牦牛产业现状

牦牛产业现状
牦牛产业现状

牦牛产业现状Revised on November 25, 2020

牦牛是分布于青藏高原及其毗邻地区的特有牛种,是惟一能够充分利用青藏高原草地资源进行动物性生产的优势畜种和特有的遗传资源。它以对高海拔地带严寒、缺氧、缺草等恶劣条件的良好适应能力而成为高寒牧区不可替代的生产生活资料,可提供奶、肉、毛、绒、皮革、役力、燃料等生产、生活必需品,在高寒牧区具有不可替代的生态、社会、经济地位。中国是牦牛的主产国,占世界总数 1400 万头的 92% ,分布于青海( 470 万头),西藏( 415 万头),四川万头) , 甘肃( 112 万头),新疆( 25 万头),云南( 5 万头)。蒙古是世界上第二个牦牛较多的国家,有牦牛万头,占世界牦牛总数的 5% ,其余分布在吉尔吉斯、哈萨克、尼泊尔、印度等;此外,不丹、锡金、阿富汗、巴基斯坦等国也有少量牦牛分布。牦牛分布区域辽阔,由于主产地的地理生态条件、草地类型、

饲牧水平、选育程度、社会经济结构等不同,致使牦牛在体态结构、外貌特征、生产性能、利用方向等方面有所差异。形成中国牦牛的 11 个优良类群和一个培育品种大通牦牛、青海高原牦牛、环湖牦牛、长毛牦牛、甘肃天祝白牦牛、西藏亚东牦牛、西藏斯布牦牛、西藏高山牦牛、新疆巴州牦牛、四川九龙牦牛、麦洼牦牛、云南中旬牦牛。牦牛对高寒草原高度的适应性,具有肉、乳、毛、役兼用的多种经济用途。

1 牦牛产品的特点

牦牛是青藏高原不可替代的牛种。青藏高原海拔高、气温低、昼夜温差大、牧草生长期短、辐射强、气压低,牦牛在此生态条件下能正常生产和繁衍。并具有乳、肉、毛、役兼用的多种经济用途。与其他培育品种不同的生产性能和特点,在高寒草原终年放牧无补饲,生产和繁殖具有季节性。产肉性能 : 牦牛体

重 220 ~ 350kg , 屠宰率 50%, 肉蛋白质 21% ~ 22%, 脂肪 2% ~ 3% 。牦牛肉暗红色 , 肌肉纤维粗。牦牛肉质鲜美,具有高蛋白(比黄牛高 % ),低脂肪(比黄牛低 % ),低热量(比黄牛低 % ),多氨基酸(比黄牛多 2 种)的特点。产乳性能 : 牦牛在放牧状态下 , 在泌乳期 150d, 牦牛总泌乳量平均 487kg , 平均日泌乳量。以第 5 胎最高 , 达 520kg , 平均日泌乳。 1 头犊牛日哺量~

1 .9kg , 占母牦牛日泌乳量 1/

2 ~ 2/

3 。各地牦牛的产奶量差异较大 , 受季节、放牧管理胎次、产犊时期、挤奶次数与技术、草场类型、类群性能等相关因素有关。牦牛乳脂率高( % ~ % ),可开发高档的奶粉、炼乳、黄油、奶酪、干酪素等。产毛绒性能 : 产毛绒 1 ~ 2 .5kg , 产绒 300 ~ 500g / 头 , 绒细度±μ m, 净绒率约 90% 。牦牛绒纤维细,保暖性好,是特种高级毛纺原料,许多性能优于山羊绒和兔毛,尤其是白牦牛绒一直是世界市场的俏销产品。役用性能 : 牦牛可驮重 60 ~ 80kg , 日行 20 ~ 30km, 牦牛四肢强壮 , 蹄小结实 , 还是牧民的交通和使役工具,它可驮、可驾、可骑、可犁,享有“高原之舟”之称。牦牛粪晒干后,还是牧民生火做饭取暖的燃料。

同时,牦牛也是青藏高原独特的景观动物。牦牛和藏族人民的物质生产、文化生活、宗教等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近乎是藏族民众的“图腾”动物,宗教活动、文化娱乐生活和日常祭祀都少不了牦牛。牦牛分布的区域是我国西北、西南的少数民族聚居区,是海拔 3000m 以上的生态脆弱区。因此,牦牛作为一种自然资源、生态资源和经济资源在青藏高原的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理应发挥更大的作用。

2 发展现状

品种退化严重,生产性能较低

长期以来落后的生产方式和闭塞的自然地理环境,导致牦牛近亲繁殖严重,部分品种退化严重,畜群周转减慢。同时,畜群结构的不合理也严重影响着牦牛群体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大部分地区除饲养牦牛外,还饲养着许多马匹。另外,高龄母牛比例大,性别比例不合理,牦牛生长发育缓慢,产犊时间推迟,生产性能较低。据资料报道,现在牦牛的初生、 1 岁、 2 岁、 3 岁、 4 岁、 5 岁的体重分别比 20 世纪 80 年代初下降了 % 、 % 、 % 、 % 、 % 和 % 。

草场超载过牧,草畜矛盾突出

目前,牦牛的饲养主要以放牧为主,虽有辽阔的天然草地,但牦牛产业至今还保持传统畜牧业养殖方式,单纯依靠对廉价现有草地资源的索取来获得收入。草地长期超载过牧,冷季草场有时超载高达 50% 以上,牦牛主产地草地产量下降 25% ~ 35% ,加之沙化、鼠虫害严重,畜牧业资源遭受破坏,草原生态日趋恶化,草地生态明显失衡。由于草地退化,牧草产量和质量持续下降,草畜矛盾日益突出。

良种体系善不健全

牦牛选种不科学。长期以来,对种公牛不进行科学的选择和培育,随意在亲代中留种,致使畜群平均生产水平下降,留种用公牛只考虑其母亲产奶量的高低,不注意种牛本身表现及体质发育状况。而母牦牛一般必留,不予任何选择。

牦牛配种方法不合理。除大通牦牛外,其他牦牛类群主要以自然交配为主,公母比例一般为 1:15 ~ 25 左右,在整个母牦牛发情季节里公牦牛的体力消耗太大,配种量难以控制,加之又没有对公牦牛的补饲习惯,致使公牦牛的体质变弱,繁殖力下降。

商品观念淡薄,畜产品商品率低。

由于受到传统习惯的影响,牦牛产业是以封闭的自给自足的个体经济为主,牧民饲养牦牛只是为了满足自己家庭生活的需要,牦牛产品只是用来交换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生活用品,在边远的牧区还认为牲畜越多越富有,畜产品大部分自食自用,向社会出售的很少,且都是未经加工的初级产品。

3 影响牦牛业发展的因素

牦牛饲养生产环境条件

牦牛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海拔 3000 ~ 5000 米的地区。该地区空气含氧量低;气候寒冷,年平均气温 0 ℃;植物生长期仅 120d 左右,无绝对无霜期,天寒草枯的冷季长达 8 个月之久;在此严酷的自然条件下,牦牛能很好地适应并繁衍后代。但也造就了牦牛生长缓慢、发育周期长、乳肉生产性能低下

牦牛饲养生产方式

牧民对牦牛的饲养长期沿袭传统的饲养方式,饲养规模小,牲畜混群放牧管理,畜群结构极不合理,牦牛养殖方式落后状况没有改变;母牛挤奶过度,牛犊生长缓慢,形成恶性循环;放牧强度过大、生态问题突出,饲草饲料储备意识差,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弱;饲养、繁殖等领域的一些先进实用技术无法配套应用。

牦牛产品价值因素

牦牛长期生存于天然无污染的高海拔地区,处于半野生状态,牦牛的畜产品不能定位于简单的畜产品,而应视为珍稀动物产品,但目前牦牛产品的价值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牦牛产品的价格与其它畜产品无异,牦牛业经济效益低下,牦牛业经济发展缓慢。

牦牛产业因素

牦牛业整个产业建设起步晚,内部体系发育滞后,优势产品少,产品在市场上的占有率低,已有的主导产业的地位不高,另一方面,粗加工品过度竞争,形成同类产品同向增长的拥挤效应。因此,在牦牛产业化经营中确定主导产业的发展战略迫在眉睫,在部门间、产业间培育生长点和发展极,把有限的生产资源集中在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部门和产业中,使其快速增长,并通过产业链的延伸,使相关产业,配套产业相得益障,协调发展。

4 牦牛业发展

牦牛是民族地区和高寒地区经济的支柱产业 , 牦牛业的生产水平及其发展 , 直接影响到我国高寒草地畜牧业经济的发展水平 , 并对藏区整个经济的发展 , 社会的进步与稳定起到重要的作用。在牦牛产业化发展的进程中,要注重牦牛业特殊的自然条件规律与科学原则相结合,依靠科技,保护资源,扩繁提高,突出特色,发展产业,增产增效。形成以“牦牛绿色”品牌为主题的产业链,务求高附加值、高效益。利用牦牛特色畜种资源的产业政策及发展产业化生产,确定产业化发展的基本思路。

