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流变学复习

(完整版)流变学复习
(完整版)流变学复习

名词解释

?流变学:研究材料流动及变形规律的科学。

?假塑性流体:指无屈服应力,并具有粘度随剪切速率增加而减小的流动特性的流体。

?韦森堡效应&爬杆现象&包轴现象:当圆棒插入容器中的高分子液体中旋转时,没有因惯性作用而甩向容器壁附近,反而环绕

在旋转棒附近,出现沿棒向上爬的“爬杆”现象。

?巴拉斯效应&挤出胀大&弹性记忆效应:指高分子被强迫挤出口模时,挤出物尺寸要大于口模尺寸,截面形状也发生变化的现

象。

?法向应力效应:聚合物材料在口模流动中,由于自身的黏弹特性,大分子链的剪切或拉伸取向导致其力学性能的各向异性,

产生法向应力效应。

?松弛时间:是指物体受力变形,外力解除后材料恢复正常状态所需的时间。

?表观粘度:非牛顿型流体流动时剪切应力和剪切速率的比值。

?*入口校正:对于粘弹性流体,当从料筒进入毛细管时,由于存在一个很大的入口压力损失,因此需要通过测压力差来计算压

力梯度时所进行的校正。

?本构方程:描述应力分量与形变分量或形变速率分量之间关系的方程,是描述一大类材料所遵循的与材料结构属性相关的力

学响应规律的方程. 反映流变过程中材料本身的结构特性。

?*粘流活化能:E定义为每摩尔运动单元所需要的能量,它表征粘度对温度的依赖性,E越大,粘度对温度的依赖性越强,温度升高,其粘度下降得越多。

?*第二光滑挤出区:当剪切速率继续增大时,熔体在模壁附近会出现“全滑动”,这时会得到表面光滑的挤出物,这一区域称为第二光滑挤出区。

?*第一法向应力差:沿流动(受力)向的应力与垂直于流向(法向)的应力之差。

?*触变性流体:在恒温和恒定的切变速率下,粘度随时间递减的流体。

?*震凝性流体:在恒温和恒定的切变速率下,粘度随时间递增的流体。

?*平衡转矩:胶料混炼时,转矩随物料的不断均化最终达到的平衡值。

?拉伸粘度:拉伸应力与拉伸应变速率之比,表示流体对拉伸流动的阻力。

?*宾汉流体: 与牛顿型流体的流动曲线均为直线,但它不通过原点,只有当剪切应力超过一定屈服应力值之后才开始塑性流动。

牙膏、油漆是典型的宾汉流体。

?*胀塑性流体:剪切速率很低时,流动行为与牛顿型流体基本相同,剪切速率超过某一临界后,随剪切速率增大,流动曲线弯

向切应力坐标轴,剪切黏度增大,呈现“剪切变稠”的流体。

?*拉伸流动:指物料运动的速度方向在速度梯度方向平行。

?熔体破裂(破碎)现象:高分子熔体从口模挤出时,当挤出速度过高,超过某一临界剪切速率时,容易出现弹性湍流,导致

流动不稳定,挤出物表面粗糙,随挤出速度的增大,可能分别

出现波浪形,鲨鱼皮形,竹节形,螺旋形畸变,最后导致完全

无规则的挤出物断裂,称为熔体破裂现象。

?*拖曳流:指对流体不加压力而靠边界运动产生力场,由粘性作用使流体随边界流动,称Couette(库爱特)流动。

?*压力流:指物料在管中流动,是由于管道两端存在压力差,而边界固定不动,称Poiseuille(泊肃叶)流动。

?*出口压力降:指粘弹性流体在毛细管入口区的弹性形变在经过毛细管后尚未全部松弛,至出口处仍残存部分内压力,则将表

现为出口压力降。

?*临界切应力&临界切变速率:一般随剪切速率增大,至一临界值就产生破裂,而且越来越严重,这个开始产生破裂的速率或

应力。

?零切粘度:就是当剪切速率趋于零时,粘度趋于常数,称零切粘度。

?切力变稀:流体的表观粘度随剪切速率的增大而减小。

?拉伸共振:拉伸共振是指在熔体纺丝或平膜挤出成型过程中,当拉伸比超过某一临界拉伸比时,熔体丝条直径发生准周期性

变化。

?时温等效原理:外力的作用时间和温度这两个因素对形变有着等效的影响,即不同的时间温度组合可以达到同一形变量。

?极限粘度:在高剪切速率范围内,这种不依赖于剪切速率的粘度称为极限黏度。

?稳态拉伸流动:在拉伸应力的作用下,以恒定的拉伸速率,聚合物熔体和溶液所发生的流动。

问题(选择,填空):

1.高分子流变学的分类?

聚合物结构流变学、聚合物加工流变学、流变测量学。

2.应力张量的分解以及各个分力作用的结果?

各项同性引力作用作用于各项同性材料单元后,只改变体积,不改变材料单元的形状。

各向异性法向应力作用于各项同性材料单元后,不改变体积和角度,

只该改变形状。

各向异性剪切应力作用于各项同性材料单元后,不改变体积,只改变形状和角度。

3.与时间无依赖关系的非牛顿流体有哪些?

宾汉体、假塑性流体、膨胀性流体。

4.影响聚合物熔体流变性的因素?

聚合物的性质(聚合物的结构,分子量和分子量分布)、温度、剪切应力、剪切速率、压力、填料、增塑剂、溶剂。

5.聚合物熔体流动中,弹性表现的现象?

挤出胀大现象,熔体破裂,出口压力降。

6.用毛细管流变仪测定流动曲线时,需要做哪些校正,什么目的?Rabinowich-Mooney修正(非牛顿修正)、Bagley修正(入口修正)

非牛顿修正使聚合物可以根据R-M公式计算剪切速率。

入口修正使从测量的?P可以准确求出完全发展流动区的压力梯度。

7.AFE方程和WLF方程的使用有什么不同?

对于牛顿流体和聚合物流体而言,当温度远高于玻璃化温度或熔点时,粘度与温度的关系服从AFE方程。

当温度的范围在Tg~Tg+100℃内,即在靠近Tg的区域内,聚合物的粘度可以用WLF方程表示。

8.影响可纺性的因素?

物料的表观拉伸粘度、平均分子量、分子量分布、分子结构。

9.挤出机的均化段,流动有哪些流动组成?(略)

10.两相聚合物包括哪两类?两相聚合物共混后流变行为?

单相连续结构:即一相为连续相,又称海相;一相为分散相,又称岛相,两相形成海-岛结构;

两相均为连续相:形成交错性网状结构,或称两相互锁。

一般具有海-岛形状结构的共混体系有粘度减小,弹性增大的性质变化,共混体系的粘度可能比任何一相组分粘度都低。

两相互锁结构的共混体有粘度增大,弹性减小的性质变化。

11.聚合物熔体中的分子缠结?

分子缠结是相邻链间的暂时结合,是分子尺寸和数量的函数。

12.假塑性宽剪切速率范围内流体流动规律?

流动可分为三个区域,第一牛顿区(低剪切速率)、非牛顿区(中度剪切速率)、第二牛顿区(高剪切速率)。

13.压力-温度对粘度影响的等效性?

一种聚合物在正常加工温度范围内,增加压力对粘度的影响和降低温度对粘度的影响具有相似性,在加工过程中改变压力或温度,都能获得同样的粘度变化作用。

14.拉伸粘度与剪切粘度关系?

对于牛顿流体,拉伸粘度是剪切粘度的三倍。对于聚合物流体,两者

之间不存在倍数关系,但是拉伸粘度总是比剪切粘度高。

15.聚合物流体不稳定流动的典型表现?

