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核心素养如何落地数学教学课堂【最新版】

浅谈核心素养如何落地数学教学课堂【最新版】
浅谈核心素养如何落地数学教学课堂【最新版】

浅谈核心素养如何落地数学教学课堂

(一)合理提出猜想,培养创新精神,渗透核心素养

杜威曾说:“科学的每一项巨大成就,都是以大胆的幻想为出发点的。”对数学问题的猜想,实际是一种数学想象,是一种创新精神的体现。在数学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大胆提出猜想,创新地学习数学。让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分享自己的想法,锻炼自己的数学思维。

例如:在“探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这一环节中,一般都先让学生将平行四边形不满一格的迁移合成一格,再经过数方格的方法求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然后引导学生回顾长方形面积公式,让学生猜一猜,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会是怎样的,最后引导学生通过操作,剪一剪,移一移,拼一拼,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已学的长方形,从而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验证猜想的结果[3]。但我想其实猜想可以更大胆一点,课前带领学生回顾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紧接着就让学生大胆猜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阐述猜想的理由,一定会有学生猜它的面积计算是邻边相乘,但肯定有聪明的孩子反驳,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面积不一定相等,可以从长方形拉成平行四边形想起,可以由此提出猜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可能是底乘高,接着去验证,这样学生的思维火花在碰撞中会更灿烂地绽放。

(二)进行合理提炼,建立数学模型,渗透核心素养

数学模型是数学学习中,可或缺的,不仅可以为数学的语言表达和交流提供桥梁,而且是解决现实问题的重要工具。在数学学习中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学习的意义并解决问题。

例如:在“平行四边形面积”一课中,公式的推导过程也是数学模型的建构过程。通过建模教学,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自主、合作、探索、创新的精神,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逐步培养学生数学建模的思想,形成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应用数学的能力。

培养小学生核心素养

发展数学语言,打造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的形成和语言及其表达能力是密不可分的,数学语言是数学思维的载体和媒介,它具有严密性、准确性、精练性、条理性、逻辑性等特点。加强课堂数学语言的训练是提高和优化逻辑思维能力的一种有效途径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方法和手段。所以,我们有必要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解题过程和思维过程用规范的数学语言

进行完整的表述,这样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学生的主动性,在说的过程中夯实核心素养基础。

比如,在解决关于工作效率的应用题――“张阿姨每天做56只小熊,王阿姨5天做了290只小熊,张阿姨和王阿姨一天一共做了多少只小熊?”时,为了使得学生充分理解和打开学生解答本题的解题思路,我让学生以说代练,先算王阿姨每天做了多少只小熊,算式是290÷5=58(只),再算两人一天一共做了多少只小熊,算式是56+58=114(只),这样,就能很直观地得出问题的答案。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但能检测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而且向大家展现了数学的逻辑性,这就是数学所独有的科学性。

关注活动体验,深化核心素养

在课堂教学中帮助学生积累较多的活动经验也是提高核心素养的一条捷径。新课程标准倡导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所以让学生在课堂中自主探究、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也是教师在课堂中的`应当做到的。让学生在活动中去探索体验、感悟数学,有助于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也是核心素养的内涵之一。比如,在“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推导”的教学环节中,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剪拼操作把平行四边形转换成长方形,然后分析得到的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原来的平行四边形底和高的关系,最后得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

公式。这样的探索过程呈现了学生认知、思维的发展过程,学生在这一系列操作活动中体验了转化的数学思想,积累了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掌握了数学学习的方法和技能,从而深化了核心素养。

培养数学核心素养方法

一、课堂氛围

据调查研究:相当数量的小学生缺乏数学学习的动力,认为数学学习枯燥、厌倦。因此,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这一现状,就要落实“以生为本”的原则,重视营造轻松的课堂气氛,点燃小学生学习的热情。如何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首先,教师角度。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对教学活动的成败殊为关键。其次,学生角度。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是教学的根本所在。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需要老师立足小学生数学学习的心理特点、年龄特点。

二、数形结合

计算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之一,贯穿整个数学教学活动。良好的计算能力是学好数学课程、提高学习效率的基础前提。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大部分老师过于重视算法的多样性,忽视了对算理的讲解和推导,导致学生知其然却不知其所以然。因此,笔者认为将“树形结

合”思想渗透到算理过程中,借助于图像将直观的算理具体化、形象化,提高学生对算理的理解能力、数学能力就显得尤为紧迫和必要了。

三、合作学习

实施合作学习,对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效果显著。首先,促进学生沟通交流。其次,利用学生“好胜”特点。小学生的年龄处在6~13岁,这一阶段的孩子愿意表现自己,渴望得到教师肯定。因此,教师可利用学生这一心理特点,通过组建小组的形式,引入一些具有竞争性的游戏活动,激发学生的参与欲望、求胜欲望。