普及良种,提高生产性能

牦牛品种的更新换代和养殖新技术推广普及,是提高牦牛群体品质的主要手段。通过加强牦牛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在确定改良杂交方向的前提下,不同区域进行不同方式的良种推广与普及,确保牦牛业生产持续稳定发展。

牦牛的本品种选育:必须有明确的选育目标 , 对其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的选择和培育。选与育并重。牦牛因其生存条件恶劣,终年放牧,如果只选而不重视培育就不会使选择这一技术措施收到明显的效果。在选择中明确选择目标,如

四川九龙牦牛以肉乳兼用和肉毛兼用为选育方向,四川麦洼牦牛以乳肉兼用为选育方向,天祝白牦牛向肉毛兼用型培育,突出主要性状。

牦牛杂交改良:利用奶牛、肉牛改良牦牛。在种内进行目的各异的种间杂交组合 , 改良其遗传组成 , 稳定其最佳的性状遗传组合来达到提高个体和整体生产水平的目的。从生产性能上看,产肉量高于牦牛 50% ~ 70% ,产奶量提高 3 ~ 5 倍,役用性能、抗病力、生活力均大大超过其双亲的能力。

改变传统经营方式 , 提高经济效益

在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生态和原始的放牧管理条件下 , 牦牛终年放牧 , 每年随牧草生长季节呈现出“夏壮、秋肥、冬瘦、春乏”的体重变化规律 , 目前 , 我国牦牛肉的生产以来源于淘汰老龄牦牛为主的初级阶段 , 优质牦牛肉产品的开发程度低 , 导致牦牛业生产水平低下 , 加之牧民群众受传统经营方式的影响 , 惜宰、惜售 , 出栏率、商品率很低 , 经济效益很差。饲养牦牛周期太长 , 七、八年甚至十来年才育成出栏。牦牛从出生到 4 岁时,经过 4 个冬季,累加减重量相当于两头牦牛的净肉量。牦牛在 4 ~ 5 岁时 , 暖季增重与冷季减重几乎持平。牦牛年龄越大,单位增重所消耗的物质就越多;饲养时间越长,度过冬季的次数越多,损失活重的数量也越大。牦牛犊当年育成出栏,或 18 月龄出栏,在冷季来临之前,多出栏,缩短牦牛饲养周期,提高牦牛业经济效益的有效手段。

基础设施建设

加大饲料基地建设投入,改善牦牛饲养条件

鉴于各地草地存在着严重退化趋势,特别是牦牛主产区草地产草量下降 25%-35% ,草原“三化”严重,造成草畜矛盾尖锐,使牦牛饲草匮乏,生产性能下降,品种退化。因此,建设人工刈割饲料地为了使牦牛安全度过冬春枯草季节 ,

冬春季要给生产牦牛进行补饲青干草。有条件的地方 , 要尽量在夏季选择种植青燕麦和豌豆混播、披硷草、早熟禾等优良牧草。因为种植的牧草营养价值高、用工少、产量高 , 饲喂储存方便 , 是高寒牧区解决冬春缺草的主要渠道。国家在西部生态建设及退耕退牧还草项目上,特别是长江、黄河上游的生态建设项目上,对牦牛产业开发给予大力扶持倾斜。牧区在草场承包到户的基础上建立“六化”家庭牧场(草场围栏化、住房定居化、饲草料基地化、圈舍暖棚化、牲畜良种化、疫病防治规范化)模式,推广“五良”技术(良医、良舍、良料、良法、良种)的配套应用,把牦牛产业作为牧区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工作。

推广暖棚管理

由于高寒草地冷季气温过低(最低为 -40 ℃左右),牦牛棚圈过于简陋,难以御寒,牦牛最适温度为 8 ~ 12 ℃,气温低于最适温度时,当气温每下降

1 ℃,饥饿家畜的新陈代谢就提高

2 ~ 5% ,气温每降 1 ℃,机体表散热或热量损失量为大卡 /m 2 , 每天给活重 300kg 的牛补饲 kg 精料或青干草,才能弥补寒冷天气造成的散热损失。一头纯放牧牦牛,在冷季,体重约下降 1/6 ~

1/4 ,体重损失相当于五头牦牛损失一头牦牛。适当的棚圈在青藏高原高寒牧区冬节可起防冻防寒的作用。

资源合理配置

通过培训、示范,提高从业人员素质,通过职业培训,现场指导科技园区、示范户,提高牦牛生产业的科技含量,提高从业人员的科技素质、经营素质。加大牦牛商品的力度以农村产业结构和小城镇建设为契机,稳定牦牛产品的数量,提高质量,减少直接饲养牦牛的人数和户数,扩大产品销售市场和渠道,

增加产前和产后服务从业人口,从而使牦牛产品由自给型向商品型转变。广开融资渠道,加大对牦牛产业化的投资要充分利用民间资本、项目资金、集资、上市等多种形式筹集资金。加快良繁体系,饲草饲料体系和疫病防制体系建设,为产业化发展奠定基础。培育龙头企业发展牦牛加工企业,加快产品开发,注重市场培育,创建品牌产品,制定牦牛产品营销战略,构建营销网络,不断提高牦牛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占有率。

专业化生产

牦牛的专业化生产主要是指牧场、牧户等的主导生产方向。牦牛属肉乳兼用型,而目前牧区的杂种母牛以利用产乳性能为主,杂种公牛以利用产肉性能为主,因此牦牛的专业化生产主要包括种源生产、牦牛肉生产和牦牛乳生产三类。牧场及牧户要根据自己的草资源条件、牛群质量、技术优势、交通条件等因素,以获取最大效益为目的,选定自己的主导生产方向;确定以主要生产种源、生产牦牛肉还是生产牦牛乳,走专业化生产道路。

产业化经营

牦牛业整个产业建设起步晚,内部体系发育滞后,优势产品少,产品在市场上的占有率低,资源不匹配,各种资源参差不齐,如饲养设备简单,技术原始,资金贫乏,人才不足,观念滞后,信息不畅,深加工发展滞后等。深加工企业少,大多出售的是初级鲜活产品。多数牦牛生产户以存栏数量论贫富,盲目扩大总量,草、畜矛盾不断加深;在技术服务方面,产前、产中资源集中而产后技术力量薄弱等。因此,牦牛产业无带领其快速发展和形成优势产业的优质产品。加快推进牦牛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是关键。加大对牦牛业龙头企业扶持

力度,扶持做大有基础、有优势、有特色、有市场的产业和产品,形成有规模、有质量的生产基地。

社会化服务体系

完善牦牛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形成生产、加工、销售的有机结合,使其较好的调动各个服务环节的积极性,促进畜牧产业化的发展。建设的主要内容有:第一,建立牦牛良种繁育体系,逐步培育专用型的牦牛品系和经济杂交利用体系,第二,建立饲料生产供应体系,逐步改变牦牛纯放牧的饲养方式,提高牦牛生产能力;第三,完善疫病防止体制,逐步建立牦牛无规定疫病防治区,提高牦牛生产的食品安全;第四,加快市场信息流通服务体系,提高牦牛生产绿的商品率;第五,推进畜牧业风险保障体系建设;第六,建立牦牛法律保障体系,构建牦牛产业化的稳定发展环境和优惠政策。

牦牛

牦牛 牦牛被喻为“雪域之舟”,是西藏高山草原特有的牛种,主要分布在喜马拉雅山脉和青藏高原。牦牛全身一般呈黑褐色,身体两侧和胸、腹、尾毛长而密,四肢短而粗健。牦牛生长在海拔3000米~5000米的高寒地区,是世界上生活在海拔最高处的大型哺乳动物。 牦牛全身都是宝,藏族人民衣食住行烧耕都离不开它。人们喝牦牛奶,吃牦牛肉,烧牦牛粪。它的毛可做衣服或帐篷,皮是制革的好材料。牦牛素有“高原之舟”的美称,既可用于农耕,又可在高原作运输工具。 牦牛肉 青海牦牛长期生长在高寒的青藏高原,由于气候寒冷,植被较薄牦牛吃草边走边吃,处于半野生状态。因此,其肉质鲜嫩、营养丰富、无污染,是纯天然绿色食品,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牦牛肉性熟热,冬食可抗寒,蛋白质含量高,脂肪、胆固醇含量低,是青海各族人民喜食的主要肉食品之一。 简介 牦牛——高原之舟,是西藏高山草原特有的牛种,主要分布在喜马拉雅山脉和青藏高原。牦牛全身一般呈黑褐色,身体两侧和胸、腹、尾毛长而密,四肢短而粗健。牦牛生活在海拔3000米一5000米的高寒地区,能耐零下30℃一40℃的严寒,而爬上6400米处的冰川则是牦牛爬高的极限。牦牛是世界上生活在海拔最高处的大型哺乳动物。牦牛全身都是宝。藏族人民衣食住行烧耕都离不开它。人们喝牦牛奶,吃牦牛肉,烧牦牛粪。它的毛可做衣服或帐篷,皮是制革的好材料。牦牛素有“高原之舟”之称。它既可用于农耕,又可在高原作运输工具。牦牛还有识途的本领,善走险路和沼泽地,并能避开陷阱择路而行,可作旅游者的前导。 牦牛是青藏高原上特有的物种,体格健壮,适宜在高寒地带生存,又善跋涉,有“高原之舟”的美称。牦牛分为野牦牛和家养牦牛,而家养牦牛是从野牦牛驯化而来的,驯服并饲养野牦牛,是藏族先民的一大成就。现在野牦牛主要分布在藏北高原一带,而且自上一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野牦牛的种群数量在减少,其活动的空间正在缩小。人类在高原上的频繁活动,早已威胁到了野牦牛的生存。高原野生动

