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崧舟老师百家讲坛《爱上语文》讲稿

王崧舟老师百家讲坛《爱上语文》讲稿
王崧舟老师百家讲坛《爱上语文》讲稿

——语文中的文化味

王崧舟一、语文的重要性

对中小学生来说,语文是所有学科的基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

对一般成年人来说,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离开语文很有可能寸步难行

对民族来说,语文是文化最重要的载体

对中国人来说,语文就是我们的母语精神家园

我们应该要重视语文。

最中国最有文化最后魅力的就是中国古典诗词,语文中最璀璨的明珠

二、带上这些思考

中国古典诗词该怎么读我们该怎么重新解读被误读的古诗词呢为何读诗索然无味我们带着什么目的读古诗词呢如何学让更多的人爱上语文呢

三、从误读《泊船瓜洲》说起

学语文,第一要紧的就是要建立正确的观念,学语文就是学文化,学古典诗词更是学中国文化。中国古典诗词传承了非常丰富的中国文化,对其要有敬畏之心,不然闹笑话。

思考:这首诗的审美情感到哪里去了文化意蕴到哪里去了

四、再看一首诗《江雪》

教师逆向追问:天这么冷,学那么大,渔翁真的在钓鱼吗

触及了诗歌的内涵与文化底蕴,教师介绍柳宗元的生平事迹、政治状况,知人论世,以意逆志。如此孩子们触到了诗言“志”。

学好语文,习得文化

五、再读《泊船瓜洲》——明月文化

严羽: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

诗应该形象地读,感性地读,充满想象力地读。诗的逻辑不是知识的逻辑,而是情感的逻辑。

明月文化:

明月不仅是自然的明月,也是心灵的明月

明月不仅是天上的明月,也是人间的明月

明月寄托中华民族许多特殊的情感,思乡、怀人

举例:

曹丕《杂诗》仰看明月光绵绵思故乡

曹植《七哀诗》明月照高楼明月被拟人化了,离人的知己,思念亲人

南北朝谢庄《月赋》明月成了两人之间交流感情的中介,传递相思

李白《静夜思》望月思乡

杜甫《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这里的月亮浸润包含着对故乡的无限思念

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悼念妻子,明月夜,短松冈。

——诗歌中的人与情

王崧舟一、从《枫桥夜泊》切入

唐代诗人张继《枫桥夜泊》密集的意象,集中在“愁”字上。

江枫怎么解边界和底线是什么“以诗解诗”才能解出诗的内涵与意境。第一个诗指的是诗性诗味。

诗人往往借助意象抒发情感,枫树这个意象就是为了抒发作者的愁绪。

古典诗词中的意象:明月夕阳大雁芳草枫树

有不少诗人写枫树、枫林:

白居易《琵琶行》: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杜甫《秋兴八首》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以上意象都与愁绪、忧心有关

二、钟声意象

《枫桥夜泊》这首诗中更独特更有价值的意象是夜半钟声

解读在时间长河里,《枫桥夜泊》它所传递的是什么

陈小奇《涛声依旧》:流连的钟声,还在敲打我的无眠

王士帧《夜雨题寒山寺》:十年旧约江南梦,独听寒山半夜钟

高启《泊枫桥》:几度经过忆张继,月落乌啼又钟声

陆游《宿枫桥》:七年不到枫桥寺,客枕依然半夜钟

为什么一代又一代的诗人都在写钟声且都在夜半时候

三、知音文化——高山流水

知音文化的源头在《伯牙绝弦》这个故事里。

五岳中泰山为至尊

长江和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古诗十九首.西北有高楼》: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

陶渊明《咏士其一》:知音苟不存,已矣何所悲

鲍照《约下登楼连句》:嗽玉延幽性,攀桂藉知音

李白《赠从弟宣州长史昭》:知音不易得,抚剑增感慨

欧阳修《玉楼春》:未知何处有知音,常为此情留此恨

王冕《客边其二》:知音无处问,冷落七弦琴

时间的长河里,可见知音难觅

知音文化是追求高贵的精神生活的表现

四、总结

张继的钟声,伯牙的琴声,都在互换文化意义、精神意义上的知音。而从根本上讲,要成为别人的知音,您首先得成为自己生命的知音。

——读诗中的“厚”与“薄”

王崧舟品读诗词纳兰性德《长相思》的方法

先把《长相思》读厚

再把《长相思》读薄

最后把《长相思》读活

一、如何读厚读厚是基础

1.解读角度:可总体着眼,名句着手;可情感入手,层层递进。

2.阅读资料,了解纳兰性德究竟是个怎样的人“天才”“学霸”“专家”“情种”“大咖”

3.读诗人的作品

继续读《纳兰词》,书中《如梦令》《菩萨蛮》

4.读相关诗人的作品

(1)别的诗人是如何写故园

慈母手中线——孟郊《游子吟》

何当共剪西窗烛——李商隐《夜雨寄北》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辛弃疾《清平乐.村居》

每人心中故园柔软的画面与记忆是不一样的

(2)不同诗人写乡心又是如何的呢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思归若汾水,无日不悠悠——李白《太原早秋》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

二、如何读薄读薄是关键

题目读成一个字:思

这首词读薄,上片读成一个字“身”,下片是“心”

上下片联系起来,发现“身”与“心”独特的审美张力:

“身”离故园越来越远,而“心”系故园越来越紧

“身”的行进可以停顿,而“心”的思念无法停止

“身”的轨迹不断变化,而“心”的指向始终不变

如此发现他的身心分离分裂悖论,于是可联系纳兰性德的生平,他的一生也是如此

三、如何读活读活是最重要的,把自己放进去

“只见他老人家端坐在黑板前,一遍又一遍地将名篇诵读。‘对潇潇暮雨洒江天,对潇潇暮雨洒江天,对潇潇暮雨洒江天……’这抑扬顿挫的吟诵声,把我们渐渐地静静地带入了美妙的诗境;然后……”——何永康

“(唐先生说)‘柳永啊,他想啊,想啊,想啊……’想什么呢唐老未做一字解释,只让我们全班同学由着性子自己去想象,去补充……”——何永康

——字词背后的味道

王崧舟

一、解读苏轼《题西林壁》

1.游庐山,写庐山,一般人会写庐山的景色景观,可写庐山的水,庐山的水最为有名的诗瀑布,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

可写庐山的峰,如李白的《登庐山五老峰》:

庐山东南五老峰,晴天削出金芙蓉。

九江秀色可揽结,吾将此地巢云松。

也可写庐山云雾。

2.而苏轼到底写的是什么呢写的诗人心灵的觉悟。一二两句也不是写山,是一种以境显理的写法。三四两句直接点出理。

写诗要写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

3.创作背景是什么

因缘具足,诗能诞生。具备了哪些因缘呢

(1)庐山——对境起心

(2)特殊的经历:乌台诗案贬官,途径九江,为庐山写了九首诗——困惑、迷茫、反思(3)特殊的政治:王安石变法

(4).西林寺——千年古刹

苏轼通儒释道三家,有很深的儒学修养,有很深的禅定功夫,有佛学境界,如《观潮》: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

到得还来别无事,庐山烟雨浙江潮。

不是观潮,其实是关心。

(5)苏轼这个人

性格特征,不见风使舵,不阿谀奉承,用他的诗《游庐山次韵章传道》来说:

尘容已似服辕驹,野性犹同纵壑鱼。

野性是超脱、超越,从而获得心灵的超拔,追求人生的自在与解脱

二、解读陆游《游山西村》

人们对他的刻板印象是:慷慨悲愤忧国忧民,而这首诗写的诗浓浓的,狂欢的乡情。

诗不能太雅,最好是以俗写俗,以朴写朴。以戏剧的方式写律诗。

三、两首诗放在一起

苏轼《题西林壁》着眼理趣,意在阐发一种生命的哲理;禅意入墨,耐人寻味;处处写理,以境显理。

陆游《游山西村》着眼情趣,意在抒发的诗一种真挚的乡情;戏剧入笔,质朴亲切;处处写情,景中寓情。

爱上语文(五)

——文化意象的魅力

王崧舟一、《秋天》一文的意象

部编版一年级《秋天》,先写景,最后抒情。文中的文化意象与文化趣味特别明显,他们是情感现象、心灵意象。

在语感锐敏的人的心里,“赤”不但只解作红色,“夜”不但只解作昼的反对吧。“田园”不但只解作种菜的地方,“春雨”不但只解作春天的雨吧。见了“新绿”二字,就会感到希望焕然的造化之工、少年的气概等等说不尽的情趣。见了“落叶”二字,就会感到无常、寂寥等等说不尽的诗味吧。——夏丏尊

文中“大雁”变成了文化与情感的“大雁”。

如范仲淹《渔家傲.秋思》,书写的诗思乡的情感色彩。

王实甫《西厢记》,渲染了离别的愁绪。

晏殊《清平乐.红笺小字》,鸿雁传书,大雁与书信联系一起。还有李清照《一剪梅》由古至今,大雁成了人们情感的寄托、精神的某种象征。文化是生活,意象是情感。

有一种鸽子叫信鸽吗大雁也能传书。创设情境,妈妈出差,在外地未归。你想对她说什么呢写信。请谁寄儿童是诗性的思维,童话的思维

学语文,学的是文化内涵与意蕴。

二、《饮湖上初晴后雨》意象:水

在中国文化中,水往往被承载思念、愁绪等情感,李清照写道“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同时,水还被象征时间的流逝,李煜写道“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然而,古人眼中,水还酝酿着力量,丰润着生命,苏轼“欲把西湖比西子”。

