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国际收支视角看欧元区经济模式的困境

从国际收支视角看欧元区经济模式的困境
从国际收支视角看欧元区经济模式的困境

摘要:区域经济一体化使得德国更多占有欧元区既定的外需份额;而意大利、希腊等国则与之相反,外需份额下降,致使其经常项目持续逆差。在出现经常项目逆差,而私人储蓄又无法提高的情况下,必然会导致公共储蓄的下降,也就意味着政府债务水平的上升。面对这一局面,意大利、希腊等国又无法将其财政赤字货币化,债务风险只能显性化。而要降低债务比例,就需要扩大外需,但既定的外需份额已被德国占据,从而形成悖论。未来解决欧元区的问题大致有三种路径:统一财政、退出欧元、德国妥协。由于欧元区改革不会一蹴而就,一旦出现风险,以德国妥协为主的危机救助模式仍是大概率事件。

关键词:区域一体化;外需分配失衡;欧元区

欧元是全球第二大货币。欧元在美元指数中具有较高的权重,为57.6%。因此,欧元币值的波动不但关系到其自身,也左右着美元指数的走向。有鉴于此,在2019年欧元创立20周年之际,研究欧元区国家经济体的情况,找出欧元区国家经济波动的根源,对于研判欧元走势,甚至国际经济格局的变化都具有重大意义。从研究视角看,观察一国经济的视角既有内部视角,也有外部视角。外部视角往往是内部视角的镜像。由于全球经济动荡反映为一国的外部风险,从反映一国外部风险的国际收支视角来观察一国国内经济问题的症结,或许能提供一个新的视角。按照这一研究视角,可以看到,在欧元区经济体中,债务负担较重的意大利、希腊等国仍然是风险隐患较大的国家。从1999年加入欧元区至2012年欧债危机持续,以及近年来意大利、希腊等国的困境,根据国民收入恒等式分析框架,观察这些国家国际收支中各项目的变化,或许能更清晰地了解欧元区经济运行问题的症结所在,为更客观地判断欧元走势提供帮助。

一、分析框架一般而言,国际收支大致分为经常项目、金融项目、储备项目以及净误差与遗漏项目。如果一国实行浮动汇率制,则储备项目规模较小,且变化不大,主要变化来自于经常项目,以及相应的金融项目。根据复式记账原则,经常项目净额基本与金融项目净额匹配

是国际收支的“一体两面”。在国民收入恒等式中,(Y-C-T)+(T-G)=I+NX。其中,(Y-C-T)代表减去消费和缴税之后的私人储蓄,(T-G)代表政府收支相抵后的公共储蓄,I代表投资水平,NX代表外部需求的净出口。经常项目或者金融项目反映到国民收入恒等式中则为净出口的变化。而净出口变化相应会引起恒等式中其他因素的变化,例如,投资水平、私人储蓄或者公共储蓄的变化。这些变化正是国内经济变化情况的反映。这就是说,外部需求的变化必然会伴随内部经济因素的变化,从外部因素的变化可以引申出内部因素的变化,进而对其原因进行探析。从意大利、希腊等国国际收支状况入手,观察其经常项目和金融项目的变化特征,再引申至国内因素。例如,投资、政府债务、储蓄额等的变化,分析这些因素之间的关系,将经常项目变化与政府债务率的变化进行比对印证。在国民收入恒等式的四个因素中,私人储蓄、公共储蓄、投资水平、净出口可以分别用一国储蓄额占GDP比重、政府债务占GDP 比重、投资占GDP比重、经常项目差额占GDP比重来表示(见图1)。

经常项目差额是反映一个国家国际收支状况的主要指标。一国经济长期保持经常项目赤字运行,容易导致货币危机或债务危机的发生。经常项目赤字占GDP比重的警戒线为5%。债务负担率,即政府债务余额占GDP的比重,一般以不超过60%为警戒线。

二、意大利和希腊的国际收支状况分析(一)意大利自1999年欧元区建立以来,意大利的经常项目就每况愈下。1999年之前,意大利经常项目净额始终保持在100亿欧元以上的顺

差状态。但是自2000年开始,经常项目净额持续为负,至欧债危机最严重的2010年、2011

年,其经常项目逆差已分别达526亿、474亿欧元(见图2)。与经常项目相对应,意大利金融项目1999年之前始终维持0—200亿欧元区间的逆差水平,自2000年以后,金融项目持续顺差,且呈加速流入趋势,2010年最高达850亿欧元(见图3)。

在1999—2012年经常项目逆差持续扩大期间,意大利的国内经济又表现如何?一方面,自1999年开始,意大利储蓄率持续下降。尤其是自2007年开始至2010年欧债危机爆发时,意大利储蓄率降至最低的17%(见图4);同时,经常项目逆差占GDP的比重也于2010年至历史最低点3.4%(见图5)。另一方面,政府债务率从2007年的99%持续上升至目前132%的水平,且居高不下(见图7)。根据国民收入恒等式,在私人储蓄下降的情况下(高福利反映在国民收入恒等式中就是私人储蓄过低),净出口的下降必然伴随着公共储蓄水平的下降,

而反映公共储蓄水平的指标——政府债务水平则相应上升。截至2019年4月,意大利公共债务为 2.3万亿欧元,仅次于希腊,位列欧洲第二。

在意大利的产业结构中,出口加工和房地产业占比较高。如果将其产业结构与经常项目、金融项目相对应,出口加工与经常项目持续逆差并存,说明其对外经济依存度较高。因此,如果外部需求恶化,其经常项目逆差压力将进一步增加,经济状况会进一步恶化。另一方面,其经常项目持续逆差主要靠持续流入的金融项目顺差来维持,而房地产又是其主要的支柱产业,且房地产的金融属性较强,一旦因外部需求萎缩导致经济增长受损,出现政府债务危机或银行业危机,则会加剧房地产市场的波动。这又会导致资本流出规模的增加,金融项目顺差或将逆转,最终面临经常项目和金融项目双逆差的国际收支风险。

(二)希腊2001年加入欧元区之前,希腊的经常项目始终维持在0-30亿欧元区间的逆差状态;2001年加入欧元区之后,其经常项目逆差急剧扩大,至2007年次贷危机时达到113亿欧元的逆差规模(见图8)。与此相应,2001年之前,希腊金融项目净额始终维持在0—30亿规模的顺差状态;2001年之后,其金融项目净额顺差急剧增加,至2008年,其金融项目净额顺差,也就是资本净流入达到85亿欧元的规模。

与经常项目净额持续逆差相对应,加入欧元区后,希腊的公众储蓄水平相应快速下降,即政府债务水平急剧上升。2001—2008年,希腊政府债务水平始终维持在95%~110%的水平;但2009年开始,希腊政府债务水平加速上升,至欧债危机最严重的2011年时,已达到170%的水平。虽然在经历欧洲稳定机制救助后其政府债务水平有所下降,但2012年开始,希腊政府债务水平又重新抬头并加速上升。截至2018年年底,希腊政府债务水平始终维持在180%附近,居高不下(见图9)。

