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心理学各个流派的关系

后现代心理学各个流派的关系
后现代心理学各个流派的关系

后现代心理学各个流派的关系:

在工作坊中,经常会碰到这样的提问,后现代心理学各个流派(焦点解决、叙事心理、合作对话实践和反思团队)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它们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

我个人的偏见和理解是:这四个流派是一家子,既有作为兄弟、亲戚相似的部分,又有不同的部分。

一.相似:这四个流派的哲学基础都是后现代哲学,包括:社会建构论、诠释学、对话理论和叙事理论等。后现代哲学对于语言、知识的反思和质疑,对于日常生活的重视,在这四个流派中,得到不同程度和侧面的体现。这四个流派共同拥有的对于人的假设:相信人是面对和解决自己问题的专家,个人拥有很多的潜能和资源。对话过程可以帮助人去了解、发现、甚至创造更多的可能性。

二.不同:我个人对于不同的理解是四个流派的创始人个人风格的差异。知识和流派都是由人创造,也是由人传承和践行的。四个流派的创始人虽然同样受到后现代哲学的影响和启发,由于个人经历以及经验的不同等原因,各自发展出了不同的学派。这些流派在传承的过程中,也在经历新的发展,四个流派也在不同程度的相互融合。

三.具体的不同:

1. 比如发问。在叙事以及焦点的问话中,有比较明确的方向和意图,那就是找到优势与解决方案,然后不断扩大、丰厚。而在合作对话实践的问话中,问话更多是作为邀请,尝试去理解对方的意图,通过问话,开启更多的可能性,而不一定强调或者定义“积极”或者“消极”,反思团队的问话,好像也是更多“如实呈现”。

2. 技术层面:相比较与合作对话和反思团队,叙事和焦点有较为清晰的技术,比如叙事中的外化、解构、见证、叙事地图、丰厚等,在焦点中有量尺问句、奇迹问题、关系问句等。而在合作对话和反思团队中,则好像没有很明显、清晰的技术。贺琳在自己的书中也多次提到,合作对话是生活哲学(life philosophy),而不是技术(technique)。

3. 对于主流叙事、价值观的看法:叙事由于受到福柯等人的影响,对于主流叙事给其他非主流声音的压制比较敏感,而在合作对话和反思团队中,这种敏感则不明显。

4. 合作对话和反思团队相互影响非常明显,这两个学派的创始人来往很多,彼此的启发也很多,在各自的著作中,经常相互引用,在合作对话实践的工作坊中,反思团队的形式也是经常出现。

5. …..(有待在发展传承中继续总结)

四.四个流派的融合与发展:2013年3月我在美国休斯顿参加了一个会议“Conversation Fest”,这个会议汇聚了四个流派的代表人物。我在这个会议上的兴趣之一就是看看各个流派的最新发展以及融合,也的确看到一些整合:比如叙事与合作;焦点与合作;后现代心理学对身体层面的关注等…….

后现代心理学与心理咨询概述

20世纪的文化经历了三个时期:前现代、现 代和后现代。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伴随着后现代文化的兴起,一种新的心理学思潮在西方心理学界逐渐兴起并传播开来,这就是后现代心理学。后现代心理学的特征在于对现代心理学予以反叛和消解,尤其是对以实验主义、实证主义和个体主义为宗旨的科学主义心理学的反叛和消解。它是在后现代文化思潮的冲击和现代心理学陷入“合法危机”的形式下萌生的一种探讨处于后现代境域中的人的心理与行为机制的当代西方心理学研究的新视野、新趋势。 1.后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思想 后现代心理学认为现代心理学已处于危机之中,传统心理学的实证主义思想和方法应受到抨击和反叛。综合其思想,现把后现代心理学的基本主张归纳为以下几方面: 在研究内容上,后现代心理学认为应当看重局部的、边缘的、有用的、本土化的心理学专业知识,而对普遍的、抽象的、客观的、囿于实验室的心理学专业知识不感兴趣。 在研究对象上,倡导突破传统心理学在研究 对象上的固执与褊狭,主张不以可观察的对象为限,力主心理学研究视角的多样化。 在研究方法上,提倡研究方法的多元化,主张整体论、建构论和系统观的研究法则,反对人为地分解和切割人的心理现象。倡导以社会建构论、历史文化学的方法研究人的心理,反对割裂人与社会文化的关系;重视人的主观性、能动性 和创造性,认为把客观性、经验性这些硬科学的实证原理运用到心理学的研究中是荒唐的。主张恢复和重视心理学质化研究的地位和价值,以弱化科学主义心理学对量化研究的过分器重,终结实证方法的霸权地位。 在研究理念上,提倡多元性、不确定性、无序性和矛盾性,淡化对绝对性、客观性、普遍性真理的追求,注重从文化、历史、社会、环境等方面来考察人的心理和行为的机制。关注事实与价值的融合,认为人的态度和价值可以决定什么东西可能成为事实。重新确立了价值、目的、意义在人的心理活动中的重要地位。 在学科定位上,关注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对现实问题的适应和解决,强调心理学的生命力在于实际应用,坚持心理学之边缘性、交叉性和中间性的学科定位。 作者简介:杨彩霞,河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石家庄,050091。 王 伟,陕西延安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延安,716000。 后现代心理学与心理咨询概述 杨彩霞王伟 摘要:受后现代文化思潮的冲击,后现代心理学作为一种新的心理学思潮在西方心理学界逐渐兴起 并传播开来。后现代心理咨询也以其认识论的改变和研究范式的转移成为后现代思潮的表现形式之一。尽管人们对后现代心理学和后现代心理咨询还有诸多争论,但这一思潮却能引发我们推进心理学研究的本土化、扩大心理学的视野、深化心理学的实际应用,从而树立大心理学观。 关键词:后现代心理学后现代心理咨询