熔体破裂现象、拉伸共振现象、加工过程中物料断裂。

简答题

?1、试述温度和剪切速率对聚合物剪切粘度的影响。并讨论不同柔性的聚合物的剪切粘度对温度和剪切速率的依赖性差异。

聚合物的剪切粘度随温度的升高而下降,在通常的剪切速率范

围内,聚合物的剪切粘度也是随剪切速率的增大而降低的。只有在极低(接近于零)及极高(趋于无穷大)的剪切速率下,

聚合物的粘度才不随剪切速率的变化而变化。

不同柔性的聚合物的剪切粘度对温度和剪切速率的依赖性是不

同的:柔性的高分子链在剪切力的作用下容易沿外力方向取向,使粘度明显下降。而刚性高分子则下降得很不明显。刚性高分子的粘流活化能大,其剪切粘度对温度极为敏感,随着温度的升高,剪切粘度明显下降,而柔性高分子的粘流活化能小,其剪切粘度随温度的变化较小。

?2、对聚合物熔体的粘性流动曲线划分区域,并说明区域名称及对应的粘度名称,解释区域内现象的产生原因。

第一流动区(第一牛顿区),是在低剪切速率范围内流动时表现为牛顿流动的区域。对应的粘度为零剪切粘度,流体具有恒定的粘度,对此有两种解释。

一种看法认为:在低剪切速率下,聚合物流体的结构状态并未因流动而明显变化,流动过程中大分子的构象分布,各种长度不同的大分子的分布以及大分子束与静态时的体系形同,长链分子的缠结和存在于分子间的范德华力使流体中大分子间形成了相当稳定的结合,即次价键,从而使粘度保持为一常数。

另一种看法认为:在低剪切速率时,虽然大分子的构象和双重运动有足够的时间使应变适应应力的作用,但由于流体中大分子的热运动十分强烈,从而削弱了大分子应变对应力的依赖性,使粘度不变。

第二流动区(假塑性区),是假塑性流体表现为非牛顿型流动的区域。对应粘度为结构粘度。主要现象有“切力变稀”与“切力变稠”。

切力变稀:当剪切速率增大时,大分子逐渐从网络结构中解缠

和滑移,流体结构出现了明显的改变,高弹性变相对减少,分

子间作用力减弱,因而流动阻力减小,流体粘度随剪切速率的

增加而逐渐降低。

切力变稠:当悬浮液处于静止状态时,流体中的固体粒子处于

堆砌的很紧密的状态,粒子之间孔隙很小并充满了液体,在剪

切作用不大时,固体粒子在液体的润滑作用下会产生相对滑移。

但是当剪切作用增大时,粒子处于较快的移动速度下,粒子之

间的碰撞机会增多,流动阻力增大,悬浮液体系的总体积增加,原来能充满孔隙的液体已不在充满,粒子移动时的润滑作用减

小。

第三流动区(第二牛顿区),也是牛顿流动区,对应的粘度为极限黏度,流体的粘度保持常数,对此也有两种解释。

一种看法认为:当剪切速率很高时,聚合物中网络结构的破坏

和高弹性变已经达到极限,流体的粘度已经下降到最低值,当

流动达到稳定状态时,粘度也下降到最低值。

另一种看法认为:当剪切速率很高时,流体中大分子构象和双

重运动的应变来不及适应剪切应力和剪切速率的改变,致使流

体的流动性为表现出牛顿型流动的特征。

?3、简述聚合物熔体和溶液的普适流动曲线,说明η0和η∞的含义并以分子链缠结的观点给以解释。

i.第一牛顿区:剪切速率低,曲线斜率n=1,lgK=lgη0,符合牛顿

流动定律。该区的粘度为零切粘度η0,可从这一段直线外推

到与lgγ=0的直线相交处求得。由于大分子处于高度缠结

的拟网状结构,流动阻力很大。当流速很小时,体系所受的

剪切应力或剪切速率很小,分子链构象变化得也很慢,而且

分子链运动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松弛,使解缠结速度与缠结速

度相等,故粘度保持恒定的最高值。

ii.假塑性区:流动曲线的斜率n<1,该区的粘度为表观粘度ηa =τ/γ。从曲线上任一点引斜率为1的直线(前图中倾斜的虚

线即是)与lgγ=0的直线相交点,得到的就是曲线上那一点

对应的剪切速率下的表观粘度。

iii.第二牛顿区:流动曲线的斜率n=1,符合牛顿流动定律。在高剪切速率区,由于强剪切,缠结全部破坏,来不及形成新

的缠结,取向也达到极限状态,大分子的相对运动变得很容

易,粘度达恒定的最低值,称极限剪切粘度η∞。

?4、分别画出牛顿流体、理想弹性体、线形聚合物的蠕变曲线及回复曲线。

?5、为什么高聚物的流动活化能与相对分子质量无关?

根据自由体积理论,高分子的流动不是简单的整个分子的迁移,

而是通过链段的相继跃迁来实现的。形象地说,这种流动类似

于蚯蚓的蠕动。因而其流动活化能与分子的长短无关,。Η=Aexp (Ea/RT),由实验结果可知当碳链不长时,Ea随碳数的增加而增加,但当碳数大于30时,Ea不再增大。因此聚合物超过一定数值后,Ea与相对分子质量无关。

?6、解释聚合物熔体离模膨胀原因,简述影响因素。

在口型内部的剪切流场中,分子链除发生真实的不可逆塑性流

动外,还有非真实的可逆弹性流动,引起构象变化,这些构象

虽然随着时间有部分松弛,但是因高分子材料的松弛时间一般

较长,直到出口处仍有部分保留。于是在挤出口模失去约束后,发生高分子液体的弹性回复。

影响因素:

1)口模长径比L/D一定,膨胀比B随剪切速率增加而增大

2)在低于临界的剪切速率下,离模膨胀比B随温度升高而降低3)在低于发生熔体破裂的临界剪切应力τc下,膨胀比B随剪切应力τ的增加而增大,在高于τc时,B值则下降

4)当剪切速率恒定时,离模膨胀比B随口模长径比L/D的增大而减小;在L/D超过某一数值时B为常数

5)离模膨胀随熔体在口模内停留时间t呈指数关系减小。

6)离模膨胀随高聚物的品种和结构的不同而异

7)离模膨胀与口模入口的几何结构无关

?7、高聚物熔体弹性效应有哪些表现?它们对高聚物制品的性能

各有什么影响?

挤出胀大,熔体破裂(不稳定流动现象),出口压力降,法向应力差。

i.法向应力效应:

高聚物在孔内流动时,由于切应力的作用,表现为法向

应力效应,法向应力差产生的弹性形变在出口模后回复,

因而挤出物胀大L/R较大(即管子较长)时。粘弹性流

体σ11-σ22 >0,出口流体膨胀,压力差越大,膨胀比越

大。

对制品的影响与挤出胀大相似。

ii.熔体破裂:

当熔体挤出的剪切速率超过某一个临界剪切速率时,挤

出物表面能出现畸变。最初是表面粗糙,而后随剪切速

率增大,分别出现波浪形,鲨鱼皮形,竹节形,螺旋形

畸变,直到无规破裂。

iii.挤出胀大:

从弹性形变角度看,熔体在进入口模前的入口区受到强

烈拉伸作用,发生弹性形变。这种形变虽然在口模内部

流动时得到部分松弛,但由于高分子材料的松弛时间一

般较长,直到口模出口处仍有部分保留,于是在挤出口

模失去约束后,发生弹性恢复,使挤出物胀大。这使得

制品的实际截面尺寸大于口模尺寸。

iv.出口压力降:

粘弹性流体在毛细管出口处的剩余压力不等于零,表示粘

弹性流体流至毛细管出口处仍具有剩余可恢复弹性能。

对制品的影响与挤出胀大相似。

?8、何为挤出胀大现象?举例说明减少胀大比的措施。

挤出胀大的现象是被挤出流体具有弹性的典型表现,在口型内

部的剪切流场中,分子链除发生真实的不可逆塑性流动外,还

有非真实的可逆弹性流动,引起构象变化,这些构象虽然随着

时间有部分松弛,但是因高分子材料的松弛时间一般较长,直

到出口处仍有部分保留。于是在挤出口模失去约束后,发生高

分子液体的弹性回复,亦即构象回复而胀大。

措施:增加口膜的长径比、升高挤出温度、降低挤出速率、在不影响聚合物的机械性能的前提下适当降低分子量与分子量分布。

?9.解释聚合物熔体表观粘度的本质含义

因为聚合物熔体和浓溶液都属非牛顿流体,其剪切应力对剪切

速率作图得不到直线,即其粘度有剪切速率依赖性,粘度已不

是常数,这种粘度的可变性是非牛顿流体的重要特征,故引入

表观粘度的概念ηa。

?10.用简图表示低分子流体和高分子熔体流经毛细管的压力分布,并说明进行入口修正的意义。

?P本应为完全发展流动区两端的压力差,但是在实际测量时,压

力传感器安装的位置并不在毛细管上,而是在料筒壁处,所以测

得的压力包括入口区的压力降,完全发展区的压力降和出口压力

降三部分。同时完全发展流动区的流道长度与毛细管的长度也不

相等,所以通过压力差计算压力梯度时必须进行校正。

?11.分析两平行板间简单剪切流动中的法向应力效应

牛顿流体只有粘性而没有弹性,因此应力张量T中与弹性形变联系的各法向应力分量相等,均可归于同性压力,法向应力差为0。

高分子液体是粘弹性流体,在剪切场中既有粘性流动,又有弹性

形变,一般情况下三个坐标轴方向的法向应力分量不相等,产生

法向应力差。

根据法向应力差,聚合物具有弹性,而牛顿流体不具有弹性。

?12.分析聚合物流体的流动特点。

1)聚合物的粘流温度随分子量的增大而增大。

2)聚合物的流动粘度强烈的依赖于分子量大小。

分子量越大,表观粘度越大。

3)聚合物的流动机理与小分子不同,前者通过“蚯蚓式”蠕动

来表现。

分子量足够高的聚合物流动活化能与聚合度无关,这表明在

流动过程中的跃动与分子量没有关系,流动单元不是整个分

子链而是链段。

4)聚合物流动时分子链有构象的改变。

聚合物的流动不是单纯的粘性流动,而是伴随着高弹性变

5)聚合物产生粘流时,必定伴随着粘弹性变。

?13.解释高、低密度聚乙烯两类材料熔体破裂的机理。

i.对于LDPE熔体,其应力主要集中在口模入口区,且入口

区的流线呈典型的喇叭型收缩,在口模死角区存在环流或

湍流。当剪切速率较低时,流动是稳定的,对挤出物不产

生影响。在剪切速率大于临界剪切速率后,入口区出现强

烈的拉伸流,气造成的拉伸形变超过熔体所能承受的弹性

形变极限,强烈的应力集中效应使主流道内的流线断裂,

使死角区的环流或湍流乘机进入主流道而混入口模。主流

线断裂后,应力局部下降,又恢复稳定流动,然后再一次

集中弹性形变能,再一次流线断裂,这样交替轮换,主流

道与分流道流体轮番进入口模。这是两种形变历史与携带

能量完全不同的流体,他们挤出时的弹性松弛行为完全不

同,由此造成挤出物的无规畸变。

ii.对于HDPE熔体,其流动时的应力集中效应主要不在口模入口区,而是发生在口模内壁处,口模入口区不存在死角

环流。低剪切速率时,熔体流过口模壁,在壁上无滑移,挤

出过程正常。当剪切速率增加到一定程度后,由于模壁附

近的应力集中效应突出,此处的流线会断裂。又因为应力

集中使熔体贮能大大增加,当能量累积到超过熔体与模壁

之间的摩擦力所能承受的极限时,将造成熔体沿模壁滑移,

熔体突然增速,同时释放能量。释放能量后又再次与模壁

粘着,能量再次集中,再发生滑移。这种过程周而复始,将

造成聚合物熔体在模壁附近“时滑时粘”,表现在挤出物上

呈现竹节状或是套锥状的有规畸变。

?14.说明高分子熔体弹性表现的特点。

弹性效应表现的形式;弹性效应如何变化。

参考16题

?15.简述影响聚合物流体流变性的因素。

1)分子量:分子量越大,粘度越大。

2)分子量分布:分子量相同,分子量分布不同的聚合物在低剪

切速率时,分布越宽,粘度越大,而在高剪切速率时,分布

越宽,粘度越小。

3)支化影响:当支链较短时,聚合物粘度都比直链的低,当支

链逐渐增长,粘度随之上升。当分子量一定时,支链越多,

粘度越低。

4)温度的影响:温度升高,聚合物流体的粘度都下降,只是下

降的程度不同。

5)剪切速率的影响:当聚合物分子量一定时,随着剪切速率的

增加,粘度降低。

6)压力的影响:压力升高,聚合物的粘度升高,流动性下降。

7)溶剂和增塑剂:加入溶剂和增塑剂后,会使聚合物的流动性

增强。

?16.简述影响聚合物流体弹性效应的因素。

1)随着分子量分布加宽,流体的弹性效应增大。

2)具有长链分支结构的聚合物流体弹性效应更加显著。

3)挤出速度越高,弹性效应越显著。

4)挤出温度越高,弹性效应越弱。

5)分子量越高,弹性效应越显著。

6)毛细管的长径比越大,弹性效应越弱。

计算

?估算链段大小

--P40 3.3.3

取蒸发热的四分之一等于聚合物流动活化能极限的聚合度为链段的聚合度。

?计算流动活化能

--AFE方程

打印版教育学心理学知识要点归纳

教育学知识点 1. 什么是教育、教育学、学校教育?教育就其定义来说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泛指增进人们的知训、技能和身体健康,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所有活动。广义的教育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们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2.学校教育的构成要素有哪些?简述各构成要素在教育活动中的地位。学校教育包括三个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 教育者是从事学校教育活动的人,教师是学校教育者的主体,是直接的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受教育者是接受教育的人,他既要接受教育者的改造和塑造,同时也要自我改造和塑造。教育影响是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极其联系得总和,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中介。 3.什么是学校教育制度?简述学校教育制度的基本类型。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系统,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基本类型:双轨制学制、单轨制学制和分支制学制。 1902年"壬寅学制"第一个近代学制;1904年 "癸卯学制"第一个正式实施的学制;1922年 "壬戌学制提出"六三三"学制 4.试述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及小学教育的衔接; (2) 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3)普通教育及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5) 学历教育及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5.为什么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发挥着主导作用?第一教师承担着传承人类文明和促进社会发展的重任;第二,教师受过专门的职业训练;第三,青少年处在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 6.教育的历史发展分为哪几个时期?各个时期的教育有什么特点?分为原始形态的教育、古代学校教育、现代学校教育和学习化社会的终身教育。原始形态的教育特点:(1)教育是在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进行的。(2)教育没有阶级性。(3)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古代学校教育的特点:(1)教育及生产劳动相脱离(2) 教育具有阶级性和等级性(3) 教育内容偏重于人文知识,教学方法倾向于自学、对辨和死记硬背。现代学校教育的特点:(1)教育及生产劳动相结合;(2)教育面向全体社会成员;(3)教育的科学化程度和教育水平日益提高。学习化社会的终身教育的特点:(1)全体社会成员的一生都处在不断的学习之中;(2)社会能为每一位社会成员提供适当的教育。 7.资产阶级采取哪些措施建立国民教育体系?(1)国家建立公立教育系统,加强对教育的控制;(2)普遍实施义务教育;(3)重视教育立法,依法治教 8.试述世界教育改革的趋势。教育终身化、教育全民化、教育民主化、教育多元化、教育技术现代化。 9.简述古代教育思想家的主要思想及其代表作。最早把"教"和"育"连在一起的是孟子。西周建立了典型的政教合一的官学体系,并有了"国学"及"乡学"之分,形成了六艺(礼、乐、射、御、书、数)。1905年废除科举;"以僧为师""以吏为师"成为古代埃及教育的一大特征古印度教育控制在婆罗门教和佛教手中,婆罗门将人分为四个等级: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西欧中世纪分为僧院学校、大主教学校和教区学校,内容有神学和七艺(文法、修饰、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希望把人培养成"贤人"和"君子",教授的基本科目是《诗》《书》《礼》《乐》《易》《春秋》,强调"学而知之",提出了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并重、学行兼顾、博约结合、学以致用、以身作则等教学原则;战国后期《学记》我国最早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提出教学相长、启发诱导、循序渐进、长善救失、藏息相辅、师严而道尊;苏格拉底 "产婆术",是一种教师和学生共同讨论、辩论的方法,为启发式教学奠定的基础;柏拉图的教育思想都体现在代表作《理想国》中,构建了较为系统的学制,为近代资源共享本主义教育提供了雏形;亚历士多德是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提出了"教育遵循自然"的观点,主张按照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对儿童分阶段进行教育,提倡对儿童进行和谐的教育;昆体良是西方第一个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教育家,他的《雄辩术原理》是西方第一本教育专专著。他主张教育者要了解儿童的天赋、倾向和才能,遵循儿童的特点进行教育。他重视教师的作用,认为教师是教育成败的关键。 10.简述近代、现代教育思想家的代表及其主要贡献。英国的培根首次把教育学作 1 / 1

