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4课《白杨礼赞》课文原文及教案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4课《白杨礼赞》课文原文及教案

精选教案/试卷/文档/模板/课件合集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4课《白杨礼赞》课文原

文及教案

课文

白杨树实在不是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当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毯子;黄的,那是土,未开垦的处女土,几百万年前由伟大的自然力所堆积成功的黄土高原的外壳;绿的呢,是人类劳力战胜自然的成果,是麦田,和风吹送,翻起了一轮一轮的绿波——这时你会真心佩服昔人所造的两个字“麦浪”,若不是妙手偶得,便确是经过锤炼的语言的精华。黄与绿主宰着,无边无垠,坦荡如砥,这时如果不是宛若并肩的远山的连峰提醒了你(这些山峰凭你的肉眼来判断,就知道是在你脚底下的),你会忘记了汽车是在高原上行驶,这时你涌起来的感想也许是“雄壮”,也许是“伟大”,诸如此类的形容词,然而同时你的眼睛也许觉得有点倦怠,你对当前的“雄壮”或“伟大”闭了眼,而另一种味儿在你心头潜滋暗长了——“单调”!可不是,单调,有一点儿罢?

然而刹那间,要是你猛抬眼看见了前面远远地有一排,——不,或者甚至只是三五株,一二株,傲然地耸立,象哨兵似的树木的话,那你的恹恹欲睡的情绪又将如何?我那时是惊奇地叫了一声的!

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不是平凡的一种树!

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它的干呢,通常是丈把高,象是加以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它所有的丫枝呢,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象是加以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无横斜逸出;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这是虽在北方的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哪怕只有碗来粗细罢,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二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也许你要说它不美丽,——如果美是专指“婆娑”或“横斜逸出”之类而言,那么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但是它却是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当你在积雪初融的高原上走过,看见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这么一株或一排白杨树,难道你觉得树只是树,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象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这样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白杨树,宛然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白杨不是平凡的树。它在西北极普遍,不被人重视,就跟北方农民相似;它有极强的生命力,磨折不了,压迫不倒,也跟北方的农民

相似。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以及力求上进的精神。

让那些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们去赞美那贵族化的楠木(那也是直干秀颀的),去鄙视这极常见,极易生长的白杨罢,但是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原载《文艺阵地》月刊第6卷第3期,1941年3月10日出版)教案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依循抒情线索,理清文章脉络。

2.学习象征手法,认识托物言志。

3.体会烘托、对比、欲扬先抑等写作技巧的表达效果。

教学重点:

1.依循文章的抒情线索,理清文章脉络。

2.体会烘托、对比、欲扬先抑等写作技巧的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

学习象征手法,理解象征意义,认识托物言志。

教学创意:

以读识文、以读悟情、以读会意。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解题导入,铺礼赞之情

(一)解题,定情感基调。

茅盾曾经写过一篇关于白杨的文章,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第14课《白杨礼赞》(板书)。看文章题目,大家认为作者对白杨树的情感是怎样的?你是从哪个词知道的?这个词是什么意思?

明确:充满敬意的赞美。礼赞。崇敬和赞美。

(二)掠句,证情感深厚。

除了文题,文章中还有没有哪些句段直接表现了这种赞美之情?

明确:

第1段: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第4段: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第6段: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第8段: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

第9段:……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三)诵读,展情感浓郁。

第1段、第9段齐读,第4段、第6段、第8段指名读。指导学生通过调整语速、重音、停连,用诵读展现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

(四)问疑,理情感层次。

引导学生注意关键词,提问:从“那”到“这”,从第1段的“赞美”到第9段的“高声赞美”,说明什么?

明确:说明对白杨树的观察是从远到近,感情是由浅入深。同时,

更进一步说明作者对白杨树的感情不仅仅是赞美,还有崇敬。

(设计意图:通过解说文题中“礼赞”的意思,明晰本文的情感——崇敬和赞美;由此引导学生找出文中直接表达赞美之情的文句,并在诵读中进一步体会赞美之情;再抓住关键词设疑,引导学生发现作者赞美白杨树时由浅入深感情递进的层次,既创意解读文本,又水到渠成地过渡到下一个环节。)

二、由浅入深,徜礼赞之线

(一)通读全文,梳理线索。

文章围绕赞美白杨树的什么特点展开?请用简洁的语言梳理作者对白杨树由远及近、由浅入深的情感层次。

(设计意图:通读全文,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文章的抒情线索和情感层次。)

(二)研读文本,感知赞美

1.初见白杨,昂扬情绪

(1)在哪里初见白杨树?环境有什么特点?从哪些文句看出来?

明确:高原;辽阔平坦、色彩鲜艳的高原图景,为全文开拓了一个广阔的背景;“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黄的是土,绿的是麦田”,而且“无边无垠,坦荡如砥”等(诵读)。

(2)这样的高原图景给了作者怎样的感想?

明确:先是“雄壮”“伟大”,而后滋长出“单调”。

(3)“单调”的感受是怎样改变的?变成了怎样的情绪?“单调”有什么作用?

明确:看见了一排,或者三五株,一株,傲然地耸立,像哨兵似的树木(诵读);变成了惊奇、昂扬(诵读);欲扬先抑。

2.凝视白杨,倾心形貌

(1)过渡:既然白杨树让人在“惊奇”中叫出声来,那么作者当然会走近凝视、细细观察。

(2)作者从哪几个角度观察白杨树?它的形貌有什么特点?

明确:开头一句用“笔直”点出白杨树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这是总括;接下来的四句,依次描写白杨树的干、枝、叶、皮,分别用“绝无旁枝”“绝不旁逸斜出”“微微泛出淡青色”等词语来衬托白杨树的形象美,这是第二层;最后两句概括白杨树的气质和性格,突出它的正直、坚强、倔强和不折不挠。接下来,作者用拟人和对比的手法,进一步给白杨树的气质以高度的评价。(诵读)

3.联想白杨,礼赞精神

(1)过渡:这样力争上游、不折不挠的白杨树自然让人浮想联翩……

(2)品读第7段四个排比反问句,说说这四个句子让我们感受到作者的联想有什么变化?意思是怎样逐层加深的?

明确:由树联想到人;由白杨树的朴质、严肃、坚强,联想到有相同特点的北方农民;由白杨树的坚强不屈联想到傲然挺立、守卫家乡的抗日军民;由白杨树枝枝叶叶紧靠团结,力争上游的精神,联想到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精神和意志。四个反问句连贯紧凑,思想逐步升华,赞美之情逐渐达到高潮。

(设计意图:依循作者对白杨树由浅入深的情感层次,按“初见”—“凝望”—“联想”三个情感层次研读文本,解读白杨树生长环境、外在形貌、内在精神的不平凡,文本内容和教学重点得以在徐徐呈现中逐一落实,循序渐进而又拾级通幽,别有趣味。)

(三)回望文本,小结脉络

小结文本内容:本文题为《白杨礼赞》,开头、中间、结尾又不断点题,直接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形成一以贯之的感情线索,统领全文。而且,这条感情线索由远及近、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地表现白杨树生长环境、外在形象、内在精神的不平凡,将对白杨树的崇敬、赞美之情推向了极致,情也浓浓,意也浓浓,令人回味无穷。

三、板书设计(略)

第二课时

一、回顾上节课内容导入

“礼赞”是带着敬意赞美之意。文章第1段、第4段、第6段、第8段、第9段,都是直接抒发赞美之情的段落,形成本文的抒情线索,并与标题形成呼应。而且,文章从生长环境、外在形象、内在精神三个方面,表现白杨树的不平凡,沿着由远及近、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感情线索,将对白杨树的崇敬、赞美之情推向了极致。

(设计意图: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既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更能通过纵观文本,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做出铺垫。)

二、托物言志,品礼赞之意

(一)设疑过渡

作者为什么要赞美白杨树?