心理学三大流派简介

心理学三大流派简介 一、精神分析学派 对弗洛伊德大家都比较了解,他的学问很深,我在这里说一个最简单一点,就是人的现在是由过去所决定的,人的很多心理活动是可以理解的,是可以理解的。(小提示:人的现在是由过去所决定的,人的心理现象是可以理解和分析的)我这里面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在四川灾区我做过一些灾后心理援助的工作,那么在这个地震的废墟里面你呆的时间很长的人,比如说48小时或者72小时才被救出来以后。那么他如果在这个过程当中没有得到及时的心理疏导,没有及时的得到心理援助的话,未来如果有机会他进到大城市,到了48层的这种电梯、那个高楼大厦去工作,他是不敢坐电梯的,为什么?就是因为他这个过去的经历会决定他未来会有很多障碍。就是人的现在的状态会受到过去的影响,因为你曾经在密闭的空间呆的时间太长,所以你就很害怕去面对这种密闭的地方,我们称之为“负性的心理能量”,一定要去释放,一定要去表达。所以我们讲碰到这样的人,就要用多鼓励他参加活动,多跟人交流。那么如果真正要帮他改变的话,就要看到他这个现象背后是有原因的。 二、行为主义心理学 它认为人之所以出现压力,容易碰到压力,就是因为他有不好的习惯。(小提示:人们常常遇到压力是由于人们习以为常的习惯所导致的)比如说我们现在很容易拖延,是吧,很容易形成很多坏毛病,生活方式不健康,所以他容易使得生活很乱,所以容易有压力。那么

大家就可以去体会一下这么一个经典的心理学故事,就是说这个跟我们这个干部的社会管理也有关系,是理解人性。

案例:从前有位老人家门口有一片公共草地,他非常喜欢在这安静的草地上享受阳光。可是某一天开始,一群小孩来到草地上玩,非常吵闹。老人想将小孩赶走,可他知道越赶他们,他们会玩得越开心。于是他想了一个办法,他对小孩说:“孩子们,你们明天继续来玩吧,我给你们一人1美元”,这群小孩喜出望外,于是第二天真的来了。这样几天之后,老人说“孩子们,我不能再给你们1美元了,我只能给你们每人0.5美元。”孩子们有些不悦,但是也接受了。又过了几天,老人说“从明天开始,我只能给你们每人5美分了。”孩子们说“5美分太少了,以后我们再也不来了!” 那么这是一个心理学的一个小实验,在这个过程当中老人家就觉得人的行为是不好控制的,是吧,不好控制的,就像我们现在做管理的时候,有很多老百姓的行为是不好控制。但是,他可以,他所能控制的就是控制他自己口袋里的钱,他的智慧的地方就在于把他口袋里的钱和这个人的行为挂起钩来,通过控制钱来控制人的行为,这里面就是行为主义就强调的是要形成一种良好的习惯,人的行为习惯也是可以控制的,关键是要找到这个行为的背后受到哪些东西的一些影响,那么形成一个很好的管理机制。 三、人本主义心理学 那么人本主义强调的人是有他的动力的,特别强调要以人为本哪,关注人的感受。它强调的是有两种倾向性,第一种倾向性就是说每个人都想最大限度的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最大限度的去贡献自己的这种主动性、积极性、能动性、创造性。但是他同时还会受到一种

后现代主义心理治疗的核心观念

后现代主义心理治疗的核心观念 后现代对话和现代对话最大的不同是后现代对话重视去标签化、去专家化、相信对话和共同反思的过程能带来更多的希望和可能性。更核心的是后现代对话将如何对话本身视为一种专业,对话不再只是理所当然。 在咨询中,心理咨询师虽然以来访者为中心,但其实依然是权威的,我知道你哪里不对了,你应该如何成长起来,每一个来访者都有问题了,都找专家,于是专家三下无除二给你解决了,他会觉得专家很厉害,于是就开始依赖你了。你越帮他解决,他就越不可能自己解决,最后你就把他的武功全废了。 这是现代的人本主义,但是达到了后现代,治疗师连这点都没有了,咨询师和来访者是不平等的,你凭什么和他平等,只有他自己才了解自己,你想拿你自己的理论去套他,连门都没有,他自己最了解自己,他是他自己最好的治疗师。每一个来访者都有自己独特的处理问题能力,最后都会让你感叹,他是这么解决问题的,我还要帮他吗?来访者自己就解决了问题。 后现代心理治疗与现代心理治疗相比有以下几个主要的变化: 第一、对心理问题定位的视角转换。与现代心理治疗着眼于个体的感受、把心理问题定位于个体内部有所不同,后现代心理治疗把心理问题定位于人际之间,即以语言为媒介的种种关系构成的社会空间, 强调的是语言的社会过程。 第二、治疗任务的不同。后现代心理治疗的任务就是对固有的社会观念进行重构,即建构新感受的过程。也可以说是通过治疗师与来访者的对话,建立和发展新的意义的过程。面对新的治疗任务,治疗师要问的问题是某种特定的自我描述能否被改造成一种新的形式,或是用另外一种替代的描述能否同样处理好同一个事实。治疗师与来访者并不是主体与客体的关系,而是共同的参与者。他们所进行的思考、感受及想象并不是个体的内心事件,而是通过参与而建立起来的过程。参与的媒介是语言。治疗师要对他本人的意见、价值观的后果承担责任,并且也要鼓励来访者这样做。在这样的治疗方案中,治疗师帮助来访者把症状或问题看作是生活的社会形态的一部分,而不是一种疾病或是个体的内部问题。这种“生活中的冲突”并不是发生在思想与情感之中,而是在不同的冲突性的社会情

七大心理学流派简介

七大心理学流派简介 1、构造主义 代表人物:冯特、铁钦纳 研究方法:内省法 观点: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人们的直接经验,即意识。并把人的经验分为感觉、意象和激情三种元素,认为其他所有复杂的心理现象都是由这些元素构成的。 评价:构造心理学的诞生使心理学摆脱了思辨的羁绊走上了实验研究的道路,使其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但这个学派所从事的纯内省分析,严重脱离实际。 2、机能主义 代表人物:詹姆斯、杜威、安吉尔等 主要观点:主张心理学的研究目的是意识的作用于功能,强调意识是一个连续的不断变化的整体,即“意识流”,反对把心理学只看作一门纯科学,重视心理学的实际应用。 评价:机能主义是在反对构造主义心理学的过程中产生的,其重视心理学的实际应用推动了美国心理学面向实际的发展。 3、行为主义 代表人物:华生、斯金纳、班杜拉 研究方法:实验法 主要观点: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可以观察的行为,遵循S-R的公式,心理学研究的目的应是寻找预测和控制行为的途径。行为是在环境因素影响下学习的结果。 评价:行为主义学派的主张过于极端,否定意识研究的重要性,限制了心理学的健康发展,但他们对于研究客观性的强调,有利于心理学沿着客观科学的道路走下去。 4、格式塔 代表人物:韦特海默、柯勒、考夫卡 研究方法:实验法 主要观点:该学派主张心理学的整体性,著名观点是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心理学是一个整体,一种组织完型。

