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知识点总结.doc

高中历史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知识点总结.doc
高中历史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知识点总结.doc

高中历史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知识点总

高中历史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知识点总结

高中历史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知识点总结一:考点指南

1、科学技术的进步:魏晋南北朝时期,乱世风云对科技文化的发展有阻滞作用,但在这个特定的历史时期里,也蕴涵着许多新的发展因素。这一时期产生了许多科学家,此时期数学、农学、地理学等方面成就裴然。

2、宗教和佛学:道教的发展,佛教的盛行以及对社会产生的严重危害;范缜的《神灭论》。此时期的思想发展,反映了鲜明的时代特色。

3、文学和艺术:建安文学及其代表作品,陶渊明与田园诗,南北朝民歌。书法艺术的发展与王羲之等书法家,绘画艺术与石窟艺术。

高中历史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知识点总结二:重点难点精析

1、概括三国两晋南北朝文化发展的原因

(1)经济发展,江南经济得到开发,北方经济恢复和发展;(2)民族大融合;(3)前代秦汉文化的基础;(4)外来宗教文化的传播;(5)劳动人民辛勤劳动。

2、南北朝佛教的盛行:

佛教盛行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佛教自西汉末年传入我国,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兴盛起来。

(1)佛教盛行的原因:

第一:社会动荡不安,长期的战乱给人民带来无穷灾难,

为佛教的盛行提供了相应的社会土壤,苦难中的民众容易接受宗教,以得到精神上的安慰。

第二:佛教本身具有很大的欺骗性,佛教所宣传的生死轮回、因果报应的思想,用来世的幸福来麻醉痛苦中无以聊生的广大劳动人民,使人民容易受到宗教的欺骗和麻痹。

第三:统治阶级为维护自身统治,稳定人民情绪,一些政权的统治者提倡支持佛教的传播,修建了大量的佛寺,为佛教的传播创造了一定的条件。

(2)佛教兴盛的表现:

第一:上至皇帝、王公、贵族和大臣,下至普通百姓,都信奉佛教,人数众多。

第二:佛寺遍布各地,僧尼众多;

第三:佛教寺院在政治上势力很大,而寺院经济又是这一时期经济发展的特征之一。

(3)佛教的影响:

第一:同佛教有关的建筑和石窟艺术得到迅速发展。

第二:佛教没有把人民从苦难中解救出来,反而由于佛教的盛行大大加重了人民的负担。

第三:出现了反佛的思想。其中以范缜最为突出,其作品《神灭论》揭穿了统治阶级利用佛教对人民进行欺骗的实质。

3、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的突出特点

(1)科学技术成就突出。如祖冲之的圆周率的计算,郦道元的《水经注》等。

(2)思想界异常活跃。道教系统化,佛教和反佛斗争激烈,佛儒道三教开始出现合流的迹象,文学、绘画、石窟艺术等打上了佛教的烙印。

(3)体现民族融合的特色。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和成就,体现民族特色和不同的民族风格。

(4)带有分裂割据的烙印。此时期中国社会处于分裂割据的状态下,不同的地域文化,带有不同的特点,具有明显的差别,尤其是南北文化差异很大,南北民歌风格炯异。

4、分析东晋南北朝时期,南方和北方在政治、经济、民族关系方面的异同在文化上的反映

(1)异:①北方战乱频繁,南方相对稳定。北方出现描述战乱的民歌《木兰辞》。②北魏孝文帝改革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进程,经济恢复发展,出现总结北方劳动人民生产经验的《齐民要术》和反映北方游牧民族生活及思想感情的民歌,如《敕勒歌》等。③江南得到进一步开发,大数学家祖冲之、书圣王羲之、著名画家顾恺之此时出现在南方,反映了南方社会相对安定。东晋士族制度充分发展,政治黑暗。陶渊明的《桃花源诗》和诗序《桃花源记》反映了对黑暗现实的不满。

(2)同:①南北方都出现政权更替频繁的局面。②佛教广泛流行,在政治、经济上势力很大。统治者为宣扬佛教,北方开凿石窟,南方修建寺院。宗教画流行,为反对佛教欺骗,范缜写《神灭论》。南北民族融合都加强了。

高中历史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知识点总结三:知识拓展

一、南北朝时期科技进步的原因和表现:

1、南北朝时期科技进步的原因

(1)文化的发展具有明显的继承性,它是建立在秦汉文化发展的基础之上,并且是在此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

(2)是江南经济的发展、北方的民族大融合等,都为魏晋南北朝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石。

2、南北朝时期科技进步表现

(1)数学方面的成就:魏晋时期的刘徽运用极限理论,提出了计算圆周率的正确方法;南朝祖冲之精确的计算出圆周率的数值,在当时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2)农学:北朝贾思勰著述的《齐民要术》,是中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

(3)地理学:西晋的裴秀提出绘制地图的原则,绘制出《禹贡地域图》;在历史、地理和文学方面都有很大价值的综合性地理著作是郦道元的《水经注》。

3、意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文化的进步,为隋唐时期科技文化的繁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范缜的《神灭论》以及王充和范缜思想的比较

1、范缜的《神灭论》

(1)范缜思想的社会根源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民不聊生,佛教的盛行不仅没有把人民从苦难中解救出来,反而由于僧尼的增加、佛寺的兴建增加了人民的负担,反佛思想产生;由于当时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使人民对社会的认识能力提高,进而产生反佛思想。

