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态度与行为对学生学习的影响

教师的态度与行为对学生学习的影响
教师的态度与行为对学生学习的影响

教师的态度与行为对学生学习的影响

教师是学生心中的楷模,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校园生活的陪伴者,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师生实际并不平等,教师的言行在学生心目中又具有象征或符号意义。那么,学生们当然会“在乎”教师的态度,教师的态度也必然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积极或消极影响。

凡是事业有成的人经常会说:

“态度决定一切”。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各种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对待学生的态度(如语言、口气、眼神、手势、面部表情等)是否有同情心、正直、诚实、有礼貌,还是生硬、虚伪、粗暴等,都对学生的心理活动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影响,其作用直接反应在实际教学效果中。学生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体察到教师的态度。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古诺特博士曾深情地说:

“在经历了若干年的教师工作之后,我得到了一个令人惶恐的结论:教育的成功和失败,, 我?是决定性因素。身为老师,我具有极大的力量,能够让孩子们活得愉快或悲惨,我可以是制造痛苦的工具也可以是启发灵感的媒介,我能让人丢脸也能叫人开心,能伤人也能救人。”当过教师的人,都有这样的体会:

当我们一脸阳光地走进教室时,学生们的心情就会很舒畅、很轻松;当我们一脸怒气地走近他们时,学生们则噤若寒蝉,生怕自己撞到老师怨气的枪口上。我们在课堂上以热情的语气肯定学生,以赞赏的眼光激励学生,他们的心里会充满幸福与喜悦,表现得很兴奋;我们指责、挖苦、嘲讽学生,则无疑是给他们心灵的天空蒙上一片沉重的乌云。

教师的态度怎样影响学生?

一、教师积极的生活态度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影响

进出校门下车推行,随手捡起地上的杂物,不随地吐痰,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与人交流温和坦诚而不是动辄发脾气,包括性格、气质、能力等个性心理特征和品格、修养等

二、教师积极的工作态度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影响

课堂教学严谨、细致,作业批改及时、认真,

它当然会影响教育计划的有效性,会影响教育者的正确决策。从而对整体的教育活动产生负面影响。更为严重的是,老师的态度会逐渐被当事人觉察。会在教育对象身上产生回应,而回应又会加重负面影响。

教师有两种态度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消极影响:

一是忽视。教师长时间把某些学生放在视线之外,不在意,不关心,不了解。二是轻视。教师一般不会有意为难学生,整他们,但有些教师会对那些与自己闹对立或“屡教不改”、“没有长进”的学生.暗含不屑,认为“不可救药”、“没有希望”,因而把他们“打入另册”,有意地不予理睬。

一般来说,学生会有两种回应:

一种是那些迷信教师权威、相信教师言行都有符号意义的学生,他们会在老师放弃自己的同时,自己也放弃了自己,形成所谓的“破罐破摔”,放弃相关学科或全部学科的学习。另一种是年龄较大、自主意识较强的学生,他们会产生对立情绪。出于自我保护的需要。这些学生力求在非主流文化中寻找支持.除了少数人会通过自我奋斗去“证明”自己以外。其他学生常选择同教师“作对”,用所谓的“英雄”行为来证实自己与众不同,最终形成所谓的“双差生”形,成班级中的另类。在非正式场合,这类学生往往会表现出“恨”老师的情绪,他们会以“气老师”为荣.会把“就不好好学习”视为对教师的反抗或惩罚。他们的意识有相当的扭曲成分,他们对教师的指责也不尽符合事实,他们的问题会发展到或超出学习困难,但是,他们的问题却是由师生关系不良、由学习困难开始的。

三、教师积极的亲和力对师生间情感的影响

热情回应学生的问好,主动与学生交流,闲谈(关心学生的衣着、身体、家庭事件等),美国一位教育家在对9 万多名学生进行调查后,归纳出好教师的12 种素质:

① 友善的态度——“她的课堂犹如一个大家庭,我再也不怕上学了。”②尊重课堂上的每一个人——“她不会在他人面前把你像猴子般戏弄。”③耐性——“她绝对不会放弃要求,直至你能做到为止。”④兴趣广泛——“她带我们到课堂外去,并帮助我们把学到的知识用于生活。”⑤良好的仪表——“她的语调和笑容使我很舒畅。”⑥公正一一她会给予你应得的,没有丝毫偏差。”⑦幽默感一—“她每天会带来

欢乐,使课堂不致单调。”⑧良好的品性——“我相信她与其他人一样会发脾气,不过我从未见过。”⑨对个人的关注——“她会帮助我去认识自己,我的进步赖于她使我得到松弛。”⑩伸缩性——“当她发现自己有错,她会说出来,并会尝试其他方法。”

(11)宽容——“她装作不知道我的愚蠢,将来也是这样。”

(12)颇有方法——“忽然,我能顺利念完课本,竟然没有察觉到这是因为她的指导。”

显然,学生对好老师与坏老师的评价主要是以教师的态度为参照标准的。教师对学生的不良态度被认为是对学生的“心灵施暴”或“心理虐待”。施暴和虐待有的是有形的,有的则是无形的。有形的是指教师直接用语言、手势、强烈的脸部表情等,来嘲笑、侮辱学生,使之受到伤害。而无形的则更可怕、更隐蔽,国外有心理学家称之为“看不见的灾难”。

作为教师要清醒认识到学生只是暂时的社会角色,其人格.是平等的。他们是受教育者,是发展中的人,存在问题是正常的,有赖于教师的教育。

1.语言方式。言为心声,不同的语言表达不同的态度情感,教师应该善于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态度情感。

2.动作方式。“情动于中而形于外”。一个人的态度情感往往有意无意地通过外部的表情动作而流露出来。如赞许的点头、会心的微笑、亲切的抚摸、赞美的手势等,都可使学生产生被重视感和被关怀感。

3.眼神方式。“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教师讲课时,眼睛应该与学生保持交

流,使坐在角落的学生都能感受到:

“老师看见我了,老师在跟我点头呢! ”

“态度决定一切。”教师以什么样的态度面对学生,决定着学生的成长;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工作,决定着工作的成

学生情感激励的实施策略与思考

情感激励是指运用情感手段激发人的动机的心理过程。在教育实践中,通过情感激

励,在某种刺激的影响下,使学生始终维持在一个兴奋状态中,从而引起积极的行为。

心理学研究证明:

人类本质最殷切的要求是渴望被肯定。班主任作为班级各项工作的“总枢纽”,是全班学生团结协调的“调节器”,必须学会与学生以心交心,注重用真心感化学生,

用真情关爱学生,科学实施情感激励。要实现这一目标,最主要的是学会赏识、学会表扬、学会尊重、学会沟通、学会关心。

一、学会赏识

最近看到周弘老师的事例,很有感触。他所提倡的赏识教育使女儿周婷婷由一个自卑自怜、令人同情的聋哑孩子成长为一名自信自立、处处给别人带来快乐的大学生,原本备受命运嘲弄的父女,反而更多地享受到了生命成长的快乐,同时周弘先生也由一个普通的、曾经羡慕所有父亲的父亲,成为改变了千千万万家庭孩子命运的教育专家。可见赏识教育会给人的生命历程带来巨大变化。

(一)赏识的本质就是爱。教育实践与日常生活中常看到家长主动或者被动地给孩子买许多漂亮衣服、零食等等,宁愿抠自己也不愿让孩子受委屈,目的只有一个:

只要你好好学习,怎么都行。而在学习中却出现了不懂得赏识自己孩子的种种行为:

因为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对待孩子的心态扭曲了,各种拔苗助长的措施出笼了,于是孩子尝到了辱骂,甚至殴打的滋味,尝到了压力和恐惧下学习的苦头。长此以往,