浅谈核心素养如何落地课堂

浅谈核心素养如何落地课堂 拜读张华老师的《论核心素养的内涵》一文,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谈谈对核心素养如何落地课堂的几点认识。 素养是人在特定情境中综合运用知识、技能和态度解决问题的高级能力与人性能力。核心素养亦称“21 世纪素养”,是人适应信息时代和知识社会的需要,解决复杂问题和适应不可预测情境的高级能力与人性能力。核心素养与我们以前所倡导的素质教育有着内在的一致性,是对素质教育在新时期的深化。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综合表现为9大素养,具体为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审美情趣;身心健康、学会学习、实践创新。而政治学科的核心素养是政治认同,法治精神,理性思维,公共参与。 那么在政治学科的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核心素养呢? 1、通过课前时政报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学识修养和人格修养,让学生关心社会、关注民生、关注国内外大事,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和看问题的习惯,并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课堂教学活动中注重情境的创设和体验式学习,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努力提高学科素养。素养是人们通过学习建立起来的认识、理解和处理周围事物时所具备的品质,通常是在人们与周围环境产生相互作用时所表现出来的思考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在特定情境中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体验中去提高认知、亲身实践、交流合作,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最重要的途径。 3、引导学生建立知识的思维导图,培养学生的反思与批判性思维能力。学习的本质是自己学,如果学生只是听、记、背,但不会归纳梳理知识,反思自己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习,还不能建构自己的知识框架和体系,知识处于零散的阶段。只有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独立的建立知识的体系,才能真正的形成自己的观点和态度,进入高级学习阶段,才能用已学知识和技能去解决新的知识和技能,才能谈上批判性思维能力的获得。 学生的核心素养不是在课堂教学中讲出来的,而是通过情境创设,活动设计,学习任务的布置和检测等环节培养出来的。学科教师要有素养意识,才能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出有素养的学生。

核心素养下的高中数学教学

核心素养是知识、能力、态度或价值观等方面的融合,它能深刻影响一个人的格局与发展,它的获得是后天的、可教可学的。基于核心素养理念下的高中数学教学,教师应有意识地从思维能力、学习能力、合作意识、品德修养这四个方面去培养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思维能力 学数学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的思维锻炼过程,思维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数学学习的效果。因此教师要对教材做深入地研究、思考、挖掘,着力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经过持久的思维训练,使学生具有逻辑推理、抽象概括、空间想象、数据分析等数学素养。这对他们今后的学习、工作、生活起到积极的作用,终生受益。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自觉地、有目的地挖掘教材的逻辑因素,如概念的分类、定理的证明、公式法则推导,使学生严格遵守逻辑规则,做到判断正确、推理论证有据,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把具有相同本质特征的问题联合起来,形成一套知识体系,并提供一定数量的材料,引导学生发现、猜想并归纳证明,把特殊问题推广到一般问题,培养学生的概括思维能力。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思维活动过程进行审查,如概念是否准确?判断是否恰当?归纳推理是否合理?分析和纠正其中的错误,尽力达到“更好地思考”“思考得更好”,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进行一题多解,即多角度、多层次、多方位地去思考问题,探讨是否还有其他解法,通过解法比较,提炼解题思路;进行一题多变,即通过探索逆命题,改变条件、增设提问、推广结论等方式,促使学生根据变化进行思考,开拓解题思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同时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提供广阔的空间。教师严格要求学生使用规范、准确的数学语言(包括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图形语言)来表达思维过程,培养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 教师在发展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努力中,深入研究数学思维特点,有意识地坚持不懈地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使之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为创新能力奠定基础。 二、学习能力 课堂教学不但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更要使学生掌握获取学习知识的本领。牛顿说过:“我的成功归功于精细的思考,只有不断地思考,才能到达发现的彼岸。”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让学生自己融入到思考活动中去。训练思维能力,从而提高学习能力,实现从教师的“教会”转变成学生的“学会”与“会学”。 课堂上,教师要积极寻求少教多学的课堂教学模式,努力营造自主学习的教育氛围。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留出相对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思考、自主领悟。并在过后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检查,出相应的习题让学生口答、板演、做作业,然后根据学生掌握情况对之进行点拨、讲解、补充。教师也可利用导学案引导学生学习,导学案着眼点和侧重点在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建构知识的能力,它的设计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起到“导读、导听、导思、导做”的作用,让学生获取知识,习得能力。 另外,运用多媒体技术使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有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多媒体所展示的PPT课件、动画、视频、微课、幕课等,大多是从网上下载并由教师加工、修改而来的。而中学生主要用网络来娱乐与休闲,很少用来学习,因此要教育学生,信息素养是网络时代的基本能力,是人们对信息的获取、加工、利用、创造的能力,它不仅仅是用来娱乐与休闲。重视培养和强化学生利用网络进行自主性学习的意识,鼓励学生拓宽自主学习的渠道,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的手段,并把它作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基础。 三、合作意识 现代社会是一个竞争激烈的社会,团队合作精神作为走向成功的法宝,在全社会中得到推广。 教师不仅要当好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而且要当好学生学习的互动者、合作者。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难点、疑点时,适当开展教师问学生答、学生问教师答、学生问学生

课堂教学中如何落实核心素养

课堂教学中如何落实核心素养 日前,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正式发布,致力于回答培养什么样的人。六大素养树立学生成长“标杆”。该研究成果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3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18个基本要点。各素养之间相互联系、互相补充、相互促进,在不同情境中整体发挥作用。根据这一总体框架,可针对学生年龄特点进一步提出对各学段学生的具体表现要求。 一、提出的背景 “核心素养”的提出,更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创新点和突破点。其创新在于,以核心素养为统摄,使得教育“立德树人”的育人价值更加凸现;其突破在于,它是课程“三维目标”的整合。自从世纪初新课改以来,课程的“三维目标”已经人尽皆知,但人们往往只在学科教学的文本知识中去寻找它,将它机械地割裂开来,并且存在对它善贴标签的现象。“核心素养”作为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贯穿于课程目标、结构、内容、教学实施以及质量标准与评价的整个过程中。“三维目标”可以在核心素养的目标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得以完整体现。因此,“核心素养”是“三维目标”的整合和提升。

