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泰州市白马中学九年级语文上册画山绣水说课稿苏教版

江苏省泰州市白马中学九年级语文上册画山绣水说课稿苏教版
江苏省泰州市白马中学九年级语文上册画山绣水说课稿苏教版

《画山绣水》

一、说教材

(一)说教材

《画山绣水》是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以“写景为主题”的第四篇课文,也是一篇文质兼美的写景散文。桂林山水是我国著名的自然风光,作者选取了从桂林到阳朔160里漓江过程所见到的“画山绣水”。但是,这如长幅画卷的景色也难一一描述,于是在面上介绍以后,着重地对几个造型奇特有传说的山岩作详细的描述。作者从文章中探出头来,和读者交谈,拉我们进入作品,要我们和他一起进行漓江水上游,交谈是平等的、商量着的,因而过渡转折显得相当自然。

文章组织比较严密,在对桂林山水作出总的评价以后,就引导我们一同顺着漓江而下,观赏两岸风景,听船家讲有关山岩的故事,最后再要我们从中接受教育,点出写作意图。

(二)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攒聚、萧萧瑟瑟等词语的含义;学习比喻、拟人等手法的运用。

(2)学习运用间接材料来丰富作品内容、表现事物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1)诵读。杨朔的散文很讲究文采,本文写的又是“甲天下”的桂林山水。文中诗一般的意境,要靠反复的诵读方能体会。

(2)复述。文中所写的桂林山水的传说故事性强。让学生适当的展开想像加以复述,既能提高学习兴趣,也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领略桂林山水特有的神态,提升对自然风景的审美能力,增强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二、说教法、学法

(一)教法

①品词析句法从关键词句入手,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语言文字训练

②采用了分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的能力;充分运用多媒体展示图表和音乐。

(二)学法

①自主研读法针对课文内容,精心设计富有启发性,针对性,层次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研读。

②品味想象法让学生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词句发挥想象,将优美的文字在脑中形成一幅

幅美丽的画卷,品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提高学生语言的积累与运用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时数

1. 重点:运用间接材料来丰富作品内容、表现事物的方法。

2. 难点:作者在观赏优美风景的过程中穿插一些凄惨故事的用意。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三、说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标题探讨。

说说课题的意思。

点拨:画山绣水”,这个题目用的是互文手法,“画山绣水”的意思就是画出来和绣出来的山和水,指桂林山水蕴涵诗意,令人心醉,使人迷恋。“画”用来形容诗文或景物,在中国传统文艺中是指其中蕴含的诗意;绣活是工细纤巧,用“绣”来形容诗文或景物,一般是指其工巧、有华彩。题目揭示出了桂林山水的特色。由此导入课文。

2.走进桂林

桂林,位于广西东北部,是世界著名的旅游胜地和历史文化名城。星罗棋布的突兀石峰,瑰丽的溶洞和碧澄的小湖,汇成了桂林“山清、水秀、洞奇、石美”的美丽景色。桂林山奇水秀,风景美丽,一向有“桂林山水甲天下”之称。唐代文学家韩愈的诗句“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就形象而深刻地揭示了它的特点。

设计意图:在板书时可以故意将“绣”写成“秀”,从而让学生注意字词,理解题目的含义。进而介绍桂林的概况,拓宽学生的视野。从而导入课文。

(二)自读感知,整体把握

1.学生积累词语

褒.贬(bāo)香醇.(chún)恍惚

..(lín xún)

..(huǎnɡ hū)精髓.(suǐ)嶙峋

黑黝黝

..(yōu yōu)瞭.望(liào)攒.聚(cuán)峭.拔(qiào)袅.袅(nio)褒贬:评论好坏。攒聚:紧紧地聚拢在一起。

恍惚:精神不集中,迷迷糊糊。

玲珑剔透:形容器物细致,孔穴明晰,结构奇巧。

萧萧瑟瑟:形容风吹草木的声音。

2.整体感知

自由朗读课文,把握文章脉络。

设计意图:学生通读文章后才会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感悟,这一环节我设计了自由朗读课文,通过“读”来达到积累字词,整体感知,理清文脉的目的。明确课文总分总的结

构。

(三)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段落整体赏析

(1)寻词觅句。

齐读课文1—2段,找出总写桂林山水特色的语句。

点拨:总写桂林山水特色的语句有:“桂林山水那种清奇峭拔的神态,自然是人间少有的。”

(2)佳段赏析

指名读第三节,说说这段文字的作用。

点拨:这一段是过渡段,一方面,是由对自然景观的描写转为自然风光背后所蕴含的劳动人民的感情和想像;另一方面,是由对桂林山水的一般描写转为这次漓江之游的具

体描写。

(3)课文复述

自由读课文4—15段,选择你最感兴趣的传说,复述给大家听。

点拨:学生复述既要尊重课文,又可加入合理的想像。一位同学讲完后,其他同学可进行评议。

设计意图:三个环节让学生反复诵读课文,用三种方式让学生再次感知课文,

同时通过复述故事情节既能提高学习兴趣,也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也能提高学生的口语

能力以及对文本提取信息、概括文本的能力。

2.文本整体探究

(1)探究巧妙的构思

思考:初看课题,文章应着重写桂林的山水景色,可作者在观赏优美风景的过程中穿插一些

添文章的神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为了解决课文的难点,也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

(2)理解写作意图

齐读最后一段,进一步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引导学生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

设计意图: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激发学生珍惜现在美好生活的情感。

(3)佳句欣赏

自由读课文,找出自己最喜欢的段落或语句,说说喜欢的理由。

设计意图:此项设计意在引导学生品味本文生动的语言。可从用词的准确生动,比喻、排

比、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等方面进行体会。现举几例:

比喻句:

(1)瞧瞧那漓江水,碧绿碧绿的,绿得像最醇的青梅名酒……

(2)再瞧瞧那沿江攒聚的怪石奇峰,……有的像大象在江边饮水……

(3)不管是谁,心胸里都有藏着无数迷人的故事,好似地下的一股暗水,只要戳个小洞,就要喷溅出来。

排比句:

累累垂垂的石乳一直浸到江里去,像莲花,像海棠叶儿,像一挂一挂的葡萄……

(4)积累优美语句

选择自己最喜欢的语段或句子,尝试背诵。

设计意图:学生积累优美字词句

(四)课堂小结

这篇散文描绘了漓江一带清奇峭拔的山水风光,介绍了沿江一带的传说,发掘了通过奋斗而取得美好生活的内涵,表现出珍惜现在、创造未来的认识理想。

设计意图:可以用填空的方式让学生整体把握文意,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

(五)当堂检测

1.根据拼音写汉字

瞧瞧那漓水,碧绿碧绿的,绿得像最chún的青梅名酒,看一眼也叫人心醉。再瞧瞧那沿江攒聚的怪石奇峰,峰峰都是瘦骨lín xún,却又那样玲珑剔透,千奇百怪……这种奇景,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诗人画师,想要用诗句、用彩笔描绘出来,到底谁又能描绘得出那山水的精suǐ?

2.下列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无锡的山山水水神奇瑰丽,锡山林木苍翠,太湖白帆点点,真是美不胜收

....。

B.做学问是一项艰苦的劳动,应踏踏实实,不能好高骛远

....。

C.小小的改变能成为巨大的改变,表面上似乎无关宏旨

....的动作可能产生巨大的效果。

D.我们每年都在这里植树,现在,这里的树已是鳞次栉比

....,鸟儿也回来了。

设计意图:这两种题目是中考必考的题型,提醒学生,不能忽视课本。

(六)拓展延伸

1.下面两则链接材料也是来自所学课文中的传说。文中插入传说资料一般有什么作用,请认真阅读后说说你的发现。

链接一:早年有这样个善心的老婆婆,多年守寡,靠着种地打草鞋,一辈子积攒几个钱。她见来往行人从江边过,山路险,艰难得很,便拿出钱,请人贴着江边修一座桥。修着修着,一发山水,冲垮了,几年也修不成。可巧歌仙刘三姐路过这儿,敬重寡婆婆心地善良,就亲自参加砌桥,一面唱歌,唱得人们忘记疲乏,鼓气把桥修起来。……(《画山绣水》杨朔)

链接二:它叫姊妹潭,传说曾有两姊妹一起在此投水殉情而亡。这潭犹如山间一面明镜,清澈透亮,仿佛山林不是倒映潭中,而是与水潭镶嵌在一起,成了一幅倒置的水墨画。(《阿里山纪行》吴功正)

答:我的发现:

设计意图:这种题型来源于中考的非连续性文本的题目,同时也是属于链接文本的部分,同时也是这篇文章的一个难点,再次体现出来。学习运用间接材料来丰富作品内容、表现事物的方法2.真题再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9一 32题。(2014年山东泰安)

壶口的黄河

肖铁

①在中国看水,看中国的水,最好到黄河。九寨淘的水显得太清秀,俏得有些西方的味道;太湖的水又有点小,文人味太重,不像是水,倒像是供人把玩的装饰物。也许,中国的水应该是黄色的,和我们中国人的皮肤一样;而黄河也只有到了这儿,才成了真正的黄河!

江苏省泰州中学平面图

江苏省泰州中学平面图 北 南

泰州市二中附中平面图 机房分布: C、D、E、F、G机房全在3号楼 机房C和D在3号楼5楼 机房E和F在3号楼4楼 机房G在3号楼3楼

江苏省青少年信息学奥林匹克2010冬令营“泰中杯”日程总表 注: 1)机房在省泰中(A、B)及二附中(C、D、E、F)共 6个,营员必须凭证对号上机 2)小营人员在A、B机房上机、上课在行政楼六楼报告厅 3)A层次人员上课地点:南实验楼高二(1)、高二(2)、高三(19)三个教室 4)B层次人员上课地点:南实验楼高二(1)、高二(2) 5)领队会:在行政楼四楼东会议室 6)营务办公室:在行政楼四楼西会议室

“泰中杯”(B层次)教学安排 一、指导思想: 1、通过冬令营集训,养成良好的编程规范习惯,为进入下一阶段培训打下良好的基础。 2、掌握数据结构的基本知识、基本操作,体会数据的结构设计不同,其对应的算法也 不同,充分理解“程序=数据结构+算法”的思想。 3、掌握过程与函数、记录与文件的基本知识和相应操作。 4、掌握线性表、栈、队列的基本知识及相应操作。 5、能够灵活运用数据结构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及综合应用的能力。 6、通过冬令营的集体生活和各类文体活动,培养学生关爱他人,团结协作;学会自理, 学会生活。 二、教学安排:上午上课(8:00—11:30)下午上机(2:00—5:00)

“泰中杯”(A层次)教学安排 指导思想: 1、通过冬令营的集训,使学生能够掌握数据结构的基本知识、基本操作,体会数据的结构 设计不同,其对应的算法也不同,充分理解“程序=数据结构+算法”的思想。 2、熟练掌握线性表、树、图的基本知识及其应用。 3、能够灵活运用数据结构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 综合应用的能力。 4、通过冬令营的集体生活和各类文体活动,培养学生关爱他人,团结协作;学会自理,学 会生活。 教学计划:上午上机(8:00—11:30)下午上课(2:00—5:00) (A层次) (A预) 摸底分班测试地点:电教楼一楼阶梯教室、电教楼二楼阶梯教室

