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教案

镇中心小学张坤

一、教材分析

这节课的内容是学生在数学领域中第一次接触"分数"这个概念,而且知识较为抽象。无论从其意义以及读法、写法都与整数有着很大的差异。学好这节课才能为今后继续学习分数等有关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因而,本节课主要从学生所熟悉并感兴趣的现实经验出发,通过动手操作,帮助学生理解一些简单分数的具体含义。

二、教学目标设计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教材特点,本节课我确定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1、直观认识几分之一,初步形成关于几分之一的表象,会读写几分之一,能直观地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

2、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分数的过程,通过直观演示、操作、观察,小组合作一系列学习活动,感受几分之一的形成过程。

3、感受主动参与、合作交流的乐趣,感悟分数只是来源于生活并用于生活,获得运用分数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三、教学重难点分析及解决方法

1、教学重点:(1)体会分数的实际意义;(2)会读写简单的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2、教学难点:理解分数的实际意义。

针对教学难点,本课遵循三条原则: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和循序渐进原则,从教学实际需要出发,设计了一系列学生动手操作的活动及练习,例如,让学生用多种生活中常见的图形纸片,通过折和画表示出几分之一。整个教学过程着重突出探、疑、动、悟。

四、学法指导

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及思维能力,本课在学法上主要讲究既要重操,又要重学;既要重学,又要重习;既要重习,又要重实。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问题,引入课题。

1、出示“平均分”,你知道是什么意思吗?你觉得平均分怎么样?

2、把6本本子平均分给2个人,你会吗?每个人分到多少?

3、2支笔呢?平均分给2个人,每个人分到多少?

4、1个圆饼呢?平均分给2个人,每个人分到多少?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主要是让学生在熟悉的实际生活情景中经历由整数到分数的过程。着眼一个“探”字。】

(二)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在这个环节里我安排了三个步骤,分别是:

1、认识 1/2

由疑问“怎么表示这半个月饼呢?”来产生分数。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碰到类似这样不足一个月饼的情况,用整数是无法表示的,在数学中引入了分数,可以用1/2这个分数来表示这个苹果的一半,让学生说说1/2这个分数是怎样产生的呢?

动手操作是学生必须具备的数学能力。让学生找到手中的长方形、正方形或者圆片纸的1/2,选择喜欢的图形,折一折,找到1/2 ,并用斜线涂上颜色。涂好后说一说1/2是怎么来的?在这个环节设计“ 折一折” ,就是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的意义,为后面让学生动手操作,发现新的分数作了铺垫。

接着学生动手折纸表示后反馈:说说自己的1/2是怎么来的?并且有意识地收集学生作品,为什么都能表示1/2 ?图形不一样,为什么都能表示1/2?

为什么一个1/2大,一个1/2小?

经过多次比较,去掉1/2的表面属性,提取1/2的本质属性。(4)下列图形能用1/2表示吗?(课件)

(5)在生活中能找到1/2吗?

2、认识几分之一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在学生初步理解1/2后,根据学生的生活及学习经验,自主地学习探究几分之一,培养学生进行尝试学习的意识,让学生获得发现的喜悦。这一步我采用了活动让学生自主学习几分之一。

活动要求:

想:在心里想好一个分数

写:将这个分数写在方格纸上

选: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解释这个分数是怎么来的

3、比较分数的大小

(1)情景引入:小猴和小猪在一次分吃西瓜的时候,也想用我们今天学习的分数,它们都想吃的多,小猴想:“我要吃这个西瓜的1/2。”小猪想:“我肚皮大,吃得多,,要吃这个西瓜的1/4。”他俩谁吃得多?为什么?

图文并茂的生动故事,使学生在直观图形的引导下,感到分数也有大小,点燃学生探索的火花,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去探寻其中的奥秘。

(2)然后进行折纸游戏:让学生动手用各种学具图形来表示出1/2 ,体验不同折法。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是让学生能在游戏中发展自己的创造性和思维能力,可以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去进一步认识1/2 ,丰富

1/2 的表象,也为后面学习其他分数提供思路和方法。着眼一个“动”字。】

(4)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后,设问:折法不同,涂色的部分也各不相同,但它们都可以用1/2 来表示,那是为什么?并观察发现:平均分的图形大小相同,他们的1/2 也相同;平均分的图形大小不同,他们的1/2 也不同。教师重点要求学生要运用准确的数学语言描述分数所表示的意义,特别要讲清是谁的1/2 。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有意识的引导,学生主动地去尝试建构1/2 的意义,整个环节从操作实践开始,以准确的数学语言描述完成,既重视操作,又重视知识点的学习,着眼于设疑和解惑,形成有意义的建构。】

(5)(课件出示生活中没有平均分的例子)。通过这些反例来加深学生对分数的理解,以便更好的突破教学难点。学习分数的写法及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这个环节,完全放手让学生看课本自学,教师着重点拨分子、分母和分数线表示的意义,以及分数的书写顺序。

【设计意图:进一步突出“平均分”在分数概念中的核心作用。】第(三)模块:(三)、巩固新知,提高拓展。

练习的设计分三大块:

1、读出下列分数。

三分之一二分之一十一分之一

四分之一十分之一十五分之一

2、口答:

(1)把一条线段平均分成三份,每分是它的()。

(2)把一条线段平均分成四份,每分是它的()。

(3)把一条线段平均分成十份,每分是它的()。

3、开放提高、综合拓展练习:

送糖果

拿出一颗糖果,它是整袋糖果的1/10,你知道总共有几颗糖果吗?现在一颗糖果是整袋的几分之一

现在你想要几分之一?