(2)范缜写作的目的

为了反对崇信佛教,批判有神论观点,澄清观念,使人民致力于社会生产,国家富强。(3)《神灭论》的主要内容针对佛教宣扬的形神分离、形亡而神不灭的观点,提出人的精神和形体是统一的,形体存在,精神就存在;形体死亡,精神就消失。

(4)对范缜及其《神灭论》的评价

范缜的思想是我国思想史上的宝贵遗产,范缜敢言敢辩,坚持真理,不为高官厚禄利诱,其战斗精神为后人留下了深刻启

迪。《神灭论》的反佛思想,是我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重大发展。

2、关于王充、范缜思想异同的比较:

(1)相同点:从二者思想主张上看,都属于唯物主义思想范畴,他们都是唯物主义思想家;都主张精神不能脱离形体而存在。

(2)不同点:首先两种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不同,两汉时期,封建神学思想泛滥;魏晋时期,佛教的盛行为社会带来严重的危害。其次从战斗对象上看,王充是针对神学思想展开深刻的批判;范缜则是从理论上给佛学以沉重打击。

高中历史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知识点总结:

1.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知识点归纳

2.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知识点总结

3.2017高中会考历史知识点总结

4.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

5.高中会考历史必背知识点

6.秦汉时期的文化知识点归纳

高一历史工作总结

高一历史工作总结 一名优秀的教师应用科学的方法贯穿教学,用以人为本的理念指导教学,要不断总结经验,力求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教学工作总结栏目为您提供《高一历史工作总结》最新范文,仅供大家参考! 20xx-20xx 学年度转眼之间就要过去了,在这个新旧交替的时刻,我特对自己本学期的工作做一总结,即可总结经验教训,同时也可以对以后的工作进行指导。 今年,在教学方面,我担负着高二年级四个班的教学任务,同时还担任了高二年级的年级组长,在平常的教学工作中,我即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提高,同时也抓住每一个机会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转眼之间,一个学期马上就要过去,在新旧学期的交接时刻,谦虚谨慎地总结过去工作中的经验和教训,无论是对教学成绩的提高,还是教师个人业务水平的提高,都是大有帮助的,所以,我特将自己在历史教学中的经验和教训做一总结如下。 一、改变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一个教师讲,学生听的过程,不仅抹杀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同时也使教师忽视了教学的反溃往往是教师口干舌燥,学生似懂非懂。在教学实践中,我努力改变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动起来,成为学习的主体。比如在讲授人教版必修一第10课《鸦片战争》时,我提前给学生布置了预习作业,把全课分成了一个又一个的知识,让学生提前去找答案,去思考。如“英国为什么要发动鸦

片战争?”“如果没有虎门硝烟,鸦片战争会不会爆发?” “为什么说《南京条约》是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标志?” 细小的问题,既让学生对课本知识有了一个细化的了解,同时也使学生萌发了浓厚的兴趣,自觉主动地去学习,让教师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正确处理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教学中的内容,是指要让学生掌握的知识,形式是指让学生掌握知识的方法。高中历史有别于初中历史的最大地方,就是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和事物脉络的掌握,如果只知道事件的发生而不知道事件背后的深刻背景,是不符合历史教学的目的的,但是,传授历史理论,分析事物本质在教学过程中是一个很难顺利完成的内容,因为学生一般只对具体的事件感兴趣,一遇到史学理论,则开始表现出畏难的情绪,影响了教学效果,在这种情况下,我一般先会采用一些学生感兴趣的知识或问题,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由一个问题发散出一系列的问题,然后再形成一个巨大的知识网络,逐步深化和升华主题,让学生在不知不觉,既看到了树木,也不会忽视森林,完成了由浅入深的学习。 三、把“困惑”留给学生 轻易得到的,人们往往不会珍惜。在教学过程中,这个现象也表现得非常明显。在以前的教学中,我总是按部就班不厌其烦地给学生进行着讲授,但教学成绩总是不见提高,而且久而久之,学生对历史课都失去了兴趣,这一度让我很迷茫。在新课改精神的影响下,我逐渐开始改变这种授课模式,不再直接告诉学生因为什么所以什么,而是首先给学生展示现象,然后让学生自己产生问题,自己去解决问题。比如在讲授

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三知识总结(人民版)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专题线索: 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从新民主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和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有重大成就, 一、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背景 1、政治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2、经济上: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奠定了基础。 二、★过渡时期总路线 1、内容:一化三改造(一化: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三改造: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 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实质:体现了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并举(即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并举) 三、“一五计划”:根据过渡时期总路线制定“一五计划”: 1、基本任务: 一是集中发展重工业,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这是从中国工业基础特别是重工业基础薄弱的国情出发做出的必然选择; 二是建立对农业、手工业以及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三改造的基础。 四、第一个五年计划 1、标志着我国大规模的有计划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开始是: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 年); 2、第一个五年计划目的:把我国建设成社会主义工业化国家。 3、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工矿业建设的突出成就有: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制造 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 4、“一五计划”的意义: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础。 五、★三大改造(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 1、时间:1953——1956年底,我国基本上完成三大改造, 2、内容:(1)农业——农业生产合作社 (2)手工业——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3)资本主义工商业——公私合营

