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3《文化生活》主观题精选精练(新教材)(有答案)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3《文化生活》主观题精选精练(新教材)(有答案)

1.材料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灵魂,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周易》中这样定义文化:“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化在汉语中是“人化”的简称。老子曰:“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马克思也曾说过,帝国总是要衰败的,没有永恒的帝国,但有永恒的文化。所以说,文化的征服才是真正的征服。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作用的知识,谈谈“文化的征服才是真正的征服”这一观点的合理性。(12分)

2. 材料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我们一定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向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宏伟目标阔步前进。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请从文化作用的角度,分析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性。(16分)

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工匠精神”是指工匠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他们不断雕琢产品,改进工艺,并享受着产品在双手中升华的愉悦。中国历史上并不缺乏工匠精神,从鲁班、张衡、毕升等巨匠们惊世骇俗的发明创造,到普通匠人孜孜以求的精湛技艺;从精工制作的日常生活用品,到令人叹为观止的文物国宝,一定意义上说,一部中华文明史,就是工匠们用智慧和汗水写成的。但是中国这种“工匠精神”并没有很好地传承下来。当前,中国造得了大飞机、高铁、神舟飞船,而大量产品却仍停留在低端水平,以致于大批国人蜂拥海外“扫货”,甚至出现了将超市货架一扫而空的现象。这种反差终于让国人意识到:我们缺乏技术精湛的工匠,缺乏追求细节完美的“工匠精神”;只有重塑“工匠精神”,才能使中国从制造大国成为制造强国。

材料二乡村文化兴盛既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动力,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标志。A村在发展乡村文化中,坚持传承发展,提升农耕文明,动员村民参与到乡村文化共建、共管、共享的建设中去,以弘扬传统美德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抓手,打造一个有着村民自己“乡村魂”的特色文化品牌,并通过旅游进行传播,使乡村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分析我国重塑“工匠精神”的价值。

(2)结合材料二,运用文化生活知识总结A村文化建设的成功经验。

(3)乡村振兴中要充分发挥教育的作用。请就教育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为A村村委会设计两条宣传标语。

4.(16分)材料电影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体现之一,承载着国家形象、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要素。

近年来我国国内电影市场呈现出了快速发展的态势,《战狼2》、《芳华》、《无问西东》、《唐人街探案2》、《红海行动》等不同类型的国产电影,在国内接连成为“爆款”,但是在欧美及周边国家,中国电影却屡遭冷落。欧美受访民众普遍认为,中国电影创作者对外国文化缺乏深入了解,使国外受众存在一定程度的不适应;有些中国影片主题表达过于直露,损害了电影美学的完整性……

中国电影”走出去”机遇和挑战并存,如何实现与海外市场的对接是我们需要不断探索的问题。国内部分专业人士认为,中国电影不应该急于求成,盲目模仿,而应该练好内功,

要充分发挥和挖掘中华文化的优势资源,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体验中国魅力,推动中国电影“走出去、走进去”。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知识,为中国电影“走出去、走进去”提出合理化建议。

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时间是世界上一切成就的土壤,它给空想者痛苦,给创造者幸福。

古人从日光中意识到,“辉光所烛,万里同晷”。然而同是时间,有人感觉它如年轮,一圈圈积累成参天大树;也有人感觉它如流沙,飞流不止,无可奈何。时间观不同,意义感就大不相同。有人是应时型时间观,“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有人是宿命型时间观,“生死有命,富贵在天”。有人是奋斗型时间观,“不驰于空想、不鹜于应声”。怎样的时间观引致怎样的存在方式,于是就有了不同的生命精彩和社会形态。

时间不会等待,时光不会倒流,“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看似无穷无尽的时间,其实是有方向的,谁也无法逆时间而行。昨日之日不可留,明日之日何其多,今日之日须臾期,“今日”的价值,远胜于“昨日”和“明日”。时间中藏着怎样的答案,酝酿着怎样的奇迹,只有奋进者最清楚。