通过多层次的练习,帮助学生巩固新知,活跃思维。伴随着学生情感参与的开放题“ 找身边的分数” ,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

主动性,再次激起思维高潮,让学生获得愉悦的情感体验。(四)、总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领会学习方法,获得数学学习的经验欣赏短片,谈谈感想。

(五)、板书设计:略

光的直线传播(教案)

光的直线传播 一、背景与意义分析 “光的直线传播”一节是初中八年级物理第三章第三节的内容。本节的重要内容有两个,一是光的直线传播,二是光速。光的直线传播是几何光学的基础,又是学习光的反射定律、折射规律的必备知识,同时利用光的直线传播知识能解释影、日食和月食等生活中和自然界中的重要现象。 新课程标准对这部分的内容要求是:“通过实验探究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的传播特点”。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积累了许多关于光沿直线传播的生活经验,比如手电筒的光,汽车头灯发出的光,夜晚灯塔上发出的光柱等,但学生的这些认识和结论毕竟是浅显的,教师需设计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引领学生探究归纳,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来进一步认识光的传播特点,知道光沿直线传播是有条件限制的。 二、学习与导学目标 1、知识积累与疏导:理解并掌握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了解光在 真空中的传播速度c = 3X 108m^s。认知率达100% 2、技能掌握与指导:了解光的直线传播规律在社会生活与生产中 的一些应用。利用率达100% 3、智能提高与训导:通过开放性的实验探究,认识光在空气、水和玻 璃等均匀介质中传播的特点(沿直线传播)。互动率达95% 4、情意修炼与开导:通过开放性实验,让学生体验学习光学的乐

趣,并在实验过程中学习合作与交流。投入率达95% 5、观念确认与引导:引导学生应用“光沿直线传播的规律”解释一些简单的自然现象,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意识到光的世界既神奇美丽,又有规律可循,而且利用这些规律能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自然,改善生活质量,提高工作效率(有价值)。认同率达100% 三、障碍与生成关注 光沿直线传播的规律的理解和掌握是本节教学的重点,设计与组织关于“光总是沿直线传播吗?”这一问题的探究活动是本节的难点。 四、学程与导程活动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提出问题:1、人看见物体是有光进入眼睛,光如何进入眼睛?光在空间如何传播呢? 2、影子又是如何形成的呢? 【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光的传播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找出规律。 (1)将一束光射到装有烟的可乐瓶中,观察光在空气中的传播径 2)将一束光射到水中,观察光在水中的传播径迹

如何编写教学设计方案

---------------------------------------------------------------最新资料推荐------------------------------------------------------ 如何编写教学设计方案 生物教师培训讲座如何编写教学设计方案一、概念: 教学设计是为老师们在教学理论、学习理论与教学实践之间架设的一座桥梁。 是把教学理论与学习理论转换为教学实践的一门桥梁科学。 定义一: 运用系统方法,将教学理论与学习理论的原理转换成对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的分析、教学策略与教学媒体的选择、教学活动的组织、以及教学评价等教学环节,进行具体规划的过程。 定义二: 教学设计主要是依据教学理论、学习理论和传播理论,运用系统科学的方法,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进行分析、计划并做出具体安排的过程。 二、教学设计三要素: 1.运用系统方法,即从学习需求出发,系统地全面地观察分析教学过程的每个环节,而不能孤立地去处理教学中的各个具体问题; 2.以教学理论、学习理论为指导; 3.要对各个教学环节进行具体计划。 (此处可适当与普通教案进行比较)三、教学设计的学习理论基础: 1 / 12

1.行为主义;行为主义认为知识积累的关键因素是刺激、反应以及两者的联系。 学习就是通过强化建立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 其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对刺激作出正确的反应,在教学中把学习材料分解成能按顺序掌握的若干小步骤,并在每一步后给予反馈,帮助学生完成最终的学习目标。 主要理论: 桑代克的联结主义,斯金纳的操作条件作用理论等。 2.认知主义;认知主义把学习过程看做信息加工的过程。 其教学目标在于帮助学习者习得事物及其特性,使外界客观事物(知识及其结构)内化为其内部的认知结构。 与行为主义相比,认知主义重点入在引发行为的思维过程上,而不是行为本身。 认知主义强调在教学设计中必须了解学习者已有的认知结构,然后设计出相应的教学。 主要理论: 布鲁纳的发现学习、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等。 3.建构主义。 建构主认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 其学习环境的四大要素为:

光的传播教案设计

光的传播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知道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并能用来解释简单现象: (2)知光线是表示光的传播方向的直线; (3)知道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 3.思想目标: (1)利用对人造光源发展过程的介绍,对学生进行“劳动创造人类文明”的思想教育。 (2)结合讲解日、月食的成因,对学生进行破除迷信的科学教育。 (3)结合光速测定的介绍,向学生感受科学家的探索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光的直线传播原理;难点是运用光的直线传播的知识解释实际现象。 【教学方法】 猜想、实验、讨论等综合式启发教学法。 【教学准备】 蜡烛、水槽、烧杯、带孔的纸板、皮球、微机、电视,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激发学生兴趣 师:请同学们打开窗帘,我们看到明媚的阳光照进了教室,老师看到了大家一张张的笑脸。试想,如果在伸手不见五指的夜晚,我们还能看见东西吗?这是为什么呢? 生:夜晚没有光,我们就什么也看不见。 师:白天,如果我们紧闭双眼,仍什么也看不见,又是因为什么? 生:光没有进入我们的眼睛。 师:对!实际上我们的周围就是一个光的世界,同学们一定都想知道光的奥秘,从本章开始,老师将带领大家一起走进光的世界!(板书章课题) 二、讲授新课 1.讨论光源 师:那么光是从哪里来的呢?

生:电灯、火把、手电筒等能发光的物体。 师:我们把能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板书光源的概念)自然界中有很多能发光的物体,它们都是光源,谁能给大家举几个例子呢?(学生纷纷举手) 生:太阳、闪电、萤火虫……。 师:夜晚看到的月亮是光源吗? 生:它本身不能发光,所以它不是光源。 师:为了使用的方使,人们又研究了人造光源,它的发展有一段很长的历史,请看(图片展示):原始人用往火照明,后来又出现了火把、油灯、蜡烛、现在又有了更方便的各种电灯。人造光源还在发展和改造。 2.研究光的直线传播的条件 师:请大家猜测一下,光源发出的光是怎样传播的呢? 生:可能是沿直线传播的。 师:他的猜想正确吗?生活中,你们见过光沿直线传播的实例吗? 生:见过,比如穿过树林的阳光就是直的,电影放映机射向银幕的光也是直的。 师:回答的很好,但要想确切了解光的直线传播的规律,同学们必须用实验自己去研究,实验中要注意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光可以在哪些物质中传播?这些物质有什么共同特点? (2)光在这些物质中是沿什么路线传播的? (3)光总是沿着这样的路线传播吗?有没有条件限制呢? 师:光可以在哪些物质中传播?(学生踊跃上前表演) 生1:光可以在空气中传播。 生2.光可以在水中传播。 生3.光可以在果冻中传播。 师:这些物质有什么共同特点? 生:它们都是透明的。 师:我们把空气、水、玻璃、果冻等这些透明物质也叫光的传播介质。 师:光在这些介质中传播时有什么规律? 生:都是沿直线传播。 师:这说明我们刚才的猜想是正确的。(板书:光在……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师:为了形象表示光的传播,我们可以沿光的传播路线画一条直线,并在直线上画上箭头