在希腊的产业结构中,旅游和航运造船业是其经济的主导产业。这两大产业受外部需求影响较大,是对外依赖程度较高的产业,对经常项目能产生较大影响。一旦欧元区或者全球经济波动,希腊旅游与航运造船将受到影响,使其持续逆差的经常项目进一步恶化;同时,顺差的金融项目也可能发生逆转,资本外流压力加大。经常项目和金融项目如果双逆差,或令其

国际收支风险增加。

三、欧元区经济模式的总结与展望自欧元区成立以来,意大利、希腊等国国际收支结构普遍存在经常账户逆差扩大、金融账户顺差扩大的特征;同时,与国际收支结构变化同时发生的是这些国家政府债务水平的持续上升。

(一)外需分配失衡经济模式导致意大利等国国际收支失衡严重抛开欧元区与非欧元区的贸易往来,仅将欧元区自身视作一个宏观经济整体来看,其总出口=总进口,则NX=0。也就是说,在欧元区外需既定的情况下,一国经常项目的盈余是与区内别国经常项目的赤字相对应的。在1999年欧元区形成之前,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等国的经常项目处于盈余状态,而德国则处在0—500亿欧元的逆差区间;在欧元区形成之后,意大利、希腊等国的经常项目则持续出现了逆差,而德国正好相反,经常项目顺差呈现加速态势,从2000年的逆差400亿欧元一直上升至2012年欧债危机时的顺差2000亿欧元(见图10)。

区域经济一体化使得德国依靠其自身先进的制造业实力,越来越多地占有了欧元区既定的外需份额,导致与之对应的区域内,部分国家的外需份额下降,致使后者经常项目持续逆差。对应到国民收入恒等式中,在一国经常项目逆差出现,而私人储蓄无法提高(也就是高福利政策导致的私人储蓄率较低)的情况下,必然对应的是公共储蓄的下降。而公共储蓄的下降,即为该国财政赤字的提高,政府债务水平的上升,同时,也可能伴随该国银行业债务水平的

提高。而欧元区的国家,由于没有独立的货币自主权,无法将其财政赤字货币化,因此,出现债务危机的国家,其政府债务和银行债务风险最终只能显性化。另一方面,由于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等国在经常项目出现逆差后,只能依靠金融项目的资金流入来弥补,又会导致这些国家的外债增加。在这种没有经常项目盈余而依靠金融项目维持资金流入的情况下,一旦国内债务持续高企积聚到一定程度而无法维持,或者外围环境发生变化,例如,美联储加息或者欧央行收紧货币政策,政府债务风险或者银行业风险就会暴露。这又会刺激资本外逃,进而引起外债风险暴露,形成经常项目和金融项目双逆差的国际收支风险,最终,内部的政府债务风险和外部的国际收支风险就可能形成负反馈效应的局面。上述分析是从意大利、希腊等经常项目逆差国的角度来看欧元区的经济风险,那么如果站在德国的角度来看,情况又将如何?历史上的德国饱受通胀的侵害,因此,其在财政纪律方面非常严格,对财政赤字非常谨慎和敏感。欧元区成立以来,德国的财政赤字先升后降,到2018年,其政府债务水平维持在65%的水平(见图11)。

与公共储蓄水平上升相对应的是经常项目持续盈余。德国经常项目差额占GDP的比重从2000年逆差1.7%上升至2012年欧债危机时盈余7.5%。由于同是欧元区国家,德国在公共储蓄水平上升,即财政赤字下降和经常项目盈余上升后,要求其他欧元区国家也应该使本国的公共储蓄水平上升,财政赤字下降。但如果意大利、希腊等国要严格执行财政纪律,降低财政赤字,就需要通过经常项目盈余,扩大外需来满足。而既定的外需份额已被德国更多占有,因此,就形成了“悖论”。综上可以看出,虽然欧元区内表现为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等国的财政债务危机或者银行业债务危机,其实质上是欧元区内经济模式的危机,即经常项目分配不平衡的危机,或者说欧元区各国间国际收支失衡,是区域内外需分配不均衡的结果。当然也可以说,德国与其他欧元区国家的制造业实力差距悬殊导致的国际收支失衡,是市场选择的结果;但这种市场竞争的结果毕竟是在欧元区形成的基础上派生出来的,因此,欧元区成立这一制度变化,确实产生了区域内各国国际收支失衡的问题。

(二)欧元区循环模式与美元循环模式的对比二战后,从马歇尔计划的实施至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的国际收支账户始终是经常项目顺差,金融项目逆差。但随着德国、日本制造业的崛起,美国的经常项目顺差难以为继。1968年,美国经常项目出现逆差。伴随其经常项目逆差,美元开始从美国净流出,但其承诺的美元兑黄金的比价没变。在美元开始充斥全球而黄金数量增长有限的矛盾中,美元的地位每况愈下,金汇兑本位制的布雷顿森林体系风雨飘摇。1971年,伴随着全球通胀水平的急剧上升,抗通胀的黄金成为了争相抢购的对象。美国为避免黄金的大量流失,于1971年8月15日宣布,其难以承担全球范围的美元兑黄金的兑换义务,布雷顿森林体系随之解体。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之后,美国国际收支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经常账户逆差出现加速态势,美元净流出步伐加快,全球进入了美元本位的信用货币体系时代。美国通过经常项目逆差大量输出美元,又相应地通过金融项目顺差回流美元。美国的国际收支变化是否会出现国际收支风险呢?由于美元是全球信用货币,美元汇率的涨跌成为调节美国国际收支的“平衡器”。当美国国内经济疲弱,财政赤字增加,经常项目逆差过大时,美元贬值,可以缩小经常项目逆差,扩大出口以利于美国的经济增长,最终使财政赤字缩小,美元升值。从美国国际收支变化的历史可以看出,美国的财政、经常项目双赤字,同样会致使其对外债务上升,但其可以通过美元贬值来减少其对全球债务的负担。相比而言,德国和意大利、希腊等国无法做到这一点。例如,当德国根据国内通胀水平上升需要欧央行收紧货币政策时,欧元区的意大利、希腊等国因对外债务风险、政府债务风险、银行债务风险积聚,很难承受欧元区提高的利率水平。这与美国只需优先考虑其国内自身经济发展状况,以及政策调控的合意水平,而无需考虑别国的风险大不相同。因此,欧元区因外需分配不均导致的经济发展不同步产生的较大矛盾,在现有体制下很难解决。

(三)欧元区经济模式中的矛盾表现1.矛盾表现之一:对希腊的救助在2010—2012年欧债危机的重灾区和策源地希腊,经济增长要求其财政政策扩张,但因其政府债务累积过重,财

