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网络研究文献综述

创新网络研究文献综述
创新网络研究文献综述

目录

1引言 (1)

2创新网络概念 (1)

3创新网络中企业主体 (3)

4创新网络发展和演化 (4)

5创新网络中知识管理 (6)

6创新网络与创新绩效关系 (7)

7结论 (10)

参考文献 (11)

创新网络研究文献综述

摘要:创新网络概念出现以来,国内外学者围绕其展开了大量研究。纵观已有研究,国内外学者对创新网络概念及其定义基本达成一致,研究对象主要包括创新网络中企业主体、创新网络发展和演化、创新网络中知识管理以及创新网络与创新绩效关系。

文章就以上研究对象对现有研究进行了梳理与评述,并指出了未来研究方向。

关键词:创新网络;网络主体;知识管理;创新绩效

1引言

在激烈竞争知识经济时代,企业仅凭自身技术创新能力和资源已经很难应对经济全球化发展浪潮。技术创新是一个复杂过程,专业分工导致不同行为主体被分割在不同专业领域内开展经营活动,任何一个行为主体都不可能完全掌控创新过程,行为主体之间相互联系和依赖就显得尤为重要。为实施创新,各行为主体必须联系起来以共享信息、知识和资源等要素,这就产生了分工基础上的合作创新——创新网络,由此也拉开了创新网络研究序幕。在实践中,企业为应对创新环境变化纷纷组建创新网络或加入其他创新网络。

在创新网络理论研究和应用快速增长的背景下,探讨创新网络概念、创新网络主体、创新演化发展、创新网络知识管理以及创新网络与创新绩效的关系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本文通过对前人有关创新网络研究的文献进行综述,在肯定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发现其不足之处,进而为未来研究提供一些有益建议。

2创新网络概念

从社会学领域中最早出现网络概念,到创新网络概念的提出,再到企业网络概念的出现,创新网络研究发端于国外,国内学者沿着国外研究路径也进行了较为深入研究。国内外学者就创新网络概念分别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

网络概念最早出现在社会学研究中,在社会学研究中,社会网络是由一组特殊类型社会关系联系起来的各节点所组成的网络[1]。后来,经济学家借鉴社会网络概念,用企业间关系替换社会关系,用企业替换节点中个人,提出了企业网络概念[2]。

创新网络研究最早出现在国外。Lundwall(1988)认为创新参与者之间通过各种途径联系在一起形成不同网络,创新网络就是创新参与者在创新过程中通过相互联结所产生的联网行为,创新网络会影响创新活动开展[3]。“创新网络”概念源自于创新研究领域重要期刊《Research Policy》中关于“创新者网络”研究专集。在该期导论文章[4]和弗里曼总结性论文中[5],作者完全等价交替使用“创新者网络”、“创新网络”等概念,并将创新过程中企业联网行为比作“创新联网”。弗里曼(1991)引证并接受Imai and Baba对创新网络的定义,认为创新网络是应付系统性创新的一种基本制度安排,网络架构主要联结机制是企业间创新合作关系,并进一步把创新网络类型分为:合资企业和研究公司、合作R&D协议、技术交流协议、直接投资、许可证协议、分包、生产分工和供应商网络、研究协会、政府资助的联合研究项目等[5]。Jones(2001)等认为创新网络是组织间网络,在很多情形下,虽然具有多元化产业的组织可能内化产业间网络,但是产业间网络必然意味着组织间网络,这些组织间网络包括技术合作、合资企业、战略联盟、联合体等[6]。

1999年,北京大学盖文启和王辑慈著《论区域创新网络对我国高新技术中小企业发展的作用》一文,由此拉开了我国研究创新网络的序幕。他们认为区域创新网络是指地方行为主体(企业、大学、科研院所、地方政府等组织及其个人) 之间在长期正式或非正式合作与交流关系基础上所形成的相对稳定系统,并从狭义和广义角度对区域创新网络进行阐释[7]。吴贵生(2000)认为,创新网络是不同创新参与者(制造业企业、R&D机构和创新导向服务提供者)所形成的协同群体,他们共同参与新产品形成、开发、生产和销售过程,共同参与创新技术开发和扩散,通过交互作用建立科学、技术、市场之间直接和间接、互惠和灵活关系[8]。王大洲(2001)认为企业创新网络是企业创新活动得以发生的载体,即在技术创新过程中围绕企业形成的各种正式与非正式合作关系总体结构。他认为,创新网络是一种“混合型”组织形式,是一种特殊合作关系,是企业所有创新合作关系总和,这与合作、联盟不同[9]。沈必杨和池仁勇(2005)认为,企业创新网络就是一定区域内企业与各行为主体(大学、科研机构、政府、中介机构和金融机构)在交互作用下建立的具有本地根植性、相对稳定、能够激发或促进创新、正式或非正式关系总和[10]。刘兰剑和司春林(2009)认为,创新网络是由多个相关组织组成的松散耦合动态开放技术创新合作组织,这些组织以知识共享为基础,以产品或工艺创新及其产业化为目标,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11]。

3创新网络中企业主体

由前面有关创新网络概念的分析,我们可以知道,创新网络中存在着多个主体,包括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政府、金融机构和中介组织等。各创新主体在创新网络中共享资源、知识和技术,最终实现知识和技术价值增值。在创新网络系统中,企业主体通常处于主导地位。这是因为:第一,合作创新需求通常由企业提出;第二,合作创新机制通常由企业主导建立;第三,相对于其他合作创新主体,企业承担了更多将技术市场转化的责任;第四,企业通过市场拓展提升创新成果价值[12]。因此,重点研究创新网络中企业主体具有重要意义,现有研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对企业主体进行研究:企业在网络中的中心地位和中间人角色;核心企业影响力和竞争力;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和合作方式选择;企业网络权力和网络能力。

Tsai(2001)从网络视角来认识组织学习,他认为那些占据网络中心地位的企业可以获取其他组织开发的新知识,将这些新知识很好地运用与本企业可以产生更多创新和更好业绩,但是这种效应取决于企业吸收能力。作者通过实证证明:网络地位与吸收能力对企业创新和业绩具有显著正向作用[13]。刘凤朝和马荣康(2011)借鉴Gould 和Fernandez 中间人分类方法,基于创新网络中中间人角色影响因素(组织知识基础、吸收能力与组织所属区域知识基础),分析创新网络中企业所扮演的中间人角色。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创新网络中中间人角色主要是代理人、协调人和守门人,并讨论了中间人角色转变路径以及组织创新网络演变模式[14]。

党兴华和郑登攀(2007)基于前人研究,阐述了技术创新网络中核心企业影响力内涵,从核心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内部决定因素)和其在技术创新网络中的特征(外部作用途径)两个方面来衡量其影响力,并建立影响力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对核心企业影响力评价指标进行因子分析后,得出核心企业的影响力因素包括产品能力、合作能力、人员能力、资金能力以及网络管理能力。由此得出:为扩大自身在技术创新网络中影响力,企业不仅要加大财力和人力上投入,还要培养与网络中其他企业合作的能力,这样才能成为网络中核心企业[15]。党兴华等(2010)从耦合关系角度来解释核心企业形成,认为异质性资源对于企业发展以及对于企业成长为网络中核心企业具有重要作用,并且从组织资源异质性和关系资源异质性两个维度来对资源异质性进行度量;将跨组织学习作为影响资源异质性和核心企业形成之间关系的中介变量,将企业规模和企业年龄作为控制变量,建立了技术创新

网络中企业间资源异质性对企业核心性形成影响的概念模型。通过实证研究表明,企业资源异质性与企业核心性形成之间存在显著倒U型相关关系,跨组织学习对资源异质性与企业核心形成之间具有显著中介作用[16]。

饶扬德(2007)认为影响创新网络中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因素包括:创新环境、创新资源、技术学习能力、研究开发能力。同时,他认为企业要加强技术链上技术合作,用创新生态观念来审视自主创新[17]。Lee等(2008)开发了一个分析模型——网络矩阵,用于解决随着合作对象的领导人、管理、信息技术、组织文化的变动,技术创新网络合作中企业如何更加有效交流和合作问题[18]。冉范生(2010)以开放度和扁平度为坐标,将创新网络合作方式分为封闭——层级网络、开放——层级网络、开放——扁平网络和封闭——扁平网络四种基本类型,在此基础上阐述了创新网络合作方式选择的依据,以及企业发展战略对合作方式选择的影响[19]。

张巍和党兴华(2011)将企业网络权力划分为知识权力与结构权力,将企业网络能力划分为网络愿景能力、网络管理能力、组合管理能力和关系管理能力。采用典型相关分析,深入探讨了企业网络权力与企业网络能力之间相关关系,结果表明:技术创新网络中企业网络权力与网络能力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进一步分析发现,技术创新网络中企业的知识权力相较于结构权力,对企业网络权力的影响更大;企业的组合管理能力和关系管理能力对企业网络能力的影响也比网络愿景能力和网络管理能力大[20]。。党兴华和査博(2011)基于知识权力的三种类型(专家权、奖赏权和强制权),实证研究了知识权力对技术创新网络绩效的影响;从信任、合作、承诺、冲突和冲突管理五个维度来衡量组织间关系质量,实证研究了关系质量在知识权力和网络治理绩效的中介作用。结果表明,技术创新网络治理本质是基于知识权力的网络组织间关系治理[21]。