教学资源:怎么写教学设计

怎么写教学设计 怎么写教学设计? 一、课前系统部分 (一)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部分的写作要求:三个操作要求:(1)分析《课程标准》的要求。(2)分析每课教材内容在整个课程标准中和每个模块(每本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3)分析高中每课教材内容与初中教材相关内容的区别和联系。 (二)学生分析 学生分析部分的写作要求:三个操作要求:(1)分析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能力状况。(2)分析学生存在的学习问题。(3)分析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学习行为。 (三)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部分的写作要求:三个操作要求:(1)确定知识目标。(2)确定能力、方法培养目标及其教学实施策略。(3)确定引

导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教学选点及其教学实施策略。 A、述必须具备的四个基本要素: 行为主体主体必须是学生而不是老师,人们判断教学有没有效益的直接依据是学生有没有获得具体的进步,而不是教师有没有完成任务。一般在写教学目标的时候行为主体可以省略,但格式必须注意如一般可以采取以下的表达:通过??学习,能说出??,通过??学习,能分析归纳??,而不是使学生掌握??教会学生??等表述方式 行为条件行为条件指影响学生产生学习结果的特定的限制或范围。如通过收集资料通过观看影片??通过本课学习 行为动词行为动词必须是具体可测量、可评价的。如知道、归纳、列举、感受、参加等等 表现程度指学生学习之后产生的行为变化的最低表现水平,用以评价学习表现或学习结果达到的程度。 比如自己以前写的教学目标:通过学习教材第三目(行为条件),能够背写出(行为动词)鸦片战争的起止时间(表现程度),了

解(行为动词)战争的经过和中国人民的反侵略精神(表现程度) B、叙述最好有不同层次 根据《标准》,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差异性,按照教学内容,由低到高,由易到难,设计具有不同要求、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原有基础上有所发展。 C、过程与方法是什么? 对于过程与方法,真的存在很大的误区,以前写过程与方法,往往写的是:讨论法、合作探究、资料收集等,其实这些只是教师采用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根本不能作为学生要获得的能力目标。三维目标中过程与方法是指具体的内在的学习思维的过程,如搜集资料的过程与方法、探究问题的过程与方法、辨析史料的过程与方法,通过教学学生应该达到的目标是学会如何收集学会如何探究。(这是以前教学的薄弱环节,也是以后教学必须重视的内容,学生应该学会基本的历史思维的方法)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与难点部分的写作要求:两个操作要求:(1)确定本堂

《我的老师》作文教案

《我的老师》教学案例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对自己熟悉的老师进行描写,进一步学习写人叙事的描写方法。 2. 引导学生进行口语交际,体会“师生”间情感的珍贵,明白老师对自己教育时的良苦用心,激发敬师 爱师的情感,从而以百倍的热情投入到学习当中,回报老师的付出。 3. 从学生熟悉的人物入手,让学生感受作文的乐趣,明确作文过程是就是写生活中自己熟悉的东西, 从而使学生乐于作文。 课前准备: 1、《德育启蒙》。 2、通过观察、采访等方式了解学校老师的情况。 3、教师关心学生成长课件。 教学流程: 一、激情导入。 导语:同学们,在一个人,无私地教育你,陪伴你,关怀你,但他不是你的父母,是你的老师,他们像母亲一样无微不至的关怀着你,你的点滴进步,都凝聚着老师的心血和汗水。这节课,让我们走近老师,理解老师。 (设计理念:对小学生而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抓住中年级小学生爱表现的特点,一首动情的歌曲,把学生的视角引入到与教师有关的方方面面,激发学生交流的欲望。其次,引导学生进行口语交际,为写做铺垫。) 蜡烛、太阳下最光辉的人,引入《德育启蒙》。 二、汇报交流调查老师情况 1、导语: 课前同学们已认真地观察、调查过老师的工作等情况,现在就把你的调查结果告诉大家,让同学们共同分享。 2、学生汇报、学生评价。 生:老师到校比我们早,放学了还要备课。 生:老师给我们上课,改作业。 生:放学后,送我们到校门,我们走了老师再回家。 生:老师生病了还坚持给我们上课。 …… (设计理念:语文课堂应是开放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生要写出真实的作文,必须要有真实的生活观察和生活经历。) 3、老师评价、鼓励。 小结:在汇报交流中,同学们知道了老师每天要早早来到学校,为我们上课、备课、 批改作业,放学护送我们到校门口。晚上回家还要备课、改作业,真不容易! 看来,同学们对老师的工作进行了认真地观察,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你认为老师的工作怎样? 生:很忙。 生:很辛苦。 三、感悟师爱 师:老师的工作只是忙和辛苦吗?请同学们看: 出示多媒体课件:老师时刻关心着我们成长。 1、学生看录像。交流。 师:看了录像,你想到了什么?

