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语文】语文文言文的专项培优练习题 (2)

一、中考语文文言文

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赵将廉颇之后嗣廉范,任云中郡守。一日,会匈奴大入塞,故事①虏人过五千,移文②旁郡。吏欲传檄求救,范不听,自率士卒拒之。虏众盛而范兵不敌。会日暮,令军士各交缚③两炬三头热火④,营中星列。虏遥望火多,谓汉救兵至,大惊,待旦将退。范乃令军中

褥食⑤,晨往赴之。俄而斩首数百级,虏自相践踏,死者千余人。虏由此不敢复向云中。『注释』:①故事: 按旧例。②移文:发文书。③交缚:交叉捆绑。④热火:点火。⑤褥食:在睡垫上吃饭。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①俄顷

..斩首数百级(______)②虏由此不敢复.向云中(______)

2.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吏欲传檄求救,范不听,自率士卒拒之。

3.结合文章,谈谈范廉有什么过人之处?

【答案】

1.随即、不久再、又

2.小吏想要发紧急公文向旁边的郡县求救,范廉不肯,亲自率领将士抵抗。

3.结合文章。足智多谋,勇敢自信。

【解析】

1.要根据文意进行推断,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还要注意文言文在出题中常常出以今释古的类型的题。同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如“俄顷”作为生僻词的意思,要认真读懂语境大意。而“复”在现代汉语中也有“再、又”的意思,所以说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檄”:公文。“自”:亲自。“拒”:抵抗。

385.要求结合文章内容谈谈范廉有什么过人之处。要想捕捉文章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读懂内容,这是归纳概括的前提和基础。在准确理解词意、句意、段意的基础上,梳理各句之间的内在联系,依据题干要求提取重要信息。如“会日暮,令军士各交缚两炬三头热火,营中星列”是虚张声势,迷惑敌人。“范乃令军中褥食,晨往赴之。俄而斩首数百级,虏自相践踏,死者千余人”是抓住机会,奋勇杀敌。所以可概括为他是一个足智多谋,勇敢自信的将领。

【点睛】

译文:

廉范是赵将廉颇的后代,担任云中郡太守。一天,正遇到匈奴大举入侵边塞,按照以往方式,胡虏人马只要超过五千人,就要向旁边的郡传送书信。官吏想传檄文求救,廉范不同意,亲自率兵抵抗敌兵。但敌兵人数众多而廉范兵力太少。刚好太阳下山,廉范命令军士将两个火炬

缚成十字,手持一端,点燃三端,在营中分开排列。敌兵远远望见火炬众多,认为汉军救兵到来,十分惊恐。快到天亮想要撤退时,廉范边命令士兵在睡觉的草垫子上吃饭,清晨前往阵前杀敌,斩敌首级树百个,死者上千人,由此匈奴不敢再侵入云中了。

2.阅读下面三个文段,完成下列小题。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康肃问曰:“单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的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共口,徐以构的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元方入门不顾.(照顾)

B.吾射不亦精.乎(精湛)

C.康肃笑而遣.之(遣:打发)

D.故不错.意也(同“措”,安放)

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下车引之./介冑之.士不拜

B.以.钱覆其口/醒能述以.文

C.而.钱不湿/博学而.笃志

D.且.秦灭韩亡魏/年且.九十

3.对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A.即使方圆千里的土地也不敢轻易(答应),哪里能直接用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呢?B.即使方圆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换,哪里只是用五百里的土地(就交换)呢?

C.虽然方圆千里的土地也不敢轻易(答应),哪里只是用五百里的土地(就交换)呢?D.虽然方圆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换,哪里能直接用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呢

4.下列对文段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三组对话皆聚焦冲突。三组选文中的人物对话,分别围绕“谁未守信”“本领是否值得炫耀”“要不要服从秦国要求”进行、

B.三组对话均展现应答智慧。甲文元方有理有据,睿智回应;乙文卖油翁现身说法,类比说理;丙文唐雎据理反诘,沉稳应对。

C.三组选文皆用对比。甲文客人冲动无礼对比元方有礼有节,乙文康肃神闲气定对比卖油翁骄傲自信,丙文唐雎不卑不亢对比秦王盛气凌人。

D.三组选文语言简练。甲文仅“引”字就写出友人惭愧示好,乙文只用“安敢”就显出康肃居高临下,丙文以一“否”字就表现出唐雎态度鲜明。

【答案】

1.A

2.B

3.B

4.C

【解析】

1.A. 元方入门不顾(回头看)。

2.A. 代词,指代元方/结构助词,的。B.都是介词,用。C. 连词,表转折/连词,表并列。

D. 连词,况且/副词,将近。故选C。

3.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关键词语:虽:即使。易:交换。直:只是。故B正确。4.C项分析有误。乙文应是:卖油翁神闲气定对比康肃骄傲自信。

【点睛】

译文参考:【甲】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现在已经离开了。”朋友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君子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乙】陈尧咨问卖油翁:”你也懂得射箭吗?我的箭法不是很高明吗?”卖油的老翁说:“没有别的(奥妙),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陈尧咨(听后)气愤地说:“你怎么敢轻视我射箭(的本领)!”老翁说:“凭我倒油的经验就可以懂得这个道理。”于是拿出一个葫芦放在地上,把一枚铜钱盖在葫芦口上,慢慢地用油杓舀油注入葫芦里,油从钱孔注入而钱却没有湿。于是说:“我也没有别的(奥妙),只不过是手熟练罢了。”陈尧咨笑着将他送走了。

【丙】秦王对唐雎说:“我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不听我,这是为什么呢?况且秦国已经灭了韩国亡了魏国,而安陵君却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的原因,是因为我把安陵君当作忠厚的长者,所以才不打他的主意。现在我用十倍于安陵的土地,让安陵君扩大领土,但是他违背我的意愿,是轻视我吗?”唐雎回答说:“不,不是像你说的这样。安陵君从先王那里接受了封地并且保卫它,即使是方圆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换,何况仅仅是五百里呢?”

3.阅读(甲)(乙)两部分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甲)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須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換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或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选自诸葛亮《诫子书》(乙)吾欲汝曹①闻人过失,如闻父母之名,耳可得闻,口不可得言也。好议论人长短,妄是非正法,此吾所大恶也,宁死不愿闻子孙有此行也。汝曹知吾恶之甚矣,所以复言者,施衿结缡②,申父母之戒,欲使汝曹不忘之耳。

龙伯高③敦厚周慎,口无择言,谦约节俭,廉公有威,吾爱之重之,愿汝曹效之。杜季良④豪侠好义,忧人之忧,乐人之乐,清浊无所失⑤;父丧致客,数郡毕.至,吾爱之重之,不愿汝曹效也。效伯高不得,犹为谨敕⑥之士,所谓刻鹄不成尚类鹜者也⑦;效季良不得,陷为天下轻薄子,所谓画虎不成反类狗者也。讫今季良尚未可知,郡将下车⑧辄切齿,州郡以为言,吾常为寒心,是以不愿子孙效也。

(选自马援《诫兄子严敦书》有删节)(注释)①汝曹:你等②施衿结缡:父母送女儿出嫁,给她结好带子,戴好佩巾。③龙伯高:名述,字伯高。④杜季良:名保,字季良。⑤清浊无所失:指交友不分善恶。⑥谨敕:谨慎端整。⑦本句比喻相差不远:鹄:天鹅:鹜:鸭子。⑧郡将下车:指郡守初到任。

1.请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只标一处)

申父母之戒

23.解释文中加点词语.

①非学无以广.才_______________

②意与日去.____________

③乐.人之乐_____________

④数郡毕.至_____________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②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③吾常为寒心,是以不愿子孙效也。

4.“静”对于做人与学习有挪些意义?请根据(甲)文内容简要概括。

5.这两篇诫勉子侄的书信有不少说理技巧,请说说你从学到了哪些。

【答案】

1.申/父母之戒

2.①使……增长②离开③以……为乐④全,都

3.①心绪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生活节俭来培养高尚的品德。②学习必须静下心来,才干须要勤学苦练。③我常常替他寒心,这就是我不希望子孙效仿他的原因(或因此我不希望子孙效仿他)。

4.“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从淡泊和宁静的自身修养上狠下功夫,“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不安静就不能为远大志向而长期刻苦学习。要学得真知。必须使身心置于宁静中研究探讨。人们的才能是从不断的学习中枳累的,不下功夫学习就不能增长与发扬自己的才干;没有坚定不移的意志,就不能使学业成功。点明了修身养性的途径和方法以及对做人与学习的意义。

5.甲文先运用对比论证,将“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的“静”与“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的“躁”对比,鲜明突出论证了“静”对治学修身的重要。又运用“比喻论证”,将“时光飞逝、意志消沉的人”比作“枯枝落叶”。生动形象论证了需要珍借时间,表达了诸葛亮对于儿子的殷殷期盼与告诫。乙文运用举例论证、对比论证,举龙伯高的敦教厚谦虚、节约不失威严与杜季良的豪侠仗义、与人同忧乐。将学习龙伯高不成功还可谦虚与学习杜季良不成功为纨绔作对比,具体直观、权威有力、鲜明突出论证做人要厚到谨慎,不随便论人长短,恭谦节俭。表达了马援对兄子的谆谆教诲。

【解析】

22.此题考查文言句子的停顿。在文言文中句子的停顿大概有句首发语词、关联词语后面要有停顿;根据语言顺序来处理停顿,即主谓之间应停顿,动宾之间应停顿;利用对文意的理解来确定停顿等几种常用的技巧。“申父母之戒”意思是“父母一再告诫的一样”,句中“申”是动词,所以根据语法特点停顿为:申/父母之戒。

2.此题考查的是文言词语的意思。做题时要疏通文意,先把句子翻译正确,再解释字词意思,所要注意的是,在字词本义与句中意思有所差别时,最好本义和句中意都要写出来。“非学无以广.才”翻译为“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广”意思是“增长”。“意与日去.”翻译为“意志随岁月而流逝”,“去”意思是“离开”。“乐.人之乐”翻译为“把别人的快乐作为自己的快乐”,“乐”意思是“以……为快乐”。“数郡毕.至”翻译为“几个郡县的人都来了”,“毕”意思是“都”。

3.此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在翻译句子是首先要注意重点的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和词类活用的情况,先把按照原句子的顺序翻译,然后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进行语序调整。(1)“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句中“以”意思是“用”,该句属于倒装,语序应为“以静修身,以俭养德”。据此翻译即可。(2)“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夫”属于句首发语词,没有意义,语序正常,据此翻译。(3)“吾常为寒心,是以不愿子孙效也.”这是一个省略句,应为“吾常为之寒心”,“是以”意思是“因此”,“效”意思是“效仿”。据此翻译。

4.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从甲文中可知“静以修身”,“非宁静无以致远”,“学须静也”都提到了“宁静”的作用,宁静对于学习和修养身心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据此理解作答。

5.此题考查的是文章的写作特点。甲文采用的是对比论证,“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換则不能冶性”将“静”与“躁”进行对比,突出了“静”的意义。“遂或枯落”用到了比喻论证,使说理生动形象。乙文首先用到了举例论证,通过列举马严和马敦的事例,并将二人与龙波高进行对比,突出强调了做人要厚道谨慎,不随便论人长短,恭谦节俭。据此作答。

译文:

(甲)君子的行为操守,从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学习。所以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放纵懒散就无法振奋精神,急躁冒险就不能陶冶性情。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而流逝。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其时悔恨又怎么

来得及?