学习便成了一种无尽的苦难,学生的学习兴趣及能力的幼芽正被无情地掐掉。

日本大教育家铃木是这样对待一个让父母感到失望的学小提琴的孩子:

当男孩吱吱呀呀拉了一遍,比青蛙叫好不到哪里去,母亲拉长了脸,而铃木却像发现新大陆似的,一把搂住孩子说:

“天哪,你拉得太好了,太动听了,你再拉一段给我听听好吗?”孩子激动得脸都红了,接着又拉了一段,比第一遍好一些。母亲在一旁看得目瞪口呆。拉完了,铃木又

是鼓掌又是表扬,到走的时候,孩子已完全沉浸在了小提琴神童的感觉里。母亲悄悄问

铃木先生:

“我真搞不懂,你怎么能在孩子面前说假话呢?明明我儿子拉得难听,您还夸奖他?”铃木回答道:

“你有没有发现,我第一次表扬他时,他的眼睛一亮,这说明孩子受到了震荡,心灵开始转变了,感觉找到了。”只要施教者充满爱,保持赏识的心态,让孩子的心灵舒展开来,这样就会使教育成为学生与父母、教师健康互动、幸福成长的教育。

(二)赏识是促进学生良好性格形成和发展的推进剂。在课堂教学中常发现这样的现象:

教师往往对某些学生产生偏爱,并有较高期望,在课堂上对这些学生常有激励之词。结果这些学生期盼上该老师教的课,课堂上情绪饱满,回答问题时很有信心,对老师的指令心领神会。这种现象的出现,原因在于教师赏识这些学生,从而激发他们形成向上的力量和信心,进而发展为积极向上的乐观性格。

学生都喜欢和教师搞好关系,希望得到教师的喜欢,特别是自己尊敬的教师。他们往往认为教师对自己的情感态度反映着班集体乃至社会对他们的一种评价。经常遭受冷落、训斥的学生,往往因此体验到集体乃至社会对他们的否

定和排斥,产生一种被遗弃感、压抑感和自卑感,以及嫉妒怨恨的心理,感到别人不理解他,易形成抑郁、冷漠或暴躁的性格,从而影响性格的健康发展。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对学生保持谨慎的态度是很有必要的,让每个学生时刻都感到教师在赏识他,并通过语言、表情、动作来体现,这样能使学生体验到愉快、满足的情绪,促使其良好性格的形成和发展。

(三)注重赏识过程,走出赏识教育的误区。一提到赏识,很多人本能地认为赏识就是表扬加鼓励,实际上这完全误解了赏识教育。

首先,赏识并不是不能进行批评,而是可以更大胆地批评,只是要注意策略,要与学生站在同一立场上,特别不要以讽刺、挖苦

的方式批评学生,要与学生之间建立一种规则,一种学生乐于接受,并有能力承担其责任的规则,这样学生的行为会得到有效的控

制和改善,一旦犯规,学生会主动接受批评,因为这是他应承担的责任。

其次,赏识并不局限于优等生,否则就是对赏识教育的误解。赏识注重的是过程,它包括一直保持优势的优等生,也包括正在进步的中等生,还包括已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勇敢地准备改正的落后生。在赏识过程中,只评价学生的具体行为。比如在课堂上

学生表演了自编的歌舞,教师给予评价,不要笼统地说:

你真棒!你表扬的原因是因为学生表演得精彩呢?还是因为有勇气上台表演呢?最好给予一个具体的行为评价,比如说“你表演得真棒!”,或是“#同# 学能有勇气上台表演,让我们为他的勇敢鼓掌!”这样学生就能够清晰地感到自己被赏识的动力。与此同时教师再说些期望的话语,学生便可以此为基础,向着更高的目标迈进!

学会赏识学生,少一些抱怨,

多一些赏识,拥有一颗开放心,能承认并尊重个体差异,教育者就会走进学生的心灵。

二、学会表扬

一是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身上都有其长处和短处,作为班主任,不能以“医生心理”去对待人,而是要辩证地、客观地看待每一个学生,对他们的优点要善于发现,及时肯定。作为一个教师,你可以不知道学生的短处,却不能不知道学生的长处。

二是要把握分寸。就是表扬要适当,要坚持实事求是,恰如其分,有一说一,有二说

相反,如果表扬不尊重事实,片面夸大,凭空“拔高”,甚至无中生有,张冠李戴,表扬就站不住脚,说的话就没有人听,在学生中就没有说服力。口头表扬时,起初可以放宽行为范围,然后逐步缩小表扬的范围,并把口头表扬过渡到一个间歇的强化上。这样不但可以使行为得到延长,而且可以避免表扬过多。过多的表扬会引起人家反感,觉得你在捉弄人、讽刺挖苦人。三是要讲究艺术。在方法上,有的时候,举手投足之间,就完成了一次表扬。如一个眼神、一个手势、一句话语。在时机上,一般来说,在一个好的行为发生后,要立即给予表扬,两者的时间间隔越短,表扬效果就越好。在对象上,注意兼顾层次,不能始终把赞扬集中在那些比较听话、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身上,要避免教育中的“马太效应”。

三、学会尊重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把尊重的需要作为人的一种高层次的需要。现在的学生,渴

望尊重、追求平等的需要表现得比过去更为强烈,他们喜欢和老师平等交流和沟通,希望得到老师的尊重、信任和理解。尊重人、信任人,可以给人以极大的精神鼓舞,激发学生自尊心和责任感,可以创造一种愉悦的心理环境和学习环境,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学会尊重,首先是要平等待人。在班级内部,学生与学生之间,尽管在学习成绩、家庭贫富、综合能力上有种种差异,但在人格上却是一律平等。作为教师,绝对不能嫌贫爱富,对“后进生”讽刺挖苦,一定要用真心爱生,用真情待生,视学生如儿女,把学生放在与自己同一个层面上去思考问题、处理问题。

学会尊重,要胸襟开阔,也就是要有容人之量,包括容人之短、容人之过、容人冒犯。容人之短,就是允许学生存在这样那样的缺

点和不足,作为教师就要努力扬长补短;容人之过,就是对学生出现的失误要区别对待,该究则究,当容则容,人难免有失误和过错,不能抓住学生的“小辫子”不放;容人冒犯,就是容许学生与你的意见不一致,甚至顶撞你。

学会尊重,还要有包容的个性,对学生的个性,有个怎么看的问题:以欣赏的眼光看,就会发现他们身上有许多闪光点,越看越可爱;用挑剔的眼光看,就会感到他们浑身都是毛病,越看越不顺眼。可以这么说,没有个性就没有创造力,没有个性的班级就没有活力,当然,还要处理好个性与班级集体共性的关系,要把个性融入共性,为共性服务。

四、学会沟通

沟通是人们通过语言、文字、表情、行为、通讯工具等进行的思想和认识的交流。《有效的经理》一书的作者兰斯登认为,沟通就是“在一群人面前,说明一个想法,交换观点,并且赢得别人赞同的能力”。情感上的沟通,能够使人们互相交换彼此的观点和意见,表达喜怒哀乐的情绪,分担挫折,分享快意,增进相互之间的信任。现代学生思维活跃、思想激进,喜欢表达自己的意见,想到什么、看到什么就会说出来,不会去刻意隐瞒什么。作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的这些特点,用沟通去架起相互信任的桥梁,进而形成良好的内部关系。

