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第一章水和水的溶液单元测试、答案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第一章水和水的溶液单元测试、答案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溶液都是无色透明、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B.配制溶液时,搅拌溶液可以增大溶质的溶解度

C.汽油可以洗去衣服上的油污,是因为油污能溶解在汽油中

D.将10%的硝酸钾溶液倒出一半,剩余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5%

2.保护水资源、节约用水是每个公民的义务。关于水资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城市生活废水可直接排入河流

B.农业和园林浇灌用喷灌、滴灌技术

C.严禁使用农药、化肥以防止水体污染

D.沿海地区水资源充足,可以不考虑节约用水的问题

3.如图所示是一个一次性降温杯的示意图。当水袋破裂时,水与固体碎块混合,杯内食物温度明显下降。制造此降温杯可选用的固体碎块是()

A.硝酸铵B.氢氧化钠

C.蔗糖D.食盐

4.长期放置在敞口容器内的饱和食盐水,在保持温度不变的情况下,发现容器底部有少量晶体出现,这说明()

A.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B.溶剂质量减少,溶液仍为饱和溶液C.溶液中溶剂、溶质的质量均未改变D.溶液比原来要浓一些

5.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的水中不断加入氯化钠固体并搅拌。在此过程中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b)与加入的氯化钠质量(a)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其中正确的是()

A.B.

C.D.

6.20℃时,将等质量的甲、乙两种固体物质(不含结晶水),分别加入到盛有100克水的烧杯中。图为充分搅拌后的现象,图为加热到50℃时的现象(不考虑水分蒸发),图是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图中N表示的是甲物质的溶解度B.图中乙的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C.图中两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相等D.图中两溶液降温至30℃都会析出晶体7.下列关于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A.某温度下两种不同物质的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相同,则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一定相同

B.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200毫升某溶液,密度为1.2克/厘米3,其中含溶质24克C.饱和溶液析出晶体后,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减少

D.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其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增大

8.氯化钾是一种常用的钾肥,其溶解度如下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KCl饱和溶液中不能再溶解其他物质

B.20℃时,100gKCl饱和溶液中含KCl34.0g

C.60℃的KCl饱和溶液降温至20℃肯定有晶体析出

D.40℃时,KCl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为40.0%

9.下列实验操作不能达到相应目的的是()

A.B.

C.D.

10.某次蔗糖溶解实验过程如图所示,不考虑水分蒸发,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A.②中溶液是饱和溶液

B.③中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C.②③中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不相同

D.③中溶液的溶质质量大于②中溶液的溶质质量

11.一定温度下,某溶液a克,含溶质b克,溶剂c克,有关此溶液下列关系不正确的是()

A.b=a-c

B.若蒸发c/2的溶剂,则析出晶体的质量为b/2

C.溶液质量分数为b/a 100%

D.在此温度下,溶质的溶解度可能为b/c克

12.炎热的夏天,喝一杯冰镇可乐是许多人感受清凉的一种方式,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可乐是一种溶液,当中的一种溶质是二氧化碳气体,说明二氧化碳气体能够溶于水B.喝过可乐以后,往往会打嗝,这是因为气体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C.可乐里面除了二氧化碳气体外,还有其他溶质,这说明可乐是不饱和溶液

D.冰过的可乐比未冰过的可乐口感更好,说明气体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降低而升高13.已知甲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20℃时,将甲固体物质加入到盛有10g水的试管中,充分溶解后,观察到试管中有剩余的甲。下列操作一定会改变溶质

的质量分数的是()

A.再加入少量的甲B.再蒸发一部分溶剂,恢复到20℃C.升高温度到40℃D.加40℃甲的饱和溶液,恢复到20℃14.如图为配置50g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氯化钠溶液的操作过程,下列有关操作与目的分析均正确的是()

A.A B.B C.C D.D

15.下列物质依次为悬浊液、乳浊液、溶液的一组是()

A.牛奶、汽水、石灰水B.矿泉水、自来水、汽油和水的混合物C.泥水、肥皂水、碘酒D.酒精、泥浆、汽水

16.20℃时100g某硝酸钾溶液,经过以下变化,恢复到20℃,最终析出晶体的质量是( )

A.小于3克B.等于3克

C.大于3克D.大于等于3克

17.今有60g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的NaNO3溶液,欲将其溶质的质量分数增大一倍,

应采用的方法是()

A.把溶剂蒸发掉一半B.加入6gNaNO3晶体

C.把溶剂蒸发掉30g D.加入20%的NaNO3溶液30g

18.如图,用下列实验操作可完成两个实验。甲实验为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去除,乙实验为配制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的氯化钠溶液。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甲实验的步骤是①④⑤,其中去除杂质的关键步骤是蒸发

B.甲实验各步操作中,玻璃棒的作用都是相同的

C.乙实验若按照②③①的步骤进行操作,②中称取食盐为5g,则配制的溶液浓度偏大

D.乙实验中,若①所用的烧杯内壁沾有水,对配制的溶液浓度无影响

19.KCl与KNO3在不同温度的溶解度数据如表.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20℃时,KCl溶解度大于KNO3的溶解度

B.两物质溶解度相等的温度在20~30℃之间

C.40℃时,5g KCl加10g水可得到33.3%的溶液

D.50℃时,10g KNO3中加20g水,充分溶解,再降温到30℃,有KNO3固体析出20.图1是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图2是30℃时,取其中两种固体各1g分别放进盛有10g水的两支试管中,充分振荡后的溶解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物质的溶解度比乙物质的溶解度大

B.加入试管1的固体是丙

C.向烧杯中加入NH4NO3固体后,试管2中一定有晶体析出

D.将30℃时甲、乙、丙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20℃,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关系是乙>甲=丙

二、填空题

21.把少量下列物质:A胡椒粉、B食盐、C植物油、D蔗糖、E肥皂、F酒精、G泥土、H冰块、J面粉分别放入到足量水中,充分搅拌,可得到溶液的有________(填序号,下同),得到悬浊液的有________。

22.在学完物质在水中的分散后,小明还有点疑问,回家后小明做了一实验:将少量的食盐溶解在凉开水中,静置一个小时后,小明用吸管分别尝了上层、中层和下层的溶液的味道,你觉得小明会感觉到(选填:“上层最咸”、“下层最咸”、“中层最咸”、“一样咸”),这个实验说明了

23.概念图能清晰地反映概念之间的联系,如图表示溶液中部分概念的相互联系.请根据概念图回答:

(1)图中“A”是指________;

(2)20℃时,将5克食盐放入盛有20克蒸馏水的烧杯中,充分搅拌后得到的是________溶液(20℃时食盐的溶解度是36克).(选填“饱和”或“不饱和”)

(3)我们将溶液分为浓溶液和稀溶液时,分类依据的是________

24.碘是紫黑色晶体,可以溶解在汽油中,形成紫红色溶液。

(1)碘的汽油溶液中,溶质是________,溶剂是________。

(2)甲、乙、丙三个同学分别画出下面的示意图,表示溶液中碘分子的分布(汽油分子

没有画出)。

①如果乙同学的示意图符合事实应该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

②根据你在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________(填“甲”“乙”或“丙”)的示意图符合事实。

25.物质分离常用方法有:结晶、沉淀、过滤和蒸馏。

(1)从酒精和水的混合物中分离出酒精用________法。

(2)下表记录了三种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表。

表中________可以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使溶质结晶析出。

26.根据你所学的水的相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生命吸管”(如图所示)是一种可以随身携带的小型水净化器,里面装有网丝,并注入了活性炭和含碘树脂等。其中活性炭起到________和过滤的作用。

(2)节约用水是每个公民的义务,下列用水方式应该提倡的是_____(填字母)。A.用漱口杯接水刷牙B.不间断地边流水边洗衣

C.用淘米水和洗菜水浇花D.用喷灌、滴灌的方法浇灌农田27.为了探究影响固体溶解性的因素,某同学设计了如下三组实验:

(1)分析上表,第一组实验研究的因素是________;

(2)由上述实验可知,影响固体溶解性的因素是________(填序号)

①温度②加入溶剂种类③加入溶剂质量④加入固体种类⑤加入固体质量(3)在第二组实验中,该同学按照如下步骤进行实验(假设溶液损失不计)

①用电子天平称取 10.0g 硝酸钾,放入烧杯中;

②量取 10.0mL 水,倒入上述烧杯中,称量烧杯、硝酸钾和水的总质量为 m1g;

③搅拌至硝酸钾不再溶解为止;

④过滤,称量所得硝酸钾溶液和烧杯的总质量为 m2g;

⑤计算:m1-m2=________g(结合第二组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将溶质改为食盐,重复上述步骤进行实验。

由实验可知,20℃时食盐的溶解性________(填“>”“﹦”“<”)硝酸钾的溶解性。(4)根据上述实验,以下推论正确的是_______。

A.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 36g/100g 水

B.20℃时,硝酸钾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31%

C.第三组实验中的硝酸钾溶液为80℃时的饱和溶液

D.20℃的任意一杯饱和硝酸钾溶液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一定相等

28.分向装有等量水的A,B,C 烧杯中分别加入10g、20g、25g 某种固体,充分溶解后,现象如图一所示.

