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史的模式策略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史的模式策略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史的模式策略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史的模式策略

2012级初等教育(理科)专业晏斌

[摘要] 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与数量关系的科学。数学史以数学发展进程与规律为研究对象。而学生的数学学习是抛开人类探索数学的历程与经历。渗透数学史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种模式:调适模式、改编模式、拓展模式、创编模式,这些模式体现了由低到高的以教材中数学史为依托的渗透数学史的层次,深入剖析这四种模式的内涵以及实践策略。模式,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史的实践探索。[关键词] 数学史;教学;模式策略;渗透

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与数量关系的科学,也作为人类思维的表达形式,它反映了人们积极进取的意志、缜密周详的推理以及完美境界的追求,是一门历史性或者说累计性很强的学科。作为人类思维的表达形式,它反映了人们积极进取的意志、缜密周详的推理以及完美境界的追求。任何一个数学知识的产生都经历了漫长的研究过程,去了解、感受,甚至经历、体验,往往比掌握单纯的数学结论更为重要,更有意义。而数学史正是这样一门研究数学学科产生、发展历史的学科。数学史以数学发展进程与规律为研究对象,追溯数学的渊源、进展。透过数学史,我们可以了解一个概念产生的漫长过程,震撼于人类思维的创造性、缜密性,感受一个个推理演绎的逻辑美以及数学家们求解中的痴迷和坚韧。

而学生的数学学习是抛开人类探索数学的历程与经历,直接学习探索后的结论,这样的学习容易让学生感到学习内容与方法的枯燥,有必要在学习过程中适当引入数学史的成分,再现概念、原理、方法的探索历程,重现数学发展的过程,还原数学的本来面目,使学生的思维经历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恢复数学原始的、火热的思考过程,这将对学生的学习产生积极的影响。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史是非常重要的。

按照对教材中数学史挖掘的深度和使用的层次,渗透数学史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种模式:调适模式、改编模式、拓展模式、创编模式,这些模式体现了由低到高的以教材中数学史为依托的渗透数学史的层次,但不意味着他们之间存在优劣之分。本文深入剖析这四种模式的内涵以及小学数学教学策略。

一、调试模式

调试模式是指主要以教材中呈现的数学史为依托,针对某个知识点对教学内容、学习方式进行简单的调整。

对于按照数学史中概念产生发展过程设计的教学内容,就可以采用调试模式,即沿用教材中的设计思路,但对内容呈现的顺序、方式进行简单的调整。

比如:《方程的认识》

【教材分析】

教材中是这样安排教学内容的,看天平和生活中的实际情景,找等量关系和不等量关

系,然后分别用等式和不等式表示,通过对比观察得到方程的定义,即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

【价值界定】

教材中对于方程的编排是按照概念教学的基本模式安排的,即通过对比不同点,然后提炼相同点,从而得到一个概念。这样的教学流程是一直被沿用至今的,没有任何的问题。但是如果我们阅读方程出现的那段历史,我们可能会产生不同的想法。中国古代数学著作《九章算术》中有专门关于方程的一章“方程术”,虽然没有给方程下定义,但是却利用方程、方程组的思想解决了许多历史命题。一千多年后,欧洲的数学家笛卡尔才给这样一个在数学界用了千年的思想,下了一个定义“含有未知数的等式”。通过这段历史,我们不难看出,方程思想和方程定义并不是一回事。方程思想是指先得到等量关系,然后再想办法推导出未知条件。而方程的定义只是方程的长相,即是方程思想的外在形式。那么对于学生而言,是掌握方程的定义,会判断哪个式子是方程重要?还是掌握这种解题思想重要呢?毫无疑问是后者。我想学生之所以不喜欢方程,对方程有反感情绪,跟我们只是给他们方程定义,没有渗透给他们方程的思想有一定的关系。

【调试策略】

通过以上解读和分析,我们可以对教材中呈现的内容进行这样的调试。

(1)从方程思想导入。

在本节课的导入环节,我并没有使用教材中的方式,“看”天平找等量关系,而是安排了一个“寻找神秘物体质量”的探究活动,让学生用天平“找”等量关系。我精心的设计了神秘物体的质量40克,学生通过10克、20克、50、100克无法直接得到它的质量。于是,学生通过不断地调试,得到了一系列的不等式和等式。例如:神秘物体<50,神秘物体>20+10,神秘物体+10=50,神秘物体+神秘物体=80等。然后再让学生用字母表示神秘物体的质量,得到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和不等式。接下来再按照教材中的编排,即对比得到方程定义。这样做的好处就是,学生先经历了利用方程思想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到了众多的式子当中,这个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能够帮助我们得到想要的答案和结论。同时学生也能够体会到这种不能直接得到问题答案,但可以间接建立等量关系,再去推导答案的方式,是一种很好的解题思路,这正是方程思想的价值所在。方程思想是人类代数史的开始,更是灵魂。

(2)丰富练习题,巩固方程思想的价值。

我对教材中呈现的练习题进行了梯度上的调整,先是看图列方程,看图找等量关系是比较直接简单的。然后是在文体当中寻找等量关系,这个是比较有难度的。因此,我给学生分成了几个不同的梯度。例如:肯德基套餐

师:你能列出方程吗?

生:2x+11=31

师:说说你是怎么想的?(总价=总价)

师:还有不同的吗?

预设:2x=31-11 31-2x=11 (31-11)÷2=x

通过这样的练习,目的就是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方程思想的一个最大的价值体现就是同一道题找到几个等量关系就能列出几个方程。原本算术方法只有一种解法的题,如果用方程则可以列出许多个式子。博士论文,模式。只要会解方程,就能很容易解决一个较复杂的实际问题。让学生体会到方程思想的特点就是把难点转移到了解方程上,从而也为下节课解方程的讲解,吊足了学生的胃口,做下了很好的铺垫。

其实,教材中很多关键性的知识点,都是依据知识产生的历史过程精心设计、编写的。我们都可以通过调试使教学更有效、学生兴趣更浓、理解更深刻。

调试模式不需要教师有太多数学史方面的知识,更注重以教材为本,能够有效地利用教材达到渗透数学史的目的,调试模式是渗透数学史的较易操作的基本的模式,只要教师有意识去做就能够实现。

二、改编模式

改编模式是指针对教材中的有代表性的、典型的数学知识点的教学规律和特征,依据其在数学史中的发展历程,对教学内容以及教学设计进行适当改编。

例如:二年级的《认识千》

【教材分析】

千是学生认识大数的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从千开始学生进入了大数的认识。教材编写时也特别注重体现千在计数法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价值,在教学内容之后还编写了数学阅读内容。介绍了十进制计数法产生的历程,目的当然是丰富学生的知识领域,加深学生的理解。

【价值界定】

十进位值制使人类的记数实现了飞跃,0-9十个数字、十进制和位值制(即相同

的数在不同的位置上表示不同的数量)这三者的出现使得数的世界从固定成为了变化,有限变成了无限。因此,十进位值制被称为人类数学史上最伟大的发明。这一年龄段的学生也有能力对计数法有一个系统的学习和理解。因此在认识千的时候,让学生经历十进制计数法的产生和发展历程是非常有必要的。