水和女性有一种天然的联系。女性是人类的母亲,水是万物的母亲,都是生命之源。哲学观念里,乾道为男,坤道为女,女性是阴柔、顺承的,水呢水者,阴也。女性和水有高度匹配性。

1.水与女性的相似性:

(1)形态相似。水的形态流线、曲线的,女性的身体也是

(2)质地相似。触觉绵柔,视觉绵绵不绝。女性多情,女性的思念是望穿秋水

(3)纯度相似。清白清丽清雅来形容女子

2.为何只想到了西子

(1)地域:西湖雨西子都属于古越国

(2)形态:他们都是沉鱼之美。

(3)气质:清丽美

(4)音韵:读起来好听

(5)西湖是现实的美,西子的美无人见过,给人无限想象

学语文,就是寻找诗意的精神家园。

三、水文化

中国古代四大民间故事与水文化也有很大的关联,《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牛郎织女》、《孟姜女哭长城》。

——言与意之间的转化

王崧舟语文应转化字句中的文化密码,使得学生获得情感体验。

一、李清照《声声慢》

有人评价这首词字字写愁层层写愁,却只漏一字

法国人克洛代尔也喜欢这首词,对这首词做了改写《绝望》,法国人有直抒胸臆的传统,中国人写词很少有直抒胸臆的写法。如写想你,诗人会这么写:

《卜算子》李之仪: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赋得自君之出矣》张九龄: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

《相思》王维: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一剪梅》唐寅:晓看天色暮看云,行也思君,坐也思君。

中国的古典诗词是意象的语言,不是词汇的语言;是情感的语言,不是逻辑的语言,用意象本身来说话。

余光中先生说:所谓意象,即是诗人内在之意诉之于外在之象,读者再根据这外在之象试图还原为诗人当初的内在之意。

从言到意,从意再回到言。需要找中介——意象,读诗或词需从言到象,再到意,诗人写诗词是从意到象再到言的过程。

二、林黛玉如何教香菱学诗香菱又是如何学的

香菱读书,见意象,见场景。

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三、读白话文是否也要如此转换呢当然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如何学“饱经风霜”这个词

教师引导:1.你的生活中有没有看到饱经风霜的脸2.我想请你们用自己的话来描述一下车夫的这张脸,但不可用饱经风霜这个词。3.我们都有两只眼,一只眼睛看到外貌,另一只眼睛通过眼睛透过外貌可以看出他的性格特点、社会地位等。你从车夫饱经风霜的脸看出了什么4.假如你在现场,你会怎么做5.鲁迅先生又是怎么对待车夫的呢

如此学,可变成学生的积极语汇,原因在于意象。

四、我们该如何转化意象

举例张志和《渔歌子》

1.赋型还原

2.切己还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

白鹭是否就是你曾经的旧相识呢

3.联想还原

白鹭曾出现在不同诗人的诗中。李白《白鹭》白鹭下秋水,孤飞如坠霜。心闲且未去,独立沙洲傍。写出了诗人心灵的孤独与心灵的自由

这种不就是张志和笔下的白鹭吗它也是自由的孤独和孤独的自由

4.象征还原:有诗人生命意味与追求

张志和仅仅是写白鹭吗白鹭为张志和,张志和就是白鹭。张志和凝望白鹭,忘了钓鱼、忘了时间、忘了一切。他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自由,突然有了一种顿悟,唯有自由才是那永恒的风景。

我们学好古典诗词,其实不是转化意象,真正转化的是自己内在的精神世界,如此,我们还原出来的意象才越来越有深度与魅力。

——含英咀华靠“推敲”

王崧舟推敲语文就是推敲思想。

读诗,无论平仄还是意境,都免不了推敲。学语文,推敲都是一个很重要的习惯。

一、《推敲》一文带给我们哪些启示

1.推敲是一种想要更好的超越。一种精益求精的态度

2.推敲是一种敢于否定自我的勇气。

3.推敲是一种心无旁骛的专注。

4.推敲是一种学而不厌的谦逊。

5.推敲是一种不断积淀的底蕴

6.推敲是一种唯真理是从的独立精神

7.推敲是一种

贾岛《题李凝幽居》: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二、关于“推”“敲”不同的人不同的见解

(一)韩愈,用“敲”更好些,理由:

1.有教养的表现,对朋友有种敬意。

2.更能衬托月夜的宁静。

3.念起来更响亮而绵长,更好地反衬

(二)关于对文字的念想不同,见解不同,个人经历与美学情趣的差异。

朱光潜《咬文嚼字》,觉得“推”字更好,理由有二:

1.属于僧人独来独往、自在无碍的境界

2.读起来更调和一些。

(三)“月下门”到底是谁的门

贾岛《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可见,贾岛喜欢拜访隐士,遇不见是常事。

贾岛生平,早年出家为僧,法名无本。传说他还俗与韩愈有关,韩愈劝说还俗。显然,那时的贾岛是僧人。

三、诗中的僧人一定是贾岛本人吗不一定

可能是:

贾岛《哭拍岩和尚》:自嫌双泪下,不是解空人。

贾岛《送无可上人》: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身。终有烟霞约,天台作近邻。

也可能不是:

僧可能是李凝,朋友间的净重;也可能不特定指某个具体的人。僧的文化形象是整个空寂的灵魂所在。门未必是李凝的幽居之门。

结论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推敲的过程。让我们发现专注之美、超越之美、思考之美、独立之美、自由之美,这就是语文的魅力所在。

——童趣诗里藏思辨

王崧舟以儿童为题材的诗歌,写的是童心童趣,一般被称为童趣诗。这类诗较少,影响力小。

一、教材里的童趣诗

1.高鼎《村居》: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季节:春天

忙:争先恐后、手舞足蹈、兴高采烈,写出欢乐

2.袁枚《所见》: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季节:夏天

3.叶绍翁《夜书所见》: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季节:秋天

诗人看到儿童挑促织,可能会想到家里的孩子,可能还会想到自己儿时在一灯独明之下挑促织。这样的所见汇聚了诗人悲秋之情

4.杨万里《稚子弄冰》: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铮。敲承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儿童玩冰多有趣!

儿童在,天真在,快乐在,幸福在。儿童就是希望、活力、生机,儿童就是春天。

清新活泼,字里行间渗透着纯粹与美好。

二、所有的儿童诗都表现童心童趣吗

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1.前两句写的是忙碌的景象,农忙时节。这样的场景有不少诗人也描述过:

白居易《观刈麦》: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翁卷《乡村四月》;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2.这首诗的基调不是天真可爱,而是通过儿童这个意象来体恤农民的辛苦

3.如何深入学习这类诗

这时的儿童本来应该干什么急走追黄蝶,挑促织,放纸鸢。此刻他们在实实在在地劳作,也傍桑阴学种瓜。

4.为什么写童孙烘托,他们来劳作,可见成年人忙碌到什么程度了。

钱理群先生说:对于文章的解读

真正的解读,应关注不是这一类一群一组,而是从这一个出发,具体作品出发,才能有具体的分析,如此才有价值

5.《四时田园杂兴》可分三类:写农民艰苦辛勤的生产劳作写农民安定闲适的生活景象写农民所受到的压迫与剥削

(1)如第一类:

其一:小妇连宵上绢机,大耆催税急於飞。今年幸甚蚕桑熟,留得黄丝织夏衣。

其二:新筑场泥镜面平,家家打稻趁霜晴。笑歌声里轻雷动,一夜连枷响到明。

再回头看: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这里有的就是忙碌和辛劳,为了生计,为了活着。

儿童的意象,是童趣诗中的灵魂所在感悟童趣诗中的内涵,我们必须正确理解儿童这个角色,在童趣诗中的作用。那么儿童意象有什么特点与老人、成人、隐士高人之间有什么联系三、儿童意象

1.贺知章《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有人说贺知章以乐写悲,儿童的笑问重重敲击贺知章的心灵深处,沧桑感油然而生。这首诗中,儿童仅仅只发挥这样的作用吗其实不然。

2.儿童意象的特点

(1)跟高人隐士向往的境界联系在一起

施肩吾《幼女词》:幼女才六岁,未知巧与拙。向夜在窗前,学人拜新月。

乞巧节两个传统,妇女比赛穿针与拜月。诗人为何写幼女诗人是一道士,幼女可是就是他自己,他希望自己能复归于儿童。

(2)跟老人联系在一起

王维《渭川田家》: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野老念牧童这是一种文化现象。人的一生有起点与终点,起点就在牧童这里,天真浪漫、无忧无虑。终点就在野老这里,历尽沧桑、日薄西山、垂垂老矣。两者放一起,就会形成一种张力,深深的撞击在诗人的心里,也在读者的心里。在人生的两点之间,诗人试图在寻求一种平衡:我垂垂老矣,但是我的心灵,是不是可以回到牧童,回到他的天真、烂漫,回到他的悠闲

(3)出现在跟成人的问答中

贾岛《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一问一答间,诗人的精神已经进入童子所启示的那个境界中去:至于隐者遇还是不遇已经不是重要的问题了。

贺知章《回乡偶书》一诗中,儿童意象的三个特点都出现了

人生如梦啊,我们终究不过是故乡的过客。世事无常,此心安处是吾乡。诗人尘封的心被儿童拯救了。对生命终极关切的向往,儿童意象可以说,才是这首诗的灵魂所在。需要我们思辨意识与能力,了解儿童诗更深邃的意义。

