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中国煤化工行业研究报告

【报告】中国煤化工行业研究报告
【报告】中国煤化工行业研究报告

【关键字】报告

中国煤化工行业研究报告煤化工,是经化工过程将煤炭转换为气体、液体和固体产品或半产品,而后进一步加工成化工、能源产品的工业。包括焦化、电石化学、煤气化等。在煤化工可利用的生产技术中,炼焦是应用最早的工艺,并且至今仍然是化学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煤化工和石油化工、天然气化工相比,具有工艺流程长、技术复杂、产业链较短、装置投资高等特点。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煤化工生产国,近期我国煤化工仍将以合成氨、甲醇、煤炭为主,随着产业技术升级加速,新型煤化工产品成为行业追捧的焦点,尤其是煤制甲醇及下游产品将发展迅速。

延伸发展煤质甲醇、积极引导发展二甲醚、积极有序发展甲醇制烯烃、科学发展煤制油、鼓励发展煤基多联产。新型煤化工是以煤气化为龙头,以一碳化学为基础,合成、制取各种化工产品和清洁能源的化工过程,主要产品有煤制甲醇和二甲醚、煤制醋酸及其下游产品、煤制烯烃、煤制油等,是技术、资金、水资源、能源密集型产业,对资源、生态、安全、环境和社会配套条件要求较高。

目录

第一章 2010年煤化工产业整体运行发展概述

第一节 2010年中国煤化工产业发展概况

一、中国煤化工行业定义

2、中国煤化工产业发展回顾

三、中国在世界煤化工产业中的地位

第二节 2010年中国煤化工产业的发展分析

一、中国煤化工产业链分析

2、中国煤化工产业产量和产能分析

三、中国煤化工技术发展与变革

第三节 2010年中国在建煤化工项目概述

一、投资规模分析

2、投资地区分析

第二章2010年中国煤化工产业运行宏观环境分析

第一节2010年中国宏观经济环境分析

一、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发展分析

2、消费价格指数(CPI)分析

三、城镇居民收入分析

四、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五、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分析