(二)背景助学

这篇托物抒情的散文,写于1941年。在此之前,作者茅盾在新疆工作一个时期之后,到延安讲学。当时,正是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他亲眼目睹了北方军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抗战的情形,从解放区的人民身上看到了民族解放的前途和希望,深受鼓舞,写下了这篇热情洋溢的散文。

(设计意图:引入文章的背景资料,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主旨。)

(三)精读探珠

1.文章中哪些文句让你感受到“从解放区的人民身上看到了民族解放的前途和希望,深受鼓舞”?

明确:第7段、第8段(诵读)。

2.这种“对解放区人民”的赞美,作者并不是正面表达的,而是通过什么事物表达的?这是什么方法?

明确:托物言志、象征。通过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表达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坚持抗战的北方劳动人民质朴、坚强、力求上进精神的赞美,以及对抗日军民的崇敬之情。

3.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是怎样揭示出来的?

明确:第7段,作者连用四个反问句:第一句是由树及人的过渡,启发人们深思不应该只觉得它是树。那么,应该觉得它是什么呢?后面三个“难道”,由浅入深地写出了它的象征意义;“不想到”、“不联想

到”、“不更远一点想到”等词语反映了一层比一层深的含义;第二句从白杨树的性格出发,点明白杨树“至少”象征着“朴质、严肃、坚强不屈”的北方农民;第三句从白杨树“傲然挺立”的形象出发,把它象征为在敌后坚强不屈守卫家乡的哨兵;第四句从白杨树的“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品质出发,把它象征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意志。

第8段则通过主旨句“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直接点明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4.要赋予白杨树这样的象征意义,文章需要做怎样的铺垫?

明确:象征是文学创作的一种表现手法,它借助某一具体事物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感情。它的特点是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某种类似,使被象征物的某一特点内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象征手法是“托义于物”,也就是“借此言彼”。

作者以审美的眼光看待西北的自然景观,在展示白杨树的生存环境(西北高原独特的景象)、描写白杨树外在形貌及内在气质的基础上,自然而然地赋予白杨树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象征意义。

5.你对托物言志和象征手法有了怎样的认识?

明确:首先形神兼备地描绘这一事物,突出其某些方面的特征;同时使用象征手法,赋予这一事物某种象征意义,借此表达自己的情感或志向。

(设计意图:以抽丝剥茧的一系列问题为导引,结合文本的句段

内容,带领学生学习托物言志和象征手法,既加强了对白杨树象征意义的理解,又把握了托物言志和象征手法的核心要义,可谓拨云见日、步步为营。)

(四)演读小结

1.小结:作者之所以赞美白杨树,是运用托物言志和象征手法赞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抗战的北方劳动人民和他们所具备的质朴、坚强、力求上进精神。

2.师生表演读,体会并演绎作者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坚持抗战的北方劳动人民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精神的赞美之情、对抗日军民的赞美之情。其中,师读第一个反问句,女生齐读第二个反问句,男生齐读第三个反问句,全班齐读第四个反问句,三名学生代表读第8段前两句,全班齐读第8段最后一句。

(设计意图:在朗读中品味情感;在朗读中体会方法;在朗读中升华主旨。)

三、品读语言,学礼赞之法

(一)欲扬先抑

1.品读两个句子,体会其表达效果。

(1)这时你涌起来的感想也许是“雄壮”,也许是“伟大”,诸如此类的形容词;然而同时你的眼睛也许觉得有点倦怠,你对当前的“雄壮”或“伟大”闭了眼,而另一种的味儿在你心头潜滋暗长了——“单调”!可不是,单调,有一点儿吧?

然而刹那间,要是你猛抬眼看见了前面远远有一排——不,或者

只是三五株,一株,傲然地耸立,像哨兵似的树木的话,那你的恹恹欲睡的情绪又将如何?我那时是惊奇地叫了一声的!

(2)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也许你要说它不美。如果美是专指“婆娑”或“旁逸斜出”之类而言,那么,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但是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

2.明确:两处都使用欲扬先抑的手法,使文章波澜起伏、富于变化,给读者制造出阅读的“惊喜”;同时,第(1)句牵引着读者,第(2)句突出了白杨树的精神风貌。

(二)烘托蓄势

1.品读下面句子,体会其妙处。

当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毯子。……黄与绿主宰着,无边无垠,坦荡如砥……

2.明确:描写白杨树生长的环境,渲染一种不平凡的环境气氛,暗示在此生长的白杨树也一定是不平凡的。为白杨树的出场蓄势,为下文描写白杨树的外形起正面烘托的作用。

(三)对比突出

1.品读下面句子,说说为什么要写楠木。

让那些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们去赞美那贵族化的楠木(那也是直挺秀颀的),去鄙视这极常见、极易生长的白杨树吧,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2.明确:写楠木,主要是与白杨树形成对比:两种树的品格不同,

一是普通当中蕴含着“不平凡”,一是贵族化;所代表的人不同,一是在北方坚持抗战的广大民众,一是贱视民众、顽固倒退的人们。两相对比,突出赞美了白杨树及其所代表的精神和品格。

(设计意图:结合文本句段进行品读赏析,引导学生了解抑扬、烘托、对比等写作技巧及其作用,体会这些技巧的表达效果。)

四、总结梳理,得礼赞之旨

师生共同梳理总结本篇所学:(一)全文以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为线索串起整篇文章;(二)在描绘白杨树形貌气质的基础上,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和象征手法,赞美北方农民和他们身上所具有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三)文章运用抑扬、烘托、对比等写作技巧,增强了语言的表达效果。

五、板书设计(略)

作品鉴赏

结构划分

全文可分为五部分。

第一部分为第一段,点明题旨,直抒对白杨树的热烈赞美之情,总起全文。

第二部分为第二至第四段,描写西北高原的雄伟景象,引出白杨树。文章开头点出白杨树“不平凡”后,不写白杨树怎样的“不平凡”,而是调转笔锋,先写“扑入”“视野”的高原风貌,运用化静为动的手法,绘出了一幅生机勃勃的高原风景画:初看,黄绿错综,无边无垠、坦荡如砥;细瞧,近处麦浪翻滚,远处连峰祈福。作者把自己置身画面

中写出了在此时此地的感受:‘‘雄壮”、“伟大”,但又有些“单调”。这为正式描写白杨树作了环境铺垫和气氛渲染。第三段,作者用“刹那间”、“猛抬眼”把视线引向“傲然地耸立、像哨兵似的树木”,但又不立即说出这种树木的名字,而是用一设问句来提醒,有如临其境的感觉。接着用自己的惊奇之感来点出悬念。第四段,作者才点出“那就是白杨树”,并用一个转折复句对白杨树作了热情赞颂,油然而生敬意,深感“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

第三部分为第五至第六段,赞颂白杨树力争上游、紧密团结,不屈不挠的精神。第五段一开头,作者就用“力争上游”点明白杨树的外观体现的精神气质,接着连用两个“笔直”突出了白杨树体现这种精神气质的外观特点。再接着具体描绘了白杨树:干,“通常是丈把高,像是加以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丫枝,“一律向上”,“紧紧靠拢”,“绝无横斜逸出”;叶,“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然后由“形”进一步深入到“神”,高度赞颂了白杨树“努力向上”,“不屈不挠”的坚强性格。第六段,怍者再次直抒胸臆,突出了白杨树的“不平凡”。