政扩张空间有限。在无独立自主的货币政策权的情况下,虽然其获得了欧洲救助机制的救助,但救助附加了严格的财政纪律条件。如果希腊国内经济无法改善,那么实施加税和减支等满足上述财政纪律约束的措施,无疑会令其经济增长雪上加霜。因此,救助并没有解决希腊经济增长的根本问题。2.矛盾表现之二:“政府发债银行买债”,没有根本解决欧债危机自从欧债危机爆发后,在欧央行支持下,意大利银行不断买入意大利国债,充当“边际”买家的角色。这种状况已经持续了数年,并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即政府不断发新债还旧债,而银行则不断购买政府债券。从发行主体看,政府债务越积越多;从持续购买政府债务的银行机构看,持续上升的国家信用风险又令银行的债券投资脆弱不堪。一旦欧央行开始进入货币收缩通道,意大利银行将对购买主权债务更加谨慎,加上欧元区外的投资者的谨慎,如果购买者不积极,意大利的国债收益率将可能大幅飙升。收益率的上升反过来又会使市场更加担心政府出现违约风险,从而会导致意大利信用风险的持续上升,意德利差也将持续扩大。3.矛盾表现之三:欧元区的通胀表现不一,引发货币政策争议当欧元区国家之间通胀方向相反时,会令欧央行货币政策进退维谷,各国矛盾尖锐化。例如,德国受到房价上行的通胀压力,要求欧央行按计划收紧货币政策;而意大利、希腊等国因不堪重负的政府债务,则要求欧央行货币政策维持宽松。代表欧元区全体成员利益的欧洲央行行长德拉吉来自意大利,他倾向于保持宽松政策,以期为意大利、希腊等国经济增长创造温和宽松的环境;而德国则要求欧央行按计划收紧货币政策。

(四)解决欧元区问题的三大路径未来,解决欧元区问题大致有三种路径。1.统一财政要解决统一货币后的政府债务高企的问题,统一财政是理论上最合理的解决办法。在2017年和2018年6月的欧盟峰会上,德国和法国公开发表声明,同意为弥合欧盟内部贫富差距将,在2021年前设立欧元区统一的财政预算。但是,统一财政存在“道德风险”。包括德国在内的欧元区核心12国的经济学家一致担心,由于欧元区各国对预算需求分歧较大,这将使本

国纳税人承担更多来自其他国家的风险;同时,也对德法所提预算计划的“财政中立性”表示怀疑。正如欧洲一体化理论的奠基人之一哈斯所认为的一样,“在一体化进程中,存在学习、溢出和效忠转移三个阶段,而最难以克服的就是效忠转移这一关”。“效忠转移”与“道德风险”均体现出统一财政的难度。2.退出欧元区从外需分配不平衡的模式来看,如果意大利、希腊等国退出欧元区,使其货币政策获得独立,或可通过降低汇率来争取更多的外需份额,缓解其高企的债务;但短期的汇率贬值会给其国内通胀造成较大压力,究竟是降低汇率的益处大,还是退出欧元区通胀上升的害处大,乃至一旦退出会给意大利、希腊等国带来的长期危害有多大,均难以估量,也无历史经验可循。3.德国妥协,维持现状2010—2012年欧债危机的化解,得益于以德国为核心发起的“欧洲稳定机制”。正是在德国的妥协下,欧债危机得以缓解。在2018年欧盟峰会上,德国提出在“欧洲稳定机制”基础上建立“欧洲货币基金”。德国认为,除了救助以外,还应包括授予陷入主权债务困境的成员国较短期信用额度的“欧洲货币基金”。虽然德国关于欧元区改革有了更多的细化内容,但是其基本主张却未改变,主要包括四个基本点:第一,加强债务国的财政纪律;第二,对债务国有限的财政预算拨款;第三,欧洲货币基金主要出于监管目的而设;第四,要求债务国进行结构性改革。德国的核心思想是通过建立“欧洲货币基金”,解决债务国结构性弱点的投资预算,使其财政状况好转,不必再求助于欧央行等外部力量。2019年以来,随着意大利银行坏账再次显现,以及欧元区经济的积弱难返,欧元区改革迫在眉睫。在2018年12月上旬的欧盟峰会上,各国财政就支持欧元区应对未来金融危机的措施达成一致意见,赋予欧元区银行业联盟更多金融实力和带有主权纾困基金性质的欧洲稳定机制更大的灵活性,但由于法国和荷兰、北欧国家存在分歧,并未在欧元区预算和共同安全储蓄体系问题上达成一致意见。短期看,由于意大利债务问题以及英国“脱欧”对欧元区经济的影响等风险仍存,欧元区改革也不会一蹴而就,因此,一旦欧元区出现债务或者金融风险,以德国妥协为主的危机救助模式仍将是大概率事件。

克鲁格曼《国际经济学》(第8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第2章~第4章【圣才出品】

第1篇国际贸易理论 第2章世界贸易概览 2.1复习笔记 1.经济规模与进出口总额之间的关系 (1)规模问题:引力模型 现实证明一国的经济规模与其进出口总额息息相关。把整个世界贸易看成整体,可利用引力模型(gravity model)来预测任意两国之间的贸易规模。引力模型方程式如下: 其中, T是i国与j国的贸易额,A为常量,i Y是i国的国内生产总值,j Y是j国的国 ij 内生产总值, D是两国的距离。引力模型方程式表明: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两国间的 ij 贸易规模与两国的GDP成正比,与两国间的距离成反比。 (2)引力模型的内在逻辑 引力模型之所以能较好地拟合两国之间的实际贸易现状,其原因在于:大的经济体收入高,因而大量进口产品;大的经济体能生产更多品种的系列产品,因而更能满足其他国家的需求,进而大量出口产品。在两国贸易中,任一方的经济规模越大,则双方的贸易量就越大。 (3)引力模型的应用:寻找反例 当两国之间的贸易量与依照引力模型计算得出的结果相差较大时,就需要从其他因素进行分析,如文化的亲和性、地理位置、运输成本等因素。事实上,这也是引力模型的重要用

途之一,即有助于明确国际贸易中的异常现象。 (4)贸易障碍:距离、壁垒和疆界 距离、壁垒和疆界对国际贸易有负面作用,会使得两国之间的贸易额大大小于根据引力模型所计算出的结果。另外,在各国GDP和距离给定的情况下,有效贸易协定(trade agreement)比无效的贸易协定更能显著增加成员国的贸易量,这也是美国与其邻国的贸易量明显大于其和相同大小的欧盟的贸易量的原因之一。 2.正在演变的世界贸易模式 (1)世界变小了吗? 人们认为,现代化的运输和通讯可以超越空间距离的束缚,世界因此成了小“村落”。事实的确如此。但是,有时候政治的力量可以超过技术进步的作用,两次世界大战、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及战后全世界范围内的贸易保护主义等都严重制约着国际贸易的发展,使得国际贸易大幅萎缩,并且用了几十年才得以恢复。 (2)交易内容 从全世界范围来看,工业制成品是主要的交换产品,所占比重最大。矿产品特别是现代世界不可或缺的石油依旧是世界贸易的主要部分。引人注目的是发展中国家已经从初级产品出口国转变为主要的制成品出口国。另外,服务贸易在国际贸易中凸显重要,并且其重要性越来越突出。 (3)服务外包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一种新的贸易形式——服务外包(service outsourcing)随之出现。服务外包也称之为离岸服务,是一种新兴的国际贸易现象,使得曾经必须在一国国内实现的服务现在可以在国外实现。 (4)旧规则依然可行吗?

