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料及解析】欧洲中世纪

【史料及解析】欧洲中世纪
【史料及解析】欧洲中世纪

欧洲中世纪

中世纪一般是指欧洲封建制时代。欧洲、特别是西欧的封建社会比较典型,所以这一名词主要适用于欧洲。西欧的封建社会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公元5~11世纪是封建经济的形成时期;11~15世纪是封建制度的统治确立和鼎盛时期;16~18世纪是封建经济瓦解,从封建制度向资本主义制度过渡的时期。

一、欧洲技术的进步与经济的发展

14、15世纪欧洲生产技术的进步

14~15世纪,欧洲农业生产有了新的进步。英国、尼德兰等农业比较发达的地区,已开始采用耕地的轮种制。一般是二圃轮作制和三圃轮作制。二圃制是将耕地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种作物,一部分休耕,逐年替换;三圃制是将耕地分为三部分:一部分播种冬季作物,一部分播种夏季作物,一部分休耕,每年轮换。这种轮作法是保持耕地肥力的一种有效方法,比原始农业耕作是一大进步。铁犁耕作和施肥日益推广,土地得到充分利用。许多国家还大量垦荒,不断扩大耕地面积。农产品的产量也增加了。在英国,1200~1249年,小麦、大麦、燕麦等四种谷物的种子与收获量的平均比例是1∶3.7;1250~1499年,增加到1∶4.7。果园、菜圃和农产品加工等,也有新的进展。

随着欧洲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和农产品剩余的增多,对手工业产品的需求也增加了,手工业获得迅速发展。与手工业密切相关的动力技术的进步极为显著。14世纪,以上击式水车为代表的新的动力设施的发明和改进,使水力的使用更为普遍。上击式水车靠流水的降落冲击叶轮,这使得水车的使用不必局限于江河溪流之畔,只要用渠道引水,造成一定的落差,即可驱动叶轮,获得较大能量。14世纪的德意志、意大利等逐渐在采矿业中利用水力鼓风、排水和提升矿石,不仅提高了产量,而且增加了采掘深度。在冶金工业中,由于出现了由水力带动的鼓风机,使风量加大,炉温升高,就能在大熔炉中直接炼出熟铁和钢,并能熔化铁水,进行浇铸。在金属加工业中,出现了用水力驱动的加工工具,如拔丝机、压延机等,以及重达1吨以上的水力锤。在纺织业中,已广泛使用水力漂洗。水力也日益普遍地应用于鞣皮、造纸、玻璃制造等行业。动力技术的进步,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在纺织业中,生产工具也有改进和发明。十四五世纪,手摇纺车普遍推广;15世纪末,又开始使用自动纺车。这种纺车把纺线和缠线过程合二为一。漂洗呢绒的技术也有了改进,以前用人力搓洗,这时改为用水轮牵动大木槌,打净漂洗中的呢绒。

此外,15世纪以后,中国发明的指南针、火药、造纸和印刷术在欧洲广泛传播,也促进了欧洲社会生产技术的发展和生产力的进步。从13世纪起,欧洲人开始使用指南针。中国发明的火药在13世纪末14世纪初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14世纪中期以后,欧洲人就利用火药制造大炮和毛瑟枪。最初毛瑟枪是用引火线来点燃的,只有放在特制的支架上才能射击。到16世纪,出现了较轻便的、装有燧石扳机的毛瑟枪。枪炮的广泛使用,是军事技术上的一次革命。中世纪时披盔戴甲的骑士在枪炮面前失去了意义,城堡也不再是封建割据势力的可靠保障了。

社会分工的扩大

生产力的增长,扩大了社会分工。欧洲一些大城市中的手工业行业迅速增加。14世纪末,巴黎的手工业行业已达350种;德意志法兰克福的手工业行业从1387年的92种增至15世纪的190多种,其中专门从事制铁的手工业行业就有18种。每种行业里具有专门技术的工序也在增多。15世纪,呢绒制造已由不少于20种具有专门技术的手工业者分工完成。分工的发展有

利于生产技术的进一步提高。生产的专业化和社会分工的扩大,还使越来越多的家庭手工业脱离农业,成为独立的工业部门,如与农业联系密切的手工缝纫、酿酒、烤面包和农具制造等。手工业和农业分离后,生产就不仅为了满足地方的需要,而且更要适应国内外广大市场的需要。