结合材料并运用“文化与生活”有关知识,阐述人们对时间产生不同认知的原因及影响。(12分)

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作为中国首倡、高层推动的国家战略,“一带一路”分别指的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搞好“一带一路”建设对中国和沿线国家发展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

古代中国许多物质文化和发明创造通过丝绸之路传到西方后,对促进西方近现代科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近代西方天文学、数学和医学等知识,也是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传到中国的。这两条通道所展现的开放、包容的文化交流心态为我们树立了光辉典范。我们要充分发掘沿线国家深厚的文化底蕴,继承和弘扬“丝绸之路”这一具有广泛亲和力和深刻感召力的文化符号,积极发挥文化交流与合作的作用,使沿线各国都可以吸收、融汇外来文化的合理内容,促进不同文明的共同发展。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的知识,谈谈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应如何对待文化交流。(10分)

7. 材料:高考制度是教育教学和人才筛选的基本制度之一,是现有技术条件下较为公平合理的入学门槛,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1905年9月,清朝皇帝的一封诏书,宣告了有着1300余年历史的科举制度的结束,在此之前,一次科举考试往往能决定一个读书人的命运。我国现行的高考制度借鉴了科举制度,结合了本国国情,体现了时代的要求。面对高等教育步入大众化时代的新形势,人们开始对应试教育的弊端进行系统反思,应试教育束缚了学生的创造力,影响了师生身心健康,不利学生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现行高考制度的改革势在必行。

结合材料,运用“传统文化的继承”的相关知识,谈谈你对现行高考制度改革的认识。(12分)

8.(18分)材料:继《见字如面》、《中国诗词大会》等文化综艺刮起一股清新之风后,央视一套、三套于2017年2月18日联合播出《朗读者》。《朗读者》定位为文化情感类节目,通过节目中嘉宾的朗读,让观众感受文学之美、声音之美和情感之美,《朗读者》不是朗诵节目,不是语言节目,而是人生节目和情感节目,这里不仅有在各领域推动社会进步的人,

而且有很多普通人。“朗读”是一部分,“者”是一部分。“朗读”是和文字有关的一部分,是大千世界;而“者”是和人有关的一部分,是大千世界各种人给我们带来的启示。《朗读者》节目就像慢馒地翻开一本书,没有惊心动魄的画面,更无跌宕起伏的情节,观众情不自禁地投入、并静静欣赏着倾听着。此时,每个朗读者面带表情,所朗读的篇章段落或唱首歌,都是根据自己亲身经历感受所选,或如和煦的春风,或如涓涓流淌的溪水,拨动并滋润着每个人的心弦。

依据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朗读者》为什么能引起人们的精神共鸣。(18分)

9.(15分)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珠算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生活实践中产生的,以算盘为工具进行数字计算的一种方法,它以简便的计算工具和独特的数理内涵,为人类计算带来巨大便利,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2013年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

算盘的胚胎期远在万年前上古时期,比中国文字产生还早。到12世纪,中国珠算体系已相当完备,并在商界广泛运用。

随着计算机的出现和电算化的普及,珠算的价值受到质疑,珠算教育被排除在义务教育之外,有人曾预言“珠算该进博物馆了”。上世纪50年代末,江西某小学尝试珠算与数学中的笔算、口算结合进行“三算”教学实验,取得成功,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的珠心算教育,极大地开发了儿童智力、简化了数学教育,人们重新认识到了珠算的新功能。人们更深入研究发现,珠算与电子计算机,各有各的功能,并行不悖,相得益彰,把珠算符号化并内化脑中后,运用于现代科技中,能够培养适应现代技术需要的人体智能。然而,目前我国珠算文化的普及推广还任重道远。对此,有识之士疾呼:不要丢了珠算!