“光的传播”教学设计及说课稿

《光的传播》教学设计及说课稿 浏阳市蕉溪中学彭波 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理解并掌握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 ②了解光的直线传播规律在社会生活与生产中的一些应用。 ③了解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c=3×108m/s。 2、过程与方法: ①大胆地让学生通过教师设计的网页和开放的因特网进行探究性学习,让学生分小组合作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 ②通过开放性的实验探究,认识光在空气、水和玻璃等均匀介质中传播的特点(沿直线传播),启发学生归纳总结得出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开放性实验,让学生体验学光学的乐趣,并在实验过程中学习合作与交流。 ②引导学生应用“光沿直线传播的规律”解释一些简单的自然现象,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意识到光的世界既神奇美丽,又有规律可循,而且利用这些规律能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自然,改善生活质量,提高工作效率(有价值)。

③通过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培养学生应用信息技术手段获取知识的兴趣和能力。 ●重点、难点分析 光沿直线传播的规律的理解和掌握是本节教学的重点,设计与组织关于“光总是沿直线传播吗?”这一问题的探究活动是本节课的难点。 ●教学模式 网络探究教学模式。 ●实验器材 激光笔一个、烧杯两个、淡黑色的水、自来水、玻璃板一块、蚊香、火柴。 ●主要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1、同桌的四位同学为一个小组,大家在这节课里面是一个小集体,希望大家有集体荣誉感,能互相帮助、互相学习、互相鼓励。 2、四位学生自己商量好,给每位同学分配一个合适的角色: 组长(平常物理学得好的同学一位):负责组织全组同学认真进行探究学习; 副组长(平常表现好的同学一位):负责本组探究学习的纪律,不得使本组同学做与本节课无关的事情,讨论需轻声; 电脑高手(平常电脑操作熟练的同学两位):负责将本组探究的结论或讨论的结果输入电脑以及将本组同学的疑问在“讨论区”与其他

专题讲座如何编写教学设计和教案

如何编写教学设计和教案、如何听课和评课、教学反思及其写作 如何编写教学设计与教案 汤清修老师:今天我们一起来讨论,如何编写一份教案。作为教师我们几乎每天都和教案打交道,教师这么熟悉的一个话题,还有讨论的必要吗张老师你是怎么看这个问题的张为老师:我认为很重要,最近中国教育报刊登了一篇文章“用生命书写平凡与崇高的等式,追记辽宁石油化工大学教授陆永杰”。文章中提到陆永杰教授讲课23年,没有用过重复教案,每一年的授课内容相同,但授课方式和备课笔记却不相同,陆永杰教授从不拿上一年的教案给学生上课。他说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基础课教师应该把抽象的理论给学生讲明白,让学生学以自用。他这种严谨、细致、追求完美的工作风格,不但受到同事们的尊重,也赢得了学生们的信赖,他们为拥有这样一位平易近人、课又讲的好的老师感到庆幸。 汤清修老师:陆永杰教授的事迹确实非常感人,另外教案确实是上课的一个依据,是保证课堂教学质量的一个必要措施,现在学校也有一些措施来保证教案的实施,比如说,一些学生对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的教案是每年都要定期检查的,每年还对优秀教案进行评选,保证教案的书写。但是现在网络技术非常的发达,也有一些老师会从网上下载大量的教案,那么如果交教案、检查教案,只是为了应付检查的话,那就失去了教案应有的作用。写教案这样重要,那么如何写好一份教案呢要讲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先来搞清楚教案和教学设计有什么区别 问题1:教学设计与教案之间有哪些主要的区别 在前面的两讲中,我们的刘老师专门用两节课的时间讲了教学设计的概念、发展、教学设计如何准备、以及它的一些要素、如何进行撰写等等问题,那么新课程的教学设计和教案有什么样的区别呢 1、他们在概念界定上的区别: 教学设计:是教师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任务、确定教学目标、选择策略手段、制定教学流程、评价教学效果,以达到课堂教学最优化的编制教学预案的过程。 教案:又叫课时计划。老师经过备课,以课时为单位设计的具体教学方案,教案是上课的重要依据,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必要措施。 除了概念界定上的区别以外,它们还有哪些不同 张为老师: 2、在层次分类上也有区别,教学设计可以是单元教学设计、课时设计,一个教学设计可以用几课时来完成,也可以是一节课的教学设计。教案原则上是一课时一个教案。 3、我还认为教学设计和教案的基本栏目也是有区别的,我将教学设计和教案的栏目作一

我的老师公开课教案

《我的老师》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围绕中心选取材料的写法和掌握写人记事文章的情感。 2、理解关键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3、感受文中真挚的师生情感,培养学生尊重老师、热爱老师的美好品德。 教学重点: 通过人物外貌、动作、语言、心理描写,深入人物内心世界,揣摩人物的人格魅力。 教学难点: 品味写人记事文章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有人说:“老师是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有人说:“老师像蜡烛,照亮了学生前进的道路。”有人说:“老师像梯子,载着学生攀登科学的高峰。” 从幼儿园到初中,我们同学接触了不少老师。其中必然有一位是我们同学印象最深刻、最难忘的。那么魏巍笔下的老师是什么样的?让我们随着作者所写的回忆,一起去看看他的小学老师蔡芸芝先生吧。 二、整体感悟理清思路 默读全文,你记得作者和蔡老师之间哪一件令人难忘的事?这些事在对象与详略上有区别吗? (引导学生概括事件: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蔡老师假装发怒;老师教我们跳舞;老师带我们观察蜜蜂;老师教我们读诗;我们看老师写字——前五件事略写,写的是蔡老师与我们发生的事情。老师排除我和同学小纠纷;我梦里寻师——后两件事详写,写的是蔡老师与我之间发生的事,详写是为了表现我与他的感情。 三、分析人物 假如让你们小组给蔡老师颁发荣誉证书,你们会在荣誉证书上写什么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以“最的老师”的光荣称号授予蔡老师,并说明授予这个称号的理由。 预设:1、最温柔美丽的老师,从“她从来不打骂我们,仅仅有一次,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来,我用石板一迎,教鞭轻轻地敲在石板边上。大伙笑了,她也笑了。”看出来。 师:哪些词语看得出来不是真打? 轻轻、笑、好像、石板边上。 师:这里的“迎”换成“挡”好不好,请对比读读,看看有什么区别?(如果是我送你糖,是礼物,你会用迎,但这里落下来的是教鞭,学生为什么还要“迎”呢?表现了师生之间融洽和睦的感情。) 2、最具教学特色的老师,从用唱歌的音调教我们读诗、学生效仿老师写字两件事看得出来。 3、最爱学生的老师。如教鞭落下的细节。 4、最慈爱、公平的老师。从她排除我和同学纠纷这件事看得出来。 师:她是怎么排除纠纷的呢? 批评了我的“反对派”,还写信劝慰我。 师:她为什么要批评“反对派”? 因为那些小“反对派”们在我耳边喊“哎呦呦……” 师:请同学们齐读“哎呦呦……”这句话,听听看哪些词语会特别刺耳? “哎哟哟”、“回不来”、“炮子儿”等