评价:格式塔心理学的理论基础是主观唯心论,但他们强调整体先于部分而存在并制 约着部分的性质和意义,且他们对于知觉、学习及思维等的研究成果至今还具有积极的意义,促进了认知心理学的兴起。 5、精神分析 代表人物:弗洛伊德、荣格、阿德勒等 研究方法:自由联想、个案法等 主要观点:理论来源于临床经验,强调心理学研究无意识现象,无意识会表现在人的 正常和异常行为中。 评价:精神分析学派重视动机的研究和无意识现象的研究,但是他们过分强调无意识 的作用,早期的理论具有泛性论的特点,这些都是错误的。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精神分析学 派修正了弗洛伊德原有的理论,更强调其他因素对精神疾病和人格发展的影响。 6、人本主义 代表人物:马斯洛、罗杰斯 主要观点:重视人格,认为人性本善,强调人各种需要的实现,以建立完善的自我, 并追求建立理想的自我,最终达到自我实现。 评价:人本主义心理学以人的需要为出发点去研究人性,冲淡了心理学纯科学的色彩,被誉为心理学的“第三势力”(第一势力是行为主义,第二势力是精神分析),但其理论 体系仍不完备,其人性本善的观点也有待商讨。 7、认知心理学 代表人物:皮亚杰、西蒙等 研究方法:反应时记录法、口语报告法、计算机模拟等 主要观点:认为人脑中进行着积极地对所接受的信息认知加工的过程。他们将人与计 算机进行类比,认为知识的获得是一个对信息的输入、转换、存储和提取的过程。 评价:认知心理学的出现使得科学家相信,了解人的心理活动的脑机制,特别是认知 功能的神经生物学机制,才能真正揭示脑的秘密;了解人的心理功能的特点,在新世纪, 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有望成为心理学发展的主流。

现代主要心理学流派及原理

现代主要心理学流派及原理 NO.1 构造主义心理学 代表人物:冯特(奠基人)、铁钦纳、费希纳 基本主张:心理学研究人们的直接经验即意识,并把人的经验分为:感觉,意象和 激情三种元素,所有复杂的心理现象都由这些元素构成。强调意识的构成成分。知觉时有感觉、观念是由意向、情绪由激情构成的。 研究方法:强调内省方法。(依靠被试自我观察) 评价:1、冯特创建了第一个从哲学分化出来的心理学学派,1879年在莱比锡大学建 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开始对心理现象进行系统的实验研究,是心理学脱离哲学走向独立发展的道路。 2、推动了其他心理学派的产生,促进心理学的发展。 3、研究内容过于狭窄且脱离实际。 4、把心理分解为元素,割裂其整体性。 NO.2 机能主义心理学 代表人物:詹姆斯(奠基人),杜威,安吉尔。 基本主张:也主张研究意识,但强调意识的作用与功能。他认为心理学的目的是研 究个体适应环境时的心理或意识功能,而不是像构造主义只分析意识的元素。他们认为意识并非是元素的组和,而是一个川流不息的过程,其作用是使有机体适应环境。机能主义推动心理学向实际生活发展。 评价:促进了美国心理学向实际发展,促使其广泛应用于教育、工业、临床等领域。NO.3 行为主义心理学——19世纪末20世纪初:代表人物:华生(《从一个行为主义者眼光中所看的心理学》)斯金纳,班杜拉。 基本主张:1、反对研究意识,完全不同意构造主义和机能主义将意识作为心理学 研究的主题,主张心理学研究行为;2、反对内省法,主张用实验法,对行为进行研究。 评价:强调研究可观察的客观行为,对心理学走上客观研究的道路有积极作用,但 其过分极端,不研究心理的内部结构和过程,否定意识的重要性,限制了心理学的健康发展。 以行为主义理论为基础的研究: 1、程序学习:新行为主义者斯金纳提出的基于自我学习的程序学习系统。是20

后现代心理学概观(1)

2004年6月南通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un.2004 第20卷第2期 Journal of Nanton g T eachers C olle g e (S ocial S ciences Edition ) V ol 120,N o .2 叶浩生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江苏南京210097) [摘要]后现代心理学家反对以往的心理学理论和流派把心理或行为看作是一个独立于研究者的“实体”。后 现代心理学的典型特征是反对基础主义和本质主义。它认为心理现象并不是一种“精神实在”,而是一种文化的社会建构。后现代心理学的理论基础是社会建构论,多元文化论、后现代女性心理学都是后现代心理学的重要形式。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心理学;社会建构论;多元文化论;女性心理学[中图分类号]B84-0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489(2004)02-0121-05 [收稿日期]2004-03-22 [作者简介]叶浩生(1955-),男,江苏徐州人,中国心理学会理论心理学与心理学史专业委员会主任,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研究 所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西方心理学史和理论心理学研究。 [基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则项目[DBA010161]。 一、后现代主义与后现代心理学 20世纪60年代以后,后现代主义出现于西方哲学 和社会科学领域。后现代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影响了心理学家,其直接的结果是80年代以后产生的后现代心理学。从后现代的立场出发,后现代心理学家认为尽管以往的心理学理论和流派充满着对立和矛盾,但是它们都是现代主义的产物,即都是把心理或行为看作是一个独立于研究者的“实体”。这个“实体”客观地存在于某个地方,等待着研究者去发现和认识。心理学的知识是以这个实体为基础的。后现代心理学反对这样一种观点,其基本主张是: 第一,反基础主义。现代主义站在两分法的立场上,认为存在着作为理性的主体和被主体理性认识、描绘、反映或表征的客体或实在。这些客体或实在是自明的,不需要加以证明。知识是以这种实在作为基础的,科学的知识是这些实在的精确描绘。心理学的知识同样如此,从理论上讲,心理学的知识是对作为“心灵”、“精神”等实在的精确反映。依照心理学中的基础主义观点,心理现象的分类是以心理的实在作为基础的,认知、情感、意志、态度、人格等实实在在的存在着,成为我们对心理现象分类的根据和理由。然而,“在后现代主义和社会建 构论看来,由于所有的知识都是通过语词而社会建构的结果,语词的意义又随着群体和时间的不同而不同,即语词的意义依赖于社会过程,因而我们不可能达到对世界的客观理解。知识只不过是以语言形式表述的社会一 致意见。”[1] 因此,心理学的概念,诸如态度、情绪、记忆、 思维、人格和个性等并没有一个客观存在的“精神实在”作为基础,它们只不过是心理学话语的建构物,并文化地、历史地存在着,随时间、地域的不同而不同。 第二,反本质主义。后现代主义的典型特征之一就是反本质主义。依照后现代心理学的观点,心理学中的本质主义有三种表现形式:(1)经典本质主义。经典本质主义认为每一种事物都有它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恒定不变的本质。记忆和思维之所以不同,是因为两者具有不同的加工机制,经验实证方法是达到这一内在本质的有 效途径。(2)现代本质主义。现代本质主义认为在千变万 化的现象背后存在着一个自然的、普遍的本质。在心理学中,这种本质主义表现为生物决定论,认为行为虽然千变万化,但都是由生物驱力决定的。(3)文化本质主义。后现代主义强调文化对人的成长过程的影响,但它并不认为文化对人的影响会“内化”为人的“本质特点”。心理学中的文化本质主义认为文化通过儿童的社 后现代心理学概观