【改编策略】

刘艳平老师执教的《认识千》就依据这段数学史,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进行了很成功的改编。改编的基本思路就是依据数学阅读中介绍的十进制计数法发展历程,将其改编为学生的学习活动,让学生经历这个鲜活的思维过程,切身体会计数法产生的神奇过程,从而更加深刻的理解计数法在人类发展史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震撼于人类的聪明才智和伟大的创造力。

围绕着这样的理念,刘老师设计了以下六个环节,帮助学生经历十进制计数法产生的历史进程。

第一个环节:数豆子,产生按群计数的需要。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给学生充分的探索空间,让学生数出1000粒豆子。开放性的问题需要学生动脑思考、动手实践。孩子们出现了1个1个数,十个十个数,一杯一杯(相当于百为单位数)。在数的过程中,使学生产生“当数量较多时按群计数”的需要。

第二个环节:数形结合,理解计数单位的十进关系。

在这个环节中,电脑演示小正方体由一到十、由十到百、由百到千的演变过程,请学生结合演示数出小正方体的个数。最后得出结论:一个一个地数,10个一是1个十;一十一十地数,10个十是百;一百一百地数,10个百是千。一、十、百、千都是计数单位,当数比较多的物体个数时,就可以用“千”作单位进行计数。

在这里,教师利用直观的计数单位模型建立计数单位的直观表象,数形结合为后续的抽象活动奠定基础。

第三个环节:发展数感,丰富对1000的直观表象。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依次出现1000个物体的图片。让学生联系生活现实,多角度想象观察1000个不同事物,调动学生视觉感官,发展学生的数感。

第四个环节:工具计数,经历位值制的演变过程。

这是本节课最让人感动的地方,刘老师带领孩子们重新感受了一把计数法诞生的过程,鲜活而深刻。教师结合数的发展史,引导学生经历由“羊”到石子,由石子到珠子,由珠子到数位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将古人的计数方法和现代的计数方法有机融合,从儿童的视角帮助学生理解计数单位的来源和实际意义,产生对位置计数的需要,进而理解位值制的意义与价值,丰富学生的数学体验,感受人类智慧的结晶。

第五个环节:应用计数器,建构“十进制”计数法。

在这个环节中,学生用计数器表示小正方体的个数,有助于学生理解不同位置上的珠子表示的计数单位是不同的,从更为直观的角度帮助学生理解位值制,为符号计数的学习奠定基础。正方体个数的动态增加,从109到110,从999到1000,帮助学生理解满10进1的道理,进一步理解十进制计数法。

第六个环节:符号计数,形成对计数法的认知飞跃。

在这个环节中,学生用计数器记录小狗打靶的成绩,在操作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位值制;接着教师提出让学生写出这个数,理解不同数位的数所表示的意义不同,实现由工具计数到符号计数的飞跃。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简约、方便、高度的抽象与概括。毫无疑问,这就是依据数学史进行教学设计改编的典型成功课例。学生通过一节40分钟的数学课重走了十进制计数法的那段历史,这种理解将是鲜活而深刻的。

改编模式与调试模式不同,需要教师有相关的系统的数学史知识,这样才能够进行恰当有效地改编。这样的改编案例需要我们一线教师通过实践探索不断地积累,最后成为可以共享的资料。

三、拓展模式

拓展模式是指为了弥补教材中关于数学史内容的学习资源不足、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选择具有代表性、凸显学科知识特点的数学史资源作为阅读资料。例如:一些数学小故事、音像资料引进。

到哪里去找素材呢?

(一)教师通过阅读数学史资料,选择其中有趣的简单的内容以小故事的形式呈现,成为学生可以阅览的拓展读物。到目前为止,我已经搜集或编写了十几个作为学生的阅读资料。其中包括数学知识方面的《印度·阿拉伯数字》、《0的诞生》、《不可能的数——负数》、《被分割的数》、《画家中的数学家埃舍尔》、《中国魔板——七巧板》、《质数传奇》、《π的一生》、《十个手指与十进制》、《0、1与internet》、《百分数趣谈》、《方程术》、《神奇的比》、《1,2,3与哆嘞咪》、《莫比乌斯圈》等;还有人物方面的《英雄数学家阿基米德》、《祖冲之与圆周率》、《数学痴人欧拉》、《“小”数学家高斯》、《科学数学家笛卡尔》等。

(二)还有一些现成的数学科普小故事也可以介绍给学生。例如李毓佩的《梦游零王国》《数学动物园》、《数学司令》、《数学西游记》等。

(三)搜集一些影像资料。其实影像资料有很多,平常我们要细心搜集。通过电影去看数学史能以更加多彩的方式呈现历史,比我们只是“讲一讲”说一说要形象的多,对学生情感上的熏染也要更加深刻!我们拓展得到的资料何时使用呢?

1.课内介绍。

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可以选择把这些拓展资料穿插在我们的教学之中,成为恰当的补充和点缀,让我们的数学课堂更加鲜活厚重。

2.课外阅读。

有一些数学史方面的故事和书籍资料,可以推荐给学生课后阅读之用,扩充学生的知识面,特别是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教师可以通过布置学生写数学日记、数学小论文和制作数学小报来督促学生进行阅读学习。

拓展模式下的数学史资料能够帮助学生拓宽知识面,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受到一种文化的熏陶,从而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

四、创编模式

创编模式是指创造性的开发以渗透数学史为内容的综合实践学习内容,使学生经历知识产生的历程,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为学生提供高品质的学习内容。

【教材分析】

其实教材中的小调查、小实践、数学探索等活动就是一个很好的素材,我们可以把这样的小版块创编成生动有趣的综合实践活动。但是丰富的数学知识是不可能在教材中完全体现的,教材的安排为我们提供了弹性的空间与时间。博士论文,模式。因此,我们还可以根据数学史发生发展的阶段,开发一些数学综合实践学习内容。

1.依据教材中的小实践创编的综合实践活动内容。

例如:五年上第三单元,认识了真分数、假分数、带分数之后,教材中布置学生用一

个长方形的纸条为单位,测量教室中的物品长度,可以先估计,然后用整数或分数记录测量的结果,并把数据整理到表格当中。

【价值认定】

分数的价值在于当数量不足整数时,她出现了,更重要的是她的出现还为我们如何表示两个量之间的关系指明了方向。但是学生对于分数的认识似乎都停留在真分数的范围之内,因为我们在第一次把分数介绍给孩子们的时候,是把一张饼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因此,孩子们对分数的第一印象就是取的份数不能超过这张饼。而真相则并不是这样,这个小实践就能帮助学生完善对分数的认识,给学生一个完整的分数印象。

【创编案例】

首先,我把这个小实践活动放在真假带分数认识之前进行,然后把汇报与真假带分数的认识相结合。具体的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布置实践作业。

制作1分米长的长方形硬纸条——以它为单位长度测量指定物体的长度(数学书、书桌、文具盒)——用整数或分数记录你的测量结果并填入表格当中。

第二环节:课上汇报。

学生汇报测量结果。测量结果基本上分为三种情况,不足1个单位的、整数倍的、超过1个单位又不是整数的。博士论文,模式。由于没有进行过假分数和带分数的学习,学生会在超过1个单位又不是整数的测量结果的表示方式上出现分歧和不确定,教师可以适时的进行指导。第三个环节:整理结果。

通过汇报测量结果,学生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用假分数或带分数表示出测量数据,但是不给出假分数和带分数的概念。在这个环节中,教师提出任务:观察我们得到的这些数据,对于分数你又了哪些新的认识?你能把这些分数分分类吗?通过学生对结果的分析,师生的共同分类整理,最后得到真分数、假分数、带分数的定义。

将这样的小实践活动与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结合,让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经历知识产生的历程,不仅帮助学生获得新知,同时也提升了学生对概念实质的理解。

2.结合教材内容和数学史中的相关知识,开发的综合实践活动内容。

例如:六年级学完比以后,可以设计数学综合实践课《神奇的比》下面就是我创编的两节关于比的数学综合实践课。

综合实践课《神奇的比》——系列一《不变的比》。

环节一:课前先安排测量活动,填表。

环节二:课上组织学生按时间段汇报,教师在大表中整理。学生在整理中发现同一时间,不同人的身高:影长的比值是接近甚至相同的。

教师给出结论:同一时间同一物体的高度和影长的比值是相等的。这一发现有什么应用呢?环节三:提出任务:“你能测量金字塔的高度吗?”