(1)三个烧杯中溶质质量分数最大的溶液________.(填“A”“B”或“C”)

(2)烧杯A,B,C 中的溶液一定属于饱和溶液的是________(填“A”“B”或“C”).(3)图二能表示该固体溶解度曲线的是________(填“甲”或“乙”).

(4)由图二分析,若分别将100g 甲、乙的饱和溶液从t2℃降温到t1℃,对所得溶液的叙述正确的_______(填序号).

A.甲、乙都是饱和溶液 B.所含溶剂质量:甲<乙

C.溶液质量:甲>乙D.溶质质量分数:甲>乙.

29.如图,小茗同学将200克质量分数为20%的硝酸钾溶液做如图操作,请通过计算回答以下问题:

(1)往甲杯溶液加入5克硝酸钾固体,完全溶解后,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多少?_____ (结果保留到0.1%)

(2)若将乙杯溶液稀释为溶质质量分数为5%的硝酸钾溶液,则需加水多少克?___

三、探究题

30.某化学探究小组的同学在学习《溶液》这一单元时,进行了一系列探究活动并进行相关归纳,请你作为其中一员,参与他们的探究.

(1)(活动一)小红对“物质溶于水是否都能形成溶液?”进行探究.选取如下生活用品.

生活用品有:①氯化钠;②植物油;③蒸馏水;④冰块;⑤蔗糖;仪器任选.

通过该探究活动,小红得出结论:有的物质放入水中能形成溶液.如上述物质中

________放入水中就能形成溶液(填“序号”)

(2)(活动二)小明以“物质溶于水后液体的温度是否改变?”为课题进行探究,其用品和操作示意图如图:

图示③中的操作存在一处错误,应改正为________.

(3)经老师指出原因后,小明同学又重新做了三次氢氧化钠固体溶解的实验,三次实验得出相同的结果,该结论为________ .

四、简答题

31.实验室需要配制15%的氯化钠溶液50g.

(1)计算:需要氯化钠的质量为________.

(2)某同学按下图所示步骤依次操作:其中操作错误的步骤是________(填字母序号);B中仪器的名称为________;E中玻璃棒的作用是________.

(3)若图A中砝码的质量为5g,游码为2.5g,则小明称得的氯化钠质量实际为________.(4)用已调节平衡的天平称固体时,发现指针偏右,接下来的操作是________.(5)反思:若称取的氯化钠中含有水分,则所配制的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会________;若量水时仰视读数,则配制的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会________(填“偏大”、“偏小”或“无影响”)

32.如图是某学校实验室从化学试剂商店买回的硫酸试剂的标签上的部分内容,阅读后计算:

(1)欲配制600克溶质质量分数为19.6%的稀硫酸,需要这种硫酸多少毫升? ____(2)100毫升该硫酸与200毫升水混合后所得溶液的质量分数为多少?____

参考答案

1.C

【解析】

【详解】

A、溶液是由至少两种物质组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不一定是无色透明液体;故A错误;

B、溶解度受温度、溶质的种类、溶剂的种类的影响,温度、溶质的种类、溶剂的种类不变,溶解度不改变;故B错误;

C、汽油能洗去油污是因为汽油和油污两者互溶;故C正确;

D、溶液是均一的,将10%的硝酸钾溶液倒出一半后,剩余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仍为10%;故D错误。

故选C。

2.B

【解析】

【详解】

A、城市生活废水可直接排入河流会使水体受到污染,说法错误;

B、农业和园林浇灌用喷灌、滴灌技术可以节约用水,说法正确;

C、农药、化肥有利于农业生产,所以绝对禁止是不现实的,应该尽可能减少使用或寻找更环保的农药与化肥,以减少水体污染,说法错误;

D、沿海地区虽然水资源充足,但淡水资源也是有限的,另外水资源是循环的,水资源丰富的地区节约用水也能够为缺水的地区提供水,所以也要做到节约用水,说法错误。

故选B。

3.A

【详解】

A、硝酸铵溶解于水时吸热能使溶液温度降低,此选项符合题意;

B、氢氧化钠溶解于水时放热,能使溶液温度升高,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C、蔗糖溶解于水时温度没有明显变化,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D、食盐溶解于水时温度没有明显变化,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A。

4.B

【解析】

【详解】

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物质的溶液叫该物质的饱和溶液,能继续溶解的溶液,叫该物质的不饱和溶液。

A. 容器底部有少量晶体出现,说明溶液是饱和溶液,选项错误;

B. 在保持温度不变的情况下,发现容器底部有少量晶体出现,说明是溶剂减少导致溶质析出,溶液仍为饱和溶液 ,选项正确;

C. 被溶解的物质叫溶质。有固体析出,溶液中溶剂的质量不改变,溶质的质量减少,选项错误;

D. 溶质减少,溶剂的量没变,溶液比原来要稀一些,选项错误。

故选B 。

5.B

【分析】

100%=

?溶质质量溶质质量分数溶液质量

【详解】 在开始的一段时间内,氯化钠溶液没有达到饱和,那么加入的氯化钠全部溶解,即溶质的质量不断增大;当氯化钠溶液达到饱和后,加入的氯化钠不再溶解,即溶质的质量保持不变,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先变大后不变,故选B 。

6.C

【解析】

【分析】

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 溶剂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溶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中的溶解度,饱和溶液是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不能继续溶解时,所得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是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还能再溶解某种物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详解】

A 、根据图示可知:20℃时,甲物质的溶解度小于乙物质的溶解度。再结合表中数据得出:图中N 表示的是乙物质的溶解度,故A 不正确;

B 、由于甲烧杯中有固体剩余,而甲物质的溶解度为18g ,所以所取甲、乙两种固体的质量大于18g 且小于等于20g ,图中乙的溶液可能是不饱和溶液,故B 不正确;

C、当甲、乙两烧杯中的液体加热到50℃时,等质量的甲、乙两种物质都溶解,因此,两种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相等,故C正确;

D、两溶液降温至30℃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均为25g,而所取两物质的质量最多20g,所以,两种溶液均不会析出晶体,故D不正确。故选C。

7.B

【详解】

A、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质的质量

溶液的质量

×100%,两种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可能溶解度

不同,等量的水溶解等量的溶质造成,若是饱和溶液,则该说法成立,但不知溶液是否饱和,故错误;

B、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200毫升某溶液,密度为1.2克/厘米3,其中含溶质200毫升×1.2克/厘米3×10%=24克,正确;

C、若恒温蒸发溶剂,物质的溶解度不变,则饱和溶液析出晶体后,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变,故错误;

D、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的常用方法是加入溶质、蒸发溶剂、降温,若采取降温恰好饱和的方法,溶质、溶剂不变,则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发生改变,故错误;故选B。

8.C

【解析】

【详解】

A、氯化钾饱和溶液不能继续溶解氯化钾,但仍可溶解其它的物质,此选项错误;

B、20℃时,氯化钾的溶解度为34g,则该温度下134gKCl 饱和溶液中含KCl 34.0g ,此选项错误;

C、氯化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所以60℃的KCl饱和溶液降温至20℃肯定有晶体析出,此选项正确;

D、40℃时,KCl的溶解度为40g,该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为:40g

100g+40g

×100%=28.6%,此选项错误。

故选C。

9.B

【详解】

A、用烧杯配制蔗糖溶液,并用玻璃棒搅拌加速溶解,能达到实验目的;

B、过滤只能除去泥浆中的不溶性杂质,而无法除去可溶性杂质,所以过滤得不到纯净水,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C、加热蒸发食盐水获取氯化钠晶体,能达到实验目的;

D、向50g20%的食盐水中加入50mL水,所配制溶液为10%的食盐水,能达到实验目的;故答案为B。

10.B

【分析】

饱和溶液是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物质的溶液叫该物质的饱和溶液,反之为不饱和溶液。

【详解】

A. ②中溶液中有剩余的未被溶解的固体,说明已经是饱和溶液,不符合题意;

B. ③中溶液可能是不饱和溶液,也可能刚好饱和,符合题意;

C. ②③中溶质质量不同,溶剂质量相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不相同,不符合题意;

D. 被溶解的物质叫溶质,由图可知,③中溶液的溶质质量大于②中溶液的溶质质量,不符合题意;

选B。

11.B

【解析】

【详解】

A、溶液a克,含溶质b克,溶剂c克,所以b=a﹣c,正确;

B、不知道是否是饱和溶液,所以若蒸发的溶剂,则析出晶体的质量不能确定,错误;

C、溶液质量分数为,正确;

D、在此温度下,溶质的溶解度可能为克,正确;

故选:B。

12.C

【详解】

A、可乐是碳酸饮料,当中的一种溶质是二氧化碳气体,说明二氧化碳气体能够溶于水,故A正确;