第四部分为七至八段,歌颂白杨树朴实的风格,内在的美质,由树及人地概括白杨的象征意义。作者用别具一格的审美眼光,从白杨树的朴实风格、内在的美质,联想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北方的农民”,守卫家乡的“哨兵”以及他们团结一致、坚持抗战,用血写出了新中国历史的革命精神和意志。文章一连用四个反诘语气的句式,层层联想开去,一气呵成,感情激越,气势不凡。第八段囊括上文。白

杨树的象征含义在作者反复吟咏不平凡的白杨树“跟北方农民相似”的赞语中,感情浓烈地揭示了出来。

第五部分为最后一段,斥责那些贱视民众、顽固倒退的人们,再一次赞美白杨树。作者把“贵族化的楠木”与“极常见,极易生长的白杨”进行对比,一“那”一“这"表现出界线分明的爱憎。结句再次点题,回应开头,简洁有力。

艺术特点

①象征手法的运用

作者以白杨树象征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敌后抗日根据地广大军民,歌颂他们团结战斗、不屈不挠、坚持抗战到底的崇高精神和坚强意志。如这篇作品单是为写白杨树而写白杨树,自然也不失为一篇描写风物的佳作,但格调却要低得多。此文的成就,是与作者采用了象征手法,使文章寓有了更深的意义。

②文笔婉曲,结构谨严

文章一开头就点题,热情赞颂白杨树“不平凡”,但却不紧接着描绘其“不平凡”的面貌,而是把文笔宕开,去描写高原的景色。这就使文章有了曲折。当写到对高原产生单凋之感后,突然转向白杨树的描写,犹如异峰突起,精神为之一振,感情趋向炽烈。在具体描写了白杨树“不平凡”之后,作者又先抑一笔,说它“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使文章的情绪又沉下来。接着用“但是”一转,称赞白杨树是“树中的伟丈夫”。同时展开丰富的联想,层层深入地揭示出它的象征意义,文章的思想开拓出新的境界,作者的感情也达到了高峰。最后斥责那

些鄙视白杨树的人,使感情又来了一个回旋。结尾照应开头,再一次“高声赞美白杨树”,感情炽烈,又使全文意境完整。

③语言凝炼,文字优美

作者写高原、写白杨,选用的词语,都十分精当,贴切。如写高原的“大”,用“无边无垠”,写高原的“平”,用“坦荡如砥”;写白杨的高大,则用“伟岸”、“挺拔”、“参天耸立”,“傲然地耸立”。同是赞美白杨的“不平凡”,却用不同的句式,显出感情的变化。开头说“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是从正面肯定了白杨树超凡的气质,以后反复强调白杨树“不是平凡的”,改肯定为否定句式,是从象征意义上驳斥了那种轻视北方民众抗日斗争的观点,是以更激越的感情赞美白杨树超凡的精神气质。

总体来说,这篇散文不仅思想内涵丰裕,在艺术上也极具感染力。作者以白杨树象征“真人真地”,立意奇妙,在画面上的形象和气势,既明朗而又委婉。为了突出白杨树,作者在环境描写上颇有讲究,衬托了白杨树的壮丽、挺拔的气质和形象。

文章布局整饬而又层层深化,围绕讴歌白杨树,从外形到内核各个层面深入抒发,同时,开头、结尾相互呼应,强化了主题。

人教版小学语文优秀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语文优秀教学设计人教版小学语文优秀教学设计1:《第一朵杏花》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3、学习竺可桢在科学研究中一丝不苟的态度,懂得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4、给课文分段,并说说段落大意。能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句子,抓住学习中的疑点,边读边想,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学习竺可桢在科学研究中一丝不苟的态度,懂得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1、说说这篇课文写了哪位科学家的故事? 2、课文写了竺可桢几次看杏花的情景? 分别是什么时间? 1、自由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地方不明白? 2、讨论。 3、指导朗读。 4、重点指导第3自然段,体会带点词的作用。 出示投影片: “是啊,杏花开了。”说着,竺爷爷弯下腰来,习惯地问:

“你知道杏花是哪天开放的吗?” 5、四人小组练读。 一个读竺爷爷的话,一个读小孩的话,一个读旁白,一个做评委。 6、指名练读。 1、师述:一年前,孩子对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答不上来,带着竺爷爷的嘱托,一年后,孩子有答案了。文章第6自然段,作者用简洁优美的文笔,描绘了一幅春景图,谁来读读看。 2、指名读,突出“绿、皱、鼓”等关键词。 3、齐读 4、重点放在对话朗读上 读第一遍:自由轻声读,想想这是谁说的?帮它加个提示语。讨论之后,出示投影片。窗外一个小孩急切地叫道:“竺爷爷!竺爷爷!” 竺爷爷地问:“什么事情呀?” 小孩子地说:“竺爷爷,杏花开啦!” 竺爷爷地问:“什么时候?” 小孩子地说:“刚才。” 竺爷爷地问:“是第一朵吗?小孩子地说:“是。” 读第二遍:同桌讨论,每一句该用怎样的语气读?指名说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4课《白杨礼赞》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4课《白杨礼赞》课文原文及教案 导读:本文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4课《白杨礼赞》课文原文及教案,来源互联网,仅供读者阅读参考. 课文 白杨树实在不是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当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毯子;黄的,那是土,未开垦的处女土,几百万年前由伟大的自然力所堆积成功的黄土高原的外壳;绿的呢,是人类劳力战胜自然的成果,是麦田,和风吹送,翻起了一轮一轮的绿波——这时你会真心佩服昔人所造的两个字“麦浪”,若不是妙手偶得,便确是经过锤炼的语言的精华。黄与绿主宰着,无边无垠,坦荡如砥,这时如果不是宛若并肩的远山的连峰提醒了你(这些山峰凭你的肉眼来判断,就知道是在你脚底下的),你会忘记了汽车是在高原上行驶,这时你涌起来的感想也许是“雄壮”,也许是“伟大”,诸如此类的形容词,然而同时你的眼睛也许觉得有点倦怠,你对当前的“雄壮”或“伟大”闭了眼,而另一种味儿在你心头潜滋暗长了——“单调”!可不是,单调,有一点儿罢? 然而刹那间,要是你猛抬眼看见了前面远远地有一排,——不,或者甚至只是三五株,一二株,傲然地耸立,象哨兵似的树木的话,那你的恹恹欲睡的情绪又将如何?我那时是惊奇地叫了一声的! 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不是平凡的一种树! 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它的干呢,通常是丈把高,象是加以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它所有的丫枝呢,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象是加以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无横斜逸出;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

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这是虽在北方的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哪怕只有碗来粗细罢,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二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也许你要说它不美丽,——如果美是专指“婆娑”或“横斜逸出”之类而言,那么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但是它却是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当你在积雪初融的高原上走过,看见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这么一株或一排白杨树,难道你觉得树只是树,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象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这样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白杨树,宛然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白杨不是平凡的树。它在西北极普遍,不被人重视,就跟北方农民相似;它有极强的生命力,磨折不了,压迫不倒,也跟北方的农民相似。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以及力求上进的精神。 让那些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们去赞美那贵族化的楠木(那也是直干秀颀的),去鄙视这极常见,极易生长的白杨罢,但是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原载《文艺阵地》月刊第6卷第3期,1941年3月10日出版)

