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露天煤矿开采环境问题及防治对策研究论文__外文翻译中英文(可编辑)

我国露天煤矿开采环境问题及防治对策研究论文__外文翻译中英文(可编辑)
我国露天煤矿开采环境问题及防治对策研究论文__外文翻译中英文(可编辑)

我国露天煤矿开采环境问题及防治对策研究论文__外

文翻译中英文

附录A译文

我国露天煤矿开采环境问题及防治对策研究

世界各采煤国家都将优先发展露天采煤作为增加煤产量的主要途径,只要有条件,尽量实现集中开采,以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成本。我国也是这样,无论是建国初期扩建和建设的抚顺西露天矿和海州露天矿,20世纪60年代建设的平庄、义马、哈密等露天矿,80年代大规模建设的伊敏、霍林河、准格尔、安太堡等几大露天矿,都为我国煤炭产量的增长、国民经济的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也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但是基于历史原因,认识自然的局限性及法制法规的不完善,露天采煤业迅猛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矿山环境问题和生态破坏,已严重影响地区的生态环境质量和经济持续发展。这是我们亟待解决而又要认真对待的大问题。

? 1.露天煤矿开采引发的环境问题

??露天采煤形成的凹坑,由于地质构造、边坡岩体、地表水地下水作用等原因诱发滑坡、塌陷、水土流失、泥石流等一系列地质灾害,又引起地面变形而危及周边地区的工业企业和居民建筑的安全。既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又破坏了原来的生态地质环境。

2.露天煤矿开采引发环境问题的原因

??我国露天煤矿开采环境问题复杂、多样、特殊、敏感,由于特定历史因素影响对矿业城市地质环境和生态环境的影响和破坏非常巨大。随着国家环保意识增强,80年代以来建的新矿区环境状况有所改善,有的矿区达到了较好水平,如平朔安太堡露天矿就比较好地解决了露天开采中环境恢复和治理问题。因此总结这方面的经验教训意义是重大的,对搞好露天煤矿开采环境问题的防治是非常必要的。在计划经济时期,煤矿企业利润都上缴国家而很少投入由开采造成的环境问题治理经费。如抚顺西露天矿、阜新海州露天矿这样的国有大型矿山企业,所产煤炭、所创利润和效益基本上均上缴国家,而几十年来开采带来的严重的环境危害却留给了地方;露天煤矿开采初期和中期环境危害的范围与烈度均较小,没有引起决策者、管理者和采矿者的注意。加上环保意识薄弱而使环境隐患越积越多,几十年后造成了环境的恶化和灾害的发生。

?无法回避的是,历史沉淀这些环境问题,只有依靠各级政府加大投入或积极组织才能逐步地治理和恢复。

??以往传统的地质、采矿,管理学科没有或很少将矿山环境勘查、评价、预测、管理、立法、执法与露天煤矿勘查、露天煤矿建设、设计、生产、闭坑有机地贯穿始终结合起来。各学科均有自己的侧重点,如露天采矿学就追求剥离最少,采煤最多,只要不滑坡,边坡越陡越好,很少考虑地面变形或闭坑后灾害,很少以综合的长远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作为本学科研究追求的出发点。

??露天煤矿开采环境问题根本上说是人类采矿工程活动使环境发生变化或恶化。这就需要决策者、管理者、生产者有战略眼光和战略胸怀,不仅仅关注自身的、近期的经济效益和繁荣,还应从保持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爱护人类居住的家园的高度去从事露天煤矿开采,主动地、积极地利用开采工程改善、美化

周边环境,变有害为无害,变不利为有利,实现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安太堡露天煤矿开采就在防止水土流失、改变土壤成份、实现废弃地植被、绿化、复垦、生物治理方面取得巨大成绩,使矿区的生态环境比开采前好。这方面的经验值得研究推广。

3.露天煤矿开采环境问题的治理对策

??露天煤矿开采所诱发和种种环境问题及灾害的防治是一项复杂的、综合的、庞大的系统工程。要应用环境地质学、采矿学、系统工程、工程经济学等学科的原理和思路研究防治对策。从注重分析性思维向分析性、协调性、综合性思维转化;从单项技术、分科发展,常规观测向复合技术、现代信息手段、多学科综合系统发展转化。追求最优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实现煤炭开采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在此露天煤矿开采引发的环境问题治理提出几点看法。

(1) 区分环境问题历史旧账和新账,从而明确环境恢复治理的主体和责任人。要由目前的矿山企业来承担历史遗留的环境问题的治理显然是不现实的。因此尽早区分历史旧账和新账,是明确环境恢复治理责任、内容、资金来源和实施主体的重要前提。

历史旧账和新账的划分,建议以企业由计划经济转为市场经济即企业利润基本上缴国家转为企业自负盈亏的年份为界。

对于历史旧账,应主要由政府承担,主要依靠国家、省市政府投资、组织治理。而新账必须主要由企业承担,严格执行谁破坏谁治理、谁负责的原则。

抚顺西露天矿、海州露天矿这样的老矿,由于历史原因造成的环境问题主要由国家、政府承担治理恢复;而进入市场经济后由于露天开采引发的新的环

境问题则必须由企业承担,进入企业生产成本,负责治理恢复;而新建矿山,则必须从勘察、立项、建设、设计、生产开始就从法制上、管理上明确责任人,并负责到矿山闭坑。确保环境得到恢复和改善。