生理学重点笔记

前言课前导入 一、考情分析:“鸡肋” 二、科目特点: 面宽、点多、机制多 多思、多练、重理解 三、课程特点和要求: 第一节细胞的基本功能 考纲: 一、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功能 二、细胞的兴奋性和生物电现象 三、骨骼肌的收缩功能 一、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功能 液态镶嵌模型学说——细胞膜是以液态的脂质双分子层为骨架,其中镶嵌着不同生理功能的蛋白质。 (一)单纯扩散 1.概念:脂溶性小分子物质由膜的高浓度区一侧向膜的低浓度区一侧顺浓度差跨膜的转运过程称为单纯扩散。 2.转运物质:除O2、CO2、NO、CO、N2等气体外,还有乙醇、类固醇类激素、尿素等。 3.特点: ①顺浓度差,不耗能; ②无需膜蛋白帮助; ③最终使转运物质在膜两侧的浓度差消失。 (二)易化扩散 是指某些非脂溶性或脂溶性较小的物质,在特殊蛋白的“帮助”下,由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扩散的过程。 载体转运 通道转运 1.以载体蛋白为中介的易化扩散(载体转运): ◇例子“血液中的葡萄糖和氨基酸进入到组织细胞” ◇特点: (1)载体蛋白质有结构特异性; (2)饱和现象; (3)竞争性抑制。 2.以通道为中介的易化扩散(通道转运): 主要通过通道蛋白质(简称通道)进行的。其转运物质的能力受膜两侧电位差或化学物质的影响,故有电压门控通道和化学门控通道之分。 ◇特点:(1)相对特异性; (2)无饱和性; (3)有开放、失活、关闭不同状态。 ◇例子:Na+、K+、Ca2+等都经通道转运。 Na+通道阻断剂——河豚毒素 K+通道阻断剂——四乙铵 Ca2+通道阻断剂——异搏定 (三)主动转运 1.概念:主动转运是指细胞通过本身的耗能过程,在细胞膜上特殊蛋白质(泵)的协助下,将某些物质分子或离子经细胞膜逆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转运的过程。 2.钠泵 钠泵就是镶嵌于细胞膜上的Na+-K+依赖式ATP酶。 Na+-K+依赖式ATP酶(钠泵) 3.钠泵活动的生理意义: ①由钠泵形成的细胞内高K+和细胞外的高Na+,这是许多代谢反应进行的必需条件。 ②维持细胞正常的渗透压与形态。 ③它能建立起一种势能贮备。这种势能贮备是 可兴奋组织具有兴奋性的基础,这也是营养物质(如葡萄糖、氨基酸)逆浓度差跨膜转运的能量来源。 4.主动转运的类型 (1)原发性主动转运是指直接利用ATP的能量逆浓度差和电位差对离子进行的主动转运过程。 原发性主动转运是人体最重要的物质转运形式,除钠泵外,还有Ca2+泵(或称Ca2+-Mg2+依赖式ATP酶)、H+泵(质子泵)和碘泵等。 (2)继发性主动转运指物质逆浓度梯度转运所需的能 .

秋双学位计算机图形学

2006年秋双学位计算机图形学作业题目 教材计算机图形学(第二版) 第一次P105 3.17 利用中点算法并考虑对称性,推导在区间-10<=x<=10上,对下列曲线进行扫描转换的有效算法:y=(1/12)*x3 3.20 考虑对称性,建立中点算法对形式为y=ax2-b的任意抛物线进行扫描转换,参数a,b及x的范围从输入值获得。 第二次P106 3.34 利用circle函数,编写一个程序,显示具有合适标记的饼图。程序的输入包括:在某些区间上给定数据分布的数据组,饼图的名称和区间的名称。每部分的标记将是显示在饼图边界外靠近对应饼图部分的地方。 第三次10.7 P139 4.20 编写一个程序,使用指定的图案对给定的椭圆内部进行填充。 第四次10.14 P168 5.12 确定对于任何直线y=mx+b的反射变换矩阵的形式。 第四次10.22 比较若干条相对于裁剪窗口的不同方向的线段的Cohen-Sutherland和梁友栋-Barsky裁剪算法的算术运算次数。 第五次10.29 6.18 将梁友栋-Barsky算法改称多边形裁剪算法。 第六次11.4 8.13 设计一个程序,该程序允许用户使用一个笔画设备交互式地画图。 第七次11.11 10.9 建立一个将给定的球、椭球或圆柱体变成多边形网格的一个算法。 第八次11.18 10.20 给出d=5的均匀周期性B-样条曲线的混合函数。 第九次11.25 11.13 设计关于任选平面反射的例程。 第十次 12.8 编写一个将透视投影棱台变换到规则平行六面体的程序。 上机 1.实现Cohen-Sutherland多边形裁剪算法,要求显示多边形被每一条窗口边裁剪后的结果。 2.编写一个程序,允许用户通过一个基本形状菜单并使用一个拾取设备,将每一个选取的 形状拖曳到指定位置,并提供保存和载入的功能。 3.. 写一篇综述性的调研报告,要求不少于3000字,独立完成。内容可以是计算机图形学理论或算法的研究。如:曲线、曲面拟合算法;几何造型方法的研究。如:分形树、分形山、树木、花草、云、瀑布、粒子系统等等。或任何你感兴趣的领域。 4.2006年秋双学位计算机图形学作业参考答案 P105 3.17 利用中点算法并考虑对称性,推导在区间-10<=x<=10上,对下列曲线进行扫描转换的有效算法:y=(1/12)*x3 解答:第一象限和第三象限中心对称

消费者行为与消费者行为学课后习题答案第二章

第二章消费者购买决策过程 思考练习 1.消费者主动型问题与被动型问题有何差别?这种差别为什么很重要? 答:主动型问题是指正常情况下消费者会意识到的问题。被动型问题是消费者尚未意识到或需要别人提醒之后才能意识到的问题,企业必须唤起消费者对被动型问题的认知。 企业对消费者主动型问题和被动型问题需要采取不同的营销策略。对主动型问题,企业只要令人信服地向消费者说明产品的优越性就可以了,营销重点放在向消费者描述企业产品是如何更好地解决消费者已认识到的问题。但对被动型问题,企业不仅要使消费者认识到问题的存在,而且还要使其相信企业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是解决该问题的有效办法,营销任务较前者难度更大。 2.品牌与零售店铺的选择顺序对品牌策略有何影响?对零售商的营销策略又有何影响? 答:零售商和制造商要制订适当的营销策略,都有赖于目标市场所使用的选择顺序。品牌优先的选择顺序意味着需要塑造品牌形象和富有个性的广告以及比较狭窄的分销渠道。商店优先的选择顺序则要求零售商和制造商注重店内广告、重视店内气氛的营造和服务水平的提高,加强重点或关键性渠道分销、布置好货架空间以及加强人员服务等。 3.影响消费者抱怨行为的因素有哪些? 答:消费者抱怨行为是对购买后的产品不满意的具体反应。影响消费者抱怨行为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产品或服务的类型会影响消费者的抱怨倾向。随着产品重要性、费用和社会可见度的提升,抱怨的程度得到强化。除此之外,消费者抱怨行为还与以下因素有关:(1)消费者不满的程度或水平。消费者不满情绪越高,采取抱怨行为的可能性就越大。 (2)消费者对抱怨本身的态度。对抱怨本身持肯定态度的消费者,更倾向于对不满事件发出抱怨。 (3)对责任的归因。当消费者把产品问题或责任归咎于企业而不是自身使用不当时,抱怨行动会明显增加。 (4)从抱怨行动中获得的预期利益大小。从抱怨行动中获得的预期利益越大,消费者越有动力向企业抱怨。 (5)消费者的个性。外向型的消费者较之内向型消费者更可能采取抱怨行动。 (6)消费者的知识和经验。产品和法规知识或与企业和政府机构进行交涉经验越丰富的消费者,采取抱怨行动的可能性就越大。

教育学实体之知识点总结

教育学实体之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概述 考点一:教育的概念 广义:教育史泛指一切增进人们的知识、技能、身体健康,以及形成或改变人们的思想意识的活动。 狭义:即指学校教育,教育史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段的要求,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系统的影响,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借记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考点二:教育的起源 1、神话起源说 2、生物起源说:教育的产生来自动物的本能。代表人:法(勒 图尔诺)英(沛西~能) 3、心理起源说 4、劳动起源说:传递生产劳动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实际需 要。代表人:马克思、恩格斯 考点三:教育的发展 1、原始社会:教育和生产劳动具有融合性 2、古代社会包括奴隶社会

