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企业创新主体的产学研协同创新运行机制探析_苏碧云

基于企业创新主体的产学研协同创新运行机制探析_苏碧云
基于企业创新主体的产学研协同创新运行机制探析_苏碧云

改革创新

摘要:本文以产学研协同创新运行机制的内涵为切入点,对基于企业创新主体的产学研协同创新运行机制进行了分析,并探究了基于企业创新主体的产学研协同创新运行机制的优化路径,以期促进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持续发展。

关键词:协同创新;产学研;运行机制;企业创新

Abstract:The paper takes the concept of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operation mechanism as the starting point,analyzes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operation mechanism based on enterprises innovation,and dis-cusses the optimal paths of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operation mechanism based on enterprises innovation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Keywords:collaborative innovation;industry and u-niversity and research;operation mechanism;enterpris-es innovation

一、产学研协同创新运行机制的基本内涵

随着科技的发展,新兴的高科技产业如雨后春笋般崛起。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这些新兴产业无不使尽浑身解数为自己的未来图谋划策。在这一过程中,许多企业以包容的心态感受外来文化的魅力,团队合作因此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接受和运用。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所谓的团队也不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由个人组成的整体,有时它是由几个小团队合作组成的大团队,由产业(企业)、学校、科研机构三方构成的产学研合作便是其中被广泛采用的一种合作方式。

产学研合作在多年前已进入学者们的视野,近几年出现的协同创新概念为其注入了新的内涵与活力。协同是元素与元素之间相互作用,表现为元素在整体发展运行过程中协调与合作的能力,即协调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不同资源或者个体,共同一致地实现某一目标的过程或能力。基于合作方的共同利益,不同创新主体以资源共享或优势互补为前提,通过合理分工与创新要素有机配合发挥非线性作用,产生单独要素所无法实现的整体协同效应,这一过程即为协同创新。

协同创新运行机制是指创新主体、创新要素等在协同创新过程中的内在联系及其相互作用关系,即协同创新的系统结构及其运行机理。通过协同创新运行机制,创新主体各方能突破各自的边界,进行资源重组,取长补短共同进行创新,获得1+1>2的效果。产学研协同创新运行机制是实现技术转移和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的重要途径,在解决国家经济社会重大问题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二、基于企业创新主体的产学研协同创新运行机制分析

在竞争愈益激烈的时代背景下,产学研协同创新作为一种新兴的经济助推模式,其具有的强大功能与发挥的重要作用已日益受到各界的瞩目。以基于企业创新主体的产学研协同创新运行机制的形成为切入点,剖析基于企业创新主体的产学研协同创新运行机制的影响因素,进而分析基于企业创新主体的产学研协同创新运行机制所存在的问题来探究其运行机制。

1.产学研协同创新运行机制的形成

随着社会的进步,单打独斗的发展模式已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资源共享是企业、学校和科研机构之间形成联系的首要前提,多个异质组织之间因此紧密相连,成为一个资源共同体。一般而言,企业以知识转移、知识应用和知识创新为主要使命,同时进行科学知识传播。企业、学校和科研机构之间的利益是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的核心单元,可以说利益是企业、学校和科研机构结合的重要驱动力,也是维系三者关系正常运转的纽带。

不同主体利益追求的满足是产学研协同创新运行的动力,正是这一动力实现了三大主体的协同创新,而企业在协同创新过程中能发挥主导作用,因此更能结合企业内外环境的变化,吸引、整合各种资源让产、学、研在这一过程中相互作用,以获得更好的绩效。

2.产学研协同创新运行机制的影响因素

基于企业创新主体的协同创新运行机制在实践中不可避免地会遭遇各方影响。从企业运营视角出发,可以发现基于企业创新主体的协同创新运行机制的影响因素大致可分为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

就外部因素而言,政府和市场是两大影响主体。政府是否支持协同创新,在协同创新的运行上是否给予实质帮助;市场是否接受这一新兴模式,是否会由此引发恶性竞争等,这些都关系到

基于企业创新主体的产学研协同创新运行机制探析

□苏碧云陈艾华

(嘉兴学院商学院,浙江嘉兴314001)

49

2015年6月Special Zone Economy特区经济

基于企业创新主体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运行的成败。

就内部因素而言,协同创新运行过程中的战略决策、内部激励、创新能力、利益分配等也是影响产学研协同创新运行机制的重要因素。总的来说,内外部因素共同作用影响着基于企业创新主体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的运行。

3.产学研协同创新运行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任何新兴事物都必须经历产生与发展的过程,基于企业创新主体的产学研协同创新运行机制在发展过程中也难免会存在一些问题。

①基于企业创新主体的产学研协同创新运行机制易受制于企业本身。在运行过程中,尤以企业“获利”的文化对该机制运行的影响甚深。在该过程中,企业本身是一个有序的团体,它在发展中已具备了自己特有的运行机制,当它在协同创新项目中制定运行机制时就不免受其原有的、以利益为导向的运行机制影响,从而可能会忽略协同创新所独有的闪光之处,失去了协同创新所具备的巨大优势。

②基于企业创新主体的产学研协同创新运行机制存在不确定性。就目前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来说,可以发现其存在不确定性:技术不确定性、行为不确定性、市场不确定性。基于企业创新主体的协同创新是一种跨组织的协同创新,它是在多重复杂约束条件下实现协作的过程,其成员都是相对独立的利益主体,因此企业作为其创新主体时,不仅要面对技术融合带来的不确定性和身处市场的环境多变性,其内部在运行过程中的行为也是一大不确定因素,这三大不确定因素使基于企业创新主体的协同创新运行机制存在不确定性。

③基于企业创新主体的产学研协同创新运行机制冲突重重。任何新兴事物的发展都免不了一个融合的过程,在这过程中往往会出现许多的冲突。若是将协同创新运行机制分为三阶段:酝酿期、接洽期和运行期。处于酝酿期时,协同创新运行机制需将不同领域、不同追求目标和价值观念的组织结合在一起,其冲突正是源于该结合的复杂性;处于接洽期时,各种因素碰撞有可能出现互不信任的冲突;处于运行期时,协同创新运行机制有可能使潜藏的矛盾激化,增加运行过程的冲突。