二、核心素养的落实 核心素养的落实,显然不仅仅是对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变更,它更是以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的变革为保障的。 1.回归学习本质—解决问题 要真正实现这一改变,就需要深刻理解人是如何学习的,进而回归到学习的本质。纵观人类社会,无论是思想发展史、社会进步史,还是科学发现史、技术革新史,无一不是在不断发现新问题中解决问题,又在解决问题中发现新的问题;而对于每一个独立的个体来讲,都是在不断的自我追问中寻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园。只是,在现代知识的海洋中,我们似乎迷失了自己。所以,回归对问题的探求,并在这个过程中找回自己应有的智慧,应是学习的本意。 2.学习方式改变—问题化学习 从以讲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中间的桥梁是“问题化学习”。“问题化学习”让我们看到,所有的教学必须以学生学习为主线去设计,必须让学生真实的学习过程能够发生并且展开。 需要在教学中强调问题化学习。以真实的问题形成问题链、问题矩阵,就是试图让孩子在学习中,在对问题的追寻中,慢慢形成一个知识结构——从低结构到高结构,从本学科的结构到跨学科的结构,从知识到真实的世界。在问题化学习的过程中,以认知建构的方式去重组问题、重组内容,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余文森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余文森 出版:上海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7年7月出版 定价:元 编辑推荐 核心素养是贯穿国家课程标准修订的一根红线,是课程实施和教学改革的总纲和方向。 核心素养究竟如何落地课堂教学怎样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 本书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入手,从一线教师最为关注的内容出发,系统回应了这些问题,并重点对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进行了深入阐述。 ●核心素养的相关概念、基本原理、形成机制和规律 什么是核心素养什么是学科核心素养为什么要从三维目标走向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观重建 基于立德树人的教学/基于课程意识、学科本质的教学/基于学生学习的教学 ●核心素养导向的六大教学基本策略

整体化策略 / 情境化策略 / 深度化策略 / 活动化策略 / 自主化策略 / 意义化策 内容简介 当今时代,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知识经济迅猛发展,全球化、信息化步伐明显加快,这些变化对人的素养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提出,明确了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有力地回应了新时代的呼唤,也为深化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提供了方向。 本书从理论、观念、操作三个层面对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进行了系统阐述,包括核心素养的意义、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观重建、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基本策略三大主题,旨在帮助教师提升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树立立德树人的教学意识和教学观念,培养新时代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作者简介 余文森,教育学博士,现为福建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教师教育学院院长,教育部福建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主任。兼任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委员、教育部高中课程标准修订综合组专家、教育部高等学校教育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福建省中小学名师培养工程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等社会职务。入选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中宣部全国

浅谈核心素养下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浅谈核心素养下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渐深化,在小学阶段越来越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深化课程改革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思路。学生在接受小学教育的整个过程当中,会不断地形成一定的品格和能力,而这种品格和能力是适合学生自身发展和社会发展实际需求的。基于此,主要分析在核心素养的概念之下,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的具体途径和策略。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基本内涵;策略分析 在小学阶段,教师越来越关注学生的核心素养,并且将核心素养的概念深入到日常的教学活动当中。特别是小学数学教学工作,小学阶段属于起始阶段,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能够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与此同时,科学合理的核心素养教学设计,能够促进学生发展自身的数学学习能力,并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作用。 一、重点理解教材,钻研教材 在小学阶段,教师进行数学教学的整个过程当中,教材是必不可少的,想要提高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也应该以教材为载体,应以此为依托。除此之外,众所周知教材在编写的整个过程当中,编写者以及相关工作人员不断地深入分析和研究,这样促使小学数学教材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并且具有典型性和科学性的特点。由此看来,小学数学教师应该提高对教材的重视程度,精细地研读数学教材,只有精细地研读数学教材,才能够真正地发掘其中所蕴含的核心素养,也能够确保教材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和功能。在研读教材的过程当中必须深入并且细致,打破不良现状,针对教材当中的不同题型以及不同的图画和注释,都要提高重视程度,在研读的过程当中,能够将不同知识部分取得有机的联系,从而找到核心素养,并且进一步地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不断提高。例如,在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中,分数的基本性质,这部分内容是非常重要的,在编写这部分内容的整个过程当中,通过研读教材,我们可以发现,编写者是非常用心的,教材当中的一些内容十分吸引学生的眼球,让他们有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在讲解过程当中,也可以通过故事进行导入。一位老爷爷想要把自己的土地分给三个儿子,大儿子分到十二分之四,二儿子分到三分之一,三儿子分到九分之三,三个儿子吵

浅谈核心素养如何落地课堂

浅谈核心素养如何落地课堂 令狐采学 拜读张华老师的《论核心素养的内涵》一文,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谈谈对核心素养如何落地课堂的几点认识。 素养是人在特定情境中综合运用知识、技能和态度解决问题的高级能力与人性能力。核心素养亦称“21 世纪素养”,是人适应信息时代和知识社会的需要,解决复杂问题和适应不可预测情境的高级能力与人性能力。核心素养与我们以前所倡导的素质教育有着内在的一致性,是对素质教育在新时期的深化。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综合表现为9大素养,具体为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审美情趣;身心健康、学会学习、实践创新。而政治学科的核心素养是政治认同,法治精神,理性思维,公共参与。 那么在政治学科的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核心素养呢? 1、通过课前时政报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学识修养和人格修养,让学生关心社会、关注民生、关注国内外大事,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和看问题的习惯,并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课堂教学活动中注重情境的创设和体验式学习,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努力提高学科素养。素养是人们通过学习建立起来的认识、理解和处理周围事物时所具备的品质,通常是在人们与周围环境产生相互作用时所表现出来的思考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在特定情境中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体验中去提高认知、亲身实践、交流合作,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最重要的途径。 3、引导学生建立知识的思维导图,培养学生的反思与批判性思维能力。学习的本质是自己学,如果学生只是听、记、背,但不会归纳梳理知识,反思自己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习,还不能建构自己的知识框架和体系,