——语文学习的“三只眼”

王崧舟

一、三只眼

《论语》记载孔子与弟子的言行,这本书到底是文学、历史,还是哲学书呢难以说清、辨明。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此章讲的是孔子与颜回的夸赞。

1.文学性:这一章的文学性,体现在两方面:“贤哉”出现了两次。“回也”,出现了三次。一种语言的韵律之美,一种赋的写法;“人不堪其忧”对比与反衬,来突出颜回的贤

2.历史性:历史上颜回却有其人

3.哲学性:不改其乐

颜回乐的是什么呢安贫乐道。

文史哲不分家,中国语文的传统。学语文就应该睁开三只眼睛:文学的眼睛、历史的眼睛、哲学的眼睛,如此才能真正看清语文的本来面目。

二、岳飞《满江红》、林升《题临安邸》与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1.历史与文学之眼

“靖康耻”,是这三首古诗词的历史底色、情感底色

三首诗词特定的历史背景:

《满江红》:第一个节点,绍兴六年,岳家军因为粮草不济功亏一篑,秦桧被启用。第二个节点,被12道金牌要求班师回朝。第三个历史节点,绍兴十年,岳飞被剥夺所有军区军权,被赐死

情感基调,是由“怒发冲冠”四个词定位。“怒发冲冠”是倒装写法。

“三十”是一种文化理念,建功立业的意念。

“云和月”也是一种意象,可望不可即。

2. 哲学之眼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文字背后见人心

王崧舟历史长河中,有不少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诗词,承载诗人的人生态度、思想与格局。学语文就是学做人,该如何融入语文学习中

一、语文是什么

语文是炫目的先秦繁星,是皎洁的汉宫秋月;是珠落玉盘的琵琶,是高山流水的琴瑟;是推敲不定的月下门,是但求一字的数茎须;是庄子的逍遥云游,是孔子的颠肺流离。是威望的老骥之志,是诸葛的锦囊妙计;是君子好逑的《诗经》,是魂兮归来的《楚辞》;是执过扬鞭的《兵法》,是受之宫刑的《史记》;是李太白的杯中酒,是曹雪芹的梦中泪;是千古绝唱的诗词曲赋,是共垂青史的《四库全书》……——袁卫星

学习表达的情意理趣。

二、王冕《墨梅》

吾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1.读这首诗为了什么学做人的角度来重新解读,会发现许多从未发现的诗的内涵。

2.这首诗写了三种梅花:家中梅花画中的梅花心中的梅花

3.“清气”对应的事精神,是人。

三、怎么学古典诗词

当唤醒字词背后的人格心灵。

1.举例于谦《石灰吟》

句句写石灰,可句句却又不是写石灰,他要吟诵的人,独特的让人格

2.题画诗,也是吟物诗郑板桥《竹石》

画的、吟的都是竹石,但从做人的高度,可从三个不同层次解读:

(1)见竹石竹:竹子有四个特点,群居不倚;虚中而多节;可折而不可曲;凌寒暑而不逾其色.本诗写的事第三种特点

(2)移情于竹:竹子脱离了自然属性,而进入了人的形象

(3)人与竹化:竹子的背后是鲜活人格的闪现。咬定、立根

3.郑板桥把竹格活出来了,其风骨到底是什么呢

《藏头诗》:有钱难买竹一根,财多不得绿化盆。缺枝少叶没多笋,德少休要充斯文。

——语文学习的人生价值

王崧舟

一、学习语文的目的

1.旷世奇才苏轼

他的诗代表北宋的最高水平,是翘楚。最令人佩服的不是他的才华,而是他的生命境界。(1)他评

像苏东坡这样的人物,是人间不可无一难能有二的。——林语堂

(2)自评

苏轼这么评价自己《自题金山画像》: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修好自己的心,安顿好自己的灵魂

上可以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焰起按键天下,无一个不好人。

其一生是审美的人生,诗意的人生。

(3)如何透过其诗歌,看到其人格魅力,得到生命体验呢

《记承天寺夜游》: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xìng)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写一件事:找张怀民,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苏轼为什么记得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那个月色发现了天地大美。

◆月色入户的入当什么来讲

◆苏轼写月500多首

怀念弟弟苏辙:《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思念去世十年妻子: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送别自己的好友陈述古:《虞美人有美堂赠述古》夜阑风静欲归时,唯有一江明月碧琉璃缅怀历史英雄周瑜:《念奴娇赤壁怀古》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回忆曾经为官的杭州:《蝶恋花密州上元》灯火钱塘三五夜,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

月亮成了苏轼表达情感的载体。月亮是苏轼天上的知己,在人间,张怀民是他人间的知己◆写月,但不写月,而是写月色。他笔下的月色非常空灵、宁静,内心平静无杂质

◆写诗的背景:乌台诗案

假如是一般的人,心情如何但是再读这首词,在字里行间感受到苏轼的郁闷、不平、愤慨、消沉吗为什么让我们走进他的内心世界,与他进行心灵对话。如果你就是苏轼,你会说些什么

◆如何向苏轼学习内心的豁达

终身阅读者终身写作者,以爱为宗旨,以信仰为源泉,也成就了他的诗意人生

《定风波》: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语文学习的三重境界

王崧舟一、《人间词话》

王国维《人间词话》: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

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这段话立足成就大学问、大事业。三种境界是层层递进的关系。

1.第一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核心是立志

2.第二重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学会坚持,朝着目标不断攀登

3.第三重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成就大事业大学问的最高境界是豁然开朗恍然大悟

二、香菱学诗(《红楼梦》第四十八回)亦有三重境界

1.香菱为什么学诗

(1)立志的重要性

《论语》: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王阳明: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

(2)香菱的志向的四个特点

主动性持续性累积性高远性

(3)黛玉要香菱向这几位诗人学诗,起点高,受用无穷

王维杜甫李白

(4)香菱爱诗、学诗是为了成就自己的审美人生、诗意人生

2.香菱学诗的过程:坚持坚守

(1)特点:勤专韧

3.香菱最后一首关于月的诗让黛玉叹服

三、小结

三重境界的核心是超越。语文学习过程中,我们应该“目极大江流,高情更超越”。永无止境的超越中,让我们更真诚、更良善、更美好,这是爱上语文的最大理由。

【百家讲坛】两宋风云(全部讲稿)

【百家讲坛】两宋风云(全部讲稿) 两宋风云(一)徽宗即位(文稿) 金庸先生的《射雕英雄传》大家应该都看过,这本书里描写了两个主人公,一个叫郭靖,一个叫杨康,这个名字是全真派道长邱处机给起的。邱处机为什么给他们起这个名字呢?就是让他们不忘靖康之耻。南宋名将岳飞的《满江红》里有这么两句,“靖康耻,尤未雪,臣子恨,何时灭?” 那么这个靖康之耻是怎么回事?就是在公元1127年,宋钦宗继位的第二年,也就是靖康二年,北方女真族建立的金国,大军南下,灭掉了北宋。徽宗、钦宗两位皇帝做了俘虏,这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这个宋钦宗在位才两年啊,满打满算实际上一年零三个月,他为什么会遭受这种亡国丧家之痛,主要责任在他的父亲宋徽宗。 您如果对宋徽宗不了解、不熟悉都不要紧,《水浒传》大家都看过,那些梁山好汉的事迹,大家比较熟悉,这些梁山好汉,是被谁逼上梁山的?在梁山好汉李逵的嘴里,那个把国家弄得奸佞满朝,狼虎满街,坐在天子鸟位上的皇帝老儿,就是这位宋徽宗。关于这位宋徽宗啊,他的出生就有一段离奇的传说。“李后主亡国,最为可怜,宋徽宗其后身也。 宋神宗一日幸秘书省,见江南国主像,人物俨雅,再三叹讶。适后宫有娠者,梦李后主来谒,而生端王。说宋神宗皇帝,有一次去秘书省,看到南唐后主李煜的画像,这个画像文采风流,儒雅俊俏,神宗皇帝再三惊讶。而这个时候,他的后宫一位嫔妃怀孕,正好这个皇帝梦到了李后主来参谒他,后来这个嫔妃生下的孩子就是端王,也就是后来的宋徽宗。 所以人们就说,宋徽宗是南唐后主,李煜投胎转世,等到他被金人俘虏的时候,金人对他就像宋太祖对李后主一样。这个故事当然是个故事,是无法考证的,他就比较符合咱们中国人因果报应啊,一报还一报这种观念。你看李煜的南唐,是亡在宋太祖手里,所以李煜怎么报复宋朝呢?投胎为宋太祖子孙,把宋朝搞亡,是符合这种观念。 但是,这两个人确实是很有相似之处的。第一,两个人都是艺术天才,李煜是词人,宋徽宗是书画家,甭管是瘦金体书法,还是他的花鸟画,都是精工到极点。第二两个人都治国无方,欠缺的都是治国才能,不过李煜治的那个国地窄人稀,特别是在他父亲中主李璟的时候,跟后周打仗就已经损失惨重。宋徽宗可是接过一个富庶广大的王朝,北宋据现代学者测算,它的国民生产总值,占世界的80%,它的国民总收入是明朝的10倍,所以它是很有钱的一个王朝,富庶广大。 但是两个人都治国无方,把好端端的国家治了个乱七八糟。第三,两个人都是亡国之君。李煜的南唐亡于北宋,宋徽宗的北宋亡于金,最后两个人的下场,都非常凄惨,亡国皇帝令人生出无限同情。当然李煜更多的可能让人感觉可怜,明朝人说李后主亡国最为可怜,没有什么大错,就是祖宗造孽报在他的身上了。宋徽宗亡国,就是可恨,把祖宗留下一座花花世界,朗朗乾坤糟蹋成这样,非常可恨。 那这样一个人,他是怎么当上皇帝的呢? 第一个原因就是,他的皇兄哲宗死后无子。徽宗和哲宗,就是北宋的第七、第八代皇帝,是兄弟俩。他们的父亲,是北宋的第六代皇帝宋神宗。神宗一共有14个儿子,但是他14个儿子夭折了7个,老大到老五,老七,老八,老十,全夭折了,那么留下来的,这几个就是长成年的皇子,哲宗是老六,徽宗是第11子。 结果哲宗归天,没有儿子,无子怎么办呢?到底由5个弟弟里面谁承继大统,谁继大统,当时哲宗的母亲,