4创新网络发展和演化

创新网络是一个不断进化的有机体,创新网络中各行为主体,各主体之间的关系、能力和资源等都处于不断动态变化中。作为创新网络中重要主体的企业,其自身战略、组织、管理和财务等内部要素也随外部环境变化而不断进行调整[22]。这些因素动态变化推动了创新网络发展和演化。

沈必扬和池仁勇(2005)认为,创新模式演变先后经历了线性模式、耦合模式、整合模式、系统模式和网络模式,创新模式演变是企业创新网络概念提出的背景;创新要素在

空间和组织上分离是企业创新网络产生的直接动因,构建强大企业创新网络可以整合创新资源、获得溢出效应、突破技术障碍、减少创新风险;企业创新网络具有动态性、开放性、非中心化和本地根植性特征,企业创新网络演变过程可分为初期形成、成长和成熟三个阶段,并分别阐述了三个阶段主要特征[10]。

彭锐和杨芳(2008)基于合作创新网络理论,认为产学研合作创新网络演进要先后经历单部门单链合作、跨部门单链合作、复合部门多链合作三个阶段,并且分别分析了三个阶段创新网络的不同特征。同时,在产学研合作创新网络发展不同阶段,科研管理部门发挥着不同作用,推进科研管理部门管理服务工作可以推动合作创新网络向高级形式演进,进而提升合作创新效率和效能[23]。

周素萍(2009)在分析影响技术创新扩散和吸收因素的基础上,构建技术创新扩散吸收的传染病模型和香烟模型来模拟技术创新扩散吸收过程,将许多影响技术扩散吸收的因素通过数学工具予以精确量化,使得各因素之间的关系变得明确直观[24]。

胡祖光和章丹(2010)从知识创造视角建立了技术创新网络形成模型,通过数值实验分析了关系嵌入型和结构嵌入性如何影响技术创新网络结构形成。结果表明:当结构嵌入性比关系嵌入性价值更加重要时,技术创新网络集聚现象会更加明显、网络规模会更大、平均最短距离会更小,整个网络具有更明显小世界网络特征[25]。

田钢和张永安(2010)基于复杂适应系统理论,从资源禀赋和不确定性两个维度对外部环境进行度量,建立了环境——行为模型,并运用仿真和实证相结合方法对集群创新网络演化过程进行了模拟研究。结果表明,为适应环境变化,创新主体会持续调整自己行为,这会导致集群创新网络涌现,并且集群创新网络演化过程具有集聚、小世界等复杂性特点[26]。

王彦博与和金生(2010)以知识创新和生物进化为理论基础,通过探讨丰田和硅谷两种跨组织知识创新网络以及这两种典型网络在知识创新上的优势和挑战,认识了组织间各种关系及其相互作用和连接方式,构建了跨组织知识创新进化模型,提出了建立跨组织知识创新网络切入点[27]。

张宝建等(2011)基于社会网络理论,从“联系方法”和“结构方法”解释了社会网络与企业创新网络的融合,以社会资本和结构洞理论视角解释企业创新网络生成机制;用网络租金诱导机制解释企业创新网络功能生成,用结构洞驱动机制解释企业创新网络结构

生产;用网络租金拐点来区分创新网络进化阶段,根据网络租金拐点以及极值点将创新网络进化分为组建、成长、成熟、更替四个阶段[28]。

任宗强等(2011)从内部要素参与度和外部开放度来研究中小企业内外网络协同演化过程,提出了一个二维度分析框架( 开放度与要素参与度),通过一个案例研究来分析企业内外创新网络协同和创新能力提升机制。案例分析结果表明,企业内部要素参与度会随着外部整体创新网络发展而逐渐增加,内外创新网络之间协同互动和演化学习会提升企业创新能力[29]。

程跃等(2011)从企业间联系频数、网络大小和网络范围三个方面来对一个创新网络进行度量,从技术和市场两个维度对环境不确定性进行度量,将创新网络分为萎缩、稳定、加强、动态平衡、紧缩和动荡等六种类型,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创新网络演化模型,以新兴技术为例归纳出其发展的三种路径,即“完全突破型”、“市场突破型”和“技术突破型”

[30]。

刘凤朝和马荣康(2011)讨论了组织创新网络中中间人角色转变路径和组织创新网络演变模式,将组织创新网络演变模式分为三个阶段,即:区域内创新网络阶段、两两区域间创新阶段和多区域创新网络阶段,并证明在组织创新网络演变不同阶段,中间人角色发挥着不同作用[14]。

5创新网络中知识管理

网络主要功能是创造知识,组织通过网络进行知识交流和整合以实现创新。作为技术创新最为关键的资源——知识,在技术创新研究中受到了学者们高度重视。知识在创新网络主体间产生、转移、扩散、吸收和创造推动着创新网络发展和演变。研究网络关系的不同学者已经将知识作为创新网络研究的一个维度,并将知识与竞争优势联系起来。创新网络推动了知识转移与扩散,进而促进了知识创造。同时在这个过程中,知识转移、扩散与创造也有力推动了创新网络发展,这使处于网络中的企业比其它企业具有更加有利的技术创新优势[31]。

Stuart(1998)通过研究,在某种程度上证明了利于合作的网络环境可以促进知识创造、知识扩散和知识实现[32]。Ahuja(2000)认为网络合作不仅可以促进网络中知识转移,还可以促进网络新知识产生,与其他公司相比,网络中组织更容易获得网络中心位置,这可以增加组织关键资源[33]。

基于网络视角,魏江(2003)从集群整体和集群成员两个方面揭示了小企业集群创新网络产生和创新网络中知识溢出的经济性和存在意义,分析了集群知识溢出途径和影响因素,提出了知识溢出动态控制机制[34]。

贾卫峰和党兴华(2010)在阐述一般知识流含义及其过程的基础上,引入学习能力和结点间耦合度两个变量,构建了技术创新网络知识流耦合过程模型来研究技术创新网络内部知识共享和扩散的一般规律,在对该耦合过程进行研究后,指出核心知识结点在该过程中起到中枢控制作用[35]。

惠青和邹艳(2010)以产学研合作企业为研究对象,从知识挖掘、知识转移和知识融合三个维度对知识整合进行度量,通过实证研究得出,知识整合在网络结构对技术创新的影响过程中起着完全中介作用,在网络关系对技术创新的影响过程中起着部分中介作用。因此他们认为,企业要对知识进行有效整合以形成企业自身知识体系,这样才能使知识成为企业战略资源[36]。

柴国荣等(2010)基于企业创新网络中普遍存在的溢出效应和协同效应,提出了无保障措施和有保障措施情况下创新网络中企业知识共享模型。模型分析结果表明:在没有保障措施时,企业知识共享存在“囚徒困境”,企业都不愿意与其他企业分享其知识资源;在有保障措施时,企业在权衡利弊后会愿意进行适当的知识共享,并且随着网络规模的扩大,企业愿意进行更多的知识共享。基于分析结果,提出应建立企业信任机制,建立网络知识共享平台,加强政府治理,以促进企业知识共享[37]。

申小莉(2011)认为促进知识在企业创新网络中有效转移使推动企业创新的重要力量,基于中小企业样本,对影响创新网络中知识转移的因素(知识距离、信任机制、转移意愿、转移能力、吸收能力、知识特性和知识转移机制进行了实证研究。实证结果表明,知识在创新网络中的有效转移有利于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建立良好知识转移机制可以促进知识在网络中顺利转移[38]。

6创新网络与创新绩效关系

自从“创新网络”概念出现以来,有关创新网络与创新绩效关系的研究日益增加。从现有研究来看,研究者通常用结构和关系两个维度来衡量企业创新网络特征,其中结构维度主要选取网络密度、网络中心度、网络规模和网络范围等指标,关系维度主要选取联系强度、稳定性和互惠性、资源丰富度、节点度等指标。当前关于创新网络与创新绩效关系

的研究结论存在争议。就网络密度而言,一种观点认为网络密度与创新绩效正相关,而另外一种观点却认为它们之间负相关;就联系强度而言,一种观点认为联系强度与创新绩效正相关,而另外一种观点却认为它们之间负相关;就网络中心度而言,一种观点认为网络中心度与创新绩效正相关,而另外一种观点却认为它们之间负相关;此外,也有很多学者对网络规模、网络范围、网络稳定性、资源丰富程度、节点度等特征变量与企业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展开了研究,所得结论也不统一[39]。

Love(2001)对英国、爱尔兰和德国企业在R&D投资、技术转移以和网络化方面与企业活动关系进行建模研究后发现:网络化和企业在当代运作环境对企业创新活动影响不显著。值得注意的是,在英国、爱尔兰和德国企业中,并没有发现那些具有更多网络联结(技术转移、合作网络)的企业创新效果更明显;企业加强内部联结可以获得商业成功,但是外部联结对企业商业成功没有显著影响。研究结果还表明,R&D投资、技术转移和网络输入对创新过程具有替代作用,但这些要素要转化为创新产出还要受所处区域与产业影响[40]。

池仁勇(2005)在对浙江中小企业创新网络进行考察研究后提出,网络功能取决于网络结构,浙江中小企业创新网络较完整,网络节点类型丰富,整体联结性较强,中心化程度明显,这有利于提升创新网络绩效,进而提升整体竞争力[41]。