光的传播教学设计

《光的传播》教学设计 一、教学背景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光学开篇的第一节,涉及光的产生和传播,其中光的传播包括传播规律、直线传播的应用、传播速度等方面内容。光的直线传播规律是几何光学的基础,是学习光的反射和折射必备的基础知识。光线是一种理想模型,通过光线教学,可以初步培养、训练学生利用物理模型来研究物理问题的能力,同时可以训练、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二)学生情况分析 光这个名词是学生所熟悉的,学生从小就接触到各种形形色色的光现象,但由于缺乏切身感受和直接经验,他们对光的传播规律的印象只是生活中的一些感性和片面的认识,认为光要么沿直线传播,要么发生反射,而对于光在同种不均匀的介质中传播路径会发生弯曲不容易理解。为此,教学中应设计好相关实验,为学生提供亲身经历,主动参与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学生的直接经验和亲身体验,在实验事实基础上,帮助学生全面的理解光的传播规律。考虑到初二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和应用所学知识解释解决简单问题的愿望和能力,本节课在体验过程中设置了一些具有相当难度的问题,为学生挑战难关,获得成功喜悦创造了环境,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小组交流合作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光的传播规律并会用光线描述光的传播路径。 (2)会用光的直线传播规律解释一些现象,了解光的直线传播规律在社会生活与生产中的一些应用。 (3)了解光在真空中和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观察光在空气、水、果冻等介质中的传播,有初步的观察能力,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2)通过演示“影子”“小孔成像”等实验,有运用物理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乐于探索生活中的光现象。 (2)有将光的传播规律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光的直线传播。 难点:如何观察光的传播路径。 四、教学策略与学习策略: 教学策略:实验探究、自主构建相结合,教师主导、学生为主体相结合。 学习策略: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相结合,小组反馈、动态评价相结合。

教学设计与教案的区别

教学设计与教案的区别 一、什么是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就是为了达到教学目标,使学生身心都得到发展而在教学前进行的设计、规划等。 教学设计可以是一个课时的教学设计、一个单元的教学设计、一个学期的教学设计、一个学年的教学设计、一个学段的教学设计。 一个课时的教学设计是针对一个课时的设计,微观的设计。他关系到一节课的教学质量,每一节课的质量都能够达到,整个学期的质量就能够达到,整个学年、学段的质量就能够达到,所以,一个科室的教学设计是非常重要的。 一个单元的教学设计是针对一个内容单元进行的设计。单元教学设计师相对较微观的教学设计,它需要确定本单元的教学目标与要求,知识的重点与难点,课时的计划安排,例题与习题的选取,现代化教学设备与教具、课件的配置的内容 一个学年的教学设计与一个学期的教学设计是较宏观的设计。他主要是针对一个学年或一个学期的教学设计的。设计的内容包括教学目标与要求、教学进度、课外活动和教学研究的安排、信息技术与本学科教学的整合等,只是集中于学年或学期。它是由本年级的本学科的教师集体研究、讨论制订的。 一个学段的教学设计是最宏观的教学设计。它是针对整个学段的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和当地学校、班级的实际情况由全体本学科的教师集体研究、讨论共同制订的。设计的内容主要有教学目的确定、学生学习

的指导、本学段的教学计划、本学科课外活动的安排、信息技术的开发和利用以及教师的教学研究、培训进修等。 一、教学内容:主要描述教材使用版本,第几册第几单元第几课,主要学习内容简介。 二、学生分析:学生学习本课内容的认知起点、学习兴趣、学习障碍、学习难度…… 三、设计思想:主要描述教学过程中模拟实践的教学理念、教学原则、教学方法。 四、教学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五、教学的重难点:描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掌握的重点和难点。 六、教学过程:具体说明教学各个教学环节安排,重难点的处理,教与学双边活动安排 七,教学反思和评价:目标是否达到;情境创设是否得当;教学过程是否流畅;重难点是否突出;师生互动是否有效;学生个体差异是否得到尊重;教学评价是否促进了学生发展;教学中存在什么困惑等等; 二、教学设计与编写教案的异同点 1、它们的不同点有: ⑴教学设计从整体入手对教学进行规划,如怎样确定教学目标,怎样展开教学过程等;编写教案则更多地考虑具体内容与细节。 ⑵教学设计是原则性的、指导性的和纲领性的,它适用的范围非常广泛;教案通常是针对一个班级或一类学生撰写的,他的适用范围较窄。 ⑶教学设计不能直接用于教学,要对其进行加工、创造,适用具体化,

我的老师教案

我的老师 教案背景:《我的老师》是辽海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品德与生活》第四册第一单元《我眼中的你》第2主题《我眼中的老师》第一课《我的老师》。《品德与生活》课程强调教学要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连,以体验去感受生活,从而使学生从心灵深处真正理解、关爱老师,从行动上真正尊重老师。 教学课题:我的老师 教学分析:我在设计《我的老师》一课中根据教学需要,从创设一定的环境气氛和教学情境的入手,使学生在情绪上受到感染,情感上产生共鸣。如一幅幅老师忘我工作的画面,一个个老师耐心教育的事件情景展示在学生面前,让他们深刻地体会到了老师为学生的付出,增进了学生对老师的敬佩与尊重之情。根据教材的地位、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拟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老师一天的工作情况。主动关心老师,为老师做力所能及的事。 2、热爱老师,尊敬老师。 教学准备:了解自己的任课老师一天的工作、生活情况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一)、激趣学习,激发情感。 多媒体出示学校里老师的照片,让他们来猜猜他是学校的哪位老师?你对他们的了解有多少?今天,老师和同学们共同走我们老师的生活与工作的世界里,去看看他们是怎么生活的?引出课题《我眼中的老师——我的老师》。 二、汇报交流 1.请学生谈自己在老师培养教育下成长的事例。 2.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说一说老师每天都在做什么?播放幻灯片:老师工作片段 3.教师现身说法,向学生介绍自己一天的工作生活情况。 三、调查访问 1、分组调查访问你的一位任课教师,了解一下他的工作生活情况。填写在表格 四、感悟师情 1、回想一下日常生活的点滴小事,说一说老师是怎样爱我们的? 2、教师讲在汶川地震中老师为保护学生献出生命的事迹。 五、畅谈思想,升华情感。