(完整版)小学语文优秀教学设计和设计意图

实用标准文案 小学语文优秀教学设计和设计意图 教材分析 《钓鱼的启示》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四组的一篇精读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生活的启示”。作为单元的首篇课文,主要讲述34年前的一个晚上,“我”和父亲去钓鱼时发生的事,使“我”从中获得了终生启示: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文中重点句直接点明文章主旨,叙述过程中以“我”的心理变化为线索,清晰地交代了事情的发展过程,通过人物的语言、神态的描写,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教学中应抓住这一主线,引导学生深入的理解课文,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阅读方法,能够抓住重点词语理解文章内容,能够较为准确的从文本中提取信息并进行分析理解,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掌握了生字新词,理清了文章思路。但是本文中重点句和较难理解的句子很多,特别是“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这句话的深刻含义,学生很难弄清楚,需要教师引导学生结合文章内容和生活实际进行理解。针对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本课的特点,我重点对学生进行了深入文本的对话设计,希望学生在训练中, 阅读能力能得到相应的提高! 文档大全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平等对话的过程”。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会基本的表达方法,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其表达效果,在品读语言文字的过程中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同时根据本校制定的“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课题研究,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中进行深入的探究,争取使学生成为最大的受益者。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读懂“我”从钓鱼这件事中所获得的启示,懂得从小接受严格教育的重要,并从中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提高抵制“鱼”的诱惑的能力。 2、体会“我”和“父亲”的心理活动,并能概括“我”的心理变化过程。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读懂“我”从鲈鱼这件事中所获得的启示,懂得从小接受严格教育的重要,并从中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提高抵制“鱼”的诱惑的能力。 教学难点

八年级语文《白杨礼赞》

白杨礼赞 茅盾 学习目标 1.在学过比喻的基础上学习本文的象征手法,体会排比、反问的修辞效果,初步了解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 2.理解和学习白杨树所象征的正直、质朴、紧密团结、力求上进、坚强不屈的革命品质,为捍卫党、捍卫社会主义与一切邪恶势力作斗争,同时坚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3.重点掌握文中的字与词。 ①“垠、砥、恹、虬、娑、楠、欣”等字的读音与写法。 ②掌握以下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妙手偶得、锤炼、无边无垠、坦荡如砥、潜滋暗长、恹恹欲睡、倔强、参天、不折不挠、伟岸、朴质、挺拔、宛然、纵横决荡、秀颀。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树是大自然中一道美丽的风景,我们欣赏过“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的柳的风我们瞻仰过”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的松的雄姿,我们也遥望过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的梅的倩影。这节课我们将走近白杨树的生命。 课文题目中的“礼赞”是什么意思?“礼”是敬礼、致敬,“赞”是赞美,题目的意思是对白杨树的致敬和赞美。 (一)简介作者和时代背景。 在初一的时候,我们读过茅盾的《第比利斯的地下印刷所》。茅盾是笔名,原名沈德鸿,字雁冰。他出身在浙江省桐乡县。他写的最著名的作品有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春蚕》、《林家铺子》等。茅盾已于1981年3月27日逝世。党中央给予他是“我国现代进步文化先驱者和伟大革命文学家”的高度评价。 《白杨树赞》写于1941年3月,那时,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茅盾在1938年底到新疆学院文学院讲学,1940年3月到延安鲁迅艺术学院讲学,后来离开延安到重庆。这期间,他看到了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种种事实,也欣喜地看到了广大的北方军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一致,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一次次地粉碎了日寇的“扫荡”,巩固和发展了敌后的抗日根据地。作者从解放区人民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精神振奋,满怀激情地写下了《白杨礼赞》等散文。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含蓄的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我们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自学内容及指导 粗读全文。初步解决以下问题 1.解决部分字词的读音,疏通阅读障碍。 无边无垠(yín)坦荡如砥(dǐ)恹恹欲睡yānyān) 虬枝(qiú)婆娑(suō)秀(颀qí) 2. 本文勾勒出了几幅图?请划分本文的结构层次。 明确:全文共勾勒、描绘了四幅图:高原风景图、白杨远视图、白杨特定图、物人联想图(敌后抗战图),每一幅图都有诗情画意在其中。 全文可以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直抒对白杨树的崇敬、赞美之情。 第二部分(第2——4段):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色,交代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 第三部分(第5—6段):具体描绘白杨树的形象和性格,突出它的不平凡。

《白杨礼赞》教学设计

第14课白杨礼赞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掌握本课字词,理清结构层次。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理解分析托物言志、象征手法的运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和课前查资料体悟作者情感,把握文章内容。教会学生学会以研究、探讨、合作的方法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并学习陕甘宁边区抗日军民正直、质朴、团结向上、坚强不屈的革命品质。 教学重点: 1.分析5、7段内容,归纳学习托物抒情的写法。理解白杨的象征意义。 2.学习排比、反问等修辞手法。 教学难点 1.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体会富有感情和含义深刻的语言。 2.探究文中是如何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的。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激趣:你最喜欢哪一种树木呢?(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尤其要讲清喜欢的原因) 你喜欢这一种树,能不能写一篇文章表达你对它的喜爱或赞美之情呢?伟大的文学家茅盾先生喜欢白杨树,歌颂白杨树,赞美白杨树。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茅盾先生写作的《白杨礼赞》这篇文章。 二.初读课文,初步把握课文基本内容。 1.教师范读全文。 要求学生在听读时,画记难字难词,并标明自然段的序号。 2.掌握有关写作背景和文学常识。 要求学生迅速阅读课文注释①,了解写作背景。然后教师补充: (1)茅盾,小说家,原名沈德鸿,字雁冰,出生在浙江桐乡。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集《春蚕》、《林家铺子》等等。 (2)《白杨礼赞》写于一九四一年三月,那时,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这期间,他看到了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种种事实,也欣喜地看到了广大的北方军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一致,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一次次地粉碎了日寇的“扫荡”,巩固和发展了敌后的抗日根据地。作者从解放区人民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精神振奋,满怀激情地写下了《白杨礼赞》等散文。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含蓄的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我们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3.解决生字词,疏通阅读障碍。 大毡子开垦外壳锤炼主宰倦怠婆娑 潜滋暗长旁逸斜出无边无垠坦荡如砥 恹恹欲睡晕圈虬枝楠木秀颀 4.默读全文,用笔划出作者直接对白杨树进行“礼赞”的语句,同时思考作者写美白杨树的原因。 ①指名学生读出直接赞美白杨树的语句。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案例 小学语文优秀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案例小学语文优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李时珍一心为病人解除痛苦而学医的崇高思想,学习他在编写《本草纲目》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严谨的态度和忘我的工作精神。 2.按照提供的段意练习给课文分段。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4.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五自然段。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李时珍为什么要重新写一部完善的药物书和他怎样为编书作准备。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介绍名人,谈话导入。 1、师:同学们,咱们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医药学更是中国文化发展史中的一块耀眼的奇葩,古往今来我国涌现了不少著名的医药学家,你们都知道哪些人?