李志刚等(2007)用企业所嵌入网络的密度、联系强度、互惠性、稳定性、居间性、网络规模和资源丰富程度等7个维度来度量产业集群创新网络结构,并假设这7个因素均对企业创新绩效具有正向影响,以对合肥高新区内高技术企业进行调研得来的数据对上述假设进行实证证明,结果表明,企业所嵌入网络的密度、联系强度、互惠性、稳定性、居间性和资源丰富程度等6个网络特征变量都对企业的创新绩效有正面影响,而网络规模与企业创新绩效之间关系则不明显[42]。

毛加强和崔敏(2010)认为创新网络结构可以促进集群内部企业技术创新,提升技术创新效率和成功率,用网络密度、网络联系强度和网络关系来度量创新网络对集群技术创新的影响程度,通过实证证明创新网络密度与集群技术创新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创新网络强度与集群技术创新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创新网络中网络成员的关系与集群技术创新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43]。

张永安和李晨光(2010)用平均最短路径长度、聚集程度和度分布三个维度来度量创

新网络结构,通过建立创新网络结构对创新资源的影响模型,并运用仿真和实证相结合方法对模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网络结构会对创新资源利用率造成影响,基于此提出了创新资源利用机制和网络结构与创新资源利用机制选择的匹配方案[44]。

卢艳秋和张公一(2010)用网络中心度、网络量度和关系属性三个维度对跨国技术联盟创新网络进行度量,以政府作用为调节变量,构建了跨国技术联盟创新网络对合作创新绩效影响的概念模型,并以通信行业和汽车行业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实证分析。实证结果表明,构建跨国技术联盟创新网络有利于提高合作创新的绩效;政府对网络量度、关系属性与合作创新绩效之间关系具有正向调节作用,而对网络中心度与合作创新绩效之间关系的调节作用不明显[45]。

武建龙和王宏起(2010)认为高新技术企业集群创新网络可以分为相互耦合的四层网络,即主导产业创新网络、产业配套创新网络、产学研创新网络、集群涉外创新网络。运用专利地图和专利统计方法,构建网络结构分析思路与流程,以哈尔滨装备制造业集群为例系统阐述创新网络结构具体分析过程,并给出哈尔滨装备制造业集群创新网络优化策略,即:发挥优势企业创新主导作用;提升配套产业创新能力;推动高校和科研院所专利产业化;构建开放的集群创新网络[46]。

解学梅(2010)构建了四种不同的中小企业协同创新网络,即:“企业—企业”、“企业—研究组织”、“企业—中介”、“企业—政府”,并分别探讨了这四种协同创新网络与创新绩效之关系,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对收集到的188家中小制造业企业数据进行实证分析以验证不同协同创新网络与创新绩效之关系。实证结果表明:“企业—企业”、“企业—研究组织”、“企业—中介”这三种协同创新网络可以明显地提升企业创新绩效,而“企业—政府”这种协同创新网络并不能直接提升企业创新绩效;同时,不同协同创新网络对企业创新绩效影响程度也存在显著差异,其中“企业—企业”这种协同创新网络对企业创新绩效提升作用最明显[47]。

陆立军和郑小碧(2011)认为企业创新网络和企业社会资本是两个不同概念,创新网络会影响企业社会资本的积累,进而影响企业创新绩效,提出企业网络化创新的创新网络——社会资本概念模式,将企业社会资本作为创新网络和创新绩效的中介变量,构建企业创新网络对企业创新绩效影响的理论模型[48]。

7结论

企业创新网络是涉及多个层次、多个主体、多个阶段和多种创新要素的复杂创新活动组织形式[10]。从现有关于创新网络研究来看,学者们对于创新网络概念和定义基本上一致,即普遍认为创新网络是由多个相关组织,包括企业、高校、科研机构、政府、金融机构和中介机构等组成的动态开放技术创新合作组织。从研究对象上来看,目前国内外研究主要关注创新网络中企业主体、创新网络发展和演化、创新网络中知识管理以及创新网络与创新绩效关系。从研究方法上来看,国外有关这一领域研究以实证居多,通过产业或区域案例来验证创新网络中某些变量之间的关系。我国对这领域研究大部分是定性理论分析,案例研究、定量模型分析和实证研究较少[11]。

因此,未来研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研究创新网络中其他主体,尤其是高校、科研机构和政府在创新网络中的作用机制,以更好地发挥这些组织在创新网络中的作用,进而推动创新发展。

(2)通过剖析个案,或者收集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在国内环境中对技术创新网络理论进行检验和发展。

(3)运用元分析方法探讨创新网络与创新绩效关系中出现争议的原因。

(4)基于中国文化传统所独有特征,归纳中国企业创新网络所独有特征。

参考文献

[1] LAUMANN E O, GALASKIEWICZ J, MARSDEN P V. Community structure as interorganizational

linkages[J]. 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 1978(4): 455-484.

[2] 黄洁.集群企业成长中的网络演化:机制与路径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管理学院,2006:176.

[3] LUNDWALL B A. Innovation as an interactive process: From user-producer interaction to the National

system Innovation as an interactive process: From user-producer interaction to the National system of innovation[Z], 1988.

[4] BEBRESSON C, AMESSE F. Networks of innovators: a review and introduction to the issue[J].

Research Policy, 1991, 20(6): 363-390.

[5] FREEMAN, C. Networks of innovators: a synthesis of research issues[J]. Research Policy, 1991, 20(6):

99 - 514.

[6] JONES O, CONWAY S, STEWARD F. Social interaction and organizational change: A ston perspectives

on innovation networks[M]. London: Imperial College Press, 2001.

[7] 盖文启,王缉慈.论区域创新网络对我国高新技术中小企业发展的作用[J].中国软科学,1999

(9):102-106.

[8] 吴贵生,李纪珍.技术创新网络和技术外包[J].科研管理,2000,21(4):33-43.

[9] 王大洲.企业创新网络的进化与治理:一个文献综述[J].科研管理,2001(5):96-103.

[10] 沈必扬,池仁勇.企业创新网络:企业技术创新研究的一个新范式[J].科研管理,2005(3):

84-91.

[11] 刘兰剑,司春林.创新网络17年研究文献述评[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9(4):68-77.

[12] 喻科.产学研合作创新网络特性及动态创新能力培养研究[J].科研管理,2011(2):82-87,105.

[13] TSAI W. Knowledge transfer in intraorganizational networks: Effects of network position and

absorptive capacity on business unit innovation and performance[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2001, 44(5): 996-1004.

[14] 刘凤朝,马荣康.组织创新网络中的中间人角色及其影响因素——以中国制药技术领域为例

[J].科学学研究,2011(8):1240-1250.

[15] 党兴华,郑登攀.技术创新网络中核心企业影响力评价因素研究[J].科研管理,2007(S1):

19-25,18.

[16] 党兴华,李雅丽,张巍.资源异质性对企业核心性形成的影响研究——基于技术创新网络的分

析[J].科学学研究,2010(2):299-306.

[17] 饶扬德.创新网络、创新生态与企业自主创新[J].软科学,2007(3):122-126.

[18] LEE A I, CHEN H-h, TONG Y. Developing new products in a network with efficiency and innovation[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Research, 2008, 46(17): 4687-4707.

[19] 冉范生.创新网络合作方式的选择策略[J].科学管理研究,2010(1):14-17.

[20] 张巍,党兴华.企业网络权力与网络能力关联性研究——基于技术创新网络的分析[J].科学学

研究,2011(7):1094-1101.

[21]党兴华,査博.知识权力对技术创新网络治理绩效的影响研究[J].管理学报,2011(8):1183-1189.

[22] 任宗强,吴海萍,丁晓.中小企业内外创新网络协同演化与能力提升[J].科研管理,2011(9):

7-14.

[23] 彭锐,杨芳.产学研合作创新网络的演进阶段及演进过程中科研管理部门的作用[J].科研管理,

2008(S1):38-41.

[24] 周素萍.基于技术创新网络的技术创新扩散吸收模型研究[J].软科学,2009(10):74-77.

[25] 胡祖光,章丹.网络嵌入性对技术创新网络形成结构的影响——基于中国企业的分析[J].科学

学研究,2010(8):1254-1258.

[26] 田钢,张永安.集群创新网络演化的动力模型及其仿真研究[J].科研管理,2010(1):104-115,12.

[27] 王彦博,和金生.跨组织的知识创新网络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0(10):93-97.

[28] 张宝建,胡海青,张道宏.企业创新网络的生成与进化——基于社会网络理论的视角[J].中国

工业经济,2011(4):117-126.

[29] 任宗强,吴海萍,丁晓.中小企业内外创新网络协同演化与能力提升[J].科研管理,2011(9):

7-14.

[30] 程跃,银路,李天柱.不确定环境下企业创新网络演化研究[J].科研管理,2011(1):29-34,51.

[31] 蒋军锋,张玉韬,王修来.知识演变视角下技术创新网络研究进展与未来方向[J].科研管理,

2010(3):68-77,133.

[32] Stuart T E. Network positions and propensities to collaborate: An investigation of

strategic alliance formation in a high-technology industry [J].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1998, 43 (3) : 668-698.

[33] Ahuja G. Collaboration networks, structural holes, and innovation: A longitudinal

study[J].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2000, 45 (3) : 425-455.

[34] 魏江.小企业集群创新网络的知识溢出效应分析[J].科研管理,2003(4):54-60.

[35] 贾卫峰,党兴华.技术创新网络核心企业知识流耦合控制研究[J].科研管理,2010(1):56-63.

[36] 惠青,邹艳.产学研合作创新网络、知识整合和技术创新的关系研究[J].软科学,2010(3):

4-9.