环节四:讲故事。

2600年前,一年春天,古希腊数学家泰勒斯来到埃及,人们想试探一下他的能力,就问他是否能解决这个难题。泰勒斯很有把握的说,可以,但有一个条件——法老必须在场。第二天,法老如约而至,金字塔周围也聚集了不少围观的老百姓。秦勒斯来到金字塔前,阳光把他的影子投在地面上.每过一会儿,他就让人测量他影子的长度,当测量值与他身高完全吻合时,他立刻在大金字塔在地面上的投影处作一记号,然后再丈量金字塔底到投影尖顶的距离。这样,他就报出了金字塔确切的高度。在法老的请求下,他向大家讲解了如何从“影长等于身长”推到“塔影等于塔高”的原理。这个道理,我们一直沿用至今,甚至到了初中或大学,我们还会用这个道理解决更加深奥的数学问题。综合实践课《神奇的比》——系列二《最神秘、最美的比》环节一:课前测量活动。

环节二:课上测量活动。

学生发现:比值都是0.6多一些。质疑:这是巧合吗?

环节三:介绍黄金比0.618.

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有一位非常有名的数学家毕达哥拉斯。有一天路过一铁匠铺,被清脆悦耳的打铁声吸引住了,驻足细听,凭直觉认定这声音有“秘密”!他走进铺里,仔细测量了铁砧和铁锤的大小,它们的比值就是0.618。后来被古希腊著名哲学家、美学家柏拉图誉为“黄金分割律”,简称“黄金律”、“黄金比”.这里用“黄金”两字来形容这个规律的重要性,可谓是恰如其分.环节四:无所不在的0.618。音乐与黄金分割,好的音乐都在黄金分割处出现高潮;购物与黄金分割:吴振奎先生提出小康型消费价格

=0.618×(高档消费价格-低档消费价格)+低档消费价格;绘画与黄金分割: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就是按黄金分割来构图的;摄影与黄金分割,好的摄影作品都是按照黄金分割布局构图的;军事与黄金分割:战争中,攻击方总是选择在战线的黄金分割点进行攻击;写字时,在笔杆长度的0.618处作为握笔的接触点,就既能省力,加快书写速度,又能使字体优美……创编模式下渗透数学史对教师数学史素养的要求就更高了,教师不仅需要对数学史有所掌握,而且要能够深入浅出的设计成学生可以操作的的实践活动。我们的教学参考书上经常有这样的话:“让学生经历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发展学生的符号感、应用意识”、“突出数学内容的本质,反映数学学习的基本过程,以及数学思想方法在处理问题中的地位和作用”、“使学生有机会领略数学的全貌”等等。其实都是在暗示我们“看看数学史吧!”、“研究研究数学史吧!”、“领着孩子做做数学史吧!”

无论是调试、改编还是创创编,一个共同之处就是对于数学中关键的知识点,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去“做”这段历史。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J]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1

[2]林永伟、叶立军著.数学史与数学教育[M]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4.12

[3]张奠宙.关于数学的学术形态和教育形态——谈“火热的思考”与“冰冷的美丽”[J]数学教育学报2002,11(2)

[4]郑毓信著.数学方法论[M]广西教育出版社 1991

[5]【荷兰】弗赖登塔尔著,刘意竹、杨刚编译.数学教育再探[M]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5

[6]【美】克莱因著.古今数学思想(第一册)[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79

[7]【英】帕梅拉·利贝克著,方未之译.儿童怎样学习数学[M]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7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策略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策略 在教学改革飞速发展的今天,摆在每一位老师面前的是怎样让学生高效地获得新知,在数学方面获取新知更显得尤为重要,那么什么样的教学策略最有效呢?著名教育家赞赞可夫说过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求,这种教学方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我也非常赞同这个观点,现在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谈一下体会: 一、用爱心为学生搭建求知的桥梁 1、设置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主动参与 要摒弃传统意义上的数学课堂,抓住学生的心里特征,积极给学生营造学习的氛围,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课下多与学生沟通,做学生的朋友,了解学生对数学课的看法,及时调整自己教学方法。 2、注重学生求知的过程,让学生有的放矢 让学生在课堂上去体验成功的快感,放手让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进而解决问题,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思考空间,从而去获取新知,放手让学生去学数学。 3、合作学习是学生获取新知的重要途径 在数学学习中,小组合作学习是很好的形式,一道题,放在小组中,大家经过讨论进行有选择性的商议,这时,思维活跃的孩子可以阐述自己的意见,而对于不爱发言的孩子,在小范围内也留给了他表现的空间,给自己的同桌讲讲,在大家的充分参与下,对研究的数学结果进行初步的统一,然后把研究的结果展示给全班同学,这时,学生对知识的思考过程进行再现,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思考问题,更有利于学生理解掌握数学。 二、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堂习惯。 著名教育家叶对陶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良好的习惯一旦形成,就会变成人生道路上前进的巨大力量,终身受益;反之,从小忽视良好习惯的培养,而让不良习惯发展形成恶习,将贻误终身。那么数学课上,要注意培养学生哪些好的习惯呢? 1、独立思考习惯。 发现问题能够独立思考是一种良好的思维品质,遇到问题要善于主动思考,养成认真钻研,耐心细致的习惯,这样才能就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2、合作交流习惯。

(完整版)(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基本模式

小学数学教学模式 新的课程改革倡导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倡导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流、全息互动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更加关注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让学生在数学活动的过程中经历数学知识形成的全过程,体验到学习数学的快乐。因此,我们要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即: 一、口算,训练思维 每天至少进行2分钟口算,2分钟应该练习多少道呢,县里六年级口算比赛5分钟110道题,依次五、六年级2分钟至少练习40道题;三四年级2分钟至少练习30道题,一二年级2分钟至少练习20道题。训练形式多样化,建议采用口算卡、课件展示学生快速写答案这样的形式,可以面向全体。检查组随机进入各班与教师和学生座谈,问:你们参加过口算比赛吗?你们口算怎么训练的?以什么样的形式训练的?帮助学生组织语言,回答这些问题。 二、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出问题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然后再展开一系列的数学活动。情境一是教材自然呈现的情境图,二是教师可以适时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情境图,这里注意教师要隐去情境图中提出的问题,让学生有疑问有思考。引导学生观察情景图发现图中数学信息,进而提出多样化的数学问题,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要给予归类、适当肯定,适时引出要探究的数学问题。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教师要重点培养,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需要。 三、建立模型,启迪理解完善思维 基本环节是独立探究——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思考探究(生本教学中叫个人自学或独学)教师要充分放手让学生针对要探究的数学问题进行自主探求,可以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演算、推理等多种方法经历“做数学”的过程,此过程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切忌问题一出就让学生讨论。 小组交流(生本教学中叫小组讨论或对学)在学生独立探索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交流,这环节一定要落实,教师平时要加强对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比如表达、倾听、质疑、交流,分工协作等方面的能力,让小组