运用文化的多样性知识,分析我们“不要丢了珠算”的原因。

10.(15分)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是加快旅游发展的精神动力;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是提升文化魅力的重要依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2015年9月,随着电视剧《琅琊榜》的热播,一些地方纷纷加入抢“琅琊”地名的混战。安徽人拿出了欧阳修的诗句——“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琅琊也”,山东人拿出了《水经注》中的记载,南京人则指出剧中的大梁国都“金陵”就是南京。安徽滁州更是落实于行动,将滁州琅琊山风景名胜区内的原本兴建于明朝的“会峰阁”换成了“琅琊阁”,而这块全新的匾额落款居然是宋朝的苏轼。有评论指出,这一做法是在商业利益冲动下“打劫”历史文化,难以形成地方旅游品牌发展的核心动力。

从“文化的作用”与“文化传承”的角度,对上述“抢名”、“改名”的行为进行评析。

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近年来,我国文化“走出去”取得了很大成绩,对外文化贸易发展较快,中外文化合作方兴未艾,一些文化企业在海外落户。短短七八年间,100多个国家共开设了300多个孔子学院和400多个孔子课堂。中法文化年、中俄文化年、伦敦中国文化年、纽约中国文化游、“感知中国”等活动把中国文化带到国外民众中间,产生了积极影响。文化“走出去”正成为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助推器,是提升国家形象和软实力的有效途径。关于中国文化“走出去”,有下列两个观点。

观点一:中华文化“走出去”,不是简单的文化产品“走出去”,而是中华文化价值观的“走出去”。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范周表示,要提升文化自信,强化文化主体性建设,提升媒体融合力度,加强传播机制和手段创新,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

观点二:“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标识和名片,是一个

国家的核心竞争力。”中宣部秘书长官景辉说。他认为,应该从三个方面实施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一是重视内容创新,增强吸引力;二是重视出口平台和对外营销渠道的建设;三是重视发展新兴产业,努力形成对外文化贸易新的增长点。

结合材料,请你为中华文化“走出去”提出自己的建议。(12分)

1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为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中宣部理论局、江苏省委宣传部等联合制作了5集通俗理论对话节目《马克思是对的》。节目于2018年4月27日起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播出,带着观众们一起重温马克思的光辉足迹,感知真理的力量,把握时代的脉动,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马克思是对的》是一部集艺术性、思想性、科学性于一身的优秀电视理论片,以经典串联经典、以问题导入问题,辅之以特定的场景设置与环节衔接,用富有时代感的视听语言贴近现实的讲述方式,为普通观众呈现了经典理论化繁为简的解读方式与生机盎然的思想内核,向观众传递着科学社会主义跨越时空的真理力量,让观众听得进听得懂,愿意看喜欢看,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与时代同步伐,与人民共命运,关注和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课题,是马克思主义永葆生机活力的奥妙所在。马克思主义是真理,永远不会过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出的累累硕果,充分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阐释《马克思是对的》取得成功的原因。(8分)

13.(10分)中华之光——传播中华文化年度人物评选,是中央电视台继“感动中国”、“年度经济人物”、“体坛风云人物”之后全新策划推出的一项大型文化人物评选活动。2017年12月15日第六届《中华之光——传播中华文化年度人物》颁奖典礼,在中央电视台举行。用文物沟通中日文化交流的使者陈建中、在南非为传播中华文化奔走的女英豪陈玉玲、首位获得“俄罗斯功勋艺术家”称号的华人左贞观、用中国音乐与世界对话的著名作曲家赵季平等10人获个人奖。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融进去”的国家品牌“文化中国·四海同春”获集体奖。在比利时传播中华文化、创刊“今日中国”杂志的姐妹丽娜与安娜和领导建立全球第一个孔子学院的美国人丹·牟德获特别贡献奖。获奖者来自世界五大洲,代表了不同的文化领域,每一位都是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代表性人物。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有关知识,分析开展传播中华文化年度人物评选活动的意义。