六、进出口总额及经济增长率分析

第二节 2010年中国煤化工行业技术环境分析

一、新型煤化工技术路线分析

2、新型煤化工主要技术特点

第三节 2010—2011年中国煤化工行业相关政策法规概述

一、煤炭产业运营相关政策

2、能源安全和生产安全相关政策

第三章 2010年中国新型煤化工产业细分领域分析——煤制烯烃第一节 2010年中国煤制烯烃产业运行情况分析

一、整体运行情况概述

2、2010年中国煤制烯烃产业优势和劣势分析

第二节 2010年中国煤制烯烃在建项目发展分析

第三节 2010年中国煤制烯烃——核心技术及工艺研究

一、烯烃——核心技术介绍及发展情况

2、技术瓶颈分析

第四章 2010年中国新型煤化工产业细分领域探析——煤制天然气第一节 2010年中国发展煤制天然气的必要性

第二节 2010年中国煤制天然气行业发展运行情况分析

一、技术分析

2、价格竞争力分析

三、厂址选择和天然气运输问题分析

第三节 2010年煤制天然气优化中国能源消费结构

第四节 2010年中国煤制天然气新建项目进展分析

一、辽宁大唐国际阜新煤制SNG项目

2、中海油与同煤合作开发煤制SNG项目

三、克旗煤制气工程

第五节 2010年中国煤制天然气行业定位及发展对策

一、定位于城市燃气市场

二、适度规模发展,作为天然气的资源补充

三、合理优化建设方案

第五章 2010年中国煤制乙二醇产业分析

第一节 2010年中国煤制乙二醇产业动态分析

第二节 2010年中国煤制乙二醇市场运行状况分析

一、供需分析

二、现有生产情况分析

三、乙二醇生产未大幅度增长原因分析

四、市场价格分析

第三节 2009—2010年中国煤制乙二醇重点区域市场运行分析第四节 2010年中国煤制乙二醇市场技术环境分析

第六章 2010年中国煤制油行业发展形势分析

第一节 2010年中国煤制油产业发展概况

第二节 2010年中国煤制油产业发展前景和风险分析

一、关联产品分析

二、市场供需分析

第三节 2010煤制油产业技术环境分析

一、先进技术介绍

二、我国煤制油技术水平

第四节 2010年中国煤制油项目经济性分析

第五节 2010年中国煤制油面临问题和对策分析

一、面临问题

二、对策分析

第六节 2010年中国煤制油产业化分析

一、政策分析

二、发展可能性和发展方向分析

三、发展路线

第七章 2010年中国煤化工产业区域重点市场透析第一节山西

一、山西省煤化工产业格局已基本形成

二、山西省煤化工产业招商锁定长三角地区

三、山西晋城市煤化工产业发展概况

四、山西煤化工产业发展路径选择

第二节河南

一、2010河南省煤化工产业现状

二、河南煤化工产业发展布局

三、河南7大煤化工企业战略重组为两大集团

四、河南加快煤化工产业发展的措施

第三节安徽

一、安徽制定千亿煤化工产业规划

二、煤化工成为淮北经济发展新星

三、安徽阜阳、巢湖市煤化工产业发展步入快车道

第四节贵州

一、贵州省内煤化工发展情况概述

二、贵州六盘水市确定煤化工产业发展的六大基地

三、贵州省桐梓县制定煤化工产业发展规划

第五节新疆

一、新疆煤电煤化工产业发展迅速崛起

二、新疆加速推进中国特大型煤电煤化工基地建设

三、新疆依托园区建设发展煤化工产业

第六节其他省份

一、黑龙江大力推进新型煤化工项目

二、煤化工将是山东省煤炭和化工产业发展瓶颈和机遇分析

三、陕西省煤化工产业化发展概况

四、青海煤化工产业规模发展迅猛

五、四川宜宾市欲建西南大型煤化工基地

第八章 2010年中国煤化工产业重点企业分析

第一节中国神华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一、企业规模分析

二、生产布局与产能扩张

三、公司战略规划分析

第二节大唐国际发电股份有限公司

一、企业产销规模分析

二、生产布局与产能扩张

三、公司战略规划分析

第三节中国中煤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一、企业产销规模分析

二、产品及销售市场分析

三、生产布局与产能扩张

四、公司战略规划分析

第四节新汶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一、企业规模分析

二、生产布局与产能扩张

三、公司战略规划分析

第五节内蒙古伊泰集团有限公司

一、企业规模分析

二、生产布局与产能扩张

三、公司战略规划分析

第六节丹化化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企业规模分析

二、产品结构和特征分析

三、生产布局与产能扩张

四、公司战略规划分析

第七节山东华鲁恒升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一、企业规模分析

二、产品结构和产品特征分析

三、生产布局与产能扩张

四、公司战略规划分析

第八节山西潞安环保能源开发股份有限公司

一、企业规模分析

二、产品结构及产品特征分析

三、生产布局与产能扩张

四、公司战略规划分析

第九章 2010—2012年中国煤化工发展及投资战略分析第一节 2010—2012年中国煤化工产业发展趋势

一、我国煤化工产业总体调整趋势

二、煤化工行业格局调整分析

第二节 2010年中国新型煤化工产业投资概况

一、中国新型煤化工投资环境和投资方向分析

二、煤化工投资方向分析

第三节 2010—2012年中国新型煤化工产业投资风险分析

一、市场风险分析

二、技术风险分析

三、资源风险分析

四、融资风险分析

五、政策风险风险

第四节 2011—2012年中国煤化工行竞争力提升策略分析

一、开展有效的新型产学研合作

二、坚持先进技术引进和自主创新相结合

三、加大推进大型产业基地建设力度

四、正确处理技术研发与规模化生产的关系

五、着力打造自主品牌

第五节华经纵横观点及建议

一、大型项目尚待科学商业化运作

二、传统煤化工领域压力大

三、技术创新是发展动力

四、大型现代煤化工项目产品选择需谨慎

第二章2010年中国煤化工产业运行宏观环境分析

第一节2010年中国宏观经济环境分析

一、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 )发展分析

109655.2

120332.7135822.8

159878.3

184937.4

216314.4

265810.3

314045.4

340506.9

397983

单位:亿元

2001—2010年中国GDP 统计

图2-1 2001—2010年中国GDP 统计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国产业竞争情报网汇总整理

8622

9398

10542

12336

14185

16500

20169

23708

25575

29524

单位:元

2001—2010年中国人均GDP 统计

图2-2 2001—2010年中国人均GDP 统计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国产业竞争情报网汇总整理

201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397983亿元,比上年增长10.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0497亿元,增长4.3%;第二产业增加值186481亿元,增长12.2%;第三产业增加值171005亿元,增长9.5%。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0.2%,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6.8%,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3.0%。

2011年一季度,我国国内生产总值9631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9.7%。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5980亿元,增长3.5%;第二产业增加值46788亿元,增长11.1%;第三产业增加值43543亿元,增长9.1%。从环比看,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增长2.1%。