浅谈小学数学教师如何选择有效的教学方式

浅谈小学数学教师如何选择有效的教学方式 石鼓区五家巷小学阳琼 新课程要求教学要使每个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但是学生之间存在着差异,要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除了教学目标定得适当,教学组织形式选得适当外,还要考虑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因为学生间的差异是多方面的,不仅有生活经验和数学基础的差异,还有智力、以及性格等的差异。对于教师如何选择有效的教学方式,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自身的发展,谈几点体会: 一、动手实践;快快乐乐地教,轻轻松松地学 动手实践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途径和方法之一。新课标要求我们改变学生原有单一的、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立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的学习。 1、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让学生快快乐乐地学。 多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学生喜欢一个教师,便会喜欢该教师所教的学科。我首先向学生做出承诺:尽量少布置作业;决不拖课、占课;课堂上只要精神饱满,不必坐得端端正正。我这样说,也这样做,一个阶段以后,我发现绝大部份学生很喜欢上我的数学课。 2、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让学生学得轻松。 学生乐学数学,实验便有了基础。我不断向学灌输“教是为了不教,学是为了更好地学”的思想,使学生意识到自学能力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需要教师的指导。一开始布置预习作业,学生

不知道怎样预习,我就在课堂上指导学生预习。经过一段较长时间的培养,学生学会并且养成了预习的习惯。 3、怎样才能让做作业成为学生一种自觉的行为呢? 我的做法就是改变作业的布置形式。我一般不具体布置多少作业,而是让学生根据自学的程度、教学进度自由支配做作业的时间,能力强的学生可以适当超前。由于作业有很大的灵活性,学生不再视作业为负担。绝大部分的学生都能超前完成作业,并且作业的质量还比较高。 当学生乐学数学,学习成为自觉的行为,并且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时,学生就学得轻松了。学生学得轻松时,教师也就能够教得轻松,我认为这种教学就是一种有效的教学。 二、让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从形式走向实质。 学生的学习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对人类社会文明发展过程中的一种认识意义上的重演。让学生踏着前人的足迹重新发现他们学习的内容,对于学生的发展具有多方面的意义。教师要有目的地选择这些重演或再现的教学内容,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等数学活动。自主探索是在教师引导下的探索,教师不仅要精心设计自主探索的情境,而且要关注学生探索的过程和方法。学之道在于“悟”,教之道在于“度”,教师要处理好自主与引导、放与收、过程与结果之间的辨证关系。对于那些估计学生通过努力能探索求得解决的问题,应大胆地放,放得真心、实在,收要收得及时、自然。如果只放不收,只是表面上的热闹,收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方法之欧阳音创编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 方法 龚富 (贵州省威宁县羊街镇兴隆厂小学553100) 小学数学教师要上好一堂数学课是很不容易的。“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因此,数学教育要以学生发展为本,要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和现实世界作为数学的重要资源。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特点组织教学,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和引导学生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和情感体验,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的,必须坚持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实践证明,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培养、智力的发展,不可能只依靠一种教学方法,必须把多种教学方法合理地结合起来。多种教学方法的合理结合,首先是由于教学的内容不同,教学对象、教学环境条件以及教师素质不同所决定的。教学内容不同,教学对象、条件不同,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势必

不同。复杂多变的教学活动,要求教学方法必须多样化。其次是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需要所决定的。心理学证明,单一的刺激容易产生疲劳,如果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就能调动各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再次,是由各种教学方法的性质和作用所决定的。各个教学方法有各自的适应性,又都有各自的局限性。如观察法有利于敏锐的观察能力的培养和形象思维能力的形成,讨论法有利于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要博采众长,综合地运用教学方法。 一.阅读数学教材 学习数学只需要多做习题,认真听讲和多“加餐”,就会提高学习水平和数学思维能力,至于数学教材则可读可不读。其实大谬不然。众所周知,数学中的定理、法则、公式等的叙述及例题的解答或证明都是学生学习的好材料。况且数学中的符号、图表、算式、例题的解答都以其形式优美、内容丰富、表达准确而简明见长,数学教材在表述上科学而通俗、生动而有趣,因而大有可读之处,大有阅读之必要。 从学习的角度上讲,阅读材料,特别是阅读已解答好的例题,对培养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数学表达能力、规范学生的数学解题格式等都有好处。学习数学,目的是为了掌握数学,这就意味着学生要善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独立思考、合情思考。有些学生虽然懂得解题方法,心里明白却又说不清楚。这时,教师应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比较课本上的规范形式与自己的解答,从中找出异同,发现纰漏,从而掌握正确的方法、标准的格式,养成严谨而深刻地进行数学思维的习惯。同时,阅读教材还有助于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以及

小学数学论文:小学数学教学浅谈

小学数学论文:小学数学教学浅谈 数学家外尔说:“数学是无穷的科学。”这一语道破了数学的重要性,小学数学是基础,在教学中,教师需要做到的是授人以渔,教会方法。教学多年,下面谈谈我的一点教学体会。 一、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比如,《认识钟表》这一课,我先向学生介绍:“今天老师带了几位新朋友来”,然后课件出示并配合精彩的声音效果,时针、分针、秒针一个个飞到表盘上,展示在了大屏幕上。学生兴奋不已地说着它们的名字,接着时针、分针、秒针分别动起来,学生观察着它们走的速度,比较谁快谁慢,掌握它们之间的联系,为接下来的时间换算做好铺垫。 二、锤炼学生的心理 培养学生健全的品质,让学生取得优异成绩,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例如,面对困难时的勇气和自信,坚强的意志,认真负责的态度,在学习和生活过程中具备一定的简单的判断、推理能力,能够有条理、有根据地思考问题的能力等。 三、和学生做知心朋友 教师与学生良好愉快地交往,可以构建互动的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学质量则不言而喻。和学生做知心朋友,作为教