3、实质:使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4、意义: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 六、《论十大关系》(1956年9月):提出了开辟一条与苏联不同的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大问 题的是。 七、中共八大 1、时间:1956年9月 2、背景:正确分析了国内形势和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 (1)国内形势: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取得决定性的胜利,即三大改造的完成; (2)国内主要矛盾:即阶级矛盾已基本解决, 3、内容: (1)★八大确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要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先 进的社会制度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2)中共八大确定的主要任务是: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4、评价:中共八在提出的许多方针和设想富有创造性和正确性,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 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 八、“左”倾错误泛滥--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1、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总路线:“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 义”。 2、大跃进: (1)表现:大办工业、农业,片面追求经济发展的高速度和高指标——完全违反客观经济 规律。 (2)启示: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 3、人民公社化运动: (1)内容:一大二公:公有制程度高;绝对平均主义; (2)启示: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4、★主要标志: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 5、后果:是我党在探索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一次严重的失误,造成1959—1961三 年经济困难。 6、面对三年经济困难,中共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左”的错误,对国民经济提出“调 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其中核心为调整。调整的含义是:调整国民经济的 比例。 7、1966年国民经济呈上升趋势的原因有: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经济建设 进入新的发展时期;“文革”动乱海没有扩展到经济领域。 九、文化大革命(1966—1976) 1、1973年国民经济的发展趋势是:复苏。原因是: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着手恢复 调整国民经济。 2、1975年国民经济的发展趋势是:迅速回升。原因是:邓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提出 全面整顿的思想。以铁路整顿为突破口。 十、★50-70年代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 1、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正确分析国内主要矛盾。 2、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 3、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不能急于求成,片面追求高速度 4、保持社会安定团结,及时抓住发展机遇。

高中历史水平考必背知识点归纳

高中历史水平考必背知识点归纳 高中学习容量大,不但要掌握目前的知识,还要把高中的知识与初中的知识溶为一体才能学好。在读书、听课、研习、总结这四个环节都比初中的学习有更高的要求。下面就是给大家带来的高中历史水平考知识点总结,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高中历史水平考知识点总结1 一、汉朝 1、中朝(内朝):由皇帝亲信近臣(侍从、秘书)构成(这些人身份低微,被皇帝破格使用担任尚书令、侍中等),参与国家政治中枢的决策,导致由丞相、御史大夫为首所构成的官僚机构成了“外朝”,被拒于政治决策之外,削弱了相权,加强了君权。 2、刺史制度:汉武帝时代,全国划分为十三个监察区域,称十三州部,每州部设刺史一人,以监察地方政治,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二、隋唐 1、三省六部制 ☆内容:中央的中书、门下和尚书三省,分别负责起草诏令、审议和执行。尚书省之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作用: 三省之间相互牵制和监督,相权一分为三,分散了相权,加强了君权。 三省六部有明确的分工和职责,相互合作,提高了中央机构的行政效率。 2、科举制:隋唐以后,科举制成为主要的选官制度。科举是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吏,隋炀帝时,政府开始设进士科,科举制形成。唐、宋、元各朝继承并完善了科举制。 ☆评价科举制: 进步性:a.科举制度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保证了专制政府行政人员的****,有较高文化素养的士人从政,为行政效率的提高创造了条件。b.这种制度也促成了普遍持久的读书风尚,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c.以严格的考试作为选官方式,从追求公平公正的角度来看,也有一定的合理性。 局限性:考试的科目及内容,大都不出儒学经义的范围,特别是明清八股取士,被选拔的多是缺乏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的人。科举制作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选官方式,其实是一种将“天下英雄”诱入掌权者能够控制的范围之中的制度。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知识点归纳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第一单元梭伦改革 课标内容要求: (1)了解梭伦改革前雅典的社会状况,认识梭伦改革的必要性。 (2)简述梭伦改革的主要措施,指出改革的基本特点。 (3)分析梭伦改革对雅典民主政治建设的影响。 知识要点: 一、梭伦改革的背景: 1、政治: 雅典城邦国家产生(公元前9~前8世纪)——设立中央议事会和行政机构贵族制国家确立(公元前8~前6世纪)——贵族专权而平民无权 2、经济发展 农工商业以及贸易得到发展 3、阶级变化: 工商业奴隶主形成,公民内部斗争激烈:“山地派”、“平原派”、“海岸派” 4、梭伦当选为首席执政官:雅典贵族与平民长期斗争的结果 二、梭伦改革: 1、内容:“颁布解负令” 确立财产等级制度、恢复公民大会权力、建立“四百人会议” 设立公民陪审法庭、鼓励发展农工商业 2、特点:奠定民主政治基础、促进工商业发展 三、梭伦改革的评价 1、历史意义:改革为雅典的民主政治奠定基础 克里斯梯尼改革促进雅典民主政治的形成 伯利克里改革使雅典民主政治得以最终确立 2、历史局限:贵族在国家政权中占据绝对优势,下层平民未享有充分的权利氏族制度残余及贵族拥有世袭占有土地的特权 贵族和平民的矛盾未得以从根本上解决,社会政局动荡不安 第二单元商鞅变法 课标内容要求: (1)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2)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 (3)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知识要点: 一、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 1、根本原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铁器、牛耕的使用 2、经济基础:生产关系的变化——私田增多出现新的封建剥削方式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3、阶级基础:阶级关系的变化——新的阶级形成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变革 4、社会条件: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频繁、思想繁荣、各国竞相改革变法 齐国管仲改革、鲁国“初税亩”、魏国李悝变法、楚国吴起变法 二、商鞅变法内容: 1、以农求富的经济改革:废井田、开阡陌;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

2020高一历史教师工作总结(最新版)

