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工程认识实习报告范文

水利工程认识实习报告范文
水利工程认识实习报告范文

目录

第一章实习目的、地点及体会第一节实习目的

第二节实习地点

第三节实习内容

第二章实习工程概况

第一节日照水库

第二节青峰岭水库

第三节学院水轴

第三章录像部分

第一节都江堰

第二节红旗渠

第三节南水北调

第四节三峡工程

第四章实习的体会

第一章实习目的、地点及内容

一、实习目的

通过对水利工程的现场参观和技术人员的讲解,了解我国及山东省治水的历史;了解水利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了解传统水利与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的含义;了解已建和在建的著名的水利工程;了解水利工程的运用情况和除险加固情况;熟悉土石坝、水闸、渡槽、渠道、倒虹吸、堤防等水工建筑物工程的作用、布置、组成及对当地经济发展的影响;了解工程施工及组织管理情况和招、投标的情况。使同学们增加水利工程的感性认识,巩固学生的专业思想,让学生领会专业的培养目标,为下一步学习专业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通过实习,还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水利事业、乐于从事水利工程建设的决心和信心。

二、实习地点

日照水库、学院水轴工程、青峰岭水库

三、实习内容

(1)观看录像,了解我国及山东治水的历史及水利发展的情况,以及我国著名的水利工程情况。

(2)参观世纪工程:工程有:

①日照水库:枢纽工程的建设背景、工程的作用、水工建筑物的组成情况,工程存在的问题及除险加固情况和工程的综合运用管理情况,了解该工程对日照当地经济的影响,了解工程对周围环境的影响,了解工程对技术人员的业务要求和综合能力要求。

②学院水轴工程:工程建设的意义;工程的组成及各部分的作用。

③青峰岭水库:溢洪坝;防浪墙。

第二章实习工程概况

一、日照水库:

1、简介

日照水库位于滨海水系傅疃河中上游,日照市驻地以西15km处,坝址位于东经119°20′,北纬35°26′,控制流域面积548 km2,总库容3.2092亿m3,兴利库容1.8232亿m3,死库容834万m3。该水库是一座以防洪灌溉为主,结合发电、生活、工业供水、养殖、旅游开发等综合利用的大〈二〉型水库。

2、工程情况

日照水库1958年10月开工,至1959年6月建成蓄水。水库自建成后经续建、加固达到现有规模。其中较大规模的续建、加固工程

有:1960年至1962年兴建水电站,装机容量640kw;1960年至1963年开挖溢洪道子槽;1964年翻修36.00m高程以上石护坡;1968年扩建水电站800kw机组一台;1970年翻修32.50m至36.00m之间的砌石护坡:1971年初建溢洪闸三孔;1976年和1977年两次厚土坝;1995年建成新放水洞;2002年1月开始进行水库除险加固工程。

日照水库除险加固后防洪标准为:百年一遇洪水设计,五千年一遇洪水校核。

日照水库有老、新两个放水洞。老放水洞为内径φ1.6m的钢筋险圆管,进口底高程27.0m,出口底高程26.18m,水位42.50m时放水流量为20.5m3/s;

3、灌区基本情况

日照水库灌区位于水库东南部,北起335国道,南至锈针河,东临黄海,西靠甲子山、邓山为主的山丘区。该灌区1960年建设并投入运行,几经扩建配套,已建成总干渠1条,长4.8 km;支干渠4条,总长101.3km;支渠28条,总长85.5 km。

灌区内土壤主要有褐黄土、浅黄色粘土、亚粘土及亚砂土。农作物主要有小麦、水稻、玉米、花生等。灌区总设计灌溉面积为32.0万亩,设计有效灌溉面积19.5万亩,现状多年平均实灌面积13.3万亩,历年最大实际灌溉面积22.0万亩(1978年〉,最小实际灌溉面积8.2万亩(1970年)。1998~2003年对日照水库灌区进行了节水改造,衬砌渠道33恼,维修改造桥、涵、闸及斗门等建筑物96座。节水效果良好,经济及社会效益显著。