学中的一环,也是教学改革的一个方向。尊重学生,关注学生的每一个变化,每一点成长,注意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激发和诱导,使每个学生都发展顺利。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注重师生间的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彼此补充、不断进步。 四、以学生熟悉的现实背景导入 知识来源于生活,并且最终将应用于生活,因此,教师教学要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结合起来。当学生在一种自己熟悉的情境中学习时,就会感到亲切和自然,就会有学习和研究的兴趣。例如,“图形的变换”就是来源于现实世界中物体及其运动、变化,是对物体运动、变化的数学抽象。教学时从生活中去选取材料,学生不会感到陌生,在游戏中增长知识。 五、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避免枯燥数学的学习 数学是一门相对来说逻辑性强,具有一定抽象性的学科。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容易产生疲惫感,认为数学知识枯燥无味,这样势必会影响教学效果。因此,在实际教学中,要注意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小组竞赛、动手操作、引入情境进行活动等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其主动积极地去参与学习。另外,对小组活动的过程,教师要进行监督管理,不能留下任务就放任学生自由发挥,要有适当的引导与调控,否则很容易形成场面很热闹,但学习效果却不理想的局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策略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策略 要让课堂教学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建立一个开放的、充满活力的课堂教学新体系,教师首先应在课堂教学设计上下功夫。教学设计就是教师依据数学学科和学生的特点,认真钻研教材,分析教学任务和教学对象,从而对教材实行再组织,设计教学方案的过程。下面就新课程下的数学教学设计来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 一、深入了解学生,找准教学起点 要想学生通过40分钟的学习有所提升,首先就要了解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也就是确定教学起点。教学起点就是学生在学习新的知识之前已具有的相关知识和技能以及相关学习的认知水平与态度。它是影响学生学习新知识的重要因素。:十一世纪是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学生了解信息的途径很多,远比原来要快、要多,有时可能远远超出了教师的想象,所以教师事先想好的教学起点不定是真实的起点。教师要想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来设计教学过程,首先就要了解教学的真正起点。 二、客观分析教材,优化教学内容 教材是实现教学计划的重要载体,也是教师实行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要真正地用好教材,教师能够从以下几方面来思考: 1.为实现教学目标,教材提供的内容是否都有用,哪些需要补充,哪些能够删除或改变; 2.教材提供的教学顺序是否需要重新组合; 3.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是什么。只有解决了几个问题,才能使教学内容更易于教师教学,学生更易于自主探索。 在教学三年级上册《秒的理解》一课中,教材提供的是春节联欢晚会倒计时的一个场景来导入新课,从而感悟1秒钟的时间很短来揭示课题的。但是这场景时问过去较长了,对学生来说感受不大。于是我结合了刚刚前几天学校组织观看过的神舟六号发射前的倒计时来实行导入,不但使学生感受了1秒很短,更让学生了解祖国航空事业的发展,感受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在设计教学时,又插入刘翔在雅典奥运会上的成绩,明白1秒甚至比1秒更短的时间往往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通过学生课前收集时问格式,课堂交流,对学生实行了珍惜时间的教育。这样安排,使学生接受教学内容更丰富,史富有时代特色。 三、制定明确目标,贯穿各个细节 教学目标足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教学的归宿,它是教学设计中必须考虑的要素。数学教学的目标一定要着眼于学生可持续发展水平的培养,要在认真分析学生的起点,全面了解课程标准对学段的目标,以及客观分析教材的基础上,制定具体、可行的教学目标。规定学生在一节课结束后掌握哪些知识与技能,使哪些情感与态度得到发展。 在设计《秒的理解》时,要求学生: 1.能理解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种=60秒,体会1秒,了解1秒的价值;2.能在开放的活动中发挥自己的观察力和想像力,通过看一看、说一说、算一算等,逐步培养初步的数学思维水平; 3.初步建立1分1秒的时间观点,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渗透爱惜时问的教育,教育学生珍惜分分秒秒。 四、活跃教学活动,增浓学习氛围

谈小学数学新型课堂教学模式

谈小学数学新型课堂教学模式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三学”模式好,教学更有效 ——谈小学数学新型课堂教学模式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它以学生发展为本,把学生的学习方式的转变放在数学课程改革的重要地位。因此,课程改革势必引起一场教学方法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我在教学中尝试运用了“三学”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思想,突出了数学课题研究提出的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学生观和教师观,突出了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改变。 一、让课堂“导学”更精彩,教师会“导”,学生才会“学”. 正确认识教师的主导作用,有效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关键。那么课

堂教学中,教师应如何有效地导学? 、导学要以趣诱思,设疑激趣。 兴趣是学生探索新知的直接动因。兴趣高,学生才能学得积极主动,思维才会敏捷灵活。我十分注意在新课前几分钟采取各形式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引导他们迅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例如:在《圆锥体积》一课教学中,教师首先出示一筒米,设疑:将这筒米倒在桌上会变成什么形状?学生猜想,老师演示。老师接着又演示刨铅笔:把一支圆柱形铅笔的笔头刨成圆锥形,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你觉得这个圆锥的体积与相应的圆柱的体积之间有联系吗?你认为有什么联系?教师鼓励学生大胆猜想。有的学生认为圆柱削尖后可以得到圆锥,圆锥应该和圆柱有关系。那么,圆锥的体积究竟和圆柱的体积有什么关系呢?通过什么办法能证明他们之间的关系呢?他们的关系对于圆锥体积计算有什么帮助呢?“刨铅笔”教学片断,选择唤醒学生的已有经验,为猜想找到支

浅谈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基本策略与模式1

浅谈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基本策略与模式 闵光祥在小学数学课中,根据教学内容可以划分为概念课、计算课、解决问题课与空间图形课,而几乎在每一个新知识的起始课,学生最先接触到的必然是数学概念。概念是构成小学数学基础知识的重要内容,它们是互相联系着的,也是学习其他数学知识的基础,因此上好概念课对小学生的后续学习以及数学素质发展的培养都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一、小学概念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们学校的教研有多个老师上了概念课,听了之后就发现我们经常会不经意地把数学概念课上得冰冷无味、死板缺乏生机;学生没有通过对大量事物的感知、分析、理解而抽象出概念,总的来说就是忽视概念的形成过程,忽视概念间的相互联系,忽视概念的灵活应用,主要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概念教学脱离现实背景。很多教师在上概念课的时候,首先就要求学生把概念强记下来,然后进行大量的强化练习来巩固概念。这种死记硬背的教学方式有着很大的消极影响,由于学生并没有理解概念的真正涵义,一旦遇到实际应用的时候就感到一片茫然。 2、孤立地教学概念。很多教师在教学概念的时候往往习惯于把各个概念分开讲述,这样虽然是课时设置的需要,但是这种教学方式会使得学生掌握的各种数学概念显得零碎,缺乏一定的体系,这不仅给学生理解和应用概念设置了障碍,同时也给概念的记忆增加了难度。 3、数学概念的归纳过于仓促。数学概念的形成,是一个不断建构与解构的反复过程。引导学生准确地理解概念,明确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正确表述概念的本质属性,这是概念教学应该达到的教学目标。而部分教师课堂教学中概念的形成过于仓促,学生尚未建立初步的概念,教师即已迫不及待的进行归纳与总结。 二、小学数学概念课教学的基本策略 1、必须将概念置身于现实背景中去理解。数学概念是抽象的、严谨的、系统的,而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则是容易理解和接受具体的、直观的感性知识。因此,我们在教学之始应该在数学与生活之间搭建起联系的桥梁,提供丰富、典型、全面的感知材料,千方百计地充实学生的感性材料。数学概念教学时必须将概念寓

