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词中愁绪及其文化内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清照的愁情及其内涵探因

摘要李清照的词之所以历经千年的洗礼仍然令人百读不厌,是因为她在词中

所抒发的愁绪是凄美的令人无不动容,它所蕴含的文化内涵是深厚的。我将从词中愁绪的类型及其所蕴含的文化内蕴来阐释其词千年不朽的原因所在。

关键词李清照词愁的类型文化内蕴

李清照是中国词坛上一颗耀眼的巨星,是文学史上艺术成就最高,创造力最强的女性作家。在她传世不多的抒情词中,关于愁的抒发随处可见,愁绪无疑成为其书写的主要内核,是她的主导情绪,李清照也就变成愁的化身,成为超越千年时空孤独的忧愁美神[1]。

—、愁的类型

(一)闺中少女闲愁

李清照出生在一个士大夫的家庭,其父李格非是宋神宗熙宁九年进士,官至礼部员外郎;其母王氏也是出生名门的大家闺秀,知书善文。可以说李清照是在一个生活环境优越,文化氛围浓厚的家庭中长大的。因此她的少女生活是充满欢乐的,她的性格也是活泼开朗的,此时她的词作表现出对大自然对生活极大的热情,抒发了少女无忧无虑的欢乐情怀。她曾经在“沉醉不知归路”的情况下,仍然是“争渡,争渡”,结果“惊起一滩鸥鹭”,1也曾经有着“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的羞涩,2更有着“眼波才动被人猜”的顽皮。

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李清照由天真无邪活泼快乐的少女走向多愁善感。自然界的花开花落,春去秋来无不拨动词人敏感的心弦,使得李清照的心头始终萦绕着青春难留的淡淡的如有似无的浅浅的闲愁。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聚,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2]这首词运用的是两问两答的形式,极为鲜明地表现出闺房主人在“海棠依旧”的情况下敏锐地体察出的“应是绿肥红瘦”的愁绪。词人意念中“应是绿肥红瘦”更鲜明地表达出词人心中对风雨无情百花怎能永驻的伤感,同时蕴含着作者对春花易凋,青春易逝的无限凄婉与无奈。

(二)相思离愁中的乐愁与怨愁

李清照18岁嫁给了赵明诚,两人是文学知己,情投意合。他们是文学史上为数不多的幸运、幸福夫妻,相爱甚笃,因此离别的相思便也化作幸福的愁绪—

1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2点绛唇(蹴罢秋千)

乐愁,即精神上的依托归宿感。虽然有时只是短暂的离别,但对于李清照这样感情丰富细腻的才女来说,刻骨的相思之情实在是无法排遣,于是只能将其诉诸笔端,名垂词史的“相思之愁”的佳作就这样产生并流传下来,如《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2]

上片写丈夫游宦在外,使她产生了真挚的思念之情。她在花凋秋凉的清秋季节独上小舟,心情苦闷。下片写相思之愁之深,此情难以排遣。同时,由己推想到彼,深知这种相思不是单方面的,丈夫一定也同样因离别而苦恼着,因而是“一种相思,两处闲愁。”,这是心有灵犀的心灵感应,相互爱慕,心灵相通。这种独特的构思体现了赵李夫妇二人心心相印,情笃爱深,相思却又不能相见的无奈思绪。结语“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表现了相思之愁的无法排遣。因思念而产生的愁绪是甜蜜的乐愁,与“不是因为寂寞才想你,是因为想你才寂寞”有着异曲同工的温馨与甜蜜。

相爱的人的思念是甜蜜的,因思念而产生的离愁是乐愁。然而最感人的,最令人扼腕的是那些倒不出的,说不明的隐藏在离愁背后的深深的忧伤和不敢轻易示人的哀怨之愁,如《凤凰台上忆吹箫》。这首词写于李清照屏居乡里十年结束,赵明诚重返仕途之际。从词中我们看到词人新来瘦了,但词人又明确告诉我们非干病酒,不是悲秋。在这里词人排除了她自身的原因。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折磨的词人又消瘦了呢?似乎只能从“多少事,欲说还休”这里找答案。《金石录后序》李清照记赵明诚临死前的情况说:“殊无分香卖履之意”于无意中流露了赵明诚是蓄有姬妾的。3此时李清照的离愁中蕴含着太多的伤感与无奈,怨愁与眼泪。[3]欲说而又不能,无法无处排遣,其内心的愁苦,惟楼前流水应念我,这是生在古代的女性的无奈与不幸,即使她是一代才女,即使他们是恩爱的。

(三)国破家亡后的悲愁

李清照生活于两宋之交,当时社会动荡,民族危机不断激化,金兵大举南下。从建炎元年开始,李清照随夫南渡,但两年后她的丈夫赵明诚病逝,接着又有对词人“玉壶颂金”的诬陷,更有对词人“失节改嫁”的恶毒中伤,珍藏的古

3王汝弼、陈祖美均持此观点

玩字画也丧失殆尽,她完全陷入国破家亡的惨境。一连串的变故使词人的词作从内容到格调一变旧貌,从若隐若现的淡淡的哀愁变为撕心裂肺的凄凉悲愁。词调哀婉悲凉,读之令人断肠。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声声慢》[4]首句十四个叠字里没有泪却胜于泪,字字反映出词人的孤独与凄清,沉痛与心酸,使读者开篇就听到了词人唏嘘悲咽的心声,词人的愁情、感伤达到了极致。社会的动乱,山河的破碎,丈夫的去世,使她的容貌和心情也相继憔悴不堪,使她的愁一步步推向极致。词的下片词人凭空对着枯菊和暗淡的黄昏,令人揪心,怎奈黄昏时分又下起了细雨,雨打梧桐,催下片片老叶。这更为词人凭窗垂泪的剪影勾勒出一幅黯然销魂的惨淡背景,造成一种悲凉凄绝的艺术境界,“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道出了无尽的愁绪,传达了难言的哀痛。

二、“愁”的文化内蕴

李清照有着极高的文学修养,工书、能文、兼通音律“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在士大夫中已不多得。若本朝妇女,当推词采第一。”清代李洞元说:“盖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她以自己卓越的才情、识见、胆略来审视着自身的生存困境和自我价值,遂抒写出一首首反映自身愁绪与无奈的愁之歌。

无论李清照的前期词还是后期词都是其真切的生命体验,闺中少妇的闲愁也好,相思离愁中的乐愁与怨愁也好,国破家亡后的悲愁也罢,她“都是用生命的血液写成的”。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我们也不能忽略这样一种文化的存在,即中国女子在才情、识见、胆略上的超越,必然客观地导致其人格的觉醒,而当时中国古代文化性别约定,也必然陷当事人于无奈、憔悴、心力交疲的境地。这便是李清照前期词中“愁”的文化内蕴核心所在。

纵观中国五千年的历史文化史,李清照无疑是中国古代最卓越的女作家。然而中国古代文学是彻头彻尾的男性话语霸权系统,女性根本没有话语权,她们只是男人的附庸是他们的私有财产,她们被锁定在闺房、绣房和厨房之中,她们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