14.“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看看唐诗宋词里那些对乡村的咏叹,便可知很多中国人心中,都有一个田园梦。江苏省委省政府为防止乡村景观“城市化”、乡村建筑“西洋化”,将特色田园乡村建设作为战略抓手,抓住了三个要素。一是在风貌塑造上留住乡村的“形”。在探索乡村复兴的过程中,遵循乡村外在形象和精神内质的有机统一,保留了原生的田园风光、原真的乡村风情。二是在文化传承上留住乡村的“魂”。斑驳的庄台祠堂、儿时的民间故事、传统的非凡技艺……充分发掘乡村的个性和特色,融入生态文化、历史文化、民族文化等元素,部分地区的村落颇具民族特色。三是在宜居宜业上留住乡村的“人”。田园建设适应当前农业现代化、乡村振兴战略的道路,在“生态、风貌、文化”三个层面建设上下功夫,在保留原味的历史质感的基础上,让农民革新认识,发展多彩的乡村文化。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的相关知识,说明江苏省乡村建设措施的合理性。(12分)

15.(12分)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与时俱进,创造性地提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思想,紧密联系亿万群众的创造性实践,聚焦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为解决问题提供新理念、新思路、

新办法,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赋予了马克思主义全新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续写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篇章。高擎马克思主义的精神火炬,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中国必将书写人类发展史上新的奇迹。

结合上述材料,运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有关知识,谈谈你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认识。

16.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处置工业文明带来的废弃物已成为我国无法回避的重大问题。中央美术学院的师生深入企业生产一线,了解工业废弃物材质以及可塑状况,利用工业废弃物开展雕塑创作,开辟了一条化废为宝的路。师生们把本应当废铁卖的金属设备,转化为艺术创作的材料,创作了一件件杰出的现代雕塑,繁荣了当地的文化产业。

结合材料说明工业废弃物雕塑创作过程中是如何体现社会实践与文化创新之间关系的。(9分)

17.位于西安市蓝田县的水陆庵以雕塑精美而闻名,当地人用“三十六斗菜子”来形容其雕塑的数量之多,用“一部立体的连环画”来概括它别具一格的艺术价值。水陆庵始建于六朝时期,明、清两代曾多次进行过重修,现存的3 700多尊泥塑,布满庵内的所有墙壁,大的比真人还高,小的细如巴掌。这些泥塑看起来让人眼花缭乱,但实际布局严谨,层次分明。“五百罗汉过海”“九龙天浴”“千人听经图”,每一组都是一个佛教经典故事,释迦牟尼的一生被演绎得活灵活现,堪称一部“立体的连环画”。在所有的泥塑中,观音菩萨的男性相貌造型,释迦牟尼、老子、孔子塑像并列,佛、道、儒三教合一等现象,在我国的其他古寺中也极为罕见。

水陆庵展现了中华文化怎样的魅力?请结合材料加以说明。(12分)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当前,众多学校开展了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以中国革命传统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重点的教育活动。例如:对青少年进行抗战精神的教育,使他们明白,抗战精神不断丰富了伟大民族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现、人生观、价值现,继承和发扬,大的中华民族精神和悠久的文化传统,不断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再比如,开展主题班会、展览、知识竞赛,使学生认识更多英雄少年的优秀事迹,贴近学生生活,从当今时代特点出发,创新教育方式方法,让青少年了解民族精神的丰富内涵, 感受民族精神的伟大力量,体验民族精神的时代风采。随着革命与改革的延续,民族精神还在不断丰富当中。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与“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以中国革命传统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重点”的教育活动密不可分,请结合材料,运用“民族精神”的相关知识对此加以说明。(10分)

19.塞罕坝是蒙汉合壁语,意为“美丽的高岭”。清朝末期日寇的掠夺性采伐以及连年的山火使塞罕坝蜕变成了“风吹沙起好荒凉”的沙地荒原。

20世纪60年代初,国家决定在塞罕坝建设大型国有林场,恢复植被,阻断风沙。当时的塞罕坝自然环境十分恶劣,但三代塞罕坝人发扬了不畏艰难优良传统,改进“水土不服”的苏联造林机械和植苗锹,改变传统的遮荫苗法,向一寸一寸沙土要绿色。经历无数次失败,塞罕坝人始终攻艰克难,团结奋战在茫茫塞北荒原上,成功营造起了全国面积最大的集中连片的人工林林海。