(2) 完善、修改的制定包括露天煤矿开采在内的有关标准、规范,使矿山开采的环境管理和治理具有可操作性、规范,使矿山环境管理和治理具有可操作性、针对性和科学性。实现露天煤矿开采从勘查、建设、生产、闭坑全过程的管理和监督有法可依。实现露天煤矿开采环境的改变一破坏一恢复一重建的良性循环。促进可持续发展。这就从源头避免、减少了环境问题的危害和地质灾害的发生。

(3) 露天煤矿建设开采的规划要充分考虑开采至最终境界可能带来的环境问题和灾变。规划和设计中要充分考虑不要在可能的环境灾变区设计民用与工业建筑。这一条对新建露天煤矿是必要的。

(4) 在地质环境问题较严重的露天矿,建立环境地质监测网站和地质灾害预警系统。主要针对已经建设和正在生产的露天煤矿,且环境灾变问题已经存在并影响、危害地面建筑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情况下建立。如抚顺发电厂及地面兴平路等均建有地面变形监测线网,实时监测并预测变形趋势,为及时采取灾害防治措施,避免损失提供依据。

(5) 老的露天煤矿,开采已几十年,造成的环境地质灾害已成事实的情况下,防治对策建议遵循两条原则:一是避让原则,不要有灾害区内布置工程建设和居民建筑,已有的尽量考虑搬迁;二是针对性治理原则,对不宜搬迁的重要设置和建筑,采对针对性治理原则,对不宜搬迁的重要设置和建筑,采取针对性治理,如加固、屏蔽、采矿回填、边坡压脚等。宜进行几个方案的技术经济比较,要综合

考虑技术可行性、经济合理性和安全风险性。

(6) 对于新建露天煤矿,决策者、管理者、采矿者应站在保护生态环境的战略高度,主动的通过采矿工程活动改善和重建周边地区的环境。如平朔安太堡露天煤矿就做出了有益可喜的成绩。通过开露天矿、修水库、改河道、改变地形和地层层位、调整土壤结构、防止水土流失、复垦种植等,不但避免了环境的恶化,而且通过露天煤矿开采,建设一生态环境更好的新矿区。

3.露天矿区污、废水水质及处理工艺现状

由于露天矿区的自身特点不尽相同,矿区污、废水处理厂所接纳的水质也不相同。随着水处理技术的不断发展,矿区污、废水处理所采取的处理工艺不断发展,各种水处理工艺在实践中不断的接受检验,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由于露天矿区工业场地与居住区规划格局的不同,矿区污水处理厂的规模和污水水质浓度也不一样,分析,霍林河、准格尔、伊敏河矿区进入污水处理厂的水质为生活与工业废水混合,其余矿区为仅处理工业废水;从污水处理厂规模上分析,矿区处理厂规模小,尤其是工业场地污水处理厂规模很小,与矿区大规模用水量比较反差相当大,平朔矿区不含生活区总用水量为27000m3/d,而污水处理厂规模仅为1300 m3/d,这是由于供水大量消耗于矿山公路洒水及选煤补充水,没有进入排水系统的原因;从污水处理厂进水水质分析,矿区污水浓度与城市污水浓度相比偏低,SS值相对较高,BOD及COD绝对值较低,仅对工业场地而言,污水可生化性较差。

1污水处理工艺分析

从污水处理现状分析,矿区污水处理与城市污水处理工艺同步发展,在统计调查的五大露天矿区中,污水处理工艺分别采用了一级处理+污水库、普通活性

毕业论文英文参考文献与译文

Inventory management Inventory Control On the so-called "inventory control", many people will interpret it as a "storage management", which is actually a big distortion. The traditional narrow view, mainly for warehouse inventory control of materials for inventory, data processing, storage, distribution, etc., through the implementation of anti-corrosion, temperature and humidity control means, to make the custody of the physical inventory to maintain optimum purposes. This is just a form of inventory control, or can be defined as the physical inventory control. How, then, from a broad perspective to understand inventory control? Inventory control should be related to the company's financial and operational objectives, in particular operating cash flow by optimizing the entire demand and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processes (DSCM), a reasonable set of ERP control strategy, and supported by appropriate information processing tools, tools to achieved in ensuring the timely delivery of the premise, as far as possible to reduce inventory levels, reducing inventory and obsolescence, the risk of devaluation. In this sense, the physical inventory control to achieve financial goals is just a means to control the entire inventory or just a necessary par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organizational functions, physical inventory control, warehouse management is mainly the responsibility of The broad inventory control is the demand and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and the whole company's responsibility. Why until now many people's understanding of inventory control, limited physical inventory control? The following two reasons can not be ignored: First, our enterprises do not attach importance to inventory control. Especially those who benefit relatively good business, as long as there is money on the few people to consider the problem of inventory turnover. Inventory control is simply interpreted as warehouse management, unless the time to spend money, it may have been to see the inventory problem, and see the results are often very simple procurement to buy more, or did not do warehouse departments . Second, ERP misleading. Invoicing software is simple audacity to call it ERP, companies on their so-called ERP can reduce the number of inventory, inventory control, seems to rely on their small software can get. Even as SAP, BAAN ERP world, the field of