心理学各理论流派的比较

心理学各流派的比较 一、西方心理学的哲学起源 古希腊哲学思想中有两个主要的问题,一个是世界的本原,一个是认识论的问题。古希腊哲学家对世界本原的认识经历了:泰勒士认为万物的本原是水;毕达哥拉斯认为万物的本原是数学及其关系;赫拉克利特认为万物的本原是火;恩培多克勒认为万物是由土、水、火、空气组成的;德谟克利特则继承并发展了留基伯的原子论,认为万物的本原是原子。可见,人们对世界本原的认识不断深化,从具体的物体发展到无法看到的物质。而随着人们对世界本原的思考,哲学家开始从注意自然问题转到关心人事问题上来了,尤其是认识和道德问题,而在德谟克利特之前的哲学家大多认为唯有有智慧的人才能认识万物的规律,承认理性的真实性,否认感觉的可靠性,这是理性主义的开始。从德谟克利特之后,普罗泰哥拉是古希腊第一位“智者”,他主张人是一切事物的尺度,认为没有不变的、持久的真理,没有神认可的法律,没有永恒的价值法规。事物的尺度不是上帝或抽象的科学真理,而是人类的需要和对幸福的探求,这种观点对人本主义心理学是重要的。苏格拉底认为知识是人的理性中所固有的,教育的作用是把知识引出来,并根据此提出了产婆术,苏格拉底的这种观点被柏拉图发展为理念先于个别事物而存在。柏拉图认为世界本体是由理念构成的,世界万物都是理念派生出来的,只有理念是唯一真实可靠的东西。柏拉图把人分为三个等级,哲学王,武士和劳动者,把心理分为理性、意气和情欲。理性是最高级的灵魂,相当于哲学王的灵魂;意气指向赢得荣誉和光荣,位于胸部,相当于武士的灵魂而情欲与肉体的快乐位于腹部,相当于劳动者的灵魂。这是心理学史上最早的知情意的心理现象三分法。他提出理念回忆说,认为学习是为了回忆已有的知识,并提出联想的观点促进学习。亚里士多德的哲学动摇于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之间,认为一切事物都有质料和形式构成,质料是具有可能性的原料,必须取得一定的形式,其可能性才能实现,这种质料形式论是唯物论的思想,但是亚里士多德认为质料是被动的,形式是积极的,这是唯心论的思想。亚里士多德认为灵魂除了认识功能,还具有动求功能。古希腊和古罗马是西方心理学思想产生的故乡,是现代心理学形成的源头。这一时期研究的中心问题是灵魂是什么,把灵魂及其活动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围绕这个问题,思想家们引申出心身关系、心理过程等一系列不同问题的争论,同时奠定了中世纪的灵魂官能心理学的基础。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哲学思想受到宗教的影响,哲学成为了神学的婢女,以灵魂的官能心理学为主要特征。代表人物是奥古斯丁和阿圭那。奥古斯丁认为记忆、理智和意志三者是灵魂的主要官能,但他强调意志的作用,三者在经验上形成了统一体。这一思

心理学主要流派介绍

心理学主要流派介绍 一、构造主义 科学的心理学创始于十九世纪末,1879年是现代心理学创始的一年,心理学的创始者是德国的一位哲学家、生理学家冯特(1823~1920),他作为独立科学的心理学的创始人,建立了现代心理学第一个学派--构造主义,该学派从1879年开始,兴盛了二、三十年。 构造派认为,人的心理意识现象是简单的“心理元素”构成的“心理复合体”,它致力于心理意识现象“构造”的研究;分析心理意识现象的“元素”,设想心理元素结合的方式。所以该学派又称为“元素主义心理学”。 该学派主要代表人物是冯特和其学生铁钦纳(1867~1927)。冯特及其心理学体系的主要观点:(1)心理学是研究直接经验的科学;(2)元素分析与创造性综合;(3)实验内省法。铁钦纳一方面继承了冯特的心理学体系,另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也修正和发展了冯特的心理学体系,冯特认为内省法只能用来研究简单的心理过程,而铁钦纳则把内省法用来研究思维、想象等高级的心理过程;冯特把心理元素分解为纯粹的感觉和简单的情感,铁钦纳则把意识经验分析为三种元素:感觉、意象和感情。感觉是知觉的基本元素;意象是观念的元素;感情是情绪的元素。总之,铁钦纳把心理过程分析为感觉、意象、感情,并认为感觉、意象有四种属性,即性质、强度、持续性和清晰性。感情有前三种属性而缺乏清晰性,元素在时间和空间上混合形成知觉、

观念、感觉、感情、情绪等心理过程。 二、行为主义 现代心理学的第二个派别是行为主义。行为主义出现在美国,在20世纪初自然科学飞速发展,一些年轻的心理学家对冯特学派不满意,认为心理学不能研究意识,认为心理学和其他自然科学处于同样的地位,应该象其他自然科学一样研究看得见、摸得着的客观东西,也就是行为。 行为派认为,人的心理意识、精神活动是不可捉摸的,是不可接近的,心理学应该研究人的行为。行为是有机体适应环境变化的身体反应的组合,这些反应不外是肌肉的收缩和腺体的分泌。心理学研究行为在于查明刺激与反应的关系,以便根据刺激推知反应,根据反应推知刺激,达到预测和控制人的行为的目的。 该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华生(1878~1958)和斯金纳(1904~)。华生的主要观点:(1)机械唯物主义决定论;(2)认为心理学是一门自然科学,是研究人的活动和行为的一个部门,要求心理学必须放弃与意识的一切关系,提出两点要求:第一、心理学与其他自然科学的差异只是一些分工上的差异;第二、必须放弃心理学中那些不能被科学普遍术语加以说明的概念,如意识、心理状态、心理、意志、意象等等;(3)极力要求用行为主义的客观法去反对和代替内省法,认为客观方法有四种:第一、不借助仪器的自然观察法和借助于仪器的实验观察法;第二、口头报告法;第三、条件反射法;第四、测验法。斯金纳则属于新行为主义心理学,他只研究可观察的行为,试图在刺