浅谈核心素养如何落地课堂

浅谈核心素养如何落地课堂 欧阳学文 拜读张华老师的《论核心素养的内涵》一文,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谈谈对核心素养如何落地课堂的几点认识。 素养是人在特定情境中综合运用知识、技能和态度解决问题的高级能力与人性能力。核心素养亦称“21 世纪素养”,是人适应信息时代和知识社会的需要,解决复杂问题和适应不可预测情境的高级能力与人性能力。核心素养与我们以前所倡导的素质教育有着内在的一致性,是对素质教育在新时期的深化。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综合表现为9大素养,具体为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审美情趣;身心健康、学会学习、实践创新。而政治学科的核心素养是政治认同,法治精神,理性思维,公共参与。 那么在政治学科的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核心素养呢? 1、通过课前时政报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学识修养和人格修养,让学生关心社会、关注民生、关注国内外大事,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和看问题的习惯,并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课堂教学活动中注重情境的创设和体验式学习,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努力提高学科素养。素养是人们通过学习建立起来的认识、理解和处理周围事物时所具备的品质,通常是在人们与周围环境产生相互作用时所表现出来的思考方式和解

决问题的策略。在特定情境中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体验中去提高认知、亲身实践、交流合作,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最重要的途径。 3、引导学生建立知识的思维导图,培养学生的反思与批判性思维能力。学习的本质是自己学,如果学生只是听、记、背,但不会归纳梳理知识,反思自己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习,还不能建构自己的知识框架和体系,知识处于零散的阶段。只有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独立的建立知识的体系,才能真正的形成自己的观点和态度,进入高级学习阶段,才能用已学知识和技能去解决新的知识和技能,才能谈上批判性思维能力的获得。 学生的核心素养不是在课堂教学中讲出来的,而是通过情境创设,活动设计,学习任务的布置和检测等环节培养出来的。学科教师要有素养意识,才能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出有素养的学生。

核心素养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核心素养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新课改后,小学教育提出核心素养概念,改变了原有教学中的培养目标和教学方式,促进单一化教学向素质教学转变,实现能力与品格并重的,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了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质量水平,教师纷纷开展对核心素养的研究和探索,力求结合教学实际,突出核心素养的特征与价值,进而实现小学数学教学的最终目的。对此,在这样的环境背景下,探究小学数学课堂核心素养的实践与思考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那么,以下就对核心素养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谈谈自己的理解。 一、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发现问题,抓住问题本质,渗透核心素养 在课堂中学生要养成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也要拥有提问题的能力。无论学生提什么样的问题,不管学生提的问题是否有价值,只要是学生自己真实的想法,教师都应该给予充分的肯定,然后对问题采取有效的方法进行引导和解决。对于有创新意识的问题和见解,不仅要给予鼓励,而且要表扬学生能够善于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进而引导大家一起去深层次地思考交流。例如:教学《乘法交换律》,这节课主要是探究和发现规律,在探索新知的环节,采用竞赛的形式进行教学。在讲清竞赛的内容和规则后出示题目:32×25 、47×15、25×32、15×47…两小组轮流答题,答到第4题时,先答题的小组的同学马上提出了问题:“老师,其他组的同学做的是我们小组做过的题目,不公平!”这时老师问:“为什么不公平,你来说说。”接着学生就顺其自然地说到问题的本质:“虽然乘数的位置相反,但是乘数是相同的,所以结果也是相同的。”通过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抓住本质,进一步让学生明确乘法交换律的内涵。 又如:“生活中的比”,导入时提出问题:你在生活中有遇到哪些比?从学生的回答中可以将“糖水中的糖和水的比”与“篮球比赛中的比“提出来,并问“这两个比相同吗?如果不同,不同之处在哪里?”学生通过交流和讨论给出了不同的想法:比赛中的比主要是要比大小比输赢,而糖水中糖和水的比虽然也有可能发生变化但是更注重糖和水之间的关系。从而抓住问题的本质,突破难点。 二、让学生大胆合理提出自己的猜想,锻炼自己的数学思维,渗透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在课堂教学中怎么样解答

核心素养在课堂教学中怎么样? “核心素养”到底是什么? 不同于一般意义的“素养”概念,“核心素养”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 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从价值取向上看,它“反映了学生终身学习所必需的素养与国家、社会公认的价值观”。从指标选取上看,它既注重学科基础,也关注个体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个人终身发展所必备的素养; 不仅反映社会发展的最新动态,同时注重本国历史文化特点和教育现状。在我国,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含了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的价值准则。因此从结构上看,基于中国国情的“核心素养”模型,应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圆心来构建。此外,它是可培养、可塑造、可维持的,可以通过学校教育而获得。 落到学校教育上,还需解决一个关键问题:它同学科课程教学是什么关系? 一方面,核心素养指导、引领、辐射学科课程教学,彰显学科教学的育人价 值,使之自觉为人的终身发展服务,“教学”升华为“教育”。另一方面,核心素养的达成,也依赖各个学科独特育人功能的发挥、学科本质魅力的发掘,只有乘上富有活力的学科教学之筏,才能顺利抵达核心素养的彼岸。 核心素养还是学科壁垒的“溶化剂”。以核心素养体系为基,各学科教学将实现统筹统整。比如“语言素养”,它并非专属语文一家,体育课也有一一有可能只