④基于企业创新主体的产学研协同创新运行机制评价缺乏。许多的企业项目运作往往是花费许多精力做策划,在实施时万分小心,却往往忽视了对其成果的总结、评价,基于企业创新主体的产学研协同创新运行机制也存在类似问题。该问题的存在往往使参与者没有很好地总结经验,在往后的实际操作中不免出现相同或类似的错误,也使参与者在某一阶段结束时无法对自身有更深的认识。

三、基于企业创新主体的产学研协同创新运行机制优化路径

1.转变观念,从单打独斗到合作共赢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单打独斗的思想将退出历史舞台,在国外盛行已久的团队协作将成为一种主流。为了更好地适应市场变化,必须主动转变观念,以迎接挑战。企业贴近市场,市场敏锐度高,方便掌握第一手资料,有利于协作的良好发展,因此在产学研协同创新作为一种顺应时势的新兴事物发展过程中,应建立基于企业创新主体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从目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许多孤军奋战的企业会日渐感受到力不从心,或许他们有完备的方案,或许他们有充足的人力资源,但在执行方案时会渐渐地感觉到自身力量的局限,从而产生合作意图。产学研协同创新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它的出现是人们长久奋斗后的经验总结。通过该新型合作模式,企业可以获得更丰富的资源,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优势。可以说协同创新充分地显示了取长补短、集思广益的优势。企业要发挥其优势,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中学会掌握主动权,以期使产学研协同创新获得最大成效。

2.知识协同,从一盘散沙到众志成城

任何一次合作都可以成为一次文化的融合,在产学研协同创新的运行中,各方的资源融合是其本质之一。知识协同是协同创新的核心,基于企业创新主体的产学研协同创新运行机制优化中,知识协同是必要的一步。产学研合作的三大组织来自不同领域,有各自追求的目标和价值观念,不需也不应对其做彻底的改变,而是要突出其共同利益、相同目标,将协同创新所需的“知识”进行有序整合,让原本相对独立的三大组织间的合作更具效率。知识协同的过程也是一个产学研培养合作默契的过程,通过该过程可以使合作者之间加深对彼此的了解,从而为其后续的项目合作、协同创新发挥更大优势。

3.加强沟通,从缺乏沟通到一点就通

现代社会,沟通越来越受到大众的重视,在协同创新中沟通显得尤为重要。若是执行者彼此间有心理隔阂,协同创新的运行将变得困难重重,解决这些软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沟通。产、学、研,原本就是三个不同性质的组织,产学研协同创新则是为了取长补短,为适应现代化发展而进行的跨界合作。为使该合作顺利进行,参与者应从合作初期就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这样的机制能为目标确定和后续合作奠定坚实的基础;在合作中该机制的运行状况更应受到关注,根据以往的办事经验可以发现所有关键的问题都是在实施时才真正突显,而为了长久的发展,充分的沟通是必不可少的,它可以加强合作者之间的默契,提高办事效率;当合作进入尾声时,良好的沟通有利于提高后期的评价机制的效率,为协作画下完美句号,为下次合作绽放友谊之花。总的来说沟通不仅可以理顺产学研协同创新运行机制中的具体细节,也能在参与者中形成一个友好的交流氛围,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加强监督,从虎头蛇尾到一如既往

在现有的产学研协同创新运行机制中,有些对监督工作直接忽视,有些则潦草应付,有些在机制设定时构图完美,但实施时却

50

特区经济Special Zone Economy2015年6月

2015年6月Special Zone Economy 特区经济大相径庭。这些产学研协同创新运行机制中的致命伤不仅需要合作者在运行过程中强调自身的责任感,而且协同创新运行也要重视评价监督机制的制定和执行,尤其是执行部分,不能让监督工作成为产学研协同创新运行机制的漏洞。为了优化基于企业创新主体的产学研协同创新运行机制,必须强调对产学研协同创新成果的绩效评价。绩效考核反映了协同创新的成败,是极为重要的环节,然而对基于企业创新主体的产学研协同创新绩效的监督、评价总结却少有人关心。监督评价机制应从产学研协同创新开始时便运行,制定相应的阶段计划,把握细节、总结经验,只有这样才能让基于企业创新主体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更具效率。

基金项目:本研究得到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高校跨学科组织科研生产力演化机理研究”资助,项目编号为

LQ13G030016;本研究得到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

目“基于组织间学习的产学研知识联盟协同创新机制研究”资助,项目编号为201410354007;本研究得到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浙江高校教学质量评价、影响因素分析与提升路径研究”资助,课题编号为2015SCG061;本研究得到2014年嘉兴学院教学改革一般项目“高校教学质量评价、影响因素分析与提升路径研究———

以嘉兴学院为例”资助。参考文献:

[1]孙长青.长江三角洲制药产业集群协同创新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

[2]甄红线,贾俊艳.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科学内涵与实现路径[J].金融教学与研究,2013(2):35-62.

[3]马永斌,王孙禺.浅谈大学、政府和企业三者间关系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7(5):26-33.

[4]周正,尹玲娜,蔡兵.我国产学研协同创新动力机制研究[J].软科学,2013(7):52-56.

[5]张晔,裴霖.基于解释结构模型的产学研合作风险因素分析[J].价值工程,2013(30):16-19.

[6]陈元志.宝钢的协同创新研究[J].科学学研究,2012(2):194-200.

[7]王进富,张颖颖,苏世彬等.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研究———一个理论分析框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16):1-6.

[8]李佳.以企业为主导的产学研合作模式研究[D].武汉科技大学,2010.

[9]Koschatzky,https://www.360docs.net/doc/6a5089029.html,working and knowledge transfer between research and industry in transition countries:empirical evidence from the Slovenian innovation sys -tem[J].Journal of Technology Transfer,2002,27(1):27-38.