实施有效的沟通,一是用目标引导激情。美国心理学家佛隆姆认为,人们有了某种需要,这个需要就会引起人们用行动去实现目标。当这个目标还没有实现时,这种需要

对教师体罚学生的看法

对教师体罚学生的看法 前日又在某个论谈中看到,体罚学生是教师一种责任心的体现,我想对此讲讲自己的看法。 首先,体罚会对学生造成生理伤害。中小学生正处在身体发育时期,很容易受到伤害,而伤害一旦产生,便容易给学生造成终生的影响。在中小学教育中,这样的事情绝非杜撰:狂怒的老师一巴掌抡向学生,于是学生再也听不到了大自然美好的声音和父母亲切的呼唤;暴怒的老师拧起学生的耳朵,试图将他拉出教室,用力之下,他手里捏的只是学生娇嫩的耳垂;一顿拳脚过后学生再也抬不起手臂……所有这些,难道还不够我们惊心吗?教育者为社会培养的是全面发展的人,而不是废人!其次,体罚压抑了学生的聪明才智。学生畏于教师的体罚,只得囿于教师规定的框框之中,学生的智慧难以萌发出来,学生的聪明才智不敢发挥,久而久之,学生自甘于平庸听话,我们的教育便很难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得好:“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瓦特、牛顿、爱迪生们如整天处于教鞭的威慑之下,他们的聪明才智怎样去发挥?又怎能发挥? 再次,体罚严重伤害了学生自尊心。自尊心和自信心受到伤害,往往是学生走下坡路的开始。有些学生经常受到粗暴的训斥、体罚,自尊心、自信心丧失,自暴自弃,变成了破罐子破摔的“老油条”。一首“挨打歌”说得好:“首次挨打战兢兢,两次挨打

哭不停,十次挨打眉头紧,百次挨打骨头硬,千次挨打功夫到,不疼不痒不吭声”。过度体罚的结果,只能使孩子消极适应环境,产生逆反心理,结果事与愿违。有些学生遭体罚后觉得无脸见人,干脆不再到校学习,有的甚至为此逃学离家,以至在一些不良外因的引诱下走上犯罪道路,有的甚至过早地为自己年轻的生命划上了句号。 最后,体罚影响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形成冷漠孤僻、敌视和心理闭锁等畸形变态心理。经常受到打骂的学生,平时谨小慎微,提心吊胆,唯恐被教师体罚。长此以往,就会形成自卑胆孝撒谎的性格。 这正如马卡连柯所说:“打骂和过分的严厉只能让儿童说谎,变成怯懦的人,同时养成儿童的残忍性。”从教师方面看:体罚不仅降低了教师的威信,而且当教师实施体罚之时,正好表明了他的失助与无能。一个教师,简单地以体罚管教学生,是把教育过程、教育手段简单化,它往往铸成一种错误的行为模式,其消极影响是难以消除的。库宁等人的研究表明,使用体罚大大降低了教师在学生中的威信。从师生关系看:体罚造成了师生间的隔阂,扩大了师生间的感情距离,不但很难形成向师性,反而造成学生对老师的反感和对抗情绪,不利于施教。有的学生就说:“老师当众体罚我,是出我洋相,是看我不顺眼,叫我丢人。”学生当面不敢说,背后则不服。这样,实现教育目的也就落空了。体罚使学生精神压抑,负担沉重,严重影响了教育教学效果。有些学生受到体罚,感到非常委屈、恐惧,教师讲什么一句也听不进去,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成绩。体罚还影响着教师与家长、

一位心理学家想知道人的心态对行为到底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一位心理学家想知道人的心态对行为到底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于是他做了一个实验。首先,他让10个人穿过一间黑暗的房子,在他的引导下,这10个人皆成功地穿了过去。然后,心理学家打开房内的一盏灯。在昏暗的灯光下,这些人看清了房子内的一切,都惊出一身冷汗。这间房子的地面是一个大水池,水池里有十几条大鳄鱼,水池上方搭着一座窄窄的小木桥,刚才,他们就是从这座小木桥上走过去的。心理学家问:“现在,你们当中还有谁愿意再次穿过这间房子呢?”没有人回答。过了很久,有3个胆大的人站了出来。其中一个小心翼翼地走了过去,速度比第一次慢了许多;另一个颤颤巍巍地踏上小木桥,走到一半时,竟只能趴在小桥上爬了过去;第三个刚走几步就一下子爬下了,再也不敢不前移动半步。心理学家又打开房内的另外9盏灯,灯光把房里照得如同白昼。这时,人们看见小木桥下方装有一张安全网,只由于网线颜色极浅,他们刚才根本没有看见。“现在,谁愿意通过这座小木桥呢?”心理学家问道。这次又有5个人站了出来。“你们为什么不愿意呢?”心理学家问剩下的两个人。“这张安全网牢固吗?”两个人异口同声地反问。很多时候,成功就像通过这座小木桥一样,失败恐怕不是力量薄弱、智力低下,而是周围环境的威慑--面对险境,很多人早就失去了平静的心态,慌了手脚,乱了方寸。 真正的智者

有一位智者广收门徒。每日里,智者教他们修身养性,习文练武。弟子们珍惜这难得的机会,大都刻苦研习,几年后,都有了一技之长,声名远播。只有一人不服管教,整日里招惹是非,打搅师兄弟们的学业。于是众弟子要求智者把这浑浑噩噩的家伙开除掉。但是老师不答应,弟子们再三请求,老师还是不答应。众弟子说如果再留这个家伙,我们就走。但老师还是不答应。众弟子纷纷离去。 在智者努力的结果下,十几年后,那个浑浑噩噩的家伙,终于修成正果。为一个捣蛋鬼得罪众弟子? 有人点化:“你有一百只羊,走失了一只,你去找那只?” “当然是丢失的那只。” “是的,丢失的那只是最需要你去寻找和帮助的。智者的智慧就在于他帮助了那个最需要帮助的人。” 豁然开朗。教育,就是帮助那些最需要帮助的人——班上的调皮鬼、后进生…… 有一种智慧叫做帮助。助人即善,即智。

老师的言行会给学生深远的影响

老师的言行会给学生深远的影响 老师最容易犯的一个毛病,就是喜欢说学生笨,讨厌笨孩子。 走上教育岗位以来,我也犯过同样的毛病。有时,刚刚口干舌燥地讲了一种题型,我换了种说法来提问,有学生竟然脑袋摸了半天说不知道,这时我会口无遮拦的说:“笨蛋。”有时布置了几道比较简单的题目,有学生竟然大部分做错了,我就忍无可忍的大吼一声:“真笨啊!怎么学的?” 于是以后上课不再提问笨学生了,找来谈心的也都是好学生。可是时间长了我发现,这样一来班里学习差的学生更没有了学习的积极性,这些学生在课堂上更不专心了。我想这样下去不是办法,会严重影响班级的教学效果的,所以我在课堂上开始密切关注那几个学习很差的学生的情况。一天我正在讲课,我们班的刘刚却在那儿自顾自的玩儿自己的,我连看了他几次,用眼神示意他,可他还是没有一点认真听课的意思,这下我火了,把他叫起来让他回答刚讲的内容,他满不在乎地说没听课,反正自己笨。我当时还真的瞠目结舌,无话可说了。 从那以后我开始审视我的教育态度和方法。 一个好老师应该对孩子一视同仁。教育的灵魂、师者的爱心应该倾洒到每个孩子的心灵上。作为老师,我多督促他们一点,不就达到了教育的效果了吗?他们真的是笨孩子吗?笨孩子的称呼是谁取得,笨孩子的称呼中是不是有教师的责任缺失,讲得口干舌燥,学生还不会做题,是不是我的教学方法存在问题?每当看到书刊上优秀老师总结的好的 教学方法,我由衷地佩服,为什么我就想不出这样好的方法呢? 我试着告诉自己:他们不是笨孩子,他们都很可爱,很努力,很直率。我喜欢这些可爱的孩子。每当自己要生气的时候我就这样告诫自己。我试着经常在课余时间走进教室,主动和学生一起聊聊天,问问学习差一点的学生学习以外的有些问题,像他们的家住哪儿,家里都有哪些人,下午回家都干些什么等。刚开始他们都很不愿和我多说,慢慢的接触多了,沟通多了,学生会主动地和我说话,问我一些课外的知识和问题,我就试着问他们上课老是不专心听课的原因,学生告诉我,他也很想学好,可是以前的没学好,老师又老说他笨,他就感觉反正自己笨学不好,那就不学了。听了学生的话,我的心灵深深地震动了:我差点给学生制

