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句歧义现象探讨!

语句歧义现象探讨!
语句歧义现象探讨!

语句歧义现象的探讨

语句歧义现象是比较复杂的,它涉及到语音、语义、语法等诸多方面的问题。

一、语句歧义现象的内涵

语句歧义现象是指一个语言单位含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意义的现象。歧义短语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胡裕树主编的《现代汉语》)。歧义现象在口语中的存在没有在书面语中出现的那么普遍,口语中的歧义现象主要是由于说话的环境和表意不明造成的,而书面语中的情形则复杂得多。交际中,对语言的要求是简明、连贯、得体,“简明”的含义是“简要”、“明白”,其中的“明白”的意思是表达的内容要明白无误,让人准确理解其含义,不要产生歧义,而影响交际的效果。歧义就是表意不明,甚至会造成语病。

1、讲台上只有一架收音机,一边还站着一个人。

该句中的“一边”是个多义词,既可表示“其中一边”,也可表示“每一边”。这两个意义同时并存,从而产生歧义。

2、热爱人民的总理

在这个短语中,我们不能因为它只有一种语言形式,而忽略其组合的方式。其组合的方式实际有两种:

A.热爱人民的总理

B.热爱人民的总理

两种不同的组合方式,亦即两种不同的结构层次,所表达的意义也不同:A句的意思是“总理热爱人民”,B句的意思是“人民热爱总理”。

二、语句歧义现象的诸种类型

(一)词语的兼类和多义

1、词语兼类

黎锦熙老先生说:“词无本品,依句辨品。”“品”即词类。用动态的眼光来看词性是很有实际意义的。词语兼类是指一个词具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词性。在语言的实际运用中,词语兼类的情况非常普遍。

1、我要热饭。

在这个语言单位里,“热”可以是形容词,也可活用为动词。既可表示“我要什么东西”的意思,也可表示“我要做什么”的意思。

该句中的结构实际上也是两种:

A.我要热饭

B.我要热饭

2、词语多义

我们知道,单义词在汉语词汇中是少数,而词语的多义性是其词语的特点。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多义词可以受到某些限定,很少发生歧义现象。但在有些环境里,歧义现象依然存在。

2.1:从此就看见许多新的先生,听到许多新的讲义。

这个句子中两个“新”的含义是不确定的,可分别改为“陌生”“新鲜”。

2.2:小王在火车上写字。

“在火车上”实际是个多义短语,由于对其具体部位没有进行限制,我们无法知道小王是在火车的车厢上还是在火车的桌几面上写字,亦或在桌几面的纸上写字。

(二)多种结构层次

1、一个语言单位具有多种结构关系,也就产生歧义,而且这种情况比较普遍。

1.1:参考资料:这个短语既可理解为偏正关系,表示资料的性质;也可理解为动宾关系,表示一个动作。

1.2:鲁迅研究:这个短语既可理解为主谓关系,表示“鲁迅在做什么”;也可理解为偏正关系,表示研究的对象是鲁迅。

2、一个语言单位具有多种层次

2.1:如“热爱人民的总理”

2.2:对售货员的意见:这一短语即可理解为“售货员提出的意见”,也可理解为“人们给售货员提出的意见”。其层次划分如下:

A、对售货员的意见

B、对售货员的意见

此类歧义现象在语言运用中也较普遍。

(三)不同语序产生的歧义

所谓语序就是语言中各个成分安排的次序。

3.1、女工工作做得好,可以解决一些女工特有的切身问题。

该句所表达的意思是“一些女工”,还是“一些问题”?如果是“一些问题”,那么语序最好这样安排:“女工特有的一些切身问题”,让表领属的词语放在前面。

(四)施事、受动关系造成的歧义

我们知道,在一个语言单位中,主语既可以是施事者,也可以是受动对象。

4.1、某同学热爱劳动。

4.2、老师批评了某同学。

这两句中的“某同学”,在句1中是施动者,即动作的发出者;在句2中是受动对象,即动作被支配的对象。

而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某个主语到底是施事者亦或受动对象,是很难或无法判定的。

4.3、我去上课。

“我”既可指施动者——教师(授课者),亦可指受动对象——学生。

4.4、鸡吃过了。

是“鸡吃过了(东西)”,还是“吃过了鸡”?

(五)量词造成的歧义

有一些量词既可以修饰限制人,也可以修饰限制物;既可以用于甲物,也可用于乙物。

5.1、三个出版社的编辑

该短语中量词“个”可以限制“出版社”,表示“出版社”的数量;也可限制“编辑”,相当于“位”。此句的结构层次也会有别:

A、三个出版社的编辑

B、三个出版社的编辑

(六)语音的轻重

有些词语重读、轻读,所表示的意义不同。如“东西”,既可表方位,也可指一般事物名称。

6.1、我想起来了。

“起来”重读表示“我想做什么”,而轻读则表示“回忆起来”。在这个语句中,“起来”的词性也是不同的:一个是一般动词,一个是趋向动词。该句中的“想起来”的语法关系也有所不同:一个是动宾关系,一个是动补关系。

(七)不同联想造成的歧义

由于环境、受者的情况不同,对一个语言单位也可能会产生不同的理解。

7.1、今天吃饭,大家不准用筷子。

从逻辑上讲,否定形式不能表达一个肯定的判断。用否定的判断表达一个肯定的意义,违反了逻辑推理中的同一律。该句中“不准用筷子”,不能确定是采取什么方式,用什么工具。如可理解为:

A、什么器具都不用,用嘴直接在碗里吃。

B、用手或刀、叉等器具吃。

(七)语音停顿

古代有一则笑话,说一位文人到寺院里去见和尚朋友,天晚了,又下了雨。这位和尚不想让朋友留宿,于是就写了这样一张字条:“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而这位文人是决意要留下来的,于是提笔断句,变成这样:“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

这则笑话讲的就是因句读不同而出现的两种不同理解。

这八种歧义现象有时不是孤立存在的。如:

科长也该检查

对这个短语,我们可作如下3 种理解:

A、“检查”是多义词,可作“检讨”解,亦可作“查看”解。

在表示“查看”的意思时,又有两种意思:

B、“科长”是施动者,表示“科长也该检查(工作)”的意思。

C、“科长”是受动者,表示“也该检查科长(的工作)”。

即这个短语既有词语多义引起的歧义,又有施动者和受动对象难以判定而引起的歧义。

三、如何分析语句是否存在歧义现象?