进入新世纪以来,塞罕坝人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弘扬“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走上了绿色发展之路,绿色产业收入已超过半壁江山。森林

旅游引来八方游客、绿化苗木销往全国各地、风力资源变成清洁能源,随着绿色发展提速、产业转型升级,塞罕坝实现了生态良好、生产发展、生活改善的可喜局面。

结合材料,说明塞罕坝人是如何弘扬塞罕坝精神的。(13分)

20.(I4分)一个大党,一条小船。1927年嘉兴湖的小小红船开启了中国共产党的伟大远航,成为共产党人革命精神的源泉。从深山翠竹中孕育井冈山精神,到雪山草地上熔炼长征精神,从宝塔窑洞中生发延安精神,到进京赶考路上锤炼西柏坡精神,从建设时期的干劲豪情,到改革岁月的激情壮志,共产党人的昂扬斗志和革命精神成为支撑民族精气神的主心骨。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尚未解决,民生领域仍有不少短板,社会矛盾和问题交织叠加,党的建设还存在薄弱环节……实现我们党在新时代的奋斗目标,需要将红色火种播进一代代年轻人的心中,鼓起信仰风帆,聚起万众一心的磅礴伟力。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必须激活红色基因,让红船精神绽放时代光芒,用伟大精神去推动伟大实践,使革命精神成为奋进新时代的不竭动力。

简述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并运用民族精神的相关知识,说明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为什么要弘扬红船精神。(14分)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曾引用孟郊那首著名的《游子吟》,讲述了“家”的重要性。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总书记把每个人的“小家”提到和国、天下同等重要的地位,正式发出这样的勉励性信号,“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核心价值观不是仅在教材里出现的说教,而是实实在在贴近我们每个人,需要我们去践行、去倡导、去发扬光大、一代代传承下去的东西。中国的强大离不开价值观的强大,让我们从注重家庭开始。在这个价值观树立的过程中,每一个人的努力都不可或缺,都至关重要。

结合材料,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知识,简述如何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家风建设。(12分)

22.(12分)党的十九大最重大的理论成就,是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写在党的旗帜上,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进一步凝聚起全党全国人民砥砺前行的磅礴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党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

结合材料,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角度,说明我国应如何加强意识形态工作。

必修3文化生活主观题集训(答案)

1.【答案】(1)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所以,文化的征服才是真正的征服。

(3)文化对人有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影响;文化能塑造人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一经形成,就具有确定的方向性,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

展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所以,文化的征服才是真正的征服。

2.答案:①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可以转化为物质力量。建设文化强国,推动文化建设,可以为促进社会和谐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动力。

②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能促进我国经济、政治和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

③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能提升我国文化竞争力。

④优秀文化能丰富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能够更好满足人民精神需求,丰富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如果回答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等相关内容可酌情给分)

3.【答案】(1)①“工匠精神”所蕴含的精神力量在一定条件下可转化为物质力量,重塑“工匠精神”有利于激发人们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②重塑“工匠精神”有利于促进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凸显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作用,有利于打造一流产品,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

③重塑“工匠精神”有利于增强人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提升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④重塑“工匠精神”有利于传承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中华民族精神,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或增强民族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其他答案,可酌情给分)

(2)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通过文化建设满足村民日益增长的精神生活需要。发挥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的主体作用,通过村民参与乡村文化的共建、共管、共享,推动当地乡村文化振兴。正确处理文化继承和发展的关系,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村民在文化建设中,既重视挖掘优秀传统文化,又着力打造特色文化品牌。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打造并传播“乡村魂”特色文化品牌,弘扬正能量。

(3)示例:生活富裕靠勤劳,乡风文明靠教育;书香浸润田园教育振兴乡村。

4.①立足于我国改革开放和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实践,讲好中国故事,提供中国智慧。