环境污染论文

环境污染论文 摘要:能源开发利用会对环境产生不同程度的不利影响。我国能源环境问题已成为亟待解决的现实和战略问题。通过分析目前我国能源开发利用中的环境问题的法律规制的现状,指出其缺陷,并提出了一系列的完善措施。 关键词:能源环境问题法律规制缺陷完善环境污染 正文: 能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最重要的一种资源,是一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的重要物质基础。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大规模工业化进程的开展,中国薄弱的能源工业得到了迅速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社会经济进入全新发展时代,能源工业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上都取得了空前的快速进步,中国已进入了世界能源大国的行列。然而在能源开发和利用的生命周期过程中,从能源资源的开采、加工和运输,到二次能源的生产(发电),以及电力的传输和分配,直至能源的最终消费,各阶段都会对环境造成压力,引起局部的、区域性的、乃至全球性的环境问题。我国长期以来对能源的安全供应非常重视,相对来说忽视了能源发展对环境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导致环境问题日益严重。随着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的加快,对能源生产和能源消费会有更高的要求,能源需求的持续快速增长必将使我国的环境保护面临更加沉重的压力。由能源开发利用导致的能源环境问题既是我国当前面临的现实问题,也是影响我国长远发展的战略问题,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重要保障之一。法律作为现代社会最权威、最有效的社会调整方式,在此问题的解决上理应发挥重要作用。因此,研究我国的能源环境问题,并在立法中进行恰当规制,对我国能源与环境保护事业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能源开发利用对环境的不利影响 1、煤炭的开发利用对环境的不利影响。煤炭在开采过程中会造成矿山生态环境的破坏, 威胁生物栖息环境。煤炭消费过程中产生大量二氧化硫、二氧化碳、氮氧化物、一氧化碳、烟尘和汞等污染物,是造成大气污染和酸雨的主要原因。煤炭消费过程也排放温室气体,造成全球性环境问题。 2、石油和天然气勘探开采和加工利用对环境的不利影响。油田勘探开采过程中的井喷事故、采油废水、钻井废水、洗井废水、处理人工注水产生的污水的排放;气田开采过程中产生的地层水,含有硫、卤素以及锂、钾、溴、铯等元素,其主要危害是使土壤盐渍化;油气田开采过程中的硫化氢排放;炼油废水、废气(含二氧化硫、硫化氢、氮氧化物、烃类、一氧化碳和颗粒物)、废渣(催化剂、吸附剂反应后产物)排放;海上采油影响海洋生态系统,石油因井喷、漏油、海上采油平台倾覆、油轮事故和战争破坏等原因泄入海洋,对海洋生态系统产生严重影响;在交通运输业,机动车尾气等造成大气污染,排放一氧化碳、碳氢化合物、氮氧化物、铅等污染物;等等。 3、水电开发对环境的不利影响。水电是一种相对清洁的能源,但其对生态环境仍有多方面的不利影响,主要表现在:截流造成污染物质扩散能力减弱,水体自净能力受影响;淹没土地、地面设施和古迹,影响自然景观,尤其是风景区;泥沙淤积会使上游河道截面缩小,河床抬高,下游河岸被冲刷,引起河道变化;改变地下水的流量和方向,使下游地下水位升高,造成土壤盐碱化,甚至形成沼泽,导致环境卫生条件恶化而引起疾病流行;建设过程采挖石料和填土,破坏自然环境;泄洪道变流装置的安装造成对鱼类等水生生物的破坏,

环境保护概论论文

环境保护概论论文 【摘要】:我们都知道,现在中国经济是高速发展,但带来的却是环境的严重破坏和污染, 而且由于我国劳动力的廉价,外国资本主义都到我国来投资建厂,产品卖到世界各地,赚取高额利润,但把污染留在了我国。由于国人爱护环境的观念不强,导致外企越得寸进尺。所以,我们要重视环境,保护环境,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获得了长足的发展,生产力水平大大提高。但传统模式下的生产力的提高在驱动经济增长和为企业带来的利润的同时,却使我们的地球家园变得千疮百孔,不堪重负。 【关键词】:大气污染水污染环境 【调查目的和意义】 尽可能减少影响环境的不良因素,查找到影响环境的不良因素,以便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基本情况与分析】 大气污染 我国现在的大气污染十分严重,不仅危害到人们的正常生活,而且威胁着人们的身心健康。我们必须加强重视。而造成我国大气污染的主要原因有: (1)、环境意识薄弱.对可持续发展战略认识不足。大气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可贵资源,大气环境资源的破坏是一种不可逆的过程,恢复良好的大气环境质量要比采取措施从根本上防治大气污染付出更多的经济代价。但这种观念长期以来并没有被一些部门和一些地区充分的理解和认识。他们只考虑近期的、局部的经济发展需要,在制订一些综合的经济政策、产业政策以及城市建设发展规划中缺乏对保护大气环境的考虑,往往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快速发展,形成了盲目扩大生产规模、乱铺摊子、重复建设、技术装备水平低、能源资源浪费大、乡镇企业无序发展、劣质煤炭流通失控等状况。因此说缺乏对环境保护考虑的地方政策的出台,本身就是造成加重大气污染的诱因,所造成环境危害和损失是难以挽回的。 (2)、能源、利用不合理,能源浪费严重。能源的不合理利用以及能源的严重浪费是造成我国大气污染严重的原因之一,据资料显示,主要表现如下:A:在我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占75%,而用于发电的煤量仅占总煤量的35%,其它煤炭则用于工业及民用燃烧,有84%的煤炭直接燃烧,这种煤炭消费构成是很不合理的。B:我国煤炭生产过分注重产量的增加,对控制高硫煤的问题重视不够,主要表现在煤炭的洗选率低和高硫煤地区的煤炭产量增长过快。同时,由于洗煤厂建设资金的限制、洗煤价格的不合理以及受铁路运力和流向的制约,洗,煤的能力的增长落后于原煤生产量增长,原有洗选厂生产能力不能充分发挥出来。目前,我国煤炭入洗率为22%,发达国家一般多在60%~80%。动力煤洗选厂的洗选设备利用率仅为69%。C:各类燃烧设备技术及制造水平较低,能源利用率不高,使用能耗高排污量大和超期服役的燃烧设备的现象相当普遍。全国工业锅炉50万台,平均热效率仅有60%左右;工业窑炉平均热效率约为40%;城镇居民生活燃煤热效率平均仅为22%左右。D:乡镇