信息化下小学数学教学策略_数学论文

信息化下小学数学教学策略_数学论文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深入推进,小学数学教学也在逐步创新发展,融入先进的教育教学技术,拓展了教学内容和形式,构建完整的教学体系,有步骤地引导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提升数学综合素养。本文从目前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现状出发,分析了信息技术和小学数学的融合优势,提出了从数学兴趣培养、科学设计教学流程、实施鼓励评价等三个方面融入信息技术,有效推动数学课程教学发展,建立智慧课堂教学的模式,保证学生数学学习的高效性。 小学数学教学中融入信息化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由于小学生更趋向于感性的去认识和探究事物,信息化的融入让数学教内容走向了一个感性层面,用多媒体、多维成像、VR等新技术,将原来停留在平面的上的数学问题形象化,显得更加清晰明了;将原来在空间上无法呈现、展示和观察的问题多维化、虚拟化,感觉进入空间物体内部探究;将原来停留在大量计算基础上的问题游戏化,显得更加轻松有趣;将原来多次讲解不懂的重难点情景化,让学生在问题情境的指引下,发现规律,自己找寻解决问题的办法。因此,小学数学教师要充分引入信息化技术,分化课程难度,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实现高效的教学效果。 一、目前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现状 (一)教学方法设计不合理,呈现单一化趋势 由于小学生的年龄与思维都处于初步发展阶段,认知能力也不完善,因此他们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困难,对数学现象、运算、推理和空间想象的理解都处在一个初步认识的状态。另外,部分教师为了加快教学进度,省去了一部分教学步骤,缩短了学生认知的流程,再加上采取单一化的教学方式,使得学生不能完全消化吸收。这些因素的存在就谈不上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高效。教师没有考虑到学生个体差异,没有对差异做全方位的分析,仍采用传统式的教学方法,无法满足学生实际的需求,学生的学习处于被动接收的地位,无法真实地调动学生自我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师生之间缺乏良好的互动交流。而对于学生的思维与应用能力,教师也没有开展相应的实践教学内容,使得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程度比较低,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弱,不利于小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 (二)课堂教学设计流程不规范,缺乏逻辑性 教学流程的设计应该具备层次性、连贯性,然而实际的教学中常常出现教学流程设计与安排不合理,缺乏统一规划,随意性大的现象。因此,备课时教师要将课程知识与教学活动巧妙的衔接融合,发挥教学设计的价值与意义。如果各个教学环节没有联系性,知识就会分散,这不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认识与理解,不利于学生连贯思维的形成和综合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教学质量也会逐步降低。部分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不深入地研究与思考,没有结合本班学生的学情,课程设计只是按照课程大纲来进行,广而不细化,影响了小学生对数学的认知与体验,不能很好地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与进步。 (三)教师的课堂地位不明确,学生仍处于被动学习状态 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授课完全按照教师自己的风格来讲解数学知识,没有考虑到学生的需要,教师一边教学生一边记,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接收状态,久而久之就会造成学生动作惯性和思维固化,自主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减弱。在新课改和信息化背景下,这种教学模式忽略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感受,教师只是按照自己设定的教学计划和程序来讲解,没有全面分析班级学生的基础能力与认知差异,不能让每个学生得到适合自己的发展。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融入并运用信息技术的优势 (一)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自主性 信息化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需有效借助信息技术的手段,提高教学效率,激发

新形势下的小学数学教学浅谈

新形势下的小学数学教学浅谈 小学学生的特点天真,活泼、好动,爱表现,爱好广泛,求知欲旺盛,但注意力的时间相对较短,也让许多的老师头疼。如何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激活枯燥的数学课堂,让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兴趣是学生可持续学习的一个支点。同时,也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突破点。一个师生关系和谐、赏识、宽容、富有人格魅力的教师必然会对学生学习兴趣的保持、产生不凡的影响。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形成良好课堂气氛的基础;宽容,能为学生创造温馨和谐的学习环境;赏识,更能为学生兴趣之火的燃烧添加无尽的燃剂。课堂交往中,学生对教师的人格态度、专业水平、教学方法、甚至对某一问题的看法,都会自觉不自觉地进行评价,作出"信任"或"不信任"的判断,和"亲近"或"不亲近"的情感反应;甚至于把对教师的好恶迁移到教师所授课程上来。对教师没有好感,也就不想学他教的课。在新课程改革的理论指导下,我们一直在实践中思考、探索,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下面,我结合教学实践,谈一谈自己的体会。 一、正确定位教师角色 在现代教育中,教师究竟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呢? 随着“应试教育”逐步向“素质教育”的转轨,多年来由

于“应试教育”的影响而形成的一套传统、滞后的教育 教学模式显然已不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特别是作为 一位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师,我认为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 要进行创新,教师必须改变已经形成的老一套以知识为 核心的观念和行为,改变那种把注意力集中在课堂知识 教学目标上,而忽视能力、态度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切 实改掉过去一味的教师“讲”一味学生的“听”注入式的 教学方式;真正体现教学形式多样化,让学生自己探讨、讨论、实际操作、合作学习、交流体会、互相帮助,使 得教学气氛和谐,学生能活泼地、愉快地进行学习,真 正实现把数学的课堂还给学生,切实让学生多"想一想 ",让学生多“看一看”,让学生多“做一做”,让学 生多“说一说”。因此,我认为教师角色应该定位为学 生学习上的指导者,要大胆地放手让学生从感知中领悟 到知识,从而达到化教师的教为学生的学,还学生主体 的地位。充分让他们在学中玩,在玩中学,促进学生得 到全面发展。 二、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 实践活动是儿童发展成长的主要途径之一,也是学生形成实践能力的载体。针对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数学教学中,我认为应重视通过实践操作的方式,培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溢水中小李敏新课程标准实施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并有针对性地加以分析,提出相应的对策。着重强调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形式的科学性和教学活动的实效性,以此希望我们每位老师能静下心来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并力求通过运用科学有效的方式,扎扎实实地上好每堂课,不断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在新课程标准实施的背景下,全新的教学理念营造了全新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文化,无论是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也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是新课程实施后数学课堂教学的亮点,然而在这一转变过程中也显露出一个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如何避免课堂教学的过于形式化,提高教学活动的实效性,真正落实新课程标准这是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下面就此问题,结合课堂教学实际,谈一些我的看法。 一、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不能准确把握教材,缺乏对教材的研究新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规定了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实现三维目标。就目前的数学教学来看,很多教师往往会出现教材吃不透,理解不到位, 缺乏对教材的研究,看似课堂中热热闹闹,很为成功,其实仔细分析,偏离了重点、难点,学生凑了热闹,基础性的知识都没有学好。比如在一年级《认识物体》教学中,这一单元要求学生直观认识正方体、长方体、圆柱和球,对它们形状、特点有整体的、笼统的感知,形成初步的表象,只要能识别这些物体,能找出生活中的这些形状的物体即可,不要求学生对物体的特征做规范的语言描述。而有的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在讲课时,往往归纳出特征并板书出来,过高要求学生记住,提高了教学要求,这样做往往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这就谈不上什么有效课堂了。因此,教师专业培训必须回归理性,回归到教材的把握研究上来。 2、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方式传统 由于受年龄限制小学生对自身的控制能力相对比较弱枯燥的学习很难使他们的注意力保持长时间的集中。而我们小学课堂里的学生们,都是新世纪出生的独生子女,从小在优越的环境下成长。在家长的精心教育下有着比以往学生更好的基础,同样他们拥有更强的个性思想,往往不愿接受单一的教育方式。因此,再用以往单向的由教师向学生传播知识的这种“注入式”的教学方式肯定无法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教师只关注自己如何教,把知识单纯的灌输给学生,必然无法得到学生的共鸣,甚至遭到学生的排斥,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模式创新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模式创新 素质教育和新课改中的先进教学理念其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也就是说,目前小学数学的教育目标已经不是单纯的学生成绩与理论知识的累积,而是学生能力及综合素质的提升。为了相应教育改革的号召,一线的小学数学教师也不断的革新教育教学观念,不断探究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一定程度上开创了有效教学的各种模式,其中情境教学就是其中一种。小学数学情境教学就是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有目的的创设或者构建具有情感色彩和身心体验的场景,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探究意识,实现知识的由繁变简,由抽象变具体的完美转化,进而提升“教”与“学”的效果。 一、导入新课要有“强力度” 新课的导入要像磁石一样,牢牢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拨动学生思维之弦,激起积极思维的浪花;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高涨的学习热情。为课堂教学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如在小数点位策移动小数大小变化这一抽象教学时,教师可根据小学生爱听童话故事的心理特点,设计一个童话故事。教师先在黑板上写出26,83和2683两个数进行大小比较,接着教师叙述故事情节:由于2683比26.83大,