②尊重文化多样性,遵循文化平等原则,尊重差异,理解个性,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了解、交流。

③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充分挖掘我国的文化资源,批判继承、推陈出新,又要把握世界文化的共性和普遍规律,学习和掌握国际电影业的通行做法,让世界人民更好地了解、认识中国文化。

④坚持开放包容,面向世界,求同存异,兼收并蓄,博采众长,学习、吸收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推出融汇多种文化特质的优秀电影作品。

⑤通过内容、形式和传播手段的创新,借助大众传媒,利用多种文化传播途径,实现与国外电影市场的有机对接。

5.【答案】

①文化是社会实践的产物。人们在生产生活实践中,有了对时光的共性认知,又因自身实践因素的不同,形成不同的时间观。②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认识改造世界过程中转

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不同的时间观对社会的影响不同。③时间观作为一种文化,影响人的认识活动、实践活动和思维方式,优秀的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不同人对时间的认知不同,生活和奋斗的形态也不同,从而带来不同的生命精彩。(每点4分,满分12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

6.(10分)

①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在“一带一路”建设中要充分发掘沿线国家深厚的文化底蕴,坚持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2分)

②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2分)使沿线各国都可以吸收、融汇外来文化的合理内容,促进不同文明的共同发展。(2分)

③要充分利用商业贸易、教育等途径加强中华文化与沿线各国文化交流。(2分)

④既要热情欢迎沿线各国的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吸收别国优秀文明成果,也要更加主动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增强中华文化的影响力。(2分)

7. ①通过考试公开公平选拔人才的考试制度是一种传统的制度文化,是传统文化的具体表现。(3分)②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历代封建王朝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官吏,现行高考制度继承了科举制度的公平性和可操作性,说明了传统文化还保留着基本特征,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而面对高等教育步入大众化的新形势,人们要求改革现行的高考制度说明了传统文化的具体内涵要因时而变。(3分)③传统文化如果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就能对社会和人起积极作用,反之,则起着消极作用。我国现行的高考制度在面对教育步入大众化时代的新形势下,出现了一些弊端,需要改革。(3分)④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对高考制度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我们应继续保持和发扬;对其不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东西要加以改造或剔除。(3分)

8.①文化的实质是社会精神力量,这种精神力量可以转化为物质力量。②优秀文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朗读者》具有感染力和感召力,可以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③文化能使人获得精神享受和思想启示,影响人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④文化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⑤大众传媒具有传递、沟通、共享的功能,推动了优秀文化的传播;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凝聚社会共识、引领社会新思潮的功能,彰显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每点3分,共18分)

9.答案:1.①珠算属于文化遗产,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

②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传承珠算,是尊重文化多样性的体现,有利于发展本民族文化,实现世界文化繁荣。

③民族文化是本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尊重文化多样性首先要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培育好、发展好本民族的文化。

④文化多样性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珠算基础上形成的珠心算及人体智能的培养,体现了珠算文化创新。

10.答案:①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为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各地纷纷加入“抢名”混战,认识到了文化对经济有重大的反作用。

②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

将原本兴建于明朝的“会峰阁”改名,没有看到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割裂了文化的历史联系。

③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

随意改名,随意杜撰历史人物题款,没有处理好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

④文化发展要立足社会社会实践,要从实际出发,不能虚构历史。

11.①立足于社会实践,坚持继承传统、推陈出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推动民族文化创新。②推动文化“走出去”,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同时要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③在利用传统的文化传播途径的同时,充分发挥大众传媒的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④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发展文化产业,促进文化贸易增长,有利于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每点3分,满分12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

12.【答案】(1)①运用现代传播技术手段,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方式,增强了节目的吸引力和感染力。(2分)

②立足社会实践,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彰显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魅力。(2分)

③注重文化创新,运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让观众听得进听得懂、愿意看喜欢看。(2分)

④弘扬主旋律,坚持社会主义文化的前进方向,把艺术性、思想性、科学性统一起来。(2分)