关于水环境污染的论文

关键字:重点流域水污染,生活污水,污染防治 水污染问题严重一直是我国乃至世界关注的问题,近年我国来越来越多的关于水污染的事件的曝光,似乎人们对此已经司空见惯了,但是,水是人类不可或缺的生存条件,水存在于我们的生活方方面面,加之全世界水资源的短缺珍贵,水污染的防治及治理都是我们要时时探讨关注的。 1. 我国水环境问题及其影响因素 我国水环境面临着水体污染、水资源短缺和洪涝灾害等多方面压力。水体污染加剧了水资源短缺,水生态环境破坏促使洪涝灾害频发。河流以有机污染为主,主要污染物是氨氮、生化需氧量、高锰酸盐指数和挥发酚等;湖泊以富营养化为特征,主要污染指标为总磷、总氮、化学需氧量和高猛酸盐指数等。这些因素构成了水环境问题影响范围广,危害严重,治理难度大等特征。我国水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是人类主观因素的影响。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粗放,企业单纯追求经济效益,忽视环境效益和生态效益。工业发展中,水消耗量大、利用率低。同时,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使企业生产经营缺乏节能降耗的动力。企业技术改造往往以扩大再生产为目的,生产工艺落后,更新换代速度慢。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经济增长方式的日趋转变,以及科技水平的快速提高,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将逐步走上科学化管理轨道。但是,这种转变需要一个较长的历史过程。水环境问题严重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国家政策导向的偏差。长期以来,国民经济

和社会发展注重经济增长速度,没有把资源消耗和环境代价考虑在内在计划经济体制的时期,一些经济发展政策有悖于环境保护。我国一度“遍地开花”的“十五”小企业,布局分散,规模不经济,生产工艺落后,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区域经济发展和区域环境容量不相适应,也是造成水环境污染的重要原因。我国主要江河出现的严重流域性水污染,在很大程度上与流域产业结构和布局不合理有直接关系。淮河流域四省自80.年代初开始,利用当地资源,大力发展高耗水的化工、造纸、制革、火电等小型工业,污染物排放量超过了淮河的承载能力,使淮河流域水质急剧恶化;由于缺乏科学认证和科学管理,一些缺水地区盲目发展高耗水型工业,造成地下水位下降;一些资源丰富的地区发展单一的资源型产业,不发展与之相配套的加工业,形成严重的结构型污染。 自然因素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水环境问题的恶化,增加了水污染防治的难度。近年来,由于气候变化引起全球温度、湿度、降水量的分布变化,使一些国家和地区的灾害频发。气温上升,地表径流减少,蒸发量增大,发生旱灾的机会增多。1997年我国北方地区受厄尔尼诺现象的影响,降水量异常偏少,温度偏高,海河水资源量只有多年平均量的40%;黄河水资源量为多年平均量的61%。由于河道径流减少,水体自净能力下降,加剧了水环境恶化。1998年受厄尔尼诺现象影响,长江中下游、嫩江、松花江流域降水量偏多,导致特大洪水灾害的发生。

毕业论文外文翻译模板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社会保障对国家安定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城乡二元经济”现象日益凸现,农村社会保障问题客观上成为社会保障体系中极为重要的部分。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关系到农村乃至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并且对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至关重要。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尚不完善,因此有必要加强对农村独立社会保障制度的构建,尤其对农村养老制度的改革,建立健全我国社会保障体系。从户籍制度上看,我国居民养老问题可分为城市居民养老和农村居民养老两部分。对于城市居民我国政府已有比较充足的政策与资金投人,使他们在物质和精神方面都能得到较好地照顾,基本实现了社会化养老。而农村居民的养老问题却日益突出,成为摆在我国政府面前的一个紧迫而又棘手的问题。 一、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现状 关于农村养老,许多地区还没有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体系,已建立的地区也存在很多缺陷,运行中出现了很多问题,所以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体系的必要性与紧迫性日益体现出来。 (一)人口老龄化加快 随着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和农村劳动力的输出,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壮年人口进入城市,年龄结构出现“两头大,中间小”的局面。中国农村进入老龄社会的步伐日渐加快。第五次人口普查显示:中国65岁以上的人中农村为5938万,占老龄总人口的67.4%.在这种严峻的现实面前,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徘徊显得极其不协调。 (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覆盖面太小 中国拥有世界上数量最多的老年人口,且大多在农村。据统计,未纳入社会保障的农村人口还很多,截止2000年底,全国7400多万农村居民参加了保险,占全部农村居民的11.18%,占成年农村居民的11.59%.另外,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我国进城务工者已从改革开放之初的不到200万人增加到2003年的1.14亿人。而基本方案中没有体现出对留在农村的农民和进城务工的农民给予区别对待。进城务工的农民既没被纳入到农村养老保险体系中,也没被纳入到城市养老保险体系中,处于法律保护的空白地带。所以很有必要考虑这个特殊群体的养老保险问题。