2019年肉牛牦牛产业发展趋势与建议

2019年肉牛牦牛产业发展趋势与建议 (2019年2月12日发布) 1、2018年肉牛牦牛产业特点及存在问题 1.1基本特点 在牛肉和活牛市场上,刚性需求与养殖市场供不应求的矛盾突出。表现在,国产牛肉增产100多万吨和进口牛肉超过100万吨,牛肉和活牛(母牛、架子牛、育肥牛)的价格上升且升幅较大。 在产业整体上,肉牛存栏量、屠宰量和牛肉产量稳步增加。牦牛的“放牧繁殖、半农半牧区与农区规模化育肥、标准化屠宰加工”的产业化模式开始形成。养殖阶段的低成本和环保意识普遍提高,但“秸秆就近利用、粪尿就地还田”的铁则,依然缺乏系列政策的明确支持。就业人数有所增加,从业人员素质和机械化率有所提高。产业技术被主动使用,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势态明显。肉牛和牦牛产业链各节点的经济效益较2017年稳中有升。 肉牛母牛存栏量明显增加,“弑母杀青”状况基本得到扭转。低成本依然是母牛养殖的核心,“分散、小群体、大规模”依然是母牛养殖基本模式,该模式是我国肉牛产业现阶段赖以存在并且不可动摇的主体模式。其中,分散的养殖场(户)衍生出了按经营能力和资源支撑能力扩大母牛存栏头数,同时兼养育肥牛提升盈利能力的新模式。 爆炸式产业外资金催生的母牛“大规模”、“集约化”圈养形式,面临着环保、管理、成本、技术的适度选用、市场选择、盈利能力等各种资源要素的压力和经营风险。 牦牛和犏牛的散户放牧模式与“夏壮、秋肥、冬瘦、春死”的恶性循环依然如故,由此每年损失约70万吨牦牛肉,与牦牛超载一道,是藏区草原生态的重大威胁。牛肉市场需求压力促进了牦牛和犏牛的“错峰出栏”、“集中、围栏”等规模化育肥技术与生产模式的加速普及。海拔500米以下的规模化育肥是2018年度牦牛产业的技术突破和亮点。 市场选择了奶牛是多了一项产奶功能的肉牛,其活牛流通、肉用生产技术和模式得以迅速形成且趋于成熟。但适合我国国情的奶肉融合生产与经营的产业模式尚待成型。

我国牦牛发展现状与前景分析

我国牦牛发展现状与前景分析 摘要:牦牛是我国的珍稀畜种,牦牛业是我国的优势产业,产业化开发潜力巨大,对振兴藏区经济意义重大。 关键词:牦牛现状;对策;前景 1我国牦牛的发展现状 1.1牦牛的分布牦牛是中国的主要牛种之一,仅次于黄牛、水牛而居第三位。牦牛自古至今是青藏高原牧区的优势种家畜和当家畜种,具有顽强的生命力。牦牛是牛属动物中,能适应高寒气候而延续至今的珍稀畜种资源,是世界动物中地理分布很有限的少数家畜之一。全世界现有牦牛1 400多万头,大都分布在中国青藏高原及其周围海拔3 000m以上的高寒地区。除中国外,与我国毗邻的蒙古、原苏联中亚地区以及印度、不丹、锡金、阿富汗、巴基斯坦等国家均有少量分布[1]。 我国是世界牦牛的发源地,全世界90%的牦牛生活在我国青藏高原及毗邻的6个省区。其中青海490万头,占全国牦牛总数的38%,居全国第一;西藏390万头,占30%,居全国第二;四川310万头,占23%,居全国第三;甘肃88万头,占7%,居全国第四;新疆17万头,占1.30%,居全国第五;云南5万头,占0.40%,居全国第六。 1.2牦牛的习性牦牛是一种极耐寒而不耐热的家畜,一般生活在年均温在-3~3 ℃的地区。随海拔的升高牦牛数量增加,大量集中在海拔3 000~5 000m的地区。适应年降雨量500~700mm、相对湿度50%~65%、蒸发量大于降雨量的半湿润气候。适应日照长、太阳辐射强、全年无绝对无霜期、植物生长期短,其它牛种难以生存的高海拔、低气压、冷季长、暖季短、严寒缺氧、牧草生长差的严酷的高寒草甸自然环境[2]。 牦牛体形防寒保暖,体躯紧凑,颈短耳小,皮厚表面积小;汗腺机能极不发达,被毛长度、细度不等且随季节变化,体侧及下部裙毛密而长,可御寒防湿,适宜寒冷气候。胸廓大,心胸发达,气管粗短,红细胞大,血红蛋白含量高,呼吸、脉搏快,适应高原缺氧环境。嘴巴宽大、嘴唇灵活,能啃食矮草;蹄质坚实且有软垫,善走陡坡、沼泽、雪山、激流;性情温顺,反应灵敏,建立的条件反射比较巩固,容易调教;抗病力强、抗逆性强、合群性强、食性广、耐饥渴、耐粗放的饲养管理条件。 1.3牦牛的品种牦牛按生产性能分为偏肉用型、偏乳用型、肉乳兼用型、乳肉兼用型、肉毛兼用型等;按地形地貌划分为青藏高原型、横断高山型、羌塘型,此外各地都有优良的地方类群(如甘肃夏河美仁牦牛、新疆巴州牦牛、云南中甸牦牛等)。

青海五三六九牦牛简介

青海五三六九牦牛简介 青海高原牦牛产于青海南部、北部两高寒地区,包括果洛藏族自治州和玉树藏族自治州两个州的十二个县,黄南藏族自治州的泽库县和河南蒙古族自治县,海西蒙古族藏族哈萨克崐族自治州的天峻县和格尔木市唐古拉山公社,海北藏族自治州的祁连县和海南藏族自治州的兴海县西的公社,大多在海拔3700m,甚至4000m以上的高寒地区。 生存环境 境内昆仑山系和祁连山系纵横交错, 形成海拔3700 ~ 4000 m 以上的高寒地区,年平均气温- 2.0~ 5.7 ℃,年降水量287~ 774 mm,年相对湿度50% 以上;冷季长,日温差大,日均温差≥10 ℃,日最低气温≤0 ℃的有200~ 250 d;日照2 000 h 以上,日照率60%;多雨雪和大风(≥8 级的有10 ~150 d)天气,无绝对无霜期;牧草生长期短,枯草期长达180 d 以上,空气中的氧含量只有海平面的1/ 3~ 1/ 2。 体型外貌 体型外貌上带有野牦牛的特征。体态结构紧凑,前躯发达,后躯较差。头大,额宽。角粗;皮松厚;耆甲高长宽,前肢短而端正,后肢呈刀状;体侧下部密生粗长毛,犹如穿统裙,尾短并生蓬松长毛。公牦牛头粗重,呈长方形;颈短厚且深,睾丸较小,接近腹部、不下垂;母牦牛头长,眼大而圆,额宽、有角、颈长而薄,乳房小、呈碗碟状,乳头短小,乳静脉不明显。毛色多为黑褐色,占71.8%,嘴唇、眼眶周围和背线处的短毛为灰白色或污白色。 适应性能 青海高原牦牛能适应海拔3200~4800m,大气压68420.85~55435.28Pa,氧崐分压14505.43~11679.01Pa,含氧量14.9%~11.44%的生态环境。其胸廓发达,崐心肺发育指数大,心指数为0.45~0.63,肺指数为0.96~1.40。寒冷季节,牦牛胸部腹侧下、粗长毛根部着生密而厚的绒毛,借以保护胸、腹内脏崐器官、外生殖器官、乳房及各关节,以防受冻。据测定,在海拔3800m的草甸草场崐上日放牧9.5h,牦牛日采食鲜草27.86±1.42kg。在牧草缺乏季节,利用其长而灵活的舌,舐食灌丛、落叶、根茬以及残留在凹处的短草,极耐艰苦,并具有宜于爬山的四肢和似马蹄铁样硬质蹄壳,随处都可攀登自如。 品种利用 青海高原牦牛是我国青藏高原型牦牛中一个面较广、量较大、质量较好的地方良种。对高寒严酷的青海生态条件有着杰出的适应能力,是雪山草原不可缺少的特种役畜。 近年来,因活牦牛在港澳市场销售颇受欢迎,开始为国家换取外汇。但是,由于经营方式和饲牧管理粗放,畜群饲养周期长,周转慢,产品率和经济效益都还较低。为此,必须加强本品种选育,实行科学养育,制订区域规划,加强科学研究工作,充分发挥良种的生产潜力砌快畜群周转,提高出栏率,为发展我国的畜牧业作出贡献。