编号:YB-ZJ-0004 ( 工作总结) 部门: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 WORD文档/ A4打印/ 可编辑 2020高一历史教师工作总结 (最新版) Through work summary, in order to correct shortcomings, learn experience and lessons, make future work less detours and more results

2020高一历史教师工作总结(最新 版) 备注:通过工作总结人们可以把零散的、肤浅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系统、深刻的理性认识,从而得出科学的结论,以便改正缺点,吸取经验教训,使今后的工作少走弯路,多出成果。本内容是本年度新编修订版,可下 载后直接使用。 在20XX—20XX学年度下学期,本人担任高一(1)、(2)、(8)、(9)、(10)五个班的历史教学工作。这五个班中,除了(8)班系重点班之外,都是普通班,其中(1)、(2)、(10)三个班的历史基础很差,在上一学期期末考试平均分均排在最靠近尾数,(9班)为中上,(1)班排在第25名,(2)班排在第26名,(10)班则为倒数第一。总体来说,学生的历史科整体基础都不是很好,良莠参差。教学中,既要让普通班的学生能听明白,又要让重点班的学生能吃的饱,这给备课增添了一定的难度!现对整个学年度的教学工作做个总结! 一、想法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俗话说的好:欲给学生一滴水,老师须有一桶水。在当代社会,

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五知识总结(人民版)

专题五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 本专题的线索:本单元的主题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一)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市场雏形形成(15世纪末—16世纪初) (二)血与火的征服与掠夺(手段和途径)——世界市场得以拓展(16世纪初—19世纪)(三)“蒸汽”的力量——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19世纪中后期) (四)走向整体的世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经济的三大要素是:市场、资本与劳动力; 资本主义经济的两大特点是:资本主义经济的贪婪性与扩张性。 第1课开辟文明交往的航线 一、★开辟新航路的背景: (一)必要性(原因): 1、客观条件:文明的分散 2、根本原因:西欧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萌芽(经济根源) 3、动力:欧洲人对“香料”和“黄金”等商品的追求;传播天主教(社会根源) 4、直接原因:奥斯曼土耳其占领传统商路(商业危机) (二)可能性(条件): 1、航海技术的提高、造船技术的发展; 2、地理知识的提高; 3、西班牙和葡萄牙王室的支持 三、★新航路开辟的意义? 答:四条路: 1、世界市场联系之路:新航路的开辟引起了“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形成; 2、人类文明交流之路:世界各大洲孤立状态被打破,世界成为联系紧密整体; 3、思想震撼之路:证实地圆学说,冲击了神学理论; 4、殖民掠夺之路:西方国家对外殖民扩张的开始,导致东方国家日益贫困和落后。 四★新航路的开辟(地理大发现)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 答: 1、加强了欧洲同亚、非、拉美洲的经济和贸易联系; 2、地区性贸易开始向世界性贸易扩展,世界市场雏形开始形成; 3、欧洲的贸易中心由原来的地中海地区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4、世界各地文明交融,日益联结成一个整体; 第2课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 一、荷兰 1、被称为“海上马车夫”的国家是:荷兰; 2、荷兰能够成为世界范围内殖民帝国的条件: (1)地理优势:新航路开辟后,地理位置得天独厚; (2)经济方面:对外贸易发达,造船业发达,商船总吨位居世界首位;