百家讲坛《李清照》第九集《夕阳岁月》

百家讲坛《李清照》第九集《夕阳岁月》画外音: 在上期节目当中,康震老师讲到:李清照遭遇再嫁婚变的情感打击后,再次又回到了孤身一人的世界,超越时空的孤独,情感生活的痛苦,和对国家民族的忧心,已将她推入深深的苦海,她像一叶孤舟,在风浪中无助地飘零,看着赵明成遗留下来的著作《金石录》,回顾她与丈夫赵明诚对金石文物事业的种种往事,已进入暮年的李清照今后的路该怎么走,“人生最叹老来悲”,在经历了国家的沦亡,民族的屈辱,个人的不幸之后,李清照还能创作出优美的词句吗?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康震为您继续讲述李清照一段悲伤的挽歌。系列节目《李清照》第九集《夕阳岁月》。 康震: 上一集我们讲《再嫁婚变》,说李清照经历了战乱之后,又经历了再嫁与离婚这样生活的波折,这对于已经进入中晚年的李清照来讲,是在个人生活上一个很大的打击,我们不禁想要问,对她这样一个孤独的、形单影只的这样一个女性来说,在经历了生活的一连串的打击之后,在经历了生活的不停歇的波折之后,她还能不能再写出优秀的文学作品来,她还能不能够再给我们展示出优秀的文学才华? 古人有一句话说得好: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赵翼《题元遗山诗》越是经历了波折,越是经历了苦难,诗人才越发能够写出振聋发聩、流传千古的名篇,为什么呢?因为正是在苦难的生活当中,他的情感的体验才更加深刻,他对于社会,对于人生的各种感悟才能更进一层,这反而能够使得他对于文学的创作,对于文学的作品更加富有激情。李清照也不例外,她虽然经历了很多的经历和磨难,但她的创作不但没有中断,陷入低潮,恰恰相反,在这一时期她创作出了很多脍炙人口的作品,甚至我们可以这样说,大家比较熟悉的那些优秀的作品,有很多恰恰就是在这一时期创作的,其实很有名的一首,就是她的《武陵春》,这首词写道: 风住尘香花已尽, 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 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 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 载不动许多愁。 这首词很能代表晚年时候李清照的心境。 “风住尘香花已尽”没有风,也没有花香,只有孤独的一个人在自己的屋子里。 "日晚倦梳头”这的日晚是说日头已经很晚了,也就是说已经都日上三竿了,已经都到了上午九、十点钟的时候了,她还是坐在梳妆台前面,没有打扮。为什么? “物是人非事事休” 眼前的一切都是那么地熟悉,但是熟悉的人却永远不可能再出现,她坐在梳妆台前,看着镜子里边的自己,想到在以前的时候,也许镜子里边这个时候应该映出的是两个人的笑脸,但永远只能有她一个人孤独地面对着自己的满面愁容,所以:“欲语泪先流” 。张张嘴好像想要说什么,还没有说出来,眼泪禁不住掉落下来,滴到自己的衣襟上。这跟她在年轻时候那种欢快的词风有很大的不同,但是从艺术的处理来讲又是多么地相似,她并没有说自己多么地忧伤,并没有说自己多么地愁苦,但是那种忧伤,那种愁苦全部通过词给我们展现出来了,那种情绪完全地展现出来,感染着我们每一个读者。李清照还是很坚

百家讲坛讲稿

百家讲坛讲稿 让学生在美术中焕发生命活力 ——学习生命化课堂理念随想 期初,战战兢兢地接受了百家讲坛的任务,我实在是没有什么资格给各位老师讲课,酝酿了很久,终于决定把听了熊校长关于生命课堂讲座的一点体会与大家交流,并请大家批评指正。 现代生命教育来源于人文主义、人本主义教育思想,追根溯源,中国古代儒家教育思想其实也是一种浸透“生命意识”的人文主义思想:以人为中心,以人性的完整、和谐、全面发展为目的,突显人在教育中的地位;师生在一种平等,宽松,不受束缚的自由状态下探索知识,师生是“教学相长”的关系;启发式教学是先秦儒家教学的根本方法,学生在启发诱导中求知,学会做人的道理和乐趣;“不愤不启,不徘不发”,又强调了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精神的愉悦,没有过重知识训练的负担和纯朴的教学方法营造了乐教乐学的人文环境。中国的道家思想认为,生命的本质不是外在的规定,而在于他的自然本性,教育就是把生命置于自然的背景下,使其自然本性自由发展。反对教育对生命的异化,倡导教育要“返璞归真”。道家认为,学习的目的在于回复自然本性,所以他们要求摆脱经验知识的约束,注重在学习过程中发挥学习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把握自然的能力。

历经千年后,在教育面临变革的今天,我们重新回归这些纯朴的教育思想,既是对传统文化的审视,也是对生命个体的审视。 小学美术教育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和变革的需求,将美术课堂构建成孩子们在美术活动中润泽灵魂、发展完善生命、提高生命质量、追求生命价值的空间是我们每一个美术教育工作者都应进行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一、从“尊重学生生命自然成长”想到——该不该报美术班? 许多朋友都问过我:我的孩子特别喜欢画画,该不该报美术班去进行学习呢?我的回答是,如果特别喜欢画画,就在家里画,不报美术班。因为喜欢画画是儿童的天性,是他们对新生事物的兴趣与探索,他们眼中的画画与游戏没什么区别,他们眼中没有《蒙娜丽莎》、《向日葵》,没有达芬奇、梵高、齐白石;而我们成年人眼中的画画是艺术教育,不自觉地会以当代的名画、名画家去评价孩子的作品,并不断暗示孩子学画要以他们最终目标。艺术的终点真的是达芬奇、梵高、齐白石所创造的东西吗?它的未来是什么我们谁都无法预料,艺术的道路是没有止境的。现在大多数美术班是把成人知识直接教给孩子,儿童是没有多少分辨能力的,只要是老师教的,都认为是好的。而老师教的就是把老师认为将来有用的东西,一点一点搬到儿童那里,教就是“填鸭”、“告诉”、“复制”,这样的教会毫不留情地把孩子的认知和情感一扫而光,使孩子没有了自己的思维和想法,毁掉了孩子的感受。生命课堂教育理论认为,美术技巧对于儿童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孩子画画的生命原动力,即兴趣和表达想法的冲动。让孩子更自由、

李清照

李清照 添加义项设置这是一个多义词,请在下列义项中选择浏览 1.宋代女词人宋代女词人 2.电视剧电视剧 3.越剧作品越剧作品 1.宋代女词人 编辑本义项 李清照 求助编辑百科名片 李清照画像 李清照(1084-1155),今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号易安居士。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早期生活优裕,与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时,流寓南方,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有《李清照集校注》。 中文名:李清照 别名:易安居士 民族:汉族 出生地:今济南章丘 出生日期:1084年3月13日 逝世日期:1155年5月12 日 职业:诗人、词人 主要成 就: 诗词创作、诗词理论 代表作 品: 《声声慢·寻寻觅觅》《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夏 日绝句》等 性别:女 配偶:赵明诚,张汝舟 李清照作品 词?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忆秦娥·临高阁?多丽·小楼寒 ?好事近·风定落花深?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声声慢·寻寻觅觅?念奴娇·萧条庭院?清平乐·年年雪里 ?菩萨蛮·风柔日薄春犹早?点绛唇·寂寞深闺?点绛唇·蹴罢秋千 ?浣溪沙·莫许杯深琥珀浓?浣溪沙·淡荡春光寒食天?浣溪沙·髻子伤春慵更梳?菩萨蛮·归鸿声断残云碧?摊破浣溪沙·揉破黄金万?摊破浣溪沙·病起萧萧两