B、气体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所以可乐喝到肚子里面后,人过会会打嗝,故B 正确;

C、可乐中有二氧化碳气体冒出,所以可乐是二氧化碳的饱和溶液,故C错误;

D、气体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降低而升高,所以冰过的可乐比不冰过的可乐口感更好,故D 正确。

故选C。

13.C

【解析】

【详解】

饱和溶液是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物质的溶液叫该物质的饱和溶液,反之为不饱和溶液。

A、向饱和溶液中继续加该物质,不能继续溶解,不能改变溶质质量分数,不符合题意;

B、温度不变蒸发溶剂,仍是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不能改变溶质质量分数,不符合题意;

C、因杯底有未溶解的固体,所以升高温度后由于溶解度增大,固体会继续溶解,能使溶质质量分数增大,符合题意;

D、加40℃甲的饱和溶液,恢复到20℃,仍是20℃的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不变,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4.C

【详解】

A、对化学实验中的剩余药品,既不能放回原瓶,也不可随意丢弃,更不能带出实验室,应放入的指定的容器内,以防止污染试剂,故选项说法错误。

B、天平调平后在左、右托盘中各垫一张相同的纸,是为了防止腐蚀托盘,故选项说法错误。

C、用50mL量筒替代天平量取所需的水,更加简便、快速,故选项说法正确。

D、溶解时用玻璃棒搅拌,是为了加快溶解速率,而不是增加食盐的溶解能力,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C。

15.C

【分析】

不溶性的固体小颗粒悬浮于液体中形成的混合物是悬浊液;不溶性的液体小滴悬浮于液体中

形成的混合物是乳浊液;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是溶液。

【详解】

A、牛奶是乳浊液,汽水是溶液,石灰水是溶液,故A不正确;

B、矿泉水、自来水是溶液,汽油和水的混合物是乳浊液,故B不正确;

C、泥水是悬浊液,肥皂水是乳浊液,碘酒是溶液,故C正确;

D、酒精是纯净物,泥浆是悬浊液,汽水是溶液,故D不正确。故选C。

16.D

【解析】

【详解】

第1次蒸发10g水后,溶液中没有晶体析出,此时溶液可能恰好饱和也可能不饱和,第2次蒸发10g水后,析出3g晶体,此时溶液为饱和溶液,故第3次蒸发10g水,如若第1次蒸发10g水后,溶液恰好饱和,那么根据溶液的均一性,析出晶体为3g,如若故第1次蒸发10g水后,溶液为不饱和,那么析出晶体应大于3g,选D。

17.C

【解析】

试题分析:将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增大一倍,可用蒸发溶剂、加入溶质的方法。

设加入NaNO3的质量为X,60g×10%+X=(60g+X)×20%解得X=7.5g,

设蒸发溶剂的质量为Y,60g×10%=(60g-Y)×20%解得Y=30g,故选C。

考点: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

18.C

【详解】

A.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去除的操作步骤是溶解、过滤、蒸发,即步骤是①④⑤,其中去除杂质的关键一步是过滤(把不溶于液体的固体与液体分离的一种方法),故A错误;B.甲实验各步操作中,溶解时玻璃棒的作用是搅拌,能够加快粗盐的溶解速率;过滤时玻璃棒的作用是引流;蒸发时玻璃棒的作用是搅拌,防止液体飞溅;玻璃棒的作用不相同,故B错误;

C.量取的水为42g,溶质质量分数=

5

100%

542

g

g g

?≈

+

10.6%,可知会导致配制的溶液浓

度偏大,故C正确;

D.乙实验中,若①所用烧杯刚刚用清水洗过,会造成溶剂的质量偏大,则会导致配制的溶液浓度偏小,故D错误;

答案选C。

19.C

【详解】

A、由溶解度数据表可知:20℃时,KCl溶解度大于KNO3的溶解度,正确;

B、根据表格可以看出,KCl与KNO3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的温度在20-30℃之间,正确;

C、在40℃时,KCl的溶解度为40g,10g水中最多溶解4g,溶液的最大浓度可达到

4g

100%28.6%

?≈,不是33.3%,错误;

4g+10g

D、在5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85.5g,4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45.8g,在50℃时,将10g KNO3中加20g水,全部溶解,在30℃时,20g水中最多溶解硝酸钾的质量=

20g

?,故再降温到30℃,有KNO3固体析出,正确;

45.8g=9.16g

100g

故选C。

20.B

【解析】

试题分析:A、要比较溶解度大小,一定要指明温度,错误,B、根据溶解度曲线,30℃时,物质甲、乙、丙的溶解度的大小关系:甲>乙>丙,故加入试管1的固体是丙,正确,C、由于硝酸铵溶于水吸热,使温度降低,虽然根据溶解度曲线可知,甲乙两物质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但由于原甲、乙溶液并不是饱和溶液,故温度降低不一定有晶体析出,错误,D,根据溶解度曲线,物质甲、乙的溶解度都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故将300C时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降温到200C时,都有晶体析出,成为200C时的饱和溶液,而在200C 时:乙的溶解度大于甲,故溶质质量分数乙也大于甲,而对于丙而言,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故300C降温到200C,由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溶液中的溶质、溶剂质量都不变,故溶质质量分数也不变,而在300C时,物质丙的溶解度要小于200C时甲的溶解度,故丙的溶质质量分数最小,故若将300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降温到200C时,则三种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大小关系是:乙>甲>丙,错误,故选B

考点:溶解度曲线的意义

21.BDF AGJ

【详解】

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在溶液中各物质以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的形式相互混合。因没有阻挡光线的微粒,所以溶液都是澄清透明的。

在“A胡椒粉、B食盐、C植物油、D蔗糖、E肥皂、F酒精、G泥土、H冰块、J面粉”这些物质中,能形成溶液的有:B食盐、D蔗糖、F酒精;形成悬浊液的有:A胡椒粉、G 泥土、J面粉

22.一样咸、溶液具有均一性

【解析】

【详解】

氯化钠易溶于水,溶于水后形成了溶液,溶液具有稳定性和均一性,故各部位的浓度相同。故一样咸。

23.溶质不饱和溶质质量分数

【解析】

【分析】

(1)根据溶液的组成进行分析;(2)根据20℃时食盐的溶解度是36克进行分析;(3)根据溶液的浓、稀指的是溶液浓度的大小进行分析。

【详解】

(1)溶液由溶质和溶剂组成,所以图中“A”是指溶质;

(2)20℃时食盐的溶解度是36克,20℃时,将5克食盐放入盛有20克蒸馏水的烧杯中,充分搅拌后,能溶解7.2g,所以得到的是不饱和溶液;

(3)溶液的浓、稀是由溶质质量分数(即浓度)的不同决定的。

【点睛】

固体溶解度的概念是指在一定的温度下,某物质在100克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一般用字母s表示,其单位是克(符号为g)。在未注明溶剂的情况下,通常溶解度指的是物质在水里的溶解度。例如:在20℃时,100g水里最多能溶36g氯化钠(这时溶液达到饱和状态),我们就说在20℃时,氯化钠在水里的溶解度是36g。