2、生发言(略) 3、谈到李时珍时,师:李时珍是我国古代众多著名的医药学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位,课前我们布置大家收集了有关李时珍的资料,你们都收集到了吗?自己准备一下,再说给我们听一听好吗? 4、学生介绍课外收集的资料。 5、师:看来同学们了解的还真不少,今天就让我们把目光锁定李时珍,一起去了解李时珍,感受他光辉的一生。 6、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语。

1、请同学们翻开课文,借助拼音自由读一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这篇课文共有五个自然段,老师请五位同学读一读,谁愿意来读? (1)指名后,要求:其它同学认真听,会听的同学也是会读书的同学。要听一听这些同学是不是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了。 (2)全读完了以后,先让同学正音,老师随机指导同学读某些音为重点的词或较长的句子。 3、出示词语,比赛读。 诊费鄙视患者记载积累编写

疑难病症对症下药严寒酷暑本草纲目 4、谈自己对词语的理解,说出自己用的是什么解词方法? 重点: (1)完善:完美。 (2)口尝:仔细辨别,尝尝味道。 (3)疑难病症:指原因不明、很难医治的疾病。 (4)严寒酷暑:非常寒冷的冬天,非常炎热的夏天。 (5)流传:传下去,传开去。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4课《 白杨礼赞》教案

14《白杨礼赞》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体会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2.理解本文的抒情线索,学习散文状物抒情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默读、批注方式来把握白杨树的外在美和内在美,并在交流互助中深化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学习陕甘宁边区抗日军民正直,朴质,团结向上,坚强不屈的革命品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树是自然界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是柳的风韵;“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是松的雄姿;“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是梅的倩影。今天我们再来领略一下“叶叶皆团结,枝枝争上游”的白杨树的俊美。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提问1:听读课文并思考:文章标题中“礼赞”一词是什么意思?文中哪些语句能照应标题直接赞美白杨树? 明确:“礼赞”是“崇敬”“赞美”的意思。能很清楚地看出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与喜爱之情。文中直接对白杨树进行赞美的语句: 第1段: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第4段: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第6段: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第8段: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 第9段:……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提问2:第一自然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开门见山,点明文章题旨,直接抒发了作者对白杨树的崇敬和赞美之情, 为下文奠定了感情基调。 提问3:面对黄土高原的景色,作者产生了什么样的情绪? 明确:恹恹欲睡。 提问4:作者这样写黄土高原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交代白杨树生长的环境,以黄土高原“雄壮”“伟大”的背景衬托了白杨 树的不平凡。 目标导学二:细读课文,深度解读 引导学生细读文章第五、七、八自然段,然后讨论回答下列问题。 提问5:白杨树外形的总体特征是什么?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进行具体描写来突出白杨树的总体特征的? 明确:作者描绘白杨树的总体特征是:力争上游,倔强挺立。作者是从干、枝、叶、皮四个方面来具体描写白杨树的外形的。 提问6:第七自然段连用了四个反问句,这一组反问句的意思是怎么逐步加深的? 明确:第一个反问句由树及人,启发人们深思不应该觉得它只是树,为下文做铺垫。 后面三个“难道”,就由浅入深地写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不想到”“不联想到”“不更远一点想到”一层一层地揭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第二个反问句从白杨树的性格出发,点明白杨树至少象征着“朴质,严肃,坚强不屈”的北方农民。 第三个反问句从白杨树“傲然挺立”的形象出发,把它象征为在敌后坚强不屈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第四个反问句从白杨树的“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品质出发,把它象征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意志。四个反问句连用,气势充沛,酣畅淋漓,展示了阔大而深远的境界。 目标导学三:探究写法,理解内涵 提问7:第七自然段中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运用了什么手法?作者又是如何由树及人,写出白杨树的内涵的? 明确: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运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后面用了四个排比反问句, 点明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提问8:文中的白杨树象征了什么? 明确:文中的白杨树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 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小学语文一年级《影子》优秀教学设计

《影子》教学设计 【教材简说】 影子“就像一条小黑狗”,“它是我的好朋友”。本课以简洁、生动、形象的语言,向孩子们介绍了“影子”和“人”总是“形影不离”这一重要特点,读起来亲切 上口,活泼俏皮,非常符合儿童年龄特点。 【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会写“飞、马、鸟”三个字,认识两种笔画“竖折折钩”和“横斜钩”,认识两个偏旁“反犬旁、宝盖头”。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学会识别“前、后、左、右”四个方位。 4.认识有关影子的一些现象,激发观察自然的兴趣。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朗读和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学习生字词,了解方位,理解“影子就像一条小黑狗。”这句话。【教学准备】 1.找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让学生在操场上做“踩影子”的游戏,观察自己和同 学影子的变化。 2.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谜语揭题,激发兴趣 1.课件出示谜语 人人有个好朋友,乌黑身子乌黑头,就像一条小黑狗,阳光下面跟你走,谜底是 什么?(影子) 指导读好yǐng后鼻韵母,“子”读轻声。 2.回忆课前“踩影子”的游戏,说说玩后的感受: 3.相机识字 学习生字“影”。有一个小朋友叫京京,他和我们一样做过踩影子的游戏看着这 个字,说说怎么记住“影”字。(京京在太阳底下玩,那三撇就像他的影子。)4.同学们,你们想了解有关“影子”的知识吗?这节课我们学习《影子》。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 1.欣赏课件动画。 京京不但仔细观察了自己的影子,他还写了一首小诗,想不想听听? 2.鼓励学生自由地、大声地朗读课文,多读几遍。(提示学生读课文时遇到不会 读的字可拼拼音,实在有困难的可以问问同学或老师。) 3.检查字音,识记生字。 课件出示:前、后、常、跟、着、黑、狗、它、朋、友、左、右。 注意引导学生读准字音:“前、跟”是前鼻音,“影、常、朋”是后鼻音,“常、着”是翘舌音, 指名读,开火车读,其他同学认真听他读准了没有?鼓励读对的跟他读一读,大 胆出来当小老师带着大家读。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白杨礼赞》优秀教案

白杨礼赞教案 [教学目的] 1、理解象征手法 2、感受中华儿女正直、质朴、紧密团结、力求上进、坚强不屈的精神和意志 3、了解散文中抒情和议论的特点及其作用 4、掌握生字和常用词语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中记叙、描写与抒情的关系 [教学难点] 象征手法的理解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播放歌曲《小白杨》请学生谈谈对歌曲的理解(人对白杨的感情) 2.作者简介 茅盾本名沈德鸿,字雁冰,1896年7月4日生于浙江桐乡县乌镇代表作品有《子夜》《林家铺子》《霜叶红于二月花》等茅盾曾经写过一篇关于白杨的文章那就是(板书)——《白杨礼赞》 3.这篇文章中作者对白杨树充满什么感情?(赞美)请你找出文中直接对白杨树进行赞美的语句 明确:第1段: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第4段: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第6段: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第8段: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 第9段:……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4.引导学生注意关键词从“那”到“这”,从第1段的“赞美”到第9段的“高声赞美”,说明什么? 明确:说明对白杨树的观察是从远到近,感情是由浅入深这说明对白杨树的感情不仅仅是赞美,还有崇敬的感情