经常欺负23.,有个叫“小数点”的魔术师看了很生气,决定要洽治这个2683,于是趁2683不注意时,“小数点”魔术师就悄悄地从3的右下角跑到2的右下角(教师演示时用粉笔把小数点从3的右下角移到2的右下角)。移位后的这个数还神气吗,为什么,通过这一问一答,把知识融入于童话形式,从而牢牢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他们的思维。 二、优化数学教学情境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充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促进有利于小学生个性和身心健康发展的新型情境化教学理念的形成,构建和谐教学氛围,以全新的教育教学方式指导小学数学教学改革及教学实践全过程,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教师应用现代多媒体技术,构建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情境,使传统教育教学方式得到改进,使多媒体技术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现了科学整合,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更新传统教育观念,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营造符合小学生年龄和兴趣特点的文化氛围,以先进的文化理念激发学生探索数学新知识的热情和学习兴趣,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有利于促进教师抓好课堂教学管理,强化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教育的目标是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实现教学目标与学习兴趣培养的科学结合,把数学教学内容与趣味性的教学方法纳入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整体素质。在教学实践中,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方法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方法 龚富 (贵州省威宁县羊街镇兴隆厂小学553100) 小学数学教师要上好一堂数学课是很不容易的。“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因此,数学教育要以学生发展为本,要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和现实世界作为数学的重要资源。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特点组织教学,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和引导学生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和情感体验,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的,必须坚持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实践证明,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培养、智力的发展,不可能只依靠一种教学方法,必须把多种教学方法合理地结合起来。多种教学方法的合理结合,首先是由于教学的内容不同,教学对象、教学环境条件以及教师素质不同所决定的。教学内容不同,教学对象、条件不同,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势必不同。复杂多变的教学活动,要求教学方法必须多样化。其次是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需要所决定的。心理学证明,单一的刺激容易产生疲劳,如果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就能调动各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再次,是由各种教学方法的性质和作用所决定的。各个教学方法有各自的适应性,又都有各自的局限性。如观察法有利于敏锐的观察能力的培养和形象思维能力的形成,讨论法有利于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要博采众长,综合地运用教学方法。 一.阅读数学教材 学习数学只需要多做习题,认真听讲和多“加餐”,就会提高学习水平和数学思维能力,至于数学教材则可读可不读。其实大谬不然。众所周知,数学中的定理、法则、公式等的叙述及例题的解答或证明都是学生学习的好材料。况且数学中的符号、图表、算式、例题的解答都以其形式优美、内容丰富、表达准确而简明见长,数学教材在表述上科学而通俗、生动而有趣,因而大有可读之处,大有阅读之必要。 从学习的角度上讲,阅读材料,特别是阅读已解答好的例题,对培养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数学表达能力、规范学生的数学解题格式等都有好处。学习数学,目的是为了掌握数学,这就意味着学生要善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独立思考、合情思考。有些学生虽然懂得解题方法,心里明白却又说不清楚。这时,教师应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比较课本上的规范形式与自己的解答,从中找出异同,发现纰漏,从而掌握正确的方法、标准的格式,养成严谨而深刻地进行数学思维的习惯。同时,阅读

小学数学教学策略初探论文

小学数学教学策略初探 【摘要】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中,为更好的落实课程改革,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大胆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质疑,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和培养学生探索、创新意识作一些初探。 【关键词】质疑作业自主式学法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中,学生在课堂教学的主体地位,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在多年的数学教学中,我尝试以下策略,撰文以飨同仁。 一、“质疑”教学策略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世界上许多发明创造都源于“疑问”、“质疑”是开启创新之门的钥匙。由此可见,“质疑”应成为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呢? (一)创设质疑氛围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但是,目前的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师还是串讲串问,牵着学生走,没有留给学生积极思维的空间。要将“质疑”引入课堂,教师首先要更新观念,明确提问不仅是教师的权利,更应该是学生的权利。教师应引导学生在学习新知的基础上,大胆质疑,积极探索。由于学生间存在着个别差异,在质疑问难时,往往不能提在点子上、关键处。这时,教师应以鼓励为主,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激发他们质疑问难的热情。如果遇到学生没有问题或提不出有价值的问题时,教师应有意识地与学生互换角色,提

出重点问题,同时发挥小组协作精神,让学生自由讨论,尝试解答。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宽松、活跃的质疑氛围。 (二)教给方法,让学生有“疑”可质 从心理学角度说,好问和好奇是儿童的天性,是儿童求知欲的表现。教师要善于利用儿童这份天性,教给质疑方法,让学生学会把学习过程中有价值的疑难问题提出来。可让学生这样想:概念:为什么这样表述?能否增加或删改一些字词?在概念内涵的挖掘,外延的拓展上质疑。例如,在教学“分数的意义”时,引导学生对分数含义的关键词质疑,如“为什么单位‘l'的‘l'字要加引号?”计算:有没有更简便的方法,在“理”字上下功夫质疑。例如,在教学“一个数除以小数”31.08÷0.37时,可质疑“为什么一定要把除数转化成整数,而不是把被除数化为整数?”应用题:列式的依据是什么?力求寻找更好的解法。例如,在教学“分数工程问题”时,可问“为什么可以用单位“l”来代替具体的数据。”教学时要鼓励学生对任何一个问题都去探索,或提出与众不同的看法,甚至提出其他学生或老师一时也想不到的问题,这是学会质疑的关键。有时学生质疑的涉及面广,显得“多而杂”。这时老师要组织学生讨论,哪些问题问得好,哪些问题不着边际,不是教材的内容和重点,引导学生逐步由“多而杂”变为“少而精”。只要引导得法,学生就能有所发现,逐渐学会质疑。 (三)明确目的,处理质疑、释疑的关系 “疑难”对学生来说是暂时还不可能甚至是完全没有能力排除的。“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学生发现、提出了问题,怎样解决?这是教学中必须解决的问题。质疑是手段,释疑才是目的。如果对学生的质疑置之不理,将压抑学生的积极性,释疑的方法不妥,