我国现阶段环境保护问题及对策分析(形势与政策论文)讲解

我国现阶段环境保护问题及对策分析 摘要:环境问题是全世界面临的各种大问题。我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也遇到了环境恶化这个难题。环境保护是指人类为解决现实的或潜在的环境问题,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保障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称。其方法和手段有工程技术的、行政管理的,也有法律的、经济的、宣传教育的等。而我们也应该采取有效的措施,尽自己的力量保护环境。 关键词:环境问题环境保护对策分析采取措施 一、我国的环境问题 (一)我国环境的历史问题 我国的环境问题伴随着我国的工业化进程而产生、加剧。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的经济一直保持着稳定增长的良好态势。我们在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同时把环境保护列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并在污染源治理、达标排放、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及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等方面取得了明显的进展; 环境保护投资力度大幅度增加; 国家环境重点保护区域、流域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但是我国环境污染形势依然严峻, 相当部分地区的环境污染状况仍然没有得到改善, 局部地区甚至还在加剧。在我国, 环境污染已成为危害人民健康、制约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我国当前的环境问题 1、土地荒漠化速度加快。我国是荒漠化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荒漠化土地总面积为 262.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27.3%,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华北和东北13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荒漠化给我国的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影响。它造成了可利用土地面积减少、土地生产力下降;自然环境和农业生产条

件恶化;旱涝灾害加剧;粮食产量下降;农田、牧场、城镇、村庄、交通线路和水利设施等受到严重威胁。全国每年因荒漠化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540多亿元。 2、森林资源锐减。我国许多主要林区,森林面积大幅度减少,全国森林采伐量和消耗量远远超过森林生长量。大小兴安岭林区已经过量开采,南方某些林区的开采也已到了极限,森林资源日益枯竭。我国森林密集地区包括东北、四川、海南等地,毁林速度惊人。例如海南的热带雨林区,由于不合理的开荒种地、乱砍滥伐,热带雨林面积由1956年的86.6万公顷减至目前的24.5万公顷左右,森林覆盖率也由过去的26%降至7.2%。据学者计算,如果四川境内的宜林荒山全部绿化,每年可以通过大气环流向西北地区增送360亿立方米水份,这比南水北调或西线工程调水量大得多,也省钱得多。 3、水土流失日趋严重。我国水土流失面积367万平方公里。据统计,我国每年流失表土总量达50亿吨,相当于全国耕地每年被剥去1 厘米的肥土层,经济损失100亿元。占国土面积38.2 %的水土流失区域内的河流以高含沙著称世界,黄河下游河床以每年10厘米的速度抬升,已高出地面3~10米,成为地上悬河。长江每年输入泥沙5亿吨,已超过黄河入海泥沙1/3。由于淤积,全国损失水库库容累计200亿立方米,相当于废弃库容1亿立方米的水库200座。 4、草原生态呈衰退趋势。我国拥有草地面积4亿多公顷,是全国耕地的4倍、林地的3倍,在世界各国中排居第二。我国天然草地主要分布在利用条件较差的山地或高海拔区域,此类地区又多为大江大河的源区。长江、黄河、淮河、珠江的发源均源于此。由于该区域 草地植被破坏严重,现却成为水土流失多发区及沙尘暴发生区。而平原草地却因利用条件便宜,在逐年增大的拓垦中,面积正在缩减。由于国家与地方政府对草地建设的投入一直严重不足,再加牧业生产者掠夺式的经营,超载过牧,重用轻养,甚至滥用,致使草原生态系统失衡,生产力下降。人为破坏,加速了生态环境恶化。

中国经济发展中的环境问题

中国经济发展中的环境问题 [ 论文关健词] 经济发展环境污染环境保护 [论文摘要]本文从中国经济发展的角度,阐述了中国现存的环境状况,并从经济发展的政策、模式和资金投放等方面分析了中国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最后提出了经济发展中解决环境保护问题的几点建议。 中国一直存在着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孰轻孰重的争议。中国环境保护法规的不足,公众环境保护意识的缺乏等等因素阻碍了中国政府有效地寻求一个平衡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适当方法。本文首先阐述了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各类环境污染。之后评述了中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冲突中形成的污染原因。最后,本文研究了促进中国环境保护发展的几点对策,以求寻找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平衡点。一,中国经济发展中产生的环境污染 1 能源污染。中国经济发展主要是以重工业发展为核心进行的,而重工业企业为追求生产数量与规模,多数采取低能源成本的生产方式,对能源的使用不彻底,也没有配套的除污设施,企业的生产行为就象是在进行一次次的能源浪费,使得能源资源本不富饶的中国面临更多资源保护与环境控制方面的问题。 2 大气污染。中国的主要能源供应资源仍然是煤,中国是世界煤消费最大国,同时还是世界原油消费第二大国。我国目前的空气污染相当于发达国家五六十年代污染最严重时的水平。大气污染以煤烟性污染