牦牛的故事

牦牛的故事 我在家乡动物园里见过牦牛,但它们各个都无精打采,毛焦臁吊,懒怏怏的很不象样子,牦牛们知道,这个狭小的天地不是自己的故乡,它们不适合在这里居住。 第四纪冰川蔓延时代,野牦牛的祖先分布在华北、内蒙古及欧亚北部一带,世界变暖以后,其后裔开始在寒冷的青藏高原栖息,直至今日世界上为数不多的牦牛大部分生活在青藏高原。 所以只有在岗巴县我才有可能亲密接触牦牛,也只有在这里我才真正知道一些关于牦牛的故事。 在山峦起伏的高原牧场上,一头发了威的公牦牛站在高高的山颠上,四蹄蹬开,体毛倒乍,尾巴直指天空,奋力的挺起胸,高高的扬起头,屏住全身之力一声长啸。这啸声震撼了山峦,在壑谷里回荡。这里有高山,有平原,有河流,有湖泊,有终年不化的积雪和冰川,还有飘动的白云,飞翔的鹰以及

耀眼的太阳,这里才是它们真正的故乡,它们在这里可以肆无忌惮的生活。 牦牛全身呈黑褐色,身体两侧、胸、腹、尾毛密长,四肢短粗强健,身躯高大,心肺发达,牙齿尖利,眼园有神,筋骨结实,有灵活的唇和舌。野牦牛被驯化后,一直是人类的朋友,千百年来牦牛为青高原上生活的人们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它们是海拔最高地区的哺乳动物,人们称之为“高原之舟”。 牦牛的力气很大,善于攀缘,并有识途的本领,善走沼泽,在海拔6400米的冰川上仍然可以自如行走,牦牛是藏族群众须臾不可离开的交通运输工具。六、七十年代岗巴县交通十分落后,全县没有一条公路,即便是到日喀则地区,岗巴至卡拉段也是近百公里的便道。在这种情况下,牦牛就成了主要的运输工具。这个县粮食不能自给,每年群众都要进行粮牧交换。同时国家还不给农牧民供应食盐,他们每年还要进行一次盐牧交换。每次交换大约需要两个多月的时间,两次交换消耗了大量的人力和时间,但这是

牦牛奶产业发展规划

牦牛奶产业发展规划行业发展实施规划

牦牛奶是青藏高原上有“雪域之舟”的牦牛所产的奶复,牦牛作为高海拔地区制的生物,它们的生活环境无污染。 全行业实施“由大变强、靠新出强”的发展战略,在产业结构调整、方式转变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为国民经济和城乡建设的快速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保障。 为加快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依据国家和xx省产业发展规划,结合区域产业xx年发展情况,制定该规划,请结合实际情况认真贯彻执行。 第一条指导思路 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产业发展和应用为导向,明确目标任务,开展专项行动,实现产业稳增长、调结构、转方式和可持续发展,大力推动区域产业发展应用。 第二条指导原则 1、因地制宜,示范引领。着眼区域实际,充分考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逐步研究制定适合区域特点的能效标准。制定合理技术路线,采用适宜技术、产品和体系,总结经验,开展多种示范。 2、组织引导,市场推动。坚持组织引导,以政策、规划、标准等手段规范市场主体行为,综合运用价格、财税、金融等经济手段,发

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营造有利于产业发展的市场环境,实 现市场由被动向主动的转化。 3、区域协同,部门联动。深入推进区域产业发展协同发展,在更 大区域范围内打造产业发展链条,形成错位发展、共同发展格局;加 强部门间的统筹协调,建立联动机制,形成合力。 4、坚持融合发展。推进业态和模式创新,促进信息技术与产业深 度融合,强化产业与上下游产业跨界互动,加快产业跨越式发展。 5、坚持创新发展。开发高效适用新技术,拓展产品应用领域,创 新行业经营模式,优化资源配置,促进融合,实现创新发展。 6、坚持协调发展。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重大需求,鼓励产学 研用相结合、上下游产业融合发展,促进发展速度与质量、效益相统一,与资源、环境相协调。 第三条产业发展分析 牦牛奶是青藏高原上有“雪域之舟”的牦牛所产的奶复,牦牛作 为高海拔地区制的生物,它们的生活环境无污染。 随着牦牛养殖技术不断加强,牦牛养殖的自动化程度日益提高, 性能不断增强,而成本却有所下降。我国牦牛奶行业发展的不断进步,产业链不断完善。我国牦牛奶上游主要为牦牛养殖、挤奶设备、兽药

中国10大濒危野生动物

中国10大濒危野生动物 由于火灾等原因而造成的森林破坏,我国不少野生动物种类已经灭绝或处于濒危。 1、大熊猫 大熊猫是一种以食竹为主的食肉目动物,不仅集珍稀、濒危、特产于一身,而且非常古老,有“活化石”之称。与其同时代的古动物剑齿虎、猛犸象、巨貘等均已因冰川的侵袭而灭绝,惟有大熊猫因隐退山谷而遗存下来。现仅分布于中国四川、陕西、甘肃约40个县境内的群山叠翠的竹林中,过着与世无争的隐居生活。 2、金丝猴 中国金丝猴包括川、滇、黔三种,大家比较熟悉的当属川金丝猴。川金丝猴,分布于四川、陕西、湖北及甘肃,深居山林,结群生活。背覆金丝“披风”,攀树跳跃、腾挪如飞。金丝猴刚被命名时,因其仰鼻金发,使动物学家爱德华先生联想起欧洲十字军司令的翘鼻金

发的夫人洛克安娜,于是,他便用这个美人之名命名了金丝猴—Rhinpitheius roxellanae。 3、白鳍豚 白鳍豚为中国长江中下游的特有水兽,全球豚类有70多种,淡水仅5种,中国仅此一种淡水鲸,分布狭窄,比大熊猫更古老、更稀少。白鳍豚体态娇美、皮肤滑腻、长吻似剑、身呈纺锤。眼小如豆、耳小像针,上下颌密布小牙130多颗,头顶左上方有一圆形鼻孔,每隔20秒出水换一次气,虽然视听能力欠佳,但其声纳系统发对超声波的回声定位能力可使它与在十几公里外的同伴取得联系。 4、华南虎 华南虎的英文为“中国虎”,是我国特有亚种,原为中国分布最广、数量最多、体型较小,但资格最老的一个虎种。全球的虎仅有一种,均产于亚洲,上个世纪尚有8个亚种:孟加拉虎、东北虎、爪哇虎、华南虎、里海虎、巴厘虎、苏门达腊虎,但后三个亚种相继灭绝,

中国的新疆虎(尚未搞清属于哪个亚种)是在20世纪初灭绝的。 5、朱鹮 要问中国最珍稀的鸟是什么,那朱鹮应当名列前茅。这种被动物学家誉为“东方明珠”的美丽涉禽是一种人们一度认为已经灭绝的鸟类,它们原是东亚地区的特产鸟类,仅在中国、朝鲜、日本及俄罗斯有分布,但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后都失去了踪影。难道朱鹮真的消失了吗?七十年代后期,中国鸟类学家开始寻找朱鹮,1981年终于在陕西洋县姚家沟发现2窝共7只朱鹮,轰动了世界。 6、褐马鸡 褐马鸡是一种产于中国山西庞泉沟、河北小五台山及北京门头沟的珍禽,因耳部由两个雪白的耳羽,好似长角,或有人称之为角鸡或耳鸡。尾羽上翘后,披散垂下,如同马尾,故名马鸡,马鸡属共有4种,均产于中国,既藏马鸡、白马鸡、蓝马鸡和褐马鸡。许多动物学家建议,应把褐马鸡定为中国国鸟。目前,褐马鸡为国际自然保护