作者简介:

苏碧云(1992年-),女,浙江杭州人,嘉兴学院商学院本

科生。研究方向:人力资源管理。

陈艾华(1981年-),女,湖北孝感人,嘉兴学院商学院副

教授,博士。研究方向:科教管理、人力资源管理。

51

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及运行机制

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及运行机制 1 产学研协同创新概述 产学研协同创新是创新主体和要素在产学研合作基础上的进一步深化和升级。20 世纪80 年代以来,我国的产业界和高等学校、科研机构、政府之间的产学研合作不断形成和发展,直至协同创新概念正式提出后助力其升级为产学研协同创新。2011 年4 月,胡锦涛同志在清华大学建校百年大会上讲话提出:“积极推动协同创新,鼓励高校同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建立协同创新的战略联盟。” 这是首次从国家战略高度对产学研协同创新提出明确要求。产学研协同创新与产学研合作并不矛盾,而是其在创新型国家建设背景下的延伸发展,是对自主创新内涵的丰富和深化,反映了当今科技革命和技术进步的新趋势。 通过高校与其他相关单位比如科研院所、地方政府、企业组织、金融机构以及有影响力学术组织的交流、结盟或联合,构建多学科、多领域交叉研究平台,探索建立科技和文化传承创新的新模式,最终实现国家科技实力提升和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增强。当今时代,世界各国都面临一系列重大问题,协同创新要求创新主体和要素之间实现跨一级学科和研究机构的深度交流与合作,打破传统科研组织之间的壁垒,反映出自然科学和人文社科在高度分化基础上实现横向联合发展的趋势。产学研协同创新具有动态性、多元化、融合性和持续性等特点,近年来得到世界上各个科技强国的普遍重视,并逐渐向跨学科和区域化、国际和网络化方向发展。经过几年的努力,我国各级各类的协同创新中心不断涌现,产学研协同创新进入了实质性发展的新阶段。 2 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合作模式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的产学研合作逐渐起步并缓慢推进,经历了产学研联合、产学研结合阶段后,发展成为产学研协同创新。与之相对应,产学研合作的模式也在不断演进,《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中要求,鼓励产学研各方特别是高等学校探索建立新的协同创新模式。产学研协同创新在国家创新体系和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日益重要,呈现出多元化、多样性的合作模式。 (1)从主导组织的类型可以分为政府推动、企业主导、高校和科研院所主导的协同创新模式。其中政府推动型协同创新模式是指由地方政府投资主导,重视并强化协同创新基础设施和软环境建设,引导地方高校联合科研机构和产业部门,围绕地方经济、政治、科技、社会、文化发展重大问题进行的区域性产学研协同创新;企业主导型协同创新模式是企业为了一定目的,比如提升自身技术水平、实现利润最大化目标或者仅仅为解决某个技术难题,通过合作、委托开发等方式吸引高校或者科研院所参与企业研发过程,帮助企业提升创新能力和水平,其研发活动的时间、内容、形式和范围由企业决定并支付费用;高校和科研院所主导的协同创新模式又称为学研主导或者联合开发模式,是学研两方在地位平等基础上,为实现共同的目标联合起来,建立研究实体或者形成战略联盟,共同参与研发和经营管理,风险和收益共担,利用各自优势分工协作进行研究和创新活动而形成的一种协同创新模式。

产学研协同创新能力提升对策研究

产学研协同创新能力提升对策研究 摘要:目前,我国存在着科技成果闲置、科技工作与人才培养没有形成良性互动、企业缺少关键核心技术等问题。如何有效聚集创新资源、推进创新主体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更好为创新型国家的建设服务,这是实现自主创新的新思考。文章对我国产学研现状进行剖析,并依据国家对创新能力的要求提出了提高产学研协同创新能力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科技;产学研;创新能力 协同创新指创新资源和要素有效汇聚,通过突破创新主体间的壁垒,充分释放彼此间“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活力而实现深度合作。在科技经济全球的背景下,能有效提高创新效率的重要途径,既为开放、合作、共享的协同创新模式,这是因为协同创新是以大学、企业、研究机构为核心要素,以政府、金融机构、中介组织、创新平台、非营利性组织等为辅助要素的多元主体协同互动的网络创新模式,通过资源整合达到1+1+1>3的非线性效用,并能有效促进大学、企业、研究机构发挥各自的能力优势,实现优势互补,加快推动技术产业化。因此,如何充分调动大学、企业、研究机构等各类创新主体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如何加快不同领域、不同行业以及创新链个环节间的技术融合与扩散,这对实现知识创造主体与技术创新主体间的深入合作与资源整合显得及其重要。本文将从我国产学研协同创新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对策建议三个方面对如何提升我国产学研协同创新能力进行探讨。 1我国产学研协同创新发展现状 1.1取得的成果 党的十五大报告首次明确提出“产学研”,随后在2006年国家颁布的《规划纲要》、2007年十七大报告、2012年十八大报告逐步确立了通过强化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以市场为导向,构建产学研技术创新体系,不断增强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建设。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胡锦涛总书记的讲话强调了产学研工作对人才培养、科学研究能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特别是高校在推动协同创新过程中起到的重要作用。在这一时代背景下,我国取得了相当的协同创新成功经验,例如中关村协同创新计划,它以产业链为基础,打造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企业标准联盟、技术联盟和产业联盟,引导和支持各类主体的协同创新活动,呈现出政府引导调控下外部需求驱动、参与各方内在利益驱动的两大运作模式。为进一步深化高校的机制体制改革,转变高校创新方式,我国于2012年5月7日推进“2011计划”,更使得国内一批高等院校从重大前瞻性科学问题、行业产业共性技术问题,及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关键问题出发,发挥了高校多学科、多功能的综合优势,融合多渠道资源,为建设创新型国家作出积极贡献。目前我国共培育了167个协同创新中心,由高校牵头,联合了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地方政府等优势资源,吸纳了超过200亿元的社会资金,其中14个中心成为首批国家协同创新中心,包括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科院物理所等组成的量子物质科学协同创新中心,河南农业大学、河南工业大学、河南省农科院等组成的河南粮食作物

加强高校协同创新,推动政产学研紧密结合

加强高校协同创新,推动政产学研紧密结合 摘要 进入新世纪以来,创新逐渐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特别是知识创新成为国家竞争力的核心要素。在这种大背景下,创新已经成为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政策选择。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科学技术总体水平还有较大差距,体制机制还存在不少弊端,高校尚未完全实现其服务于国家,服务于人民,服务于科学,服务于地方,服务于行业,服务于企业的总体目标;企业尚未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各方面科技力量自成体系、分散重复,整体效率不高。因此,亟需加强协同创新,推动高校科技管理从研发管理转向创新管理,不断提升高校科技创新能力。 关键字:协同创新高校 第一章高校协同创新的内涵 2011年4月24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发表讲话,指出,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核心,教育是基础。着重阐述了“协同创新”的重要思想及其重要性,强调“创新能力提升”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灵魂和关键。指出高等学校特别是研究型大学,既是高层次创