写教学设计思路

一、课前系统部分 (一)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部分的写作要求:三个操作要求: (1)分析《课程标准》的要求。 (2)分析每课教材内容在整个课程标准中和每个模块(每本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3)分析高中每课教材内容与初中教材相关内容的区别和联系。 (二)学生分析 学生分析部分的写作要求:三个操作要求: (1)分析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能力状况。 (2)分析学生存在的学习问题。(3)分析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学习行为。 (三)教学目标部分的写作要求: 三个操作要求: (1)确定知识目标。 (2)确定能力、方法培养目标及其教学实施策略。 (3)确定引导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教学选点及其教学实施策略。 A、述必须具备的四个基本要素:行为主体主体必须是学生而不是老师,人们判断教学有没有效益的直接依据是学生有没有获得具体的进步,而不是教师有没有完成任务。一般在写教学目标的时候行为主体可以省略,但格式必须注意如一般可以采取以下的表达:“通过……

学习,能说出……”,“通过……学习,能分析归纳……”,而不是“使学生掌握……”“教会学生……”等表述方式行为条件行为条件指影响学生产生学习结果的特定的限制或范围。如“通过收集资料”“通过观看影片……”“通过本课学习”行为动词行为动词必须是具体可测量、可评价的。如知道、归纳、列举、感受、参加等等表现程度指学生学习之后产生的行为变化的最低表现水平,用以评价学习表现或学习结果达到的程度。比如自己以前写的教学目标:通过学习教材第三目(行为条件),能够背写出(行为动词)鸦片战争的起止时间(表现程度),了解(行为动词)战争的经过和中国人民的反侵略精神(表现程度) B、叙述最好有不同层次根据《标准》,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差异性,按照教学内容,由低到高,由易到难,设计具有不同要求、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原有基础上有所发展。如南京市溧水县教研室的周红英老师把《中华文化的勃兴(二)》一课的教学目标设计为: (1)知识与能力: A .通过学习,学生能掌握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仁”的学说及其对教育和文化的贡献;学生能了解思想家老子及其辩证法思想;学生能了解“百家争鸣”及诸子百家的主要观点。 B. 通过学习,学生能列表归纳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形成利用图表表述历史问题的能力;学生能运用诸子百家的主要观点解释历史现象,并将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思想

小学语文:我的老师 教案

21 我的老师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生字新词:连翘、拐杖、女娲、沾起、胳膊、蜈蚣、淳朴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文章内容的感悟分析中,了解刘老师的人物特点和内心世界,学会与文本对话。 3.抓住重点句子,体会作者的感受,了解作者心目中的刘老师,学会与作者对话。 4.了解本文写作上的一些特点,掌握一些写作知识与方法。学习从不同方面选取典型事例写人的方法。 5.结合文章内容与学生自身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难点 重点:1.通过对重点词句的理解和典型事例的感知,全面把握刘老师的性格特点。 2.体会刘老师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和顽强执著的精神。 难点:1.体会作者从不同方面选取典型事例来描写人物的方法。 2.懂得写人时应选取多方面的事例,全面地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 教学准备 教师:幻灯片(文字)。 学生:了解作者苏叔阳,了解文章的背景。 教学过程 一、说话练习,导入课文 教师:今天三分钟说话的话题是“我最喜欢的老师”,说说你心中最喜欢、印象最深的一位老师。 教师:在作家苏叔阳的学生生涯中也有一位让他至今还喜欢着的老师,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我的老师》中去感受一下这位身有残疾,却给苏叔阳留下深刻印象的老师。(板书课题:我的老师) 二、自读课文,初步感知 1.请同学们自由快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作者回忆了刘老师哪几件事情。 2.同桌互查自学生字新词的情况。 3.小组讨论解决不明白的生字新词。(回忆方法:联系上下文理解,查字典、词典,平时自己积累) 4.全班学生交流“作者回忆了刘老师哪几件事情”,教师相机评价。

5.小结:课文选取了三个内容:刘老师的外貌、刘老师的教学、刘老师放风筝。这三个内容从外到内,逐步深入地展现了刘老师的特点。 三、浏览课文,把握文章脉络,划分文章层次 1.教师: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思考作者重点叙述了哪两个部分,哪一部分中的刘老师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 2.学生交流,教师引导。 3.小结:文章重点叙述了两个部分,一部分是记叙刘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留给“我”的印象,另一部分是记叙课外活动时刘老师放风筝的两个场景。我们可以通过关键句理清思路,体味作者的写作重点。 四、细读课文,感悟积累 学生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部分探讨。 (一)刘老师的教学。 1.再默读课文,边读边勾画出你认为能表现出刘老师性格特点的句子,并多读几遍,边读边体会。 2.小组交流:把你找到的这些段落或句子读给小伙伴听,把你最深的感受与组内同学分享。 3.组织交流:结合学生的回答随机指导理解并读好有关句子。 4.重点:逢到要写板书的时候,他用圆木拐杖撑地,右脚离地,身体急速地一转,便转向黑板,写完了粉笔字,又以拐杖为圆心,再转向讲台。 ①出示句子,读一读,思考从“撑地”“离地”“一转”“再转”这一系列的动作中,你感受到了什么?这句话在表情达意上有什么作用?(引导学生感受刘老师上课板书的艰难,烘托出刘老师对工作是这样的尽心负责、倾情付出。) ②再读,说说这句话表现了刘老师怎样的性格特点?(认真、负责) ③理解后有感情地朗读。(可个别读、小组读。) 5.再探讨“他每转一次,就引起学生们一次激动的心跳”,言之有理即可。 (二)刘老师放风筝。 1.重点:他笑着,叫着,拄着拐杖,蹦跳着去追赶线端,喊着:“你们不要管,我自己来!” ①出示句子,读一读,思考从“笑着”“叫着”“拄着”“蹦跳着”“喊着”这一系列表动作的词语中,你体会到了什么?这句话在表情达意上有什么作用?(引导学生感受刘老师简直比一个正常人更有活力,还有浓郁的诗情,给文章染上了强烈的抒情色彩。这种浓郁的诗情,既体现在文章的人物塑造上,也体现在文章的遣词造句上。) ②再读,说说这句话表现了刘老师怎样的性格特点?(十分乐观。)

光的传播教学设计(参赛)