克鲁格曼《国际经济学》(国际金融)习题答案要点

〈〈国际经济学》(国际金融)习题答案要点 第12章国民收入核算与国际收支 1、如问题所述,GNP仅仅包括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是为了避免重复计算的问题。 在国民收入账户中,如果进口的中间品价值从GNP中减去,出口的中间品价值加 到GNP中,重复计算的问题将不会发生。例如:美国分别销售钢材给日本的丰田公司和美国的通用汽车公司。其中出售给通用公司的钢材,作为中间品其价值不被计算到美国的GNP中。出售给日本丰田公司的钢材,钢材价值通过丰田公司进入日本的GNP,而最终没有进入美国的国民收入账户。所以这部分由美国生产要素创造的中间品价值应该从日本的GNP中减去,并加入美国的GNP。 2、(1)等式12-2可以写成CA =(S P-I)? (T -G)。美国更高的进口壁垒对私人储蓄、投资和政府赤字有比较小或没有影响。(2)既然强制性的关税和配额对这些变量没有影响,所以贸易壁垒不能减少经常账户赤字。 不同情况对经常账户产生不同的影响。例如,关税保护能提高被保护行业的投资,从而使经常账户恶化。(当然,使幼稚产业有一个设备现代化机会的关税保护是合理的。)同时,当对投资中间品实行关税保护时,由于受保护行业成本的提高可能使该行业投资下降,从而改善经常项目。一般地,永久性和临时性的关税保护有不同的效果。这个问题的要点是:政策影响经常账户方式需要进行一般均衡、宏观分析。 3、 (1)、购买德国股票反映在美国金融项目的借方。相应地,当美国人通过他的瑞士银行账户用支票支付时,因为他对瑞士请求权减少,故记入美国金融项目的贷方。这是美国用一个外国资产交易另外一种外国资产的案例。 (2)、同样,购买德国股票反映在美国金融项目的借方。当德国销售商将美国支票存入德国银行并且银行将这笔资金贷给德国进口商(此时,记入美国经常项目的贷 方)或贷给个人或公司购买美国资产(此时,记入美国金融项目的贷方)。最后,银行采取的各项行为将导致记入美国国际收支表的贷方。 (3)、法国政府通过销售其持有在美国银行的美元存款干预外汇市场,代表美国金融项目的借方项目。购买美元的法国公民如果使用它们购买美国商品,这将记入美国国际收支账户经常项目的贷方;如果用来购买美国资产,这将记入美国国际收支账户金融项目的贷方。 (4)假定签发旅行支票的公司使用支票账户在法国进行支付。当此公司支付餐费给 法国餐馆时,记入美国经常项目的借方。签发旅行支票的公司必须销售资产(消耗 其在法国的支票账户)来支付,从而减少了公司在法国拥有的资产,这记入美国金融项目的贷方。 (5)、没有市场交易发生。 (6)离岸交易不影响美国国际收支账户。 4、购买answering machine记入New York收支账户的经常项目借方,记入New Jersey 收支账户经常项目的贷方。当New Jersey的公司将货款存入New York银行时,记入New York的金融项目的贷方和New Jersey金融项目的借方。如果交易用现金进 行支付,则记入New Jersey金融项目的借方和New York金融项目的贷方。New Jersey 获得美元现钞(从New York进口资产),而New York则减少了美元(出口美元资产)。最后的调整类似于金本位制下发生的情况。5、

国际经济学课后答案解析

第一章绪论 1、列举出体现当前国际经济学问题的一些重要事件,他们为什么重要?他们都是怎么影响中国与欧、美、日的经济和政治关系的?当前的国际金融危机最能体现国际经济学问题,其深刻地影响了世界各国的金融、实体经济、政治等领域,也影响了各国之间的关系因此显得尤为重要;其对中国与欧、美、日的政治和经济关系的影响为:减少中国对上述国家的出口,影响中国外汇储备,贸易摩擦加剧,经济联系加强,因而也会导致中国与上述国家在政治上的对话与合作。 2、我们如何评价一国与他国之间的相互依赖程度?我们可以通过一国的对外贸易依存度来评价该国与他国之间的相互依赖程度,也可以通过其他方式来评价比如一国政府政策的溢出效应和回震效应以及对外贸易对国民生活水平的影响。 3、国际贸易理论及国际贸易政策研究的内容是什么?为什么说他们是国际经济学的微观方面?国际贸易理论分析贸易的基础和所得,国际贸易政策考察贸易限制和新保护主义的原因和效果。国际贸易理论和政策是国际经济学的微观方面,因为他们把国家看作基本单位,并研究单个商品的(相对)价格。 4、什么是外汇交易市场及国际收支平衡表?调节国际收支平衡意味着什么?为什么说他们是国际经济学的宏观方面?什么是宏观开放经济学及国际金融?外汇交易市场描述一国货币与他国货币交换的框架,国际收支平衡表测度了一国与外部世界交易的总收入与总支出的情况。调节国际收支平衡意味着调节一国与外部世界交易出现的不均衡(赤字或盈余);由于国际收支平衡表涉及总收入和总支出,调节政策影响国家收入水平和价格总指数,因而他们是国际经济学的宏观方面;外汇交易及国际收支平衡调节涉及总收入和总支出,调整政策影响国家收入水平和价格总指数,这些内容被称为宏观开放经济学或国际金融。 5、浏览报刊并做下列题目:(1)找出5条有关国际经济学的新闻(2)每条新闻对中国经济的重要性或影响(3)每条新闻对你个人有何影响 A (1) 国际金融危机: 影响中国整体经济,降低出口、增加失业、经济减速等 (2) 美国大选:影响中美未来经济政治关系 (3) 石油价格持续下跌:影响中国的能源价格及相关产业 (4) 可口可乐收购汇源被商务部否决:《反垄断法》的第一次实施,加强经济法治 (5) 各国政府经济刺激方案:对中国经济产生外部性效应B 以上5条新闻对个人影响为:影响个人消费水平和就业前景 第二章比较优势理论 1、重商主义者的贸易观点如何?他们的国家财富概念与现在有何不同?重商主义者主张政府应当竭尽所能孤立出口,不主张甚至限制商品(尤其是奢侈类消费品)。重商主义者认为国家富强的方法是尽量使出口大于进口,而出超的结果是金银等贵重金属流入,而一个国家拥有越多的金银,就越富有越强大。现在认为一个国家生产力即生产商品的能力越高则一国越富强 2、亚当.斯密主张的贸易基础和贸易模式分别是什么?贸易所得是如何产生的?斯密倡导什么样的国际贸易基础?他认为政府在经济生活中的适当功能是什么?亚当.斯密主张的贸易基础是绝对优势;贸易模式为两国通过专门生产自己有绝对优势的产品并用其中一部分来交换器有绝对劣势的商品。通过生产绝对优势商品并交换,资源可以被最有效的使用,而且两种商品的产出会有很大的增长,通过交换就会消费比以前更多的商品从而产生了贸易所得;斯密倡导自由贸易,主张自由放任也就是政府尽可能少干涉经济