[37] 柴国荣,宗胜亮,王璟珮.创新网络中的企业知识共享机理及其对策研究[J].科学学研究,2010

(2):295-298,30.

[38] 申小莉.创新网络中知识转移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中小企业实证样本的分析[J].科学学研

究,2011(3):432-441,46.

[39] 曾德明,文金艳,禹献云.技术创新网络结构与创新类型配适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J].软科

学,2012(5):1-4,9.

[40] Love J H, Roper S . Location and network effects on innovation success: Evidence for

UK, German and Irish manufacturing plants[R]. Northern Ireland: Northern Ireland Economic Research Centre, Working PaperNo. 44, 1999.

[41] 池仁勇.区域中小企业创新网络形成、结构属性与功能提升:浙江省实证考察[J].管理世界,

2005 (10):102-112.

[42] 李志刚,汤书昆,梁晓艳,等.产业集群网络结构与企业创新绩效关系研究[J].科学学研究,

2007(4):777-782.

[43] 毛加强,崔敏.创新网络下的产业集群技术创新实证分析[J].软科学,2010(3):19-22,31.

[44] 张永安,李晨光.创新网络结构对创新资源利用率的影响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0

(1):81-89.

[45] 卢艳秋,张公一.跨国技术联盟创新网络与合作创新绩效的关系研究[J].管理学报,2010(7):

1021-1026.

[46] 武建龙,王宏起.基于专利的高新技术企业集群创新网络结构分析方法及实证[J].中国科技论

坛,2010(8):74-80.

[47] 解学梅.中小企业协同创新网络与创新绩效的实证研究[J].管理科学学报,2010(8):51-64.

[48] 陆立军,郑小碧.企业网络化创新的创新网络-社会资本研究框架[J].科研管理,2011(8):

34-41.

关于企业创新研究文献综述

关于企业创新绩效研究综述 摘要:企业创新,虽然最通常是指产品和技术的创新,但实际上,企业创新涵盖企业的方方面面。在一个行业中,创新决定了一个企业是引领者还是模仿跟随者。企业创新也是企业家对整个创新过程所涉及的创新目标和创新活动方案进行设计、选择并组织实施的行为过程,其最终目标是实现企业创新的最佳效益,即取得较大的创新绩效。创新绩效的大小受多个因素的影响。 关键词:企业创新、创新绩效、企业 自从1912年熊彼特在其著名的《经济发展理论》中首先提出“创新”的概念之后,创新逐渐受到理论界和实践界的关注。创新绩效反映企业创新行为取得的成果,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近年来国内理论界对创新绩效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大量研究。本文将影响创新绩效的因素划分为四个,本文拟综合分析多个学者提出的观点以及其看法的缺陷,从而提出这四个因素的关系和各因素下使企业绩效最大化的几点建议。 一、影响因素的分类 鉴于目前对知识的研究和对创新的研究这两个领域有很多相通之处,这两个研究领域的界限日渐模糊【1】。国外学者将知识资本划分为人力资本、组织资本和社会资本。而这3种资本通过以下途径积累和分配知识:个人;组织结构、过程和系统;联系和网络【1】。另外,也有学者认为创新受到个人、企业及网络3个层面因素的驱动。本文借鉴国外文献对知识资本的划分,并结合国内外文献的相关内容,对创新绩效的影响因素进行分类:宏观层面的影响因素,例如马宁、官建成指出“产业政策影响专利数量”【2】;买忆媛,聂鸣指出国家的经济制度影响创新绩效”。企业与外部组织间联系与互动的因素,如Jaffe、Levin和Reiss研究了知识溢出的问题;国内也有研究者对此做出探讨。管理层面的影响因素,例如Gupta指出了企业内部部门之间的协作对创新的影响;杨建君等人就沟通因素对

定向网络爬虫 开题报告

山东科技大学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题目网络爬虫 定向爬取?脚本之家?文本信息 学院名称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专业班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2012级2班 学生姓名包志英 学号 201201050201 指导教师赵中英 填表时间:二0一六年三月二十八日

下,并不能很稳定的工作,内存消耗随着程序的运行而不断增大,直到达到jvm 分配的上限而崩溃。很多时候,你只能做个权衡,每个webclient使用若干次后就把它回收,然后重新启动一个,这非常影响性能。Rhino对于javascript的支持并不好,实际使用中,会发现各种Exception,很多时候会导致无法渲染出想要的结果,这个htmlunit的又一大缺陷。随着版本的更新,能够渐次解决一些问题,但是好的程序员,还是应该自己读源码来尝试解决问题。 Phantomjs相比于htmlunit,对于js的支持更接近真实的浏览器,但是并发性能差,通过java的exec调用系统命令来启动,更加降低了性能。 此外主流的浏览器都提供了相应的抓取支持,selenium可谓是一个集大成者,包含了上述的所有组件,以WebDriver的形式,适配各种爬虫组件,你可以用它操控浏览器自动抓取,当然,并发和性能的问题依然存在。 爬虫开发的主要问题是性能和反封锁。很多时候,采用高并发高频率抓取数据是可行的,前提是目标站点没有采用任何反爬措施(访问频率限制、防火墙、验证码……);更多时候,有价值的信息,一定伴随着严格的反爬措施,一旦ip 被封,什么组件都没戏了。你不得不维护一个代理IP池来解决这个问题,当然,这也带来了代理ip稳定性和速度的问题,这些问题都是无法回避的问题,我们需要针对具体的情况,采用对应的措施,以最大限度的完成爬虫爬取任务。 目前,爬虫的需求呈爆炸式增长的趋势,这是当前各种互联网创新和大数据时代的新常态。火车和八爪鱼等团队看到了这一点,并率先开发了相对完备的爬虫产品,很多用户都在使用,但是更多的用户希望直接把爬虫抓取任务外包出去,因为他们不懂技术,工具的使用需要逾越技术的鸿沟,大部分用户并没有这个逾越鸿沟的打算。我相信像猪八戒这样的技术外包平台会活的越来越好,我也相信各个技术门类会不断聚集,形成相对独立的社区,P2P的社区平台将提供爬虫开发者和爬虫需求者更加通畅的交流渠道。 目前,淘宝等平台上出现很多爬虫服务商,如 https://www.360docs.net/doc/6a11489693.html,/item.htm?spm=a230r.1.14.4.10ZOWj&id=42659198536 &ns=1&abbucket=6#detail,这种定制开发的服务,增加了服务商的成本,服务往往是一次性的,满足了一个用户的需求,然而具有相似需求的用户,却很难有机会找到这个服务商,这就是为什么我们需要爬虫信息交流的平台。

网络文化文献综述

网络文化文献综述 摘要:随着网络媒体的快速发展,网络文化成为信息网络时代人类文化演进的一种新形态,引起了学术界和理论界的广泛关注。网络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生活的一个日趋重要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和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工作方式、交往方式和生活方式。近年来,学界对网络文化的研究不断扩展和深化。本文尝试对目前网络文化研究所集中的网络文化概念、网络文化特征、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网络文化产业研究这几个领域进行系统回顾和文献梳理。 关键词:网络媒体网络文化文献综述 20世纪90年代开始,网络媒体和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网络文化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日益凸显。鉴于此,对于网络文化的研究也显得愈发重要。近年来,学界对网络文化的关注也越来越多,对网络文化的研究视角不断扩展,从而使得对网络文化概念的相关研究内容也逐渐丰富。 一、网络文化概念研究 “文化”一直被认为是学术史上最复杂的术语之一,对文化的定义一直众说纷纭。网络文化属于文化的范畴,因此对网络文化的界定自然也是有所差异。“网络文化”是什么?这一问题因研究者不同的研究视角而得到了不同的答案。当前,学界对网络文化的研究视角主要由以下几种: 1、从网络本身的技术特性出发,强调网络这一载体,认为网络文化是以网络物质的创造为基础的网络精神创造,是对网络文化的一种狭义理解。例如,李仁武在《试论网络文化的基本内涵》一文中提出:从狭义的角度理解,网络文化是指以计算机互联网作为“第四媒体”所进行的教育、宣传、娱乐等各种文化活动;从广义的角度理解,网络文化是指包括借助计算机所从事的经济、政治和军事活动在内的各种社会文化现象1。匡文波认为,网络文化是指以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融合为物质基础,以发送和接收信息为核心的一种崭新文化2。尹韵公也认为网络文化是“以人类最新科技成果的互联网和手机为载体,依托发达而迅捷的信息传输系统,运用一定的语言符号、声响符号和视觉符号等,传播思想、文化、风俗民情,表达看法观点,宣泄情绪意识等等,以此进行相互之间的交流、沟通、联系和友谊,共同垒筑起一种崭新的思想与文化的表达方式”3。 1鲍宗豪.《网络与当代社会文化》,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1。 2匡文波.《论网络文化》,《图书馆》,1999,(2)。 3尹韵公.《论网络文化》,《新闻与写作》,2007(5)。