13.开展传播中华文化年度人物评选活动,有利于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3分)获奖者来自世界五大洲,有利于加强中华文化的传播,(2分)推动中外文化的交流,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2分)有利于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或使中华文化能够赢得世界的尊重或有利于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3分)(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均可酌情给分,但总分不得超过本题总分)

14. ①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江苏省的乡村建设保留了原生的田园风光、原真的乡村风情。(3分)

②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通过发掘乡村的个性和特色,融入生态文化、历史文化、民族文化等元素,江苏部分农村保留了及自己的民族特色。(3分)

③传统文化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会对社会发展起积极作用。田园建设适应当前农业现代化、乡村振兴战略的道路,促进了乡村文化建设。(3分)

④文化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我们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乡村建设在保留原味的历史质感的基础上,发展了多彩的乡村文化。(3分)

15.(1)文化在继承中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赋予了马克思主义全新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与发展。(3分)

(2)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或源泉)。为解决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面临重大的现实问题,中国共产党坚持与时俱进,创造性地提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3分)(3)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造的主体。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紧密联系亿万群众的创造性实践。(2分)

(4)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中国必将书写人类发展史上新的奇迹。(2分)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发展,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永葆生命力和凝聚力的重要保证。(2分)

16. ①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中央美术学院的师生深入企业生产一线,了解工业废弃物材质以及可塑状况,为工业废弃物雕塑提供了创作源泉。(3分)

②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处置工业文明带来的废弃物已成为我国无法回避的新问题,它推动了工业废弃物雕塑的创作。(3分)

③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工业废弃物雕塑的创作,繁荣了当地的文化产业。(3分)

17.答案:①水陆庵始建于六朝时期,古寺中有老子、孔子塑像,表明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②寺内雕塑精美,布局严谨等,表明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③释迦牟尼、老子、孔子三位塑像并列,佛、道、儒三教合一,表明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④水陆庵的塑像特点,表明了中华文化异彩纷呈,特色鲜明。

18.(10分)

①中华民族在多年发展中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爱国主义贯穿于民族精神的各个方面,开展各类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使青少年对民族精神的内涵有更深入的理解。(3分)②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绵延数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之中,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教育和引导青少年继承悠久的文化传统,有利于增强民族自豪感,体现爱国主义。(2分)③民族精神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丰富,在新时代开展这些教育活动,有利于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不断注入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让青少年感受民族精神的伟大,体验民族精神的时代风采。(2分)④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发挥“主心骨”作用,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教育活动,有利于继承优秀传统,坚持正确方向。(3分)

19. ①弘扬民族精神最重要的是要发挥“主心骨”的作用。塞罕坝人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发挥了“主心骨”的作用。(3分)

②弘扬民族精神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三代塞罕坝人发扬了不畏艰难优良传统,向一寸一寸沙土要绿色。(3分)

③弘扬民族精神要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塞罕坝人改进“水土不服”的苏联造林机械和植苗锹。(3分)

④弘扬民族精神要发扬好伟大的创造精神、奋斗精神、团结精神,肩负起为中华民族强基固本的文化使命。经历无数次失败,塞罕坝人始终攻艰克难,团结奋战在茫茫塞北荒原上,营造起了全国面积最大的集中连片的人工林林海。(4分)

20.(14分)基本内涵: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6分)

为什么:中华民族精神是支持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复兴的精神动力。(2分)红船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传承并丰富发展了中华民族精神。红船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革命精神的源泉,革命精神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强精神支撑。(2分)弘扬红船精神是时代的要求,能够振奋民族精神,凝聚精神力量,(2分)发挥先进的革命文化在新时代的精神上引领作用,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提供巨大的精神动力。(2分)

21.①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为指针去培育家风建设,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②在家风建设中,要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

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家风养成的引领作用,让核心价值观融入家风,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③在家风建设中,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落实上下功夫,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④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让优良家风世世代代传承下去。

22.①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②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道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③增强文化文化自信,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④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