国际经济学克鲁格曼考试重点

绝对优势:是指以各国生产成本的绝对差异为基础进行的国际专业化分工,并通过自由贸易获得利益的一种国际贸易理论。 李嘉图模型:是一个单一要素模型,劳动是唯一的生产要素,劳动生产率的差异是不同国家各个产业部门之间唯一的不同之处,也是决定国际贸易的唯一因素。李嘉图模型的中心含义是如果每个国家都能够专门生产并出口本国劳动生产率较高的产品,那么他们之间的贸易就会给每个国家带来利益,他的两个核心含义:劳动生产率的差异在国际贸易中占据重要地位和贸易模式取决于比较优势而非绝对优势,至今仍能得到事实支持。 机会成本:是指因一种选择而放弃的最有替换物或失去最好机会的价值,即是指经济决策中影由中选的最优方案负担的,按所放弃的次优方案潜在收益计算的那部分资源损失。 要素比例理论/赫克歇尔俄林理论:是指从资源禀赋角度对国际贸易中的生产成本和价格的差异做出解释的国际贸易理论。其内容是:各国的贸易源于不同国家之间商品的价格存在差异,而价格差异的原因在于不同国家之间的生产成本有高有低,生产成本的高低是因为各国生产要素价格有差别,生产要素价格的差异又与各国生产要素丰裕程度密切相关。生产要素丰裕,其商品价格自认就相对低一些,生产要素稀缺,其价格相对高一些。生产要素丰裕度的差异是国际贸易产生的根本原因。 出口偏向性增长:是指一国的经济增长主要源于出口产品生产能力提高的经济增长方式,表现在生产可能性边界上就是使生产可能性边界扩张偏向出口产品。 福利恶化性增长:是指一国整体福利水平恶化的经济增长方式,是发展中国家的出口偏向型增长在严格假定下可能出现的一种极端情况。一国的出口偏向性增长可能导致该国的贸易条件恶化。因此,如果一国的经济增长方式表现为极强的出口偏向性,那么贸易条件恶化带来的负面影响就会抵消生产力提高带来的正面效应,使得该国整体的福利水平恶化。 出口补贴:是指国家为了降低出口商品的价格,提高其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对出口商品给予的现金或财政上的补贴。 动态收益递增:成本随着累计产量下降而并非随着当前劳动生产率的上升而下降的情形就是动态收益递增 倾销:出口商以低于国内市场价格的价格,甚至以低于成本的价格在国际市场上销售商品的行为。 外部规模经济是指整个行业规模和产量的扩大而使单个企业平均成本下降或收益增加的经济现象。 边际收益:在生产的技术水平和其他投入要素的数量均保持不变情况下,新增加一个单位的某种投入要素所引起的产量的增加量。 幼稚工业论:认为新兴工业在发展初期需要国家提供保护以免在外国强大的竞争下夭折,并随着新兴工业的发展和竞争力的增强而逐步取消贸易保护,为自由贸易的实行创造条件。垄断竞争:介于完全竞争和完全垄断之间的一种市场结构,这种结构下既存在垄断,又存在竞争。 价格歧视:一家企业在销售同样的商品时,对不同的顾客索取不同价格的做法 完全垄断:完全排斥竞争的一种市场结构。 内部规模经济:单个企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时,由其自身内部引起的平均成本不断下降,收益不断增加的经济现象。 相互倾销:不同国家生产同种或类似产品的厂商都对出口产品制定一个低于国内市场价的价格并进行双向贸易的现象。 行业内贸易:在国际贸易活动中,不同国家之间就同一产业的产品所进行的贸易。

浅议开发区管理模式对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借鉴

浅议开发区管理模式对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借鉴 行政体制改革介于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之间,是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结合部”。近几年,我国在行政体制改革上作出了很多尝试,但是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现行行政体制的弊端。而在过去的二十年,作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试验田和对外开放窗口的开发区,在行政管理模式上同样作出了许多积极的探索,并取得了一些成效。本文试图总结开发区的行政管理的成功经验,并对我国行政体制改革作出建议。 一、我国行政体制改革面临的困境 1、效率困境。效率是行政体制改革的核心目标。西方学者库夫曼指出,传统行政体制的目标价值可以概括为效率、代议制度、政治中立能力和(科层组织的)行政领导四个方面,其中效率是行政体制的核心目标或终极价值,其它目标只是维持和保证行政效率的充分实现。由于政府具有权力和规模上的自我扩张倾向,庞大的政府体系不仅会越出自身的行政职权边界,侵犯社会私人领域,而且会导致官僚主义和官员腐败等行政危害,造成了行政低效。因此,如何克服上述不良现象,提高政府效率就成为行政改革的首要问题。近几年我国的行政体制改革正式围绕着提高效率这一核心目标而展开的,直接目标就是在管理职能、管理领域、管理过程和管理方法等多方面对传统低效的“大政府”进行改造,建设一个适度规模的高效政府,从而有效地制定政策、执行政策、调节矛盾、整合利益差异,顺应并推动中国社会经济的现代化发展。然而现状表明,在几经改革和尝试后,我国政府依然没有摆脱低效率,依然没有找到提高行政效率的有效途径。 2、膨胀困境。从改革开放至今,我国已经进行了五次大规模的行政体制改革,即1982年、1988年、1993年、1998年以及2003年。可以说,几乎每一届政府都要进行一次行政体制改革。这些改革的主

我国国家级开发区管理体制概述

我国国家级开发区管理体制概述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我国重点开发区管理模式优化探究 【第一章】我国经济开发区管理机制探析绪论 【2.1】我国国家级开发区的特点和发展历程 【2.2】我国国家级开发区管理体制概述 【第三章】我国国家级开发区现行管理制度分析 【第四章】创新我国国家级开发区管理体系的建议 【结语/参考文献】国家级开发区管理形式创新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 第二节我国国家级开发区管理体制概述 自全国各地国家级开发区创建以来,各个开发区根据自身的特点和地区发展环境,对管理体制进行了丰富的创新实践,使得开发区的体制始终保持活力,开发区的制度创新优势成为开发区取得巨大成绩的首要前提和重要保障。通过三十年的发展,目前开发区的管理体制呈现多元化,各个模式各具优势,也面临不同的挑战。同传统行政管理体制不同,不同类型的开发区管理体制均保持了开发区体制机制的精髓,即精简高效。这不仅符合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长期发展趋势,也凸显了开发区作为改革开放的试验田的作用。各开发区在体制

创新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可以说没有最优的模式,只有最适合的模式。本节将通过对目前我国开发区现有模式和成功经验的梳理,探寻我国国家级开发区在管理体制上可创新发展的途径。 一、国家级开发区管理体制的类型 结合不同开发区的功能及地区背景环境,地方政府对开发区的管理体制进行了丰富的制度创新实践,目前开发区管理体制已走向多元化。在实践中,大致形成了管委会、区政统筹、企业管理三种基本管理模式。管委会模式是我国开发区最初体制创新的产物,也是目前我国开发区最普遍采用的体制模式。经过10到15年的发展,开发区一般完成了第一阶段的发展后,管委会模式出现分化,部分开发区仍坚持管委会模式并取得骄人的成绩;部分开发区在管委会模式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发展出区政统筹的一种新模式;另外,企业管理模式也在第一批14个开发区中出现。 (一)管委会模式 管委会模式一般具有以下的特点:一是在总体组织框架上,管理委员会是所在地政府的派出机关,而非一级人民政府,主要行使当地政府授权的经济管理职能;管委会模式与一般行政区的管理体制的区别是所在市委派出开发区工作委员会,不设人民代表大会和政治协商