浅谈教师的人格对学生道德的影响

教师伦理学课程论文( 2011-2012 第二学期 1485 ) 题目: 浅谈教师人格对学生的影响 学院:人文学院 专业:人文教育 学生姓名:王森浩学号:10120138 任课教师:项建英 完成时间:2012 年 5 月 26 日 成绩:

浅谈教师人格对学生的影响 摘要:我国传统的为师之道强调身教,即教师应以身作则,严于律己,为人师表,学生的从师之道也强调择善而从,度德而师。一个教师的人品修养往往给学生深刻的影响,很多成材的学生往往带有其教师的优良习惯和高尚人品。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成为学生道德上的指路人,并不在于他们时时刻刻都在讲大道理,而在于他的态度,能为人表率,在于他有高度的道德水平。”经师易得,人师难求,教书先育人,教师的道德修养直接影响着所培养的一代人的思想道德素质。 关键词:教师;人格;学生;影响. 在古代汉语中,“格”通常指“标准”或“准则”,人格就是为人的标准或准则。《现代汉语词典》对人格的解释是:第一,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等特征的总和;第二,个人的道德品质;第三,人能作为权利、义务的主体的资格。在西方古代语言中,“人格”同拉丁文的面具(persona)是同一个词。综合来看,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所谓人格就是人的一种定格,是关于人的一种规定性,即是对人的精神和物质、应然和实然、自然性和社会性之统一整体的抽象和概括,是一个人的整体心理面貌。理想的人格具有崇高的价值,具有巨大的感染力、号召力、凝聚力和辐射力。古今中外的教育实践证明,对学生思想政治品德形成及一生的成长道路起重要影响作用的因素中,教师的教育作用居于首位,每个人生重大抉择都离不开教师的教育、指导和帮助。而人格形象则是弘扬教师人格价值、展现人格魅力的力量源泉,是教师内在精神的凝聚和外在品质的升华[1]。教师人格形向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内容: 一、道德人格 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队伍,需要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教师作为与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正在形成中的学生接触最多的人之一,他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教师的人格力量,尤其是道德人格力量,对学生的影响是任何教科书,如果教师具有一种健全的,乃至高尚的人格品质、道德修养,这是任何道德箴言,任何奖励和惩罚手段都不能替代的一种教育力量。然而,在现实中,在我们的身边,却依然有很多教师不注重自己的品性,甚至违背社会的伦理道德,不但自己没有形成健全的人格反而影响了学生的人格形成。因此,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用心灵来塑造心灵。对教师来说,观念更新、知识丰富固然重要,但它无法取代道德人格的力量;技巧高超、方法纯熟也很重要,但是它根本不能同教师的道德人格抗衡。教师“不是使用物质工具去作用劳动对象,而主要是以自己的思想、学识和言行,以自身道德的、人格的、形象的力量。通过示范的方式直接影响着劳动对象。”教师的良好的道德人格和道德品质,会对学生的心灵产生震撼的力量,而且这种力量的影响是深刻久远的。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应时时注意自身道德人格的塑造,塑造具有时代特征的教师道德人格。 二、学术人格

中小学生学习态度及其成因的调查报告

学生厌学的调查报告 学生厌学一直以来是困扰教师的一个重要因素,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学生厌学,学生的学习压力来自于哪里?减轻学生作业量能等同于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吗?为了解这些问题,明确青岛地区学生学习压力状况,我们对学生的厌学、逃学以及相关情况开展了调查研究。 一、调查对象与调查方法 本问卷调查分教师问卷和学生问卷两个部分。学生问卷主要调查学生厌学情况,学习压力的归因,学习负担的主客观情况,教师问卷主要作为对比问卷,分析师生对同一问题的认识上的差异。本次调查取样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涉及小学、初中、职业高中和普通高中四类学校,小学阶段抽取学校为中高年级学生。样本容量为466.,样本回收率100%,有效率为83%。 二、调查结果的分析 1.学生学习态度的基本情况 表1.学生学习态度情况统计表 表1是学生对厌学与否的自我判断。通过表1可以看出,厌学学生在总体上比较少,只有9.5%,但是,学生对学习的喜爱程度在不同的年级有着非常明显的变化:小学生大部分喜欢学习,无一厌学个体,初中生喜欢学习的个体明显减少,厌学现象开始出现,高中学生厌学心理进一步加剧。职业高中与普通高中相比,厌学情绪并没有加剧,喜欢学习的比例反而增加。然而,学生以旁观者姿态对厌学情况的判断要比学生对厌学自我的真实情况要严重。在问及“厌学是否是同学中一种普遍现象”,认同此观点的小学生为15.2%,初中生有39.7%,普通高中学生有40.8%,职业高中学生53.4%。 表2.教师对学生厌学情况判断统计表

教师对学生厌学情况的基本判断如表2,统计数据表明,教师对学生厌学情况的判断处于中间水平,要高于学生的自我认知,低于学生对同学的判断。高中阶段学生在老师看来厌学情况比较突出,其中,职业高中与普通高中并无明显的差别。 在三个维度的调查中,学生对自我学习态度的判断是最直接的,教师和同学对厌学的判断,相对而言,教师的判断比较可靠。何以学生对同学厌学情况的判断是最严重的?比较可靠的推测是,由于与同辈群体之间的交流比与父母师长等长辈的交流要承担更小的风险,学生缓解学习压力的最常用的方式就是与同学交流,当学生把自己学习中的困惑、苦恼、挫折等向同学倾诉时,倾听者就形成了厌学的印象。其中,小学生对自我厌学的判断与对同学厌学的判断获得了较高的一致性,主要是由于在小学生中,父母和师长仍然有相当的权威,同辈群体的作用并没有在其社会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随着年龄增长,学生本身对学习的关注度增加,同时同辈群体之间关于学习的交流越来越深入和广泛,学生能够得到更多他人学习态度的信息,并因此影响了个体对他人学习态度的判断。 从三个维度的调查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目前学生厌学情况在各学段存在着非常明显的差异,随着学段的变化和年龄的增加,学生厌学现象越来越严重。学生学习态度在小学生和初中生两个阶段发生剧烈的变化,普通高中与职业高中之间没有明显的差异。此外,学生的学习态度存在着明显的性别差异,女生喜欢学习的比例明显高于男生,男生大多表示对学习的喜爱程度一般,而女生大多选择喜爱学习。厌学统计中,男生比女生多6.4%。如表3所示: 表3.学生学习态度的性别差异统计表 学生逃学是厌学情绪的一种极端表现形式,尽管有时学生逃学并不一定是厌学所致,比如同辈群体的压力,生活当中其他事情的冲击,或仅仅是一时性起等,都有可能使得热爱学习的学生有时出现逃学现象,但从总体上看,逃学状况仍可在相当程度上能代表学生的学习态度。表4 是对学生逃学情况的统计。去除逃学行为在学生个体中可累计的因素,学生的逃学行为仍然表现为出厌学情绪发展的一致性,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多。同样,在逃学行为上也表现出性别差异,男生逃学比例要高于女生。 表4.学生逃学情况表统计表 表5是教师对学生逃学情况的判断,以一个学期为时间段,以直接体经历的或看到的逃学案例为统计内容。其中,小学和初中阶段学生自我判断与教师的判断有较高的一致性,高中阶段师