二、消费价格指数(CPI)分析

表2-1 2010—2011年6月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情况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国产业竞争情报网汇总整理

2011年一季度,居民消费价格上涨较快。一季度,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5.0%。其中,城市上涨4.9%,农村上涨5.5%。分类别看,食品上涨11.0%,烟酒及用品上涨2.0%,衣着上涨0.3%,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上涨1.6%,医疗

保健和个人用品上涨3.1%,交通和通信下降0.1%,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上涨0.6%,居住上涨6.5%。3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5.4%,环比下降0.2%。二季度,CPI上出现上涨高峰。四五月份上涨情况大致与一季度持平。峰值出现在在6月份,具体来看: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6.4%。其中,城市上涨6.2%,农村上涨7.0%;食品价格上涨14.4%,非食品价格上涨3.0%;消费品价格上涨7.4%,服务项目价格上涨4.0%。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环比上涨0.3%。其中,城市上涨0.2%,农村上涨0.4%;食品价格上涨0.9%,非食品价格持平;消费品价格上涨0.4%,服务项目价格持平。

三、城镇居民收入分析

1049311759

13786

15781

17175

19109

单位:元

2-3 2005—2010年中国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国产业竞争情报网汇总整理

2005年—2010年,中国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平均增速为12.73%。

2011年一季度,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长,农村居民收入增速快于城镇居民。一季度,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总收入6472元。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963元,同比增长12.3%,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1%。在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总收入中,工资性收入增长10.2%,转移性收入增长8.5%,经营净收入增长32.6%,财产性收入增长23.6%。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2187元,增长20.6%,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4.3%。其中,工资性收入增长18.9%,家庭经营收入增长21.4%,财产性收入增长13.3%,转移性收入增长27.9%。

四、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图2-4 2009年1月—2011年6月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国产业竞争情报网汇总整理

2008年金融风暴以后,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呈现徘徊上升的走势。2009年上半年,除1月份以外,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均在10,000亿元以下徘徊,尽管消费品市场受金融危机影响,但其总体规模依然高于之前年份。2009年下半年到2010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基本维持在10,000亿元以上,同时,其大多数月份的同比增长速度维持在15%以上。2011年初,节日消费拉动了消费品市场,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5,249亿元,同比增长19.9%,创下了近三年来的新高。不考虑价格因素,社会商品购买力已经略见“抬头”迹象,以及零售市场的规模状况有所好转。

五、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分析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国产业竞争情报网汇总整理

2010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78140亿元,同比增长23.8%,比上年回落6.2个百分点,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9.5%。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41415亿元,同比增长24.5%;农村投资36725亿元,增长19.7%。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中,第一产业投资3966亿元,增长18.2%;第二产业投资101048亿元,增长23.2%;第三产业投资136401亿元,增长25.6%。东部地区投资115970亿元,比上年增长24.1%;中部地区投资62894亿元,增长26.2%;西部地区投资61875亿元,增长24.5%;东北地区投资30726亿元,增长29.5%。

2011年一季度,固定资产投资保持较快增长,房地产投资增速也较快。一季度,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39465亿元,同比增长25.0%。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投资13829亿元,增长17.0%。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增长10.8%,第二产业投资增长24.8%,第三产业投资增长25.6%。分地区看,东部地区投资增长21.6%,中部地区增长31.3%,西部地区增长26.5%。从环比看,3月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增长1.73%。

六、进出口总额及经济增长率分析

表2-3 2010年我国货物进出口总额及增长速度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国产业竞争情报网汇总整理

2009年我国进出口贸易受经济危机影响较大,负增长20%。2009年全年进出口总额22073亿美元,出口12017亿美元,下降16%;进口10056亿美元,下降11.2%;贸易顺差1961亿美元,比上年减少994亿美元。

2010年我国全年货物进出口总额2972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4.7%。其中,货物出口15779亿美元,增长31.3%;货物进口13948亿美元,增长38.7%。进出口差额(出口减进口)1831亿美元,比上年减少126亿美元。

2011年一季度进出口增长较快,贸易出现季度逆差。一季度,进出口总额8003亿美元,同比增长29.5%。其中,出口3996亿美元,增长26.5%;进口4007亿美元,增长32.6%。进出口相抵,逆差10亿美元。