二、欧洲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产生与发展

国内外市场的逐渐形成

手工业分工的扩大和地区生产的专门化,使商品交换更加频繁,区域性的市场扩大,国际贸易进一步发展。除了原已存在的地中海地区和北海、波罗的海地区国际贸易保持繁荣外,从14世纪起,由地中海穿越直布罗陀、直抵英国和尼德兰的航道,也日益成为重要商路。这使得意大利城市相继在巴黎、伦敦、安特卫普、布鲁日等大西洋沿岸城市设立了许多贸易办事处,大西洋地区的国际贸易也日趋兴盛。1435年,在布鲁日每天有100艘船进入港口。同时,安特卫普、鹿特丹和阿姆斯特丹等的商业地位也日益重要。15世纪,英格兰建立了第一支商船队,开始同外国商人争夺对外贸易特权。

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意大利、德意志和西班牙的大集市繁荣起来。特别是佛罗伦萨,每年的交易额达到约一千五百万法郎。在日内瓦、科隆、法兰克福和布鲁日,都有不少远道而来的外国商人。据估计,15世纪时,欧洲流通的货币总值已达到大约十亿法郎。

这一时期,欧洲一些国家的国内贸易也有发展。许多国家翻修道路,疏通河道,修建沿河港口。15世纪仅在法国就翻修了2 500千米的古老道路。在意大利、尼德兰等低地国家、法国和德意志南部出现了搬运和邮政业务。商业条件大为改善。15世纪以后,在英法等国逐渐形成统一的国内市场。

14、15世纪的威尼斯和佛罗伦萨

被誉为“亚得里亚海沿岸各国的首都”的威尼斯,早在13世纪便是一个占有广大领土的城市国家。14~15世纪,它除了占有亚得里亚海沿岸以外,还占有希腊半岛的一些地方和爱琴海上的一些岛屿,如克里特岛和塞浦路斯等。威尼斯所拥有的船队包括3 000艘商船和1.7万名海员。15世纪,它几乎独占了地中海东部的贸易。威尼斯商船也经常到西班牙、葡萄牙、法国、英国和尼德兰的港口。威尼斯本身是一个拥有20万人的大城市,不但商业发达,而且工业繁荣。它生产的毛织品、丝织品、玻璃器皿、武器、珠宝制品行销欧洲,在东方也有销路。威尼斯商人是中东和西欧之间的主要中间人。威尼斯的金币成为欧洲流通的货币。

佛罗伦萨是意大利最大的银行业和手工业中心。14世纪,佛罗伦萨的手工业生产就开始与欧洲其他地方的手工业生产不同。当时欧洲其他地方的手工业还受到行会制度的桎梏,而在佛罗伦萨已经开始出现资本主义生产。有钱的企业家设立了工场。在工场做工的工人有几十到几百人,他们按各自的专长,分别担任不同的工作,进行规模比较大的生产,还有些工作由工人在自己家里完成。这样就产生了规模比较大的企业。这种企业的所有者只能是有钱人,他们掌握着原料、工场和工具等生产资料,取得了工人用劳动制成的全部产品,得到了出卖产品所获得的全部利润。在工场里做工的是被剥夺了生产资料、依靠出卖劳动力为生的工人。在手工工场里,生产仍然是以手工技术进行的,这点同传统的手工业生产接近;但是这种生产是以剥削雇佣劳动为基础的规模相对较大的生产,这点又同资本主义工厂接近。工场手工业是从手工业的小生产转向大机器工业生产的过渡形式。

随着佛罗伦萨和其他城市资本主义生产的萌芽,在意大利开始产生资产阶级。佛罗伦萨的政权掌握在工场主、银行家等资产阶级手里,小手工业者和工人不但没有政治权利,而且生活困苦。境遇最坏的是雇工,他们遭受工场主的残酷剥削,工资微薄,弹毛工人和梳毛工人尤其困苦。