歧义句子

2.状态补语语义指向在关联理论下分解歧义的语用功能 2.1关联理论的界定 赵艳芳(2000)在《认知语言学概论》中指出:“关联理论由巴黎大学的斯波伯(1986)和伦敦大学的威尔逊(1986)共同提出,他们认为,关联理论从信息处理的认知特点出发,认为语言交际是一种认知过程,即人们是通过相关知识来推导进一步的新信息,从而理解话语、认知世界。”1我们通过总结前人的论述,认为,关联理论是将相关知识进行推导,从而得出新信息的推理过程。我们把“相关知识”称为与新信息对应的“旧信息”。因此,关联理论就是将旧信息进行推导,从而得出新信息的推理过程。“推理”是指听话人根据说话人提供的相关信息激活相关认知心理,在认知心理的指引中努力寻找最佳关联,推断出说话人的交际意图,从而达到以有效的信息处理来努力获得最佳的表达效果。在推理过程中,人们的认知是以关联为取向的,所有人都自动地趋向于最有效的信息加工。任何话语都是有关联的,话语的理解过程就是寻找关联的过程,因此,人们 (旧信息为X;新信息为Y 5-1关联理论示意图 2.2状态补语语义指向在关联理论下分解歧义的语用功能 关联理论认为,任何话语都是有关联的,话语的理解过程就是寻找关联的过程,人们在努力寻找最佳表达效果的过程也是一个认知的过程,这就与分解歧义发生关系。因为歧义的分解也是一个人们通过话语的理解,来努力寻找话语的最佳表达效果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歧义才能得分解。状态补语语义指向分解歧义的语用功能章节中,首先列举了状态补语句出现歧义的类别,然后针对这些类别采用语义指向的方法来分解歧义。既然提到这是语义指向分析法来分解歧义,为什么会与关联理论发生关系呢?这是因为,用语义指向分解歧义的过程,也是一个认知推理过程,我们在给每个歧义句进行图示分解的过程,总会在心里进行各种信息的处理,通过相关信息的处理从而得出新信息,这个新信息就是将歧义 1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174.

浅谈现代汉语的歧义现象

绪论 歧义现象是现代汉语中存在的重要语言现象。所谓歧义,就是指一个语言片段可以作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义理解。众多前辈在有关现代汉语歧义现象的论著中,已经从宏观上全面的阐述了现代汉语中歧义的类型、歧义产生的原因以及消除歧义的方法。根据语言的四要素,现代汉语的歧义现象可分为语音歧义、词汇歧义、语法歧义和语义歧义。语音歧义是由语音原因引起的,汉语的一个音节可以对应多个不同的音素,语音歧义由此产生,如“产品全bù(不/部)合格。”、“岸边停着一艘yóu chu án(游船/油船/邮船)。”,这类情况一般见于口语,一旦进入书面语,歧义自行消失。词汇歧义主要由词语的多义造成,如“我去上课”,可以理解为“我去讲课”,也可以理解为“我去听课”,这种歧义现象可以利用具体语境来分化。语法歧义在歧义现象中时最复杂的,造成语法歧义的原因有以下几种:结构关系不同,结构层次不同,结构层次和结构关系都不同,词类不同,词与短语同形。语义歧义主要是语义关系不同、语义指向不同而引起。对于语法歧义和语义歧义,我们可利用层次分析、变换分析、语义特征分析和语义指向分析等方法来加以分化。语言中要表达的意义是无限的,而表达意义的句法格式又是有限的。要用有限的格式来表达无穷的意义,就致使同一句法格式可以表示多种意义,从而使语言中存在着大量的歧义句法格式。在一些研究歧义格式的文献中,研究的最为深入的歧义格式有“名词(处所)+动词+着+名词语”、“在+Np+V+N”、“N1+的+N2”、“V+N1+的+N2”、“动词(及物)+的+是+名词语”等。本文在前人详细论述的基础上,选取本人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几种典型歧义结构,举例分析其分化方法,并最终得出产生此类歧义句式的原因。

从语义学角度谈汉语中的歧义现象

从语义学角度谈汉语中的歧义现象 摘要:语言学家普遍认为, 歧义现象是指一个句子的含义模棱两可, 可以作两种或多种解释。歧义是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存在于一切自然语言之中。本文尝试从语义学角度对汉语中的歧义现象进行分析,对引起歧义的各种因素进行剖析,指出歧义在实际的语言应用中的影响,并提出一些消除歧义的手段。 关键词:语义学,汉语歧义,歧义成因,消除歧义 一、文献综述 语义学是研究语言意义以及语言表达之间的意义关系的学科。语义学研究自然语言的语义特征;它把语义作为语言的一个组成部分去研究,探讨它的性质、内部结构及其变异和发展以及语义间的关系等。 “语义学”这一术语是由法国语言学家Michel Breal 在1893 年首先提出来的。1897 年,Breal 编著的《语义学探索》一书问世,标志着今天所理解的语义学开始逐步形成。1900 年,这本书被译成英文,书名为Semantics : Studies in the Science of Meaning。这本书是第一部语言语义学著作,其研究的重点在词义的历史发展方面,兼顾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随后,语义学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语义学在19 世纪末、20 世纪初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50 年代逐步显露发展势头,从70 年代起才获得了充分的发展。随着越来越多的语言学家开始关注和研究语义学,发表关于语义学的著作,语义学逐渐成为一个成熟的体系。 近十年来,现代语义学呈现出多学科、跨学科、多纬度和多层次的几个显著的特点。如果说传统的语义学研究主要局限在词汇意义层次的话,现代语义学的最大特点之一是对语言意义的多层次的考察。笔者经过对近十年的文献研究发现,认知语义学和规范语义学是当代国际语义学研究的两大主流取向。认知语义学就是在认知学的框架内研究语义,对心智进行经验性的研究,它对传统形式语义学的外部缺陷有着深刻的认识,是当代一个热门的研究方向。规范语义学的核心概念是形式体系,即一种抽象的模型结构,模型的抽象性意味着广泛的语义空间,进而彰显出语义自身的自由度。从蒙塔古最初建立规范语义学到后来克里普克等人的继续发展,出现了诸如类型理论,模态理论范畴语法,博弈语义学等新的学说,特别是后来帕蒂等人对蒙塔古语义学的不断完善,充分表明了规范语义学具有极强的生命力。 而国内近十年的语义学研究也遍布了语言研究的各个方面。主要有以下几个方向:对认知语义学的研究,例如张辉的《认知语义学述评》;对框架语义学的研究,例如陶明忠、马玉蕾合著的《框架语义学———格语法的第三阶段》;语义学在对隐喻的研究中的应用,例如于莹的《认知语义学框架下的隐喻研究》;对语义学与语用学之间的关系的研究,例如康灿辉的《试论语义学与语用学的互补性》;对语义学的实际应用的研究,例如王向君的《浅谈语义学与语法教学》。而对于歧义现象的语义学研究主要是对英语中的歧义现象进行研究,例如高桂莲、陈颖、王海岩合著的《对英语歧义现象的语义分析》,却鲜有对汉语中歧义现象的语义分析。所以本文尝试从语义学角度对汉语中的歧义现象进行分析,对引起歧义的各种因素进行剖析,指出歧义在实际的语言应用中的影响,并提出一些消除歧义的手段。 二、歧义的成因 语言学家普遍认为, 歧义现象是指一个句子的含义模棱两可, 可以作两种或多种解释。语言是一种约定俗成的社会现象, 而不是人们根据科学规律创造出来的, 因此, 不论哪种语言都存在大量的歧义现象。引起歧义的原因有很多,下面笔者将对歧义的主要成因进行分类和剖析。 (一)、语音歧义 汉语中的语音歧义多是由于汉语的一个音节可以对应多个不同的语素引起的,一般存在于口语中。语音歧义主要可以分成以下三种情况。 1、同音字引起的歧义 例句:甲:“请问您贵姓?” 乙:“免贵姓zhang。” 在这个例句中,zhang既可以是“张”,也可以是“章”。在汉语中,有很多读音相同但拼写和意义不同的汉字,因此容易产生语音歧义。 2、一词多音引起的歧义