江苏省泰州市白马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背影教学案苏教版

背影(教学案)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上一课时所讲的主要内容 板书:第1段:开篇点题,难忘背影 第2~3段:描述家境,渲染气氛 第4~5段:车站送行,细心关照 这节课我们接着往下讲,请大家翻开课本看到课文的第6自然段,这是全文的重点段,请大家把这一段齐读一遍。 二、课文讲解 1.第6自然段问:这一段主要写的又是什么呢? 明确:这一自然段主要描写了“我”在车站看到的父亲的两次背影。 这一段,第一次背影是在什么情况下看到的? 明确:父亲去买橘子爬月台的时候。 作者是如何来描写这个背影的? 明确:先写父亲的外表和衣着,“父亲是一个胖子”“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接着再写父亲爬月台,这样就能把父亲的爬月台画面更好描绘出来。交待父亲是个胖子,是为了后面的爬月台做铺垫。 父亲的衣着是“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突出了什么颜色?(黑色)为什么突出黑色?(穿黑色衣服与他家中死了亲人有关,黑色给人以压抑沉重的感觉,这是一个沉重的背影!) 板书:沉重 作者接着又描写了父亲走路的姿势,作者用了一个什么词描写了父亲走路的姿势?教师讲解(蹒跚)这个词的意思。作者为什么用“蹒跚”这个词?你能体会到作者当时的心情吗?(走路蹒跚的父亲要经过铁道,一不小心就会磕着碰着,一定是令人十分担心的!)这是一个蹒跚的背影! 板书:蹒跚 写完父亲的蹒跚,作者又写了什么?(父亲爬月台)这句话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动作描写)作者运用了哪几个动词来描写父亲爬月台?(“攀”、“缩”、“倾”)为何用“攀”不用“抓”?(因为无物可抓,只能用手按住,然后用力支撑起身体向上“攀”这需要力量,而一个上了年纪的父亲,这一“攀”是多么地令人揪心啊!)用“缩”字有什么好处?(“缩”字说明无处可蹬,脚是悬空的,这样全身的力量全在手上了,如果手掌支撑不住,那就有摔下去的危险。这时的儿子,心情该多么得紧张啊!)同样,用“倾”字用得也十分巧妙。父亲的身体肥胖,自然不像小伙子那样灵便,他“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一个“倾”字表明父亲要爬上月台虽然十分艰难,但又十分努力的样子。这是一个艰难的背影! 板书:艰难 要求学生齐读这几句话,要突出应重读的词。 作者看到这样的背影,他的反应如何? 明确:“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了下来”,作者被父亲深深地感动了,这是一

初中语文说课稿模板

《》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1、课文所处的地位及作用: 《》是人教版语文年级册第单元中的第篇课文。它是作家的一篇文章。该单元《》主要写了 表达了,语言简练、层次清晰;描写生动、语言(优美/朴实),是本文的最大写作特色。教学这篇课文计划安排两个课时,我今天说的是第一课时。 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新课程标准中所提出的三个维度,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如下三项: 1.知识和能力目标:能正确读写本课要求掌握的生字新词,了解本篇课文和作者的一些常识; 2.过程和方法目标:整体感知课文,理清脉络,概括段义,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品味重要词句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由于(本课的一些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 因为(学生的一些实际),我将本课的教学难点确定为。 二、教学方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因此,我准备采用的教法师讲授法、谈话法、探究法、目标导学法。讲授法便于教师系统的传授知识,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谈话法和探究法,可以调动学生参与阅读的主动性,更好的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目标导学法:让学生在上课之初就充分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使学生学有方向,有的放矢 << 1、根据课文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以激发兴趣法、问题导引法、指导归纳法进行教学。 据新《大纲》在《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里指出:“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全面提高语文能力。”我根据本课目标和内容,从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基础、发展水平出发,应用各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以激发兴趣法、问题导引法、指导归纳法进行教学。使他们在教师的主导下围绕中心议题发表各自的意见,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争议,激发他们主动去获取知识,培养健康情感。首先激发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然后引导学生美读课文,在读的过程中思考提出的疑问,最后在教师适当的点拨、归纳、小结中赏析课文,理解本文中作者的思想感情。 2、采用多媒体等电教手段,扩大教学容量。 在教学中,我采用了多媒体等电教手段来丰富教学手段,扩大了教学容量;这样既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习热情,又通过直接感知,促进知识的理解和巩固,符合教育学中的自觉性、直观性原则。 >> 三、学法指导 ①学法上,我贯彻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的指导思想,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采用的学习方法是朗读法、讨论法和勾画圈点读书法,让学生在阅读中养成动手动脑的良好阅读习惯。 ②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我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质疑为主线”的教学思路进行学法的指导,采用了主体思维法、小组讨论法及反馈练习法。在指导过程中,先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然后根据一系列紧扣教学的问题,使学生自主地思考、分析、讨论,从而解决问题,并在课文赏析后完成课后问题进行巩固。使学生从感知到理解,从感性到理性,从学会到会学,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提高了能力。 四、教学设想 本文是一篇重要的讲读课文,知识具体,内容充实,需要掌握的东西比较多。因此我在教学上安排两节课的时间,我的教学设想是,第一课时初步理解文章内容及领会作者抓住主要(人物、事件、景物等)的主要特征细致描绘,情景交融的表达对赞美之情。第二课时通过学习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品析语言并充分感受作者的感情。