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派别以及其主要的观点

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派别以及其主要的观点 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派别有八个:构造心理学派、行为主义心理学派、皮亚杰心理学派、机能主义、人本主义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精神分析学派、认知心理学。下面将分别介绍各派及其主要观点。 ㈠构造心理学派 构造心理学堪称是科学心理学派的第一学派,其奠基人是冯特。构造心理学认为心理学是一门经验的科学,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意识经验,包含感觉.意象.情感三种状态。感觉是知觉的要素,意象是观念的元素,而情感是情绪的元素。所有复杂的心理现象都是这些元素构成的。研究方法上,倡导心理学的实验研究的方法,强调实验内省法。在他们看来心理学是研究的意识经验是与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对立的。直接经验,要了解它只有依靠实验者,对自己的经验的观察的描述,因而该学派有被称为“元素主义”。 ㈡行为主义心理学派 行为主义行为主义心理学派是由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华生于1913年创立的,简称行为主义。其根本的特点是排斥意识,反对传统意识心理学的内省的方法研究主观的意识行为主义大致分为三个间断:(1) 早期的行为主义主张放弃意识而改行为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的研究对象,抛弃内省法而改以客观法作为心理学的研究法。其特征是客观主义,以刺激和反映的术语解释行为,强调联接学习,环境决定论。(2)新行为主义新行为主义强调刺激与反映之间的中介变量,用语在经验事实的基础上对行为主义的内部动因进行推测,以操作主义观点结实中介变量。(3)新的新行为主义新的新行为主义认为给予思维.认知等心理因素在行为调节中的作用以足够的重视,把认知,思维等心理因素看作积极主动的过程,强调研究方法的客观性。 ㈢皮亚杰心理学派 皮亚杰心理学派是西方心理学中独具特色的一个心理学理论流派。他从生物角度出发主张心理学应研究儿童的认知活动,并着力探索智慧的性质及其结构和机能。认为智慧的本质就是适应,而适应应该以来于有机体的同化与顺应两种机能的协调,使有机体与环境取得平衡,这就是一个人从出生到成年的发展的逻辑它勾画了一副完整的而动的认知发展蓝图,对而动思维的发展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㈣机能主义 它起源于美国.美国心理学家詹姆士是机能主义的先驱,他深受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以适者生存,自然选择的原理为基础,认为人就是认识社会中成长,所以主张心理学的目的不是为了要把心理分解为一些元素,而是应当研究人在适应环境中心理的机能作用。其在1890年发表的《心理学原理》一书中提出机能主义概念,他反对把意识分割为元素,认为意识是个整体,是一套连续不断的意识流。 其继承者杜威和安吉尔于20世纪处在芝加哥大学速立起了机能主义学派也称芝加哥学派这一学派主张心理学应该成为一门“有所为”的科学。以有目的的心理活动为研究对象,认为心理活动的研究在于获得,保持,组织和评价人的经验,以指导行动.这一学派主张应对注意,学习,智能等对人的适应行为有用的心理过程进行研究。 ㈤人本主义心理学

后现代主义与心理学

后现代主义与心理学

后现代主义与心理学 什么是后现代主义? 从字面意思上来看,“后现代主义”应该是和“现代主义”对应的,而且应该是在“现代主义”之后出现的。当然,这里的“后”有“之后”的意思,没有“现代主义”也就不会有“后现代主义”的说法,然而,这里“后”还有更重要的一层意思就是“相对”的意思,也就是说后现代主义的很多思想其实是针对现代主义来的,后现代主义并不是为了创立一个理论,为了创立一个主义而出现的,而是在现代主义的弊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据有关专家考证,“后现代主义”一次最早出现于1934年出版的《1882-1923年西班牙、拉美诗选》中,用来描述现代主义内部发生的逆动。 如同很多的哲学、心理学范畴的名词一样,后现代主义推广至今没有一个统一的概念,而且后现代主义充斥着生活的方方面面,实际上至少可以从三个层面上加以理解:文学艺术上的后现代主义;社会文化上的后现代主义;哲学上的后现代主义。因为我们认为哲学是一切学科的基础(虽然这句本身就是要被后现代主义所怀疑

的),我们要讨论的是哲学上的后现代主义思想。 后现代哲学的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解构的后现代主义和建设性的后现代主义。前者包括以法国哲学家德里达、福柯为代表的后结构主义;以德国哲学家伽达默尔为代表的新解释学;以美国哲学家奎因、罗蒂为代表的新实用主义。这种后现代主义否定物质与精神、主体与客体的对立统一关系,拒斥本体论,反对基础主义、本质主义、理性主义,主张向统一性开战,取缔“深度模式”,宣扬所谓不可通约性、不确定性、易逝性、碎片性、零散化,最终陷入了以推崇主观性、内在性和相对性为特征的唯心主义与形而上学,就像尼采所说的“存在的只是解释”完全否认了客观的存在。后者主要是大卫·格里芬的思想,他倡导创造性;鼓励多元的思维风格;关爱世界,力图重建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等等。对后现代主义的基本特征,人们有不同的看法。哈桑把后现代主义概括为如下特征:不确定性,它包括多元论、反叛、随机性、分化、模糊和破裂;破碎性,包括对总体性的不信任;反正统性,对权威的挑战是其重要内容;非我性,抛弃将主体等同于实体的传统;内在性,反对超验性,强调心