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又是基础研究和高技术领域创新成果的重要源泉。要积极推动协同创新,要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和政策项目引导,鼓励高校与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建立协同创新的战略联盟,促进资源共享,联合开展重大科研项目攻关,在关键领域取得实质性成果,努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作出积极贡献。 协同创新(Collaborative Innovation)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斯隆中心(MIT Sloan's Center for Collective Intelligence)的研究员彼得·葛洛(Peter Gloor)最早给出定义,即“由自我激励的人员所组成的网络小组形成集体愿景,借助网络交流思路、信息及工作状况,合作实现共同的目标”。高校协同创新是指高校内部各学科之间、不同高校各学科之间以及高校与科研机构和企业之间,高校教师、科研机构研究者、企业生产者以及管理者之间,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重大科技项目、解决行业关键和共性技术以及生产实际中的重大问题,投入各自的优势资源和能力,在政府、科技服务中介机构、金融机构等相关主体的协同支持下,合作攻关,从而力求在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上取得重大进展和突破的创新活动。具体来说,在学科上,更注重多学科交叉荣融合;在社会发展上,科技界与经济界的互动更加密切;在国际科技形式上,国际科技合作日益紧密与频繁。 第二章高校在“协同创新”中的地位 在我国,高校特别是研究型大学,是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重

基于企业创新主体的产学研协同创新运行机制探析_苏碧云

改革创新 摘要:本文以产学研协同创新运行机制的内涵为切入点,对基于企业创新主体的产学研协同创新运行机制进行了分析,并探究了基于企业创新主体的产学研协同创新运行机制的优化路径,以期促进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持续发展。 关键词:协同创新;产学研;运行机制;企业创新 Abstract:The paper takes the concept of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operation mechanism as the starting point,analyzes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operation mechanism based on enterprises innovation,and dis-cusses the optimal paths of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operation mechanism based on enterprises innovation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Keywords:collaborative innovation;industry and u-niversity and research;operation mechanism;enterpris-es innovation 一、产学研协同创新运行机制的基本内涵 随着科技的发展,新兴的高科技产业如雨后春笋般崛起。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这些新兴产业无不使尽浑身解数为自己的未来图谋划策。在这一过程中,许多企业以包容的心态感受外来文化的魅力,团队合作因此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接受和运用。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所谓的团队也不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由个人组成的整体,有时它是由几个小团队合作组成的大团队,由产业(企业)、学校、科研机构三方构成的产学研合作便是其中被广泛采用的一种合作方式。 产学研合作在多年前已进入学者们的视野,近几年出现的协同创新概念为其注入了新的内涵与活力。协同是元素与元素之间相互作用,表现为元素在整体发展运行过程中协调与合作的能力,即协调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不同资源或者个体,共同一致地实现某一目标的过程或能力。基于合作方的共同利益,不同创新主体以资源共享或优势互补为前提,通过合理分工与创新要素有机配合发挥非线性作用,产生单独要素所无法实现的整体协同效应,这一过程即为协同创新。 协同创新运行机制是指创新主体、创新要素等在协同创新过程中的内在联系及其相互作用关系,即协同创新的系统结构及其运行机理。通过协同创新运行机制,创新主体各方能突破各自的边界,进行资源重组,取长补短共同进行创新,获得1+1>2的效果。产学研协同创新运行机制是实现技术转移和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的重要途径,在解决国家经济社会重大问题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二、基于企业创新主体的产学研协同创新运行机制分析 在竞争愈益激烈的时代背景下,产学研协同创新作为一种新兴的经济助推模式,其具有的强大功能与发挥的重要作用已日益受到各界的瞩目。以基于企业创新主体的产学研协同创新运行机制的形成为切入点,剖析基于企业创新主体的产学研协同创新运行机制的影响因素,进而分析基于企业创新主体的产学研协同创新运行机制所存在的问题来探究其运行机制。 1.产学研协同创新运行机制的形成 随着社会的进步,单打独斗的发展模式已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资源共享是企业、学校和科研机构之间形成联系的首要前提,多个异质组织之间因此紧密相连,成为一个资源共同体。一般而言,企业以知识转移、知识应用和知识创新为主要使命,同时进行科学知识传播。企业、学校和科研机构之间的利益是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的核心单元,可以说利益是企业、学校和科研机构结合的重要驱动力,也是维系三者关系正常运转的纽带。 不同主体利益追求的满足是产学研协同创新运行的动力,正是这一动力实现了三大主体的协同创新,而企业在协同创新过程中能发挥主导作用,因此更能结合企业内外环境的变化,吸引、整合各种资源让产、学、研在这一过程中相互作用,以获得更好的绩效。 2.产学研协同创新运行机制的影响因素 基于企业创新主体的协同创新运行机制在实践中不可避免地会遭遇各方影响。从企业运营视角出发,可以发现基于企业创新主体的协同创新运行机制的影响因素大致可分为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 就外部因素而言,政府和市场是两大影响主体。政府是否支持协同创新,在协同创新的运行上是否给予实质帮助;市场是否接受这一新兴模式,是否会由此引发恶性竞争等,这些都关系到 基于企业创新主体的产学研协同创新运行机制探析 □苏碧云陈艾华 (嘉兴学院商学院,浙江嘉兴314001) 49 2015年6月Special Zone Economy特区经济