作坊中的学徒和帮工

在欧洲封建社会中,独立开业的手工业者(师傅,也就是作坊主)、帮工、学徒是行会制度下的三个等级。学徒和帮工一方面参加作坊里的劳动,一方面学习并提高手艺。学徒进入作坊学艺,一般要向师傅先交相当一笔费用,从师期间,没有报酬,由师傅供给衣食住宿。学徒除从事手工业劳动外,还要帮做家务。几年后,学徒经过考核,可以升为帮工。帮工有一定的报酬,经过几年的劳动,有了一定积蓄,技术达到了一定的水平,经过考核,可以独立开业,成为作坊主。一个作坊里学徒和帮工的人数以及训练要求,都由行会规定。

手工工场的出现

14、15世纪,在地中海沿岸城市等地区,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最初形式,是分散的或集中的手工工场。最初以简单协作为基础的分散型居多。其特点是生产者接受订货,根据具体的规格和要求分散在各自的家庭中加工,加工后的产品交给工场主,并从工场主那里领取报酬。分散的手工工场也有分工,每一种产品,须依次经过分散在各自家中生产的工人的手,完成不同的工序,才能制作出来。由于生产者经常从事某一生产环节的劳动操作,技术日益熟练,从而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集中的手工工场是将工人集中起来进行生产,又分不同工种的联合和同一工种不同工序的联合。也有混合式的手工工场,即产品的某些工序在分散的手工工场中进行,而有的工序则在集中的手工工场中完成。

14世纪初,在意大利的手工业中心佛罗伦萨,有3万人从事毛纺织业,有200家毛纺织工场,每年可生产呢绒8万匹。这些工场没有集中的厂房和设备,生产主要是分散进行的。14世纪末意大利米兰也有363家类似的手工工场。1371年在法国北部的亚眠,也出现了拥有120名工人的纺织业手工工场。14世纪在英国的毛纺织业中,也已出现手工工场。分散的工场手工业有的是由商人直接支配生产,例如,据呢绒检查官员的账册记载,1395年来自三个不同城市的三个制造商分别送检了400匹、600匹和1 080匹呢绒。根据交验的匹数,说明只能是在呢绒商的支配下生产出来的。另一种情况是,生产者之间的竞争导致支配生产与经营的商人的出现。例如,伦敦的呢布修整工行会,在同其他制呢手工业行会的竞争中,逐渐支配了织工、染工和漂洗工行会,并于1364年组织了呢布商公会,取得了伦敦工业的监督权与在伦敦及其郊区出售呢布的垄断权,成为支配其他手工业行会的商人资本家。集中的手工工场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是布里斯托尔市的显贵托马斯·布兰克特,他在自己家里设置了不少织机,雇用工人劳动。在该市其他一些市民中,也有一些人在家中安置了织机,雇工经营。

农业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出现

农村中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瓦解了农村的封建关系,使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逐渐发展起来。随着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地主阶级日益要求更多的货币以满足奢侈的需要,因而促进了实物地租向货币地租的过渡。在货币地租的条件下,封建主取得货币后需要购买各种商品,农民也需要通过出卖产品换取货币来缴纳地租。这样就反过来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的分化。农民分化的结果,少数人上升为农村的资产阶级──富农和租地农业家,而大多数人变为农村的无产者或半无产者。于是农村中出现了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

农村中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封建生产关系不同。封建生产关系是封建主占有土地,并以此对农奴或农民进行封建剥削。而农业中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则是农业资本家(即租地农业家)和土地所有者对农业工人(即农业中的雇佣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的榨取。在这种关系中有三种人:租地农业家(农业资本家)、土地所有者(有时土地所有者和农业资本家是一致的,同一种人担任两个角色)和农业雇佣劳动者(即农业工人)。这三种人的关系是:租地农业家从土地所有者租来土地,雇用农业劳动者耕作,进行资本主义经营,即进行资本主义的商品生产。收获后,租地农业家将农产品运到市场出卖,换回货币。这部分货币

收入,除补偿生产资料消耗、支付农业工人的工资外,余下的部分,就是农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这部分剩余价值不是全部作为地租由土地所有者拿去,而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作为利润归农业资本家所有,另一部分作为地租,由农业资本家交给土地所有者。所以,资本主义地租和封建地租的区别就在于,封建地租是农奴或农民所提供的全部剩余劳动或剩余产品;而资本主义地租则是农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

马克思说:“一旦资本主义租地农场主出现在土地所有者和实际从事劳动的农民之间,一切从农村旧的生产方式产生的关系就会解体。”(《资本论》第三卷)农业中资本主义关系的出现,标志着封建经济的解体。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