歧义句

歧义句 歧义就是一句话可以有两种以上不同的理解。歧义一般是由下面几种情况引起和形成。 一、多义词引起歧义 一句话里某个词是多义词,这个句子可能成为歧义句。 ① 这本书是黄色的。 “黄色”是指书的颜色而言,也可以就书的内容是色情的而言。 ② 躺在床上没多久,他想起来了。 “想”可能是”回忆”的意思,即把忘掉的东西回忆起来了。也可能是“打算、希望”的意思,即他不愿意继续躺着了,希望能坐起来。 ③ 这真是好球。 “好”的意义很多,如“精彩的”“合规则的”“质量优良的”“完好无损的”等等。“这真是好球”中的“好”用上边的不同义项就会使这句话产生不同的意思。 ⑴ 这真是好(精彩的)球。意思是这个球得到观众喝彩。

⑵ 这真是好(合规则的)球。 ⑶ 这真是好(质量优良的)球。意思是产品性能好。 ⑷这真是好(完好无损的)球。意思是质量好,用了很久或放了很久还好好的。 ④我你借他的钢笔,这么多天了。 “借”是向他借来的,还是借给他的?表意不清楚。 二、多音词引起歧义 句子中某个词是多音的,在书面表达时可能有歧义。 ① 这个人好说话。 “好”可读作“hào”,是“喜欢、爱好”的意思,即这个人很喜欢跟别人讲话。也可以读作“hǎo”,是“易于、便于”的意思,即这个人性格好,容易接受别人的话。 ② 刘备的胳膊长得怪。

如果熟悉《三国演义》之类的书,就会明白刘备长像特点“两耳垂肩、双手过膝”,那么“长”应读作“cháng”,是指长度的,即刘备的胳膊比一般人要长,双手垂下来超过了他的膝盖。不熟悉《三国演义》之类的书,“长”也可读作“zhǎng”,是“生长”的意思,即刘备的胳膊长得和别人不一样,比较奇怪。 多音词读出来以后,听话人就会分辩清楚。要是让读者看的话,就会产生歧义,不能确定作者所指的具体含义。 三、同音词引起歧义 汉语中有许多同音词,这种同音现象使一些句子在口头表述时可能产生歧义。 ① 这是致病的东西。 “致”与“治”是同音词,读“zhì”,当别人读出来后听话人会有不同的理解,口头表达会产生歧义。听为“致病的东西”,意思是导致生病的东西。听为“治病的东西”,意思是治疗疾病的东西。 ② 针织厂的产口全部合格。 “部”与“不”是同音词,读“bù”,口头表达会产生歧义。听为“全部合格”,意思是所有的产品全合格了。听为“全不合格”,意思是所有的产品全是次品。 ③ 她太骄气了。

歧义现象的研究

英语中歧义现象的研究 摘要:本文从语言学角度,从语音、多义词、兼类词等方面,对由词汇产生的歧义进行简要分类。在语用学角度,通过例举日常生活中的大量例子,从不同方面深入探究了歧义在广告、笑话、文学作品中的积极效应,以及在合同纠纷、英汉互译中带来的消极效应。 关键词:英语;语义学;歧义;分类 歧义是一种独特的语言现象,在任何语言运用当中都会产生这种语义模糊的语言现象,因此对歧义的产生和形成加以研究有广泛而切实的意义。本文将就英语中的一些典型的歧义现象进行分析,以便更好地理解、运用语言,发挥语言歧义的积极作用,消除语言歧义的负面影响。 一、产生英语歧义的原因 在日常生活中,歧义作为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按照不同标准和角度,可作不同分类。(一)由语音产生的歧义 1.发音 在英语之中,有许多单词和词语都具有相同的发音。例如: ①/maidi?/,既可能是my dear,也可能是my deer。 2.停顿 ①They don't know how/good ice cream tastes. ②They don't know/how good ice cream tastes. 3.语音语调 英语单词有重音,句子也有重读音节和非重读音节,读音的轻重可能成为歧义现象产生的根源。英语的重音变化常引起词义变化,特别是复合词的重音变化。例如:blackboard(黑板),black board(黑色的板);greenhouse(温室),green house(绿色的房子)。。(二)由多义词产生的歧义 英语中,存在着大量多义词,极大地丰富了原有的词汇内容,若句子里某个词是多义词,就可能产生歧义现象。这种歧义现象普遍存在。例如:

论句子的意义和说话者的意谓之间的关系——塞尔《什么是言语行为》的意义部分解析

2011年04月 论句子的意义和说话者的意谓之间的关系——塞尔《什么是言语行为》的意义部分解析 文/吴中博 摘 要:塞尔站在语用学的视角上,把语言和人的心理结合起来进行探索,在《什么是言语行为》的意义部分提出了他自己的看法,认为说出一个句子,与完成一种言语行为有区别,具体表现为句子的意义和说话者的意谓这两个特征上。他修正了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并认为语句意义的研究与言语行为的研究在原则上等同,因此在《什么是言语行为》的意义部分,通过引用格赖斯对“意义”的分析来说明意义既是意向问题,也是惯例问题,言语行为过程中,表达式的使用规则要与表达式产生的效果相联系。但他没有说明做出言语行为过程中体现出的句子的意义和说话者的意谓之间的关系。文章试图通过阐发句子的意义和说话者的意谓之间的关系,探讨如何促进听者领悟说话者意谓。 关键词:意义;意谓;关系;塞尔;言语行为 中图分类号:H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1)04-0294-02 学术探讨 一、意义和意谓的区分 追溯语言哲学发展的历史,句子的意义和意谓问题,之前并没有受到学者们的很大关注。而[1]语言哲学家们一般认为,弗雷格的语言哲学理论即他的意义理论,他的一个重要思想就是区别出意义和意谓,其著名论断即:句子的意义是它的思想,句子的意谓是它的真值。他认为句子是有内容的,具体其内容可区分为两个层次:句子的意义和意谓。意义即它思想,指我们借以把握句子的真的东西。而真值从二值逻辑来理解,即句子的真和假这两个值。弗雷格认为一个句子有思想也有真假,句子的真是由句子的思想决定的,句子的思想是由表达这个思想的句子的部分的意义决定的,所以句子的真是由句子部分的意义决定的。达米特把弗雷格的语言分析归结为对句子结构的描述和对确定句子真值的说明。句子的表达,人们主要关注对句子的理解,也就是对句子思想的理解,而弗雷格探讨句子的思想,更突出强调句子的真值。弗雷格对于句子意义和意谓的区分和说明,归根到底是关于句子的真的说明,尽管如此,我们不能否认弗雷格在区分意义和意谓这一课题方面所做的巨大贡献。 1、表达式的意义 在通常情况下,[2]外延逻辑和内涵逻辑处理的都是语言表达式的抽象意义,但对于自然语言来说,更重要的是它们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表现出来的具体意义(又称语用意义)。自然语言具有两种基本职能:表达和交际职能。我们探讨句子的意义,当然要联系语境,特别是广义上的语境,即:除了联系上下文之外,还包括该语词或语句出现的整个社会历史条件,如该语词或语句出现的时间,地点,条件,讲话的人,听话的人,以及交际双方所共同的信念和心理习惯,以及共同的知识和假定等。这些语境因素对于自然语言的表达式的意义有极其重要的影响。因为自然语言的语词通常是多义,歧义,模糊的,语境有助于消除这方面的缺陷,具有严格规定语言表达式的意义的能力。而且自然语言的句子常常是依赖语境的,即一个句子表达什么意义,不仅取决于其中所使用的词语的一般意义,而且还取决于说出这句话的语境。另外,语言表达式的意义在语境中会出现一些重要的变化,以至偏离它通常所具有的意义(抽象意义)而产生一种新的意义,即语用意义。 有学者认为,一个语用表达式在它具体语境中的意义,才是它完全的真正的意义,一旦脱离开语境,它就只具有抽象的意义。实际上,对于语言表达式的意义的不同看法,反映出了不同的逻辑眼界。 2、说话者的意谓 说话的主体表达出一个语句之后,他旨在通过这个表达式,向听众传达一个什么思想,即说话主体的表达目的所指即说话者的意谓。可见说者的意谓能否达到,还很大程度取决于听者的实际情况。 二、塞尔分析GRICE的Meaning的三层意思并进行了修正 H.P.GRICE在标题为《Meaning》的文章中,对意义的含义作出三层次的解释:说话主体通过一个表达式意谓某种东西,就是说这个主体试图通过听众对他意向的领会,使说出的这个表达式在听众中产生某种效果。[3]我们想让这个语言表达式产生某种效果,而这种效果是通过听众领会到想再听众中产生效果的某种意向。 塞尔《什么是言语行为》的意义部分,就借用了格赖斯对意义概念涵义的分析,[4]塞尔认为格赖斯表明了意义概念和意向概念之间的密切关系,格赖斯抓住了塞尔所认为的一门语言所必不可少的东西,在说一门语言时,我们是想通过让听者领会说话人要传达的一些事情的意向来试图把这些事情传达给听者。所不同的是,塞尔目的并不是仅仅对格赖斯意义概念的复述,他创新地对前者进行了修正。他通过引用格赖斯对“意义”分析说明意义不仅是一个意向的问题,也是一个惯例的问题。言语行为在发出声音或作出标记的过程中完成,但仅仅发声或做标记与完成一种言语行为是有区别的:在完成一种言语行为中,行为主体发出声音或作出标记其特征上被看成是具有意义的,而且主体通过某种声音或标记,意谓某种东西,这就是行为主体说话的过程。塞尔指出了格赖斯对意义概念的涵义分析存在缺陷的地方,即:格赖斯没有区分以言取效的行为和以言行事的行为,也没有表明产生的不同种类结果与意义概念相联系的方式。塞尔提出以言取效的行为是通过语言使听话者产生一定的效果;格赖斯没有解释“意义”在什么程度上是一个规则或惯例的问题,没有区分出一个人通过他的话语意谓某种事物与这个人的话语在语言中实际具有的意思这两方面之间的联系。塞尔针对以上格赖斯的意义涵义解释的缺陷,提出了反例,阐明说话者所意谓的东西与他说出的词所意谓的东西之间的关系,他认为,我们所能意谓的东西是我们正在说的东西的一个功能。进而塞尔修正了格赖斯对于意义概念的分析,指出在完成以言行事的行为时,说话者通过让听者领会他打算产生某一效果的意向来试图产生某一效果,就是所说出的那些表达式的使用规则将这些表达式与产生那种效果联系在一起。 三、句子的意义和说话者的意谓之间的关系 不容否认的是,语言交际是人与人之间互动的桥梁和媒介,语言表达式在说话者和听众之间进行传播,通过表达式的发出以及听者对表达式信息的有效接受,来达到双方交流的目的。然而在实际日常生活中,语言表达者和听者的信息背景并 294 2011.04

广告中的歧义句运用与分析

关于广告中的歧义效果分析 李天宇广告班1220085一、歧义与广告语言 歧义就是一句话可以有两种以上不同的理解。歧义一般是由下面几种情况引起和形成。歧义是一种语言使用中所产生的语义理解分歧的现象。一提到歧义,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如何避免,因为歧义表达的意思含糊不清,容易引起别人的误解。但是,凡存在的现象就必有其合理性。Richards I.A.(1936 )在其《修辞哲学》中指出,和过去的修辞学不同,现代修辞并不认为歧义是语言的一种缺陷,而认为是语言力量的一种不可避免的结果。①有人就有意利用歧义含糊不清、模棱两可的特点,将其巧用妙应用于广告中。 广告语言中的歧义现象研究目前已经取得了不少成果,多数研究者都肯定了歧义在广告语言中的积极作用。歧义已成为广告创作的最常用手段之一。而且很多经典的广告语,都是用歧义手段来创作的。这些有歧义的广告语流传很广,传播效果极佳。它们往往是创作者故意设计的。其歧义往往是积极的。然而,有些广告语中的歧义却是广告设计者始料未及,而产生于传播过程中,即受众对广告语言意义的曲解。这种歧义往往是消极的。本文的积极与消极,是从传播效果的角度而言,传播效果好的,符合创作者的初衷,达到了预期传播效果的,就是积极的歧义,反之,令消费者不知所云,或造成了消费者相反的理解,即为消极歧义。对于积极歧义和消极歧义的界定,还有与此不同的说法。(钱毅在《广告语言中歧义的表达效果分析》一文中道:“消极歧义的歧义内容则往往有损社会公德,不 J 利于群众身心健康,更有甚者,有黄色嫌疑。这种广告,除了迎合极少数人的低级趣味外, 很难达到预期的宣传目的。”)②不管积极与消极,从创作的角度而言,歧义已成为一种手 段,而从接收的角度而言,现在的广告中,歧义广告语已经大行其道,如何正确理解广告中的歧义,已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所以说,不管对歧义广告语言的态度是肯定还是否定,它已经广泛存在。人们要做的就是更加深入地研究它们,让它们更好地为大众服务。 歧义是很好的广告语创作手段,排斥当然是不可取的,观望也并不见得高明。所以,创作者要更加积极地利用歧义手段创作更多经典的广告,接受者也要展开想象的翅膀,积极领略歧义广告语言的魅力,同时更好的进行消费活动。 在街道上或者电视广告中,经常能看到这样利用广告歧义巧妙地起到宣传广告的广告语,比如: 深发展银行的那个只想和你深发展”啊…… 人类失去联想,世界将会怎样?天才