如何看待“教师体罚学生”现象

如何看待“教师体罚学生”现象 在写这篇文章之前我首先查了一下体罚的定义:体罚是指通过对人身体的责罚,特别是造成疼痛,来进行惩罚或教育的行为。 我对“体罚”不完全赞同也不完全反对,以我的角度来看,体罚属于一种对于学生的惩罚作用,适当的惩罚教育是应该和必须的,因为孩子在成长期间会有很多问题和毛病,不是说说就能改的!现在好多的教育专家也在反思以前的说法,把所有的对学生的惩罚都说成体罚,是不是一刀切呢? 刚接触学生那会,因为自己刚刚才从学生生涯结束变成教师,我打着理解学生的信念来开展自己的教师事业,可接触久了发现并不是我想象的现象。现在的学生因为接触网络或是其他的东西多了,思想变得并不是单纯的孩子思想,学到的好的不好的也比以前我们学生时代的多得多了,初中就变成“老油条”式的。对于老师的苦口婆心,表面接受,承认错误的态度很好,结果一出办公室门又变成了另一个人。他们知道,义务教育不能开除学生,所以他们总是大错不犯,小错不断且没有改过的想法。我听有一个学生在被老师不得已打了巴掌后竟闹着说要去医院照CT。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因为他们知道他们是被法律保护的,老师不可以体罚学生。

教不严,师之惰。养不教,父之过。我想,适当的体罚,一可以起到警戒作用,也是他理解成人社会惩罚的前提——体罚,在此成为一种面对无知者的有效警戒。但是,既是有伤害性的行为,自然得有个度的要求,还有个动机要求——警戒。在小孩子逐渐长大,逐渐具有理解是非好夕的能力时,说服性的教育和感化性的教育是方向和最终手段,而体罚作为适当的辅助手段而应逐步取消。 在我的教育理念中:教育学生并不只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其做人。态度决定一切。当然,事先得让他们分清楚什么是应该做的,而什么是不应该做的。如果他们做了他们自己都觉得不应该做的事,做错了,自然要得到相应的惩罚,这也是到成人阶段的一个必经的阶段。 当然,我反对的体罚,并不仅仅是一种警戒,往往附带了许多施罚者的愤恨与恼怒,体罚的动机不纯,而且缺乏感化性的说教——在受罚者感觉中,蔑视与不受尊重、施愤与残害的成分很重!当然,惩戒作用是有的,毕竟起因于受罚者行为引起施罚者判断其为错误。这在教师中是相当普遍的,一种纯管教性的体罚,在惩戒同时往往严重的伤害了学生人格尊严,也伤害了教师自身的心性。 打人有可能会把下一代引向暴力方向,作为老师和家长,应该明白打人不是唯一能够教育好孩子的办法,而且有可能弊大于利,他们应该了解他们的学生和他们的孩子,从他们的性格入手,

社会心理学 第四章 行为与态度

第四章行为与态度 理论要点 1.态度的基本理论 2.态度可以预测行为 3.集群行为与社会运动 第一节社会态度概述 1.态度的定义及其分析 2.态度与行为的关系 3.偏见形成的原因 第一节社会态度概述 人们对于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都会有各种各样的态度。社会心理学主要研究人们对社会现象的态度,称为社会态度(social attitude)。因此,我们所阐述的社会态度和态度是同义词。 心理学界最早肯定“态度”的是19世纪末期的心理学家朗格(Lange,1888)他把实验过程中,被试心理上的准备状态(或预备状态)称之为态度(attitude),这是态度的古典含义。 一、态度的定义 所谓态度是对人、观念和事物产生的肯定与否定的情感。 西方社会心理学界关于态度的定义有几十种,观点上也各有侧重,其中,G.W.Allport, G.Fridman,D.G.Myers,等人的观点最具有代表性。 ①G.W.Allport的定义 Allport在《社会心理学手册》(1935)中指出,态度是“根据经验而系统化的一种心理和神经的准备状态,它对个人对与某一对象有关的所有事物和情景的反应具有指导新的或动力性的影响,”这种影响是直接的,而且是动态的。 分析:Allport的定义是态度的经典定义,他强调态度是根据经验而组成的一种内在心理结构,强调态度是个人行为的倾向。 ②G.Fridman的定义 弗里德曼认为态度是个体对某一特定事物、观念或他人稳固的、由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三个成分组成的心理倾向。 分析:这一定义是西方社会心理学界后期主要采用的定义。 ③D.G.Myers的定义 迈尔斯(1993)认为,“态度是对某物或某人的一种喜欢与不喜欢的评价性反应,它在人们的信念、情感和倾向性行为中表现出来”。这种反应倾向由情感(affect)、行为意向(behavior intention)和认知(cognition)组成,故此三者又称态度的ABC. 分析:迈尔斯提出的态度定义是比较完整的定义之一。所谓评价性反应即对某种事物的价值与以评定的历程。 ④教材中选用的定义 所谓态度是指个体自身对社会存在所持有的一种具有一定结构和比较稳定的内在心理状态。教材P154 社会态度的理解与分析 第一,态度是一种特殊的、内在的心理倾向,是内部制约化的心理倾向,是不一定表现在外的心理倾向。 第二,态度的对象是社会存在,反映主客体间的关系。 第三,态度总是带有价值判断和感情色彩,对客体对象具有评价意义。 第四,态度具有稳定性和持续性。 二、社会态度的特性 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心理现象,态度具有如下特性(一般特性和内在特性) 第一,态度的一般特性,包括态度的社会性、态度的主观经验性、态度的动力性。

教师言行对小学生情绪体验的影响-最新文档

教师言行对xx情绪体验的影响 一、当前教师言行中存在的问题 (一)冷漠无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与学生保持优良的师生关系,教师如果长期处于冷漠无情的状态,那么等于在很大程度上否定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和工作价值。现在很多教师在课堂结束之后,并不和学生进行交往和沟通,久而久之学生遇到问题也不敢去咨询教师,一个冷漠的教师根本无法唤起学生的热闹情绪,也无法听到学生情绪的召唤,不能得到学生的尊崇和爱戴。 (二)倨傲残忍。教师工作要求教师有一定的细心和耐烦,因此在师生交往的过程中和课堂中,教师一定不能残忍和倨傲。 由于当前教师与学生沟通减少,部分教师不知道如何与学生进行沟通,在学生询问问题的时候,有的教师为了表现自己的能耐,或者讲解了两遍题目之后变得不耐烦,大声呵斥学生。还有很多教师在学生犯错之后采取体罚、大声呵斥的方法,这种方法能暂时制服学生,但是永远无法了解到问题的根源。 (三)过分偏爱。偏爱优等生、忽略落伍生,是当前很多教师简易犯的错误。在当前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教师在对优等生说话旱比较温柔,平时有小任务也会尽量交给优等生去办。每次考试之后,教师在分析成绩的时候总是批评落伍生,在当前素质教育的理念下,这种做法是非常错误的,会打击落伍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变得自卑。(四)互相不尊崇。有些学生由于缺乏家长管教,或家长盲目溺爱,不尊崇老师。还有很多学生认为教师的工作是天职和本分,用不着什么礼节客套,这也为师生关系蒙上了一层阴影。久而久之,教师开始慢慢忽略这样的学生。教师由于学生成绩不理想,从而认为自己的付出并没有得到回报,情绪低落,给学生带来较差的后果。 二、教学工作中教师应该注意怎样的言行 (一)尊崇信任?W生。根据教学中需要层次理论的研究,尊崇是学生心理发展中必不可少的人生需求。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做到尊崇信任学生是维系优良师生关系的基本保障。教师要抓住这一积极因素,对差生进行表扬,利用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慢慢使其他同学改变对差生的看法,逐渐克服掉差生压抑的心情,从而逐步提高学习成绩。