24.(1)碘;汽油(2)下层颜色较深上层较浅;甲

【解析】

【详解】

八年级上册科学第一章测试(含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4分,20小题,共80分) 1.小明在厨房中看到了许多调味品,以下调味品放入水中,会出现与其他三项不一样现象的是() A.味精 B.食盐 C.白醋 D.芝麻油 2.超强台风“灿鸿”在浙江省舟山市登入,给当地带来强风暴雨。从水循环的途径来看,台风登陆属于() A.水汽输送 B.地表径流 C.降水 D.蒸发蒸腾 3.下列四个情景中,受到的浮力增大的物体是:() A.从深水处走向海岸沙滩的游泳者 B.从长江驶入大海的轮船 C.海面下正在下沉的潜水艇 D.在码头装载货物的轮船 4.下列关于水资源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我国水资源丰富,按人口平均居世界第六位 B.通常说的水资源主要指陆地上的淡水资源 C.世界上水资源除沙漠地区以外,其分布是比较均匀的 D.河流水、湖泊淡水及浅层地下水占陆地上淡水资源储量的大部分 5.下列是有关科学问题中的因果关系,其中说法正确的是() A.浮在水面上的铁球一定是空心的,那么空心的铁球一定会浮在水面上 B.溶液是均一的,稳定的,那么均一的,稳定的物质一定是溶液 C.密度比液体小的固体漂浮在该液体中,那么漂浮在该液体中的固体的密度一定比液体小 D.饱和溶液恒温蒸发后会有固体析出,恒温蒸发后有固体析出的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 6.装有水的杯中飘浮有一塑料块,如图甲所示。沿杯壁缓慢加入酒精并进行搅拌,使塑料块下沉。在此过程中塑料块受到的浮力F随时间t的变化图像可能是图乙中的(已知它们的密度关系是(ρ水>ρ塑料>ρ酒精) ( ) 7.炎热的夏天,喝一杯冰镇可乐是许多人感受清凉的一种方式。下列关于可乐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可乐是一种溶液,当中的一种溶质是二氧化碳气体,说明二氧化碳气体能够溶于水 B.可乐喝到肚子里面后,人过会会打嗝,这是因为气体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 C.可乐里面除了二氧化碳气体外,还有其他溶质,这说明,可乐是不饱和溶液 D.冰过的可乐比不冰过的可乐口感更好,说明气体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降低而升高 8.某一物体沉在某溶液(溶液当中的溶剂是水)当中,当缓缓的从溶液当中加水后,物块开始上浮,下面 关于这一现象的推理合理的是() A.该溶液可能是酒精溶液 B.该物块的密度可能小于水的密度 C.该物块的浮力保持不变 D.若是继续往该溶液中加水,该物块一定漂浮在液面上 9.放在同一水平桌面上的甲、乙两个相同的容器盛有不同的液体,现将两个相同的物 块分别放入两容器中。当两物块静止时,两容器中液面恰好相平,两物块所处的位 置如图所示。则() A.甲容器中液体的密度较大 B.乙容器底部受到液体的压强较大 C.甲容器中物块排开液体的重力较大 D.乙容器中物块受到液体的浮力较大 10.2015年4月25日14时11分,尼泊尔(北纬28.2度,东经84.7度)发生8.1级地震,当地生产生活 受到很大影响,尤其是饮用水的污染和短缺。下列几个步骤将河水转化为饮用水:①化学沉降(用明矾) ②消毒杀菌(用漂白粉)③自然沉降④加热煮沸。以上处理过程最合理的顺序是() A.③②①④ B.③①②④ C.③①④② D.①③②④ 11.t ℃时,向一只盛有0.15 g熟石灰的烧杯中加入50 g水,充分振荡后静置,烧杯底部仍有未溶解的白色 固体。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浙教版八年级上科学所有知识点

浙教版科学八上 八年级上《科学》第一章生活中的水复习提纲 第一节水在哪里 1.海洋水:海水约占地球水总量的96.53% 2.陆地淡水:地球上最大的淡水主体是冰川水,目前,人类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河流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仅占地球上淡水总量的0.3% 3.水有固、液、气三种状态,水的三态变化属于物理变化 4.水与生命:一个健康成年人,平均每天需2.5升水,人体重量的2/3以上是水分 5.水的循环:小循环 ①陆上内循环:陆地---大气 ②海上内循环:海洋---大气 大循环海陆间水循环:海洋--陆地--大气 海陆间大循环的5个环节:①蒸发②水汽输送③降水④地表径流 ⑤下渗(地下径流) 海陆间大循环的意义:①使地球上的水、大气、岩石和生物发生密切的联系; ②使海洋源源不断地向陆地供应淡水,使水资源得到再生。 6.每年的3月22日为“世界水日” 第二节水的组成 1.水的电解 电极气体的量检验方法及现象结论 正极气体体积是负极的1/2 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正极产生的气体是氧气负极气体体积是正极极的2倍气体能在空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负极产生的气体是氢气 实验结论: 水通直流电氢气+氧气(水的电解是化学变化) 说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水分子由氢原子和氧 原子构成) 2.、水的重要性质 颜色无色沸点100℃ 气味无味凝固点0℃ 状态常温常压下液态水的异常现象4℃时密度最大,结冰后体积膨胀,冰浮在水面上

1.密度定义: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该物质的密度。. 密度是物质的固有属性,与物体的形状、体积、质量无关,即对于同一物质而言,密度值是不变的。 密度的大小只由材料决定。(如:一杯水和一桶水的密度是一样的;) 不同的物质,密度不同; 2.密度的公式: ρ = m / v(公式变形:m=ρv v=m / ρ) ρ表示密度,m表示质量(单位:千克或克),v 表示体积(单位:m3或cm3) 水银的密度为13.6×103千克/m3,它所表示的意义是1m3的水银的质量是13.6×103千克。 3.密度的单位: (1)密度的单位:kg/m3或g/cm3, (2)两者的关系:1g/cm3=1000kg/m31kg/m3=1×103-g/cm3 (3)水的密度:1×103kg/m3或1g/cm3 1毫升= 1cm3= 1×106-m31吨=1000千克=1×106克(4)单位转化 : 1毫升= 1×103-升1升=103-m3 4.密度的测量 (1)测量原理:ρ=m/v (2)测量步骤:①用天平称量物体的质量;②用量筒或量杯测量物体的体积;③计算 5.密度知识的应用: (1)在密度公式中,知道其中任意两个量,即可求得第三个量。 (2)可用于鉴别物质的种类。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汇总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科学 知识点汇总(2013版) 第1章水和水的溶液 第1节地球上的水 1、海洋水(咸水)约占地球水总量的96.53%,还有0.94%是陆地咸水。 2、地球上的淡水(包括陆地淡水和大气水)仅占水总量的2.53%,陆地包括冰川水、地下水、湖泊淡水、土壤水、河水等,仅占地球上淡水总量的0.3%。 3、水有固、液、气三种状态,水的三态变化属于物理变化。 陆上内循环:陆地--大气 小循环 4、水的循环海上内循环:海洋--大气 大循环:海陆间水循环:海洋--陆地--大气海陆间大循环的5个环节:①蒸发(蒸腾、升华)②水汽输送, ③降水,④下渗,⑤地表或地下径流。

海陆间大循环的意义: ① 使地球上的水、大气、岩石和生物发生密切的联系; ② 使海洋源源不断地向陆地供应淡水,使水资源得到 再生。 环节:蒸发(蒸腾升华)-水汽输送-降水-下渗-沿地表 (地下)径流 原 外因:太阳辐射、地心引力 因 内因:水的三态变化 陆上内循环(陆地--大气) 途径 海上内循环(海洋--大气) 海陆间循环(海洋--大气--陆地) 6、径流=降水量-蒸发量 7、水资源的定义:狭义的水资源是指可供人类直接利用,能不断更新的天然淡水,主要指陆地上的地表水和地下水。 往往东南部的地区,水资源越丰富。 8、我国水资源在时、空分布不均衡。 9、水与生命:一个健康成年人,平均每天需2.5升水。据测量,人体重量的2/3以上是水分,儿童身上4/5是水分。 10、每年的3月22日为“世界水日” 5、 水 循 环

第2节水的组成 1、水的电解 电极产生气体的量检验方法及现象结论 正极 (阳极)气体体积是负极的1/2 气体能使带火星的 木条复燃 正极产生的气 体是氧气 负极 (阴极)气体体积是正极的2倍气体能在空气中燃 烧,产生淡蓝色火焰 负极产生的气 体是氢气 实验结论:水通直流电氢气+氧气(水的电解是化学变化)。说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水分子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1个水分子由 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水的分子式:H2O)。2、水的重要性质 颜色无色 气味无味 状态常温常压下液态 沸点100℃(1标准大气压下) 凝固点0℃(1标准大气压下) 水的异常现象反膨胀现象:4℃以下时热缩冷胀, 4℃以上时热胀冷缩。 (4℃时密度最大),结冰后体积膨胀,冰浮在水面上

八年级上 科学(浙教版) 第二章 知识点总结

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2.1大气层 1、大气层:指在地面以上到1000千米左右的高度内,包围着地球的空气层。 2、大气层的重要性:如果没有大气层,则地球A、没有天气变化;B、没有声音;C、易受陨石侵袭; D、温差很大。 3、大气的分层:物质组成,可以把大气分为5层---对流 层、平流层、中间层、暖层、外层。 4、对流层:是大气的底层,与人类的生活和生产关系最密切的一层。 *重点记忆:A、对流层最显著的特点------有强烈的对流运动, B、各种复杂的天气现象(如云、雨、雪、雷电等)都发生在对流层; *对流层集中了地球3/4的大气质量和几乎全部的水汽、固体杂质 C、对流层的厚度不均匀,表现在两极厚度小(0-8Km),赤道厚度大(0-17Km) 5、平流层:大气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逐渐增高,气流平稳,利于高空飞行;内有臭氧层,能吸收紫外 线,对人类起保护作用。 2.2气温 1、天气是什么? 天气是指短时间内近地面的大气温度、湿度、气压等要素的综合状况。 描述天气和气候最主要区别在于:天气是指短时间内的大气状况;气候是指长时间的大气平均状况。 2、天气是由许多要素组成,其中主要的是气温、气压、风、湿度、降水等。 3、气温---即空气的温度 A:气温是构成天气的基本要素;B:测量气温的工具:温度计; C:常用的气温度量单位:0C D:气温总在不断变化着,在气象观测中,把温度计放在百叶箱里观察。 原因:(1)百叶箱里气温比箱外低;(2)百叶箱内的温度波动小,所以更能反映真实的气温。 (1)一天中最高气温通常出现在:午后2时左右;一天中最低气温通常出现在:日出前后。 (2)人体最感舒适的气温是:220C 炎热;35℃寒冷:0℃ 2.3大气的压强 1.大气压强的存在 A、大气会向各个方向对处于其中的物体产生压强 具体事例:(1)* 用纸片将盛满水的杯子严密该盖住,可倒置提在空中,水不会流出来, * 滴管中的液体为什么不滴落下来?* 挂钩为什么会吸在墙上? 原因:都是利用大气压强的存在的原理,外界大气压强> 内部大气压强,导致大气…………(答题模式) (2)自来水笔吸墨水;吸管吸饮料,吸尘器除尘 原因:利用大气压强存在的原理,通过减少局部的压强,使物质不断地从气压高的地方流向气压低的地方; B、马德堡半球实验:证明了大气压强的存在且大气压强是很大的。 2.大气压强的大小: A(在海平面的大气压)即