病句中的歧义句专项练习

病句中的歧义句专项训练 一、常见的歧义句式 (1)歧义语,是指同一语言材料,同时具有两种或两种以上意义的理解,如“咬死了猎人的狗”就有两种理解:A.“猎人的狗被咬死了”;B.“猎人被狗咬死了”。 下面的句子都有歧义: ①他才来,许多人还不认识。 ②三个学校的校长参加座谈。 ③几个工厂的工人。 ④学生的天职是读好书。 ⑤他要粉蒸肉。 ⑥这份报告我写不好。 ⑦我哥哥姐姐的同学。 歧义语体现了语言含义的丰富性,但它同时又是一种病态语言,妨碍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影响人们交际活动的正常进行 (2)造成歧义的原因 一.同读音易造成歧义 (1)有的词可轻读,也可重读。不同读法有时会使句子表示的意义不同。例如: 我想起来了。(“起来”读qǐlǎi 时,表示“我想起身了”;读qi lai时,表示“我想到了”。) (2)逻辑重音不但能表示强调,有时也可表示不同的意思。例如: 浠水商场有的是化妆用品。(逻辑重音有“有的是”上,表示化妆用品多;逻辑重音在“化妆用品”上,表示没有你需要的东西,只有化妆用品。) (3)多音词在口语中不产生歧义,在书面语中因为没有注音,有时便会出现歧义。例如: 他在办公室看材料。(“看”读kān 时,表示“看守”;读kàn 时,表示“阅览”。) 空房间做什么用?(“空”读kōng 时,表示房间里没有东西;读kòng 时,表示把房间腾出来。)

二、不同停顿易造成歧义 在某种情况下,同一句话,说或读的停顿位置不同,显示出的语意和结构往往不同。例如: 这苹果不大/好吃。(苹果味道好) 这苹果/不大好吃。(苹果味道不好) 我们五人/一组。(我们这一组有五个人) 我们/五人一组。(每五个人分为一组) 三、词语限制模糊易造成歧义 (1)某些方位词、时间词因区界不严,容易产生歧义。例如: 他在永春旅社前一站下车。 (A.未到旅社;B.过了旅社;C.旅社对面) (2)相对意义之间有中间概念,容易出现歧义。例如: 这场足球我不赢。(虽然排除了“赢”意,但不一定就表示“输”,因为还有“不输不赢”,即和局。) (3)词语选择不当,使限制范围出现漏洞,结果出现歧义。例如: A. 2002年元月1日前按时交货。 B. 2002年元月1日前必须交货。 C. 2002年元月1日前全部交货。 C无歧义,A、B在量方面缺少限制,会造成不同的理解,将引起合同纠纷。 四、词语含义的多义性易造成歧义 (1)兼具有施动和受动意义的词语,有时易产生歧义。例如: 小王租小周二间房子。(A.租房给小周;B.向小周租房) (2)兼类词易造成歧义。

语句歧义现象的探讨

语句歧义现象的探讨 银川二十五中学高二年级组薄祥麟 语句歧义现象是比较复杂的,它涉及到语音、语义、语法等诸多方面的问题。 一、语句歧义现象的内涵 语句歧义现象是指一个语言单位含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意义的现象。歧义短语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胡裕树主编的《现代汉语》)。歧义现象在口语中的存在没有在书面语中出现的那么普遍,口语中的歧义现象主要是由于说话的环境和表意不明造成的,而书面语中的情形则复杂得多。交际中,对语言的要求是简明、连贯、得体,“简明”的含义是“简要”、“明白”,其中的“明白”的意思是表达的内容要明白无误,让人准确理解其含义,不要产生歧义,而影响交际的效果。歧义就是表意不明,甚至会造成语病。 1、讲台上只有一架收音机,一边还站着一个人。 该句中的“一边”是个多义词,既可表示“其中一边”,也可表示“每一边”。这两个意义同时并存,从而产生歧义。 2、热爱人民的总理

在这个短语中,我们不能因为它只有一种语言形式,而忽略其组合的方式。其组合的方式实际有两种: A.热爱人民的总理 动宾 偏正 B.热爱人民的总理 偏正 动宾 两种不同的组合方式,亦即两种不同的结构层次,所表达的意义也不同:A句的意思是“总理热爱人民”,B句的意思是“人民热爱总理”。 二、语句歧义现象的诸种类型 (一)词语的兼类和多义 1、词语兼类 黎锦熙老先生说:“词无本品,依句辨品。”“品”即词类。用动态的眼光来看词性是很有实际意义的。词语兼类是指一个词具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词性。在语言的实际运用中,词语兼类的情况非常普遍。 1、我要热饭。

在这个语言单位里,“热”可以是形容词,也可活用为动词。既可表示“我要什么东西”的意思,也可表示“我要做什么”的意思。 该句中的结构实际上也是两种: A.我要热饭 偏正 动宾 主谓 B.我要热饭 偏正 动宾 主谓 2、词语多义 我们知道,单义词在汉语词汇中是少数,而词语的多义性是其词语的特点。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多义词可以受到某些限定,很少发生歧义现象。但在有些环境里,歧义现象依然存在。 2.1:从此就看见许多新的先生,听到许多新的讲义。 这个句子中两个“新”的含义是不确定的,可分别改为“陌生”“新鲜”。 2.2:小王在火车上写字。