2019-2020年高一历史 知识点归纳教案 新人教版

2019-2020年高一历史知识点归纳教案新人教版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一课)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 1、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农业耕作方式的变革 (1)原始农业:刀耕火种(火耕) (2)我国农业进入了“耜耕”或“石器锄耕”阶段的标志:松土工具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 (3)商周时期,出现青铜农具。春秋时期,小件铁农具问世。牛耕是我国农用动力上的一次革命。战国时,牛耕初步推广。此后,铁犁牛耕逐步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2、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 (1)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己自足的自然经济,小农经济精耕细作,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2)中国封建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3)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 (第二课)领先世界的古代手工业 ●了解古代中国在冶金术、制瓷业、丝织业等手工业部门取得的主要成就 1.商朝的司母戊鼎世界稀有。2.东汉杜诗发明水排,用水利鼓风冶铁。3.魏晋南北朝发明灌钢法 4.唐代制瓷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5.宋代江西的景德镇,到元代发展为全国制瓷中心,明清时是全国的瓷都。6.明朝在青花瓷的基础上,烧制出彩瓷;清代还发明了珐琅彩。7.明清时苏州、杭州是著名的丝织业中心,使用花楼机机构复杂精密。 (第三课)古代商业的发展 1、了解“市”的形成和发展 (1)西汉:每个城市都设专供贸易的“市”与住宅区严格分开,长安城东西有市。设官员管理(市长或市令),按时开市闭市。 (2)隋唐:长安城有市和坊,市与坊用围墙隔开,白天定时开市闭市。 (3)宋朝:市与坊的界限逐渐打破,店铺随处可设,且早晚都可经营 2、知道主要的商业城市和著名的商帮: (4)西汉:长安、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著名商业中心 (5)隋唐黄河流域长安、洛阳;长江流域扬州、益州,成为繁华的商业城市;广州重要的外贸港口,政府设市舶使。 (6)宋代开封、临安;益州发行“交子”,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7)元的大都、杭州。世界第一大港泉州 (8)明清:出现商帮。如,徽商、晋商(两者相同之处:都从经营盐业起家;商业活动都涉及金融领域(徽商经营典当业,晋商兴办票号);活动范围都涉及国外,都积累起巨额财富) (第四课)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 ●了解“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的基本含义极其影响 (1)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经济政策:“重农抑商”政策 首倡“重农抑商”政策的是: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 “重农抑商”得以长久实行的根本原因:适应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需要。 其目的:维护自然经济,确保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维护政治稳定,巩固封建统治。 积极作用:保护了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封建社会初期巩固新兴地主政权。 明清重农抑商的表现:农本商末的思想,专卖制度,关卡重税,歧视商人,庞大的官营手工业。 消极后果:强化自然经济,阻碍工商业发展,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2)明代“海禁”是防倭寇之患,但并未禁止官方对外贸易;清代是因为对付东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两者都是为维护封建统治秩序。(3)清代一直实行的“闭关锁国”的含义:严格限制对外交往。 清代只开一处对外通商是在:广州(由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管理对外贸易) 闭关锁国的后果: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使中国与世隔绝,没能及时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以发展生产力,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第二单元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第一课)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背景和兴起的史实: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 历史必修1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知识框架 第一课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一、王位世袭制: 1、背景: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为奴隶制)。 2、方式: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商朝建立后,王位有时父子相传,有时兄终弟及。 (①夏时中国出现早期国家政治制度,建立起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如商朝中央设有相、卿士等掌管政务,地方封侯和伯作为臣服于商朝的方国首领,定期向商王纳贡,并奉命征伐。②夏商统治者为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把自己的行为说成是天的意志,国家大事通过占卜的方式决定,王权具有神秘色彩。) 二、分封制 1、背景: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灭商(牧野之战),建立周朝,史称西周。目的:加强西周统治。 2、内容:周武王把王畿以外的广大地区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形成贵族统治阶层内部的森严等级“天子—诸侯—卿大夫—士”。(①诸侯义务:服从周天子的命令,为其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②诸侯的权力:诸侯在他们的领地可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可对卿大夫再分封,卿大夫和士向上一级承担作战等义务。) 3、作用:① 积极作用:加强了周朝的统治,开发了边远地区,扩大了统治区域,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 古代 中国的政治制 度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从禅让到“家天下”形成:王位世袭制 分封制:内容、作用 宗法制:特点、作用 皇帝制度 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度 地方制度:郡县制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作用或影响 ● 中央集权方面:汉,从郡国并行制到平定“七国之乱”后的“推恩令”;唐中期,地方设节度使;北宋初年,军事上,宋太祖收兵权,充实中央禁军,政治上,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设通判监督,经济上,地方赋税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由中央掌控:元朝实行行省制度。 ● 君主专制方面:汉,重用身边侍从担任尚书令、侍中等;魏晋南北朝,三省体制;隋唐,三省六部制;宋,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元,设中书省。 ● 选官制度方面:汉,察举制;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隋唐,科举制。 明:废宰相制度,设内阁 清:设南书房,军机处

王丽静高一历史教学工作总结

高一历史教学工作总结 / 2013—2014学年度(下)教师:王丽静 时光就这样过去了,回顾一学期的工作,想说的真是太多了。本学期我担任高一理科班五个班的历史教学工作,我努力适应新时期教学工作的要求,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结合本校的实际条件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勤勤恳恳,兢兢业业,注重研究中学教学理论,认真备课和教学,积极参加科组活动和备课组活动,从中吸取教学经验,取长补短,提高自己的教学业务水平。现对本学期教学工作作出总结,希望能发扬优点,克服不足,总结经验教训,以促进水平的提高。 一、在思想上 本人思想端正,热情努力,服从领导的工作安排,办事认真负责。并在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地提高自己,以便使自己更快地适应社会发展的形势。热爱教育事业,把自己的精力、能力全部用于学校的教学过程中,并能自觉遵守职业道德,在学生中树立了良好的教师形象。能够主动与同事研究业务,互相学习,配合默契,教学水平共同教师个人工作总结提高,能够顾全大局,团结协作。作为老师我更明白,只有不断充电,才能维持教学的活力。这学期有幸有外出学习的机会,

通过学习活动,不断充实了自己、丰富了自己的知识和见识、为自己更好的教学实践作好了准备。 二、在教学方面: 1、要提高教学质量,关键是上好课。 ⑴备好课。 ①认真钻研教材,研读课程标准。对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每句话、每个字都弄清楚,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能运用自如,知道应补充哪些资料,怎样才能教好。 ②了解学情,他们的兴趣、需要、方法、习惯,学习新知识可 能会有哪些困难,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③考虑教法,解决如何把已掌握的教材传授给学生,包括如何 组织教材、如何安排每节课的活动。 ⑵上好课。 组织好课堂教学,关注全体学生,注意信息反馈,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使其保持相对稳定性,同时,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产生愉悦的心境,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课堂语言简洁明了,克服了以前重复的毛病,课堂提问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引发学生学历史的兴趣, 课堂上讲练结合,布置好家庭作业,作业少而精,减轻学生的负担