是手势和眼神,一个快球、快攻就发动了。现代社会中,人们有效交流的非文字信号能力也是“语言素养”。 对于教师而言,这是个巨大挑战。首先是观念转型一一教师要从“学科教学”转向“学科教育”。学科教师要明白自己首先是教师,其次才是教某个学科的教师;首先要清楚作为“人”的“核心素养”有哪些、学科本质是什么,才会明白教学究竟要把学生带向何方。 这也是从“知识核心时代”走向“核心素养时代”的必然要求。 基于“核心素养”完善学业质量标准,还可能改变中小学评价以知识掌握为中心的局面。一个具备“核心素养”的人与单纯的“考高分”并不能画等号。它还将对学习程度做出刻画,进而解决过去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评价操作性不足的问题。 如何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朱前树一、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是新课程实施的核心任务。 “科学素质是公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一般指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有一定的应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由此可见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实践能力是科学素养的五个重要组成部分,而科学精神是科学素养的灵魂。 科学素养和生物科学素养是整体和局部的关系。不同的人会以不同方式表现出自己的科学素养,对于生物课程来说,希望学生们能更多、更好地掌握和运用生命

核心素养如何在学校落地

核心素养如何在学校落地 理解核心素养的内涵,需要厘清以下几对关系:一是核心素养与素质教育的关系。我认为,核心素养是素质教育的具体化,它使素质教育更加具有指导性和可操作性;二是核心素养与学科核心素养的关系。关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提法,有人支持,有人反对,我是认可学科核心素养这一概念的。每个学科都有其核心指向,学生核心素养与学科核心素养体现的是育人目标与课程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学生核心素养的获得必须以课程为载体,否则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三是核心素养与三维目标的关系。核心素养体现的是育人目标与学习方式的深度融合。从双基到三维目标再到核心素养,人们通常表述为发展与超越的课改进程,核心素养对三维目标的发展与超越主要表现在课程改革的深化方面,但超越并不是超出,核心素养并不是要代替三维目标,核心素养的培育离不开三维目标。如果说核心素养是学生毕业之后的结果,那么三维目标则是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四是核心素养与综合素质评价之间的关系。学生核心素养与综合素质评价之间所体现的是育人目标与评价体系的价值统一,核心素养是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具体化、系统化描述。一方面,研究学生核心素养有助于全面掌握综合素质的具体内涵,科学地确定综合素质评价的指标体系;另一方面,综合素质评价的结果可以反映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状况与水平,二者是一种价值统一。 每一所学校、每一位教师在落实核心素养时,都应该有自己的独特表达。在我看来,校本化表达和教师个人表达就是学校的创造、教师的创造。我们需要这种研究精神,更需要这种创造精神。因为教育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工作,一线教师应有信心和能力通过创造落实核心素养。 从学校课程规划的角度来看,落实核心素养要完成两种设计:一种是学科课程的设计,一种是跨学科课程的设计。 以核心素养为指向的教学是通过学习者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的交互完成的。而直接经验更有利于孩子获得对世界、对生活的完整认识,更有利于培养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两种学习方式交互在一起才能让教育和学习回归生活,才能体现学生学习的全部社会意义。 核心素养的落实不仅仅是对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变更,还要以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的变革为保障。当前的问题化学习、情境化学习都是需要关注的重要学习方式。 知识转化为素养的重要途径是情境,如果脱离了情境知识就只剩下符号。由抽象知识转向具体的情境,这是以知识点教学转向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教学的第一个着力点,同时由知识中心转向能力中心,由教师中心转向学生中心,一共是三个着力点。我一直认为,我们每一种教学都应该是基于思想和方法的教学,这样才是有灵魂的教学。 教育部长陈宝生在《人民日报》撰文提到“课堂革命”。我认为,“课堂革命”的第一个关注点应该是基于内容方面的多元课堂,是百花齐放的内容课堂。当然,仅仅有内容是不行的,还需要通过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从浅层课改走向深层课改,从教本课堂走向学本课堂,进而走向习本课堂,习本课堂就是创客教育理念下的以实践为主要学习方式的课堂。 学生从被动学习走向主动学习,从浅层学习走向深层学习,教师从体力劳动走向智力劳动、智慧劳动,这才是一种幸福的课堂生活。每一节课都促进孩子的思维生长,增加思维的含量,加大思维的流量,这就是我们所期望的课堂愿景。