目前水库灌区灌溉水利用系数己提高到0.65,使得农业用水量减少,增加了其它工业项目的可供水量。

二、青峰岭水库

1、简介

青峰岭水库为山东省第四大水库,位于日照市莒县县城西北30公里淮河流域沭河上游。流域面积770平方公里,设计水位162.9米,校核水位164.45米,兴利水位162.00米,死水位140.80米,最大库容4.101亿立方米,兴利库容2.687亿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14.14万亩。总渠干(丰收渠)1条,长28公里,干渠6条,长51.59公里,支渠42条,长157.74公里。干、支渠衬砌31.6公里,修建各类渠系建筑物1635座。是以防洪为主,结合灌溉、发电、养鱼等综合性的大(二)型多年调节水库。灌区内

十几万亩良田旱涝保收,成为莒县的主要产粮基地。与安庄镇,洛河镇相毗邻。

2、灌区基本情况

日照市莒县青峰岭水库灌区于1964年开发建设,设计灌溉面积30.5万亩,有效灌溉面积14.14万亩,灌区几经扩建配套,共开发总干渠一条,长28公里,分干渠6条,长51.6公里,支渠42条,长157.8公里,各类渠系建筑物1635座,逐步形成了集引、供、排于一体的工程体系。工程自投工运行以来,为促进该县农业和社会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的基础保障作用。根据各村的实际情况,提出了适合用水村实际的灌溉管理模式。目前全灌区已有30多个用水村成立了专门管水小组,由他们负责本村范围内的用水管理,送水到户。由管水小组与管理单位协调联系用水。实践证明这是一条节约用水的好路子。

青峰岭水库灌区据1991年调查统计:全灌区干支渠总长224.5公里,输水长度只有166.5公里,完好率只有51%,1635座渠系建筑物,大部分老化、退化,阻水严重;渠道大部分未设防渗。面对工程现状,管理处争取省、市、县各级政府支持,从1995年到2001年,共筹集资金3282.47万元,其中国家拨付362万元,县财政投入2615.47万元,群众投入305万元,对灌区干支渠进行了砌石防渗处理,大大提高了工程标准。据测算,通过节水改造配套,灌溉面积扩大2万亩,节水30%,灌溉周期缩短7天,供水成本降低25%。

三、学院水轴:

蓄水池为圆柱形,位于校内广场中央。水池的内壁和底部用混凝土浇筑而成,外表面铺拉一层瓷砖,提高拉防渗能力而且显得的美观。水池东侧的内壁上有5个溢水孔,在水位到达一定高度时多余的水便从溢流孔流出,在通过地下的管道流入都江堰。蓄水池既可以提供水流,又能建成喷泉,属于一池多用的水池。

水轴由龙韵广场的蓄水池、都江堰、三峡组成。

第三章录像部分

一、都江堰

都江堰水利工程是全世界至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这项工程主要有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宝瓶口进水口三大部分和百丈堤、人字堤等附属工程构成,科学地解决了江水自动分流(鱼嘴分水堤四六分水)、自动排沙(鱼嘴分水堤二八分沙)、控制进水流量(宝瓶口与飞沙堰)等问题,消除了水患,使川西平原成为“水旱从人”的“天府之国”。1998年灌溉面积达到到66.87万公顷,灌溉面积已达40余县。人们为了纪念李冰父子,建了一座李冰父子庙,称为二王庙。都江堰渠首枢纽主要由鱼嘴、飞沙堰、宝瓶口三大主体工程构成。三者有机配合,相互制约,协调运行,引水灌田,分洪减灾,具有“分四六,平潦旱”的功效

二、红旗渠

红旗渠是一个人工修建的灌渠名称,,位于河南省林州市(原林县),林州市处于河南、山西、河北三省交界处,历史上严重干旱缺水。为了改变因缺水造成的穷困,林县人民从1960年2月开始修建红旗渠(原称“引漳入林”工程),竣工于1969年7月。林县是个土薄石厚、水源奇缺的贫困山区。“水缺贵如油,十年九不收,豪门逼租债,穷人日夜愁”是旧林县的真实写照。

红旗渠总干渠长70.6公里,渠底宽8米,渠墙高4.3米,纵坡为1/8000,设计加大流量23秒立方米。

红旗渠总干渠从分水岭分为三条干渠,第一干渠向西南,经姚村镇、城郊乡到合涧镇与英雄渠汇合,长39.7公里,渠底宽6.5米,渠墙高3.5米,纵坡1/5000,设计加大流量14秒立方米,灌溉面积35.2万亩;第二干渠向东南,经姚村镇、河顺镇到横水