广告中歧义的语义学分析

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7年第27卷第10期 SUN Y A TSEN UN I V ERS ITY FO RUM,Vol127 No110 2007 广告中歧义的语义学分析3 周 晓 (广东工业大学商学院英语教研室,广东广州511495) 摘 要:歧义是一种常见的语言学现象,它指一个词或短语有多个不同的意义。歧义在现代广告 中被广泛应用。本文试从歧义的定义、歧义的分类以及歧义在广告中的作用等方面分析歧义在广 告中的作用机制以及其有用性。 关键词:歧义;一词多义;同音同形异义;音系学;广告 中图分类号:S25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1792(2007)1020259205 歧义指一个词或短语有多于一个意义,通常提供其他信息可消除歧义。以下是一个歧义的例子:I p r om ise I’ll give you a ring t omorr ow.尽管在美式英语中并不常见,“giving s omeone a ring”的意思可以是给某人打电话。但是,很明显上句话中的“ring”还可以指手上带的首饰,因此这是一个歧义句。歧义和意义含混不同,后者指某个陈述论断或单词没有被精确地定义。含混通常出现在那些具有相对意义的词,如“温暖”或“凉爽”,这类词对不同人来说在不同情境下都会有不同的意义。 对意义的解释是理解歧义的关键。伍谦光教授在其《语义学导论》中这样说:“意义是语言和世界之间的联系,我们用语言来传达信息或表达意愿”[1]。成功的交际在于双方对信息的理解,这里的“信息”就是我们所说的意义。但是,交际意义和字面意义通常不一样,我们所说的意义应该包括字面意义和话语意义两个方面。 Grice在他的《话语者意义》[2],Searle在其《言语行为研究》[3]中,Sperber和W ils on在他们的《关联理论》中[4],都从语用角度对歧义有类似的论述。他们都强调意义包括字面意义和暗含意义两个方面。因此,说话者有时有意使用歧义句来达到某种特殊的目的。正是意义的不确定性使我们的语言充满活力。因此,人们非但不避免歧义,而且将其广泛地应用于文学、政治、法庭辩论以及幽默等场合[5]。 一、歧义在广告中的重要性 广告语言同样不能回避歧义,一个好的广告必须具有“销售力”,即勾起人们的购买欲望;同时还要具有“记忆价值”,即让人们能记住它。在广告中恰当使用歧义能增强广告的销售力及记忆价值[6]。 心理语言学的理论也能够为歧义在广告中的作用提供佐证。下图显示了信息是如何在人脑中被处理的,我们因此能够理解为什么歧义能够抓住读者的注意力。在处理信息时,人们把输入的信息储存在短时记忆中,然后用长时记忆里的语言知识和背景知识对其进行解码。歧义的存在使得语言的处理不再是一个自动化过程,而是一个“控制的”过程,因此正确的解码需 3收稿日期:2007-05-07 作者简介:周 晓(1980-),湖北黄石人,助理教师,E2mail:xiaozhou20048@gznet1com.

第六章歧义分析

第六章歧义分析 一.歧义的含义及歧义研究的目的 (一)歧义的含义 所谓歧义,指的是以下的语言现象: ①公园里有三个幼儿园的孩子。 (有三个孩子,他们是幼儿园的/孩子属于三个幼儿园) ②我借他一本书。 (我借给他一本书/我从他那里借来一本书) 从上边的例子可以了解到: 歧义,指的是一个语言形式包含多种不同的意义的现象。有人称之为多义现象。 第六章歧义分析 在一般情况下,歧义现象研究短语以上的语言单位。如歧义短语、歧义句等等。 单独的多义词通常放在词汇中研究而不放入歧义现象中讨论: [报销]①领款人向财务主管报账,请求注销。②人或物毁坏。 [看医生]①请医生看病。②看望医生。 这种具有多个意义的词语,通常只要进入特定的句法环境,就只具有单义性,所以,如果不引起歧义,就不必放到歧义讨论中来。不过,如果引起了歧义,就必须作为歧义现象加以讨论: ①我买的那只灯泡早就报销了。(灯泡毁坏了/报账了) ②昨天我去看医生去了。(看望了医生/找医生看了病) 这种词汇上的多义是造成上述歧义的根本原因。 (二)歧义研究的目的 1.探究影响语言形式和意义结合的因素。 2.为语言教学和学习提供依据。 课前提问 (1)什么叫非主谓句? (2)非主谓句有几种? (3)什么叫独词句? (4)什么叫无主句? (5)单句和短语的共同点? (6)短语和单句宏观上的差异有哪些? (7)什么叫歧异? (8)研究歧异现象有什么用? 第六章歧义分析 二.歧义的种类 (一)同音造成的歧义 大概由于汉字的缘故,汉语尤其是在口语当中的同音词比较多。同音现象往往造成听者理解上的歧义。如: ①吃这种药可以zhì癌。(治/致) ②马上就要进行期zhōng考试了。(终/中) ③和人家说话不得无lǐ。(礼/理) ④对面走过来一duì青年。(对/队)

现代汉语中的歧义问题

现代汉语中的歧义问题 【摘要】:平时,要求我们在说话,写作中,一定要语言规范,清晰,明白,也就是言简意赅,但往往有些句子,言简了,意未明,容易让人产生误解,这就是歧义现象。歧义是自然语言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歧义现象的研究对探讨语言形式和内容的关系,揭示语法规律是很有意义的,“一种语言语法系统里的错综复杂和精细微妙之处往往在歧义现象里得到反映。因此,分析歧义现象会给我们许多有益的启示,使我们对于语法现象的观察和分析更深入。” 【关键字】:歧义;歧义类型;歧义解决方法 歧义是指在言语交际的过程中,听话人对一个小句或句子的语言意义或言语意义有着两种或两种以上理解的言语现象。现代汉语之所以会有歧义现象的产生,是因为,语言结构是有限的,用有限的结构去表达无限的意义必然会出现一个结构表达多种语义的现象,这样看来,多义现象自然也就不可避免了。 这里,我不想多说关于歧义界定的问题,也就是歧义与多义,歧义与歧解,歧义与笼统,歧义与模糊之间如何划分和区分的问题,只是稍作解释。 1:歧义与多义。目前语言学界对多义与歧义并没有严格的区分,一般认为歧义指结构(包括词组和句子)的多义;多义指词的多义。 2:歧义与歧解。学界较一致的看法是歧义指语言层面静态的抽象多义,歧解只言语层面动态的具体多义。歧义可能导致歧解,而歧解并非都是由歧义引起。歧义指句法歧义,歧解指语境歧义。 3:歧义与笼统。歧义重在所指对象的真假情况不确定,笼统重在指所指对象个别成员不具体。 4:歧义与模糊。歧义与模糊的争议不大。模糊单纯由词义的模糊性引起,

与歧义的争议不大。

歧义的定义研究缩小了歧义的定义面,多数人赞成笼统,模糊,双关,含混等形式不宜认为是歧义,因而划定了外延,一遍歧义定义作出明确规定。 由于歧义的产生有着多方面的原因,就需要详细地剖析一下。 (1):多音词引起的歧义 一个汉字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读音以及意义使得在没有语境情况歧义现象的产生,比如说“都”,没有一定的语境,谁也不知道它到底是什么意思,是“dou”呢,还是“du”呢?这种歧义只能用词音分析法,也就是组成词,换成“都是”,“首都”就可以理解了。 (2)词义不同引起的歧义 汉语的一个词往往会代表多重意思,比如说“仪表”,它既可以表示人的外表气质,又可以指用于测量的一种仪器,利用词义分析法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随着现代生活的发展,语言的可创造性越来越强,越来越多的附加意义可以说是“横空出世”,这个时候,对词义的不同理解往往更容易引起歧义和误会,所以,词义分析法虽不是最重要的,却也是不可忽视的。 (3)结构层次不同引起的歧义 一个句法结构内部包含了不同的构造层次,便会产生句法歧义,这类歧义结构可用层次分析法来解决。 例:中国历史悠久。A:中国\历史悠久B:中国历史\悠久,都是主谓短语; 两个学校的老师。A:两个\学校的老师B:两个学校的\老师,都是偏正短语;只是因为划分的层次不同,也就产生了不同的意义。