5.崇敬和赞美,就叫做礼赞(板书:礼赞)这篇课文就表达了作者对白杨树赞美和崇敬的感情 二、解决部分字词的读音,疏通阅读障碍 无边无垠(yín) 坦荡如砥(dǐ) 恹恹欲睡(yānyān)虬枝(qiú) 婆娑(suō) 秀颀(qí) 三、初步感知课文 1.自主学习:把课文默读一遍,并思考这篇课文仅仅是在礼赞白杨树吗?你从哪里看出来的?请找出有关的语句 明确:如“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树本无所谓力争上游,可见是在写人) 又如“难道你就觉得他只是树?……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第一个反问句改成陈述句就是“你不应该觉得他只是树”那么是什么呢?)2.趁机让学生读这几个句子 这里连用了四个反问句组成了一组排比句,写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意思一句比一句扩展而深化,含意隽永,发人深思第一个“难道”是总提,启发人们深思:不应该只觉得它是树后面三个“难道”就由浅入深地写出了它的象征意义第二个“难道”,由白杨树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的性格出发,把它象征为北方农民第三个“难道”,进一层由白杨树的“傲然挺立”的形象出发,把它象征为在敌后坚强不屈地守卫自己家乡的哨兵第四个“难道”,由白杨树的“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品质出发,把它象征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意志 3.看来,作者写这篇课文真正的目的是为了借赞美白杨树来表达对北方农民的崇敬和赞美,那他为什么不直接赞美北方农民呢?(学生可能会回答这样能使文章显得含蓄隽永) 4.补充课文的背景 《白杨礼赞》写于一九四一年三月,那时,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这期间,他看到了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种种事实,也欣喜地看到了广大的北方军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一致,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一次次地粉碎了日寇的“扫荡”,巩固和发展了敌后的抗日根据地作者从解放区人民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精神振奋,满怀激情地写下了《白杨礼赞》

14 白杨礼赞

14 白杨礼赞 【学习目标】 1.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和象征手法的运用。 2.找出富有感情的语句,体味其中蕴含的情感。 3.理解排比句和反问句的表达作用。 【重点难点】 体会对比、欲扬先抑等手法的表达效果,赏析文章简洁凝练、变化多姿的语言。 【学习方法】朗读法、合作探究法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树是大自然中一道美丽的风景,我们欣赏过柳的风韵,我们瞻仰过松的雄姿,我们也遥望过“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的梅的倩影。这节课我们将走近白杨树。白杨树是极常见的一种树,房前、屋后、河畔、路旁都有它的身影。让我们跟随茅盾回到抗日战争年代,到西北高原去

走一走,看看那儿生长的白杨树是一种怎样的英姿 一、预习自测 1.识音记形(给加点的字注音,注意加“□”字的写法) 无边无垠.( ) 坦荡如砥.( ) 恹.恹欲睡( ) 虬.枝( ) 婆娑.( ) 晕.圈( ) 秀颀.( ) 2.词语积累(解释词语的意思) (1)礼赞: (2)视野: (3)坦荡如砥: (4)宛若: (5)潜滋暗长: (6)恹恹: (7)旁逸斜出: (8)婆娑:

(9)虬枝: (10)伟岸: (11)纵横决荡: (12)秀颀: 3.作者简介 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作家、社会活动家,“茅盾”是他的笔名。191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预科班。1916年后历任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辑、《小说月报》主编、《民国日报》主编,为文学研究会发起人之一。1928年赴日本,1930年回国,加入左翼作家联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文化部长、中国作协主席等职。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子夜》,中篇小说《蚀》(三部曲),短篇小说《春蚕》《林家铺子》等。 4.背景链接 《白杨礼赞》写于1941年3月,当时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这期间,茅盾看到了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种种事实,也

白杨礼赞课文解读

白杨礼赞课文解读本文指出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树。“不平凡”三个字,是作者抒发赞美之情的基础,也是用来结构文章的感情线索。 文章一开始,就说“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点明礼赞的原因;“实在”,表现“不平凡'毋庸置疑。“我赞美白杨树”,感情强烈-醒目突出。全旬作为文章起笔,峻拔有力,给人强烈震撼。 接下来,描写黄土高原,展示白杨树生长的环境。 文章把黄土高原比做“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有色有形?贴切逼真,富于美感。接着,对“黄绿'二字进行阐释:“黄的是土.未开垦的荒地,几十万年前由伟大的自然力堆积成功的黄土高原的外壳;绿的呢,是人类劳力战胜自然的成果,是麦田。'阐释之中,者高度赞 美了两种伟力?一是几十万年前的“伟大的自然力”,一是“人类劳力”,而“人类劳力”又“战胜”了“自然,”表明“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引自作者写于同一时期、歌颂同一对象的《风 景谈》),表现了对劳动人民的崇敬之情,与文章赞美根据地军民的主旨相吻合。“绿波一‘麦浪…‘黄与绿主宰着”,与“黄绿错综”呼应,赞美黄土高原的景色。“无边无垠,坦荡如砥”,与“大毡子”呼应。 “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扑”入视野,静态的黄土高原迎面奔腾扑来,表现了“奔驰’’ 的汽车速度之快,也反映了黄土高原的辽阔、平坦、一望无际、无遮无碍,“和风…’起了…’绿波”,一个“翻”字富于动感,景象美好而充满生机,令人赏心悦目。“这时你涌起来的感想……”,使用“涌”字,说明感想很多,瞬间形成,有的也许还未经过仔细考虑,就不由自主地喷涌而出。 涌起的种种感想之中。既有“雄壮”“伟大”诸如此类的形容词,令人激动,振奋;又觉“单调”令人“倦 怠;'㈠恹恹欲睡”。这既是实感,又是欲扬先抑的手法,构成了文章的波澜, 为白杨树的出现铺垫、蓄势.说明白杨树创造了景致,点缀了大自然,振奋了人的精神。总的说来,文章写黄土高原-写种种感受,展现了白杨树不寻常的生长环境.衬托出它傲然挺立的形象。 “然而刹那问,要是你猛抬眼看见了前面远远有一排——不,或者只是三五株,一株,傲然地耸立,像哨兵似的树木的话……”,“一排”五株”一株”,呈递减排列;连“一株”白杨树都足以使人改变S恹恹欲睡的情绪”.充分表现了白杨树的不平凡意义.递减的排列实质上愈益深化了内容的表达。这样,也就很自然地引出了本部分最后一段的议论:“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与前文相比,多了个“极普通”,以

小学语文优秀教学设计和设计意图

. . . . . 小学语文优秀教学设计和设计意图 教材分析 《钓鱼的启示》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四组的一篇精读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生活的启示”。作为单元的首篇课文,主要讲述34年前的一个晚上,“我”和父亲去钓鱼时发生的事,使“我”从中获得了终生启示: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文中重点句直接点明文章主旨,叙述过程中以“我”的心理变化为线索,清晰地交代了事情的发展过程,通过人物的语言、神态的描写,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教学中应抓住这一主线,引导学生深入的理解课文,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阅读方法,能够抓住重点词语理解文章内容,能够较为准确的从文本中提取信息并进行分析理解,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掌握了生字新词,理清了文章思路。但是本文中重点句和较难理解的句子很多,特别是“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这句话的深刻含义,学生很难弄清楚,需要教师引导学生结合文章内容和生活实际进行理解。针对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本课的特点,我重点对学生进行了深入文本的对话设计,希望学生在训练中,. word . .