计算机网络安全文献综述

计算机网络安全综述学生姓名:李嘉伟 学号:11209080279 院系:信息工程学院指导教师姓名:夏峰二零一三年十月

[摘要]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安全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本文分析了影响网络安全的主要因素及攻击的主要方式,从管理和技术两方面就加强计算机网络安全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 [关键词] 计算机网络;安全;管理;技术;加密;防火墙 一.引言 计算机网络是一个开放和自由的空间,但公开化的网络平台为非法入侵者提供了可乘之机,黑客和反黑客、破坏和反破坏的斗争愈演愈烈,不仅影响了网络稳定运行和用户的正常使用,造成重大经济损失,而且还可能威胁到国家安全。如何更有效地保护重要的信息数据、提高计算机网络的安全性已经成为影响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和人民生活的重大关键问题。本文通过深入分析网络安全面临的挑战及攻击的主要方式,从管理和技术两方面就加强计算机网络安全提出针对性建议。

二.正文 1.影响网络安全的主要因素[1] 计算机网络安全是指“为数据处理系统建立和采取的技术和管理的安全保护,保护计算机硬件、软件数据不因偶然和恶意的原因而遭到破坏、更改和泄漏”。计算机网络所面临的威胁是多方面的,既包括对网络中信息的威胁,也包括对网络中设备的威胁,但归结起来,主要有三点:一是人为的无意失误。如操作员安全配置不当造成系统存在安全漏洞,用户安全意识不强,口令选择不慎,将自己的帐号随意转借他人或与别人共享等都会给网络安全带来威胁。二是人为的恶意攻击。这也是目前计算机网络所面临的最大威胁,比如敌手的攻击和计算机犯罪都属于这种情况,此类攻击又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主动攻击,它以各种方式有选择地破坏信息的有效性和完整性;另一类是被动攻击,它是在不影响网络正常工作的情况下,进行截获、窃取、破译以获得重要机密信息。这两种攻击均可对计算机网络造成极大的危害,并导致机密数据的泄漏。三是网络软件的漏洞和“后门”。任何一款软件都或多或少存在漏洞,这些缺陷和漏洞恰恰就是黑客进行攻击的首选目标。绝大部分网络入侵事件都是因为安全措施不完善,没有及时补上系统漏洞造成的。此外,软件公司的编程人员为便于维护而设置的软件“后门”也是不容忽视的巨大威胁,一旦“后门”洞开,别人就能随意进入系统,后果不堪设想。

大学生网络游戏调查报告

大学生网络游戏调查报告 大学生网络游戏调查报告 1 选题背景及其意义 1.1 选题背景 近十到十五年来,电脑技术有着迅猛的发展,伴随着这种发展,电脑的功能也在逐渐的多元化,从最初的专用于计算的商用电脑逐渐发展到现在以多媒体功能为主的民用电脑。而随着电脑的多媒体功能逐渐增强,电脑业越来越被大众接受,逐渐走入到普通大众的家庭,并最终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多媒体计算机之所以能被大众接受,一方面是因为随着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的价格不断降低;另一方面就是因为其娱乐元素的不断增强。今年来,游戏作为多媒体计算机娱乐元素的重要一方面也迅速发展起来,越来越受到年轻人的喜爱。而随着网络的发展,网络与游戏的结合,即网络游戏应运而生。 1.2 选题意义 由于网络游戏既具备游戏的娱乐性,又具备网络的可以交流互动的特点,所以近十年来,中国的网游事业一直是欣欣向荣。由最初的《传奇》、《魔力宝贝》到现在风靡全球的《魔兽世界》,中国的网游市场成长迅速,网游的影响也一步步扩大。 2 文献综述 网络游戏已成为当代大学生一种常见的消遣方式。其具有的娱乐性强、运行方便、消费相对低等特点更是使网络游戏在大学里风靡。

很多人认为网络游戏的诞生丰富了学生们的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让学生们的生活的品质更高,生活更快乐。也有一部分人认为,大学生过多的沉迷于网络游戏中会使其学习退步、伤害眼睛、增加花销等。对于网游这个让人又爱又恨的新兴消遣方式,大家的观点各不相同,于是,我就大学生对于网络游戏的’观点和看法进行了问卷调查,从大学生进行网络游戏的频率、对于网络游戏的喜好、用于网络游戏的花销和对于网络游戏利弊的观点几方面进行调研,进一步理解大学生对于进行网络游戏的喜好、习惯和观念。 3 研究问题 1.了解当代大学生进行网络游戏的频率。 2.了解当代大学生感兴趣的网络游戏类型。 3.了解当代大学生进行网络游戏的动机。 4.了解当代大学生对于网络游戏危害的认识。 5.了解当代大学生每月用于网络游戏的花费支出情况。 4 抽样方案 4.1 研究总体 本次问卷调查的主要调查对象为在校大学生,主要调查范围集中在学校的食堂,宿舍和校园内。在这次调研中,我总共回收了64份有效答卷,其中男生答卷34份,女生答卷30份。全部64份答卷均是通过网络平台进行。 4.2 抽样方法 本次调查主要采用两种方式:问卷法和访谈法。

文献综述-智能小区局域网方案设计

毕业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课题名称:智能小区局域网方案设计 学院:机电工程学院 专业:电子信息工程 年级: 指导教师: 学生姓名: 学号:_ 起迄日期:_ 2009年11月20日

智能住宅小区概述智能建筑:它综合计算机、信息通信等方面的先进技术,使建筑物内的电力、空调、照明、防灾、防盗、运输设备等协调工作,实现建筑物自动化(Building Automation)、通信自动化(Communication Automation)和办公室自动化(Office Automation)。这三种自动化结合起来的建筑,就是智能建筑。智能小区是在智能建筑的基本含义中扩展出来的,它通过对小区建筑群四个基本要素(结构、系统、服务、管理以及他们之间的内在关联)的优化考虑,提供一个投资合理,又拥有高效率。 国际智能住宅的概况 80年代初,随着大量采用电子技术的家用电器涌入住宅,人们开始称之为住宅电子化川;80年代中期,将家用电器、通信设备与安保防灾设备各自独立的功能综合为一体后,形成了住宅自动化概念.90年代初,由于通信与信息技术的发展,出现了对住宅中各种通信、家电、安保设备通过总线技术进行监视、控制与管理的商用系统,这在美国称为“智慧屋”,在欧洲称为“时髦屋”。日本建设省在推进智能小区概念时,以住宅的总线技术为契机,提出了家庭总线系统概念(Home Bus System),邮政省与通产省于1986年组织日本电子机械工业协会与电波技术协会共同组建HBS标准委员会、并于1988年9月制定了HBS标准。1988年初又在通产省、邮政省和建设省三个部的支持下成立了日本住宅信息化推进协会,并提出对住宅区内所有住宅的信息管理采用超级家庭总线技术。 1990年左右,日本在幕张建立了一个高水平示范性的智能住宅小区。美国、新加坡也都建有基于EIA在1988年制定的智能化住宅系统及其通信标准——家庭总线的智能化住宅。前,欧美及日本一些发达国家,在推进智能住宅的智能化系统标准化的同时,注重“以人为本”、“节能为重”和“环境优先”等原则;并由功能出发,对住宅智能化以“舒适、安全、方便”为目标,对物业管理以“高效、周到、系统”为目标。 国内智能住宅小区的状况 1、基本建设情况 我国是从八十年代末期引入了智能住宅小区的概念。国内第一个建成的智能住宅小区是江苏无锡鑫湖泰德新城,它在实现了.住宅园林化的同时,还实现了住宅智能化。深圳首家智能住宅小区是中央花园,中央花园除电脑和数据通信端口与世界联网外,住户还可享受金融股票即时交易、网上购物、电子银行服务、远程教学及医疗系统等服务。但是早期的智能住宅小区无论是从层次还是从技术含量来看,都比较初级[1]。这种情况近年来有所改善。深圳市的“梅林一村”住宅小区采用“以智能住宅为基本单位、智能物业管理中心为中心节点、有线电视宽带网为数据传输媒介“的智能住宅小区系统模式,具有安全自动化、通信自动化和管理自动化等适合住户需要的功能。另外,还有邮电部试点开发的上海邮电二村智能住宅小区及及在成都由西南交大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开发的交大智能住宅小区。它们代表了几种不同的技术方式,可以说是现今中国实现小区智能化完整解决方案的典型模式。 2、国家政策 在九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朱铭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住宅建设将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2].这标志着在今后较长一段时期内,住宅建设在国民经济中将占有重要地位。同时建设部也提出了住宅建设的目标,即在保证量的基础上有步骤地提高质的档次,并颁布了《全国住宅小区智能化系统示范工程建设要点与技术导则》。各地政府建设主管部门和房地产

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的文献综述

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的文献综述

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的文献综述 摘要:互联网作为媒体,集数据开放性、知识密集性、信息全面性、查找方便性等多种优点于一身,成为大学生认知自然、开阔眼界、储备知识的重要平台。在充分享受网络便利的同时,网络也给大学生带来了各种影响,其中,既有积极健康向上的影响,也存在着各种不利的影响,使我们大学生面临较为严峻的挑战。本文对近年来网络及网络文化对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影响方面的主要研究成果以及研究状况进行总结,试对大学生在学习中对互联网依赖程度进行探析。 关键字:网络大学生学习影响 前言:互联网,即广域网、局域网及单机按照一定的通讯协议组成的国际计算机网络。互联网技术和现代通讯系统的高速发展、广泛运用和日益普及,使得信息传播在社会生活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高校育人环境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网络环境下个性化、虚拟化、协作化的自主学习行为,是一种全新的网络学习行为,是当代大学生学习行为的新形式。对大学生网络学习行为进行调查,了解大学生网络学习者的学习行为规