高中历史高考知识点归纳高中历史大事年表

2016年高考历史重大史实及基本知识点 复习 ★★中国与世界重要历史事件★★ 一、世界史大事年表 14-15世纪欧洲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14-16世纪欧洲文艺复兴运动 1487-1488迪亚士远航到达非洲南部沿海 1492哥伦布远航到达美洲 1497-1498达伽马远航到达印度 1519-1522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 1640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 1688英国光荣革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统治确立 1689俄国彼得一世开始改革 17时机后半期牛顿力学体系确立 18世纪60年代英国工业革命开始 1775-1783北美独立战争 1776北美大陆会议发表《独立宣言》,宣布美利坚合众国独立1785瓦特的改良蒸汽机投入使用 1789.7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 1831,1834法国里昂工人起义 19世纪30年代法拉第证明了电磁感应现象 1836~1848英国宪章运动 1844德意志西西里工人起义 1848.2《共产党宣言》发表 1853~1856克里米亚战争 19世纪中期达尔文创立生物进化论学说 1861俄国农奴制改革 1861~1865美国内战 1864第一国际成立 1868日本明治维新开始 1870~1871普法战争 19世纪70年代初意大利统一最终完成 1871德意志统一最终完成 1871.3~5巴黎公社 19世纪70年代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完成向帝国主义过渡 20世纪初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 20世纪初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 1903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列宁主义诞生 1914-1918第一次世界大战 1922.12苏联成立 1929-1933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1931.9.18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的九一八事变 1933.3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实行新政 1937.7.7中国全面抗日战争的开始 1939.9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1942初《联合国家宣言》形成反法西斯同盟

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八知识总结(人民版)

专题八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本专题主题: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两大趋势:经济区域集团化、经济全球化的加强 第一课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1、背景: (1)二战后,除美国外,各国的社会经济都遭到严重的破坏。 (2)美国凭借其经济、政治和军事优势地位,积极筹建一个受美国控制的国际经济秩序。 2、过程: (1)1943年,美国和英国分别提出了“凯恩斯计划”“怀特计划”,英国最后基本上接受了美国的方案。(反映的实质是:美英两国经济地位的变化和争夺世界金融霸主地位的目的。) (2)1944年,44国在美国布雷顿森林召开联合国国际货币金融会议,通过了《布雷顿森林协定》(它包括:《联合国货币金融会议最后决议书》、《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协定》)。 (3)★建立的标志:1945年,根据《布雷顿森林协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的成立,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的建立。 3、特点: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其他国家的货币与美元挂钩。 4、影响:①适应了美国对外经济扩张的需要 ②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世界经济秩序,扩大了世界贸易 二、★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1、时间、地点、实施:《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于1947年在日内瓦签字,1948年1月1日实施。 2、性质:既是一项临时适用的多边协定,还是一个由各缔约国组成的组织。(了解即可) 3、宗旨:削减、消除、取消、促进。(由八个字再扩大) 4、★“作用: 积极——客观上为资本主义世界创造了一个自由贸易的环境,从而推动了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 消极——便于美国操纵世界贸易,向外扩张经济。 三、★以美国为主导的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是如何形成的? (1)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了以美国为主导的世界货币、金融体系。 (2)通过“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建立了以美国为主导的国际贸易体系。 四、★战后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的标志和影响? 1、标志: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成立,《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签订,构成了调整世界经济与贸易的三大支柱,标志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 2、影响: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它适应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反映了世界经济体系化和制度化的发展方向。 第二课当今世界的经济区域集团化 一、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的背景:80年代中期以来,各国经济联系日益密切和国际经济竞争日益加剧。 二、对世界经济影响最大的三大区域集团: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三、★欧盟的成立。 1、原因:(1)西欧各国力量削弱,国际地位下降。美苏冷战的威胁。 (2)欧洲政治家的推动。 (3)西欧经济的发展以及经济、文化联系的增强,是欧洲一体化的根本动因。 (4)直接原因:法德和解。 (5)思想渊源:源远流长的欧洲统一思想(地域相连,共同的文化遗产和心理认同感) 2、过程: (1)1951年,《欧洲煤钢共同体条约》签订: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

高考历史知识点精简版总结

高考历史复习要点 (必修1) 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分封制:把土地和人民分封给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但同时存在分裂的隐患。 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①秦代中央设置三个最高官职: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事;御史大夫,执掌奏章,下达诏令,兼理国家监察事务;太尉,负责全国军事。 ②郡县制建立: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 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巩固国家统一,以及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都起了重要作用。 唐朝三省六部制:中书省掌决策,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门下省掌审议,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负责执行政令,并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汉初,在地方上,郡国二制并行。 元朝:中央以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在地方采用行省(行中书省)制度,是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汉的州和唐的道,起先都是监察机构,后都演变成地方行政实体。 明朝:通过废除丞相制度和创设内阁,君主专制达到了新的高度。 清朝:雍正帝时,军机处的创设,使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 君主专制制度的影响:极大地妨碍了社会的进步,自此,中国社会的发展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 二、列强武装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 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鸦片战争(1840~1842):战争中,广州北郊三元里人民自发起来反抗英国侵略者。1842年8月,中英《南京条约》签订,内容规定:①割香港岛给英国;②赔款2100万银元;③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口通商; ④协定关税。影响: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端,中国进入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英法联军侵入北京,洗劫焚烧了圆明园。1860年清政府被迫签订《北京条约》。俄国在此期间趁机先后共侵占了中国150多万平方千米的领土。 甲午中日战争(1894):黄海海战中致远舰管带邓世昌英勇作战,壮烈殉国。1895年,清政府被迫与日本签订中日《马关条约》,内容规定:①割辽东半岛、台湾(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澎湖列岛给日本;②赔款白银2亿两; ③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④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影响: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了。 八国联军侵华:1900年6月,八国联军借口镇压义和团运动,发动侵华战争。1901年9月,清政府与侵略者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内容规定:①赔款白银4.5亿两;②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保护; ③拆除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允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④严禁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斗争。影响: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抗日战争开始标志:1937年的“卢沟桥事变”。 侵华日军罪行:1937年12月,日本攻陷南京后,屠杀南京平民和放下武器的军人30万人。日军还在中国成立了从事细菌战的“七三一部队”。 抗日战争:面对日军侵华,国共两党停止内战,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奋起抗战。淞沪会战粉碎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企图。抗战前期,中国军队取得了平型关战役(太原会战)、台儿庄战役(徐州会战)的胜利。1940年,彭德怀指挥八路军发动百团大战,这是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一次大规模战役。 抗战胜利的历史地位:①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帝斗争的完全胜利;②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③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④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高中历史教师教学工作总结