(乙)我的兄长的儿子马严和马敦,都喜欢讥讽议论别人的事,而且爱与侠士结交。我在前往交趾的途中,写信告诫他们:“我希望你们听说了别人的过失,像听见了父母的名字:耳朵可以听见,但嘴中不可以议论。喜欢议论别人的长处和短处,胡乱评论朝廷的法度,这些都是我深恶痛绝的。我宁可死,也不希望自己的子孙有这种行为。你们知道我非常厌恶这种行径,这是我一再强调的原因。就像女儿在出嫁前,父母一再告诫的一样,我希望你们不要忘记啊。”

“龙伯高这个人敦厚诚实,说的话没有什么可以让人指责的。谦约节俭,又不失威严。我爱护他,敬重他,希望你们向他学习。杜季良这个人是个豪侠,很有正义感,把别人的忧愁作为自己的忧愁,把别人的快乐作为自己的快乐,无论好的人坏的人都结交。他的父亲去世时,来了很多人。我爱护他,敬重他,但不希望你们向他学习。(因为)学习龙伯高不成功,还可以成为谨慎谦虚的人。正所谓雕刻鸿鹄不成可以像一只鹜鸭。一旦你们学习杜季良不成功,那就成了纨绔子弟。正所谓“画虎不像反像狗了”。到现今杜季良还不知晓,郡里的将领们到任就咬牙切齿地恨他,州郡内的百姓对他的意见很大。我时常替他寒心,这就是我不希望子孙向他学习的原因。”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15分)

乐羊子妻

河南乐羊子之妻者,不知何氏之女也。

羊子尝行路,得遗金一饼,还以与妻。妻曰:“妾闻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况拾遗求利以污其行乎!”羊子大惭乃捐金于野而远寻师学。

一年归来,妻跪问其故,羊子曰:“久行怀思,无它异也。”妻乃引刀趋机而言曰:“此织生自蚕茧,成于机杼。一丝而累,以至于寸,累寸不已,遂成丈匹。今若断斯织也,则捐失成功,稽废时日。夫子积学,当‘日知其所亡’,以就懿德;若中道而归,何异断斯织乎?”羊子感其言,复还终业,遂七年不返。

(出自《后汉书·列女传》)

369.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1)以污其行.乎(2)久行怀思,无它异.也

(3)累寸不已.(4)羊子感.其言,复还终业

370.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2分)

羊子大惭乃捐金于野而远寻师学

371.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5分)

(1)羊子尝行路,得遗金一饼,还以与妻。(3分)

(2)若中道而归,何异断斯织乎?(2分)

372.文中乐羊子妻告诉乐羊子哪两个道理?对乐羊子产生了怎样的影响?(4分)

道理:

影响:

【答案】

369.(1)品行、德行(2)特殊原因(3)停止(4)被……感动

370.羊子大惭/乃捐金于野/而远寻师学

371.(1)羊子曾经在行路时捡到一块别人丢失的金子,回家把金子给了妻子。(2)如果中途就回来,和割断这(正在纺织)的布匹有什么不同呢?

372.道理:不能贪财污行;求学要持之以恒。影响:捐金于野,而远寻师学;还终业,七年不返。

【解析】

369.

试题分析: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文言文中大多一字一义解释时可以单字扩充为双字来解释,如本题中“行”为“品行”,还要注意辨析词义用法的变化,如本题中“感”作动词,意为“被……感动”,要根据语境仔细辨析。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370.

试题分析:在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判断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分析其结构,按照现代汉语的阅读习惯判断停顿,关键是要弄懂句子的意思。“羊子大惭乃捐金于野而远寻师学”一句有三层意思,一是羊子很惭愧,二是羊子把钱扔在路上,三是羊子到远方去求学,根据这三层意思即可找到断句处。

【考点定位】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371.

试题分析:疏通全文,在全文语境中大致了解句子的意思,翻译要要做到三点,原意不能改变,关键字词要译准确,句子要顺序。本题要解释清楚关键词语有:“尝”“遗”“饼”“与”“中道”“异”,最后疏通句子。

【考点定位】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372.

试题分析:阅读文中羊子妻所说的话,其妻是用类比和比喻来说理的,抓住“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一句即可理解“不能领财玷污品行”的道理;抓住“一丝而累,以至于寸,累寸不已,遂成丈匹。”“今若断斯织也,则捐失成功”即可理解“学习在于积累,不能半途而刻”的道理。直接引用文中表示羊子行为的语句作答“影响”即可。

【考点定位】理解文言文内容要点。能力层级为理解B。

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叔向见韩宣子,宣子忧贫,叔向贺之。宣子曰:“吾有卿之名,而无其实,无以从二三子,吾是以忧,子贺我,何故?”

对曰:“昔栾武子无一卒之田,其宫不备其宗器,宣其德行,顺其宪则,使越于诸侯。诸侯亲之,戎狄怀之,以正晋国。行刑不疚,以免于难。及桓子,骄泰奢侈,贪欲无艺,略则行志,假货居.贿,宜及于难,而赖武之德以没其身。及怀子,改桓之行,而修武之德,

可以免于难,而离桓之罪,以亡.于楚。夫郤昭子,其富半公室,其家半三军,恃其富宠,以泰于国。其身尸于朝,其宗灭于绛。不然,夫八郤,五大夫,三卿,其宠大矣,一朝而灭,莫之哀也,唯无德也。今吾子有栾武子之贫,吾以为能其德矣,是以贺。若不忧德之不建,而患货之不足,将吊不暇,何贺之有?”

宣子拜,稽首焉,曰:“起也将亡赖子存之非起也敢专承之其自桓叔以下嘉吾子之赐。”

(《叔向贺贫》)昔者有馈.鱼于郑相者,郑相不受。或谓郑相曰:“子嗜鱼,何故不受?”对曰:“吾以嗜鱼,故不受鱼。受鱼失禄,无以食鱼;不受得禄,终身食鱼。

(节选自汉·刘向《新序·节士》)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戎狄怀.之怀:归服。

B.假贷居.贿居:储积。

C.以亡.于楚亡:死亡。

D.有馈.鱼于郑相者馈:赠送。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起也将亡/赖子存之/非起也敢专承之/其自桓叔以下嘉吾/子之赐/

B.起也将亡/赖子存之非/起也敢专承之/其自桓叔以下嘉吾/子之赐/

C.起也将亡/赖子存之非/起也敢专承之/其自桓叔以下/嘉吾子之赐/

D.起也将亡/赖子存之/非起也敢专承之/其自桓叔以下/嘉吾子之赐/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叔向认为贫不可怕反倒值得祝贺。当韩宣子为与叔向名位相同,却没有叔向富有而担忧时,他却表示祝贺。

B.叔向认为贫而修德可以避免灾难。栾武子虽然不富有,但他宣传德行为他赢得了好名声,使他免于灾难。

C.叔向认为恩德和恶行会影响子孙。桓子放纵,但因栾武子的恩德而得善终,怀子修德却因桓子骄奢获罪。

D.叔向认为重要的是德行而非财富。卻昭子虽然势力强大、深受宠幸,但不修德行,最后身死、宗灭。

4.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不忧德之不建,而患货之不足,将吊不暇,何贺之有?

(2)受鱼失禄,无以食鱼;不受得禄,终身食鱼。

【答案】

1.C

2.D

3.A

4.⑴如果不忧愁德行的建立,却只为财产不足而发愁,我表示哀怜还来不及,哪里还能够祝贺呢?⑵因为接受别人送来的鱼会使自己失去官职,没有俸禄也就无鱼可吃,不接受,则可清廉,保官职,可一辈子有鱼吃。

【解析】

1.C.有误。“亡”,古今异义,今义是“死亡”,这里的意思是“逃亡”。

2.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文言文断句的前提是对文意的领会。首先通读全文,了解文意,依据语境断句。可借助标志性词语断开比较明显的地方,分清谓语动词的界限,注意对称句式,常见虚词的位置及词性。由易到难,由大到小,层层划分。本句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划分,“起”是韩宣子自称,“吾子”,古时对别人的尊称,译为“您”,所以“吾子”之间不能断开,排除AB;本句是从两个角度感激叔向——“起(自己)”“非起(自己的祖宗桓叔以下的子孙)”,故在“非”之前断开,排除C。故选D。

175.A.有误。“吾有卿之名,而无其实,无以从二三子,吾是以忧”,“卿”这里的意思是官名,指卿大夫。此句的意思是:我有卿大夫的名称,却没有卿大夫的财富,没有什么荣誉可以跟其他的卿大夫们交往。这才是韩宣子的忧愁。

4.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此句中得分点有:

(1) 若,如果;患,担忧、发愁;吊,表示哀怜;注意“何贺之有”是倒装句。

(2)禄,俸禄;无以,没有(办法);食,吃。

参考译文:

叔向去拜见韩宣子,韩宣子正为贫困而发愁,叔向却向他表示祝贺。

宣子说:"我有卿大夫的名称,却没有卿大夫的财富,没有什么荣誉可以跟其他的卿大夫们交往,我正为此发愁,你却祝贺我,这是什么缘故呢?"

叔向回答说:"从前栾武子没有一百顷田,家里穷的连祭祀的器具都备不齐全;可是他能够传播德行,遵循法制,名闻于诸侯各国。各诸侯国都亲近他,一些少数民族都归附他,因此使晋国安定下来,执行法度,没有弊病,因而避免了灾难。传到桓子时,他骄傲自大,奢侈无度,贪得无厌,犯法胡为,放利聚财,该当遭到祸难,但依赖他父亲栾武子的余德,才得以善终。传到怀子时,怀子改变他父亲桓子的行为,学习他祖父武子的德行,本来可以凭这一点免除灾难;可是受到他父亲桓子的罪孽的连累,因而逃亡到楚国。那个郤昭子,他的财产抵得上晋国公室财产的一半,他家里的佣人抵得上三军的一半,他依仗自己的财产和势力,在晋国过着极其奢侈的生活,最后他的尸体在朝堂上示众,他的宗族在绛这个地方被灭亡了。如果不是这样的话,那八个姓郤的中有五个做大夫,三个做卿,他们的权势够大的了,可是一旦被诛灭,没有一个人同情他们,只是因为没有德行的缘故!现今你有栾武子的清贫境况,我认为你能够继承他的德行,所以表示祝贺,如果不忧愁德行的建立,却只为财产不足而发愁,我表示哀怜还来不及,哪里还能够祝贺呢?"

宣子于是下拜,并叩头说:"我正在趋向灭亡的时候,全靠你拯救了我。你的恩德不敢独自承受,恐怕从我的祖宗桓叔以下的子孙,都要感谢您的恩赐。

有人送鱼给郑国的宰相,他不受。有人问:“你平时爱好吃鱼,为什么不接受赠送的鱼呢?”郑国的宰相回答说:“我因为爱好吃鱼,所以不接受鱼。因为接受别人送来的鱼会使自己失去官职,没有俸禄也就无鱼可吃,不接受,则可清廉,保官职,可一辈子有鱼吃。”

6.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下列小题。

(一)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孟子》)(二)郑之鄙人学为盖①。三年而大旱,无所用,弃而为桔槔②。三年而大雨,又无所用,则还为盖焉。未几盗起民尽戎服鲜用盖者欲学为兵则老矣。

越有善农者,凿田种稻,三年皆涝。人谓宜泄水种黍,弗听,而仍其旧,乃大旱连岁。计其获,则偿歉而赢焉。故曰:“旱斯具舟,热斯具裘。”天下名言也!