《光的传播》教案设计陈水云 广东云浮市罗定廷锴纪念中学 一、教学背景: 光的传播这节课是人教版八年级第二章第一节的内容,初二学生刚开始接触物理,但他们对光有非常丰富的感性认识,虽然他们整体实力不强,但是他们也勤于思考,善于动手,有强烈的求知欲望。课堂教学中,要结合实验和日常生活的应用,使学生对光的直线传播规律有更全面的、更深刻的认识,激发学生学习光学知识的兴趣。 二、教材分析: 光的传播是光学的基础,是在小学科学课学过的有关基础知识上的延续与补充,是学习光现象以及相关知识所必须的首先要知道的内容。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什么是光源; (2)知道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3)知道光在真空中和空气中的传播速度c=3×108m/s。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与实验,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设计实验的能力; (2)经历“光是怎样传播的”探究过程,培养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领略色彩斑斓的光之美,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 (2)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四、教学重点:1、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直线传播的; 2、光在真空和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五、教学难点:能用光的直线传播规律来解释一些简单现象的能力 六、教具仪器:激光手电、蚊香、玻璃砖、火柴、蜡烛、光屏、中间有孔的不透 明硬纸板、盛水的小烧坏(水中放适量牛奶)、果冻。 七、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动手操作实验和演示实验、板书 八、教学过程:

九、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主要教学目标是探究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知道光的直线传播产生的各种现象以及光速。学习时要求学生认真观察实验,并注意利用光的直线传播解释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重要现象.如小孔成像、影的形成、日食、月食等.实现了教学目标介绍或启发学生如何让光在水中、空气中现形,水中加入少许牛奶或粉笔灰,空气中喷洒烟雾,观察光在水或空气中的传播路线。并且在课堂中除了丰富的探究实验以外,还增加了很多唯美的图片和视频,目的是加深学生对光的传播的理解和应用光的直线传播知识去解决相关的物理现象。 不足之处是,学生演示的实验效果不太好,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较弱,实验器材较为简陋,由于课堂容量较多,加上图片、视频有点过多,所以巩固练习练得较少。

光的传播教案

光的传播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并能用来解释影的形成、日食、月食等现象. 2.知道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知道光在其他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比在真空中的速度小.能力目标 1.通过光线的概念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利用物理模型研究问题的能力. 2.通过观察实验分析实验培养学生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分析、概括、推理). 3.通过解释光直线传播的现象,培养学生利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对日食、月食成因的教学,进行反对迷信、崇尚科学的思想教育. 2.通过对我国古代对小孔成像研究所取得的成就,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对学生进行严谨的科学态度教育. 教材分析 本节的重点是理解光的直线传播规律,知道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难点是对光的直线传播条件的认识.学习时要认真观察实验,并注意利用光的直线传播解释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重要现象.如小孔成像、影的形成、日食、月食等. 教材首先介绍了光源,并通过图5—1说明光源的确切含义.教材通过对生活中的光现象:汽车头灯射出的光束、电影放映机射向银幕的光束等归纳得出光的传播是直线进行的,从而引出光线的概念;然后以激光准直为例,说明光沿直线传播现象的应用,影子是生活中的常见现象,教材通过对影子、日食、月食的分析进一步证明光在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鉴于学生的能力教材并未对日食和月食进行过多的论述,教师要注意加以引导,避免冲淡重点知识的教学.本节的最后介绍了光速,并指出在不同介质中光的传播速度不同. 教法建议 1)加强演示实验 利用激光演示光在空气、水、玻璃中的传播情况,再用自然光进行演示,从而得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组织学生讨论,由学生举出应用光沿直线传播的实例,如:射击、排队等.日食和月食的讲解可配合以录像电脑模拟加强感性认识. 2)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解释现象. 影子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影子是从何而来的呢?这个问题对学生会有较大的吸引力,可利用投影仪做出不同的影像,要求学生利用新学的知识加以解释,再在教师的指导下对日食和月食进行简单的说明.增加小孔成像的实验,并进行讨论,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解释小孔成像的原因. 3)适当设疑强化概念 光沿直线传播是有条件的,对此可通过设疑进行强化,并通过演示实验加以证明. 4)进行学史教育培养科学探索精神 对光速的教学不要紧限结果,要增加一些学史的知识,从而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理解光的直线传播规律. 教学难点:对光的直线传播条件的认识. 教具: 装有水的大水槽、激光演示器或激光笔、浇花用喷雾器、方木板、白纸、大头针、直尺、图钉

如何写好教学设计

如何写好教学设计 一、明确什么是教学设计 首先要明确新课改理念下,教学设计和教案的关系。教学设计是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目标,确定合适的教学起点与终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优化地安排,形成教学方案的过程。它是一门运用系统方法科学解决教学问题的学问,它以教学效果最优化为目的,以解决教学问题为宗旨。 教案是教师的教学设计和设想,是一种创造性劳动。写一份优秀教案是设计者教育思想、智慧、动机、经验、个性和教学艺术性的综合体现。 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教案就是教师的教学设计,所以,广大考生在写好一份优秀的教案之前,首先要明确二者之间的关系,另外,在考题中,试卷编写者也把教案编写的题目直接设计成“教学设计”题目,这里,广大考生要引起注意。 二、如何写出一篇优秀的教学设计 1、目标明确,思路清晰 广大考生,在面对具体的教学设计题目时,首先要目标明确,思路清晰。考生需要知道什么是教学设计,以及写教学设计的作用是什么,具体来说,教学设计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主要有四点:一是每次教学的基本计划,明确本次教学的目标及教育资源的使用计划;二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教学活动必须按教学准备有序有效实施;三是教学研究的成果,教学设计是对教材、学生、教学方法相结合的研究成果;四是教学实施的工具,教学过程中教学设计是参照系,可以提示教学内容、重点、难点、目标、思路,帮助教师有效完成每一次教学。2、内容齐全,要点具备 那么明确了教学设计的作用以后,这就需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或者指定的章节,如何设计出优秀的教学设计,具体说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首先,要明确教学设计的所包含的主要内容,具体说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课题、课时、课型、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具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课后反思。在这里提醒广大考生,在备考时,应对教学设计的题目,一定要在心中清楚教学设计所涵盖的这几个方面。 接下来,具体谈一下每个方面所涉及的具体内容。 (1)课题:说明所选章节的的名称,也即本课的标题。 (2)课时: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说明第几课时。 (3)课型: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任务而确定的课的类型,即为课型。例如:新授课、复习课、实验课、实习课、检查课、测验课、综合课、活动课等。 新授课是以讲解新知识为目的的课。 复习课是以复习巩固所学知识为目的的课。 实验课、实习课是以培养学生技能、技巧为目的的课。 检查课、测验课是以检查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程度为目的的课。 综合课、活动课是将讲授、复习巩固、检查提问、作业练习等活动交叉进行的课。 任课的教师要根据选择的教学任务和教学实际情况,来确定课的类型。 (4)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目标:确定本堂课所要讲授的知识点。 ②过程与方法:确定能力、方法培养目标及其教学实施策略。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确定引导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教学选点及其教学实施策略。 写教学目标时,请广大考生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行为主体必须是学生而不是老师。人们判断教学有没有效益的直接依据是学生有没有获得具体的进步,而不是教师有没有完成任务。一般在写教学目标的时候行为主体可以省略,但格式必须注意如一般可以采取以下的表达:“通过……学习,能说出……”,“通过……学习,能分析归纳……”,而不是“使学生掌握……”“教会学生……”