中学语文优秀说课稿《荆轲刺秦王》

中学语文优秀说课稿《荆轲刺秦王》 一.说教材 (一)教材所处的地位及作用 《荆轲刺秦王》是战国策的名篇。在“新课标”课程理念的指导下被选入人教版教材必修1第二单元。通过荆轲刺秦王的过程,抒发了对荆轲的赞美。认识荆轲那种舍生忘死、扶弱济困、反抗强暴的精神和正义行为。学好这篇文章,可以感受荆轲这一悲剧英雄的人格魅力,还可以利用古今视界差异,激发学生读出新意,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性,并在这方面作出一些有益的探索。 (二)三维教学目标及确定依据 1.知识与技能 ①进一步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培养文言断句和翻译的能力。 ②学习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神态,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 依据:课标指出“阅读浅近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和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中举一反三。”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诵读设疑、自主探究、合作解决,培养学生的能力。 依据:目标要求“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通过诵读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使作品中的形象、意境、风格、节奏等都刻骨铭心在自己的脑海中”。“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思想内容,学习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 依据:“理解和评价古代文学作品的方法论的要求:历史眼光与现代观念的统一。” (三)教学重点、难点及确定依据 重点:分析人物形象,从对话、动作、神态的角度入手,认识荆轲那种舍生忘死、扶弱济困、反抗强暴的精神和正义行为。 依据:课标指出:“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

江苏省姜堰二中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物理试题

江苏省姜堰第二中学高二年级第一学期期末检测 物理试题(必修) 命题人:钱宏春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69分)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本大题共23小题,每小题3分,共69分). 1.下列器材中,哪个不是测量力学基本物理量的工具() 2.古代小说《镜花缘》第79回中宝云问奶公家乡有什么趣闻,奶公说:“前几天刮了一阵大风, 把咱家的水井吹到篱笆墙外去了”.关于水井的运动,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A.以大地为参照物,水井是运动的 B.以篱笆墙为参照物,水井是运动的 C.以篱笆墙为参照物,水井是静止的 D.无论以哪个为参照物,水井都是静止的 3.《周礼·考工记·辀人》中记载:“劝登马力,马力即竭,辀尤能一取焉。”意思是说,马拉车的时候,马已停止用力了,但车还能前进一段路程,这句话所蕴含的物理意义是下面哪个物理概念A.惯性 B.速度 C.位移 D.相互作用力 4.摩擦是我们生活中司空见惯的现象,我们每时每刻都在 和摩擦力打交道。下列关于摩擦力的书法正确的是() A.静止的物体不可能受到滑动摩擦力作用 B.物体受到摩擦力作用时,在接触面上一定有弹力 C.运动的物体一定受到滑动摩擦力作用 D.两个相互挤压的物体,在接触面上一定有摩擦力

5.用电火花计时器探究匀变速直线运动速度随时间变化规律实验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纸带穿过电火花打点计时器的限位孔时,应位于复写纸的下方() B.应使用10V以下的交流电源 C.打点过程中只要交流电的频率不变,即使电压变化也不会影响打点的时间间隔 D.从节约用电的角度,应先拖动纸带,再接通电源 6.如图所示,用两个弹簧秤成一定夹角提着一物体静止不动,两弹簧秤的示数分别为 3 N和4 N,则该物体受到的重力大小可能是() A.9 N B.7 N C.6 N D.1 N 7.图甲是某研究者在地面上“用打点计时器研究自由落体运动”时打出的一条纸带,假设使用相同的设备在月球表面做同样的实验,打出的纸带可能是图乙中的(已知纸带的上端与重物相连,月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大约为地球表面的1/6) () 8.“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打点计时器可以使用直流电源 B.应将木板右端适当垫高使小车不受摩擦力 C.小车应该靠近滑轮一端释放 D.应尽量保证小车的总质量远大于沙和桶的总质量 9.—个物体静止地放在台式弹簧秤上时,弹簧秤的示数为20 N.现将它们放在减速下降的电梯中时,弹簧秤的示数可能是() 10.如图所示,一个在水平桌面上向右做直线运动的钢球,如果在它运动路线的旁边放一块磁铁, 则钢球可能的运动轨迹是()

江苏省泰州市白马中学2013-201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生物期中试题 (word版含答案)

江苏省泰州市白马中学2013-2014学年七年级生物上学期期中试题苏教版 (时间:45分钟总分:100分) 一、选择题(请将答案填在题后的表格中,每题2分,共70分) 1.下列不属于生命现象的是 A.牛吃草 B.蝌蚪长成青蛙 C.北风吹,雁南飞 D.水结成冰 2.从生物圈与人类的关系来看,生物圈2号的失败说明的科学道理是 A.生物圈2号是一个开放的生态系统 B.生物圈2号是人类和其他生物共同生活的家园 C.生物圈2号需要足够的水量 D.人类目前为止还无法建立一个人造的适合人类永久生存的环境 3.韭黄和蒜黄是我们冬季常吃的蔬菜,它们的叶片呈黄白色,这是由于人们在这些蔬菜生长过程中,没有给予它们 A.肥料 B.水分 C.光照 D.适宜的温度 4.变色龙的体色能随着环境的改变而改变自己的体色,这说明 A.生物适应环境 B.生物依赖环境 C.生物影响环境 D.生物改变环境 5.野马遇到狼群袭击时,公野马总是掩护母野马和小野马先逃走,公野马与母野马和小野马的关系是 A.种内互助 B.种内斗争 C.互利共生 D.竞争 6.生物既能适应环境,也能影响环境。下列现象属于生物影响环境的是 A.根深叶茂 B.大树底下好乘凉 C.大雁南飞 D.秋风扫落叶 7.“鱼儿离不开水”,对此最恰当的解释是 A.生物的生存影响环境 B.生物的生存适应环境 C.生物的生存改变环境 D.生物的生存依赖环境 8.下列环境因素中属于生物因素的是 A.空气 B.温度 C.阳光 D.土壤微生物 9.获2000年度中国最高科学技术奖的科学家袁隆平的突出成就是 A.人类基因组测序 B.杂交水稻 C.转基因技术 D.克隆技术 10.下列属于生物共同特征的是 A.都能运动 B.都能呼吸 C.都有叶绿体 D.都生活在水中 11.日常生活中总有“春兰秋菊”,“南橘北枳”之说,造成这种差异的因素依次是 A.温度和水分 B.光和温度 C.水分和光 D.光和温度 12.“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句话描述了生物之间的()关系。 A.合作 B. 捕食 C.寄生 D.竞争 13.生活在北极的狐跟生活在非洲沙漠的狐相比,耳朵要小得多,这是为了 A.听觉更灵敏 B.迅速奔跑以找到食物 C.适应北极寒冷环境 D.不易被食狐动物发现 14.下列各项中,哪项不能作为区别生物与非生物的依据 A.能运动和由小变大 B.能代谢和排出废物 C.能呼吸和获取营养 D.能生长和繁殖后代 15.下列生物中属于竞争关系的是 A.水稻和稗草 B.猫和老鼠 C.人和猪 D.蚂蚁和蚱蜢 16.人们将一种叫“水葫芦”的植物引种到昆明滇池后,这种植物很快在滇池中生存下来,随即便迅速蔓延,甚至威胁到其它生物的生存。这说明了