(选自刘基《郁离子》)补充注释:①盖:雨具。②桔槔(jié gāo):一种从井里汲水的工具。

41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管夷吾举于士./入则无法家拂士.

B.郑之鄙.人学为盖/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C.出则无敌国外患.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D.旱斯.具舟,热斯具裘/微斯.人,吾谁与归

2.把语段(一)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3.语段(二)中划线句子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A.未几/盗起/民尽戎服/鲜用盖者/欲学为兵/则老矣

B.未几/盗起民尽戎服/鲜用盖者/欲学为兵/则老矣

C.未几/盗起民尽/戎服鲜用盖者/欲学为兵/则老矣

D.未几/盗起/民尽戎服鲜用/盖者欲学/为兵则老矣

4.请简述语段(一)中第二段的论证思路。

5.请从语段以外另写出一条成语,概括两个语段所表达的共同观点。

【答案】

1.C

2.用(这些)来使他的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增加他不具备的能力。(要求“所以”“动”“忍”“曾益”解释准确,整句通顺。)

3.A

4.首先从个人角度正面论述“生于忧患”的道理,然后从国家角度反面论述“死于安乐”的道理,最后总结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5.居安思危、未雨绸缪、防患未然、有备无患、防微杜渐、曲突徙薪等。

【解析】

1.A狱官/贤士。B边境,边远的地方/鄙陋。旧时指身居高位、俸禄丰厚的人眼光短浅。C

都是担心,忧虑。D乃,就/代词,这。

2.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注意以下关键词:所以,用这些来……。动,使……惊动,震撼。忍,使……坚韧。曾,通“增”,增加。

3.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中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此题根据文意:不久盗贼兴起,人们都穿军装,(军装能挡雨)很少有使用雨具的人。他又想学制作兵器,可他老了,不行了。即可推断出正确答案:

A. 未几/盗起/民尽戎服/鲜用盖者/欲学为兵/则老矣。

4.考查议论文的论证思路。分析作者论证思路,要在对文章内容整体把握的基础上,理清各部分所写的内容,分析出观点、论据、运用的论证方法,然后对内容概括作答。一般采用“先通过……引出论点或分论点,再用……事例或名言加以论述,最后得出……的结论”的答题方法,结合文本内容概括作答。本文首先以六个出身低微、经过种种磨炼而终于身负“大任”的显贵人物为例来说明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同时又重视人的主观因素,提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的观点。接着从两方面说明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在生活、思想、行为等方面经受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的磨炼。然后由个人说到国家,指出决定国家存亡的因素和个人能否成就大业的因素相仿,最后推出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5.甲文告诉我们,忧患使人生存,安逸享乐却足以使人败亡。乙文启示我们凡事要注意两个方面。一、贵在坚持,持之以恒,一定会有收获;二、凡事须防患于未然,就是“旱斯具舟,热斯具裘”。因此可以用“未雨绸缪”、“防患未然”等成语来概括。

【点睛】

译文

甲文,舜从田野之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工作中被举用,胶鬲从贩卖鱼盐的工作中被举用,管夷吾从狱官手里释放后被举用为相,孙叔敖从海边被举用进了朝廷,百里奚从市井中被举用登上了相位。

所以上天将要降落重大责任在这样的人身上,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以致肌肤消瘦,使他受贫困之苦,使他做的事颠倒错乱,总不如意,通过那些来使他的内心警觉,使他的性格坚定,增加他不具备的才能。

人经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困苦,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这一切表现到脸色上,抒发到言语中,然后才被人了解。在一个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世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敌对国家和外患,便经常导致灭亡。由此可以知道,忧患使人生存,安逸享乐却足以使人败亡。”

乙文,郑国一个目光短浅人学制作雨具,三年后学会了但碰上大旱,他做的雨具没有用处。他就放弃雨具改学桔槔(打水的用具),三年后学会了却又碰上大雨,又没有用处了。于是他就回头又重做雨具。不久盗贼兴起,人们都穿军装,(军装能挡雨)很少有使用雨具的人。他又想学制作兵器,可他老了,不行了。越国有一个善于搞农业的人,垦荒

造田种水稻,但是三年都遇上水灾。有人对他说应排水后改种黍米,他不听从,仍然干他原来的活。干旱连续两年。他算了一下收获,已补偿了以前的欠收还有赢余呢。因此说:“天旱要准备船只,天热要准备裘军服。真是世间的名言啊。”

7.阅读下面两段选文,回答后面小题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堇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辍,参差披拂。

(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乙)自渴①西南行不能百步,得石渠。民桥其上。有泉幽幽然,其鸣乍大乍细。渠之广,或咫尺,或倍尺,其长可十许步。其流抵大石,伏出其下。逾石而往有石泓,昌蒲被之,青藓环周。又折西行,旁陷岩石下,北堕小潭。潭幅员减百尺,清深多倏鱼。又北曲行纡余,睨若无穷,然卒入于渴,其侧皆诡石怪木,奇卉美箭

②,可列坐而庥③焉。风摇其巅,韵动崖谷,视之既静,其听始远。

(节选自柳宗元《石渠记》)(注释)①渴(hè)地名,指袁家渴。②箭:小竹。③庥(xiū),树荫。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1)水尤.清冽

(2)卷.石底以出

(2)昌蒲被.之

(4)逾.石而往有石泓

2.翻译下列句子

(1)青树翠蔓,蒙络摇辍,参差披拂。

(2)风摇其巅,韵动崖谷。

3.甲乙两段文字所描写的水,各有什么特点?请简要概括。

【答案】

1.(1)格外(2)弯曲(3)覆盖(4)越过,经过

2.(1)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浮(2)山风吹动树梢,悦耳的声音响动山谷。

3..甲文:谭水清冽,水声悦耳。乙文:清澈幽深,鸣声多变。

【解析】

1.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此题是一词多义的辨析,如,逾:越过,经过。“被”:通假字词,通“披”,覆盖。

2.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注意以下关键词:翠蔓:翠绿的藤蔓。韵动:悦耳的声音。

3.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想捕捉文章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读懂内容,这是归纳概括的前提和基础。甲文,“闻水声,如鸣佩环,……水尤清冽”“皆若空游无所依”写出小石潭水水声悦耳,清澈见底、清洌可鉴的特点。乙文“有泉幽幽然,其鸣乍大乍细”“其流抵大石,伏出其下”写出潭水的清澈幽深,鸣声多变。【点睛】

译文

甲文,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水声,就像人身上佩带的佩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我)心里感到高兴。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沿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了水中高地、小岛、不平的岩石和石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乙文,从袁家渴潭往西南走不到百步,就看见一个石渠,百姓在石渠上建了一座便桥。有一眼泉水幽静地流淌,它流淌时的声音时大时小。泉渠的宽度有时一尺,有时就有二尺宽,它的长度有十步左右。它的水流遇到一块大的石头,就漫过石头。跳过大石头再往前走,就发现一个石潭,菖蒲覆盖着它,碧绿的苔藓环绕着石泓。渠水又转弯往西流,在岩石边流入石隙里,最后像瀑布一样的流入北边的小潭中。小潭方圆还不足一百尺,潭水清澈、且较深,有许多快速游动的鱼。渠水又往北迂回绕行一些,斜着看好像没有尽头,就这样最终流入渴潭。潭的一边全是奇异的石头、怪异的树木、奇异的花草、美丽的小竹,人可以并列坐在那里休息。风吹动着树梢,悦耳的声音在山崖和山谷间回荡。看它已经很宁静,它们被风吹动所发出的声音才在远处传播。

8.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下列小题。

司马懿与诸葛亮相守百余日,亮数挑战,懿不出。亮乃遗.懿巾帼妇人之服。懿怒,上表请战,帝使卫尉辛毗杖节为军师以制之。护军姜维谓亮曰:“辛毗杖节而到,贼不复出矣。”亮曰:“彼本无战情,所以固请战者,以示武于其众耳。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苟能制吾,岂千里而请战邪!”亮遣.使者至懿军,懿问其寝食及事之烦简,不问戎事。使者对曰:“诸葛公夙兴夜寐,罚二十以上,皆亲览焉;所啖.食不至数升。”懿告人曰:“诸葛孔明食少事烦,其能久乎!”

亮病笃.,汉主使尚书仆射李福省侍,因谘以国家大计。福至与亮语已别去数日复还。亮曰:“孤知君还意,近日言语虽弥日,有所不尽,更来亦决耳。公所问者,公琰其宜也。”福谢:“前实失不咨请,如公百年后谁可任大事者,故辄还耳。乞复请蒋琬之后,谁可任者?”亮曰:“文伟①可以继之。”又问其次亮不答是月亮卒于军中。

(文/《资治通鉴·魏纪》,根据命题需要,有改动)(注释)①文伟:即费祎,字文伟。三国时蜀汉名臣,与诸葛亮、蒋琬(字公琰)、董允并称为蜀汉四相。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

...的一项是()

A.亮乃遗.懿巾帼妇人之服(遗:遗失)

B.亮遣.使者至懿军(遣:派遣)

C.所啖.食不至数升(啖:吃)

D.亮病笃.(笃:重)

2.为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断句,正确

..的一项是()

又问其次亮不答是月亮卒于军中。

A.又问其/次亮不答是/月亮卒于军中

B.又问其次/亮不答/是月/亮卒于军中

C.又问其次/亮不答是/月亮卒/于军中

D.又问/其次亮不/答是月亮/卒于军中

3.下列对文本的理解,正确

..的一项是()

A.面对诸葛亮送女人衣服的羞辱,司马懿恼羞成怒,决定主动出战。

B.司马懿对诸葛亮夙兴夜寐、食少事烦的状态很是敬佩,担心他活不长了。

C.当诸葛亮猜出李福的来意后,李福心中很是感激,赶紧陈述了自己返回的原因。

D.诸葛亮鞠躬尽瘁,他自知来日无多,建议在他死后,可由蒋琬和费祎先后继任。

4.将文言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苟能制吾,岂千里而请战邪!

【答案】

1.A

2.B

3.D

4.将军在外作战,皇帝的命令也可以不接受,如果他真能够战胜我,何必要不远千里去请求出战呢?