律,促进大学生网络学习能力的提高具有一定的意义。 正文: 一、研究背景 网络是一个无穷无尽的文化信息源,它具有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交流互动性强和影响范围广的显著特点。如何正确认识与使用互联网对大学生来讲是非常重要的。校园网给在校大学生通过网络获取各种有用信息提供了便利条件,利用网络学习已经成为在校大学生学习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在校大学生网络学习行为的调查研究》、《大学生网络学习情况调查研究》、《中国在校大学生网络行为分析》等文章中对中国大学生使用网络进行学习的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综合来说,得出的结果如下:综合起来看,网络对大学生思想关联的影响有积极的,更有消极的。这与大学生接收信息的特点有关。大学生在接收网络信息方面表现出以下特点:一是好奇心强。青年人喜爱感受新事物、新思想,并对此产生浓厚的兴趣,对一些标新立异的学说往往怀着好奇的心情去追

信息加密与网络安全综述文献(附有大量参考文献)

信息加密与网络安全综述 摘要 本文从信息加密问题开始,论述了密码学及其发展、现状和应用,分析了一些加密技术。之后对网络安全问题进行了全面的描述和探讨,分析了不同的网络安全问题。最后探讨了网络安全问题的防范。 关键词:密码学;公钥密码体制;主动攻击

目录 1.信息加密技术 (1) 1.1前言 (1) 1.2密码学的发展 (1) 1.2密码编码与密码分析 (2) 1.2.1密码学分类 (2) 1.2.2密码体制分类 (2) 1.2.2.1对称密码体制 (2) 1.2.2.2公钥密码体制 (2) 1.2.3 密码分析学 (3) 1.2.3.1强力攻击 (3) 1.2.3.2线性密码分析 (4) 1.2.3.3差分密码分析 (4) 1.3密码协议 (4) 1.3.1认证协议 (4) 1.3.1.1数据源认证 (4) 1.3.1.2实体认证 (4) 1.3.1.3密钥建立认证协议 (5) 1.3.2 协议面临的典型攻击 (5) 1.4密码学的发展 (5) 1.4.1标准化趋势 (5) 1.4.2公理化趋势 (5) 1.4.3面向社会的实用化趋 (5) 2. 网络安全问题 (6) 2.1计算机网络 (6) 2.2计算机网络安全 (6) 2.3 面临的威胁 (7) 2.3.1 计算机软件设计上存在的漏洞和缺陷 (7)

2.3.2外部攻击 (7) 2.4 网络安全技术 (8) 2.4.1操作系统安全 (8) 2.4.2 防火墙 (8) 2.4.3 反病毒技术 (8) 2.4.4 入侵检测技术 (8) 2.4.5 数据加密技术 (8) 2.4.6 容灾技术 (8) 2.5网络安全对策 (9) 2.5.1 漏洞和缺陷方面 (9) 2.5.2 外部攻击方面 (9) 2.6总结 (9) 参考文献 (10)

关于企业创新行为影响因素的文献综述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6a11489693.html, 关于企业创新行为影响因素的文献综述 作者:姚瑶 来源:《大经贸·创业圈》2020年第06期 【摘要】创新是国家经济发展的源泉,也是企业打造核心竞争力立足市场的保障。近年来,企业创新相关研究成为国内外学者关注的热点。本文通过梳理国内有关企业创新与财务相关的研究成果,从微观层面总结了现有文献。 【关键词】企业创新公司治理管理层特征公司特征 一、引言 创新是国家前进发展的动力,是我国打造现代化经济体系蓝图的基石。而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提高其创新水平既是国家实现自主创新的关键,也是其立足市场实现长远发展的重要保障。因此,如何提高企业创新能力,促进企业转向创新性强、附加值高的领域成为当前研究热点。学术界有关企业创新与财务相关影响因素的研究从宏观政治、经济环境,到企业内部治理机制,取得了众多研究成果。本文主要从微观层面出发,总结了公司治理、管理层特征、公司特征等因素对企业创新行为的影响。 二、企业创新行为影响因素文献综述 (一)公司治理与企业创新 1.激励机制 如何有效地激励和约束管理者,提高员工的工作热情,激发其创造性,留住人才,促进企业创新从而提升企业绩效,一直以来都是学术界和业界研究探讨的热点。 田轩等(2018)研究发现,股权激励计划可以显著提高企业的创新投入产出水平,在区分股票期权和限制性股票两种激励模式后发现,前者对企业创新的促进效应远高于后者。此外,在非国有企业、股价信息含量丰富的企业以及核心技术人员属于激励对象的企业中,股权激励计划能对企业的创新水平起到更为显著的促进作用。郭蕾等(2019)认为,对于非高管员工来说,激励模式对激励差距的作用并不明显,激励差距能正向作用于企业的创新产出。进一步研究发现,较长有效期和授权范围较大的股票期权以及授权范围较小的限制性股票更有利于企业创新。刘宝华等(2018)研究也证实了业绩型股权激励在整体上有助于企业创新水平的提高。具体来说,股权激励与企业创新活动的关系会受到其行权限制特征影响:行权时间限制能促进企业创新水平的提高,但行权业绩考核会对企业创新产生负面影响。朱德胜(2019)则基于环

网络爬虫知识

网络爬虫 1.工作原理 网络爬虫是一个自动提取网页的程序,它为搜索引擎从万维网上下载网页,是搜索引擎的重要组成。传统爬虫从一个或若干初始网页的URL开始,获得初始网页上的URL,在抓取网页的过程中,不断从当前页面上抽取新的URL放入队列,直到满足系统的一定停止条件。聚焦爬虫的工作流程较为复杂,需要根据一定的网页分析算法过滤与主题无关的链接,保留有用的链接并将其放入等待抓取的URL队列。然后,它将根据一定的搜索策略从队列中选择下一步要抓取的网页URL,并重复上述过程,直到达到系统的某一条件时停止。另外,所有被爬虫抓取的网页将会被系统存贮,进行一定的分析、过滤,并建立索引,以便之后的查询和检索;对于聚焦爬虫来说,这一过程所得到的分析结果还可能对以后的抓取过程给出反馈和指导。基本步骤: 1)人工给定一个URL作为入口,从这里开始爬取。 2)用运行队列和完成队列来保存不同状态的链接。 3)线程从运行队列读取队首URL,如果存在,则继续执行,反之则停止爬取。 4)每处理完一个URL,将其放入完成队列,防止重复访问。 5)每次抓取网页之后分析其中的URL(URL是字符串形式,功能类似指针),将经过过滤的合法链接写入运行队列,等待提取。 6)重复步骤 3)、4)、5) 2.关键技术 1.对抓取目标的描述或定义 2.对网页或数据的分析与过滤 3.对URL的搜索策略

3.网页搜索策略 1.广度优先 广度优先搜索策略是指在抓取过程中,在完成当前层次的搜索后,才进行下一层次的搜索。该算法的设计和实现相对简单。在目前为覆盖尽可能多的网页,一般使用广度优先搜索方法。也有很多研究将广度优先搜索策略应用于聚焦爬虫中。其基本思想是认为与初始URL 在一定链接距离内的网页具有主题相关性的概率很大。另外一种方法是将广度优先搜索与网页过滤技术结合使用,先用广度优先策略抓取网页,再将其中无关的网页过滤掉。这些方法的缺点在于,随着抓取网页的增多,大量的无关网页将被下载并过滤,算法的效率将变低。 2.深度优先 即从起始网页开始,选择一个URL,进入,分析这个网页中的URL,选择一个再进入。如此一个链接一个链接地深入追踪下去,处理完一条路线之后再处理下一条路线。该算法在设置抓取深度时很容易导致爬虫的陷入(trapped)问题,同时每深入一层,网页价值和PageRank都会相应地有所下降。这暗示了重要网页通常距离种子较近,而过度深入抓取到的网页却价值很低,所以目前常见的是广度优先和最佳优先方法,很少使用深度优先策略。 3.最佳优先 最佳优先搜索策略按照一定的网页分析算法,预测候选URL与目标网页的相似度,或与主题的相关性,并选取评价最好的一个或几个URL进行抓取。它只访问经过网页分析算法预测为“有用”的网页。存在的一个问题是,在爬虫抓取路径上的很多相关网页可能被忽略,因为最佳优先策略是一种局部最优搜索算法。因此需要将最佳优先结合具体的应用进行改进,以跳出局部最优点。将在第4节中结合网页分析算法作具体的讨论。研究表明,这样的闭环调整可以将无关网页数量降低30%~90%。 4.网页分析算法 1.网络拓扑 基于网页之间的链接,通过已知的网页或数据,来对与其有直接或间接链接关系的对象(可以是网页或网站等)作出评价的算法。又分为网页粒度、网站粒度和网页块粒度这三种。 a)网页粒度的分析算法

网络营销模式_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网络营销模式 作者:吴其双 玉林师范学院 二○一二年6月