核心素养下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_教学设计

核心素养下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_教学设计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渐深化,在小学阶段越来越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深化课程改革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思路。学生在接受小学教育的整个过程当中,会不断地形成一定的品格和能力,而这种品格和能力是适合学生自身发展和社会发展实际需求的。基于此,主要分析在核心素养的概念之下,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的具体途径和策略。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基本内涵;策略分析 在小学阶段,教师越来越关注学生的核心素养,并且将核心素养的概念深入到日常的教学活动当中。特别是小学数学教学工作,小学阶段属于起始阶段,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能够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与此同时,科学合理的核心素养教学设计,能够促进学生发展自身的数学学习能力,并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作用。 一、重点理解教材,钻研教材 在小学阶段,教师进行数学教学的整个过程当中,教材是必不可少的,想要提高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也应该以教材为载体,应以此为依托。除此之外,众所周知教材在编写的整个过程当中,编写者以及相关工作人员不断地深入分析和研究,这样促使小学数学教材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并且具有典型性和科学性的特点。由此看来,小学数学教师应该提高对教材的重视程度,精细地研读数学教材,只有精细地研读数学教材,才能够真正地发掘其中所蕴含的核心素养,也能够确保教材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和功能。在研读教材的过程当中必须深入并且细致,打破不良现状,针对教材当中的不同题型以及不同的图画和注释,都要提高重视程度,在研读的过程当中,能够将不同知识部分取得有机的联系,从而找到核心素养,并且进一步地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不断提高。例如,在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中,分数的基本性质,这部分内容是非常重要的,在编写这部分内容的整个过程当中,通过研读教材,我们可以发现,编写者是非常用心的,教材当中的一些内容十分吸引学生的眼球,让他们有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在讲解过程当中,也可以通过故事进行导入。一位老爷爷想要把自己的土地分给三个儿子,大儿子分到十二分之四,二儿子分到三分之一,三儿子分到九分之三,三个儿子吵了起来,这时候阿凡提路过,和他们说了几句话,大家就不吵了,你们谁知道阿凡提说了什么吗?通过小故事吸引学生注意力,让他们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二、结合学情创设合理情境 在小学数学教学整个过程当中,需要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只有这样才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激活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意识。教学并不是独立存在的,往往在具体的情境当中更容易发挥自身作用。基于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过程当中,我们必须要注重创设科学合理的教学情境,这样才能够真正地补充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之处,从而将数学教学放置到更加形象具体的情境当中。创设科学合理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学生在合理的情境当中能够主动地去获取知识,并且也会学会运用知识,也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值得注意的是,在创设数学教学情境的过程当中,应该使用教学艺术将情境创设得更加生活化、具体化,这样才能够真正符合小学生自身的认知特点,将生活和学习联系起来;也要善于创设情境,创设问题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进学生不断地探索知识,培养自身核心素养。例如,在小学数学的学习过程当中,想要帮助学生形成更加理性的认知,就应该进行比较直观地展示,让学生建立模型,从而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在学习统计相关内容的过程当中,可以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来吸引学生注意力,使学生形成学习兴趣。首先,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六一儿童节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读书笔记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读书笔记 导读:《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读书笔记1 核心素养是现在教育的热门话题,近段时间阅读了余文森教授的《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这本书。 全书共分为三篇内容,分别论述了核心素养的意义、核心素养导向教学观重建,以及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基本策略。 什么叫核心素养?什么是学科核心素养?为什么要从三维目 标走向核心素养?核心素养究竟如何落地?课堂教学怎样培育学生 的核心素养?针对我们一线教师最关心的的问题,这本书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一一阐述。 核心素养是人的素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学校教育的聚焦点和着力点。它是其他素养的基础,会生长出其他素养;它是每个人必备的素养,是一种普适应素养,适用于一切情境、一切学科;基础教育阶段是形成核心素养的关键时间,错过了这段时间,就很难形成。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明确核心素养的内涵“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就实际表现而言,核心素养指的是个体在面对复杂的、不确定的现实生活情境时能够综合运用特定的学习方式以及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内的动力系统,进行分析解决问题。关键能力包括阅读能力、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这三种能力是学生学习的基本能力,其他能力如创新能力、研究能力、设计能力等都是建

立在其上的。这三种能力是走向成功的基石。必备品格表现在自律(自制)、尊重(公德)、认真(责任)三方面。从核心素养的形成上,我们强调关键能力与必备品格互动融合。当能力具备了积极的文化价值,具有了利他的道德情怀,才会成为众人认同的“人的素养”。也就是说,要把学科教学的“学科关键能力”的习得过程,放到一个可以浸润、发酵的充满正能量的人文关怀中,成为有文化价值的能力、有道德的能力,即“人的素养”。 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 在核心素养与三维目标关系的论述中,作者提到,核心素养相比三维目标,更加能够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也就是说,核心素养更关注教育的内在性、人本性和终极性等方面。另外,核心素养是来源于三维目标又高于三维目标的,是学科教育在高度、深度和内涵上的进一步提升。因此,核心素养更多意味着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的又一次根本性转变。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读书笔记2 以前常说知识无价,任何知识都是有用的我们应该如饥似渴的加以吸收。但是看过本章后我对知识的价值产生了全新的认识。 在学科本质一节中作者将物理知识比喻做一棵大树,枝繁叶茂根深蒂固,枝叶,枝干,树干,树根以及水分和养料构成了大树的全部。作为一棵树每一部分都重要,作为一个学科构成这五部分的每一

核心素养如何落地数学课堂

核心素养如何落地数学课堂身的特点和规律也为培养人的数学素养提供了可能。小学数学 知识结构单一,呈现方式灵活,许多数学思想、数学法则和数学规 律往往依附于一定的感性材料而存在,许多数学问题都能够从生活 实际中找到原型,甚至有一些数学问题实质上就是日常生活中存在 现象的翻版,直接显示出生活意义。小学数学也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可以促进人的思维的发展,并体现出时代的整体特征。这些因素正 是形成数学素养的先决条件。数学课程标准的建立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要求“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 必要的数学”,并且强调“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 理念。这无疑为小学阶段发展人的数学素养指明了方向。基于以上 分析,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人的数学素养,应该切实做好以下几 方面的工作。 一、巧选数学内容,让数感伴随学生同步成长 数学研究的是客观世界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它源于客观世 界的实际事物。现实生活中,小学生从混沌未知到认识简单的数字,从而开始数学的学习。这其中有许多他们不明白的数学知识,教师 应从生活实际出发,把教材内容与“生活数学”有机结合起来,使 学生探讨生活中的数学,进而逐步引导他们步入数学殿堂,让数感 伴随学生同步成长。如学生空间知识能力的培养,我就从下列几方 面进行训练:1、认识形体、建立形象;2、面与距离的比较;3、图 形的分解和组合;4、数立方体个数;5、图形概括;6、图形推理;7、找出隐蔽图形;8、图形组合的判断;9、图形的展开和折叠:10、图形的辨认;11、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形体。通过这样由简单到复杂,由面刀体,由观察到动手操作,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认识我们人类的 生存空间,从而自觉认识和理解三维空间。 认识理解数学,让数学细胞活在学生的肌体里 学生认识数、理解数和掌握数与数之间的关系,是通过数的结 构和表现形式、数量的换算、数的大小关系、数的运算法则、运算 定律等方面来获得的。因此,对上述的有关知识,一定要让学生充 分理解、内化,使数学细胞生活在学生的肌体里。例如“21”和“12”为后者的“1”的数值比较大,而前者的“2”的数值比较大,这都是由于数所处的数位不同,而致使“位置值”不同。又如:为 什么要规定“先乘除后加减”?师生可以通过实例来说明,如果规 定“先加减后乘除”,那么对于本身的运算是“先乘除后加减”的 题目,就要使用括号来改变其运算顺序。如“2+4×5”,因为在客