百家讲坛乔良新解三十六计 最完整文字讲稿版

乔良:《百家讲坛》我没发挥好 回顾《超限战》成书前后,揭秘《百家讲坛》主讲人备课经验 解宏乾刊发时间:2008-01-1012:26:59新京报 2007年12月,军事专家、《超限战》作者乔良主讲的“新解三十六计”开始在央视百家讲坛播出。过去人们一提三十六计就以为是阴谋,其实,计谋是一种计,人生设计也是一种计,有时候可以用在个人发展上。乔良在接受记者采访时 也说到:“过去的三十六计偏重于军事和政治上的使用,我的新解除了这些之外,还拓宽到了商战和人们的生存、生活中的运用。”而之前,乔良因为《超限战》一书,获得了广泛的声誉,也引发了无数争论。为此,本报记者对话乔良,就乔良的成长、《超限战》成书前后以及登台演讲三十六计等问题展开了采访。 受老师启发形成《超限战》的思路 在我的一生中,有几位老师,对我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我喜欢诗歌非常早,我的第一首诗是8岁时写的,在学校的墙报上,写了一首怀念英雄王杰的诗。19岁我在空军当地勤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发表作品了,那年在《解放军文艺》上发表了两首诗。当时《解放军文艺》是唯一一本全国发行的杂志,发行量达到九十多万册,所以地方上的诗人能够在《解放军文艺》上发表作品可以说是“新闻”了。 这就是因为当时我遇上了一位大我七八岁的哥哥叫李云飞,他特别喜欢宋诗。我就经常去向他请教,他的这种喜好就影响了我,结果至今在所有的中国诗词中,我最喜欢的依然是宋诗,超过了唐诗。 我在年轻的时候就有两大兴趣,一是文学,一是军事。我的经历虽然很复杂但是不曲折,在一些关键时刻总有贵人相助。 在兰州空军政治部时,我还认识了一位哲学老师,对我的影响也是很大的,他当时是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自然辩证法研究室的研究员,就是现在的社科院。他爱人是我们兰空创作组的一位画家。因为当时我很喜欢画画,就经常去美术室看他们画画。 有一次我在画桌上看见一个摊开的黑色笔记本,无意间看到上面写着一段哲学的思考,但我觉得这段话有些陌生,因为我当时已经把马列的那六本书以及列宁的《哲学笔记》都读过了,但这段话不像任何一位导师的字句,而且写的很精彩。于是我就顺手找了一张纸想把它抄下来,还没有抄完突然一只手就从我后面一下就把这张纸抽走了。我回头一看就是这位哲学老师的爱人,“乔良你怎么不经人允许就看别人的东西呢?”我当时感到很尴尬,我也表示只是觉得这段话写的很好,没有别的意思,但她还是挺不高兴的。因为当时“文革”期间大家也很谨慎,她就把那张纸和本子都收起来了。 后来回去她就跟她爱人讲了这件事情,我那老师就说,惟独这段是他自己的东西,

百家讲坛讲稿文字材料:曾国藩家训(郦波评说曾国藩家训)

百家讲坛:曾国藩家训(郦波评说曾国藩家训)主讲人简介: 郦波,1972年4月17日出生,祖籍江苏省丹阳市。中共党员。现任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南京师范大学中国古典文学与文化专业博士,汉语言文学博士后。2007年出现在江苏城市频道《万家灯火》节目,开创了该节目收视率的第二新高。2009年10月初,他已在《百家讲坛》主讲《大明名臣:风雨张居正》、《大明名臣:抗倭英雄戚继光》、《大明名臣:于谦》和《大明名臣:海瑞》。 为官要学曾国藩专题讲座(洱吧下载网提供) 国学堂:曾国藩克已修心智慧(梁冬、栗强解读曾国藩修身十二法) 百家讲坛:郦波评说曾国藩家训MP4视频点播下载 百家讲坛:郦波评说曾国藩家训MP3点播下载 《曾国藩家书》里的教育智慧(郦波) 历史人物传记:曾国藩传 晚清名臣曾国藩:治世与自省(陈仲丹) 晚清两江名臣之——曾国藩:在道德与事功中挪移(陈仲丹) 城市传奇:不近人情曾国藩(牛贯杰) 曾国藩成功之道的现代启示(隋丽娟) 曾国藩与传统文化(唐浩明) 影响中国百年的师徒:曾国藩、李鸿章(唐浩明) 曾国藩的识人用人之道(唐浩明) 向曾国藩学用人(唐浩明) 抗倭英雄戚继光 从农家子弟到封侯拜相——曾国藩评说(唐浩明) 曾国藩全集中的修齐治平理想(唐浩明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演讲视频) 论道:评点曾国藩(唐浩明) 城市传奇:曾经愤青曾国藩(牛贯杰)

曾国藩成功之道的现代启示(隋丽娟) 晚清名臣曾国藩:治世与自省(陈仲丹) 曾国藩的“官道”之变(董丛林) 曾国藩:《讨粤匪檄》与湘军出战后的胜负顺逆(董丛林) 曾国藩:编练湘军——湘系势力崛起的奠基(董丛林) 曾国藩的科举历程与京官生涯(董丛林) 曾国藩的家世概况(董丛林) 近代文学史:曾国藩与“桐城中兴”(王飚) 曾国藩与湘淮派系(董丛林) 清代后期人物:曾国藩——“旧教育之特产人物”(杨东梁) 凤凰大视野:近人曾国藩(梁文道) 曾国藩与晚清文化(史革新) 马骏谈晚清军事变革(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 晚清重臣曾国藩(隋丽娟、今波讲述)|文化中国 谭伯牛说湘军传奇--曾国藩、胡林翼、左宗棠、彭玉麟|湖湘讲堂 曾国藩和他的同时代人(王澧华)|湖湘讲堂 唐浩明评点晚清重臣、中兴名臣曾国藩|湖湘讲堂 百家讲坛:曾国藩家训(一)《谁来拯救笨小孩》 (曾国藩是晚清一位极具争议的人物,既有“中兴第一名臣”的美称,又有“卖国贼”的恶名。近百年来对他的评价毁誉参半、褒贬不一。但是无论是欣赏他的人还是鄙视他的人,都对他所撰写的《曾国藩家书》推崇备至。时至今日,民间还流传着“为官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的说法,可见《曾国藩家书》不仅仅是一部记录平淡家常的书信集,还是一部蕴含着为人处世、持家教子的人生智慧书。在当今社会,教子成才一直是困扰天下父母的最大难题,很多孩子因为成绩不好就会被贴上“笨小孩”的标签。就连一百多年前的曾国藩,小时候也被看作是不会读书的“笨小孩”。) 公元1825年,一个腊月里头数九寒天的夜晚,在湖南湘乡的一户人家的一个屋子里,

百家讲坛《李清照》第十集《一代词宗》1

百家讲坛《李清照》第十集《一代词宗》1 画外音: 在前面的节目中,康震老师为我们讲述了杰出女词人李清照极其丰富的人生经历,从待字闺中的少女,到极其恩爱的少妇,李清照曾拥有过美满的前半生,但是随着金人南下的铁蹄,李清照淹没在了国破家亡的历史中,丈夫的早逝,文物的丧失,到再嫁婚变的是非,李清照的后半生遭遇了数不清的劫难,在坎坷的人生中,李清照用她的生花妙笔为我们留下了名垂千古的文学财富,在今天的节目中,让我们跟随康震老师透过李清照的人生境遇,从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入手,一同走入一代词宗李清照的文学世界。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康震副教授将为您精彩解析一代词宗李清照的文学成就——百家讲坛系列节目《李清照》第十集《一代词宗》,敬请关注。 康震: 我们首先得来看她写的一首很著名的词《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李清照《醉花阴?重阳》 这词我们大家都太熟悉了,这重阳节的时候,愁云惨淡,没个好心情,为什么没有好心情?因为我的那个他,不在家,很简单;所以:“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整个这个家里头一切都是那么凉冰冰的、凉森森的,没有一点生气,没有一点生机,就是因为我的他不在家,怎么办呢?那就喝上几杯酒,暖暖自己差不多快要凉透了的这颗心吧,“东篱把酒黄昏后” 正是黄昏时分,更加地思念在远方做官的他。喝上两杯酒,喝着喝着,突然闻到一股暗香,这个暗香“暗”字用得太好了,偷偷地香,静悄悄地香,在你不经意的时候,突然袭来的一阵香:“有暗香盈袖” 更加让自己不但沉醉,而且混乱。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 你再不要问我,是不是这个时候我已经黯然神伤,是不是我这个时候早已经是泪流满面。你且看:“帘卷西风” 这是倒过来说的,帘子不可能卷西风,是什么呢?是西风卷帘时,那人儿比那黄花还要消瘦,还要憔悴。这个:“人比黄花瘦”。 前面她曾经说“绿肥红瘦”,她要用这个把这个花形容得像人一样很消瘦,很憔悴,要人比这花都瘦的话,这人就有问题了。但是这有问题的人呢,是美丽的,美丽而又情感上很感伤,这叫“人比黄花瘦”,你不能说比喻成别的,那就没有美感了。 画外音: 这首《醉花阴?重阳》,写在李清照和赵明诚两地分居的岁月里,在李清照和赵明诚在青州老家度过了十三年静谧的家庭生活后,赵明诚被重新启用,调任莱州知州,李清照留守青州。又遇重阳节,李清照思念远方的丈夫,写下了这首著名的《醉花阴?重阳》,在写好之后,李清照寄给了在外地做官的丈夫,那么,面对妻子深情的思念,赵明诚会有什么样的反应呢? 康震: 据说,李清照把这《醉花阴》写完之后,寄给了在外地做官的赵明诚,寄托自己做妻子的一分相思之情。赵明诚看了以后:写得太好了,怎么就写得这么好呢?先是很感慨,很赞叹,看了半天之后又生出几分惭愧来,这老婆的词写得比自己好。再看一阵子,就惭愧之上生出一些嫉妒之心,怎么能她比我写得好呢?这不成啊,往常总是我赞叹她写的词,那不成,我现在好歹也是国家干部,在外做官,是不是?我也得写几首词,让老婆看看,我赵明诚不