浅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落实新课标

浅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落实新课标 学习《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使我对新课标的要求有了新的认识和体会,其中“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体验和理解数学”是《数学新课程标准》给我最深的感触。我想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我们教师应给学生充分发挥的空间,让学生在教学情境中体验数学的趣味,在生活实践中体验数学的价值,在自主合作中体验数学的探索,从而真正享受到数学带来的快乐。因此,我通过对新课程标准的再学习,有以下的认识: 一、在教学情境中体验数学的趣味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学习中最活跃的因素,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如运用做游戏、讲故事、直观演示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学习数学知识。一个好的教学情境可以沟通教师与学生的心灵,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之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使学生把学习作为一种乐趣、一种享受、一种渴望,积极参与数学活动。 二、在生活实践中体验数学的价值 在数学教学中要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引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激发他们到生活中寻找数学知识。《数学课程标准》还指出:“提倡让学生在做中学”。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力求领悟教材的编写意图,把握教材的知识要求,充分利用学具,让学生多动手操作,手脑并用,培养技能、技巧,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数学源于生活。因此我教学时注意紧密联系实际,从学生实际生活经验入手。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认识周围事物,用数学的概念与语言去反映和描述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充满了数学。从而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学习中。 例如:在教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应用估算解决实际问题》一课时,在新课伊始创设情境:小东是个“小书迷”,昨天去逛新华书店,看中了三本书,回家向妈妈要钱买书。妈妈给了他100元,小东拿到钱后犹豫不决,因为他忘记三本书的具体价格,只记得其中两本三十几元,一本十几元,不知道这些钱够不够买。 1、设问:同学们觉得100元够买这三本书吗? 2、追问:每本书具体价格多少钱都不知道,你们怎么就能作出判断呀? 3、小结:感谢大家帮助小东解决了困惑。看来,生活中有些问题,不用精确计算,通过推理、估计也是能够找出结果的。 4、最后:判断购物钱数够不够的问题时,可以采用“上舍入”或“下舍入”的方法进行估算,这样比较简便。 我这样通过创设生活情境,为了唤醒学生的估算意识。有意识地“绕开”具体数据,通过推理、估计也是能够找出结果的。 三、在自主合作中体验数学的探索。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信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学习方式”而实践证明,小组合作互动学习更是一种有效的学习形式,通过合作学习不仅可以学到课本上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参与意识,使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的方法,进而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充分体验合作探索成功的喜悦。学生在合作、交流、碰撞中掌握了探究的方法。不但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还培养了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满足了他们的成功欲,从而让学生享受学习数学的快乐。合作学习的关键在于何时合作,我觉得在以下几种情况下必须合作:1,所学的知识是难点,学生感到有难度,有困惑。2,所学的知识是重点,学生需强化该知识点。3,所学的任务较重,较难,需要大家分工。如果只把合作学习当做形式而放任自流,那时无效的合作。

浅谈小学数学新授课的教学策略

浅谈小学数学新授课的教学策略 小学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其模式的构建和实施直接影响着本门学科的教学效果。近年来人们对教学模式的研究越来越重视,各式各样的教学模式层出不穷,小学数学教学模式也是千姿百态。然而,要搞好教学工作,只拥有教学模式还远远不够,教学模式只不过是一个框架,就好像是一个人的骨架,只有把教学模式充分应用到教学中,让其指导教学,教学模式才能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得到完善。 小学数学教学要想达到在四十五分钟的时间内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必须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优化,以发挥教学过程的整体功能。为了新授课的优化教学、体现新课程改革的理念,采取积极有效的对策上好每一节新授课,是摆在我们每个数学老师面前的一项任务。下面结合自己新授课的教学实际介绍几点做法: 1、新授课是以传授、探究和学习新知识为主的课,主要是通过教与学获得新的知识和技能。它是最常见的,也是最重要的一种课型。新授课要突出一个“新”字,把握新的知识点和新的技能要求,从学生实际出发,引导学生去探究新知识。注重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注重以旧引“新”、变式递进、降低难度,使学生知识有序积累,从分组测量到分组合作学习,达到把握新内容、新知识和原有知识固着点的潜在距离,确立合适的梯度,提高教学效率。 2、课堂设计主要包括教学程序的设计、课堂练习的设计和课堂作业的设计等,不论是什么层次的设计,都应以优化设计为标准。对于新授课教学过程的设计,我认为: 首先从构建情境入手,即教师通过构建激发学习兴趣的教学情境,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在教学过程中要改变学生老老实实坐着听、一动不动规规矩矩举手发言的模式,尽可能让学生积极参与。 其次要组织学生根据新授课不同的教学内容进行分组合作教学、开放式教学和分层次教学,使学生彼此提高学习技能、增加自信,学生不是直面结论,而是直面问题,鼓励学生冒险,宽容失败。 最后是教学过程的设计不要忘记学法指导,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是让学生学会学习,获得掌握知识的学习方法,教师要根据新授课不同的内容因材施教地指导学法、鼓励创新,进行学习策略的教学指导。

“三学”模式好,教学更有效——谈小学数学新型课堂教学模式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它以学生发展为本,把学生的学习方式的转变放在数学课程改革的重要地位。因此,课程改革势必引起一场教学方法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我在教学中尝试运用了“三学”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思想,突出了数学课题研究提出的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学生观和教师观,突出了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改变。 一、让课堂“导学”更精彩,教师会“导”,学生才会“学”。 正确认识教师的主导作用,有效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关键。那么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如何有效地导学? (一)、导学要以趣诱思,设疑激趣。 兴趣是学生探索新知的直接动因。兴趣高,学生才能学得积极主动,思维才会敏捷灵活。我十分注意在新课前几分钟采取各形式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引导他们迅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例如:在《圆锥体积》一课教学中,教师首先出示一筒米,设疑:将这筒米倒在桌上会变成什么形状?学生猜想,老师演示.老师接着又演示刨铅笔:把一支圆柱形铅笔的笔头刨成圆锥形,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你觉得这个圆锥的体积与相应的圆柱的体积之间有联系吗?你认为有什么联系?教师鼓励学生大胆猜想.有的学生认为圆柱削尖后可以得到圆锥,圆锥应该和圆柱有关系.那么,圆锥的体积究竟和圆柱的体积有什么关系呢?通过什么办法能证明他们之间的关系呢?他们的关系对于圆锥体积计算有什么帮助呢?“刨铅笔”教学片断,选择唤醒学生的已有经验,为猜想找到支点,通过问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思考问题,学生的探究欲望被激发起来了,保证了下一步合作探究的有效性. (二)、导学要以旧引新,迁移知识。 数学知识系统性很强,后面的知识往往是前面所学知识的扩展或延伸。因此,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去学习新知识,形成新技能,就要靠教师充分运用知识的迁移规律,引导学生在新旧知识的衔接点或共同点上去充分展开思维,探索规律。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面积”时,教师提问:“平行四边形面积是怎样计算的?”学生回答后,教师又问:“三角形的面积该怎样计算呢?”组织学生探究、交流、发现,得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三)、导学要注重学法,提高能力。 通过数学教学,不仅要使学生长知识,还要长智慧。教学中要有目的、有意识、有计划地指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领悟并及时提示他们掌握相应的学习方法,使他们逐步由“学会”到“会学”,不断提高数学学习能力。例如指导学生逐步学会阅读数学课本的方法,从中年级开始,我用程序思考题引路,提示阅读方法和重点。拟定阅读思考题时,我十分注意:①符合学生的认识水平;②符合教材的知识结构;③符合数学学科特点,即重概念,重算理,重思路。学生按照思考题提出的问题、要求、方法、步骤去看课本(插图)、理思路、找难点、抓重点、想疑点。 二、让课堂“练学”更实效,教师会“选”,学生才会“练”。 练习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巩固新授知识,形成技能技巧,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途径。我们数学教师只有会选“精而有效”的练习题,才能让我们的学生对本堂课的知识掌握得更精,更牢。 (一)、练学要告别呆板枯燥,体现人文关怀。 应试教育下的数学练习严肃有余,而活跃不足,练习缺乏人文性,是孩子们一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