为主,主要污染物为烟尘和二氧化硫,其中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约占70%。全国600多个城市中,大气环境质量符合国家一级标准的城市不到1%;全国大、中城市的总悬浮微粒和降尘基本都超过国家规定的标准,给中国人民的健康带来破坏性影响。 4 劳动力污染。企业大规模的生产必然需要更多的劳动力,这种对劳动力的需要似乎与环境保护没有关系,但事实并非如此。我国重工业生产的产品多为非技术型产品,其生产岗位对劳动力没有技术上的要求,因而生产过程中对能源、资源的浪费较大。但是由于这些劳动力密集的工业还可以减少国家的就业压力,因而其环境污染问题更易被忽视,使得环境污染问题自然退居经济发展之后,使中国的环境保护问题面临更多来自经济发展需求的压力。此外,在改革进程中。由于政府已经逐步消除人口移动的限制,使更多的农民工涌入城市工业企业,中国的城镇人口增加,到2004年。中国城镇人口近总人口的42%。这使得中国城市人口进一步集中。这种人口城镇化的趋势,其代价是中国可耕种地面积的大量减少。同时还会产生粮食生产力的危机。城镇化的发展还会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企业劳动力为适应企业的发展,必须选择一种更为高质而快捷的生活方式。这促使粮食生产部门使用更多的化肥和农药来满足这种生活方式,这会使更多的江河湖海受到污染。土地污染也会更为严重。过严格的无害化和科学的安全处置,成为中国亟待解决并具有严重潜在性危害的环境问题。 二中国经济发展中产生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 最近20多年,中国经济持续以年平均9%的增长率高速增长,但是今

环境学论文

室内空气污染 摘要:室内污染的空气中可检出300多种污染物, 室内有害气体浓度可高出室外数十倍, 人体所患疾病中68%与室内空气污染有关。“室内”主要指住宅居室内部环境, 但从广义上已经包括了室内办公场所和各种室内公共场所, 人一生中有2 /3以上的时间是在室内度过, 室内空气质量的好坏, 直接影响人体的健康。开展对室内空气污染问题的研究, 普遍受到人们的重视。现将近年来国内外关于装修装饰后室内空气污染、居室尘螨、大气细颗粒物( PM2. 5 )等对人体健康危害非常大。 关键词:空气、来源、污染、危害、 1、室内常见空气污染物的种类及来源 室内空气污染顾名思义,室内空气污染就是指人类经常活动的住宅、学校、办公室,以及车站候车室、剧院公共场所等的环境污染。据专家调查表明,现代人类平均有90%的时间是在这些生活、工作和娱乐场所度过的,65%的时间则是在家里度过,而城市中室内空气污染比室外高出2至5倍。此外,国际环保专家已经将“室内空气污染”列为“煤烟型污染”、“光化学污染”之后第三大空气污染问题。由此可见,室内空气污染已经是人体健康的巨大威胁者,正在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室内空气污染是造成人体多种健康问题的主要因素之一,对一些弱势群体如儿童、孕妇、老年人以及一些慢性病人更具威胁性。基于室内空气污染危害如此之大,有必要对室内空气污染来源及其对人体健康的危害进行论述,并且找到具体解决办法。 室内常见空气污染物有二氧化碳、一氧化碳、二氧化氮、二氧化硫以及可吸入颗粒( PM10 )等。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 人们的居住环境和工作条件日益改善, 室内装修装饰和空调设备的广泛使用, 使室内密闭空间空气恶化, 病态建筑症候群( SBS)的出现, 使得甲醛、室内尘螨以及大气细颗粒物( PM 2. 5 )等成为室内常见的污染物, 逐渐成为环境卫生工作者研究的热点。在室内空气中存在500多种挥发性物质,其中致癌物质就有20多种,致病病毒200多种。危害较大的主要有:甲醛、苯、氨以及三氯乙烯等。室内空气污染主要来源于装修污染主要源于各种涂料、胶粘剂、人造地板、壁纸、地砖、油漆等装饰、装修材料。 1. 1 甲醛 1.1.1是一种挥发性有机化合物( VOCS ), 它不仅大量存在于多种装饰材 料中的胶合板、细木工板、中密度纤维板和刨花板等人造板材, 也可来自建筑材料。调查表明装修后室内空气污染程度与装修的复杂程度成正比[ 2, 3] 。装修居室空气中的甲醛主要来源于人造板材制作的家具和人造复合木地板 , 人造板多是采用甲醛系胶粘剂与木质材料复合加工而成的产品, 含有大量的甲。据调查显示装修后0. 5个月室内空气中甲醛浓度明显高于装修完工的当天, 这说明甲醛的散发不是简单地和时间成反比, 它也和室温、湿度有关, 温度升高、湿度增大, 空气中甲醛浓度相应有所上升。甲醛的污染状态呈现伴随装修建成使用时间的推移较长时间持续存在, 并随温度改变呈逐年螺旋样下降趋势。 1.1.2食品加工具有造成室内空气甲醛超标的可能性。据研究检测结果表