百家讲坛东汉开国讲稿整理14-15

第十四讲刘秀登基 刘秀在河北收服铜马军方法: 1、回营勒军。你们回到自己的军营里,过去管哪些士兵,现在还管哪些士兵。 2、单骑巡营。刘秀自己骑着一匹马来到几十万铜马军中间,这就是推心置腹的出处。从此刘秀就有“铜马帝”的称号。 刘秀在登基之前经过三次劝进,这三次劝进不是假的,分别是: 1、当时刘秀打了一场胜仗,诸将趁着高兴劲,就开始提让刘秀当皇帝这件事,首先开口发言的是马武,说再不当皇帝,到时就晚了。 2、公元25年4月,很多将领联合上奏,奏章先是骂王莽再骂刘玄,后夸刘秀,刘秀还是拒绝了。 3、在第二次劝进不久,刘秀就说出了心里话,现在盗贼未平,我怎么可以先登基呢,有一个人留了下来,这就是耿纯,耿纯是个“官二代”,很有政治眼光,当时带着族人投奔刘秀,就跟刘秀说了一翻话,意思就是大家为什么跟你出身入死,你得当了龙,我们跟着你才有盼头。 到目前为止刘秀登基的各方面条件基本上具备了,但是刘秀觉得还缺一样东西,就是谶语,刘秀同宿舍的同学叫强华,从长安带来了一本奇书,叫做《赤伏符》。 刘秀发幽州十郡突骑与占据河北州郡的铜马、尤来等农民军激战,经过激战,迫降了数十万铜马农民军,并将其中的精壮之人编入军中,实力大增,当时关中的人都称河北的刘秀为“铜马帝”。公元25年六月,已经是“跨州据土,带甲百万”的刘秀在众将拥戴下,于河北鄗城的千秋亭即皇帝位,为表重兴汉室之意,刘秀建国仍然使用“汉”的国号,史称后汉,刘秀就是汉世祖光武皇帝。 第十五讲定都洛阳 刘秀登基后,就挥师北上,做河北最后的扫尾工作,而此时更始帝刘玄派了三十万大军驻扎在洛阳一带,与刘秀地盘只隔着一黄河,随时有可能向刘秀发起进攻,切断刘秀北上的后勤供给。当时刘秀把粮仓就设在靠黄河的河内这个地方,因为这个地方比较少战争且物产丰富,此时最为关键的是刘秀必须派自己信得过,并且有能力的将领,把守住自己的大本营,在北征之前,刘秀最终选派了两名将领,一个是冯异,另一个就是寇恂,固守大本营,以保障前线的后勤供给。让刘秀喜出望外地是,这两个人不仅守好了大本营,而且以孤弱之师包围了解洛阳,为汉军最后攻战洛阳,铺平了道路。 寇恂到了河内就做了两件事情:1、加强军备。操练士兵,练习射箭。2、输送军需。 刘玄听说刘秀北上,河内空虚,就派两名将军,领着三万人渡河,来打河内,寇恂火速下令各个县的兵马集中在温县,这是河内的屏障,自己带着一队人马先跟敌人打,后来,冯异的援军来了,一起打下了敌人一万多人,剩下的敌人往回跑,汉军就一直追,追到洛阳,就把洛阳围了一圈,最终依靠冯异的一计,打开了洛阳的突破口,冯异给李轶写了一封密信,希望李轶能够叛变,写完这封信之后,冯异一连拿下了好几座郡,李轶都没管,后冯异就告知刘秀,刘秀就把密信传给下慰看,后来朱蓟知道了,就派人去刺杀李轶,朱蓟派人刺杀李轶之后,洛阳人心惶惶,有好多人这个时候投靠了冯异,刘秀的这招借刀杀人之计,不仅报了私仇,也使得对方起内讧,真可谓是“一箭双雕”。 刘秀登基后,就亲自带领部队去攻打洛阳,洛阳城池坚固,兵力充足,给养充沛,非常难打,刘秀把洛阳包围了好几个月也没能打下来,刘秀就找了个人去劝降,这个人必须刘秀和朱蓟都信得过,就派了岑彭,岑彭说你能守住洛阳多久,刘玄都快不行了,朱蓟就把自已的余虑告诉岑彭,岑彭转告刘秀,刘秀对着黄河水说,朱蓟要是投降,可以保住官位,那么为什么要这样做呢?1、朱蓟比李轶利益更大,投降之后可以把兵力用在别的地方。2、朱蓟并不是不可以信任的人。

百家讲坛——康震谈李清照讲稿(三)喜忧参半(5)

百家讲坛——康震谈李清照讲稿(三)喜忧参半(5) 百家讲坛——康震谈李清照讲稿(三)喜忧参半 上一集我们说到李清照和赵明成喜结良缘,终成百年之好,我们就特别感兴趣的是这一对新人这么有才华,这么般配,他们的生活是怎么幸福的,换句话说他们的幸福指数能有多高?这是我们很关心的一个问题,关于幸福这个话题,李清照有一首词做了一个回答,这首词的词牌叫《减字木兰花》: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 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 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 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 这首词可能有的人不太熟悉,其实写得也非常好,春天到了,卖花郎挑着这个花担卖花,李清照看到了,买来了一枝鲜花,这个鲜花上面还有点点的露珠,看上去是楚楚动人,非常地漂亮,左看右看,真好看,看了一会儿啊,就看出点犹豫来了,也看出点担心来了,她担心什么呢?她担心说,这花这么好看,我拿回家了以后,让我丈夫赵明诚看了,他就老喜欢这个花了,就不一定喜欢我了,因为什么呢?他可能会觉得这个花比我这个人长得还漂亮,所以她说: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我就害怕他看见这个花以后犯猜疑,就觉得这个花怎么长得比我夫人还要漂亮。其实我们想想,李清照

这会也就才十八、九岁,本来就是青春年少、青春焕发,她又饱读诗书,气质是清丽而高雅,怎么会担心连一枝花都比不过呢?她之所以这么故意要猜疑赵明诚的想法,之所以要故意这么样去嫉妒这一枝鲜花,有另一层含义,其实就是想很柔情地告诉赵明诚,我是多么多么地在乎你,也是想顺带着告诉别人,在我们家赵明诚的眼睛里头,我永远都是最漂亮的那个惟一。这个词人写词,尤其是女性词人写词,那种纤细的内心的活动,往往她要表达一个意思,要从反面去说,当她说是的时候,往往是说她不是;当她说不是的时候,往往说就是。所以她接下来才说“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好,你这朵鲜花,你不是很漂亮吗?好,我们就来比一比,我就把你插在我的云鬓间,插在我的头发里头,鲜花和美人的脸庞并列,然后等到赵明诚从太学放学回来以后,看一看咱们俩到底谁更漂亮,那就得让赵明诚来说个答案。其实她心里很清楚,非常喜欢她的赵明诚肯定会有一个肯定的答案说,这朵鲜花确实是美啊,不过我的夫人确实更美。 画外音: 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 ——李清照《减字木兰花》 所以我们说通过这样一首词,我们能够非常细微地体察

百家讲坛文字讲稿-康震品李清照(七) - 语文新课标论文

百家讲坛文字讲稿-康震品李清照(七)- 语文新课标论文 核心提示:七、颠沛流离在上期节目当中,康震老师讲到,宋高宗建炎三年三月,也 就是公元1129年,赵明诚因失职而被罢官,他带着负疚的心情和李清照一道离开了这个 使他屈辱的地方,准备到江西过隐居的生活,谁知,刚到安徽池.. 七、颠沛流离 在上期节目当中,康震老师讲到,宋高宗建炎三年三月,也就是公元1129年,赵明 诚因失职而被罢官,他带着负疚的心情和李清照一道离开了这个使他屈辱的地方,准备到 江西过隐居的生活,谁知,刚到安徽池阳的赵明诚却突然接到宋高宗赵构的诏书,任命他 为湖州知州,建炎三年六月,赵明诚离开李清照,赶往建康觐见宋高宗,没有想到这一去 竟是生与死的离别,建炎三年八月,赵明诚因病故去,剩下李清照孤身一人,飘落于世间。 望着赵明诚遗留下来的金石文物,李清照该如何处置?安葬了丈夫赵明诚之后,李清照该 走向何方?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康震为您继续讲述李清照在动荡岁月里的一点跌宕 起伏的生活。系列节目《李清照》第七集——《颠沛流离》。 上一集我们说赵明诚由于积劳成疾在建康去世了,他这一去世不要紧,把李清照就一 个人丢在了纷乱的战火当中,这一年是宋高宗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李清照四十六岁。 那么现在有两个很严酷的现实就摆在了李清照的面前:第一个,就是她现在孤身一人,生 活上依靠谁,接下来的路该怎么走,这是关系到她自身的一个重大的问题。第二个问题是 什么呢?就是赵明诚虽然去世了,但是他留下了一大笔的文物遗产。我们都知道他们夫妻 两个集数十年的时间收藏了大批量的文物,那么这批文物现在的数量是多少呢?大概是两 万多件古籍图书,还有两千多卷的碑刻金石的拓本和摹本,这个数量是非常大的。这批文 物究竟应该怎么样保护,尤其是不能让它落到金国人手里,更不能让它再毁于战火。这就 对于李清照来讲是两个很重大的问题。 首先我们来看文物,因为当时李清照是住在建康城,而这个时候的建康已经非常地不 安全了。为什么这么说呢?从建炎三年的七月份开始,金国的名将金兀术,他率大兵由北 而南,他就攻下了建康城。早在七八月份的时候,宋高宗就已经离开了建康,朝着东南沿 海一带逃亡了。所以建康城在赵明诚去世的时候已经是危在旦夕,对于李清照来讲她个人 的安危和文物的安危实际上都已经到了非常关键的时刻。问题是怎么办呢?靠她一个人肯 定不行,这时候李清照就想到了一个人,这个人是谁呢?就是赵明诚的妹夫。这人的姓名 我们现在已经不知道了,但是我们只要记住他担任的官职就可以,他当时担任兵部侍郎, 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副部长。这个人现在在哪儿呢?在洪州,也就是现在江西省的南昌市。