初中科学浙教版八年级上册第1章水和水的溶液溶液专题

溶液 一、单选题(共7题;共14分) 1.如下表是物质 A 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现向 100g 水中不断加入固体 A 或改变温度,得到相应 的溶液①—⑤。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温度/℃20 30 40 50 60 溶解度/g 37.2 41.4 45.8 50.4 55.2 A.②中 A 的质量分数最大 B.③⑤中 A 的质量分数相等 C.②④⑤的溶液为饱和溶液 D.①③④⑤中没有固体存在 2.如图是 a、b、c 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由图示判断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在 t1℃时,a 的溶解度等于 c 的溶解度 B.c 的人家的随着温度升高而减少 C.a 的饱和溶液从 t2℃降温至 t1℃时变为不饱和溶液 D.当 a 中含有少量 b 时,可以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 a 3.20℃,硝酸钾的溶解度为30g.在此温度下,向50g水中加入20g硝酸钾,充分溶解后,所得溶液 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 A.40.0% B.30.0% C.28.6% D.23.1% 4.下表是固体甲和乙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温度/℃0 20 40 100 甲溶解度/克0.173 0.165 0.121 0.076 乙溶解度/克13.3 31.6 63.9 246 A.20 ℃时,甲物质的饱和溶液升高温度会变为不饱和溶液 B.100 ℃时,乙物质的饱和溶液冷却到室温会析出晶体,但溶液仍饱和 C.20 ℃时,甲物质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小于乙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D.20 ℃时,100克乙物质加入100克水中,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等于50% 5.今有60g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的NaNO3溶液,欲将其溶质的质量分数增大一倍,应采用的方法是 ( ) A.把溶剂蒸发掉一半 B.加入6gNaNO3晶体 C.把溶剂蒸发掉30g D.加入20%的NaNO3溶液30g 6.20℃时,在三个各盛有100g水的容器中分别加入甲、乙、丙三种纯净物(不含结晶水,不与水反 应)各10g,充分溶解后,情况如下表所示,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物质甲乙丙 未溶解固体的质量/g 7 0 3 A.所得溶液可能都是饱和溶液 B.三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乙>丙>甲 C.升高温度,三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会改变 D.20℃时,甲的溶解度最小 7.烧杯中盛满一定浓度的醋酸溶液(溶液密度约为 1 g/cm3),全部倾倒后烧杯内仍残留0.5 mL溶液,

(完整word版)新浙教版初中科学教材

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科学xx》 第1节《科学并不神秘》 第2节《走进科学实验室》 第3节《科学观察》 第4节《科学测量》 第5节《科学探究》 第二章《观察生物》 第1节《生物与非生物》 第2节《细胞》 第3节《生物体的结构层次》 第4节《常见的动物》 第5节《常见的植物》 第6节《生物的多样性》 第三章《人类的家园——地 球》 第1节《地球的形状和内部 结构》 第2节《地球仪和地图》 第3节《组成地壳的岩石》 第4节《地壳变动和火山地

震》 第5节《泥石流》 第6节《地球表面的板块》第7节《地形和地形图》第四章《物质的特性》 第1节《物质的构成》 第2节《质量的测量》 第3节《物质的密度》 第4节《物质的比热》 第5节《熔化与凝固》 第6节《汽化与液化》 第7节《升华与凝华》 第8节《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八年级上册 第一章:水和水的溶液 第1节地球上的水 第2节水的组成 第3节水的浮力 第4节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 第5节物质的溶解

第6节物质的分离 第7节水资源的利用、开发和保护 第二章:天气与气候 第1节大气层 第2节气温 第3节大气的压强 第4节风和降雨 第5节天气预报 第6节气候和影响气候的因素 第7节我国的气候特征与主要气象灾害 第三章:生命活动的调节第1节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2节人体激素的调节第3节神经调节 第4节动物的行为 第5节体温的控制 第四章电路xx

第1节点和与电流 第2节电流的测量 第3节物质的导电性与电 阻 第4节变阻器 第5节电压的测量 第6节电流与电压、电阻 的关系 第7节电路分析与应用九年级上册 第1章探索物质的变化第1节物质的变化第2节探索酸的性质第3节探索碱的性质第4节几种重要的盐第5节寻找金属变化的规律 第6节有机物的存在和变化 第2xx物质转化与材料利用 第1节物质的分类和利用第2节物质转化的规律第3节常见的材料第4节材料的发展第3章能量的转化与守恒 第1节能量的相互转化第2节能量转化的量度第3节认识简单机械第4节动能和势能第5节物体的内能第6节电能的利用第7节电热器 第8节核能的利用第9节能量的转化与守恒第4章代谢与平衡第1节动物的食物与摄食第2节食物的消化与吸收第3节体内物质的运输第4节能量的获得第5节体内物质的动态平衡 第6节代谢的多样性 七年级下册

新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八年级上科学教学计划及全册教案 (本教案共73页)(包含教学时间安排、重难点分析、教学分析及措施) 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初二的学生在小学阶段对科学学习的兴趣不浓厚,他们的科学素养不是十分理想,但也有极少部分学生虽然对科学有一定的兴趣,却对科学知识的掌握还较欠缺,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根据八年级学生的实际特点,在保护学生原有的学习科学兴趣的同时,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是本学期的教学的主要目标。 教材分析: 八年级上教科书共四章:“水和水的溶液”、“天气与气候”、“生命活动的调节”、“电路探秘”。八年级上教科书与七年级下教科书都属于学习物质的运动、变化和相互作用。包含了地球运动、机械运动、光运动、声运动、水和大气的运动、神经和激素对生命运动的作用、电的运动等。 第1章“水和水的溶液”,水是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物质之一。在小学阶段已学习过水在自然界分布于海洋、河流、湖泊和地下,知道一些物质能溶解于水,水与生物的关系非常密切,要保护水资源、防止水污染等。过去学习水是割裂为:地理学中学习水的分布和循环;生物学中学习水与生命的关系,如根吸水、蒸腾作用、光合作用、新陈代谢等;化学中学习溶解性、溶解度、溶液、悬浊液、乳浊液;物理学中学习水的压强、浮力、阿基米德定律,使这一内容显得支离破碎,而十分重要的水的净化、水资源的保护等却很难放在哪一门学科中。在《科学》教科书中,用“水”这个主题把过去分散的内容综合起来,很自然使这些内容联系在一起。 第2章“天气与气候”。大气也是与人类关系十分密切的物质,没有大气就没有生命。小学阶段已学习过空气的存在,人类对空气的利用,知道空气对生命的意义。知道温度、风力、风向、降水量、云量等描述天气的可测量的量。初步了解雨、雪成因,大气污染和大气保护等。地球上的风、雨、雾、雪等与大气运动密切相关,天气和气候的变化直接影响着每个人的生活,对农业、交通、建筑等行业也产生直接影响。因此,对大气运动和变化原理是必须要了解的科学常识。 第3章“生命活动的调节”主要内容是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对人的生命活动的调节作用、生长素的发现、植物感应性的产生等。小学阶段是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学习植物的向光性、向地性和向水性,知道大脑是人的生命活动总指挥部。小学阶段只提出现象,没有学习生理作用的机理。学习这一章可以用来解释动物的行为和植物的感应性。对于生物激素的作用,考虑到学生的可接受性,仅做常识性介绍。 第4章“电路探秘”学习电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小学阶段已学过简单电路,知道电源、导线、开关、电池、灯泡这样组成一个简单电路。本章学习了电流、电阻、电压、欧姆定律,知道了电流、电阻、电压三者的关系。发电、输电、用电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的文明和进步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从而进一步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发展对社会的影响。 重点、难点: 第1章“水和水的溶液”重点:水的重要性及水循环的过程和特点;水的浮力及阿基米德原理;物质的溶解性、溶解度和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 难点:地球上水循环产生的原因、溶液的概念、溶解度概念及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和运用、建立对水重要性的认识、树立保护水资源人人有责的思想。 第2章“天气与气候”重点:大气的垂直分层;气温的观测;气压的观测;大气压存在的证明;气体和液体的流速与压强的关系;气压对天气的影响;风的观测;相对湿度的观测;凝结与降水的形成;怎样看天气预报;天气图上的常见的天气系统;天气图与天气形势;不同物质的比热;海洋和陆地的性质对气温和降水的影响;地形对气温和降水的影响;季风的形成;我国东部季风气候和西部干旱气候的特点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人类活动与洪水;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 难点:对流层的特点;探究对流的形成;探究为什么气象观测中温度计要放在百叶箱里;气体和液体的流速与压强的关系;风的形成;目测风向、风速;相对湿度与水汽凝结和降水;天气图上的等压线和天气系