2016年中国肉牛牦牛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

2016年中国肉牛牦牛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 1、2015年肉牛牦牛产业特点及存在问题 1.1基本特点 2015年为了支持肉牛产业发展,中央乃至地方政府对发展肉牛产业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对肉牛基础母牛扩群增量政策扶持进一步增强,深化了肉牛产业发展转型。当前,肉牛养殖场适度规模程度增强,工商业资本已经开始向母牛养殖业渗透,肉牛养殖“放牧区繁育”+农区育肥模式逐渐形成,单纯育肥逐渐转型为自繁自育的适度规模化养殖模式。但是,肉牛养殖效益空间缩小、犊牛以及育肥牛价格倒挂以及进口冲击等问题也依然比较突出。由于基础母牛存栏量低,牛源不足问题突出,养殖效益低以及产业链条短、龙头企业带动能力弱,优势区域市场主导地位不明显等因素的制约,肉牛生产增长较为较慢。目前肉牛产业主要呈现为高价格、高成本和低收益的“两高一低”的产业特征。 1.2产区变化 2015年肉牛养殖数量总体基本稳定,基于肉牛、牦牛养殖产业技术集成,逐渐形成牧区、半农半牧区、农区放牧加补饲、适度规模肉牛养殖模式、集中规模化育肥模式,促进了因地制宜的种养加结合全产业链发展的肉牛产业发展模式。肉牛存栏和出栏数量总体有所增加,但是,能繁母牛和养殖户数量仍处于下滑趋势。牧区及半农半牧区及南方省区继续向母牛养殖区及育肥区转变,中原、东北等主产区屠宰加工企业洗牌深化。工商业资本进入母牛养殖业,推进了母牛养殖标准化和规模化发展。 1.3效益与安全 2015年肉牛养殖处于微利状态,养殖户规模扩增动力不足。根据不同养殖场、不同育肥牛养殖情况的平均利润为500-1200元左右。而从价格倒挂的情况看,每头牛倒挂费用都在300-500元/头,严重影响了肉牛养殖业利润和肉牛养殖户扩繁的积极性。养殖环境有所改善,标准化程度有所提升。随着国家以及省政府对牧业小区的支持,标准化、规模化小区的发展,促进了肉牛养殖业规模化发展。 1.4产业技术 重视发掘地方牛种(枣北黄牛、大别山牛等)的生长潜力和产优质肉的潜力,形成了以本地肉牛差异化生产的产业化技术,使肉牛阶段营养调控技术和饲养管理技术进一步推广,进而带动了肉牛专用预混料、舔砖、浓缩料和精料补充料等商品饲料的推广普及和全混合日粮饲喂制度的建立。 1.5产业政策 继续实施畜牧良种补贴政策,肉牛良种补贴标准为每头能繁母牛500-1000元、牦牛种公牛补贴标准为每头种公牛2000元。肉牛在内的7类农产品被纳入《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

青藏高原的牦牛文化

青藏高原的牦牛文化 广袤的青藏高原是自然环境极其严酷的世界屋脊,但这里却是牦牛生息繁 衍的绝佳地方。牦牛是高寒缺氧的青藏高原地区特有的一种大型动物,无论是 野牦牛还是家养牦牛,它们与藏区民众的生产生活均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自 古以来,这种关系渗透在藏族群众所在的每一寸土地上,久而久之,形成青藏 高原特有的牦牛文化。 野牦牛演化为家畜的历史进程 野牦牛是青藏高原最具代表性的野生动物之一,是十分宝贵的高原畜种, 国家级重点保护动物,有“雪山天骄”之称。其栖息地为海拔4000- 6000米 的高寒地带。现在,我国是世界上拥有牦牛数量最多的国家,约有1400万头左右,占世界牦牛总数的99%以上。据生物学家们研究推断,早在200多万年以前,野牦牛就与一些大型草食性兽类在青藏高原同生共处。据说,当时这一地区只 是海拔1000米左右的台地,喜马拉雅山脉才刚刚从海底渐渐隆起,它的高度也 只有3000米左右。印度洋的暖湿气流北上,使这里林木葱笼,气候宜人,这引 来了恒河流域的犀牛、古象和三趾马等一些动物与野牦牛一起共同生活。之后,青藏高原出现了分段的强烈隆起,在约200万年内升高至4000米左右,喜马拉 雅山则以更强劲的势头隆起拔高,气候也越来越变得寒冷严酷,于是,犀牛和 大象从这里渐渐消失了,只有野牦牛在雪域之地顽强地存留下来。 野牦牛是偶蹄目洞角科动物中的庞然大物,体重可达五六百公斤。它全身 披着长而密实的毛,粗毛间又有细而短的绒毛,体毛蓬松下垂,围护着全身。 笔者在青海玛多县考察所见,一具1000 多年前的野牦牛头骨,双角间的宽度居然容得下两个人并排而坐,可见它的躯体该有多大。近百年来,青藏高原的生 态恶化和人类活动的干扰加剧,野牦牛的活动范围大大缩小,只藏身于海拔五 六千米的深山峡谷或迁徙到无人区内。这些地方,生存环境更为严酷,但野牦 牛靠巨大的肺活量、超常的携氧能力、超厚的皮下脂肪、极低的散热力和密实 的体毛,同恶劣的环境抗争。野牦牛性情暴躁凶猛,如遇到挑衅和攻击时,会 用角攻击人和汽车。 考古学证明,大约从七八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起,青藏高原上的先民开始 驯养捕获的野牦牛,野牦牛的家畜化是青藏高原社会历史发展的一个快速进程。在西藏的考古发现中,代表新石器时代阶段文化的“藏西北文化类型”,其经

牦牛产业现状

牦牛产业现状Revised on November 25, 2020

牦牛是分布于青藏高原及其毗邻地区的特有牛种,是惟一能够充分利用青藏高原草地资源进行动物性生产的优势畜种和特有的遗传资源。它以对高海拔地带严寒、缺氧、缺草等恶劣条件的良好适应能力而成为高寒牧区不可替代的生产生活资料,可提供奶、肉、毛、绒、皮革、役力、燃料等生产、生活必需品,在高寒牧区具有不可替代的生态、社会、经济地位。中国是牦牛的主产国,占世界总数 1400 万头的 92% ,分布于青海( 470 万头),西藏( 415 万头),四川万头) , 甘肃( 112 万头),新疆( 25 万头),云南( 5 万头)。蒙古是世界上第二个牦牛较多的国家,有牦牛万头,占世界牦牛总数的 5% ,其余分布在吉尔吉斯、哈萨克、尼泊尔、印度等;此外,不丹、锡金、阿富汗、巴基斯坦等国也有少量牦牛分布。牦牛分布区域辽阔,由于主产地的地理生态条件、草地类型、 饲牧水平、选育程度、社会经济结构等不同,致使牦牛在体态结构、外貌特征、生产性能、利用方向等方面有所差异。形成中国牦牛的 11 个优良类群和一个培育品种大通牦牛、青海高原牦牛、环湖牦牛、长毛牦牛、甘肃天祝白牦牛、西藏亚东牦牛、西藏斯布牦牛、西藏高山牦牛、新疆巴州牦牛、四川九龙牦牛、麦洼牦牛、云南中旬牦牛。牦牛对高寒草原高度的适应性,具有肉、乳、毛、役兼用的多种经济用途。 1 牦牛产品的特点 牦牛是青藏高原不可替代的牛种。青藏高原海拔高、气温低、昼夜温差大、牧草生长期短、辐射强、气压低,牦牛在此生态条件下能正常生产和繁衍。并具有乳、肉、毛、役兼用的多种经济用途。与其他培育品种不同的生产性能和特点,在高寒草原终年放牧无补饲,生产和繁殖具有季节性。产肉性能 : 牦牛体

西藏野生动物

西藏野生动物的现状 一、西藏的地貌和气候的概述 西藏的地貌可分为如下几种类型: 藏北高原湖盆地区(冈底斯—念青唐古拉西段山地、芜塘高原、昆仑山地区)、 藏南山原湖盆地区(喜马拉雅山区、藏南山原湖盆谷地、雅鲁藏布江中游河谷去、藏东南河谷区)、藏东高山河谷地区(三江流域高山深谷区)。 目前,西藏地貌面积数据根据《西藏国土资源》大致估算为: 耕地38130.3k㎡,占0.31% 砂地3740k㎡,占0.30% 草地470206.7k㎡,占38.28% 冰川26119k㎡,占2.13% 林地117200k㎡,占9.54% 沼泽13780k㎡,占1.12% 城区工矿80k㎡,占0.007% 裸地440k㎡,占0.04% 道路用地173.3k㎡,占0.014% 戈壁126700k㎡,占10.31% 水域24073.3k㎡,占1.96% 石山394133.3,占32.09% 其他47940k㎡,占3.90% 西藏的气候基本特征: 1、气候类型多样,气候的水平、垂直差异显著; 2、干湿季节分明,多夜雨,雨热同季,干冷季长,暖湿季短; 3、光照充足,温度底,日差较大,年差较小; 按气候的基本特征,可以将西藏分为8个气候地域类型: 1喜马拉雅山南麓热带温湿气候地区;2、喜马拉雅山南翼亚热带温湿气候地区; 3、藏东南湿暖半湿润高原季风气候地区; 4、藏南温暖半干旱高原季风气候地区; 5、阿里温凉干旱高原季风气候地区; 6、那曲寒冷半湿润高原季风气候地区; 7、芜塘寒冷干旱高原季风气候地区;8、昆仑冻寒干旱高原季风气候地区; 二、西藏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的介绍 (一)、横断山系的野生动物保护区 横断山系的野生动物包括芒康滇自然保护区,目前金丝猴不足2500只,类乌齐长毛岭马鹿自然保护区、察隅自然保护区。横断山脉,在西藏境内位于东部,高山深谷相间,山岭高度自北向南逐渐降低。北部山岭海拔高度5000m左右谷地自北向南则显著加深,山岭与河谷高差达1000—2500m。河流多沿构造线形成,自西北向东南流泻。北部河谷海拔高3600m,南部1800m比降大,流水急,山高、谷峡、陡坡是横断山脉最为典型的地貌特点,此区5—10月,受东南和西南季风控制,暖湿的海洋气流受地形拦截,使这里成为青藏高原上降水较多的地区。年平均温度6—8℃,绝对最高温度可达32.7℃,绝对最低温度—20.7℃。除东部边缘的迎风坡、南部紧接云贵高原部分外,各大小河流均存在着干热河谷,但热量水平均不高,蒸发量大于降水量,相对湿度50%左右。沿坡而上,随海拔高度的增高而气温下降。因此,在一定海拔高度内(3000-4200m),水分又凝结成雨,使这里显得湿润、温凉,相对湿度70%左右,为山地寒温性针叶林的发育提供了良好多生态条件在更高的地段(4200m以上),则变的冷湿,气候的垂直差异十分明显。 (二)、喜马拉雅山系的野生动物保护区 此区包括墨脱自然保护区、波密岗乡自然保护区、林芝东久赤斑羚自然保护区、聂拉木沟自然保护区、吉隆江村自然保护区、珠穆朗玛峰自然保护区。 喜马拉雅山脉南坡陡峻,北坡比较平缓。东喜马拉雅山北翼,包括波密、嘉黎、林芝、工布江达、米林、朗县等地。东喜马拉雅南翼,包括察隅、墨脱、达旺以南的雅鲁藏布江下游地区。境内多高山深谷,高峰自东向西逐渐增高,海拔均在5000—6000m以上,山势陡峻、河流深切、落差急增。各垂直的主要植被类型交错,热带、亚热带至温带种类结合、混生的现象均存在。植被的垂直分布比较明显。 (三)、羌塘高原的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 本区包括羌塘高原动物保护区、申扎黑颈鹤繁殖地自然保护区。羌塘高原位于西藏高原北部,北纬30°—37°,东经80°—92°,之间,面积约70万KM。平均海拔4500—5000m。山峰高度多在海拔5800—6000m 之间,地形陡峻,角峰林立。山麓和盆地,由古冰川侵蚀和堆积作用而造成冰渍平台,丘陵和冰渍堆积地