百家讲坛《武则天》讲稿_蒙曼

百家讲坛《武则天》讲稿_蒙曼 百家讲坛《蒙曼说唐:武则天》讲稿蒙曼简介蒙曼,中央民族大学历史系副教授。北京大学博士。1992 年至1999 年就读于中央民族大蒙曼。学历史系,先后获学士、硕士学位。1999 年至 2002 年就读于北京大学历史系隋唐史专业,获博士学位。2002 年至今在中央民族大学历史系任教,主要研究领域为隋唐史及中国古代妇女史。著有《唐代前朝北衙禁军制度研究》。发表论、文《开天政局中的唐元功臣集团》《公主婚姻与武周以后的政局》、、《《唐玄宗朝北衙禁军准内廷体制的形成及其影响》唐代长安的公主。宅第》《延客与惑君》武则天的前言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传奇。她是唯一,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她的美貌、智慧、狡诈、狠毒、领导艺术、领袖魅力、卓越的洞见力,都为后世百姓和文人津津乐道,千百年来不休。那么,一千多年后的年轻的女教授,将给她怎样的全新的诠 -1-释呢,那些挥之不去的谜题,在此间怎样被层层开解,蒙曼教授,用其独特的敏锐的女性视角,重新解读武则天,令人激动,发人深省。历史是用文字记载下来的。而根据福柯的看法,文字中早已渗透了权力的改造。一切历史形象,也因此都在文字中扭曲、变形。这样看来,尽管岁月留痕,但洛阳奉先寺的卢舍那大佛还是被改造最少的历史证物——据说,这尊意为光明普照的慈悲之佛,正是依据武则天的形象塑造的。北魏以来,从荒凉边塞走来的皇帝们,一方面拜倒在佛祖脚下,另一方面也把自己想象成法力无边的佛祖。他们留下了开窟造像的传 统:“凿石造佛,如朕”和他们一样,武则天也要当皇帝佛。帝身。然而,世俗和神圣毕竟不能完全等同。佛祖拈花一笑间,礼佛的女尼幻化成了乾元殿上的皇帝,曾经的妩媚与威严也升腾为庄严与慈悲,方额广颐的女皇凝固为“相好希有,鸿颜无匹,大慈大悲,如月如日”的大佛。千载之下,当我们仰望十七米高的卢舍那大佛,内心的震撼无与伦比。这究竟是艺术的魅力,还是女皇的威灵, 同样的还

王崧舟老师百家讲坛《爱上语文》讲稿

——语文中的文化味 王崧舟一、语文的重要性 对中小学生来说,语文是所有学科的基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 对一般成年人来说,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离开语文很有可能寸步难行 对民族来说,语文是文化最重要的载体 对中国人来说,语文就是我们的母语精神家园 我们应该要重视语文。 最中国最有文化最后魅力的就是中国古典诗词,语文中最璀璨的明珠 二、带上这些思考 中国古典诗词该怎么读我们该怎么重新解读被误读的古诗词呢为何读诗索然无味我们带着什么目的读古诗词呢如何学让更多的人爱上语文呢 三、从误读《泊船瓜洲》说起 学语文,第一要紧的就是要建立正确的观念,学语文就是学文化,学古典诗词更是学中国文化。中国古典诗词传承了非常丰富的中国文化,对其要有敬畏之心,不然闹笑话。 思考:这首诗的审美情感到哪里去了文化意蕴到哪里去了 四、再看一首诗《江雪》 教师逆向追问:天这么冷,学那么大,渔翁真的在钓鱼吗 触及了诗歌的内涵与文化底蕴,教师介绍柳宗元的生平事迹、政治状况,知人论世,以意逆志。如此孩子们触到了诗言“志”。 学好语文,习得文化 五、再读《泊船瓜洲》——明月文化 严羽: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 诗应该形象地读,感性地读,充满想象力地读。诗的逻辑不是知识的逻辑,而是情感的逻辑。 明月文化: 明月不仅是自然的明月,也是心灵的明月 明月不仅是天上的明月,也是人间的明月 明月寄托中华民族许多特殊的情感,思乡、怀人 举例: 曹丕《杂诗》仰看明月光绵绵思故乡 曹植《七哀诗》明月照高楼明月被拟人化了,离人的知己,思念亲人 南北朝谢庄《月赋》明月成了两人之间交流感情的中介,传递相思 李白《静夜思》望月思乡 杜甫《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这里的月亮浸润包含着对故乡的无限思念 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悼念妻子,明月夜,短松冈。

百家讲坛-康震-李清照

康震老师《李清照》系列节目(一)书香才女 画外音: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北宋末期的公元1084年出生于山东章丘,公元1155年逝世,终年72岁。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李清照可以说是最为光彩夺目的女性,她的存世作品虽然只有70多篇,但却取得了巾帼不让须眉的骄人成就,被后人誉为婉约词派的“一代词宗”。在男性居主导地位的中国古代封建社会里,能够如此光彩照人,实在是一个奇迹。那么李清照究竟是如何练就自己的生花妙笔的,“人比黄花瘦”的闲适,“凄凄惨惨戚戚”的悲凉,“生当作人杰”的豪迈,究竟哪一个是她的真性情呢?而她那百转千回,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又是怎么回事。从今天开始,就让我们跟随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康震副教授一步步走近这位传奇的女词人,一一破解这些问题。系列节目《李清照》第一集“书香才女”。敬请关注。 康震: 说起李清照来,我们的脑海当中啊,就会浮现出一个多愁善感,清丽娟秀的,端庄的这样一个女词人的形象。那么李清照的词和她的人一样,也是永远笼罩着一层淡淡的哀愁,永远都是笼罩着一层美丽的轻轻的面纱。每当我们在异地他乡,收到亲人的书信,收到丈夫和妻子的书信,我们的心头就会袭上一层淡淡的相思之情,这时候我们的耳边仿佛就回响起李清照的词:“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当我们在重阳节的黄昏因为思念自己的家人、思念自己的亲人、自己的恋人而形容憔悴的时候,我们也禁不住会默念这样的诗句:“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醉花阴》)的确李清照能够唤起我们很多很多对于情感的追索,对于情感的一种追忆。当然了,如果我们在阅读历史的过程当中,当我们读到了西楚霸王那一段悲怆的历史时,我们也会想起这样的诗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李清照《夏日绝句》)。这样我们就懂得,一个真正的男子汉即便他失败了,他也失败得是有声有色,他也是成为一个宁折而不弯的人,是一个悲剧的英雄。所以从李清照的这些词里边,我们能够找到很多很多我们在现实生活当中那种情感的寄托。我们自己说不出来的话,李清照的词中帮助我们说出来了,所以每个中国人大体上都会认同这样一个观点,李清照应该算是中国古代最杰出、最有才华的女文学家、女作家。如果我们要用一句话来概括李清照这个人,我们也可以说李清照这个才女呀,她真是不容易,不简单,而且也不平凡。我们说她这个一生啊,经历了很多很多的苦难和坎坷。国破,家亡,财散,再嫁,离婚,还没有子嗣。一个封建时代的女性,她经历了许许多多的苦难,但是,这些苦难的挫折从来没有打倒过李清照,她的意志非常顽强,她挺住了,这作为一个女性啊,真是太不容易。我们说现在留存下来的李清照所有的文学作品,诗,词,和文,全部的作品加起来也就不过七八十篇,但就是凭着这区区的七八十篇作品,她居然能够和作品上千,甚至上万的李白,杜甫,陆游等男性的大作家在中国的文学史上平起平坐,她以一个女性作家的独特的创作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道亮丽的风景,而且甚至成为太阳系当中一道亮丽而独特的风景。为什么这么说呢,1987年,国际天文学会命名了水星上面的15座环形山,用15个世界名人的名字来命名它们,李清照就是其中一座环形山的名字。我想,这大概应该是在外太空惟一一个用中国古代女性的名字命的天体了。这是很大的荣耀,这体现了李清照在人们内心世界里边的一种价值。