【解析】

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解答此类题目时,应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意思,然后根据句子的翻译推断词语的意思。课外文言文的词语解释既要充分调动知识积累,回忆该词的常用义,还要结合上下文来判断。A项的解释有误,“遗”的意思是“送给”。

2.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做“断句题”要通读全句,理解句子主要意思,在此基础上再根据文意和常用的断句方法加以判读。常见的断句方法有:语法分析、对话标志、常见虚词、结构对称、固定句式等。这句话的意思是:又问费祎之后,诸葛亮没有回答。在这个月中,诸葛亮就在军中病逝了。正确的停顿应为:又问其次/亮不答/是月/亮卒于军中。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中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

318.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得出答案。A.司马懿看穿诸葛亮计谋,并非真的恼羞成怒,更没有主动出战的意图;B.“担心”不符合文意;C.“谢”在此语境中是表示歉意。故选D。

4.文言文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一般要求直译。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

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中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翻译要求字字落实,译出原文用词的特点和句式的特点。“受”“苟”“岂”是此题中的关键词语,一定要解释准确。

选自《资治通鉴》作者:司马光年代:北宋

参考译文:魏明帝青龙二年,公元234年,诸葛亮六出祁山,大举伐魏。司马懿和诸葛亮两军相互对峙一百多天,诸葛亮多次挑战,司马懿就是不出兵迎战。诸葛亮就把女人用的头巾服饰送给司马懿。司马懿恼羞成怒,上书请求出战,魏明帝曹睿派卫尉辛毗手持使节担任军师来制约司马懿。护军姜维对诸葛亮说:“辛佐治持使节到了,敌人肯定不会出战了。”诸葛亮说:“司马懿本来就没有出战的意思,他之所以坚持请求出战,是为了向部下表示自己敢于用武而已。将军在外作战,皇帝的命令也可以不接受,如果他真能够战胜我,何必要不远千里去请求作战呢?”诸葛亮派遣使者到司马懿军中,司马懿向使者询问诸葛亮的睡眠饮食和办事的多少,(却)不打听军事情况。使者答道:“诸葛公早起晚睡,凡是二十杖以上的责罚,都亲自披阅;所吃的饭食不到几升。”司马懿告诉人说:“诸葛孔明进食少而事务烦,他还能活多久呢?”

诸葛亮病重,汉后主派遣尚书仆射李福前来问候,同时拿国家大事询问。李福来到军营与诸葛亮谈话完毕,辞别而去几天之后又返回来。诸葛亮说:“我知道你返回来的意图,近来(我们)虽然整天谈话,(但)有些事还没有交待完,你是又回来征求我的意见了。你所要问的事蒋琬适合。”李福道歉说:“日前确实是我的失误,忘了询问,万一丞相您百年之后,谁可以担负重任,所以就又返回来了。再请问蒋琬之后,谁可承担重任?”诸葛亮说:“费祎可以继任。”又问费祎之后,诸葛亮没有回答。在这个月中,诸葛亮就在军中病逝了。

9.阅读下面文言短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妻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乙)靖郭君将城薛①,客多以谏。靖郭君谓谒者:“无为客通。”齐人有请者曰:“臣请三言而已矣!益一言,臣请烹。”靖郭君因见之。客趋而进曰:“海大鱼。”因反走。君曰:“客有于此。”客曰:“鄙臣不敢以死为戏。”君曰:“亡,更言之。”对曰:“君不闻大鱼乎?网不能止,钩不能牵,荡

②而失水,则蝼蚁得意焉。今夫齐,亦君之水也。君长有齐阴,奚以薛为?失齐,虽隆薛之城到于天,犹之无益也。”君曰:“善。”乃辍城薛。

(注释)①薛:靖郭君的封地。②荡:放肆、任性。

(选自《战国策·齐策》)1.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靖郭君谓.谒者(________)

②毋为客通.(________)

③益一言.,臣请烹(________)

④乃辍.城薛(________)

(2)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______)

A.靖郭君因.见之/罔不因.势象形

B.鄙臣不敢以.死为戏/卷石底以.出

C.乃.辍城薛/乃.不知有汉

D.臣之.妻私臣/小大之.狱

2.按要求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鄙臣不敢以死为戏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失齐,虽隆薛之城到于天,犹之无益也。

(2)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4.甲文中的邹忌和乙文中的“客”在劝谏中采用了类似的说理方式,请分别简析。

【答案】

1.(1)①对……说②通报③字④停止(2)D

2.鄙臣/不敢/以死为戏

3.(1)如果失去了齐国的庇护,即使把薛地的城墙修筑到天那么高,也没有什么用处。(2)时光像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

4.甲文邹忌从自己与徐公比美这件生活小事入手,以此为喻,以私事比国事委婉劝谏齐威王要广开言路,虚心纳谏。乙文门客以水喻齐国,以大鱼喻靖郭君,靖郭君倚仗齐国,如鱼依靠水。劝谏靖郭君放弃在薛邑筑城墙的打算。

【解析】

1.此题考查的是文言词语的意思。做题时要疏通文意,先把句子翻译正确,再解释字词意思,所要注意的是,在字词本义与句中意思有所差别时,最好本义和句中意都要写出来。“靖郭君谓.谒者”翻译为“靖郭君对传达人员说”,“谓”意思是“对……说”。“毋为客通.”翻译为“不要给那些门客通报。”,“通”意思是“通报”。“益一言.,臣请烹”翻译为“多说一个字就请把我烹死。”,“言”意思是“字”。“乃辍.城薛”翻译为“于是放弃了在薛邑筑城墙的打算”,“辍”意思是“停止”。

2.此题考查文言句子的停顿。在文言文中句子的停顿大概有句首发语词、关联词语后面要有停顿;根据语言顺序来处理停顿,即主谓之间应停顿,动宾之间应停顿;利用对文意的理解来确定停顿等几种常用的技巧。“鄙臣不敢以死为戏”翻译为“我不敢拿死来开玩笑。”,句中“鄙臣”是主语,所以停顿为:鄙臣/不敢/以死为戏。

3.此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在翻译句子是首先要注意重点的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和词类活用的情况,先把按照原句子的顺序翻译,然后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进行语序调整。(1)“失齐,虽隆薛之城到于天,犹之无益也。”句中“虽”意思是“即使”,“犹”意思是“还”。(2)“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句中“斯”意思是“这”,“舍”意思是“停止”。两个句子语序正常,据此翻译。

4.此题考查的是对内容的理解。甲文中邹忌从自身经历写起,以自身为喻,委婉劝谏齐威王要广开言路,虚心纳谏。乙文门客以水喻齐国,以大鱼喻靖郭君,“君不闻大鱼乎?网

不能止,钩不能牵,荡②而失水,则蝼蚁得意焉。今夫齐,亦君之水也。君长有齐阴,奚以薛为?失齐,虽隆薛之城到于天,犹之无益也。”委婉规劝,最终“辍城薛”。据此作答。

译文:

(甲)于是邹忌上朝拜见齐威王,说:“我确实知道自己不如徐公美丽。可是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妾害怕我,我的客人有事想要求助于我,(所以)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如今齐国有方圆千里的疆土,一百二十座城池。宫中的姬妾及身边的近臣,没有一个不偏爱大王的,朝中的大臣没有一个不惧怕大王的,国内的百姓,没有不对大王有所求的:由此看来,大王您受到的蒙蔽太严重了!

(乙)靖郭君田婴准备在薛邑筑城墙,门客多来劝阻。靖郭君对传达人员说:“不要给那些门客通报。”有一个齐国门客要求接见,说:“我只要说三个字就行了,多说一个字就请把我烹死。”靖郭君就召见了他。门客急步前来禀告说:“海大鱼。”说完转身就走。靖郭君说:“你不要走,留下把话说完吧。”门客说:“我不敢拿死来开玩笑。”靖郭君说:“别这么说,您继续说下去。”门客说:“您没听说过海大鱼吗?用鱼网捕不到它,用鱼钩牵不上它;可是,当干得连一滴水都没有时,小小的蚂蚁、蝼蛄也能制服它。如今齐国也是您的水呀。如果您永远拥有齐国,要了薛邑又有什么用呢?可是当您失掉了齐国,即使把薛邑的城墙筑得天一样高,又有什么用呢?”靖郭君说:“好。”于是放弃了在薛邑筑城墙的打算。

10.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意思。

①醉翁之意不在酒

②援疑质理

③曾益其所不能

④策之不以其道

【答案】①意趣,情趣;②询问;③同“增”(增加);④用马鞭驱赶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解释文言文中实词的意义。答题时应注意,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①醉翁的情趣不在喝酒上,意:情趣。②提出疑问,询问道理,质:询问。③增加他不具备大才能,曾:同“增”(增加)。④ 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鞭打它,策:马鞭,引申为鞭打,这里指鞭策,驾驭。

11.阅读下面的《曹刿论战》一文,回答下列小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

..的一项是()

A.肉食者鄙.,未能远谋。(目光短浅)

B.小惠未徧.,民弗从也。(通“遍”,遍及,普遍)

C.牺牲

..玉帛,弗敢加也。(祭祀用的猪、牛、羊等)

D.小信未孚,神弗福.也。(高兴)

2.对下面句子的意思理解不正确

...的一项是()

A.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决定给谁使用。

B.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这是)尽了职分的事情,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仗。

C.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勇气就减弱了,第三次击鼓勇气已经枯竭了。

D.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齐是)大国,难以摸清(它的情况),怕的是有埋伏。

3.对本文理解有误

..的一项是()

A.曹刿认为战争取得胜利的先决条件是政治上取信于民。

B.文章第二段主要运用了记叙的表达方式,通过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刻画了曹刿卓越军事家的形象。

C.文章写乡人对战争的冷漠态度和鲁庄公的见识浅陋,是为了反衬曹刿的爱国热情和深谋远虑。

D.为了突出曹刿的“远谋”,本文详细记述了战争双方对峙、交锋的情况,略写了他在战前、战中、战后的表现。

【答案】

1.D

2.A

3.D

【解析】

1.试题分析: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D.“小信未孚,神弗福也”中的“福”是“赐福”,不是“高兴”。故答案为D。

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A.“衣食所安,弗敢专也”的意思是:衣食(这一类)养生的东西,我从来不敢独自专有。“专”是“独自专有,个人专有”,不是“独自决定给谁使用”。故答案为A。

3.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写作手法的理解。本文详细叙写了曹刿在战前、战中、战后的表现。略写了战争双方对峙、交锋的情况,这样突出了曹刿的“远谋”。所以D项的理解是错误的。故答案为D。

【点睛】

参考译文: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们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拜见鲁庄公。他的同乡说:“当权的人自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当权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朝去见鲁庄公。曹刿问:“您凭借什么作战?”鲁庄公说:“衣食(这一类)养生的东西,我从来不敢独自专有,一定把它们分给身边的大臣。”曹刿回答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顺从您的。”鲁庄公说:“祭祀用的猪牛羊和玉器、丝织品等祭品,我从来不敢虚报夸大数目,一定对上天说实话。”曹刿说:“小小信用,不能取得神灵的信任,神灵是不会保佑您的。”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根据实情(合理裁决)。”曹刿回答说:“这才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同去。”

到了那一天,鲁庄公和曹刿同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曹刿说:“现在不行。”等到齐军三次击鼓之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齐军大败。鲁庄公又要下令驾车马追逐齐军。曹刿说:“还不行。”说完就下了战车,察看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战车,扶着车前横木远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

打了胜仗后,鲁庄公问他取胜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靠的是士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他们的士气已经消失而我军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才战胜了他们。像齐国这样的大国,他们的情况是难以推测的,怕他们在那里设有伏兵。后来我看到他们的车轮的痕迹混乱了,望见他们的旗帜倒下了,所以下令追击他们。”

12.阅读《出师表》节选,回答下列小题。

①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②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③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130.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先帝不以臣卑鄙

..卑鄙:身份低微,见识短浅

B.遂许先帝以驱驰

..驱驰:奔走效劳

C.深人不毛.毛:毛发

D.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慢:怠慢,疏忽

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躬耕于.南阳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B.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以.其境过清