关于网络营销模式的文献综述 内容摘要 随着电子信息技术日新月异以及互联网的出现与迅速普及,运用现代互联网技术进行市场营销已成为各行各业营销的重要方式,即网络营销模式。它在强化了传统市场营销理论的同时,也提出了一些不同于传统市场营销的新理论。网络营销已成为当前社会经济发展,促进市场推广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途径。本文主要是对国内外网络营销模式的现状进行研究。 关键词:网络营销营销模式文献综述 一、前言 信息网络化正以迅猛的势头成为本世纪的主旋律,企业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竞争生存空间,由传统市场延伸至网络空间市场,以网络为根本核心的网络营销正以惊人的速度发展,逐渐成为现代市场营销的重点。国内外大部分企业长期从事传统的市场营销,有着丰富的理论指导与实践经验,国内外企业面对日渐重要的网络市场,对网络营销模式日趋重视。网络营销时代的来临,一个虚拟的市场逐渐形成,传统的市场营销模式一定会随着网络的发展发生深刻的变化。因此进行网络营销的分析与研究是很有必要的,它为我们在网络条件下更好的把握商机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二、国外研究现状 吴晓萍在《网络营销》一书中写道:网络营销是以现代电子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应用与发展为基础,与市场的变革、竞争及营销观念的转变密切相关的一门新学科。网络营销相对于传统的市场营销而言,在许多方面都具有明显的优势,带来了一场营销观念的革命。20世纪90年代初,Internet的飞速发展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互联网应用热潮,世界各大公司纷纷利用互联网提供信息服务和拓展业务范围,并且按照互联网的特点积极改组企业内部结构和探索新的营销管理方法,网络营销由此诞生。它的出现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有其特定的技术基础、观念基础和现实基础。具体分析其产生的根源,可以更好地理解网络营销的本质。

关于腐女文化相关文献研究的文献综述

随着改革开放之后,外国文化的大肆输入,尤其是日本动漫文化的传播,逐渐在,后掀起一场动漫风,直到现在,日本动漫的影响力也是巨大的。近年来,再加之随着大众传播媒介的盛行,互联网地迅猛发展,外来文化地广泛传播,女性自身地位的崛起,在此中,腐文化也悄无声息的随着大流进入人们的视野。作为腐文化最先孕育的地方,也出现了逐渐出现了以某两个动漫人物组成的同性“”(以下简称“”),即将自己喜欢的同性别任务进行情侣关系组合的代名词。随着这个词的出现,也代表着腐女群体的正式成形。之后随着娱乐产业的高速发展,腐女群体也逐渐在娱乐圈的粉丝群体中日益成形,并成“病毒式”的传播速度在娱乐圈传播。 腐女作为现代社会发展下,新型的文化人群,以其独有的理念与思想使得成为近年来各界学者的热点研究对象。作为一个数量日益庞大,正在被深入挖掘与分析的新世纪后出现在的群体,存在着巨大的研究价值。并且随着大众媒介的介入,腐女群体所形成的文化在娱乐圈的粉丝群中逐渐成为主导地位的文化,可以说左右着粉丝这个群体的文化动向,再加之从研究群体的数量上看,粉丝群体本省久是个不可忽视的具有庞大数量的聚合群体。但从已查阅相关研究来看,这个领域还属于新型研究范畴,需要进一步的结合各类相关研究报告及文献进行深入展开分析,并且对此次文化的研究有利于大众更好的了解这个群体文化,及其“病毒式”传播的根本原因,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与意义。 根据我所研究的范围,以“腐女文化”为关键词进行文献的大量搜集,其内容也是围绕着“腐女”“粉丝经济”“文化传播”这三方面。最终整理与我研究方向大致相同并对我的研究有极大帮助的二十二篇论文(二十一篇中文期刊文献与一篇外文文献)。以此可以大致了解到国内外对腐女文化的研究都处于正热阶段,都对这类文化现象抱有极大的兴趣。尤其是我国当下腐女文化盛行,大家对其的关注度日益提高,也有了相对程度的了解与探索,但大多停留在传播介质的研究之上。相较之下,因为国外性文化与同性文化的开放,对腐女文化的研究更倾向于与同性恋文化相结合研究的方向。随着我对这二十二篇文献的深入解读,我将其各自的研究中心及所的成果进行提炼,并根据类别将之进行分类,也大致获得了其领域的研究成果。以下,便是对这二十二篇文献的内容与观点地提炼(文献排名不分先后): 第一类,主要从大文化的方向,通过多个角度对腐女文化这一亚文化进行研究,即女性权利崛起,女性主义地发展,着重腐女这一群体,其中也包括同性恋文化的讨论。《再见“美丰仪”与“腐女文化”的逆袭》,其主要内容是表达了腐女文化是一场静悄悄发生的性别革命,也是男权文化下的审美文化的逆袭。这背后是“女性向”文化的力量做支撑,特别是“腐女文化”的力量——自从新世纪前后网络空间开辟以来,“女性向”文化暗自生长,终于在消费主义护佑下破壁而出,向“主流文化”领地挺进。

网络游戏植入式广告研究【文献综述】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市场营销 网络游戏植入式广告研究 (一)国外对这一课题的研究 在对网络游戏植入式广告的直接研究方面,由于网络游戏兴起时间不长,只有M.R.Nelson在2002年的《电脑/电子游戏中植入式广告唤起品牌的回忆度》中提出,通常而言,消费者对植入式广告持肯定态度。他认为,消费者在短期内的品牌回忆度比长期内的品牌回忆度高;而当被植入产品是游戏中的主要道具,或该产品是本地品牌、新品牌的时候,植入式广告更容易唤起消费者对品牌的回忆。在这篇文章中,作者着重研究的是消费者对于这一广告形式的态度,但并没有明确提出“网络游戏植入式广告”这一称谓,也没有对其进行系统的理论梳理,因此,这方面的研究空间还是很大的。在相关研究方面,由于电影电视的植入式广告在国外兴起己有时日,因此相关著述相对较多,主要分为以下两个方面: 1.对影视植入式广告基础理论的研究方面 J.A.Karrh在1998年研究《各种媒介中植入式广告对受众的影响》中提出植入式广告的意义转移模式。尽管Karrh的研究并没有针对网络游戏植入式广告,但是这一模式揭示了网络游戏植入式广告的内在作用机制,也就是网络游戏植入式广告是如何影响消费者的。同年,C.A.Russell发表了《从学习理论、行为理论建立电影/电视中植入式广告的基本理论框架》。Russell在这边文章中建构了影视植入式广告的研究框架,从而为后续的效果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这也成为本文对网络游戏植入式广告进行理论探索和研究的主要参考之一。 因此,我们可以发现,国外在植入式广告基础理论方面研究比较少,仅有两位学者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而且从这两篇文章的实证和理论研究各自所占的篇幅来看,研究的重点仍然偏向实证。 2.对影视植入式广告效果的研究方面 国外学者对植入式广告研究的重心是效果研究,数量极其可观。比较有影响力的学者有M.R.Nelson、J.A.Karrh、C.A.Russell等。他们从植入形式、消费者、广

企业研发人员激励文献综述

我国企业研发人员的激励模式研究 国内外研究现状 1.研发人员的涵义和特征 国外对知识型员工(knowledge worker)的研究始于著名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他在1959年的著作《明天的里程碑》里将知识型员工定义为“掌握、运用符号和概念,利用知识或信息工作的人”。在当时,它是指经理或执行经理一类的知识工作者。Lori L Silverman在其著作中指出创新型人才是指拥有深厚的技术知识,具有创造性和丰富的想象力,能提出原创性概念或产生新思想,寻求突破并解决问题的那一类人才,是创新队伍中的一种特殊人才,也是企业中的核心人才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本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国内学者对属于人力资本典型代表的研发人员的认识越来越成熟。 孙理军、聂鸣指出研发人员是企业中利用知识进行创新活动的员工,是企业技术变革的主体,他们是企业的核心员工,是企业最活跃的核心资源,是创新的源泉和发展的动力,研究开发人员的状况反映了企业创新的综合能力,研究开发人员的数量、素质、研发活动的组织以及相应的激励机制是一个企业研究开发规模、力量的具体体现,是企业进行创新活动的决定性因素[2]。李洪伟、高化文(2006)指出研发人员是那些拥有专门技术、掌握核心业务、控制关键资源、对企业产生深远影响的员工。他们一般具有以下几个特征:创造、发展企业的核心技术,建立和推动企业的技术和管理升级,扩大企业的市场占有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务实、忠诚、积极和有牺牲精神[3]。蒲湘平、周琴(2004)提出研发人员的本质特征是他们拥有企业发展所需要的技术创新知识和创新精神,这种技术创新知识和创新精神与企业的其它资源相结合,能够转化为具有市场价值的产品和服务,为企业带来利润和市场,除了这一本质特征,研发人员和其他员工相比,还具有以下五个特征:人力资本特征、团队工作特征、委托代理特征、工作自主特征以及需求个性化和多元化的特征[4]。余莉(2009)对研发人员的特征又做了进一步的补充,指出研发人员的主导特征还包括:学习愿望强烈、富有创造精神,职业忠诚高于企业忠诚,渴望被尊重和认可,成就意识强[5]。郭瑛(2008)基于心理契约理论的支持,提出了研发人员的三个主要特征:追求职业生涯发展,在企业内部和外部的发展;对脑力和体力要求高,工作强度大,并且以年轻人为主,业绩报酬是激励研发人员的重要因素;具有较高的创新精神和专业的知识与技能,忠诚于职业,希望有较好的工作环境[6]。 2.激励和激励机制的研究 自从有管理活动那天起,管理学家对激励问题的研究从来就没有停止过。20世纪前50年对激励的研究成果是通过经验得来的。 泰勒(1911)提出金钱是激励员工的最主要因素,只要给予高工资,就可以