协同创新平台文化建设实施方案

协同创新平台文化建设方案 目录 一、当前学术文化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3) (一)学术文化意识淡薄:本真主义缺失,功利主义盛行 (3) (二)学术风气有待加强:学术道德失范,学术监督缺位 (4) (三)学术权力失位严重:行政权力膨胀,学术权力势微 (4) 二、学术文化建设的方法与途径 (4) (一)继承与发展学术文化,积极营造学术至上的良好氛围 (4) 1.必须把学术文化建设作为协同创新的一项重要任务切实抓好 (4) 2.协同创新必须树立学术至上的价值观念 (5) (二)弘扬和培养学术道德,建立健全学术监督的体制机制 (5) 1.建立学术信用档案 (5) 2.建立协同创新的学术规章制度 (6) (三)尊重和用好学术权力,构建助推协同创新的文化环境 (6) 1.树立学术权威 (6) 2.建立学术权力运行机制 (7) 三、学术风气营造方法 (8) (一)成立学术风气建设专门委员会 (8) 四、构建协同创新的平台模式 (9) (一)面向科学技术前沿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的平台模式 (9) (二)面向行业产业经济发展的核心共性问题的平台模式 (10) (三)面向区域发展的重大需求的平台模式 (10) (四)面向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迫切需求的平台模式 (10) 五、建立协同创新机制与体制 (11) (一)构建科学有效的组织管理体系 (11) (二)探索促进协同创新的人事管理制度 (11) (三)健全寓教于研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12) (四)形成以创新质量和贡献为导向的评价机制 (12) (五)建立持续创新的科研组织模式 (12) (六)优化以学科交叉融合为导向的资源配置方式 (12) (七)创新国际交流与合作模式 (13) (八)营造有利于协同创新的文化环境 (13) 六、创新文化创建理念和体系 (14) (一)确立创新文化建设指导思想 (14) (二)凝练创新文化建设目标 (14) (三)规范创新文化建设原则 (15) (四)明确创新文化的内容 (15) 1、精神层面 (15) 2、制度层面 (15) 3、可视层面 (16) (五)建立创新文化建设的体系 (16) 七、创新文化建设三阶段 (16)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运行机制探析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运行机制探析 摘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运行机制是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各构成要素所构 成的稳定结构及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运转方式和工作机理。它 包括八个方面的构成要素,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体、目的、动力、环境、 控制、运行方式、运行程序和运行保障。这八个构成要素的功能的耦合形成了一 个整体上的综合效应,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是这种综合效应的重要体现。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机制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运行机制的科学内涵 “所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要使产生于欧洲的马克思主义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来一番变化,使它具有中国的民族特点和民族形式,成为中国人民特有的科学 理论。”①这一番变化,是通过某种机制来实现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运行机制,就是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运行系统的各构成要素的相互关系、相互作用机理 及其运行过程所形成的综合效应。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具有自组织能力的有 机系统,这种自组织能力是通过它的机制的运行来体现的。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机制包括三个层次的基本含义: 其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为一个系统运行过程,是由若干要素组成的。组 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系统的各个要素具有不同的层次性,它们既相互独立,又紧 密联系,既各成体系,又按一定的方式结合成为一个整体。 其二,组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运行机制的各要素的功能如何以及这些要素是 按照何种方式组合起来的,决定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运行机制的整体功能。 其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机制中各构成要素的功能的发挥总是在整体的马克 思主义中国化机制的系统运行中与通过其它要素相互作用而实现的。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机制构成要素解析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运行的主体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运行的主体是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任务由哪一个阶级, 哪一个政党来承担。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自己以及解放全人类的学说,它从不回避自己的阶级性和意识形态性,并公开声明自己是代表着无产阶级利益 的学说。因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机制运行的主体应该是中国的无产阶级和中国共 产党。 中国近代史的历程表明,地主阶级、农民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都不能完成中 华民族独立和复兴的任务。中国的无产阶级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从1919年五 四运动开始,登上了历史舞台。从此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中国的革命也由 旧民主主义阶段进入到新民主主义阶段。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就是无产阶级在 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的推翻三座大山压迫的革命。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运行的目的 任何机制都不是盲目运行的,而是围绕着某个固定的目的运作的。无产阶级 的解放学说——马克思主义代表着人类社会的前进和发展方向,具有顽强的生命 力和强大的战斗力,它一旦和中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就迸发出了勃勃生机,并 在不同的时期和阶段与中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产生不同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 成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目的,就是要在中国实现社会主义,这一目的是实现 中华民族独立解放以及民族复兴的两大任务的集中体现。除此之外,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没有别的目的可言。只有在中国实行了社会主义才能使中华民族实现民族 独立和民族解放,才能进一步地加快工业化步伐,发展经济、政治和文化,实现

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协同效应研究

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协同效应研究 摘要:总书记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上的讲话中提出,“高校要与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建立协同创新的战略联盟,我国高校特别是研究型大学要在‘积极提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的同时,同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积极推动协同创新。”2012年的“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工作会议”,将“协同创新”定义为全面落实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举措。作为产学研联合的新模式,协同创新是整合创新资源、提高创新效率的有效途径,也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作为开放性的系统,产学研协同系统由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三个子系统构成,是知识与技术创新的结合。文章基于协同学理论,选取核心能力与协同文化两个序参量因素,通过战略协同、资源协同以及技术创新协同,以实现协同效应,促进产学研的协同创新。全世界的创新型国家都在引进优秀的知识型人才、管理理念等,用以大力发展具有创新活力的企业和建立优秀的科研结构、高校机构;随着市场竞争环境和手段日益复杂多元化,企业只有通过对知识有效应用与管理才能保证其竞争优势。产学研协同创新已经成为各个国家寻求知识创新,将知识转化成效益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产研学协同学协同效应协同创新

Abstract General Secretary Hu Jintao's speech at Tsinghua University Centennial raised, "college with the research institutions, enterprises to develop the depth of cooperation, the establishment of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strategic alliance, ou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especially research universities to 'actively enhance the original innovation, integrated innovation and the introduction of digestion and absorption and re-innovation 'at the same time, with research institutions, enterprises to develop the depth of cooperation, and actively promote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2012's "comprehensively improve the quality of higher education work conference", the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is defined as the full implementation of an important measure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higher education.As a new model of research joint,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is the integration of innovative resources, an effective way to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innovation, but also accelerate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mod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chieve sustainabl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of the fundamental driving force.As an open system, research collaboration system consists of enterprises, universities and research institutions of three subsystems, is a combination of knowledge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Article is based on synergetic theory, select the core competencies and collaborative culture two order parameters factors, through strategic collaboration, resource coordination and synergy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n order to achieve synergy and promote collaborative research innovation. Keywords:Research Synergetics Synergies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Knowledge Collaboration