1、教育的阶级性与等级性 2、教育与生产劳动相分离 3、教育目的一方面是培养统治阶级需要的人才,另一方 面是对被统治阶级实施宗教、道德或政治教化,维护自己 的统治 4、教育内容以军事知识、宗教知识、道德知识为主 5、教育方法以体罚盛行,注重机械的练习和实践训练, 也重视个体的道德反省或宗教忏悔 6、师生关系式对立的、不平等的 7、教育组织形式以个别教学和个体修行为主。(私塾不是 班级授课) 3、近代社会 近代教育特点: 1、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教 会学校) 2、初等教育(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 3、教育的世俗化 4、教育的法制化 5、二十一世纪以后社会教育的特点:1、教育全民化;2、 教育终身化(包括时间和空间,保尔?朗格朗(法国)); 3.教育民主化; 4.教育信息化。

考点四:教育的属性: 1、本质属性:教育是一种有意识的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 动。 2、社会属性:1、永恒性2、历史性 3、相对性 考点五:教育活动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考点六:教育的功能 1、对象上分:个体发展、社会发展 2、性质上分:正向、负向 3、呈现形式:显性、隐性(显性与隐性可以相互转化)考点七: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现象、教育问题 考点八: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1、中国古代的教育学思想 代表人物:孔子(教学纲领:博学于文,约之以礼,教学方法: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思结)、墨翟、道家、朱熹等代表作:《论语》(不是教育学著作,而是伦理著作) 《学记》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本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 作。(是《礼记》中的一篇) 2、西方古代的教育学思想

生理学重点笔记92900

1内环境:围绕在多细胞机体中细胞周围的体液,即细胞外液。 2稳态:内环境中的各种理化因素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但现已扩展到泛指体内细胞核分支水平,器官和系统水平到整体水平的各种生理功能活动在神经核体液等因素调节下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P4 3内环境的稳态具有什么生理意义?机体如何保持内环境相对稳定? 在人和高等动物,内环境的稳态是细胞维持正常生理功能,乃至机体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内环境的稳态是细胞各种代谢活动所必需,也是兴奋性细胞保持其正常兴奋性和生物电活动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 内环境的稳态是一种动态平衡,稳态的维持是机体自我调节的结果,需要全身各系统和器官的共同参与及互相协调来完成。 4刺激:是指细胞所处的环境因素的变化,任何能量形式的理化因素的改变都可能构成对细胞的刺激。刺激量包括三个参数,刺激的强度,刺激的持续时间和刺激强度对时间的变化率。 5兴奋性:组织细胞具有的接受刺激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 兴奋是动作电位产生的过程。 6去极化:静息电位减小的过程或状态。即在RP的基础上膜内朝着正电荷增加的方向变化。 7超极化:静息电位增大的过程或状态。即在RP的基础上膜内朝着正电荷减少的方向变化,其绝对值大于RP的绝对值。 8阈电位:细胞去极化达到刚刚引发动作电位的临界跨膜电位数值,称阈电位 9局部电位:给予细胞膜一定的去极化刺激时,会引起部分钠通道的激活和内向离子电流,使膜在电紧张电位的基础上进一步去极化,但此时如果外向K电流仍然大于Na内向电流,膜电位又复极到静息电位水平,如此形成的膜电位称之为局部电位。 10动作电位: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给细胞一个适当的刺激,可触发其产生一可传播的膜电位迅速波动。 11复极化:质膜去极化后再向静息电位方向恢复的过程。 12静息电位:静息时,质膜两侧存在着外正内负的电位差。 13简述静息电位的影响因素。 ①,膜外K浓度与膜内K浓度的差值决定Ek,因而细胞外K浓度的改变会显著影响静息电位。②,膜对K和Na的相对通透性可影响静息电位的大小,如果膜对K的通透性相对增大,静息电位也就增大。③,钠-钾汞活动的水平对静息电位也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14简述动作电位的特征 ①动作电位一经出现,其幅度就达到一定的数值,不因刺激的增强而随之增大,动作电位的这一特性称为全或无②动作电位的另一特性就是可传播性。③动作电位的脉冲性,即动作电位有不应期,不能总和。 15常见的物质跨膜转运有以下几种形式: 单纯扩散,是脂溶性小分子物质顺浓度梯度由高浓度向低浓度跨膜转运的过程。这是一种单纯的物理过程。并不消耗能量。是被动扩散。 易化扩散:是指水溶性的小分子物质或离子借助膜蛋白顺着电化学梯度跨膜移动的现象,并不消耗能量。课分为两种类型:①经载体介导的易化扩散,是指由载体蛋白携带,通过其构型改变实现跨膜物质转运。其特点是物质与载体的结合具有特异性,饱和性和竞争性抑制现象②由通道介导的易化扩散,是指由通道蛋白组成跨膜水相通道,介导离子顺浓度/电位梯度迅速跨膜移动。其结构功能状态可随细胞内外各种理化因素的影响而改变,具有开

计算机图形学第二版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章绪论 概念:计算机图形学、图形、图像、点阵法、参数法、 图形的几何要素、非几何要素、数字图像处理; 计算机图形学和计算机视觉的概念及三者之间的关系; 计算机图形系统的功能、计算机图形系统的总体结构。 第二章图形设备 图形输入设备:有哪些。 图形显示设备:CRT的结构、原理和工作方式。 彩色CRT:结构、原理。 随机扫描和光栅扫描的图形显示器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图形显示子系统:分辨率、像素与帧缓存、颜色查找表等基本概念,分辨率的计算 第三章交互式技术 什么是输入模式的问题,有哪几种输入模式。 第四章图形的表示与数据结构 自学,建议至少阅读一遍 第五章基本图形生成算法 概念:点阵字符和矢量字符; 直线和圆的扫描转换算法; 多边形的扫描转换:有效边表算法; 区域填充:4/8连通的边界/泛填充算法;

内外测试:奇偶规则,非零环绕数规则; 反走样:反走样和走样的概念,过取样和区域取样。 5.1.2 中点 Bresenham 算法(P109) 5.1.2 改进 Bresenham 算法(P112) 习题答案

习题5(P144) 5.3 试用中点Bresenham算法画直线段的原理推导斜率为负且大于1的直线段绘制过程(要求写清原理、误差函数、递推公式及最终画图过程)。(P111) 解: k<=-1 |△y|/|△x|>=1 y为最大位移方向 故有 构造判别式: 推导d各种情况的方法(设理想直线与y=yi+1的交点为Q): 所以有: y Q-kx Q-b=0 且y M=y Q d=f(x M-kx M-b-(y Q-kx Q-b)=k(x Q-x M) 所以,当k<0, d>0时,M点在Q点右侧(Q在M左),取左点 P l(x i-1,y i+1)。 d<0时,M点在Q点左侧(Q在M右),取右点 Pr(x i,y i+1)。 d=0时,M点与Q点重合(Q在M点),约定取右点 Pr(x i,y i+1) 。 所以有 递推公式的推导: d2=f(x i-1.5,y i+2) 当d>0时, d2=y i+2-k(x i-1.5)-b 增量为1+k =d1+1+k

教育学知识点考点梳理

1、“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第一次把教和育连在一起;东汉许慎在《说文 解字》中解释道:“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最早对教和育分开解释 2、荀子(首次提出“道德”一词) 3、④《学记》:不仅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 4、柏拉图“寓学习于游戏”的最早提倡者 5、亚里士多德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的原则 6、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又称:《雄辩术原理》)是西方最早的教育著作,也是世界 上第一部研究教学法的书。 7、京师同文馆(1862 年)我国最早使用班级授课制 8、陈鹤琴(中国幼教之父) 9、陶行知(乡村幼教之父) 10、培根科学归纳法第一人、首次指出应该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从学科分类中 提出来、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 11、夸美纽斯教育学之父、《大教学论》——第一本教育学独立专著、教育学成为一门独 立学科的标志、 12、康德教育学作为一门课程在大学里讲授,最早始于康德、 13、卢梭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爱弥儿》 14、洛克《教育漫话》、“白板说”、“绅士教育” 15、裴斯泰洛齐(慈爱的儿童之父)、最早提出“教育心理学化”的主张、西方教育史上 第一位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一思想付诸实践的教育家。 16、赫尔巴特现代教育学之父、传统教育(学派)代表人物、科学教育学之父、《普通教育学》(1806)——标志教育学作为一门规范、独立的学科正式诞生、教育性教学原则 17、杜威实用主义哲学创始人、进步教育代表人物、、“儿童中心论”代表人物、现代教 育(学派)代表 18、斯宾塞第一次明确提出德育、智育、体育的概念、第一个把“课程”引入到教育学科 学研究、 19、教育的核心问题:教育目的、教育的中心环节:学校教育 20、耶克斯利出版了世界上第一本终身教育专著《终身教育》。 21、终身教育的概念化和体系化则是在20 世纪60 年代,其标志是法国成人教育家保罗·朗格朗《论终身教育》[《终身教育导论》]报告书的发表。——终身教育之父 22、1966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劳工组织提出《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首次明确提出:应把教育工作视为专门的职业 23、教育(中心环节)——学校教育——教学——上课 教学过程的核心——领会知识——感知教材和理解教材 班主任工作——组织培养班集体 24、最早将“教育学”列入大学课程:康德(德国) 25、最早将“课程”用于教育学专门术语的:斯宾塞(英国) 26、最早提出班级一词的是:埃拉斯谟斯(荷兰) 27、最早对班级授课制进行论述:夸美纽斯(捷克) 28、最早提倡“寓学习于游戏”的:柏拉图(希腊) 29、最早提出启发性教学原则的:孔子(中国) 30、最早(西方)提出启发性教学原则的:苏格拉底(希腊) 31、最早出现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学记》(收入《礼记》)