初中语文-说课稿-模板

初中语文说课稿模板 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我是语文-号,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板书:课题、作者),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四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是人教版-年级下/上册第-单元的第-篇课文,该单元以“-”为主题展开。 《》是(文章体裁),主要写了(主要内容),表达了(中心思想),“写作特点”(一般是:语言简炼、层次清晰;描写生动、细致充满诗情)”是本文最大的写作特色。 根据教材特点、学生心理、智力发展水平以及他们的知识经验和情感需求,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新课标中“知、过、情”三个维度,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能正确读写本课要求掌握的生字词/了解本课写作背景和有关作者的文学常识; 2.整体理解文意,概括()提炼(),把握文章主要内容;『整体感知要达到的』 3.品味重要词句所包含的思想感情。『研读赏析要掌握的』 由于(本课的一些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 因为(学生的一些实际),我将本课的教学难点确定为: 二、说教法和学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基于此,我准备采用的教法是讲授法,点拨法。讲授法教师可以系统的传授知识,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讨论法、朗读法和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 根据新课程标准和新课程理念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节课采用 1、目标导学法 让学生在上课之初就充分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使学生学有方向,有的放矢 2、情境激学法 播放录象,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促使学生主动学习 3、讨论-比较法 针对学情及重点、难点,采用问题教学法、实验法、谈话法、讲解法、推理法相结合。开设一堂科学探究课,在突破难点,形成重点的同时,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此外我准备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 三、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六个环节展开。 环节1激情导入,诱发兴趣 我设计的导语是()此导语以师生对话的方式展开,消除了学生上课伊始的紧张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环节2落实基础,整体感知 首先,教师请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解决字词问题,教师有针对性的对某些容易读错写错的生字词进行指导,例如()。这为学生阅读文本扫清了障碍,也体现了语文学科工

中学语文说课稿:伤仲永

中学语文说课稿:伤仲永 中学语文说课稿:伤仲永 一、说教材 1、课文所处位置及作用 《伤仲永》是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五篇课文,是这一册的第一篇文言文这个单元安排的是以“成长”为主题,通过了解课文中人物的成长历程,让学生能够正确对待成掌中的苦与乐,得与失,成与败 《伤仲永》是宋代文学家王安石写的一篇议论文,作者讲述了方仲永由一个“神童”变成那个一个普通人的经历,并由此引发议论,“一个人能否成才,与天资有关,更与后天所受的教育及自身的学习有关”这一道理使学生认识到勤奋学习的重要性,同时也表达了对这位“神童”最终变成普通人而感到惋惜 2、课文解读 本文借事说理,以方仲永的实例,说明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文章分两部分:叙事部分写方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却因其父“不使学”而最终“泯然众人”,变得平庸无奇;议论部分则表明作者的看法,指出方仲永才能衰退是由于“受于人者不至”,强调了后天教育的重要文章通过方仲永这一实例说明具有普遍借鉴意义的道理,给人以深思 本文的语言十分精当叙事部分仅以一百五十多字就完整地叙述

了方仲永从五岁到二十岁间才能变化的过程,议论部分也不过七十余字,文中的每一词句都不是可有可无例如第一段首句“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仅九字便交代了籍贯、身份、姓名、家世,而且“世隶耕”三字是对“未尝识书具”“不使学”的必要铺垫,既衬托了方仲永的非凡天资,又暗示了造成他命运的家庭背景;“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仅一句话就刻画出方仲永父亲贪图小利而自得的可悲可叹的愚昧无知之态第二段叙事极为简要,仅以一“见”一“闻”一“问”就交代了方仲永后来的变化和结局结尾的议论部分,言简意深,说理严谨 本文语言平实而又不乏感情色彩字里行间流露着作者对一个神童最终“泯然众人”的惋惜之情,对“受之天”而“受于人者不至”者的哀伤之情,并以鲜明的态度表明作者的观点 3、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①了解“之”“于”的用法及文言词活用情况 ②注意文本详略得当的写法,体会语言的简洁、精炼 ③学习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过程和方法: ①诵读 ②小组合作、交流、探究 ③运用多媒体辅助手段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使学生明白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从而