我的老师教案设计

我的老师教案设计 4、体会作者在文中蕴含的依恋、思念老师的深厚感情。培养学生热爱老师、尊敬老师的良好品德。 教学要点: 1、领会记叙的要素 2、理解本文用哪几件事表现蔡芸芝先生,各表现了她怎样的性格特点或作者怎样的感情。? 3、词义辨析 教学课时:2

教学难点:准确的概括五件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记事线索,记叙顺序,材料安排 一、导入课文,简介作者 用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引入。魏巍,原名鸿杰,曾用笔名红杨树。作者少年时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读了平民小学、高小,勉强读了简易乡村师范。抗日战争爆发后,他走上了革命道路。魏巍一直生活在战士们中间,解放战争时,在行军作战的间隙写了大量诗歌。全国解放后,主要作品有散文集《谁是最可爱的人》及长篇小说《东方》等。《我的老师》一文是作者于1956年9月29日为《教师报》所写的回忆性散文,后收入散文集《春天漫笔》。课题中的我即作者本人。老师是作者小学时的教师蔡芸芝先生。

二正字音:补充: 1.查工具书,辨析下列各组字的音、形、义。 即(j ①就、立刻;②就是;③当时、当地;④靠近;⑤古假如) 既(j ①已经;②既然;③尽、完;④跟且、又、也等词连用,表并列) 孤( gū①单独;②幼年丧父或父母双亡的人;③古帝王的自称) 弧(h ①古代指木弓;②圆周的任何一段) 卷(ju n①大多当名词用:画卷、试卷、案卷等;juǎn 大多当动词用:卷行李、卷入浪潮)

券(qu n①票据或作凭证的纸片;②su n拱券,指门宙、桥梁等建筑物上筑成弧形的部分) 蜜(m ①蜂蜜;②甜美) 密(m ①距离近、空隙小;②细致、精致;③关系近、感情深,④不公平、不能泄露的) 褪色tu 磕头kē卜问bǔ纠纷jiū心清如水纯洁无杂念。 三、回忆与总结 关于记叙的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教学设计的撰写方法和技巧

教学设计的撰写方法和技巧 厦门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王如新 一、教学设计的内容和原则 (一)什么是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指教师遵循教育教学的规律和原理,应用系统的方法,在把握学生的知识、技能、能力、情意等实际状况的基础上,根据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确定恰当的教学起点和终点,将教学过程诸要素有序、优化安排,形成教学方案的过程。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由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方案的实施和教学设计方案的评价三个部分组成。 教学设计方案是课堂教学的“蓝图”。优化的教学设计方案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根本保证和前提。通过对教学设计方案的实施和评价,又为科学修订教学设计方案提供必要的反馈信息,使教学设计方案更臻完善。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设计与传统意义上的备课存在着很大的区别,教学设计是以系统方法论为指导,对教学过程诸要素进行系统的规划,以求得教学过程这一系统的整体优化。教学设计实现了工艺化、范式化,因此,教学设计方案规范,可操作性强,便于交流。而传统意义上的备课则不具有系统性和整体性的优点,往往表现出不规范、随意性强、以备知识内容为主线的缺陷。 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学设计的重点是精心设计学生主体性和创造性得到尊重、展现和发展的活动内容与活动方式。教师在学段学期、学年教学规划的基础上,进行单元(或章节)教学设计和课时教学设计,最终形成课时施教方案(教案)。 (二)教学设计的基本内容 教学设计主要解决三个问题:教师教什么和学生学什么?教师如何教和学生如何学?教师教得怎么样和学生学得怎么样?第一个问题是解决教学目标的问题;第二个问题是解决教学过程中的教学策略问题,即教与学的内容、方式、方法、手段等;第三个问题是解决教学评价问题。因此,教学设计的基本内容应包括教学目标设计、教学策略设计和教学评价设计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教什么”和“学什么”的设计。这是教学设计的逻辑起点,其任务是通过分析教学需求,确定教学目标。它要解决的问题是:①了解学生已有水平,确定学习的起点; ②根据教学的总目标,决定阶段性教学目标;③围绕目标差选择、组织教学内容。“教什么”和“学什么”的设计的核心是了解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决定解决问题的目标,而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重点是研究学生的需求.及教学内容的状况以便编制教学目标。 第二部分,“如何教”和“如何学”的教学设计这是教学设计的关键环节,是形成教学质量的核心部分。“如何教”和“如何学”才能有效的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这首先涉及教学策略的选择和运用,然后在某些教学策略指导下,合理安排课的教学顺序,组织教学内容,选择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优化组合运用各种教学媒体,这些都是教学活动过程的基本环节。 第三部分,“教得怎么样”和“学得怎么样”的教学设计。如果说,教学策略的设计、教学内容的组织、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媒体的运用回答了“如何教学”的问题。那么在教学设计中,最后一个问题是“教学得怎么样”。它要求回答:阶段的或最终的教学结果是否已经达到预期的目标。这是教学设计的反馈——调控环节。其任务是测量、评判教学活动是否达到预期目标,为教学的反馈调控获取详实的信息。因此,教学评价是教学设计中一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