镇马店村,全长47.6公里,渠底宽3.5米,渠墙高2.5米,纵坡1/2000,设计加大流量7.7秒立方米。灌溉面积11.6万亩;第三干渠向东到东岗乡东芦寨村,全长10.9公里,渠底宽2.5 米,渠墙高2.2米,纵坡1/3000,设计加大流量3.3秒立方米,灌溉面积4.6万亩。

红旗渠灌区共有干渠、分干渠10条,总长304.1公里;支渠51条,总长524.1公里;斗渠290条,总长697.3公里;农渠4281条,总长2488公里;沿渠兴建小型一、二类水库48座,塘堰346座,共有兴利库容2381万立方米,各种建筑物12408座,其中凿通隧洞211个,总长 53.7公里,架渡槽151个,总长12.5公里,还建了水电站和提水站。已成为“引、蓄、提、灌、排、电、景”成龙配套的大型体系。

红旗渠工程总投工5611万个,共完成土石砌方2225万立方米。总投资12504万元,其中国家投资4625万元,占37%,社队投资7878万元,占63%。

红旗渠的建成,彻底改善了林县人民靠天等雨的恶劣生存环境,解决了56.7万人和37万头家畜吃水问题,54万亩耕地得到灌溉,粮食亩产由红旗渠未修建初期的100公斤增加到1991年的476.3公斤。被林州人民称为“生命渠”、“幸福渠”。

三、南水北调:

南水北调是缓解中国北方水资源严重短缺局面的重大战略性工程。我国南涝北旱,南水北调工程通过跨流域的水资源合理配置,大大缓解我国北方水资源严重短缺问题,促进南北方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分东线、中线、西线三条调水线。西线工程在最高一级的青藏高原上,地形上可以控制整个西北和华北,因长江上游水量有限,只能为黄河上中游的西北地区和华北部分地区补水;中线工程从第三阶梯西侧通过,从长江中游及其支流汉江引水,可自流供水给黄淮海平原大部分地区;东线工程位于第三阶梯东部,因地势低需抽水北送。

南水北调总体规划推荐东线、中线和西线三条调水线路。通过三条调水线路与长江、黄河、淮河和海河四大江河的联系,构成

以“四横三纵”为主体的总体布局,以利于实现我国水资源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合理配置格局。

四、三峡工程:

三峡水电站,又称三峡工程、三峡大坝。位于中国重庆市市区到湖北省宜昌市之间的长江干流上。大坝位于宜昌市上游不远处的三斗坪,俯瞰三峡水电站并和下游的葛洲坝水电站构成梯级电站。它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电站,也是中国有史以来建设最大型的工程项目。而由它所引发的移民搬迁、环境等诸多问题,使它从开始筹建的那一刻起,便始终与巨大的争议相伴。三峡水电站的功能有十多种,航运、发电、种植等等。三峡水电站1992年获得中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批准建设,1994年正式动工兴建,2003年开始蓄水发电,于2009年全部完工。

三峡水电站大坝高程185米,蓄水高程175米,水库长600多公里,总投资954.6亿元人民币,安装32台单机容量为70万千瓦的水电机组,现为全世界最大的水力发电站。

三峡双线五级船闸,规模举世无双,是世界上最大的船闸。它全长6.4公里,其中船闸主体部分1.6公里,引航道4.8公里。船闸的水位落差之大,堪称世界之最。三峡大坝坝前正常蓄水位为海拔175米高程,而坝下通航最低水位62米高程,这就是说,船闸上下落差达113米,船舶通过船闸要翻越40层楼房的高度。已入选中国世界

纪录协会世界最大的船闸世界纪录。此前,世界水位落差最大的船闸也只有68米。

第四章实习的体会

通过本次实习我的收获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通过直接参与实习的过程,学到了实践知识,同时进一步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使理论与实践知识都有所提高,圆满地完成了实践任务。二是提高了实际工作能力,为就业和将来的工作取得了一些宝贵的实践经验。最后是更加深切的体会到了团体合作的重要性,并在这次的实习过程中更加增进了同学之间的友谊。

水是生命之源,水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线。水是生存资源、是经济资源、是发展资源、是战略资源。环境与发展的核心在水,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水,中国水利发展的关键在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关键在资源的优化配置和节水。因此,21世纪水利发展战略必须从观念上、思维上、战略上、方法上进行一次重大的变革,迎接未来的挑战,才能为21世纪中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