江苏省泰州市白马中学2015届九年级数学一轮复习导学案二次根式

泰州市白马中学九年级数学一轮复习导学案 《8.二次根式》 姓名:_______班级:_______ 一、知识梳理: 1.二次根式的概念和性质: (1 ;(0 a≥) (2)写出使下列式子有意义的条件 ① ② ③ (3) 2 =_________ =________,x 2.最简二次根式: (4 =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 3.同类二次根式 (5 不是同类二次根式的是:() A. 3.二次根式的计算: (6 - =_________; =__________ (7 ) 11 8() ?+ (8 ) 2- 二、例题讲解: 例1.与a3b不是同类二次根式的是() A. ab 2 B. a b C. 1 ab D. b a3 变式1 是同类二次根式,求a的值。

变式2:若最简二次根 式 与是同类二次根式,则a =______, b = _______. 例2. 4-x ,求x 的取值范围。 变式1:无论x 取任何实数,代数 式 都有意义,则m 的取值范围 __________. 变式2 269y y - +=0,求(x y)y -的值。 变式3 :若2,2 y =-求(x y)y +=_________. 例3:计算: (1)先化简,再求值:2 122121 a a a a a a +-÷+--+,其中0 6tan 602a =-。 (2 )已知:x y ==求 22 22x yx y x y +--+ 的值。 三、当堂检测: A 组 1 .若最简二次根式 可以合并成一项,则a=__________ 2.若 1a b -+ 与 互为相反数,则2013()a b - =____________. 3.计算或化简:(1) 21 418122 -+-. (2 ) (0,0) a b ≥≥;

高中语文获奖说课稿(共5篇)

篇一:高中语文省级说课一等奖《李清照词两首》说课稿 《李清照词两首》说课稿 嘉峪关市一中张红丽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下午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李清照词两首》,这是高一第二学期后半学期的学习内容。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介绍、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四个部分来进行说明。 第一部分——教材分析 《李清照词两首》是人教版必修四第二单元中的篇目,这一单元选编的是宋词,在新课标实验教材五个必修模块中,这是唯一的宋词单元。本单元选取的是柳永、苏轼、辛弃疾、李清照四位词人的作品,四者基本完整地体现了宋词的发展脉络和艺术价值。李清照的词《醉花阴》《声声慢》放在最后,属略读篇目,安排一课时完成教学。《醉花阴》是作者南渡前的作品,抒发“相思闲愁”,《声声慢》是作者南渡后的名篇之一,将重点赏析,写词人历遭国破家亡夫丧劫难后的愁苦悲戚,是词人晚年生活的真实写照,也是时代苦难的象征。本课的学习将引导学生深入熟悉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为以后进行诗歌与散文系列的选修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二部分——学情介绍 通过本单元前面六首词的学习,学生对豪放派和婉约派的风格特点已有了大体认识,对词的文体常识和基本鉴赏方法已有所掌握,这一点对学生学习本课是很有利的,但李清照的这两首词如果不了解词人的人生遭遇就很难把握两首词中深层的感情内涵。 针对学生学习本课的不利因素,我安排学生在课前 1.回顾以前学过的李清照的作品 2.查找相关资料了解李清照生平 3.利用早读熟读成诵,初步感知两词。第三部分——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教材地位、学情特点以及新课标的要求,我确立了本课的三维教学目标: ①背诵这两首词,因为《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学生要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②通过反复诵读,对比探究,品味意象,体会“闲愁”与“悲愁”的区别,熟悉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学会知人论世。因《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要加强诵读,在诵读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和深层意义”,还提出要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要学习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学会知人论世,了解与作品相关的作家经历、时代背景等,加深对作家作品的理解”,依据这两点所以我确立了教学目标二,同时这也是本课的教学重难点。 ③体会真情之美,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及审美情趣。《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培养学生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因此我确立了教学目标三。 教法与学法 依据教学目标,及《语文课程标准》中“语文教学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要求,本课将通过诵读法、情境 法、对比探究法来进行教学,学生通过诵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来学习。 说完了教法与学法,紧接着我将要说的是“教学过程”,分五步走。 第四部分、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课前播放《菊花台》歌曲,学生欣赏完我会问:为什么说“菊花残,满地伤”?菊花有什么象征意义?学生对《满城尽带黄金甲》这部电影比较熟悉,可能会想到铺满皇宫的菊花,宫廷军变的失败,生命的凋残消逝??我会顺势总结到:菊花在影片中象征①对已逝辉煌的伤感②对生命凋残的悲悼。“花”这个意象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古人有以花

2014年江苏省中小学正高级教师任职资格评审通过人员名单

附件 2014年江苏省中小学正高级教师任职资格 评审通过人员名单 (共计226人) 一、南京市(21人) 序号学校名称姓名拟评职务资格1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附属高级中学鞠党生正高级教师2南京市金陵中学张松年正高级教师3南京市秦淮区教学研究室渠东剑正高级教师4南京市教学研究室曹荣苏正高级教师5江苏省六合高级中学蒋天林正高级教师6南京市金陵中学江敏正高级教师7南京市教学研究室刘江田正高级教师8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姚玉琴正高级教师9江苏省六合高级中学蒋小润正高级教师10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闫勤正高级教师11南京市第二十九中学侯正永正高级教师12南京市夫子庙小学冯爱东正高级教师13南京市江宁高级中学张发新正高级教师14南京市中华中学姜玉华正高级教师15南京市拉萨路小学分校宝船小学江和平正高级教师16南京市太平巷幼儿园汪丽正高级教师17南京市第十三中学高学林正高级教师18南京市雨花台中学周茜正高级教师