青海高原牦牛介绍及图片

青海高原牦牛介绍及图片 一、外貌特征 青海高原牦牛,由于不断混入野牦牛遗传基因,因而体型外貌上多带有野牦牛的特征。 头大,角粗:皮松厚;鬐甲高长宽,前肢短而端正,后肢呈刀状;体侧下部密生粗长毛,犹如穿着统裙,尾短并着生蓬松长毛。公牦牛头粗重,呈长方形,颈短厚且深,睾丸较小接近腹部、不下垂;母牦牛头长,眼大而圆,额宽,有角,颈长而薄,乳房小、呈碗碟状,乳头短小,乳静脉不明显。 毛色多为黑褐色、占71.8%,嘴唇、眼框周围和背线处的短毛多为灰白色或污白色。 成年公牦牛体高平均为129.2 cm,母牦牛为110.9 cm;体重分别为443.4和256.4 kg。

青海高原牦牛体态结构紧凑,前躯发达,后躯较差,成年牛平均体尺指数(%):肢长为43.3,体长119.1,胸围147.5,管围15.5,体躯124.7,尻高96.4。 二、生产性能 1.产内性能 据1980年12月测定,成年阉牦牛(12头)平均体重为373.6±32.8kg,屠宰率53.0%,净肉率42.5%。 2. 泌乳性能 据测定(不包括犊牛哺食量),初产母牦牛日平均产乳量为0.68~1 kg;经产母牛为1.38~1.70 kg。泌乳期一般为150 d左右,年产乳量274 kg,乳脂率6.37%~7.2%。 3.产毛性能 年采毛一次,成年牦牛年产毛量为1.17~2.62 kg;幼龄牛为1.30~1.35 kg,其中粗毛(裙毛)和绒毛各占一半。

粗毛直径为64.8~72.9 μm,两型毛直径为34.8~39 μm,绒毛直径为16.8~20.3 μm;粗毛长度为18.3~34 cm,绒毛长度为4.7~5.5 cm。 4.役用性能 阉牦牛主要供役用,以驮为主,也供骑、挽用。一般驮货50~100 kg,日行20~35 km,可连续行走15 d以上;**驮重304.0±75.9 kg,相当于平均体重的78.8%,高的可达115.8%。 用作骑乘,单乘日行30~40 km。500m骑速1 min 43 s至2 min 50 s。跑后l5~31 min,生理状况即可恢复正常。 三、繁殖性能 公牦牛一岁左右即有性行为,但无成熟精子,两岁性成熟后即可参加配种;2~6岁配种能力**强,以后则逐渐减弱,个别老龄公牦牛有霸而不配的表现。自然交配时公母比例为1:30~40,此时受胎率较高,个别可达1:50~70。利用年龄在10岁左右。母牦牛一般2~9.5岁开始发情配种,个别的在1~1.5岁时有发情表现,有的3~3.5岁才发情配种。在正常年景,个别饲放管理好的母牦牛群,繁殖成活率为60%左右,差的仅30%~40%。母牦牛一年一产者在60%以上,两年一产者约30%左右,双犊率3%,繁殖利用年限一般长达15年。

牦牛介绍及图片大全

牦牛介绍及图片大全 一、外貌特征 野牦牛是大型偶蹄类动物。身体强健,肩部显著隆起。耳较小;雌雄均有角,角黑色,雄性角大,角末端距离远。四肢短而强健。躯体上方被毛短而光滑,体侧、腹面、及尾部毛长而下垂,常常接近地面。体长约250厘米,肩高约170厘米。全身毛色以深黑褐色为主。 牦牛头大,角粗,皮松厚,髻甲高长宽,前肢短而端正,后肢呈刀状,体侧下部逆生粗长毛,尾短并着生蓬松长毛,公牦牛头粗重,呈长方形,颈短厚且深,睾丸较大,接近腹部,不下垂;母牦牛头长,眼大而圆,额宽,有角,颈长而薄,乳房小,呈碗碟状,乳头短小,乳静脉不明显。 头较粗重,额宽平,面稍凹,眼圆存在神,嘴方大,唇薄,绝大多存在角,角形向外折向上、开张,角间距大,母牦牛角很细。公、母均无肉垂。前胸开阔,胸深,肋开张,背腰平直,腹大而不下垂,尻部较

窄、倾斜。尾根低,尾短。四肢强健存在力,蹄小而圆,蹄叉紧,蹄质坚实。前胸、臂胸腹体侧着成长毛及地,尾毛丛生帚状。牦牛和普通牛相像,但是有很多独特的特征,高大威猛,算得上是牛中的高富帅。 牦牛的形状如水牛,牦牛体长2~3米,尾长37~46厘米,肩高1.3米以上,体重约1000千克;躯体强健,颈短,头大,额长而平,四肢短粗;雌雄均具角;全身褐黑色或棕黑色,天祝白牦牛是牦牛中**特别一种,全身呈白色;牦牛的皮毛粗硬,体侧、胸部、肩部、四肢上部和尾部密生长毛,长一尺左右,尤其体侧的毛被几可及地。牦牛的尾巴很长。 二、生产性能 该品种具有肉用性能好、抗逆性强,体型外貌一致,遗传性稳定等优良特征。大通牦牛产肉量比家牦牛提高20%,产毛、绒量提高12%,繁殖率提高15%~20%;能很好地适应青藏高原海拔3500—5000m以上的高寒环境,并表现出极强的抗逆性。 生长发育速度较快,初生、6月龄、18月龄体重比原群体平均提高15~27%;具有较强的抗逆性和适应性,牦牛越冬死亡率连续5年的统计小于1%,比同龄家牦牛群体的5%越冬死亡率降低4个百分点;繁殖率较高,初产年龄由原来的4.5岁提前到3.5岁,经产牛为三年产两胎,