克鲁格曼 国际经济学第9版教材答案

Chapter 1 Introduction ?Chapter Organization What Is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About? The Gains from Trade The Pattern of Trade How Much Trade? Balance of Payments Exchange Rate Determination International Policy Coordination The International Capital Market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Trade and Money ?Chapter Overview The intent of this chapter is to provide both an overview of the subject matter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and to provide a guide to the organization of the text. It is relatively easy for an instructor to motivate the study of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finance. The front pages of newspapers, the covers of magazines, and the lead reports on television news broadcasts herald the interdependence of the U.S. economy with the rest of the world. This interdependence may also be recognized by students through their purchases of imports of all sorts of goods, their personal observations of the effects of dislocations due to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 and their experience through travel abroad. The study of the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generates an understanding of many key events that shape our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 In recent history, these events include the causes and consequences of the large current account deficits of the United States; the dramatic appreciation of the dollar during the first half of the 1980s followed by its rapid depreciation in the second half of the 1980s; the Latin American debt crisis of the 1980s and the Mexican crisis in late 1994; and the increased pressures for industry protection against foreign competition broadly voiced in the late 1980s and more vocally espoused in the first half of the 1990s. The financial crisis that began in East Asia in 1997 and spread to many countries around the globe and the Economic and Monetary Union in Europe highlighted the way in which various national economies are linked and how important it is for us to understand these connections. These global linkages have been highlighted yet again with the rapid spread of the financial crisis in the United States to the rest of the world. At the same time, protests at global economic meetings and a rising wave of protectionist rhetoric have highlighted opposition to globalization. The text material will enable students to understand the economic context in which such events occur. ? 2012 Pearson Education, Inc. Publishing as Addison-Wesley

我国主要开发区的管理模式与可借鉴的经验

我国主要开发区的管理模式与可借鉴的经验 (一)开发区的功能定位和管理模式 1.开发区定位与管理体制。开发区的管理体制是与开发区的功能定位和区划相互关联的。从开发区的区划布局来看,我国的开发区有三种基本形式:一是在人口稀少的地区开辟一个新区,只有很少居民,开发区的功能主要是吸引产业投资,经济开发。这种模式通常是老城市的延伸和扩展。如苏州、天津。二是在老城区划出一块地方设立开发区,开发区管理部门不仅具有新区经济开发功能,还有管理原有老城区的功能。这种模式主要是以开发区直接带动所在区的城市化,或为开发区留下足够的发展空间。如上海浦东、青岛的黄岛开发区和陕西杨凌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区。三是在老城区设立无边界的开发区,开发区和老城区合为一体。如北京的中关村海淀试验园区、杭州高新技术开发区的主区块等。这种模式通常是为了利用原有基础设施,特别是依托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力量兴办高科技企业和科技成果转化,形成一个区域孵化器。 除了产业布局和经济开发的功能以外,我国相当一部分开发区还承担着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的试点功能。我们正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时期,要逐步转换政府职能,建立适合市场经济的管理制度和协调机制,需要在小范围内进行试点,再在大范围内推广。我国的深圳特区在转变政府职能,精简机构,用人机制方面进行了试点,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北京中关村科技园区制定了中关村科技园区条例,在企业分配制度,知识产权分配制度等方面进行了创新,在规范化制度创新方面带了头。 目前,国内开发区的管理体制可以归纳为三种基本类型。一是准政府的管委会体制。管委会作为政府的派出机构,其主要职能是经济开发规划和管理,为入区企业提供服务,主要适用于人口较少的相对独立的中小型新开区。管委会本身就是政府职能改革的产物:开发区管理职能与行政区管理职能相分离;政府职能转变,机构精简,办事程序简化,效率高;实行用人机制改革,普遍采取竞争上岗等等。大部分开发区在建设初期采取这种管理体制。但这是一种过渡形式,当开发区发展到一定规模,城市功能健全以后,这种管理模式就不适应了。

克鲁格曼《国际经济学》(第8版)课后习题详解(第9章 贸易政策中的政治经济学)【圣才出品】

第9章贸易政策中的政治经济学 一、概念题 1.约束(binding) 答:在国际贸易中,约束一般是指税率的约束,即“约束”关税的税率。约束税率是指经过谈判达成协议而固定下来的关税税率。按关贸总协定规定,缔约各国应该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通过有选择的产品对产品的方式,或者为有关缔约国所接受的多边的程序进行谈判,谈判结果固定下来的各国税则商品的税率为约束税率,汇总起来形成减让表,作为总协定的一个附属部分付诸实施。按关贸总协定规定,关税减让谈判有四种减让形式来约束关税的税率:①降低关税并约束在降低了的关税水平;②约束现行关税税率;③约束在现行关税水平以上的某个关税水平;④约束免税待遇。 2.支持自由贸易的政治依据(political argument for free trade) 答:支持自由贸易的政治依据是指,尽管理论上可能还有比自由贸易更好的政策,但从政治上认可和支持自由贸易的原则更重要。现实中的贸易政策经常会由具有特殊利益关系的集团所左右,而不考虑国家的成本与收益。虽然从理论上可以证明某些选择性的关税和出口补贴政策能够增进整体社会福利,但现实中,任何一个政府机构在制定一套干预贸易的详细计划时都有可能被利益集团所控制,从而成为在有政治影响的部门中进行收入再分配的工具。如果上述观点正确的话,那么倡导自由贸易无疑是最好的选择。 3.集体行动(collective action) 答:集体行动是指关于经济活动中个人理性并不必然导致集体理性。如果某项活动或者

福利的获得需要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人的共同努力才能完成,集体行动问题就出现了,即决策集体的每个成员必须单方面决定是否参与提供某种集体产品。因为集体产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特征,所以使得不为集体产品的提供付出成本的集团成员也可以获得集体产品。集团越大,分享收益的人越多,个人的行动对集团利益的影响越小,集团内的成员“搭便车”的动机就越强烈。这就意味着仅仅依靠个人的自愿,集体产品的供给将是不足的,集体产品不可能依靠个人的自愿提供来解决。因此,个人理性并不必然导致集体理性,个人理性不是实现集体理性的充分条件。 4.特惠贸易协定(preferential trading agreement) 答:特惠贸易协定是指各签约方之间相互减让关税或实行其他贸易优惠措施,但不将其给予非签约方的贸易优惠协定。由于这种协定违反了最惠国待遇原则,因而一般被世界贸易组织所禁止。但是,如果它能够促进签约方之间的自由贸易,那么世界贸易组织就允许其存在。如下两种方式的特惠贸易协定是世界贸易组织允许的: (1)自由贸易区,各签约方设立对外关税率,但相互之间免除关税和取消非关税壁垒; (2)关税同盟,各成员国制定统一的对外关税率,而成员国之间则是“特惠”的。 5.关税同盟(customs union) 答:关税同盟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参加同盟的国家划为一个关税区域,在区域内取消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实行自由贸易,同时对区域外采取统一的关税及其他贸易限制等措施。关税同盟是跨国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一种基本形式。关税同盟可以分为完全关税同盟和不完全关税同盟。完全关税同盟是指将各加盟国的关税完全废除,这种关税同盟按惯例不受最惠国待遇原则的约束。但事实上,当关税同盟成立时,各国原有的关税并不能立即完全废除,为避