我国环境保护问题与对策

我国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摘要: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本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环境保护是一个国家乃至世界的大事,如何有效保护环境一直是政府和学术界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我国的工业化历史虽不长,但生态环境问题已相当严重,对我国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了极大威胁。本文是对我国当前的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及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的对策。关键字:环境保护现状问题对策 环境保护是人类有意识地保护自然资源并使其得到合理的利用,防止自然环境受到污染和破坏;对受到污染和破坏的环境必须做好综合治理,以创造出适合于人类生活、工作的环境。随着现代社会进步的加快,环保一词也越来越多的出现在我们的耳边,然而就中国目前的情况来看,真正了解环保问题的人是少之又少,很多人还是仅仅停留在不乱丢垃圾,不踩草坪的阶段,固然环境保护是要从小事做起,但是我们有必要了解环境问题的大局情况。 一、我国目前的环境现状 近年来中国政府加大力度投入巨资保护生态环境,取得了明显效果,但是生态环境总体上恶化的趋势还没有得到有效的遏制。主要表现在: (一)大气污染十分严重 大气是一切生命赖以生存繁育,须臾不可或缺的基本条件。近年来,我国部分城市的大气质量有所改善,但总体上看,还是不容乐观我国大气污染属于煤烟型污染,以尘和酸雨(二氧化硫)污染危害最大,并呈发展趋势。酸雨污染。由于我国迄今尚未对燃煤产生的二氧化硫采取有效措施,而煤炭消耗量不断增加,造成区域性大面积酸雨污染严重。广东、广西、四川盆地和贵州大部分地区形成了我国西南、华南酸雨区,已成为与欧洲、北美并列的世界三大酸雨区之一。 (二)水环境污染日益突出 我国的水环境污染以有机物污染为主,重金属等有害物质的污染在“七五”期间曾得到较好控制,但近几年又有所恶化。我国湖泊普遍遭到污染,尤其是重金属污染和富营养化问题十分突出。据资料了解,滇池是昆明最大的饮用水源,由于昆明市及滇池周围地区大量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的排入,致使滇池重金属污染和富营养化十分严重,作为饮用水源已有多项指标不合格,藻类丛生,夏秋季84%的水面被藻类覆盖。 (三)植被破坏更加严峻 土壤是万物生长之基,森林是生态系统的重要支柱。一个良性生态系统要求森林覆盖率不低于30%。尽管建国后我国开展了大规模植树造林活动,但森林破坏更为严重,特别是用材林中可供采伐的成熟林和过熟林蓄积量已大幅度减少。几十年来,由于过度放牧和管理不善,造成了严重的草原退化、沙化、碱化,加剧了草地水土流失和风沙危害。(四)频危的物种增加 据有关资料了解,联合国列出的740种世界性濒危物种中,中国占189种。中国濒危或渐危高等植物4000~5000种,占中国高等植物总数的15~20%。栖息地环境改变、生境破碎化、以及大型水利工程是造成物种濒危或灭绝的重要原因。19882~000期间,黑龙江省嫩江县天然林斑块数由240上升为343,平均斑块面积由80公顷下降为68公顷。由于三峡工程实施和环境污染,长江上已难寻觅白鳍豚的踪迹,科学家承认该物种已功能性灭绝。

本科毕业设计外文翻译(原文)

Real-time interactive optical micromanipulation of a mixture of high- and low-index particles Peter John Rodrigo, Vincent Ricardo Daria and Jesper Glückstad Optics and Plasma Research Department, Ris? National Laboratory, DK-4000 Roskilde, Denmark jesper.gluckstad@risoe.dk http://www.risoe.dk/ofd/competence/ppo.htm Abstract: We demonstrate real-time interactive optical micromanipulation of a colloidal mixture consisting of particles with both lower (n L < n0) and higher (n H > n0) refractive indices than that of the suspending medium (n0). Spherical high- and low-index particles are trapped in the transverse plane by an array of confining optical potentials created by trapping beams with top-hat and annular cross-sectional intensity profiles, respectively. The applied method offers extensive reconfigurability in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and individual geometry of the optical traps. We experimentally demonstrate this unique feature by simultaneously trapping and independently manipulating various sizes of spherical soda lime micro- shells (n L≈ 1.2) and polystyrene micro-beads (n H = 1.57) suspended in water (n0 = 1.33). ?2004 Optical Society of America OCIS codes: (140.7010) Trapping, (170.4520) Optical confinement and manipulation and (230.6120) Spatial Light Modulators. References and links 1. A. Ashkin, “Optical trapping and manipulation of neutral particles using lasers,” Proc. Natl. Acad. Sci. USA 94, 4853-4860 (1997). 2. K. Svoboda and S. M. Block, “Biological applications of optical forces,” Annu. Rev. Biophys. Biomol. Struct. 23, 247-285 (1994). 3. D. G. Grier, “A revolution in optical manipulation,” Nature 424, 810-816 (2003). 4. M. P. MacDonald, G. C. Spalding and K. Dholakia, “Microfluidic sorting in an optical lattice,” Nature 426, 421-424 (2003). 5. J. Glückstad, “Microfluidics: Sorting particles with light,” Nature Materials 3, 9-10 (2004). 6. A. Ashkin, “Acceleration and trapping of particles by radiation-pressure,”Phys. Rev. Lett. 24, 156-159 (1970). 7. A. Ashkin, J. M. Dziedzic, J. E. Bjorkholm and S. Chu, “Observation of a single-beam gradient force optical trap for dielectric particles,” Opt. Lett. 11, 288-290 (1986). 8. K. Sasaki, M. Koshioka, H. Misawa, N. Kitamura, and H. Masuhara, “Optical trapping of a metal particle and a water droplet by a scanning laser beam,” Appl. Phys. Lett. 60, 807-809 (1992). 9. K. T. Gahagan and G. A. Swartzlander, “Trapping of low-index microparticles in an optical vortex,” J. Opt. Soc. Am. B 15, 524-533 (1998). 10. K. T. Gahagan and G. A. Swartzlander, “Simultaneous trapping of low-index and high-index microparticles observed with an optical-vortex trap,” J. Opt. Soc. Am. B 16, 533 (1999). 11. M. P. MacDonald, L. Paterson, W. Sibbett, K. Dholakia, P. Bryant, “Trapping and manipulation of low-index particles in a two-dimensional interferometric optical trap,” Opt. Lett. 26, 863-865 (2001). 12. R. L. Eriksen, V. R. Daria and J. Glückstad, “Fully dynamic multiple-beam optical tweezers,” Opt. Express 10, 597-602 (2002), https://www.360docs.net/doc/6a10915135.html,/abstract.cfm?URI=OPEX-10-14-597. 13. P. J. Rodrigo, R. L. Eriksen, V. R. Daria and J. Glückstad, “Interactive light-driven and parallel manipulation of inhomogeneous particles,” Opt. Express 10, 1550-1556 (2002), https://www.360docs.net/doc/6a10915135.html,/abstract.cfm?URI=OPEX-10-26-1550. 14. V. Daria, P. J. Rodrigo and J. Glückstad, “Dynamic array of dark optical traps,” Appl. Phys. Lett. 84, 323-325 (2004). 15. J. Glückstad and P. C. Mogensen, “Optimal phase contrast in common-path interferometry,” Appl. Opt. 40, 268-282 (2001). 16. S. Maruo, K. Ikuta and H. Korogi, “Submicron manipulation tools driven by light in a liquid,” Appl. Phys. Lett. 82, 133-135 (2003). #3781 - $15.00 US Received 4 February 2004; revised 29 March 2004; accepted 29 March 2004 (C) 2004 OSA 5 April 2004 / Vol. 12, No. 7 / OPTICS EXPRESS 1417