百家讲坛李清照

百家讲坛李清照 (十)一代词宗 画外音: 在前面的节目中,康震老师为我们讲述了杰出女词人李清照极其丰富的人生经历,从待字闺中的少女,到极其恩爱的少妇,李清照曾拥有过美满的前半生,但是随着金人南下的铁蹄,李清照淹没在了国破家亡的历史中,丈夫的早逝,文物的丧失,到再嫁婚变的是非,李清照的后半生遭遇了数不清的劫难,在坎坷的人生中,李清照用她的生花妙笔为我们留下了名垂千古的文学财富,在今天的节目中,让我们跟随康震老师透过李清照的人生境遇,从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入手,一同走入一代词宗李清照的文学世界。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康震副教授将为您精彩解析一代词宗李清照的文学成就——百家讲坛系列节目《李清照》第十集《一代词宗》,敬请关注。 康震: 我们首先得来看她写的一首很著名的词《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李清照《醉花阴?重阳》这词我们大家都太熟悉了,这重阳节的时候,愁云惨淡,没个好心情,为什么没有好心情?因为我的那个他,不在家,很简单;所以:“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整个这个家里头一切都是那么凉冰冰的、凉森森的,没有一点生气,没有一点生机,就是因为我的他不在家,怎么办呢?那就喝上几杯酒,暖暖自己差不多快要凉透了的这颗心吧,“东篱把酒黄昏后” 正是黄昏时分,更加地思念在远方做官的他。喝上两杯酒,喝着喝着,突然闻到一股暗香,这个暗香“暗”字用得太好了,偷偷地香,静悄悄地香,在你不经意的时候,突然袭来的一阵香:“有暗香盈袖”更加让自己不但沉醉,而且混乱。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你再不要问我,是不是这个时候我已经黯然神伤,是不是我这个时候早已经是泪流满面。你且看:“帘卷西风” 这是倒过来说的,帘子不可能卷西风,是什么呢?是西风卷帘时,那人儿比那黄花还要消瘦,还要憔悴。这个:“人比黄花瘦”。 前面她曾经说“绿肥红瘦”,她要用这个把这个花形容得像人一样很消瘦,很憔悴,要人比这花都瘦的话,这人就有问题了。但是这有问题的人呢,是美丽的,美丽而又情感上很感伤,这叫“人比黄花瘦”,你不能说比喻成别的,那就没有美感了。 画外音: 这首《醉花阴?重阳》,写在李清照和赵明诚两地分居的岁月里,在李清照和赵明诚在青州老家度过了十三年静谧的家庭生活后,赵明诚被重新启用,调任莱州知州,李清照留守青州。又遇重阳节,李清照思念远方的丈夫,写下了这首著名的《醉花阴?重阳》,在写好之后,

百家讲坛李清照讲稿

《李清照》讲稿 (一)书香才女 画外音: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北宋末期的公元1084年出生于山东章丘,公元1155年逝世,终年72岁。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李清照可以说是最为光彩夺目的女性,她的存世作品虽然只有70多篇,但却取得了巾帼不让须眉的骄人成就,被后人誉为婉约词派的“一代词宗”。在男性居主导地位的中国古代封建社会里,能够如此光彩照人,实在是一个奇迹。那么李清照究竟是如何练就自己的生花妙笔的,“人比黄花瘦”的闲适,“凄凄惨惨戚戚”的悲凉,“生当作人杰”的豪迈,究竟哪一个是她的真性情呢?而她那百转千回,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又是怎么回事。 康震: 说起李清照来,我们的脑海当中啊,就会浮现出一个多愁善感,清丽娟秀的,端庄的这样一个女词人的形象。那么李清照的词和她的人一样,也是永远笼罩着一层淡淡的哀愁,永远都是笼罩着一层美丽的轻轻的面纱。每当我们在异地他乡,收到亲人的书信,收到丈夫和妻子的书信,我们的心头就会袭上一层淡淡的相思之情,这时候我们的耳边仿佛就回响起李清照的词:“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当我们在重阳节的黄昏因为思念自己的家人、思念自己的亲人、自己的恋人而形容憔悴的时候,我们也禁不住会默念这样的诗句:“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醉花阴》)的确李清照能够唤起我们很多很多对于情感的追索,对于情感的一种追忆。当然了,如果我们在阅读历史的过程当中,当我们读到了西楚霸王那一段悲怆的历史时,我们也会想起这样的诗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李清照《夏日绝句》)。这样我们就懂得,一个真正的男子汉即便他失败了,他也失败得是有声有色,他也是成为一个宁折而不弯的人,是一个悲剧的英雄。所以从李清照的这些词里边,我们能够找到很多很多我们在现实生活当中那种情感的寄托。我们自己说不出来的话,李清照的词中帮助我们说出来了,所以每个中国人大体上都会认同这样一个观点,李清照应该算是中国古代最杰出、最有才华的女文学家、女作家。如果我们要用一句话来概括李清照这个人,我们也可以说李清照这个才女呀,她真是不容易,不简单,而且也不平凡。我们说她这个一生啊,经历了很多很多的苦难和坎坷。国破,家亡,财散,再嫁,离婚,还没有子嗣。一个封建时代的女性,她经历了许许多多的苦难,但是,这些苦难的挫折从来没有打倒过李清照,她的意志非常顽强,她挺住了,这作为一个女性啊,真是太不容易。我们说现在留存下来的李清照所有的文学作品,诗,词,和文,全部的作品加起来也就不过七八十篇,但就是凭着这区区的七八十篇作品,她居然能够和作品上千,甚至上万的李白,杜甫,陆游等男性的大作家在中国的文学史上平起平坐,她以一个女性作家的独特的创作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道亮丽的风景,而且甚至成为太阳系当中一道亮丽而独特的风景。为什么这么说呢,1987年,国际天文学会命名了水星上面的15座环形山,用15个世界名人的名字来命名它们,李清照就是其中一座环形山的名字。我想,这大概应该是在外太空惟一一个用中国古代女性的名字命的天体了。这是很大的荣耀,这体现了李清照在人们内心世界里边的一种价值。 画外音: 要走进和了解李清照,我们就要从李清照的少女时代说起,在中国古代的封建社会,一般的女孩子应该过着一种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待字闺中,专攻女红的生活,因此,在那样一个女性备受压制的社会里,李清照的出现,绝对是一个精彩的意外,正因为如此,说明李清照才华横溢的文学修养,必定与她少女时代与众不同的家庭教育密切相关,那么李清照的父母会是什么样的人呢?他们对李清照又会有怎样的影响呢?

李清照词讲稿

李清照词讲稿 先补充讲解一个诗词鉴赏方法:双重语境(时代大环境+作者小环境) 李清照: ①中国第一女词人。李清照确实堪称旷世才女。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她是旷古绝今的词坛奇女。 ②美满爱情。《金石录后序》两人共同的爱好,是喜欢搜集古董,搜集古玩、书画、金石、玉器、碑帖等。南逃时,装了几十车,后来不断辗转,加上赵明诚病逝,最后只留下了很少的一部分。经过一场战乱,国家人事全非,家庭也人事全非。老家有十几间空房,;“赌书消得泼茶香”。烹一壶好茶,说一句典故,一起猜出自何书何卷何册,李清照记忆力比赵明诚好,经常赢,赢了后往往大笑,茶都洒在身上。 “清丽其词,端庄其品,归去来兮,真堪偕隐。”李清照的集子里有一张画像,上面是赵明诚的题词。这么一位才学高、品格高的女子,也不必再求什么人间的名利富贵,跟她一同去隐居吧。 《减字木兰花》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 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这首词作于建中靖国年间,其时词人与夫君赵明诚新婚燕尔,心中充满对爱情的热情挚着。全篇截取了作者新婚生活的一个侧面,显示她放纵恣肆的独特个性。 上片主旨是买花。宋朝都市常有卖花担子,一肩春色,串街走巷,把盎然生趣送进千家万户。似乎小丫环入报以后,女主人李清照随即作了吩咐,买下一枝最满意的鲜花。整个上片便是截取了买花过程中最后一个画面,所写的便是女主人公手执鲜花,满怀深情地进行欣赏。“春欲放”三字,表达了她对花儿的由衷喜爱,其中“春”字用得特别好,既可以指春色、春光、春意和春天,也可以借指花儿本身。“春” 字境大,能给人以无穷的美感和联想。下面“泪染轻匀”二句,写花的容态。这花儿被人折下,似乎为自己命运的不幸而哭泣,直到此时还泪痕点点,愁容满面。着一“泪”字,就把花拟人化了,再缀以“轻匀”二字,便显得哀而不伤,娇而不艳,其中似乎渗透着女主人对它的同情与爱抚。前一句为虚,出自词人的想象;后一句属实,摹写了花上的露珠。“犹带彤霞晓露痕”,花朵上披着彤红的朝霞,带着晶莹的露珠,不仅显出了花之色彩新鲜,而且点明时间是清晨,整个背景写得清新绚丽,恰到好处地烘托了新婚的欢乐与甜蜜。 下片主旨写戴花。首先,作者从自己一方说起,侧重于内心刻画萋。“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活活画出一位新嫁娘自矜、好胜甚至带有几分嫉忌的心理。她青年妇女中,本已感到美貌超群,但同“犹带彤霞晓露痕”的鲜花相比,似乎还不够娇美,因此怀疑新郎是否爱她。这里表面上是说郎猜疑,实际上是她揣度郎心,曲笔表达,轻灵有致。同上片相比,前面是以花拟人,这里是以人比花,角度虽不同,但所描写的焦点都是新娘自己。接着二句,是从人物的思想写到人物的行动。为了争取新郎的欢爱,她就把花儿簪鬓发上,让新郎看看哪一个更美。然却终未说出谁强,含蓄蕴藉,留有余味。“云髻斜簪”,丰神如画。这里李清照,写出了一点闺房的乐趣。 全篇通过买花、赏花、戴花、比花,生动地表现了年轻词人天真、爱美情和好胜的脾性。可谓达到了“乐而不淫”的艺术境界,全词语言生动活泼,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是一首独特的闺情词。) ③显贵家世(读书环境):父李格非(礼部员外郎、文学家、欧苏朋友)母亲(状元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