最新核心素养如何落地数学课堂教学

北师大五年级上册 《组合图形面积》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各种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明确组合图形是由几个简单图形组合而成,求组合图形的面积就是求几个简单图形的面积的和或差的计算,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2、通过实践操作、练习,提高观察、分析能力和解题的灵活性;能正确地分析图形。 3、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及创新精神,养成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习惯。 二、教材分析 组合图形面积是在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这五个基本图形的面积公式学习之后,进行的一种由形象到抽象的学习。解题的基本理念是将组合图形转化为基本图形进行计算,需要发散学生的思维,会分析图形的构成,能够正确分析图形的隐含数据条件,鼓励学生一题多解。 三、学生状况分析 组合图形面积是由直观走向抽象的一节内容,重在方法的挖掘。在教学中,不能以教师为中心来死搬硬套教材,应合理地利用了教材资源。使学生更广泛地理解什么是组合图形,更大限度地激活每个学生寻求组合图形面积计算的思维动力,然后逐步展开有层次的思维训练,开阔学生的思维空间,鼓励学生积极探索。 四、教学设计 (一)观察动画,复习旧知,引出新知 1、观察动画,分析引入 (媒体出示由基本图形拼成的太阳、狗、房子、小鸡、花草树木等) 师:观察这幅图画,你发现了什么? 生:很多的基本图形,组成了很多的图形。[板书:基本图形]

师:这些由基本图形组合而成的图形,就叫做组合图形。[板书:组合图形] 2、复习基本图形面积公式 师:还记得我们都学过哪些基本图形吗? (随着学生回答,按学习的顺序贴各个基本图形) 问:那谁还记得这些基本图形的面积公式? (随着学生回答,在各个基本图形后面写公式) 师:真不错,看来同学们对面积公式知识的掌握相当扎实。那像这些组合图形,怎么求面积呢?有同学已经有想法了。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索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板书:在组合图形后面增加“面积” 】 (二)动手拼图,初探方法 1、自拼图形,分析要素 师:拿出你的学具袋和做题纸。请一位同学来给大家读读要求吧。 请你从学具中任选两个基本图形,拼出一个组合图形,粘在答题纸的方框内。 边做边思考: 师:你拼的组合图形由什么基本图形组成的?这些基本图形的要素是什么? 师:现在,就请你挑出你喜欢的基本图形,来拼一个组合图形,并和小组内的同学讨论一下,怎么求你这个组合图形的面积呢?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画高。) 2、展示图形,分析条件 (学生分别介绍所拼的组合图形后,教师选择其中的一个作重点分析。) 师:现在,我们来看右面的组合图形(见右下图),它是由一个三角形和一个长方形组成的。有一条边既做三角形的底又做长方形的长,是公共边。 (强调公共边:既做长方形的长,又作三角形的底。) 3、打开思路,探索面积 师:怎样求一个组合图形的面积?

如何在核心素养下开展小学数学教学

如何在核心素养视角下开展小学数学教学小学数学是一门在小学教学中十分重要的基础性学科,如何在学校更好地开展小学数学的教研活动是需要教师不断思考的问题。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发展要求教师必须重新聚力,从不同的角度研究小学数学的教学,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核心素养的视角的方法的提出,就是为解决上述问题。下面,我仅就自己的认识谈点粗浅的看法。 小学生要想解决各种不同的数学问题,就必须具备小学数学的核心素养。因此,小学教师需要在核心素养的视角下创造真实有效的小学数学问题情境,帮助小学生全面和可持续的发展,而通过核心素养的视角去提高小学生的数学水平和能力也是新时代赋予教师的新教学方式之一,从核心素养的视角对学生进行教学,可以综合考查学生的能力,找到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数学中的强项,教师再根据学生的强弱制定出更加针对有效性的教学方式。 一、首先要在核心素养视角下,创造真实有效的问题情境 通过我的教学发现,我所教的班级的学生大多数并不能真正的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实际数学问题,而且在学习数学知识时,也不能和自己的现实生活相结合。把数学来源于生活的,生活中处处充满数学的理念和学习数学割裂开来。而多数小学数学教师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时,只是通过课堂进行单纯的小学数学知识讲授,并没有将小学生放置于具体的数学问题情境中去,只是设置了一些虚拟的问题帮助小学生理解,这样,是不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特点的。更