中国生态环境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论文—调研报告

中国生态环境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论文—调研报告中国生态环境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论文—调研报告 随着工业及城市化的发展,生态安全问题越来越引人们广泛关注,生态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防安全、政治安全和经济安全的基础。从全球范围看,生态安全问题对国家安全的影响,是众多国家关心的焦点问题之一,生态安全问题如果同人口、种族等因素相遇,就可能引发暴力冲突,它不但可能影响一个国家内部的政治稳定,还可能导致民族之间、国家之间的战争,从而影响到地区稳定和国防安全。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民族最多的国家,由于工业有害物质排放,资源过度开发,农业化肥及除虫药剂大量使用,生活废弃物及垃圾的污染等,使我国生态环境产生了严重的失衡,加上人类的经济活动和掠夺式开发,使生态严重破坏,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严重的危害。我国生态安全问题已成为影响我国国家安全的重大问题。 笔者认为,通过对我国生态安全现状的分析,有助于进一步提醒国人对生态安全问题引起充分重视,积极解决我国的生态安全问题,切实保护我国的生态安全,同时积极参与国际生态安全合作,维护我国国家利益。 一、生态安全的基本含义、构成和特点 ,一,生态安全的基本含义 生态安全迄今为止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概念,但一般认为它包括两层基本含义: 一是避免由于生态环境退化和资源短缺对经济发展的环境基础构成威胁,从而维护一个国家的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对于本国经济持续发展的环境支撑能力,

二是避免由于生态环境严重退化和资源严重短缺造成环境难民并引发暴力冲突,从而防范生态安全环境问题对区域稳定和国家安全构成的威胁。第二层含义则是外交、军事范畴新概念。 ,二,生态安全的构成 生态安全就是生态系统的安全。该系统是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生物与其生存的环境及生物与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彼此间通过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物质交换而形成的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生态系统的组成十分复杂,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土地、水、大气和生物。 生态安全主要由土地安全、水资源安全、大气环境安全和生物物种安全等因素构成。这其中任何一个构成因素出了问题,都会影响生态安全并进而影响到国家安全。生态安全的构成示意图如图1所示。 ,三,生态安全的主要特点 与影响国家安全的其他因素相比较,生态安全有其自身的特点: 一是整体性。生态环境是自然界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最终达到相互平衡的系统。对局部地区环境一个因素的破坏或不合理利用,就会影响到这一地区整个环境的稳定度和环境质量的变化。 二是长期性。生态环境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人类一旦对生态环境施加某种影响,那么这种影响在很长的时间内都会作用到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在当前条件下,这种影响以负面影响为主。 三是不可逆性。人类对环境的过度利用一旦超过环境自身的承载容量,就会对环境造成破坏,而且这种破坏是不可逆的。至少在目前科学技术水平条件下,要想恢复大面积受到破坏的环境是不可能的。生态安全的主要特点如图2所示。 二、我国生态安全的现状 ,一,生态安全问题严重

环境污染论文环境保护论文

环境污染论文环境保护论文 环境的外在性和保护策略 摘要:一个简单的环境污染模型发展后,环境污染具有外部性,在这个内生增长模型中,考虑了通过税收提供的资本来保护环境的两条途径。在政府不参与环境控制时,经济增长率最高,但污染也最严重,社会福利要比政府采取补贴情形时底。当环境外部性较少时,环境保护采取政府补贴社会福利要比完全由政府控制时的福利要大,而当外部性较大时,则环境保护应当采取完全由政府控制为妙。 Abstract: After a simple model of development pollution,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is externality. In the endogenous growth model, we consider two ways in which the provision of capital through taxation to protect the environment. When the government does not participate in environmental control,the rate of economic growth is highest,the pollution is worst and social welfare is worse than the time taken by the government to subsidize. When environmental externalities less,th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o government subsidies of social welfare is biggerthan fully controlled by the government's welfare,and when it is larger, it is wonderful that th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should be fully controlled by the government. 关键词:经济增长率;环境污染;环境保护 Key words: economic growth rate;environmental pollution;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