生理学框架笔记-重点记忆

㈠内环境 细胞内液 40% 组织液 15% 体液 血浆 5% 其他 40% 基本方式:反射 结构基础;反射弧 神经调节 特点:快、短、准确 内分泌(包括神经分泌) 方式旁分泌 (二)生理功能调节体液调节自分泌 特点:慢、长、广泛 参与物质:激素、代谢产物 根本点:不依赖神经和体液调节 特点:范围小 自身调节异长自身细节 举例 肾血流在血压正常范围波动内,保持不变 定义:反馈信息促进控制部分的活动 正反馈 举例:排便、排尿、射精、分娩、血液凝固,动作电位的产生,1,6-双磷酸果糖对6- 磷酸果糖果激酶Ⅰ的作用 (三)反馈系统 定义:反馈信息与控制部分的作用方向相反 负反馈意义:维持稳态 举例:减压反射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 决定因素:浓度差和通透性 单纯扩散特点:顺浓度差,不耗能 被动转运 举例:O2和CO2 充分抑制 载体中介有饱和性 结构特异性 易化扩散 小分子无饱和性 通道中介相对特异性 有开放和关闭两种状态 耗能 特点 原发逆电—化学梯度 一个催化单位加一个调节亚单位的二(一)物质转运钠泵有ATP酶活性 主动转运(最重要)移3个Na+出细胞,移2个K+入细胞 兴奋(动作电位)和静息电位的基础 继发:肾小管和肠上皮吸收葡萄糖,依赖钠泵建立的势能 出胞(耗能):细胞的分泌活动,需Ca2+参与 大分子 入胞(耗能):受体介导入胞模式 终板电位 化学门控通道突触后电位 感受器电位 特殊通道蛋白质(促离子型受体)电压门控通道:神经轴突,骨骼肌和心肌 机械门近代通道 总特点:快,但局限,不是最易见形式 第二信使:cAMP,Ca2+,IP3,DG a亚单位起催化作用 (二)细胞膜受体 G蛋白耦联受体(促代谢型受体) G蛋白:鸟苷酸结合蛋白 G-GTP未活化 G-GIP活化 特点:慢,但灵敏和作用广泛 过程:配体+受体→G-GTP→AC→cAMP→蛋白激酶A 只有一个跨膜a螺旋 酪氨酸激酶受体磷酸化酪氨酸残基

计算机图形学基础教程习题课1(第二版)(孙家广-胡事民编著)

1.列举计算机图形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计算机中图形的表示方法、图形的计算、图形的处理和图形的显示。 图形硬件、图形标准、图形交互技术、光栅图形生成算法、曲线曲面造型、实体造型、真实感图形计算与显示算法,以及科学计算可视化、计算机动画、自然景物仿真、虚拟现实等。 2.常用的图形输出设备是什么? 显示器(CRT、LCD、等离子)、打印机、绘图仪等。 2.常用的图形输入设备是什么? 键盘、鼠标、跟踪球、空间球、数据手套、光笔、触摸屏、扫描仪等。 3.列出3种图形软件工具。 AutoCAD、SolidWorks、UG、ProEngineer、CorelDraw、Photoshop、PaintShop、Visio、3DMAX、MAYA、Alias、Softimage等。 错误:CAD 4.写出|k|>1的直线Bresenham画线算法。 d d d d 设直线方程为:y=kx+b,即x=(y-b)/k,有x i+1=x i+(y i+1-y i)/k=x i+1/k,其中k=dy/dx。因为直线的起始点在象素中心,所以误差项d的初值d0=0。y下标每增加1,d的值相应递增1/k,即d=d+1/k。一旦d≥1,就把它减去1,这样保证d在0、1之间。 ●当d≥0.5时,最接近于当前象素的右上方象素(xi+1,y i+1),x方向加1,d减 去1; ●而当d<0.5时,更接近于上方象素(x i,yi+1)。

为方便计算,令e=d-0.5,e的初值为-0.5,增量为1/k。 ●当e≥0时,取当前象素(x i,y i)的右上方象素(xi+1,y i+1),e减小1; ●而当e<0时,更接近于上方象素(xi,yi+1)。 voidBresenhamline (int x0,int y0,intx1, inty1,int color) { int x,y,dx,dy; float k,e; dx= x1-x0, dy = y1-y0,k=dy/dx; e=-0.5, x=x0, y=y0; for (i=0; i≤dy; i++) {drawpixel(x, y,color); y=y+1,e=e+1/k; if (e≥0) { x++, e=e-1;} } } 4.写出|k|>1的直线中点画线算法。 构造判别式:d=F(M)=F(xp+0.5,y p+1)=a(x p+0.5)+b(yp+1)+c ●当d<0,M在Q点左侧,取右上方P2为下一个象素; ●当d>0,M在Q点右侧,取上方P1为下一个象素; ●当d=0,选P1或P2均可,约定取P1为下一个象素;

消费者行为学(第二版)复习要点培训课件

消费者行为学 1.消费者行为研究的基本框架: 一、消费者决策过程; 二、影响和决定消费者行为的个体与心理因素; (消费者资源;需要与动机;消费者知觉;学习与记忆;消费者态度;个性、自我概念与生活方式) 三、影响消费者行为的外部因素; (文化;社会阶层;社会群体;家庭;情境;消费者保护政策与法律) 2.消费者决策过程: ①问题认知与信息搜集; ②评价选择与购买; ③购后行为; 3. 忠诚型购买决策:是指消费者认定某一品牌较竞争品牌能更好地满足需要,对该品牌形成了 情感上的依赖,长期反复选择该品牌。 习惯型购买决策:此消费者重复选择某一品牌是他认定不同品牌其实没有实质性差异。 两者区别:

①外在形式表现上都是较长期重复选择某一品牌。 ②忠,对品牌形成了特定的偏好和忠诚,竞争品牌很难赢得你的青睐。 惯,若是遇到竞争品牌降价or竞争企业采用强有力的促销手段,此消费者可能会 很快转换品牌。 形成重复和习惯购买的原因:减少购买风险;简化决策程序。 4.冲动性购买impulse purchasing: 定义:指消费者在进入商店前并没有购买计划或企图,而进入后基于突然或一时的念头马上 实施购买行为。 特征:冲动性;强制性;情绪性或刺激性;对后果的不在意性。 易冲动购买对象:低值易耗品、小而轻、便于存放的产品。 激发冲动购买因素: ①大众媒体广告和购物点宣传材料的通道; ②商品陈列位置; ③店铺位置及店堂布置; 5.非店铺购买nonstore purchasing=直接营销direct marketing 类型:电视购买;电话购买;目录购买;上门推销;直接邮寄;网上购物……