中学历史教师个人工作总结 本学期,我担任***年级历史教学工作,认真学习教育教学理论,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主动与班主任团结合作,结合本班的实际条件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使教学工作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为完成教育教学工作出勤出力,现对本学期教学工作作以下总结: 一、认真钻研教材,明确指导思想。 教材以历史课程标准为依据,吸收了教育学和心理学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历史学习方式,在课堂中推进素质教育,力求体现三个面向的指导思想。目的是使学生体会历史与大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体会历史的价值,增强理解历史和运用历史的信心;初步学会应用历史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历史事实和必要的应用技能。 二、认真备好课,突出知识传授与思想教育相结合。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教学方法,认真写好教案。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课后及时对该课作出总结,写好教学后记。 三、注重课堂教学艺术,提高教学质量。 课堂强调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增强上课技能,提高教学质量。在课堂上我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愉快,培养学生多动口动手动脑的能力。本学期我把课堂教学作为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历史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能够充分发展作为教学改革的基本指导思想,把历史教学看成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提倡自主性“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与参与者。”这一观念的确立,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学习成了他们的需求,学中有发现,学中有乐趣,学中有收获,这说明:设计学生主动探究的过程是探究性学习的新的空间、载体和途径。 四、创新评价,激励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我把评价作为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手段,也作为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的有力手段。对学生的学习评价,既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关注学生历史学 习的结果,更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更多地关注学生已经掌握了什么,获得了那些进步,具备了什么能力。使评价结果有利于树立学生学习历史的自信心,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促进学生的发展。 五、认真批改作业,做好课后辅导工作。 布置作业有针对性,有层次性,对学生的作业批改及时,认真分析并记录学生的作业情况,将他们在作业过程出现的问题做出分类总结,进行透切的讲评,并针对有关情况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对后进生的辅导,并不限于学生知识性的辅导,更重要的是学生思想的辅导,提高后进生的成绩,首先解决他们的心结,让他们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之对学习萌发兴趣。这样,后进生的转化,就由原来的简单粗暴、强制学习转化到自觉的求知上来。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和上进心,使他们对历史产生了兴趣,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总之,一学期的教学工作,既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失败的困惑,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不少的缺点。本人今后将在教学工作中,吸取别人的长处,弥补自己的不足,力争取得更好的成绩。篇二:2011年至2012年高中历史教师工作总结

高一历史知识点总结最新5篇

高一历史知识点总结最新5篇 高一历史是很多同学的噩梦,知识点众多而且复杂,对于高一的同学们很不友好,建议同学们通过总结知识点的方法来学习历史,这样可以提高学习效率。 高一历史知识点总结1 1.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及世界经济关系格局呈现的特点、趋势产生的原因和趋势之间的关系 (1)趋势:经济区域集团化和经济全球化。特点:世界经济格局多极化。 (2)主要原因:第三次科技革命,使生产力大大提高。 (3)关系: ①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是经济全球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②经济区域集团化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经验和条件,并加强了全球经济的依赖关系;③经济区域集团化一定程度上又阻碍了经济全球化;④总之,两者之间主要是相互促进、相互依赖、并行发展。 2.欧洲走向联合的原因 第一,渐入“黄金时代”的欧洲人民从惨痛的历史教训与严酷现实中不约而同地得出这样的结论:为了使欧洲摆脱血腥冲突的威胁,缓和民族仇恨,防止历史悲剧的重演,必须重新组织欧洲的经济、社会与政治生活。 第二,二战后,美国、苏联势力在欧洲的影响急剧扩大,欧洲各

国的政治和经济地位下降,只有联合,才能重新树立欧洲的新形象。 第三,随着科技和生产的发展,国际竞争越来越激烈,而西欧地区国家林立,存在着国内市场狭小和生产资源短缺的问题,只有走向联合,才能做到优势互补,才能有利于各国的共同发展。 第四,欧洲有着共同的文化遗产和心理认同感。 高一历史知识点总结2 一、中央集权的发展 1.汉朝 汉初沿袭秦的郡县制,同时分封诸侯,实行郡国并行制。 汉武帝颁布“推恩令”,王国越分越小,列侯归郡管辖,加强了中央集权。 3.唐朝 唐朝中期,朝廷在地方设置节度使。 安史之乱后形成藩镇割据局面,严重削弱中央集权。 4.北宋 军事:主要将领兵权收归中央,抽调各地精兵强将,充实中央禁军 行政:中央派文臣做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 财政: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由中央掌控 5.元朝 河北、山西、山东等地由中央直接管理,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行省之下设路府州县),边远民族地区由宣慰司管理,西藏由宣政院管

高一历史知识点总结(必修1+必修2+必修3)

