,让学生亲自做实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