第二节2010年中国煤化工行业技术环境分析

一、新型煤化工技术路线分析

新型洁净煤技术将煤进行最大限度潜能的利用,且将煤释放的污染控制在最低水平,达到煤的高效、洁净利用的技术。

目前有下列3种新型煤化工技术路线。

技术线路一:主要表现为煤化工产业发展最重要的单元技术——煤气化技术。以“鲁奇”“德士古”“壳牌”等炉型最为常用,我国先后引进了上述炉型用于生产合成气和化工产品。采用多组分催化剂,可从合成气制含60%异丁醉和40%甲醉的混合物,异丁醉脱水成异丁烯,从而可完成由合成气直接制取甲基叔丁基

醚。这是一条很值得重视的以天然气和煤为原料制取高辛烷值添加剂的技术路线。

技术线路二:以煤为原料生产甲醇及多种化工产品。目前国外甲醇生产主要以天然气为主。从资源背景看,我国煤炭储量远大于石油、天然气储盆,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煤炭是我国甲醇生产最重要的原料。目前,正在山西省交城县建设的亿万吨/年焦炉气制甲醇示范工程和以高硫煤为原料生产甲醇的创新工艺都将使煤制甲醇在全国得到更广泛的推广。甲醇作为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通过漾基化可进一步制取醋酸、醋酸酥、甲酸甲醋、甲酸、草酸等重要的化工产品。我国已开发成功甲醇拨基化制取醋酸、醋酸醉工艺软件包,在现有20万吨/年低压拨基化醋酸装吨的基础上,正在扩展系列产品,进一步实现产业化。甲醇与亚硝酸在Pd催化剂作用下可反应制取草酸,这是合成草酸的一条新途径。德国Huls 公司以甲醉和CO在叔二胺与乙烷作用下进行加压拨基化反应制得甲酸甲醋(HCOOCHp),转化率为80.7%,选择性达99.4%。

技术路线三:以煤为原料合成烃类。甲醇裂解制烯烃的研究工作已进行了多年,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在此方面的研究居世界领先地位,对烯烃的选择性高达85%。目前,合成气制烯烃已成为费托合成化学中新的研究方向之一,一些研究结果已显示出诱人的工业化前景,但由于在转化过程中还有一些核心技术问题有待解决,因此该项研究距离实际工业化尚有一定距离。近期,国内外对将甲烷摆脱造气工序直接氧化脱氢生成乙烯也颇为重视,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通过3年多的努力,取得了甲烷转化率25%~35%,对CZ的选择性为70%~80%的可喜进展,目前该项研究已被列为科技部科技攻关重点项目。

此外,多联产是新型煤化工的一种发展趋势。所谓多联产系统就是指多种煤炭转化技术通过优化拥合集成在一起,以同时获得多种高附加值的化工产品(包括脂肪烃和芳香烃)和多种洁净的二次能源(气体燃料、液体燃料、电等)为目的的生产系统。多联产与单产相比,实现了煤炭资源价值的梯级利用,达到了煤炭资源价值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满足了煤炭资源利用的环境最友好。

二、新型煤化工主要技术特点

第一,以清洁能源为主要产品。新型煤化工以生产洁净能源和可替代石油化工产品为主,如柴油、汽油、航空煤油、液化石油气、乙烯原料、聚丙烯原料、替代燃料(甲醇、二甲醚)、电力、热力等,以及生产煤化工独具优势的特有化工产品,如芳香烃类产品。

第二,煤炭—能源化工一体化。新型煤化工是未来中国能源技术发展的战略方向,紧密依托于煤炭资源的开发,并与其他能源、化工技术结合,形成煤炭—能源化工一体化的新兴产业。

第三,高新技术及优化集成。新型煤化工根据煤种、煤质特点及目标产品不同,采用不同煤转化高新技术,并在能源梯级利用、产品结构方面对不同工艺优化集成,提高整体经济效益,如煤焦化—煤直接液化联产、煤焦化—化工合成联产、煤气化合成—电力联产、煤层气开发与化工利用、煤化工与矿物加工联产等。同时,新型煤化工可以通过信息技术的广泛利用,推动现代煤化工技术在高起点上迅速发展和产业化建设。

第四,建设大型企业和产业基地。新型煤化工发展将以建设大型企业为主,包括采用大型反应器和建设大型现代化单元工厂,如百万吨级以上的煤直接液化、煤间接液化工厂以及大型联产系统等。在建设大型企业的基础上,形成新型煤化工产业基地及基地群。每个产业基地包括若干不同的大型工厂,相近的几个基地组成基地群,成为国内新的重要能源产业。