克鲁格曼《国际经济学》计算题及答案

1. 在古典贸易模型中,假设A 国有120名劳动力,B 国有50名劳动力,如果生产棉花的话,A 国的人均产量是2吨,B 国也是2吨;要是生产大米的话,A 国的人均产量是10吨,B 国则是16吨。画出两国的生产可能性曲线并分析两国中哪一国拥有生产大米的绝对优势?哪一国拥有生产大米的比较优势? 思路:B 国由于每人能生产16吨大米,而A 国每人仅生产10吨大米,所以B 国具有生产大米的绝对优 势。 从两国生产可能性曲线看出A 国生产大米的机会成本为,而B 国为,所以B 国生产大米的机会成本或相对成 本低于A 国,B 国生产大米具有比较优势。 2.下表列出了加拿大和中国生产1单位计算机和1单位小麦所需的劳动时间。假定生产计算机和小麦都只用劳动,加拿大的总劳动为600小时,中国总劳动为800小时。 (1) 计算不发生贸易时各国生产计算机和小麦的产量。 (2) 哪个国家具有生产计算机的比较优势?哪个国家具有生产小麦的比较优势? (3) 如果给定世界价格是1单位计算机交换22单位的小麦,加拿大参与贸易可以从每单位的进 口中节省多少劳动时间?中国可以从每单位进口中节省多少劳动时间?如果给定世界价格是1 单位计算机交换24单位的小麦,加拿大和中国分别可以从进口每单位的货物中节省多少劳动 时间? (4) 在自由贸易的情况下,各国应生产什么产品,数量是多少?整个世界的福利水平是提高还是 降低了?试用图分析。(以效用水平来衡量福利水平) 思路: (1) 中国生产计算机的机会成本为100/4=25,加拿大为60/3=20 (2) 因为加拿大生产计算机的机会成本比中国低,所以加拿大具有生产者计算机的比较优势,中国就具有生 产小麦的比较优势。 (3) 如果各国按照比较优势生产和出口,加拿大进口小麦出口计算机,中国进口计算机出口小麦。 加拿大进口一单位小麦需要出口1/22单位计算机,折合成劳动时间来算,生产一单位小麦本国要用3小 时,但生产1/22单位计算机本国要用60/22小时劳动,所以加拿大进口一单位小麦相当于用60/22小时 的劳动换回本国3小时生产的产品,节省了3-60/22=3/11小时的劳动时间。中国进口一单位计算机需要 出口22单位小麦,相当于用22*4=88小时的劳动换回本国需用100小时生产的产品,节省了100-88=12 小时的劳动时间。 如果世界价格是1单位计算机交换24单位的小麦,则相当于用60/24小时的劳动换回本国3小时生产的 产品,节省了3-60/24=1/2小时的劳动时间。中国进口一单位计算机需要出口24单位小麦,相当于用 24*4=96小时的劳动换回本国需用100小时生产的产品,节省了100-96=4小时的劳动时间。 (4) 在自由贸易的情况下,加拿大应专业生产计算机,数量为600/60=10单位;中国应专业生产小麦,数量 为800/4=200单位。 中国的福利水平从U 01上升到U 11,加拿大的福利水平从U 02上升到U 12,整个世界的福利水平上升了。 3. 假定中国总劳动为600小时,生产每单位钢铁Y 需要4小时,而生产每单位大米X 需要2小时,用图画出:

开发区体制与运营模式一瞥

开发区体制与运营模式一瞥 (2009-11-19 07:48:46) 开发区管理体制逐步进行了改革,从单纯的政府权力支配过渡到政府与资本相制衡。具体表现在开发区运营模式上,从最初的管委会到在管委会下建立开发公司,再到管委会与开发公司并行。但其管理权限的赋予、考核和监控的主导力量和方式没有发生根本变化,依然是在政府行政框架内,以行政权力为主体对开发区实施管理。这一方面是因为政府对开发区的认识仍然停留在由于其承担着众多宏观目标职能,而倾向将其视作政府派出机构加以监管。政府习惯通过行政手段来评估、调控其政策实施效果与开发区经济效益之间的冲突;另一方面,开发区作为独立的产权主体参与市场交易的身份转化缺乏法律、市场、资本以及规则的支撑。 到目前为止,我国开发区运营模式可以大致概括为三种。其中,在行政管理体制框架下有两种,即实行完全行政管理手段的模式和实行有限市场化运作的模式;在产权责权框架内实行有限监督的公司化运作模式一种: 以行政手段管理运营开发区。在这一模式下,无论是通过地方职能部门在开发区设立垂直管理机构,还是在开发区管委会下另行成立一套相关的行政体系,开发区从土地划拨、项目审批、人力配置到协调基本都是在政府体系内运行。该模式主要应用于我国开发区的发展初期。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以及政府职能的转变,该

模式无法适应新的市场环境,公司制逐渐被引入开发区日常的运营管理。 行政管理与公司化运作并存。在这一运营模式下,作为行政管理主体的管委会和市场化运营的开发公司同时并存。开发公司在人事、审批(备案)、年度考核等方面接受管委会的监督管理,并在管委会制定的发展框架内进行市场化运作。包括:参与建立开发公司的主体开始多元化;在开发区经营过程中引入项目公司、中介服务、项目外包等多种经营形式。开发公司与管委会在职责分工上开始有了更多市场经济意义上的变化,但是开发公司在众多市场化运作上并没有独立的决策权,更多的是处于一种半事业、半企业的尴尬境地,管委会与开发公司之间仍然保持着一种事实上监控与被监控的关系。 公司制。20世纪90年代末,开发区作为类似于工业房地产一级开发商的主体地位逐渐被认同。同时,市场经济产权制度、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更为广泛的应用于我国整体经济运行。在这一背景下,地方政府开始尝试放手由企业独立管理运营开发区,不再设立管委会机构,转而通过国有资产投资公司在开发公司的控股地位来约束公司的决策不突破地方或城市的发展规划。开发公司在产权清晰、权责明确的基础上,公开聘用管理层,管理层对公司的控股股东或董事会负责。开发区运营得以在一个相对完整的企业制度下开展。

国际经济学(国际金融部分)

国际经济学(国际金融部分) 导言 国际金融是研究国际货币和资本运动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的一门科学。它涉及国际收支、外汇实务、国际借贷、国际风险、国际货币制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学习进行国际经济、贸易、金融、投资等各项涉外业务活动的基础。 当今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势不可挡,国际金融所发挥的作用和影响范围也越来越大。国际金融市场将世界各国经济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因此,一国外汇市场上的风云变幻可能引起多方面的经济波动。这些波动也可能对世界经济造成重要的影响。同样,多种经济活动也会对国际金融形成多方面的影响。学习和研究现代国际金融和实务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 第1章国际收支 1.1 国际收支的基本概念 1.1.1 国际收支的含义 国际收支(Balance of Payments)即为国际间的外汇收支,反映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内同其它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交往所发生的外汇收支的总和。一国的国际收支经常是不平衡的。如果收支大于支出,有了盈余,这个差额就叫国际收支顺差(Surplus);如果支出大于收入,则出现亏损,这个差额就叫国际收支逆差(Deficit).一般在顺差之前,冠以“+”号(多省略);在逆差之前,冠以“-”号,或以红字书写表示国际收支发生了赤字。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对国际收支下的定义是:“在一定时期内,一国居民对其他国家的居民所进行的全部经济交易的记录。“居民”一词包括居留在一国的一切人(居住一年以上的)、各种机构和政府机关,实际上在该国从事经营的企业(如外国企业的分支机构)也算居民;逗留时间在一年以上的留学生,旅游者也算所在国居民。而外交人员和外国部队系临时居住性质,不属于居民;国际性机构不属于任何一国居民。 1.2 国际收支平衡表 1.2.1 国际收支平衡表的概念 国际收支平衡表(Balance of Payments Statement)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对于一国与他国居民之间所进行的一切经济交易交易系统记录的报表。 国际收支平衡表是按照复式簿记的原理编制出来的表格。一切国际金融交易都在国际收支平衡表上的借贷双方得到表示。 1.2 国际收支平衡表 国际收支平衡表中每一笔具体的国际经济交易,在甚麽情况下列入贷方?在甚麽情况下列入借方? 处理这一问题的原则是:任何国际金融交易,凡是使本国对外付款的列入借方,凡是使外国对本国付款或负有付款义务的列在贷方。