牦牛养殖基地建设项目建议书

耗牛养殖建设项目建议书 项目名称:耗牛养殖基地建设项目 建设性质:新建建设地点:那曲县项目法人:那曲地区综合市场 一、项目区概况 1?项目地点 那曲县位于东经91°12'-93 °02',北纬30°31'-31。55;地处唐古拉L1J脉与念青唐古拉LU脉之间。南与当雄县接壤,北与聂荣、安多县相连,东与比如、嘉黎县相靠,西与班戈县毗邻。海拔 均在4450米以上。东西最大距离233公里,南北最大距离185 公里,总面积1.6万平方公里。本项目位于那曲县乡。 那曲县属高原亚寒带半干旱季风型气候,其特点是气温低、空气稀薄、大气干洁、太阳辐射强、日温差大。年平均气温-1 -5 C, 气温平均日差16.1 °C ° 1月平均气温-13.2 C,年极端最低气温- 41.2 C ;7月平均气温9.0 C,年极端最高气温23.60 C;O°C以上持续天数164.5天,年日照时数2846.9小时。每年10月中旬至次年5月中旬为积雪期和土壤冻结期,年平均霜日103天,7-9月为高原植被生长期。平均年降水量421.9毫米,平均年蒸发量1690.7毫米,平均相对湿度54%。 2.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那曲县是那曲地委、行署所在地'青藏铁路、青藏公路干线都经 过这里,特殊的地理区位优势为那曲县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前 所未有的机遇,使那曲县成为藏北最为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经贸流通中心。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中央第三、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以来,全县上下认真贯彻落实党在农牧区的各项方针、政策,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畜牧业发展为重点、以小康建设为目标,加强领导,加大投入,精心组织,狠抓落实,使社会经济保持了稳步健康发展的步伐。 3.耗牛产业发展状况耗牛是青藏高原特有的家畜品种,是高原草地牧业的主体畜种,在西藏畜牧业生产中具有不可取代的地位。耗牛在暖季具有强生长势和强度育肥性能,它可以将海拔4000米以上的光、热、水和草地等资源转化成畜产品提供给人类。长期以来,耗牛为西藏人民的生存和生活发挥了重要作用,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开始显现。 草地退化加剧了耗牛产业发展之间的草畜矛盾。由于暖干化和人为不合理的利用造成草地环境恶化、草地退化(全区草地退化面积已达6.4亿亩),单位面积产草量下降,牧草第一性生产能力已 经降低。第一性生产力的变化直接影响 第二性生产力,草地退化加剧了家畜饲草料短缺的问题,同时可放 牧草地的压力增大'耗牛获得营养水平降低,导致耗牛生产性能不同程度降低。草地生态条件恶化使得耗牛业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的挑战'这种趋势目前仍有加剧的危险,因此改变耗牛完全依赖于天然草地的生产模式势在必行。

高原牦牛养殖基地项目计划书

创建高原牦牛养殖基地项目 计 划 书 北京欧华信良投资有限公司 2011年8月

目录 第一章摘要…………………………………………………………第二章项目概述…………………………………………………第三章背景分析…………………………………………………第四章项目规划…………………………………………………第五章经营管理…………………………………………………第六章节能环保…………………………………………………第七章投资预算…………………………………………………第八章风险分析…………………………………………………第九章关于我们…………………………………………………第十章结束语………………………………………………………

第一章摘要

第二章项目概述 牦牛是高寒地区的特有牛种,草食性反刍家畜。适应高寒生态条件,耐粗、耐劳,能耐零下30℃一40℃的严寒,具有顽强的生命力。牦牛全身都是宝。人们喝牦牛奶,吃牦牛肉,烧牦牛粪。它的毛可做衣服或帐篷,皮是制革的好材料。它既可用于农耕,又可在高原作运输工具。牦牛还有识途的本领,善走险路和沼泽地,并能避开陷阱择 路而行,可作旅游者的前导。 《吕氏春秋》载“肉之美 者,牦象之肉”,作为世界三 大高寒动物之一,牦牛肉被誉 为“牛肉之冠”,属半野生天 然绿色食品,富含蛋白质和氨 基酸,以及胡萝卜素、钙、磷等微量元素,脂肪含量特别低,热量特别高,对增强人体抗病力、细胞活力和器官功能均有显著作用。 为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带动牧户共同走上富裕的道路,满足人们不断提高的物质生活需要,实现我公司的战略目标,经过近三年的考察论证,我公司拟征用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曲麻莱县XX乡XXX 处20000亩荒山草地,创建“高原有机牦牛养殖生产基地”。 该项目若能获得相关部门批准,我们计划用5—8年的时间,分三个阶段,先后投资3亿元人民币,通过科学地规划设计和有效地经营管理,使之成为规模大、品质高、品种全、商品化程度最大化的高

中国牦牛品种资源的研究进展

中国牦牛品种资源的研究进展 摘要:论文通过对大量的资料和论文查阅、分析和总结,以牦牛资源近十几年研究和生产为线索,从牦牛的资源研究现状、生态生理生化、遗传、种间杂交、本品种选育、野牦牛资源及利用、生产性能、营养及饲养管理、产品品质分析和开发利用以及牦牛疾病等研究内容着手,较全面而系统地阐述了我国牦牛科学近十几年的研究进展,并总结了牦牛科研和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为了解牦牛科学发展及对今后牦牛科研和生产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牦牛资源;生理生化;遗传育种;饲养管理;生产性能;开发利用 牦牛科研工作从20 世纪70 年代中期才开始正规起步,这时主要进行的大多是有关各省的牦牛资源状况调查、基础生理生化指标、牦牛和普通牛种间杂交等方面的研究。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对牦牛科研的重视,牦牛各学科发展速度较快,到90 年代,已经进行了牦牛染色体、血液蛋白(酶)多态性、遗传标记、胚胎移植、基因组文库构建等细胞和分子水平上的试验和研究,十几年来,已完成的重要研究内容有:我国11 种地方优良类群普查,39 种生理生化指标,杂种牛商品奶生产配套技术,牦牛、野牦牛资源开发利用技术,牦牛冻精制作和应用成功,野牦牛、家牦牛染色体组型比较研究,牦牛血、绒开发利用研究,血液蛋白(酶)多态性的研究,犏牛一代雄性不育研究有一定的进展,烈性、爆发性传染病得到控制,常见传染病、寄生虫病研究进展较快。 1 牦牛资源普查 在研究中国古代牦牛( 曾文琼等,1981) 和牦牛的起源、驯养及地理分布[1]的基础上完成了我国青海高原牦牛、环湖牦牛、长毛牦牛,青海白牦牛(马有寿等,1989),西藏嘉黎牦牛、帕里牦牛、斯布牦牛(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科学考察队,1973~1976;西藏畜科所,1998),四川九龙牦牛、麦洼牦牛(蔡伯凌,1981),新疆巴州牦牛(尕拉等,1983),云南中甸牦牛(刘国梁,1980;和绍禹,1998)11 个我国地方优良牦牛类群和西藏的门堆牦牛(杨复池,1980)、隆子牦牛(卫学承,1981)、彭波牦牛(马宗祥,1981),新疆和静牦牛(周裔清,1980)、哈密牦牛(将兹文等,1985) 甘肃天祝白牦牛、河曲牦牛、碌曲牦牛(陆仲辚,1981) 以及四川红原牦牛等当地重要牦牛类群的资源调查,较全面而系统地了解了中国牦牛地方优良类群的数量、分布、产地自然生态环境、品种形成历史、外貌特征、生态适应性、生产性能利用状况以及资源开发前景,为牦牛的改良和利用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性资料。 2 生态生理生化 牦牛与特定的高原生态环境相适应的生理生化指标具有不同于其它畜种的特异性,多年来,牦牛生理生化的研究比较活跃,各地分别对中甸牦牛(孔瑞琼等,1981)、青海牦牛(黄祥柱,1981)、新疆牦牛、西藏嘉黎牦牛、帕里牦牛、斯布牦牛(西藏畜科所,1998)、凉山牦牛]进行了基础的生理生化指标测定,

藏族的传说及故事

藏族的传说及故事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有关藏族传说及故事,欢迎阅读!藏族传说及故事一纳木错藏语“纳木是天的意思,所以该湖的名字是“天湖之意,蒙古语则称其为腾格里海。 该湖湖面海拔4718米,面积1920平方公里。 是西藏自治区最大的湖泊,是我国第二大咸水湖,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大湖。 该湖位于藏北当雄县和班戈县境内,是西藏的三大圣湖之一(其它二湖是浪卡子县境内的羊单雍湖和阿里地区的玛旁雍湖)。 关于纳木错的成因,在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 从前,有一位美丽、健壮的牧民姑娘,她长年累月地在藏北的草原上放牧牛羊。 有一晚,她梦见从念青唐古拉山上下来一个穿白衣、戴白帽、骑白马的男子,来和她幽会。 不久,她生下一个男孩。 那孩子很快就长得高大强壮起来,而且力大无穷。 他们住的帐篷旁边有一块巨岩,据老人们说,巨岩下有一口井,与大海相通,任何人也不准搬动那块巨岩,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但是,那孩子的好奇心强,想试试自己的力气,就用双手抱住岩石,轻轻一抬,那块岩石就被抱了起来。 他把石头放在旁边,向自家帐篷走去。

忽听背后水响,回头一看,滔天巨浪直涌过来。 他慌忙跑进帐篷,把妈妈背起来,向高山上跑去。 他们站在山顶,见水位还在上涨,他妈妈便吩咐他搬山来挡水。 他从念青唐古拉山的阳坡搬来十八座峰,从阴坡搬来十九岭,终于挡住了大水,这些峰、岭围起来的水,就成了现在的纳木错。 为了生活,那个男孩又去把山上的野耗牛都赶回来,让妈妈喂养。 他妈妈一不留神,有五十头野牦牛又逃跑了,这就是现今藏北野牦牛的祖先。 而没能逃跑的五十头野耗牛,后来就繁衍成现今的家托牛。 有一次,那个男孩出去放牧,遇到一个穿白衣、戴白帽、骑白马、执白矛的老人,自称是念青唐古拉山神,并说可以满足男孩的一切愿望。 说完就把他带到山上的―座用水晶建造的宝库前,库里装满了金银财宝。 老人命他闭上眼从库里抓三把东西,说抓到什么,就给他什么。 那孩子第一把抓出来的是盐,第二把抓出来的是碱,第三把抓出来的是白海螺。 他高高兴兴地把这些东西带回家。 这就是今天纳木错产的盐、碱的来源,而那些白海螺就成了沿湖草原盛产的白绵羊。 远处丘陵起伏,到处水草茂盛,牛羊咩咩,牧歌声声。