生理学重点笔记

生理学重点笔记 一绪论 1.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 新陈代谢,兴奋性,生殖。 2. 生命活动与环境的关系:对多细胞机体而言,整体所处的环境叫外环境,而构成机体的细胞所处的环境叫内环境。当机体受到刺激时,机体内部代谢和外部活动,将会发生相应的改变,这种变化称为反应.反应有兴奋和抑制两种形式。 3. 自身调节:心肌细胞的异长自身调节,肾血流量在一定范围内保持恒定的自身调节,小动脉灌注压力增高时血流量并不增高的调节都是自身调节。考生自己注意总结后面各章节学到自身调节。 4. 神经调节是机体功能调节的主要调节形式,特点是反应速度快、作用持续时间短、作用部位准确。 5. 体液调节的特点是作用缓慢、持续时间长、作用部位广泛。 6. 生理功能的反馈控制:负反馈调节的意义在于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态。正反馈的意义在于使生理过程不断加强,直至最终完成生理功能,是一种破坏原先的平衡状态的过程。排便、排尿、射精、分娩、血液凝固、神经细胞产生动作电位时钠通道的开放和钠内流互相促进等生理活动都是正反馈。 考生自己注意总结后面各章节学到的正反馈和负反馈调节。 (二)细胞的基本功能 1. 细胞膜的基本结构-液体镶嵌模型.基本内容 ①基架:液态脂质双分子层; ②蛋白质:具有不同生理功能; ③寡糖和多链糖. 2. 细胞膜的物质转运 ⑴小分子脂溶性物质可以自由通过脂质双分子层,因此,可以在细胞两侧自由扩散,扩散的方向决定于两侧的浓度,它总是从浓度高一侧向浓度低一侧扩散,这种转运方式称单纯扩散。 正常体液因子中仅有O2、CO2、NH3以这种方式跨膜转运,另外,某些小分子药物可以通过单纯扩散转运。 ⑵非脂溶性小分子物质从浓度高向浓度低处转运时不需消耗能量,属于被动转运,但转运依赖细胞膜上特殊结构的"帮助",因此,可以把易化扩散理解成"帮助扩散"。什么结构发挥"帮助"作用呢?--细胞膜蛋白,它既可以作为载体将物质从浓度高处"背"向浓度低处,也可以作为通道,它开放时允许物质通过,它关闭时不允许物质通过。体液中的离子物质是通过通道转运的,而一些有机小分子物质,例如葡萄糖、氨基酸等则依赖载体转运。至于载体与通道转运各有何特点,只需掌握载体转运的特异性较高,存在竞争性抑制现象。 ⑶非脂溶性小分子物质从浓度低向浓度高处转运时需要消耗能量,称为主动转运。体液中的一些离子,如⑶、K+、Ca2+、H+的主动转运依靠细胞膜上相应的离子泵完成。离子泵是一类特殊的膜蛋白,它有相应离子的结合位点,又具有ATP酶的活性,可分解ATP释放能量,并利用能量供自身转运离子,所以离子泵完成的转运称为原发性主动转运。体液中某些小分子有机物,如葡萄糖、氨基酸的主动转运属于继发性主动转运,它依赖离子泵转运相应离子后形成细胞内外的离子浓度差,这时离子从高浓度向低浓度一侧易化扩散的同时将有机小分子从低浓度一侧耦联到高浓度一侧。肠上皮细胞、肾小管上皮细胞吸收葡萄糖属于这种继发性主动转运。⑷出胞和入胞作用是大分子物质或物质团块出入细胞的方式。内分泌细胞分泌激素、神经细胞分泌递质属于出胞作用;上皮细胞、免疫细胞吞噬异物属于入胞作用。

教育学知识点整理

教育学 一、名词解释 1.教育的概念: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遵循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2.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是指由国家提出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目标、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所构成的一个教育目的系统。 3.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素质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活动。 4.义务教育:是指国家采用法律形式规定的适龄儿童、少年都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家庭都必须予以保证的带有强制性的国民教育。义务教育的性质决定了它是一种具有强制性、法律保障的、免费特征的教育制度。 5.人的身心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身心变化。 6.教师专业化:指教师职业具有自己独特的职业要求和职业条件,有专门的培养制度和管理制度。 7.学科课程:是以文化知识为基础,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从不同的知识领域或学术领域选择一定的容,根据知识的逻辑体系,将所选出的知识组织为学科的课程。 8.经验课程:也称为活动课程,是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以儿童的经验为基础,以各种不同形式的一系列活动组成的课程。

9.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传递和掌握社会经验的双边活动。 10.班级授课制: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它是将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和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课程计划和规定的时间,安排教师有计划地面向全班学生进行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 二.简答题 1. 学校产生的条件: (1)进入奴隶社会后,金属工具代替了原始社会的石器,生产水平提高了,有了剩余产品且足以供养一部分人脱离直接的生产劳动,专门从事教育与学习,学校的产生有了必要的物质基础以及专门从事教育活动的知识分子—教师。 (2)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人们积累了越来越多的社会生产、生活经验,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更丰富的教育容。 (3)文字的产生,为学校传授知识提供了便利的工具。 (4)私有制的产生,社会贫富两级分化,对立的阶级形成,国家机器产生,统治阶级为强化对劳动人民的统治,迫切需要有专门的机构培养阶级的接班人和为其服务的官吏及知识分子,学校的产生有了客观的需要。 2. 多元智力视野中的学生观 第一,对所有学生都抱有热切的成才期望,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的智力特点,使我们的教育真正成为“愉快教育”和“成功教育”。 第二,针对不同的学生的不同智力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即教师

人体解剖生理学重点笔记

第一章绪论 第二节生理学研究的基本范畴 一、机体的内环境和稳态 1、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即细胞外液被称为机体的内环境。 2、机体内环境的各种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称为稳态。 二、生理功能的调节 生理功能的调节形式有三种,即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 1、神经调节。 神经调节的基本过程是反射。 反射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的变化(刺激)所作出的规律性反应。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反射弧由 5 个部分组成,即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 三、体内的反馈控制系统 1、负反馈如果反馈信号对控制部分作用的结果使输出变量向原先活动相反的方向变化则称为负反馈。 2、正反馈如果反馈信号对控制部分作用的结果是使输出变量在原先活动的同一方向上进一步加强则称为正反馈 第三章 第一节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功能 一、被动转运(使膜两侧物质均匀分布)被动转运是指分子或离子顺着浓度梯度或电化学梯度所进行的跨细胞膜的转运,不需要额外消耗能量,转运结果是达到膜两侧物质的浓度或电位的平衡。(一)、单纯扩散 1、物质:脂溶性高、分子小,不带电荷的非极性分子。如O 2、N2、CO2 、乙醇、尿素以 及一些小分子激素或药物。 2、特点:不需要膜上特殊蛋白质的帮助。推动物质转运的力量是物质的浓度梯度。物质转运的方向 是从高浓度向低浓度转运,因而不需要额外消耗能量。转运的结果是物质浓度在细胞膜的 两侧达到平衡。 (二)、易化扩散。(膜蛋白介导)一些单纯扩散不能实现的非脂溶性的较大的分子或带电离子的跨膜转运需要借助于细胞膜上特殊蛋白质的帮助。由细胞膜上蛋白质帮助所实现的物质跨膜扩散称为易化扩散。 1、经载体的异化扩散。(离子,分子,选择性高)载体指镶嵌在细胞膜上的一类具有特殊的物质转运功能的蛋白质。物质:葡萄糖和氨基酸。 特征:饱和现象、立体构想特异性、竞争性抑制。 2、经通道的异化扩散。(速度快,被动) 特征:离子选择性 门控特性:电压门控通道、化学门控通道和机械门控通道。 二、主动转运(使膜两侧物质更不均匀)主动转运是通过细胞的耗能或称,将物质分子或离子逆着浓度梯度或电化学梯度所进行的跨膜转运。 (一)、原发主动转运 原发性主动转运是由细胞膜或内膜上具有ATP酶活性的特殊泵蛋白,直接水解ATP提 供能量而将一种或多种物质逆着各自的浓度梯度或电化学梯度进行跨膜转运。 钠钾泵。(外Na+内K+) 每分解一份子的ATP可逆着浓度梯度将3个Na+移出胞外,同时将2个K+移入胞内

大学教育学知识点归纳[1].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一.教育的概念 1.广义教育学指凡是能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提高人的认识能力,增强人的体质,完善人的个性的一切活动。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以及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一定社会(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它的特点是:第一,目的性、系统性、组织性强,因此可控性强;第二,学校教育由专门机构和专职人员承担,其目的是培养人,这些人是取得入学资格的。 2.教育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在教育活动中,教育者是教的主体。教育影响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工具、媒介和方法。 3.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 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以影响和发展人身心为直接目标的、有意识地传递社会经验和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二.教育的起源 1.神话起源说:教育是由人格化的神(上帝或天所创造的,教育的目的就是体现神或天的意志,使人皈依于神或顺从于天。此种观点是错误的。 2.生物起源说:教育活动不仅存在于人类活动之中,而且存在于人类社会之外,存在于动物界。教育起源于生物生存竞争本能。是教育史上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有一定进步性。 3.心理起源说:其代表人物孟禄认为,原始教育形式和方法主要是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的模仿。