教师对学生的态度与行为的影响教学教材

教师对学生的态度与行为的影响

精品资料 教师对学生的态度与行为的影响苏联教育家捷尔任斯基说过:“谁爱孩子,孩子就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能教育孩子。”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是否热爱自己的学生,实际上也就是决定了教师教育工作的成败。 一、教师对学生的热爱,是学生正确评价自己的依据。 学生上学后,与家庭的关系开始减弱,与学校的关系开始加强。在对人的关系上,教师和同学的关系也就越来越重要。教师的喜爱或轻视,成了学生最关心的问题。每个学生都不断做出评价:“我是班上最好的学生,老师喜欢我”、“我脑子太笨了,学习不好,老师不喜欢我”。学生的自我评价主要来自教师,他们通过教师的语言行为,认识自己行为的对错好坏,从而形成自我评价。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和行为,是一种信息反馈和期待。因此,热爱学生协调师生关系是教育获得成功的需要。 二、教师对学生的热爱,是学生树立自信心的强大动力。 教师爱学生,能激起学生的上进心,自信心。教师真诚地爱学生,尊重学生,天长日久就会使他们内心感受到温暖,产生一种精神力量。这是促使学生前进的内部动力,是学生接受教育的前提。通过老师的言行、态度等把喜爱和期待的感情微妙地传递给学生,使他们在老师的期待中看到自己的潜力和价值,更加自爱、自强、奋发向上,力求使自己不辜负老师的期望,最终取得进步。可见,学生的成长进步与教师的爱好有着密切关系。教师对学生的热爱与期待可以对学生产生巨大的感召力,推动力,促使学生追求进步,积极向上,并树立起强烈的自信心。 三、教师对学生的热爱,是达到教育效果的途径。 教师只有关心学生才能取得学生的依赖,使学生乐于接受教师的教育。学生对教师采取的态度,和他的学科兴趣、学习成绩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学生喜欢的教师,他的学科就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学生对该门课的努力程度高,学习成绩也就好。反之,学生不喜欢的教师,连同他教的学科也受到学生的轻视,学习成绩也就不好。学生所喜欢的教师,一般都是关心爱护学生的教师。所以对一些后进生,更应付出比其他学生更多的信任和关爱,一点点打开他们闭锁的心灵,让他们感到老师对他们是一片真心,是真正对他们好。所以,教师的爱对学生的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的教育要求只有溶解在对学生的爱的情感里,才能转化为学生自身的需要,引起他们积极反应,从而达到教育目的,获得教育的成功。 四、热爱学生,是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需要。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2

教师对学生的态度与行为之我见

教师对学生的态度与行为之我见 红星一中李凤宇 假期开展了网上继续教育学习,这个阶段主要学习了《中学教师专业标准》,通过学习认识到,中学教师是履行中学教育工作职责的专业人员,需要经过严格的培养与培训,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系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专业标准》是国家对合格中学教师的基本专业要求,是中学教师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规范,是引领中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准则,是中学教师培养、准入、培训、考核等工作的重要依据。 教师是一份专业性较强的工作,作为一名中学教师应当具备良好的师德、较强的业务知识和过硬的专业能力,才能担负起这份重任。认真读了教育部新印发的“中学教师专业标准”感受颇深。在学习中,我对专业标准的第二条基本要求印象深刻。这里谈到教师的态度与行为对学生的影响,师生关系是学校里面的一种重要的关系,处理好这种关系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而这种关系也会影响着学生的个性发展,从而影响着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在教学活动的组织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表现出强大的影响,对于学生来说是影响他们一辈子的事情,这其实是比单纯的成绩更重要下面就这方面谈谈我的看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态度与行为对学生有深远的影响,教学中师生双方的交互主体性,即师生在人格、价值、尊严上完全平等,在教学中结成互为主体的关系,没有人可以凌驾于他人之上,教师只是“平等中的首席”是学生发展的引导者与促进者。新的教学本质观力图在实践中建构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但是在目前的教育和教学中,传统的教学观还十分顽固地占领着部分教师的头脑,在教学的实际操作中,教师总是被许多美丽光环包围着,如“红烛”、“园丁”“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等等,戴着这些光环。教师的地位崇高了,教师的威严神圣不可侵犯了。而学生的主体地位是被淡化了,他们不敢冒犯教师,不管越雷池半步,只能正襟危坐、俯首静听,唯唯诺诺,对教师敬而畏之,任凭教师摆布。在这种气氛里,学生思维的火花被压制了,想象的翅膀被折断了,创新意识没有了,特长得不到发挥,个性得不到张扬,这是多么悲哀的事情。因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尽可能做到及时转变自己的角色,并随时注意摒弃自己的陈规陋习,解除学生的束缚,与学生积极互动,以平等的身份面对所有的学生,以对话的形式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自觉尊重学生的人格努力营造一个民主、和谐、宽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使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体验性、探究性不断发展和提升。 只要有助于学生学得主动、学得积极,教师在课堂上应该给学生“一路绿灯”。教师应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给他们创造一个自主发展的时空,使其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 我们教师要对自己所教的每一个学生的性格、气质、意志、兴趣等个性加以了解,然后再根据其个性特点,施以恰当的教育方法。如果学生具有坚强的意志,就会在学习上苦下功夫,锲而不舍,从而取得好的学习成果。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参与知识的探究过程中注意设置一定的困难,有意识地磨练学生的意志,使设计的提问或练习,并有一定的坡度和跨度,并且鼓励学生不畏困难,知难而进,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同时,让学生学会用意志的制止功能排除不良情绪(如恐惧慌张、挫折感、悲观失望和狂喜等)的干扰,强迫自己保持平静的心境面对学习。

如何看待教师体罚学生

如何看待教师体罚学生 教师体罚学生这一问题应分别从教师和学生这两方面来分析。 一、教师方面。 法律责任的关系使许多教师在管教学生的时候感到无所适从。一方面,,现在有些教师由于担心自己被戴上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的帽子,对学生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从而削弱了对学生的管理和教育,影响了教育质量,因此有人主张教师应该拥有惩戒权,甚至认为体罚也是教师管教学生的必要手段;一方面,由于现在有些教师体罚学生的情况相当严重,如扇耳光,脚踢,辱骂等等,严重损害学生的身心健康,加上我国现行法律明文规定禁止教师体罚学生,因此有人主张应该禁止老师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的行为,甚至认为惩戒也是不好的教育方式。 尽管如此教师体罚学生的现象仍是存在的。 一般研究认为的教师体罚学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一些:1、不少老师由于各种压力和原因,存在着一定的心理问题,他们对学生的态度往往都很严厉,极易导致和学生之间的矛盾,一旦发现有学生不听自己的话,平时积聚在内心的压力和火气就会一股脑儿迸发出来,很容易做出难以控制的不理智行为。2、“严师出高徒”或者认为“老师打你,还不是为你好?”的老观念在起作用。3、法律观念的淡漠。其实随便打学生是违反有关法律的。4、一些学校领导把那些体罚学生的老师视为“责任心强”,是因为学校片面追求成绩而忽略了老师的德育责任。有的学校还对教学上有突出表现的老师网开一面,就是他们出现了体罚学生的行为也给予谅解。5、封建教育意识、权威意识、名利意识和杀一儆百意识等思想。 二、学生方面 现在,一些青少年自制能力差、思想不成熟,会犯很多错误,教师只能对其进行说服教育,有时收效甚微。久而久之,学生对教师的批评、教育满不在乎,不良习惯逐渐养成,违纪、违规现象严重,甚至走向违法。有的学生竟直对教师:“你能把我怎么样,你动我一下我就告你!”更有甚者竟然出现了学生打老师的现象。有些教师苦不堪言,出于好心,却因体罚学生受到处分,有些还被新闻媒体暴了光。所以一些教师只能做出违背良知的事情:对学生的错误一说了之,不敢“深”管。 因此,教师对学生实施惩戒时一定要使学生认识到自己行为的错误性和危害性。如果由于学生年幼,经验不足,心理水平低下,认知能力缺失等原因,意识不到自己行为的错误,教师应该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循循善诱,引导学生分析,反省自己的错误,从而心悦诚服地改正错误。如果教师只是采取简单的惩戒措施,就容易引起学生的逆反情绪,达不到教师期待的教育效果。