阅读能力能得到相应的提高!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平等对话的过程”。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会基本的表达方法,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其表达效果,在品读语言文字的过程中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同时根据本校制定的“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课题研究,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中进行深入的探究,争取使学生成为最大的受益者。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读懂“我”从钓鱼这件事中所获得的启示,懂得从小接受严格教育的重要,并从中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提高抵制“鱼”的诱惑的能力。 2、体会“我”和“父亲”的心理活动,并能概括“我”的心理变化过程。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读懂“我”从鲈鱼这件事中所获得的启示,懂得从小接受严格教育的重要,并从中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提高抵制“鱼”的诱惑的能力。

八年级语文上册《白杨礼赞》知识点及语文课文学习方法

八年级语文上册《白杨礼赞》知识点及语文课文学习方法 一、作品梗概 《白杨礼赞》写于1941年,当时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使日本帝国主义能够集中兵力向敌后抗日根据地进行疯狂的“扫荡”。广大人民群众在共产党领导下,团结一致,顽强战斗,多次地粉碎了敌人的“扫荡”,巩固和发展了敌后的抗日根据地。茅盾曾在延安生活了五个月,对根据地有深刻的了解,回到重庆后不久,他就饱含激情地写下了本文。 文题中的“白杨”一词点明了文章所写的对象,“礼赞”是“怀着敬意地赞扬”的意思,“白杨礼赞”即怀着敬意地赞扬白杨树。文题带有强烈的象征意义,既体现了文章的主题思想,也给读者留下悬念,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二、作者简介及背诵提示 茅盾(1896一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作家、社会活动家。主要作品有《子夜》《林家铺子》《春蚕》和《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等。本文6~8段需背诵。 知识重点 一、字音词义 开垦kěn:把荒地开辟成可以种植的土地。 倦怠dài:疲乏困倦。 倔强jué jiàng:性情固执,强硬。 婆娑suō:枝叶扶疏,形容姿态优美。 虬qiú枝:盘屈的树枝。 伟岸:身体魁梧,高大。

傲然:坚强不屈的样子。 宛然:仿佛。 秀颀qí:美而高。 恹恹yān:形容精神不振的样子。 鄙bǐ视:轻视,看不起。 妙手偶得:指文学素养深的人出于灵感,即可偶然间得到妙语佳句。 坦荡如砥dǐ:宽广平坦得像磨刀石。 潜滋暗长:暗暗地生长。 旁逸斜出:指(树枝)从树干的旁边伸出来。 不折不挠náo:在压力和困难面前不屈服,顽强。 二、主题概述 本文运用象征手法,抓住白杨树的外形特征,借白杨树不平凡的形象,赞扬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抗战的北方军民,歌颂了他们质朴、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抒发了对他们的赞颂和崇敬之情。 三、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开篇点题,直接抒发对白杨树的崇敬和赞美,领起全文。 第二部分(2~4):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色,交代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 第三部分(5、6):描绘白杨树的形象和性格,突出它的不平凡。 第四部分(7、8):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点明主题。 第五部分(9):将白杨树与楠木对比,再次赞美白杨树。 四、鉴赏品读 1.赏析句子“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

小学语文优秀教案word版

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以下是本站分享的小学语文优秀教案,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小学语文优秀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4自然段。 3.边读书边想象画面,能联系上下文或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词句的含义。 4.感受大自然的壮观,受到自然美的熏陶,能把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他人交流。 二、教学重点、难点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感受钱塘潮的神奇壮观,教学难点是体会课文中

的有关语句,想象课文描绘的大潮景象。 三、教学准备 词卡 四、教学时间 2课时 五、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板书课题,比较“观”字 1.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第一课,谁来说说课题?(板书:观潮) 2.题目中,出现了一个“观”字,课文中,还出现了一个“观”字,翻开书,小声读一读,找一找。(板书:天下奇观) 3.比较:“观潮”的“观”字和“天下奇观”的“观”字的意思一样吗?在理

解了“观”字意思的基础上,再去理解“天下奇观”。 4.小结:同一个字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的意思是不一样的,读书的时候,要一边读,一边想,这样才能感受到祖国语言的丰富多彩。 二、初读课文,朗读正确 1.小声地读一读课文,把课文朗读正确。 2.指名读,纠正学生朗读中的错误读音。 (薄雾闷雷涨注意学生在朗读加点字时的字音。) 3.出示词卡,朗读词语。 (宽阔、笼罩、薄雾、若隐若现、昂首东望、风平浪静、水天相接、沸腾、横贯江面、齐头并进、奔腾、漫天卷地、依旧、恢复) 三、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小声地再读一读课文,读完了课文,请你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14 白杨礼赞(笔记)

14 白杨礼赞(笔记) 1、请找出文中直接对白杨树进行赞美的语句,思考本文的抒情线索是什么? ⑴第1段: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⑵第4段: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⑶第6段: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⑷第8段: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 ⑸第9段:……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2、抒情线索: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 3、这篇散文可以分成几个部分,各部分的大意是什么?全文的中心又怎么概括? 第一段(第1自然段),直抒对白杨树的崇敬、赞美之情。 第二段(第2-4自然段),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色,交代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 第三段(第5、6自然段),具体描绘白杨树的形象和性格,突出它的不平凡。 第四段(第7、8自然段),揭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点明了文章的主题。 第五段(第9自然段),以白杨树与楠木对比,表达鲜明的爱憎,再次赞美白杨树。 4、中心大意是:本文采用象征手法,抓住白杨树的外形特征,借白杨树的不平凡的形象,赞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抗战的北方农民,歌颂他们质朴、坚强和力求上进的精神,抒发作者对他们的崇敬和赞颂的感情。 5、第2自然段主要写什么?西北高原的景色及感受。 6、怎么描写的?找出文中关键词句。(所见)本小节从三个方面来描写高原:“黄绿错综”写其色彩;“无边无垠”写其辽阔;“坦荡如砥”写其平坦。 7、作者感受如何?一是,雄壮、伟大,一是,倦怠、单调。 8、赞美白杨树,为什么还要写西北高原呢? 1)描写白杨树生长的环境,渲染一种不平凡的环境气氛,暗示在此生长的白杨树也一定是不平凡的。为下文描写白杨树的外形起正面烘托的作用。2)暗示陕甘宁边区抗日根据地,为后文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表达主题思想作铺垫。体现了散文的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3)在恹恹欲睡时看到白杨树,令人振奋的惊叫起来,意在突出白杨树的不平凡,欲扬先抑对白杨树进行反面衬托。 9、归纳写法特点:欲扬先抑,由面到点,正面烘托,反面衬托。 10、作者从哪几方面来赞美它的“不平凡”? 要点:①从白杨树生长的环境,来赞美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这是白杨树赖以生存的“景美”。②从白杨树的外部的形象,来赞美白杨树“决不是平凡的树”。这是白杨树自身的“形美”。③从白杨树内在的气质,来进一步赞美“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树”,并点明赞美白杨树的原由。这是白杨树内在的“神美”。 11、白杨树外形的总特征是什么?作者从哪些方面突出白杨树的总特征的?讨论发言,明确: ①作者描绘白杨树的总特征是“力争上游”、“倔强挺立”。 ②作者抓住以上这个总特征从干、枝、叶、皮等四方面有顺序地刻画了白杨树的外形,突出了白杨树正直、倔强、不屈不挠的特点。如: 干:“笔直”、“一丈以内绝无旁枝”枝:“笔直“、“一律向上”、“绝不旁逸斜出” 叶:“片片向上”、“没有斜生”、“更不用说倒垂”皮:“有银色的晕圈”、“淡青色”12、看一看文中多处出现的“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说一说它“不平凡”的含义。 讨论、明确:课文四次提到“不平凡”,三次提到“极普通”,伟大和不平凡常常是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伟大寓于平凡之中,不平凡而又普通,意思相同。“不平凡”就是伟大,极普通就是很平凡。白杨树是一种“极常见”和“极易生长的树,它当然很平常,但以它外形的美,尤其是内在美来说,它是不平凡的。 13、课堂小结: 散文的开头从赞美白杨树不平凡起笔,没有说理由,因为这是这篇课文的主线。写高原景色,一