C.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D.若无兴德之.言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3.下列各项中,对选文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第①②两段在追述自己的身世经历时,五次提到“先帝”,目的是表明诸葛亮在刘备心目中地位高,显示自己为蜀国鞠躬尽瘁,劳苦功高。

B.选文第③段指明君臣各自的责任,主要用意还是劝勉刘禅亲贤远佞。

C.“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一句中的“此”指“五月渡泸,平定南方”和“北定中原,兴复汉室”两件事。

D.全文以议论为主,以叙事为辅,议论、叙事中都带有浓厚的抒情色彩。

【答案】

1.C

2.D

3.A

【解析】

1.试题分析: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C.“深人不毛”的“毛”是“草木”,不是“毛发”。故答案为C。

2.试题分析:考查对文言词语一词多义的理解。A.选项中“于”分别为“介词,在”和“介词,从”;B.选项中的“以”的意思分别为“介词,把”和“介词,因为”;C.选项中的“而”分别是“连词,并且”和“连词,表转折”;D.选项中的“之”都是“助词,的”。故选D。

132.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选文第①②两段五次提到“先帝”,目的是感激先帝知遇之恩;感慨先帝创业艰辛,警惕后主;以父子之情感动激励后主。所以“目的是表明诸葛亮在刘备心目中地位高,显示自己为蜀国鞠躬尽瘁,劳苦功高”的说法是错误的。故答案为A。

参考译文:

高考语文 文言文 培优练习(含答案)及答案

一、高中文言文试题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尚志斋说 宋·虞集 亦尝观于射乎?正鹄者,射者之所志也。于是良尔弓,直尔矢,养尔气,畜尔力,正尔身,守尔法,而临之。挽必圆,视必审,发必决,求中乎正鹄而已矣。正鹄之不立,则无专一之趣向,则虽有善器、强力,茫茫然将安所施哉?况乎弛焉以嬉,嫚焉以发,初无定的,亦不期于必中者,其君子绝之,不与为偶,以其无志也。 善为学者,苟知此说,其亦可以少警矣乎?夫学者之欲至于圣贤,犹射者之求中夫正鹄(1)也。不以圣贤为准的(2)而学者,是不立正鹄而射者也。志无定向,则泛滥茫洋无所底止。其不为妄人者几希!此立志之最先者也。 既有定向,则求所以至之之道焉,尤非有志者不能也。是故从师、取友、读书、穷理,皆求至之事也。于是平居无事之时,此志未尝慢也;应事接物之际,此志未尝乱也;安逸顺适,志不为尚;患难忧戚,志不为慑;必求达吾之欲至而后已。此立志始终不可渝者也。 是故志苟立矣,虽至于圣人可也。昔人有言曰:”有志者,事竟成。”又曰:“用志不分,乃凝于神。”此之谓也。志苟不立虽细微之事犹无可成之理况为学之大乎昔者夫子以生知天纵之资其始学也犹必曰志况各党小子之至愚极困者乎其不可不以尚志为至要至急也审矣。 今大司寇之上士浚仪黄君之善教子也,和而有制,严而不离。尝遣济也受业于予。济也请题其斋居以自励,因为书“尚志”二字以赠之。他日暂还其乡,又来求说。援笔书所欲言,不觉其烦也。济也,尚思立志乎哉。 【注释】①正鹄:靶心。②准的:标准。 (1)对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挽必圆,视必审审:仔细 B. 其亦可以少警矣乎警:警惕 C. 此立志始终不可渝者也渝:说明 D. 援笔书所欲言援:持,执持(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下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 不与为偶,以其无志也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 B. 是不立正鹄而射者也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C. 和而有制,严而不离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 D. 尝遗济也受业于予不拘于时,学于余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开头用射箭作比喻,是为了形象地说明立志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读者对“立志”这个问题有明确的认识。 B. 作者认为“善为学者”的志是以圣贤为准的,向圣贤学习,为学才能走上正途,因此,确立目标是成功的首要条件。 C. 最后一段拓开一笔,写自己为黄济“书‘尚志’二字赠之”和“援笔书所欲言,不觉其烦”,旨在强调“善教”的重要性。 D. 文章引譬喻类,正反说理,一咏三叹,节奏层次分明,语言极具韵律,将“立志”这一话

培优文言文

课外文言文练习 (一)曹彬仁爱 曹武惠王,国朝名将,勋业之盛,无与为比。尝曰:“吾为.将,杀人多矣,然未尝以私喜怒辄戮一人。”其所居.堂屋敝,子弟请加修葺,公曰:“时方大冬,墙壁瓦石之间,百虫所蛰,不可伤其生。”其仁心爱物盖如此。(张光祖《言行龟鉴》) [注释] 蛰:动物在冬眠时潜伏在土中或洞穴中不食不动的状态。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其所居.堂屋敝()(2)吾为.将() 2. 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句。 时方大冬,墙壁瓦石之间,百虫所蛰,不可伤其生。 3.文章开头介绍曹武惠王是“国朝名将”,其作用是什么? 4.文章通过、这两件事刻画了曹武惠王“”的德行。 (二)狄仁杰 狄仁杰为并州法曹,有同府法曹郑崇质,母老且病,当使.绝域。仁杰曰:“太夫人有疾而公远使,岂可贻亲万里之忧。”乃诣.长史蔺仁基,请代崇质行。时仁基与司马李孝廉不协,因谓曰:“吾等独无愧耶。”相待如初。(孔平仲《续世说》) 1. 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当使.绝域()(2)乃诣.长史蔺仁基() 2. 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句。 因谓曰:“吾等独无愧耶。” 3. 文章后半部分写仁基与司马李孝廉“相待如初”的作用是什么? 4. 读了这篇短文,你有什么体会? (三)巨商蓄鹦鹉 一巨商姓段者,蓄一鹦鹉甚慧,能诵《陇客》诗及李白《宫词》《心经》。每客至,则呼茶,问客人安否寒暄。主人惜之,加意笼豢。一旦段生以事系狱,半年方.得释,到家,就笼与语.曰:“鹦哥,我自狱中半年不能出,日夕惟只忆汝,汝还安否?家人喂饮,无失时否?”鹦哥语曰:“汝在禁数月不堪,不异鹦哥笼闭岁久。”其商大感泣,遂许之曰:“吾当亲送汝归。”乃特具车马携至秦陇,揭笼泣放,祝之曰:“汝却还旧巢,好自随意。”其鹦哥整羽徘徊,似不忍去。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半年方.得释()(2)就笼与语.曰() 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的画线句。 遂许之曰:“吾当亲送汝归。” 3.文章说“鹦鹉甚慧”,它的“慧”表现在:(1)能诵读诗文;(2)向客人问安;(3);(4)。 4. 读了这篇文章,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四)鲁肃简公二事 鲁肃简公宗道,为人忠实。仁宗在东宫,宗道为谕德。其居侧有酒肆,公微行饮其中。一日,真宗急召,使者及门,而公不在。移时饮归.,中使①与约曰:“上若怪公来迟,当托何事以对?”公曰:“但以实告。”中使曰:“然则当得罪。”公曰:“饮酒,人之常情;欺君,臣子之大罪也。”中使嗟叹而去。真宗果问,中使具.如公对。真宗问公何故私入酒家,公谢曰:“臣家贫,无器皿,酒肆百物备具,宾至如归。适有乡里亲客自远来,遂与之饮。然臣既易服,市人亦无识臣者。”真宗自此奇公,以为可大用。

备战中考语文 文言文 培优练习(含答案)(1)

一、中考语文文言文 1.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 皇祐二年,吴中大饥,是时范文正领浙西,发.栗及募民存饷,为术甚备。吴人喜渡,好为佛事,希文①乃纵民竞渡,自春至夏,居民空巷出游,又召诸佛寺主首,谕之曰:“饥岁工价至贱,可以大兴土木之役。”于是诸寺工作鼎兴。监司奏劾②:杭州不恤荒政③嬉游不节及公私兴造伤耗民力。文正乃.自条叙:所以宴游及兴造,皆欲.以发有余之财,以惠贫者。贸易、饮食、工技、服力之人,仰食于公私者,日无虑数万人。荒政之施,莫此为大。是岁,两浙唯枕州晏④然.,民不流徙,皆文正之惠也。 (选自沈括《梦溪笔谈》,有删减)(注释)①希文:范仲淹,字希文,谥号文正。②奏劾:向皇上检举揭发。③荒政:救灾的政事。④晏:平静,安定。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发.粟及募民存饷/怀怒未发.(《唐雎不辱使命》) B.文正乃.自条叙/屠乃.奔倚其下(《狼》) C.皆欲.以发有余之财/夕日欲.颓(《答谢中书书》) D.两浙唯杭州晏然./是故学然.后知不足(《虽有嘉肴》) 2.给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杭州不恤荒政/嬉游不节/及公私/兴造伤耗民力。 B.杭州不恤/荒政嬉游不节/及公私/兴造伤耗民力。 C.杭州不恤/荒政嬉游不节/及公私兴造/伤耗民力。 D.杭州不恤荒政/嬉游不节/及公私兴造/伤耗民力。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的句子。 民不流徙,皆文正之惠也。 362.范文正根据吴人的喜好,采取了怎样的救灾措施? 【答案】 1.B 2.D 3.老百姓没有流亡迁徙,都是范文正的恩惠呀。 4.纵民竞渡;让诸寺大兴土木。 【解析】 1.此题考查的是一词多义。A:散发,发放/发作。B:都是“于是”的意思。C:想要/将要。D:……的样子/这样。故选B。 2.此题考查的是断句。解答此类试题时首先疏通文意,结合意思断句即可。“杭州不恤荒政③嬉游不节及公私兴造伤耗民力”翻译为:“认为范仲淹不体恤荒年财政困难,竟鼓励百姓划船竞赛,寺院大兴土木,既劳民又伤财”据此断句为:杭州不恤荒政/嬉游不节/及公私兴造/伤耗民力。故选D。 3.此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在翻译句子是首先要注意重点的实词、虚词、通假

文言文精读培优练8

[转载]文言文精读培优练8 原文地址:文言文精读培优练8作者:安徽阜阳李卫全文言文精读培优练8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翟銮,字仲鸣,举弘治十八年进士。嘉靖中,累迁礼部右侍郎。六年春,廷推阁臣。帝意在张孚敬,弗与。命再推,乃及銮。中贵人多誉銮者,帝遂逾次用之。杨一清以銮望轻,请用吴一鹏、罗钦顺。帝不许,命銮入直文渊阁。 銮初入阁,一清辅政,既而孚敬与桂萼入,銮皆谨事之。孚敬、萼皆以所赐银章密封言事,銮独无所言。诘之,则顿首谢曰:“陛下明圣,臣将顺不暇,何献替①之有。”帝心爱之。一清、萼、孚敬先后罢,銮留独秉政者两月。其后李时入,位居銮上,銮亦无所怫。帝数召时、銮入见,尝问:“都察院拟籍谷大用资产,当乎?”时曰:“所拟不中律。”銮曰按律籍没止三条谋反叛逆及奸党耳不合三尺法何以信天下帝曰:“大用乱政先朝,正奸党也。”銮曰:“陛下,即天也。春生秋杀,何所不可。”帝卒从重拟。丁生母忧归。服阕,