4.劳动起源说:教育从人类产生就已经开始了,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产生于劳动过程。 三.教育的发展 1.原始社会的教育:⑴生产力水平低下,教育具有原始性。⑵教育与宗教活动密切联系,教育具有宗教性。 ⑶教育机会具有原始的均等性。 2.古代社会的教育:⑴奴隶社会的教育:①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②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分离甚至相对立。③专门教育机构(学校和专门教育人员(教师的产生。④学校教育制度尚不健全,学校教育内容趋于分化和知识化。 3.封建社会的教育:⑴学校教育的等级性、专制性和保守性。⑵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严重分离。 ⑶学校教育对象、规模、种类的相对扩大与增大。 4.现代社会的教育:⑴不断提高普及教育,教育对象具有广泛性。⑵教育密切联系社会,教育性质具有生产性。⑶学习内容极为丰富,教育内容具有开放性。⑷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教育方法具有先进性。 ⑸重视教育科学研究,教育具有科学性。⑹教育贯穿人的一生,教育呈现终身化。⑺重视教育立法,教育具有法制性。⑻重视教育的交流与合作,教育具有国际性。 四.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及发展 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教育现象是指一切培养人的活动的外在形态和表面特征。

教育学知识点总结

教育学知识点总结 绪论 第一节 教育学定义:教育学就是通过对(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研究,去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教育学任务:就是依照教育的逻辑层次,揭示教育的各种规律,并在揭示规律的基础上,阐明教育工作的与原则、方法和组织形式等问题,为教育工作者提供理论上和方法上的 依据。 第二节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 教育学发展的四个阶段: 一、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还没有从哲学中分化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这一阶段的重要代表任务和思想: 孔子及其思想总结(《论语》),教学纲领:博学于文,约之以礼,教学方法: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思结合; 墨子认为获得知识理解主要有亲知、闻知和说知三种途径,注重(实用技术)的传习。 (乐正克)的(《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专著。主要思想: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揭示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与政治)的关系。提出严格的视导和 考试制度:“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主张(课内与课外)相结合。;主张启发式教学“导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还提出“不陵节而施”,“长其善而救其失”,“禁于未发”等。苏格拉底的问答法:分三步:苏格拉底讽刺——定义——助产术。 柏拉图的代表作(《理想国》) 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 二、独立性态阶段 教育学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这一阶段的重要代表任务和思想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强调教育的自然性,泛智教育;提出便利性,彻底性,简明性 和迅捷性的原则。他普及“初等教育”;论证了“班级授课制”;夸美纽斯被誉为“教育学之父”。卢梭的《爱弥儿》开创了以研究个体生长发展与教育的相互关系为主题的研究领域。德国 大哲学家(康德)是第一位在大学里开设教育学讲座的教授。 洛克的“白板说”及绅士教育 赫尔巴特1806年发表的(《普通教育学》)被誉为科学形态的教育学。强调教育学的 两个基础:哲学的伦理学基础和心理学基础。提出明了——联想——系统——方法的教学四 阶段说以及形成了传统教育教师中心,教材中心,和课堂中心的特点。 三、教育学的发展多样化阶段 教育学吸取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并形成很多门类。 斯宾塞的《教育论》 (杜威)强调“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学校实际上经验的改造和改组”,主张“做中学”;提出儿童中心,经验基础和行动为中心的现代三中心说。 (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是一本试图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阐明社会主义社 会教育规律的教育学。 (杨贤江)出版了(《新教育大纲》),这是我国第一本试图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论 述教育的著作。 四、教育学的理论深化阶段

动物生理学笔记完整版

绪论 考纲要求 1、机体与环境的关系:刺激与反应,兴奋与抑制,兴奋性和阈。 2、稳态的概念,内环境相对恒定的重要意义。 3、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的生理意义和功能。考纲精要 一、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 新陈代谢、兴奋性、生殖。 1、新陈代谢:是指机体与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物质交换和能量交换,以实现自我更新的过程。包括合成代谢和分解代谢。 2、兴奋性:指可兴奋组织或细胞受到特定刺激时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或特性。而刺激是指能引起组织细胞发生反应的各种内外环境的变化。 刺激引起组织兴奋的条件:刺激的强度、刺激的持续时间,以及刺激强度对时间的变化率,这三个参数必须达到某个最小值。在其它条件不变情况下,引起组织兴奋所需刺激强度与刺激持续时间呈反变关系。 衡量组织兴奋性大小的较好指标为:阈值。 阈值:刚能引起可兴奋组织、细胞去极化并达到引发动作电位的最小刺激强度。 3、生殖:生物体生长发育到一定阶段,能够产生与自己相似的个体,这种功能称为生殖。生殖功能对种群的繁衍是必需的,因此被视为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之一。 二、生命活动与环境的关系 对多细胞机体而言,整体所处的环境称外环境,而构成机体的细胞所处的环境称为内环境。内、外环境与生命活动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当机体受到刺激时,机体内部代谢和外部活动,将会发生相应的改变,这种变化称为反应。反应有兴奋和抑制两种形式。 三、人体功能活动的调节机制 机体内存在三种调节机制:神经调节、体液调节、自身调节。 1、神经调节:是机体功能的主要调节方式。调节特点:反应速度快、作用持续时间短、作用部位准确。基本调节方式:反射。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反射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个部分组成。反射与反应最根本的区别在于反射活动需中枢神经系统参与。 2、体液调节:发挥调节作用的物质主要是激素。激素由内分泌细胞分泌后可以进入血液循环发挥长距离调节作用,也可以在局部的组织液内扩散,改变附近的组织细胞的功能状态,这称为旁分泌。调节特点:作用缓慢、持续时间长、作用部位广泛。(这些特点都是相对于神经调节而言的。) 神经一体液调节:内分泌细胞直接感受内环境中某种理化因素的变化,直接作出相应的反应。 3、自身调节:是指内外环境变化时组织、细胞不依赖于神经或体液调节而产生的适应性反应。举例:(1)心室肌的收缩力随前负荷变化而变化,从而调节每搏输出量的特点是自身调节,故称为异长自身调节。(2)全身血压在一定范围内变化时,肾血流量维持不变的特点是自身调节。 四、生理功能的反馈调控:正反馈和负反馈 负反馈:反馈信息与控制信息的作用方向相反,因而可以纠正控制信息的效应。 负反馈调节的主要意义在于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态,在负反馈情况时,反馈控制系统平时处于稳定状态。 正反馈:反馈信息不是制约控制部分的活动,而是促进与加强控制部分的活动。 正反馈的意义在于使生理过程不断加强,直至最终完成生理功能,在正反馈情况时,反馈控制系统处于再生状态。生命活动中常见的正反馈有:排便、排尿、射精、分娩、血液凝固等。 五、内环境与稳态 内环境即细胞外液(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液,各种腔室液等),是细胞直接生活的液体环境。内环境直接为细胞提供必要的物理和化学条件、营养物质,并接受来自细胞的代谢尾产物。内环境最基本的特点是稳态。 稳态是内环境处于相对稳定(动态平衡)的一种状态,是内环境理化因素、各种物质浓度的相对恒定,这种恒定是在神经、体液等因素的调节下实现。稳态的维持主要依赖负反馈。稳态是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而不是绝对稳定。 细胞的基本功能 考纲要求 1.细胞膜的物质转运。 2.细胞的生物电现象以及细胞兴奋的产生和传导的原理。 3.神经-骨骼肌接头的兴奋传递。 考纲精要 一、细胞膜的基本结构——液态镶嵌模型 该模型的基本内容:以液态脂质双分子层为基架,其中镶嵌着具有不同生理功能的蛋白质分子,并连有一些寡糖和多糖链。 特点: (1)脂质膜不是静止的,而是动态的、流动的。 (2)细胞膜两侧是不对称的,因为两侧膜蛋白存在差异,同时两侧的脂类分子也不完全相同。 (3)细胞膜上相连的糖链主要发挥细胞间“识别”的作用。 (4)膜蛋白有多种不同的功能,如发挥转动物质作用的载体蛋白、通道蛋白、离子泵等,这些膜蛋白主要以螺旋或球形蛋白质的形式存在,并且以多种不同形式镶嵌在脂质双分子层中,如靠近膜的内侧面、外侧面、贯穿整个脂质双层三种形式均有。 (5)细胞膜糖类多数裸露在膜的外侧,可以作为它们所在细胞或它们所结合的蛋白质的特异性标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