试论语篇歧义-言语行为理论视角的论文

试论语篇歧义:言语行为理论视角的论文 论文关键词:言语行为理论语篇歧义语篇分析语境 论文摘要:本文从言语行为理论视角分析了言内行为、言外行为、言后行为与语境、语篇的关系,用实例探析了语篇歧义产生的成因。本文认为austin等人的言语行为理论可以用来分析语言现象,帮助人们减少无意语篇吱义,增进对语言本质的认识。 1.引言 近年来,语篇分析(discourse analysis或text linguistics)日益成为国内外广大语言学家所关注的焦点。对语篇的分析方法,理解角度不同自然会产生不同的语篇意义。美国语言学家harris于1952年在language杂志的第28期上发表论文“dis-course analysis”首次使用术语“话语分析”,其论文常常被看作是现代语篇分析的开端。尽管不同学者对于“discourse”与“text”两个术语的理解和用法仍然存在分歧,但从广义上讲,“语篇分析”常统称两者—既包括“话语”又包含“篇章”(胡壮麟,1994;3)。英国语言学家firth(1957)指出对于句子的理解只有在一定语境下发生的语篇中才能使受话者理解。否则,语义在语篇中就处于不确定或模糊不定的状态,或“对语篇中某些部分有不同的理解而造成语篇性模糊”(杨永建,1996)。这种“语篇性模糊”就是语篇歧义(discoursal ambivalence)。从言后行为角度来看,语篇歧义可分为有意歧义(intensional ambiguity)与无意歧义(unintensional ambiguity )。项成东(2004)认为,有意歧义是说话者有意采取的一种交际策略,有意不直接提供确切信息,岔开话题,创造幽默感或达到其它的交际效果。在语言使用过程中,因为“说者无心,听者有意”而产生无意歧义,造成交际失败。笔者限于篇幅,仅从言语行为理论视角探讨语篇中存在的无意歧义。 2.言语行为理论与语境 英国哲学家austin对当时日常语言哲学的影响巨大,他于1952年开始以讲座的形式讲授《语言与行为》(words anddeeds ),于1955年在美国哈佛大学作题为《如何以言行事》(howto do things with words)的讲座时首次提出了言语行为理论,以此探求对人类语言本质的认识,后来该理论又经过searle多次修正和发展。austin认为,语言研究的主体并不应该是词和句子,相反应该是通过词与句子所完成的行为;任何一个言语行为都包含三种次行为:言内行为((locutionary act)、言外行为(illoccutionary act)、言后行为(perlocutionary act)。言内行为表达说话人((speaker)的字面意义(literal meaning),而言外行为通过字面意义表达说话人的言外之意与交际意图(hiddenmeaning between lines ),即言外之音。言后行为指说话人的言外之意与交际意图被受话人(listener)或读者(reader)领会后所产生的言语效果或交际影响。austin从说话这种行为中抽象出了三种行为,然而这种抽象并不是简单地把一个完整的语言行为像切西瓜一样分割成平等三块。austin的抽象实际上是在不同的层次上或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同一事物。被抽象出来的东西之间不存在组合关系,而是蕴涵关系(顾曰国,1989)。正如austin (1962 : 96 )自己所解释:发音行为未必包含表意行为,而表意行为必定蕴涵发音行为。同理,要做言外行为,就一定要做言内行为;但要做言内行为,不一定要做言外行为。言后行为必定蕴涵言内行为与言外行为。例如: (1)甲(对乙):“我不让你去。” 运用言语行为理论分析如下: locutionary act(言内行为):甲对乙说出这句话。“我”指甲,“你”指乙。 illocutionary act(言外行为):甲说这句话的时候,实际上是在反对乙前去。 perlocutionary act(言后行为):甲通过说这句话,实际表达自己阻止了乙去。 在上例中,甲的言语效果—“阻止乙去”这一言后行为蕴涵了甲的言内行为与言外行为,甲的言外行为是通过字面意义(“不让”)表达自己的意图。 后来,searle (1969 )在austin的言语行为理论的基础上把言内行为进一步分解成发话行

歧义句子竟有六个解法

歧义句子竟有六个解法 英语虽是当今的世界语,但依然充斥着歧义句,含糊不清,往往一句两解,不太明确。 英国近代两位文法大师Jocobs 与Rosendbaum合著的English Transformational Grammar 为我们提供了“一句六解”的例句,可说是当代歧义句子之中的最高纪录。 请大家细读这句有史以来最多解法的话: The Seniors were told to stop demonstrating on campus. 暂时不要往下看,动一动脑筋,看看能列出多少个解法。 自我挑战,学思并重,也是提高中英语文水平的诀窍! 语文巨擘Jocobs 与Rosenbaum说:非英语国家的学生能揣摩出三解就已很棒了!你试一试,可能也会觉得趣味盎然。 这个句子的第1解: (1)The seniors were demonstrating and were asked, on campus, to desist. (高年级的学生在示威,校方在校园要求他们停止示威。) 第2个解法: (2)The seniors were demonstrating and were asked to desist on campus (although they could demonstrate elsewhere). (高年级学生在示威,校方要求他们停止在校园中示威(但可在其他地方示威)。 第3个解法是: The seniors were demonstrating on campus and were asked to desist. (高年级的学生在校园示威,校方叫他们停止示威。) 第4个解法是: People were demonstrating on campus, and seniors were asked to stop them. (有人在校园中示威,高年级生被要求去制止他们。) 第5个解法: People were demonstrating and seniors were asked, on campus, to stop them . (有人在示威,高年级生在校园中被要求去制止他们。) 第6个解法: People were demonstrating and seniors were asked, to stop them from doing so on campus (although they could do it elsewhere) (有人在示威,高年级生被要求去制止他们在校园中示威(但他们可在别处示威)。)(寄自香港)