2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基本理论流派--学习辅导 2

第二章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基本理论流派――学习辅导 第一节精神分析理论 本节主要内容: 精神分析学派是西方现代最重要的学术思潮之一,因为该学派的创始人是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因此精神分析理论又叫弗洛伊德主义,它包括古典的弗洛伊德主义(或者叫弗洛伊德学说)和新弗洛伊德主义,代表人物是弗洛伊德和埃里克森。 一、弗洛伊德的心理性欲发展理论 弗洛伊德是奥地利的精神病医生和心理学家,从自己的临床经验出发,对儿童的人格结构和心理发展阶段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并逐步发展为精神分析理论。 (一)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由三个部分组成——本我、自我和超我。人在出生时,人格的全部就是本我。其主要功能就是最大限度地满足与生俱来的生物本能,当新生儿饿了或尿湿了的时候,他们就会不顾一切地哭闹,直到有人来满足他们的需要为止。 自我是人格中有意识的、理性的部分,反映了儿童日益发展起来的感知、学习、记忆和推理能力。自我的功能就是寻求更为实际的、被社会允许的方式来满足本能的需求。所以,当一个学步期儿童想要喝奶时,他会找到妈妈说:“牛奶”,而非哭闹。随着自我的不断成熟,儿童逐渐能更好地控制住毫无理性的本我,独立寻找到可行的方法来满足自己的需求。 然而,有些需要是不被人们接受的,如一个三岁的儿童在两餐之间去偷吃饼干,很快就会被妈妈发现并制止。在这个过程中,人格的第三个部分,超我,就会逐渐成熟。超我是人格结构中的“良心”成分——三至六岁的儿童逐渐将父母的道德标准与价值观内化而形成了对自己行为的评价标准。超我一旦形成,儿童就不再需要成人来指出他们表现的好坏了,他们已经能明了自己的好与不好,并会对自己所作所为感觉愧疚和羞耻。 (二)弗洛伊德的心理发展阶段论 弗洛伊德认为性本能是最重要的生命本能,人在不同的年龄,性的能量——力比多投向

后现代心理学各个流派的关系

后现代心理学各个流派的关系: 在工作坊中,经常会碰到这样的提问,后现代心理学各个流派(焦点解决、叙事心理、合作对话实践和反思团队)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它们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 我个人的偏见和理解是:这四个流派是一家子,既有作为兄弟、亲戚相似的部分,又有不同的部分。 一.相似:这四个流派的哲学基础都是后现代哲学,包括:社会建构论、诠释学、对话理论和叙事理论等。后现代哲学对于语言、知识的反思和质疑,对于日常生活的重视,在这四个流派中,得到不同程度和侧面的体现。这四个流派共同拥有的对于人的假设:相信人是面对和解决自己问题的专家,个人拥有很多的潜能和资源。对话过程可以帮助人去了解、发现、甚至创造更多的可能性。 二.不同:我个人对于不同的理解是四个流派的创始人个人风格的差异。知识和流派都是由人创造,也是由人传承和践行的。四个流派的创始人虽然同样受到后现代哲学的影响和启发,由于个人经历以及经验的不同等原因,各自发展出了不同的学派。这些流派在传承的过程中,也在经历新的发展,四个流派也在不同程度的相互融合。 三.具体的不同: 1. 比如发问。在叙事以及焦点的问话中,有比较明确的方向和意图,那就是找到优势与解决方案,然后不断扩大、丰厚。而在合作对话实践的问话中,问话更多是作为邀请,尝试去理解对方的意图,通过问话,开启更多的可能性,而不一定强调或者定义“积极”或者“消极”,反思团队的问话,好像也是更多“如实呈现”。 2. 技术层面:相比较与合作对话和反思团队,叙事和焦点有较为清晰的技术,比如叙事中的外化、解构、见证、叙事地图、丰厚等,在焦点中有量尺问句、奇迹问题、关系问句等。而在合作对话和反思团队中,则好像没有很明显、清晰的技术。贺琳在自己的书中也多次提到,合作对话是生活哲学(life philosophy),而不是技术(technique)。 3. 对于主流叙事、价值观的看法:叙事由于受到福柯等人的影响,对于主流叙事给其他非主流声音的压制比较敏感,而在合作对话和反思团队中,这种敏感则不明显。 4. 合作对话和反思团队相互影响非常明显,这两个学派的创始人来往很多,彼此的启发也很多,在各自的著作中,经常相互引用,在合作对话实践的工作坊中,反思团队的形式也是经常出现。 5. …..(有待在发展传承中继续总结) 四.四个流派的融合与发展:2013年3月我在美国休斯顿参加了一个会议“Conversation Fest”,这个会议汇聚了四个流派的代表人物。我在这个会议上的兴趣之一就是看看各个流派的最新发展以及融合,也的确看到一些整合:比如叙事与合作;焦点与合作;后现代心理学对身体层面的关注等…….

后现代主义思潮与人本心理学

后现代主义思潮与人本心理学

————————————————————————————————作者:————————————————————————————————日期:

后现代主义思潮与人本心理学 文章来源:心理与行为研究200302?作者:车文博【内容提要】后现代主义和人本主义心理学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有某种相同性,且与美国社会危机和精神异化现象相关,加上又都受到现象学、存在主义、弗洛伊德主义的影响,故后现代主义对人本主义心理学冲击的同时,又在反对科学主义、重建人际沟通和实现人的个性等方面有某种一致性。?【关键词】后现代主义/人本主义心理学/科学主义/人际沟通 【正文】 1 后现代思潮的实质及其特征?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是20世纪60年代主要是80年代以来盛行于西方世界的一种泛文化思潮,也是对现代文化哲学和精神价值取向进行批判和解构(deconstruct)的一种哲学思维方式和态度。这一反现代性思潮虽然孕育于30年代现代主义的母胎,但主要是后现代社会(又称后工业社会、信息社会、晚期资本主义)适应科学技术革命发展需要的产物,也是美国社会危机和精神异化的反映。?1.1 后现代主义经历的4个衍化阶段?(1)1934~1964年是后现代主义的术语开始应用和歧义迭出的阶段;?(2)20世纪60年代中期和后期是后现代主义与现代主义精英意识彻底决裂并呈现一种反文化和反智性的阶段; (3)1972~1976年是正式出现存在主义的后现代主义思潮阶段; (4)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中期是后现代主义概念日趋综合和更具有包容性阶段[1]。

后现代主义已远超出文学艺术领域,而深深渗入到哲学、科学哲学、心理学、宗教、法学、教育学等许多领域[2.3]。其中与心理学有关的思想家有:伽达默尔(Hans-Georg Gadamer,1900~)、哈贝马斯(Jurqen Habermas,1929~)、拉康(Jacques Lacan,1901~)、德里达(Jacques Derrida,1930~)、福科(Michel Foucault,1926~)、马尔库塞(Herbert Marcuse,1898~1979)、库恩(Thomas Sam 1.2后ual Kuhn,1922~)、费耶阿本德(Paul Feyerabend,1923~)等。? 现代主义哲学的主要特点 (1)反主体性(counter subjectivity) 后现代主义哲学继尼采的“上帝死亡”的口号之后,提出“主体死亡”、“人已死亡”的口号,他们的意思是说主客二分式的主体和人的概念不现实,西方传统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人类中心论”已破灭。(2)反普遍性及反同一性后现代主义哲学认为差异无所不在,即使在重复中也有差异出现,无差异的世界是苍白枯燥的世界,传统哲学以普遍性(universality)、同一性(identity)为人的最高本质,只能使人成为丧失个性、无血无肉无情感的抽象的人。 (3)不确定性(uncertainty)后现代主义哲学认为,没有独立自在的世界,世界是由语言构成的。这就是说,世界本身有语言的结构,语言不是人表达意义的工具,它有其自身的体系。每一件已知的事物都是由语言来中介着的,所谓事实、真理只是语言上的。在他们看来,“不是我说语言,而是语言说我”。这样,人就从西方传统哲学所讲的以人为中心的地位而退居到为语言所掌握的地位。但语言又总是不确定的,并且随言说者的不稳定的情绪而动摇不定。因此,一切都是不确定的、模糊的、多元的和解构的