八年级上册科学《溶液》单元培优训练试题

八年级上册科学《溶液》单元培优训练试题 1.20 ℃时,在三个各盛有100 g水的容器中加10 g甲、乙、丙三种纯净物(不含结晶水,不与水反应),待充分溶解后,情况如表所示,正确的是() A. C.丙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最大D.20 ℃时,甲的溶解度最大 2.分离混合物要根据各成分不同的性质选用不同的方法,是人们改造、利用自然界物质的重要方法。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结晶法是利用混合物各成分在水中的溶解性不同 B.化学沉淀法是根据混合物各成分的化学性质不同 C.过滤法是根据混合物各种成分的粒子大小不同 D.蒸馏法是利用混合物各成分的沸点不同 3.30 ℃时将等质量的两份饱和石灰水一份冷却到20 ℃,另一份加入少量生石灰,温度仍保持在30 ℃。则两种情况下均不改变的是() A.溶剂的质量B.溶质的质量C.溶质的溶解度D.溶质的质量分数 4.下列有关实验操作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把烧杯置于铁架台的铁圈上直接加热 B.给试管中液体加热时,液体体积不超过试管容积的1/3 C.用量筒量取液体时,视线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 D.实验剩余的药品,不能放回原试剂瓶 5.能证实20℃时,原硝酸钾溶液是饱和溶液的事实是() A.降温到10℃时有硝酸钾晶体析出 B.蒸发掉10g水,有硝酸钾晶体析出 C.加热到30℃后,再加入硝酸钾晶体仍能继续溶解 D.在20℃的硝酸钾溶液中加入少量硝酸钾晶体,溶液的质量不变 6.下列物质与水混合,在室温时难以形成饱和溶液的是() A.硝酸钾B.酒精C.二氧化碳D.氯化钠 7.配制硝酸钾溶液时得到下表数据,根据表中数据分析,不正确的是() A.28℃时10g水中最多能溶解硝酸钾4g B.60℃时等质量水中能溶解的硝酸钾比28℃时多 C.①②所得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 D.③所得溶液一定是硝酸钾的饱和溶液 8.如图所示,甲、乙试管中分别盛有硝酸钾、氢氧化钙的饱和溶液,试管底部均有未溶解的固体.向烧杯中加入一定质量的氢氧化钠固体后,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最新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第一章测试题及答案

最新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第一章测试题及答案 第1章测试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有“环保鸟”之称的白鹭最近成为丽水人微信朋友圈的“网红”(如图)。植被、稳定的水源、充足的食物是吸引白鹭停留的首要条件。下列对淡水资源的保护起到积极作用 的是() A.工业废水任意排放 B.植树造林,修建水库 C.大力推广使用农药和化肥 D.生活垃圾和污水任意倾倒 2.现有如下四种液体,其中属于溶液的是() A.食盐水B.肥皂水 C.泥水D.纯牛奶 3.“五水共治”是浙江省政府推出的环保举措。为清理河道,河道管理人员使用铁圈和塑料网做成的网兜(如图)来打捞河道漂浮物,其原理与下列分离物质的方法相同的是 () A.沉淀B.蒸馏 C.结晶D.过滤 4.实验室配制氯化钠溶液的操作中,正确的是() 5.根据水电解过程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水在通电条件下,生成氢气和氧气 B.水由氢分子和氧分子构成 C.水通电发生的是物理变化 D.电解过程中,分子和原子都没有发生改变

6.如图,小试管内是硝酸钾饱和溶液,向水中加入某物质后,试管中有晶体析出,则加 入的物质可能是() A.氢氧化钠B.氯化钠 C.硝酸铵D.蔗糖 7.某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物质是易溶物质 B.该物质在70 ℃时的溶解度比60 ℃时的溶解度大 C.40 ℃时,该物质饱和溶液中溶剂的质量为60克 D.将85 ℃时该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不会析出晶体 8.我国多个地区曾出现严重洪涝灾害,长江流域部分地区农业受到非常大的影响,长江三峡紧急放水泄洪,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从水循环角度讲,“长江三峡紧急放水”是对地表径流这一环节的影响 B.从地球水体分类和比例来看,陆地水资源中比例最大的是河流水 C.我国水资源丰富,人均水量远超世界平均水平 D.我国水资源的空间分布特点是东多西少,北多南少 9.如图是验证阿基米德原理的实验,下列关于该实验说法正确的是() A.正确的实验步骤是甲乙丙丁 B.实验中弹簧测力计未调零对实验没有影响 C.该实验用木块代替石块不能得出阿基米德原理 D.通过实验可以得出物体受到的浮力与物体体积 和液体密度有关 10.如图,某同学做实验探究物体在水中所受浮力是否与浸入深度有关,他将一块长方体金属块挂在弹簧测力计下,将金属块缓慢浸入水中(水足够深),记录金属块下表面所处的深度h和相应的弹簧测力计示数F,在金属块接触容器底之前,实验数据如下表,则(ρ =0.8×103 kg/m3,g取10 N/kg)() 酒精

(word完整版)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最新浮力总复习(内容全面详细)

课题:浮力总复习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1.知道浮力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知道物体的浮沉条件。 2.知道求浮力的方法 3.能综合利用压强、浮力等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重点难点】1.求浮力的方法; 2.探究浮力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教学内容】知识网络和知识点: (一)浮力基本知识点 1、浮力的定义: 一切浸入液体(气体)的物体都受到液体(气体)对它竖直向上的力 叫浮力。 2、浮力方向:竖直向上,施力物体:液(气)体 3、浮力产生的原因(实质):液(气)体对物体向上的压力大于向下的压力,向上、向下的压力差 即浮力。 4、浮力的测量:F 浮=G-F (G 等于弹簧秤在空气中的示数,F 表示物体浸在液体中的弹簧秤示数) 5、阿基米德原理: (1)内容:浸入液体里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 (2)公式表示:F 浮 = G 排 =ρ液V 排g 从公式中可以看出:液体对物体的浮力与液体的密度和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而与物体的质量、体积、重力、形状 、浸没的深度等均无关。 (3)适用条件:液体(或气体) 6、物体的浮沉条件: (1)前提条件:物体浸没在液体中,且只受浮力和重力。 (2)请根据示意图完成下空。 下沉 悬浮 上浮 漂浮 F 浮 < G F 浮 = G F 浮 > G F 浮 = G ρ液<ρ物 ρ液 =ρ物 ρ液 >ρ物 ρ液 >ρ物 (3)说明: ① 密度均匀的物体悬浮(或漂浮)在某液体中,若把物体切成大小不等的两块,则大块、小块都悬浮(或漂浮)。 ②一物体漂浮在密度为ρ的液体中,若露出体积为物体总体积的1/3,则物体密度为 2/3ρ G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第一章知识点

八年级上《科学》第一章生活中的水复习提纲 第一节水在哪里 1.海洋水:海水约占地球水总量的96.53% 生物中含水量最高的是:水母 2.陆地淡水:地球上最大的淡水主体是冰川水,目前,人类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河流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仅占地球上淡水总量的0.3% 3.水有固、液、气三种状态,水的三态变化属于物理变化 4.水与生命:一个健康成年人,平均每天需2.5升水,人体重量的2/3以上是水分 5.水的循环:小循环 ①陆上内循环:陆地---大气 ②海上内循环:海洋---大气 大循环海陆间水循环:海洋--陆地--大气 地球的各种水体不是静止不动的,而是以太阳辐射为能量,通过各个环节,如蒸发、输送、降水、径流等,周而复始地连续运动、相互转化,这个过程就是水循环。 海陆间大循环的5个环节:①蒸发②水汽输送③降水④地表径流(地下径流) ⑤回到蒸发 海陆间大循环的意义:①使地球上的水、大气、岩石和生物发生密切的联系; ②使海洋源源不断地向陆地供应淡水,使水资源得到再生。 6.每年的3月22日为“世界水日”

水的密度 1.密度定义: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该物质的密度。. 密度是物质的固有属性,与物体的形状、体积、质量无关,即对于同一物质而言,密度值是不变的。密度的大小只由材料决定。(如:一杯水和一桶水的密度是一样的;) 不同的物质,密度不同; 2.密度的公式:ρ = m / v(公式变形: m=ρv v=m / ρ) ρ表示密度, m表示质量(单位:千克或克),v 表示体积(单位:m3或cm3) 水银的密度为13.6×103千克/m3,它所表示的意义是1m3的水银的质量是13.6×103千克。3.密度的单位: (1)密度的单位:kg/m3或g/cm3, (2)两者的关系:1g/cm3=1000kg/m3 1kg/m3=1×10-3g/cm3 (3)水的密度:1×103kg/m3或1g/cm3 (4)单位转化:1毫升 = 1cm3= 1×10-6m3 1吨=1000千克=1×106克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第一章1.4~1.7知识点