从幽默到歧义句 一点语言学分析

从幽默到歧义句——一点语言学分析 https://www.360docs.net/doc/6b11208227.html,/s/blog_496719bd0100benj.html 最近在网上看到一则笑话,问:“南京市长叫什么名字?”答案虽然令人忍俊不禁,但却合情合理——“江大桥”。解释很简单,在小学课本里已经见到过了,“南京市长江大桥”。确实佩服此笑话创作者看问题的独到角度,能把这么一句众所周知的话辟出新解。 以上便是一个歧义句的例子,通过多音字使句子产生了不同的意思,属于语音层面上的歧义。其实,很多幽默中都运用并反映了歧义这一普遍存在的语言现象,如果从语言学的专业角度来思考,也许会发现,供人消遣甚至恶俗的幽默中竟蕴含着各类语言学的问题;同时,这也让人感慨语言学的无处不在。 当然,不仅是汉语,英语中的歧义句也不胜枚举(真不明白为什么国际上的合同及法规仍以英语为准)。以下就有一个与多音字有关的英文幽默: Mother: “Tom, today is a fine day. Go out and do some exercise. You need sun and air.” Tom: “What? I have not even got married! How do the son and heir come?” 除了多音字,断句和停顿也是笑话中惯用的技法之一,“南京市长江大桥”也运用了这种手段,即断成“南京市长”“江大桥”。而这就成了句法层面上的歧义了。通过标点的使用,一个句子可以有若干种解释,甚至表达相反的含义。如那个经典的“粮食不卖给八路军”的例子(“粮食不卖,给八路军”)。英语中此类也不乏此类幽默: “Women without men is nothing.” 通过标点或断句,可变成:“Women! without men, is nothing!” 从语言学的语音、词法、句法、语用这四大部分分析,歧义句也可相应地被划为语音歧义、词汇歧义、句法歧义和语用歧义四类,其均在中英文幽默中有所体现。 “你要哪本小说?”“黄色的那本”——词汇歧义,“黄色”可理解为“黄颜色”,也可理解为“淫秽”; “When was Rome built?” “At night. Because …Rome was not built in a day.?”——词汇歧义,“day”既可理解为“天”,又可理解为“白天”。 “When a lawyer is dead, he lies still.” “lie still”既可解作“静静地躺着”,又可解作“继续说谎”。

歧义研究

【分享】汉语歧义研究综述 [论文]汉语歧义研究综述 汉语歧义研究综述 文章主题: 汉语歧义研究综述 汉语歧义研究综述 《汉语学习》,2001/04,41~50页 尤庆学撰(武汉大学中文系) 关键词:汉语歧义;研究;综述;地位,前瞻 一、研究概况 吕叔湘、朱德熙先生的《语法修辞讲话》(1952)已注意到汉语歧义现象,举例分析了一些歧义实例,认为歧义是一种表达上的毛病,应当避免。汉语的歧义研究始于赵元任先生用英语写成发表在国外的《汉语的歧义问题》(1959),(注:Ambiguity in Chinese,Studia SericaBernhard Karlgren Dedicata,Copenhagen,1959汉译见参考文献[78]。)该文探讨了歧义界定、歧义分类、歧义成因、歧义分化、歧义消解和歧义度等重要问题。文炼先生的《论语法学中“形式和意义相结合”的原则》(1960)从语法的形式和意义既统一又矛盾的角度论及歧义现象。朱德熙先生的《论句法结构》(1962)用直接成分分析法分化了歧义实例“咬死了猎人的狗”,用变换分析法分化了“屋里摆着酒席”。吕叔湘先生的《语文札记》(1965)(注:《论语法学中“形式和意义 相结合”的原则》(1960),《上海师范学院学报》第2期;《论句法结构》(1962),《中国语文》第8、9期;《语文札记》(1965),《中国语文》第4期。)论及“他的老师当得好”这类句子本身不能排除两解,是真正的“歧义”。 朱德熙先生的《“的”字结构和判断句》(1978)对“的”字结构判断句的歧义问题进行了详细考察,并提出了“歧义指数”概念。吴葆棠先生的《现代汉语词组歧义现象初探》(1979)对歧义问题有相当全面的论述,是国内首篇汉语歧义研究的专文。范继淹先生的《语言的信息》(1979)从信息传输角度提出同形歧义突出表现了语言形式和语义内容的矛盾,并认为歧义有模式和实例的区别。徐仲华先生的《汉语书面语言歧义现象举例》(1979)标帜着系统研究汉语歧义问题的开始。朱德熙先生的《汉语句法里的歧义现象》(1980)奠定了语法歧义研究的基础。沈开木先生的《表示 “异中有同”的“也”字独用的探索》(1983)和《“不”的否定范围和否定中心的探索》(1984)分别对“也”字句和“不”字句的语用平面歧义做了开拓性研究。马庆株先生的《述宾结构歧义初探》(1985)从歧义分析入手考察述宾结构,发现述宾结构中有实指宾语和虚指宾语两个大类的对立。黄国营先生的《现代汉语的歧义短语》(1985)对歧义格式进行了最为详尽的归纳。徐思益先生的《在一定语境中产生的歧义现象》(1985)是首篇语境歧义研究的专文。至 此,汉语歧义研究已经全面铺开,研究体系基本确立,邵敬敏先生的《关于歧义结构的探讨》(1987)较为全面地总结了前段歧义研究的成果。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以后的歧义研究,在前段研究的基础上,对歧义现象进行了更为精细的描写、分析和解释,研究成果主要表现在完善歧义分析手段和深入探讨歧义理论两个方面。王维成先生的《从歧义看句法、语义、语用之间的关系》(1988)对歧义在句法、语义层面上的生成机制和语用层面上的理解机制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论述。石安石先生的《说歧义》(1988)对歧义研究的意义、歧义划界、歧义类型、歧义格式和“同形”等问题的理论阐释,系统性较强。詹继曼先生的《关于同形结构的研究》(1990)探讨了歧义分布类型、歧义研究目的和歧义分析的语义前提等问题。沈家煊先生的《“语义的不确定性”和无法分化的多义句》(1991)提出“语义的不确定性”概念,认为它不等于“歧义”,而是界于“笼统”和“歧义”之间的一种语言现象。李峰先生的《论歧义制约》(1994)提出“假歧义”概念,并归纳出35种假性歧义格式。柳广民先生的《歧义类型研究》(1995)将引起歧义产生的原因称作歧义源,根据歧义源推算出各种歧义类型的歧义指数。冯 1 主要研究现代汉语歧义,古汉语歧义研究的专文只有《古代汉语句法中的若干歧义现象》(殷国光,1984)和《古汉语动宾歧义结构的语义辨析》(刘桂华,1994)。(注:《古代汉语句法中的若干歧义现象》(1984),《语文研究》第2期;《古汉语动宾歧义结构的语义辨析》(1994),《语言文学》,第11期;《试论复句的多义现象》(1993),《广西师大学报》,第4期。) 2 主要研究词组歧义和单句歧义,复句歧义研究的专文只有《试论多重覆句的多义现象》(肖伟良,1993)、《和否定判断句有关的歧义现象》(李大忠,1994)和《流水句中否定的辖域及其警示标帜》(袁毓林,2000)。 3 主要研究语法歧义,其中句法平面歧义研究最为全面深入,语义平面歧义研究次之,语用平面歧义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一般认为语音歧义纯由同音词造成,词汇歧义纯由多义词造成,都是“孤立的事例”,缺乏“型”的特征,研究价值不大,这两类歧义研究比较零散,没有专论;语境歧义研究进展较慢,尚未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