[经济学]《国际经济学》练习题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从国际经济资源流动的难度看,最容易流动的要素是(A) A.商品 B.资本 C.人员 D.技术 2.在比较利益模型中,两种参与贸易商品的国际比价(C) A.在两国贸易前的两种商品的国内比价之上 B.在两国贸易前的两种商品的国内比价之下 C.在两国贸易前的两种商品的国内比价之间 D.与贸易前的任何一个国家的国内比价相同 3.比较利益理论认为国际贸易的驱动力是(A) A.劳动生产率的差异 B.技术水平的差异 C.产品品质的差异 D.价格的差异 4.在绝对技术差异理论与相对技术差异理论中,机会成本是(D) A.递增 B.递减 C.先递增后递减 D.不变 5.不能解释产业内贸易现象的理论有(B) A.重叠需求理论 B.要素比例理论 C.规模经济理论 D.垄断竞争理论 6.能反映规模经济理论本意的是(B) A.规模报酬递减 B.规模报酬递增 C.规模报酬不变 D.规模成本递增 7.不改变贸易结构,只改变贸易规模的增长方式有(C) A.偏向进口的生产要素增长 B.偏向出口的生产要素增长 C.生产要素等比例增长 D.悲惨的增长 8.最佳关税水平应等于(B) A.零进口关税 B.零进口关税与禁止性关税之间的水平

C.禁止性关税 D.禁止性关税以上 9.世界贸易组织秘书处设在(B) A.日内瓦 B.纽约 C.布鲁塞尔 D.乌拉圭 10.在国际卡特尔订价中,当产品的需求弹性越小,卡特尔订价水平就(B) A.越低 B.越高 C.不变 D.不确定 11.下述哪一种不属于投机性外汇交易(D) A.双边套汇 B.多边套汇 C.套利 D.套期保值 12.下述几种货币中,哪一种是实行联合浮动的货币(D) A.英镑 B.日元 C.美元 D.人民币 13.下述哪一种属于国际收支的事后项目(D) A.进出口 B.利息收支 C.直接投资 D.特别提款权变动 14.在分析货币贬值对贸易收支的影响时,小国所面临的供给弹性是(D) A.零 B.小于需求弹性 C.大于需求弹性 D.无穷大 15.发展中国家主要采取的汇率制度是(C) A.固定汇率制 B.浮动汇率制 C.钉住汇率制 D.联合浮动制 16.在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中,最早出现金融动荡的国家是(B) A.印度尼西业 B.泰国 C.日本 D.韩国 17.劳动力在各国间的流动通常会使劳动力流出国(D) A.财政总收入增加,公共设施利用率提高 B.财政总收入增加,公共设施利用率下降 C.财政总收入减少,公共设施利用率提高 D.财政总收入减少,公共设施利用率下降 18.产业内贸易更容易发生于(C) A.富国与穷国之间 B.类似的高手入国家之间

国际经济学(克鲁格曼)教材答案

Chapter 3 1.Home has 1200 units of labor available. It can produce two goods, apples and bananas. The unit labor requirement in apple production is 3, while in banana production it is 2. a .Graph out the production possibilities frontier: b .What is the opportunity cost of apples in terms of bananas? 5.1=Lb La a a c .In the absence of trade, what would the price of apples in terms of bananas be? In the absence of trade, since labor is the only factor of production and supply decisions are determined by the attempts of individuals to maximize their earnings in a competitive economy, only when Lb La b a /a a /P P =will both goods be produced. So 1.5 /P P b a = 2.Home is as described in problem 1. There is now also another country, Foreign, with a labor force of 800. Foreign ’s unit labor requirement in apple production is 5, while in banana production it is 1. a .Graph Foreign ’s production possibilities frontier: b .Construct the world relative supply curve. Home's PPF 0200400600800 200400600800Q apple Q banana Foreign's PPF 02004006008001000 80160240320400Q*apple Q*banana

禁止开发区管理模式路径

禁止开发区管理模式路径 一、禁止开发区管理模式的基本架构 为了对禁止开发区的重点生态功能实施强制性保护,及时构建职能统一、目标统一、政策统一、管理统一的禁止开发区管理体制,是贯彻和强制实施禁止开发区环境政策、推动生态环境治理法治化进程的重要组织保障。(一)禁止开发区管理模式制度设计行政管理机构采用什么样的管理模式是由政府所在区域的区位功能决定的。禁止开发区为社会提供的是生态服务,供给的是生态产品,这就要求禁止开发区管理体制以适应生态保护为前提,满足提供生态产品的环境管理要求,建立符合生态保护功能定位的管理战略和管理模式。1.以功能定位职能,统一管理体制禁止开发区是我国保护自然文化资源的重要区域,珍稀动植物基因资源保护地,国家对禁止开发区实施强制性的管制原则。但在禁止开发区“多头共管”的管理体制已经损害了生态管护的环境政策选择,国家有必要设立一个有法律权威的管理部门对全国的禁止开发区进行统一的管理和协调,具体的管理协调部门由“禁止开发区保护管理法”(在本文第三部分详述)依法设立,明确其对禁止开发区实施垂直领导、统一管理的具体职能和职责,同时协调禁止开发区之间和不同利益部门之间的环境政策和利益冲突,提高禁止开发区管理的效率和质量。统一管理体制的关键是转变禁止开发区的政府职能。职能是政府管理机构定位的核心,政府职能转变的本质在于利益格局的调整,禁止开发区的禁止开发和重在保护的主体功能决定了该区域政府职权关系的调整重在转变政府现有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以禁止开发区主体功能为基调撤销、精简或合并原有经济发展职能的管理机构,重新配置和规范该区域政府管理机构的职权和职责。2.以强制实施生态保护为基石,设置基本空间单元的管理机构(1)合理的基本空间单元设置有助于提高生态保护效率主体功能区基本空间单元的合理设置对功能区划和强制实施生态保护意义重大。正如高国力先生所说:“主体功能区划的基本空间单元和边界如何确定将直接决定区划的成效”。功能区规划基本空间单元是区划的基本单位,也是禁止开发区域的基层行政管理机构,为此,基本空间单元的合理界定对区划和禁止开发区的生态保护影响深远。笔者认同主体功能区规划以目前县级单位作为基本单元。其一,以目前县级单位作为基本单元容易确定且实施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