1.4 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 一.溶液 1.溶质:被溶解的物质,可以是固体、液体和气体(糖、高锰酸钾、碘)。 2.溶剂:能溶解替他物质的物质,一般是液体(水、酒精、汽油)。 3.溶液:一种或几种物质,溶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4.混合物:由多种物质组成的物质。 二.悬浊液和乳浊液 1.悬浊液(悬浮液):固体小颗粒悬浮在液体里,即固体小颗粒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物质。 2.乳浊液(乳状液):油脂形成很小的液滴悬浮在水里,即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物质。 【例题1】下列有关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A.溶液通常是液体,溶质一定是固体 B.凡是溶液一定是混合物 C.一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形成的液体是溶液 D.均一稳定的液体是溶液【例题2】生活中的洗涤问题大都与化学知识有关。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厨房洗涤剂可使餐具上的油污乳化 B.汽油可溶解衣服上的油渍 C.食醋可用来除去热水瓶中的水垢 D.自来水可溶解掉铁栅栏上的铁锈 【例题3】让乳浊液静置许久,液体小颗粒一定会() A.下沉B.上浮C.均匀分散D.上浮或下沉 【例题4】下列液体不属于溶液的是() A.白酒 B.食盐水C.医用酒精D.蒸馏水 三.实验操作 1.固体药品的取用: (1)固体粉末:①用药匙或纸槽取药(每次使用后都必须擦拭看尽); ②试管倾斜,把药匙送入试管底部,然后使试管竖立起来,让药品全部落

在底部;或试管水平放置,把纸槽送入底部,然后竖立起来。 (2)取块状固体:试管横放,用镊子把药品放入试管口,再慢慢竖立起来,使药品慢慢滑到底部。 2.液体药品的取用: (1)液体盛在细口瓶中,取用时,瓶塞倒放桌上,一手拿试剂瓶(标签向手心,以免被药液腐蚀),另一手斜持试管,使瓶口紧挨试管口,让液体缓缓流入试管内,倒完后应立即盖紧瓶盖,把瓶子放回原处,注意标签向外放。 (2)用量筒量取一定量的液体,首先选取合适量程的量筒,然后将液体倒入量筒内,当接近刻度线时用滴管调到所需液体的量(眼睛平视液面下沿) 【例题5】下列图示的实验基本操作正确的是() A. B. C. D. 【例题6】下列取用固体药品的操作正确的是() A. B. C. D. 1.5 物质的溶解 一.物质的溶解性 1.溶解性:一种物质在另一种物质中的溶解能力。 2.影响物质溶解的因素:①温度②溶剂的量③溶剂的种类 3.有的物质溶解会放出热量,使溶液温度升高;有的溶质溶解会吸收热量,使溶液温度降低;有点物质溶解时,温度没有明显的变化。 如:氢氧化钠:溶解时放出热量,使液体温度升高; 硝酸铵:溶解时吸收热量,使液体温度降低; 氯化钠、蔗糖等:溶解时既不放热也不吸热。 4.影响物质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因素:①跟温度有关:温度越高,溶解越快; ②跟搅拌有关:搅拌加快溶解; ③跟溶质颗粒大小有关:颗粒越小,溶解越快。二.饱和溶液 1.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

最新八上科学溶液计算及答案

溶液计算整理 1. 现有200g质量分数为10%的蔗糖溶液,要使其质量分数变为20%,可采取哪些方法? (要求用两种方法进行计算,并写出计算过程) 2. 实验室常用溶质质量分数为98%的浓硫酸(密度1.84g/cm3)来配制需要用的较稀的硫 酸溶液。现要配制500mL溶质质量分数为20% (密度为1.14g/cm3)的稀硫酸溶液,需要多 少毫升浓硫酸?需要加水多少毫升? 3. 某同学在实验室进行有关浓硫酸的实验,观察瓶上的标签(如表所示)。他从瓶中倒出50毫升 用于配制成稀硫酸,问: (1 )这50毫升浓硫酸的质量为▲克,其中含溶质硫酸▲克。 (2)他将这50毫升浓硫酸与200克水均匀混合,求所得稀硫酸的质量分数。(结果保留一位 小数)

(3 )若实验室要配制630g溶质质量分数28%的稀硫酸,则需要这瓶溶质质量分数为98%的浓硫酸毫升?

4? (1) 若要从饱和硝酸钾溶液中获得晶体,常采取的方法是 (2) 写出食盐和硝酸钾在哪个温度范围内具有相同的溶解度? 3) 60 C时,配制硝酸钾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最大为多少 5?氢氧化钠是工业生产和生活的一种重要原料,也是实验室里常见的一种药品。下表是20 C 时,氢氧化钠溶解于水的实验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1) 计算第1次实验得到的氢氧化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列式计算,结果保留0.1%) (2) m= ▲ 3)第3次实验所得到的溶液为饱和溶液,你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 ▲_______ 。

6?某工厂在装配一件设备时,不心把一个精密空心小球掉到一个又深、又小的坚固的水泥小洞中,用各种工具都取不出来。已知该小球的密度为 1.64g/cm3,有人提出往小洞中倒入某 种溶液使小球浮起。现有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数据(注:溶液体积可认为近似等于水的体积) (1)理论上可用上表中物质配制成溶液倒入小洞中使小球浮起。 (2)配制的溶液温度至少应保持以上。 (3)(3)小球取出后,擦干,用天平称得其质量为8.2克。若把此球投入水中,则静止 时所受浮力为多大? (4)硫酸的密度和硫酸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对照表(常温)如下,现往盛有45毫升水的烧杯中放入一个密度为 1.14 Xl03kg/m3>体积为20cm3的耐酸小球,然后再慢慢倒入10毫升98 %的浓硫酸,并用玻璃棒搅拌,冷却至常温。求: (1 )稀释后硫酸的溶质质量分数。 (2)耐酸小球在稀硫酸中静止时受到的浮力?(g取10牛/千克)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目录及教案全集

目录 1.1水在哪里 课题 1.1 水在哪里 课题 1.2 水的组成 课题 1.3 水的密度 课题 1.4 水的压强 课题 1.5 水的浮力 课题 1.6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 课题第7节物质在水中的溶解 课题 1.8 物质在水中的结晶 课题 1.9 水的利用和保护 1.1水在哪里 课题 1.1 水在哪里 教学目标 1、知道地球上主要水体的名称河分布,并能描述水体之间联系的途径。 2、通过对一些自然现象的观察,认识水体运动的基本特点。 3、通过学习,认识水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使学生树立保护水源,节约用水的观念。 重点:水的重要性及水循环的过程及特点 难点:地球上水循环产生的原因 一、引入: 地球是一颗“水”的行星,水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分布在大气、岩石和生物等圈层中。在地球引力和太阳辐射能的作用下,各种水体相互联系,相互转换,组成了地球上连续但不规则的水圈。 让学生谈谈对水的认识。 二、地球上水的组成及分布: 海洋水 96.53% 冰川冰 68.69% 陆地淡水 2.53% 地下淡水 30.06% 湖泊咸水和地下咸水 0.94% 2、多水体是相互联系的——水有三态,随温度变化而变化 三、水的重要性: 1、水是生命有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见P4表实验:黄瓜放糖 2、水参与地球生命体的活动过程

举例:绿色植物A.光合作用 B.承担输送养分的任务 C.蒸腾调温 3、长期生存在不同水分条件下的生命体为适应当地水分供给特点,往往会形成特定的行为特点和生理结构特点(举例:气根、叶刺、骆驼) 四、水的循环——水体运动的重要形式 1、水循环的过程特点:蒸发,蒸腾,凝结,降水,径流 形成水循环的内因:水的物理属性,即水随着温度的不同,会以固态、液态和气态三种形态出现。 导致水循环的外因:太阳辐射和地心引力。 水循环:(1)小循环1陆上内循环:陆地-大气 2海上内循环:海洋-大气 (2)大循环:海陆间水循环:海洋-陆地-大气 2、水循环的重要性: 水循环是地球上各水体间相互联系的纽带,使水圈成为一个动态的系统。 通过水循环,使海洋源源不断地向陆地供应淡水,滋润着土地,哺育着生命。 五、小结: 【讨论】如何节水?即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吗? 课题 1.2 水的组成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电解水的实验现象,确认其产物,知道水的组成。 2、能结合生活实际,运用现有知识归纳水的重要性质,并解释自然界的一些现象。 重点:水的电解产物分析及结论,水的重要性质 难点:电解水实验的分析及解释 【复习】水循环过程中,水的形态发生了变化,怎样的变化? 有没有变成其他物质?属于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引入】若把水通直流电,又有什么现象产生? 一、水的电解: 1、介绍实验装置及电路连接。 2、观察内容及步骤: A.电极上产生的现象: B.两支玻璃管内液面出现的变化: C.产生的两种气体的体积比: D.验证让两种气体所采用的不同的方法:

八年级上《科学》第1章水 和水的溶液复习提纲

八年级上《科学》第1章水 和水的溶液复习提纲 第1节 地球上的水 1. 海洋水:海水约占地球水总量的96.53% 2. 陆地淡水: 目前,人类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 河流水、 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仅占地球上淡水总量的 3.物理变化 4.水与生命: 一个健康成年人,平均每天需2.5升水, 人体重量的2/3以上是水分 小循环 ①陆上内循环:陆地---大气 5.水的循环:②海上内循环:海洋---大气 大循环--- 海陆间大循环的5个环节:a 蒸发 b 水汽输送 c 降水 d 地表径流 e 下渗 (地下径流) 海陆间大循环的意义: a 使地球上的水、大气、岩石和生物发生密切的联系; b 使海洋源源不断地向陆地供应淡水,使水资源得到再生。 6、每年的第二节 水的组成 1. 水的电解 2. 水的电解 实验结论: 水 通直流电氢气+ (水的电解是化学变化) 2.、水的重要性质 第3节.水的浮力 1.、液体(气体)对浸入其内的物体都会产生向上的浮力, 2、方向:竖直向上 3: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 公式:F 浮=G 排液=ρ排g v 排 注意:(1)浮力只跟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有关, (2)浮力与液体的深度、物体的密度,形状无关;

(3)对于完全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而言,浮力还与液体的密度,物体的体积有关; (4)计算时,单位要统一(ρ排取千克/米3,v排取米3) 1、物体的浮沉条件: ①F浮G 上浮 ③F浮=G 悬浮此时V排 =V物 ④F浮=G 漂浮此时V排 < V物 注意:①上浮和下沉都是不稳定状态,是动态过程,上浮的物体最终会浮出液面,而处于漂浮状态;下沉的物体最终则会沉到液底处于静止状态。 ②漂浮和悬浮时,物体都是受到两个力而处于平衡状态,F浮=G (沉到水底时:F浮+F支持力=G ) 4.实心物体浸没在液体中 ①当ρ液 >ρ物时,上浮(最终漂浮) ②当ρ液< ρ物时,下沉 ③当ρ液=ρ物时,悬浮 5. 浮沉条件的应用 (1)轮船①因为漂浮时,F浮=G ,所以同一艘轮船从海行驶到江河或从河到海,其受到的 ②根据F浮=ρ排g v排,同一艘轮船从海行驶到江河,因为F浮不变,ρ排减小,所以 v 排必增大,即船身稍下沉 (2 (3)密度计:因为F浮=ρ排g v排 第4节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 1.溶液: (1) 溶剂: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叫溶剂(如水、酒精等物质) (2)溶质:被溶解的物质叫溶剂。 (3)溶液 2.悬浊液、乳浊液:

浙教版八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汇总(最新版,超实用)

第1章水和水的溶液 第1节地球上的水 1、地球上占总量最多的是海洋水(咸水),约占地球水总量的96.53%。 2、地球上可利用的淡水主要是:河流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淡水 3、水的循环:小循环:陆上内循环:陆地--大气、海上内循环:海洋--大气 大循环:海陆间水循环:海洋--陆地--大气 4、海陆间大循环的5个环节:①蒸发(蒸腾、升华)、②水汽输送③降水、④下渗、⑤地表或地下径流。 5、海陆间大循环的意义: ①使地球上的水、大气、岩石和生物发生密切的联系;②使海洋源源不断地向陆地供应淡水,使水资源得到再生。 原因:外因:太阳辐射、地心引力。内因:水的三态变化 6、我国水资源在时间、空间分布不均衡。 7、水与生命:一个健康成年人,平均每天需2.5升水。据测量,人体重量的2/3以上是水分,儿童身上4/5是水分。 8、每年的3月22日为“世界水日” 第2节水的组成 水的电解 电极产生气体的量检验方法及现象结论 正极(阳极)气体体积是负极的1/2 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正极产生的气体是氧 气 负极(阴极)气体体积是正极的2倍 气体能在空气中燃烧,产生淡蓝 色火焰 负极产生的气体是氢 气 实验结论:水通直流电氢气+氧气(水的电解是化学变化)。 说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水分子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1个水分子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水的分子式:H2O)。 第3节水的浮力 1、液体(气体)对浸入(包括完全浸没和部分浸入)其内的物体都会产生向上的浮力。 大小:浮在水面上,F浮=G;方向:垂直向上;作用点:物体重心。 2、阿基米德原理:浸在液体里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 公式:F浮= G排液=ρ液gV排液 注意(1)浮力只跟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有关; (2)浮力与液体的深度、物体的密度,形状无关; (3)对于完全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而言,浮力还与液体的密度,物体的体积有关; (4)计算时,单位要统一(ρ液取kg/m3, V排取m3) 3、物体的浮沉条件: 浸在液体中的物体的浮沉取决于:物体的重力G和浮力F浮的大小。 ①F浮G 上浮(完全浸没时的F浮) ③F浮=G 悬浮此时V排=V物 ④F浮=G 漂浮此时 V排< V物 注意:①上浮和下沉都是不稳定状态,是动态过程。上浮的物体最终会浮出液面,而处于漂浮状态; 下沉的物体最终则会沉到液底处于静止状态。 ②漂浮和悬浮时,物体都是受到两个力而处于平衡状态,F浮=G (沉到水底时:F浮+F支持力=G) 4、实心物体浸没在液体中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第1章水和水的溶液溶液专题

浙教版八年级上册第1章水和水的溶液溶液专题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1 . 如图在室温下的饱和硝酸钾溶液中放了一个塑料小球。以下做法能使小球下沉的是() A.加入少量硝酸钾晶体,充分搅拌 B.蒸发一些溶剂,恢复到室温 C.升高温度,使硝酸钾晶体析出 D.降低温度,使硝酸钾晶体析出 2 . 取四份20℃时一定质量的饱和硝酸钾溶液,分别进行如下实验后,所得结论正确的是() A.保持温度不变,蒸发10g水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增大 B.保持温度不变,加入10g硝酸钾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增大 C.保持温度不变,蒸发10g水后,硝酸钾的溶解度增大 D.降温至1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减小 3 . 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的不饱和食盐水中加入食盐并充分搅拌,用纵坐标表示溶液中食盐的质量分数(a%),用横坐标表示实验进行的时间(t),其中正确的是() A.B. C.D. 4 . 将消石灰的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可采取的方法是() ①蒸发溶剂②加入溶质③升高温度④降低温度 A.①B.①②C.①②③D.①②④ 5 . t℃时取50g某溶液,蒸发掉5g水后又恢复至t℃析出0.6g无水晶体,再蒸发掉5g水后恢复至t℃又析出1.2g无水晶体.下列说法正确的为() A.原溶液是不饱和溶液 B.原溶液是饱和溶液 C.第一次蒸发掉5g水后溶液质量分数与原溶液相同 D.无法判断 6 . 下图是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A.t2℃时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a>b>c B.t2℃时,将50g a物质放入100g水中充分溶解得到a的饱和溶液(a 物质不含结晶水) C.将t2℃时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时,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关系是b > a=c D.将c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可采用降温的方法 7 . 今有60g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的NaNO3溶液,欲将其溶质的质量分数增大一倍,应采用的方法是()A.把溶剂蒸发掉一半B.加入6gNaNO3晶体 C.把溶剂蒸发掉30g D.加入20%的NaNO3溶液30g 二、填空题 8 . 从提供的试剂中,选择一种以除去下列物质中的少量杂质(括号内为杂质),仅供选用的试剂:a烧碱溶液b硫酸钠溶液 c盐酸 d水 把选择的试剂的代号填写在相应的横线上。 CaCO3粉末(Na2CO3) ________ ;H2(CO2) ________ 9 . 下表是硝酸钾、氯化钠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则 温度/℃0102030405060708090100 硝酸钾13.320.93245.86485.5110138169202246 氯化钠35.735.83636.336.63737.337.838.43939.8 (1)硝酸钾中含有少量氯化钠时,可通过_____的方法提纯; (2)对(1)中析出的晶体和剩余溶液描述正确的是_____; A.剩余溶液一定是硝酸钾饱和溶液 B.该过程溶液中硝酸钾的质量分数保持不变 C.剩余的溶液一定是纯净物 D.析出的晶体中只含有硝酸钾 (3)在一定温度下,将含69克硝酸钾、18克氯化钠的混合物完全溶解在50克水中。若要降低温度硝酸钾就开始析出,而氯化钠始终不能析出,则温度T(℃)的变化范围是_____(硝酸钾和氯化钠溶解互不影响)。 10 . 将80g M物质加入50g水中,充分溶解,测得溶液的质量随温度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按要求填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