现代审美心理学主要流派--格式塔审美心理学派(完形审美心理学派)

现代审美心理学主要流派--格式塔审美心理学派(完形审美心理学派) 1、“格式塔心理学派”的创立及其历史影响 “格式塔心理学派”创始于20世纪初的德国,是一个著名的心理学派。其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是当今德籍美国著名美学家、心理学家鲁道夫·阿恩海姆。他在30年代从事电影理论的研究,著书立说,由于不满希特勒的统治,于1939年移居美国,从此转向对审美中的知觉进行研究。他著有《视觉思维》、《走向艺术心理学》、《艺术与视知觉》等,成为格式塔心理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格式塔心理学是内容较为复杂,立论较为严整,在当今有着广泛影响的心理学的美学流派。 2、“格式塔”的含义与特征 “格式塔”是德文Gestalt的音译,其意思是“完形”。“完形”在格式塔审美心理学中具有特殊的含义。“形”是指在人的知觉经验中形成的一种意象组织和结构。“完形”是指心理活动中“形”的整体性,这“形”的整体性不是客观事物本身原有的,而是由知觉活动组成的经验中的整体,是知觉进行积极组织或构建的结果。 完形具有三个特点: (1)整体性。完形的整体性是现代科学系统论意义上的“整体性”。其意义是:完形的整体性不是各个部分的简单相加,整体大于部分之和。比如对一首五言绝句的整体感受和理解,绝不是20个字的意义的简单相加,而是一个完整的意义,整个意义远远大于部分意义之和。 (2)独立性。即每一个完形一经形成,就具有了不为外界因素变更的相对独立性。如人们欣赏过一首乐曲之后,无论再换用什么乐器演奏这首乐曲,都不会破坏、改变乐曲给人的整体心理感受。 (3)主客体的统一性。即完形不是完全指客体本身的形式,而是在人的知觉经验中形成的完形。也就是说,完形是在人感知客体的基础上的大脑中形成的,是在知觉中呈现的。所以,对完形的研究主要是对知觉的研究。 3、完形的特征 完形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两点: (1)完形是一种力的样式。 (2)完形是自发地追求着一种平衡 4、完形的两大原则 (1)简化。格式塔心理学派认为,那些能够给人最愉快的感觉的完形,就是那些采取了最大限度的简化形式的完形。简化的实质是以尽量少的结构特征,把最复杂的材料组织成有秩序的整体,而整个整体的简化是由表现力的需要决定的。如剪影艺术、绘画中的素描,要求最大限度地简化形式,简化到突出形象的最突出特征。简化的特征是表现“力的样式”。 (2)张力。张力就是力处于最有表现性时的一种样式。张力体现在运动状态中,是力量发挥到淋漓尽致的一刹那的状态,最具有表现性和运动性。所以,简化的核心是动态平衡,动态平衡的基础在于张力,简化本身就是一种张力的样式。 5、完形审美心理学派的理论核心——表现 格式塔心理学派认为,完形的目的是表现。表现就是人们通过知觉的方式获得某种经验,这种表现得以实现,是因为人与客观事物具有“同形同构”关系。即审美欣赏的目的,是借助审美对象与人的同形同构关系使自己的情感愿望得以表现。他们认为,表现是人的知觉样式固有的特征。比如杨丽萍的孔雀舞能够引起人的美感,不是因为舞蹈中对孔雀的形态、动态的表演,使人联想美丽的孔雀而感到美,而是因为表演中体现的孔雀的“力的样式”传达给人脑皮层,受“同形同构”的影响产生快乐的知觉共鸣。再如柳树被动下垂的样子会引起人的悲哀情感,也是由于柳树的样子与人的“悲哀情感的力”具有“同形同构”的关系。所以柳树这一形象可以表现人的悲哀情感。总而言之,外在世界的力与人的内在的力具有同形同构性,同形同构引起的共鸣产生人的美感。 6、对“格式塔心理学派”的简要分析评价 格式塔心理学派在形的整体性、力的表现性和运动性等方面的研究有独到之处,但它一方面缺乏科学的心理学依据,另一方面忽视了社会实践在艺术创作和欣赏中具有的决定性作用,只从生理和心理方面解释事物和情感的力的关系,从而忽视了人与动物的区别,忽视了社会和历史对人的心理结构起着决定性的影响,因而具有片面性。 (五)心理分析学派(精神分析学派) 1、弗洛伊德和他的心理分析学的主要内容 精神分析学是本世纪初发端于奥地利的一个新兴的心理学派。它的创始人是弗洛伊德。弗洛伊德并不是一个美学家,但是他所创立的心理学对西方美学界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弗洛伊德的理论有五大支柱:无意识、婴儿性欲、恋母情结、抑制和转移。与美学关系最大的是“无意识”理论。 弗洛伊德是一位精神病学医生。他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发现,病人精神失常的原因往往是由于某种冲动得不到满足,某种愿望得不到实现,受到压抑,形成创伤造成的。这种创伤逐渐沉积到意识深处,形成无意识而潜伏着,一旦受到激发就爆发出来导致精神病。据此他建立了一整套“无意识”的心理理论。 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理论在他生活的前期和后期略有区别。前期他把人的精神活动分为两大部分:意识和无意识。