久不召。 夏言居政府,銮与谋召己。会帝将南巡,虑塞上有警,议遣重臣巡视,言等因荐銮充行边使。二十一年,言罢,銮为首辅,进少傅、谨身殿。严嵩初入,銮以资地居其上,权远出嵩下,而嵩终恶銮,不能容。会銮子汝俭、汝孝同举二十三年进士,嵩遂属给事中劾其有弊。帝怒,下吏部、都察院。銮疏辨,引西苑入直自解。帝益怒,勒銮父子为民,而下主考及乡试主考诏狱,并杖六十,褫其官。 銮初辅政,有修洁声。中持服家居,至困顿不能自给。其用行边起也,诸边文武大吏俱郊迎,恒恐不得当銮意,馈遗不赀。事竣,归装千辆,用以遗贵近,得再柄政,声誉顿衰。又为其子所累,讫不复振。逾三年卒,年七十。 (节选自《明史·翟銮传》) [注]①献替,即献可替否,给君主提出建议。(一)文言文精读方案设计

文言文培优

文言文阅读篇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甲]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恒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加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选自《孟子》) [乙]郑之鄙人学为盖。三年而大旱,无所用,弃而为秸槔。三年而大雨,又无所用,则还为盖焉。未几,盗起,民尽戎服,鲜用盖者。欲学为兵,则老矣。越有善农者,凿田种稻,三年皆涝。人谓宜泄水种黍,弗听,而仍其旧,乃大旱连岁。计其获,则偿歉而赢焉。故曰:“旱斯具舟,热斯具裘。天下名言也!”(选自《郁离子》)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2分) ①入则无法家拂士拂:②郑之鄙人学为盖鄙: 2、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6分) ①人恒过,然后能改。译: ②旱斯具舟,热斯具裘。译: 3、甲乙两文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特点?(4分) 答:甲文的主要观点:乙文的主要观点: 共同特点: (二)[甲]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乙]故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是故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故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以治待乱,以静待哗,此治心者也。以近待远,以逸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无邀正正之旗,勿击堂堂之阵,此治变者也。 (节选自《孙子?军争篇》)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公将驰.之 ( ) ②望其旗靡.( ) ③三军可夺气. ( ) ④朝气锐. ( ) 2、下列各组句子中的加点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战于.长勺至于.夏水襄陵 B、公将鼓之.故逐之. C、登轼而.望之日出而.林霏开 D、以.逸待劳属予作文以.记之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彼竭我盈,故克之。 ②勿击堂堂之阵,此治变者也。

备战中考语文知识点过关培优易错试卷训练∶文言文及详细答案

一、中考语文文言文 1.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下列小题。 社环,庐陵人。其父友兵部主事常允恭死于九江,家破,常母张氏年六十余,无所归,而行至环家。环见张氏,大惊曰:“何为而至于此。”母泣告以故。环亦泣,扶就座,拜之,复呼妻子出拜,以母事之。 常母性急,少不惬意,辄诟怒。环私戒家人,顺其所为,母有痰疾,环亲为烹药。越十三年,母卒,环具.棺椁险殡之礼,买地葬之,岁时常祭。 1.解释文中的加点字。 (1)母泣告以故.______ (2)环具.棺椁殓殡之礼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环亦泣,扶就座,拜之,复呼妻子出拜。 156.杜环“以母事之”,具体表现在哪里? 【答案】 1.(1)原因、缘故(2)具备、准备 2.杜环听了也哭了出来,扶着常母坐下,向她行礼,再把妻子儿女叫出来拜见她3.(1)告诚家人凡事要顺着张氏的心意(2)亲自为张氏烹药 【解析】 1.试题分析: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比如本题中的“具”是“准备”;“故”是“原因,缘故”的意思。 2.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注重积累,尤其是重点篇目,要做到熟记。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同时,还要注意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在此题中,要注意“亦(也)、泣(哭泣)、复(又)、妻子(妻子儿女)”的意思,必须翻译出来。3.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题目要求筛选出相关的语句概括作答。本题可依据“环私戒家人,顺其所为”“环亲为烹 药”“环具棺椁险殡之礼,买地葬之,岁时常祭”这三句话,概括其“以母事之”的表现即可。 【点睛】 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运用“增、删、调、换、留”等译文的基本方法,做到译句文从字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参考译文: 杜环,字叔循.他的祖先是庐陵人.杜环父亲的朋友兵部主事常允恭在九江去世,家庭破碎.常允恭的母亲张氏年纪六十多岁,在九江城下痛哭,无家可归,淋着雨走到杜环家

备战中考语文备考之文言文压轴突破训练∶培优易错试卷篇

一、中考语文文言文 1.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节选自《送东阳马生序》)(乙)石门阎正衡,字季蓉,少喜读书,所居僻陋,书不可得,从友人假得《文选》并注,读之数月,皆能记。同里某翁家有《史记》,请借不许,请就其家读之又不许。翁所居少薪正衡家有山场请日馈肩薪,乃许之。正衡朝食荷.薪携笔札往读之,且读且写,数月乃毕。苦下县寡陋,复游学长沙,好事者闻其名而访之,皆谢不见。正衡喜抄书,九经、三史、老、庄、墨子、杜诗等莫不手抄。为文章峭劲雄悍,略如半山老泉①,然不多作。尝曰:“文以达理,理不足则气不充,修辞何为?吾学未至,十年内方当读书,四十后乃谋著作耳。” (节选自《清代名人轶事》)(注)①半山老泉:“半山”“老泉”分别是王安石、苏洵的号。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媵人持汤.沃灌 (2)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 (3)请借不许. (4)正衡朝食荷.薪携笔札往读之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 ..的一项是() A.翁所居少薪正衡/家有山场请/日馈肩薪 B.翁所居少薪/正衡家有山场/请日馈肩薪 C.翁所居少薪/正衡家有山场请/日馈肩薪 D.翁所居少薪正衡/家有山场/请日馈肩薪 27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2)十年内方当读书,四十后乃谋著作耳。 4.甲乙两文都表现人物的勤奋好学,但写法各不相同,请简要分析。 【答案】 1.(1)热水(2)破(3)答应,同意(4)肩负,扛 2.B 3.(1)因为内心有值得快乐的事,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别人。 (2)十年以内正应该读书,四十年后才考虑写文章罢了。 4.甲文先写自然环境的严酷,再写物质条件的匮乏,与同舍生对比,衬托作者的勤奋好

中考语文文言文(大题培优)及答案

一、中考语文文言文 1.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乙)邴原少孤,数岁时,过书舍而泣。师曰:“童子何泣?”原曰:“孤者易伤,贫者易感。夫书者,凡得学者,有亲也。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中心感伤,故泣耳。”师恻然曰:“欲书可耳!”原曰:“无钱资。”师曰:“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于是遂就书。一冬之间,诵《孝经》《论语》。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每假.借于藏书之家假:________ (2)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以:_______ (3)于是遂就.书就:________ (4)吾徒.相教徒:_______ 2.将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2)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 3.宋濂和邴原都是小时候家贫好学,但他们的求学态度有什么不同? 4.读了上面两则短文,你得到什么启示? 【答案】 1.借因为靠近,接近白白地 2.(1)(我)曾经走到百里之外,拿着经书向当地有道德学问的前辈请教。(2)我一来仰慕他们不孤单,二来羡慕他们能够上学。 3.宋濂,目的性明确,主动借书抄录阅读,拜访名师,虚心求教。而邴原,只是被动地等待机会,只有遇到富有同情心的教师,才能得到学习的机会。 4.(1)为自己的学习创造条件,(2)要充分利用己有的学习条件,(3)学习是一个长期而又艰辛的过程,应有恒心和毅力,(能抓住一点联系实际进行阐述,自圆其说即可) 【解析】 1.此题考查的是文言词语的意思。做题时要疏通文意,先把句子翻译正确,再解释字词意

2020年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第二部分专题一文言文阅读2高考命题点二新题培优练含解析2019081017

文言文阅读2 [题组一对点练]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王崇古,字学甫,蒲州人。四十三年,改右佥都御史,巡抚宁夏。崇古喜谭兵具知诸边厄塞身历行阵修战守纳降附数出兵捣巢寇屡残他镇宁夏独完。 A.崇古喜谭兵/具知诸边厄塞/身历行阵/修战守/纳降附/数出兵捣巢/寇屡残他镇/宁夏独完 B.崇古喜谭兵/具知诸边厄塞/身历行阵/修战守/纳降附/数出兵捣巢寇/屡残他镇/宁夏独完 C.崇古喜谭/兵具知诸边厄塞/身历行阵/修战守/纳降附/数出兵捣/巢寇屡残他镇/宁夏独完 D.崇古喜谭兵/具知诸边/厄塞身/历行阵/修战守/纳降附/数出兵捣巢/寇屡残他镇/宁夏独完 解析:选A。该题关键处有两个:一是“谭兵”之后应断开,二是“数出兵捣巢寇屡残他镇”应在“巢”后断开。 王崇古,字学甫,是蒲州人。嘉靖四十三年,改任为右佥都御史,任宁夏巡抚。王崇古喜欢谈论军事,完全知晓各边关的险要关隘,亲身参加部队作战,修治进攻和防御设施,接受投降和归附的人,多次出兵直捣敌人的巢穴。敌寇屡屡残害其他的边镇,唯独宁夏完好。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于时议建明堂,多有同异。思伯(指传主贾思伯)上议曰:“……五室之理,谓为可按。其方圆高方自依时量戴氏九室之言蔡子庙学之议子干灵台之说裴逸一屋之论及诸家纷纭并无取焉。”学者善其议。 A.其方圆/高方自依时/量戴氏九室之言/蔡子庙学之议/子干灵台之说/裴逸一屋之论及诸家/纷纭并无取焉 B.其方圆高方/自依时量/戴氏九室之言/蔡子庙学之议/子干灵台之说/裴逸一屋之论/及诸家纷纭/并无取焉 C.其方圆高/方自依时量/戴氏九室之言/蔡子庙学之议/子干灵台之说/裴逸一屋之论及/诸家纷纭/并无取焉 D.其方圆高方/自依时量/戴氏九室之/言蔡子庙学之/议子干灵台之/说裴逸一屋之/论及诸家纷纭/并无取焉 解析:选B。“方圆高方”意思完整,意为“方圆面积和高宽”,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C两项。D项中的“戴氏九室之言”“蔡子庙学之议”“子干灵台之说”“裴逸一屋之论”结构相同,意思完整,各自断开,排除D项。

2020-2021备战中考语文培优 易错 难题(含解析)之文言文附答案解析

一、中考语文文言文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河中石兽 纪昀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竞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秩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湖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 (1)山门圮于河()(2)湮于沙上()(3)如是再啮() 2.指出下面句子中“之”所指代的内容。 (1)一老河兵闻之() (2)当求之于上流() 3.用“/”给下列句子划分节奏。(只画一处) 众服为确论。 4.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白话文。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5.联系原文,用自己的话说说“但知其一,不知其二”中“其一”“其二”的具体内容。 【答案】 1.(1)倒塌(2)埋没(3)咬,这里意为冲激。 2.(1)讲学家所说的话(讲学家所说的道理)(2)石兽 3.众/服为确论。 4.照他(老河兵)说的那样去做,果然在(上游)几里之外找到了石兽。(采分点:“如”、状语后置句式各1分,译出大意1分) 5.“其一”是指只考虑到石头和沙子的性质(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子的性质疏松漂浮)“其二”指还需考虑到水的冲击会掏空石头下面的沙子,从而让石头翻转,离开原来的位置,朝水流相反的方向移动到上游去。 【解析】 1. 试题分析: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实词与虚词的积累,是培养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基础,理解文言文中词语的含义时,要联系原句来理解,不可孤立地理解单个字词的含