网络爬虫开题报告doc

网络爬虫开题报告 篇一:毕设开题报告及开题报告分析 开题报告如何写 注意点 1.一、对指导教师下达的课题任务的学习与理解 这部分主要是阐述做本课题的重要意义 2.二、阅读文献资料进行调研的综述 这部分就是对课题相关的研究的综述落脚于本课题解决了那些关键问题 3.三、根据任务书的任务及文件调研结果,初步拟定执行实施的方案(含具体进度计划) 这部分重点写具体实现的技术路线方案的具体实施方法和步骤了,具体进度计划只是附在后面的东西不是重点南京邮电大学通达学院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文献[5] 基于信息数据分析的微博研究综述[J];研究微博信息数据的分析,在这类研究中,大多数以微博消息传播的三大构件---微博消息、用户、用户关系为研究对象。以微博消息传播和微博成员组织为主要研究内容,目的在于发祥微博中用户、消息传博、热点话题、用户关系网络等的规律。基于微博信息数据分析的研究近年来在国内外都取得了很多成果,掌握了微博中的大量特征。该文献从微博消息传播三大构件的角度,对当前基于信息数据分析的微博研究

进行系统梳理,提出微博信息传播三大构件的概念,归纳了此类研究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方法。 对于大多用户提出的与主题或领域相关的查询需求,传统的通用搜索引擎往往不能提供令人满意的结果网页。为了克服通用搜索引擎的以上不足,提出了面向主题的聚焦爬虫的研究。文献[6]综述了聚焦爬虫技术的研究。其中介绍并分析了聚焦爬虫中的关键技术:抓取目标定义与描述,网页分析算法和网页分析策略,并根据网络拓扑、网页数据内容、用户行为等方面将各种网页分析算法做了分类和比较。聚焦爬虫能够克服通用爬虫的不足之处。 文献[7]首先介绍了网络爬虫工作原理,传统网络爬虫的实现过程,并对网络爬虫中使用的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包括网页搜索策略、URL去重算法、网页分析技术、更新策略等。然后针对微博的特点和Ajax技术的实现方法,指出传统网络爬虫的不足,以及信息抓取的技术难点,深入分析了现有的基于Ajax的网络爬虫的最新技术——通过模拟浏览器行为,触发JavaScript事件(如click, onmouseover等),解析JavaScript脚本,动态更新网页DOM树,抽取网页中的有效信息。最后,详细论述了面向SNS网络爬虫系统的设计方案,整(转载自:https://www.360docs.net/doc/6a11489693.html, 小草范文网:网络爬虫开题报告)体构架,以及各功能模块的具体实现。面向微博的网络爬虫系统的实现是以新浪微博作为抓取的

网络工程专业文献综述

网络工程专业文献综述 【摘要】:网络工程专业是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通信等专业的基础上经过发展逐渐形成的专业。培养的人才具有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和外语综合能力;能系统地掌握计算机网和通信网技术领域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掌握各类网络系统的组网、规划、设计、评价的理论、方法与技术;获得计算机软硬件和网络与通信系统的设计、开发及应用方面良好的工程实践训练,应获得较大型网络工程开发的初步训练。 【关键词】:科学基础、基本理论、实践训练。 导言: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系统的不断完善、网络应用的不断扩大和深入,基于网络技术的信息产业将获得巨大的发展机遇,信息产业将成为国民经济重要的增长点。面对信息网络产业的这种发展机遇与挑战,需要大力开展网络工程的高等教育,进一步提升网络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培养一大批网络工程专业各类技术人才,以满足社会对网络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 1.网络工程专业的概念 网络工程专业是讲计算机科学基础理论、计算机软硬件系统及应用知识、网络工程的专业知识及应用知识。网络工程专业具有创新意识,具有本专业领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备一定的实践技能,并具有良好的外语应用能力的高级研究应用型专门人才。 2.网络工程专业的发展 2.1成立背景 网络工程专业是在20世纪90年代计算机网络技术及其应用得到迅猛发展的背景下提出的,从专业定名、培养目标专业课程设置都反映出是面向网络工程建设的专业。在教育界对此专业设置的定名和内涵有不同的意见:应当设置为技术内涵更广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还是限于网络工程建设的专业。目前,部分大学再不能更改专业名称的前提下,已经开始将该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为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以适应更广泛的需要[1]。 2.2发展现状 2.2.1取得的成绩 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网络工程专业教学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也培养了一大批社会急需的网络技术人才,为信息产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规模上,网络工程专业的教育已经实现了跨越,从原来的一个专业方向发展成为全国性的大专业,为各行业培养了一大批网络工程专业技术人才。 2.2.2应用领域日渐广泛 网络工程出现之初,是为了满足计算机在通信等领域的应用,但是在今天,网络工程的应用范围已经有了很大的扩张。由于互联网的不断发展,生活中的很多工作都开始由网络来完成,方便了人们的生活的同时也为计算机和互联网提出了新的要求,这样一来,网络工程就必须通过技术的更新来实现应用领域的拓宽。 2.3存在的问题 与计算机等专业的课程体系及能力培养区分度较小,网络工程专业的培养模式、办学特色不明显。网络工程专业是一个涉及面广,分支众多的学科体系,其中光是专业基础和知识就涉及计算机基础理论、通信原理和网络原理等各个方面。起初,大多数院校的网络工程专业都是简单采用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软件工程等专业完全相同或相近课程设置,课程内容完全相同。如何确定专业能力需求和知识体系,制定合理的课程体系

媒介素养文献综述范文(1)

中国大陆和中国台湾综艺节目对比研究 文献综述 (专业姓名学号) 摘要:文章主要以国内媒介素养研究状况为本体对象,试图厘清媒介素养由欧洲引入中国的历史脉络,媒介素养概念本土化的过程与成果,媒介素养研究内容的发展过程,媒介素养研究意义的探讨源流,国内媒介素养的五大研究主体的状况以及媒介素养研究的个案新趋向。通过文章初步认清中国媒介素养研究所处的地位与方位,以期为进一步的研究作一简单的回顾性综述。 关键词:媒介素养媒介素养教育大众传媒大学生传媒人农民公民 引言 媒介环境的不断解构与重组,使得21世纪的新媒体环境所成为了一个引导并决定着人们生活与思想观念的拟态环境。面对媒介声势浩大的舆论进攻,作为一个现代人,以何种方式、何种心态与何种角色接触、面对与探讨媒介所传达的信息并理性地厘清媒介现实与客观现实的区别,已经成为了一种适应现代社会的全新素质,即媒介素养。媒介素养是指人们对各种媒介信息的解读和批判能力以及使用媒介信息为个人生活、社会发展所用的能力。它与科学素养、人文素养一样式现代公民所应该具备的一种基本人文素质。当代中国媒介素养的研究主体可以大体分为五类,即媒介从业人员、大学生、青少年、公民以及农民。不同的研究主体体现出不同的媒介素养要求,在学术研究领域也呈现出不同的话语构建型态。另外,一些针对事件本体的媒介素养研究成果也不断涌现,成为审视媒介素养的一类新的视角。 1.媒介素养概念与内涵 媒介素养(media literacy)是一个舶来词。而从中国语境来看,素质一词最早出现于古代汉语《尔雅·释鸟》一文:“伊洛而南,素质,五彩皆备,曰翠。”现代汉语所用素质一词,实际上来自于日语的“素质”(soshitsu),而日语的“素质”,则是意译了德语的Aulage 一词,原意指人的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上的先天特点。素质,注重人的本性,素养是素质的同义词,不过素养一词更强调养成和培育,强调通过学习以后达到的知识积累、认识水平以及实践活动。[1]

开题报告---网络游戏企业盈利模式研究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开题报告 题目网络游戏企业盈利模式研究 一、论文选题的背景、意义 (一)背景 2008年发布的中国网络游戏市场调查报告数据显示,2008年中国网络游戏行业的用户已经达到了8200万,比2007年增长了34.3%,预计在2011年中国网络游戏行业的用户的数量将超过创纪录的1.75亿,与用户数量的几何增长相同,中国网络游戏的市场规模在2008年达到了183亿并且将在2011年快速增长到356亿,同时网络游戏行业的相关产业也将迎来巨大的发展机会。中国的网络游戏市场已经成为国际上公认的最具有发展潜力的网络游戏市场,中国的网络游戏公司也逐渐成长起来,目前形成了数家规模较大的网络游戏企业,比如盛大、九城、巨人集团等已经为大家所熟知。然而如找到一个高效且可持续发展的盈利模式已经成为困扰企业进一步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盈利模式是指企业在市场竞争中逐步形成的企业特有的赖以盈利的商务结构及其对应的业务结构,简单的说盈利模式就是企业赚钱的渠道,通过怎样的模式和渠道来赚钱盈利模式可分为自发的盈利模式和自觉的盈利模式,一般在市场竞争的初期和企业成长的不成熟阶段,企业所采取的盈利模式多为自发,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和企业的不断成熟,企业开始研究自觉的盈利模式。而如何挖掘当前市场中新的盈利点构建一个适合自身发展的盈利模式提高企业盈利水平正是当前国内各大网络游戏企业所急需的。 (二)意义 作为一家企业获取利润是其最终目标,因此盈利模式的构建是企业财务工作中十分重要的一项内容。面对如此巨大的发展机遇与市场,中国的网络游戏企业把握好企业的方向,找到一个高效适合的盈利模式,将大大提高网络游戏企业的盈利水平也对企业以后的发展壮大奠定基础,为中国的网络游戏企业走出国门,走向国际,成长成一个国际性的网络游戏公司做好准备,与此同时促进网络游戏行业的良性健康运作和可持续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