牦牛产业发展现状暨四川产业技术路线图

牦牛产业发展现状暨四川产业技术路线图 一、发展现状与前景 (一)国内外发展现状分析 牦牛是“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特产的“景观牛种”,是唯一能充分利用青藏高原牧草资源进行动物性生产的牛种,在高寒草地生态系统中占有主导地位。牦牛出栏量不到普通肉牛的1/50,全球平均6000人拥有一头牦牛,显得极其稀少、珍贵。全世界现有1900万头牦牛,大都分布在中国青藏高原及其周围海拔3000m以上的高寒地区。除中国外,与外国毗邻的蒙古、原苏联中亚地区以及印度、不丹、锡金、阿富汗、巴基斯坦等国家均有少量分布。 我国是世界牦牛的发源地,现有牦牛1560万头,占全世界牦牛总头数的90%以上,分布于青、藏、川、甘等高原地区,居世界第一位,对牦牛资源拥有绝对的优势和处于全面垄断的地位,没有任何国家和地区可以与中国展开竞争。牦牛数量占全国牛总数的17.30%左右。据国家肉牛牦牛产业技术体系测算,2013年屠宰牦牛约243万头,胴体重平均122.2 kg/头,胴体产量约29.7万吨,净肉产量24.9万吨,牦牛产值约168.5亿元。 我国的牦牛产业虽具有一定的特色优势,但因其至今还保持传统的“粗放型”生产方式,产业化发展也处于起步阶段,小规模养殖场和牧户自养状态并存,屠宰加工企业多为

作坊式工厂,生产、加工、销售各环节还相对薄弱与独立,还没有形成真正的产业优势和产业集群。 (二)国内外发展趋势与市场前景分析 1.发展趋势 借鉴较为成熟的畜牧产业发展历程,只有推进产业化,才能搞好资源深度开发和产品的加工增值,实现规模经营与大市场有效对接,有效地促进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推进我国牦牛产业化,需要: (1)建立完善的良种繁育体系,提高牦牛品质。 (2)加强生态畜牧业建设,以生态畜牧业建设提升畜牧业经济和实现企业增效农牧民增收。 (3)推广疫病综合防控技术,实行健康养殖、规范用药、净化及禁药管理及药物残留监控检测 (4)牦牛产业将走向设施化、规模化、标准化。 (5)牦牛全产业链可追溯体系将完善构建,确保食品安全,同时增加其附加值。 (6)总结传统知识,同时集成组装创新现代技术,促进牦牛产业发展。 (7)牦牛产品的高端市场定位。 (8)电子商务和现代物流体系将有利于推动牦牛产业发展。 2.市场前景

甘肃牦牛产业发展现状与前景

资料甘肃牦牛产业发展现状与前景 万占全,周生明,任山金凭 (甘肃省农牧厅,甘肃兰州 730030) 中图分类号:S81.31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026354(2003)0120043202 牦牛是我国青藏高原特有的畜种资源和宝贵的基因库,是不与人类争土地、争粮食、争生存空间的原始家畜品种,是高寒地区不可替代的生物物种。牦牛,藏语称“雅克”(英语YA K),多分布于高寒草原牧区,不仅是高寒草原藏民族及其他少数民族聚居区经济发展的基础和象征,而且已成为青藏高原地区畜牧业发展的独立板块。 1 甘肃牦牛生产基本情况 甘肃有天然草地1780万hm2,主要分布在甘南高原、祁连山地一带,其中可利用面积1607万hm2,占全国草地面积的416%,仅次于新疆、内蒙古、青海、西藏、四川,位居全国第六。省内草地占耕地的415倍,林地的311倍。这里不仅是全省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和甘肃传统的畜牧业生产基地,也是长江、黄河和许多内陆河的发源地,是保持水土流失的重要生态屏障。 1.1 存量及分布 牦牛广泛分布于我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和祁连山麓的22个牧区及半农半牧区,是这些地区不可替代的当地家畜品种,是当地人民群众所必需的生产、生活资料,而且直接影响到这些区域经济发展的方方面面。2000年甘肃省有牦牛108165万头,占我国牦牛总头数的718%,仅次于西藏、青海、四川,居全国第四位,占本省牛存栏总数的31164%,其中主要分布区域甘南藏族自治州存栏牦牛达到91155万头,占全省牦牛总数的85119%,祁连山地及农牧交错区牦牛存量占全省牦牛的14181%。甘南州以玛曲县的牦牛为最多,计有33152万头,其他县依次是夏河县22113万头,碌曲12164万头,卓尼6174万头,迭部2155万头,临潭2125万头,舟曲1164万头。其中,甘肃牦牛著名品种有天祝白牦牛,原产于天祝藏族自治县,是我国稀有而珍贵的牦牛地方类群,产区存栏量白牦牛达到3194万头,占该县牦牛存栏的44%,占全省牦牛总量的3161%。所产白尾毛、绒毛和粗毛的经济价值高,是一种特产,畅销省内外。因此,牦牛是集肉、乳、绒毛、皮于一体的地方原始品种。 1.2 产品产量 一是产肉量。2000年全省年出栏牦牛22万头左右,占全省出栏牛总量的28%,其中甘南州年出栏19万头,占全省出栏牦牛总量的86%,甘南州牦牛出栏率为20%,比全省平均牛出栏率低4个百分点;全省年产牦牛肉达到118万吨,占全省年产牛肉总量的25%,其中甘南州年产116万吨,占全省牦牛肉总量的88%;二是奶产量。全省藏族、裕固族、蒙古族等民族,历来以经营牧业为主,素有食乳品习惯。据对全省8个牧 业县统计,牦牛存栏从1990年的56186万头增加到2000年的91155万头,年递增率为4188%;同期产奶量由416万吨增加到611万吨,年递增率为2186%,商品率提高,由24178%提高到了34154%,说明少数民族地区商品生产观念正在不断提高。据统计,2000年全省牛奶总产量达到133141174吨,比1980年增长414倍,其中8个牧业县牦牛产奶量占全省总产奶量的4110%;其它产奶牛(少部分牦牛、犏牛和杂种牛)产奶量占全省总产奶量的2%。在各种畜产品产量中还有牦牛绒和牛皮。预计全省年产牦牛绒550吨,其中甘南年产牛绒450吨;全省年产商品牦牛皮13万张,其中甘南州年产牛皮10万张。甘南州是我省最大的牧区,也是牦牛的主要产区,而且相对集中,牦牛是藏民族的重要经济来源。从牦牛产品看,居全州四大畜产品之首的乳产品主要来源于牦牛,年产量116万多吨,占全州鲜乳产量的90%以上;全州牦牛肉产量达218万吨,占年产牛羊肉(5116万吨)的54%。 1.3 产品优势与市场前景 牦牛一般生活在海拔3000m以上的高原上,生存于其它家畜难以生存的恶劣环境中,利用其它家畜无法利用的高山草地资源,食天然牧草,洁净的环境和天然的牧草造就了纯净、自然、无污染的优良肉质,为人类提供着数量可观、用途广泛的畜产品,是现代人所祟尚的绿色食品,其肉质具有“高蛋白、低脂肪”的特征,富含多种氨基酸和微量元素,热能大、营养丰富、肉质鲜嫩、口感好,对预防人类心脑血管疾病大有裨益。全世界牦牛出栏仅100万头,5500人供养一头出栏牦牛,生产率较低,同时蕴含着较大的生产潜力。牦牛乳作为高原无污染的纯天然绿色半野味食品,奶酥油率8147%,乳脂率为618%,干酪素率为310%~315%,营养价值高。牦牛绒细软,保暖性能好,有“黑色黄金”之誉。牦牛皮是制革的上等原料,牦牛骨髓是牦牛全身营养价值最高的部位,含优质蛋白质、磷质、骨胶原和软骨素等,对提高人体钙质、抗衰老、美容与增强免疫能力有极好的营养作用。用牦牛骨髓生产壮骨粉(冲剂、口服液、胶囊)属国内外热销的保健食品,有良好的市场,下脚料可以生产优质骨粉,而且工艺较简单,投资相对少,附加值高,易于开发生产,潜力巨大。 2 产业化、产品系列开发及前景 2.1 建立了牦牛业商品基地 草地乳肉牛是我省畜牧业发展的一大特色产业,成为畜牧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各牦牛产区均采取了不同方式,增加投入,建立牦牛商品基地。甘南州根据五个纯牧业县及临潭农区育肥条件,分别建立了15个乡的牛羊肉基地,23个 34 2003年第1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