2020-2021中考语文文言文(大题培优)附详细答案

一、中考语文文言文 1.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后面小题 陈幼学,字志行,无锡人。万历十七年进士,授确山知县。政务惠民,积粟二千石以备荒,垦荒田八百余顷。给贫民牛五百余头,核黄河退地百三十余顷以赋民。 布政使刘浑成弟烂成,助妾杀妻,治如律。行太仆卿陈耀文家人犯法,立捕治之。汝宁知府丘度虑幼学得祸。言于抚按,调中牟。秋成时,飞蝗蔽天。幼学率民捕蝗,得千三百余石,乃不为灾。县故土城,卑且圮。给饥民粟,俾修筑,工成,民不知役。幼学疏为河者五十七为渠者百三十九俱引入小清河民大获利。给贫民牛种,贫妇纺具,倍于确山。越五年,政绩茂著。以不通权贵,当考察拾遗,掌道御史拟斥之,其子争日:“儿自中州来,咸言中牟治行无双,今予殿,何也?”乃已。 迁湖州知府,甫至,即捕杀豪恶奴。有施敏者士族子,杨升者人奴也,横行郡中。幼学执敏置诸狱。淫雨连月,禾尽死。幼学大举荒政,活饥民三十四万有奇。御史将荐之,征其治行,推官阎世科列上三十六事,御史以闻。诏加接察副使,仍视郡事。 幼学年已七十,其母尚在,遂以终养归。母卒,不复出。天启三年,起南京光禄少卿,改太常少卿,俱不赴。明年卒,年八十四矣。中牟、湖州并祠祀之。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立捕治.之治:治理 B.咸.言中牟治行无双咸:都 C.御史以闻.闻:使……听到 D.飞蝗蔽.天蔽:遮蔽 2.为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幼学疏为河者五十七,为渠者百三十九,俱引入小清河,民大获利 A.幼学疏为河者/五十七/为渠者/百三十九/俱引入/小清河民大获利 B.幼学疏为/河者五十七/为渠者百/三十九俱引/入小清河民大获利 C.幼学疏/为河者五十七/为渠者百三十九/俱引入小清河/民大获利 D.幼学疏为河者五十七/为渠者百三十九/俱引入小清河/民大获利 3.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陈幼学不结交权贵,尽管他的儿子为他争辩,最终还是被权贵上报给朝廷。 B.陈幼学担任确山知县时,致力于施惠百姓,积粟米二千石以备荒年,垦荒田八百多顷。C.陈幼学任职中牟期间,率领百姓捕捉蝗虫,捉到一千三百多石,中牟最终没有出现蝗灾。 D.陈幼学勤政爱民、秉公执法、孝顺母亲,去世后,中牟、湖州两地百姓为他立祠祭祀。 4.将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淫雨连月,禾尽死。幼学大举荒政,活饥民三十四万有奇。 【答案】 1.A

中考语文 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培优精炼教学提纲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培优精炼教学提纲 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 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各题。 南湖早春① (唐)白居易 风回云断雨初晴,返照湖边暖复明。 乱点碎红山杏发,平铺新绿水蘋生。 翅低白雁飞仍重,舌涩黄鹂语未成。 不道江南春不好,年年衰病减心情。 【注释】①南湖:彭蠡湖,即鄱阳湖。这首诗作于元和十二年(公元817年),当时作者被贬谪为江州司马。 (1)下列对诗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呈现了一幅清新明澈的画卷:暖风吹回,云彩散开,雨止天晴,阳光返照早春的鄱阳湖岸。 B. 颔联描绘了一幅杏花漫野、湖水阔远、水苹茂盛的美丽图景。 C. 颈联描写大雁低飞,略显慵懒、笨拙,黄鹂出展歌喉,舌涩口拙,尚不能婉转高歌之态。 D. 尾联间接抒情,点明诗人心情消沉郁闷的根本原因是衰老多病。 (2)下列对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A. 颔联中色彩对比鲜明,红绿相映,是早春时节最富特征的景色,也是这幅画中不可缺少的点缀。 B. 前三联都是写景,先动后静,动静相生,使全诗视觉与听觉。动景与静景相映成趣。 C. 诗歌着重选取了山杏、水苹、白雁、黄鹂这些颇具江南风情的意象,惟妙惟肖地刻画出了南湖早春的神韵。 D. 诗歌以乐景衬哀情,用明丽动人、生机勃勃的南湖早春美景反衬了诗人内心的深切悲哀。 【答案】(1)D (2)B 【解析】【分析】(1)D项错误。应为:直接抒情。 (2)B项错误。应改为:前三联都是写景,首联先动后静,动静相生。颔联是静景,颈联是动景。全诗视觉与听觉。动景与静景相映成趣。具体分析为:首联“风回云断雨初晴”描绘了春风吹散阴云的动景,“返照湖边暖复明”描绘了风回云断雨初晴的静景,动静结合描绘南湖雨后阳光翻找的优美景色;颔联诗人运用“红”借代红花,“绿”借代水苹的绿叶,描绘南湖早春万物萌发生机的优美景象。是静景;颈联“翅低白雁飞仍重,舌涩黄鹂语未成”“白”、“黄”色彩对比鲜明,渲染生命勃发的气息,是动景。 故答案为:⑴D;⑵ B。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了解诗歌大意的基础上,能准确把握描写的景物即可,一般用原诗词中的词语回答即可; ⑵本题考查古诗的赏析,注意通读全诗,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语文培优试卷及答案

中报附中2016—2017学年度上学期培优试卷 高一语文 一.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好声音的精神追求 张颐武 最近,《中国好声音》的出现既获得了诸多好评,也引发了对于选手的经历等方面的争议。好评和争议交错,热播和分歧共存,这其实是近年来中国选秀文化变化和发展的一个新的状况的投射,也是中国电视文化的新的变化的投影。这些都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中国的选秀文化经过了2005年以后的第一波的高潮之后,在相当程度上进入了某种困局。一是造就超级明星的功能业已减退。通过选秀为公众所认识好像越来越难。这既是由于这些年唱片业在互联网时代的转型的问题复杂,也是由于歌手的形象风格都相当接近,难以脱颖而出。一开始通过选秀的梦想舞台选出青春偶像的情况已经不再出现,反而是许多参加各电视台选秀的选手都差不多,观众的印象模糊。二是观众的新奇感消退之后,对于选秀的形式已相当熟悉,各个电视台的选秀节目也都有重复之嫌,使得观众产生了疲劳感,觉得没有什么新意了。这几年选秀一直处在瓶颈之中。 当下引发观看热潮和争议的中国好声音一出现就引发了轰动效应。它力求超越粉丝和明星的关系,从音乐专业方面着力,从好声音中寻求新的可能性。让刘欢、那英等这样最有声望的音乐人来指点新人,让迷人的好声音得以展现。通过这些华语歌坛的最重量级的人物收徒,而选手也可以选择导师的做法,使普通人能够成为音乐人,进入这一专业领域得到更多的培养和深造,从而能够为未来的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这其实是从普通人中选择真正的好声音让他们得以进入专业领域。这个构思另辟蹊径,让选秀不再一下子就能实现梦想,也不仅仅展现梦想;而是让梦想通过一个专业的路径,通过较为严谨的程序得以延伸,最终成为一个职业生涯的选择。这是将梦想的实现转换为实实在在的修业和学习的长期的努力的过程,节目正是在这一点上赢得了公众。 今天的80后90后面对的是一个竞争激烈,生活和事业发展的压力较大的社会环境,而独生子女的适应和抗压能力又相对较弱。一举成名的冲动,展示自我的激情如何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具体的路径,正是青年一代的焦虑所在。诸多选秀节目尚未从这一方面加以具体的指点,而青年的职业生涯的内在需求和成长渴望在中国好声音中得到了展现。这很像是一个音乐的职场节目,激励青少年更好地学习,更艰苦地磨练,给他们提供更加积极和向上的价值。这样,音乐大家和青年选手的双向选择就有了独特的意义和价值。它所标举的是脚踏实地,所倡导的是一种正面而积极的价值观。通过艰苦的奋斗实现梦想的路径是非常值得肯定的。这里不是梦想止步之处,也不是梦想遽然实现的展台,而是一个走向梦想实现的起点,一个修业和锻炼的开始。幸福感来自奋斗和梦想的力量,而这一切又在公平和公开的程序中进行,这是具有魅力的。 但这个节目引起的质疑和思考也值得我们反思。好声音的几位选手的经历和过去的生活引发了一些争议,这些问题曾经是电视节目为了制造效果而经常存在的,但这一次引发的争议似乎相当大。这其实说明,这些年来公众对于诚信的要求有了更严格的标准,并要求电视节目有更严格的自律,要求出现在屏幕上的人更为真实。人们越来越不能容忍曾经相当盛行的托儿或者胡乱编造的情节。因为人们越来越明白,诚信的缺失造成的损害和冲击是社会无法承受的。只有诚信,社会才能向更高处进发。年青一代所需要的是更真实的人生的反映,

高考语文 文言文 培优练习(含答案)附答案

一、高中文言文试题 1.阅读文言文,完成小题。 余昔少年读书,窃尝怪颜子以草食瓢饮居于陋巷,人不堪其忧颜子不改其乐私以为虽不欲仕然抱关击柝尚可自养而不害于学何至困辱贫窭自苦如此?及来筠州,勤劳盐米之间,无一日之休,虽欲弃尘垢,解羁絷,自放于道德之场,而事每劫而留之,然后知颜子之所以甘心贫贱,不肯求斗升之禄以自给者,良以其害于学故也。 (节选自苏辙《东轩记》)(1)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6处) 人不堪其忧颜子不改其乐私以为虽不欲仕然抱关击柝尚可自养而不害于学何至困辱贫窭自苦如此 (2)颜子箪食瓢饮,不改其乐,出自《________》(作品名),后来有成语“________”形容颜回这一品质。 (3)作者举颜回的事例有何作用?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答案】(1)人不堪其忧/颜子不改其乐/私以为虽不欲仕/然抱关击析/尚可自养/而不害于学/何至困辱贫窭自苦如此 (2)论语;安贫乐道 (3)用颜回的箪食瓢饮、甘居陋巷与自己的疲累现状对照,揭示做官忙碌奔波的处境会妨害学习的道理。 【解析】【分析】(1)本题画线句子的意思是:连旁人都忍受不了那样一种愁苦,而颜回始终不改变他认为快乐的生活方式。我暗自认为,即使不想当官,但做个守门打更的小吏,至少可以自给自养生活,也不致于对治学有所妨碍,何必弄到这样贫穷、这样自苦的地步呢。“颜子”做主语,此前应断开;“私以为虽不欲仕”省略主语“我”,此前应断开;“然”、“尚”、“而”,连词,引出下一话题,此前应断开。 (2)本题中,要求掌握关于《论语》的文学常识,知道“颜子箪食瓢饮,不改其乐”出自此书,然后根据这一句话找出相应的词语,即“安贫乐道”。 (3)本题中,作者举颜回的事例,从手法上看,是为了与下文“及来筠州,勤劳盐米之间,无一日之休,虽欲弃尘垢,解羁絷,自放于道德之场,而事每劫而留之”相对比,从效果上看,为了揭示本段文末的道理“然后知颜子之所以甘心贫贱,不肯求斗升之禄以自给者,良以其害于学故也”,即:做官忙碌奔波的处境会妨害学习。 故答案为:⑴人不堪其忧/颜子不改其乐/私以为虽不欲仕/然抱关击析/尚可自养/而不害于学/何至困辱贫窭自苦如此 ⑵论语;安贫乐道 ⑶用颜回的箪食瓢饮、甘居陋巷与自己的疲累现状对照,揭示做官忙碌奔波的处境会妨害学习的道理。 【点评】⑴此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能力。文段休问长与短,熟读精思是关键。内容大意全理解,始可动手把句断。联系全文前后看,先易后难细分辨。紧紧抓住“曰”“云”“言”,对话最易被发现。常用虚词是标志。 ⑵本题考查把握作家作品的能力。这类题目的解答需要学生在熟悉并掌握相关名著内容及