第五,有效利用煤炭资源。新型煤化工注重煤的洁净、高效利用,如用高硫煤或高活性低变质煤作为化工原料煤,在一个工厂用不同的技术加工不同煤种并使各种技术得到集成和互补,使各种煤炭达到物尽其用,充分发挥煤种、煤质特点,实现不同质量煤炭资源的合理、有效利用。新型煤化工强化对副产煤气、合成尾气、煤气化及燃烧灰渣等废物和余能的利用。

第六,环境友好。通过资源的充分利用及污染的集中治理,新型煤化工能够减少污染物排放,实现环境友好。

图2-6 新型合成气技术示意图

资料来源:北京华经纵横咨询有限公司制图

第三节2010—2011年中国煤化工行业相关政策法规概述一、煤炭产业运营相关政策

为了保障煤炭产业个产业链的有效衔接,发改委在2010年做出了《工关于做好2011年煤炭产运需衔接工作的通知》(发改运行[2010]2880号)规定,2011年重点合同电煤价格维持2010年水平不变,并不得以任何形式变相涨价。各地区、各部门要认真抓好贯彻落实工作,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确保上述要求落到实处。各煤炭和电力企业要识大体、顾大局,加强企业自律,严格执行稳定电煤价格的各项规定,不得把合同煤兑现量与市场煤购买量挂钩,不得通过降低煤炭质量等方式变相涨价,不得擅自提价或价外加价。各级人民政府尤其是煤炭主产区人民政府要切实加强煤炭价格监管,维护正常的煤炭生产经营秩序和价格秩序。

为了保障煤炭中上游产业的稳定发展,以及居民消费的切身利益,国家发展改革委在2011年发出了《切实保障电煤供应稳定电煤价格的紧急通知》,通知规定:各产煤省(区)要充分认识做好电煤稳定供应工作的重要性,妥善处理好煤炭安全生产和稳定供应的关系,努力增加煤炭尤其是电煤供应。认真执行《合同法》,严格按照合同约定的数量、质量、价格和时间进行电煤交易,对不严格履行合同和合同兑现率低的企业,除承担相应违约责任外,还将予以通报批评;重点查处煤炭企业违反国家煤价调控政策、擅自提高价格的行为,通过降低煤质、以次充好等手段变相涨价的行为,以及串通涨价、哄抬价格等违法行为。

二、能源安全和生产安全相关政策

为了保障煤炭供给充足,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在2011年出台了《国家煤炭应急储备管理暂行办法》,两部门会同交通运输、铁道、能源等部门负责拟定国家煤炭应急储备规模,确定承储企业和储备点布局,确定承储企业应具备以下条件:

(1)煤炭资源充足,煤矿生产能力在2000万吨/年以上,煤质优良稳定,适用于多数电厂;火力发电厂装机容量在100万千瓦以上;

(2)具备良好的区位优势和运输条件;

(3)综合实力强,管理规范,信誉良好,三年内无严重违法经营记录;

(4)与储备点具有产权联结或稳定的经济合作关系;

(5)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确定的其他条件。

为了保障安全生产,国家发改委在2010年下发了《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国发〔2010〕23号)强制推行先进适用的技术装备。煤矿、非煤矿山要制定和实施生产技术装备标准,安装监测监控系统,井下人员定位系统,紧急避险

系统,压风自救系统,供水施救系统和通信联络系统等技术装备,并于3年之内完成。逾期未安装的,依法暂扣安全生产许可证,生产许可证。

国家安全监管总局配合发改委通知,印发了《生产经营单位瞒报谎报事故行为查处办法的通知》(安监总政法[2011]91号),规定了瞒报、谎报事故行为,依照的情形认定、事故发生后,事故现场报告规则、以及瞒报、谎报事故行为承担法律责任。同时,监管监察部门应当向社会公布举报电话、电子信箱、通信地址及邮政编码,设立举报箱,畅通社会公众和职工群众的举报渠道。

通知中还详细规定了具体处罚措施:事故发生单位主要负责人瞒报或者谎报事故的,处上一年年收入100%的罚款,对重大、特别重大事故负有主要责任的生产经营单位,其主要负责人终身不得担任本行业生产经营单位的矿长、厂长、经理。因瞒报、谎报事故,事故发生单位及其有关责任人员违反不同的法律规定,有两个以上应当给予行政处罚的违法行为的,应当适用不同的法律规定,分别裁量,合并处罚。并将查处结果在当地主要新闻媒体和本级政府网站、安全监管监察部门网站上予以公告,接受社会监督。

附录煤化工行业相关报告展示

我们还可以根据您的个性需求,提供一对一定制服务。

此文档是由网络收集并进行重新排版整理.word可编辑版本!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