高一历史知识点总结(必修1+必修2+必修3)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一课)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 1、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农业耕作方式的变革 (1)原始农业:刀耕火种(火耕) (2)我国农业进入了“耜耕”或“石器锄耕”阶段的标志:松土工具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 (3)商周时期,出现青铜农具。春秋时期,小件铁农具问世。牛耕是我国农用动力上的一次革命。战国时,牛耕初步推广。此后,铁犁牛耕逐步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2、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 (1)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己自足的自然经济,小农经济精耕细作,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2)中国封建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3)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 (第二课)领先世界的古代手工业 ●了解古代中国在冶金术、制瓷业、丝织业等手工业部门取得的主要成就 1.商朝的司母戊鼎世界稀有。2.东汉杜诗发明水排,用水利鼓风冶铁。3.魏晋南北朝发明灌钢法4.唐代制瓷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5.宋代江西的景德镇,到元代发展为全国制瓷中心,明清时是全国的瓷都。6.明朝在青花瓷的基础上,烧制出彩瓷;清代还发明了珐琅彩。7.明清时苏州、杭州是著名的丝织业中心,使用花楼机机构复杂精密。 (第三课)古代商业的发展 1、了解“市”的形成和发展 (1)西汉:每个城市都设专供贸易的“市”与住宅区严格分开,长安城东西有市。设官员管理(市长或市令),按时开市闭市。 (2)隋唐:长安城有市和坊,市与坊用围墙隔开,白天定时开市闭市。 (3)宋朝:市与坊的界限逐渐打破,店铺随处可设,且早晚都可经营 2、知道主要的商业城市和著名的商帮: (4)西汉:长安、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著名商业中心 (5)隋唐黄河流域长安、洛阳;长江流域扬州、益州,成为繁华的商业城市;广州重要的外贸港口,政府设市舶使。 (6)宋代开封、临安;益州发行“交子”,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7)元的大都、杭州。世界第一大港泉州 (8)明清:出现商帮。如,徽商、晋商(两者相同之处:都从经营盐业起家;商业活动都涉及金融领域(徽商经营典当业,晋商兴办票号);活动范围都涉及国外,都积累起巨额财富) (第四课)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 ●了解“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的基本含义极其影响 (1)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经济政策:“重农抑商”政策 首倡“重农抑商”政策的是: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 “重农抑商”得以长久实行的根本原因:适应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需要。

高中历史教师教学工作总结

高中历史教师教学工作总结 高中历史教师教学工作总结 本人XX年毕业于西北师大历史系,近年来一直承担高三历史教学任务,现将教学实践中的一点做法进行反思和总结,以求改善教学方法和思路,同时为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有一定的借鉴: 一、教学内容方面 1、夯实基础,构建知识网络。教学中重视学科内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落实,总结规律,找出特点,帮助学生构建良好的思维机构。夯实基础就是要深刻理解教材,掌握教材的主干知识,掌握教材中的关键字句,正确理解基本概念、基本原理; 构建知识网络就是要在把握每一个知识点的基础上,进一步把握知识点在系统中的纵横坐标位置,从宏观上建立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综合化的知识体系,做到心中有数,条理清楚,因果明确。我形象地称这一轮复习为“地毯式”扫描,如果把备战高考比作盖高楼,那么夯实基础,构建知识网络应是这座高楼的基石。 2、围绕考纲,研究考纲,提高教学的针对性,避免教学的盲目性。教材内容不等于高考内容,考纲内容不等于全考,历史考纲年年有变,但细细研究发现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年年常考的必考点。这些必考点,应作为重点抓住不放,而且要花大力气从多层次多角度来进行全面地系统地复习,达到了如指掌、滚瓜烂熟,并且要紧密联系当前的社会实际和中学生的生活经验。近年历史科高考,以能力立意,以知识为载体,对理论观点和史学方法及思想文化素质的考查渗透其中;依托教学大纲,又不拘泥于教学大纲,试题设计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突出创新;对历史问题认识水平的考查,强调生产力标准和实践标准,强调宏观与微观相结合运用知

识的方法,体现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发展现;试题综合性强,既包括学科内知识与能力的综合,也适当引进跨学科知识与能力的综合;试题反映或折射社会现实的需要,不回避热点问题。还要研究考纲新增内容。一般 来说,新增的一定要考。 3、高三历史科复习要掌握三种知识:章节知识结构、专题知识结构和理论知识,其中,章节知识是基础,这由同学们在校教学复习中完成。章节知识和专题知识纵横交错,构成知识网络;历史理论支撑起网上的知识点,使同学们的历史知识结构形成一个多层面的立体交叉体系。在诸多知识的连接点上繁衍出新的知识生长点,这个过程就是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过程,这也是对同学们潜在能力和创造能力的考查。历史涉及范围广,知识点多。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加工”过程,将知识系统化、结构化、规律化、形象化、技能化,通过联系比较、分析综合、归纳概括等思维活动,这实际就是从知识转化为能力的过程,要善 于总结规律。 4、强化对基本技能的训练和全面提高解题的能力,针对学生的弱点给予个性化的指导。在二轮复习过程中,对给定的热点素材要注意引导学生展开多角度多层次的分析和研究,积极探索命题的切人点,对于材料题论述题的训练,具体来说:一要阅读和了解背景材料;二要思考这些材料与历史学常识的直接联系;三要自己研究命题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四要针对问题根据所学知识拟出答题思路及要点;五要书写答案,语言力争规范科学、言简意赅、层次清晰,表述完整。在备考过程中,学生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误和弱点,各个同学的弱点可能是不同的,有的同学有某一知识上的缺陷,有的同学可能存在着能力上的缺陷,因此,我除了要求每位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