19南京外国语学校李鸿彬正高级教师20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张士民正高级教师21南京市百家湖中学王洪贵正高级教师 二、无锡市(14人) 序号学校名称姓名拟评职务资格1江苏省天一中学张春华正高级教师2无锡市锡山区教育局教研室储建明正高级教师3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夏雷震正高级教师4无锡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赵宪宇正高级教师5江苏省宜兴中学戴顺良正高级教师6江苏省江阴高级中学俞静娟正高级教师7江苏省锡东高级中学陈平正高级教师8无锡市滨湖区教育研究发展中心王华民正高级教师9无锡市第一中学张祖寅正高级教师10江苏省天一中学许芹正高级教师11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实验学校许帮正正高级教师12江苏省江阴长泾中学陆敏刚正高级教师13无锡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龚雷雨正高级教师14无锡市南湖小学武凤霞正高级教师 三、徐州市(13人) 序号学校名称姓名拟评职务资格1江苏省睢宁高级中学李本松正高级教师2徐州市中小学教学研究室李秋颖正高级教师3徐州市中小学教学研究室戴申卫正高级教师4徐州高级中学杜宪刚正高级教师

江苏省泰州市白马中学九年级英语下册 校本练习(2)(无答案) 牛津版

江苏省泰州市白马中学九年级英语下册校本练习(2)(无答案)牛津版 班级姓名 一、单项选择(共20小题,每小题1分,满分20分) ( )1.In the United States, Thanksgiving Day is on __________fourth Thursday in __________ November. A.the; 不填 B.the; a C.不填; the D.a; 不填 ( )2.—Do you have any Swiss watches in the shop? —__________, you should wait until next week. A.Nothing B.Something C.None D.No one ( )3.—I wonder if she __________ to the museum. —She will go there if it __________. A.visits, won’t rain B.visits, doesn’t rain C.will visit, doesn’t rain D.will visit, won’t rain ( )4.Look at the beautiful woman, she teaches __________ English very well. She always make her English classes __________. A.our; interesting B.we; exciting C.ours; surprising https://www.360docs.net/doc/6a2617829.html,; lively ( )5.—She has never read this book, __________ she? —__________, so she knows little about it. A.has, No, he hasn’t. B.hasn’t, Yes, he does. C.has, Yes, he hasn’t. D.hasn’t, No, he does. ( )6.__________ valuable advice it is. It will be of __________ great value to me. A.What a; the B.What ; / C.How ; the D.How ; / ( )7 — What did she say just now? — She asked __________. A.What in the box was B.what is wrong with me C.where is the nearest hospital D.if I would go shopping with her ( )8.I don’t have to introduce him to you __________you know the boy. A.until B.unless C.since D.but ( )9.—Would you like milk or juice? —__________ is OK.I really don't mind. A.None B.Either C.Neither D.Both 二、完形填空 阅读下面的短文,掌握其大意,然后从短文后各题所给的A、B、C、D四个选项中,选择最佳选项。 “I can’t believe what I’m hearing!” I thought to myself. Jeff was the last candidate (候选人)for president of Student Council. My best friend Tony came to me and said. “I’m sorry, Mike. I really thought you should be __1__.” Later that day, I happened to pass Jeff in the dining room. I offe red him a __2__

初中语文万能说课稿

初中语文万能说课稿 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 上午好!我是来自( )学校( )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等五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 课文《》是人教版初中语文()年级()册第()单元中的第()篇课文, 这一单元的主题是()。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中学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提高文化品位,()作为中/外国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对陶冶学生的情操,意义非凡。 2、教材特点: 《》是()(体裁)主要写了(主要内容),表达了(中心思想),语言简炼,层次清晰,描写生动,语言优美,是本文最大的特色,教学这篇课文计划安排()课时,我今天要说的是第一课时,在学习《》之前,本单元已经学习了(),学生们懂得了一些(),有助于学习()。 3、教学目标 根据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结合初中学生实际以及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如下三项: (1)、知识和能力目标:能正确读写本课所要求掌握的生字新词,了解本篇课文和作者的一些常识, (2)、过程与方法目标: a掌握朗读方法;通过美读课文,品味语言。整体感知课文,理清脉络,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b以学生自读为主,教师引导启发为辅,强调有感情地朗读,融入文本意境。c运用朗读的方法学习诗歌,养成在朗读中学习诗歌的习惯;运用联想和想象的方法学习诗歌,体会诗歌的情感,概括诗歌的主要内容。 d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阅读、理解、品味一篇美文。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品味文中有着强烈抒情色彩、意味深长的语句,把握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a品味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 b引导学生感悟生命的美好,培养关爱生命、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c提高学生人文涵养,在领略自然美的同时,懂得把握文中的哲理。 2、教学重点

中学语文说课稿格式

中学语文说课稿格式 ____________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你们好!我今天说的课题是______________,下面我从四个方面说这堂课的设计: 一、教材分析: 人教版初中语文第_______册第_______单元_______课《_______》,是一篇_____________ ____的文章,本单元是_______单元,要求__________ ___________,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_______个教学目标的设置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即整体感知——局部思维——迁移拓展。根据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学习重点,并结合学生实际,确定本节课的训练重点是_________ ___________。 二、说教法: 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把。”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根据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精神,再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确定本节课教法的指导思想是:想方设法引起学生注意,引导他们积极思维,热情参与,独立自主地解决问题。具体做法如下: 1情景设置法——激发感情,引起兴趣。 2提问法——逐步引导,逐渐深入。 3点拨法——展开联想,拓展思路。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其中点拨法是最基本的方法。所谓点拨法,就是在关键处,进行恰到好处的启发引导,让学生展开联想,拓展思路,把问题引向深入,高质量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可以说,点拨法是开启学生智慧,点燃思维火花,提高教学效率,解决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现象的一把金钥匙。 三、说学法: “一个差的老师只会奉献,而好的老师则教会学生发现真理。”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已经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学生获得知识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教学中我很重视让学生主动参与和互相学习,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强调一些学习习惯的养成,在兼容并举中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合作性、发展性、创造性,从而达到激发兴趣、理解陶情、启迪心智、感悟积淀的四重境界。(在学生的学习中,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的共同发展。) 学法具体如下: 1勾画圈点法——勤动笔墨,积极读书。 2讨论法——积极参与,总结规律。 3自主探究法——学生实践,巩固提高。 4悬念法——带着问题,巩固提高。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其中,讨论法很重要,讨论的基本要求,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就教材的重点和疑难问题进行集体讨论以求明确重点,解决疑难。这种教学方法的最大特点是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养成当众说话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三、教学程序:

江苏省姜堰二中2020学年高一英语下学期期初考试试题(无答案)

江苏省姜堰二中2020学年高一英语下学期期初考试试题(无答案) 时间:90分钟总分:100分 一、单项填空(共10小题,每小题1分, 满分10分) 1. People can unlock the shared bikes, _____ are equipped with GPS and can be left anywhere in public, by simply _____ their smart phones. A. which; use B. which; using C. of which; use D. of which; using 2. A healthy friendship is one ______ you share your true feelings without fearing the end of the relationship. A. that B. who C. where D. when 3. Optimism has a positive effect _____ people’s physical and m ental health, _____ which I’m very convinced. A. on; of B. to; of C. at; at D. on; at 4. ---How beautiful the school is, Captain. --- So it is. I ______ here for three years and my daughter is studying here, too. A.studied B. have been studying C. have studied D. had studied. 5. However, at times this balance in nature is _______, resulting in a number of unforeseen effects. A. dismissed B. disturbed C. discouraged D. disabled 6. With the widespread of fog and haze in central and eastern China, our government is supposed to _____ their efforts to prevent further pollution.

江苏省泰州市白马中学2020学年七年级英语下学期期中试题(无答案) 牛津版

江苏省泰州市白马中学2020学年七年级英语下学期期中试题(无答 案)牛津版 (考试时间:120分钟,满分:150分) 一、听力。(20分)听对话回答问题。 ( )1.which pair of shoes are they talking about? ( )2.When will the boy’s class have a class meeting this week? ( )3.How much should the man pay? ( )4.What does the boy do at the weekends? ( )5. What's Tom's father like? A.Fat. B.Short. C.Thin. ( )6. What are they talking about? A.Fruit. B.Vegetables. C.Meat. ( )7. Where are they talking? A.In a restaurant. B.In a library. C.In a shoe shop. ( )8. What does Jack want to be when he grows up? A.A doctor. B.A sportsman. C.A writer. ( )9. How is Tim feeling now? A.Excited. B.Hungry. C.Hot. ( )10.What does the woman want to buy? A.Clothes. B.Children's shoes. C.Sports shoes. 听一段对话,回答第11--15小题。 ( )11.Tom’s phone number is _________. A.7869460 B.7866158 C.7869640 ( )12.Tom is _________. A.at home B.at Mike’s house C.at Jim’s house ( )13._________ has a new football. A.Tom B.Jim C.Mike ( )14.Maybe they will _________. A.go to school B.play football C.play games

高中语文说课稿

高中语文说课稿 导读:高中语文优秀说课稿范文1 一.关于教材: 我所说课的篇目是两千年前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的代表作《离骚》,它是高中二年级的教学内容,具体编排在第三册第一单元(古典诗歌)的第二篇。该单元所选中国古代古体诗8首,其中《诗经》中3首,汉魏晋五言诗3首,《孔雀东南飞》并序以及《离骚》节选。在该单元中,《离骚》节选占有及其重要的位置。一方面,以屈原的作品为代表的楚辞是继北方黄河流域出现《诗经》之后,在南方长江流域出现的具有独特艺术魅力的新诗体,其本身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另一方面,楚辞作品,尤其是屈原的《离骚》从词句的角度看,地方特色鲜明,学生理解的难度较大。 从作品的内容看,《离骚》是一首规模宏伟的政治抒情长诗,全诗373句2400余字,既具有诗人自传的性质,又具有某些幻想性的浪漫主义成分,整首诗歌感情回环激荡,撼人心魄。课文节选了长诗的第一节,内容主要是诗人自述身世、品质、政治理想以及自己的忠诚不为君王理解的苦闷之情,表现了屈原坚持“美政”、至死不渝的高尚情操,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情感。 二.关于教学方法 结合作品特点,按照课程标准对高中阶段在古典诗歌方面阅读能力的要求,我把《离骚》节选的教学目的确定为以下两点:

一是了解屈原的生平,理解诗人忧国忧民的高尚品质,培养学生的爱国忧民的思想感情;二是反复诵读,抓住关键词语,疏通诗句,培养学生初步评价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当我们向自己的学生教授新知识的时候,自然要考虑到我们的教学对象在学习本课知识时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及某些学习心理特征,从而有针对性地确定学习的重点、难点及教学对策。高中二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古代诗歌的评价能力,但对于时代久远的楚辞作品,评价的前提――读懂诗歌的内容方面,仍存在困难,根据大纲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本文特点,我确立本文重点及难点如下: 教学重点: 鉴赏重要的语句,感受屈原高尚的人格美。 教学难点: 关键词句的疏通。如何突破重点、难点,有效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呢?我决定从教材特点和面临的具体学情出发,首先要把握两个原则:第一,注意高视角、低起点,先把基础知识落到实处,再循序渐进进行教学;第二,重视素质教育,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的培养。 具体教学措施如下: 第一,充分预习。要求学生课下预习,早读检查(内容包括:A 作家作品;B写作背景;C掌握生字生词;D熟读课文),逐步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自学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