教师的态度与行为对学生学习的影响

教师的态度与行为对学生学习的影响 教师是学生心中的楷模,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校园生活的陪伴者,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师生实际并不平等,教师的言行在学生心目中又具有象征或符号意义。那么,学生们当然会“在乎”教师的态度,教师的态度也必然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积极或消极影响。 凡是事业有成的人经常会说:“态度决定一切”。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各种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对待学生的态度(如语言、口气、眼神、手势、面部表情等)是否有同情心、正直、诚实、有礼貌, 还是生硬、虚伪、粗暴等,都对学生的心理活动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影响,其作用直接反应在实际教学效果中。学生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体察到教师的态度。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古诺特博士曾深情地说:“在经历了若干年的教师工作之后,我得到了一个令人惶恐的结论:教育的成功和失败,‘我'是决定性因素。身为老师,我具有极大的力量,能够让孩子们活得愉快或悲惨,我可以是制造痛苦的工具也可以是启发灵感的媒介,我能让人丢脸也能叫人开心,能伤人也能救人。”当过教师的人,都有这样的体会:当我们一脸阳光地走进教室时,学生们的心情就会很舒畅、很轻松;当我们一脸怒气地走近他们时,学生们则噤若寒蝉,生怕自己撞到老师怨气的枪口上。我们在课堂上以热情的语气肯定学生,以赞赏的眼光激励学生,他们的心里会充满幸福与喜悦,表现得很兴奋;我们指责、挖苦、嘲讽学生,则无疑是给他们心灵的天空蒙上一片沉重的乌云。 教师的态度怎样影响学生? 一、教师积极的生活态度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影响 进出校门下车推行,随手捡起地上的杂物,不随地吐痰,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与人 交流温和坦诚而不是动辄发脾气,包括性格、气质、能力等个性心理特征和品格、修养等 二、教师积极的工作态度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影响

教师的教学行为对学生的影响

教师的教学行为对学生的影响 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在学校范筹内,当以教师最重要,教师是学生人生的引路人,是人类文明的传递者,教师就是学生成长的一面镜子,就是学生做人做学问的榜样。教师除做好学生的日常教育管理工作,注重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外,更重要的是教师应以自身认真的工作态度,勤勉的敬业精神,规范的执教行为,扎实的工作作风,来引领学生,切实做到学为人师、行为示范、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教师的一言一行,举手投足,都无时无刻不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无声的教育在学生成长的道路上无疑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我们平时注重对学生进行管理教育,注重家校配合关注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养成的同时,常常忽略教师自身敬业精神、工作态度、工作行为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所起的作用。这些细节是微小的、具体的,也是容易被人忽视的,正是通过这些微小的、具体的细节,我们可以将工作做得更扎实,更切合实际。下面我就介绍一下自己在工作中积累的点滴经验。 一是切忌工作方式简单粗暴。在我们的工作过程中,不可否认的学生上课或者课后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状况,如上课不认真听讲,课后不能按时完成作业等,如果这时常常给予不冷静的暴风雨式的杀一儆百的处理,或者是手脚相加,或者是损语相向,或者是逐出课堂等等,如此,表面上看,这些学生变得“俯首贴耳”了,其它学生也不敢“蠢蠢欲动”了。但从另外的角度看,教师的这种行为,对于学生的身心

健康和行为习惯的养成也极为不利,在老师的这种行为中,学生读到的是这样一些信息:对一个人不尊重是可以的,对一个人随意打骂讽刺挖苦是可以的,遇事过激而不考虑别人的丝毫感受是可以的。同时被惩罚的学生又会在自身的情感性格等方面形成自闭情绪和逆反心理。这对于一个人从小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会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那么遇到这种情况教师要首先明确学生没有写作业的原因,如是否家里有特殊情况、作业对学生来受难度太大、作业对学生来说太多,如果情有可原,一定要从学生自身的考虑出发处理这种情况,如果就是学生恶意的不完成作业,那么就要和家长及时做好沟通,共同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改正这一缺点。 二是教师要注意做到守时。除了要做到上下班时间不要迟到早退,就连最重要的上每一节课都会发生迟进教室、提前下课或提前离开教室等这些不良现象也要尽量避免,如果有这种这些行为学生当然不会公然给教师提出来,但教师教育学生按时完成作业、严格作息时间、不随意迟到早退等,学生又怎能把老师的话当作是金玉良言而铭记于心,进而落实到行动中呢!“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三是切忌工作不严谨。如教师课前不认真备课,以致上课词不达意,枉顾左右而言它,目标不清,重难点不突出,板书混乱,学生听得昏昏欲睡。这样的工作作风,给学生带来的是一种散漫的不认真的工作状态,当教师要求学生集中注意力,认真听讲、课后认真完成预习复习和相关书面或口头作业时,又显得多么地苍白无力。所以在每

中学生常见心理和行为问题

中学生常见心理和行为问题

认识中学生常见心理和行为问题 学习目标 1、认识中学生常见的不健康心理和行为。 2、思考分析不健康心理和行为的形成原因。 3、对照反省,认识自己的心理和行为健康状况。 一、中学生常见心理和行为问题 中学生常见的心理和行为问题,主要有学习问题、青春期问题、人际关系问题几个方面。下面具体列举一些带普遍性的问题。 1、过分敏感: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自我意识强烈,自尊的要求迫切,他们珍重自已的荣誉。因此,当他们意识到某种威胁自尊心的因素存在时,就会产生强烈的不安、焦虑和恐惧,当自尊心受到伤害时,就会生气、愤怒,常常神经过敏、多疑。常常把别人无意的话、不相干的动作当做对自已的轻视或嘲笑,为此而喜怒无常,情绪变化很大。 2、逆反心理:是指人们彼此之间为了维护自尊,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表现为你说东他说西,你说应该这样他说应该那样,以“顶牛”“对着干”的反常心态显示自已的高明、非凡。产生这种逆反的原因表现在两个方面。主观上,是青少年正处于过度期,其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迫切希望摆脱

成人的监护,反对成人把自已当成小孩。为了表现自已的非凡,就对任何事物持批判的态度。客观方面,教育者的手段、方法、地点的不适当,往往会导致逆反心理。过分的逆反心理是一种反常心理,若不及时采取有效的对策来克服和防治,就可能会逐渐演变为病态心理或犯罪心理。 3、嫉妒:是对他人的优势地位心中产生不愉快的情感。当别人比自已强时( 如学习、相貌、人缘等),表现出不悦,自惭、怨恨、愤怒甚至带有破坏性的负面感情。一方面自以为是,逞强好胜,一方面又不愿积极努力,就可能嫉妒打击他人。 4、耽于幻想:青少年抱有许多的幻想,希望将其变为现实,他们会付出种种努力甚至刻意追求。当这种需求持续得不到满足,就产生了挫折,希望和挫折交替,就可能走向幻想。多表现在学习、工作、爱情等方面,耽于幻想容易给青少年带来忧郁和失望。 5、自卑:是一种因过多地自我否定而产生的自惭形秽的情绪体验。对自已缺乏信心,感到在各方面都不如他人,有低人一等的感觉。在人际交往中对自已的能力过低评价,心理承受能力