产学研协同创新研究

产学研协同创新研究 1高职院校协同创新的体制、机制设计的宏观构想 协同创新是可以通过资源共享、信息交流和有效协作,获取规模经济 和外部经济优势,有力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③高职校企合作在推进 协同创新方面,要考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特点、企业规模大小、专业特性和可利用的资源等。 (1)打破利益分割局面,建立“产业集群式”的协同创新机制。以 专业化分工和协作为基础建立产业集群,围绕地区产业发展特色,企 业性质发展专业,开展教学活动,或着进行科研创新带动新型产业发展,使得与地区产业相关联的学校、企业及其其它机构形成关系紧密 的产业网络,并通过资源共享、信息交流和有效协作等渠道,加速知 识生产与知识运用的过程,获取规模经济和外部经济优势,推动校企 合作的深入发展,服务地方经济发展。集群内企业由于行业相关、地 理接近,专业化分工合作频繁,沟通交流的机会和渠道会大大增加, 校企合作才能更深入地发展。比如以武汉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为例, 这里形成了以光电子信息、生物、环保、高端装备产业和高技术服务 业五大产业的产业集群,辉瑞公司、华大基因公司、药明康德公司等 一批知名企业相继入驻,加速了光谷生物城的建设;以数控机床、清 洁能源装备为代表的高端装备制造业形成较好基础;在高技术服务业 领域,光谷软件园、光谷金融港、光谷创意产业基地等一批专业化载 体建设迅速,集聚了一批国际知名的大企业和原创型中小企业,形成 了武汉光谷“资本特区”和“人才特区”的两大特征。④产业集群的 发展带动了以光谷为核心的周边职业院校的专业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思 考和改革,也为职业院校的就业带来优势。同时,各职业学校人才的 培养和科研活动,又将助推产业的完善。各主体间相互联结、相互作用,以自身的需求和目标、资源和优势为导向,按照“利益共享、风 险共担、优势互补、共赢互利”的原则,进行知识创新、技术创新、 体制创新的结合与互动,共同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的改革 创新。同时,光谷产业集群式的发展,又产生了一种集群式的文化影

我国服务型政府运行机制浅析

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我国服务型政府运行机制浅析作者姓名:x x x 专业名称:行政管理学 准考证号: 指导老师: 年月日

【内容提要】我国已经进入社会转型期,社会矛盾和各种社会问题日益突出,公共需求全面增长,公共服务严重缺失。一是 收入差距日益扩大,各种社会矛盾冲突不断。二是公共基 础设施投入严重不足,教科文卫等公共事业地区差异巨 大。三是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落后,城乡差别日益突出。四 是市场经济秩序还不健全,法制不够健全,信用缺失,各 种市场很不规范。新形势下的矛盾冲突和现实需要,要求 必须建设服务型政府。本文从服务型政府的概念出发,分 析了我国服务型政府运行机制出现的问题和原因,并提出 了相关的构建策略。 【关键字】服务型政府运行机制问题构建策略

目录 一、服务型政府的概述 (3) (一)服务型政府的概念及特征 (3) (二)服务型政府的职能定位 (3) 二、我国服务型政府运行机制存在的问题 (4) (一)对服务型政府理念的偏差 (4) (二)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 (4) (三)政府组织结构不合理 (4) (四)公共服务制度不健全 (5) 三、我国服务型政府运行机制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5) (一)理念上“官本位”“政府本位”思想根深蒂固 (5) (二)制度上缺乏法律规范体系和制度保障 (5) (三)经济上政府财政支出中经济建设所占比例较高 (6) (四)文化上公众的民主参与意识不强烈 (7) (五)技术上我国电子政府建设得不到很好的推广 (8) 四、完善我国服务型政府运行机制的策略 (8) (一)转变政府执政理念 (8) (二)切实转变政府职能 (9) (三)优化政府组织结构,完善大部制改革 (9) (四)进行制度创新和管理方式创新 (10) (五)推行公民广泛参与、“决策与共”的施政程序 (11) 结语 (11) 参考文献 (12)

产学研协同创新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产学研协同创新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摘要]产学研协同创新作为提升国家产业技术能力的基本途径,是创新体系建设中的重要内容。国家鼓励高校与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本文以创新型国家建设为研究背景,以协同创新理论在产学研合作中的应用和发展为研究对象,介绍了协同创新理论,分析了产学研协同创新发展现状和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对策建议。 【关键词】产学研合作;协同创新;现状;对策建议 引言 产学研合作作为一种促进社会技术创新模式,综合了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等单位的优势资源。通过产学研合作,可以促进高校院所科研成果转化、提高科研水平,带来经济和社会效益,同时促进高校院所、企业和地方政府等相关各方的协同创新和发展,提升全社会的创新创造能力。2006年,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国务院颁布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明确提出,把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作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突破口。此外,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鉴于产学研合作涉及政、产、学、研、金、用等多个单元,必须多方协同并进,才能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促进创新型国家建设。 一、协同创新理论介绍 协同创新(Collaborative Innovation)理论,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斯隆中心(MIT Sloan’s Center for Collective Intelligence)研究员彼得·葛洛(Peter Gloor)最早将其定义为“由自我激励的人员所组成的网络小组形成集体愿景,借助网络交流思路、信息及工作状况,合作实现共同的目标。”[1]国内以许庆瑞为首的浙江大学创新管理研究团队,先后采用理论推导、案例研究、统计实证等方法,以全面创新管理为中心,连续、系统地对协同创新进行了多角度、不断深入的研究,从技术、组织与文化的协同创新,技术—市场创新的协同与管理,企业技术与制度创新协同及其动态演化过程,技术与非技术要素协同创新,各创新要素全面协同程度与企业特质的关系等方面开展研究。 协同创新不同于原始创新的协调合作,有别于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再创新的产品技术要素整合,其本质是管理创新,打破部门、领域、行业、区域、国别界限,实现创新要素的最大限度整合。随着科技与经济结合的不断加速,协同创新重要性日益凸显,协同创新思想已经成为当今创新理论最重要的核心理念,协同创新理论已经发展成为一种新的“技术——经济”范式,主要表现拥有组织内部形成的知识分享机制,拥有共同的目标、内在动力,可以便捷地直接沟通;依靠现代信息技术构建资源平台;开展多方位交流和多样化合作[2]。