备战中考语文 文言文 培优练习(含答案)含答案

一、中考语文文言文 1.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小题。 (一)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 ..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 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 ..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 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 ..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二)温州人李庭等,大历六年,入山斫树,迷不知路,逢见漈水。漈水者,东越方言以挂泉为漈。中有人烟鸡犬之候,寻声渡水,忽到一处,约在瓯闽之间,云古莽然之墟,有好田泉竹果药,连栋架险,三百馀家。四面高山,回环深映。有象耕鸟耘①,人甚知礼,野鸟名鸲,飞行似鹤。人舍中唯祭得杀,无故不得杀之,杀则地震。有一老人,为众所伏,容貌甚和,岁收数百匹布,以备寒暑。乍见外人,亦甚惊异。问所从来,袁晁贼平未②,时政何若。具以实告。因曰:愿来就居,得否?云:“此间地窄,不足以容。”为置饮食,申以主敬。既而辞行,斫树记道。还家,及复前踪,群山万首,不可寻省。 (节选自顾况《仙游记》)(注)①象耕鸟耘:传说舜死苍梧,象为之耕;禹葬会稽鸟为之耘。后用以形容民俗古朴,有舜禹时代的遗风。一说,耕者以象行为法,耘者如鸟之食,早期吴越之地的耕作方式。②袁是贼平未:袁晁农民起义发生在公元762年,次年被平定,至这位老者问话的时候已经过去8年。 26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山有小口,仿佛 ..若有光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不真切。 B.阡陌 ..交通,鸡犬相闻阡陌:田间小路。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绝境: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D.不足 ..为外人道也不足:不能够。 2.把语段(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3.语段(一)结尾两段为什么要反复写桃花源的“寻而不得”? 4.钱钟书说顾况的《仙游记》是“刻意拟仿”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请结合语段(一)(二)的内容分析钱钟书作此评价的原因。 【答案】 1.D 2.(这里)土地平坦宽广,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桑树、竹林之类

八年级语文培优课外文言文专项训练

八年级语文培优课外文言文专项训练 八年级课外文言文专项训练 题人:陈建红 范滂,字孟博,汝南征羌①人也。少厉②清节,为州里所服。冀州饥荒,盗贼群起,乃以滂为清诏,使案察之。滂登车揽辔,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及至州境守令自知臧污望风解印绶去。 后诏三府掾属③举谣言④,滂奏刺史、二千石权豪之党二十余人。尚书责滂所劾猥⑤多,疑有私故。滂对曰:“臣之所举,自非叨秽⑥奸暴,深为民害,岂以污简札⑦哉!以会日⑧迫促,故先举所急;其未审者,方更参实。若臣言有贰,甘受显戮。” 吏不能诘。

建宁二年,遂大诛党人。诏下,急捕滂等。督邮吴道至县,抱诏书,闭传舍⑨,伏床而泣。滂闻之曰:“必为我也。”即自诣狱。县令郭揖大惊,出,解印绶,引与俱亡,滂曰:“滂死则祸塞⑩, 何敢以罪累君,又令老母流离乎!” 【注】①汝南征羌:郡县名。②厉:磨 练。③掾属:下属的官。④谣言:群众反映官吏好坏的歌谣。⑤猥:众多。⑥叨秽:贪污腐败。⑦简札: 指奏章。⑧会日:指三公会议的日子。三公,即大司徒、大司马、大司空。⑨传舍:驿舍, 供外交使节和传递政府文书者休息的地方。⑩塞:消弭,平息。 1.下列句中的“以”与“以会日迫促”中的 “以”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 分) A. 以土砾凸者为丘 B.以其境过清 C. 令辱之,以激怒心、 其 众 D.俯身倾耳

以请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范滂年轻时就注重品德修养,受到州郡和乡里的钦佩。冀州因灾荒而动荡,范滂被委任为清诏使。 B.因为弹劾人数过多,范滂受到尚书的责备与怀疑,但范滂不为所屈,大义凛然地表示如检举失实,甘愿接受死刑。 C.范滂秉公办事,不徇私情,曾主动上书揭发依仗权势欺压百姓的刺史、权豪。 D.建宁二年,皇上下诏缉捕范滂等人。督邮吴道和县令郭揖的行为表现了对范滂的无比敬仰。 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4分) ⑴ 慨然有澄清天下之 ⑵疑有私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即自诣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引与俱、▲ 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培优班文言文阅读

培优班文言文阅读训练 浙游 徐霞客 二十四日,五鼓行。二十里至绿葭浜,天始明。午过青浦。下午抵余山北,因与静闻登陆,取道山中之塔凹而南。先过一坏圃,则八年前中秋歌舞之地,所谓施子野之别墅也。是年,子野绣圃征歌甫②就,眉公同余过访,极其妖艳。不三年,余同长卿过,复寻其胜,则人亡琴在,已有易主之感。而今则断榭零垣,三顿停顿而三改其观,沧桑之变如此。越塔凹,则寺已无门,惟大钟犹悬树间,而山南徐氏别墅亦已转属。因急趋眉公顽仙庐。眉公远望客至,先趋避;询知余,复出,挽手入林,饮至深夜。余欲别,眉公欲为余作一书寄鸡足③二僧。强为少留,遂不发舟。 【注释】①浙:浙江。②甫:刚刚。③鸡足:鸡足山。 1.对下面句子朗读节奏的划分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二十里至/绿葭浜。B.子野/绣圃征歌甫就。 C.三顿停顿/而三改其观。D.沧桑/之变如此。 2.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2分) (1)越()(2)趋() 3.翻译文中画线句子。(4分) (1)取道山中之塔凹而南。 (2)余欲别,眉公欲为余作一书寄鸡足二僧。 4.本文是一篇游记,但重点不在写景抒情,而在借事说理。试概括本文所蕴含的人生哲理。(2分) 5.眉公为何先“趋避”后“复出”?文中哪一语句能体现这种情意?(2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根据中考题型命制4-5个小题。 杨琰字纯父,抚州临川人。少能词赋,里陈氏馆之教子,数月拂衣去。用故人荐,出淮阃(kǔn统兵在外的将帅)杜杲幕,杲曰:“风神如许,它日不在我下。”由是治法征谋多咨于琰。逾年,安丰被兵,琰慨然曰:“事亟矣,琰请行。”乃以奇策解围,奏补七官。琰念置身行伍间,骑射所当工,夜以青布籍也,乘生马以跃,初过三尺至一丈,数闪跌不顾。制置使孟珙辟于幕,尝用其策为“小子房”,与之茶局,周其资用。

培优文言文

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1-4题。 陆贾从高祖定天下,名为有口辩士,居左右,常使诸侯。及高祖时,中国初定,尉佗平南越,因王之。高祖使陆贾赐尉佗印,为南越王。陆生至,尉佗椎结①箕踞见陆生。陆生因说佗曰:“足下中国人,亲戚昆弟坟墓在真定。今足下弃反天性,捐冠带,欲以区区之越与天子抗衡为敌国,祸且及身矣!且夫秦失其政,诸侯豪杰并起,惟汉王先入关,据咸阳。项籍倍约,自立为西楚霸王,诸侯皆属,可谓至强。然汉王起巴蜀,鞭笞天下,劫诸侯,遂诛项羽灭之。五年之间,海内平定,此非人力,天之所建也。天子闻君王王南越不助天下诛暴逆将相欲移兵而诛王天子怜百姓新劳苦且休之遣臣授君王印,剖符通使。君王宜郊迎,北面称臣。乃欲以新造未集之越,屈强于此。汉诚闻之,掘烧君王先人冢墓,夷种宗族,使一偏将将十万众临越,越则杀王已降汉,如反覆手耳。”于是尉佗乃蹶然起坐,谢陆生曰:“居蛮夷中久,殊失礼义。”因问陆生曰:“我孰与萧何、曹参、韩信贤?”陆生曰:“王似贤。”复问:“我孰与皇帝贤?”陆曰:“皇帝起丰、沛,讨暴秦,诛强楚,为天下兴利除害,继五帝、三王之业,统理中国,中国之人以亿计,地方万里,居天下之膏腴,人众车舆,万物殷富,政由一家,自天地剖判,未尝有也。今王众不过数十万,皆蛮夷,崎岖山海之间,譬若汉一郡,何可乃比于汉王!”尉佗大笑曰:“吾不起中国,故王此;使我居中国,何遽不若汉!”乃大悦陆生,留与饮数月。曰:“越中无足与语,至生来,令我日闻所不闻。”陆生拜尉佗为南越王,令称臣奉汉约。归报,高祖大悦,拜为太中大夫。 (节选自《说苑·奉使》)南越王尉佗者,真定人也,姓赵氏。秦时已并天下。至二世时,南海尉任嚣病且死,召龙川令赵佗。即被佗书,行南海尉事。嚣死,佗因稍以法诛秦所置长吏,以其党为假守。秦已破灭,佗即击并桂林、象郡,自立为南越武王。高帝已定天下,为中国劳苦,故释佗弗诛。汉十一年,遣陆贾因立佗为南越王。 (节选自《史记·南越列传》) [注]①椎结:同“椎髻”,发髻梳成一撮,形状如椎。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天子闻君王王/南越不助天下/诛暴逆/将相欲移兵/而诛王天子/怜百姓新劳苦且休之/遣臣授君王印 B.天子闻君王王/南越不助天下诛暴逆/将相欲移兵而诛王/天子怜百姓新/劳苦且休之/遣臣授君王印 C.天子闻君王王南越/不助天下诛暴逆/将相欲移兵而诛王/天子怜百姓新劳苦/且休之/遣臣授君王印 D.天子闻/君王王南越不助天下/诛暴逆将相/欲移兵而诛王/天子怜百姓/新劳苦且休之/遣臣/授君印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箕踞,坐时两腿前伸,形如箕,是一种前倨后恭的表现。《战国策?燕策三》:“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 B.足下,敬词。古代下称上或同辈相称都可用。《战国策?秦策二》:“愿为足下扫室布席,幸无我逐也。” C.剖符,符,凭信。古代分封诸侯或封赏功臣时,将符一分为二,一留帝王处,一授诸侯或功臣,称为“剖符”。《史记》:“仆之先非有剖符丹书之功……。” D.北面,面北,面向北。指臣服于人。古代君主面南而坐,臣子朝见君主时是面向北的。《史记?项羽本纪》:“汉王曰: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