对教师体罚学生的思考

对教师体罚学生的思考 摘要:近年来,体罚一直是一个很敏感的话题。教师体罚学生无疑是一种不科 学,不理智,不人道的行为,给学生带来了身心上的伤害,但是爱玩常常是小朋友的天性,以至于无视学校、课堂纪律,任性贪玩,对教育毫无敬畏之心,甚至把老师的宽容视为软弱可欺,在难以管理的情况下,教师一般采取体罚来责罚学生,痛了自然也就听话了,痛了自然也就认真了。 关键词:体罚挨打教育 一、问题的提出 今年五月至六月中旬,由于学校需要,我提前在达州的一所小学进行了一个半月的实习,在实习中我发现,有的学生因为在做作业时错了一些 较为简单的题,站在自己的座位上抬手等着一个一个的挨打,被挨几下也 是由老师的心情而定;有个别学生没有写作业,被叫到讲台上脱掉裤子当 众打屁股,明明很疼,却不敢哭出声音来;更甚至于有的学生因此而逃了 两天学,当被爸爸带到办公室解释了原因之后,爸爸当着所有老师的面打 骂孩子并对老师说对不起,我能看到,当时那个学生的手臂上被打得青一 块紫一块的…… 二、看到这些情况,我们会很自然的想到一个敏感的话题——“体 罚”。 体罚,是教师对学生肉体实施惩罚并使其受到伤害的行为,如殴打、罚站、下蹲、打撕嘴巴等行为。变相体罚,是指采取其它间接手段,对学 生肉体和精神实施惩戒并使其受到伤害的行为,如劳动惩罚、抄过量作业、脸上写字、讽刺挖苦、谩骂、烈日下暴晒等行为。 生活中,很多小学生一般都是家里的小霸王、小公主,打不得、骂不得、碰不得,不然就会哭闹不停,搞得家里鸡犬不宁。而他们在学校里做 错了题,挨了打,却不哭不闹,即使很疼,也不敢发出一点声音或也只是 小声的抽泣,我曾私下里问一个学生:“疼吗?”他们便会很坚强的回答:“不疼。”可我拿起他的手一看,仅仅被打了一下,青得发肿,等又过了 两节课,还能看得到被打得地方的红肿。被打得这么厉害,是真的不疼吗? 老师的力道,打在我们的手上,都会有火辣辣的感觉,更何况是小朋友呢?他们有怎么可能不会觉得疼呢?只是不敢罢了,因为他们越是哭闹,老师便会打得越加厉害,或许尽量不要哭闹,几下便就会过去。 三、体罚的危害 首先,体罚会对学生造成生理伤害。中小学生正处在身体发育时期,很容易受到伤害,而伤害一旦产生,便容易给学生造成终生的影响。在小 学教育中,这样的事情绝非杜撰:狂怒的老师一巴掌抡向学生,于是学生 再也听不到了大自然美好的声音和父母亲切的呼唤;暴怒的老师拧起学生 的耳朵,试图将他拉出教室,用力之下,他手里捏的只是学生娇嫩的耳

态度与行为的关系及案例分析知识交流

态度与行为的关系及案例分析 一、什么是态度 1、含义:是指个体对所处环境中的人物、事情及其他客体 比较持久认知、情感和倾向性。反映个人对人物、事物、客体的心里感受。态度不仅可以影响一个人的行为,而 且也可以决定一个人的生活方式。 2、对象:态度所指向的人物、事物或其他客体 3、成分:态度的心里构成 (1)态度的认知成分:是指个体对某种事物或对象的看法、评价以及带有评价意义的叙述。信念、观 点、知识和信息的组成。既包括对人对事的知晓, 也包括对人对事的评论、赞同或反对。 (2)态度的情感成分:是指个体由认知而产生的对态度对象的一种情绪情感体验,即态度中的情绪情 感部分。 (3)态度的意向成分:个体对态度对象的反映倾向,是行为的准备状态,即准备对态度对象做出某种 反映。 4、态度的功能(作用) (1)决定着人们对外界事物的判断与选择(态度的习惯性)

①导致刻板印象 ②导致先入为主的判断 ③导致晕轮效应 (2)态度的稳定持久性(忍耐性或坚持作用) ①决定了人的态度面对变化了的环境的忍耐性的 高低 ②预示着个体对事物的行为反映模式的规律性 (3)态度对学习的影响(选择性) (4)态度的隐藏性 (5)态度对矛盾和冲突的调节功能 二、态度的形成和改变 1、影响态度形成的因素 (1)需要的影响:凡能满足自己需要的对象或能帮助自己达到目标的对象必然产生喜欢的态度,反之产生厌恶 的态度。 (2)知识的影响:知识形成态度,也改变态度。 (3)团体的影响 (4)个人性格的影响 (5)行为的影响 (6)其他:个人创伤或戏剧性的经验。 2、态度的形成过程

态度是在长期的生活环境、教育和社会实践中逐步形成的,是一个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从不稳定到稳定的过程。 (1)服从阶段:是指个体为了获得奖酬或免受惩罚,按照社会的要求、集体的规范或别人的意志而采取的表面 服从的行为。 ①外力性②表里不一性③暂时性 ④转化性⑤模仿性 (2)同化阶段:是指个体自觉自愿的接受别人的观点、信念、态度与行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与行为逐渐和 他人或团体的态度相接近的过程。不再是被迫屈从, 也不再是消极模仿,而是自觉的接受。 (3)内化阶段:把情感认同的态度与自己内心的价值观融为一体,内心真正接受了新观点、新情感,彻底形成 了新态度。 3、态度的改变 (1)方向的改变:以一种新的态度代替旧的态度,或将本来反对的变成赞成的,将本来喜欢的变成不喜欢的。 ——“非一致性的改变” (2)强度的改变:态度的方向没有改变,而只是改变了态度的强度。——“一致性的改变”

教师言行对学生的影响-最新资料

教师言行对学生的影响 古往今来,教师这一职业都是令人尊敬的,同时作用也是强大的。古人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在当今社会经济迅猛发展、知识不断更新的时代,教师的作用就更显赫了。有人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精心传授,启迪学生的心灵;也有人说教师是辛勤的园丁,不断耕耘,培育祖国的花朵。由于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因而对教师言行的要求也就更加严格。 我们知道,教师对学生的教育更多地是通过细小的言行举止来体现的。学生都把师德高尚的教师作为学习的榜样,模仿其态度、情趣、品行乃至行为举止、音容笑貌、板书笔迹等。可能在教师的一颦一笑中受到感染,在教师的举手投足中得到鼓励;也可能在教师的一声叹息中遭受打击,在教师的一句嘲笑中一蹶不振。可以说,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全方位的、是深刻的。 首先,教师的言行会影响到学生的语言习惯、动作表情。由于年龄特点,小学生喜欢模仿,对一切事物都填塞好奇心。他们认为老师所说的一切都是对的,即使老师某些错误的、不良的言行,他们也认为是正确的,或者出于某种好奇心而加以模仿学习。记得有一位教师讲过一件发生在自己身边的真实故事:在他上小学时,一位老教师上课时学生们经常气他,他一焦灼,说话就有些“结巴”。学生们最开始出于好奇心在课下偷偷摸摸地模仿,彼此之间相互取笑。可是没过多久,有几个学生说话就有些“结结巴巴”的了,而家长们花费了好长时间才改正了他们这一毛病。 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所有这些都值得我们教师深思。 其次,教师自身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也间接影响到学生的成长。教师要想教育好学生,首先自己要有渊博的知识、广博的兴趣爱好,同时具备对社会机敏的观察力,能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提高自身的素质。正所谓“教师要教给学生一杯水,首先自身要有一桶水”。如:同样的一篇课文,例外的教师来教效果是不一样的。知识全面的教师博古通今,能将知识拓展出去,学生自然会学到很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相反,我们试想一下,知识匮乏、思想落伍的教师能教出思想优秀、学问精炼、富有创造力的学生吗?答案当然是不能的。所以,教师要想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就一定要加强自身的学习,养成优良的学习习惯,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