2020考研专业课知识点:七大心理学流派

2020考研专业课知识点:七大心理学流派 出国留学考研网为大家提供2016考研专业课知识点:七大心理 学流派,更多考研资讯请关注我们网站的更新! 2016考研专业课知识点:七大心理学流派 在心理学考研中,对各种心理流派的考查是绕不开的一个重要知识点。有时会考察单个心理流派的代表人物、主要观点和历史评价,但更多的考察方式是比较几种不同心理流派的异同点。这就需要 2016考研同学对心理学史上各种流派能够了熟于心。下面,就对不 同心理学流派给大家简要地分析一番。 1、构造主义 代表人物:冯特、铁钦纳 研究方法:内省法 观点: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人们的直接经验,即意识。并把人的经验分为感觉、意象和激情三种元素,认为其他所有复杂的心理现 象都是由这些元素构成的。 评价:构造心理学的诞生使心理学摆脱了思辨的羁绊走上了实验研究的道路,使其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但这个学派所从事的纯内 省分析,严重脱离实际。 2、机能主义 代表人物:詹姆斯、杜威、安吉尔等 主要观点:主张心理学的研究目的是意识的作用于功能,强调意识是一个连续的不断变化的整体,即“意识流”,反对把心理学只 看作一门纯科学,重视心理学的实际应用。 评价:机能主义是在反对构造主义心理学的过程中产生的,其重视心理学的实际应用推动了美国心理学面向实际的发展。

3、行为主义 代表人物:华生、斯金纳、班杜拉 研究方法:实验法 主要观点: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可以观察的行为,遵循S-R的公式,心理学研究的目的应是寻找预测和控制行为的途径。行为是在环境因素影响下学习的结果。 评价:行为主义学派的主张过于极端,否定意识研究的重要性,限制了心理学的健康发展,但他们对于研究客观性的强调,有利于心理学沿着客观科学的道路走下去。 4、格式塔 代表人物:韦特海默、柯勒、考夫卡 研究方法:实验法 主要观点:该学派主张心理学的整体性,著名观点是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心理学是一个整体,一种组织完型。 评价:格式塔心理学的理论基础是主观唯心论,但他们强调整体先于部分而存在并制约着部分的性质和意义,且他们对于知觉、学习及思维等的研究成果至今还具有积极的意义,促进了认知心理学的兴起。 5、精神分析 代表人物:弗洛伊德、荣格、阿德勒等 研究方法:自由联想、个案法等 主要观点:理论来源于临床经验,强调心理学研究无意识现象,无意识会表现在人的正常和异常行为中。 评价:精神分析学派重视动机的研究和无意识现象的研究,但是他们过分强调无意识的作用,早期的理论具有泛性论的特点,这些

后现代主义对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影响

[收稿日期] 2008-10-20 [个人简历] 李 倩(1985-),女,陕西西安人,陕西师范大学心理学系在读研究生。 哲学 后现代主义对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影响 李 倩 (陕西师范大学 心理学系, 陕西 西安 710062) [摘 要] 后现代主义思潮影响下的心理咨询与治疗与现代心理咨询与治疗之间有着诸多差异。它以社会建构 理论为认识论的基础,使得心理咨询与治疗在认识论、知识观、自我观、语言观、方法论等方面发生转变。焦点解决短期心理咨询与治疗和叙事心理咨询与治疗等方法,通过具体的治疗技术进一步揭示了心理咨询与治疗后现代变革的实质。 [关键词] 心理咨询与治疗;后现代主义;社会建构论 [文章编号] 1672-2035(2009)01-0042-03 [中图分类号] B84-05 [文献标识码] B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后现代心理学思潮在西方心理 学界逐渐兴起并传播开来。在后现代主义对现代主义的强烈批判中,心理学应用体系中受到最大启示的是心理咨询与治疗领域。后现代心理咨询与治疗不仅仅体现了时间性的概念,而且还包括着咨询与治疗基本理论以及范式上的差异。 一、现代心理咨询与治疗的范式 1.对现代心理咨询与治疗范式的回顾。弗洛伊德开创精神分析心理学派至今,各种心理咨询与治疗的理论、流派和方法不断涌现。其中影响较大的心理咨询与治疗体系包括三大范式:精神分析范式、认知 行为主义范式、人本主义范式。 [1] 精神分析范式致力于对人内在精神结构的探索,心理疾病是本能的欲望和冲动遭到压抑而引发严重内心冲突的结果,心理治疗的目的是帮助患者在意识层面上认识这种冲突并获得对问题的领悟;认知 行为范式认为人在生活中产生不良情绪或行为,是由于人对客观现实有不合理的认识,心理治疗的目的是在强化刺激的控制下改变不合理的信念与认知;人本主义范式认为现实世界把人置于一种疏离状态,中断或歪曲了个人成长和朝向健康的自然倾向,大多数心理问题来源于来访者缺乏内在的自尊,或者自我实现的潜能得不到正常发挥,心理治疗的目的是帮助来访者找回失去的自我,并用真实的自我去感受这个世界。 这三种心理治疗范式可以统称为现代心理治疗。它们有许多共同特征[2],即:把心理咨询和治疗的对象视为 患者 ;假定这些人的内心出现了问题,将这些问题称为 疾病 ;相信心理学家作为 专家 ,借助专业知识和手段,可以找到患者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选择有效的治疗方法,帮助患者的内心恢复健康。 心理咨询在这些表面特征之下隐藏着以下几种预设:第一,人的心理疾病是一种客观存在的 事实 ,这种 事实 的发生和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却可以被人认识或表征。第二,凭借心理治疗家所掌握的专业知识和技术以及个人杰出的理性能力,能够 弄清楚 心理疾病这种 客观事实 ,找到致病的根源。第三, 事实 不仅是客观的,也是唯一的,对 事实 的认识只能有一种是 真 的,只有建立在这种认知基础上的心理治疗才是有效的。第四,相信借助心理学专业知识的积累以及心理学家的个体能动性,能够对心理疾病这一 客观事实 进行有效的控制、干预、改造、矫正,帮助 患者 战胜疾病,恢复心理健康。 2.现代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局限。现代心理治疗,尽管形态各异,但都无法避免这样的一些局限[3]:首先,同时存在的多个 真理 之间常常相互冲突,引起心理问题的事实常被理解为一种受历史和环境所限制的观点,而不是客观的、永恒的。其次,每一种治疗理论都追求对人类行为进行标签式的描述,一个个标签被视为心理问题的 真相 。这种标签将导致单一的解决方案,使患者不能得到所有适当的治疗措施。再次,治疗师以专家的身份去发现心理问题的真相,以权威者的身份去治疗患者,而患者始终处于从属和被支配的地位。最后,每一种理论都认为自己是揭示心理问题的 真理 ,排斥其他理论的合理性。 二、心理咨询与治疗在后现代主义中的转变 第8卷 第1期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Vol.8 No.1 2009年1月 JOURNAL OF TAIYUAN NORM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Jan. 200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