不能有效提高小学生解决数学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核心素养的视角下教授小学生数学知识时,应该结合生活中的实际情况,正确的引导学生。 如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这样创设情境。 军军、强强、情情和智智4人参加学校象棋大赛决赛,校长要为冠军颁奖。 军军说:“冠军在小华、小力和小强之中。” 强强说:“我不得冠军,小力才是冠军。” 情情说:“在小明和小华之中有一人是冠军。” 智智说:“小华说的是事实。” 经过调查,证实4个人中有两个说的是真话,另外两个说的是假话。冠军只有一人,如果你是校长,你该给谁颁奖呢? 这样的问题情境,学生兴趣盎然地进行钻研,从表面上看“山穷水尽”,难度很大,而学生一旦把握住此问题的突破口:在于选择“矛”与“盾”,即非此即彼的“个体”(军军的话)这个关键,层层推进,就会很快感到“柳暗花明”了。此时,教师再抓住“火候”适时点拨、总结,揭示课题,自然激起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兴趣,引发学生积极地探究学习。 小学数学问题一般可以分为实际问题和数学问题,就数学问题来说,一般只有一个标准答案,而实际问题就不同,它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呈现出各种不同的答案。比如: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小学生面对的问题通常都只是一些单纯的数字加减,具有单向性。而日常生

核心素养与课堂教学

核心素养和课堂教学 如何把核心素养落实到教学中去,这是当前教学改革的最重要 的核心任务。 目前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既违背了知识内在的逻辑规律,又违 背了学生的认知规律,不可能真正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因此必须 改变目前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 核心素养必须在课程建设和教学模式两个方面去落实。二者相 辅相成,相互联系,对立统一,缺一不可。在某种程度上说,当前 创新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来实现课程建设提出的目标更为重要。落 实核心素养必须以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的变革为保证。 1、层次化教学,满足学生差异化需求 学习就是自我建构,学习者利用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 接收新信息,学习新知识,用新的知识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能力 体系,道德体系。因为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有一定的差异,如果面对所有的学习者,用同样的方式提供同样的知识和信息,就不可能满足所有学生自我建构的需要。 分层次教学的实质就是满足不同学生的差异化需求,这是一切 从学生出发的具体体现,是对学生的最大尊重,也是实现有效教学 和高效学习的最基本策略。我们千万不能把分层次教学理解成办尖 子班,在实践上更不能用拔尖的教师去教拔尖的学生,而是用同样 的教师用不同的方法去教不同的学生,教师在备课、上课、辅导各 个方面要根据学生的不同基础给予不同的教学服务。 2、整体化教学,实现知识的横向联系 学习的最基本规律就是由整体到部分,再由部分回归到整体。 对一个事物先有一个整体上的构架结构认识,再认识事物各个具体 的部分,然后再找到部分与部分之间的关系,形成对事物的完整认识。也就是说,学习者的学习和认知是先见森林再见树木的路径实 现的,而不是先见树木后见森林的路径实现的。 现实中的教学往往是碎片化的教学方式,让学习者学习许多碎 片化的知识,反复进行一些碎片化的训练,也就是强化知识点的学习,而不是让学生先把握事物的整体构架,再进行部分学习和研究,这样学生很难建立知识之间的横向联系,学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不可能形成综合素质和核心素养,这就要求教师要对教材进行系统

(完整版)核心素养如何落地课堂

日前,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正式发布,致力于回答培养什么样的人。六大素养树立学生成长“标杆”。该研究成果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3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18个基本要点。各素养之间相互联系、互相补充、相互促进,在不同情境中整体发挥作用。根据这一总体框架,可针对学生年龄特点进一步提出对各学段学生的具体表现要求。 “核心素养”的提出,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创新点和突破点。核心素养落地,对老师和学生提出了哪些新的要求?教育小新邀请了上海教育学会会长、国家督学,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尹后庆给读者们答疑解惑。 事关学生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理应成为中小学教育的终极追求。已经启动两年的新一轮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修订,也将核心素养框架构建和学科素养的目标分解,作为这一次完善升华新课程的抓手。 “核心素养”是在新的历史时期,高屋建瓴落实立德树人战略目标的重要途径,是以人为本的时代特征对教育本质认识的催化。它的提出,为我们真正走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确立回归教育本源的学校教育教学实践,提供了引领性支撑,从而使课程与教学育人主阵地的形成成为可能。 “核心素养”的提出,更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创新点和突破点。其创新在于,以核心素养为统摄,使得教育“立德树人”的育人价值更加凸现;其突破在于,它是课程“三维目标”的整合。自从世纪初新课改以来,课程的“三维目标”已经人尽皆知,但人们往往只在学科教学的文本知识中去寻找它,将它机械地割裂开来,并且存在对它善贴标签的现象。 “核心素养”作为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贯穿于课程目标、结构、内容、教学实施以及质量标准与评价的整个过程中。“三维目标”可以在核心素养的目标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得以完整体现。因此,“核心素养”是“三维目标”的整合和提升。 核心素养的落实,显然不仅仅是对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变更,它更是以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的变革为保障的。我们不能不承认,在当下的教学中,知识灌输和技能训练仍然是教学的基本方式,过度关注固定解题过程和标准答案的现象非常普遍。所以,要把“知识为本”的教学转变为“核心素养为本”的教学,必须大力推进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的改变。 要真正实现这一改变,就需要深刻理解人是如何学习的,进而回归到学习的本质。纵观人类社会,无论是思想发展史、社会进步史,还是科学发现史、技术革新史,无一不是在不断发现新问题中解决问题,又在解决问题中发现新的问题;而对于每一个独立的个体来讲,都是在不断的自我追问中寻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园。只是,在现代知识的海洋中,我们似乎迷失了自己。所以,回归对问题的探求,并在这个过程中找回自己应有的智慧,应是学习的本意。 从以讲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中间的桥梁是“问题化学习”。“问题化学习”让我们看到,所有的教学必须以学生学习为主线去设计,必须让学生真实的学习过程能够发生并且展开。但在今天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并没有充分展开,甚至出现了“假装学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