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模式研究_王安国

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模式研究 王安国1, 2 1.国土资源部海洋油气资源和环境地质重点实验室,山东 青岛 266071; 2.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山东 青岛 266071 摘?要:本文阐述了政产学研用模式的由来,指出该模式是由产学研模式和政产学模式发展而来,分析了政产学研用模式的内涵。进而指出通过集合政府、企业、高校、研究所等各方资源优势,可以取得更好的效果。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可供选择的政产学研用理论的协同创新模式。关键词:产学研;政产学;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模式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1006-9372 (2012)04-0040-04 收稿日期:?2012-09-20;修回日期:2012-10-20。 基金项目:中国海及邻域地质地球物理及地球化学系列图(GZH200900504)。 作者简介:王安国,男,助理经济师,主要从事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及海洋地质学研究工作。 一.政产学研用模式的由来 政产学研用模式是在产学研和政产学模式基础上,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各行业联系的不断紧密,为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实现效益最大化,达到互利共赢而发展起来的一种协同集成式的管理思维。 1.产学研模式 产学研模式最早开始于美国硅谷。二战前后,加州ISanta Clara 镇附近曾是美国军方的研究基地,产生了一些研究机构,二战后军方研究项目南迁,但很多研究人员留了下来,创办了一些高科技公司,因为周边有斯坦福、加州伯克利等著名学府。高科技人力资源相当丰富。而且当地政府出台了低价租赁办公场所的政策,公司运营成本具有优势,硅谷应运而生。 国际产学研合作发展模式较为成熟的实例除硅谷之外,还有美国128公路地区、英国剑桥科技园、日本筑波科学城、中国北京中关村、韩国大德科学城、中国台湾新竹科学工业园和印度班加罗尔软件园等 [1] 。这些产学研合作实例有一些 共同的特征,比如都是在著名高校聚集之地,都具有高新技术企业背景等。在现今的知识经济社会,知识和人力资本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是社会和产业创新发展的主要推动力。 然而,产学研模式虽然强调了高科技知识的核心作用,但却忽视了在实践过程中很重要的一个部分—政府的作用 [2] 。政府是产学研科学、 正确发展的保障,对产学研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 的导向作用。因此,一种新的、更为全面的合作模式—政产学模式产生。 2.政产学模式 政产学模式或官产学模式,是分析在大学、产业和政府三者之间形成合作创新关系的相关理论。目前三重螺旋模型(Triple Helix )是其主流理论 [2] 。该模型指出,实施产学研合作离不开政府 的支持和重视,政府应该在经济和技术创新中承担更多的任务,如财税、人才政策等应该向政产学合作模式倾斜,鼓励通过政产学合作来推动知识发展和产业进步。政产学合作模式在产学研模式的基础,强调了政府在其中的政策引导和平台搭建作用,更为全面。 政产学模式虽然强调了政府的导向作用,也强调了研究工作要立足于产业实际情况而展开,但却忽视了创新过程中市场需求、用户需求的变化。政产学三重螺旋模型理论形成和发展于发达国家和高技术产业,在我国国企的创新实践中应当谨慎地吸收和采用,因此,政产学研用合作创新模式应运而生。 二、政产学研用关系分析 政产学研用分别代表了政府机构、企业集团、高等院校、研究机构和目标用户五个方面,其中政府机构处于宏观指导层面,企业集团、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从事具体的科研活动,属于微观层面,目标用户代表了市场需求,是联系宏观与微观层面的中介,也是检验微观产品的试验田。 通过集合政府、企业、高校、研究所等各方 地质教育研究分会学术专栏

实现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制度保障

实现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制度保障 目前,我国为了推动创新发展,实现国家科技强国的目标,从战略层面提出在各机关政府、各个企业及各大高校等组织中,共同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新机制。产学研协同创新作为一个系统工程,其主要特点就是多方联合,配合行动,因此,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有效开展离不开制度保障。本文将结合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现状和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实现产学研协同创新所需要的制度保障如何建立,以期为相关研究者提供参考与借鉴。 标签:产学研;创新;制度保障中图分类号:F124.3 文献标识码:B 收稿日期:2015-12-17 科学技术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关键因素,科技创新促进民族的进步。在我国,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由于合作主体的不同,其合作类型也大不相同。有政府主导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也有以高校和企业为主导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基础性研究模式、应用型研究模式、合作开发研究模式这三种模式则是根据合作内容进行划分;还有根据组织模式进行划分的校企合作模式、董事会合作模式等。我国产学研协同创理念的提出比较晚,其各项运行机制还不够完善,造成了在产学研协同创新发展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问题。因此,要保证产学研协同创新建设活动的有效开展,关键在于完善其制度体系。 一、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现状和问题 1.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现状 第一,面向科学前沿的协同创新中心。这类型主要以自然科学为主要创新内容。其组织模式以高校合作、科研所和学术机构合作为主。其合作内容主要有量子物质、量子信息、量子科技、生物治疗、化学化工。其目标是建立世界一流的面向科学前沿的协同创新中心,为我国培养更多科学研究人才。 第二,面向文化传承的协同创新中心。这类型主要以哲学类的社会科学为主要创新内容。其组织模式主要有高校合作、科研所合作、政府部门合作、行业产业和学术机构的合作。根据其组织模式的划分,我国目前主要有中国南海研究协同创新中心以及关于司法文明的协同创新中心。其主要目标是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增强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第三,面向行业产业的协同创新中心。这类型主要以工程技术学科为主要创新内容。其组织模式主要有高校合作、科研所合作、企业合作。其主要合作内容有宇航科学技术、先进航空发动机技术、轨道交通安全技术、有色金属的结构材料技术以及制造技术。其目的是为了改造我国的传统产业,培育具有战略意义的新兴产业。 第四,面向区域发展的协同创新中心。这类型主要以地方政府为主,其目的