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白杨礼赞》教案

14 白杨礼赞 1.朗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把握文章昂扬向上的感情。 2.理解烘托、对比、欲扬先抑等写作技巧的表达效果,在写作中学习应用。 3.理解学习陕甘宁边区抗日军民正直、朴质、团结向上、坚强不屈的革命品质。 4.学习象征手法的使用,把握托物言志散文的基本特点。 一、导入新课 显示白杨树的图片。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欣赏一种树,这种树叫白杨树。请同学们对照图片说说这种树的特征,并发挥你的想象力,说说你由这种树联想到了什么? 【教学提示】 白杨树笔直的干,向上收拢的枝叶都是它最典型的特征,它本身也容易让人联想到戍边士兵、保国的将军等。教师宜在引导学生对白杨树整体进行关注,从而导入新课。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认识作者,了解作品背景 作者简介: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笔名茅盾,浙江省嘉兴市桐乡市人。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化活动家以及社会活动家。 写作背景:这篇散文写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时期。由于中国国民党顽固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濒于分裂的局面,中国共产党肩负着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1940年5月,茅盾离开新疆返回内地,受朱德同志邀请前往延安。在延安参观讲学期间,亲身体察了解放区军民的斗争生活,看到了抗日军民团结战斗的精神风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皖南事变后,作者借礼赞西北高原上的白杨树,来表达对北方抗日军民的热爱和赞美之情,便写下了此文。 目标导学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并说说朗读时应把握怎样的情感基调。 明确:朗读时应读出文中的激情与豪气,读出深蕴其中的赞美之情。 2.本文的题目为《白杨礼赞》,而作者也确实是在不断地赞扬白杨树,请你找到文中赞扬白杨树的语句,说说作者是在怎样的情况下赞美白杨树的,从哪几个方面赞美了白杨树。 明确:第1段: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第1段是总体的赞美,与题目对应,也承接后文) 第4段: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第4段的赞美是在描写白杨树的生长环境后发出的,白杨树在黄土地上傲然挺立,形成一种意境美) 第6段: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第6段的赞美是在第5段描写白杨树的形貌不平凡,有不屈不挠的精神之后发出的,赞叹白杨树的形美与神美) 第8段: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这里由白杨树的品质联想到当地人民的品质,白杨树已经具有了象征意义,既是赞美白杨树,又是赞美人) 第9段: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总结性的赞美,与前文所有的赞美形成呼应) 3.文章要赞美白杨树,第2段却没提白杨树,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删掉这一段可不

小学语文优秀教案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触摸春天》教学设计

《触摸春天》教学设计 仁风小学康艳华 一、设计理念 生命的真谛是什么?生命的意义何在,这是人类思考的永恒主题。本组教材,就是围绕“生命”这一专题展开的,选编的四篇中外文学作品,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对生命的思考感悟。《触摸春天》告诉我们:谁都有热爱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编组这组教材的目的,一是引导学生通过读书感受生命的美好,激发对生命的思考,从而更加珍惜生命,热爱生命。二是深刻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词句的意思,发现并引导总结体会句子的方法,培养理解语言的能力,并引导学生不断积累语言,增强语感。 学生年龄较小,对生命的意义缺乏深刻的理解,因此本组课文就是从过一个个形象、具体的人物和事物来体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二、教学目标 1能正确、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通过感悟、品读课文语言文字,感受盲童对生活的热爱,激发学生热爱生活,创造美好生活的思想感情。 3领悟“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的内涵。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读、悟、品读课文语言文字,感受课文的美。 教学难点感受盲童对生活的热爱,领悟“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

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的内涵。 四、教学方法 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通过启发,找出文中的重点词句,让学生在合作交流,探究活动中,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理解句子。五、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在春暖春开的季节,很高心和大家一起来上课。同学们你们高兴吗?用你们的方式表示一下对康老师的欢迎好吗?大家的掌声包含了欢迎,也包含了对老师的鼓励。老师为了表示谢意,送给大家一首歌,会唱的可以小声跟着唱。 (二)导入 1 歌声好听吗?那老师太高兴了。我们可以开始上课好吗?小朋友在寻找春天,因为春天是美丽的,春天在你们的眼中是什么样的,可以用个词语来形容一下吗? (学生自由说)(板书春天) 春天在同学们的眼中真美啊!那同学们是用什么方式发现春天的美呢?(学生自由说)是呀我们可以用明亮的眼睛观赏美丽的春色,用鼻子感受花草的清香,而我们17课主人公安静却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触摸到了春天。(板书触摸) 2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回顾课文内容。 1概述文章内容 谁能说说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学生说) 安静这样的举动,作者感叹到:这真是一个是奇迹!(板书奇迹)作者为什么说这是一个奇迹?这不是我们很容易做到的吗?(学生说)那

14白杨礼赞导学案(含答案)

2017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导学案(教师案) 主备: ____ 审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 姓名____________ 家长签名________ 日期_______ 第14课《白杨礼赞》教学目标: 1.积累重要字词,理解象征手法。 2 ?初步学会分析在记叙中穿插抒情的散文,品味散文的语言之美。 3.感受中华儿女质朴、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和意志。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课文中记叙描写与抒情的关系。 2.通过对白杨树形象的分析,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教学方法: 问题探讨法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生收集相关背景资料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在北方白杨树是及其常见的一种树,房前,屋后,河畔,都有它的身影这节课我们要跟随作家矛盾的脚步,看看白杨树是一种什么英姿。 一.课前预习: 了解作者及作品: 1.填空:〈〈白杨礼赞》选自《矛盾全集,体裁是散文,作者是茅盾,作家、社会活动家,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他的长篇小说的代表作是〈〈—夜》,短篇小说的代表有《春蚕》和《林家铺子》本文以 白杨树为线索。 2.读课文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大毡子()主宰?()倦怠()婆娑()潜滋暗长()旁逸斜出()无边无垠()虬()枝 恹恹()欲睡坦荡如砥()秀颀()

二.精读课文,问题探究。 3?听课文朗读,感知文章内容。用一句话概括文章大意。 4、茅盾笔下的白杨树是一种怎样的树? 用“白杨树是_________________ 的树”的句式表达。 白杨树是倔强挺立的树。 白杨树是不折不挠、对抗西北风的树。白杨树是力争上游的树。 白杨树是朴质、严肃、坚强不屈的树。 5.作者对白杨树表达了什么感情?从文中找出直接赞美白杨树的语句。 第1段: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第4段: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第6段: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第8段: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 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 第9段: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对白杨树的观察从远到近,感情由浅入深 6.白杨树的种种特征,可用文中的一句话来概括。 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树。 7.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树。”文中反复出现这句话,白杨树的“不平凡”又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生长环境的不平凡外部形象的不平凡内在气质的不平凡 阅读第2、3两段,完成下列问题 8.作者笔下的壮美的黄土高原有怎样的特点?作者感受又如何?特点:“黄绿错综”; “无边无垠”;坦荡如砥”。 作者感受:雄壮、伟大;单调 9?作者为什么不直接写白杨树而是从从黄土高原写起?展现了白杨树不寻常的牛长环境,衬托出它傲然挺立的形象。 ② 暗写陕甘宁边区抗日根据地,揭示了象征意义,表达主题思想,为全文作铺垫。 作业设计:1 ?背诵课文第7节2?完成导学案。 第二课时 复习导入:上节课我们知道了本文是借赞美白杨树来赞美北方农民的,作者到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