协同创新平台行动建议

智能港口物流交通运输行业协同创新平台上海海事大学行动方案(建议) 智能港口物流交通运输行业协同创新平台(以下简称“协同创新平台”)是学校的特区,改革优先发展的试验区。上海海事大学按照政策与经费并重的多元化支持原则,从平台协同创新和机制体制改革的实际需求出发,在地方、高校配套政策优先支持的前提下,给予协同创新平台更大的政策支持力度,扶优扶强。鼓励协同创新平台依据国家政策创新学生招录与选拔机制,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完善教师遴选、考核与评价制度,深化高校办学模式改革,使之成为高校综合改革的集聚区。基于此,我校在推进协同创新平台的过程中,需采取切实可行的具体举措,有效地保障计划的实施[1]。 一、完善组织机构 (一)平台层面 “智能港口物流交通运输行业协同创新平台”作为依托上海海事大学管理,相对独立、自主运行的实体机构,采用“领导小组→管理小组→协同创新子平台→创新团队”的四级组织管理体制,同时成立指导委员会和学术委员会,发挥其决策咨询功能。 1.领导小组 领导小组组长由牵头高校上海海事大学校长担任,成员由协同单位上海振华重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交第三航务工程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上海交通大学等主要负责人组成。 领导小组主要负责协同创新平台发展规划审定、配套政策与经费保障,明晰各协同单位责权,统筹协调各方人力资源、成果及知识产权归属等重大事宜,领导小组一般每年召开2次会议。 2.管理小组 管理小组全面负责平台的运行管理,成员包括各协同单位派驻人员、专职行政人员、各协同创新子平台负责人。管理小组一般每月召开一次会议,研究制定协同创新平台的目标任务、考核办法、业绩奖励措施等。协同创新子平台负责人(首席科学家)通过竞争上岗,负责团队组建、人员聘任、目标管理、团队绩效

公安工作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分析

公安工作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 对策分析 Document number:PBGCG-0857-BTDO-0089-PTT1998

公安工作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分析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公安机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面临着机遇的同时又迎接新的挑战,公安工作应如何革旧鼎新、与时俱进、开创新的辉煌呢只有克服旧的公安工作管理体制,运行机制中存在的问题,谋划构建现代公安工作新机制。 主要问题: 一、在公安管理中,树立“稳定压到一切”的政治观念不太强。在日常公安管理工作中,有些基层派出所只顾做好手头工作,搞好学习教育整顿,处理日常事务,没有保持清醒的头脑,因此在工作起来目的性、针对性不强,一旦忙起来,有时有些手忙脚乱,手头工作似每项都重要,没有中心工作,这样以来,也没少出力,但是仍不见成效。 二、在基层的管理工作,有些基层派出所没有以“发展”为中心,没有从部门权力和利益的狭隘观念中解放出来,工作的出发点只是从自身利益出发,因此在日常管理工作中,存在重管理轻服务,工作缺乏主动性,积极性等现象。 三、派出所基础工作不够扎实。主要体现在派出所硬件装备不够强,警力不够下移,科技强警还没有真正在基层派出所得到充分体现,另外有得建立合理科学的用人机制,逐步建立公安机关的领导主要从基层派出所听中逐级产生的制度。 主要对策: 一、牢固树立“稳定压倒一切”的政治观,坚持把维护稳定摆在各项公安工作的首位。公安机关是人民民主专政的重要工具,全力维护稳定是职能所在,所以要坚定不移地稳定的各项作任务落实到具体公安工作实线中,重点做到四个始终。一是始终保持对国际国内形势清醒的头脑。要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高度,切实增强政权意识和国家安全意识,牢牢把握对敌斗争的主动权和制胜权。要坚持信息先行,建立起国保、治安、文保、户政、出入境、技侦、网监等部门组成的信息会商机制,强化对信息的综合分析预测,研判和跟进

文化产业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构建

文化产业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构建 所谓文化产业,就是将文化产业化的过程,深层次多方面的将文 化所具有的特性和功能呈现出来。按照工业理论来说,就是将文化按 照某一标准或市场需求进行研发、生产、销售和服务的过程1。从其产品性质的角度来说,就是为消费者提供精神产品与服务的行业。黑龙 江省文化产业通过开展产学研合作,构建了开放、互利、高效、共赢、的协同创新机制,取得了一定水准的发展2,但与国内发达城市相比,黑龙江省的文化产业还需进一步的提升,为了更好地统筹资源、优化 结构、实现文化产业快速稳定的发展,就需要从文化产业产学研协同 创新的研究入手,针对制约黑龙省文化产业产学研发展的因素,结合 产学研三方的特点和它们之间的互动关系,构建适应文化产业发展的 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 1制约黑龙江省产学研发展的因素 1.1协同创新的动力不足对于学研机构来说,知识的积累与人才 培养是他们的主要目的,而文化产业看中的则是盈利,促使企业参与 到跨领域合作中来的主要原因也是产学研协同创新为他们所带来的直 接经济效益。因此,目标的不一致导致了各主体间协同创新的动力严 重不足。长期以来,黑龙江省的高等院校与科研机构就比较注重发表 科研成果和提升自身的学术价值,往往忽略了随之而来的经济效益, 并且对文化产业这样的新兴市场缺乏持续了解与关注,致使与其相关 的研究相对匮乏与滞后;另一方面,部门间缺乏应有的沟通协调与统筹

安排,造成本来就不多的技术创新要素出现分散、交叉、重复的现象,难以紧密结合在推动文化产业持续发展的创新链上3-4。 1.2缺乏辅助主体的有利支撑文化产业产学研协同创新是一项精细与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政治、经济、教育、科技、文化和社会发展等各个领域,因为现有的各领域体系呈相互分割、互不相容的态势,致使来自各方面的多种资源难以得到合理的优化与配置,严重防碍了主体间的互动,使文化产业很难有突破式的发展。尤其是与高技术、高文化、大数据相融合的文化产业更需要政府部门与中介机构这些辅助主体给予相对应的服务与政策支撑5。 1.3法律环境与运行机制不健全产学研协同创新涉及到合作各方的利益,需要较为完善的法令法规来规范行为和确保合作可以顺利的进行。目前我国在处理产学研各主体间利益分配问题方面的相关法律还不完善,往往在实际合作的后期出现问题,很难对状况实现有效的掌控与约束。另一方面,在协同创新过程中对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的薄弱和产学研各方诚信合作机制的不健全都是制约协同创新发现的主要问题。 1.4不够重视人才引进要想使产学研协同创新稳定有效的开展,离不开各类人才的大力培养,目前相关人才的引进、培养、雇佣、激励等机制尚不健全,缺乏灵活的管理模式和有效的竞争激励,严重制约了优秀人才在地区间与行业间的交流与互动。因为制度上的限制、人才市场的不规范、人才流通的不顺畅等原因,导致人才得不到合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